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语文教法

时间:2024-01-23 15:44:27

导语:在高中语文教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语文教法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效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36-01

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新课改要求把教堂变为学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往往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体验着思考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发现真理的惊讶。由于老师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他们也更加喜欢老师,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促成教育活动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帮助下,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借助作用于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的图画、音乐、动作等,再现教材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语文课文中的某一角色,经历情感的体验,产生深切的感受,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还可以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保持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竞争中体现自我价值,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真诚地为学生服务,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二、教师提高语文专业素养

良好的语文专业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只有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老师才能适应现在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努力夯实本学科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一部分。一些学校学生之所以反感语文,还在于个别语文教师知识贫乏,学识干瘪,授课拘泥于教材,文学底蕴不厚,人云亦云,教学缺乏深度和厚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比如,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常用的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并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扩大自己的“内容”,这些语文知识的储备必将带来让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己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语文教师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还要具备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需要锻炼一副好口才。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呈现知识,主要来自于语言表达,这需要老师经常动口。无论讲解也好,朗读也罢,都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吸引学生的亮点。另外,语文教师写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一定要抓住这块阵地,最好自己动手和学生一起习作,相信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调整心态,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道路上,有的放矢、按部就班,相信经过努力,一个具备了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师一定可以成为学生百读不厌、书香四溢的大书。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入;方法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提高他们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存在的误区

1.对导入教学的重视不够

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高考的压力,这样就使老师在上课时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教学重难点的解析上。在教学时,大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导入,有的教师直接为了抢时间完全忽略了课堂导入,直接进入到教学阶段,如此不仅使导课环节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还降低了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一部分老师只在公开课时使用课堂导入,大多数老师都是用通常的传统课堂导入,例如:“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样的课堂导入形式单一,对导入教学和教学过程没有进行精心的策划和选择,这样的导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如果认识不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就不能从根本上对课堂导入进行重视,这样即使做了很多准备的课堂导入也起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对导入教学方法认识不足

在导入教学时,导入内容过于牵强,虽有导入,但教师设计的导语与课程本身内容关系不大,影响了学生正确思维,给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或在导入教学时过分将重心放在导入上,时间浪费在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上,影响了整体课程的学习。

(1)缺乏指向性

语文导入必须明确目的,教师在“导”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通过自己的导让学生清晰地明白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导入内容往往偏离课题,与随后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的现象,使得学生常常不知所措,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导入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目标要紧密相连,否则等于做了无用功,甚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2)缺乏灵活性

导入的类型有很多种,在导入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最适宜的导入方法。“教无定法”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导入模式,难以唤起学生的情绪反应。还有一些老师不敢突破自我,不懂随机应变,一味地跟着教材辅导材料和网上下载的课件,人云亦云,最终只能使导入陷入僵化,缺乏生机。

二、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探讨

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也是课堂导入有效进行的前提。其次才是如何做好教学。

1.导入语设计要针对所教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

导入方法要建立在充分考虑它与所教内容的前后衔接的基础上,为一堂课的整体设计服务。为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成竹在胸,而不能脱离所教课文内容,与一堂课的整体设计相脱离,否则教师设计的导入方法,不仅没有收到相应的导入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与此同时,导入语应当简洁扼要,浅显易懂,这样既便于学生吸收消化,也有利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做到真正的事半功倍。

2.导入语设计要针对所教授的对象进行设计

在进行导入教学时,教师对教学对象要有充分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状况、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设计,使导入语既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理解。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对象不同,导入语设计也应有差别。

针对学生的特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采取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如:音乐\视频导入法,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新颖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导入的方式应避免刻板、单调,力求新颖、生动。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所得的效果越明显。因此,老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更新与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教学,使每节课都有新意,每节课都能成为精品。

3.导入语设计应考虑教学时的具体情况

课堂犹如一个小社会,随时会有突发事情发生,如上课时学生的一些突发状况,老师忘带课件、上课前有学生打架、或者因为季节的变化而突发奇想等,这时候就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导入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讲稿,上课照本宣科,否则,导入语设计也就成教条主义了。

教师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应该发现课程导入的重要性,它为一节课起到了铺路搭桥的连接作用。它是激起学生兴趣的起点,为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作铺垫,更是上好一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耿雯吓.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艺术[J].文理导航,2011.

[2]梁彬.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考试.

[3]陈小娥.高中语文教学导入新课小议[J].陕西教育,2007(4).

[4]张富胜.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教材教法.

[5]郭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C].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莫立刚.首唱荣华骤响易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导入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0.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方法 教法 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89-01

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1 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1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既然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1.3利用朗读,以读激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朗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朗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2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2.1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为喜剧,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新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处理;教材特色;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作一些探索。

一、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四、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无形,有限与无限的阐释,《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探讨……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J].

第5篇

一、引言

各地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和探索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得以问世,种类繁多的新方法应运而生。不可否认,很多教学方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缺陷与不足。如何才能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最有效的方法,更加有益于学生学习,这将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要面临并思考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阵地的今天,课堂依然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总很有限的,情境相对单一,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实效。目前课堂教育,提倡的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总目标已经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完成的目标。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其基础性和工具性极强,因此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并为其他学科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给学生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运用新教法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一)要发挥目标的引领功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目标是课堂的统帅、是灵魂,是整个语文学习系统中的一个“起点”,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前就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应达到什么要求,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落实的。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就不能过于笼统模糊,太过抽象,太过于繁杂,而应该遵循具体、简明、得当的原则,力求做到目标清晰,简便易行。

(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发现

一般的说,课堂上组织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新课程教学的大背景下,组织教学不再仅是维持教学秩序和维护老师尊严,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组织教学在整堂课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整堂课在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为此,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创设情境。创设氛围的方式很多,但须知,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依据学生特点,及时鼓励并发现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同时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流程,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这些才是贯彻创造性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三)符合语言认知和创造的规律

语言学科的认知要遵循由语言到形象,再到意蕴的一般规律,它和语言学科的创造过程正好相反。教学中合理使用这个规律就能增加学习过程的科学性,也相应减少学习时间的无谓消耗。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教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一)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意识的回归是现代教育取得的一大进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教,就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规律,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如一座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经历跌宕起伏的情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导语设计首先要营造与新课相适应的氛围,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尽量真实地体验情境,发挥渲染辅助功能。

(二)教师要在新教法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1.个人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确立学生主体观。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根据其学习、探究、创造的需要,提供材料、信息和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条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创新的平台。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地位的重新定位。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3. 注重个人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充实。探究式教学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和运用,因此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很高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科研知识、会使用信息技术、熟悉教育心理知识等。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不断审视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此,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仅学习本学科内容,还要探索其他学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旁通,紧跟时代,不断进取,身体力行,做学生的好榜样。

(三)指导学生完成学法转变的策略

1.教育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多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定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因而学生也就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新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是以经验为本位的,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有很大的转变。具体地说,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向参与式、活动式、行动式发展。

2.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教学强调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知识的发现和总结,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提高探索意识和增强探索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学生收集信息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例如在班中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组织故事会、朗读比赛、定期交流读书心得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每个人都体验到了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另外,还需要强调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通过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认识客观世界,亲身体会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要学生培养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3.学会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与同学分工合作、共同探究、相互提出问题、协作制定方案、共同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探究任务,这一切正是合作学习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师生之间也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学会利用群体智慧提高自我,成就自我。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悦读;兴趣;培养

在学生当中有一首打油诗颇为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学生感觉到难学,教师则感到难教,文言文似乎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文言文教学出了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时代久远,无实际用处,且晦涩难懂,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学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使学生获得了“实利”。这种“功利”的态度让大多数的学生对文言文都有“怕”和“厌”的情绪。

2011年网上疯传一段视频,温州的一位语文老师用“RAP文言文”给学生教授韩愈的《师说》,一边是现代感十足的RAP,一边是古韵高雅的文言文,这位语文老师竟将两者“拼接”了起来。如此一来,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由此反观我们的教学就会明白,激活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不是一件难事。

一、让文言文染上生活气息。

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是死的语言,与现实没有多大的联系,故而不感兴趣。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对学生说:“假如同学们是一名外交家,面对曾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你能扶大厦于将倾,消战争于萌芽之中吗?”同学们大多摇头或者微笑表示不能,“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使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停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口才的力量!”学生都希望自己口才好,烛之武便成了学习的榜样。这一节课我抓住学生心理,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白“古为今用”,文言文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自然学习就有了动力。

二、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许多老师采取串讲模式,生怕学生不懂,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实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完全可以放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思考读懂课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入小组讨论,集中众人智慧,教师只需稍作点拨或者补充即可。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

三、在诵读中品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古人摇头晃脑地吟咏诗文就是一个品读的过程。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四、走进历史,与古人同欢乐共悲伤。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多为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的文章,借助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诉说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无法“入戏”,其根本原因是时空的阻隔,学生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因而我们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带学生穿越历史,回到那些特定的环境里,才能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了解了坡的几起几落,学生才能明白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了解李白的才高八斗,才能理解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与古人同欢乐共悲伤,学生触摸到了真实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了洗礼。

五、参与表演,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地位,就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光靠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形成的,更主要是靠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一般存在较强的表现欲。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如《鸿门宴》学生分角色饰演刘邦、项羽、樊哙等人,为了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学生自觉深入文本的解读,很好地解决了字词的问题。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阅读变成“悦读”,那文言文不再面目可憎,而是可亲近,可乐之,可爱之。

参考文献:

[1] 张宏 《语文学科教育学》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兴趣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突破瓶颈,笔者认为应当手握“三大法宝”,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的困境。下面,笔者就这“三大法宝”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引起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最首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所学知识乐学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推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中也做过多种尝试。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模拟出了“雷声”等音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当下的情景;在教学《长亭送别》时,笔者就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惜别之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笔者就用视频播放了赤壁江畔的景象,让学生想象当年赤壁的情景。这些方式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用教材教”的教育理念

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合以及创造,以此来弥补教材在编写上的缺憾。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上进行转换。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高度重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教材内容作出一定的取舍与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而构建符合学情、班情的教学模式。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感知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阅读的广度增大、目的性与选择性都有所增强。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论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能力的发展也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注意利用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高二下期的《项链》与《陈焕生上城》一文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区别。西方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心理剖析的方法,着重挖掘人物的内心潜在意识的变化。例如,在描写玛蒂尔德时,作者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来表现她渴望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受人奉承、生活优裕的贵妇人的梦想。中国小说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中对陈奂生的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其动作描写诸如:“悠悠上城来”“一晃荡晃荡”;肖像描写比如:“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景物烘托如:“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手法来体现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通过鉴赏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高二阶段主要是以鉴赏审美性阅读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发展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可以是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些许幼稚的疑惑,还可以是富有创意的个人理解。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直接感知原文并融入鉴赏对象,完成个性的审美体验。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学生直接接触作品后,会感知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的体验,然后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解惑。在阅读的个性体验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而应将阅读理解的机会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鲁迅先生曾经在论及《红楼梦》时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愤懑,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那只会塑造出一批思想僵化、不会变通、没有个性、不懂创新的平面人。总之,充分利用中外文学名著的鉴赏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界,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康个性的重要手段。

四、总结

总之,语文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和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新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鲜明生动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地增长知识,启智益思,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问题教学”并不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才提出来的新概念,而是早已有的,并且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从做中学”的活动原则。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的活动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兴趣。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认为:“在这种问题性的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问题教学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联想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就是尽可能地拓宽中间;小心求证就是尽可能细心正确地验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2)补白法――再现背景,寻找合力。所有的问题都产生于一种情境,如果我们孤立地理解这个问题,可能是挖肉补疮,无以治本,怎么治本呢?必须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情境,即再现其背景,然后再现产生问题的思维轨迹,从而探寻到问题走向的合力。

(3)对话法――对话互动,摩擦生电。有时,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给出了一个答案,但他们很少再去想这个答案的合理性,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答案是否“找准找全”,于是对话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对话可以找到更好的答案,更本质的答案。

(4)信息法――网络搜索,柳暗花明。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5)积累法――暂时存疑,逐步推进。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必强加解决,否则就容易使问题解决简单化错误化。那么,此时可以存疑,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反思,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三、关于“问题教学法”的反思

第9篇

一、把握学科特点,借助教材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在音乐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要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不能把音乐课上成法制教育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的法律因素。要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教学案例:1、在高一音乐鉴赏《生命之歌》这一课中,在欣赏《地球之歌》这个作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聆听音乐,观看画面后,教师再从作品的内容,画面这里可以向学生渗透人类大量的砍伐、杀害动物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2、在生活之音这一课中,《永恒的水》这部作品用“水”来创作令人惊讶,在这里可以向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3、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除了给学生欣赏音乐,讲授曲式结构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让他们了解相关法律知识。4、在学习《自然之韵》这一课,可以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的同时,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

二、与课堂活动结合,提升学生法制意识

高中学生的音乐教育主要是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音乐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握音乐知识和法律知识。例如:高中音乐选修歌唱《伏尔加船夫曲》,这就可以利用剧中的人物让学生来表演船夫体会呼吸的运用,身临其境感受音乐和船夫的生活的艰辛。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船夫每天卖苦力得到的报酬和实际劳动形成对比吗?从而引出《劳动保护法》,简要介绍使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三、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案例,触动学生的心灵,敲响警钟

现在的高中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有些学生甚至有自己的偶像,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明星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增强法制意识,不要误入歧途。例如:高晓松因酒后驾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2009年,满文军夫妻等十名艺人以涉毒吸毒为由被行政拘留14天,其妻获刑一年,吸毒后现身的满文军一头白发,满脸忏悔之情。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引以为戒,不要违法犯罪。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