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4:40:13
导语:在医养结合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基层医院;基本药物制度;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确实解决医疗行业以药养医的痼疾,降低群众治疗疾病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农村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为此,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于2009年8月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国家疾病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并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标志着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院开始实施【1】。我院于2011年1月执行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已有二年有余,现将我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作如下报道:
1 我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现状
1.1、基本药物的采购现状。我院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国家确定了包括西药、中成药共计307种,江苏省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另增补290种,我院采购的基本药物种类达到597种【2】。2011年1月-2011年12月底我院采购国家基本药物58.13万元、江苏省增加基本药物45.69万元,省增采购基本药物采购比例为44.01%,明显高于有关部门规定的省增基本药物采购比例不超过35%的文件精神。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采购国家基本药物86.44万元、省增基本药物采购31.28万元,省增采购占比26.57%。统计基本药物的及时率:2011年度1周及时率85.72%,三日及时率67.74%。2012年度1周及时率92.45%,三日及时率82.56%。
1.2、基本药物使用现状。我院使用农村合作医疗平台,所有药品都为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否则在计算机不能够录入,保证了基本药物的使用率为100%。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零差率销售,绝大部分药品价格较实施前大幅降低,门急诊次均药费为23.25元,较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下降26.76%,住院次均药费为1659.34元,平均下降34.12%。
1.3、基本药物报销现状。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与新农合相结合,使得药品零差价的基础上进行报销,2011年度门诊报销比例为35%、住院报销比例为65%,2012年度门诊报销比例为40%、住院报销比例为85%,特别是新农合慢性病管理的患者,门诊用药可报销60%,患者药费支出大幅度下降,门急诊和住院人次数明显上升。
2 存在问题
2.1、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不能完全适应基层医院用药习惯。基本药物是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际成功经验和药品有效信息精选出来的药品,多为价格较低的普通药品,基本能够满足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3】。但是,通过二年来的临产实践,我们发现儿科、妇科、五官科、口腔科及急救药物严重不足,特别是急救药品,用药用药量少,价格低廉,往往不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再者基层医疗机构专科疾病,往往需要专科用药,而基本药物目录不在其中,往往不得不放弃部分医疗服务,使患者再次流入三级医院,医药费用支出增加。慢性病患者用药多为省增基本药物,但使用比例的控制,导致医疗机构限制用量大、价格高的省增基本药物的采购,导致患者投诉或医患纠纷。
2.2、基本药物制度与新农合平台结合,规定医疗机构根据参合人数定额报销,报销超出的部分由医疗机构自负,导致医疗机构在新农合资金紧张时,大幅度减少用量大,价格高的基本药物采购。新农合慢性病管理的患者本身常年用药,并且只能指定医疗机构购药,药品的时断时有促成了医患关系紧张,投诉增加,满意度降低【4】。
2.3、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打破了以药养医的传统。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收入主要来源的业务收入和财政补助,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工资和其他待遇都出现明显的提升,说明新医改过程中,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得到保障。但目前,财政补助额度不够、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到了工作人员收入提高,也影响到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基层医疗机构在身缺少药品净收入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检查项目和提高诊疗费用,会导致“三合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2.4、部分常规药品因成本上升,生产厂家停止生产或减量生产,导致医疗机构药品缺货甚至断货,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医疗机构的业务发展。个别药品价格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提高不少,患者难接受或不理解,易促成患者投诉和医患矛盾。
3 对策及建议
3.1、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仍处在初期阶段,在生产和配送环节存在不足,导致药品供应中断,各医疗机构应该根据上年度同期用量和机构发展情况,建立药品贮备机制,保持三个月正常用量的库存。
3.2、药品采购应采取多元化机制,设定一定比例的网下采购权利,以便在断货,缺货或是急需药品时,做到自主采购,同时采取不同的支付政策。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健全网下采购药品的监管制度,保证合理、合法、合规【5】。
3.3、加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区设立咨询处,公开基本药物在采购、管理、使用、报销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让患者充分理解目前基本药物制度现状,加强与医务人员的配合力度,减少投诉,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推进。
3.4、加强新农合报销监管力度,杜绝违规虚假报销,控制慢性病用药的处方量和报销比例,杜绝此类药品重新进入流通环节,减轻新农合资金压力,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健康发展。
3.5、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药品政策,它不能解决所有药品相关问题。建议应该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的药品政策,药品管理部门应在源头上抓好药品的管理,不仅仅抓药品的治疗和采购,更要抓好药品的流通,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环境【6-7】。
4 结语
基本药物制度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取的药品,是新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基层医院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门急诊次均药费为23.25元,较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下降26.76%,住院次均药费为1659.34元,平均下降34.12%,极大的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初步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但是,在二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以上的问题分析,我们结合我院的实施现状,提出上述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以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旨在促进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院顺利实施,保障患者的基本疾病的诊治需求。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国家疾病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z],2009。
[2]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z],2010。
[3]池春明,欧湘峰,潘柳婵。基层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8):4600-4601。
[4]谢杏苗。基层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11):92-93。
[5]刘也良。药品采购形式需要多元化[J],中国卫生,2012,7:44-45。
摘要:介绍了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总结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 可持续发展 重要性 存在问题 对策
内蒙古草地资源丰富,但面临着逐年退化、面积日益缩小的危机,其中主要原因有过牧 、开垦 及矿产开采。其中草原矿产开采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由于受利益驱动、牧民增收压力大、国家政策导向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草场也出现过度放牧和内蒙古部分旗县牧民将成片草场开垦种粮的现象,使得草场退化。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畜南下、禽北上”的想法也是一种正在考虑中的新思路。
一、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总面积为4亿hm2,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则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1]。
二、存在的问题
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和休禁牧制度等,且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有一定期限和范围[2]。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2.亟待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户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他科学技术指导,只有靠多养牲畜来提升效益。同时,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现今的高消费,这样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致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3.监督权力亟需加强,且监理经费不足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听而任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策
1.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总之,逐步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对牧民实施科技普及与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4]。
2.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3.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4.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5.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
6.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林立.草原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3):20-22.
[关键词] 改进医院收入分配制度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事业单位,其发展与壮大直接影响着全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有力推动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到位,各级政府对医院的补助逐渐减少,医院由原先的全额拨款过渡到经费自理,这从根本上不断引导医院实行医疗服务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相挂钩的分配制度。随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卫生部明确要求卫生医疗机构不准实行药品、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开单提成,取消医疗业务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直接挂钩的分配模式,坚决杜绝医务人员收入同医疗服务收费挂钩的现象。但目前大多数医院依然在执行医疗服务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挂钩的分配制度,在实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如何调整分配模式、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这是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共同关注的重点。现就这一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并就如何改进分配制度提出个人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
医疗服务收入与个人收入相挂钩的薪酬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将个人收入与单位效益相结合,扭转了过去医务人员不在乎工作效率、不关注医院收入、不关心医院财务状况的不良现象,引导大家都来关注这些问题,应该说这种模式在一段时期为医院财富的积累、成本的降低,促进医院取得很大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分配模式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引发了许多问题。
1、导致医疗行为脱离了救死扶伤的传统
这种分配模式在激励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医疗行为的趋利性,部分医院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目标,给各科室下达较高的收入任务指标,经过层层分解最终到了医生头上,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部分医生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顾职业道德和患者具体情况,盲目开进口药、高价药,进行滥检查、实行过度医疗,由此造成患者医疗成本的增加和群众看病贵的现状,带来了社会问题,影响了医院救死扶伤的良好形象。
2、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制定这种分配模式时没能考虑医院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致使对医疗活动缺乏有效的全程控制,责、权、利不明确,经济指标与医疗服务质量缺乏有机结合,导致医生只顾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自己的收入不能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致使医疗事故频发。
3、导致职工间收入的不平衡
由于目前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加上各科室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不同,院方对此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科室、医生工作的标准,必然导致医院各科室之间收入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形成个人之间薪酬的差异,造成医生收入的不平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加剧了医疗行为的趋利性。
4、违背了有关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
这种分配模式促使医务人员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违背了职业道德和做人的良知,人为的加重了患者的负担,这是造成群众看病贵的原因之一,严重违反了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八不准”的规定,同时与近年来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相违背。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医院应属于社会公共医疗范畴,理论上应为非盈利性的国家事业单位,但由于政府长期对其只是实行低标准的定额补助,投入严重不足由此造成“逆差”式经营矛盾日趋突出,如果不积极创收,连正常的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的正常工资都无法保证,将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更不可能进行医疗设备的更新,谈不上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造就了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的医疗服务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相挂钩的分配模式。
三、对策与建议
为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切实解决医院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方面对现行分配机制进行改革:
1、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为切实取消医疗服务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相挂钩的分配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卫生医疗体制政策的宣传力度,要求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八不准”的规定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并建立投诉举报机制,让医院接受患者监督,对举报投诉的乱开药等趋利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以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维护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和农村社会稳定。
2、加大政府的投入
为了切实提高当地的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转换观念,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医院正常的运转,并尽可能增加专项补助让医院能购置先进设备,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切实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为了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真正发扬“救死扶伤”的优良传统,摒弃那种为了自身利益而多开药,乱检查的不良行为,减轻患者的负担。
4、推行目标管理绩效工资制度
为切实解决以药养医现象,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合理解决职工待遇问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医院的做法,探索推行“目标管理绩效工资制”,即按照 “四定一保二考核”原则,根据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对单位产生的效益来决定工资额度,并结合科室经济指标和目标考核情况将工资总额划分为固定部分和绩效部分发放,这种新的分配机制是将医疗质量等社会效益指标同经济指标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强化量化指标管理上,通过努力提高医院在社会上的信誉来增加医院经营收入,努力使职工对劳务报酬满意。
总之,目前医院执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已引发了社会矛盾,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只有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医院方面积极加强领导,实行院长抓副职,副职抓科室,科室抓人头,形成一种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管理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成立专门的目标管理小组,负责各科全方位考核,确保医院制定考核制度得到执行,让目标管理绩效工资制的执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减少群众看病费用、增加农村医院的收入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乡镇中心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b)-0132-04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原了基本药物“基本、基础、基层”的内涵,为改变“以药养医”的痼疾、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供了制度基础[1]。2010年1月30日九江市11个县的6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面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力保群众的用药安全,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减轻看病负担。为了及时了解乡镇卫生院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效果,本研究对九江市63所乡镇卫生院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九江市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6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本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调研的对象,研究时间为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其中6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现核定编制2450名,实际在岗名数1646名;其中有编制名员804名,聘用842名;在岗人员中,临床医师549,护士377名,医技及管理人员720名。
1.2 方法
采用定性方法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定量收集和复核已向乡镇中心卫生院发放的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测月报表,并采用Excel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乡镇中心卫生院服务提供情况
2011、2010年分别与2009年同期比较,试点地区门急诊人次由725 179人次分别提高到1 278 559、1 026 567人次,分别提高了76.31%、41.56%;出院人次由49 831人次分别提高到79 006、66 640人次,分别提高了58.55%、33.73%;基本药物西药由175种分别增至224、180种,基本药物中成药由53种增至101、71种,基本药物占总药品种数的92.59%、71.51%,基药使用效率为90%、75%。
2.2 乡镇中心卫生院相关收入情况
2011、2010年分别于2009年同期比较,63所中心卫生院门急诊次均费用由67.72元下降到41.47、52.41元,分别减少了38.76%、22.61%,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了27.30%、12.14%;门诊医疗收入分别上升了39.68%、39.10%,住院医疗收入分别上升了40.49%、44.92%;门诊药品收入分别下降了5.29%、2.52%,住院药品收入分别上升了1.03%、2.03%,其中基本药物收入分别增加了83.58%、58.18%;总收入分别增加了83.96%、56.07%;药占比分别下降了13.20%、13.03%;基药占总药比分别上升了87.75%、58.51%;业务收入分别上升了12.81%、14.74%;医务人员均收入分别增加了41.17%、18.95%(表1、表2)。
3 讨论
3.1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
乡镇中心卫生院是承担辖区内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医疗机构,其治疗费用低,报销比例高,深受农村群众欢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前,多数乡镇患者因医药费贵、中心卫生院医疗水平有限,病轻者选择不治疗,病重者选择上级医院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药费支出,且影响了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从而阻碍了卫生院医疗水平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加强了九江地区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了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其治疗费用低,报销比例高,深受农村群众欢迎。乡镇中心卫生院现是承担辖区内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医疗机构。基药药品零差率销售、报销比例提高,直接推动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的增加,加强了医疗机构服务。百姓的医疗需求在这一制度推动下会进一步释放,使疾病能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了由于经济压力而使小病不治延误成大病的现象。
3.2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取得“三赢”
6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统一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严格执行“非目录药品”使用规定、统一实行零差率销售、严格基本药物采购付款制度、实行基本医疗保险优惠政策等内容,用以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减轻用药负担,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的积极意义相对应[2]。中心卫生院服务提供情况、相关收入数据,实施前后比较表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使长久以来形成的“以药养医”体制逐步瓦解,基本药物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药品,医务人员用药习惯向安全、低廉、有效方向转变;行为逐步规范,医疗机构公益性逐步提升,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用药负担,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等问题。有效的基本药物制度多渠道补偿方案确保了各级财政拨款都能够及时足额到位,职工的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前有了明显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本市群众得到了实惠,对医改政策和卫生院的满意度有了空前的提高,初步取得了“政府赢得民心,农民赢得实惠,医院赢得发展”的“三赢”成效[3]。
3.3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乡镇中心卫生院信息化管理
本市部分卫生院通过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在医疗机构日常使用的业务软件中加入基本药物的管理功能,促进了基本药物的推广和应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卫生院的信息化管理,经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建设,本市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部分卫生院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新农合、行政监管、办公自动化等很多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机到互联互通、从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的跨越,信息化成效初步显现[4]。
3.4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中心卫生院合理用药
本市10所乡镇中心院实施后平均用药品种数由3.28种下降到2.29种,减少了30.18%;基本药物处方使用率由98%提高到100%,增长了2%;药品通用名处方使用率由99%提高到100%,增长了1%;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由15.24%减少到11.02%,下降了26.67%;注射剂、静脉注射使用率分别由16.54%、9.32%减少到11.22%、2.01%,下降了32.16%、78.43%;合理处方率由69.54%提高到83.54%,提高了16.76%,结果表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了本市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合理用药水平[5]。这与本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加强其政策宣传密不可分。①加强对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规范合理用药;②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公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对基本药物的信赖度,普及合理用药常识,改变不良用药行为。
3.5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卫生院综合体制改革
按照服务人口1.25‰标准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实施绩效工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公开选拔,择优聘用和聘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全院聘用、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了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制订了绩效考核方案,按照服务质量、数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收入挂钩。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现了“两个确保”,达到了“两个满意”,即确保职工收入总体水平不下降使医务人员满意,确保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效率不下降使居民满意[6-7]。
3.6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6.1 实施初期基本药物利用尚不充分,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共有307种药品,但是目前基本药物品种的结构严重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利用,剔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常用(如治疗结核病、血吸虫病、麻风病及精神病等药物)及短缺的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能采购使用的品种及品规数不多,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抗生素、妇产科用药、儿童用药、感冒用药的药品较少,有临床医生反映目录内部分药品品种落后,疗效不理想。药品种类的缺少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于“有医无药”的尴尬境地[8]。
针对上述情况,本省结合本省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等流行病现状及不同人群的用药习惯,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结构,《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2011年版)增补了226种药品,至此,包括原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307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在内,本省基层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品种达到533种。此次增补的226种药品包括中成药91个品种、西药135个品种,重点增加了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眼科、慢性病防治等药品品种,侧重解决了本省基层医疗机构普通反映的药品品种和类别不足的问题,但各地中心卫生院因特殊情况暂未配备新增补的基本药物。
3.6.2 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不合理,队伍亟待加强 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不合理,普遍存在缺编、断层现象。各乡镇卫生院均存在“老人”面临退休、“新人”接不上、人手少、一人兼多职的情况,致使工作开展困难。基层卫生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本市63所乡镇卫生院原有人员学历低,高学历人员找不来,临时人员因工资水平低难以留住,严重制约了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存在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9-10]。
3.7 建议与对策
3.7.1 尽快配备新增基药品种、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的规范管理 根据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等流行病现状及不同人群的用药习惯,尽快配备《江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补目录(基层部分)》(2011年版)增补中的品种。①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中心卫生院的指导,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向上级部们反映本管理区内中心卫生院的特殊情况,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②加强监管力度,督促试点单位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此外还要加强试点单位医德医风建设,逐步让医务工作者自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1]。
3.7.2 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人才建设 中心卫生院建设要在“扩总量、调结构、优政策”上下功夫。①采取相对灵活的招聘方式,使大部分在基层卫生工作时间较长、水平较高、表现优秀的人员能够纳入编制管理,引导和鼓励优秀的编外人员、社会上医学毕业生、个体执业人员到基层工作[12];②建立面向基层的定向培养力度,完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保障、培养发展、财政投入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③适度提高临时人员的工资待遇,缓解卫生院人员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鹏.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影响评估与执行力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0,95(2):26.
[2] 林朝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的积极意义[J].首都医药,2010,6(11):57.
[3] 万朝雷,杨泽云,魏玲,等.九江市中心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现状的调查[J].医药前沿,2011,24(1):41-42.
[4] 于倩倩,尹文强.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政策执行困难原因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2):86-89.
[5] 邹榕,罗红叶,黎燕宁,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广西乡镇卫生院门诊用药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 15(13):1451-1453.
[6] 张丽青,黄术生.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的影响和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6):438-439.
[7] 吴俊安,项建明,朱庆群,等.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事业卫生管理,2010,30(6):438.
[8] 迟新杰.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7):24-26.
[9] 崔雪丹,尹文强,陈钟鸣,等.基本药物制度背景下社区医生激励机制路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4):251-254.
[10] 宗文红,周洲,买淑鹏,等.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1099-1102
[11] 高月霞,李奕辰,刘国恩等.基本药物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488-491.
关键词:商业人身保险社会保障险种结构经营战略
商业人身保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与商业人身保险都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因生、老、病、死、残等人身风险而遭遇不幸或困难的人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二者并行不悖、共同发展,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社会保障制度对人身保险发展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人身保险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社会保障的范围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窄,人身保险发展的空间相对越大;反之亦然。因为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范围越小,即使社会保障标准和待遇维持原有水平,用于社会保障的总费用就越少。而社会保障费用和工资均来源于消费基金,社会保障费用的减少意味着工资部分的增多,即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人们参加人身保险的能力也相应增强。
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越不齐全,人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相对越大。因为在人们的保障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项目越少,需要由人身保险进行保障的就越多,参加保险的愿望和积极性就越高。同样,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社会保障项目越少,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越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上升。
社会保障发展程度对人身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是指社会保障的给付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和人们保障需求一定时,社会保障发展程度越低,对人身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二)商业人身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日益加深,商业人身保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基本保险管理,可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许多国家都尝试在社会基本保险的运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主要途径是在国家监督之下选择保险公司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政府通过投资限制、绩效评估等办法对其进行监管。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由于其产品特征、资产结构、对长期资本投资管理的丰富经验等,成为基金经理人的首选目标。在美国,许多保险公司都是公立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基金管理人。实践证明,由保险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等私营机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效率比政府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力量,可以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被雇主视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引导和鼓励自愿性职业年金计划、企业养老金计划等各类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保险公司在数理计算、资产运用、缴费记录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具有专长,在补充性养老保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职业年金计划最初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全过程服务,在普及到一定程度时,信托和银行等机构才开始参与。目前,由人寿保险公司承担的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占美国职业养老计划资产的四分之一。日本在企业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初期,也采取了由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提供全过程服务的方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的企业养老金业务主要由人寿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经营。
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丰富社会保障体系层次。基本的社会保险只能是低水平的,满足社会保障最基本的需求。同时,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提供的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社会成员对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较低的社会保障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商业人身保险可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医疗保障供给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省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分析
**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沿革和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到2002年全省已建立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一系列带有地方特色的做法。
养老保险制度获得重大突破。在参保范围和对象上对非公企业参保作了有益探索,出台了“低门槛准入”,“低水平享受”的办法;在基金征缴方式上,开始由税务部门征收;在统筹上,坚持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建立多元、稳定的基金筹措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1995年率先出台了《**省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条例》,后又进行修订,使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征缴率和人均月征缴额等几项主要指标均有所上升。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开始向城镇全体劳动者拓展,并在农村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存在问题
目前,**省社会保障体系运转基本良好,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但由于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具体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弱。由于缺乏政策和国家财政支持,加上农民收入较低,参加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等问题,**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目前除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等方面有所探索外,在最核心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不同居民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和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人口能否参加社会保险主要取决于是否拥有城镇户口;城镇职工能否享受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主要取决于企业性质和所从事的行业,如在**省内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属于垄断性或资源性行业。
保障资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全覆盖后,部分企业存在拒缴、欠缴现象;基
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难度加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资金到位率比较低,造成基金支付存在较大潜在风险。
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的积极性。政府承担了大量本应由市场来承担的职能,例如各地社保部门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进行管理运作,强制主办补充医疗保险,不仅效率不高,还存在资金混用等管理风险。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个人帐户基金迫切需要金融机构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以及通过保险企业提供年金化领取方案;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个人养老与健康保险方面,由于缺乏税收优惠政策,限制了企业和个人的选择空间,不同企业和个人差异化的保障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完善**省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及措施
(一)具体途径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使社会保障和人身保险既相互配合又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保障功能,必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就具体途径而言,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现阶段居民养老的主要形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社区养老主要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因经济基础较好,有能力提供一定的退休金或建有老人居住的敬老院。从**省具体情况来看,社区养老事业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非常有限,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形式。
从人口结构来看,**省老年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业生产部门流动,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四二一”型家庭结构的大量涌现,将更难满足老年人的供养需求。原有的养老保险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购买商业养老险逐渐成为实现家庭成员“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自主养老”的一种重要理财方式。**省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发挥商业保险的网络机构和风险管理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精算技术和资产管理服务,同时在企业年金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等领域有所作为,特别是为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群体提供养老保险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
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当前,**商业健康保险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机。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相关政策。例如:保监会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联系,争取减免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所得税,进一步鼓励和吸纳更多的居民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健康保险专业化进程;同时,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地位,准确界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的界限,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因此,**保险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细化市场,研究制定发展战略、确定经营领域与服务种类、设计合理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加快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二)具体措施
开发适销对路的商业人身保险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
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多数居民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当然这需要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的支持。
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省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空白,可小规模探索或试办。
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保险公司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适度增加,同时要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适时调节经营战略,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地区业务。国家实施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省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在全国的排名情况一直在中游徘徊,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农村这一块重要领地。在抓牢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省内寿险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大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力度,提高业务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力度。**省地区的信息分布和传递极不平衡,信息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村居民来说,仍属新鲜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创新适合**省人身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也成为推动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保险业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一、帮扶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为困难职工服务的窗口、是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的阵地、是实施送温暖工程的载体。坚持以职工为本,诚心诚意为职工说话办事,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问题,为构建和谐稳定矿区发挥积极作用。
二、困难职工帮扶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原因
陈家山矿在册职工2641人,困难职工132户,占职工总数的5%,全矿有19个车间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组织机构,加强帮扶组织领导和帮扶力度。
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下岗失业所致。在深化改革减员增效发展中,部分职工面临下岗,无经济来源,导致生活
困难。
二是因子女上学所致。近几年由于煤炭市场不景气,经济效益不稳定,部分家庭子女多,在校学生多,加上学费高,培养一名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下来10多万元,对于普通职工家庭靠工资是很难负担得起而导致家庭困难。
三是工、病亡家庭、单亲收入低所致。在工、病亡家庭及单亲家庭中,家庭收入有限,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又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给家庭生活带来困难。
四是患大病所致。因病住院就医难,医疗费用高,特别对患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普通职工来难以承受。
三、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与基本思路
存在问题:资金筹集难。资金是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工会帮扶长效机制的基石。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持久经济支撑,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制约了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与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有效沟通和衔接。困难职工帮扶办公室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平台,基本上是工会自己单独运作和管理,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更少,没有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
帮扶力量有限。无论是在经济上、政策上、信息上都无法与政府职能部门相比,帮扶的力度不够,对困难职工不能从根本上给与扶贫救助。
基本思路:在管理体制上,建立困难职工电子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实行困难职工月报制度,每季度对临时困难的职工进行救助,切实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无奈之困。按照“党政所望、群众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为”的原则,设立“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开设再就业介绍、困难救助、技能培训、接待、法律援助、健康咨询等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全方位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与工会其他部门的关系上,个人认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实际上是工会保障工作的延伸和细化,是在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的一个载体。
四、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
一要“实打实”提供法律援助。建立法律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维权难问题。我们成立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维护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要“百分百”处结援助。完善职工维权网络,建立重大疑难问题会商制度,及时开通职工维权热线电话,努力做到职工“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
三要“面对面”实施困难援助。通过自上而下制定方案,层层发动摸清情况,想方设法服务职工,着力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使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最大限度保障。
四要积极实施“困难职工家庭医疗救助”,制定困难职工家庭医疗救助暂行办法,针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在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年自负数额超过5000元以上的,给予剩余部分80%的救助。
五要及时推行“手牵手”入学关怀,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六要开展“心贴心”生活兜底救助,经过摸排走访,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400元的困难职工家庭,实施差额救助,保障困难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
七要开展“肩并肩”节日关怀。建立帮扶救助机制,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难问题。
五、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对策
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是新形势下党对工会工作的要求和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一)建立和完善源头参与机制
工会组织要通过建立与行政联席会议制度,紧紧抓住涉及职工权益问题的重要决策和立法建章环节,代表和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搞好整体维护,促进困难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积极推动把困难职工,尤其是伤、病亡遗属纳入到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使困难职工进入科学化帮扶的轨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
(二)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运行机制
工会要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办事程序,实行规范运作。充分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职工群众力量,并不断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延伸,在企业内部建立帮扶点,构建困难职工帮扶网络体系,努力把帮扶中心建设成为扶贫济困、化解矛盾、服务困难职工的重要“窗口”。
(三)协调劳资矛盾,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工会要通过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接待,进一步了解职工群众的呼声,准确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掌握职工需求的第一信号,使“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要求有一个落实的平台和有效的载体。对于困难职工反映集中的、需要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工会要利用三方协商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推动行政给予合理解决。畅通信息渠道,引导职工理性合法反映利益诉求,维护职工队伍和矿区政治稳定。
(四)建立稳定的帮扶资金、物资筹措渠道
积极争取支持,将工会帮扶工作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帮扶资金的定期注入制度,加大对帮扶工作的资金投入。行政与工会共同出资,建立困难职工救济基金或温暖工程基金。成立基层工会互助储金会,发挥其聚少成多、互助互济、救急解困的作用。
(五)深入扎实开展“送温暖工程”、“金秋助学”活动
工会组织要把生活救助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把政策帮扶与资金、物资帮扶结合起来,把日常帮扶、突发性救助与节日的走访慰问结合起来,并要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好“金秋助学”活动,积极稳妥地开展大病重病、住院医疗、女职工特殊疾病等区域性、行业性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减轻困难职工的医疗负担。
六、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最大限度的争取党委和行政的支持。
帮扶体系建设的所有工作,是协助矿党政解决问题,排忧解难,企业理应支持。当然,要使领导认识上取得一致,工会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大力宣传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企业和困难职工群众的第一手材料,针对性开展帮扶救助工作。
(二)形成协调的帮扶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困难职工问题涉及的范围广、工作领域宽、政策性强、原因复杂、解决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齐抓共管。要不断拓宽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渠道,建立定期联系、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的制度,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信息支持。同时帮扶体系建设工作与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形成合力,共同帮扶困难职工。
(三)建立稳定的帮扶资金筹措机制。
要通过行政拨款、工会经费投入、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争取行政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努力拓宽资金和物资筹措渠道。工会要加大对帮扶资金投入力度,拿出必要的经费用于帮扶体系建设工作。
(四)建立帮扶体系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 医学生;学风现状;优良学风;创建途径
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学制短、学习任务重,而且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医学院校只有建设优良的学风,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护人才。本文以部分医学生为例分析和探讨大学生的学风问题。笔者在重庆一所医学院校中进行了学风状况调研,分析在医学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探索优良创建的途径,营造良好学风。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笔者结合实际,设计了学风建设调查问卷,对重庆某医学高职院校学风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当前学风建设的认识和评价、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动力、学习方法及习惯、优良学风创建的建议等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对象涉及20多个专业,涵盖在校两个年级。回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医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
因生源为专科,大多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和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加之医学生第一学年的部分医学基础课程本身就比较难,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定影响,同时,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律性也相对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当前学习的主要困难一项调查中,43%的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30%的学生觉得主要困难在于个人功底较差,约有15%的学生因不善于交流成为学习中的困难;在对每天自习的时间一项调查中,接近70%的学生每天的自习时间为1-2小时,在4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数仅为9%。
2、少部分医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关系到医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对学生学习目标一项调查中,47%的学生为了拿更多的证书等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35%的学生为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理想做准备,有约5%左右的学生是为获得文{,还有1.5%左右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调查数据看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在学习动力一项中,85.5%的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源于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有少部分动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及数目不菲的奖学金。这表明当前医学生对大学生活缺乏规划,缺乏长远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对于少部分目标模糊及学习动力不足或学习目的功利化的学生,加强引导和指导。
3、少部分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态度是学生能否养成良好学风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学生旷课态度一项调查中,有52.4%的学生认为如果有重要的事,偶尔旷课可以理解,16.7%的学生认为旷课与否并不重要,不影响学习就行,4.7%的学生对旷课报无所谓的态度;对课余时间利用,59.3%学生用来上网,42.9%的学生选择上自习,分别有36.5%和25.3%的学生选择闲聊、逛街。在逃课原因一项调查中,29.5%的学生因忙于学生会、社团和兼职而逃课,26.2%的学生选择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有12.3%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而逃课,分别有18.1%和和5.8%的学生认为是厌学和沉溺于网游而逃课,从数据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合理安排和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但有少部分学生自律意识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沉溺于网络,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采取分类引导的方式,加强学习管理监督和学金指导。
4、大多医学生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同时注重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要想真正学好医学相关课程,除了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能吃苦的学习精神之外,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也非常重要。数据显示:在对课后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情况调查中,98%的学生从未沟通或只是偶尔聊聊,经常探讨请教学习问题的学生只有2%,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高职医学生优良学风创建途径
1、强化内在驱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所以强化内在驱动,激发其学习主体意识就成为学风建设的关键。可以采用引导性、激励性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和措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高等医学院校,新生入学就要集中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加深学生对学校、对专业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稳定。同时在平时的思政教育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自身认识,强化责任意识,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同时,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对其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2、建立完整的学业形成性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严明的制度管理体系可以规范学生行为,是学生自我约束的准则,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学风建设取得长久实效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学习评价和考试制度,这些都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强有力的保证。在对如何创建优良学风一项调查中,34.5%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和考勤,59.6%认为学校的教学纪律督查有效的加强了校风、学风建设,严肃了教学纪律。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特点,制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绩点评价办法》等制度体系,形成常态化的“三风建设”巡查、通报制度,细化辅导员定期下班下寝巡查、听课制度;开设“养机场”执行无手机课堂,强化学生考试制度,严格毕业考试考核环节,用制度规范行为,同时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升留级制度。推进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具体化,让学生自觉认知、遵守和积极付诸实践。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学业导师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同时,强化课后作业辅导及基础薄弱的重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如开展专业教师自习进班辅导、答疑,晚间实训指导,网络学习平台在线答疑和指导等等多样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二是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要经常性的深入课堂、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同时,在学风建设方面,结合高职医W生的特点,不断更新学生工作观念,总结学风建设新经验,探索学风建设新办法,开辟学风建设新途径。
4、建立学风分类引导机制
一是以各类校园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意识,鼓励医学生参与各类实践创新项目、学术讲座、专业技能比赛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对困难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加大对贫困生扶持力度,以精准扶贫,勤工俭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受资助机会,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为更好地学习解除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使他们摆脱自卑情绪,增强完成学业的信心。三是建立学习困难学生传、帮、带机制,试行学长制或学业导师制,重点跟踪学习上明显感到有困难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为其每人指定一名专业教师或成绩优秀、自律性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联系人进行“1+1”捆绑式帮扶,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四是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对挂科有留级可能性的学生提前提醒,指导和帮扶。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学风管理制度
优良学风的创建,必须要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对学风好差的决定因素调查中,19.9%的学生认为学风的好与差决定因素在学校的管理,如何创建优良学风一项中,34.5%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学生管理,在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善一项中,80%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答案。从数据来看,学生对于学风管理制度对整个学风建设的起到作用也给与了积极肯定。所以,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各项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风状况动态监测制度,完善学风评价及反馈机制。积极完善评优评奖体系,大力开展优良学风评比活动,表彰学习先进,树立学风典型,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激励和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连杰.浅析医学生学风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教育,2016(5)35-37.
[2] 崔蕾,韩荣.医学院校学风建设途径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3)39-40.
[3] 高飞.医学院校改进学风管理的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6(8)154-156.
[4] 张华,徐玉军.高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优化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3(9)63-66.
[ 关键词 ] 慢性病;延续性护理;综述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慢性病人数快速上升。据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1]数据显示,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达85.2%.据我国慢性病管理的政策研究[2]显示,对慢性病加强管理力度,以有效地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慢性病是终身性疾病,其治疗和康复依赖于出院后有效的疾病管理。
延续性护理概念的提出使慢性病患者在不同健康照护场所或在同一健康照护场所内转移时得到持续的、正确的卫生保健护理。2015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3]指出,有条件的医院,应当明确专(兼)职人员为出院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服务,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满足患者需求。可见延续性护理已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尤其是对慢性病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对国内外延续护理概念、发展过程、模式、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提供参考。
1 延续性护理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1.1 延续性护理的概念
目前关于延续性护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诠释。
美国老年护理协会[4]将延续性护理定义为一系列行为活动,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医疗场所或同一场所的不同照护水平之间转移时,其健康照护服务具有协调性及延续性,包括照护安排、患者教育以及服务提供者间的协调等。
美国延续护理联盟(Care ContinuumAlliance)[5]从人群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延续性护理除了包括患者在机构内的转移或机构间的转移外,还包括患者在健康状态改变时的转移及在护理提供者之间的转移。美国延续护理联盟认为,延续性护理是综合性、协调性和整合性的医疗服务,其目的在于实现各种健康状态下、各种照护环境中服务质量和价值的持续改进。延续护理学者 Naylor 等[6]指出,延续护理概念的特征还包括:①关注转移阶段和高危人群;②服务具有时限性,即在出院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展,但可根据研究目的有各自不同的时间跨度,多数研究从出院前几天到出院后几个月,少数到 1 年;③强调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避免再住院等不良临床结局。
在我国,从医院到家庭 / 社区这一转移阶段是护理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美国老年护理协会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即延续护理是指在围出院期开展的促进健康照护连续性和协调性的一系列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患者从医院到家庭 / 社区的安全顺利过渡,改善其出院后结局[7].
1.2 慢性病延续性护理发展过程
延续护理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47 年美国护理社会和健康联合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关注了医院和社区的转诊,强调随着患者转移到家庭和社区,其治疗和护理也应该无间断地延续至社区和家庭,且护士在该过程中应承担重要角色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延续性照护服务(continuednursing care of the patient)[8].在1969 年蒙特利尔国际护理理事会将延续性护理定义为一种让患者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从适合的人员获得护理照顾的一种系统[9].随后由于慢性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加,20 世纪 80 年代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在美国开始兴起。1989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率先开展了一项为提早出院的老年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干预的实验,降低了患者的再入院率及疾病复发率,取得较好的效果[10].随后延续护理在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开展起来。
在我国,2002 年香港理工大学黄金月等[11]将延续性护理引入香港,对糖尿病、慢阻肺等多个慢性病进行延续性护理研究,采用了出院前健康教育与出院后护理随访相结合的干预方案,提出了“4C”的延续护理模型。
2007 年大陆护理学者开始在国内开展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实践,如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初见成效[12-13].
2 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
2.1 美国慢性病延续性护理常见模式
根据延续性护理活动的起始时间,可将其分为院内阶段和院外阶段,因此,美国的延续性护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即院内阶段,其常见延续护理模式为高级实践护士(APN)延续护理模式。所谓 APN 延续护理模式是一种以 APN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其服务对象是因各种内、外科疾病住院治疗后需回家休养的慢性病患者,通过制定综合的出院计划及出院后的随访计划,使患者出院后能够得到适当的护理服务,从而降低了再入院率及提高生活满意度。另一类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延续性护理,即院外阶段,慢性病患者出院后在社区或家庭中接受延续护理服务。该阶段常见的模式是延续性护理团队模式[14],参与人员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药剂师、家庭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其主要任务是成员间相互合作制定护理计划,以确保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延续性护理的干预方式多种多样,美国健康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综述目前延续护理干预模式,将其归结为出院计划、患者与家庭的教育干预、社区支持模式、慢性病管理 4 大类型[15].
2.2 国内慢性病延续性护理常见模式
2.2.1 4C 延续性护理模式
该模式最早在我国香港地区实施,所谓“4C”模式指全面性 (compre-hensiveness), 即系 统 性 评 估 个人的健康问题,并预见个人的健康需求,包括客观健康评价、主观健康需要及心理社会方面需求 ;协调性(coordination) ,即多专业不同层次的照顾;延续性 (continuity),即规律地、主动地、持续地进行护理跟踪;协作性 (collaboration),即不同专业间的协作,包括健康服务提供者及接受者之间的协作[16].该模式较为成熟,大陆其他护理模式均以“4C”模式为基础而进行探索。
2.2.2 其他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
目前大陆地区延续性护理虽与国外延续性护理发展存在差距,但尚处于探索之中。2007 年赵岳[17]在天津开展以出院计划为基础的连续护理服务,并进一步和电子健康档案相结合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终实现了动态化管理和医患间信息共享的目标。
2010 年香港理工大学黄金月等[11]开展奥马哈系统在延续性护理的应用,该系统强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同时为护士提供收集、整理、记录患者病情的有效工具,引导护士对患者全面评估。2011年钱春荣等[18]借鉴相关指南,采用循证法构建连续护理服务方案,由医院专科护士实施出院前的评估、出院计划的制定和出院后的电话随访及家庭访视。2011年汤维娟[19]采用 Delphi 法构建了上海癌症患者的连续性照护服务模式,明确连续性照护的服务提供者、各层平台的服务功能定位和各平台提供的服务内容、护士的职责等。2014 年徐娜等[20]为肠造口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开设造口护理门诊、造口联谊会等干预方式,及时为出院造口患者提供专科护理指导的院外延续护理服务。2016 年陶宝明等[21]采用医院 - 社区- 家庭一体化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方面、个体化的需求。综上所述,我国在借鉴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方式的基础上正在不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慢性病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
3 慢性病延续性护理的主要内容
3.1 院内延续性护理主要内容
包括:①对慢性病患者出院后健康需求进行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状态、家属的照顾能力、社区可利用的资源等,并鼓励患者和家属及主要照护者积极参与需求评估和计划制定过程。
②健康教育,首先明确患者的主要照顾人员;其次对患者及其主要照顾人员进行详细的疾病管理指导,考虑慢性病群体所患的疾病种类多、临床表现不明显等特殊性,故尤其注重药物管理和症状管理;针对教育人群采取各种健康教育形式,以及促进患者掌握的措施,如反示教技术等;最后一定要注意院内不同医护人员之间所提供的健康教育需保持一致[22-23].③院后照护安排,确定出院后接管慢性病患者的机构和人员,并为患者安排院后的随访、复诊和预约等,同时告知家属或其主要照顾人员按时复诊,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病房电话。④与出院后接管患者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向接管的医护人员提供完整准确的患者信息,信息交流的形式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电子病历系统、传真等,也可以将患者携带至接管医生处[24-25].
3.2 院外延续性护理主要内容
在国外,当患者从医院返回家庭,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服务的责任人员主要为社区或家庭医生、家庭服务护士、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患者被下一机构接管后,上一级医院所承担的责任主要为接受下一机构接管人员的咨询。院外延续护理服务的目的主要是为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支持,保证治疗方案履行和适时调整。内容包括:药物管理、症状管理、自我管理教育、咨询、转诊等;服务形式有:门诊管理、家访、电话访视等[12,20].在国内,针对慢性病患者的院外延续性护理场所多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对社区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建立起有效的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档案的管理过程采用先进的动态化管理以及专案管理;其次为需要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全面、动态地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最后医院的健康教育需要社区健康教育来进行延续,社区健康管理人员定期举行健康讲座,确保患者明确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并减少其健康危险行为[21,26].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缺乏有效的慢性病延续性护理质量评估工具
建立完善的延续护理体系,其重要前提是科学有效地评估老年患者的各方面需求,并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发展延续性护理质量测评量表是促进延续性护理全面开展和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手段。通过检索延续性护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文献多涉及具体的干预措施,而关于延续性护理需求评估工具的文献十分有限[7],且缺乏临床实用的推广。可见,我国对于延续性护理体系的深入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结合患者反馈、临床指标、经济指标等建立延续性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或工具,必将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
4.2 缺乏专业的慢性病延续性护理团队
国外延续护理模式发展成熟,已成立延续性护理多学科团队小组、APN 延续护理模式等,由专科护士领导的多学科专业团队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从医院回归家庭这一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通过提高患者及照顾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帮助患者应对转移期的健康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延续护理活动多存在由医院护士兼职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素质不佳等问题,致使延续护理活动开展成效不佳,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影响了护理服务质量。当前,发展专科护士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专科护士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与健康指导服务和出院指导。另外,《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3]指出,有条件的医院,应当明确专(兼)职人员为出院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建立延续护理团队将是未来发展延续护理模式的必然趋势。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出院后回归社区、家庭继续接受专业的医疗照护,对降低再入院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发展专业延续护理团队对于慢性病患者管理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缺乏标准化的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
延续护理是整个医疗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延续护理作为延续护理的初始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
很多研究显示院内延续护理服务存在多种问题,如医护人员对延续护理认1出院后需求不重视,对自身角色和职责范围模糊不清,对延续护理干预内容不清楚,延续护理的内容及操作流程均无相关指导及标准等[27-28].随着标准化的发展,有必要构建标准化的临床路径,供专(兼)职医护人员在执行延续护理活动时使用,定位角色,明确工作职责与内容,以及操作流程等,从而确保延续护理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5 小结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服务是医疗服务的延伸,纵向延伸护理服务的时间,横向延伸照护层次,其对慢性病的管理控制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国延续性护理服务起步晚,国内学者们仍在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慢性病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于延续性护理体系的深入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如缺乏建立延续性护理质量评价体系 / 工具,缺乏标准化的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等,所以未来仍需要通过大量研究和探索来对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服务作出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为患者提供多层次、全方面、个体化的延续性护理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2009-09-08)。
[2] 陈红敬。我国慢性病管理的政策研究//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第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论文集,北京,2010.
[3]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385.
[4] Coleman EA, Boult C. Improving the quality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persons with complex careneeds. J Am Geriatr Soc, 2003,51(4):556-557.
[5] Alliance CC. What is the care continuum,(2012-05-04)。
[6] Naylor MD, Aiken LH, Kurtzman ET, Thecare span: the importance of transitional care inachieving health reform. Health Aff (Millwood),2011,30(4):746-754.
[7] 李英华,王秀英,刘宇,等。中文版延续护理测评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4,14(9):919-922.
[8] Hospital referral of patients for continuity ofnursing care. Am J Nurs, 1947,47(11):761-764.
[9] Nagae H, Tanigaki S, Okada M, et al.Identifying structure and aspects that 'continuingnursing care' used in discharge support fromhospital to home care in Japan. Int J Nurs Pract,2013,19 Suppl 2:50-58.
[10] Zarle N. Balancing care of elders betweenhealth care settings. Nurs Clin North Am, 1989,3(24):697-705.
[11] 黄金月,王少玲,周家仪。奥马哈系统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20-323.
[12] 吴雅晶,尹永田,陈莉军。高血压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16,16(6):828-832.
[13] 朱小佳。老年护理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14] Preen DB, Bailey BE, Wright A, et al.Effects of a multidisciplinary, post-dischargecontinuance of care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discharge satisfaction,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t J Qual HealthCare, 2005,17(1),43-51.
[15] 刘维维,杨铁花。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13,28(23),16-18.
[16] 钱源。延续性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1),13-15.
[17] 赵岳。探讨连续护理过程中出院计划模式的应用。中国护理管理,2007,7(7),78-80.
[18] 钱春荣,朱京慈,陈颖峥。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和出院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8),841-844.
[19] 汤维娟。上海市癌症病人连续性照护模式的构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20] 徐娜,卢桂芝,张颜。肠造口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14,29(2),94-96.
[21] 陶宝明,梁静,曹癸兰。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发展现状。护理学杂志,2016,13(5),17-20.
[22] 向桂萍。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安全用药知识态度行为的效果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12.
[23] 穆荣红,李荣,张会敏。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48-649.
[24] 刘敏,李国宏,张扬。出院患者延续护理实施现状。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2),1518-1521.
[25] 崔丽艳,丁淑贞。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3),31-33.
[26] 耿桂灵,宋彦玲,肖玉华。医养结合理念下老年慢性病患者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15,15(6),381-382.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按照“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的基本思路,充分挖掘政策空间和资金潜力,积极研究和探索推进社会保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全力打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四位一体”、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群众上学、行路、就医等“八难”问题初步得到了有效解决,有力地维护了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为推动发展转型、建设和谐矿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范围由国有(集体)企业逐步扩大到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股份制公司、多种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止今年9月底,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1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795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8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20人。今年元至9月份,全县共收缴养老保险费763万元、失业保险费138.4万元、医疗保险费282万元、工伤保险基金45.7万元,共报销补助资金达到230.3万元,受益面达到98%。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1.5万人,参合率达到89.55%,共报销补助资金270.3万元,受益面达到16.8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到2160人,参保率达到8.44%。
二是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及标准,严格规范申请、审核和资金发放程序,低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止目前,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累计达到19023户42716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500多万元,社会救助面达到14.8%。多方拓宽救助渠道,从2005年开始将560名特困残疾人统一纳入到城乡低保范围,全部免费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资助残疾人1369人(次),发放救助金38.6万元。健全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产生活,近4年累计发放救灾款300多万元,捐助衣物6.2万件,救济重灾民1.8万户5.4万人(次)。建立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2006年审定救助对象550户1084人,发放救助金13万元。全力组织实施灾民建房工程,累计投资101万元,有效解决了405户1295名灾民的住房问题;县法律援助中心共实施法律援助案件95件(次)。2007年,县上成立了县援助贫困大学生基金会,首批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30人,发放救助金10.6万元。
三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行。全县各级各部门抢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工作试点县的大好机遇,坚持将农村医疗救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积极推进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初步解决了城乡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中2006年全县共筹集各类资金72万元(县财政列支30万元),为1680名农村五保户、伤残军人、特困户及时交纳了参合基金,累计救助农村患者1880名、城镇患者167人,发放救助资金70.2万元。
四是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深入实施。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今年元至9月份,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44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85人,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540本,安置零就业家庭就业283户。全方位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85人,为637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80.4万元,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5%以内。
五是社会福利政策全面落实。积极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方便、快捷、安全的救助渠道,近4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64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5.8万元。从1993年起,全面推行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全县参加住房公积金的人数累计达到7000多人,享受公积金1000多万元。从2004年开始,全面落实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去年又适当增加了公用经费补贴额度,财政补贴资金累计达到44.72万元,其中县级补贴35.78万元。2006年,县级财政支出社会保障资金和各类补贴累计达到35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从近几年全县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形势来看,全县各级各部门在有效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保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推动转型、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服务水平仍然较低。目前,全县仍有80%左右的劳动者和老年人未享受到养老保险,30%左右的人未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以稳定就业群体为主的社会保障政策不能适应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要求;社会保障难以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率还不够高,选择性参保问题比较突出;养老保险待遇总体水平不高,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大,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需求日益旺盛,社会保障还存有“死角”,各项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就业再就业空间不断拓宽,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1500—1800万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给城镇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随着我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也开始向城区有序转移,城镇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进入高峰期,政府每年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城镇新增劳动力、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直接会影响到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三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但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多种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导致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执法维权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一些私营、个体企业超时加班,工资水平偏低,工作环境较差,部分安全卫生条件不达标,恶意克扣和拖欠工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用人单位不与职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劳动力市场中庞大的弱势群体为获得一个普通的就业岗位,通常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合法权益,有劳动没关系、有关系没保障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呈现上升趋势。
四是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规范,但救助力度需不断加大。关注弱势群体、救助特困家庭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我县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重灾户和重病户的生活仍比较困难,仅靠一般性救助只能是“杯水车薪”,庞大的债务和艰难的生活条件仍是他们最大的精神负担;低保户家庭基本生活虽然能够简单维持,但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另外,部分干部群众参保意识淡薄,有利就投入,没利就放弃,有的企业甚至存在麻痹侥幸心理,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险之外,存在以隐瞒缴费工资基数、拒缴、欠缴等方式逃避参保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健全完善城乡社保体系,有效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建设小康和谐的客观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各项举措,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将社会保障作为“阳光工程”和“民心工程”抓实办好、抓出成效,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一要加强领导,营造氛围,让群众参保意识强起来。成立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社会保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社会保障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强化舆论先导作用,采取电话约谈、上门“拜见”等方式,不断加强各类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教育,大力宣传社会保障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城乡弱势群体的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自觉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十一五”规划,编制我县社会保障工作中长期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及任务,创新工作推行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快建立社会保障长效机制。
二要强化监管,规范运作,让社会保障措施硬起来。在进一步完善内部申报登记监督工作的基础上,将保险、救济对象统一纳入社会保障管理系统,采取社保信息联网管理和监控,有效堵塞资金漏洞,避免对象的漏、重、错保现象。要加强对参保人数、缴费基数、离退休人员的认证和离退休审批手续等稽核、审计工作,坚决杜绝企业瞒报、少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和虚报冒领等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灾病户救济等工作,在“应保尽保、应救即救”的基础上,突出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加大落实力度,形成监管有力、功能齐全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在人事、社保等部门和乡镇、居委会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对群众的来信来访随时受理,逐一造册登记和调查处理,将处理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促使社会保障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要加大力度,广辟蹊径,让社会保障覆盖面广起来。通过人户调查、定期召开会议、部门协作配合等手段,逐步扩大企业单位的保险覆盖面,提高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率。对灾病户要在更大的范围推行“二次救助”,所在乡镇实行“三次救助”,鼓励效益较好的企业和慈善协会实行“四次救助”。对90岁以上老年人在享受高龄老人特殊生活补贴的基础上,给予医疗保健金等其它待遇,让更多的老年人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将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从最紧迫、费用较低的险种—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着手,工伤保险重点放在风险较大、职业危害较重行业的农民工参保,医疗保险则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大病医疗保障,切实让农民工共享社会保障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