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4 14:53:58
导语:在工业智能服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航天云网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科工顺应时代潮流的牵引性力量。它将依托中国航天科工线下雄厚的科研与制造能力,统筹发挥航天科工及全社会制造业资源优势,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供方便、高效、开放,好用、管用、够用的线上线下互动全流程发展环境,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企业改造,促进制造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为提升中国制造能力和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截至目前,刚刚于2015年5月20日试行上线的航天云网点击量达6万余次,已吸引 2万2千余个企业用户。这些上线企业遍布湖北、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制造业发达地区,且已覆盖除澳门、台湾、海南、之外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仅包括作为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和产业配套的大量中小型企业,同时也有茅台酒业、长城华冠汽车、老干妈食品、际华纺织、万和电气等全国500强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单位。
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它能为传统制造企业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先来看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云网平台为企业客户服务的两个实例。
几个月前,以老干妈牌产品闻名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要研制一套二维码防伪追溯系统。这家企业每天生产250万瓶调味品,每瓶喷上唯一的二维码,希望成本控制在每瓶1分钱,比现在使用的系统成本降低一半。但他们在本省找了一圈,没有成功。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用户,该需求一经,立即有了反馈。老干妈公司办公室主任雷东说,公司现在已经得到山东威海北洋集团等行业内优势企业的积极响应并开展了方案对接。
深圳日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有与老干妈相仿的经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毕天富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急需研制一款波峰焊喷嘴,这种产品对材料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以日东自身繁忙的业务及技术储备难以快速解决问题。也是通过中国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网产业服务平台,得到了国防科技大学专家的解决方案。
旨在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可以制造出简单的产品,却很难制造出如商用飞机这样的高端系统集成性产品?为什么我国制造业人均创造的附加值与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业等方面差距明显。
面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和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种种重大挑战和机遇,制造业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脚步势不可挡。从互联网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最终出路看,仅仅依靠引进或者自主开发出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传统路径,还只是做对了一半。中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要关注专业技术进步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更要关注业态变化与运行模式进化对于产业升级的巨大牵引作用。在“互联网+X”流行于各个行业的今天,互联网正在并将继续迅速地改变各行各业的运行规则,而且正在并将继续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彰显出更多颠覆性破坏的进步作用。要想驾驭“互联网+X”这匹可能把企业带向美好明天,也可能把企业重重地摔在地上的“烈马”,仅仅靠某个企业单打独斗,不仅风险系数很高,而且不符合互联网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互利共赢。
最近出台的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和产业界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航天云网正是中国航天科工为积极践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军民结合与民用产业新的发展形态需要而建设的。中国航天科工将集中优势资源,把航天云网办成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企业改造的社会平台,促进制造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的社会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努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的“航母编队”,提高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全新平台
当前,国内主要互联网公司大都集中在电子商务和传统消费品互联网领域发展,属于生活业平台,国内产业互联网平台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不够成熟。
面对互联网经济给我国制造业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历史性机遇,航天科工已经全面铺开以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航天发射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为重点的创新活动,努力以技术创新牵引商业模式创新,以商业模式创新拉动管理创新,迭代推动转型升级、二次创业深入开展。其中,研究并推广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是一项战略性的重点任务,以此推动我国制造资源与互联网融合,通过产业化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中国航天科工重点促进以云计算、云制造、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作为生产业平台,航天云网以云制造为核心,通过内生和外延实现产业化发展,涵盖生产制造全过程和全要素,形成创意云、设计云、制造云、检测云、物流云、采购云、租赁云、投资云、商务云、贸易云、专家云和咨询云等多种云端形态,打造现代生产新业态。
中国航天科工相关负责人强调,航天云网不仅是提供渠道的媒介和提供交易机会的中间平台,其核心价值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以云制造为核心、以生产为依托,采用开放的技术体系、开放的商业模式和低成本高效的管控与支持体系,形成一个“有照料的生产型服务超市”,以中国航天科工已有的技术、设计、制造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出发点,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种资源,保持并维护中国航天高科技、高品质,高信誉的品牌影响力,为制造企业用户提供“优的性能、优的质量、优的价格、优的服务”,构建一个由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驱动的多方共赢互利的现代制造业生态系统,以此改造传统制造业、打造新的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兴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共享平台与环境。
作为“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全新平台,航天云网可以实现网上企业资源的充分共享、智能制造能力的高度协同、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业务协同,实现在线互联与共享,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鼎力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资源“云池”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进一步活跃微观经济,增强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双引擎”。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中国航天科工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
据中国航天科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些省、地、市政府已主动与航天科工联系,希望通过航天云网这个媒介,深度获取我国航天工业体系的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航天云网通过特有的航天云端资源池和专家池的构建,及时满足各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此外,航天云网还将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园地,提供必要的创业环境,辅导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作为开放创业平台,航天云网以丰富的制造资源和能力云池为依托,构建开放公平的互联网创业平台与配套服务体系,将有效降低创业者及小微创业企业获取设计、咨询、融资等资源/能力的门槛,实现“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的有效整合。
与此同时,航天云网构建开放竞争的互联网业务平台,使创业者及小微创业企业获得同等的市场竞争机会,进而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厚积薄发、任重道远的航天云网
其实,航天云网并不是中国航天科工拓展“互联网+”业务的开始,在近几年接连上线、由中国航天科工建设的天智网、航天物资网以及航购网(现航天工业网)都已初具规模。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离不开人口职业技能及素质的提升。而这都需依靠职业教育。纵观世界各国城镇化的历史不难发现,重视职业教育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的内涵
在今天,通常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满足未来从事一定职业所需而开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城镇化则指在工业化背景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逐步向城镇迁移、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便是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动力量,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变过程中。从事职业的变化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才能与生产要素更好地结合,实现稳定、有效的转移,而职业教育的目标相比其他类型教育更符合城镇化的这一需求。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此外,发展职业教育还能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满足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从而提升城镇化质量。
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的功能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逐步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因而城镇化的本质为人口城镇化。随着农村人口地理位置的变迁。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面临巨大的变化,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劳动者就需要接受职业教育,使他们获得城镇谋生、适应城镇生活和创造现代工业文明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以往研究显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其迁移往城市的倾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村劳动力对职业身份意识和职业选择的非农化倾向就越强,进入城镇生活后的适应能力越强。“回流率”也越低。
当前,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出现大量农民工“回流”现象,城镇化步伐开始变得缓慢。这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与稳定推进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较低,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加之农民对教育也缺乏较高重视,导致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城镇生活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城镇的工作也主要以力气活为主。因此农村人口的迁移缺乏稳定、持续。当遭遇经济下滑。就会出现大量农民工“回流”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劳动力的素质技能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也使得仅以出售“力气”为生计的农民工难以在城镇求得一席生存之地。
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对“外来人口”进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其职业技能与素质。提高其择业、就业与创业能力,一方面通过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就业问题,降低负面事件发生概率,确保城镇化建设稳定;一方面可有效破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城镇化。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比例状况。根据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可将产业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类型。产业结构升级则表现为国民经济中粗放型产业占比越来越低,同时集约型产业占比越来越高。各产业内部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整个社会和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过程,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需人才供给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要使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就需人力资本由数量型变为质量型。形成人力优势。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以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特征,将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法宝。
此外,职业教育还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通过专业化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职业院校自身研发中心和校企合作共建的研发中心开展科研活动,还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成果,有效促进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
提高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化。城市精神文明。不仅关注城市规模与布局的合理性、美观性,更关注通过教育手段城市居民整体素质、居民生活幸福状况。实现居民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文明面貌。一个城镇文明程度主要由城镇居民的个人综合素质体现。而第二、三产业的劳动者们是城镇居民中的主w,也就是说,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和企业文化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而职业教育则是提高产业工人基本素质的首要途径。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也是人一生中经历最长的一种教育。是对产业工人影响最大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能“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因此,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城市的人口竞争力,提升城市人口素质,进而提升城市活力,树立文明城市的形象。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城镇化能力的政策建议
适应城镇化需求。强化职业教育顶层设计。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因而必须以适应新型城镇化下产业集聚对人才的需求、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教育需求、精神文明需求为指导,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
为适应这些需求。必须对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优化布局。区域职业教育机构应从职业教育体系整体出发,打破各自为政的保护主义和狭隘的利益观念。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系统、要素与环境的关系,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全局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开发力度。在空间上,要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在中小城镇建成一批职业院校。支持偏远和西部地区建强一批职业院校。从生源结构上看,要按照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杠杆推动招生计划的合理投放。确保农村和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适龄青年能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从专业上看,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市场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专业调整必须着眼于产业集聚。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着眼于城镇化进程中本身需要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专业,着眼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发展社会管理、文化产业等专业。
降低教育成本,扩大教育受益面。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提升大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对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或者城镇化后的新市民来说。其在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上所要承受的成本支出,是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存在面向群体广泛、公益性大于收益性等特征,唯有降低其教育成本,提升农民接收教育的积极性,让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服务经济功能,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为城市高度文明化打下坚实基础。
从政府层面。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偏远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同时要不断完善教育资金拨付及管理办法。从职业院校层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拓宽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学生培养方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的优点在于两处:一是可以聘请企业一线员工及业务骨干精英作为兼职教师。同时还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有效节省师资成本;二是企业可以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可以在不同学习阶段都可以进入到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以强化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创新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是中国人的母语。语文教学承载着继承和发展祖国母语、培养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重大任务。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体制一直认为,语文是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各级各类升学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在普通中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舞台上,语文教师一直扮演着“主角”,稳做“老大”宝座。但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和教学要求,决定了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以专业学科教学为主,文化基础学科教学(包含语文学科)为辅。这就要求职业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立足于职教和学生的实际,突出职教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
第一,明确目标,降低难度,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方向、落实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有利于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利于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过程,有效地保证教学效果。他还说:“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职中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职中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职中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还要从职中学生的实际语文基础、语文能力出发,针对他们语文学习基础差、兴趣低的实情,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习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在学好基本实用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钻研专业技术知识。这样,语文教学在学生专业技术科目学习中的辅作用才能够突显出来。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广语文学习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科目提供借鉴。
教学方法虽然不是固定的,但却有规律可循。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学者研究、探讨、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自主与合作、讨论与探究等学习理念和方法,精读与略读、速读与慢读、朗读与默读等阅读技巧和方法等,已成为语文教学中实用而典范的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职语文教学应该积极运用这些方法,联系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制定一套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使之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性、启发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获得技巧,有意识地在学习自己专业技术课程中加以借鉴和运用,从而使语文学习方法能够为专业课程学习所借鉴。
第三,开展以听说训练为手段、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
许多中职生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不扎实,致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缺少兴趣、听说能力普遍低下。如在公开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目的;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较低等等。
面对这种状况,若只是简单介绍基本的听说知识,介绍交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几乎无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1)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2)认真倾听是美德,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3)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听说训练。这些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此外,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由此,语文教学的工具得以充分发挥。
第四,注重写字、写作练习,培养、提高书写能力和从业技能,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一手好字就是一个人的名片。广大中职生迈向社会的第一项考验就是他们的说话和书写能力。然而,大多数中职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低下,写出的汉字不规范,甚至令人无法辨识,写字速度很慢。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写字训练,如平时作业书写要求整洁、清晰;对书写能力进行考核分级,纳入学习成绩或技能考核标准;举行各种书法竞赛活动等等。这样,才能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并为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中职教育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业,语文等文化课教学是副业,副业应该为主业服务。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应该弄清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地位,确立适合职教特色的写作能力培养方法;从学生专业课程的角度,积极挖掘教材中应用文体写作的实用性内容,或者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一些适合学生从业需要的写作训练(如公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等等),以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技能。
第五,倡导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为提高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文化素质提供优质的服务。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图书馆 服务功能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是学校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基地,是师生道德情操、民主意识、爱国情绪、文明习惯训练的基地。因此,如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法方向和办学特点,提出如何改进和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
随着我国近些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兴建和发展,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正在进行之中。如何提升和改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信息网络时代下,不断提升和改进图书馆的服务的功能,工作繁重,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高等职业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培养人才方向,旨在重点培养实用型、技术型、操作型高级人才,作为学校图书馆为教学服务的重要基地,更好地担此重任,服务师生,提升功能,就显得十分紧迫。
图书馆是收集、加工、整理、保藏、控制、利用图书信息与社会读者互动的场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功能性场所。而高等职业院校尤其需要根据其培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收集、整理、提供各种文献信息资料,为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直接服务。一般意义上讲,图书馆是高校的“智库”,它承载着文明的精华和历史的厚重,它“喷射”着时代的信息和崭新的符号,是师生能够在信息社会中获取成功的摇篮。具体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是学校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基地,是师生道德情操、民主意识、爱国情绪、文明习惯训练的基地。因此,如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迫切要求图书馆在服务功能的提升上要进行反思。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上网阅读和浏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的网上阅读尤为普遍;由于网上信息及时并具有实效性和兴趣性,使一些人几乎忘记了还有图书文字的存在。近几年的统计情况表明,网上阅读的几率逐年走高,达到10%以上。大学生的阅读情趣已经从传统的纸质读物迅速向电子读物等多媒体方向转移,而且电子媒体阅读的功利性倾向明显表现出来,为了应对考试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惜从网上抄写现成的答案大有人在。随着功利性的追逐,网上阅读的娱乐性和消遣性过分的泛滥,而把阅读情趣淹没在上网玩游戏之中,让一些人失去了许多读好书多读书的宝贵时光。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功能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失去了有效的针对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本来就有别于一般性图书馆,也有别于一般高校图书馆,它除了学校工作运行的阶段性特点从而要求图书服务工作也要有阶段性外,还要更加突出其针对性。大学生在图书馆无法满足学生就业技能证书培养的基本训练上的要求,也就很难上图书馆找寻技能培植的营养基地,专业必须的技能操作知识一旦在图书馆无法求索,图书馆当然就失去了磁力,而网上“游走”的“功利性”恰恰能予以操作。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吸引和满足学生走进图书之丛林而并不只是为了找个自习的位置呢?形势迫切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馆系统的服务功能,为全体师生服务。
首先,职业高校要尽快健全建立图书馆网络系统,包括校内的网络系统和校际之间的网络系统以至于整个图书馆的网络系统,把本校的深度读物、普通读物和专业学术著文,做成检索放到网上供师生使用,把现代化的网络阅读与传统纸型阅读结合起来,尽量把馆藏读物由“静物”变为“动物”,把无声变为有声,把闭架变为开架,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学生的企盼。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我们鼓励读者充分利用网络阅读积极接受新鲜信息,多多了解科技前沿、经济发展新的模式等。对于能够丰(下转183页)(上接173页)富同学的精神世界的如文艺、体育、娱乐休闲健康向上的内容,也组织大学生阅读浏览,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我们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让大学生获取知识外,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不忘传统的纸型阅读方式。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书”是其中积淀最深、最厚,特别是历代的经典书籍,更具典型性、权威性,最有价值、最有意义,它的魅力读者从未穷尽。我们一定要引导好读者百遍读不厌,千遍读不烦,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真正领会“经典”的人文价值,充分吸取前人留下的精神遗产,解决人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最根本和最普遍的问题,无穷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与国家、与自己的关系,让人类和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做好图书馆的动态管理,实施动态服务。所谓动态管理和服务,就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经常走进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的空间,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信息,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欲望。同时,及时向读者生动形象地推荐最新读物和声像视频,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要以读者的需要作为我们管理和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才是我们生存的“主角”。热情周到做好服务使读者犹如进馆如到家,对图书馆有着无限的期许和企盼,图书馆的功能效应才能得到最佳的发挥。
再次,配合实训教学,更好地满足师生技能提升的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需要,技术、技能的教学和培训十分重要,图书馆在图书购置、声像资料的收集、整理、馆藏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学生能够在教师、实践老师的指导下,在图书、声像模本的模拟操作中,获取和提高技能和技术,这是用人单位最为欢迎的。学生在走向就业中,图书馆的“基训”功能功不可没。这项工作可以成为图书馆工作的新的尝试,把图书馆变为学生实训课的“营养库”。
最后,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我们提升服务的重要前提。诚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运用必然要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我们的知识准备又相对不足。我们只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强化操作训练技术的培养和提高,才能适应信息自动化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走进图书馆和对学生进行阅读辅导,全馆必须是一盘棋,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既有部门的分工,又有相互合作,使之丝丝相扣,环环相连,全方位、大视野发挥服务功能,使图书馆在为教学科研服务方面有个全新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桂洁.对大学生阅读经典问题的深度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9,(4).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地方特色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现已成为普遍的共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提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应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满足社会需求。
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直接的优质服务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类型存在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与特征,也是单个职业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象征和标志。
一、突出行业和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把“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这表明,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职业院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要从面向企业服务向面向行业群拓宽;从单纯的社会培训向与政府、行业、企业利益共同体拓宽;从学院的实训基地向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拓宽。这样就是校企之间的软性合作向硬性合作转变;从单向合作向双向合作转变;从近期合作向长远合作转变。
二、地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途径
(一)与行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地方职业院校应区别对待不同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中心,以市场为纽带,由地方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三方面共同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有利于职业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职业院校可以定期派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与企业生产与产品开发。学院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加入“地方专家库”, 充分利用“专家库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为企业和行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针对地方重点行业和产业,确定技术合作和培训。
(二)以“实训中心”为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以政府投入,学院自筹为主,以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的形式,联合企业、行业实行点面结合建设”的思路。采取与企业合作共建、直接在企业建设等途径共建实践教学中心,以求充分运用企业工作场所和产学结合或高度仿真的校内生产实训中心。
依托基地,开展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等服务。学院的实训设备除了提供给学生日常教学使用外,也可提供给地方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进行技能培训使用。充分利用与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企业培训准员工。
同时学院的职业鉴定站,可承接社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在满足专业学生的技能考证的同时,还承担了企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等任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地方职业院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服务,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供技术服务。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加强本土化技术的开发,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努力向各地农民工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培养大量服务于工业化的技能型操作人员。
地方职业院校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务工人员从业对技能的要求,提供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地方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地方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有责任培养一大批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以壮大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学习平台
以提供职业技能学习机会为目标,以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门户网站、职业教育网络通道和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等组成其基础架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平台,探索在“云计算”环境下构建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服务模式,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云端平台的丰富、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资源,以期引导学习者有效地获取知识,进一步更新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终身职业技能提高。
该模式针对性强、专业性强,有利于保持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体系的独立和完整。云计算“无处不在的网络访问”和“与位置无关的资源池”对于职业教育资源要求的“地域的无关性”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契合。
(五)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制度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制度,引导专业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新技能、新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鉴定工作。形成保障运行机制,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职责,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行业和社会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结论
地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内容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使学院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特别是如何提升学校为地方进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将不仅是具有挑战性的考验,而且将是对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创建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无疑会为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72-73.
[2]蒋运劲.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高教,2012,(4):6-7.
[3]廖惠卿,王向岭,罗金彪.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2):173-175.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组织;毕业生;就业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在新时期下对就业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新的理念的提出,充分地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宏观上来说就是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面对新要求的提出,我们在就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从国内看,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的规模。
高校学生会组织是大学生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履行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三自”方针,应顺应时展潮流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拓展。
一、创业意识转变拉动学生就业观念
(一)学生会积极配合学校各项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利用政治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国家的经济发展走势,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对比反照,渗透创业教育思想,使学生产生创业的渴求。同时,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冒险精神,协作、竞争意识和承担风险意识,强调只有具备冒险精神和承担风险的意识,才能对创业活动把握得更全面、更客观、更具前瞻性,其智慧和胆识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部计划”是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准就业机会,使处于半模拟状态的志愿者,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心理情绪得到稳定和健康发展,不知不觉体验并开始学习就业情景,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有利于未来正式面对就业竞争。
(三)营造自主创业氛围创业教育的过程是职业理念的培养过程,它既需要课堂上的系统教育,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影响。通过校园橱窗、校园刊物、广播电台、网络等途径有计划地介绍自主创业的成功实例,宣传其创业精神,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同学身在其中并受到鼓舞。
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大学生就业素质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学生会作为青年聚集的组织,其开展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按类型来分,一般包括文化科技类,如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文艺活动类,如为纪念重大节日而举行的大型文艺晚会,能活跃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审美教育类,如开展美学讲座,影视、文学欣赏,可以提高大学生审美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运动类,如开展五四接力赛、各项球赛等,可以强身健体。
(二)以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龙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许多用人单位对在校参加过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且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在科技比赛中得过奖的学生更是情有独钟。学生会应结合自身学校特点,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激发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锐意进取、奋发成才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完善服务体系实践环节
(一)发挥学生会组织优势,为大学生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学生会组织要发挥自身的组织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联系青年紧密这些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依托校团委与校外各级、各类团组织,特别是企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学校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在学校团委的支持下,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树立创业典范
高校学生会组织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多做工作,做足工作。学生会组织应主动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那些成功就职与大公司及自主创业取得成效的来培育学生的“三创”精神。
参考文献:
[1]学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2]白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观念的转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8)
[3]章成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32-02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最近几年建筑业一直持续稳定发展,在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数量上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人才一直稳居前10位,这在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一大批精通工程管理业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2004年国家教育部、建设部联合确定我院为“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专业,经过为期两年的建设,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产学研机制等方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引领作用,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为皖江城市带及安徽省乃至长江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笔者通过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所取得一些成效,分析如何提升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四方联动、协作办学,共同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社会服务平台。我院与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产学研、人才培训、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以芜湖市住建委主导,芜湖市建筑业协会、芜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芜湖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建筑企业参与,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
2.依托行业,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双融机制,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我院与芜湖市建昌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建筑节能与能效测评中心,并成功申报获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取得安徽省省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资质;与芜湖市建筑业协会签署“芜湖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合作协议”,重新修订职业能力培养标准,面向企业在职专业人员开展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建筑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每年面向社会培训2000余人;协助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徽匠技能大赛”――芜湖市建筑业技能大赛;与安徽省建设干部学校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协助该校组织制定“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培训试题库”,推荐培训教师加入师资库;与芜湖市门窗协会合作,开展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培训,为芜湖市建筑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广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监理、造价咨询等服务,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等工作,扩大专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有序实施。按照“校内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的要求,通过自建、校企合作共建、企业捐赠等形式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在合作企业内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三十多处。2010年,我院与安徽宝翔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的产学研技术研发中心,并与2012年共建了建材实验室,已正式投入运营中,并且运行效果良好。另外,在建筑工程施工工法研制、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已完成两项工法研制(正申报省级工法)。
二、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1.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已成功举办两届校企合作恳谈会,成立了由芜湖市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资深专家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与几十家建筑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实现“安徽省向建筑业大省、强省转变”,以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跨江发展为契机,由学校牵头,联合芜湖市住建委、芜湖市建筑业协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企业、社会咨询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研讨,最终形成了一套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组建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共同研讨如何将专业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在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的领导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大量毕业生工作趋向分析,确定以懂施工、会管理作为建筑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建筑工程施工的阶段产品作为任务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构建。在企业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实行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改革方法上,构建由《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施工组织与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实现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交叉融通对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校内教育期间主要采取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方法有:①通过现场教学由专门的技师在实训车间内直观演示动态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质量要点、工种操作过程等;②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典型建筑工程的构造、组成、施工程序与方法、安装运输、质量检验等;③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内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建筑材料实训室,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地按照规范检测材料性能;在专业微机实训室借助预算软件进行工程计量与计价,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在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动手进行钢筋绑扎、模版安拆、墙面抹灰等多项工种操作等。
3.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引进与稳定并举,培养与补充并重。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外地考察、深入企业学习、技术服务以及科研活动等方式,将教师培养成理、实能够融合贯通的双师型队伍。截至2012年底,我院该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中双师型达到85%。依托行业,联合企业,进一步建设好教师校外实践基地,为专任教师能“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并聘请一批在建筑类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成了15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形成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我院已与40多家芜湖市地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造价事务所、建材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这些实训基地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我院还与多家合作签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责任,待学生毕业之时,这些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有效的保障了学生能顺利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任务。
5.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高职院校能够依托企业进行办学的保障机制就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能够长期、稳定、深入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我院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构建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多方论证”的“多方合作、多元建设”的办学体制,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能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任玲华.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45-46.
[2]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24-126.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毛细支气管炎;免疫功能
毛细支气管炎作为临床上一类儿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临床特征包括气促、喘憋、低氧血症等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有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40%的毛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最终成为哮喘 [1]。因此,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现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可知,采用口服孟鲁司特钠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2]。现本文对此展开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6月~12月在鄄城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并被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均为急性期)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患儿家属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2个月~2岁,平均年龄为(1.1±0.3)岁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口服组、雾化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四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基础组在入院当日给予抗病毒、止咳、吸氧、镇静等常规治疗,口服组在基础组常规治疗上给予睡前口服孟鲁司特钠,1次/d,4mg/次,雾化组在基础组常规治疗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每次1/2支治疗,2次/d。联合组在基础组常规治疗给予口服孟鲁司特钠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治疗方法为:口服组给予睡前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1次/d,4mg/次;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每次1/2支治疗,2次/d。
1.3检测方法 操作方法以INF-γ举例,本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IFN-γ水平。基本原理为:采用鼠抗人IFN-γ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向预先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含IFN-γ的样品、标本,再与辣根过氧化物(HRP)标记的抗人IFN-γ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最终转化成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标本中的IFN-γ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求出标本中血浆IFN-γ浓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
2结果
2.1四组患儿血液中免疫指标变化情况 口服组与雾化组治疗7d后、治疗14d后各指标较基础组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治疗7d后、治疗14d后各指标较口服组与雾化组相比均明显改善(P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作为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作为最常见的病原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喘息反复发作后的气道高反应,易引起哮喘 [3]。现临床上针对毛细支气管炎开展的治疗无特效方法,仅包括平喘、抗病毒、采用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支持治疗等,但仍有部分患儿易出现反复发作[4]。有调查研究资料显示,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内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5]。但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不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6]。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可与白三烯受体结合的药物,可通过对其所介绍的炎症反应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减少气道及周围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以此显著降低起到炎性反应[7]。而布地奈德作为一种新型的雾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结合具有较高的受体结合力,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过程中可通过对炎性细胞介质的释放发挥抑制作用,降低呼吸道高反应性,从而显著增加呼吸道β2受体的数量,帮助呼吸道顺畅。本次研究针对收治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展开分析,分别给予四组不同治疗方法,并将血液中的IL-2、IFN-γ、IL-4、IL-5水平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原因是上述四项可代表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以往相关研究报道中曾做说明。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口服孟鲁司特钠、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时可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口服孟鲁司特钠、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周仁江.毛细血管炎患儿血清IL-6、IL-8、INF-γ和TNF-α水平动态变化与病情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2):61-62.
[2]林剑,周筱春,蔡晓红,等.毛细支气管炎患婴肺功能检测及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06):10-11.
[3]白翠芬,王爱红.孟鲁司特钠口服联合布地奈德及盐酸氨溴索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02):235-236.
[4]王亚婷.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0):801-802.
[5]李进岩,解兰亭.孟鲁司特钠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50例疗效观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02):67-68.
关键词: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属于一种新型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在社会生产的多个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当前的智能型机械是将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现代生产机械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本文围绕着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展开论述,希望能为智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1拥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智能化,这也是当前自动化技术的新型应用优势,在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特备是生产制造类的行业当中,智能化的设备和组件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智能型的自动化机械能够通过电子信息设备快速的接收到工作人员的操作指令,对命令程序进行准确的分析,最后精准的执行命令。除此之外,智能型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准确判断出指令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些重复指令和存在错误的指令加以辨别,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水平的运行稳定程度,提高设备的执行准确率。智能型的自动化设备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主要会遵循以下工作流程:1)在工业生产开始之前,工作人员会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程序的编写,为即将要使用的智能化设备编制语言指令,为有关设备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2)工作人员在实际生产开始之前必须要对有关的指令进行和下达,让智能化机械接收到指令;3)机械设备在接受到指令之后会进行判断,删除重复指令,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机械生产的安全性。1.2集成性和适应性较强。当前,智能型自动化设备具有较高的集成性和适应性,这也就使智能型自动化设备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具体分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设备以计算机作为基础,形成了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另外配置了传感设备和GPS定位设备等多种工具,将它们作为一个系统结合起来,准确的进行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工作,实现信息的定位和回馈,通过对指令的辨别来完成自我诊断的过程,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2]。采用智能化的技术,能够让自动化机械设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生产,在农业、工业、生产加工行业等领域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敏锐的收集到不同环境中的要素,满足生产加工的多元化需要。另外一方面,集成性是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智能型自动化设备被创造出来的前提。智能型自动化设备本质上是将不同种类的电气设备进行结合,并且将这些不同设备的不同特点和优势进行整合,达到自动化控制的相关条件,对有关的机械设备进行预先设计,完成相关的指令和任务。在智能型自动化设备当中,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为智能自动化设备的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当中的具体应用
2.1在农业生产领域当中的应用。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进入了机械化水平,以机械代替农民手工劳作是我国甚至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浪潮当中,使用智能型自动化机械进行劳作已经逐渐普及,但是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生产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3]。纵观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在大型的农业生产当中都已经实现了较为普遍的机械化生产,通过用智能化的机械代替人工的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同时节约了人工劳作的时间。以美国的农业生产为例,美国农业通过智能化机械的加入已经基本实现了集约化的生产和劳作模式,在大农场种植业当中,美国的大多数地区特别是西北部地区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机械操作的全覆盖,用激光拖拉机技术代替农民进行农业操作。所谓的激光拖拉机技术,就是指用计算机系统控制拖拉机的操作过程,在拖拉机的机身上安装传感和控制设备,在农业的全程操作当中,使用智能化的拖拉机设备可以对农业土地的湿度和肥力进行自动感应和测量,之后再将感应到的数据传导到计算机的系统当中,农业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得出的数据和信息,对土壤当前的种植情况作出判断,发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通过智能化的拖拉机设备代替人工进行农业操作,实现农业生产和操作的无人化。2.2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家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必须不断的改进自身的生产技术,加速生产水平。我国传统的工业生产长期保持着劳动力主导的模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工业生产当中需要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非常高[4]。在工业生产加工的过程当中,工人往往需要掌握较高的技术,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够完成工作,随着社会生产标准的改变,传统人工劳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对于我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必须要对我国工业生产实行现代化的改进,才能跟上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速度。因此,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工业智能型自动化的生产设备,通过自动化设备的加入可以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减小由于人工操作可能会造成的误差,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的效率。2.3在社会服务领域当中的应用。社会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服务业的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当前,我国社会服务行业的类型和项目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扩充。将智能型自动化机械设备运用在社会服务行业当中,能够有效提高服务型企业的收益,加快社会服务行业的基本运行效率,满足社会对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行业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5]。例如,在现代物流网的建设当中,智能型自动化设备可以气压驱动关节型机器人来进行快递运输的扫描和分拣,再利用PLC智能技术进行物流网系统的控制,在整个快递运输的分拣入库到发出环节,都可以利用系统传感器接收到机器人的指令信号,从而指挥电子手对仓库当中的货物进行传输。随着现代机器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对机器人的利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大大节约了包裹入库的时间,在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领域都能够得到很好运用,提高了社会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
3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应用要点
3.1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推广,很多的技术和设备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延伸,在对智能化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的今天,可以发现很多的智能技术研发都是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并因此延伸出了很多的新技术。因此在未来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务必要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关注,增加市场敏感度,把握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动态,以原有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作为基础,不断提高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当格外注重体现市场动态,不断的洞察市场导向,为将来的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开辟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同步更新,对智能型自动化产品技术升级,促进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与社会和市场同步。3.2对产品结构进行重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智能型企业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若企业要取得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技术,对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不断改进和升级[6]。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应当对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加快对信息化生产设备的使用,提高生产机械的自动化生产效率。当前,智能型的自动化设备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未来高速度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节约了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不断的以社会生产推动了社会效益的提升。因此在智能型企业的未来发展当中,应当不断对产品的生产结构进行创新和重组,改进产品生产加工方式,重视对智能科技的使用,不断利用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来提高有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营和发展。3.3重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众所周知,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以特定的知识传播形态,对信息和有关的数据进行收纳和采集,同时也要通过有关的指令对生产指令进行筛选和辨别,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在生产加工的过程当中,数据信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够最终成为生产系统执行的命令。因此,智能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于信息的处理和过滤,无论如何,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必须要以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和支持。在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当中,应当更加重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来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为智能型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出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要将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依托,实现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发展的智能化和系统化,更好发挥智能自动化技术的现实作用,助力社会生产。
4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样,社会和市场的现代化需求也反作用于智能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带来的新的技术设备支持。
参考文献:
[1]姜海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及其对生活的影响[J].湖北农机化,2020(4):14.
[2]戴光群.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18,49(13):45+55.
[3]刘帅.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应用趋势探析[J].四川水泥,2018(2):352.
[4]高广宇,郭鑫,张起瑞.智能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应用趋势探析[J].四川水泥,2017(1):111.
[5]赵峻霆.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J].商,2015(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