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4 17:05:48
导语: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目前全球之所以会出现500强,原因就在于其企业的管理模式规范化。在全球的500强中,类似于微软、IBM、沃尔玛等等,这些企业的管理都有具体的操作规范,这些规范文本甚至可以用册来计量。包含的范围有生产作业、财务、决策、人力资源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一些基本工作。很多工作都因为规范化了,大都是有条不紊,高效率的进行。现在来说,规范化管理包括了管理者自身和企业组织两个方面:
1.管理者个人方面。企业要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控制质量、以及计划方面的有效性,消除盲目和随意性,减轻企业员工负担,提劳动效率,降低公司的成本费用;其次,管理者可以从大量繁琐的事物中解脱出来,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的变革和创造中,避免出现守旧、呆板、迟钝以及僵化;第三,在进行规范化管理时,有利于为管理者提供自身发展的空间,在提高自己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2.对于企业组织者方面。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要尽量避免失控状态和组织存在的无政府主义,减少各个岗位部门间的摩擦和矛盾;其次,可以对有关组织的知识进行组织学习,嘉庆对管理知识的积累;第三,为组织使用CRM、ERP等相关信息系统奠定基础。现在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是管理者的管理不规范,从而使得工作混乱无秩序,浪费精力又没有得到该有的效果。由此可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在于企业管理者自身,同样在企业组织中其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管理者要在在自己与企业组织件寻求平衡,找到各自问题所在。企业管理者迫切要求改变目前的管理状况,因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经营的战略和决策的规范化。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或者说只要拿到自己该有的报酬,企业的发展与自己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一个规范、务实、科学的关于企业的战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这样一个分析系统,可以对未来企业的威胁、优势、弱势及发展机会进行分析,对企业的理念和文化进行确定,对企业的行业、经营、市场及产品进行定位,从各方面明确企业经营战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各个部门的战略。决策的程序化要求内容完整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同时在既定程序里约束好决策活动,防止企业经营决策受到决策人的情绪波动、价值偏好、知识结构和感情冲动的影响,保证企业的决策都是有利于企业经营的。
2.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对于企业来说,对于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都有一定的管理体系,但在部门衔接方面就没有较好的管控办法,所以在越界部门的权责问题上就有更多的问题。因此企业就需要明确经营流程,纳入到整个流程中,作为企业流程的一个结点;企业的流程一般包括:岗位工作、企业组织、系统业务等。在明确了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后,对各个流程进行确定,是企业运营达到最优效果。
3.企业的组织结构要规范化。组织结构是企业经营涉及的任务、权力、操作、目标和互相关系。具体表现在:企业部门间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描述等。其目的就是协调好各部门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各部门工作的一个良好衔接,使员工对自己在公司的权利和职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目的的去工作,保证组织活动有效展开,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从而使企业战略有效的执行。因此必须以企业实际状况为依据,设计出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组织,有利于企业的顺畅发展。根据各单位各部门的发展要求,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确保企业良好有序的发展。
4.经营的规章制度要规范化。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工具,可以很好地对部门、员工和岗位的运行进行很好地界定,规范整个公司的管理体系,使每个员工的行为更加规范化,同时也受到激励与约束。保证他们的行为符合公司的规章制度,做到奖惩都按照有关规定来,有制度的进行。
三、怎样进经营的规章制度行规范化管理
1.实行技术创新。通过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都是依靠科技推动的。分析可知,企业要实现进步,要从自身着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于现在来说,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以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早高新技术等方面,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切的发明创造都要归功于人才。所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1.2科技的进步同时也需要资金作保障。作为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是其最终目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公积金的累积,保证企业在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坚实的资金做基础。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实际,增加公司在人力与物力方面的投入,制定合理的经营战略,确保企业的技术研发有物质保障。
1.3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在企业内部设立奖励制度,对那些在科学方面有创新发明的人才给予奖励,他们对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传统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转变企业的生产模式,使之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2.确定公司资本的流动性。企业资金只有处于流动才能实现其价值,从而在资本经营中保证资金的增值。所谓资本的流动也就是将企业资本进行整合,其原则就是存量资产、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增量资产等被企业看作是可流动的经济资源,企业对这些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保证资本的增值。企业的经营实质就是通过技术改进、对企业生产方式进行改善、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利润。这些价值和利润,将是企业进行下一步改革和发展、扩大企业规模的资金来源,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3.增强风险意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树立风险意识,同时也要制定出关于风险的一些预警机制,从而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自己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产品只有有自己的市场,企业才能从中获得价值,企业在改进自己技术的同时,要面向市场生产,面对市场的竞争。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很可能造成多企业的重组,面对这些不稳定因素,这对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因此,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提高风险意识。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对策
1.会计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主要作用
简单而言,会计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流程,进行企业经营模式的自我审核。企业根据审核结果,对当前或下部的经营策略进行调整,主要起到的是监督与核算的作用。会计审计工作也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审计工作的最佳作用,可以通过会计审核来提升财务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会计工作成果,促进企业良发展的目的。会计审计工作可以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根据经营结果开展一定的约束力,稳定企业在相关标准的范围内经营,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与长期发展。就目前而言,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与经营范围有着很大的模式转变,仅仅依靠过去的会计审计工作无法满足企业的经营需求,会计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并根据企业经营模式,合理地控制企业效益。
2.会计审计在当前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明确了会计审计工作对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会计审计工作的进步问题,不能一味地依靠传统的审计工作,闭门造车地对企业经营进行控制,会适得其反。必须结合当前企业经营模式、经济收益以及经济变动等多方面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调整,以下是笔者的个人意见,供读者参考。
2.1会计审计体制不完善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切工作的基础均需按照相应的工作体制进行,而本文提到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同样需要遵守相应的审计体制,进行规范化管理,合理控制企业经营。而会计审计体制的不完善则是当前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会计审计工作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为决策者提供详细的经营数据,决策者可以依靠此类信息更好的进行的决策管理。但在企业实际的会计审计工作当中,由于会计审计工作没有完善的工作体制,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会计审计工作的主要作用,从而忽视了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的积极作用,无法发挥会计审计对企业经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先要对每个企业的情况和运营状况整体的了解,审计也是非常好的手段。而审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信息的不明确,最终也影响了国家对企业审计工作的调查与了解。
2.2会计审计体制不独立带来的主要影响
就国内而言,当前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人员通常没有独立的工作体系,每次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由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调动,补充审计人员完成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这一现状导致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皆为原单位工作人员,会计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无法得到保证,影响最终审计结果,最终使得企业后期资源分配受到影响。会计审计工作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中占据重要的存在地位,直接影响着整个公司企业运营整体走向,判断一个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公正性,会计审计体制是否独立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所以现代企业会计审计独立体制的是否存在十分重要,企业必须重视此类问题,设立独立审计体系,公正对待审计工作,正确认识自身企业的经营情况。
2.3会计审计人员不专业带来的主要影响
会计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最为关键还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最终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角度出发,现代企业通常会忽略这一问题,专业人才的储备空缺或者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是目前企业通常存在的情况,为了审计工作的完成通常会从当前会计组进行人员的调取,这会影响整个工作的严谨性。会计人员虽然具备高素质的会计素养,但会计审计工作不同于日常的会计工作,最为突出的点是会计人员无法具备会计审计人员的分析预测的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一味地运用会计人员最终会导致会计审计结果出现巨大偏差,影响后期企业的经营方向。
3.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3.1设立独立审计部门,保证执行力
独立性不仅仅要求在会计审计体系当中,同样在工作范围内依然非常重要,所以现代企业必须全面重视审计工作,从审计工作部门到审计工作体系都需要保证其独立性,保证这两方面的独立性是保证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公众性、公平性的首要基础。从独立性而言,首先会计审计部门应脱离企业的领导层指挥,根据其工作性质,秉承着公平、公正、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开展全新的管理模式,其中包含了审计工作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数据的保密性。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执行力,可以从企业外部聘请权威人员,避免企业各级领导层的干预,审计工作不受人为因素的干预才能加强执行力,使审计职能发挥相应作用。
3.2重视审计工作,摆正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人员,同样对于企业领导层也有重要的约束力,因此这一环节的工作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对企业内部领导层而言,可以通过具体实例来表明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避免干预会计审计工作的权利下,从领导层重视会计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人员而言,首先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秉承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依照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严谨的企业审计工作,最后注意工作素养的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手段,高效准确地完成审计工作,为企业科学有效管理提供重要基础。从以上两点摆正审计工作的工作态度,才能将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发挥出应有作用,避免数据虚假影响企业运转。
3.3规范审计范围,进行内容细分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壮大,企业内部的职能划分也越来越精细,审计部门要做好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体监督工作,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了解各部门职能,对各项经济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审计工作进行中要对工作进行精细化分,有轻重缓急的意识,对关系到企业重大利益和决策的活动要引起特别的关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在工作中发挥管理和调动作用,将人才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审计部门是企业内重要且敏感的部门,对管理层下达的有关经济活动的决定具有监督职能,因此对人才的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秉公办事,有公正无私的敬业心。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和部门人员都必须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并定期进行考核,以保持人员技能的专业性。只有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过硬,才能在企业内推动审计工作正常展开,确保实现审计工作的预期目标。
结束语
我国会计审计工作通常由于企业的不重视、审计人员的不专业、工作内容不明确等原因而停滞不前,现阶段必须做好专业素质人才的衔接,保证部门的独立性,严谨按照行业标准实行企业会计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代蓉.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9,50(12):216.
[2]甘琼,刘新艳,刘英.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公关,2019(05):181.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管理;发展影响;生产方式;组织结构
一、现代企业的发展问题
(一)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随着企业发展机制的不断健全,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企业的市场经营及运作模式不断发生着变革,传统企业不仅需要面对传统式的市场竞争,也需要面对网络竞争,市场竞争对象增加,网络竞争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新的焦点。在这种趋势下,必须进行电子商务化运作模式的开展,从而适应当下全球化、网络化的市场竞争趋势。(二)企业面临的发展挑战问题。1.对网络经济影响的认识不足。在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的管理者缺乏对网络经济影响的足够性认识,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网络经济的运作原理,其缺乏对网络经济概念的统一性、全面性、科学性认识,这就难以适应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运作管理趋势。有的企业的经营者片面的认为网络经济只对高新技术企业产生冲击及影响,对传统型企业的发展影响较低。随着互联网体系的不断健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网络经济模式的联系日益密切,网络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经济价值链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型企业还是高新技术型企业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及影响,其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2.信息化建设问题。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缺乏健全的信息化建设机制,难以实现网络经济化环节、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环节的协调,从而不利于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建设模块的开展。在信息化发展浪潮中,如果企业不能抓住网络经济趋势下的市场发展机会,必然跟不上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推动现代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运作,必须进行网络经济管理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信息化经营模式的结合,提升对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较低,缺乏网络经济发展体系的科学化运作及经营手段。在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们不能按照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方案的优化,从而不利于企业现代化经营模式、销售模式等的开展。在网络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有些企业依旧使用传统的企业组织及管理结构,其经营模式过于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3.网络经济发展管理问题。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经营管理模式与网络经济运作模式的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入了解现代化网络经济发展的本质概念,有的领导者片面的认为网络经济模式即企业网络化经营及管理模式,缺乏对网络经济发展模式的正确理解,有的企业即使建立起企业网站,却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网站的作用,不能对网站展开定期性的管理及维护,其网站建设模式缺乏自身企业的发展特色,很多企业的网站仅仅公布了公司的产品介绍及管理者信息,不能实现对企业网站的充分性利用。实践证明,通过对企业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企业产品的网络化营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发展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自己网站的管理及宣传,缺乏战略性的网络营销策略,不能正确发挥企业网站的积极性作用。
二、网络经济运作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网络经济是重要的生产推动力。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网络经济发展策略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通过对网络经济发展方案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模块的有效性开展,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发展体系是网络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背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互联网体系的健全。整体来看,企业的稳步性发展离不开科学性的企业生产及经营策略,通过对网络经济运作方案的优化,有利于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块的发展。(二)企业发展与网络信息发展体系的密切联系。随着全球经济分化机制的不断应用,我国经济市场日益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网络化运营及管理的发展地位不断提升。通过对网络信息发展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的发展价值,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生产及管理信息数据的共享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提升企业内部物质流及非物质流的运转效率,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网络发展策略的结合,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三)新型市场的发展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缺乏,导致企业产品生产信息与市场营销信息的不对称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难以掌握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消费者难以将自身的需求信息反馈给企业。通过对网络经济模式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模块与消费者互动模块的沟通效率,有利于解决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问题。在网络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能够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状况进行生产方案的制定,随着网络体系的不断健全,企业的生产信息获取渠道不断被拓宽,这让产品的即时生产变为一种可能,企业产品的库存量得到有效性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产品仓库更像是中转站而不是存货场所,零库存理念的兴起,有利于提升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经济发展认知观念。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发展要求,进行企业管理者网络经济发展认知意识的提升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引起企业相关领导者的重视,进行现代化企业经营运作模式的应用,进行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模式的更新,进行现代化、创新型管理模式的应用,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经济发展医师,适应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树立对网络经济发展的正确认知,适应现阶段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性运作,企业管理者必须进行网络经济运作方案的优化,深入了解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状况,积极参与网络经济活动,实现企业经营及发展理念的创新,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市场的竞争要求。(二)信息化管理方法。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及经营过程中,进行新型网络技术方案的应用是必要的,确保产品经营模式及服务模式的协调,实现企业网站体系的健全,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益,实现企业内部生产及经营活动的统一性管理,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满足现阶段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要求。(三)网络经济发展模式。为了适应现阶段网络经济的发展环境,必须实现企业发展模块与网络经济运作模块的结合,进行现代化企业运作战略方案的优化,实现企业内部网络体系的健全,优化企业内部网络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及商务平台的构建,为企业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运作环境。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企业需要进行办公自动化体系的健全,确保信息及资源共享模式的优化,实现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高效率化,这需要建立企业的外部经营网站,提升企业内部工作的运作效率,进行企业网站信息的定期更新,实现企业内外经营及管理信息的协调性运作,提升企业内部经济业务的运作效率。这需要进行企业核心业务管理系统的构建,做好核心业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工作,比如进行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新型方案的应用,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四)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现阶段网络经济发展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通过对电子商务无区域限制交易模式的开展,有利于为客户提供稳定性的交易平台,突破了传统商品贸易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产品需求,增强消费者的使用体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实现了全社会的普及,为了顺应网络经济的发展潮流,必须建立与大型物流企业的长期发展及合作关系,进行产品配送网络体系的健全。通过对售后服务系统网络的构建,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从而增强消费者的产品使用体验,有利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健全产品质量、功效等的反馈机制,让企业及时了解商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从而进行相关改进措施的应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要求,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企业必须实现生产经营模式与网络经济发展模式的结合,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实现企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辰乐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时代 经营管理 困境 措施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发展,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各种移动终端、传感设施等先后融入到互联网中,各类型的交易数据、统计数据、物联数据以及传感数据都开始从各个行业中持续不断的生成,当中蕴藏着极大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对企业而言不仅是面临转型的困境,同时也是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怎么抓住机遇,解决信息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的困境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信息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困境
1.团队运作面临的困境。
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团队运作逐渐开始从有形管理转变为虚拟化管理。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还要求企业针对员工的管理模式应当朝着自动化、人性化以及知识化的趋势发展,要求企业在团队运作的进程中针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进一步提升员工的信息化素养。但反观当前企业的团队运作模式,内部员工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并没有针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难以满足信息化的交流沟通需求。
2.经营模式面临的困境。
正如上文所述,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其是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在企业经营方面具有极大的运用价值。在以电子商务、互联网为主要特点的时代格局中,企业传统的依靠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的经营模式会逐渐丧失竞争力,企业急需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3.管理方式面临的困境。
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经验与知识来开展管理,本身具有命令式、内部式以及单一性的特征,明显缺乏科学化、人性化,管理主要依靠通知、电话、会议要求、书面文件以及口头命令等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其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科学化、信息化发展,更为追求高效、快捷的网络化管理。知识发展成企业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人才发展成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创新发展成企业未来发展的永动机,信息化发展成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企业是否能够针对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改革,实现信息化转型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4.大数据整合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企业所收集整理的数据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物联网、社交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等途径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非结构化信息数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当前的数据处理措施一般只能够适用于结构化的数据处理,然而当前企业现有数据当中的80%左右都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对各个企业来说,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仍旧是急需解决的困境。除此之外,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结构化数据进行高效的整合、研究同样是各个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应对措施与建议
1.积极转变政府与企业的人才管理观念。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不仅局限于企业,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人才的供给力度。“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政府必须要不断拓展教育培养规划,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力度,力争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积极引入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我国研发实力的整体提升。对企业来说,应当在经营管理的进程中积极发展新型的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优秀的员工往往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与企业之间的价值观存在极大的联系。所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进程中应当注重发展符合自身特征的价值观,使得内部员工均能够接受企业统一的价值观,使得内部真正形成合力。这就需要企业积极转变自身的人才管理理念,注重加强员工价值观的多元化建设,在提升员工信息化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
2.构建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模式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快捷、方便等优势,使得企业能够实现高效、快捷的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利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经营管理,能够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就需要各个企业积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现代化经营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消费者群体进行有效的互动,了解消费者需求方面的发展趋势,而消费者则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得企业能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制定及时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要大力发展全球化的经营模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广大企业的市场经营模式应当立足于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中丰富的国际信息,通过比较优势,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及时的优化,真正构建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3.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主要标志在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网络经营、虚拟企业等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逐渐发展成企业管理的重要形式。各种信息、知识利用自动化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在企业管理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式。这就需要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数据库来实施大系统的功能集成与信息集成,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方式出,创造出更为快捷、高效的管理方式。
4.提升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巨大困境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如何能够将大数据充分利用企业,能够有效提升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品牌战略已经逐渐发展成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理念。大数据不但能够帮助企业有效掌握消费者群体的当下行为、过去行为,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针对消费者群体的未来行为进行有效的预测,使得企业能够及时针对自身的经营发展策略进行调整,保障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就需要企业逐步将价值核心的掌控放在大数据的采集、整合以及分析层面,不断提升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使得企业能够精准的掌控消费者群体的偏好,真正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来说,困境与机遇并存。这就需要各个企业正视信息时代所造成的各种困境,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时紧抓信息时代的发展机遇,不断改革创新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够保障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曼.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1+3.
[2]白娜.会计准则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性问题研究——基于我国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情况的调查分析[J].财政监督,2015,32:22-25.
[3]尚晓明,赵光超,魏鹏达.基于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9:13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商务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网上购物这么简单的经济活动,它实际上是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想。虽然计算机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但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以及基于它而产生的各种新的企业经营、运作方式如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战略思想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鉴于此,本文就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做一探讨。
一、电子商务的涵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缩写为EC)就是在Internet的一部分即www)上购物。然而对于企业来说,电子商务的含义远远不只这么多。从通信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利用电话线、电脑网络或其他媒介所做的信息、产品/服务或付款的传送;从企业流程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商业交易及工作流程自动化的一种技术应用;从服务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解决公司、消费者及管理阶层既想降低服务成本,又要提高货物的品质及加速服务传送速度的一种工具;从在线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提供了在Internet和其他在线服务中购买和销售产品和信息的能力。上述各种定义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电子商务的一部分特点——电子商务强调新兴商机的利用,即所谓的‘产生商业价值”和‘以少做多”。
另一种对电子商务的看法,是将其看成通过一组中介者,将数字式输入转换成增值'alueadded)输出的过程见图1)。例如,在线父易6n-linetrading)的情形下,处理过程可以把更有价值的处理如趋势分析)加进提供给消费者的原始资料如股票报价)中,以增加其价值。其他的增值做法还包括用各种图表、分类产业的绩效分析以及其他可以帮助做出更好决策的信息处理。
在本文中,我们认为应该这样认识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一种“见代信息技术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系统运用,并由此带来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市场地位的重塑”。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电子商务:
(一)EC是当代信息技术IT),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的一种体现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在生产、流通等领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采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信息处理方式,包括原材料管理、资金转移与支付、产品的营销、产品的交易、市场信息的搜集处理等等,几乎可以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因为IT,尤其是EDI,Internet/Intranet等现代IT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EC才得到在现代企业运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企业以及供应链运作模式变得不合时宜,如电话、传真等落后的库存信息传递方式在实时数据收集、数据仓库及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面前变得黯然失色,传真等业务往来手段也远不如电子邮件来的方便。所以我们认为,EC是建立在现代IT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商业运作模式。
二)EC是建立在上述IT技术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模式及思想的变革
EC不仅带给企业和消费者冰冷的设备、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或者说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转变不是偶然的,它有其必然的变化规率。在20世纪的40~60年代,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这时的纵向一体化”模式是有效的,但是在90年代科技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式下,上述模式暴露出了种种缺陷,如增加企业投资负担,要承担丧失市场的风险,迫使企业从事自己不擅长的业务等。从企业的经营目标来说,以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历了以产品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以利润为导向等阶段,但这些战略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入到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各个方面中。市场的变迁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的管理者们开始思考各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革。管理者们认识到,大而全的企业扩张战略永远不可能赶上瞬息万千的市场变化速度,企业只能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才能‘以静制动”,而不是陷入那种为了控制整个生产链而进行的低效扩张漩涡中。而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广泛使用使得这种战略管理模式的转变有了技术上的基础,而不致沦为空谈。电子商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全新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
三、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
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电子商务实际是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一个总称。而纵观大多数基于当代信息技术的经营管理方法,它们的实质都是一种面向顾客的经营模式,或者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运作模式。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往生产者总委托——机制中扮演着方的角色,对产品来说他们掌握着比顾客多得多的信息,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顾客在上述机制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已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方。像Internet等全新信息获取/交流模式的出现使得顾客有能力认识、比较和选择不同生产者的产品,‘生动”地去购买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以往那种信息不对称给生产者带来的优势已消失无几,生产者不得不改变整个企业的运营目标,转移到供应链的末端——顾客身上。另一方面信息的充斥使得顾客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以琢磨和易变,任何单调和迟钝的经营方式都不可避免的会被市场淘汰,企业和它的陈旧产品也将被顾客所抛弃。由此产生了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其中的代表就是客户关系管理C;M)的出现。在这种理念中,顾客不再是末端”,而应该是供应链的起始端。
二)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必须围绕顾客的需求来开展各种经营活动。然而如何对传统的以产品、销售或者利润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做出彻底的转变,将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庞大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要重新构建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环节,更不用说整个供应链系统。幸运的是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给这种变革提供了极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技术,很难想象如何在全球化的市场中进行客户信息的搜集、存储和分析,如何在相隔万里的企业之间即时交换生产、库存等重要信息。
三)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顾客的需求瞬息万变,企业认识到只有保留自己的核心业务如研发),而把其他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别的企业做,这样才能把企业所有的资源都集中投入到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活动中。由此产生了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等横向一体化”的思想。
四、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资源管理技术
一)企业资源计划的定义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P)是GartnerGroup1990年初提出的,他用来描述新一代的制造商业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5RP!)模式。它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己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特别是,ERP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ERP的关键在于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二)企业资源计划的内容
GartnerGroup提出ERP具备的功能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
1. 超越MRP !范围的集成功能。包括质量管理、试验室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等。
2. 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包括既可支持离散又可支持流程的制造环境和按照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组合业务过程的能力和国际范围内的应用。
3. 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包括在整个企业内采用控制和工程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和用于生产及分析的图形能力。
4. 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包括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GUI)、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CAES)、面向对象技术、使用SQL对关系数据库查询、内部集成的工程及商业系统、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
ERP是对MRP!的超越,本质上ERP仍然是以MRP!为核心,但在功能和技术上却超越了传统的MRP!,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
三)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以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资源整体管理的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的实施实现了从整体上对企业参与的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 以顾客为导向的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益生产LPLeanProduction)”的思想,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它们的关系,己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二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制造出新产品,保持产品的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即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3.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总之,借助IT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ERP系统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变成现实中可实施应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五、客户关系管理——顾客需求导向经营模式的报告
一)客户关系的管理简述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简称CRM)是触及到企业内许多独立部门的商业理念,它需要一个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并由集成了前台和后台办公系统的一整套应用系统支持,从而确保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客户满意。CRM可以使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运作实现自动化并加以改进。分析家预测CRM系统将成为最大的应用领域。IDC公司预测其市场会从2000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10亿美元。
企业的顾客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之一,因而需要细心管理。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培养和挖掘现在则被认为是企业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关键。资料显示发展一个新客户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多出5倍的投入。投资于现有客户,使其满意度增加会对客户忠诚度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效益。
CRM包含了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三方面的企业活动。这些客户接触点必须能够提供增强了的客户关系。从广义上说,CRM实际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狭义上来看,企业的电子商务策略必须与CRM的业务模型同步以确保客户体验的一致性。否则相互独立的两种系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并产生互不协调的结果,从而使客户感到失望和不满意。
一个好的CRM系统应该是客户和企业双赢的情形。最终用户可以获得增值服务,而公司管理层可以收到有关企业围绕客户运作情况的持续不断的最新信息。
二)CRM的内容
1.通常认为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是CRM的三大功能支柱。这些是客户与企业联系的主要领域,无论这些联系发生在售前、售中还是售后,或是在客户需要服务或信息以及想进一步购买的现有关系中。
1)客户服务。企业提供的客户服务是能否保留满意的忠诚客户的关键。从技术上来说,如今客户期望的服务已经超出传统的电话呼叫中心的范围。呼叫中心正在向可以处理各种通讯媒介的客户服务中心演变。电话互动必须与email、传真、网站以及其他任何客户喜欢使用的方式相互整合。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进入互联网通过浏览器来查看他们的定单或提出询问,自助服务的要求发展越来越快。从运作手段来看,客户服务己经超出传统的帮助平台。‘客户关怀”的术语如今用来拓展企业对客户的职责范围。与客户积极主动的关系是客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服务能够处理客户各种类型的询问,包括有关的产品、需要的信息、订单请求、订单执行情况,以及高质量的现场服务。
2) 销售。销售力量自动化SFA)是CRM中成长最快的部分。销售人员与潜在客户的互动行为、将潜在客户发展为真正客户并保持其忠诚度是使企业盈利的核心因素。SFA常被拓展为包括销售预测、客户名单和报价管理,建议产生以及赢/输分析。销售人员是企业信息的基本来源,必须要有获得最新现场信息和将信息提供给他人的工具。
3) 市场营销。营销自动化包括商机产生LeadGeneration)、商机获取和管理,商业活动管理以及电话营销。初步的大众营销活动被用于首次客户接触,接下来是针对具体目标更加集中的商业活动。个性化很快成为期望的互动规范,客户的喜好和购买习惯被列入考虑范围。旨在更好地向客户行销、带有有关客户特殊需求信息的目录管理和一对一行销应运而生成为趋势。如今的市场营销手段迅速从传统的电话营销转向网站和email。这些基于web的营销活动给潜在客户更好的客户体验,使潜在客户以自己的方式、在方便的时间查看他需要的信息。
2.深层次的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价值,必须与销售人员合作对与顾客有关的商业活动进行跟踪,以激活潜在消费并进行成功/失败研究。市场营销活动的费用管理以及营销事件如贸易展和研讨会)对未来计划的制定和R0I分析至关重要。
1) 统一共享的客户资料库。共享的客户资料库把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连接起来。作为企业与其相关利益群体之间首要接触点的这三个方面,如果缺乏统一的方法,未能结合与集成这些功能,将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横跨整个企业集成客户互动信息,会使企业从部门化的客户联络转向所有的客户互动行为都协调一致。如果一个企业信息来源相互独立,那么这些信息会有重复、互相冲突并且会是过时的。这对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将产生负面影响。
GartnerGroup公司把米用集成方法的销售、营销和客户服务应用系统成为技术激活关系管理TechnologyEnabledRelationshipManagement)。这种方法改进了企业与其客户互动行为的方式,使企业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 数据分析。CRM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分析能力。如今的CRM解决方案在提供标准报告的同时又可提供既定量又定性的即时分析。
深入的智能性分析需要统一的客户数据作为切入点,并使所有企业业务应用系统融入到分析环境中,再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管理层和整个企业内部,这样便增加了信息分析的价值。企业决策者会权衡这些信息做出更全面及时的商业决策。
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全面分析来测量客户带给企业的价值以及衡量客户的满意度。搜集到的信息可显示客户类别,服务级别以及主要障碍等,这是做出管理报告和完成各种企业任务的基础,比如潜在消费的优先级定位、监视销售周期中某一特定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或是正在处理的问题的种类等。
六、结论与展望
(一)企业数量多,资金需求短、频、急
根据最新的企业划分标准,我国99%以上的企业属于小微企业,约有6000万户。如此众多的小微企业,一方面满足了商业银行对日益增长的客户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一般额度较小,且时间要求十分急切,贷款频率较高。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相比,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及审批手续却较为繁琐、费时,不仅周期较长,而且手续复杂,因此,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小微企业客户的需求。
(二)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小微企业不仅业务经营规模小,产品种类较少,而且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也相对较小,资金实力弱。调查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的年经营规模仅有100万元左右,这种较小的规模不仅使得小微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呈现出灵活的反应能力,而且有利于它们迅速捕捉市场机会,调整经营策略。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小微企业的这些特点,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他们极易受到宏观调控和行业周期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国内外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先天性特点使其很容易陷入生存危机,从而大大增加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三)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纵观国内小微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企业,其经营风格和经营模式受企业主个性的影响十分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层面,多数企业尚未构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有些虽表面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管理模式,大量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凭企业主的主观臆断作出,从而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此外,会计制度不健全、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是我国小微企业当前呈现的另一个十分突出的且带有共性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还十分滞后,征信平台尚不完善,加剧了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银行面对小微企业贷款时表现得十分谨慎。
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
小微企业主为了尽可能地逃避税费,在向金融机构和政府工商、税务等部门上报会计信息时,往往不愿意提供真实信息,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其结果又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的信贷风险
一方面是由于小微企业主经营不善造成的,许多小微企业主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管理经验缺乏,商业信誉较差,这些问题将严重威胁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的。众所周知,我国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弊病,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的决策过程,往往由企业主个人决定,凭经验和喜好管理企业,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误差较大,后果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倒闭。
(三)银行信贷管理粗放导致的信贷风险
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审批往往重抵押物或担保,而轻现金流,忽视了对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考察,这种片面性评估不利于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此外,与小微企业的庞大数量相比,商业银行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客户经理数量明显不足,导致这种信贷业务人才短缺的最重要原因是岗位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仅如此,现有的小微企业信贷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经验,业务水准不高,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压力,这些小微信贷从业人员通常盲目授信,许多信贷业务存在资料虚假、数据失真、抵押无效、拿回扣等违规违法行为,其结果必然增加了操作风险。
(四)外部环境恶化导致的信贷风险
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外部环境恶化,这种变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有着显著的影响。由于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经营不确定性大,极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特别是在外部经济处于低迷期时,小微企业的信贷违约率会迅速上升,自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大大提高。国际著名的穆迪公司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小微企业在经济衰退期的债务回收率比在经济繁荣期低1/3以上。二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受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一些新产品和新工艺将代替旧产品和工艺,小微企业如不能及时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必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从而致使企业倒闭关门。三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国家的经济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当小微企业的经营方向与国家宏观政策相悖时,企业生存环境必然急剧恶化,最终也将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
三、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征信体系,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完善的征信体系是解决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及时出台与征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上报、披露、使用和保护,将信用产品的加工、生产、使用都纳入法律范畴,为小微企业甚至全社会创建一个开放自由和公平公正的信用环境。同时,通过立法扫清制度障碍,建设全国联网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协调来自工商、税务、海关、财政、统计、社保以及银行、电信、电力等部门的信用数据,构建小微企业征信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方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整合并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要健全与之相应的征信监管办法,净化征信市场氛围,为惩戒失信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保证征信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此外,为了惩戒失信部门或企业,应该建立失信举报制度,动员各方力量,实现征信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统一。
(二)规范管理,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在企业管理方面,小微企业主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观念,构建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应及时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管理,同时要注重吸引社会优秀的中高层次人才加盟,适时补充新鲜血液,不断激发企业管理的内在活力。在会计制度方面,小微企业要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企业经营管理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在人员素质方面,除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以外,还要经常组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展业务水平培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通过选派管理人员参加政府部门、高校或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职业经理人培训班或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研修班等,以提高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加强信贷管理,创新信贷模式
针对小微企业及其信贷特点,商业银行也要实行不同于大企业的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模式,即“四单”管理: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独进行信贷评审、单独予以考核激励、单独配置专营队伍。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对分支机构进行业务考核的过程中,要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占有率、小微企业客户数量以及利润贡献率等作为单独考核指标,纳入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考核体系之中,并单独对这些指标配套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划拨专项业务发展经费,配置专项信贷额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与业务绩效奖励并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把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物质奖励与小微企业信贷资金规模、小微客户数量、贷款质量及效益等综合指标相挂钩,从制度设计上调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授信积极性,从而促进和保障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在小微企业信贷模式上,可实行分步贷款,通过对小微企业业务细分,将整个贷款按照业务的流程进行分步发放,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四)全面考察企业,注重实地调查
在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立之前,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更要关注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从全面审慎的角度出发,多方面考察小微企业的贷款偿还能力,合理确定小微企业的授信控制量。要全面了解和评估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式来获取企业经营的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以最大限度地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时应更多地将实地调研作为判断依据,减少对企业的正式财务报表等书面文件的过分依赖。在调查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从风险控制、客户管理和价值发掘的角度对授信的小微企业进行科学细分,进而对它们实施差别化的信贷业务发展策略。同时,为了保证调查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商业银行要注重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的设计,可以采用“三问三看”的信贷调查方法,即“问人品、问经营、问风险,看报表、看流水、看凭证”。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还应严格执行“双人实地调查制”,最好是客户经理和风险岗位人员共同开展实地调查。这样有助于将信贷风险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把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从而有效降低信贷过程中和信贷之后的风险。
(五)重视生产技能,创新信贷产品
缺少可抵押物是小微企业信贷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而商业银行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抵押物,这种银企之间的信贷矛盾始终是小微企业融资的绊脚石。鉴于此,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值得反思和重构。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商业银行应该逐步转移传统的信贷关注点,即将关注信贷抵押物转向关注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劳动技能,因为经营能力和劳动技能最能反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以满足小微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产品的资金需求。
四、结语
[关键词]产权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5-0001-06
改革初期虽然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放权让利”的改革尝试,但这种改革并没有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了重塑企业产权、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阶段。然而,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而且不仅是国有企业,甚至民营企业,都无法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的模式开展其生产经营活动,法人财产权无法真正建立。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不仅民营企业没有摆脱对企业主的个人依赖。就是国有企业也没有确立起以企业自身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任重道远。这其中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中国仍没有形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的外部制度环境。连产权高度明晰的民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的道路上都步履蹒跚。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那种认为通过明晰产权就能够解决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未免过于天真。
一、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误区
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基于西方国家特殊的社会制度环境的。这些公司制企业建立以后,作为独立的法人,形成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与投资者私人财产的分离。这种企业制度在其形成过程中,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模式。因此,产权制度只是构成现代企业制度内容的一部分。公司法人财产权的确立,在资本来源上,企业资本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不仅企业减少了对个别私人资本的依赖,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摆脱了对个别人员管理上的依赖,降低了单个管理者的作用。企业生产经营对个别人员依赖的降低,确立起以企业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模式,这是现代公司制企业与私人企业的本质区别。
公司制企业通过社会募集资本,实现资本社会化,实现企业资本由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与企业资本社会化相适应,股权的分散,导致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开始分离,企业也因此摆脱了私人企业主个人目标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形成了企业自己的发展目标。然而在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为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做到“权责明确”,改革开始单方面朝着利于企业经理人个人利益的方向倾斜。先是强调明晰产权,进而主张管理人持股。其实,现代企业明晰产权是要确立公司的法人财权权,从而保证企业能够独立自我发展。将产权改革发展为管理者持股,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将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
误区之一:表现为私有(私人)化的倾向。事实上,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越来越摆脱对个别私人资本的依赖,而表现为社会资本。资本通过集中的方式不断突破私人资本数量对企业规模的限制,克服了个别资本的分散趋势,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扬弃,是个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对私人资本的否定。企业资本作为资本的集合体,必须克服个别人机会主义的利己行为,需要追求资本的整体利益来实现个别利益。而现代公司通过社会大量募集资本,实现规模生产,获得可以比个别资本分散经营高的多的资本收益率。因此,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企业资本都存在逐步摆脱私人资本的趋势。所以,高鸿业(1995)指出强调私有化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理解的误区。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目的不是要通过明晰产权将产权明晰到个人,将产权明晰到个人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误解,西方现代企业的发展恰恰是将个人控制的企业,转变为由社会众多投资者构成的公众公司,而且通过这种转变,确立起了企业自身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第二个误区表现在,片面强调“两权分离”而忽视企业制度的整体转变。我国的改革过分重视产权问题。而对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具体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与产权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不够。理论上对现代公司制企业的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西方经典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基础完全不同于中国。
中央提出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不只是单一的产权改革。它还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分配体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产权改革只是现代企业建设的一部分。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方面需要通过改革解决投资者与企业的关系,明确投资者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投资者与企业各自的行为,从而确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在实现公司法人财产与出资人的个人财产相分离的同时,需要在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就国有企业而言。政府只是作为出资者,享有出资者的权利与义务,而企业则拥有所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企业资产的直接控制、利用、支配、处置和收益的权利。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其经济意义在于企业不仅可以摆脱对出资人个别资本的依赖,而且公司法人财产权的确立,以企业利益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建立,从制度上确保所有投资的安全,有利地维护投资者的共同利益。实际上。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确立形成的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体现整体投资者的利益,这种模式下的明晰产权就要求保证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明晰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而不是将产权明晰到个人。
企业为了突破个别资本对发展的限制,需要吸收社会投资,实现资本来源的多元化,为此,必须采取公司制形式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障所有投资者利益,以获取投资者的信任,采取公司的形式,实质就是保证规范控股者行为,维护所有投资者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这是公司制企业的本质特征。其实,只要是公司制企业,投资来源多元化,就不可能所有投资者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控股者不管是政府还是私人,如果利用控股权对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控制,随意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就可能出现一部分投资者利用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而侵犯其他投资者的利益,那么。这类企业就违背了公司制企业的基本要求,无法保护所有投资者利益,企业也就失去作为公司制企业存在的理由。缺乏社会信誉的企业,是无法获得来自社会的投资的。
因此,在制度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所有投资者利益,防止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对成熟
的现代股份制企业而言,市场约束机制形成的外部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所有权监督的不足。胡乃武(2000)等人在研究了中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实践后,发现其中存在着一种马达效应①。由于缺乏股份制所要求的外部约束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推进股份制改造,很有可能会使国有企业从一种低效率走向另外一种低效率。目前国有企业的问题不仅有产权的问题,同时也有缺乏竞争性外部环境和管理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产权改革、管理改革和外部环境改革的三位一体。
二、公司制企业产权明晰的实质
长期以来,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倾向于以解决产权问题为中心,形成了只要“产权明晰”,国有企业改制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片面认识。难而,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吗?西方产权理论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吗?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并不都是持赞同观点。吴易凤(2004)主张:
“不能让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误导我国国企产权改革”。周昭(1995)认为,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并非产权关系不明晰。而在于合理的产权基础的缺失;周昭在对投资者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关系分析后,认为投资者产权才是公司企业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基础,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是投资者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统一。王森(1997)也认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产权问题有着重要地位,但不应将产权问题放在首位,同样重要的还有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资源禀赋、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实现人格化交换转向非人格化交换,要实现这些制度变迁。必须注重市场基础的建设,以便确保低的交易成本。王红领(2000)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现代化的逻辑顺序:委托人(所有者)身份的“非政府化”是企业产权清晰化的前提,而企业治理结构现代化则是产权清晰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当前委托人(所有者)身份依然很大程度上“政府化”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企业治理结构现代化所要求的明晰的产权制度。
而且,在“产权明晰”的改革框架下。通过改制,企业的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不仅通过改制的企业仍然无法确立自主发展模式,而且投资者产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分离,又造成投资者对企业监督控制力的下降,经理阶层机会主义盛行,企业法人产权不断受到侵犯。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自身的原因,仍然采取传统方式对企业行使控股权,企业治理缺失,缺乏有效监督,造成资产大量流失。在实践中,理论界更多倾向认为国有股产权模糊,既然国有股产权模糊,那么为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有了提出管理人持股的改革思路,而管理层也乐此不疲。如果通过管理人员持股,才能实现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权明晰”,那么,私人企业产权最为明晰,但我们从企业发展史可以发现,私人企业向公司制企业过渡。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必然现象,因此,公司制企业的产权并不是要明晰到个人,而是要明晰到企业。企图将产权明晰到管理者,这是企业产权关系演变的退化。将公众企业改为私人企业才叫产权明晰,这是对“产权明晰”的误解。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产权明晰到个人是没有疑义的,但对于大中型企业恐怕就不再是这样了。无论如何,产权的这种“私人化”改革倾向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背的,是要建立“私人企业”,最终的结果是改革陷入一种“私有化”陷阱。
之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会陷入这种“私有化”陷阱。主要是我国产权改革过程单刀独进,缺乏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虽然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但企业产权明晰并不仅仅只是产权改革就能做到,更不是简单将公有产权改为私有产权。明晰产权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提高效率的需要。企业产权的变迁总是朝有利于企业竞争力和效率提升的方向转变,私人企业向公司制企业、国有企业向公司制以及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中退出,都是为了通过产权制度的变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通过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发点是合理的。但如果改制后的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生产经营如果仍然无法摆脱对经营者个人的依赖,没有建立起企业自身独立发展的基础,那么,企业就不可能按现代企业的模式正常运行。产权理论的基本命题是:
“产权是一束权利”,而这些权利是可以相互分离的,明晰产权是否就意味不同的权利也必须明晰,并且进一步明晰到个人,起码在国内理论就就存在这种倾向。但是,这些权利的分离和明晰,实际上需要依靠制度将不同权利统一为共同的权利,这需要一套复杂的制度安排。而权利越分离,制度就越复杂,制度成本也就越高。个人企业是将所有权利统一于个人,利益关系相对简单。如果没有相应的复杂制度安排,产权越细分,利益矛盾就越严重,企业也就越没有效率。而企业越没效率,就要求进一步细分产权,又进一步导致管理混乱,这样就陷入产权明晰的陷阱。
现代企业制度是从私人企业发展演变过来的,是要通过明晰投资者产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不同,通过相应的治理结构,防止少数掌握控制权的投资者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侵犯。与此相反,我们的改革,似乎希望通过管理者持股,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改革模式实际上追求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是私人企业而不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与私人企业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它不仅已经摆脱了对个别私人的依赖,而且,经营管理人员成为企业的雇员,这些人的行为必须服从企业利益的需要。因此,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个别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弱化,他们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营管理人员地位的变化是公司制企业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所以,如果公司制企业还离不开某一具体的管理者,这是企业不成熟的表现,也表明该企业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核心是围绕以企业自我发展为中心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产权改革也是以此为目的。法人财产权不等于管理人持股。西方国家大量企业采取股票期权形式对公司管理人员报酬激励,但股票期权是报酬奖励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股票价格影响管理人员,奖励由原来用现金改为期权,能够实现对管理者更有效的控制。期权并不是把股票无偿送给管理者,而是通过股票市场价格与期权价格的变动最终决定管理者所获得的实际的收益,一旦市场价格低于公司内部设定的价格水平,管理者就无法通过出售期权获取收益,此时,期权的多少管理者就毫无意义,因为他不能通过出售期权获得额外的收益,他也不可能为了成为股东而按事先规定的期权价格购买公司给予的股票。显然,期权奖励方式只是现金奖励的转化形式,只不过这种奖励对经营者的约束更为严厉,经营者只能通过出售期权或购买股票获得公司给予的奖励。而我们目前的管理者持股其目的却是要把管理者不必花钱或以级低的价格获得公司股票,企图以此调动其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收益激励,通过股票价格差影响
管理者行为,而管理者持股却在于持股本身,目的是要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通过使管理者成为投资者一员,促使其个人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这是管理者持股不同于股票期权激励不同的地方。管理者持股,是要将股权落实到个人,将企业发展寄托给管理者个人,这种改革模式与以企业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发展模式相去甚远,执行的结果往往是管理者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最终侵犯其他股东的利益,导致企业资产流失。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者既存在着激励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着约束不力的问题。那么,改制后的企业能否直接照搬西方的激励约束机制如股票期权制度?笔者认为原则上是可以的,但关键是期权必须是有偿,而且还要规定合理的价格和出售期权的时间限制,并不是要用廉价甚至无偿的办法直接送股,股权激励本义并不是为了使其变成股东。
现代企业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反映的是市场机制完善,法制健全、治理结构合理情况下的企业特征。如果不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强调从单纯产权角度出发进行产权改革,忽视对制度变迁、外部制度环境这些因素的考虑,必然导致许多传统体制下形成的非经济性关系、人格化交换行为②大量存在于改制后的企业中,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仅无法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地位,而且容易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考虑在中国具体情况下,重新探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事实上这一讨论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处于同一个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都会遇到相同的困难。
三、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创业者辛勤工作和个人经营能力,与这种发展形态相适应,企业通常属于私人企业。即使有些这类企业采取了公司制形式,股权也较为封闭,管理者同时也是企业的大股东,严格意义上它们仍然属于私人企业。这类企业生产经营通常直接服务于创业者个人对利益的追求,成为增加个人财富的工具,因而也就没有企业自我的发展。生产经营过程以企业为中心与以创业者个人财富增长为中心两种本质不同的经营模式。以个人财富增长为中心,意味着经营者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决定企业的发展,只要能够增加个人收益,甚至可以牺牲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因此,私人企业普遍存在短期经营行为。由私人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就是确立独立经营者的企业自我长期发展的方向,逐步改变企业单纯作为经营者增加其个人财富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通过资本社会化。还要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摆脱个别出资者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确立从所有出资人的整体利益的企业发展方向,并促使经营管理者最终依附于企业的新型关系的形成,在企业与经营者的关系上,企业真正处于主导的地位,使管理人员成为企业的附属。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却不断强化人的作用,过分强调人也就是经营者个人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孰不知,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与私人企业不同的地方恰恰是淡化了单个企业人(经营者)的作用,通过制度使管理工作规范化,增强管理人员可替代性。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化管理以及经理人市场就是要使企业管理人员服务并依附于企业的一种制度安排,有效地避免人的机会主义倾向,遏制其侵犯投资者和企业利益行为的发生。
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我国企业大量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借助非市场的途径,依靠企业管理人员个人人际关系网络,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管理者个人,运用其个人关系网络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一个发展成熟的公司制企业,由于已经建立起企业自身(独立于经营者个人关系网络)的生产经营网络体系,生产经营实现了“非人格化”,因此,与私人企业不同,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了质的改变。企业发展不仅不依赖管理者的个人资本,而且也不依赖其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变化,反而使管理人员如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没有足够的能力,就有可能被企业所淘汰。经营者(人)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人依赖于企业而不是企业依赖于人。
在中国。经过改制国有企业在形式上虽然也确立起企业法人财权,但并没有就此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条件还不够完备,特别是外部制度环境依然不成熟,无法为企业摆脱对私人的依赖。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生产经营模式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
我国目前仍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转轨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政府行政权力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由于政府机构在资源的配置方式上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导致社会经济活动大量渗透着人际关系,非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关系化的交换行为留下广泛的操作空间,扭曲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行为,扩大并强化了人(经营者)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经营者与政府部门及其与相关人员的个人关系的好坏,管理人员个人关系和公关能力的大小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企业的发展就必然依赖于个人关系网络,其生产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个人的经济行为。市场的公平竞争让位与市场背后人际关系网络的竞争。这种社会资源配置特性强调个人作用,比较有利于小规模的私人企业发展,但不利于公司制企业的发展。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非市场交易过程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的社会成本,一旦无法用制度约束控制企业的经营者,必然出现经营者败德行为的广泛蔓延。最终为了鼓励经营者尽心尽责,只好采取管理者持股的方式,由此企业的产权将由管理者持股演变为管理者控股,最极端的将演变为私人公司。所以,在这种体制下,不仅国有企业难以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就是产权明晰的私人企业也无法发展成为现代的公司制企业。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由于市场缺乏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导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无法摆脱对企业领导者个人作用的依赖,企业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过程都受到制约。这种体制下必然形成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产权的要求。强化了管理者个人对企业发展的控制,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必然产生对股权进而是控股权的要求。然而,即使有了控股权,由于公司制企业与个人财产还有差别,因此,还会出现作为控股权者,人仍会利用其控制权,侵占公司利益,国内就有上市民营企业的老总转移资产,掏空上市公司的事情的发生。因此,只要社会在体制上存在有利于强化企业经营者个人作用的制度安排,那么,体制上就存在着一种“私有化倾向”,从而不利于资本社会化进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的改革将朝趋于向经营者持股的方向发展,
进而向私人公司转变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称之为产权改革的“私有化”陷阱,不仅是私有化,而且还是个人化。通过这样一种逻辑,对于所谓的管理层收购(MBO)过程中国有资产被低估进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拥有股权已经不再是一种激励机制,而是一种管理者个人对于企业的控制行为,这和现代企业制度是相背离的。
所以,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产权问题,因而也就不能通过简单的产权改革,比如私有化、MBO、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来解决。企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其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其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同时考虑外部制度环境对产权改革的影响。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通过产权改革确立企业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作用,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就成为产权改革能否获取成功的关键。因此,改革过程就需要正确处理企业、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规范化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确立以企业发展为中心的外部制度环境。其中,政府的准确定位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割断行政权力系统与国有企业的利益关系,使政府不再直接占有企业和生产要素(周冰,郑志,2001);另外一方面由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主体,政府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将受到限制。由于市场代替政府,法制代替了人治,经济活动中的非市场化、关系化交易行为让位于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从而限制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非市场化交易行为的发生,消除了企业对经营者人际关系网络的依赖,为以企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奠定制度基础。因此,如果国有企业仅仅局限于产权改革,不去触动非市场交易的权力基础,那么经营者仍然掌握决定企业发展的控制权,也就具有继续要挟企业的条件,仍然无法消除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姚洋,支兆华,2000)。在资源配置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权力和社会人际关系的介入,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在此环境下,“明晰产权”的改革思路,将演变为产权明晰到个人,极端地说,就是个人所有,而这种私人企业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只是其企业发展的早期形态(个人业主制与合伙制),成熟的现代企业基本都实现了资本和管理的社会化。因此,现在讲管理层收购(MBO)。本身就一种倒退。管理层收购反而不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利资本和管理的社会化,也不利于企业为中心经营模式的建立,背离了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四、结论
(一)多元化经营的优点
1.分散企业单一经营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范围单一,就会使企业对于某一市场产品过分依赖,企业利润也会容易受到波动,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使企业的利润波动减少,风险降低,造成企业在某一产品或者某一块经营范围出现失败的时候,还可以在其它产品和经营领域的成功前提下获得相应的弥补,在此基础上,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2.扩大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联合生产的成本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小很多,这样的话,多元化经营就能够使生产成本节省下来,使企业的资源实现共享,例如,在广告投入方面,可以通过对已有顾客对企业的认知进行利用,使较大开销的广告费用得以节省。
(二)多元化经营的弊端
1.管理质量下降因为企业在很多行业中都拓展了相关的业务,这样的话,分支机构会迅速增加,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复杂化,协作能力也有所下降,最终使企业由于管理负荷的不断增加,造成企业管理质量不断下降,同时,在集权和分权的界定以及不同业务单位业绩评价中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复杂化。2.企业资源分散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算是大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也都是有限的,而多元化的发展肯定会将企业有限的资源分散到不同的业务领域中,资源的分散使企业的每一个行业领域都不能得到较为充裕的资源,因此,在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中失去了竞争的优势。3.企业的运作费用提高一个企业在另一个不同行业的经营领域发展中,投入资源是必然的,开始经营和产出效益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额外费用会被大量的耗费掉,并且企业从一个行业领域发展到另一个行业领域经营,就很有可能使顾客认知得以增加,从而使企业的运作费用得以提升,所以,企业要实施多元化经营就需要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来。
二、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一)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企业的风险得到有效分散
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可以使经营的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可以使企业通过“以盈补亏”的方式降低风险,从而使企业内部对资金的需求得以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得以提升,进一步加快融通。企业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可以使经营的安全性得以增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利润波动会减少,从而使企业专业化经营的财务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散。
(二)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经营资源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评估,从而使适合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方式建立起来。在对企业自身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企业自身隐藏的潜能也会被挖掘出来,而被挖掘出来的企业潜能能够将新思路、空间和资源提供给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避免由于不能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多元化战略模式,造成企业经营失败。与此同时,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可以对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利用,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协同效应得以实现。
(三)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企业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展
企业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下,不仅可以拥有企业自身产品和市场经验,而且也可以在更多领域中得以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就能够相互适应。如果可以成功地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那么这个企业的企业综合竞争力必定会得到有效的提升,重点在于企业对多元化经营的度把握的很到位,在保持自身主营业务的前提下,将企业的其他领域进行扩展,从而使企业的不断升级得以实现,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可以得到全面强化。与此同时,企业涉及到其他业务领域,也使企业开拓新的业务方向有了更坚实的理论依据,可以与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相结合,对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实施不断调整,能够对市场机会进行最大限度地运用,从而使利润的最大化得以实现。
三、如何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一)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
在西方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看来,市场、设备、技术、资金、利润等直接资源要素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并没有把文化列入企业管理的范畴。但事实上企业文化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与设备、技术等直接资源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1.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本质上讲,企业是通过生产与销售的经济活动贡献于社会,就如同人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企业也有经营观、市场观和销售观。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围绕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未来进行指导和帮助。日本企业就是采用了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形成了“最廉价的商品并不是最好的商品,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等独特的经营哲学,很快打开了世界市场,成为了企业文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典范。建立了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哲学:一是有助于把握市场规律,做好经营决策;二是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上更能显示出文化的优势,有助于人尽其才。2.企业文化有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经营目标,也就是说在把生产要素做成产品并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要素的简单投入,也离不开企业员工凝心聚力的努力奋斗。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集合来看,生产要素只是其中的一项,员工才是把资源要素组装成产品的关键环节。常言道,事都是人干出来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文化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等特殊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标准下形成合力,自觉地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奋斗目标,员工们自然就会努力把企业的资源要素生产成一件件社会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把经营目标由书面的预算变为现实的利润。
(二)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些百年大企一样难逃破产的命运。只有不断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才是战胜危机的正确选择。1.用企业文化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泰罗的“科学管理”重心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有刚性,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管理理念,但却没有弹性,缺乏柔性,有的时候还会产生劳资矛盾,引发员工与管理层的冲突,所谓过于刚性往往容易折断。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借助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制度的理性与文化的非线性结合,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平等与尊重、感情与工作、贡献与奉献中,把“我被管理”变成“我要管理”,并通过身教重于言传,表扬重于批评,激励重于处罚等相关的文化理念,用真情、爱心、诚实等有血有肉的柔性管理,让员工在自由、愉快、和谐的氛围里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压力变成动力,把紧张变成和谐,把个力化成合力,起到了解决制度缺损和优化管理的双重效果。2.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发挥团体的作用。企业在社会是一个细胞,在内部却是一个团体。团体讲究的是集体、凝聚和整体的作用。自然法则中的狮群依靠团体的力量,把捕猎成功率由个体的20%提升到群体的70%,不仅规避了种群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还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与狮群同一级别的老虎们则依靠单打独斗,即使本领无敌,如今却与狮群的状况大相径庭。如果企业采用了老虎的生存方式,在市场竞争中的日子不会比自然法则中的老虎强到哪去。通过文化的力量,在不断地宣传、培养和引导中建立起员工认可的、接受的、愿意遵行的市场观、价值观,形成了一股劲,在困难面前,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渡难关;在危机来时,相互抱团谋进退,而不是树倒猢狲散,大难来时各自逃。同时,企业文化还能够调节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内耗,创造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起到深化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三)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
(江苏奔宇车身制造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212)
摘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能否做出正确的企业投资决策,关系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顺利与否,企业经济效益如何。简言之,企业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从企业投资决策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的阐述入手,分析我国企业在投资决策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相关对策提出讨论。
关键词 :企业;投资决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079-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朱金娣(1972-),女,江苏扬州人,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税会计,企业管理 。
投资决策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为使投资目标收获预期盈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投资过程中的投资目标、方向、规模、以及投资成本支出与预期收益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评测,并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以保障预期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企业在投资决策方面的问题逐渐显露,导致企业发展进程缓慢,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正确认识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现代企业在投资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企业发展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一、企业投资决策特点
1、实际性
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以投资决策为根据,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基本可归纳为投资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如此反复。企业的投资决策决定了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方向与好坏,制定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才有可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2、针对性
企业的投资决策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投资决策的制定要基于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并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做出投资方案的选择。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的企业投资决策无法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最大化达成,更无法为企业赢得最大收益。
3、择优性
企业投资决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多重因素,因此必须预先制定多个可行性较高的决策方案,并对这些待选方案逐一进行比较,最终根据企业的盈利目标与企业发展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来指导企业经营活动。
4、风险性
投资方案的选择有得便有失,由于市场经济存在巨大风险,企业投资环境变化莫测,以及企业投资决策执行过程中诸多不可抗力因素干扰,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具有不可预测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只能对风险存在可能性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
二、企业投资决策正确性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投资活动在投资决策指导下进行,从根本上讲,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能否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对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投资决策决定企业财务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要想实现经营目标,获得企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对经营成本的有效控制与利润最大化。随着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日趋多元,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将无法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中为企业谋得更大盈利。企业管理决策者这时能够紧跟市场导向,迅速判断投资方向,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对企业投资成本控制与利润回收起着决定性作用。
2、正确的企业投资决策保障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投资决策涉及到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资金投放、设备配置、商品生产与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在任何一个投资环节出现决策失误都会导致企业的利润损失。正确的投资决策能使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效规避风险,保障企业预期投资目标的顺利实现,增加企业盈利与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在投资决策方面的问题
我国企业投资决策水平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当前经济、政策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目前,我国企业投资决策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企业决策者决策水平普遍较低
当前我国存在一些企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重视程度不高,没有把发展深化企业投资决策水平上升到战略高度上来,极大地阻碍了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民主化进程。企业缺乏专业的投资决策人才,企业内部投资决策体系尚不完善,没有设立相关的投资决策部门,企业的投资决策人员缺乏深层次的投资决策理论认识,往往导致企业投资环节出现投资失误。
2、对投资经营活动预测不够
国内一些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缺乏一定的投资预见性,即在企业投资决策的方案制定阶段,缺乏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价值、成本、效益、投入产出,以及投资成本的回收期限等因素的全面系统考量。企业预测目光不够长远,投资决策无法瞻前顾后,不能全面保障企业投资环节的顺利进行。
3、企业投资预算不合理
企业的投资决策制定需要多方位的管理活动配合,以达到对投资项目的准确预测,合理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提供有效企业财务信息,帮助预测投资成本与利润,提高企业投资的准确性。在我国企业当前的投资经营管理中,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预算方法相对落后,且对企业预算管理较松散,无法发挥财务预算在企业投资决策制定中的实际作用。
4、缺乏科学投资理念指导
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科学合理的投资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正确的企业投资理念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在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方针基础上制定,是对企业投资决策方向的科学规划。然而,我国当前很多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投资理念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长远性,在这种错误的投资理念指导下做出的投资决策,虽在短期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终将对企业未来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四、优化企业投资决策的策略
1、树立科学投资理念
科学的投资理念能给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确定投资方向,制定合理投资预算,保证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在投资决策制定阶段,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投资理念,对经济形式、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企业经营状况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测,形成符合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科学投资理念,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2、提高企业决策团体素质
企业投资决策者的决策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加强企业投资决策团队的素质建设刻不容缓。要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企业投资失误,要求企业的投资决策者紧跟市场需求,在把握企业眼前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创新型发展。
3、强化企业投资决策市场需求
企业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关键在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多少。因此,企业投资决策要从实际市场需求出发,对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根据国家政策与市场供求规律的指导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作为企业投资方向的指标,保障市场信息的实时获取,才能便于企业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决策方案,实现投资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4、重视企业投资决策可行性调查
市场形势复杂多变,企业投资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企业在投资决策方案制定前,要做好充分的投资可行性调查,有效规避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企业投资带来的风险。此外,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还需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充分分析,认真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并以此为依据在国家允许范围内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为企业投资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性保障。
5、建立健全投资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投资经营活动存在风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投资决策失败。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对投资潜在风险与投资预期收益进行仔细分析,权衡利弊,提高企业决策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投资风险预测防范体系,强化对企业预算的控制机制,保障企业投资收益最大化。
小结
在现代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投资目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只有统筹考虑企业投资中或面临的经济形势、市场走向、政策变化等因素,树立正确投资理念,制定科学可行的投资决策,才能推动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预期实现,为企业寻求更好收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