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38:59
导语:在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化工行业;二氧化碳;两阶段核算模型;减排潜力;
作者简介:顾佰和(1987-),男(满族),辽宁丹东市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
1引言
化工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国际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60亿吨,其中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为33亿吨,约占7.1%[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制品国之一。其中合成氨、电石、硫酸、氮肥和磷肥的产量均排名世界第一[2]。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化工行业工业产值增长迅速,其中几种主要化工制品例如:乙烯、电石、烧碱、硫酸、甲醇、硝酸等产品的产量在此期间增长了50%以上。2000-2010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8.86%[3],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左右。
我国化工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精细化率偏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化工行业精细化率已经达到60%~70%,而目前我国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不到40%。且我国化工行业工艺技术落后,高耗能基础原材料产品的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要高20%左右,因此我国化工行业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4]。那么我国化工行业到底有多大的减排潜力,如何预测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成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外学者围绕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评估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研究集中于钢铁行业[5-6]、电力行业[7-8]、交通行业[9-10]、水泥行业[11-12]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行业。而由于化工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工艺流程各不相同,目前对于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从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种产品和部分工艺流程。Zhou[13]等全面细致的核算了中国合成氨生产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未来的减排潜力,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减排的政策措施。Neelis[14]等学者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研究了西欧和新西兰化工行业的68种主要工艺流程理论上的节能潜力。IEA[15-16]在八国集团的工作框架下,评估了化学和石油工业中49个工艺流程应用最佳实践技术(BestPracticeTechnology)短期内所带来的能效改善潜力。Patel[17]针对化学中间体和塑料等有机化学品给出了累积能源需求和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核算流程和核算结果。
就关注的减排影响要素而言,主要涉及技术和成本两方面。技术层面上,Park[18]等通过调查五种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使用混合的SD-LEAP模型评估了韩国石油炼制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Zhu[19]从技术进步的视角采用情景分析方法从整个行业的层面研究了中国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并提出一系列促进化工行业碳减排的措施;卢春喜[20]重点概述了气-固环流技术在石油炼制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王文堂[21]分析了目前化工企业节能技术进步所遇到的障碍,并对促进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技术提出建议。成本方面,Ren[22]等对蒸汽裂解制烯烃和甲烷制烯烃两种方式的节能和碳减排成本进行了对比;戴文智等[23]将环境成本作为石油化工企业蒸汽动力系统运行总成本的一部分,构建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模型,优化了多周期运行的石油化工企业蒸汽动力系统;高重密等[24]从综合效益角度出发提出了化工行业实施碳减排的相关建议以及化工园区实施碳减排的管理模式;何伟等[25]设计了节能绩效-减排绩效关系图及节能绩效、减排绩效与经济效益协调关系三角图。
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归纳,不难发现情景分析已成为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主流分析框架。已有的国内外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采用情景分析方法[5-12,13,18,19]。情景分析方法是在对经济、产业或技术的重大演变提出各种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详细地、严密地推理和描述来构想未来各种可能的方案[26]。相比弹性系数法、趋势外推法、灰色预测法等传统的定量预测方法,情景分析法以多种假定情景为基础,强调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情景分析法在进行预测时,不仅可根据预测对象的内在产生机理从定量方法上进行推理与归纳,还可对各不确定因素(自变量)的几种典型的可能情况采取人为决策,从而更为合理地模拟现实。因此,情景分析法更加适用于影响因素众多、未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问题的分析。此外,情景分析法与传统预测法还有一点显著不同。传统预测法试图勾绘被预测对象未来的最可能发生状况,以及这种可能程度的大小。而情景分析法采取的是一种多路径式的预测方式,研究各种假设条件下的被预测对象未来可能出现何种情况。在情景分析中,各种假设条件不一定会自然出现,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帮助人们了解若要被研究对象出现某种结果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及需要何种外部环境。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更多侧重于化工行业产品层面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研究,而鲜有从行业整体层面的研究;从研究要素上来说,一般只考虑单一要素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鲜有综合考虑化工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政策变动等多因素的研究。鉴于此,本文结合化工行业的产品结构特点构建了一套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综合分析模型:首先结合化工行业产品种类繁多的特点,分别从行业和产品视角构建了一种两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化工行业的发展规模、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立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情景分析方法,探索不同情景下化工行业的减排潜力和路径。最后运用该方法以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重庆市的化工行业为例进行应用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化工行业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2模型与分析方法
2.1核算边界
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另外一部分是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产生的排放。其中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又分为化石燃料产生的直接排放以及电力、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为了体现化工行业对区域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本文将电力和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也计算在内。此外,一些化工产品在生产活动中是吸碳的,例如尿素的生产,这部分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需要在计算中扣除。
2.2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两阶段核算模型
为了能够得到化工行业全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探索其二氧化碳减排潜力,本文针对化工行业特点构建了一种两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见表1。
2.2.1基于全行业视角的核算方法
行业视角核算方法主要针对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和现状。本文所研究的化工行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化工行业是终端能源消费部门,通过能源平衡表,可以得到化工行业分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耗量,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二,化工行业由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部分产品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这部分排放量为:
此外,一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
因此,基于行业视角核算的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
表1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下载原表
表1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
2.2.2基于产品视角的核算方法
化工行业产品种类虽多,但能耗相对集中在少数几种高耗能产品上,2007年,合成氨、乙烯、烧碱、纯碱、电石、甲醇这6种高耗能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占中国化工行业的54%[19]。现有的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大部分集中在几种主要的高耗能产品上,因此从产品层面探讨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一种基于产品视角的核算方法来预测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首先将化工行业由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分为高耗能产品和其他产品两部分。某种高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其中EMi为第i种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见式(6):
由于除主要耗能产品外的其他产品种类多,单个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不大,能源利用效率数据难以获得,所以难以从单位产品能耗的角度对这部分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核算,本文将这部分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入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他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排放以及产品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同基于行业视角的核算方法。
因此,基于产品视角核算的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
2.3减排潜力情景分析模型
2.3.1减排潜力的定义
潜力就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尚未显露出来的能力和力量。而减排潜力即存在于某一温室气体排放主体内尚未发掘的减排能力。为了能够量化表达,本文将减排潜力进一步定义为某一温室气体排放主体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减排量。
本文所关注的是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这里为化工行业设置多种不同的发展情景。不同情景下的行业内部结构、技术水平、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政策各不相同,相应的会得到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径。其中一种情景称之为BAU(BusinessAsUsual)情景,也叫照常发展情景,该情景下化工行业现有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趋势与当前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沿用既有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不特别采取针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其他情景中化工行业分别针对气候变化做不同程度的努力。所谓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针对关注的指标不同,有两类不同的含义。一是绝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即目标年份中其他各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BAU情景的减少量;二是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即目标年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基准年份降低的百分比。
通过同一年份各情景与BAU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情景不同年份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纵向比较,便可分别得到化工行业的绝对和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
2.3.2情景分析模型
根据减排潜力的定义,y年份化工行业的绝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为:
其中CEyBAU为y年份化工行业BAU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Ely为y年份化工行业情景l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设置的指标,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
,其中V为化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由此可以得到,y年份化工行业的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为:
其中,为基准年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CEIly为y年份化工行业在情景l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3案例分析
3.1对象描述
本文应用上述模型方法以重庆市化工行业为例展开分析。化工行业是重庆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重庆市化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02亿元,占重庆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重庆市缺煤少油,但天然气资源丰富,重庆市是国内门类最齐全、产品最多,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但重庆市化工行业部分产品的工艺技术路线落后,产品结构有待调整优化。2009年重庆市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仅约20%,低于全国的30%-40%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的水平。
根据重庆市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选取了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石油加工、乙烯和钛白粉这七种产品作为重庆市化工行业的主要耗能产品。其中,2005年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和钛白粉这五种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排放的46.5%,而石油加工、乙烯将是重庆市化工行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本文利用前文所述的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分析模型,分析了重庆市化工行业分别到2015年和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情况,并通过不同情景间的比较得到其减排潜力。
3.2情景设置
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内部结构,高耗能产品的产量,技术结构的调整,产品的技术进步率等。本文根据以上这些因素为重庆市化工行业设计了三个发展情景。
在这三种情景中,重庆化工行业未来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保持一致。2005—2011年重庆市化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5%,未来重庆化工行业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重庆市化工行业三年振兴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由此本文设定2011-2015年重庆市化学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3.0%,2015-2020年年均增长率降低到20.0%。与此不同的是,为了支持这种经济的发展需求,三种情景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能源消费增长和利用模式,具体描述如下。
表2情景定性描述表下载原表
表2情景定性描述表
3.3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现状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12),化工行业未来总产值数据来自《重庆市化工行业三年振兴规划》;行业内部结构现状数据来自《重庆市化工行业统计公报》(2005-2010);化工行业分能源品种能源消耗量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2);各主要耗能产品产量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12);各主要高耗能产品综合能耗参照《中国化学工业年鉴》、《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和颁布)和《能效及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指导手册(2008)》,各主要高耗能产品未来所采用的工艺比例和能源消耗参考《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的设置,不同的情景将设置不同的技术参数;各种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以及各主要耗能产品工业过程与产品使用的排放因子均来自《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参考中国国家发改委每年公布的“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的公告”,蒸汽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通过重庆市的能源平衡表间接计算得到,单位尿素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用尿素的碳含量(12/60)乘以二氧化碳与碳的转换因子(44/12)得到。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价参照中国化工产品网的报价。
3.4结果分析
3.4.1绝对减排潜力
(1)行业总体排放情况
通过模拟计算,重庆市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下图1所示。
图1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图1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载原图
随着石油化工的引进,未来重庆化工行业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三个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由于所采取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进措施不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幅度有所不同。
BAU情景中,由于精细化工比例不高,到2020年只为45%,技术进步率有限,二氧化碳排放上升幅度最大。2015年和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005年的7.5和13.3倍。
节能情景中,化工行业的精细化工比例相比BAU情景有所提高,到2020年达到50%,工艺设备的技术进步也更显著。2015和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BAU情景分别低492万吨和1338万吨。
低碳情景中,化工行业的精细化比例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达到55%左右,主要耗能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和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BAU情景分别低985万吨和2644万吨。
(2)主要耗能产品排放情况
2005年,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和钛白粉这五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46.5%。未来由于化工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高能耗产品产出占化工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加上化工行业工艺技术的改善,尤其对主要耗能产品进行的技术改造,使得主要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重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见下图2:
图2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比重
图2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比重下载原图
BAU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为29.7%,到2020年降低到18.4%。
节能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降至26.2%,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16.7%。
低碳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为22.0%,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15.2%。
虽然未来各情景主要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在化工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未来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主要耗能产品的节能减排仍将是化工行业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方面。
3.4.2相对减排潜力
(1)行业总体相对减排潜力
重庆市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下图3所示。
图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图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载原图
与排放总量显著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原因在于重庆化工行业在未来十年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2020年重庆化工行业的增加值相比2005年将增加30倍。而由于对高耗能产品规模的控制,精细化工比例的大幅提高,化工行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同时由于化工行业的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得三个情景中,2020年重庆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比2005年分别只增加了13.3、11.6和9.9倍。从而导致三个情景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幅度见下表3。
表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百分比下载原表
表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百分比
(2)主要耗能产品相对减排潜力
随着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未来重庆市化工行业各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不断降低,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合成氨为例进行分析。
重庆市合成氨均以天然气为原料,2005年重庆市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仅为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吨。若扣除末端尿素固碳量,则2005年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未来由于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使得重庆市未来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显著降低,见下图4和图5。
图4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
图4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载原图
图5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去除尿素固碳)
图5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去除尿素固碳)下载原图
BAU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5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6.7%,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2.2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8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只占化工行业总排放量的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8吨。
节能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6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5.3%,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2.0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9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2.9%,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6吨。若扣除末端尿素固碳量,2015年和2020年重庆市合成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可减少117.3万吨和146.7万吨,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到1.1吨和0.7吨。
低碳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7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1.8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将达到10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仅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2.3%,吨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5吨。
4结语
碳标签,也称碳足迹。"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碳标签(Carbon Labelling)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上的,具有高度的化石能源依赖性。众所周知,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警示我们环境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制约因素。有消息称我国将很快出台《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而在国外,低碳认证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英国的超市内,货架上的每件商品都有一个特殊的标签,这个标签显示的是生产此种商品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数量。在一瓶易拉罐啤酒的外包装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听啤酒的碳消耗量是120克;一盒250毫升牛奶的排碳量是360克,这就是"碳标签"。目前已经有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低碳产品认证,要求上市的产品上必须贴有"碳标签",即标明产品在生产、包装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建立我国的碳标签法律制度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同时,建立我国碳标签法律制度也具有法律、财政和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
二、建立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项具体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和操作的可行性,下面将从法律依据、财政可行性和实践操作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立碳标签制度的法律依据
1、我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一)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四)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无人会否认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公共资源属性,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也是毋庸多言的。所以对影响公众健康领域的产品实施碳标签法律制度完全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许可的范围。
同时本法第十三条规定: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3)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4)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鉴于环境领域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的倾向,碳标签法律制度的实施是无法通过市场自由配置和行业自律有效实施的,必须依赖强行性的法律制度,实施行政许可。
2、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的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此项规定确定了在环境保护法领域上的公众参与原则,即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之中,并有权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政府有保障公民参与环境决策的义务,鉴于公民和企业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实施碳标签法律制度,是保障公民参与环境决策的有效途径。
3、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此项规定确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当然包括了环境知情权。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时候,碳标签标注的产品碳足迹信息将会是消费者知悉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主要途径,满足其环境知情权。这将会影响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进而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的低碳选择。
(二)建立碳标签法律制度的财政可行性分析
通过实施碳税机制可以有效推进碳标签法律制度。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与总量控制和排放贸易等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不同,征收碳税只需要额外增加非常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实现。
(三)建立碳标签法律制度的操作可行性分析
更多地强调市场效率配置有利一面的"自由市场环境主义"(Free Market Enviromentalism)已经无法有效解决企业外部成本问题。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问题,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大气是全体人类共有的资源,其产权的界定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产权界定的方式来代替庇古税,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碳标签有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庇古税较之产权界定虽然存在管理成本但不存在交易成本,更何况庇古税虽说是政府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一种宏观干预,而非指令与控制式的干预。在中国的税制中,与环境资源直接有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税等。从理论上说,庇古税是优美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横阻着一道道的难题。其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应为诸多难题中的难中之难。
通过实施碳标签法律制度,以消费者的理性消费间接地促进企业进行低碳选择,进而也可以碳标签的标识使得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和充分的产品碳信息沟通。
无论如何,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为达到帕累托最优,向温室气体排放者征收碳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不失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爱军.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朱谦.环境法基本原理--以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为中心[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周冯琦.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09低碳经济专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4]蔡林海.低碳经济 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园林植物;碳汇;潜力;建议;南昌
中图分类号:S688.9;X173;X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909-03
The Potential of Increasing Carbon Sink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arried Out
of Nanchang Garden Plants
LI Hua,CHEN Fei-pi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The garden pla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urifying urban air,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maintaining city living environment, balancing carbon and oxygen in the town through the absorption of carbon dioxi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absorption and the potential of increasing carbon sink of health and garden plants in Nanchang, recommendations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garden plants were mentioned.
Key words: garden plants; carbon sinks; potential; recommendations; Nanchang
目前关于增汇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发现新碳汇方面,但是研究如何利用已有的碳汇提高其增汇能力同样重要。作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植物,同森林植被一样,具有碳汇功能,跟森林等生态系统相比,园林植物的碳汇功能确实比较小,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园林植物的增汇空间日益增大。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南昌市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被国家列为低碳城市试点之一。南昌市为了实现低碳城市的定位,本着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营造一个适合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居住与工作环境,使大家感觉到生活在一个天然氧吧里。南昌市从2009年开始,预计通过三年时间,把开发区打造成生态开发区;把高速公路、出口道路的路边、街道、村庄和社区都进行绿化。通过花园城市的打造,挖掘园林植物的增汇潜力,从而让我们的城乡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让大家体验到低碳经济生态环境带来的实惠。
1南昌市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平衡情况分析
南昌市作为一个中部省会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市的温室效应。从区域碳排放的义务来要求,南昌市应不断增加碳吸收或者碳减排量,力争排放和吸收间的平衡,不增加区域外大环境的压力,积极为全球、人类做出自身的贡献。
从2009年9月起,南昌市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碳盘查项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南昌市2009年的碳排放量约为2 500万t,人均碳排放约5 t,主要排放来源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方面,其中工业排放占71.1%,交通和居民生活排放分别占到了12.0%和10.0%。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南昌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未来仍有较大的经济增长空间,这就意味着碳排放仍会增大,然而发展经济与碳减排必须保持平衡[1]。
根据相关的统计,目前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由植被(包括森林植被、园林植被、草地植被、农田植被、水生植被等)、土壤和水体所吸收,剩余部分进入大气。
依照顾凯平等[2]的研究,森林碳汇量的估算公式为:
式中,C为碳汇量,V为某一森林类型的森林蓄积量,D是树干密度,R是树干生物量占乔木层生物量的比例,Ci是植物中的含碳率,T是碳元素分子质量在二氧化碳分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通常为3/11),i为树种[2]。同理,城市园林植物也可使用此公式,将南昌市所有园林树种的碳汇量汇总,就可以得到南昌市园林植物的碳汇量。
根据文献[3],南昌市森林资源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约为700万t,园林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4万t,按照方精云等[4]的研究,森林得到的净碳效率平均约为0.5,估计每年南昌市森林、园林植物一共可以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1 400万t,占南昌市总排放量的56%。因此南昌市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被森林、园林植物吸收,这对南昌市的区域碳平衡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南昌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一大四小”等工程的开展,这种作用还将越来越突出,增汇潜力越来越大。
2南昌市园林绿地增汇潜力分析
城市园林植物是南昌市碳吸收的重要载体,是本区域主要的碳汇之一,特别是随着“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森林城乡、花园南昌”的提出,城市园林绿地的碳汇功能日益突出。因此改善传统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和经营方式,将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的增汇能力。
2.1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碳汇
南昌市城区绿化率为33.1%,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7%。目前南昌市公园绿地不多,较大的公园有八一公园、人民公园、孺子亭公园、象湖公园、玉带河公园、青山湖公园、赣江市民公园等。由于历史或习惯的原因,市内多数街道狭窄,缺少绿化。扩大南昌公园绿地面积尚有较大空间。因此,南昌市园林植物年均碳汇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2.2提高园林植物碳存量,增加碳汇
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密度为71.5 t/hm2;我国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密度为70.3 t/hm2,而园林植被碳储量密度更低[5]。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结构,强化经营管理,园林植被的碳储量和固碳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增汇的潜力很大。
2.3选择高碳储量植物,增加碳汇
根据相关研究[5],园林植物含碳率是常绿植物大于落叶植物、乔木类大于灌木类;按类型分的含碳率排序为常绿乔木、绿篱色块、落叶灌木、落叶乔木、月季、竹子、宿根花卉;按树种分则含碳率排序为油松、桧柏、国槐、珍珠梅、连翘、榆叶梅、侧柏、紫叶李、白蜡、碧桃、丁香、金银花、月季、栾树、棣棠、黄杨、悬铃木、银杏、垂柳、竹子、丝兰;在植株部位上,含碳率大小排序为:叶、干、枝、根、皮。因此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可以多引种栽植常绿乔木等高碳储植物。
2.4改变传统营造、养护和管理模式,增加碳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绿化植物具有观赏、遮阳、防尘、隔音、净化空气和保持水土等诸多生态功能,但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中普遍存在重视观赏功能、忽略其他生态功能的现象。绿化建设的植物种植选择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不宜大量使用热带树种、整形色带和冷季型观赏草坪等低碳储植物;要以植物为主体,减少景点装饰、广场、园林建筑小品等非绿色占地面积,增加环境中的植物绿量;进行种植设计时,应对各种大小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等地被植物进行科学的有机组合,尽量使各种形态不同、习性各异的园林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复合结构的多层人工植物群落。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城市绿地植物的选用量,提高绿地单位面积园林植物的量值,从而发挥城市园林植物在碳汇方面的功能。
3提高园林植物增汇能力的建议
提高森林的增汇能力,实现南昌市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需要做大量持续艰苦的工作,必须从规划、管理、制度、法律和技术多层面加以落实。
3.1提高意识,加强管理
加强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绿化意识、低碳意识,明确低碳城市的意义,强调全民参与,促进市民共建;重要绿地建设应向社会公示,做好科学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分工分片、分类管理保护,使规划落到实处;鼓励市民自觉爱护绿地,做好庭院、阳台、屋顶等环境的绿化,对先进单位与个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或奖励。
3.2健全法规,全民参与
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的立法工作;对无视规划、侵占绿地和破坏绿地的行为应依照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3.3重视科研,普及技术
低碳城市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级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积极参与,政府需要增加这方面的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加强科技合作,建立和完善园林科研管理体系,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科研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3.4科学养护,提高质量
应依据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原理,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通过管护,形成符合种植设计意图、各层次植物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层次分明、色彩调和、外貌构成合理、稳定、生态效益显著、碳汇效益最佳的复合结构的多层混交植物群落[6];通过强化对园林绿地的有效管理,有效控制园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率与影响范围,以减少碳排放。
3.5增加投资,确保实效
由政府投资或由市场经济渠道进行投资,逐步增加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力度,每年从城市建设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园林建设费用;按照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在确定城市土地批租、转让土地时,应考虑绿地的综合效益,将其所带来的土地增值部分返回到园林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王尔德. 南昌完成碳排查[EB/OL].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4/1MMDAwMDE5 Mzc1MA.html.
[2] 顾凯平,张坤,张丽霞.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05-109.
[3] 李俊.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系统的研建[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08.
[4] 方精云,陈安平.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 植物学报,2001,43(9):967-973.
[5] 王迪生. 基于生物量计测的北京城区园林绿地净碳储量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6] 南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规划组. 南昌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规划[R]. 南昌:南昌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局,2006.
随着全球变暖,世界范围内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规要求也日益严格。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很多机会存在于供应链管理之中,这迫使公司寻找新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碳管理。
麦肯锡的分析表明,对于消费品生产商、高科技公司和其它制造商来说,一家企业40%-60%的碳足迹存在于其供应链的上游――从原材料、运输和包装到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而对零售商来说,这一数字可达到80%。因此,任何重大的碳减排行动都需要与供应链伙伴进行合作。首先要全面了解与产品有关的排放情况,然后系统地分析减排机会。
也许结果令人吃惊,许多减排机会并不意味着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净成本――通过降低能耗或原材料用量,前期投资的回报将会超过支出。但在其它领域,如物流和产品设计(包括产品的规格和功能设计),则需要在排放与盈利能力之间进行权衡。富有远见的企业正在将这些结论作为培育供应商的机会,例如,将自己在生产、采购和研发(以及提高能效)领域的最佳实践传授给重要的供应商。这除了可以帮助供应商从供应链中减少更多的碳排放,还为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绩效提供了机会。
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前,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在降低成本与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碳排放。
碳排放走进供应链管理
统计表明,全球贸易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同期全球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六倍。相对廉价的能源助长了这一现象,而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则被放到了次要地位。
据估计,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带来的经济破坏约85美元,而据估算,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逾400亿吨!因此,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实行“有价排放”政策变得很有必要。事实上,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之下,一些行业已经实行了这样的措施。类似计划在美国各州和全球其它主要工业经济体也正出台。随后的发展趋势是公司将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付费。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政策将促使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改变其供应链运作方式。
这个预言或许并不是杞人忧天:上个世纪的普遍做法――例如长途空运、小批量、准时概念以及在环保标准要求较低的国家进行能源密集型生产等,将在经济和政治上被否定。减少供应链中的“碳足迹”将成为企业的一项不能回避的义务。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博士说:“公司的选择要么是采取拖延策略,要么是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将其作为重组供应链以实现经济和环境收益的一个契机。”马上采取行动的公司获得的好处,不仅仅是企业可持续的总体增长,与那些等待最终法律规范出台的公司相比,他们还将获得不断增长的“良知消费者”(ethical consumer)、市场的“认知份额”(mindshare)以及吸引和留住对社会责任有强烈认同感的顶尖人才。
经济因素一直在吸引利益相关者的眼球,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感被更多的企业提上战略地位。目前,全球领先的企业正在推动供应商履行环保责任,如沃尔玛、宝洁、联合利华、雀巢等。他们已经认识到环境风险对运营的潜在影响以及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他们建立的社会责任体系标准,远远高于大部分国家所制定的环保政策。正如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2008年公司社会责任调查中所揭示的,现如今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被其业务伙伴要求采用或制订新的碳管理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体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供应链作为纽带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控制供应链上的碳排放,已经变得与控制污染一样重要。
过去,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环境污染通常来自重工业等领域,比如污水、废气以及工业垃圾等,因为它们的影响显而易见。现在,知识性、服务型或者技术型的公司正在成为环保者眼中的重点改造对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能耗正在成为此类企业污染环境的最大困扰。人为减少能耗并非不可能,例如,投资于低碳排放设施和节能设备,使用环保系列的材料、提高轮船使用效率、减慢穿行速度以减少油耗等等。全球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加拿大纸浆和造纸公司(Catalyst Paper Corporation)利用其自有的副产品(生物能源)来提供运行动力,它还从排放物中回收的热能来保温处理水,进一步减少其碳排放。通过提高效率和改用天然气,该公司自1990年以来使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70%,能源使用减少了21%。单是在2005年和2006年,公司就通过减少燃料消耗2%,实现节约440万美元。
拥有远见的跨国企业下决心控制供应链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中,至关重要一条就是:控制碳排放与企业传统的经营目标――成本、服务和质量不相违背,而是完全一致的。减少碳排放,意味着能源消耗的降低以及供应链效率的提高。不仅如此,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供应链管理研究负责人Karen Butner认为,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融入整体供应链管理战略,公司可以减少其环境排放物中的“碳足迹”,提升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
新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先进的企业责任理念和实践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但不会阻碍、反而会促进企业发展,社会责任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的重要体现。
更深的绿
2009年7月22日,在绿色和平组织的步步紧逼之下,耐克公司公布了一项新的气候变化计划――在巴西,对其鞋类所用皮革的产地和供应商进行限制。耐克官方声明指出,如果皮革供应商不能在2010年7月1日之前建立起产品在地理上的可追溯性,它们将被排除在耐克的供应体系之外。这项计划的目标是保护全球最后的热带雨林――亚马逊。
耐克鞋和热带雨林,是不是感觉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只要看一下绿色和平组织在最新报告《被“屠宰”的亚马逊》公布的调查结果,就会知道它们的关联到底有多紧密:
每年,有1720000公顷的亚马逊热带雨林毁于巴西牧牛业,相当于每2秒钟,就有100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灭。
牧牛业是世界上最大的毁林驱动力之一,因为牧牛业被砍伐掉的森林,占亚马逊总砍伐量的14%。而毁林导致了全球约20%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全球所有交通系统的排放量总和还要高。
牧牛业是巴西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自1970年以来,五分之一的亚马逊雨林已经消失。而巴西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并不是耐克直接造成了对亚马逊的破坏。耐克在巴西当地的三家皮革供应商―――Bertin公司、JBS公司和Marfrig公司才是毁林放牧的元凶。一位负责调查毁林事件的巴西检察官说:“我们知道,亚马逊森林砍伐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养牛业”。在地理上,巴西北部并不像南部那样广布草原。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商人野蛮地将森林改造成草原。由于政府部门疏于监管,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开发成本极低,而且,出售木材还会为带来额外的收入。
不过,作为整条供应链的链主,像耐克这样的跨国公司难脱责任。正是由于他们提供的订单,使得这些本地的不法供应商成长起来并获得利润。自从几年前的“血汗工厂”事件和“苏丹红”事件之后,人们已经接受了关于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基本规则――即跨国公司在利用本土化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供应链上游的社会责任。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迅速占据了全球供应链上的强势。供应链上游任何一个参与者能够从中获利,都是因为跨国公司提供的购买机会。它们对一个产业的影响,往往比消费者或法规来得更直接、更强大。正是因为跨国公司获得了额外的话语权和利益,因此,在企业公民理论下,他们必须承担额外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大小不应当与企业规模相匹配,而是与其在制定行业游戏规则中的话语权相匹配。如果那些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不承担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就必须接替这份责任。
碳管理上的“跨界合作”
毫无疑问,低碳是今年的热门词汇之一,甚至有人称2010年为“绿色低碳年”。
2009年Gartner的一份报告指出,IT产业自身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2%。在这新一轮的绿色浪潮中,向来以变革创新形象出现的IT业,该如何行动?溯游而上打造一条绿色供应链,将是一个必然的解决方案。
不久前,B2B电子商务方案供应商GXS和全球供应链协会在上海联合了首个中国绿色供应链调查报告。该调查的时间为2009年第四季度,共有包括IT行业高层在内的145名各行业受访者参与调查,结果喜忧参半。
喜的是有47%的企业表示有计划在未来2年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直接关系企业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已经获得相当高的认知度。忧的是,目前高效率的绿色供应链没有被广泛采用,成本过高和实施复杂性是最大障碍。
如今,更多地企业已经认识到,全球化视角下未来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单体竞争,而是供应链间的整体竞争。一些知名品牌,已经率先垂范,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
全程低碳是可口可乐供应链管理理念。1998年以后,可口可乐开始了全方位的供应链低碳改造。首先是收缩供应链。可口可乐绝大部分饮料的生产、销售、消费都在同一地区内完成,通过减少空跑和引进生物柴油技术,既节约燃料又降低排放。
可口可乐注重与上游供应商合作,推广创新技术、使用环保材料,降低碳排放。引进先进技术后,可口可乐8盎司玻璃瓶的重量减轻了近60%,2升PET塑料瓶和20盎司玻璃瓶也分别减轻了30%和20%多。此外,可口可乐公司着手推行的一项可持续制冷计划,向经销商推广不含氢氟碳化物绝缘体的新制冷设备,使冰柜节能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摩托罗拉对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同样坚持不懈创新。除严格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之外,摩托罗拉还利用与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组织联合制定的自评估调查问卷,和针对特定风险的详尽的现场审计,监督供应商遵守标准。仅2009年,摩托罗拉就开展了40次现场审计。此外,摩托罗拉还通过与一级供应商(直接向其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签署协议,明确规定要求一级供应商要对其二级供应商进行责任监督,这样层层监督,以达到对整个供应链的绿色管理。
通用汽车对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更是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通过与供应商的沟通,制定改进方案,以便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改进,从而打造节能环保的效果。据悉,通用汽车的改进方案共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方案,包括原材料节约、能越节约、水资源节约、过程控制、设备更换、包装改进、锅炉除尘等措施;另一类是供应商的独有改进方案。每一项措施都用大量详细的案例进行解读,方便供应商理解和采用,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成效显著。
理论上,生命周期碳评估用于制定减少供应链碳排放的综合方案。但是在实践中,端到端的生命周期评估经常是一项耗时和代价不菲的任务。把焦点放在供应链伙伴间一些关键的协同步骤上,这一方案能够取得相对较快的切实效果,并可能获得高于单一参与者所能获得的投资回报。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 碳排放增长率 技术进步
研究背景
我国在2009年3月了《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设要完成的目标为n,即有下式:
(1)
对(1)式变形得:
(2)
(2)式反映的是以2005为基期的碳排放的定期增长率与经济的定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降低碳排放的过程中,还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增长,而目前阶段我国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带动碳排放量的增加,对这一命题很多学者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中已得到确定(徐国泉、刘则渊,2006;杨子晖,2011;林伯强、蒋竺均,2009),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注重经济与碳排放量增长速度的关系。此外还要考虑影响这二者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大量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降低碳排放量,是碳排放负向驱动力的主要因素(申萌、李凯杰等,2012;李国志、李宗植,2010;庄贵阳,2007;何建坤,2009;徐匡迪,2011;魏巍贤、杨芳,2010),而技术进步无论作为外生因素,还是内生因素,对经济的持续增长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我国碳排放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的关系。
理论模型
碳排放来源于能源的消费,而能源的消费又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将能源作为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 假定i地区在t时间的C-D生产函数为:
Yit=AitγKitαLitβEitλ (3)
其中Y为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投入量,E为能源投入量,A为技术系数。参数α、β、γ、λ分别为资本、劳动、技术和能源的产出弹性。用p表示产品价格,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工资w,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资本的成本r,能源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能源价格指数e,即:
(4)
(5)
(6)
由(4)、(5)、(6)式可以得到和,将其带入(3)式可得: (7)
将(7)式进行整理,得到能源消费的基本模型为:
(8)
其中,,。CO2排放量=cE,其中c是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一般情况下为常数,因此(8)式可以写成下式:
(9)
(9)式两边同时对时间t求导,得到增长率的方程如下:
(10)
(10)式反映的是碳排放增长率由经济增长率与技术进步所决定的,基于研究背景中所关心的重点和取对数尽可能的消除异方差,并考虑到其它影响碳排放增长率的随机因素,本文用以下方程进行分析:
(11)
本文中碳排放和经济的增长率分别用c_ch、gdp_ch表示,技术进步用tfp_ch来表示,则(11)式变为:
(12)
指标的计算及数据处理说明
技术进步指标的计算用考虑能源要素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选取基于动态非参数前沿生产面的DEA-Malmquist方法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用各地区资本存量、从业人口数量和能源消费量来表示,产出用经过价格指数平减的地区GDP表示。资本存量借鉴张军等(2004)采用的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IPCC的CO2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Q为碳排放量;Fi是燃料i消费量;Fi表示某化石能源的燃消耗量,计算公式为:Fi=火力发电量+供热量+终端消费量-用作原料量,其中i表示能源消费种类。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其他石油制品、其他焦化产品共17种。分别对应的碳排放系数为:1.978、2.491、1.329、1.550、3.044、7.978、7.978、3.067、2.985、3.08、3.159、3.235、3.165、2.651、21.84、2.76、3.044,单位为:万吨/万吨或万吨/亿立方米。EFi是燃料i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本文经济增长率与碳排放增长率用以2000年为基期的定基增长率来表示,此外技术进步是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同样采用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处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长期协整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中出现“虚假回归问题”,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各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文中采用五种单位根检验方法(LLC检验、IPS检验、Breitung检验、FisherADF这PP检验和Hadri检验)对lngdp_ch、lnc_ch、lntfp_ch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2可知,对lngdp_ch、lntfp_ch和lnc_ch的水平值检验时,在多数检验方法下,不能完全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5%显著水平),表示这三个变量是非平稳的;对它们的一阶差分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各个变量均显著地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可以认为lngdp_ch、lntfp_ch和lnc_ch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面板协整检验
Kao(1999)、Kao and Chiang(2000)利用推广的DF和ADF检验提出了检验面板协整的方法,其零假设是没有协整关系;Pedroni(1999)在零假设是动态多元面板回归中没有协整关系的条件下给出了七种基于残差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
由表3可知,尽管Pedroni检验中没有通过Panel rho- statistic和Group rho- statistic检验,但其它的检验全部通过,并且在T
(三) 协整方程及结果分析
通过Wald F检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均拒绝原假设,表示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因此协整方程如下式:
lnc_ch=0.8037* lngdp_ch-0.5078 lntfp_ch
(0.033) (0.151)
+0.0418 (13)
(0.013)
[24.750***] [-3.360***] [3.110***]
小括号内为聚类稳健的标准差,中括号内为z统计量的值,表明各变量协整关系显著。从协整方程(13)式可得,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进步每提高1个单位,碳排放增长率分别提高0.8037和-0.5078个单位,表明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的碳排放量一定会增加,但经济与碳排放哪一个增加得快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就《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所提的目标而言,假设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水平上,要实现下降40%的目标,就要求每年碳排放的增长率至多为4.38%。根据协整方程,当gdp_ch等于217.22%时,不考虑技术进步,碳排放增长率为194.49%,即平均每年碳排放增长7.47%,大于4.38%水平。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技术进步增长率相对2005年应等于或大于452.82%,即平均每年至少增长12.07%。
短期动态分析
(一)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lngdp_ch、lnc_ch和lntfp_ch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所以至少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将lnc_ch、lngdp_ch和lntfp_ch写成如下的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14)
(15)
(14)式和(15)式中,表示一阶差分运算,ECMi,t-1表示长期均衡误差,本文取k=1得到两个方程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λ1和λ2在1%水平上显著不为零且为负,说明反向误差修正机制成立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是碳排放增长率长期变动的Granger原因;γ4j在1%的水平上显著也不为零,说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是碳排放增长率短期变动的Granger原因。γ2j虽然不为零,但并不显著,说明技术进步在短期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不一致,通过下面的分析,将阐明这一短期影响。
(二)面板向量自回归(Panel VAR)模型
面板向量自回归(Panel VAR)模型可以写成:。
其中Vi,t是一个包含所有内生变量的向量,本文选用(lnc_ch,lngdp_ch, lntfp_ch)。ηj表示个体效应,φi表示时间效应,εi,t是被假设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扰动,结合以上对面板模型选择的检验结果,本文考虑个体效应,但不考虑时间效应。Panel VAR模型识别的条件是T>2m+3,其中T是选取的时间长度,m是滞后阶数。对于滞后阶数的选择,本文参考脉冲响应函数图是否收敛来选择,经过不断修正,选择滞后阶数为1阶,因此T=10也满足Panel VAR模型的识别条件。Panel 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使用蒙特卡洛实验生成脉冲响应误差,设置蒙特卡洛实验重复500次,得到如图1所示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由图1可知,经济增长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碳排放增长率当期没有影响,进而逐渐增大,在第1期到达最大值,且第2期与第1期的水平相近,第2期之后,逐渐减少,在第6期后趋于平稳。因此经济增长率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是滞后的,当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并不能引起当年碳排放增长率的提高。这是因为低耗能和低强度的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2000-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平均为0.28和5.56,而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16.2%和15.5%。因此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要大于第二产业且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要远小于第二产业,所以当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并不能显著地引起当年碳排放增长率的增高,但无论如何,下一年的GDP要高于当期的,需要更多的能源,因此碳排放增长率也增加。
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当期没有影响,在第1期达到最小值,且为负值,以后逐渐增大,在第3期等于0,继而转为正,且趋于平稳,说明我国短期内,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不一致,在前3期的影响为负,而在3期之后影响为正,即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在短期中存在“回弹效应”,这与很多作者的研究结论相同(徐士元,2009;王群伟、周德群等,2009;周勇、林源源,2007)。但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正驱动比较小,连续的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率的负冲击效应大于正的效应,因此在长期中,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率有抑制作用,这与协整方程得出的结论一致。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当期和第1期都为0,之后逐渐增加,在第3期达最大值,且在略低于最大值的水平上趋于稳定。技术进步是个累积的过程,由于我国处于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主要还是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当期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不是明显,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累积的程度越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增加。这与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不一致,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率的负驱动在第1期就达到最小值,要快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因此可以抑制碳排放的增长率。此外这也解释了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率为什么在第3期后趋于正,是因为在第3期之后,技术进步提高了经济增长率,经济的增长需要消费更多的能源,从而碳排放增长率也相应地提高,即“回弹效应”。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所提出的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点着眼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碳排放量增加速度的关系上。此外考虑影响这两者的一个“工具”,即技术进步。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建立这三者的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长期是否协整,如果协整,短期如何波动的思路分析了这三者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碳排放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率变动1个单位,碳排放增长率变动0.8037个单位,技术进步变动1个单位,碳排放增长率变动-0.5078个单位,因此从长期而言,提高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就短期而言,经济增长率的变动是碳排放增长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率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是“滞后”的。而技术进步不是碳排放增长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可知,是因为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存在“回弹效应”,在预期的第1-2期为负,但在第3期之后变为正,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此外,分析得出,技术进步在预测的第1-3期对碳排放增长率的负影响要大于对经济增长率的正影响,因此,即使“回弹效应”的存在,不断的技术进步冲击还是可以降低碳排放的增长率,这就反映在长期的协整方程中。
参考文献:
1.徐国泉,刘则渊.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2.杨子晖.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2011(6)
3.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
4.申萌,李凯杰等.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2(7)
5.李国志,李宗植.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J].人口研究,2010,34(3)
6.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
7.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8.徐匡迪.低碳发展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5)
9.魏巍贤,杨芳.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0(7)
10.张军,吴桂英等.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11.徐士元.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9,11(30)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96-04
一、中国现行税制中有关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及其效应评析
(一)专门的碳税缺位,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其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目前,中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碳税。碳税应在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中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碳税的缺乏使得中国距离完善的发展低碳经济税收体系还比较遥远。
(二)现行降碳税收政策调节力度不够且缺乏协调配合
1.资源税存在的问题。(1)资源税征收面过窄。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主要局限于不可再生的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没有征税,征收范围仍大大小于世界其他国家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海洋、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列入征税范围,不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这使非税资源的价格由于不含税收的因素而明显偏低,以非应税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下游产品的价格也偏低,从而导致企业对非应税资源及其下游产品的需求畸形增长,使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掠夺性开发,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可持续发展。(2)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合理。目前,中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量为课税依据。这使企业对开采而未销售或自用而积压的资源不需要付出任何税收代价,变相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过渡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和浪费。(3)资源税的单位税额过低,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资源的级差收入,这也使应税资源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其内在价值,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
2.消费税暴露的缺陷。中国消费税设立之初并没有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但在统一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对这些产品另征一道消费税确实体现了限制污染的税收意图。特别是对含铅与不含铅汽油实行差别税率以及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消费税等,则更是保护环境有力的税收措施。2009年实施的燃油税改革理顺了成品油的价格关系,使价格变动直接传导到最终消费者,充分发挥价税杠杆调节供求、促进资源节约的作用。但是,消费税征税对象限于五大类、十四个税目的消费品,其中与环境有关的仅有八种,课税范围过窄,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氟利昂、化肥、一次性产品(简易相机、剃刀、饮料容器、塑料袋)以及煤炭等,这对环境的保护也是极其不利的。
3.城市维护建设税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尽管每年征收的该项税额仅占年税收收入的4%左右,但由于该税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改善城市大气和水的环境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一项绿色税收,但它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实缴税额为计税依据,专门为城市维护建设(包括环境治理)而征收的一种地方税。税款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但此税主要依赖于上述三税,税基不稳定。若三税减免,必然减少城市维护建设税,也必然使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资金减少。
4.车船税的设计没有考虑污染程度且份额小。自2007年开始,中国对原来的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进行了改革,开征了新的车船税,加大了对车船的税收调节力度。车船税中规定,机动车船主要按辆或载重吨位征收,对车辆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则未予考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车辆对环境污染程度毫无关系。此外,由于车船使用税征收额度较轻,实际中很难利用该税种来缓解交通的拥挤和减轻大气污染,而更多地需要采用交通管制手段。
总之,现行涉及低碳经济的税种大都存在征收范围过窄、条款粗糙、税额设置不合理、环保意义不突出等问题。而且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带有环境保护性质的税收条款,各自独立、互不衔接,难以形成合力进而系统地调控环境问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中国现行税制中已包含一些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多数限于直接的税收减免,没有充分利用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政策,形式过于单一,对环保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而且这些优惠政策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较差,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产生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后果,抵消其他税种的环保功能。如对生产金、银产品的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对金、银矿源的无度开采,加剧了资源的破坏与环境污染;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对土壤和水资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使发展低碳经济税制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必须从整体上制定协调统一的低碳经济税制。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税收体系的绿化程度一直较低。近年来,中国税收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但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角度看,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看,需要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在运用税收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广泛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反向抑制、正向鼓励和改革相关税种三种方案进行突破,逐步构建中国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一)反向抑制方案――对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征收碳税
碳税,是二氧化碳排放税的简称,是针对化石燃料使用征收的税,旨在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应当说已不容置疑。碳税开征已成为中国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有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完善中国环境税制的客观需要。
作为反向抑制方案,碳税的设计必须结合中国化石能源比重极大的国情、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综合各方面考虑,现阶段碳税税制基本要素初步设计宜作如下安排:征收范围和对象可确定为:在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因消耗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因此碳税的征收对象实际上最终将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上。纳税人可以相应确定为: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股份制企业、其他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税率形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由于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且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的破坏与其数量直接相关,而与其价值量无关。因此,需要采用从量计征的方式。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为了能够对二氧化碳减排行为形成激励,同时不过多影响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过度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短期内应选择低税率,然后逐步提高。同时,还有必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国际协调等方面的需要,建立起碳税的动态调整机制。
碳税收入的归宿应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碳税不仅影响整个宏观经济、产业发展,还涉及到国际协调问题,应当作为中央税,但中国目前地方税税收收入较低,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采用共享税较为合适,分享比例可以动态调整。
中国碳税的开征,涉及国际协约中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承担义务的确定问题,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的态度,与现有对化石能源征税的税种之间的协调,矿产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制定相关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碳税实施的阻力和负面效应,碳税需要遵循渐进的改革思路,采取税率逐步小幅度提升等措施。开征碳税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如果让税率一步到位,公众可能会接受不了,还可能大大降低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应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引入碳税时实施预告和渐进时序策略。给企业一个缓冲期和充足的调整时间。
(二)正向激励方案――进一步完善降碳税收优惠政策
除了运用税收政策对碳排放进行反向抑制以外,利用税收优惠这一杠杆对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正向激励也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取消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逐步取消或降低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退税政策真正成为鼓励出口产业升级换代的产业政策手段。
2.严格碳税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对二氧化碳排放削减达到一定标准的(超过国家排放标准)企业给予奖励。对于不同时期受影响较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业享受税收优惠必须规定严格的条件,如与国家签订一定标准的二氧化碳减排或提高能效的相关协议,作出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
3.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交流。根据低碳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比商品化阶段,处于研发阶段的时候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持,对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给予支持。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实行技术转让收入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税收扣除、引进技术的税收优惠等。
4.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不到2%,远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因此要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运用在现有的税收优惠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如进一步降低税率或加大扣除),加大扶持力度。
5.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对销售工业余热、热电联产、煤气综合利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可以采取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形式。通过税收优惠大力推行节能产品,对循环经济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让可以通过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加以鼓励。
6.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改革中国现行税法中的一些环保优惠政策,以税式支出鼓励和支持环保企业或个人。目前,环保相关产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应加大力度扶持、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对利用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继续给予一定形式的税收优惠。如对环保投资、再投资、捐赠予以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防治污染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对环保类企业和一般企业的环保类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允许加倍扣除;对从事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给予支持;对用于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和技术资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实行免税政策;鼓励家庭安装节能设备,教育公民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环保的综合治理,造福子孙,给后代留下蔚蓝天空。
7.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每一个社会公众的参与,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方式,更应通过税收政策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公众消费低碳产品,对消费者个人购买低碳产品应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引导和鼓励居民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公众基础。
对高碳企业征收碳税和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征收碳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碳排放量,但并不一定能把企业导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企业完全可以发展其他的经济模式。单就发展低碳经济来说,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能够起到更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最好的策略是税收优惠与征收碳税齐头并进,双管齐下。要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不宜采取单一的模式,应该两者兼顾。当然,前提条件是对“低碳”、“高污染”、“高排放”等都要有较明确的限定,使得方案本身能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
(三)折中方案――改革相关税种,完善其降碳功能
中国现行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是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税收政策,奠定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税收制度的基础。今后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建设,应将改进和完善低碳经济税收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以中国现行税制结构为基础,通过增加特定税目、调整适用税率或改变计征方式等做法绿化税制结构,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目标。
1.加大消费税的降碳功能。现行消费税在环境保护上主要是通过调控能源消费中占较低份额的石油产品或其互补产品(摩托车、小轿车)来实现的,由于没有将煤炭这一主要能源消费主体以及其他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其环境保护的效果并不突出。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果,可以对消费税进行以下改革:(1)在近期可以考虑增设含磷洗涤液、汞镉电池、一次性餐饮容器、塑料袋等产品的消费税税目。(2)在远期可能的条件下增设煤炭资源消费税税目,根据煤炭污染品质确定消费税税额。采取低征收额大征收面的方式进行征收,对清洁煤和型煤免征消费税。(3)对低标号汽油和含铅汽油提高税率或者征收附加,利用差别税率鼓励高标号汽油的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进程。(4)在继续试行对不同排量的小汽车采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小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试行区别对待,并明确规定对使用“绿色”燃料的小汽车免征消费税。使用燃油的助力自行车也应和摩托车、小汽车一样征收消费税。
中国现行消费税仍属于有限型消费税,设置的税目偏少,调节功能偏弱,即使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调整空间,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增减税目,调整税率。应当讲,上述关于消费税的改革措施是切实可行的,目前中国消费品的选择空间很大,从环境保护角度进行的调整并不会对生产和消费产生多少负面影响,并不会有较大阻碍,对于低收入家庭产生的影响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补贴来解决,而对煤炭行业征税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具体征税安排也要视国际范围内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2.增强资源税的降碳功能。现行资源税是为了调节级差收入和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开征的一个税种。从实际运行来看,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作用并不大。由于资源税中与污染相关的项目主要在矿产品中的能源产品上,但就减少污染而言,在资源开采环节征收资源税没有在消费环节征收消费税的效果明显。反倒是通过消费的调节可以影响到开采,因为当消费者不使用具有污染的资源产品时,矿业企业也就不会去开采这种资源。因此,中国资源税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保护资源、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上。对此,目前资源税的一个明显缺陷是没有把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也包括到征收范围中来,实现对全部资源的保护。为了提高资源税的环境保护作用,可以对其进行如下改革:(1)扩大征收范围。现行资源税征收范围仅限于七种矿产品和盐,征收范围过窄,不仅不利于资源的适度开采和保护,反而加剧了资源的过分开采和环境破坏。应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的资源列入征收范围,如淡水、森林、草场、土地、海洋、滩涂和生物等自然资源。(2)调整计税依据。把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开采或生产数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单位计税税额,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进一步应考虑择机将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以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3)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也并入资源税。(4)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资源税税率提高与征收范围的扩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推高资源产品价格,并会向下游产品传导,此时,相关配套措施,如以保护资源为目的的激励措施应尽快出台,以鼓励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来消化成本的上升,而不是单纯向消费者转移;同时,应加强对于地方政府所征收的税款的管理,将一部分增收主要用于资源环境的治理及节能降耗。此外,应考虑将一部分税款用于补贴消费者,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制约已经变得十分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增长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改革现行资源税是推进这一战略任务实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虽然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多种阻力,但是我们必须下决心稳步推进,只要时机选择适当,改革中注意对受影响较大的企业的合理处置,就一定能顺利完成资源税的改革。
3.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制度。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其中就包含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为增强其在筹集环境保护资金上的作用,可以进行的改革有:(1)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应改变其附加税的性质,使其拥有独立的税基,根据受益与负担相一致的原则,可以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总量,即销售(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实行普遍征收。(2)重新确定税率。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存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城镇维护建设的资金需求不一等实际情况,在税率的确定及其他管理权限方面应给地方一定的“自”,以便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国家可采用幅度税率的形式,规定最低限度,进行宏观控制,既防止地区间税负过分悬殊,又便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税率。
改革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应归属地方政府,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以经济活动总量为计税依据能较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也有利于改变作为附加税时征管混乱的状况。为保证改革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能顺利实施,不至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影响,总体税负设计应在目前基础上略有提高,以后再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度调升,对于受影响较大的企业(主要是“三税”减免较多的企业)可设置一个减免过渡期加以缓冲。
4.完善车船税制度。与对车辆征收消费税一样,车船税同样是作为燃料的互补品来发挥环境保护的调控作用。国际惯例是按照排量和吨位的差异来征税,但中国现行的车船税基本上是根据车船的吨位数和固定税额进行征收,与其使用的强度无关。考虑到车船税税负偏低的情况,为了增强对汽车尾气和噪音的消减作用,应该适当提高税额标准或者征收污染附加税,应采取车船税差异化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车辆等交通工具的征税税率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所有与车船等交通工具有关的税种以及收费来进行。车船税的修改完善是与相应的国家管制政策相配合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有利于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车船的生产与消费,尤其是实行差异化政策既可提高税收收入,又不影响消费,并鼓励中低收入群体保有车辆,还可保证国家节能减排和减少碳排放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昀,赵旭.中国实行绿色税收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
[2]邓禾.环境税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税务与经济,2007,(3).
[3]付伯颖.论适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模式选择[J].现代财经,2009,(11).
[4]郭宏.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环保税制的分析与路径[J].涉外税务,2006,(6).
[5]谭光荣,李廷.环境税与环保税制体系的调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
关键词:碳中和;碳减排;碳补偿;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F46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4-0023-006
罗斯科·庞德曾经说过,“我们大家都需要地球,我们大家都有我们谋求满足的许多愿望和要求。我们有那么许多人,可是地球却只有一个。每个人的愿望不断地和他邻人们的愿望互相冲突或重叠。所以,人们不妨说,这就有了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任务。”[1] 39 如今, 70亿人口对环境容量使用的愿望与要求,使全球面临着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任务——应对气候变暖。中国学者在国际“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城市”[2]的概念。但是目前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发展模式与路径探索,以及微观层面生产领域的减排尝试上,鲜少对个人行为进行低碳约束的探究与讨论。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和生活两个领域中都遵循低能耗原则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对生产领域进行规范的同时,亦应关注生活领域中对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个人碳排放行为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道德、宗教和法律。在近代世界,法律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由于个人愿望或要求的冲突与重叠,所以庞德认为,“社会控制的任务以及我们称之为法的那种高度专门化形式的社会控制的任务,就在于控制这种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的个人扩张性的或自我主张的趋向。”[3] 81其中“个人欲望”即指利益,是“人类个别的或在集团社会中谋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欲望或要求,因此人们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人类行为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欲望和要求” [3] 82。这种个人扩张性或自我主张的本能使个人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工业文明进程中,高科技和经济规模化彰显了个人对利益需求的自我主张本能,成为人类罔顾地球环境容量,大肆破坏环境与资源的动因之一。在城市化背景下,这种个人扩张性导致的负面效应会由于城市耗散结构[4]的作用而被不可估量的扩大化,甚至把人类引向灾难。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耦合使微小涨落的作用膨胀,一个微小的事件可能决定大事业的成败。[5]3具体到温室气体的排放,虽然居民个人的碳排放量在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但作为城市之主体,其行为引起的延伸效应对城市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决定着低碳城市建设这个大事业的成败。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立法完善城市调节系统,加强城市的自动调节机制,引导城市向结构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控制个人扩张性或自我主张本能,使城市碳排放达到有序状态,实现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目标。
在庞德的理论中,对个人扩张性或自我主张本能的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安排达成的,即承认某些利益,确定在什么限度内承认与实现那些利益,以及努力保障这些利益。庞德对利益进行类型化研究,划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他认为个人利益,就是那些直接涉及个人生活和从个人生活的立场看待的请求、需求和欲望。公共利益是那些由有关的个人以组织名义提出或从政治生活的立场提出的请求、需求和要求。社会利益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虑,以社会生活名义提出的社会集团的需求和要求,他们事关社会维持、社会活动和社会功能,需求范围更为宽泛。资源,尤其是气候资源使用与保护,是事关全球发展的需求,属于典型的社会利益。无论其在现实中为私人所有还是公共所有,资源整体上仍然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对资源的利用应使社会整体福利增加。[6]因此,气候资源作为一种稀缺性的社会利益,应当通过法律制度安排,保障主体在使用过程中履行以下义务:第一,合理利用资源;第二,主体使用资源获得利益,造成其他成员机会损失的,即丧失因占用资源所带来的福利增加的机会,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补偿;第三,主体因使用资源给他人带来损害的,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弥补他人的损失。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对个人的碳排放行为也应当予以法律规制。
二、个人碳排放行为法律规制的现实基础
狄更斯生活在19世纪的英国,那时候还没有“雾霾”这个词。如果狄更斯看到现在的北京,他一定会在“雾”后面加上“霾”,并且惊讶于北京与伦敦之间的相似。
自去年入冬以来,雾霾频频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东北等长江以北地区肆虐。最严重时,十面霾伏,窗外什么也看不见,红绿灯都看不清,多地空气污染指数爆表,多条高速公路遭封路或限流,首都机场大面积航班取消。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尽管2016年雾和霾过程总次数少于2015年,但也先后出现了8次大范围、持续性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其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显示,2017年1月2日我国中东部霾区面积超过70万平方公里。2017年1月3日,中央气象台大雾红色预警,这是自我国2014年大雾预警标准修订后,中央气象台首次大雾红色预警,同时继续霾橙色预警。
世界卫生组织之前的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的死亡率上升了4%,其中中国上升了5%。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因PM2.5污染造成7770人早死。
空气污染不仅侵蚀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消耗着辛苦积累的物质财富。据经合组织(OECD)研究,仅2010年,空气污染给中国和印度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分别高达1.4万亿和0.5万亿美元。
为了与雾霾抗争,有人用着昂贵的空气净化器,但你不可能永远待在家里;可能戴着高科技过滤口罩,但你也会面临吸入氧气不足和细菌侵袭的风险;可能到空气清新的海南购房逃避雾霾,但高昂的费用和旅途的奔波也不见得有多划算。上述这些被动的抗争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还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根本不可能解决雾霾,只有全社会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和釜底抽薪的决心,从根源上主动来科学治理雾霾,才有可能让霾远离我们。
霾从何来?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多方数据表明,华北等地PM2.5与化石能源燃烧有很大关系。2016年7月8日,环保部环境规划院2015年度全国PM2.5跨省输送矩阵。2015年,北京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贡献66%,其中,河北输送占18%,天津、山东输送分别占4%。这个数据残酷地告诉我们,即使河北完全不向北京输送污染物,按照平均水平,北京的污染物水平也只能减少1/3,本地产生的污染物足以造成严重的雾霾。
2014年4月,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介绍了北京大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的解析结果。通过模型解析,北京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约占28%―36%,本地污染排放占64%―72%。而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占比高达30%以上。
北京市环保局2017年1月3日介绍,2016年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PM2.5主要碜杂谌济骸⒒动车等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的梯度特征。
就具体的污染物来源来看,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介绍,北京的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燃煤一次排放,非采暖季燃煤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采暖季燃煤仍为北京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北京的主要污染物中,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等污染排放,二氧化氮成为北京非采暖季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北京二氧化氮空间分布特征为城区和南部地区浓度较高,且交通站二氧化氮浓度明显高于城市环境,平均浓度为城市环境的1.5倍,反映了机动车排放的影响,全年秋冬季平均浓度明显高于春夏季节。
据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机动车污染已成为北京市本地PM2.5的首要来源;其中,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38%、50%左右。
北京市环科院副院长潘涛曾表示,北京本地PM2.5主要来源于两类污染物,一个是氮氧化物,另一个是挥发性有机物(PM2.5的前提物)。这两类污染物排放来源占第一位的都是移动源,包括小客车、大货车、渣土车等。
北京市环保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成为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
欧洲能源管理师、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从2015年开始,参与了河北省提高能效和大气污染治理的中德合作研究。他撰文透露说,河北省现在每年烧3亿多吨煤炭,烧几千万吨汽油和柴油。
众所周知,中国(除了河北)的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而河北省的钢产量位居第二。2016年,河北省生产了2亿多吨钢,2亿吨左右的生铁。河北省约1亿吨左右的煤,用于钢铁厂和炼焦。这就占了河北省燃煤消耗的1/3左右,毫无疑问,是煤耗的第一大户。而钢铁厂烧结机的烟气排放,炼焦的熄焦工艺、炼焦炉炭化室的焦油烟气泄漏、炼焦烟气的排放,是这个领域最大的大气污染源。
其次是工业和供暖的燃煤锅炉,每年要烧几千万吨煤。这个领域的环保改造已经进行了3年多,现在大部分锅炉的烟气排放都经过了污染物减排处理,说通俗一点儿,就是给烟囱戴了口罩,因而污染物排放下降的速度也很快,不过各个锅炉的技术改造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各个锅炉之间污染物的排放量差异较大。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减排潜力。一些中小企业的小锅炉,污染物排放量很大。但是,这些小锅炉的数量特别大,因此环保管理工作特别困难。
河北省燃煤电厂每年的煤耗还略多于工业和供暖燃煤锅炉的煤耗,不过燃煤电厂的锅炉烟气处理最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总的污染物排放量反而低于工业和供暖燃煤锅炉的排放。中央政府已经决定燃煤发电厂还要进行超净排放改造。在超净排放改造完成后,河北省燃煤发电厂的污染物排放在全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所占的比例,就微乎其微了。
河北省水泥厂的燃煤烟气排放也是一个污染物排放大户,其排放总量估计不会超过工业和采暖燃煤锅炉。下来就是机动车了。河北省的机动车每年烧几千万吨汽柴油。
陶光远介绍说,原西德的霾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基本得到治理的,那时德国的小汽车采用的还是欧2标准,德国单位国土面积上的小汽车密度比今天的河北要密集。而京津冀地区绝大多数小汽车已经采用欧3、欧4和欧5的标准了,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应该比90年代初德国小汽车的尾气污染物排放低得多。
燃油中硫含量过高会使三元催化剂中毒,而所谓的三元催化是降解尾气中的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和有机挥发物(VOC)的,现在生产的小汽车都带有尾气三元催化器。因此,降低燃油中的硫含量是机动车尾气治理的前提。不过,中国小汽车的三元催化器是否更换的及时,实际的尾气排放中各种污染物是否在标准的上限之下,很多专家是心存疑虑的。
在机动车污染方面,陶光远指出,大的问题还是出在柴油机动车,特别是柴油大货车上。中国的柴油,过去硫含量是很高的,为800~2000ppm,是小汽车用汽油的80~200倍;加上柴油大货车的单位里程油耗是小汽车的好几倍,因此,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自然就是小汽车的几百倍了。只有一些大城市的公交车公司,能够用到硫含量上限为300ppm的所谓清洁柴油。
自2013年中国政府决定大规模治理大气污染以来,中国的炼油产业大规模地建设加氢裂解装置,降低柴油中硫含量。柴油的平均硫含量在不断地下降,不过现在平均下降到什么水平,从公开媒体上,鲜见得到。
最后一个大的污染源是农村、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家庭小燃煤炉/锅炉的采暖――即所谓的散煤燃烧采暖。陶光远说,尽管这个污染源的煤耗只有全省煤耗的1/10左右,却居然是河北最大的大气环境污染源,而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一次烟气颗粒物排放量达到几十万吨/年,二氧化硫接近100万吨/年。
以上几个大的污染源,陶光远估计占到了河北省煤耗的大约70%左右,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估计占到80%左右。总的来说,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主要还是化石能源燃烧惹的祸。
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全国性的雾霾问题,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现有的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国务院做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跨区送电项目、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决定,表明国家把“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作为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推进。
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表示,建设特高压输电通道,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重点地区的雾霾治理,能够起到积极的缓解作用。打个比方,京津冀地区的装机在6000万千瓦左右,通过一回特高压直流或两回特高压交流,可输送电力800万至1000万千瓦,可替代当地装机10%以上,相当于把超过当地10%的能源生产排放物分散到远方更大范围,避免过于集中排放,这对减少当地的雾霾将起到显著效果。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牛东晓认为,要有效治理雾霾,应该增加清洁能源l电占比,减少煤炭的低效直燃,对火电机组进一步“上大压小”,用先进环保高效的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替代落后低效发电机组,进一步发展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燃气发电、页岩气发电、煤层气发电等新型能源。
为了有效地调整能源结构,我们要大力发展坚强智能电网,包括多种清洁能源发电与先进环保煤电的联合输送,高电压、远距离、大容量的跨区送电,因地制宜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以及灵活电价引导下的智能用电,发挥各自所长、互相补充,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家用电能替代等。
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建议,将来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供给,优化煤炭使用方式,提高清洁煤技术和燃煤污染防治水平。“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快页岩气技术研究和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
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指出,大气污染源头治理的关键在于技术突破。“当前光伏发电技术飞快发展,世界发电效率最高、连续3年世界前6名都是中国企业,预计2025年太阳能发电成本会低于煤炭。”
在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郑州代表团会议上,省人大代表、郑州市长程志明提出,今年治霾注重源头治理,即燃煤、燃油(汽车尾气)等,促进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整。他举了一个例子,郑州一年煤炭消耗量是2800多万吨。现在,北京年煤炭消耗量已经降低到1000万吨以下,成效很大。
PM2.5在线源解析结果表明,导致郑州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依次是燃煤源(占比25%~37%)、机动车(占比为19%~26%)、工业源(占比9%~11%)、扬尘(占比6%~13%)。
今年两会,河南省政协委员刘带来“关于治理大气雾霾,加大对生物柴油推广示范企业支持力度”的建议。
他说,生物柴油是以废弃动植物油脂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清洁可再生液体燃料,使用后排放的少量二氧化碳与植物光合作用时能被完全吸收,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减少雾霾天气。但是河南目前生物柴油基本上都是直销供应,很难进入中石油、中石化销售渠道。
他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生物柴油推广示范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河南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销售体系,实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目的。比如:选好选准生物柴油推广示范企业,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扶持;由省能源局牵头,协调中石油、中石化签订收购协议,解决产品销售后顾之忧;打造全省生物柴油应用推广亮点城市,起示范带头作用。
1月5日,在《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新闻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从六个方面点出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第一,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方面,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5%左右,比“十二五”低1.1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
第二,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按照规划相关指标推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约占能源消费总体增量的68%以上。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第三,在能源发展布局方面,规划将风电、光伏布局向东中部转移。新增风电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8%;新增太阳能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6%,并以分布式开发、就地消纳为主。同时,放缓煤电建设节奏,严格控制煤电规模。
第四,在能源系统效率和发展质量方面,规划提出,一是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更加注重运用安全、环保、技术、质量等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补上能源发展的短板,包括加快抽水蓄能站、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加大既有的热电联产机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力度,统筹推进油气管网建设等;三是推进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十三五”期间要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4.2亿千瓦,节能改造3.4亿千瓦;四是严格控制新投产煤电规模,力争将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第五,在能源安全战略保障方面,规划明确,一是加大新疆、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强非常规和海上油气资源开发;二是有序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示范工程建设,推广生物质液体燃料。在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规划提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技术装备和产能合作。同时,规划还要求,着力推进相关领域石油消费减量替代,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力推进港口、机场等交通运输“以电代油”、“以气代油”。
第六,在创新引领方面,规划强调,加快推进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推动电网、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公平开放接入,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等竞争性业务。在产业模式创新方面,规划提出,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能源服务等,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储能体系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智慧能源体系。
雾霾治理难点
燃煤排放是华北地区污染的第一大来源。整个华北地区每年要消耗的燃煤是4亿吨,占全国的1/10。环保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常规煤炭占到能源消费的67%,清洁能源占比只有13%,为发达国家占比的1/3到1/4,这是导致雾霾的根本原因。
曾被称为“雾都”的伦敦,也是在煤炭使用上发力治理,才恢复天清气朗的。美国佐治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麦赫姆指出,伦敦摆脱雾霾的主要手段是禁止家庭和工厂烧煤。为此,它于1956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自上而下加强监管。此外,当时正值英国传统制造业生产向海外转移,国内开始产业转型,几年时间雾霾状况便减轻,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观。《金融时报》曾引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空气资源理事会一名前负责人的言论,称这些治理雾霾的经验表明,真正的成功秘诀是“政府选择不需烧煤的经济增长”。
在我国,治理雾霾最大的难点也在于“煤炭”。国内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短期内难以下调煤炭的比重。若改变现有能源结构,就意味着对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冲击,不仅影响到相关地方的GDP政绩和既得利益,而且操之过急还会影响到就业和社会稳定,实现起来颇为复杂。
中科院院士、国家气象局前局长秦大河分析,国家费了很大劲才将煤炭在能源消耗的占比从70%降到现在的66%,本世纪中叶将降到55%左右。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的问题短时间解决不了,雾霾也难以治好。
大力压减工业燃煤,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和改造,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要整治散煤燃烧,成为大家的共识。除此之外,他认为雾霾的根治需要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来助力。尽管在中美两国共同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里,中国明确将清洁能源使用率在2030年提高到20%左右。但他认为,这对彻底解决雾霾问题作用甚微。要解决雾霾,必须要降低每一样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如果能够降到1/3、1/4,就需要有重大发明。“可惜现在从教育到科学都做得不够,实用技术这部分也不够。”
中国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认为,除了能源结构调整这一根本性措施,治理雾霾也应在汽车尾气上发力。
美国洛杉矶也曾受雾霾之困。洛杉矶于1975年通过立法实现了所有汽车都安装尾气净化器,这在治理当地雾霾上是一关键性的技术举措。实践证明,这项举措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万本太具体举例称,基于北大、清华等高校专家们的研究,对于北京来说,汽车排放量是主要的污染物,占一次排放30%左右。为了从源头上控制这类污染,就需要使用清洁能源作为替代。“现在是国家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大家用清洁能源,不是不鼓励。包括车,像北京你要买一辆电动车,国家出钱补助你很多钱的。所以方方面面的政策鼓励你搞清洁能源。”
关键词:低碳经济;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1801
1 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如今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选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出台了碳会计领域的核算准则,我国也踊跃加入了低碳行列。
1.1 国外研究现状
碳会计方面的研究最早是被纳入排污权会计框架中进行探讨,IASB和FASB都曾出台有关排污权交易会计的相关草案或准则。Alfsen K.H.et al (1987)指出碳会计最早体现于1978年的挪威。Jan Bebbington et al (2008)指出应设置一个类似于社会会计的碳账户对基于碳排放或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计量。Stewart Jones et al (2008)对碳会计做出了定义,指出“计量由二氧化碳排放或是生物截留而形成的碳排放限额的机制就是碳会计”。Lovell.H.(2010)分析得知,目前公司期待标准制定者们尽快制定碳会计方面的准则规范,以加强公司之间比较的可行性,从而使会计处理也更容易。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碳会计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取得了一定成果。2008年10月24日,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在北京《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2008)》,这是第一份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和气候变化战略所得出的研究报告。周志方、肖序(2009)提出当前我国在探究碳会计方面亟需加快与国际趋同,营造碳会计所需市场环境,尽快研究出与碳会计相关的配套准则。在披露的方式上,朱敏、李晓红(2010)指出,碳排放权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包括两种方式:表内列报和表外披露。在披露的内容上,强殿英和文桂江(2010)认为碳会计应该分为低碳投资、低碳经营及低碳融资三方面内容。另外敬采云(2011)指出碳会计信息不仅是对企业而言是重要信息,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环境的重要参考。
可见,目前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仍处于自由披露状态,缺乏规范,参与度不高,还需不断完善。
2 我国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组织,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碳信息数据库,成立于2000年,致力于将气候变化相关信息融入商业、政策和投资决策的核心内容之中,以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2008年,CDP在北京首次《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2008)》,我国自此开始了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新里程。
2.1 上市公司对CDP调查的反馈增多
自2008年10月24日,第一份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得出的研究报告《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2008)》后,我国对碳会计信息披露更加重视,上市公司对CDP的调查反馈逐渐提高,提供的信息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资料来源:《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2008、2009、2010、2011)。
从表1中可见,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对CDP调查的问卷答复率仅为5%,另外有20家公司提供了相关信息。虽然2009年总体回复率29%相对于2008年的25%而言,并没有进步很多,但已足见我国对碳会计信息的逐渐重视和努力。自2010年起,无论是总体回答率还是资料提供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011年,总体回复率已达到46%,其中资料提供率达到了35%。这是中国上市公司四年来参与 CDP 数量最高的一次,但企业填写问卷的数量较2010 年有所下降。在具体问题上,企业对定性信息的回答率高于定量信息。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公开自身信息、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更为积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拥有详细且全面的碳数据并愿意披露出来的上市企业仍占少数。虽然相对于国外,我国上市公司的参与度仍然不足,但与2008年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问卷回答质量也有得到提升。
2.2 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对CDP调查参与度差别较大
从2011年的CDP调查来看,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对于CDP的调查参与度差别并未得到改善。首先,从行业分布来看,被调查企业涉及的28个行业中,填写问卷的企业只涉及到7个行业,即银行、信息技术、汽车与汽车零部件、煤与消费用燃料、石油和天然气、建筑与工程、运输。其中,参与度居首位的是银行及金融业,13家被调查的银行中有4家填写了调查问卷,6家提供了相关信息。而未予回应或者拒绝参与调查的企业共54家,主要分布于餐饮与休闲、贸易公司与经销商、金融服务、航空、金属与采矿、建筑材料、
化学制品等行业中。另外,2011年有3家企业首次参与填写问卷,分别属于煤与消费用燃料、建筑与工程和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
2.3 碳排放数据依然不充分
企业进行温室气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排放进行量化。此部分主要从排放核算方法、排放相关数据、排放绩效等方面对企业展开调查。整体上看,企业对此部分问题的回答率很低。对于具体问题,极少企业给出全面回答。对于未能进行披露的情况,绝大多数企业并未给出原因,只有少数企业进行了说明。
在被调查的上市公司中,只有3家企业提供了其范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但没有企业按照实体类别或温室气体种类对范畴1的排放进行细分。只有1家的企业提供了范畴2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没有企业对范畴2的排放按实体类别或温室气体种类进行细分。当被问及与企业相关的范畴3温室气体排放来源数据时,只有1家企业提供了范畴3的排放来源,但没有提供排放数据和计算方法学等内容。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CDP项目宣传
随着低碳经济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企业以外的政府及社会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要推进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的进程,就要继续不断加大CDP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该项目。首先应加强与企业高管的接触,让高管们积极配合CDP。其次,是否进行碳信息披露往往需要得到投资者的支持,因此要加强CDP在投资者中的宣传和普及。另外,还需加强CDP在企业会计人员中的宣传,从而保证会计人员给予相关专业支持。
3.2 提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感
国外许多上市公司愿意自愿披露其碳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其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首先应该培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即使是污染程度并不高的企业也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自己不污染,还要正面影响他人低碳。其次应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仅包括会计专业技能、二氧化碳相关理论知识,还应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另外还应该不断加强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将低碳纳入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企业人员自然而然得到感染。
3.3 鼓励相关咨询机构发展
从CDP的问卷调查问题来看,许多被调查企业除了能源使用相关的两表能填之外,其它问题很难作答,所以有些企业直接拒绝或者把能答上的几道题单独提交,他们并非不想答复,只是不会作答。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在企业碳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问卷中许多问题需要专业机构帮助作答,在国外一般都是委托专门的咨询机构编制碳排放清单或者直接委托咨询公司回答,这样调查问卷80%以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鼓励碳信息咨询机构的诞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碳会计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彩平,肖序.国际碳信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201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