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普查存在问题

时间:2024-01-23 14:51:52

导语:在经济普查存在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普查存在问题

第1篇

总体进度

自9月25日我区单位清查首日上门登记以来,我区目前正处在上门登记和发放报表阶段。截止10月9日,全区共清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37944家,约占清查任务的三分之一。其中,发放了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的报表11737家,占普查任务的30.89%;完成个体经济户普查登记26207家,占普查任务的40.95%。

从各街道反馈的经济普查进展情况报告来看,单位清查进度较快的街道是*街道、*街道、*街道,进度较慢的街道是*街道、*街道、*街道。个体经营户普查进展较快的街道是*街道、*街道、*街道,进度较慢的街道是人民街道、北京街道、*街道。

主要做法

10月6日以来,区经普办组织的督导组分赴各街道了解经济普查工作。从各督导组反馈的情况看,在这个经济普查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清查阶段,各街道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执行力出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形成街道、居委会全力配合为普查、全力合作促普查的良好局面,保证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街道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构筑高效的普查机构。各街道按照庄悦群常务副区长关于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的讲话精神,把经济普查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认真组织,真抓实干,做到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全程参与,及时解决街道普查中遇到的问题。全部街道都召开了经济普查动员大会,全面贯彻开展经济普查的要求。各街道不仅把民政、城管、综治、出租屋管理中心、驻街的工商、税务等部门纳入街道普查机构,还抽调业务骨干参与普查,形成协调有力、运作高效的普查机构。

(二)分解任务,确保任务落实到位。普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普查员的积极性,层层落实普查工作任务。各街道通过签订经济普查责任书、普查指导员分片包干责任制、普查小区落实到人等方式落实普查责任,在街道形成了经济普查齐抓共管的局面。*村街道与居委会签订经济普查责任书,明确各居委会的普查目标、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人民街道实行普查指导员分片包干责任制,普查指导员对所管理的普查区进行督导检查、跟踪工作进度、数据审核把关、协调解决问题。黄花岗街道按照每个普查员负责50个普查对象的原则,明确普查员负责的区域、地段。各街道通过责任分解,增强了普查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普查工作层层有人抓、环环有人管。

三是加强学习,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普查队伍。为提高普查员学习和运用经普知识的能力,各街道不断加强对普查员的培训。有的街道请区经普办的同志对普查员进行统一再培训;有的街道组织普查指导员到各居委会、普查现场进行具体指导;有的街道制作简易的上门操作指南,方便普查员学习和使用。

四是有的放矢,结合街情采取得力措施。为保证清查工作按时完成,黄花岗街道为解决清查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向各居委会发出了延缓休假的通知。*、*村街道则在清查工作中把写字楼作为工作的重点,安排普查指导员亲自上门登记,以保证清查工作质量。*街道印发了普查温馨提示发放给普查对象,提示普查对象需要提交的资料,提高普查对象支持度。*街道则要求工商所提供街域内的个体经营户的工商登记注册资料,为保证个体经营户普查全面准确提供依据。各街道结合实际,各尽所能,保证全区经济普查工作的及时、全面、准确。

存在问题

一是进度落后。由于我区是“创文”工作重点检查区域,因此我区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延误了差不多一个月,相比*市其他区县收表率已超过50%的工作进度,我区各街道普遍才回收几十户报表的工作进度,我区工作进度明显落后。

二是宣传难。由于我区在*市的中心城区,经济普查宣传工作受到城市管理制约不能开展,比如在主、次干道基本都不能悬挂宣传横幅。

三是上门难。自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上门登记以来,很多街道普查反映上门难,如省、市直属企事业、机关不配合,企业拒报多。

下阶段主要工作及措施

我区单位清查和个体经营户普查下一主要工作是:以全面完成上门登记、加快报表回收、加强数据审核、开展数据录入为目标,多管齐下确保按时完成单位清查阶段性工作任务。

(一)认清形势,加大力度赶进度。目前,离10月底上报清查数据库的时间已经很近。因此全区各级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员要以高度的紧迫感,树立时间意识,抓紧工作,保证进度,确保工作不落后。

(二)多管齐下,提高普查对象配合度。针对目前普查存在的拒报现象,首先普查员要严格按照普查工作流程,做好发放报表签收工作,为普查执法提供证据;其次对于拒收报表的单位,按照经济普查执法的规定,可以对拒报企业直接发放查询书;第三,各街道要着力抓好部门配合,利用工商所、出租屋管理中心、城管等部门的力量协助进行上门登记。

(三)及时记录,进行清查底册比对。街道普查办要及时收集普查员“地毯式”清查结果,并与清查底册资料进行比对,做好标记。对未清查到的单位要列出名单,交普查员上门进行查遗补漏。对不知去向的单位要在底册中注明查找情况

(四)加大力度,保证报表填报质量。要确保报表填报质量,首先是把问题发现和消灭在源头上,也就是普查员收表时进行初步审核,对有“必填指标缺填”和“应填未填”的报表要退回普查单位重填。其次是普查指导员对报表进行逻辑审核。第三是街道经普办通过组织抽查、互审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进一步加强报表填报质量。

第2篇

普查数据和专业统计报表数据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从普查数据和专业统计报表数据的产生过程来看,影响数据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被调查对象的范围大小,二是被调查对象的数据大小。具体来说包括:

1.因范围不一致产生的差距。由于经济普查是全面“地毯式”调查,日常专业报表对于“三下”企业及个体经营户采取抽样调查,其抽样总体均是建立在以前历次普查加上平时调整的基础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抽样总体可能不能及时更新。因此,从理论上来讲,经济普查包括的单位数和个体经营户均应大于专业报表的统计数字。但从实际来看,由于普查人员的不认真,也存在一些地方普查对象没有查全的现象。

2.因数据不一致产生的差距。产生不一致的原因在“三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这两者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调查到的数据与实际不符。当前,“三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一般没有规范的账目,即使有规范的账目,也不对外提供。因此,被调查对象思想上普遍有顾虑,怕泄露商业秘密,怕秋后算账多缴税,所以不敢如实申报。此外,数据的高低也受调查人员素质的影响,有的不懂专业知识,或有的工作态度不认真,被调查对象说多少填多少,而不能帮助其算好账,评估数字的真实性。二是抽样误差的影响。由于经济普查和专业统计报表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但专业与专业之间采取的抽样方法不尽相同,同一专业所抽选的样本也不尽相同,所以会产生代表性误差。

缩小普查数据和专业报表数据差距的途径

缩小普查数据和专业报表数据的差距,其核心就是如何使统计数据更切合实际,还原经济现象的本来面貌,也就是说统计要做到全面、准确、真实。只有这样,经济普查和专业报表数据才能相吻合。

1.提高普查数据质量的途径

(1)高度重视清查摸底工作,确保普查对象查得“全、准、清”

集中审核时发现的问题,一般需要普查员重新入户进行核实,对于交通、通信不便的山区,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保证清查工作质量,为普查打好基础,要给基层多留一些时间,清查摸底的时间也应适当提前和延长。

(2)加强登记环节质量控制,保证普查数据源头质量

调查登记要认真细致,调查方法要灵活多样。入户调查登记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对于账目不健全单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在入户前,与有关部门、同行、邻居等座谈、走访,搜集相关信息,才能登记到比较准确的数据。

(3)严格审核评估,不断提高普查数据质量

首先,加强对清查表的审核评估。在对清查表进行全面审核的同时,要把审核重点放在对普查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如单位个数是否查全、单位性质和行业是否划分准确、个体经营户的经济指标是否符合行业特点等方面。其次,加强对普查表的审核评估。普查表报到经普办之后,先集中人员进行会审,重点是审核单位个数、单位性质;再由各专业人员进行录入前、录入后的表内逻辑关系的审核。

(4)加强专业对普查数据质量的控制,普查全程分专业进行

由于经济普查涉及第二三产业的全部各类型单位,专业人员的审核和指导至关重要。

2.提高专业统计数据质量的途径

(1)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为“一套表”和“三下”单位抽样框的建立打好基础

当前,基本单位名录库已被列为统计“四大工程”之首,可见其工作的重要程度,影响经济总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单位数和被调查单位数据的大小,而基本单位名录库直接影响到单位数能否查全、查准。可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办的力量,他们对辖区内企业比较熟悉,调查企业情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才能真正保证调查单位不重、不漏。

(2)加强与部门的联系沟通

要想在人、财、物的条件下做好统计工作,必须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特别是加强对部门数据的利用。如用好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资料,税务部门的企业人纳税资料尤其是一般纳税人的资料,质监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登记资料、工业主管部门的行业资料、乡镇乡企掌握资料等。

(3)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源头数据质量

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检查指导。对乡镇、村以及各类型企业,每年要抽选部分单位进行检查,从制度建设、数据采集、资料管理到台账建设,都要逐一检查,指出差距和存在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实行网上直报制度,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要培树典型,选取条件较好的乡镇和企业,使其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起到典型带动作用。

第3篇

报告会上,部分城乡中学负责人就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了发言。在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发言后,朱运书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在重点阐述了我县当前教育发展的问题时,朱运书说,我们要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我县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中利因素。在认清我县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积极调整我县教育发展战略。要从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政府投入保障长效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农村教师收入、探索人事分配新制度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快城乡教育统筹的力度和步伐,使我县的教育事业真正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整个报告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生动具体,既阐述了理论,又联系了实际,使参会人员深受教育和启发。

县林业局召开“百名干部下基层,

问计于民促发展”动员大会

县林业局召开林业系统“百名干部下基层,问计于民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上,传达学习了全县“千名干部下基层,问计于民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精神,部署了林业系统“百名干部下基层,问计于民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

会议要求,广大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以效能促作为,以作为促发展”这两个载体,积极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问计于民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机关干部由局领导带队,相关科室人员参与,采取下基层走访调查、与职工群众座谈研讨等方式,求智于民、问计于民,努力实现“三个三”目标。“三个三”即,增强三种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增强争先意识),提高三种能力(提高执行能力、提高操作能力、提高协调能力),解决三大难题(解决发展难、稳定难、办事难问题)。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重点在增强三种意识、提高三种能力的前提下,围绕林业发展进步、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业和谐稳定、林业机关效能提高几大难题,克难攻艰、善谋实干,化危机为转机,努力扩大林业内需,促进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县统计局以科学发展观助推经济普查

县统计局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普查全过程,在工作中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等诸多困难,统筹兼顾,迎难而上,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推动经济普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求真务实,明确目标。县统计局经普办全体人员高度重视经济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以“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全力搞好经济普查”为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理论精髓,学以致用,力求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工作成果。全体普查人员一方面通过学习加强责任心,头脑更清醒,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科学,工作更细致,目标更明确;另一方面结合经济普查搞好调研活动,摸清家底,摸准经济发展脉搏,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为科学发展全面提高统计服务保障能力。

二、创新方法,严格把关。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突出实践特色,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突出矛盾。为确保经济普查数据客观真实,全方位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和提高。强化审核,进行分专业人工审核。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经验特长加强人工审核;强化突出问题重点审核。根据审核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逐条逐项加以梳理汇总、审核,有效的消除源生性差错。

三、统筹兼顾,提升能力。锻炼锤打统计队伍,提高驾驭经普工作的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宏观数据分析能力,利用经济普查的平台加强经济总量的分析研究;提升数据质量控制能力。

进企业参观促认识提高

*镇创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作为*县第三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镇着力在学习方式上创新,在学习效果上求实,扎实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机关干部一行70余人,深入*江锂科技有限公司和*利新橡胶有限公司等重点工业企业参观学习。

第4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表(MPS)。但由于MPS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SNA体系,于1992年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自那时以来,经过对试行方案不断的修订、改进和完善,在2004年,全国实行了GDP按初步核算、最终核算和数据制度,并建立了地区GDP质量评估制度。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在我国整个统计制度体系中起着一个基本的核心作用。就我省而言,浙江积极研究与实践GDP核算方式改革。自1987年建立县级GDP核算制度以来,针对由于统计调查制度不完善、核算的可塑性和其他非制度等因素导致各地区汇总的GDP以及增长速度高于全省且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从2004年起,我省采取了积极措施:规范地区GDP核算方法;统一核算核实经济普查年度各级GDP数据;建立地区GDP核算下管一级制度;规范全省和各地GDP数据时间和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一、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取得的成效

    1.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从MPS到SNA的转变。

    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统一核算达到了省与各市汇总GDP数据的基本衔接,改变了以往“分级核算,分级负责”核算方式下各市汇总的GDP与全省GDP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各市GDP增幅普遍高于全省的状况;二是确保了各市GDP数据的横向可比,避免了以往存在的部分地区相互之间专业数据与GDP数据横向比较不相匹配的状况;三是减轻了地方统计局承受的一些非制度因素的压力,避免了部分地区以往存在的核算数据受地方领导等非制度因素的干扰。新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以及我省GDP核算方式的改革为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统计制度也在循序渐进地改革。国家统计局相继建立健全了人口、劳动就业、固定资产投资、能源、价格、城乡住户、财政金融、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贸易、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和环境等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批统计调查项目,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用处不大的指标,如投资按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分类统计等,逐步增加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指标,如增加反映市场要素的指标、财务统计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等。与此同时,我省也根据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相继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覆盖社会经济科技的综合统计制度框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我省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基本是以全面调查、全面报表、层层2.完善统计项目,统计制度由偏重经济向经济、社会、科技并重转变。

    3.逐步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全面报表、科学估算等为补充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汇总为特征的调查体系,改革开放后,这种调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2003年又对国家普查项目的设置和周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第三产业普查与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合并为经济普查,形成了十年组织三项四次普查的普查制度,即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十年各开展一次,经济普查五年开展一次,同时抽样调查方法也大力推行在统计调查中的基础地位,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城乡住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价格等一系列抽样调查。我省在国家基础上,还积极开展个体服务业抽样调查以及大量的社情民意调查,此外,还相继建立了重点工业企业、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业等专业的直报制度。经过近30年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抽样调查方法正逐渐渗入到统计调查的各个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统计支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将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将日益增多,对统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30年来,我们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当前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轨的过程中,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统计工作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但是目前国家和省级的调查样本仅对国家和省市具有代表性,未考虑市县区的代表性,而各级统计部门为了满足当地党政领导的需求,层层增加样本点,无疑大大增加了基层尤其是乡镇和市级统计的负担,在人口变动、劳动力调查、部分服务业、城乡住户等众多抽样调查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今年,国家统计局对各省组织实施了报表项目清查工作,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在内的统计报表制度近50种,报表502张,指标达到1.6万个,这还不包括人口、经济等大型普查以及临时开展的抽样调查等项目。数量之多为我省统计史上之最。在众多的指标中,指标分类过细较为突出。如城市住户统计中《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中要求各个家庭成员填写文化

    二、现行统计制度方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程度、居住性质、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等近50个指标,同样在农村住户统计中的《农村住户人口和劳动力就业情况》表中也要求每个成员相应地填报近60个指标,农业统计报表中农产品分类、农业机械动力分类太细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些指标用处少、填报困难,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要准确填报这些报表显然是难以保证的。另外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也存在财务指标过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产业划分

    标准不规范。在各地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今天,各种跨行业的产业统计需求越来越大。如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物流业、生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近几年,为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各地都在自主研究制定这些产业的统计标准,但是缺乏权威性、统一性和可比性。因此对于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需要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以便各地使用研究;第二,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为科学真实反映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制定了《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务院在今年对该规定也有了明确批复,但在实际统计及分析研究时,各专业的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如贸易统计中的市、县、县以下分类(通常将“市”作为城市市场,将“县、县以下”作为农村市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城镇农村分组以及城乡住户统计中使用的城乡分组均既未统一,也没有严格按照《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造成了各专业数据无法匹配使用,也给数据的使用者造成困惑。

    由于体制和机构设置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多头对下、指标重复交叉等问题。主要是统计局内部各专业间、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存在的重复交叉现象。如劳动工资中对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开展常规性统计,而在工业、建筑业、贸易等专业的财务表中也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加上指标内涵略有差异,基层统计人员无法搞清其区别,增加了负担,也对准确填报带来了困难;又如农产品产量统计、农民收入统计等,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都在进行相关调查,调查方法的不同、数据来源的不同,造成不同结果甚至差距较大,使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人们的质疑。

    目前我们已经编制了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但是在生产价格方面,还缺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等服务业价格统计,在消费价格统计方五是价格统计体系不健全。面,缺少政府消费价格统计,这对国民经济核算以及相应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都带来了不便。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统计指标体系,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继续不断地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标准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调查体系更加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管理体制变化的需要。

第5篇

关键词:服务业个体经营统计对策

一、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主要由统计部门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来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负责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统计,实行由服务业周期性普查与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周期性普查包括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有关部门参与。服务业抽样调查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对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基本情况和资产、营业成本、收入等进行统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对从事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的户数、注册资本(金)、总产值、销售总额或营业员收入等进行统计。

通过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近两年服务业统计调查的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主要存在“力量薄弱、制度不全、漏报错报、总量不清”等问题。

1.基础统计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和专门的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统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但统计力量有所削减,特别是2000年全国机构改革后,基层统计部门的力量进一步减少,而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工作的任务和难度逐年增大,调查的点更多、面更广,遍布城乡,而且变动频繁。因此,工作任务加重和投入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内部机构的设置上,长期以来,各级均没有设置专门的服务业统计机构,导致日常工作出现严重缺位现象。

2.统计制度方法不健全,统计结果的随意性很大。多数个体经营户没有账簿,他们口头申报的数据,特别是收入等敏感指标的随意性很大。而目前有关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尚不健全,缺乏一套科学、统一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统计调查制度、方法和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数据质量控制制度。

3.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下降。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经济结构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的驱动,为了达到规避税费、不愿提供真实收入,瞒报、漏报的现象十分严重,这进一步加大了统计数据准确的难度。

二、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的改革建议

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困扰着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到GDP核算的数据质量。对此,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统计的改革力度,以适应当前形势对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1.落实人员经费。各级政府要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要针对统计部门存在的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配备人员。首先,要加强统计力量。配备专业的统计调查人员,加强统计调查网络的建设,是做好调查统计的关键。各级统计部门应设立服务业统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力量。市级统计部门应设立单独的统计机构,县(区)应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乡、街道应明确专人负责,并配备一名兼职统计员,并由其按调查小区,聘用调查员。(2)解决经费。要增加对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所聘调查员由县(区)统计部门统一管理,调查补贴按照财政分级负担与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保证按调查工作量给于调查员一定的调查补助。(3)提供条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统计调查工作。加强对个体户的财务、税收管理,督促其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原始记录等,以保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调查制度。要加大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调查统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

(1)抓住普查。我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估算。(2)搞实调查。由于大多数个体经营户记账不全或根本不记账,因此如何获取真实的调查数据,成为当前调查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建立常规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调查制度是一个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3)加强评估。在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主要经营指标进行科学评估,建立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3.加强基础工作

(1)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和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是开展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名录库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服务业个体经营户抽样调查的成败。因此,应联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和维护,搞好抽样调查的样本框。(2)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把好数据入口关。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调查开展时间不长,统计基础薄弱,调查渠道不畅,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十分必要。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被抽中的样本单位,可采取记账补贴的方法,调动其积极性,配合统计人员完成调查任务。

第6篇

一、乡镇统计的职责:

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执行国家统计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监督检查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实施;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和管理本乡、镇的基本统计资料。

二、乡镇统计的工作范围及内容。

对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农村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总产值及增加值的计算、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一些涉及农牧业、农村、农牧民的调查、普查。其中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劳动力构成、耕地变动、牲畜存栏、农业机械、化肥等能耗、水利建设等方面;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则较全面的反映出各个乡镇的基本情况、农牧业生产条件、乡镇经济情况、乡镇企业、乡镇机构、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生活等情况。

三、乡镇统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1、各乡镇统计人员变换频繁,县级统计部门无法控制。 各乡、镇政府负责统计工作的同志由各乡镇安排,大部分又是年轻人,所以乡镇政府统计人员变换非常频繁。乡镇政府在变换统计人员时,很少考虑统计工作连贯性、业务性的需要,随意性较大。各乡镇的统计人员很少有干五年以上的,一般是二、三年,甚至各别的一年换多个。这样的变换频度是很难适应统计工作需要的。

2、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由于统计工作专业性强,人员变动频繁,基层人员统计业务培训总是跟不上步伐,造成一些统计员业务水平不熟悉,特别是新接手的同志反映统计工作非常难做。农牧业统计最原始的数据是由乡镇组织所辖各村的会计上报的,有些村会计由于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统计数据从源头上就出现错误。

3、社会对统计认识和重视不够,一些统计人员统计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报表数字随意填写、改动,有些人报上来的数字不是错误连篇、逻辑不通,就是做过手脚。乡镇报表迟报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进度。

4、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多。由于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政府对下级考核时会把耕地保护、人均收入、产值等指标作为重要依据。乡镇统计人员业务虽然受县统计局指导,但人、财、物都归乡镇管理,因此,其工作完全受制于乡镇领导,统计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5、与各部门的数据存在差异。

个别乡镇统计上报数据与农业、牧业、林业、民政等部门掌握的数据不一致,统计数据与其它部门的数据不一致,影响到统计作为法定数据部门的权威性,从而影响到整个统计系统的权威。

6、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性普查比较频繁,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基本上是一个紧接一个,这样的普查频度给乡镇统计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统计法制意识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统计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是统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上方保剑。借统计执法检查之机加大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乡镇领导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不能手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为才有位,要想乡镇能够认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必须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促进乡镇统计人员和统计对象按《统计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统计。

2、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联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各乡镇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要严格按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在选调统计人员时,要确保统计人员的素质。

3、加强乡镇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人员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统计工作队伍是搞好乡镇统计工作的关键。有好的工作手段和条件,也有好的制度,但必须要有“人”去做,因此常言说“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归根到底靠人才”。农业统计的数据主要是由乡镇统计员上报而来的,因此,他们的业务水平、责任意识对乡镇统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统计员变动非常频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必要对乡镇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从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方法理论、统计法制、各种统计指标的理解等方面展开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认识和业务素质。各乡镇统计员反映,他们对统计业务培训也有着强烈的愿望。

4、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 《统计法》规定,统计部门数据具有法定地位,所以在乡镇统计员上报来的数据与农业、牧业、林业、民政部门等的数据有些差异时,为了更加准确的反映出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变化趋势,为了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一定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审核后才能公布。县统计局发现乡镇上报数与部门数据差别较大时,要先与乡镇联系、核实,如乡镇统计员的数据不是调查而来,又说不出不能保证可靠性,要求乡镇统计员重新调查,或者征求乡镇统计员的认可后以部门数取代之,而如果发现是部门的数据存在问题的,也会与其他部门沟通,告知其情况,要求他们改正,总之是要以数据真实为唯一标准。

5、纠正错误历史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由于各种原因,乡镇统计数里有一些多年来就存在的错误数据,比如:有的乡镇的上报的耕地面积偏少、有些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偏大,牲畜头数不实等,要赶紧想办法把它们纠正回来,把基数调到符合实际的水平,不能让错误的数据持续影响农业统计的质量。现在农业普查已经处于筹备阶段,农业统计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各项数据调整准确。相信农业普查后,会对以后的农业统计工作提供更好的统计环境。

第7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 开发环境 建设现状 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47-03

本课题的研究是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工作江苏省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全省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摸清全省各地、各类旅游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状况,总结和分析全省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试点,为全国旅游人才调查统计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旅游主管部门决策服务。

一、江苏省“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发展现状

统计分析基于国家旅游局总课题江苏子课题《江苏省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调查》,课题组在2009—2010年对江苏省13市旅游行业各部门人才现状进行的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基础数据资料来源于省内13个市106个县(市、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院校、旅游饭店(星级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2695个单位,其中旅游饭店847家、旅行社1204家、A级景区389家、旅游局102家以及其他旅游管理机构153家从业人员状况的有效样本统计。抽样调查,由各级统计部门在全省106个县(市、区)抽取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样本单位1398个。调查依据的资料:《2008年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总收入构成》,《江苏旅游卫星账户研究资料》,《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江苏省“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旅办发【2010】84号《王志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江苏旅游人才总量发展较快,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饭店,行业结构基本不变

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江苏省旅游人力资源总量{1}35.70万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其中饭店从业人员超3/4。人才资源{2}总量计9.48万人,全省旅游人才比为26.6%。人力资源总量比2005年增长了138%,实现了旅游就业人数总量的大发展。人才比例高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江苏省各行业总平均三个百分点。

1.总量增速快,饭店从业人员超3/4。

(1)全省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2月31日,江苏省纳入全面调查统计口径的各级旅游单位共有2695家,全面调查统计旅游人力资源总量为16.90万人,其中人才资源总量为5.61万人,人才比例为33.21%。

(2)各行业人力资源规模。

有关数据显示,各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规模情况中,旅游饭店对就业的贡献最大,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就业总人数为28.10万人,占旅游行业就业人数的3/4以上;旅游景区排名第二,计3.24万人;旅游管理咨询单位排名第三,计1.71万人;旅行社排名第四,计1.59万人;其他行业就业人数较少,在1万人以下。

从旅游单位数和人力资源数量综合来看,旅游行业以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为主的三大支柱行业,单位数量多、从业人数众,其中,旅游饭店的人力资源数量比重最大,超过3/4。此外,旅游管理咨询单位、旅游教育单位、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免税公司、文化娱乐单位、旅游工艺品商场、旅游纪念品商店等单位,也占一定份额。

2.人才资源比例高于全省行业平均。(1)全省旅游人才比例。根据全面统计调查数据,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旅游人才数,但不包括旅游饭店、旅游餐饮企业人才数,计3.55万人。根据抽样调查数据,限额以上、限额以下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人才数为5.93万人,推算出全省旅游人才资源总量,计9.48万人。全省旅游人才比为26.6%。高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江苏省各行业总平均23.6%{3}三个百分点。(2)各行业旅游人才比例。从人才资源占就业人数的比例来看,旅游教育单位人才比例最高,为93.49%,其次为旅游局83.00%,再次为旅行社73.83%。其余单位人才比例均小于50%。人才比例最低的两类旅游单位是旅游饭店(餐饮)22.21%和旅游景区18.24%。可见,虽然旅游饭店(餐饮)和旅游景区的就业人数较多,但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人才比例在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旅行社的人才比例是旅游饭店的3.3倍和旅游景区的4倍左右,是全省平均的2.2倍,反映出旅行社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显著高于旅游景区和旅游饭店。

(二)江苏省旅游人才资源结构特征

1.岗位类型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人才的岗位结构反映出人才资源的岗位配置状况,对深入开发旅游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有重要意义。本调查共设国家公务员、旅游教学师资、经营管理人员、导游员、前厅服务员等34类岗位类别。具体包括:一是行政管理人才如国家公务员;二是经营管理人才,如办事员;三是专业技术人才,如旅游教学师资、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人员、领队、导游员等;四是服务技能人才,如厨师、驾驶员、计调人员、票务人员等;五是服务员,如行李服务员、餐饮服务员等。

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比重最大,占38.89%;服务技能人才占19.05%,排名第二;服务员占18.69%,排名第三,经营管理人才占18.26%,排名第四;行政管理人才最少,占5.12%。

2.青壮年年龄段占绝对优势,性别比例女性多于男性。全省旅游人才资源年龄分析。旅游人才资源以35岁以下青年人为主。全省旅游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26~35岁(包括35岁)年龄段,占43.7%,其次为25岁以下年龄段,占27.3%,36~45岁占17.5%,46~55岁占10.03%,56岁以上占1.2%。全省旅游人才平均年龄为32.02岁,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65岁,其标准差是8.862。

3.旅游人才队伍学历提升较快。经调查可得出全省旅游人才资源的学历分布状况。大专学历层次占总人才数的比例高达72.24%,本科学历层次占25.79%,硕士研究生占1.85%,博士研究生占0.11%。与2005年数据相比,本科学历层次人才比例增幅最大,增加8.44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比例增加了1.39%,大专学历人才数量增加,但在总人才中的比重下降9.85个百分点。全省旅游人才学历在四年间实现了大幅度提升。

4.专业技术水平未评级者超过半数。专业技术水平主要反映在职称上。本调查共设初级技术职称人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未评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9类职称。

相关数据显示,未评级的人才数最多,超过半数,占62.56%。除未评级外,初级技术职称人员的比重最大,占16.68%。高级技术职称人员、高级工、高级技师仅占1.71%、0.98%和0.17%。

5.外语构成主要以英语为主,囊括世界主要语种。凡是学历学习中学习过某种外语,或参加专门外语学习或培训过,或获得过某种外语证书的都在统计之列。在外语构成方面,绝大多数旅游人才都学习过至少一门外语,这是学历教育的成果,现有的中学、大学教育已经普及了外语课程。学习过英语的比例高达98.11%,其余语种人数较少,但囊括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等世界主要语种。离我国较近的发达国家韩国、日本的相应语种,人才比例稍高。

6.人才资源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占绝对优势。本调查根据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区域定义,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这是基于经济地理的分类,有助于了解江苏省省内的区域差异,为制定相应的旅游人才战略提供参考。长江以南的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是苏南,原来长江以北统称苏北,现在把扬州、泰州、南通这三个发展较快的城市称为苏中地区,淮安、盐城、宿迁、徐州、连云港是苏北地区{4}。

从旅游单位数量看,三大区域中苏南的旅游单位最多,有1467家;苏北的旅游单位数居中,有821家;苏中的旅游单位数最少,只有407家。从旅游人力资源数量来看,苏南的旅游人力资源最多,达11.93万人,占全省总人力资源的37.44%;苏中和苏北分别占19.44%和25.13%。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大区域的旅游人力资源质量和旅游业的综合服务水平。苏南无论是在人力资源的数量还是人才资源的比重上,都优于苏北和苏中。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旅游业是一种面向游客提供一段特殊经历和体验而进行的面对面的行业,人情化是旅游服务的特点,员工素质最终决定其服务质量。因此,拥有足够的优秀人才是旅游优质服务的关键。江苏旅游业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在建设旅游强省的大背景下,要打造江苏旅游品牌,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只有分析人才资源的现有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旅游强省、人才强省的长远目标。

(一)总量供给不足,人才缺口较大

江苏是旅游大省,旅游从业人员规模庞大,截至2009年年底,江苏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35.70万人。随着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到2015年,旅游人才需求量是26.84万人。由相关数据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中等职业院校数量大幅度下降,从1999年的164所,调整至如今的30所,与此同时,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逐年增加,1999年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仅有16所,2008年发展至85所。院校总量比20世纪末有所下降,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维持在2~3万人左右,与今后五年间年均人才需求相比,培养规模明显不够,人才缺口较大。

(二)人才行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业态人才奇缺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较快,在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旅游规划、市场产品开发、服务质量水平等各方面的实力,影响到旅游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就目前的人才整体素质来说,与旅游强省仍有差距,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是旅游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旅游市场营销、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人才紧缺。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仅有酒店业、餐饮业的人才培养趋于规模化和规范化,其他旅游类人才,特别是行业需求量大的旅行社、旅游景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还尚未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领域和岗位的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研究还不够,难以制定出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双师型教师大量缺乏,教师对行业了解不够透彻,课堂教学不能与行业实际结合。三是教育资金短缺,造成实训基地、模拟操作等教学条件无法完善。四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化,没有实现供需的良好沟通。四是教学培养的滞后性,新兴业态需求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相关的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地跟上步伐。

(三)人才区域失衡,苏中、苏北落后于苏南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时间早,苏南地区成为江苏旅游人才的高地,人才流动向这一地区集中。而苏中、苏北地区则形成旅游人才洼地,造成旅游人才的流失。这不是旅游行业单方面的问题,也是整个区域人才发展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的经济基础要好于苏中、苏北地区,相对应的薪资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也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这对优质人才是一个强大的吸引力。而苏中、苏北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速度赶不上苏南地区,薪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晋升空间不大。(2)旅游资源不平衡。苏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时间较早,旅游资源丰富而集中,有较浓郁的旅游氛围,苏中、苏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时间较晚,有不少资源尚待开发,旅游资源较为分散,旅游气氛淡薄。

(四)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差异大

江苏旅游人才队伍的素质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整体来说还不够理想。特别是既懂经营又懂管理;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既熟悉国内旅游经营管理,又熟悉国际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还十分紧缺。并且人员的素质结构方面也存在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差异性较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偏少。现有的26.6%的人才比不能满足江苏旅游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学习参差不齐,一些急需专业知识未充分讲授。调查显示,40.08%的旅游人才来自其他专业,半路出家的情况非常普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流动性大;(2)不少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高;(3)旅游行业的吸引力不够,很多专业人才改行到其他领域;(4)旅游人才的培养存在大量缺口;(5)旅游院校专业设置大都集中在常规课程,而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设计、旅游娱乐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设置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师资培训人员,造成旅游专业人才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的优势不明显。

(五)高级职称人才缺乏,分布不合理

江苏旅游业的技术职称普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全省旅游行业机关事业的管理人员获高级职称者仅占9.84%。企业管理人员获高级职称者仅占6.14%,专业技术人才获高级职称占1.97%,服务技能人才获高级职称者占1.19%。高级职称人才大量缺乏。从行业来看,旅行社的高级职称人才仅占1.41%,旅游饭店的高级职称人才仅占2.86%,旅游景区高级职称人才仅占7.54%,旅游管理咨询单位的高级职称人才仅占0.08%。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1)旅游职业资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高级职称存在缺失的状况;(2)高级职称对于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的影响力有限,存在高职低聘的现象;(3)旅游行业多数岗位缺少职业晋升空间,高端人才被其他行业吸引;(4)政策引导不力。

(六)小语种人才偏少

旅游行业是对外交流的窗口,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任。除英语外,日语、韩语、法语等我国重要的客源国语言,相应的导游人才大量缺乏,成为旅游对外交流的瓶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包括:(1)小语种人才主要是本科专业,相应地针对旅游行业的小语种专业有限;(2)小语种导服人员未受到足够重视,缺乏良好的小语种人才成长环境;(3)旅游行业的吸引力不够,不能吸引更多小语种人才进入旅游领域。

三、对策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科学兴旅、人才强旅”,高素质旅游人才是全省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保障。其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树立生态低碳的旅游消费理念。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旅游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三是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旅游市场日益扩大和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大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消费满意度。四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人才发展对策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是旅游业的高级生产要素。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江苏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区域平衡、规模适当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是迎接这一挑战的关键,也是实现全省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重要保证。

1.以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为重点,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对旅游业而言,旅游人才的生力军主要依靠职业教育。针对江苏省现有旅游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一是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目前,江苏省旅游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远不能满足江苏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优化旅游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提高旅游专业的学历层级。四是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情商教育。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等基本品质。五是增加旅游教育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和中外合作办学。

2.以改善行业环境为核心,营造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一是树立科学的旅游人才发展观。表现在:首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把旅游人才开发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牢固树立综合素质为根本的人才评价观念,不盲目追求人才的高学历化;最后牢固树立人才重在培养的观念。二是实行“人才绿色通道”,协调人才区域平衡。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旅游行业就业。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建立省内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三是开展紧缺人才培训班,培养紧缺行业骨干人才。例如,可以从从业人员中挑选优秀人才,利用高校、专家库等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3.完善旅游职业资格体系,形成从低级到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查分析显示,无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比重较大,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中,初级证书的比重较大。这反映出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及职业发展空间的提升比较有限。要提高江苏省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资格证书比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完善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就业准入控制,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企业用工制度。二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业务建设和组织建设。三是拓展资格证书范围。对于新兴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市场营销、会展和大型活动策划等,应尽快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四是鼓励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获取。将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获取与薪酬待遇、岗位聘任结合起来,这是提升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4.加强旅游人才中介机构建设。要积极培育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旅游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旅游认证中心、旅游会展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旅游业协会的发展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旅游业协会的运行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协会工作得到政府、行业的认可和社会的公认。

旅游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社团组织特有的优势,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认同,取得全社会支持,实现全市旅游发展的社会联动,逐步化解“瓶颈”制约,实现企业利益、行业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协会要充分发挥常务理事、理事的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呼声,并及时反馈给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改善旅游经营环境,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机制。要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旅游各岗位人才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速度,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重点突出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二是提高旅游人才规范管理水平。推行始端管理,进一步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拓展管理范围,逐步形成全面的旅游人才管理体系。三是提升旅游综合执法能力,加强对旅游人才的监管。提高全行业的法治观念,重点加强部门联动的综合执法,形成权威的旅游执法体系。四是提高旅游系统的执行能力。弱化上下级旅游部门之间单一的行业指导关系,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建立一个高效、规范的旅游行业执行系统。

注释:

{1}指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总数。

{2}本次调研指大专以上学历(包括大专)的旅游从业人员。

{3}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提要[M].内部资料,2010,p.7,在此数据上计算得出。

{4}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提要[M].内部资料,2010,p.123.

{5}江苏省旅游局不属于苏南、苏中、苏北中的任一区域,统计时单列。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旅游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提要[M].内部资料,2010

4.江苏省旅游局.江苏旅游统计年鉴[z],2004—2009

5.旅办发【2010】84号,王志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z]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2004—2009

8.江苏省“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第8篇

1.范围定义不清,制度规定难以掌握。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综合范围为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但不包括乡镇企业、规模以下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制度中有的规定却难以掌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前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投资和劳动用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的企业都为九十年代以后建立,且大多集中在城镇,而企业主多数原有身份为农民。如按投资主体划分,企业主户籍为乡村;如按企业所在地域则在城镇。

2.指标设置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设置陈旧滞后,几十年一贯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多种经济模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模式,工资分配形式呈现多元化格局,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劳动工资的总体规模和主流特征,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3.调查方式单一,难以保证数据质量。劳动工资统计至今仍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填报单位包括辖区内所有行业的全部单位,收集资料费时费力。由于填报单位增减变化快,单位各种情况变动大,再加上有些单位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不愿把工资总额报足的心态,工资总额漏统漏报现象较为严重,数据质量难以符合统计真实性原则。

4.统计力量薄弱,填报人员素质不高。大多基层单位没有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一般是财会人员或从事人事工作人员兼职,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工资统计中,业务水平难以保证。

5.部门衔接不够,口径不一数出多门。部分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的设置与相关部门衔接不够,部门之间指标口径、含义不一,导致数出多门,不利于工作开展、资源共享和数据使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革思路

现行劳动统计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来自主观的,也有来自客观的。从产生错统的主观原因看,一是统计人员对统计制度理解有误,又没有认真学习有关制度,甚至把统计上的概念与劳动部门的概念混淆了。二是统计相对人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为了本部门的利益或小集体的利益而违反统计法。统计部门的管理只停留在表面上,似乎有了台帐就具备了统计基础工作。因此,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扩大劳动工资统计范围的思路上,要打破“不包括乡镇企业、规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计范围限制,从而形成涵盖全社会所有劳动现象的统计,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劳动报酬的收入与分配,较好地满足各级政府和部门及社会对劳动工资统计数的需求和利用。

其次,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破城乡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职工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情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还应注意统计指标的口径与其他部门劳动指标的口径衔接。

建立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法。以建立完善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前提,以经济普查为基础,反映不同行业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等方面情况的抽样调查制度,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取不同行业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

最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执法与监督。统计工作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的数据来源于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基层单位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健全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并进一步提高统计普法执法与监督力度,对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法》知识的培训学习,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三、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具体策略

1.改革现行劳动工资统计的调查方式

针对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议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结合。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规模以上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规模以下的单位与基本单位普查相结合,基本单位普查范围是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在普查统计报表中扩大范围,增加劳动情况指标,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工作量,又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对于定期报表,建议取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动现象在一年内变化不大,工资较为规范,每年的变化不大。或是协调交由核对人员、工资的劳动人事部门统计,统一上报统计部门;对于定期报表中企业单位的统计,可以结合城镇劳动力调查,实行抽样调查,分行业、按企业进行抽样,反映区域劳动工资情况。

2.建立新的统计指标体系

劳资统计要面向全社会,服务于全社会,因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设置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首先指标体系种类要根据机关、事业、规模上、规模下企业和单位及个体户,区分种类分别设置。因上述各种的人员性质、组织机构、工资发放办法等存在差别,如机关无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分在编、合同工、临时招聘工,又分领导干部、中层干部、职工等;而事业、企业和单位也有相同的,又有区别的各种人员性质等情况,所以必须分设数套指标体系。其次劳资统计指标解释尽可能做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把错填数据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再次要删除过去报表中不易填列或不适应目前需要的指标而增设新的指标。

3.确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的细项分组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应该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指标,包括的内容较多,除了工资科目里边有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项目外,还有一些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旅游费、过节费、实报实销的手机费、固定电话费、伙食补助等。所以在报表指标的设置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下应设置其中项,特别是工资科目中不包括的手机费、旅游费、过节费、伙食补助等,可能很多填报单位漏报了这些额度。

4.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

为了保证从源头上提高劳资统计数据质量,一定要加强劳资统计基础工作,要求基层单位建立统一的劳资统计台账,健全与劳资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同时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统计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一年保证不少于一次以上,要努力增强同基层统计人员的沟通。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全社会人人了解《统计法》,自觉遵守和维护《统计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对统计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从而教育一片,才能有力地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和主要改革方向,探索建立一套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关键词】劳动工资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改革初浅思考.浙江统计.

第9篇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共识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广泛调研、专题讨论等活动,局党组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加强统计改革和建设,推动统计科学发展,促进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统计部门只有加强以自身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统计的本质是服务,上为党委政府服务,中为部门行业服务,下为基层百姓服务。统计部门只有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正确定位统计工作,加快统计自身的发展,强化数据质量,打造统计分析精品,提高统计工作水平,才能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统计保障。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全国、全省及我市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深和蔓延的现状,需要统计部门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状况,加强对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跟踪监测,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市委、市政府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当好参谋助手。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统计成果必须服务于__加速崛起的进程中。社会公众越来越关心和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生活环境改善、社会秩序稳定等方面的情况。统计部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在调查、采集数据和统计分析的各个阶段,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和谐建设、关注改善民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充分发挥统计特有的作用,以更多、更全面的统计成果,用真实可信的数据,让全市人民看到近些年来我市在改善人民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增强全市人民对__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信心。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计工作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促进统计事业健康发展。解决统计工作深层次矛盾、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在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统计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针对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改革和创新统计观念、统计组织、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一手抓经济统计,一手抓社会统计,突破瓶颈制约,提升统计能力,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促进统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计部门必须统筹安排好各方工作,有效满足市委、市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统计部门必须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应用更加科学的统计方法,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手段,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形成新的工作抓手,寻求重点突破,坚持树立开放眼光,走开放统计的道路,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统计资源整合,统筹兼顾各方工作,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组织完善、制度科学、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统计体系,实现统计资源共享,构筑统计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满足市委、市政府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统计需求。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围绕工作重点、民众关心视点,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各类经济、社会统计信息,六年来,共上报信息近20__多条,被采用条数每年均位居市直单位前列。每月向市领导送阅《__月度经济运行监测》、《__统计信息》、《统计信息快报》、《统计专报》等,现已将各县区党政领导列入《__统计信息》送阅对象。每年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送阅“市情”手册千余份,为“两会”参政议政提供翔实数据。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季度经济形势新闻会制度。在市电视台“沟通”、“舜耕瞭望”等栏目,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予以解答。组织开展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情民意调查,完善__统计信息网的网上办事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统计服务。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抓住经济发展的难点、社会生活的热点、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做好统计分析研究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近6年来,共撰写分析研究报告510篇,其中,《重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奋力崛起》、《我市制造业投入加大、成为投资最大亮点》等一批分析研究文章,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并作了重要批示。

(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源头和基石。按照统计法规、制度和规范的要求,努力推进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把基层基础工作纳入经济和统计考核内容之一,加强检查考评,着力规范 统计数据收集、填报、审核、订正和上报等程序和方法。开展经常性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人数近千人次,举办了《统计调查技能》、统计业务和法规知识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了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经费、人员配备上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20__年从公益性岗位招聘统计工作助理员38人,安排到市区街道从事统计工作。

(三)把握发展主题,推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精心组织实施了基本单位普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农业普查,并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实行了工业、农业、商贸等一系列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改进gdp核算、固定资产投资和能耗统计,建立了非公经济、开发园区统计制度等;积极推进联网直报和在地统计工作,适应统计改革和政府决策管理的需要;基本建成了上联省局,下联县区,横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统计信息系统;统计普法教育深入开展,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统计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六年来,全市统计执法共检查2090个单位,立案查处统计违法案件420起,保障了统计资料的及时、准确。

(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廉洁从政教育。继续推进统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及人、财、物、数的监督检查,加大内部审计力度,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在局全体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了“艰苦奋斗,廉洁从政”的专题教育活动。从完善制度、推行公开、加强学习教育、责任追究等方面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建设文明机关,充分展示统计人形象。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强化机关干部的公仆和服务意识,积极创建文明机关,20__年、20__年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的荣誉称号。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求真务实、不出假数,弘扬实事求是精神;以机关效能建设、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工作落实;以阳光统计文化建设为抓手,树立阳光统计工作理念,规范和透明统计工作行为,锤炼统计工作者求真务实的工作品质,职工的团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培育和提升。

三、影响和制约统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原因分析

总体上看,近几年我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统计改革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来衡量,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较,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统计指标体系还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一是统计指标不能完全反映科学发展的新要求,第三产业、资源环境、能源统计和社会统计还有待建立健全。能源统计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全面反映全社会能源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情况,不能全方位地提供能源供给与需求、能源管理效率、能源资源与生产、能源开发与节能等决策信息,也不能全面掌握能源生产、消费、库存情况及发展趋势。服务业统计体系尚未建立。由于服务业涉及行业多、变化快,企业形式多样,现有统计模式和调查体系无法全面、完整、准确反映服务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和满足gdp核算的需要。社会、科技、文化产业统计体系不够健全。二是统计指标老化现象严重。部分计划经济时期的指标如劳动工资统计指标沿用至今,非公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不健全、没有科技进步与创新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对不合理制度的改革比较缓慢。三是统计指标交叉重复较多。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本局专业之间重复统计、多头统计依然存在,如工业和能源统计部门报表重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效率。

(二)统计调查方法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统计调查对象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的易变性增加,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大,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降低,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周期性普查的基础作用仍然有限,普查数据的时效性有待增强。经常性抽样调查仍然没有全面推开。抽样调查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在统计调查中,过多依靠基层统计人员上门调查,并存在大包大揽的现象,费时又费力,没有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

(三)基层基础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巩固。一是基层统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没有相对独立性。市、县区统计局现有的工作人员与承担的工作任务失衡,不堪重负;乡镇统计人员大多是兼职,统计工作条件差。由于任务繁重、待遇偏低,导致统计队伍不够稳定。二是基层统计工作条件差,统计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乡镇、街道普遍存在办公用房拥挤、办公设施陈旧、办公设备不足等问题。大多数乡级统计机构没有配置专用计算机,只能和其他部门合用一台计算机,影响统计数据的安全性;街道90%以上没有单独的办公场所,没有办公电话、计算机,统计日报表仍然采用手工汇总这一落后的工作模式。三是经费紧张,不能满足统计工作需要。随着统计调查任务不断增加,基层统计经费严重不足,经费与承担的任务矛盾十分突出,有的县区经费无法保证统计业务的正常开展,甚至有的连下乡的交通工具、调查员补贴都难以保证,致使一些常规报表以及普查、专项调查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四是学习培训不够,对统计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和考察交流不够,尤其是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培训迫在眉睫。总体上看,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还十分薄弱。

(四)统计优质服务水平还不到位。一方面,统计任务重与统计人手少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统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除各项大型普查和正常统计报表任务外,适应领导决策需要、反映新生事物的专项调查和统计监测不断增加,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与此相反,统计力量严重不足。这种统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与统计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统计人员疲于应付。另一方面,统计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需求的状况依然存在,尤其是为社会公众做好统计服务的范围不够广,统计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深入分析,统计工作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

第一、重理论学习,指导实践不够。局领导班子比较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但是存在学习与实践用力不均现象。如在对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规律认识方面,有些工作阶段性、表面性问题解决了,但长远性、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触及,特别是对一些制约和影响统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的力度不大,探索的步伐不快;在统计工作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上,考虑当前较多,而对长远发展研究不够,解决现实问题花费的力气较多,建立长效机制相对考虑不够。虽然出台了不少的措施,但还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

第二 、重常规思维,努力创新不够。还没有深刻透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还没有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发展问题、研究发展规律、指导发展实践;还没有真正形成以科学发展观要求审视统计工作、定位统计工作、谋划统计工作、提升统计工作的实际能力。思想观念有些滞后,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不够强,创造性的工作不够。统计改革步子迈得不够大的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长期从事统计工作,受传统的惯性思维影响较大,往往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片面强调高度统一的统计体制和统计制度方法,安于现状,怕冒风险,担心改革涉及面广,搞不好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影响统计工作;二是对基层统计的情况虽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基层统计部门受当地政府管理,在基层基础建设上统一步调工作还不够到位;三是改革需要成本,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人力与财力的限制。

第三,重研究经济,研究社会统计指标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存在重经济统计、轻社会统计的观念,造成经济统计与社会统计工作有不对称的现象。领导关注经济较多,我们针对经济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就多,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统计分析精品就比较多,而反映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的统计分析关注度不够高。社会公共服务存在缺位的现象,统计信息服务与民众和基层企业的要求还有差距,对社会各界需要的数!据提供不足,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卫生、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统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社会公众的统计信息产品内容、渠道、时效、形式有待加强,向社会公众宣传统计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第四,重布置任务,解决困难不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深知为领导、为群众、为基层的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工作方法和思想意识与以人为本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上,虽有所思考,但提炼升华不够;深入基层开展专题性、问题性调研较少。对于上级或其他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也只是强调和布置工作,给基层统计部门压的担子很重,要求的标准很高,但业务指导不够,督促检查不够,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保障和经费不能给予支持。

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我们共征求意见建议56条,经过整理、归纳,共梳理出存在的突出问题14个,其中,可以立即解决的问题4个,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7个,目前没有能力解决需要向群众说明的问题3个。对于存在的问题,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按局领导班子职责分工,明确责任主体,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认真研究解决;对一些作为自身无能力解决的,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另一方面向干部职工解释说明。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局领导班子在发展思路上达成了共识。总体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二个抓手,即:阳光统计文化建设、内部管理制度;深化三项改革,即:在地统计、联网直报、统计制度;抓好四项工作,即:基层基础建设、统计调查分析、统计咨询评价、统计执法监督;实现五个目标,即:提高数据质量、打造分析精品、共创内和外顺、锻造勤政廉政、争创“四个一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把全市广大统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从违背科学发展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工作方法,服务科学发展,在强化统计能力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提高数据质量上取得新成绩,在改进统计服务上取得新飞跃,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到科学决策、解决问题、促进工作上,推动全市统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统计创新。解放思想是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当前,统计的社会需求正在不断增长,统计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统计事业发展已进入加快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始终把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于__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僵化观念,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统计能力,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应变中求思路,在创新中促发展。

(二)坚持求真务实,进一步发挥统计作用。求真务实是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统计工作上联政府决策,下系百姓生活,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监测作用。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监测,客观反映科学发展的成果和问题。二是评估作用。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和分析,对地区的科学发展成果进行评估。三是参谋作用。通过统计数据的比较与分析,选好课题,撰写一批有分量的分析、调研报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促进科学发展的建议,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__崛起当好参谋。

(三)加快统计改革,进一步增强统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深化统计改革是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要逐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关于结构、质量、效益、民生等反映科学发展的统计指标。二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农村统计调查制度;规范和加强部门服务业统计,继续完善非公经济、劳动力和工资统计,着力加强人口、教育、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统计。三要完善数据评估体系。不断规范统计业务流程,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千方百计提高各项指标数据质量。

(四)拓展工作领域,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是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市同全国、全省一样,经济增长受到明显影响和冲击,一些经济指标增幅开始减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应对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变化,加大调研力度,加强分析监测,加速信息传递,着力增强统计服务的主动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的水平,积极为党政领导出谋划策,为__崛起献计献策。

(五)坚持强化各项建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加强统计建设是推动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要继续开展基层基础工作调查研究,努力推动基层统计机构设立和统计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业务培训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二是加强统计法制建设。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更加注重事前预防、事中检查和事后整改的综合运用,突出执法重点,对经济普查、节能降耗、新开工投资项目等工作中的统计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检查或重点督查。研究建立统计违法行为通报制度和机制,特别是对于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统计违法行为,要加大案件曝光力度,不断优化统计工作法制环境。三是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强统计网络建设,在硬件设施、软件开发等方面积极筹措资金更新配套,全力寻找国家局、省 局技术支持,逐步实现省、市、县区、乡镇的网络互联互通,确保联网直报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加强统计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优化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整合培训资源,促进科学带头人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熟悉统计业务,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能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统计队伍。

五、切实加强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是统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统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班子。把学习方式、学习制度和学习内容有机结合,抓好中心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突出抓好邓小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抓好中央、省委、市委重要方针政策的学习。根据统计工作需要,加强对先进统计理论、统计专业知识、统计法律法规及科技知识的学习。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把理论学习同加强个人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成员的精神境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摆正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二)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把握统计工作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统计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努力实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把统计工作置身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平安__建设、推进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研究和谋划,推进统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善于破解难题,善于把上级精神与__实际结合起来,既善于出思路、谋全局、作决策,更善于抓部署、促落实、求实效,不断增强解决难题的前瞻性、系统性和时效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和谐型班子。进一步完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各项具体制度和领导班子的议事决策程序,做到用制度规范施政行为,用程序保证职责履行。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维护集体领导的权威,不断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发挥整体功能,努力营造团结合作、和谐共事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建设务实型班子。要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不断完善领导班子的自身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树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理念。增强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智慧和才干,提高领导班子管理水平。在“求真”和“务实”上下功夫,积极为统计改革发展出谋划策,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形成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