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

时间:2024-01-23 15:44:27

导语:在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 职校;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心理满意度

Correlation of between Coping Styles with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SatisfactionDegree of Vocational-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Sun Haiyan, Yan Jun, Ch en Aiguo.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 e with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satisfaction degree of Vocational-technical sch ool students. Methods 143 Vocational-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were assessed by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L-90 scale and emotional balancescale. Results Boy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in incli ned to adopt active coping style and negativity emotion. The level of psychologi cal health in the Vocational-technical s chool students is low. 30.8% had mild mental problems, The boys have mental heal th level higher than the girls. The scores of boys SCL-90 of obsessive compulsiv e disease depression, psychotic diseases and whole average score were all remark ably higher than the girls. The Only Child have mental health level higher thanthe no Only child.The scores of the Only Child SCL-90 of depression, anxiety, ho stility, fear, crankiness, psychotic diseases and whole average score were all r emarkably higher than the no Only chil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show significant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of crankiness and positive affects. Negative cop ing styles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factors of SCL-90, affective ba lance and had ver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egative affect. Conclus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wit h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satisfaction degree of low grades students of Vocatio nal-technical school. Negative coping style is not benefit to mental health andmental satisfaction degree.

【Key words】 Vocational-technical school; Coping style; Mental health;Mental satisfaction degree

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普高热”的再度升温,职校学生这 一群体逐渐壮大。他们是与青少年学生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群体,虽然年龄和普通高中生 相似,但处于不同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其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 我体系,却要像大学生一样面临人际、就业等问题, 这就促使其在心理上有许多突出的特 点和特有的矛盾。如何促进职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己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低 年级的职校学生处在从管理严格,生活不自主的中学学校环境向相对开放自由的类似大学环 境的过度之中,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应引起关注。本文对职校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 况、心理满意度方面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满意度的关系,以 更好指导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扬州市3所职业学校一、二年级的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92 人,女生51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48人,来自农村(包括乡镇)的学生120人,城 市(包括郊区)的学生23人,涉及信息技术、建工、机电一体化、电子表面加工技术4个专 业。被试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为17.6±0.96岁。

1.2 研究工具 应对方式量表,该量表由解亚宁编制,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 组成。其中积极应对12个项目,消极应对8个项目,共20个项目。按0~3级评分,统计积极 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该量表的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 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系数为0.78[1]。

心理健康,采用由Derogatis编制、并已由国内专家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包括10个因子,共90条项目,5级评分(0、1、2、3、4)。本研究采用总均分作为健 康症状指数[1]。

心理满意度,采用情感量表,此量表是Bradburn1969年编制,用于测查人的心理满意程度, 包括10个项目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则记 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是以正性情感分减去负性情感分 ,再加一个系数5,因此其得分为1~9分。该量表信度为0.76[1]。

1.3 研究方法和步骤 通过团体测试,当场收回,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和 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职校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心理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及性别比较 从表1可见 ,职校学生较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1.69±0.41,较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1.17±0.5,不同性 别之间,在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516,P=0.013)。根据SCL-90评分 标准,总均分为0~1(不包括1)者,表示无明显症状;总平均分为1~2(不包括2)者,表示有 轻度心理症状;总平均分为2以上者,表示有明显的心理症状。结果发现,被试样本中有轻 度症状者30.8%,有明显心理症状者为3.5%。由表1可见,职校学生SCL-90量表的得分,各因 子均分都较高,尤其是总均分为0.84,强迫症状1.13±0.63、人际关系1.13±0.68等因 子。 在强迫症状、抑郁、精神病性、其他和总均分方面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情感平衡 维度得分来看,职校学生心理满意度略偏低,负性情感得分高于正性情感得分,而且在负性 情感维度方面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2.010,P

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心理满意度的结果 由表2可见,在 应对方式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都不存在显著性 差异。从平均得分来看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均更多选择积极应对,更少选择消 极应对。

非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分和总均分均高于独生子女,而且在抑郁、焦虑、敌对 、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和总均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非女生子女的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独生子女[2]。

在心理满意度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3个维度的均分来看 ,独生子女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这说明独生子女心理满意度高于与非独生子女学生。

2.3 职校低年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见,积极的 应对方式与SCL-90的偏执因子有显著性正相关(r=0.170,P

3 讨 论

3.1 职校低年级学生应对方式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职校学生之间,在采用积极 应对方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的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都不存在显著性 差异。从平均得分来看,不同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均较多选择积极应对,较少选择消极应 对。这说明职校学生在应对方式的选择方面情况较好。

3.2 职校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低年级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总体不容乐观,30.8%存在心理健康问题,SCL-90量表总均分为0.84,各因子均分都较高, 尤其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等因子,这反应出低年级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在强迫症状、抑郁、精神病性、其他和总均分方面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3.3 职校低年级学生心理满意度的状况 从心理满意度得分来看,男女生之间负性情感维 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负性情感多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之间均不存在 显著性差异,但是从均分可看出,不论是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还是情感平衡维度,独生子女 学生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这说明在心理满意度方面,独生子女高于与非独生子女。这可 能由于,独生子女具有相对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自身愿望和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而且相对 多的社会支持,较少的经济压力等种种原因使得独生子女更容易体会到满意感。

3.4 职校低年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满意度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 低年级学生积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偏执因子、心理满意度的正性情感维度有显著性正相 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SCL-90的所有因子均有显著性正相关,与心理满意度的负性情感维度 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与情感平衡维度存在非常显著性正相关,这一结果与有关研究一致[5-7]。提示消极的应对方式不能有效地缓解应激强度,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过多 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情感平衡的维持,同时,较高的心理健康水 平又可以为减少选择消极应对方式提供良好的基础。但从本研究来看,二者之间究竟是何关 系,是否存在中介变量或调节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31-35, 79-80,122-144

[2]姚齐和,赵传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 志,1998,6(4):427-429

[3]董耘,何军,陈立霞.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中国学 校卫生,2006,27(7):565-566

[4]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南 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2):36-38

[5]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 育,2005,2:92-97

[6]毛艳霞.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 杂志,2005,13(2):136-138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学生管理;建议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长久以来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所谓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的高校教学和对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强、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为目标,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彻底转变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全方位发展的素质型人才进行转变,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调查分析,将其具体内容总结为以下几点。1.明确管理定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应用型管理时,应该首先对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类型进行明确的目标定位,彻底转变在以往学生管理单纯服务于教师和学校的旧模式,更多的将管理服务于学生自身。除此之外,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多关注学生在毕业时各项考试成绩是否合格,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的管理模式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在毕业时是否真的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其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其管理的首要目标。2.搭建学生服务平台。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往往是为了方便学校对于学生生活、学习和班级事务等方面去进行管理,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积极性,现代化的高校应用型学生管理理念要求学校从为学生搭建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和学生事务资讯中心入手,切实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们也能自动自发地参与整个的管理系统中,形成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城市几所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现状进行走访调查,结合大量数据资料,将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1.落后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需求。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其在教学内容和管理方式上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加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旧模式,对于学生的课外实习能力培养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2.缺乏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在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院系党支部书记、班主任和辅导员等,这些人员一般都是兼职做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专业的从业人员,对于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情况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解决,缺乏对于专业管理知识的认知,很难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除此之外,大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没有重视起来,缺乏对于学生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3.管理针对性较差。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大多数院校的管理对象都是学生整体,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划分,最终导致整个管理活动缺乏针对性,学生得不到有效管理,个性化无法得到有效发展,总体管理效果相对较差。

三、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转变探讨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就考察分析,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总结为以下几点: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对于高校建设和发展来说,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远远比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重要得多,因此,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社会需求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校园内部建设“人人育人”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2.设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服务,高校内部应该设立专业的学生管理机构作为学生的服务中心,并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事务中心”由院校内部的学生会组织成员进行轮流值班,及时为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学生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3.转变服务体系模式。在进行服务体系的模式转变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与瞬息万变的时展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相结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行体系的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服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更多的就业指导服务等,全面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进行分析,并对新型的管理模式转变进行探讨,提出若干改进建议,希望能对未来高校学生管理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吴新文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运东,刘桂宇.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

[2]温斌.生本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第3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体育社团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是推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学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视,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学生管理的功能,开展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为高职院校培养身心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体育社团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学生管理的合理路径,以期发挥好体育社团的作用,为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课题的理论框架下构思。研究中选取科教城部分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共计调查学生879人,调查社团91个。

2 学生管理工作中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2.1 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

调查可知,高校体育社团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学校、对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个人来说,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达到健身、教育及社会适应的目的;对学校来说,通过体育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对学校体育来说,可以扩大学校体育人口,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加速学校体育的社会化进程等,因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社团组织称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载体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第二课堂”。

2.2 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规模

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好体育社团的作用,近年来学生体育社团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多,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年增加率在21%左右,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一些益智类和健美、休闲类社团不断增多,如交谊舞、羽毛球、休闲与健美等社团组织,一些社团的人数超过了几百人,这些大型体育社团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高的带动作用。

2.3 学生体育社团的人员构成

通过对科教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体育社团组织的人员构成程多样性,一些打球类社团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男生占到了72%以上,一些休闲类社团如健美操、交谊舞、瑜伽等协会组织的女生占到了67%以上。在年级构成方面,发现大一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人数最多,占到了总数的57%,大二学生居次,占到了28%,大三、大四学生参与社团的人数较少,这可以说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大一与大二学生是活跃团体,必须加强对新生的管理力度。

2.4 社团活动频度与时间

体育社团每月开展3次活动的较多,总体上社团活动开展的频度较低,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开展次数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总体来看,多数体育社团的活动频次低,活动时间长,活动时间段较集中,安排不合理,这可能由于近年高校不断扩招后,体育设施资源紧张,并且各类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多,导致生均体育场地面积偏低,而且一些场地的利用效率较低,一些社团为保证活动的开展,只得按次排队或减少活动频次,延长每次活动的时间。

2.5 活动场地器材

学生社团活动使用的场地主要运用校内免费的场所,如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地等。调查发现学生租借校外场地的社团较少,占到了社团总数的32%,多数社团囿于经费不足,不能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购置。另外学生参与社团的志愿方式所占比率较小。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较低,多数学生对社团都意见重重,这可能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形式单调、社团的物质资源匮乏、体育社团种类单一 及社团的组织理念较差等因素有关。

2.6 体育社团组织管理状况

近年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外部管理部门主要是学校团委,并且外部管理主要集中在了两种模式,一类是由校团委下设的校社团联合会、校体育社团分化、校体育单项协会,占到了总数的34%,另一类是校团委下设的校学生会、校学生会体育部,占到了总数的25.1%,还有的高校涉及校体育单项协会的分管,多数体育社团没有成文的制定条例。

2.7 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因素

制约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外部因素多种多样,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学校不够重视、科学定位不准认同社团数超过30个外其他方面的分布较均匀,这说明各因素都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通病,社团间差异较小。影响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学生认同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了经费不足、会费偏高,成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方面。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种类和新兴社团数量不断增多;社团人员中男生居多,学生年级分布差距较大,大一、大二年级参与人数最多;学生社团管理人员不足。 (2)社团活动内容多是组织锻炼、组队参赛、培训、指导和自由活动;活动竞赛参与方式多是组队参赛和组织学生观看比赛;活动开展频度多是一周一次,活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校内的免费场所利用最多。

3.2 建议

(1)明确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提高学校领导对素质教育和学生体质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校领导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支持力度,使校领导加大对社团活动的投入。 (2)要支持和引导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要建立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对工作成绩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参考文献

[1] 赵文杰,姚武,王文胜,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J].体育科研,2004(6):69.

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K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提出了三点建议: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在实现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学生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要求在学校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话语权。其中。作为高校最主要成员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行使建议、监督和决策的权力,不仅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国内一些高校早已开始积极尝试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升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1月,南昌大学全国首创的大学生校长助理正式上岗,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反馈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起草、修订;宣讲学校政策、制度,监督其实施,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列席学校有关会议和活动,并接受校长委托、布置的其它工作。他们聘期一年,“待遇”视同学生干部,没有月薪。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大学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不仅表现出参与程度低、层次浅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及制度上也远未达到成熟。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的现状

2005年9月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作出的最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其实施意味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支持力度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与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其第41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根据这条规定,我国各高等学校有义务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从而在组织制度上对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予以保障

其次,大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有参与权和申诉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条第5款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等权利。其第59到第62条同时还赋予了大学生参与处理该等事项的权利.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有权要求学校重新研究对学生处分的决定。

此外,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行政管理机构和学生组织机构来实际参与高校管理活动。

前文已述,南昌大学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大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的高校。之后,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其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校长助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学生校长助理的职责与权限是:“受校长委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提交相关议案和处理意见。负责向学生反馈校领导针对反映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对于未被采纳的建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学生校长助理应当及时向广大学生说明原因。各职能部门应向学生校长助理提供相关资料和开放相关档案以配合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协助校长处理学生工作.有权列席学校领导的有关会议、学生工作例会、教学工作例会,有权参加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

不过.校长助理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决策参与机制.而且校长助理也不是由学生选举产生,一般是由各院系推荐,由校团委组织考核,经岗前培训后,由校长发聘书就职。因此,他们并不对学生和学生组织负责,其代表性和广泛性受到制约。

相比较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中的直接参与而言,学生组织是更为普遍地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这些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和学生申诉管理委员会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类学生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着程度不足,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效度不高的现象,往往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决策的初始阶段.而且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更多的是在管理人员和学工干部的指挥下承担事务性和联络性的工作,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

二、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新机制的三点建议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前的国情与校情条件下,笔者认为,要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机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校内外各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承认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才能得到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的参与可以使校领导从一部分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有利于高校核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强集体责任感。这种培养应注重寻找和协调校方和大学生的共同利益来调动在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解决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大学生们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解决这些问题既符合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又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因此,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加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传播的力度。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的监督和参与,必须向学生传达真实、准确的学校信息,以便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学校重大决策、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为各种学校信息宣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管是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的传播,还是通过有关组织的宣传,只有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学校信息.才能更利于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实现。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管理制度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中强调依法治校,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体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管理理念物化,缺乏人本化内涵

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在理念上强调物化,讲究管理的模式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把制度作为尺度,用来管制、约束学生的工具,实现对学生的控制与约束,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对高校管理制度的叛逆心理,使师生关系疏离,造成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滞后的现象。

高校学生管理条例中一般包括一些高校学生行为规范、违纪学生处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受教育救治制度,但一些“不准”、“不得”、“严禁”等命令性词语出现在各规章制度中,这些大都有禁止、强制性的意义。条例中着重学生的义务,而忽视学生的权力,在管理上实行人治而非法治,这些明文规定的条例,只是把学生作为被看管、被监督的对象,而不是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的各项事务中,缺乏人本化内涵,忽视对学生的尊重。

2.管理职能的单一性,缺乏服务功能

高校校规的制定大多数是高等学校通过一定程式确立高等学校及其学生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校监督义务,遵守法律与校规的义务等等,学生很少参与自身利益有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讨论,大多高校强调的是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忽视对学生的尊重,甚至有些学生合理的需求和友好建议也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得以实现,没有充分体现制度的内在价值,导致高校管理职能的单一性,只是“管”,缺乏服务功能。

3.管理模式规范化,压抑个性的发展

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的涌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各高校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调整教学目标,进行各种教育改革,虽然各学校的目标都不一样,但都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可是现在学生管理与各高校发展目标都格格不入,管理模式呈现约束性、严格性、统一性、惩罚性、规范性等特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4.管理执行的失范性,削弱制度威信

在传统学生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缺乏法治意识,“人本化”管理理念淡薄,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发生管理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与依法治校的原则相悖。随着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现代社会开放、公开、平等、透明、竞争的社会环境,与传统的经验式、控制式、集权式的管理方式相矛盾。高校人员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方法简单、生硬、粗俗,缺乏人性化管理,容易使学生与管理者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调,引发学生突发事件。

5.信息反馈的滞后性,制约高校发展

一套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仅要包括制度的设计、执行等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监督、反馈信息的跟进,促进高校管理的完好落实。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制度设计、制度执行两方面,缺乏管理监督、信息反馈环节,使制度执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谁来监督,监督什么,怎样监督等一系列问题运用而生,由此可见,高校管理过程中监督不到位问题显著。其次,管理信息反馈的滞后性、准确性还有待加以完善。由于高校学生监督的不到位和管理信息反馈的滞后性,抑制了学生民主、平等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侵犯了学生的权益,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不利于高校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自我意识的的进一步张显,传统的“物化管理”已不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人本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学校管理制度的价值目标。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是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学校的必由之路。因此,转变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整体改革与发展。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对策

1.从“物化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侧重的是规范化的制度管理,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高校管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管”,而是在于“教”;教的内容不在于学生学了什么,而在于应该让他们明白怎样学习。 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不能停留在制度的制订和贯彻层面上,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好的学习,约束自己,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发展。

2.从“强制约束”向“服务职能”转型,创新服务举措

目前,除了部分师范院校免费入学,绝大部分高校都实行缴费上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和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管理者与服从者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众所周知,传统的管理理念主要特征是管理者的随意性和被管理者的被动性,容易造成“我说你做”“我管你服”的管理局面,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对立情绪。因此在现代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凸显管理的服务性,这就要求多一些“服务”,少一些“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

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大效益。

3.实施学分制,实现个性发展

S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更好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相适应。学分制中的弹性学制和选课制,学生不再像学年制有着固定的班级、固定的上课时间,固定的老师,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班级、时间、授课老师,

(下转第181页)

(上接第180页)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学生需求的差异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展现了学习时间地点的灵活性,实施了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实现了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4.依法治校,提高制度执行力

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行”,执行力是制度建设的生命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设立的有效落实在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过广泛宣传,发行学生入学手册,进行新生入学规章制度的考试,让所有学生了解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制度,譬如奖学金的颁发、学分的修订、违纪惩罚等,更好的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增强制度执行的公信力和透明度,让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崇尚制度。其次高校学生管理执行者必须以身作则,在执行过程中要实现执行依据合法、执行主体合法、执行内容合法、执行程序合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参与管理机制,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管理逐步过渡到主动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

5.建立制度监督,完善信息反馈渠道

高校管理执行过程的监督是保证制度管理公开、透明、有效和各种规章制度实施的重要途径, 学生管理反馈信息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是检验学生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渠道。因此,在管理执行过程中,我们要设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学生信息反馈畅通渠道。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QQ、微博、博客、微信、论坛社区等互联网,通过师生在线交流或座谈会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领导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若存在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不断修订制度的不合理性、不科学性,使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合法化,保障制度得以有效实施贯彻。

高等学校学生的管理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有效地学生管理,不仅需要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在管理过程中制度执行的严格性,以保证学校管理行为的正当性。

【参考文献】

[1]梁瑜.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报,2008(01)

[2]文隽.我国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6(11)

[3]王跃.教学管理人本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经济与管理,2008(01)

[4]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01)

[5]曾洁萍.制度化教育下班级差生形成原因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6(01)

[6]于大海.张D基于学生精神成长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导向性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学生管理 问题 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的管理原则

1、民主原则

所谓民主原则是指,中职学生的管理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建议,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管理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中职学生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树立与学生平等相处的观念,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新知识、新潮流的接纳性强,往往会产生很多新颖有效的观点,这时,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出谋划策,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创新原则

在互联网时代,外部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因此创新原则在中职学生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不能再按传统的管理制度来规范现在的中职学生,而是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管理方法,做到与时俱进。管理者应明确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素养,找到一条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道路,从而确立管理的创新方向;同时,还要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自主管理中去。

3、激励原则

对学生工作和学习能力的肯定有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朝正确的方向迈进,因此合理的激励制度非常必要。管理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要求被管理者欣然接受管理,在合理的激励制度下,管理者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管理,这便是激励原则最大的效用所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者更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探索能够激发中职学生积极性的激励方式,让学生建立自信,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管理。

二、目前中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

管理理念是中职学生管理的基石,缺乏正确的管理理念就等于失去了管理的方向。然而目前在中职学生管理中,众多中职学校还没有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管理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控制学生、严格教育的阶段,没有深入了解目前更为先进的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仍采用过去陈旧的教育方法,因此管理效果很不理想。

2、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中职学校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仍采取传统的行为准则甚至军事化管理这些强硬的管理方式,仅达到了控制学生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实现中职学生管理的最优目标。在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接受的信息比较复杂,加上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因此采用强硬的管理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信服,反而可能导致逆反行为,难以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往往不如普通高等院校丰富,在师资方面更是比较欠缺。在中职学校的管理队伍中只有很小比例的管理者是专业的教育专家,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教育方面的素质,因此管理效果不尽人意。管理人员素质欠缺,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决心,对学生管理的积极性低,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

4、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现在的中职学校虽然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但这一制度不仅不适合当代学生的发展,而且缺乏系统性。中职学校的管理制度大多照搬高中的模式,没有研究和开发出适合自身学生特点的管理体系。此外,整个管理制度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学生管理与招生工作、就业工作没有做到密切结合,因此中职管理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中职学生管理的应对策略

1、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在互联网时代,中职学生管理的核心在于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自觉地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中职学校应该做的管理工作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采取合理、恰当的管理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动性。

2、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管理人员是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评估和培训工作,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的教育知识和管理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态度,并通过丰富的知识和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一步优化学生管理效果。

3、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学生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学生管学生,用学生影响学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职学校可以把学生会、社团、学生党支部等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应用到管理系统中去,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果。

4、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上文中我们曾提到,目前学生管理制定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更科学的管理制度。中职学校应切实结合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同时配合以合理的激励制度,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学生的管理应该被重新分析和决策。本文认为目前中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中职学校应秉持民主原则、创新原则和激励原则,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以达到更有效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木喜. 中职示范校实施“6S”管理的策略及相关问题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本科学生管理有着很大不同,尤其国内很多的高职院校是从中职院校升格建成,这在实际管理中容易出现一些与实际需要不相符的问题。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更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如何应对挑战,有效创新,是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不断深思并在实践中摸索的问题,以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人才。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因而诞生了1+2、2+1等许多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校内企业培训部门、校内工厂等方式实现校方、企业、学生的多赢。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感受企业的文化,强化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生管理工作是校企合作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需要校方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首先,校企合作背景下,教育主体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学校教育以教师为教育主体,而校企合作模式下通常由教师和师傅共同担任教育主体,教育主体的变化会对教育指导、监控、考核等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明确职责分工,更要教师与师傅的良好沟通,教师应较为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师傅也应对教育培训及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如此方可保证有效的学生管理,使教育工作有序进行。其次,校企合作背景下,受教育者的身份也发生变化,传统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学生身份,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还兼有学徒、员工的身份,一些学生可能怀有一定程度上的身份优越感,理想化倾向较重,这种不正确的定位可能因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丧失积极性,徘徊在角色转换中,迷失自我。这需要在学生管理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坦然面对社会现实,积极应对并规划未来。再次,校企合作背景下,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校园到复杂的企业,不同的环境和岗位可能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的复杂导致学生心理的不适应、企业管理的严格、工作任务的繁重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等。学生从包容性强、利益性弱的环境中到以利益为前提、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勤奋工作为基础的环境中,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这需要管理者需要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疏导,使学生更好的从校园文化环境适应社会环境。最后,校企合作背景下,教W目标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生产实习成为考核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对理论基础要求相对较低,这也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以针对性的调整。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思路

(一)基于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高职学生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只有激励学生为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而努力,这样的管理也有效”。依据教育部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要求,把学生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并将其融于整个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尊重和爱护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

其次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局限于校园,应从德育教育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将企业文化、企业用人标准及要求、家庭教育融入到校园的各种活动中,同时也可通过让学生在企业去体验到校园气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创新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管理

创新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可以将创新以制度化的形式持续发挥作用。例如可建立实习申请制度、岗前培训制度、“三导师”制度、定期巡视制度、考评激励制度、登记备案制度等。

实习申请制度可以实现学生自愿实习,避免因统一安排出现的负面情绪。岗前培训制度是指学生在实习前,为快速适应实习岗位,校方安排的企业生产安全、劳动纪律等和相关教育学习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三导师”制度是指三个导师共同管理学生,对学生管理具体内容形成记载,并及时考核并定期评估。定期巡视制度是学校管理者要定期从企业领导和实习师傅那里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考评激励制度是指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的和学分,依据学生企业实习情况,建立的成绩考核和奖惩制度。登记备案制度是指实习中学生的基本信息要在学生管理系统和系办公室登记备案,及时进行检查和监督。

(三)创新管理方法,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1.企业化管理。学校应引入企业6S管理理念,规范学生的行为,以适应如今的企业管理。培养实习生自我管理能力。

2.过程化管理。包括过程策划、实施、监测以及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做人、学做事,实现过程育人的目的。

3.信息化管理。可以鼓励学生通过QQ群、微信、博客等形式,进行互动,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信息反馈和配合管理。

4.弹性化管理。在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尚既没毕业,同时也非正式员工,因此应实行双重考核,不同专业、企业、岗位采取办法要灵活。

第8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制度化 人性化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05-01

引言

传统的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严重限制了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不适用于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学校管理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和人性化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缺一不可,二者必须有机融合才能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制度化能够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度可量,按照章法有序开展。而人性化可以进一步突出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从而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一、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存问题

1.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由于职业学校始终缺乏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导致了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造成职业学校多项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始终没有落到实处。首先,职业学校管理教师的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教师普遍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约束,大量空洞的理论说教或者过于严厉的批评只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梳理学生内心的根源性误区,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被动性很强,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很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职业学校管理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管理过程中常常树立教师的个人威信,不听取学生的合理建议,单纯地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导致了管理体制中大量的内容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使学生难以信服,不利于管理教师与学生展开平等互动,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2.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落后

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落后是限制职业学校多项管理目标难以落实的关键性因素。职业学校管理教师必须不断拓展管理方法,丰富管理形式,探索管理思路,创新管理理念,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但是,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管理教师采取传统单一式工作方法的情况仍占绝大多数,大量行为规范、处罚条例的反复强调不仅没有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约束效果,反而招致了学生的反感,导致职业学校学生违反纪律的情况有增无减。

二、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方法策略

1.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

针对职业学校规章制度僵化,难以对学生产生有效约束力的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首先,职业学校管理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其次,职业学校的管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主管理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同时形成人性化的科学管理方案,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融合。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教师要运用情感教育法,以引导教育为主,批评处罚为辅,为学生构建相对宽松的自主管理空间,落实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同时增强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1]。

2.加强队伍建设,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

首先,职业学校要针对管理教师开展岗位培训,改革管理教师考评机制,宣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落实人性化的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教师对人性化管理优势的认识,激发管理教师在管理工作中运用人性化管理方式的热情,加强对管理教师开展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培训与考核,综合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其次,职业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2]。

结语

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能够综合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水平,构建职业学校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因此,职业学校管理教师要立足实践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人性化管理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个概念,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之中,施工管理之中,还是犯人管理之中都提倡被广泛应用,同样,对于学生这一大社会群体,人性化管理更是不可或缺。因此,人性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学校制定一系列规章措施,而学生只有无条件的服从,对于有叛逆行为的学生,学校往往会加以惩戒,而不是做一些问卷调查,多听听学生对于新的规章制度的建议,正确而且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建议,会推动学校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人性化管理则提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有权利表示不满或者赞同,可以利用适当的方式向领导反应情况,例如,住宿,吃饭,学习等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要想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管理很有必要。此外,人类是感性动物,对于学校给予的人文关怀,学生因为感动和欣慰反而会事事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会想法设法为学校的各种荣誉而战,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最后,人性化管理把学校幻化为一个大的家庭,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没有学生和老师的差距,而是把学生当作子女,朋友,学校的管理模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态度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总之,人性化管理是为了响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对于知识人才,要注重人文关怀,对国家的科技进步,社会和谐发展都是有利的。

二、人性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1.注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

大学,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它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敢于独自直面社会的勇气,然而,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家庭,工作,爱情,友情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久而久之成为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屡有报道,因此,学校必须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阻止类似的事件发生,例如,可以在日常课程中开设心理课,或者把心理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还可以定期做一些心理调查问卷,及时总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老师对于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会使学生困惑又孤独的内心中感到温暖,他们因为冲动出现危险的概率便会降低。倘若在问卷之中发现了某些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要在不告知别的同学的情况下适当处理,有助于学生快速恢复,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2.加强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正如高校的主体是学生一样,通常直接部署学生工作管理学生的也是学生干部。然而,同龄人之间易产生分歧,再加上有些学生工作管理者不得当的态度,往往会使矛盾升级,为学生工作带来不便。对于学生干部来说,学生干部不只是与普通同学相比多了一个职位的区分,更多意味着一种责任的履行,同学之间的地位不会因为一个职位而发生改变,不应该以权欺人,同学更是朋友,要充分了解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给予尊重和真诚,以谦逊的态度多聆听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提出的建议,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也应该摒弃心中对于学生干部的偏见,多多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辛苦工作。

3.教师多多运用情感感化学生

鉴于大学之中每门课程也许会有多个老师这种特殊性,授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不如高中时紧密,与学生接触最多应该就是年级辅导员。辅导员老师应该珍惜与其他老师相比拥有的更多的与同学们相处的机会,要经常召开学生干部会议,要求学生干部定时汇报班级学生情况,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及时处理。对于情感失意的学生,老师则要细心疏导,用自己真诚的情感感化学生,必要时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尽快努力调整自己达到最好状态,不负老师的期望。人性化教育的魅力即在此,尊重是需要相互给予的。

4.鼓励大学生充分发展自身兴趣爱好

大学生之中卧虎藏龙,身怀绝技的大有人在。大学之前的时光都以学习为主,然而大学则提供了一个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全面发展的环境。大学之中有网球社,人文社,书法社等各种各样的社团,而且零门槛,只要学生有兴趣,有没有基础都可以接收,这为学生充分发展自身兴趣爱好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学校应该鼓励社团建设,对于社团举行的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给予肯定,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度过一个青春飞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5.学校领导多多深入学生群体之中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衣食住行情况,学校领导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切身感受。例如,偶尔与同学们共同听一节课,在学生餐厅吃一餐饭,或者到学生宿舍视察卫生,消防安全等情况,之后根据自身体验提出改进意见;在节假日的时候,与同学们一起庆祝,出席晚会等,这些小举动都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怀,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真谛。

6.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青年,从小接受的教育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开放的,因此个性鲜明。例如,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等平台每天都在接受大量最新的,纷杂的信息,正是因为对信息的更新掌握全面,也容易被偏激的言论所误导。同时,大学生的人权意识逐渐增强,对自己权利的享有要求也愈加强烈。此外,大学生容易陷入情感困惑,造成心理阴影。以上种种特点,学生干部和教师都应该充分了解,也要时时掌握社会动态,才能与学生拥有共同语言,才能知道学生的心理弱点,从而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真正与学生成为朋友和亲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