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节能减排降碳

时间:2024-01-24 14:53:57

导语:在节能减排降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节能减排降碳

第1篇

1.1 资源环境压力

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银行2012年11月的报告表明,若不采取持续的政策行动,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 4℃,届时人类将面临灾难性气候。有关资料显示,航运业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12亿t,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为此,欧盟考虑通过立法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直至2013年2月26日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投票通过暂停征收航海碳排放税的议案,航海碳排放交易问题才暂时告一段落。随着国际社会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研究和开展安全、高效、低耗、绿色的海洋运输对于处于风口浪尖的航运业而言迫在眉睫。

1.2 政策制度导向

资源环境问题引发国际组织对环境保护模式的思考。国际海事组织于2011 年 7月制定新造船能效设计指数强制执行的时间表,确定该指数从2013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标志着航运业节能减排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针对我国碳排放问题的博弈不断升级,我国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交通运输部2011年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与2005年相比,2015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6%,其中,海洋和内河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7%和15%。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的《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的优化升级,开发建造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要求的船型,以满足当前海事界在绿色、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1.3 经济利益驱动

2012年,全球船用燃油的年均价格约为670美元/t。据预测,在原油供应量上扬、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2013年船用燃油价格有望降至620~630美元/t,但与之前不足600美元/t的价格相比依然偏高,航运公司仍然面临巨大的燃油成本压力。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和各国相继出台船舶环保规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航运公司开始关注船舶能效,节能成为未来新造船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另外,中国船级社于2012年10月正式实施《绿色船舶规范》。该规范采用以能效、环保和工作环境为要素的绿色评价分级机制,将船舶分为绿色船舶Ⅰ、绿色船舶Ⅱ和绿色船舶Ⅲ等3个等级(绿色船舶Ⅲ为最高等级)。绿色船舶可享受税费、保险费、融资条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享有通过“绿色通道”进入繁忙港口的优先权。

2 航运业节能减排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情况

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出台并实施一系列节能减排举措,2012年其碳排放量为万t,相当于全球碳排放总量的0.1%,提前8年实现比2007年碳排放量降低25%的减排目标。马士基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包括:(1)减速航行,船舶航速降低20%,可使碳排放量减少40%;(2)购入新型3E级集装箱船舶,该船船型巨大,内体呈U形,载箱量超过普通集装箱船舶,通过提高单箱能源效率可使碳排放量减少50%;(3)对集装箱船舶进行技术改造,包括对球鼻艏进行改造,以提升燃油能效,节约燃油成本。马士基对集装箱船舶进行“削鼻”改造的方式亦得到现代商船的认同:现代商船将10艘级集装箱船舶的“球鼻”改造成“海豚鼻”,此举最多可节油3%。[1]

达飞轮船也积极加入控制气候变化、保护海洋和生态环境的队伍。该公司的“马可波罗”“亚历山大·冯·洪堡”号和“儒勒·凡尔纳”号集装箱船配备电子控制发动机和排气旁路系统,在船舶慢速航行时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并可使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5%左右;此外,先进的方向舵还能通过优化水流提高船舶的流体力学性能,从而进一步减少能源开支和碳排放量。[2]达飞轮船还通过使用特殊集装箱,如竹质生态集装箱、轻钢结构集装箱、低能量冷藏集装箱、以复合材料为地板的集装箱等,实现日均节省燃油1~,日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

2.2 国内发展情况

自2012年起,越来越多的大型直客将是否加入清洁航运指数作为与其合作航运公司的准入门槛,部分客户甚至要求航运公司将90%以上自有船舶信息上传至清洁航运指数网站进行船检和认证。为获得与欧洲大客户签约的通行证,中海集运在短时间内收集该项目所需的船舶信息及船用燃油的排放信息,于2013年1月1日通过德国劳氏船级社对该公司岸上和船舶(“中海木星”号和“中海火星”号)的船检工作,成为目前为数不多的获得该项目认证的航运公司之一。在所有通过清洁航运国际认证的航运公司中,中海集运排名第四位。

内河运输方面,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研发新型节能集装箱船,通过优化船舶设计航速、主机功率配置、机桨匹配和船体设计,采用节能型主机,选用低油耗发电机组等方式,降低船舶单位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据测算,重庆长江轮船公司首批建造的12艘新型节能船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硫化物排放量,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社会效益十分明显。[3]

3 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促进策略

3.1 增强主动意识

目前我国航运公司对于绿色造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逐步达成共识,但大部分航运公司加入这场“绿色革命”主要源于国际新标准和新规范的压力,缺乏采取措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内航运公司普遍认为,绿色航运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会增加企业成本负担。相比之下,在当前航运市场低迷不振、航运公司普遍陷入亏损泥潭的情况下,马士基于2012年提前完成原定于202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25%的目标,全年盈利4.61亿美元。该公司通过提高能效,使燃油成本仅占单箱成本的20%~50%,节省燃油成本约16亿美元,实现公司航运业绩扭亏为盈。这说明,航运业的盈利与节能环保并行不悖,谁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先行一步,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角逐中争取到越来越多的主动权。

3.2 扶持中小型航运公司

目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建立,技术支撑、标准规范、政策法规、统计监测和考核等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大多数中小型航运公司的老旧船舶漏油现象严重,加之技术力量薄弱且资金短缺,我国航运业的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鉴于此,有必要加大政府对中小型航运公司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使用新能源绿色船舶,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老旧船舶,改善节能装置,优化船舶配载、航速和航线等,以提升中小型航运公司在航运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3.3 加强航运人才培养

航运业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航运公司的管理、船舶的技术装备、船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等都会直接影响航运业节能减排的成效。例如,马士基在设立船舶碳排放标准的同时,对每位船长进行碳排放评分和排名,通过激励机制促成船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我国航运公司应当加大对绿色航运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员工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航运从业人员的绿色发展意识。

参考文献:

[1] 段斌,邓恺,宋伟,等. 大型集装箱船能效设计指数计算与优化研究[J]. 船舶与海洋工程,2012(3):22-30.

[2] 宋启方. 集装箱船相近船型组航线节油管理[J]. 世界海运,2013,36(1):9-11.

第2篇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导致诸多物种消亡、自然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等异常自然现象的罪魁祸首。

减缓全球变暖的根本性措施,就是避免过多地燃烧矿物质能源,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暖框架公约》。1997年,为落实公约而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形成,并于2005年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了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应义务。《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实行减排的两种办法,一个是直接减排,即对现有的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限制、改造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另一个是间接减排,这就是在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实行造林、再造林(2005年以后所造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吸碳固碳能力。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巨大压力

煤、石油等矿物质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中国矿物资源相对贫乏,同时又是能源消耗大国。矿物质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虽然从人均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看,中国目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更大压力,同时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

与此相矛盾的是,如果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单纯依靠减少矿物质能源消耗的手段节能减排,将导致经济增长滞缓的风险。有人测算:如果我国的煤炭使用量降低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0.74%,而GDP将下降0.64%,社会福利将降低0.60%,同时还将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

我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同时湖北又是煤炭、石油资源严重不足,能源长期依靠外调的省份。在超排放、高耗能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之前,重工业一方面支撑着我省经济的高速运行,另一方面又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节能减排任务变得异常艰巨。

森林对于节能减排作用显著,潜力巨大

面对重重困难,正确的抉择就是在抓好工业降耗减排的同时,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以有效化解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固碳库。全球森林面积尽管只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但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却占生物固碳总量的4/5;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中,每天可以吸收1吨的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

森林还是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资源库。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替代能源。林业生物质能源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森林生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固然(成型燃料),气态(沼气等可燃气体)以及直接燃烧的热能和电能。与矿物质能源相比,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低成本等显著优点。

通过发展林业、增加森林来间接实现节能减排,不仅成本低、可持续、基本无污染,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和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多种树、管好林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省林业建设不仅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产了大量的木材及林副产品,而且有效地保障了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极大地改善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为间接实现降节能排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使我省林业在节能减排中做出更大贡献,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推进碳汇造林项目。所谓碳汇,主要是森林汇集二氧化碳的能力。《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鼓励各国通过造林绿化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获得碳汇来抵减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中国是世界上宜于实施碳汇造林项目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将立即行动,积极向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有关机构争取项目,推进湖北的碳汇林建设。

──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湖北气候温暖湿润,黄连木、油桐、乌桕、油茶等高能量的木本油料植物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条件。我省尚有宜林荒山、荒滩800万亩,可供造林的低山丘陵300万亩,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800多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要通过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要切实加强森林和湿地的保护管理,巩固和增强我省森林与湿地系统的固碳能力。

──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提高森林质量。湖北的林地产出率在全国排第26位,低产林面积高达2000万亩。我省森林每亩平均蓄积量仅为2.27立方米,如果达到5.65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将增加3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相应增加5.5亿吨的固碳量,这对节能减排无疑是巨大的贡献。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将低产林改造纳入财政基建投资计划加以扶持。同时必须以集体林权改革为契机,转换林业的经营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投入低产林改造。―

第3篇

节能减排工作是交通运输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绿色交通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2011~2014年连云港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基本情况的梳理分析,找出差距与不足,为今后不断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能耗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连云港市交通运输业大发展时期,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全市公路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5.50亿人公里和148亿吨公里;水运货物周转量79.31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10亿吨,集装箱运量501万标箱,铁水联运量21.6万标箱;全市公共交通全年共完成客运量1.98亿人次。随着交通运输需求量持续增长,交通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随之增长,2014年全市交通运输能耗总量达到112.9万吨标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6.85%。2011~2014年期间,连云港市交通运输能耗与排放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能耗与碳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放缓。交通运输能耗从2010年的83.6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4年的112.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78%;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10年的174.75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232.52万吨,年均增长7.40%。整体来看,“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呈同向波动变化趋势,增幅逐年递减。

二是交通运输能源消费以油品为主,天然气消费占比有所提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耗中,石油制品占比90%以上,其中以柴油为主。随着清洁能源车辆的广泛应用,汽油消费比重下降明显,天然气比重显著上升,2014年消费占比达到4.21%,成为本市交通运输第二大消费品种。电力和煤炭消耗主要来自港口生产,电力消耗占比总体相对平稳,随着港口生产能源消耗结构的不断优化,煤炭消耗量和占比逐年下降。总体来看,4年间,连云港市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三是公路运输是本市交通运输领域的能耗大户。2014年公路运输能耗占全行业总能耗78.35%,其中营运货车能耗增长迅速,而受民航、铁路以及私家车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营运客车能耗占比持续下降。

四是各运输方式能源单耗和碳排放强度均保持下降趋势,水运和城市公交的节能低碳优势明显。公路客运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下降趋势最为显著,2014年单耗较2011年下降13.52%,其他几种运输方式下降较为平缓。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横向比较来看,水运与城市公交更为节能低碳。2014年公路货运能源单耗是水路货运能源单耗的12.5倍,城市客运领域中,出租汽车的能源单耗是公交车能源单耗的1.6倍。

三、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从连云港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总体来看,仍处于发展初期的起步探索阶段,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业节能减排结构性瓶颈依然存在

一是能源消费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受技术水平和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行业清洁能源使用比重仍然偏低,全市2014年天然气使用占比仅为4.21%,运输装备和机械的能源清洁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运输效率偏低。三是节能环保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不够,影响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

(二)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薄弱

当前,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评价等基础性工作还十分薄弱,特别是公路货运领域,“多、小、散、弱”情况突出,导致运输量及能耗基础数据匮乏,直接影响到行业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已成为制约本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

(三)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压力较大

营运车辆、船舶、港口的大气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水及固废防治压力较大,船舶污水违规排放现象依旧存在,行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直观地体现连云

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不断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的

第4篇

【关键词】低碳发展;碳排放强度;政策途径;河南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河南是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碳排放强度虽然在明显下降,但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如何促进并尽快实现低碳发展,促使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形拐点早日到来[1],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针对河南省碳排放的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趋势,着重探讨河南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路径。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在逐渐增加,并且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是河南省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而且其作用的贡献值与贡献率还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呈现出三次曲线的关系,而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现出反比曲线的关系[2]。这说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非必然经历一段时间的上升后逐渐下降,有可能出现反复,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如果没有有效的宏观经济和环境政策的干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果不会自然而然的实现。

发展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要求和权利,经济产出的增长是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基本需求的必要条件。能源消耗作为维持经济系统运行的一项基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活动的强度和满足国民生活需要的能力。因此,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环境压力上升是难以避免的[3]。特别是,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这是实现经济腾飞和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目前,河南省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增加起到了加速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一直在波动中上升。1998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5.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9.3%,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提高到56.9%,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9%。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维持在56.3%-57.3%之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维持在50.7%-51.8%之间。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河南定位为国家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了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这对碳排放的快速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对经济快速增长提出了客观的要求,节能减排和降低碳排放的任务异常艰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崛起一定要走发达国家和地区那种“高投入、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避免重走工业化老路的必然选择。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重化工业领域,要进行资源整合,加快技术改造与产品升级换代,大力推进和推广清洁煤技术;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实现经济结构从高碳产业主导向低碳产业主导的转变。为此,必须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尽快使河南省经济完成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以更少的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低价,来维持中原快速崛起所需要的经济增长速度。

2.大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目前,国际社会提出的碳排放减排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3]。在河南省碳排放的抑制因素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比较显著,是抵消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源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是最有效的碳减排途径。这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战略需要,也是减轻河南省经济增长对能源高度依赖的一项长期战略。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先进节能技术的倾斜性投资,推动能源开采、转换及利用环节各种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为提升能源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加大《节能法》宣传贯彻力度,加快制定各行业《节能法》实施细则,建立并实施有关碳排放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企业准入门槛,从法律、政策层面保障能源效率的持续提高。

3.积极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洁净能源的比重

通过对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发现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值为负值,是碳排放的重要抑制因素。从实证分析结果看,河南省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对抑制人均碳排放的贡献比较小。1978年,河南能源消费中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分别为92.3%、6.8%、0%、0.9%,而到2008年,这四者的比例为87.9%、7.92%、2.7%、1.5%,能源结构仍高度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仅略有增加。如果能通过能源替代,增加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洁清能源的比重,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对抑制河南省碳排放的快速增长是极为有利的。为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结构调整规划,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扶持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及生物质能项目,努力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另一方面,在化石能源中,增加相对低碳的天然气的使用,是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目前,天然气在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还不到3%,这与世界平均高于25%的水平相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加快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通过深化市场和价格机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实施有关产业政策,理顺能源价格,积极引导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切实改变高度依赖煤炭的结构,大幅度提升洁清能源的比重。

4.结合行业特性,制定差异化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

河南省工业行业间直接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性,可以划分为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高的高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较大和直接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中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小的低碳行业以及直接碳排放量较小、直接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碳排放关注行业4种类型[4]。由于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投入产出的关联效应,由这种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间接碳排放也不容忽视,且在一些行业中占有较高比重。因此,针对工业行业间碳排放的差异性,减排政策需要具有行业针对性。

对于高碳行业,由于其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应作为碳减排的主要对象。改善能源投入结构、提高行业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关停一些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的落后产能,是该类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重点。对于中碳行业,其也是工业直接碳排放的重点部门,改善能源投入结构,控制排放总量是一个有效途径。而对于碳排放关注行业,提高行业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鼓励新型燃料的生产和使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减排政策的着力点。

此外,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间接碳排放需要引起重视。如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部门,虽然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大,直接碳排放量较小,但该类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较长产业链,对其他产业的碳排放需求较大,间接碳排放在其碳排放中占有很高比重。提高这些部门中间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中间消耗,应作为促进这些部门发展的政策重点。

5.针对区域差异,制定分区域的节能减排政策

由于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地理条件以及区域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河南省低碳发展与碳排放特征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可以划分为低碳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率高的低碳经济区;低碳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率低的伪低碳经济区;低碳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高的高碳经济区等三种类型。针对区域特性,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差异化的减排政策,对于促进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十分关键。

对于以郑州、洛阳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区,如何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步”是政策的着眼点,继续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先进的产业,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十分关键;对于以焦作、济源等为代表的高碳经济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促进结构转型与升级,改变资源型经济的局面,提高资源和能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十分重要;对于以周口、驻马店、信阳和南阳等为代表的伪低碳经济区,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的低水平发展,防止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的扩展而带来的高排放出现则应成为政策的着眼点。

参考文献:

[1]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6):27-36.

[2]尚文英.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经纬,2011(3):

39-42.

[3]Grossman G.M,Krueger,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4]吕克文,苗长虹,尚文英.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7-22,35.

第5篇

关键词:低碳 银行 风险

2003年在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转型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阶段性。目前,农行、浦发银行均开展了CDM项目开发咨询服务、项目融资业务。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兴业银行早在2006年就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效融资项目。

银行金融支持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商业银行运用信贷引导资金投入到与低碳经济领域,把绿色环保因素投入到信贷过程中,引导企业遵从节能减排要求,改进技术,减少碳排放量,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商业银行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在金融业越发成熟的如今,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力度支持低碳经济,可以在增加商业银行利润的同时扩大市场的份额,提升自身的客户忠诚度和员工满意度,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一、银行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实行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1.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不配套,金融创新积极性不高

目前,节能减排项目很难准确预测经济收益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节能工作缺乏独立性,持续期长、较高的管理成本高风险性。因此,在缺乏财政贴息、费用返还等补偿政策的情况下,银行更多的是发放短期流动贷款,从而尽可能实现效益和资金安全的平衡。这样的出发点极易导致银行对节能减排认识不足,金融创新力不强,而从企业角度,使企业开展节能减排资金难以保证。

2.金融产品单一性与企业融资需求多样性的矛盾突出

当前商业银行对节能减排项目仅限于技改项目贷款,而节能减排具有科技要求高、资金需求大、持续期长的特点,商业银行的贷款很难有效的体现对节能减排的支持,两者的匹配性不足,挫伤了企业和银行在申请和受理贷款时的主动性。

3.低碳金融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存在矛盾

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相关项目时面临严苛的融资环境即银行一方面重视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缺乏应对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增加的能力。微观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自身受客观条件限制,欠缺相应的配套机制如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机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往往大幅上升,利润下降,远期的社会效益的获得无法与即期效益的缺失相补偿。

二、银行金融支持成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拓展银行中介服务及项目开发业务

针对我国在碳排放业务上缺乏中介组织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可充当财务顾问开展中介服务业务从而获取手续费收入。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庞大的营销网络和专业的金融人才体系,找寻适于进行CDM项目开发的目标客户,跟进CDM项目的全过程。

2.加强“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建设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大量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又有较强金融能力的人才,而我国目前在上述人才上较为缺乏,因此需在培育并组建一批能胜任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作为对专业团队的补充和完善,银行可以聘请国内和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吸收国际成熟经验,提升银行从事碳金融业务的能力水平。

3.打造银行征信系统与地方环保部门环保信息对接平台

我国央行应加大信息的收集力度,详细制定商业银行从事绿色信用贷款时的数据参照,同时,将违规破坏环境和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纳入到企业征信系统之中,逐步建立兼顾信贷风险控制和节能环保,形成两者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双赢的良好体系制度。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加强相关的信息披露,增强工作的透明性,着重披露违规操作和高风险企业的信贷情况,更好的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23-25

第6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工业企业在全区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但其所产生的高能耗、高排放及高污染等问题亦亟待解决,通过对2001-2013年期间,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现状的动态变化分析,归纳总结了当前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效率提出了相应策略,包括对“三高”行业调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产业、开发与推广新技术、加大监督管理以及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等具体对策措施。

[关键词]

工业企业;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动态;内蒙古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消费、供给及化工生产基地,内蒙古经济整体呈现出平稳且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也随之相应地呈现出较大幅度变化,并逐步趋向于高能耗、高排放及高污染的趋势。因此,在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构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系,是内蒙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目前公认的、健康的新型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涉及产业、技术、城市、社区、交通、生活、文化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1-3]。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即三低三高)为基本特征,以通过节能减排的途径来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形态。总之,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要达到低能耗、高效率、绿色GDP以及充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而在这其中,节能减排又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4-6]。

目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内蒙古的工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整体得到了明显提升,已具备了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全国整体情况而言,我国工业始终处于“路径依赖”的窠臼之中,工业产业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内蒙古工业发展亦不例外。虽然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不能逾越工业化的阶段,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不仅是产业技术,还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在的必要理念。近些年来,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总量持续攀升,2013年达669361亿立方米(标态),比上一年增加5.3%,内蒙古为31128.44亿标立方米。其中内蒙古工业SO2排放量达123.64万吨,仅低于山东排在全国第二位;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超过68.41万吨,排在河北、山西两省之后,居全国第三位[7]。而且内蒙古工业废气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制造业及煤炭业的SO2、NOX及烟(粉)尘排放量均排在全国第一位。由此可见,内蒙古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点地区,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仍然突出。同时,从产业构成来看,全区高耗能、高碳产业占三分之二,且高碳产业所占比重偏高;而从能源结构来看,高碳能源依然占据主体地位,而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90%以上都是煤炭,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众所周知,煤炭的排放系数要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8],从而导致内蒙古煤炭消耗量和碳排放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一、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动态变化分析

当前,在我国经济整体持续稳步上升时期,内蒙古依托能源及矿产资源优势,使得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呈现出良好持续发展态势[9,10]。然而在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2001年至2013年这十三年期间,内蒙古工业企业的增加值、能耗、“三废”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等情况也随之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动态变化趋势[11]。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中国环境统计公报》等。

(一)工业企业总能耗动态变化在2001年至2013年这一时期内,内蒙古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迅速,2001年只有541.02亿元,而到了2013年即猛增至7944.4亿元。由图1可以看出,其占全区GDP的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最初的31.57%快速递增至2013年的67.6%,其中2001年至2011年期间上升较为缓慢,然后在2012年突然出现快速增长,增长17.5%。可见,工业企业在内蒙古GDP构成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此外,2013年内蒙古工业企业的总能耗为14154.38万吨标准煤,而在2001年仅为2172.44万吨标准煤,可见上升幅度之大、速度之快。由图1可看出,工业企业总能耗占全区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出现大幅上升,在2001年到2004年的三年时间里,其由48.78%迅速增至85.93%,虽然之后又出现了下降态势,但到2013年仍达68.8%。但就总体变化走势而言,工业增加值对全区GDP的贡献率增长了36.03个百分点,而其总能耗占比几乎与前几年持平,下降幅度不大。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主体地位,工业企业总能耗大,依然是全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仍然是当前节能减排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动态变化从内蒙古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动态变化趋势来看(如图2所示),其值在2001年为2.3吨标准煤/万元,到2013年为1.2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趋势显著,下降幅度达44.8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至2007年单位GDP能耗相对2001年有小幅度的上升,但自2008年开始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从2011年起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整体而言,2001年至2013年时期内,内蒙古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呈平缓下降态势。此外,由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动态变化趋势可知(如图2所示),在2001年至2013年这一时期内,单位增加值能耗呈显著上升—显著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中,2001年其值只有4.02吨标准煤/万元,而在2002年猛增至7.12吨标准煤/万元,增加了77.1%,而后又开始下降到2003年的6吨标准煤/万元,2004年又出现小幅度上升,为6.33吨标准煤/万元,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在2013年下降至2.62吨标准煤/万元,相对于2001年,下降幅度达34.8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这一时期内呈下降态势,且降低的幅度较为显著。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及单位增加值能耗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全区针对经济发展中凸现出的高能耗、高排放问题,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关,如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工程、结构、生产工艺及管理减排措施,促使全区工业能耗呈现出较大幅度下降,同时,2013年全区化学需氧量下降2.21%、氨氮排放量下降2.48%。

(三)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总量动态变化当前,内蒙古工业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依托能源及资源优势,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企业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工业总产值达24137.53亿元,而在2001年仅为1347.9亿元,增加了近17倍,全区工业企业增加值也增加了13倍以上。然而随着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地扩张,其“三废”排放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如图3所示,2001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0959.93万吨,到2013年增加至36985.79万吨,增加了0.76倍;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由4958.92亿标立方米增加为31128.44亿标立方米,增加了5.3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2482.52万吨增加为20080.59万吨,增加了7倍。虽然工业“三废”排放量自2001至2013年期间呈现出波浪变化,其中2013年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总量较上一年有所上升,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上一年出现了下降,但总体来看均呈上升趋势。但与工业企业的扩大规模及速度相比,其“三废”排放增长速率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缓慢的,都低于工业企业增加值13倍的水平。由此可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全区大力推进绿色GDP、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的健康经济发展模式,在治理污染及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工业“三废”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又表明,如何提高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的改造升级,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清洁技术,推动高能耗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依然是今后关系到节能减排能否取得更大成效的关键所在。

(四)工业企业各类废物排放动态变化如图4所示,2001年至2013年期间,工业“三废”排放量变化幅度较大。其中工业SO2排放量及烟(粉)尘排放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总体亦呈递增趋势,而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总体呈递减趋势,但分阶段来看,不同时期变化幅度较大。工业SO2排放量从2001年起开始不断增加,2003年增长幅度较大,为113.78万吨,之后在2004年排放量虽有所下降,但之后又开始不断增长,2006年其值达138.36万吨,2007年又开始出现下降,之后其变化幅度不大,2013年工业SO2排放量为123.64万吨。总体而言,增加了154.9%,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烟(粉)尘排放量在此时间序列内变化幅度较大,从2001年的24.01万吨快速增长,至2005年达60.35万吨,之后又明显下降,2013年,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68.41万吨,总体来看,增加了77.6%,其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在2001年至2004年期间呈上升趋势,由40.3万吨增加至89.36万吨,增长幅度达50%以上,之后又明显开始降低,在2008年出现上升态势,以后又呈明显下降趋势,截至2013年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大幅降低,仅为1.37万吨。总体而言,减少了96.6%,呈显著下降趋势。可见,内蒙古工业企业各类废物的排放,特别是工业企业SO2排放量和烟(粉)尘排放量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均又在后期呈现出明显降低态势。

二、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一)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间的二元矛盾依然突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内蒙古积极大力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清洁技术为重点,实施了一大批技改项目,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行业,积极构建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的健康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系列措施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间的二元矛盾依旧突出。一方面,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及单位增加值能耗总体呈下降态势,这主要与内蒙古积极采取一系列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优化产业布局、控制燃煤污染、淘汰落后产能及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等措施有关。另一方面,工业“三废”总体仍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这表明如何提高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的改造升级,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清洁技术,推动高能耗行业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发展等,依然是今后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虽然对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的控制效果显著,总体下降趋势明显,但工业企业其他各类废物的排放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SO2和烟(粉)尘排放量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幅度较大。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主体地位,工业企业总能耗大,特别是重工业依然是全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如何在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仍然是当前及今后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

(二)工业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受到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滞后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决定了其社会经济的相对滞后性。同时,内蒙古经济增长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较为缓慢,且为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层次水平较低,仍处于低级发展时期,,工业经济的增长仍然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高新科技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偏低。2013年,内蒙古工业总产值份额排在前6位的产业依次是: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六大产业所占比重之和达到61.8%。可见,资源对内蒙古经济发展依然占有主导地位,且重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是最大的。工业产业结构失衡,工业生产大部分为粗放式生产,工业设备、工艺及技术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此外,从轻重工业比例看,2013年内蒙古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8%和71.2%,由此可见,内蒙古工业产业结构仍然专注于重工业的发展。而重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过度扩张,且这些产业的单位产出能耗过高、污染严重,更加剧了单位GDP能耗的升高。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因素对节能减排的制约内蒙古地处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体系建设与目标要求差距较为明显。当前全区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赖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进展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都制约着全面而有效地实施节能减排。特别是依靠重工业中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及一些本应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在市场中仍占有一定份额。技术的进步发展是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演化转型的关键内在动因之一。然而,内蒙古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有限,其现状与国际惯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内发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部分工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工业产业生产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

(四)节能减排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到各级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都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使得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节能减排任重道远,这与相关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没能及时同步出台,政策法规没有完全到位,执行力度不够。同时,一些工业企业没有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标准,阻碍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一些地方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惜牺牲环境资源,大量发展一些经济效益高、能源消耗高及污染排放高的行业,甚至滥用行政权力对污染企业提供庇护,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一些工业节能环保项目成本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即使国家积极扶持鼓励,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在充分调动工业企业的积极性方面成效不显著。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节能减排制度体系不完备,节能减排的管理监督、排放计量、执法力度及评价考核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不断完善。

三、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效率提升对策

(一)加强对“三高”行业的调控在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中,煤炭开采与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化工业等都是高能耗、高排放及高污染行业(即“三高”行业)。这些行业即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同时它们也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领域,应对这些行业继续加大调控力度,节能减排的效果亦会更加显著。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强企业监督管理,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退出。依据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要求,制定行业导向目录,加大对“三高”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与行业结构调整,尤其要针对重工业中煤炭业、金属业、化工业及电力业等行业要改进工艺流程,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从多方面提高其节能减排效率。另一方面应积极进行节能减排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标准是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公众效益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产物,是政府监管的依据,也是企业实施管理的基础。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不仅有助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能够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进行有效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提升行业准入标准,亦可以阻止一些“三高”工业项目的新建与扩建。

(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新产业2014年初,在国务院有关加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工作部署中,明确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要进一步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要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长期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对能源及资源都是高度依赖,尤其是煤炭作为全区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高达8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及传统用煤技术造成的排放,往往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来看,煤炭作为内蒙古能源消费的主体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使用洁净煤,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工业企业提升节能减排效率的主要策略之一。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减排新产业的步伐。节能减排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产业产值增长很快,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装备及工艺流程,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相关产品,以提高其市场占有份额,提升竞争力,不断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同时,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及太阳能资源,使其发展清洁能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可以解决目前的能源瓶颈制约问题,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为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坚实的新能源资源。

(三)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推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在煤炭、有色、石油石化、电力及钢铁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大力开发并推广新能源替代、能源循环再利用、能源及环境自动检测与控制等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基础能源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特别是以煤炭为主体能源和工业原料的行业。此外,内蒙古还应积极依托国家各项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计划,建设技术支撑平台,积极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政策,鼓励并扶持工业企业积极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革创新,加快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全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首先,应在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及建材等重点行业,进一步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设备,以降低能源及资源消耗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要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和无害化,重点要从源头和全过程预防或减少污染的产生。此外,还应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鼓励人们使用节能减排的环保产品,增强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形成循环经济发展人人有责的观念。

(四)加大节能减排监督及管理措施强有力的监督及管理措施是保证节能减排效率的必要手段和方法途径,主要包括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两大方面。一是构建科学合理、规范适用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统一的统计评价体系,如定期检查节能减排指标达标、监督管理、能源消耗、节能技术改造及项目运行情况等,以量化指标来衡量节能减排效果,让工业企业及政府能及时准确的了解真实情况,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据。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能切实的执行实施,全面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三是充分运用价格约束、绿色税收、环保收费及生态补偿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措施,对相关工业企业及政府部门进行约束引导和责任追究。此外,还应将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实行污染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使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得以真正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吴林海.论低碳经济的时代变革———我国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3,(10):63-67.

[2]毕克新,黄平,马婧瑶.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技术观[J].中国科技论坛,2013,(9):107-112.

[3]程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2):94-112.

[4]陈跃,王文涛,范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4-19.

[5]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7-33.

[6]刘莉.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科学发展———关于推进节能减排的有关对策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2,(5):77-79.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8]王平,张秋菊,朱帮助.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能源消费分行业碳排放系数因素分解[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24):11-20.

[9]何云强,靳大力,李萌萌.经济—能源—环境动态交互关系的探索性分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11-15.

[10]王芳,宋玉祥,王文刚.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20-26.

第7篇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企业目标;排放成本;现金流量

2008 年1 月我国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了全国性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2012年9月,广东省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批7800万碳交易大单签出。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关心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低碳管理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形象的双赢,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碳排放策略进行研究和选择。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外部性Pigou ( 1920)。随后Coase ( 1960)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明确,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谈判而得到纠正,以实现外部问题内部化。Dales ( 1969) 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权交易理论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是排污权交易的一种形式,通过在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交易,使超额排放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运行机制主要有总量交易机制和信用交易机制。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总量交易机制。在总量交易机制下,国家将各个企业的碳排放上限以许可证或者配额的形式发放给企业。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很大的关系。Malik(1990)认为,某些企业的违规行为会影响排放权交易价格,进而影响其他企业的行为。Benz 和Truck(2006)指出,排放权市场会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高的排放权价格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施加了更紧的约束。关于排放权价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曾刚,万志宏(2010)指出,由于排放权(EUA)可被视为一种企业的生产要素(资产),因此,EUA 市场价格变动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由于碳排放权的价格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对企业的策略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陈晓红, 王陟昀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排放权价格受政策和制度影响的配额供给是交易价格最重要影响因素, 但是随着政策与交易制度的完善, 影响程度逐渐变小。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大多集中于排放权交易价格、初始分配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本文将从企业本身入手,探讨影响企业碳排放策略选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碳排放决策的基本模型。

二、企业进行碳排放优化战略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做好低碳管理,首先要从战略角度予以考虑,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

(一)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

企业存在和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盈利,从计算企业价值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企业需要付出的成本大小及产生该成本的时间。在成本方面。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的排放成本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企业排放总成本=减排成本+购买缺口排放权支出-出售排放权收益=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排放权单价×购买缺口排放权数量-出售排放权单价×出售节省排放权数量(1)

谢东明,林翰文(2012)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在上述公式下的企业碳排放战略优化选择。但是上述排放成本模型没有考虑时间成本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碳排放决策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利润和实施低碳战略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也采用5年的期限进行分析。考虑了时间成本因素之后,企业未来5年的排放成本应该为(假定企业自主购进节能减排设备):

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环保设备购进成本+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

未来5年低碳运营现金流量现值=∑5i

购买缺口排放权金额+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出售排放权收到金额(1+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2)

单位减排成本=(环保设备折旧额+低碳管理其他成本)/实现的减排量(3)

企业碳排放成本=单位减排成本×减排量+购买缺口排放权成-出售排放权收益(4)

从式(2)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碳排放权分配额、企业购进设备成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资本成本。式(2)中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包括所有者资本和长期借款资本在内资本金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是由于企业购进环保设备必然要占用企业的资金。而企业必然要为企业所有的资本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购置长期资产。式(3)中的低碳管理其他成本是指由于企业进行了低碳管理而增加的除了设备折旧之外的其他成本。例如对员工的培训费等。

(二)从降低企业环境风险,节能减排,符合利益相关者要求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

2009年,沃尔玛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这也就意味着凡是碳排放不达标的供应商都将被沃尔玛淘汰。企业为了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要考虑企业现在的盈利状况。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顾客方面,企业要充分保证企业的排放量不高于客户的要求。近年来,各个企业都加强了自身的低碳管理。也开始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有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要考虑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和企业碳排放管理机构等的要求。如果企业的碳排放严重超标,多次被相关部门批评或者被媒体爆出碳排放严重超标,则企业就会在瞬间失去很多顾客,也就失去了市场。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在进行低碳战略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包括企业盈利目标、目前财务状况、利益相关者诉求、节能减排方案可行性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

三、企业碳优化战略初步选择模型

(一)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目前的排放量与配额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减排项目成功的可行性大小来决定是否进一步考虑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确保企业的低碳战略选择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

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是否实施低碳减排项目,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碳排放是否超过了配额、有没有实施低碳减排的空间以及减排的成本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企业碳排放在配额的限度之内,不存在减排压力。但企业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诉求。第二种是企业排放超过了配额,且目前不存在减排的可能性或者实现减排的可能性很小,则企业就只能被动从市场上购入排放权。第三种是企业碳排放目前超标,但存在优化空间。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实施低碳节能减排项目。如果企业本身技术达标,低于国家规定排放限额,则该类企业短期无需实施减排项目,并且可能会有多余的配额可以像市场出售。在上述情形二的情况下,企业自己实施减排项目成功可能性很小,可以寻去能源管理公司的合作。

(二)企业需要基于自身减排能力的大小、资金充裕度、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企业如何实施节能减排项目。

企业实施减排项目可能存在很多中选择,本文旨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种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框架。研究中以以下两种方案为例:一种是企业自主购进环保设备,独立进行管理。另一种是与节能服务公司(ESCO)签订能源管理合同(EPC),由对方帮助企业进行管理。

我国于1998年首次将EPC模式引入国内。并于2010年8月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其对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的定义为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 ESCO)为实现节能目标像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ESCO的投入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该机制运作是依托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实施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单位减排成本=企业实施该项目节能量合同约定分成比例该项目实现的减排量(5)

EPC下企业低碳管理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6)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节能服务公司具有专业化的优势。能够给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及先进的设备。在EPC模式下,项目失败的风险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的。同时,该类能源管理合同是以节约能源为标准进行管理,企业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的双重收益。其次,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前期不要企业投入设备购置、专业技术培训等费用。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会造成企业长时间承担与节能服务公司就节能部分分成的义务。是一种长时间的现金流出。会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造成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企业资金流是否充裕、节能减排技术是否成熟以及节能减排效果等因素。

企业在进行方案选择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两种模式下企业的单位减排成本,也就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二是对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的影响,也就是考虑企业的资金问题。企业减排成本及未来五年现金流量可由上文(2)~(6)式计算得出。计算所需资料一般较易取得,用以下类似BCG矩阵的方法进行分析:

未来5年现金流量现值(流出量)

对于企业单位减排成本高低的界定主要以从市场上取得单位排放权的成本为衡量标准。如果企业有多种备选方案且减排成本有较大差距,则可以在上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分。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的衡量标准因各个企业状况而异。对于现金流充裕的企业来说,可承受的流出量会较大,反之,则会较小。下面对落在各个区域内的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理想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未来现金流出量少的方案,这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最佳方案,企业只需要最小的资金投入,就能换来低成本的减碳效果。

救急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未来现金流出量多的方案,这种方案一般来说不会在企业的低碳管理方案选择之列,但是如果企业没有更好的备选方案,并且企业碳排放严重超标,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社会形象。但这种方案只能用来救急,并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应该尽快研究出新的方案来取代这种方案。

问号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低,但是未来5年现金流出量大的方案,该方案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减碳成本并不高,但是企业却需要每年有大量的现金流出企业,决策部门需要对方案进行改进。

备择方案:是指单位减排成本高,但未来现金流量不大的方案,该类方案一般为初期一次投入较高,但投入实施后运行效果良好。但并不仅限于这种情况。这类方案的实施需要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来保证初期投入。

企业应当综合分析企业所有备选方案在矩阵中所处的位置,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对于减排能力强的企业来说,无论是采取外购还是合同能源管理等其他模式进行减排,都需要考虑减排规模的大小,企业需要随时在自身减排能力等的基础上关注市场上交易权的价格,合理确定减排规模。对于在企业减排成本高于排放权交易价格时,适当降低减排规模,免得企业利润受损,反之,当市场上排放权价格较高时,企业可以充分使用环保设备的减排能力。以减少从市场上购买排放权的成本或者提高出售剩余排放权的收益。

五、小结

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企业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策略选择时,尤其要注重对单位减排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流出量)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对策略进行归类。结合自身状况,做出最有利的策略选择。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对于企业如何把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动向等不具有明显的可测量的因素做出具体探讨,对处于矩阵中四个维度的方案的性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lik, A (1990): “Markets for Pollution Control When Firms Are Noncomplian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8 97-106

[2]Benz, E and S Truck (2009): “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s”, Energy Economics, 31, 4-15

[3]曾刚;万志宏碳排放权交易: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J]金融评论 2010(4)

[4]陈晓红, 王陟昀《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 ET S) 为例》[J]系统工程 2012年2月 总第218期

[5]王爱国 2012 我的碳会计观 会计研究,5: 3 - 9

[6]谢东明,林翰文 2012排放权交易运行机制下我国企业排放成本的优化战略管理研究会计研究6:81-88

第8篇

关键词:运行;锅炉;节能;降耗

一、概述

去年公司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能力。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以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小发明等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达标竞赛,促进全厂各方面节能减排达标。全体员工都认真学习,展开讨论。

二、锅炉运行中的节能降耗

作为一名运行人员,下面我就从锅炉方面谈谈如何在工作中做好节能降耗。

1.研究影响锅炉热效率的主要因素,找准节能降耗的源头

通过对火电厂的用煤分析发现,煤粉炉在实现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损失是降低能耗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排烟热损失,锅炉排烟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所造成的热损失;

(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炉内一些可燃性气体未完全燃烧所造成的化学不完全燃烧;

(3)未燃尽碳热损失,煤粉在炉内不完全燃烧所造成的未燃尽碳热损失;

(4)散热热损失,炉墙向四周散热所造成的散热损失;

(5)排渣热损失,炉渣带出的热量所造成的排渣热损失。

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未燃尽碳热损失和散热热损失所占比重较大影响也最大。经研究发现,飞灰可燃物每降低1%,锅炉热效率约降低0.3%,锅炉热效率每提高1%,机组效率可提高0.3%――0.4%,供电煤耗可降低3――4g,这样算下来一台300MW的锅炉,若年利用小时数为5500h,则每年节约标煤约4900t。所以提高锅炉热效率是锅炉节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从运行调整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锅炉热效率

2.1 及时调整锅炉燃烧方式,提高锅炉燃烧效能。我们的锅炉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我们的煤质是在变化的,负荷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会引起锅炉燃烧状态的变化,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锅炉就不能达到最佳的燃烧状态,不能体现这台炉的最大效率。介于此,我们运行人员在平时工作中不仅仅要及时调整盘前参数,如氧量、一二次风量、辅助风挡板等,还应积极关注燃运所加的煤质,关注负荷曲线的变化,做到提前调整,预先干预,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减少扰动,使锅炉效率达到最好。

2.2 合理控制入炉风量,严格控制煤粉燃烧效率,因此监视调整盘前的氧量和风量是关键。大氧量条件下,会造成炉内温度下降,严重影响炉内辐射换热,同时还会引起空气预热器漏风的增大,导致排烟量增加,排烟温度的上升,引风机负荷和尾部受热面的磨损也会增加。而小氧量条件下,煤粉与助燃风接触时间短,易造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加大炉渣和飞灰可燃物的排放。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运行中供给炉内的空气量合理,以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参照规程中的设计值,结合不同煤质、不同负荷、不同运行工况,得出适合本台机组的最佳烟气含氧量。例如我们一号炉在正常调整时氧量基本是控制在3.5左右,高负荷时也尽量不要低于2,低负荷时也控制在5以内,这样能达到最佳的燃烧效果。

2.3 认真按时做好定期工作,我们的定期工作都是根据机组的特性以及长期的经验总结所得出的,应该认真执行。例如吹灰规定,我们一期两台锅炉要求在负荷、汽温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每周一吹一次炉膛,每天吹一次过、再热器及省煤器,这不仅清洁了炉膛,防止结焦结渣,保证了安全性,更能有效的降低排烟温度,增强炉膛吸热能力,增加经济性。

2.4 加强重要辅机设备的巡检。在巡检过程中要细,不能因为是一点小问题就放过,可能就是这点小问题就会导致重要辅机的停运甚至是不必要的非停。这就要求我们的巡检人员在就地巡检时小心仔细,监盘人员在盘前勤看画面,密切关注参数变化,谨小慎微,尽量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制粉系统为例,如果我们检查时发现给煤机皮带有点跑偏,这并不影响正常运行,若我们不加强监视或不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调整,长时间严重的话就可能造成皮带的撕裂,这套制粉系统就要停运,到时候损失的不仅是安全,还有负荷、燃油、耗差等等一系列与节能降耗息息相关的指标。工作中我们多关注一点,多加个小心,不仅减少了我们自己可能增加的工作量,而且是为机组安全,提高机组效率,以及更好的节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发电厂的节能减排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不仅符合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国策,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普通一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节能降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 要:中国是CO2排放大国。内蒙古是能源大省,代表城市鄂尔多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高能耗,高碳排放现象突出。未来一段时间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煤炭消费是主要碳源。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煤炭消费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经济 能耗值 碳排放量 碳排放强度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06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20%,能源消费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96%。2008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总量达到65.09亿吨,工业部门的排放占80%以上。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气体大幅增加,燃煤产生的CO2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已超过50%。中国已经成为CO2排放大国。为此,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政府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5年期间全国碳排放强度要下降17%。强化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之路,优化能源结构,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比重由3.6%增至10%-12%,煤炭比重由70.7%减少至57%左右。

内蒙古是中国的能源大省,煤炭资源全国第一, 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同时能源消费迅速增长,1999-2008年之间能源消费总量从3634.88万吨标煤增长到16268.22万吨标煤, 提高了3.48倍。伴随着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从1998年的2318.9万吨增加至2008年的11804.03万吨,年增长率15.9%。而鄂尔多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1/6,天然气储量占1/3;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能源消耗大,碳排放急剧增加,是内蒙古典型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业城市。研究碳排放量是研究CO2减排的重中之重,碳排放强度是分析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的重要指标,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碳排放的研究是解决能源资源结构性短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迫切需要。

二、鄂尔多斯市碳排放现状与特征

(一)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估算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碳排放量(万t);Ki为第i种能源碳排放系数;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按万t标准煤计;i为能源种类。根据鄂尔多斯工业能源消耗特征,选取原煤、洗精煤、天然气等13种主要消耗能源品种进行分析,并以各类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和碳排放系数进行处理,如表1。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单位为t/104元;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总量/人口总数,单位为t/a。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来计算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来看,2011年碳排放量是2000年的12.54倍。各品种能源碳排放量逐年增加(除汽油、煤油、燃料油),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量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电力。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2011年达31.8496吨每人,约为2000的10.68倍。随技术设备的改进,低碳节能技术的引进,碳排放强度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41.51%。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基本原理, 长期来看, 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内蒙古作为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处在U型曲线的左端, 因而在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 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同时其碳排放量也将有很大的增长。

(二)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特征

鄂尔多斯市的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8.78%,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5.87%,如图1中两条曲线走势相似。但是随能耗值的逐年降低,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走势相似,在2000-2004年较高,2004-2007逐渐降低,2007年后平稳波动,且能耗值高于碳排放强度。2000-2011年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为41.51%,能耗值下降幅度为43.69%。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经济结构、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结构等因素有关。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呈现出两个特征:

放强度与生产总值变化

1.“两个”高相关。一个是碳排放总量与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随生产总值的增长,碳排放总量增加。另一个是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曲线走势相似,这是由于碳源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此消彼长”现象。生产总值与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增速呈“M”型,生产总值2004年和2008年较大,2005-2006年较小;碳排放总量2005年和2008年最大,2006年较小。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2.6吨/万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1.5吨/万元,降幅达41.51%。主要原因是:第一,技术设备改进,低碳技术的大力投入,减少了碳排放;第二,鄂尔多斯市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集约化生产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鄂尔多斯市能源消费存在三条现状:(1)煤炭消费比重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2)工业耗能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在能源消费总量中,鄂尔多斯市工业消费比重过大,平均为99.6%,与发达国家平均30%-40%的比重相比明显高出很多。(3)能源使用效率低。

三、结论

近年来,内蒙古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长,鄂尔多斯市尤为突出,本文通过2006年版的IPCC碳排放计算分析,是现有文献中涉及中国碳排放估算的一个通行的计算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内蒙古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 鄂尔多斯市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000年的21.4倍,年均增长率为28.78%。碳排放总量也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为35.87%,增速2004年达到最大,2008年次之。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费产生的碳排量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电力消费。

(二) 随技术设备改进和集约化生产,能耗值和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与碳排放的特征是:碳排放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能耗值与碳排放强度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能耗值降幅为43.69%。碳排放强度降幅达41.51%。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

(三)目前鄂尔多斯的能源使用现状是:煤炭消费比重大,工业耗能比重大,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

依据实证结果及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减排的政策建议:优化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低碳技术进步,鼓励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2]刘竹,耿涌.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J].资源科学,2011(7).

[3]钱贵霞,张一品,邬建国.内蒙古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分解分析[J].技术经济,2010 (12).

[4]巩芳,王芳.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内蒙古碳排放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 (2).

[5]史安娜,李淼.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1 (1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