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粮食生产形势

时间:2024-01-23 14:51:53

导语:在粮食生产形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粮食生产形势

第1篇

2010年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尚好,粮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产,但棉花和油料由于受到气候异常、灾害多发重发等的不利影响,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减产。

1.2010年我国夏粮总产量为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7.7亿斤,降幅为0.3%。早稻减产,秋粮获得较大丰收。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初步统计为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312亿斤,增产2.9%,实现了2004年以来连续第七年增产;2.受2009年棉价上升等因素影响,2010年我国棉花的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但单产降低,总产量比2009年持平略减;3.2010年油料遭受恶劣天气影响,减产严重。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虽增加,但由于广大地区遭受了“冷冬”和“寒春”,单产降幅较大,估计总产量下降10%左右。2010年油料减产幅度较大。

从实际情况看,2010年度该中心粮食产量预测的平均误差率为2.25%,其中2010年年初、4月份和8月份的预测误差率分别为1.9496、2.72%和2.09%。2009年全国粮食产量为10616亿斤,该中心的预测结果为10640亿斤,预测误差仅为-0.23%。

二、2011年我国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预测

2011年我国政府将会采取更多措施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并明确提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特别是高产创建等的广度和深度,我国2011的农业生产有了一个很有利的开局。

1.预计201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比2010年略有增加,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天气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产量将比2010年增加50亿斤以上,达到10980亿斤左右,有可能实现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八年增产;2.预计2011年我国棉花播种面积将比2009年增加3%左右,如果后期天气良好,预计产量将达到650万吨左右;3.预计2011年我国油料播种面积将小幅增加。如果生长期气候良好,产量将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预计全年油料产量将可能达到3190万吨。

第2篇

1.1粮食种植情况2013年,陇川县粮食播种面积28688.8hm2,平均单产5220kg/hm2,粮食总产量14.971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2034.2hm2,单产6127.5kg/hm2,总产7.374万t;玉米种植面积13148.2hm2,单产4983kg,总产6.552万t;薯类种植面积1636.3hm2,单产3640.5kg/hm2(折粮),总产0.596万t(折粮);小麦种植面积816.7hm2,单产3570kg/hm2,总产0.291万t;豆类种植面积1053.4hm2,单产1495.5kg,总产0.158万t。

1.2粮食加工、销售情况陇川县主要有绿野粮业公司、鑫森米业、福睿精米厂、阿露窝罗米业、城子饵丝加工厂、鑫盛酒业等9家粮食加工企业,主要以加工稻谷为主,据统计,2013年加工稻谷2.3万t,占陇川县水稻总产的31%,生产销售精米、饵丝和米酒1.3万t,9家粮食加工企业年可加工稻谷7万t,现稻谷原料加工缺口4.7万t。注册有“绿野软米”、“户撒福睿”、“参象精米”、“阿露窝罗”、“鑫森软米”、“刘佳饵丝”、“三多饵丝”、“景颇缘”8个商标,产品供不应求,除满足县内州内市场外,还销往省内昆明、大理、保山、红河和省外贵州、广西、四川、上海等省市的批发市场,并进入当地超市销售。

1.3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情况陇川县注册有兴川粮油加工、益龙水稻种植、户撒润相水稻种植、户撒兴明水稻种植、城子春良马铃薯、城子永幸马铃薯6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会员748人,带动农户3658户。

2存在的问题

2.1农资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使种粮比较效益逐年下降,粮食种植户增收困难近年来,由于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农业比较效益下降。据调查计算,2013年粮食作物亩生产成本较2010年增加200元左右,由此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到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了生产投入的压力,农民增收困难。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农资价格连年上涨以及农村雇工成本的大幅增加,严重影响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

2.2农田基础设施滞后,中低产田比例大,高稳产农田少陇川县粮食作物生产用地,高稳产农田地仅占20%,中低产田占80%,水利化程度低,田间沟路不配套,农田保灌率低,受旱、涝影响严重,旱不能灌,涝无法排,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制约着粮食单产的提高。加之部分优质粮地转种其他作物或转作其他用途,新增标准农田耕作层恢复缓慢,同时由于土杂肥、农家肥等传统有机肥使用量急剧减少,地力下降明显,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发展。

2.3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

2.4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甘蔗是陇川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粮食生产和甘蔗生产争田的矛盾十分尖锐。在农民增收要求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下,需要寻找发展粮食生产与保持农民增收的结合点,稳定粮食生产。

2.5粮食加工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一是陇川县粮食生产企业多而小、带动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粮食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二是稻谷加工原料严重不足,缺口4.7万t;三是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少而小,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程度低。

3发展思路

按照“增面积、攻单产;调结构、提品质;强产业、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在稳定现有产能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增产潜力。通过烟、粮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小春拿钱、大春收粮,增加粮农收入,稳定粮食生产;通过加大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粮面积,增加粮食产量;通过集约项目,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加快粮食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粮食单产;通过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等环节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通过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减少劳力投入,促进水稻生产节本增效;通过示范区建设,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陇川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1加大政策力度,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建立粮食生产责任制,由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粮食生产责任书并进行考核,评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粮食增产奖。认真落实中央、省、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多种种好粮食作物。加大对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科技示范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县每年评选粮食生产优秀企业、种粮大户、优秀科技示范户、粮食生产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和对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有关人员,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继续实施甘蔗提质增效工程,控制甘蔗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基础设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其关键是要保护好耕地的数量,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

3.2.1加强《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宣传切实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和监管力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制止粮田挖塘养鱼及取土烧砖瓦等破坏粮田行为;控制在粮田上种植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的面积,以利粮田的复垦。

3.2.2做好培肥改土,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切实抓好标准农田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提高耕地质量,将标准农田的维护管理列入议事日程。实施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使陇川县中低产田面积逐年下降。

3.2.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组织力量作好调查规划,落实资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3.3依靠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

3.3.1围绕烟粮生产模式(烟后水稻和烟后玉米),进行品种品质结构调整,积极引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加大对高产、优质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使粮食作物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提高单产奠定基础,通过合理搭配布局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

3.3.2大力推广省工节本增产增效技术通过全面落实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水稻生产育插秧机械化、水稻节本增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玉米地膜覆盖保水抗涝栽培技术、冬马铃薯大垄双行抗旱栽培技术、蔗前套种粮豆作物规范化高效栽培技术、冷凉多雨山区水改旱技术等多套区域性特色技术措施的集成组装利用,实现“科技增粮”的目标。

3.3.3加大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和甘蔗间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玉米套种红薯、玉米套种豆类、玉米套种辣椒、甘蔗套种冬马铃薯、甘蔗套种冬黄豆、甘蔗套种冬玉米等间套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和种植效益。同时培肥地力,熟化土壤,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3.3.4健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控制能力,重点抓好水稻稻飞虱、水稻稻瘟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实施粮食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统防统治面积比例,减少农药使用,改善防治效果。

3.4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陇川县实际情况出发,主要是培育和发展优质稻米、饵丝、米酒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带动,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户面达到60%以上。通过建设6666.7hm2优质稻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建无公害优质米品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

3.5开展高产创建,挖掘增产潜力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促进粮食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充分挖掘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增加粮食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开展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优质高产示范竞赛、优质高产良种展示和科技示范户活动,组织相关考察、现场观摩,加快优良品种推广,促进新进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粮食总量,确保粮食安全。

3.6强化服务职能,为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3.6.1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农机安全等方面,在农村市场与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三农通等网络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全县市场监管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3.6.2抓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按照“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标本兼治方针,一手抓执法监管,围绕种子、农药、化肥等主要生产资料,严把生产过程质量关。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以“三品”认证为主,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推进工作,确保全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将全县范围内农资生产经营企业100%纳入监管范围,确保不发生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3.6.3抓好种子市场管理做好种子经营许可证申请的审核工作,实行种子生产备案制度,实行“两杂”种子留样备查,保证种子生产安全;强化监督检查,从源头上确保种子质量。

3.6.4抓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以相关站所为辅的执法体系,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强化农资质量特别是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源头保障,提高放心农资产品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

3.7创新技术培训手段,促进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科技推广覆盖率、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坚持以宣传培训为抓手,立足全县粮食产业布局和生产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提高产量质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粮食产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培训。采取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将科技服务与生产需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结合起来,送技术服务入户,送科技培训入户,提高科技培训、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科技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通过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整体素质;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第3篇

论文关键词西瓜;营养特性;施肥技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瓜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西瓜是一种需肥量较大的作物,施肥是其产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1营养特性

西瓜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钾吸收最多,氮次之,磷最少。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幼苗较少,伸蔓期吸收量增多,果实膨大期吸收量达到最高峰,成熟期趋于缓慢。

西瓜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随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增加而提高。第2雌花开花以前57d内,干物质的积累占总量的7.6%,钾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钾量的8.9%;第2雌花开花到果实褪毛共6d时间,西瓜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都逐渐加快,干物质积累占总量的4.6%,氮素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3.4%,磷素的吸收量占总吸磷量的0.7%,钾素的吸收量占总吸钾量的2.8%;从果实褪毛到果实膨大后期共20d时间,西瓜植株物质积累和养分的吸收达到高峰,干物质积累占总量的67.8%,氮素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68.1%,磷素的吸收量占总吸磷量的64.2%,钾素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钾量的66.3%;从果实膨大结束到成熟,干物质的积累和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趋于缓慢,干物质的积累占总量的20.2%,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15.5%、27.6%和22.0%。西瓜生长发育全期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累积表现为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少的吸收特点。中产地块生产1t西瓜果实吸收氮(N)2.46kg、磷(P2O5)0.9kg、钾(K2O)3.02kg,N、P2O5、K2O的比例为1∶0.37∶1.23。在西瓜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植株吸收氮、磷、钾的比例:抽蔓期以前为1∶0.21∶0.83,吸氮多、钾少、磷最少;果实褪毛期为1∶0.8∶0.87,磷的比例提高幅度较大,钾的比例稍有提高;果实膨大期为1∶0.3∶1.13,磷的吸收比率又有所下降,钾的吸收比例有所提高;成熟期为1∶0.26∶1.22,整个生长发育前期需氮多、钾少、磷较少,中后期需钾多。因此,在西瓜生长前期增施氮肥配施磷、钾肥,促进植株营养生长,坐瓜期追施氮、钾肥,对于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十分重要。

西瓜各器官氮、磷、钾累积与分配,因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在抽蔓期以前西瓜叶片中的氮素含量占茎叶总含量的83%以上,可见叶是西瓜生长前期氮素的分配中心;从累积量上看,膨大期叶的含氮量达到高峰,比成熟期叶片含氮量还要高,充分证明后期叶片中的氮素被果实再利用;膨大期至成熟期氮素的分配中心是果实,而果实中瓜瓤又是氮素的分配中心。因此,后期氮素的供应水平将是西瓜品质的决定因素。西瓜各器官磷素的积累分配基本和氮素相同,但其累积数量比氮素少。抽蔓期以前磷素的积累分配中心是叶子,植株含磷量的80%集中在叶片中;果实膨大期植株含磷量达较高值,到成熟期减少,说明茎叶中的磷素到西瓜生长后期被再利用;果实在成熟期成为磷素的累积分配中心。西瓜植株各器官对钾素的吸收量、积累量比氮、磷高得多,但累积分配中心基本相同,即在西瓜生长发育前期钾素的累积分配中心是叶子;果实是钾素后期累积分配中心;茎叶中的钾素在后期也被果实再利用。

2施肥技术

西瓜的栽培方式分为露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2种,其施肥方法大体相同,一般可分为基肥和追肥。

基肥施用方法有撒施、沟施和穴施3种。撒施与沟施或穴施相结合效果较好。撒施一般施优质农家肥30t/hm2左右,并结合施入过磷酸钙300~450kg/hm2、硫酸钾45~60kg/hm2。沟施是按定植或播种的行距开沟,在播种或定植前2周施肥,一般施优质农家肥22.5t/hm2左右、饼肥2250kg/hm2。穴施是在播种或定植前1周左右,按行向每穴施优质农家肥1.5kg或饼肥0.2kg左右。转中国-根据西瓜生长发育的需求分次进行追肥,确保西瓜植株稳健生长,果实迅速膨大。西瓜追肥可分3次进行:第1次在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在距苗15cm处每株追氮(N)8~10g;第2次在西瓜伸蔓后施催蔓肥,追氮(N)45~60kg/hm2、磷(P2O5)90~120kg/hm2、钾(K2O)75~120kg/hm2,或腐熟饼肥1500kg/hm2左右;第3次在果实膨大期追氮(N)45~60kg/hm2、磷(P2O5)90~120kg/hm2、钾(K2O)150~180kg/hm2。除土壤追肥外,还可以叶面喷施氮、磷、钾肥,对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可喷施微肥,以补充西瓜从土壤中吸收量的不足。在西瓜抽蔓期和坐果期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溶液和0.2%硼砂溶液,可防止茎叶早衰,提高产量,改善西瓜品质。

参考文献

[1]孙慧丽.优质高产西瓜合理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9):49.

第4篇

关键词:生物资产会计 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4l号――农业》(IAs41)为生物资产下的定义是:活的动物或生物,并采用公允价值或成本进行计量。2006年2月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第5号中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并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采用成本进行计量。由于生物资产一般生长周期较长,具有自然增殖属性,使其会计计量、确认和相关信息披露与一般资产不尽相同,如何科学合理地核算和披露生物资产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会计难题,其问题关键在于生物资产的计量和确认的困难。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都对生物资产核算做出了选择性的规定,但并没有彻底解决生物资产核算的问题。而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必将对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生物资产会计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已引起学术界的争鸣,这将对进一步完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界定

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活的动物或植物的概念完全相同。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①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农业类公司中幼畜及育肥畜和速生林、生物医药类公司中的药材等都属此类。②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③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之所以将公益性生物资产也界定为生物资产的一类,是因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从而满足生物资产确认的条件。

二、我国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

1,目前以成本计量为基础

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它是交易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比较客观;历史成本的数据比较容易取得而且简便易行;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它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有凭有据,便于考核。我国生物资产市场不活跃、不完善,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对于多数生物资产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中介机构公信度低,加上市场执法和市场管理不严,资产评估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会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现值技术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目前,我国生物资产尚不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对生物资产宜优先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2,逐渐推行公允价值计量

从长远看,生物资产的计量应逐步由以历史成本为主转为以公允价值为主,实现计量属性选择优先序与IAS41的一致。历史成本虽具有可靠性特点,但其可靠性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传统框架下的成本和收入配比往往也是带有较大的主观武断性。其视角又过于狭窄,仅仅局限于历史信息而无法顾及到未来的信息,此外,由于生物资产生物转化的特性使历史成本在生物资产计量中的缺陷暴露无遗。相比而言,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价显现出诸多优点:①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不断的变化,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更符合生物资产本身的特点;②部分生物资产的生产周期较长(如林木,生产周期可能是30年,采伐可能只在最后一年)。而生产和市场环境经常发生变化,会计期间不能包含生物资产的整个生产周期,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可以及时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③不同来源的生物资产能够产生的未来收益相同或类似时,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公允价值计价则可以避免这一差异。生物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历史成本反映的信息缺乏相关性,不能达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的目的,而公允价值计量能完整、动态地反映资产价格双边变动信息。因而,以公允价值作为生物资产计量的基础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需要,有必要推行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

三、ABC林业对公允价值计量运用

1,ABC林业具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

ABC林业具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由于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下,采用历史成本作为公司林木资产的计量属性,帐面价值较低,面对会计国际趋同的方向。目前,中国林业类上市公司已经具备尤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主客观条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活跃、流动的市场是存在或近似存在的。即使在某些情况下,五法取得生物资产或农产品在现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与价值,企业也能通过估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对市场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并且,象林木资产的历史成本原本就难以计量,用公允价值反而可以更可靠地反映他们的真实价值。在这些情况下,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对林木资产进行计量也是可行的。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交易而产生的。在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ABC市的林业,要素市场较为发达,生物资产市场交易活跃。2004年10月,ABC市筹划建设了林业要素市场。内设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木竹交易中心、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中心、林业劳动力培训中心等“五个中心”。要素市场体系建成后,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已完成林权登记的面积达24.77万hm2。占应登记发证面积的98.6%,其中完成集体商品林登记面积13.26万hm2,占应登记集体商品林面积的97.3%;全市共打印核发林权证24 026本,面积24.12万hm2,占应发证面积的96%。林业要素市场2004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完成林权流转变更登记1 423个宗地,核发林权证3 301本,发证面积达0.79万hm2。森林资源评估中心成立以来共受理234人次的林农(企业)申请,已完成森林资产评估面积4 479.6 hm2,评估值7 953.945万元,其中林木6 246.865万元,毛竹1 707.08万元。木竹交易中心成立以来,共9批次5大类60余个品种的相关木竹价格信息;同时,积极同永林股份有限公司、各乡镇林权登记管理分中心等联系,收集、各类林权流转、抵押登记及相关木竹产品交易信息;已省内外大宗林木、林权流转信息3宗,面积达0.79万hm2。在林权流转拍卖方面,交由拍卖行进行拍卖的林木、林地流转拍品1 415宗,成交1 340宗,成交面积1.92万hm2,成交金额2,625 4亿元;其中现货拍卖(采伐权流转)拍品,成交413宗,成交面积0.42万hm2,成交金额9 611.4万元;其中期货拍卖(采伐权流转)拍品,成交927宗,成交面积1.50万hm2,成交金额1,664 26万元。说明,ABC市的活立木转让频繁。能够客观地使用公允价值。

第5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大型灌区;粮食生产能力;改造

1 大型灌区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

1.1 使粮食的产量得以稳定提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需要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同时还要有必要的粮食储备,这就需要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得以保持稳定性,与地域辽阔、气候资源丰富和粮食作用品种多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但与大型灌区的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关系。我国大型灌区的水源条件都要优于中小型灌区,粮食作物单产较高,而且总产量也较为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高度重视,使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即使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我国大型灌区的粮食产量也能保持稳定的态势。

1.2 工程条件适合于发展粮食作物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灌区都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器粮生产基础,这与大型灌区的工程条件是相互匹配的。因为我国大型灌区建设之初就是为以粮食生产服务的,所以在用水运行模式设计、工程规模、水源类型、调蓄能力、渠道流量及灌溉方式都方面都适用于集中灌溉,而且存在着灌溉周期长的特点。这种情况下,更适宜对大宗粮食作物的种植,而不利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种植。近几年来,部分灌区利用井渠结合的形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虽然这种形式对灌溉的灵活性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但还受制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型灌区依然更适宜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1.3 具备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的水土资源条件

土地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与灌溉措施具有直接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满足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并存的条件的,往往是只有其一,而另一项资源缺乏,同时存在的情况较少。所以要想实现对土地生产中增加灌溉的面积具有较大的难度。而在大型灌区中,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良好的匹配,具备了扩大灌溉面积的条件下。而当前在我国大型灌区内,所存在的情况是现有的灌溉面积只占规划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还存在着较大部分的旱地和荒地可以开发为灌溉农田。当前不少灌区是存在着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但也同时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大型灌区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以上这两种灌区存在的现状可以充分的表明,灌区在粮食生产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1.4 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有利条件

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更注重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而推广优质粮食作物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却受制于种植规模小及品种混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粮食生产成本过高的最主要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实现。大型灌区的运行模式更适宜于统一种植和集中管理,所以在大型灌区内进行农作物的区域种植和规模化经营,对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生产成本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

2 加快大型灌区改造的具体策略

2.1 加强对大型灌区社会公益性的认识

大型灌区对于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和稳定粮食供给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但大型灌区工程规模大,骨干工程的投入远大于田间工程的投入,因此改造骨干工程是农民无法负担的,责任只能由政府承担起来,就是说必须承认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社会公益性。就田间工程而言,灌溉确有显著的增产效益,但在当前农业经济效益低于其他行业,农业中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又低于养殖业,种植业中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则属最低。在这种情况下,让经济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生产粮食,如果无法在粮食价格上实现合理回报的话,也只能由政府补贴,就是说在目前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本身也具有社会公益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要求地方政府和农民自筹资金配套进行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但从多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没有中央资金的引导和支持,这样的安排很难实现,因此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应把粮食主产区的大型灌区作为重点,通过试点争取在资金渠道上有所突破。

2.2 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

制约大型灌区改造的最主要因素是投入不足,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大型灌区改造的投入,但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大型灌区的各项工程设施每年都需要有大笔的经费用于改造和更新,这样就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渠道,使灌区的各项设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有效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需要财政对于发展发啊呢基础设施的资金量进行逐年的增加,同时还需要广开渠道,利用多方面的投资来增加大型灌区改造的资金。

2.3 完善政府对大型灌区扶持的各项机制

大型灌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配套机制政府扶持大型灌区发展粮食生产的配套机制包括投入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风险机制等。投入机制主要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大型灌区各类工程改造中,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应该分担的份额,并形成财政制度。补偿机制主要是落实国家关于占用农村水利设施和农业用水补偿办法的规定,以市场机制和民主协商相结合的原则转让水的使用权,切实保护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作物灌溉用水。运行机制主要指科学界定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社会公益性,客观评价现行工程折旧有关规定的适用性以及享受优惠电价的必要性,在降低供水成本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风险机制主要指政府按照粮食市场需求,在一定时期内限制粮食生产致使粮农受到损失时所应采取的补偿措施和资金支持体系。

2.4 加快对大型灌区改革的力度

大型灌区由经济转变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尽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其改革的成效并没有取得取其的结果。所以应加大对大型灌区改革的力度,从政策上寻找突破口,转变观念,秩序渐进,使用水户积极的参与到管理体制中来,加强各项管理职能,在考虑水价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统一核定管理运行费用,使农民受益的同时,减轻农民的负担。

3 结束语

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民众的生活,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安定团结,所以保证粮食安全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则需要政府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弥补市场调节中的不足和缺陷,加大对大型灌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投入,积极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保证粮农的利益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洪林.兴凯湖灌区加快灌区改造建设国家级商品粮基地[J].中国水利,2005(23).

第6篇

关键词:日本 产业再生措施不良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3.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5)11-0036-03

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泡沫经济崩溃以后,银行业

一直被不良资产困扰着,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大银行的相继倒闭带给现存的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市场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先后通过合并的形式由原来的13家大银行合并为7家大的银团。通过合并削减效率低下的部门来增加收益,获得处理不良资产的资金。此外,从宏观的观点来看,日本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明显不足。银行在把作为经济血液和营养的资金及信用传输到经济活动每个领域时应起到中枢作用,日本银行业发挥此作用的能力明显不足。日本为了恢复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成立专门的再生会社和专业部门,并不断与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等外部专家合作等。而且,在整理回收机构(Resolution and Collection Corporation, RCC)以外,2003年5月份成立了产业再生机构(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Corporation of Japan、IRCJ)。 到目前为止,产业再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虽然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但是却迈出了使得不良资产得以彻底解决和金融系统健全化的扎实一步。自此日本的金融机构对由泡沫经济崩溃产生的不良资产的处理有了很大进展。到2003年9月为止,日本的银行整体不良资产余额为31.6万亿日元、比前一年3月为止的总额减少3.7万亿日元,比高峰时期的2002年3月份减少11.6万亿日元。7家大型银行集团2004年3月份决算期末的不良资产余额与2003年3月份相比减少了32%,将总额压缩至14万亿日元。由此可见,日本处理不良资产取得了很大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产业再生措施的涵义

日本的产业再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产业再生包括“私的整理”和“法的整理”两种。广义的产业再生包括更广泛的范围。但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目的都是重新振兴企业。产业再生手法多种多样。包括事业重组、产业再生基金的利用、受管债务人(Debtor-in-possession,DIP) 融资、银行或支持者的援助、闲置资产、不动产的变卖等。其目的在于防止由于银行在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理时,由于大型企业的倒闭,彻底清算,造成大量的配套中小企业的倒闭,此时建立产业再生机构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的减少清算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1、法的整理―通过法院进行产业再生。

所谓法的整理,就是向法院申请,在法院的管理下进行经营重建的手续,根据法律来进行企业的再生或者破产处理。由于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虽然有收益能力,但是由于背负巨额利息债务,就不得不需要大幅削减债务,但是在得不到金融机构等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可能进行。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法的整理。近年来日本根据法的整理再生的企业案例,最令人注目的是搜狗(sogo)公司的例子。

2、私的整理-通过民间协议进行产业再生。

所谓私的整理是指以贷款银行为中心的债权者和债务者之间利用协议来进行产业再生的手法,目前根据私的整理的指导方针的再生和通过产业再生机构的再生都相当于此。对于较困难的案件,先由产业再生机构来探索出一定的道路,等成功的案例增多了再由民间来进行。作为小泉政权综合通缩对策的点睛之笔的产业再生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如何推进政府主导的产业再生对于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日本产业再生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1、产业再生机构概况

日本政府于去年设立了专门机构实施产业再生措施,具体如表1-1。

2、 产业再生机构的特点

(1) 迅速的决策组织体制。

再生机构的再生业务分为5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几位专业人士。在这样的组织里、企业是否能够再生通常在一两个月内认定,就算是金额巨大的再生项目,也会在三个多月左右认定,即可以迅速决策,在相对比较短的时期做出专业结论。

(2) 现金流来判断企业的价值。

再生机构在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判断时,不是采取以前那样的担保资产价值的评估方式,而是根据企业的资产创出现金流的多少来判断企业的再生价值。根据创出现金流的多少,来判断资产的价值,可以使债权的卖方和买方相对容易的判断出债权的真实价值,从而加速了债权的流动可能性。

(3) 重视所支援企业本身的示范性。

其出发点是,让再生机构不局限于企业的产业类型和规模大小,尽可能选择一些产业类型上和再生方式比较有示范性的企业来支援,将来再生机构解散以后也会对民间的再生市场提供可借鉴的再生模型。

3、产业再生机构的作用

(1) 对二次损失的抑制。

所谓二次损失是指由机构组织重建的企业,没有达到预想后果,最终导致的损失。发生二次损失的情形有两种:一是机构从非主要银行购买不良资产时定价过高,因为机构最终将把所购债权卖给金融机构、基金或者整理回收机构(RCC),日本政府在购买时采用美国式的现金流评价方式,设定价格比整理回收机构(RCC)的购买价格要高。如果定价过高,就卖不出去,定价过低,损失就会转嫁给国民。二是与购买价格无关,一旦所支援的企业最终不能重建而破产,机构同样会蒙受损失。为减少二次损失,机构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在确定购买价格时,通过日本国内著名的评估机构对企业价值进行适当的评价,避免定价与实际价值相差太大。②目前机构所支援的企业已达到17家,机构采取各种积极手段以确保达到预期重建效果。这些手段包括向企业派遣经营者和为企业寻找强有力的支援者。

(2) 民间再生市场的培育。

事实上,在机构设立以前,日本的产业再生活动已经非常活跃。例如政策投资银行成立了再生基金,整理回收机构(RCC)也开辟了产业再生事业,个别金融机构和一般事业法人也纷纷成立了再生基金等。机构成立之时,对机构可能会扼杀这些民间活动的担心很多,因而机构成立后,尽量避免一些负面影响,积极培育民间市场。首先,机构本身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机构的许多职员来自民间再生基金,很多人将来还会回到民间。经过众多案例的历练,对其专业能力将有很大的提升。将来回到民间,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机构还积极寻求与民间基金的合作,机构的人员有限,相对于日本庞大的产业再生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机构积极与民间基金合作,最大限度的利用民间的力量和智慧,同时也使民间基金得到了机会,从而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促进整个再生市场的发展,探索并制定产业再生规则,以指导今后的再生活动。到目前为止,日本的产业再生尚处于摸索阶段,无章可循。因此事前很难预测重建的效果,机构正积极尝试不同类型的产业再生,试图摸索出产业再生的基本规律,以供后来人参考。如表2-1:

三、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迟迟未能进行彻底的改革,致使银行大量不良债权产生,拖了经济的后腿,导致了10年的经济低迷。中国最近出现经济过热的倾向,政府进行了紧急刹车,但是,很可能会反过来导致投资和资产价格的下跌,使经济陷入不良循环,一旦泡沫崩溃,中国很有可能出现日本90年代的状况,因此中国应尽快进行银行系统的彻底改革。日本面对庞大的不良资产,不仅仅限于银行系统本身的调整和改革,而是进行了积极的产业再生重建,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进行金融再生和产业再生一体化的改革,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借鉴。

1、改革的方向:

基于以上经验和教训,要想彻底解决我国不良资产问题,我们须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政府三方进行努力,配合再生模式,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理。

(1)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向。

为了抑制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国有商业银行的间接金融机能的强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确立非常重要。关于间接金融机能的强化,鉴于银行本身就是从事间接金融的中介机构。银行只有通过自身增资,才能感到增资的辛苦,并能借此提高间接金融的信用度。因此要避免一而再,再而三的政府注资。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确立,现在中国正积极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上市。但上市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最终确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手段。通过上市,来吸引国内外众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提高国有银行透明度,强化公众监督。

(2)资产管理公司(AMC)的改革方向。

为了将来更好的对国有企业进行重建,应对资产管理公司(AMC)进行以下调整。一是扩大业务内容、追加机能。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为了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应该赋予其企业再生机能和融资机能。二是给与其更多自。对于处理对象的选定、不良资产的购买、价格的确定等,应该给予其根据市场而自主决定的权利。三是放宽对不良资产处理的限制。 四是应该提高组织的效率性。与日本产业再生机构(IRCJ)的160人的职员数相比、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四家现有职员已经达到万人左右,很可能演变成为效率低下的又一个国有企业。因此进行相应的人事调整和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必要。另外还应积极援用外部专家,提高组织的效率。

(3)政府在解决不良资产方面应做的努力

作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问题被认为是不良债权产生的温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关联也逐渐被隔断了。如果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过分的介入市场,必定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对于我国来说,政府在国有银行的金融改革和不良债权的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日本的产业再生,是依靠银行自身的改革作为出发点的,多种民间资本组成的再生投资基金也纷纷参与,这样由民间开始的产业再生活动又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从而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我国也应该采取以银行自身改革为出发点的不良债权处理模式,提高银行对风险资产的管理能力,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减少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在不良债权处理上需要金融业和产业界一起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低效率部门得到裁减,将资金用到效率高的部门,完成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现在,我国政府在对金融改革和不良债权问题的处理上政府行为过于明显,政府处于金融改革的最前沿的现象对于发挥银行和民间的自主性这一点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2、 具体措施

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不良资产处理,我国应借鉴经验,考虑采取下述措施;

(1) 要培育不良债权处理和产业再生的市场。

我国的不良债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单纯依靠债权回收整理公司不足以解决问题,应该建立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理市场。没有发达的不良资产处理市场和再生市场,债权回收整理公司也很难顺利地完成所担负的责任。今后为了培育不良债权的市场,不仅要强化债权回收整理公司的功能,还要积极引进外资,培育民间的资本,让民间企业能够顺利地进入市场。

(2) 完善资本市场的立法,加强监督。

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的法律不健全,存在漏洞,不良债权的处理手段受到了限制。近年来,虽然正在大力推出金融相关法律的建设,但是和日益发展的资本市场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下的相互融入来比较,还是相对滞后。为了加速不良债权的处理,应积极制定和完善资本市场、不良债权处理以及产业再生的相关法律。

(3) 引入竞争机制,放松管制,促进民间银行的发展,强化国有银行的竞争力。

由于严格的行业管制,资金分配到非效率部门的现象比较多,并且银行间,银行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暧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至今在信贷的比例中仍然占有70%的比重,收益率,费用率,自有资本率,这些主要指标与国际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和其他国内商业银行相比也处于劣势。现在我们逐渐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今后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可以考虑放松对国内企业的限制,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彻底的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之前,认可了民间企业和私营企业,民间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竞争环境刺激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比较好。民间银行的导入必定会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综上所述,日本通过产业再生措施解决不良资产方面已初见成效,而我国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必须尽快解决,基于此,我国也应积极探讨并尝试产业再生措施,以便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理提供好的解决办法。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 小批量生产 成本管理模式 作业成本管理 成本企划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倾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促使市场由共性需求向个性需求转变,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生产过渡。现代小批量生产型企业并不具有大批量生产下的成本领先优势,其竞争优势主要将通过差别化竞争战略获得。差别化竞争战略是指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以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小批量生产企业,在关注如何获取其竞争优势的同时,应注意到产品的价格必须为顾客所接受,避免在价格昂贵情况下片面追求差异而忽视成本,掉入“差异陷阱”。因此,成本管理仍是其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成本管理模式的选择对降低企业成本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适合现代小批量生产型企业基于差别化战略的成本管理模式。

一、现代小批量生产企业应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是以制造成本法为基础,以产品生产环节为成本控制重点的单一会计信息价值模型。小批量生产企业采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无助于实现差别化优势。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缺乏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以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是现代小批量生产企业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而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产品成本上,侧重于有形成本如对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的管理,而未从制定成本领先、差别化和目标积聚竞争战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策略上来考虑成本管理。

2.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缺陷

现代小批量生产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各环节应用现代制造技术,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直接人工成本大大降低,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极大提高。而传统成本管理模式采用制造成本法简单将间接费用按工时或机时比例分配计入产品。由于产品从间接费获得的收益额未必与这类分配基准成比例,这就使得传统模式下计算的产品成本严重脱离产品的实际消耗,导致成本信息不能满足经营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尤其影响差别化产品的定价决策。

3.成本控制功能弱化

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控制点存在问题。首先其日常成本控制以关注成本差异为重点,追求在生产过程中的数量节约,未能从成本本源入手关注成本动因,管理者无法找到问题确切所在,因而无法从成本动因上解决问题以提升其竞争力。其次,成本控制点仅仅局限在产品制造环节,而企业为实现其管理目标需要进行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成本管理的范围涵盖企业价值链的全部环节,事实上在今天这个需求日益个性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经济环境下,生产成本所占比重不断减少,而营销、研发等成本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因而,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制造成本的控制不符合现代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观的要求。

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小批量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深化其成本管理改革是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来探索基于差别化竞争战略的小批量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二、国外主要成本管理模式评析及其对小批量生产企业的启示

1.欧美作业成本管理模式

(1)评析

作业成本管理起源自美国,是随着作业成本法的深入发展而产生的,已成为现今成本管理的代表模式。作业成本法是在生产过程中以不同性质的作业为对象来归集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成本,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按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以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为基础的作业成本管理关键点在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作业分析和管理来寻求不断降低成本的突破点,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作业成本管理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如下:①成本核算结果相对准确。它采用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以成本动因为依据,并按反映因果关系的成本动因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能提供相对准确和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②拓宽了成本管理的对象。其范围不再局限于产品,还包括作业、过程、顾客等。③成本管理重心从纯粹的成本计量转向解释成本性态和成本结构,使企业能科学、有效地预测和控制未来成本管理活动。④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地追踪反映和作业分析,可以减少损失和浪费,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管理虽然有其优越性,但依然有不足之处。①未考虑企业的战略成本动因。它主张在空间层面进行成本管理,忽视时间层面,难以从长期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成本管理。②它未能把成本管理扩大到企业的外部领域,在顾客导向的全球竞争环境下,其内向性难以维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以及长期的获利能力。③它只针对有形成本的管理,忽视作业的质量和时间因素。

(2)启示

小批量生产型企业要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就必须吸取作业成本管理中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势,利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其自身及其上、下游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中存在差别化的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机会,然后抓住这些有利的机会对企业价值链进行改进,以获取差别化竞争优势。

2.日本成本企划模式

(1)评析

成本企划由日本丰田公司创立。该模式是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根据将要设计产品的特性,用最可能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期望利润来确定目标成本,产品的具体设计在目标成本确定之后。若设计产品图纸上预演的“实际成本”高于目标成本,则退回设计阶段,删除产品某些不必要的功能或次要的功能;当“实际成本”远低于目标成本时,则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些易引起消费者兴趣的功能。

成本企划相比传统成本管理模式而言,其主要优势体现在:①成本控制点方面。它将管理成本的重心从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阶段乃至构思、开发、策划阶段,以顾客、市场为立足点,设计最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制定产品应该达到的产品成本。成本控制重点从生产环节转移到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完成一个产品设计,就类似于对产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全过程进行了一次仿真模拟。通过在模拟中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设计策略或者产品功能来控制产品成本。②成本企划过程由设计团队进行,团队成员由总经理、总工程师、产品的项目经理以及采购、车间、销售等各个职能部门的代表构成,关系密切的供应商也经常加入团队。团队的共同目标是在保证目标利润的前提下,将具有目标功能、质量、价格的产品发送给特定的顾客和顾客群。

成本企划并非完美无缺,它也有以下的不足:①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缺陷。它仍采用传统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在机械化程度高的小批生产型企业中,这一缺陷必然导致成本预算失真、成本企划面临失败。②重视时间层面管理成本,忽略成本动因在空间层面的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由于缺乏成本动因分析和作业分析,武断的成本传递、分解与挤压过程就缺乏科学依据。③成本企划专注于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而不关注非设计阶段实施的作业对目标成本的影响作用,对这些作业链的管理与控制缺乏相应的手段与方法。

(2)启示

小批量生产型企业应该关注成本企划在差别化竞争战略中的成本控制优势。成本企划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创新是差别化战略的最好例证,只有设计出能胜过竞争对手并为顾客所接受的功能的产品,并且在开发效率与效果上高于同业,才能维持竞争优势,这是成本企划贯穿始终的思想。

针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缺陷,以及对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的比较分析,我们了解到作业成本管理在成本核算及价值链分析上具有优越性,而在成本控制方面,成本企划却更胜一筹。

三、现代小批量生产型企业应采用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划融合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现代小批量生产型企业可以在差别化战略管理思想下,融合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取长补短,充分体现两种模式的优越性。融合模式如下图所示:

该模式的运行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的发展远景来为企业制定差别化战略。其次,以成本企划为起点,确定产品市场定价和企业目标利润;进而倒推设计作业目标成本,并以作业为对象将作业目标成本分解,将其分配至团队、个人,以实现作业目标成本的达成。第三,以经过分解的作业目标成本为基础,进行作业成本核算、分析、考核和评价。最后,经过以上环节将获得的成本信息反馈至最初步骤,对作业目标成本进行修订甚至有可能调整企业差别化战略的重点,从而进入该模式的下一轮循环。

融合的新模式具有如下的优势:(1)在差别化战略管理框架下实施企业全面的成本管理,有利于获取企业持久竞争优势。(2)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以价值链分析为主线拓展成本管理范围,提供的成本核算资料更真实、准确。(3)从产品设计环节开始将其目标成本细分到各个作业环节,通过作业目标成本来控制实际作业成本,可以强化成本控制功能。

小批量生产企业在运用融合模式时,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树立市场成本管理观念,注重战略成本管理;以战略型的视野,立足于市场实施成本管理。其次,要加强成本管理意识;一方面,企业领导者应该重视成本管理,要认识到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职工成本管理意识,通过激励手段和业绩考核落实其成本管理责任。第三,加快和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者以计算机为手段,可以大大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业务处理能力。

小批量生产型企业在差别化竞争战略下,采用融合作业成本管理和成本企划的模式,可以促使企业重视过程管理,以更好适应市场竞争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并获得差别化竞争优势。在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科学技术领域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融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将是现代小批量生产型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1]冉秋红刘玉凤: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一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构想[J].财会通讯,2005(6)

[2]汪方军万威武: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划的比较与集成分析[J].四川会计,2003(7)

[3]张林红:一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的设计[J].会计之友,2004(3)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b)-0165-03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nursing mode on maternity health care′s quality during perinatal period

WANG Yan HE Jia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Central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Suining 62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nursing mode on maternity health care′s quality during perinatal period. Methods 240 pregnant women for deliv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1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istic nursing.The maternity delivery mode,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tages of labor,the rate of health education awareness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rate of vaginal delive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Humanistic nursing mode;Pregnant woman;Health care during perinatal period;Quality;Influence

构建良好的护理文化是应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主动适应卫生改革及服务对象对护理更高要求的需要。人性化护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护理工作中增加医患双方的合理交流,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也能够通过角色置换,将人性化护理转变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1]。人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患者至上”的观点,彻底改变了陈旧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模式。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人性化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来本院分娩的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2~35岁,平均27.2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40.5周;顺产产妇182例,剖腹产产妇58例。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均不存在意识障碍以及交流障碍。将入选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两组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生期人性化整体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人性化整体模式的特点

①注重产妇家属的社会性,全方面考虑产妇、新生儿、家庭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需要;②在产妇分娩前、分娩中及分娩后给予人性化护理模式,将护理工作在分娩的两端延伸,贯穿于整个围生期始终;③鼓励并指导产妇参与到健康护理中,充分培养和发挥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④对围生期健康教育实施临床实践一体化。

1.2.2 人性化护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1.2.2.1 分娩前的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待分娩的产妇,可采用赠送书面资料、集中授课、开设电话咨询热线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健康宣传教育,并带领产妇及家属参观产房及住院病房,提前熟悉环境;在入院实施产前检查时,对产妇实施一对一的宣教,宣教方式主要包括图片、宣教手册以及影像资料等,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做好示范演示工作以及影像播放工作;在生产过程中助产护士要陪伴,并做好讲解工作、心理疏导以及咨询指导工作[2]。应向产妇说明分娩的相关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使产妇充分了解怀孕的过程,并告知产妇分娩各个阶段的生理变化、宫缩变化、产程情况等;指导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调整呼吸和,教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巧以及缓解疼痛的途径;通过现场介绍和交流,提高产妇对分娩的认识和了解,并说明分娩过程中的配合事项和细节;向产妇说明分娩过程中疼痛的原因以及缓解方法,以提高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产妇在宫缩间隙要合理作息,保留体力,同时要注重饮食营养,以补充分娩过程中消耗的能量[3]。

1.2.2.2 产妇的入院护理 向入院产妇讲解科室的环境、相关制度、护理人员以及周围病房内产妇的情况,然后使用整体护理程序对产妇分娩前的认识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订教育计划及相关护理措施,使产妇做好迎接分娩的身心准备工作。①孕期管理:进行母乳喂养知识、产妇保健指导、新生儿护理指导、新生儿疾病筛查、母婴保健等健康知识的教育。②心理教育:孕期健康教育应针对产妇的心理、生理变化给予指导,使产妇保持活跃、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③健康运动指导:在没有内科或产科禁忌症的情况下,可适当运动,但运动量不宜过大,禁止剧烈运动。应选择比较有节奏的运动项目,如散步,一般应持续30 min左右。④分娩知识的宣教:向产妇讲解分娩机制、分娩过程及产生痛疼的原因、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规律;讲解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巧,以减轻痛疼。孕产期的宣教应通过与产妇及其家人良好的沟通来实现,鼓励产妇及家属提问,并对所提问题认真解答,这样不仅满足了产妇对孕产期知识的需求,还强化了其记忆,达到了孕期宣教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采取整体调查方法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产程、健康教育知晓率(母乳喂养、育儿及产妇保健知识)、产妇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的比较

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2,P

表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8,P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两组产程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产程时间的比较(min,x±s)

2.4 两组母乳喂养、育儿及产妇保健知识合格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母乳喂养、育儿及产妇保健知识合格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母乳喂养、育儿及产妇保健知识合格率的比较[n(%)]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遵循的一般原则是“以人为本”,全面、整体地为患者提供各种服务,使其获得最大舒适度[4]。其理念是将人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将护理的目标定位在依照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整体性最佳护理[5],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过程,将传统的护理程序进行优化调整,在细节处展现出对人的关怀[6]。构建良好的护理文化是应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主动适应卫生改革及服务对象对护理更高要求的需要。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7-8]。与传统的护理方式不同,人性化护理是根据产妇的需求及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干预,使产妇得到完整的健康教育[9]。人性化护理是根据产妇和家属的健康需求及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时间顺序的护理计划,使产妇和家属都得到连续的产科护理干预[10]。

第9篇

关键词 抗旱保水剂;不同施用量;白菜;生长性状;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6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087-0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田受旱情况日益严重。因此,抗旱节水已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保水剂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化学节水技术,应用于农业可增强土壤保水性,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水分、养分流失,提高水肥利用率,保温,保肥,增加作物产量等,并可广泛用于沙漠治理、土壤改良、城市绿化、草坪养护等,是一项新型抗旱节水技术。保水剂将成为继化肥、农药、地膜之后又一个对农作物起重要作用而且易被农民接受的化学制品[1]。

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距南部海洋较近,水汽丰富,年降水量多在1 100~1 300 mm,其中半数集中在4—8月。由于典型喀斯特高原地理环境,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土层瘠薄,石漠化严重,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再加上降水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年际之间变化大,常有区域性、阶段性的干旱发生。2009—2013年连续4年贵州大部分地区遭受特大干旱,给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寻求抗旱保水剂用于白菜种植上的效果及最佳用量,笔者研究了保水剂不同用量对白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抗旱保水剂用量与白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为贵州省蔬菜产区节水抗旱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4月15日至6月15日在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花鱼井村蔬菜基地内进行。供试土壤为黄壤,土壤质地为壤土,土壤肥力为中上等,土壤含有机质量27.23 g/kg、全氮2.01 g/kg、碱解氮81.73 mg/kg、有效磷14.98 mg/kg、速效钾156.75 mg/kg,pH值6.60。供试白菜品种为早熟5号(全生育期50 d)。保水剂为“农神”牌生物酶土壤抗旱保水剂NSLNYSAP-M。施用肥料为西洋牌复合肥(10-10-10)和腐熟农家肥,追肥采用尿素为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含N 46%)。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保水剂用量45 kg/hm2(A)、60 kg/hm2(B)、75 kg/hm2(C),以不施保水剂作对照(CK),4次重复,共16个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6],每小区种植白菜148株,小区形状为长方形,长9.3 m,宽3.0 m,长宽比为3.1∶1.0,小区的面积27.9 m2。农家肥45 t/hm2结合整地施入,底肥复合肥750 kg/hm2一次性施用,试验用保水剂随底肥一次性施用;追肥施尿素150 kg/hm2,于5月5日追肥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保水剂用量对白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白菜的株高呈现出处理B=处理C>处理A>CK的趋势;叶数呈现出处理C>处理B>处理A>CK的趋势;叶长呈现出处理C>处理A>处理B>CK的趋势;叶宽、叶数、根长呈现出处理C>处理B>处理A>CK的趋势;开展度呈现出处理A>CK>处理B>处理C的趋势。

由此可见,相对于CK,处理A、处理B、处理C的各项生物学性状基本都好于CK(除处理A开展度外),以处理C的各项生物学性质最优。开展度变化趋势表现出与叶长、叶宽、叶数变化趋势相反的状况,可能是因为长势好的白菜包芯程度较高,开展度相应较低的缘故。

2.2 不同保水剂用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保水剂施用20 d后,土壤含水量在27.1%~28.4%,而CK(未施用保水剂)仅为26.8%,较施用保水剂处理低了0.3~1.6个百分点的土壤含水量;施用保水剂的土壤含水量在40 d后趋于稳定,而未施用保水剂的CK

40 d的土壤含水量仅为23.7%,较不稳定。

2.3 不同保水剂用量对白菜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小区的平均产量处理C>处理B>处理A>CK,其中处理C的产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施用保水剂75 kg/hm2的处理较其他处理有明显的增产的效果,产量达41 650.99 kg/hm2,增产率16.21%。利用EXCEL2007和DPS7.05对不同处理产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如表4。从表4可以看出,根据数理统计学的结果来看:在0.05的显著水平上,处理C与处理A、处理B、CK之间差异显著,其他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p=0.01的显著水平上,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处理C效果最为显著,投入保水剂成本为2 325.0元/hm2,产值达124 953.0元/hm2,纯收益达到122 628.0元/hm2,增产效益与CK比较增加效益14.0%。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保水剂不同用量对白菜株高、叶长、叶宽、开展度、叶数、根长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比较,以施用保水剂75 kg/hm2处理显著好于其他处理,且其产量最高,与不施保水剂处理间的差异水平显著,产量达41 650.99 kg/hm2,比常规施肥增产13.95%; 投入保水剂成本为2 325.0元/hm2,产值达124 953.0元/hm2,纯收益达122 628.0元/hm2,增产效益达14.0%。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促进白菜生长,保持土壤水分,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保水剂用量以75 kg/hm2时,经济效益更高。

4 参考文献

[1] 张智峰.保水剂研究进展[J].磷肥与复肥,2010(5):63-65.

[2] 姚安义.浅析贵州干旱的成因及解决的办法[J].科技向导,2012(18):303.

[3] 潘月庆,张玉涛,韩明娟,等.保水剂在新定植葡萄苗上的应用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110-111.

[4] 张跃龙,刘小红,张乐平,等.自制保水剂在甘薯抗旱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2(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