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

时间:2024-01-23 15:44:28

导语:在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进入新时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解放思想,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多方面展开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效率。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1.管理人员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仍缺乏创新,并且管理学生数量庞大,很多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并没有直接与大部分学生进行接触、沟通的机会,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学生工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脱节的现象很严重。

2.师生间没有建立平等关系

很多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仍属于“上下级”关系,无论是在教师与辅导员眼中,还是在学生眼中,彼此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没有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学生也总是将教师视为高高在上的角色,不会主动交流、联系。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更多的是一种压制性的训斥,缺少换位思考的沟通,难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削弱了学生工作管理的效果。

3.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以及生活学习多样化

随着时代进步,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老师、家长的教育与批评不甚在意,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更强。部分学生在做错事时采取逃避、推卸的态度,语言和行为表现过于激烈。以往,学生主要从课堂上获取知识,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再局限于社团,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学生理想同现实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同其能力与知识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很多学生虽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缺乏自控力和团队意识。开始就业后,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会更加凸显。很多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就出现心理障碍,这对于他们更好地接受在校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管理,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遵守原则。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由传统的“管事”理念转变为“管人”理念,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够仅抓专业知识和学习成绩不放,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创新管理机制

首先,创新性的管理机制不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还是一种平等的、有意识的、人人都能参与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你我他之间以及自我之间的相互管理过程。其次,新时期下的学生管理要赋予学生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不要要求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模式中发展,要创新个性与共性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做到真正为学生服务,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需要。

3.创新具体的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充满挑战的工作,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高职学生管理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如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不仅能够解放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其次,多利用QQ、微信等新媒介与学生网上交流,实现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学生工作管理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并做出管理模式上的转变,从而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的管理人员要紧跟时展步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发展规律的创新性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欢欢,梁保恩,谭序光,苏波,方梦飞.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

第2篇

高校作为集知识、应用和创新于一体的人才高地,也是进行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主战场。在新形势下,高校对学生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高校运用知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高校的知识管理是指将对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等各种工作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化为可以共享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核心的目标是知识共享,这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课题。那么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

本文通过综合不同角度知识共享内涵,集合本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实际,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某些个体或某些部门将自身拥有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交流方式转变为本组织的共同知识并且进行分享的过程。在实践中,知识共享通常按照这一过程进行的:首先是知识的拥有者运用某种方式并通过某种途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向接收者传递,然后所传递的知识被接收者接受。经过多为学者对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包括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知识向个体知识传递两个过程。高校知识共享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将自己的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方式分享给组织其他成员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职工间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第二层次是个人与学校间知识的流动。三是实现大学生对所共享的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呈现出主体二重性、成本复杂性、内容衰减性、知识增值性、效果不定性等特征。但不论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是确保高校核心竞争力螺旋上升的有力保证。

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因素分析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中所包括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影响知识共享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障碍、心理障碍、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知识共享风险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对称、沟通编码能力、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保持能力等因素。

(2)影响知识共享对象的主要是某些隐性知识收集、储存并传播共享给别的个体的难度较大,正是这些潜在障碍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的共享困难,容易造成知识垄断。此外,由于隐性知识的产权界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的共享。

(3)知识共享手段受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差等影响。

(4)此外,某些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的有效性差以及制度管理陈旧等都会对知识共享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总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较多,涉及到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因素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在实践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小组间必须有充分的信,这样才能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多种交流方式进行公开的经验交流。三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汲取新知识,保持竞争优势。四是要实现个人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加强知识共享

一是牢固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管理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管理中知识管理观念,结合实践中学生管理的特点,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知识管理措施,从而科学开展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二是理性分析对待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高校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深刻剖析,认清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的因素,理性分析对待,科学认识知识共享,并将共享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三是采取激励措施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

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48-02

一、引言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其实施目的:“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实施原则有以下三点:(1)兴趣驱动。(2)自主实验。(3)重在过程。计划指南还强调,学生是项目的主体,每个项目都要配备导师,但导师只是起辅导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大部分选题都是指导教师指定,指导教师的题目多数来自于自己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程度不大。学生对选题不熟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比较缺乏,最后造成指导教师帮助完成项目的局面。另外选题理论验证偏多,产学研结合不足。由于创新平台、创新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往往是闭门造车,没有对社会、对企业做深入的调研,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应用性,不能形成研究成果向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的转化。

(二)项目缺乏可行性,项目计划不够翔实

由于大学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时,还没有打好专业基础,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健全、不完善,还不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和高超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素质相对低下。项目实施计划不够详实,存在设计缺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差,常常出现项目延期、项目无法按时保质完成的情况。

(三)不懂项目管理,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由于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课堂知识,尤其是一些理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不懂项目管理,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创新实验成果不多。

三、用项目管理方法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科技创新素质低下,创新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系统培养的问题。所以,指导教师对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1-4]。本文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目的任务和实施原则出发,总结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项目管理方法[5-7]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如图1所示。

(一)用项目管理方法指导学生选题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选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兼顾项目本身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既能提高科研能力,又具有的一定实用价值的、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课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选题的主要来源:

1.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一般,鼓励优秀的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都承担着一项甚至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这些课题都是当今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的需要,并体现教师所在院系的研究基础及特色。因此,指导教师将自己研究课题中的子课题抽取出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技能,与学生讨论后,共同确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选题。但要注意学生是项目的主体,指导教师只起辅导作用。这样,师生共同努力,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同时,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也能迅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学生的特长与专业培养方向相结合的课题。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与专业培养方向相结合,有效地发挥二者的优势,产生新的课题。在这类选题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特长有充分的认识,和指导教师共同讨论,共同确定课题。指导教师要对项目整体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请书和项目任务书。提出课题后,要论证和确定课题。要对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作充分的分析和验证。

(二)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的编写

编写具体翔实、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计划是成功的关键。项目计划是范围、时间和成本的确定。指导教师要辅助学生确定项目范围,要从需求入手,指导学生将项目分解成更小、更易操作、更易管理的任务。在此基础上估算成本、时间和资源,使工作变得更容易操作,责任更加明确。任务分解的结果是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任务分解后,要根据任务的分解结果进一步分解详细的项目活动,以便安排任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得到任务网络图。从任务网络图中找到关键路径,调整活动关系,最后得到项目计划。学生将项目计划存入项目管理软件MS Project中。通过这个项目计划,可以确定所有的任务、项目的时间进度、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以笔者指导的《基于Linux即时通讯软件设计与实现》项目为例,根据项目WBS的分解情况,服务器分为网络通信模块、数据库模块、图形界面三大模块。其主要任务分解如下:网络通信模块包含创建后台守护进程,多线程的运行,网络套接字编程任务。数据库模块包含数据库的安装和配置,MySQL数据库编程任务。图形界面模块包含用户界面设计,QT编程任务。

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编写项目计划书,对项目计划书中的关键路径进行分析,分析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步骤/环节、关键因素,并提出保障措施。指导教师和项目成员共同讨论决定项目的里程碑计划如图2和表1所示。

(三)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监督和管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监督和管理要充分利用项目计划,根据项目计划中的进度计划检查项目有没有延迟、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遇到问题要及时协调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顺利地完成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监督和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设计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以笔者指导的《基于Linux即时通讯软件设计与实现》项目为例,在软件开发之初的设计阶段,就需要能够预估出所有的问题,并加以提前解决;不能解决的,或者无法预料到的,也需要提前预留余地,保证不会被突况所打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能够稳步进行。凭经验来说,就是先设计和开发一个框架,在开发这套通讯软件系统时遇到的各个问题,如有关软件可扩展性的问题,能在该框架中得以良好的解决。项目为了解决高并况下网络套接字编程的效率问题,采用pthread多线程模式,添加了epoll技术支持,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器端的效率。为降低软件模块间的耦合性,为软件内部提供良好的内部通讯模块,以及“热插播”方式般灵活的组件特性,在设计中增加OPENMP所提供的多核支撑,更大地增加服务器端的效率。

2.保证项目基本功能的实现,再设计和完成创新性实验部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要求实现项目的基本功能,还要体现项目的创新功能。实验方案要考虑基本功能型实验和创新功能型实验的比重,这样才能突出科学研究的重点,简化研究对象。笔者指导的《基于Linux即时通讯软件设计与实现》中实现基于多线程技术的聊天功能是基本功能,实现视频传输是创新功能。实现服务器普通资源对象的监视功能是基本功能,实现特殊资源对象的监视功能是创新功能。

3.项目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沟通方式要明确的规定。项目组成员要定期(每周或两周)向指导教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就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4.实验过程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进行问题的定位,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如果是软件系统,就要求软件系统有调试功能。

5.重视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记录实验环境和条件,重视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步骤和现象,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重视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辩证思考问题。

(四)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验收

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验收主要包括项目成果(软件、硬件)、文档、科研论文、总结报告。科研论文和总结报告的撰写需要指导教师专门指导。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论文大纲,对大纲内容确定后再要求学生进行论文的写作。论文要体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论文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的提出和课题的意义。这部分内容要对课题进行逻辑分析和原理阐述,说明创新实验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反映了学生概括、抽象、分析、总结的能力。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这部分内容包含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反映了学生方案的设计和实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的实施和结果分析。这部分内容包含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反映了学生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抓有放,起到引导、提示、启发、辅导的作用。笔者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论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忐,张胜涛,周晓梅,等.高校学生创瓶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28-30.

[2]周晓梅,刘跃华.大学生创新基金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94-96.

[3]张持晨,童玲,张宇斌,等.关于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的思考[J].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16-117.

[4]梁蕊.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探索与体会[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O10,24(1):122-124.

[5]Schwalbe K.IT项目管理(英文版,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7]Jalote P著,施平安译.软件项目管理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学生管理

Abstract: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he teaching discusses the instruction through the system geography , in its education, has a higher significance.“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he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 supervisory work union has the effectiveness, not only “the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he teaching is teaches with study the process unification, looked from its special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also is a student supervisory work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molds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person’s key link and the step.

Key word: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Effectiveness Student management

高等教育的本身一定要实现两种功能,即道德教育、理论与技术技能教育两个方面的统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为核心,谈一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所谓实效性,通常可以理解为实际效果或现实的效能。但实际上,它并非一个单纯的概念和范畴,在与一门学科相结合时,它应包含着更高层次的内涵,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又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而它现实的结果则是多元化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其实效性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理论知识的功能。理论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理论的实践却是生动富于活力的。人的思维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但其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却源于理性认识。因此,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其终结还是理论的内化。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者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中,才具有影响力和穿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系统地传授理论,在其教育中过程,使受教育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更为严密的思维力。

2.价值和价值判断功能。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个人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必然体现在群体之中,引起群体反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价值和价值判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解决的不仅是怎样培养人,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发展方向的人的问题,以及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把握这一问题。

3.方法论功能。人的良好思维来源于科学的方法,同时又回到科学方法,并最终回归于改造社会现实的存在。对问题的分析与把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来说,其知识含量的庞大和庞杂,是需要很好驾驭的,对教育者是一个考验,而对学生来讲,课堂中既接受了比较广博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而且,从教师的讲课和课堂内容中,又获取了方法,掌握了精神与核心。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是有实效性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教与学过程的统一,从其特殊地位与作用看,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塑造全面发展人的关键环节与步骤。我认为,在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点上,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1.理性思考使学生工作走向成熟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我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1)理论掌握的程度是学生工作管理者成熟的标志。对理论、学生德育工作理论、相关的管理理论等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学生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头脑丰富,基础牢固,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事倍功半。因此,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很难想象,不具备较强理论功底的人,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创造力和成功感。

(2)管理的理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管理中,感性的管理应该是被否定的,遇到什么解决什么,别人做了我才做,往往造成损失甚至是损害时,才有所反应。管理的理性体现为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来审视问题,预防在先,有所防范,应对自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真正地能够钻进去,成为内行,形成良好的素质。

(3)钻研和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性。只有抓住工作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这种规律性不仅包括学生行为外在表现的规律性,更体现为学生群体内在的规律性,以及学生工作内涵管理的规律性。我们学生工作者往往在这个方面的探索是普遍欠缺的。

2.价值功能是学生工作中的现实体现

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其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良好品质,塑造其自我发展,意志坚强,心系他人的健全人格,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这方面的引导与教育是理论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但现实的操作,更突出地从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管理者身上得到实际的体现。学校教育的宗旨还是为社会、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其价值功能的体现是现实的,并且是实事求是的,这里不容许有丝毫虚假的成份。

3.科学管理方法是学生工作完善的必备前提和基础

学生管理工作的好与坏,方法至关重要。我认为,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注意管理方法的运用。简单粗暴的管理,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其内化于学生心中,并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可言。学生管理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应该起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学生工作管理者要不断丰富自己,应注意运用辩证的思维,既严格又宽松,既紧张又活泼,善于抓住时机,善于制造气氛做好学生工作。

(2)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引导与沟通。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应建立起学生本位观,管理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体现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情感的共鸣应是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最高、最完美的体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这是管理效果的内化。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谁愿意孤独于情感殿堂而永恒。所以,我们要善于从情感角度出发,通过心与心的融汇与碰撞,尊重人性,使学生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必须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1.教学规律与学生工作规律的关系。这两种规律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为对两者规律性的探索,恰恰是高校走向完善的核心内涵,是高校能够走向完善与成熟所必须要做的工作。教学规律的探索,为学生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工作规律的探索,对推动教学工作则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而应从系统的角度正确对待。

第5篇

关键词:E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27-03

随着网络的兴起以及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E时代。所谓E时代,即电子(electronic)时代,也就是我们的生活、办公、娱乐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网络的时代。E时代先后经历E-mail的产生、新闻网页的迅速传播到现今的QQ、MSN、人人网、Facebook、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过程。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不可避免地主动抑或是被动地卷入到了E时代的洪流中。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力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E时代的到来。E时代下,大学生可迅速地掌握最新鲜的资讯,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快捷地和好友保持联络,同时,E时代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一些同学沉迷于网络世界而疏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一批宅男宅女;网络空间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定力不够的同学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产生悲观心态、仇富心态、心态……这些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构建与E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够渗入E时代大学生迷茫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鲜但却非常艰难的问题。

一、 E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的群体特征

E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象是E时代大学生,从年龄层次来讲,主要指“90后”,即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1]他们是真正伴随着网络的产生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

1.E时代大学生群体是个性张扬的一代

在E时代的影响下,E时代大学生有着非常独特的一面:自由放任,个性张扬。他们通过文字语言以及肢体语言、服饰、装扮等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喜欢使用一些流行的网络词汇(如有木有—有没有,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酱紫—这样子……)代替日常生活用语,喜欢各种非常“萌”的表情与动作,喜欢化浓妆以示成熟……如若不能标新立异,也至少能够做到引领潮流。E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是目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2.E时代大学生群体是与时俱进的一代

正是由于E时代大学生是随着网络的产生而长大的一代,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且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对于近几年兴起的微博、微信等E时代新技术,90后群体迅速地接收并消化这些新兴科技带来的庞大资讯。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他们能迅速地了解并及时给予信息反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互联网,通过虚拟空间,他们永远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一代。

3.E时代大学生群体是渴求他人关心关注的一代

E时代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泡在网络上,与他人的交流也主要通过网络媒介。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倍受父母、长辈们的关心与疼爱。而到了大学,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便借助网络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如频繁发校内状态、写博客、发微博、常常挂QQ等都是希望得到他人关注与关心的表现。另外,以他们个性张扬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赞许。

二、E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在E时代的大环境下,有着鲜明个性的大学生群体对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平等性

E时代大学生需要一种平等的对待和交流。他们不崇上、不尽信书,他们更乐于主动地去掌握和了解最新鲜最热点的政治动态,而非别人强加和灌输给他们的所谓“又红又专”的政治思想。他们并不是不关心政治、对国家大事淡漠的一代,他们只是更愿意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2.双向性

E时代的大学生不满足单一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灌输—接受”的构架。更强调自身内心的感受,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教育者听到,并及时得到关注和回应。其实,E时代的大学生对当代思想政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他们更乐于在一个平等双向的交流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思考,并进行互动、回应,如讨论课的形式就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现实的事件各抒己见,在不断的智慧碰撞中求得一种思想共识,从而达到一种不仅润物细无声而且教学相长的最优效果。

3.现实性

E时代的大学生不乐意接受教育者用冷冰冰、生硬的语言、文字,生搬硬抄上级指示。当今社会是人情味儿十足的社会,当今的大学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需要教育者付出心血,付出爱心,做好引导与沟通。仅仅靠一纸公文,靠命令式的口吻早已无法胜任E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了。教育者应根据服务对象的个性特点,将理论应用于现实,通过鲜活的事例为学生讲解理论,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学到切实有用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知识。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和大学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必不可少。但专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为了娱乐、聊天而上网的概率比较大。因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必须明确其时代内涵、本质,根据大学生思想规律采取多样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

一、互联网+时代的内涵及本质分析

“互联网+”是指在依靠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演进形态,属于一种社会形态革新。也就是指网络信息技术和传统社会行业不断融合的过程,但该融合过程很复杂,不是单纯的组合,是实现两者的互补以及聚合。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以及关键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依靠现代化的互联网思维,传统行业经济形态都开始了跨界融合,实现了创新转变。总的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为各行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关系网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创新

1.建立健全“互联网+备课”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机制。要依靠互联网技术,利用多样化的互联网平台,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情况研究和分析,进而明确大学生思想规律以及政治教育管理的需求,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避免受非所授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备内容”机制。第一,要加强网络信息审核,科学设置议程,优化互联网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学管理内容的多角度思考和多维度分析,给予大学生正能量,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内容领域,明确大学生兴趣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还要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的美感,使得大学生杜绝不良信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水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营造和优化“互联网+环境”

第一,要转变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环境”观念。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当中,也生活在网络环境当中,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也由现实生活环境与网络生活环境两部分组成,即“互联网+环境”。

第二,要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优化“互联网+环境”条件。相关人员要利用教学管理研发,充足的资金、设备、网络技术等,不断创新和完善“互联网+环境”体系。要形成自由、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网络交流空间,利用多种网络方式沟通和交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互联网+环境”机制的良好运行。

3.加大“互联网+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

一方面,对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必须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网络化教育管理意识,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要把思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要强调核心价值观念分析,注重文化自信,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氛围。

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必须注重自身权威性的提升。要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不断拓展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面和管理水平,要优化和推广“互联网+教师”平台,使得学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教学管理者要增强自身的互联网教育管理意识,熟练运用互联网教学管理技术,优化在线教育管理沟通平台;教学管理者要利用互联网,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情况评估,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内容和模式,将“互联网+教师”打造成教学管理者的权威性平台和领地。

4.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

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来说,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要摒弃以往的传统化的教育管理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原则和标准,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较强的亲和力以及向心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是分不开的,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还要结合当前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情况和自身需求进行教育管理,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来说,要进行准确的自身服务定位,要付出真实的情感,要用心关怀学生,提升教育管理的凝聚力,对于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不能歧视和打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必要时请专家给予他们信息帮助及指导,通过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情感”机制,依靠互联网平台,以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以情感化人。

5.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主流文化往往面临多种挑战,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建立“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具体来说,第一,要根据学校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完善制约制度和激励制度,约束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第二,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习资源,促进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的产生,并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合理引导。第三,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掌握高校网络信息动态,明确校园互联网不当利用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足够高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及时了解校园热c,利用网络文章,从根本上消除校园不良事件的影响。第四,要加强高校和外部企业的有效合作,从根本上净化互联网信息,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实名制,要有效实施版主负责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保护好网络版主的切身利益,还要加强网络专人监管,避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传播。另外,还要完善和实施校园网络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在各个级别部门之间层层落实好校园网络绿化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绿色校园网络氛围”,促进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全面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清除不良网络信息,传递网络正能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戴海青.刍议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4-175.

[2]付丽宾.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6(3):19-31.

[3]刘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5(11):224-225.

[4]郭彦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5):42-44.

第7篇

随着所教学生年级的升高,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我越来越感觉学生长大了,也没有一二年级时那样“听话”。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捉摸不透了。因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学生、管理学生成了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阅读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这本书。在这本书中给了我很多做一名有影响力的教师的方法。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如果在我们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对我们的教育置之不理,那教育便无从谈起。书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十分必要。”总体来说,提高我们对学生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书中指出:“从心理学上讲,人之所以受别人影响,其中一个很总要的原因在于信任,学生听你的是因为信任你。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学生对你所说的话信任度比较高,那么教育管理起来就更容易一些。”读完这句话我想到了一些家长经常会跟我说的一句话:“我们说的话他不听,没您说的管用,老师说的话就跟圣旨一样。”是啊,由于我们的身份是教师,由于我们的职业特点,在学习方面,学生便会更加信任我们。对于学生与生俱来对老师的信任,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信任我们。书中提到:“人们之所以受到别人影响的第二种原因,是恐惧。学生之所以听你的是因为敬畏你。”这个观点也在提醒我们,在与学生增进感情,加深了解的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学生对自己的敬畏之心。如果只追求与学生成为朋友,不注重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敬畏之心,即使和学生关系再融洽,教师的教育影响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第二、善于赞美学生。 书中提到了“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其中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可以说,谁欣赏我,谁对我好,我就喜欢谁。”“实验研究也证实,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这就是人性。学生喜欢那些认可和欣赏他们的教师,教师也一样,同样喜欢那些夸奖他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喜欢自己,在学生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就要学会赞美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表达对他们的喜爱之情。如果一味以批评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则感受不到老师对他的喜爱,教育效果便不会太理想。

第8篇

【关键词】 时间安排;焦虑;睡眠;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38.63 R 395.6 R 74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29-03

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堪忧[1-2],具有良好时间管理倾向的大学生更少出现睡眠问题[3-4],失眠者通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5]。 Kecklund等[6]发现,就寝时的状态焦虑是睡眠质量的最佳预测变量之一。Kirkegaard等[7]强调,睡眠质量与负性情感有密切关系。刘贤臣等[8]的研究也发现,焦虑与睡眠质量中多个成份呈显著正相关。笔者探索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作用和路径,以便从深层次揭示影响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随机选取被试1 086人,剔除无效问卷208份,得到有效问卷8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8%。其中男生424名(48.3%),女生433名(49.3%),另有21人(2.4%)没有填写性别;全日制本科生大一年级学生154名,大二年级学生318名,大三年级学生117名,大四年级学生103名,研究生186名。被试年龄最小17岁,最大36岁,平均年龄(21.50±2.52)岁。被试的专业涉及自然科学119人(13.6%)、农业科学115人(13.1%)、医药科学82人(9.3%)、工程与技术科学329人(37.5%)、人文与社会科学205人(23.3%),另有28人(3.1%)专业不详。

1.2 测量工具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TMD)[9]:该量表由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3个分量表构成。

焦虑自评量表(Self-Anxiety Scale, SAS)[10]:该量表由Zung编制,包含20个自评项目,主要用于评价被试近期的焦虑状况。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0]:该量表由18个条目构成,共7个成分,分别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的分数之和为PSQI的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3 测试方法 采用团体施测方式,3份问卷一次性完成。数据采用SPSS 10.0和AMOS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焦虑与睡眠质量状况 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焦虑总分、睡眠质量总分见表1。睡眠质量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3,P>0.05)。

2.2 时间管理倾向、焦虑与睡眠质量的相关分析 见表2。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焦虑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的其他2个维度和睡眠质量的相关不显著。

2.3 结构化回归分析 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时间管理倾向对焦虑的预测作用以及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对睡眠质量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4。时间效能感和时间价值观对焦虑的回归显著,焦虑和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回归显著。

在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采用AMOS构建时间管理倾向、焦虑和睡眠质量之间的路径模型。模型的综合指标为χ2= 3.956,P=0.000,NFI= 0.973,RFI=0.963,IFI=0.979, TLI=0.972,CFI=0.979,RMSEA=0.086。各项指标基本拟和。路径模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焦虑对睡眠质量影响的路径中,有2条显著路径,其中,焦虑、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直接效应。从路径图中还可以看出,时间价值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间接效应,其因果效应值为0.17×0.49=0.083 3。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10,间接效应为-0.44×0.49=-0.215 6,其因果效应值为-0.315 6。

3 讨论

对878名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男、女生睡眠质量得分分别为(5.33±2.63)和(5.23±2.45)分,性别和年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sai等[11]研究发现,女性睡眠质量较男性差,一年级新生比其他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短,睡眠的潜伏期大四年级学生在周末最长。这在本研究中均没有发现,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源于研究方法、判断标准以及调查样本的不同。

时间管理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由于个体通过包括对睡眠在内的生活和学习的有条不紊安排,形成了良好的作息和有节律的生活,为高质量的睡眠提供了保障[4,12]。除时间监控观外,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与睡眠质量的相关不显著。这与Macan[13]和William等[14]的研究相吻合。睡眠质量和焦虑相关显著,这可以从2个方面解释:一方面,有睡眠障碍的人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另一方面,焦虑症患者出现以入睡为主的睡眠问题,而抑郁症患者出现早醒的睡眠障碍[8]。

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焦虑、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个变量联合能解释睡眠质量28.3%的变异量。从路径分析可以看出,焦虑对睡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也就是说,越焦虑的被试,其睡眠质量越差。同时,对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因果效应值的分析可以看出,时间效能感对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不是很大,更多的是通过焦虑间接影响睡眠质量,因此,时间效能感以焦虑为中介变量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分析中,时间效能感与睡眠质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简单的相关并不能揭示变量之间复杂的关系。在路径分析中,不仅发现了时间效能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也发现了时间效能感通过焦虑加强了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时间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5],同时也是自我效能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15],这就意味着时间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不是一味消极厌倦,而是锲而不舍付出更长时间的努力,他们体验到更多正面的情绪,拥有更佳的睡眠质量。在路径分析中还发现,时间价值感对睡眠质量的间接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越高的人,睡眠质量越差,这与笔者的预想相反。可能由于过于看重时间这一因素,反而对被试造成了压力,睡眠质量反而不理想。

4 参考文献

[1] MERCER PW, MERRITT SL. Differences in reported sleep need among adolescents. J Adol Health,1998,23(5):259-263.

[2] 刘贤臣,唐茂芹.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1):26-29.

[3] 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心理科学,2001,24(5):516-519.

[4] MONK ,REYNOLDS TH,BUYSSE C,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yl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J Biol Med Rhythm Res,2003,20(1):97-107.

[5] ARRIAGA F, LARA E ,MATOS-PIRES A , et al. Diagnostic relevance of sleep complaints in anxiety and mood disorders. Eur Psychiatry , 1995,10:386-390.

[6] KECKLUND G, AKERSTEDT T. Apprehension of the subsequent working day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amount of slow wave sleep. Biolo Psychol,2004,66(2):169-176.

[7] KIRKEGAARD TD, MIMI YM, SREN C,et al.Rumination-relationship with negative mood and sleep quality.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4 (7):1 293-1 301.

[8]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1):25-27.

[9] 黄希庭,张志杰.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 2001, 33(4):338-343.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30-332.

[11]TSAI LL, LI SP. Sleep patterns in colleges students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 J Psychosom Res, 2004, 56(2):231-237.

[12]BROWN, BUBOLTZ FC Jr, SOPER WCB. Relationship of sleep hygiene awareness, sleep hygiene practices, and sleep qu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Behav Med, 2002, 28 (1): 33-38.

[13]MACAN TH. Time management: Test of a process model. J Applied Psychol, 1994, 79(3): 381-391.

[14]WILLIAM E, KELLY. No time to wor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ry, time structure, and time management. Person Indiv Differences, 2003(35): 1 119-1 126.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85-02

高职院校紧密围绕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十分重视高年级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培养了其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锤炼了其岗位操作技能,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加强顶岗实习阶段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增强高职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意义

重视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充分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认真执行顶岗实习的要求,顺利实现顶岗实习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做好高职生顶岗实习的前提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牵涉到高职院校、高职生、企业等多方主体,同时高职生兼具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再加上原本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往往分散在多个企业同时从事顶岗实习活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存在显著差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1]。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只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达成共识,采取有效措施,协调行动,才能确保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实效性,预防、减少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从而增强高职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圆满实现高职院校、高职生、企业三方共赢。

(二)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需要

顶岗实习本身既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双重性质。高职学生参与顶岗实习活动之后,自然兼具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业任务,又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参加生产劳动,并以后者为主。身份改变,任务增多,压力加大,需要快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对以独生子女居多的90后高职生而言,完成角色转换有一定的难度,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实习前充分做好思想动员,尤其要专门针对少数后进生进行单独宣讲,使高职生明白顶岗实习环节的目的、流程、任务及纪律要求,充分做好参与顶岗实习的思想及心理准备。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尤其是初始阶段,校企双方仍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稳定情绪,逐渐适应新环境,努力执行新任务,顺利完成角色转换[2]。

(三)有效预防顶岗实习问题的根本途径

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其形式有学校集中安排实习单位和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之分,专业不同,差别也很大;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又有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类别,学生及家长的目的和要求也各不相同。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部分实习学生频繁更换实习单位,离职率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顶岗实习目标的实现。此外,安全事故、劳资纠纷也时有发生,给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做好高职生、家长、实习单位等多方的沟通及衔接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误会和偏见,才能有效预防、尽量减少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二、顶岗实习阶段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可联合制定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及考核指标体系,对相关辅导员以及实习学生提出要求,为他们指明行动方向,使他们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要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管理

高职院校相关辅导员承担着顶岗实习阶段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有关班级专业整个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是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该方案应当明确提出辅导员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职责,其内容当包含实习认知、纪律、安全、敬业精神等实习前教育以及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逐渐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接纳企业文化,全身心投入工作,胜任岗位职责。顶岗实习结束后,还要根据有关规定完成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此外,辅导员还要完成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在实习阶段的考察及培养工作。同时,制定辅导员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将执行方案的情况、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学生离职率、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等作为主要指标,对其工作绩效予以考核,考核结果不仅是专项奖惩的直接依据,还与其评先、评优、职称、职务晋升直接挂钩。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管理

学生是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自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学生实习表现的好坏不仅直接体现了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顶岗实习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中当明确提出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其内容当包含维护学校形象、维护企业利益、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等。同时,制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完成岗位职责情况、企业满意度、辅导员评价等作为主要指标,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予以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顶岗实习成绩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管理

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载体主要包括管理网络、管理方案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个部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通过专门的网络平台对学生顶岗实习活动进行管理,使用效果较好。高职院校可对该平台进行改进,在其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专栏,进行功能分区,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管理人员进入专栏,提交相关材料,完成各自职责,从而搭建一个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系统。关于管理方案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在制定之前,要进行广泛调研,着眼于圆满实现顶岗实习目标,力争贴近顶岗实习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制定之后,就要严格执行,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予以调整和完善。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的管理

为了有效避免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除了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高职院校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成立有校企双方人员参加的组织机构,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顶岗实习阶段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对相关辅导员以及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要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同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并受理申诉。

三、顶岗实习阶段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牵涉诸多内容,面广点多,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只有不断探索、构建并逐步完善针对该项工作特征的管理模式,理顺多重关系,做好各环节的相关工作,最终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总结多年实践工作的经验,笔者对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详见图1。

图1 顶岗实习期间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要领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在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解决参与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学生人数众多、时空相隔等管理难题。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各方都要严格执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案中职责要求,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指标体系为导向,完成相应工作,同时,方案和指标体系也是对主客各方考核的标准。第三,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载体予以绩效考核,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考核由个人自评、学生评价、校企双方主管人员评价三部分构成,最终由学校根据三方评价得分高低评定考核等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考核包括个人自评、辅导员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三部分,最后由学校评定考核等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考核,由学生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三部分构成,学校要根据评价结果对载体进行改进、完善。第四,学校在评定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时,要以指标体系为标准,以各方评价为依据,客观、公正地予以考核,对辅导员、学生的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并受理投诉,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颖帅.大思政背景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

教育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