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4:40:12
导语: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分子影像学;医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86-02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拓展了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生命的本质,它的出现对生命科学有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1,2]。现代医学条件下,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并寻找对策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影像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与之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分子影像学,已然成为影像医学的前沿与热点[3,4],学习和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对于广大医生,特别是影像科医生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行业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提高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然而广大医生,特别是影像科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面临知识缺乏或老化的问题,原来掌握的理论和技能在疾病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疗效的跟踪和评估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制约。因此,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出现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交叉与发展,今后的影像临床和科研中要求影像医师能够掌握与其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地为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服务。
一、分子生物学在影像医学发展中的意义
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其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诸多领域,而影像医学与其结合产生的新型学科――分子影像学更是走在影像医学发展的最前沿。分子影像学的出现和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医学模式,引领整个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方向[5]。与传统的影像诊断学不同,分子影像学借助于分子探针应用医学影像成像设备非侵入性地对活体的生理病理过程进行观察,其优点是在器官或组织结构的形态变化之前,从分子水平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可视化观察[6]。例如通过标记肿瘤产生过程的关键分子然后进行影像学检查,既可以显示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解剖改变,也可以追踪观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明确诊断和发生机制等的研究。在药物开发和作用机制研究中,通过标记药物本身或者其作用靶点可以直接显示药物在体内的变化或靶点的改变,从而为药物的筛选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直观的实验依据。分子影像学技术不仅为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而且也在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等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7]。在未来的个体化医学模式中,分子成像技术可能会同时融合疾病的分子诊断和治疗跟踪系统,在早期诊断疾病的同时进行治疗并跟踪其治疗后的变化,从而实现疾病诊疗的一体化。
二、影像医师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必要性
分子影像学是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分子影像学利用现有的一些医学影像技术,如核医学、核磁共振和光学成像方法等,通过特异性的分子探针的设计和应用,能够对人体内部的生理或病理过程中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变化进行在体成像,安全无创,可重复行强,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发病机制等的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作为影像医师要想掌握并应用好,除了原有的影像学知识外,还要学习和掌握分子探针的制备原理和技术、信号通道及相关机制、肿瘤靶点的筛选和定位等相关知识和技术,而这些都属于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分子影像学使影像检查从原来单纯观察解剖结构转向功能性分析,从主观诊断转向客观的定量分析,因此影像医生必然要整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合成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在研发分子探针、筛选基因靶点等方面不断努力,借助于先进的影像学成像手段早期、直观的显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及转归等,实现分子影像学的长远发展。而且随着相关技术的兴起,分子影像学越来越注重对个体化表型差异的分析,这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即精准医疗,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未来,分子影像学将推进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进程,例如许多肿瘤的诊断靶点,也可作为治疗靶点,通过筛选关键靶点,定制对应的特异性分子探针,应用分子影像的个体化分析为病人“量身定做”最佳治疗方案,并能予以跟踪、评价,从而实现诊断治疗的一体化。总之,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对提高影像科医师综合诊疗水平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都已开设了分子生物学课程及其相关的实验教学,也有相应的规划教材和实验教材,因此毕业于医学院的影像医师大多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基础,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地更新,这就迫使影像医师仍需要不断地学习,以便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而对于没有学校学习基础的高年资医师而言,分子生物学是个崭新的领域,需在重新学习[8]。
三、影像医师加强分子生物学知识学习的途径
影像医师应认识到加强分子生物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加强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学习。除了医院、学科或科室有组织的进行学习外,更重要的方法还是自主学习,通过有效地继续教育获取必要的理论及技能。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影像医师应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作用机制、疗效评估等研究较多,还必须全面地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理论和相关技术,才能更好服务于实际工作中。影像医师获取分子生物学知识的途径有很多:
1.全面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影像医师应根据自身的基础选择相应的教科书或参考资料,可以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以便由浅入深的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明晰各种常用名词、术语,了解分子生物学涉及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建设日趋完善,还可以通过慕课等进行在线的视听学习[9],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再通过专业杂志和文献,了解最新的进展和研究动态。
2.明确方向,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分子影像学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影像医师应明确自身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互联网学习操作简单、便捷,易于被广大医生接受,而且其内容全面、检索便捷等优势也已在医学继续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维普、知网、同方等专业网站,有针对性的筛选文献和资源进行学习。另外和可以进入到分子生物学的网站、论坛等进行浏览、搜索等,既能紧跟前沿动态,还可以与他人互动交流、进行讨论。
3.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参加专题学术讲座或会议,尤其是国家级或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术交流,可以较快的了解分子生物学在影像医学中的应用和最新动态,而且在交流过程中,可以与同行及专家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并获得必要的指导和帮助[10]。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单单依靠影像科医师无法发展分子影像学,唯有与分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专家精诚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动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哈佛大学分子影像中心Weissleder教授曾指出影像医师应该切实肩负起开展分子影像研究工作的任务,要与基础学科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合作。因此加强合作与交流能够更好地解决分子影像学发展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效的促进影像医师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
总之,分子生物学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活力的医学带头学科。分子影像学的出现是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推动影像医学发展的直接表现。作为新时代的影像医师,必须重视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学习和应用好与之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和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与临床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冯作化.医学分子生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1.
[2]方福德.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展望[M].医学与哲学,1999,20,(1):17-20.
[3]张龙江,宋光义,包颜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和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0):950-953.
[4]董鹏,王滨,孙业全,等.浅析分子影像学学科建设与影像医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117-118.
[5]申宝忠.无限潜能魅力彰显――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5):353-357.
[6]Perrone A.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translationalmedicine. J Nucl Med,2008,49(12):25N.
[7]申宝忠,王维.分子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8):132-166.
关键词 工科院校 分子生物学实验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Biological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Practice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llege
――Take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as an example
XIE Hui, SHEN Xiaom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the engineering colleges feature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course professor of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analysis of some of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molecular biology lesson exist now leads aspects of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in need of reform. Try to open innovation experiments, increasing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experi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aspects reforms to achieve significance in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reform
1 工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紧张,实验项目大同小异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广泛存在于全国多数具有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实验课程中,一般均为专业必修实验课程。但由于多数工科院校对于理科课程分配的课时有限, 如本校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学期课时仅30学时。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就直接导致了传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上往往是选择一些基础实验进行讲授。这样实验课程往往成了走过场,使得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实验在他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作用,进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1.2 压制学生的创造性
现在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均为90后,由于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渴望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在传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都是由实验教师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进入实验室一般只会做一些老师设定好的简单操作就可以完成整个实验,对于很多重要实验原理具体技术路线,实际应用均不知晓。这样机械化的实验教学形式,不能激发现代大学生对实验动手操作的兴趣, 同时会影响他们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更为严重者还会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失望。
2 个性化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分析
2.1 针对工科实践性特点安排实验
由于本校是一所工科院校,多数学生最终都要进入生产第一线,因此,一方面我们申请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课时量,另一方面我们增加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尖端科研、疾病检测及环保领域应用的创新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及实验技能能够学以致用。整个实验课教学体系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五个基本实验,是所有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基础实验技能,其中包括三个核酸提取实验、一个电泳检测实验、一个PCR反应实验。第二个部分为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应用、提高的实验内容,包括学生选做的三个实验。这些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对疾病的检测、引物设计合成和功能性基因扩增、分子生物学方法高精度检测环境微生物种类及分布。第三个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分组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完成后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该部分主要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自主进行完成。
2.2 设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开放性实验
首先在分子生物实验课程中尝试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第三个部分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实验时间的开放。在分子生物实验教学内容中,第三部分的内容为开放式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任课教师也可给出部分开放式研究题目供学生选择。此外,在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时间上也实行开放式,即学生可以在规定周次内的具体时间来实验室进行试验项目研究。通过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同时,方便了学生实验时间的安排。
2.3 科研转化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通过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教学改革模式。首先,由于生命科学领域进展很快,甚至超越了电子信息技术,所以在一般的教师科研项目中,会有大量全新的内容补充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实验教学内容能够不断更新;其次,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代表了该领域全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就使我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能够紧跟该领域的研究步伐,不至于过于陈旧、落后。同时,使得当代个性化发展的90后学生能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了解并掌握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技术,为日后实践工作或继续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结语
本文通过实践调研、教学经验、综合各工科高校优势培养理念后认为:新形势下分子生物学实践教育应以90后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生命科学学院专职、专业实验教师为主导力量。另外,辅以专业基础实验室、探究性学习实验室、本科生开放性实验、各类高端互动实验、创新性课题实验、生产实习与调研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90后大学生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技能、创新能力、严谨精神、逻辑思维和科研素养以及90后生物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实验个性化实践教育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金发,何炎明,戚康标,等.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76(6):97-100.
[2] (加)马克思 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黎平辉.教学情景中的教学个性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 (1):153-160.
[4] 郝福英,许崇任.整合实验资源,深化实验改革,培养生命科学基础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6(1):47-48.
[5] 屠平官,陈坚刚,李英姿,等.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1-4.
[6] 杨祖幸,孙群,赖春霞,等.浅析我校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107-110.
[7] 陈小麟,庄总来,司卓亚,等.改建结合,创建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950-986.
[8] 腾利荣,孟庆繁,逯家辉,等.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7):36-38.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妇科 产前诊断 免疫遗传
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
1 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概述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兴起和发展以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关注。六十多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繁荣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分子生物学研究要进行的问题在于对生命本质一致性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由最低级、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组成(这些组成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等三类物质构成)的构成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则)以及含义(遗传密玛)乃至能量转换的机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们才发现在分子水平层面,生物取得了相对的统一。分子生物学的这一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个体、种属之间的转移成为可能,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不断深入和扩大,关于脑的活动、生命发育、疾病免疫等复杂难题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准确客观理解分子生物学对妇产科的影响,必须对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在长期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实践中,妇产科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生命发育阶段,对胎盘、胎儿生理、母体子宫平滑肌的功能调节以及分娩发动机制、早产等问题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对于绒毛外滋养细胞以及胎儿胎盘转运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国家,分子生物科学较为发达,对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断深入,探讨了一些生物学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典型的如子痫、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一些研究结构对妇科流行病学、早产病因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循证医学早产临床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事实上,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产前诊断中,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得我们对一些具有严重出生缺陷或者遗传病等问题在宫内期即可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前,该领域主要运用的是胎儿镜以及影像技术,但是,近年来,致病基因不断分离克隆,高危胎儿的基因突变分析不仅重要而且必须,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单基因病以及染色体畸变的诊断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诸如端粒探针、锚定原位标记技术、基因组杂交等在妇产科的应用问题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以上的分子生物学在产前诊断的应用问题的论述,已经很明显的说了分子生物学对提高植入前遗传诊断或用孕妇血中胎儿细胞诊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应用到妇产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如索森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测试(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在妇产科的很多具体方面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如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已知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氏瘤)的突变基因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当然也有一些基因与肿瘤的易感性有关,但是其遗传方式都是孟德尔方式,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这些基因可以进行产前检查。又如多聚合酶链反应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妇产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营养不良症、囊性纤维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学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超微量的DNA扩增技术具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简便性的优点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对于母婴传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等进行一些提前的检测与预防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引物的特点进行预后。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PCR技术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此外,在妇科肿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进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肿瘤细胞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组成以及对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贡献。当前免疫遗传研究热点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该病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HLA分型研究从抗原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使与疾病关联的HLA基因准确分型、定位。以上所举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和发展的冰山一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妇产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两个学科以及交叉部分都会取得更多崭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隆玉,万建萍,钟传庆.子宫内膜癌发生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9).
关键词:基础不同;网络课程建设;启发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76-02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领头学科,其理论和技术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前沿性,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学、医学、药学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等许多一级学科。分子生物学课程也成为生物类学科的基础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成、实验技能培训以及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研究生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公共课面向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草业、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专业,共60学时,其中40学时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但在讲授时,发现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以农科专业为主,学生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不同的专业,有的学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而有的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只学过生物化学,还有个别学生专业跨度大,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生物化学,对微观生物学了解甚少。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让基础好的学生不觉得已经学过,失去兴趣,认为自己看书就能学会;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不觉得难懂,失去动力,认为受到了冷落。如何让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都能有所提高呢?实施“一刀切”肯定不利于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需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方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本科生与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区别,注意学生间基础不同的差异,在研究生教学中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注重将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引入课堂。笔者尝试对教学方法、手段和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设课程网站使学生利用“互联网+”延伸教学空间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体系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如何在学生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急需引入新的授课方法和技术。
1.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建设。笔者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依托新疆农业大学课程中心网站进行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站和生物化学网站建设,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参考书目、实验指导、阅读资料等;形成网络考试、作业、论坛、答疑为主要内容的与学生互动交流空间。将教学课件和微课视频、延升阅读资料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和研究进展上传网站,供学生课前课后查阅,同时上传了大部分生物过程如基因结构、复制、转录、翻译、启动子特点、表达调控等的动画演示,便于学生理解。上传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库,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选择合适的试题组合生成小测验或是作业发放给学生。
2.师生有效利用课程网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站上学习课程内容、浏览相关延伸阅读材料和观看微课视频及动画演示,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站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先从试题库中抽题合成一套摸底综合题,在上课前学生需上网站做这套题,共100题,全部为客观题,通过做题了解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80分以上的学生基础较好,80分以下的学生在每节课前需通过网站做课前预习题,从课程网站上和互联网上主动查阅自学找到答案,了解下节课的背景知识点。讲完一章后,在网站发给学生每章练习题,学生在做题中继续通过课程网站和互联网上的资源深入了解知识点,及时复习这章内容,教师也可通过学生提交的答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授课结束后,将综合测试题在网站上发给每位学生,学生在网站上做题从而巩固全部知识,教师也能从学生提交的答案知道每位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本次授课的效果。通过网站还可以建立师生互动论坛,由教师和学生发起一个主题来讨论。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教与教”教学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扩展教学空间,使基础差些的学生通过网络预习课程的背景知识,通过反复看视频清楚了解课程内容,不至于跟不上课程进度,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站复习或深入了解课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对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科学的思考方式,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有了内容完善的课程网站,学生可以方便的得到课程知识和相关信息,这对课堂教学就有了新的要求,不能再按部就班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需根据课程内容积极实行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综合应用图片、故事和研究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如介绍基因克隆是放一张用鱼竿钓鱼和撒网补鱼的对比图,启发学生思考2种不同的获得基因的思路;用双螺旋发现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研究人员的分工合作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判蚪ソ的介绍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介绍十年时间研究64个遗传密码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基因编码和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关系是如何破译的,使学生明白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可能是长期重复性的工作积累。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了解分子生物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思路,知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理性思维方式。
2.探索式教学方式应用。在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开始进行问题和任务导向的探索式教学方式。如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获得抗虫转基因棉花?这个问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分子检测等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学生要像做项目一样,必须了解每个过程,写出技术路线,并进行分析,探索每个方案的可行性,从中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受争议的原因。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方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这一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科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
三、因能施教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研究生实践教学内容时,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已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很多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基本没有做过相关实验,实验操作能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正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差异,选择有区别的实验内容。分子生物学公共课只有20学时的实践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不与本科期间内容重复又能兼顾学生的能力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呢?我们选择2天时间的综合大实验的方式进行,尝试同样的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个是真核基因克隆,一个是真核基因表达分析,所用的实验技术均为RT-PCR技术,即先提取总RNA,再反转录,再PCR分析。但前者较容易,属于定性实验,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就算成功;后者属于定量实验,需要实验者手法准确,还需增加内参基因对照和循环数分析,做出好结果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要求。上实验课前先将实验内容全部发到网站,然后让学生选择做哪个实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选择,最后基本都能得出满意的结果。
这种模式,实验准备工作基本一样,但学生实验内容和操作有所区别。让学生通过一次综合实验课了解真核基因的克隆和真核基因表达分析的研究方法,两天时间完成一个完整实验,也使学生了解到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前一个实验产物还要继续进行下一个实验,每一步都必需认真完成最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水平来选择做哪个实验,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很强,都想做出好的结果,无论是实验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弱的学生都很满意。
网络课程网站、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和使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改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在教学中三者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姚伦广,胡小敏,阚云超.综述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9):68-30.
[2]沈晗,孟民杰,邵红伟,张文峰,黄树林.着眼于研究生培养实际需要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6-47.
[3]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J].教育研究,2016,(2):37-49.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郑州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076)。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我国综合、师范、医药、农林类院校生物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前沿学科,课程地位十分重要。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的本科院校,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了解或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理论知识抽象、有深度、内容多,而且教学时间短(54学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老师,就我院学生的情况在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向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拓展而形成的,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作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1]。另外,近年来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绝大多数都颁给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这表明了分子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技术内容庞杂、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是很难的,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该技术可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验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但这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及互动的环节减少;二是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大量的课堂信息。
2.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失调严重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是一门实验技术类课程,在我国师范类高校中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课时普遍较低,特别是处于本科发展起步阶段的师范院校,实验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我院开设的这门课程,理论内容在一学期内都很难讲授完,几乎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实验,更不要说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了。由于实验课时很有限,很难保证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逐渐丧失。
3.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缺乏
综合型实验是将某几个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知识验证型实验主要是验证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仅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固定的实验操作进行培训。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以知识验证型实验为主,缺乏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等实验能力。
4.实验教学经费匮乏
学校每年都在扩招,我院每次上学生实验课实验室内人数都在25个左右,又由于实验经费很有限,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和试剂都比较昂贵,根本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导致实验课上只有几个学生经常动手操作,其他大多数学生坐等结果,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能力培养目标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应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应掌握一些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无法完成,必须将实验教学纳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使理论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步建立独立的科研和工作方法,为继续深造发展和将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分阶段完成,以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构建分层次的能力,由浅入深地不断提高。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充实理论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有一种开放和发展的心态[4]。另外,只有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变灌输为启发,同时也才能使该课程为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与疾病发生原理、药物和保健品开发、个体发育、生殖健康、生产生活和生活质量等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内容,让学生觉得这门抽象的课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同时与讲授教材、新进展专题系列报告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同时将学生分成相应的组,每组同学准备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章理论内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报告,并选择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解该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就该部分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由该组同学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下一次课回答,最后由教师解答疑问并总结。
2.增加实验课时数和教学经费,充实实验内容
增加实验课时数,是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运用广泛,是生物技术类学生进行实验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的课时数而言,根本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需要。增加课时数,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些基础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分子生物学技术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试剂的配制及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例如:基因克隆涉及的核酸提取、PCR、凝胶电泳等;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设置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拟实验方案,制定技术路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这样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耗材以及试剂都比较昂贵,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不足以满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要积极申请实验教学经费,使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二每次进行实验准备前,可以通知学生,让无课并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来,使学生既可以熟练掌握仪器使用及试剂配制,又可增强其责任感,使其在进行实验时,能更加珍惜实验仪器和试剂,认真做好实验。
3.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是关键。将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及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本院有多位教师承担着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可以让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做科研,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基本实验方法的同时,建立科研思维。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紧密联系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又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掌握实验技巧以及实验以外的其它知识技能。
4.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习惯
查阅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新进展的文献,通过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使其了解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进展和热点问题。向学生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期刊,比如英文的期刊Pubmed (http: / / ncbi.nlm.gov/pumbed),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http: / / sciencedirect. com),Wiley Inter Science电子期刊(http: / / interscience. wiley. com/ journal finder. html)等;还有一些中文的期刊: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万方数据库等,选择代表性的数据库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查文献,尤其是自己对某方面研究感兴趣的文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搜集学习资料的手段。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仔细阅读并逐渐地提炼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对学生以后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5.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教师对所讲授课程进行考核是衡量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起到衡量学生对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情况,我们增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30%)。平时成绩由听讲、回答问题、作业、查阅文献资料的总结报告4个方面组成;由于平时成绩所占总评成绩比重较高,学生上课听讲大都认真专注,每次理论课后学生都按时复习课堂讲授重点并按时完成作业;实验的设置也增进了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近5年的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本课程要求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有较大提升,且对基本实验技术理解更加深入。
四、结语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内容,实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技术技能的立足点。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仅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经验,如何顺应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仍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2]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9-100.
[3]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07,136-137.
[4]范纯新,郭弘艺,唐文乔.细胞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10/2011,76,112.
1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重点明确
实习学生在本院实习分子生物学的时间为4周。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带教老师应首先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实习内容。在制定带教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科的大纲要求,还应结合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制定最合理、最贴近实际的带教计划。由于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较多,而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带教计划中将带教内容分为4个类别,即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区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等纳入实习生应熟练掌握的内容。有侧重点的带教可以让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常用检测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由点到面地进行分子生物学检验知识的学习。
2注重岗前教育,树立整体意识
为引导实习学生转变角色,保证实习质量,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设备、环境和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习学生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本情况、分区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等。并且要求学生实习前仔细阅读实验室管理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着重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各区的工作制度、各项目检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护及标本接收、处理和保存等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室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带教老师应首先引导实习学生按照区域流向制度依次参观各实验分区,系统地向其介绍各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然后,根据带教计划的侧重点,选择常用检测项目,结合项目介绍主要相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养及记录登记,让实习生树立整体意识,对实验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质量控制理念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校园内依靠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较少的实验课时难以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因此,实习学生在进入临床实验室后,对很多仪器设备较为陌生,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规范之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检验对实验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其不断进步。首先,带教老师必须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出发,边操作示范边讲解相关知识,重点强调操作要点和关键步骤,指出注意事项并说明原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带教老师在旁给予指导,并当场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记忆深刻。通过操作示范和指导,带领学生逐步完成规定的实验操作项目。此外,带教老师应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目的检测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准确的检验结果是检验医学的生命。检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会对患者诊治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分子生物学检验是繁杂有序且细致的工作,从标本接收、标本前处理、DNA提取、扩增分析到报告发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有误。因此,带教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质量控制理念。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需要根据岗前教育的内容,对各个操作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并向学生讲解相应的质控措施,重点说明标本质量判断标准、实验操作规范、仪器设备校准、质控参数设定、结果处理、报告审核与签发等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带教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学生严格要求、持续关注,一方面保证检验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4科学考核,严把实习质量
在学生实习期满时,应按照要求对其进行考核。本实验室对实习生分子生物学检验的考核内容包括如下两方面。(1)基本操作考核:实习生需独自完成规定标本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程度、检测结果准确性进行打分。(2)理论考试: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实验室分区、标本采集及保存、质量控制、常用检验项目的简要操作流程或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污染预防措施等。通过考核,带教老师能了解实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实习学生掌握不佳的知识点再加以指导,为保证实习质量把好关。
5引导学习前沿知识,培养科研思维
由于教材更新一般都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为了弥补分子生物学教材和临床实践应用脱节的缺陷,带教老师还应尽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相关前沿知识,提倡学生广泛搜集、阅读文献和专业书籍,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当然,这对带教老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为学生做好表率。此外,学生实习期间还需完成毕业论文,对于承担毕业课题指导任务的带教老师而言,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带教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使其能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实验设计熟悉和掌握多种实验方法;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科研写作水平。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既丰富了分子生物学带教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6小结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SWOT;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国高校近年来纷纷尝试新的办学思路和方法,双语教学由于其特殊的教学模式和与国际接轨的显著特点也成为近几年各高校纷纷设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被这个新名词所吸引,双语专业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追逐和向往的专业。同时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是学生后续科研以及国际交流的必然手段之一。本文针对如上背景讨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尝试,旨在分析现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未来教学设置的可持续发展。
2.分子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
对比国内分子生物学汉语本科教学,从双语教学的内部及外部影响因素对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做如下分析:
2.1 优势 (Strength)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通过中西教学理念的结合提高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教育。国内分子生物学基础教学对原理的讲解普遍较生硬,体现在教材上是教材表面上看涵盖很多知识点,但对分子生物学历史和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简单介绍之后,将侧重点放到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的传授方面,对分子生物学概念框架、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没有深入的讲解,也没有举例进行阐释;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是如此,由于学时有限而需要介绍的内容偏多,因此对原理的讲解也较简单,这明显不利于培养初学者的分子生物学思维,也不利于提升初学者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2.2劣势(Weakness)
双语教学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据调查目前双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模式有英文课件、英文讲授,英文课件、英汉双语讲授,英文课件、汉语讲授,英汉双语课件、英汉双语讲授,英汉双语课件、汉语讲授等多种,并且有些学校对于双语讲授进行了规定,规定了英文讲授和汉语讲授的比例。针对教学模式的调查结果是,学生对已经开设的双语课程中,哪种模式最易于接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英汉双语课件、英汉双语讲授的学生比例最高,占到33.83%。
2.3 机遇 ( Opportunity )
分子生物学的国际交流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具体的课程开展尤其是学生后期发展需求方面均离不开对本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包括高等级文章的阅读、高等级会议交流需要等方面。因此,从客观教学需求以及主观学生知识体系完善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4 挑战 ( Threat )
施教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制约着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一般说来,高校教师在学科安排上具有比较宽泛的专业自,教师的专业自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是否有能力。同时,受教者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着双语教学的开展。据调查,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全英教学,应该全部由外教来授课,全部运用国外教学方式方法;也有学生持不同看法,认为双语教学即将专业知识翻译成英文讲解等观点都存在。且双语授课班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有抵触情绪,认为教学效果不理想,自己的英文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差,看不懂英文教材,听不懂英文讲解,一些学生还陷入了英语也没有理解,专业知识也没有掌握的窘境。
此外,缺少成熟的双语课程教材使双语教学缺少依据。双语分子生物学教学教材的缺乏也成为困扰其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教材市场中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材也有一些,但多数为影印教材,真正适用于双语教学的很少,教材的缺失不仅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更给学生学习带来阻碍。
3.构建基于CACR模式下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尝试
笔者通过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摸索和实践了一些教学方法,认为双语教学需要做好几个结合,才能发挥优势、化解劣势,真正促进其改进和完善及持续发展。
3.1 双语教学应做好两种语言的充分结合(Combining the two languages)
双语教学中如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使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采用双语课件,双语讲授的方式,并且双语授课不应拘泥于授课语言的比例,授课语言的比例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来决定,如:对于一本班学生,如果学生语言基础扎实,可以在教学中加大英文运用的比重,多用英文讲授;但如果授课对象是项目班学生,一般应加大汉语授课比重。另外,对于那些用英语解释会更加清晰、准确,更利于学生理解的定义、概念、例题,就用英文讲解,而一些用中文讲解更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就用中文讲解,语言的比例应灵活掌握,语言的结合自然流畅。
3.2 双语教学应着重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Applying western theories to the China details)
教学内容的结合主要指教学应结合中外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精华,,教材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按照中西结合的思路编制特定的双语教材,以满足实际需要。
3.3中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恰当结合(China-foreign perspectives & methods)
(1)恰当地结合国外原理和我国技术教学方式。将我国侧重分子生物学思维教学的优势与我国侧重技术操作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双语教学究其根源其实是为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所以,双语教学应立足于国外的理论,在清晰介绍原理的基础上,展开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绍,并辅之以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在确立分子生物学思维的基础上,练习分子生物学实务和操作。
3.4 与相关课程的巧妙结合(Related the accounting courses with pertaining courses)
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和相关课程的设置也有密切的关系,合理设置分子生物学学双语课程的前置课程(prerequisites),在开设双语分子生物学课程之前,可以开设分子生物学史及分子生物学专业术语课程,讲授专业术语,为分子生物学课程做前期铺垫,使分子生物学原理变得更易于理解,便于课程的衔接,使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4.总结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展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无论是从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生的平均水平、教材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规划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相关配套课程的开展以及教学内容的革新来完善整体的双语教学体系,为今后双语教学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宪平. 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9.
[2]史锋. 双语教学在中国实行的逆向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J]2011(8):17-20.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检验项目化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揭晓生命奥秘的一门学科,是目前飞速发展的,且最具活力的生命学科。分子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主要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操作为目标,为以后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领域融技术前沿性、创新性、挑战性于一体的专业实验课程。由于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课时有限,整个实验过程较繁琐,且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薄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采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检验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引导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其目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1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在各级医疗卫生、各大医疗检验服务、检验仪器试剂公司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及研发销售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目前这些工作岗位都有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检验项目或者是科研任务,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基础及分析能力。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是让学生带着项目去学习知识,学生们往往意识到这些项目就是他们以后工作岗位上需要学会的内容,因此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更适合学生的培养。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以任务驱动,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内容必须有符合课程要求的项目作为载体,教学是领着学生完成项目,来做事,而不是单做习题,要把支撑实践的理论知识融于工作过程中,学生工作要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往,分子生物学检验所开设的实验主要用于强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微量操作技能与无菌操作技术,实验内容包括DNA提取、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质粒DNA的提取及限制性内切酶切分析、扩增DNA目的基因等,这些实验独立进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学生不能融会贯通,也缺乏与临床的联系,同时不能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更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通过项目化教改:学生通过完成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项目或一个科研小项目,掌握相关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操作思考能力,并发展职业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掌握与就业、科研接轨的综合实践素质和能力。
2基于项目化导向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实施
2.1研究对象
选择2014级和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共27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共150名,采用的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学生共121名,采用基于项目化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和既往学习成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项目化教改内容的选取
在全省范围内对医院和公司检验工作岗位,工作能力,工作项目,所需知识点进行调研。分析资料获得分子生物学检验岗位人才所需的核心技能以及掌握这些技能所要求的知识点及职业素质,制定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结合项目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根据细菌的特性,对涉及到的致病菌尽量用非致病菌代替,对设计的科研项目也需考虑其成功率,最后确定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
2.3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项目化教改方法的确定
基于项目化教改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的实施,我们根据最新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实验室现有条件,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将原来几个分散独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完整的实验项目。通过临床病例和科研课题的引导,提出分子生物学检验项目和科研小项目,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以医院检验流程和科研思路为线索进行设计,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按照工作过程整合的知识目标(复习实验原理步骤)、安排项目准备(准备实验器材试剂)、项目实施(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项目结果(实验结果报告分析)等学习项目。
2.4基于项目化导向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RNA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粒DNA的分离纯化及重组质粒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析鉴定等。我们将这几个独立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重组人溶菌酶基因工程菌构建的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主要分为人溶菌酶RNA分离纯化、PCR技术扩增人溶菌酶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人溶菌酶DNA、载体质粒DNA的分离纯化以及重组人溶菌酶质粒的酶切鉴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掌握核酸分离纯化原则、原理及常用方法、PCR原理及引物设计原则、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点、质粒DNA的概念及分离纯化原理,同时还掌握PCR仪、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紫外凝胶成像系统等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将基本实验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项目化导向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评价
科技创新是时展的主题,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今天,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有助于培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学思路,构建新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是提高基础实验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本研究根据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项目化导向的新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内容更加具体,更加连贯。整个项目探究的合作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感受,促进了学生间、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教学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一个良好的综合性实验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动力源泉和启蒙点。通过项目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突出学生实践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另外,通过课程考试、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1课程考试成绩
对2014级和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与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理论考试成绩总分为100分,实验考试成绩总分为20分,项目化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学生成绩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无论是理论考试总成绩还是实验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项目化教学组均高于传统教学组。理论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项目化教学组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说明项目化教学组教学效果最好,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快、较扎实,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连贯性掌握,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检验学习的效果。
3.2问卷调查
为了调查学生对项目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反映,课程结束后,我们对2014级和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把项目化实验教学组与传统实验教学组学生在对教学方法满意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科研兴趣等方面进行比较(见图1),结果显示,项目化实验教学组在教学方法满意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科研兴趣等方面均高于其他两组。说明项目化实验教学法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4结语
虽然项目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良好,但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今后需要改进和解决的问题。项目化实验教学所设计的这些实验往往是连续性实验,需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对实验场地和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更开放的实验场所及科研仪器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研素质。
综上所述,项目化实验教学模式能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实验(下转第144页)(上接第98页)教学质量,也对理论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艳琴,袁才佳,蒋显勇等.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11):80-82.
[2] 刘文,胡巍,盛桂华等.课题驱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与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5):197-200.
[3] 吕毅.高职高专外贸单证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卷宗,2017(13).
[4] 王英.SOAP学习模式下以大学生创业项目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探究——以商务英语口语课程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6):216-219.
[5] 李江滨,巫媛,李育超等.RNA提取、定量及TR-PCR综合性实验在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实施[J].科教導刊,2016(36):90-91.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学 全英型 中英混合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72-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既懂专业又通英语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学术交流中广泛使用英语。为应对这个时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的第八条专门谈到了在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1],该文件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继续深入进行双语教学改革[2]。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在一些非语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双语教学实际上是指用汉语与英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成为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被世界各国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3],因此,从研究内容、课程特点以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来看,分子生物学显然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根据笔者参与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工作的经验,下面谈谈自己在双语教学中积累的体会和认识。
1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如上所述,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获取最新分子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学科前沿进展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便于学生能更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
1.2 可行性
《分子生物学》的语言表述和词义相对比较固定,各种语言对它们的理解、诊释比较一致。实践证明,双语教育不仅在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双语国家或多语国家获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单语国家也获得了成功。我国近10来年的实践也有一些成功例子[4]。
1.3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的,英语语言目标与专业知识目标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首先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让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其次是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自学,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思维方式和前沿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方式,培养他们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体会
2.1 教材选择
我们选择了《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第二版)及刘进元等翻译的中文版作为教材,该教材是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其结构新颖、重点明确;图表简练便于记忆;英文语句自然、易懂,是提高专业外语水平的较好读本,这两本教材中英对照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我们还选用James D.Watson等编写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第六版)和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中文教材作为参考教材。
2.2 教师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比如师德高尚、学业精湛对这门课程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等等,此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在教学上灵活自如,因此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备课,做好每堂课的教学组织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吃透课程所有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此外,由于双语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精力,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双语教学课程,为使双语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各学校应完善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重视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
2.3 学生
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一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要使教学有成效,除了教师努力,还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否则很难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能否在双语课堂学到东西,直接影响其参与双语教学的热情。反过来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也必将会影响双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大学生已经是一个比较有自己思想的群体,不少双语教学模式还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5]。
2.4 教学组织
2.4.1 教学模式
卢维奇把双语教学模式分成四个等级:(1)超高级,即全英型,采用英文教材,教学过程全部在英语环境中进行;(2)高级,即中英混合型,以英文讲授为主,辅以中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主;(3)中级,即半英型,以中文讲授为主,穿插英语教学;(4)初级,即术语引导型,专业术语和章节标题用英文板书,其他内容用中文讲授[6]。有时人们错误地认为授课过程中英文讲授的比例越高越好。比如教学刚开始时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用全英文讲授,学生会因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首先我们应该摸清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据此来确定初期中英文讲授的适宜比例,然后随着教学时间推移,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逐步加大英文讲授比例。我们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主要采用了中英混合型及半英型两种教学模式。
2.4.2 重视安排预习与复习
分子生物学因比较抽象被学生认为是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我们会将精心制作的PPT提前转发给学生,每次课后,在安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时,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已学的知识点并预习相应的中文和英文内容,将整理的新内容中会涉及到的专业英语词汇发给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每次课前都会以提问讨论的形式,检查复习和预习的效果,这样还可了解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难点并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
2.4.3 课堂活动的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论文阅读讨论,针对知识点的Presentation等课堂活动,小组讨论主要讨论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教师点出的重要知识点,论文阅读讨论的是阅读论文的收获及教师针对论文提出的一些问题,针对知识点的Presentation是安排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针对教师列出的一些知识点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的演讲,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从中也可以换位思考,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维方式,改进教学方法。
2.4.4 教学工具的运用
由于实际教学学时的限制和分子生物学内容的繁多,我们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参考国外多种原版教科书及电子图书,非常系统地制作了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和模拟动画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教学内容尽可能包含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所有知识点,并根据自己的科研及查阅最新文献的情况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前沿知识融合在其中。这些课件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课时利用率,解决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还辅以参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 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双语教学效果
我们一致认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面,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考核中平时成绩占10%,小组讨论10%,论文阅读讨论占10%,听学术报告汇报5%,Presentation占15%,期末考试占50%,期末试题命题中英文形式的命题考试占50%~80%,考虑到学生英语表达及写作能力有限没有要求学生只能用英文进行回答,但是对用英文回答的学生适当加分给予鼓励。
3 结语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需要,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求。因此,高校、高校教师、大学生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这项教学改革,高校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建立完善各项政策和激励机制,教师积极参与,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成为合格的双语教师,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主动参与到这项对自身有利的教学改革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08-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01-01.
[3] 廖静,张雯,王玉凤,等.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与学[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4):20-22.
[4] 张淑红,刘凯,张运峰,等.八所重点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