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3 15:44:29
导语:在德育课堂学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 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是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双重功能弱化的状况,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教学有效性 措施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78-02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的视觉与听觉的记忆活动,获取一种方法把每一个知识点牢牢存放在自己的大脑里;而对于老师来说是把自己曾经多年总结的学习经验最简单最直接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书本里的知识要点掌握并牢记。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和人才的质量,所以其课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使其课堂有效性能达到最大,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重要问题。1 中职学校德育课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两个选择即:一是继续再学习;二是直接面临社会参加工作。中职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2 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年龄较小,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成长经历等多种原因使他们心理敏感,逆反心理较强,易受外界干扰,易产生自卑感,教育难度较大。在中职学校日常教学实践和管理中,我们发现,德育课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低,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弱化。2.1 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在多数学生的思维里,除了专业课程是必修课程,对于德育课程只是一个附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有那么一个分数而已。他们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考试是实行开卷考试,对应中职德育课就成了中职学生眼中可有可无的课,甚至是“休息课”,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加上中职学校学生中考成绩不太理想,普遍表现出厌学情绪严重、学习主动性不高、想学一技之长却缺乏恒心和毅力等状况,直接造成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忽略。2.2 德育课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1)教学观念落后。多数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思维惰性,无法创造性地去学习。(2)知识构成陈旧,教学内容空洞。由于不注重持续学习,不少教师的业务知识陈旧,虽然用的是新课标,教的是新教材,但教学套路还是旧的,以不变应万变是他们的“法宝”。这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空洞,说多用少,理论脱离实际,枯燥乏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3)教学手段落后。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德育课课外教学辅助材料较少且设备投入不足,教师基本上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手写板书,“课上全靠吼,板书全靠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对于德育课课程,多数中职学校往往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没有体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技能特长等内容,致使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造成师生缺乏足够的沟通,很少互动,教学效果差。3 提高职业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作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和各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课的德育课,如何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的关键。3.1 变换课堂空间授课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空间授课模式,即老师站在前面的讲台上讲,学生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的教学形式。中职学校专业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德育课教师可课程需要交待班干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们一起参与把课桌很整齐的围成一个大圈,老师和学生都围坐成一个大圈,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面对面的交流。变换课堂围坐模式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们在课堂环境视觉上感到上课有一种新鲜感,借助学生时代的单纯,必须营造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课堂活跃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潜力,老师在课堂上能及时抓住某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及时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改掉了平时不爱动手不爱动脑的个别学生身上的一些坏的习惯,避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头接耳,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忱,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体现了班级的凝聚力及号召力;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体现了师生间的同等地位。3.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历史“舞台”上来看,因材施教是最为悠久,虽然现代是一个科技信息时代,讲究时髦、讲究突破、讲究创新等,很多捷径教学方法都还有待考量,许多教学者在大胆尝试去创新、去探索,但是在笔者看来是万变不离其宗,“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德育课教师教学在遵循“三贴近”原则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髓,应该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每个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指导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取向、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等特点进行。(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为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创造了条件,是一种适用于职业德育课教学,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如在《哲学与人生》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的活雷锋郭明义和厦门洗脚妹刘丽等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理解,和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提升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3)分组讨论。课堂分组讨论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事先拟定讨论话题,在课前把所有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员和小组长要相对固定。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针对某个问题开展探讨并及时记录组员讨论的情况,归纳要点,以备课堂组与组之间交流。需要强调的是,在分组讨论时,一方面,要让组员学会聆听,学会聆听既是对发言者的尊重,也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讨论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适时点拨、引导,对讨论的结果要进行集体公开的点评,以发挥讨论的积极效应。如讲到《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课职业理想的作用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互相评议一下,看谁说得最具体、现实,最符合本人实际。在点评过程中可结合社会理想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用苦干、实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样通过倡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善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创新课堂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改善师生关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有十分有效的。广大德育课教师应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生本意识和终身学习观念,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用良好的教学成效贯彻落实十精神。参考文献[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S].2001,2.[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指导纲要》[S].2013,3.[3] 孙丽群.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应用与反思[J].文学教育出版社,2012,7.
【关键词】学科与专业渗透 熏陶教育 教师率先垂范 学生互评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利益标准激烈冲突,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品德面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面对当前德育课堂教学现状、德育教师教学观念及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对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实践,分别探索了“学科与专业渗透”、“环境熏陶教育”、“教师率先垂范”、“学生互评”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以“学科与专业渗透”为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本专业内容实施德育课堂教学,创设与专业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旅游专业的德育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计算机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课前、课间、下课前的预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电子电工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商务英语学科的德育课堂,可以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和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在德育和各专业融合的教学中,创设出高效的课堂效果。
二、“环境熏陶教育”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全部教学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上,环境熏陶教育则是尽量花时间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职业学校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加强校园和教室的环境熏陶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校园和教室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一个幽默、健康的环境,自然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和知识才能的增长。所以校园和教室环境的布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教育意义。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一是最初的启蒙在家庭;二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在家庭;三是最初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家庭,四是家庭教育具有综合性;五是家庭教育具有终生性。为此,要给予青少年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教育,家庭就必须将相关的责任承担起来,并对他们实施科学引导。学校教育中鞭长莫及的领域主要是生活实践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恰恰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从小养成孝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庭做家务等好习惯均应在家庭中实现。要让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并且在学校、社会不仅能很好的生存,而且能幸福地生存,家庭教育一直坚持扩张性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教育和我们德育课引导不谋而合,更加能为我们德育课堂奠定良好基础。德育课堂要让青少年在正确导向引导下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课堂的范畴不仅仅是要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培养青少年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实现“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的目标而设置的教育过程。
三、“教师率先垂范”的教学策略
做法一:把握师生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每一个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要学生能够懂得就不要再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作多余的分析,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我展示。比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围绕某一议题辩论,小记者活动,时事评论员等等。
做法二: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对课堂要精心准备、精心组织教学。《投资理财》一课教学中,利用主题案例探究法,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创设了主人公小戴,围绕小戴的投资理财经历展开课堂探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德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做法三:努力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投入课堂氛围。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投入进去,动脑筋思考,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四、以“学生互评”为主的教学策略
对于现行的德育课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了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和互评。其次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再次是评价形式多元化。在原有的纸笔开卷测试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质性评价的形式,如课堂行为评定、家庭生活评定等等。最后是评价功能多元化。评价做到对“过去”起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对“教师”起促进作用。
【摘要】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新时期,结合新的历史形势,联系个人实际教学经验及国家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求,笔者对高职院校课堂德育教学新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与阐述,希望对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发展提供出有价值的参考素材。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课堂德育教学方法
Analysis of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age
ZHAOJinling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in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n light of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contacts individual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moral education, the author briefly analyzes and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new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in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the new a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随着我国“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的确定,中国早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实现国家的宏伟发展目标,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建设。不容置疑,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推动国家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同时高职人才的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作用,探索出更好的、更符合高职院校学生需求的德育教学方法,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创新型国家的良好建设者和优秀职业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职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德育教育内容,还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注重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进,只有好的德育教育方法才会将好的德育教育内容展现出来,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本文,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课堂德育教学方法的运用阐述些探析观点。
高职院校的课堂德育教学又可分为课堂理论德育教学和课堂实践德育教学。
1.高职院校课堂理论德育教学方法
1.1案例教学法
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目标是未来社会的优秀职业者,因此在理论讲授上我们要打破以前传统的“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教育思想。在德育内容上要较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在课堂理论讲授过程中,要少些枯燥的纯理论,多增加些趣味性强、贴近职业学生生活的德育案例的讲解。因此,案例教学法应是高职院校课堂理论德育教学中重要而又频用的主体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普遍应用,如今我们案例的呈现方式也不应仅仅限于口述,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案例,如案例的呈现可以是辅以图片的介绍、可以是音频的播放、更可以是视频的展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生动的事件、丰富的信息量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排斥感”。
1.2课堂设问法
德育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是主导、是引领者,学生是主体,高职院校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认知、克服、矫正、培养的过程。如何发现学生的不正确认知倾向,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克服、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和道德倾向,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课堂的设问对于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意识动态是最好的方法。设问评价法就是通过课堂设问,同学对问题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点评来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德育教育的。学生回答问题的道德取向正确,教师应给与肯定和鼓励;反之,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道德取向、价值观念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和修正,这种及时的纠正由于是在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时给出的,因此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本人,而且还对整个课堂的全体学生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德育课堂中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1.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景,事先设计一种假设的“实际情况”的情景,由学生扮演、模拟情景中的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理解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将真实生活体验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感受一系列真实事件和问题。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动态学习中体会、感悟、验证自己,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的同时,还可以快速培养学生的创造甚至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
1.4导读原著法
1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高职校园,其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在高职校园,网络已经直接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服务、育人等各个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也成了高职院校学生了解世界接受信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有深刻影响。德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职德育工作网络信息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德育教育网络信息化既是网络信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德育工作者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能否根据新形势下高职德育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与发展规律,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出更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方法,这关系到高职德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网络信息时代对学生课堂的影响
2.1 思想方面的影响
高职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他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但他们心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是非评判能力,非常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网络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学生思想的主体地位,导致他们思想混乱,价值观念模糊。另外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思想发展不成熟还表现如下特征,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弱,情绪自控能力差,常常不能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我,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职业目标没有科学合理的思考,或者过高估计自己,或者眼高手低,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则倍感失败,从而悲观绝望,无所作为,甚至精神颓废,作风懒散,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
2.2 行为方面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随心所欲,致使高职学生自我迷失,行为失范,很多学生趋向于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忘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愿意在现实中结交朋友。同时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活动,不仅睡眠不足,生活没规律,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他们不去参加公益活动,不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去体验人际关系,体验人间真爱,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缺乏合作精神。他们还往往因为一时的兴趣,做出一些过激的或不道德的行为。他们常常利用网络技术,随意隐匿或篡改自己的身份,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充当网络黑客。有些甚至学生访问黄色网站,实施网络欺诈,模仿网络里的暴力事件,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还有轻生、早恋、精神失常、辍学、传销、吸烟、盗窃等不良现象,均与网络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
3 网络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课堂影响
传统的高职德育课有教师主导,教师将学生视为德育教育的客体,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通过宣扬崇高的、美好的价值追求来鼓舞和感召学生,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道德理想,约束他们道德行为,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工作受到了严峻挑战。由于网上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渠道四通八达, 互联网的交互性和选择性等特点,极大地调动了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单方面占有主动权,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权威模式被打破。网络以其独具的特色、完善的服务、新颖的包装和特定的宣传攻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增加了参与者的亲合力,从而使信息传输过程变成了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所以网络的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更需要一支既有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跟上时展,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驾驭网络,在网上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服务的队伍。
4 网络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的对策
4.1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传统德育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然而大部分高职德育工作者对网络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与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高职德育工作者要主动了解网络,运用网络,把德育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工作者还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开展网上德育工作内容。网络能为高职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延伸高职德育教育的时空。如果德育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信息化素养和教育信息化的思维,那么将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转变。因此,要把培养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者当作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德育理论水平,熟悉德育教育规律,有正确的网络意识,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德育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德育工作者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学习网络信息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职院校德育网络信息建设的迫切需要,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探索出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4.2 促进家庭、学校及社会德育教育合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要想达到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而网络技术正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技术,有利于学校和家庭沟通,有利于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化。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发挥着基本的社会功能。家庭以及家庭的血缘、地缘、亲缘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对学生网民具有深远的影响。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家庭在德育教育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学校首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培训,条件允许,要使家长懂得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把好学生在家上网这一关。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还要争取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顿,查封违规经营的网吧,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对社区文化环境及社会风气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充分挖掘德育教育资源。最终使学生有一个适宜成长的氛围,促进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本身要有大德育观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职责,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各种力量,共同致力于德育教育事业。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进行工作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努力使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一股合力,更有效地推进高职德育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体育游戏是游戏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从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有鲜明的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形式。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是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也是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加强互相了解,发展智力、能力的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游戏熔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身,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课余锻炼的主要内容。教学中运用好体育游戏既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在上课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中运用游戏,让学生在学做游戏中感受到体育游戏的魅力和锻炼价值,这样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符合广大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当然也更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游戏选择要“巧”
在体育课中我们运用游戏最常规的就是在课堂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就是学生站成四列横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热身操,课中就是简单的游戏带过,结束部分就是以分析总结结束。然而在新课程下要求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游戏在这三个环节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好这个过渡作用呢?那就体现了一个字“巧”。巧,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方法或者技术等)灵活高明,超过寻常。这个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巧妙地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整个教学是要学习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游戏的编排和创作时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身心情况来设计。
在四年级篮球的新授课中,我巧妙利用屎壳郎滚球这个游戏来进行热身,由于学生对屎壳郎较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用多做解释,学生可以根据模仿来进行游戏,这样即达到了热身的要求,也在热身中学生熟悉了篮球的球性。在中间部分我利用《勇闯树林》游戏来巩固技术技能,通过巧取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篮球的技术技能,使教师利用游戏完成了教学内容,实现了预期设想地教学目标。
二、在体现主体地位中,游戏选择要“实”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内心深处其实蕴含着极其广阔的游戏空间,对他们而言,游戏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才是游戏的真正参与者,所以面对游戏的创编比之我们成年人,他们更加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因此我们要把游戏的主人落到实处——学生。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材为重点,孩子主体作用被忽视,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复习为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做出示范动作,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体现不出学生的主题性,因此我在教学投掷实心球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每人一个羽毛球,然后告诉他们“我们今天要上的是投掷实心球,你们可以利用你们手上的羽毛球进行自由玩耍,最后老师要求学生来讲出你们在投掷羽毛球时候身体的用力是怎么样的”。这样学生通过玩球,相互讨论总结出在投掷实心球时手、脚、用力要如何。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练习、自我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充分的发挥。
因此新课程下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学生围绕着教师转的观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中,游戏选择要“妙”
体育游戏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强调教师在创作编排和组织实施方面要有妙处,能够推出新颖的、有趣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内容来,这样就能解决课堂的枯燥感。
所谓“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一下子触及孩子的神经细胞,使其整个神经处于一个兴奋紧张的过程中。体育游戏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因此游戏的时间不宜太长,游戏的频率不宜过繁和游戏的设置不宜过低,要充分结合孩子的特点要多变,以更多、更新颖、更有意义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眼前一亮,有利于完善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诸城第一初中山东诸城262200)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置身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会无忧于教师的惩罚和同学的讥笑。创设情景,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教学效果,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时,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平等地参与活动,以提高他们参与意识。捕捉他们身上闪光点,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1.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学风,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因此,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点头和微笑,专心听他们讲话,“微笑”表示友好、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喜欢你”的表现;“点头”表示赞许与接纳,使学生倍增勇气,积极思考,“专心听他讲话”是指通过集中精神倾听不同的意见来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师的友好态度,同时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去积极思考。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还是由于兴趣、信心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培养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就会有困难。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变课堂为学堂需求学生充分的预习
从平时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作为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同样类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学生去进行充分的预习,但在我们的平时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很少也是很难去让学生预习,这有应试教育的因素,但也有任课教师的原因,更有家长的因素。但凭着良心,笔者坚守住这块阵地,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注意进行充分的预习。在教学“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课题去了解为什么要去珍爱生命,我们又怎样去善待生命。实际上学生经过了充分预习后,课堂上的效果则很不一样,因为学生能理解的,自己已经掌握了,而学生不能理解的则需要集体智慧凝聚探究的,课堂上所凸显出的极不一样,同学们能在课堂上围绕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分别提出了遇到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所必须采取的应对措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加深了对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广泛理解和认识,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又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二、变课堂为学堂需求学生理想的实践
德育应当说是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这些问题,人们的认识不可能是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或者就是相反的,在“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学中,学生就对相关的职能部门产生了怀疑,汶川的大地震死掉了那么多学生,死掉了那么多的人,为什么地震监测部门不去及时预报地震的震级和时间?这些部门的不作为导致了多少无辜的生命离开了人间?这些部门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吗?这是相当实际,具体而又尖锐的问题,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而且说明他们在深层次地思考着,对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十分欣慰,虽然他们的认识还带有偏差,但我没有轻易地去否定学生,而是让学生去通过一定实践来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探集资料,全球每年会发生多少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不管是发生还是多发生地震的国家,目前能够准确进行预报的为多少?学生通过资料的查询发现,科学发展到如今这样的地步,还不可能准确地监测到地震的时间,再让学生去观看汶川“512”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又是多么珍爱和善待每一个生命。从国家和政府所花去的人力和财力的投资上,我们则可以充分发现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十分珍爱我们每一个生命的,也是十分善待我们每一个生命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性的活动,不但纠正了学生的相关认识,更为主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情。
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认为,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亦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二、“阅读”和“写字”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
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总结她的教学经验时,就反复提到过小学语文中“读”和“写”的重要性。她认为汉字输入法的书写、记忆绝大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中完成的。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转贴于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也忘了语文课堂要“写字”这个“本”,在课堂上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继续这样不重视“写字”,还如何指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将汉字艺术发扬光大呢?
三、不能让电脑去主宰课堂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也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深深地吸引,教师只需轻点鼠标,生字展示、动漫表演便一一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走在前头。龚亚夫说:“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将不仅教授问路、点餐、购物等为了在外国环境中“生存”的内容,而将涉及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该为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2]因此,做为教育前线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及时探析、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及英语课堂中如何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的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3]英语学习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从英语课程设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目标来看,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学习能力则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 、品质和潜能。”[4]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5]但是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课型中渗透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课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探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爱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讨论、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以中秋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做的活动,再过渡到了解外国的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过设计:预测、质疑、讨论等任务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故事并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词汇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看视频、学幼鳌⒔灿⒂锏然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open the door ”这个短语时,除了教给学生读音,还播放开门视频,让学生知道在开门时应该注意前后的行人,学会礼让。这让生硬的语言渗透了人性和温情,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生品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拼读法则,努力达到“看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本领,提高他们识记单词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对话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合作共享,分析综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中语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型的任务, 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如只给学生100元钱,让学生设计“购买计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购物单,平衡零食与书籍费用,使自己的钱实现最大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选出最好的购物单。学生评判的过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过程。[6]
总之,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各个年段、各种课型的活动系统化,逐渐建立起校本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活动系统,走出一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之路。
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一段很长时间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4]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