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41:34
导语:在双减政策后的教育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就业难 结构性过剩 同质化 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34-02
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较之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28万,刷新历史,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民生问题而备受毕业生、家长、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相关专业机构的统计,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量相比2013年增长10.14%,而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随着创业政策的放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繁荣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量是增加的,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可能性是有增无减的。就此来看,就业难并不完全是就业机会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自我调适、自我认知的错位以及对自我职业生涯缺乏规划而产生的短暂迷茫。
二 就业难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1.从宏观层面来看,结构性过剩仍是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结构性过剩,而非绝对数量过剩,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业界需求的专业结构不对称,发生了较大的错位。这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产品”,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作为培养主体――高校,难辞其咎。(1)教育结构的调整没有前瞻性,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类似于杀毒软件与病毒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引起的,进而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绝对量是有增无减的,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原因,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和灵活性,这也意味着高校的相关教育活动无法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及时调整,最终出现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就业难,“冷门专业”缺人才的尴尬局面。(2)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本科院校,基本都偏重对学生的学术教育,而轻视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都清楚此问题的存在,但由于培养成本,实习、实践机会,学生认识的误区等原因导致此项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最后的直接结果就是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甚至部分对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无法胜任,需要用人单位重新培养实践能力,作为用人单位,其用工成本、效率都将受到影响。
2.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与实际需求相背离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受就业前景的影响,各高校的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而并非完全因为自身的整体学科布局的需要;另外,新专业的设置效率不高,一个新专业从设想、调研、论证、学校确认、行政审批、允许招生到开始招生,期间大概需要2~3年,再经过大学阶段的培养,到首届学生毕业,前后大概需要5~7年,而5~7对于行业或者产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对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意味着什么?其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以及培养过程趋于一致,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完全因材施教,使高校毕业生专长不明显,这就导致毕业生同质化,而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之间的矛盾势必影响就业。在具体课程设计方面也不完全合理,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间,公共基础课大概20门左右,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3,试问这些课程都必要开设吗?在大学英语的考级中,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结果一是通过考试,对实际工作意义不大;二是没通过考试,专业课也没学好。于己于人都不利,为什么还必须这样做?再次,高校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需要加强建设,一方面,教师与业界的接触不多,不太了解行业需求;另一方面,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没有相关从业经验,导致其指导工作乏力。
三 高校的作为及对策
首先,在教育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全同步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及指导的力度,平衡各高校专业设置,合理布局,避免热门专业扎堆、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使毕业与就业处在合理的供求平衡状态下。其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及取消的动态管理机制。教育结构的调整要有前瞻性,应快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至少应与其相当。再次,在课程教学方面,突出课程的实验、实践性,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与此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把实验、实践教学的培养任务落到实处,缩短毕业与上岗之间的距离。
建立以高校倡导与管理,行业参与的各级各类就业协会,避免毕业生、企业在就业活动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配套企业在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对人才需求的相关服务,鼓励企业“订单培养”、提供“人才预定”、接收“回炉再深造”,打造高质量的就业“售前”“售后”服务体系,进一步规避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同步的问题,使高校教育紧跟行业发展,为其提供人力及智力支持。建立“产品召回”反馈机制,类似汽车4S店,这样更能倒逼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体责任的发挥,通过反馈,高校才能发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进一步完善或修订教学计划,全面梳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回馈行业、企业。
创业带动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的背景下,在行政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的背景下,在税费优惠、审批程序简化与创业门槛降低等“一篮子”利好形势下,中国经济因创业春天的到来而值得期待。作为当下创业的主体――大学生,也将迎来实现创业梦的最好时期。
创业意味着梦想、激情、坚持,这也正好契合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在校期间,高校应该成立相关的指导机构,聘请行业“明星”进校指导,同时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创业需要团队,团队的建立需要人才。在这个前提下,团队的建立以及岗位的提供无疑是有利于就业的,那么创业带动就业也就落到了实处。
加强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也称职业指导(Career Course),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国,伴随着职业的分化以及失业等问题的产生而产生。在我国,田光哲在《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中提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力军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应该在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职业指导。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该将职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分阶段、分层次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在师资方面,高校应该鼓励职业指导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并提供相关培训或者实习、实践的机会。在具体培养方面,高校应该从就业准备、职业发展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实现人职匹配。
四 结束语
高校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企业、高校不仅要各司其职也要通力协作。同时,职能部门要给政策,企业要给机会,高校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建议各方不仅要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要关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过程的问题解决了,就业自然就不难了。
参考文献
[1]高德敬.澳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比较与借鉴[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4(Z1)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贫困生 帮困助学 “三个结合”
根据教育部2009年的统计,当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24%,正在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总人数超过2979万人,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跃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贫困生群体也在迅速扩大,2009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320亿元作为帮助贫困生群体使用,国家和各高校保证每一位在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就读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从我院帮困助学的现状来看,目前对贫困生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停留在经济困难的层面,救助手段和帮困体系也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设计,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因而全面认识高校贫困生问题并探索新的帮困助学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为例,贫困生约占全院学生总数的21.9%,其困生占6%。这些学生家庭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来自相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如盐城、连云港、徐州等),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差,加上父辈劳动能力低,家庭收入难以支付学生的必需费用,这是造成学生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孤儿或来自单亲家庭,缺少劳动力,经济来源少或无经济来源;农村多子女家庭;因天灾人祸等原因,家庭负债累累,生活费用无来源;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残疾人家庭,基本上无经济来源,等等。分析发现,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贫困生往往还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并日益突出。
1.心理困难。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调查,8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存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压力。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贫困生除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外,还有强烈的自尊心,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需要住校,且由于宿舍基本按照院部、班级相对集中原则分布,这时,贫困生很容易受其他非贫困生的干扰,制定出与自己现状不符合的生活目标。他们内心深处非常敏感,自尊心非常脆弱,因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觉得低人一等,遇见事情躲避,怕引人注目,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表现为自卑,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极依赖、沉默寡言、抑郁孤僻、自暴自弃,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
2.行为困难。
所谓行为困难是指包含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一方面,贫困生大多来自落后地区,文化基础、家庭环境、学习条件等相对来说较差,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许多大学生在入大学前从未接触过语音室、计算机,导致学习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贫困生享受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除了课堂学习外,从小没机会接受各类素质培训,导致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行为能力相对较差。进入大学校园后,贫困生虽有强烈的融入群体的愿望,他们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时间、精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得原本较差的行为能力更缺乏锻炼的机会。因此,贫困生能够出类拔萃的很少,大多数综合行为能力在中等偏下水平。
3.心理、行为双双困难。
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贫困生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贫困生能够为此而努力,力图使综合素质摆脱现状,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有心无力。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是重在综合素质的培养,行为困难的学生难有优势,自卑等心理问题随之而来,日积月累,造成心理困难并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心理困难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心理自卑、情绪低落,从而大大影响了其人际交往等行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结果是心理困难和行为困难共同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帮困体系现状分析
1.以简单的经济资助方式为主,帮困助学与育人结合不够。
目前高校的帮困助学体系以“奖、贷、助、免、减、补、勤”为主要内容,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这种“授之以鱼”的简单帮扶方式,缺少帮困与育人的结合,仅能使贫困生略解燃眉之急,对于他们心理困难、行为困难的局面却难以改变,他们毕业后依然很难适应将来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所以依然无法从根本上离开“贫困生”的群体。
2.对于贫困生认定形式单一,许多非贫困生“浑水摸鱼”。
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一般采取以下步骤:首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再附上在生源地开取家庭贫困相关证明交给分管老师,在成立的相应的评定小组评定后,认定贫困等级。帮困工作以此认定名单作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贫困生由于心理、行为困难,或因自卑反而不愿提出申请,或申请后由于人际交往问题,不被评定小组认定;与此同时,由于生源地家庭贫困证明的获取办法不是非常困难,有些非贫困生抱着“不申请白不申请”的心态,递交申请,而往往这部分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得好,认定小组也易通过其认定。而辅导员一般面对200―500名学生,一时也难以分辨情况的真实性。
3.较少注意贫困生的主体性,难以激发学生自强自立的潜能。
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通常做法是通过本人申请,再由教师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将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机会给予家庭贫困生,而不是由学生根据个人特点自主选择某项帮困助学措施,并结合学校总体状况制定自己的帮困助学计划。这种模式,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结果是:一方面,随着助学金的金额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一些贫困生渐渐对助学金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奖助学金及学费减免等形式的帮困助学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相分离,有些学生在还没有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就已经张罗请客吃饭玩乐了,这也变相助长了“助烟、助酒、助玩、助乐”。
4.帮困助学工作的前瞻性不够,未能及时阻止心理困难、行为困难恶化。
对贫困生入学后,普查和救助措施不力,对贫困生伴有的心理困难和行为困难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建立困难信息档案时标准不明确,档案建立不全面,缺乏及时的个性化辅导,直至表现得极为严重时,才开始介入相关手段和方式,已经错失了最佳教育时机,使得原本可以挽救的学生出现退学、就业困难,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三、实现“三个结合”,构建合理帮困体系
1.将物质资助和精神扶贫相结合,激发贫困生内在的成才愿望和潜能。
“扶贫先扶志”,经济资助不能代替精神扶贫,经济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而精神扶贫才具有长远的效果。高校的助学帮困工作要变单向的经济脱贫为经济、精神双脱贫。为此,必须坚持采取多方面的精神扶贫教育。一是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去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塑造其健康的品格。二是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使贫困生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形成勤奋刻苦、奋发向上的学风,培养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三是进行自立自强教育,使贫困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自强不息的努力,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完善助学体系(奖、贷、助、免、减、补、勤),使高校的资助工作既要达到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目的,又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提高勤工助学在帮困工作中的地位,让有偿资助成为贫困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具体做法是,可以安排一些重要而不繁重的工作,适当提高报酬,作为对工作的肯定和对贫困的资助。
2.将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重塑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经济资助和精神扶贫能暂时缓解他们的困难处境,但长期的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所导致的贫困生较低的行为能力水平,却很难通过简单的经济援助和心理疏导得以提高。我们应切实提高帮困助学的实效,立足长远、标本兼治,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做到全方位塑造和提高贫困生的行为能力水平。同时,行为能力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心理困难的彻底疏导和根治,从而为将来通过自我努力解决经济困难打好基础并提供保证。
首先,针对贫困生群体,培训最好是免费的,或者低价格的专门的技能强化培训课程。如通过开设外语、计算机培训课程提高课程解决基础较差的问题;开设演讲培训课提高表达能力;开设音乐鉴赏课提高艺术修养;开设职业发展培训课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和应聘技能等。
其次,成立帮困助学社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一技之长,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最后,开展由内而外的交友活动,努力为贫困生创造交友的条件,使那些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在贫困生群体内能够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篱笆,然后再由内而外地扩大交友范围,积极地接受并给予别人爱和友谊,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沟通交流水平。
3.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实现帮困助学的全覆盖。
作为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有其共性的一面,而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又有其个性的一面。要提高帮困助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了解和把握贫困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等问题,并依据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首先,建立一支帮困信息员队伍,全面、真实地掌握贫困生的情况。当前我院往往是一个辅导员要面对200―500名学生,实在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这就需要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一般学生组成。信息员生活在学生当中,对自己班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状况了解得清清楚楚,由他们来配合辅导员开展贫困生状况的摸查工作是比较理想的。
其次,建立贫困生档案,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建立贫困生档案是开展资助工作的依据。学生一入学,就要统计详细的个人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同时,进行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这些资料应实行动态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如有可能,也应建立功能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方便辅导员及时更新困难数据,包括学习情况、行为能力水平等,为帮困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德静.关于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5,(2).
[2]李利平,赵丽珍.试论建立新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12).
[3]王礼彬.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6,(8).
[4]马绍辉.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今后的工作重点[J].高教研究,2006,(5).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校车安全视角 布局调整 弊端 应对对策
接二连三的校车事故引起了全社会对加强校车安全体制建设的重视,也引起了我对实施十几年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弊端的反思。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布局分散难以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及生源萎缩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采取的策略。
容中逵先生认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是:方式上以撤并为主,做法是将生源少、办学条件差的并入学生多、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在地域上以乡镇现有行政区划为单位,通常是初中以现乡镇政府所在地为单位,小学以村为单位,在乡镇区划内进行布局;在解决途径上以兴建“寄宿制”学校为主。[1]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弊端
自布局调整开展以来,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其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教师队伍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调整中,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损害了教育公平,[2]存在以下弊端。
1.上学路途较远,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使撤并后的学校绝大部分设在乡镇所在地或比较大的行政村,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打破了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使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小学生步行几里路去上学,或坐车去学校,安全隐患系数增大,[3]2011年12月12日发生校车事故的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假如没有撤并,孩子们大部分在该镇张后屯村小学上学,2005年张后屯村小学初中部被撤,合并到了首羡镇中学。2009年,有着70年办学历史的张后屯村小学被合并到首羡中心小学。孩子们上学的路途遥远,最远的学生离学校有10里地。农村路况差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交通事故经常发生。
2.新校条件有限,影响学生学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整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虽然布局调整后学校条件得到改善,但仍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随着学校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有些学校各种教学设施并未能跟上,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一些学校连热水都无法提供。校舍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大部分学校周边有网吧,治安环境较差。[4]师资力量缺乏,对学生疏于管理,使得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目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在我国呈低龄化趋势,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和家庭疏于管理有极大的关系。
3.寄宿制带来许多新问题。
一是实行封闭管理,影响学生身心。很多孩子在学校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过早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心理易出现问题,不少孩子因恋家,情绪极不稳定,有的甚至因此厌学,[5]造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这些都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上学费用剧增,家庭负担加重。撤并之前,很多小学低年级通常都设在本村,食宿均可在家解决,学生花销不大。撤并之后,远的至少中餐在学校就餐,寄宿的学生开销就更大,加之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费用。另外,寄宿制使子女自幼便在校寄宿增加了家长对子女的精神负担,由此产生一系列困扰家长和学生的问题,加剧了农村的辍学率,这势必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
二、应对策略
为确保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重视以下问题。
1.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目的。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是“强调结果公平”和“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许多地区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简化为“收缩”和“撤并”,使原本应该着眼改善农村教育结构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学校布局活动变异为少数优质学校扩充生源的行为。[6]因此,学校布局调整应首先考虑确保学生在入学起点上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确保农民渴望教育得到满足、农村学生不因撤并学校而失学、农村现有教育资源不浪费,最终目的是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7]
2.确立更为详尽的布局调整原则。
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制订科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前提。要遵循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确立详尽的布局调整原则:一是就近入学的原则。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入学路途以不超过一节课为准,因为路途超过40分钟则表明,学生入校就读的距离至少会超过5公里,这种情形无疑会影响到学生入学就读的质量与效率。二是生源规模的原则。如果某一人口约1500人的村落,其人口出生率在12‰,且其一年级入学儿童在20人以上,那么即可确认该村校设立的必需性,即使该校设备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也不能被撤除或停办。三是“点心”式网状结构原则。以中心校为中心、以村小学为点架构出一个整体学校布局结构,未合并的乡应形成以乡中心小学为核心的单网状分布结构,已合并的乡镇应形成以合并前后两地中心校为核心的双网状布局结构,不能人为地撤除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点。
3.着手解决当前出现的重点问题。
要特别关注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三个因素对学校布局的制约。对凡在一年级入学生源数量达到一个班级的村落,即便采取“一师一校”或“个人包班”制,也要确保设立一至三年级的教学点。在校车安全事故的讨论中,大家把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到校车的安全上,但校车的使用需要大量配套设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从成本和安全系数的角度看,还是从扩大就业的角度,在停止撤并的同时,是否考虑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恢复或重建学校,要保留必要的村小低年级点,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千百万农村学生上学安全隐患的治本方法。
三、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显的问题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尽快采取措施,2011年12月30日工信部出台了《校车安全新标准》,但这个新标准只是针对幼儿的,要解决千百万学生尤其是边远地区学生的上学安全问题,完善的校车条例只是相对的。在停止撤并的同时,在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恢复或重建学校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促使其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2]王泽德,赵上帛.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
[3]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原因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4]于海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警惕辍学率反弹.求实杂志,2009(16).
[5]庞丽娟.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6(2B).
[6]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8).
[关键词]课程体系 办学特色 白皮书 合理配置 师资队伍
(一)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
以往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是这样的:按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具体要求,仅以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其他课程由各系自行开设、自行上课。各院系教师的优势是具有专业背景,组织教学针对性强,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很有发言权。这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规范、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已逐渐趋于理性、科学,正确界定了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地位、边界和内容。这就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计算机课程体系也趋于科学和成熟。同时随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起点不断提高,课程设置更应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故原来制定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表现在市场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成为衡量毕业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方面,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虽然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但是很多情况下却离不开计算机,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开展工作。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论那一类专业都会开发出本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都需要一大批既懂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懂领域业务的技术人才。所以我们的学生仅有一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也非常清楚当今社会的形势,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渠道很有限。除了开出的指定课程外,学生只能通过其它途径修读其它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其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等也发生根本变化,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出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国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定位、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做了分析和规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将1996年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层次模式归纳为四个领域、三个层次和六门核心课程,也即《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包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最关键议题:基本目标、内容组织及结构描述、课程设置。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来制定;用4×3的矩阵描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层次,为后面典型课程内容的表述提供了十分简洁的途径;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和应用系统开发四个领域,认知层次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确定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C++、JAVA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Access、Visual FoxPro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并推出了“1+x”课程设置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等措施,使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规范与科学化,这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提供了重要依据。故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模式等等都需要做出重大改革和创新。首先必须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重新定位,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创新人才;对于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应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科选择相应的核心课程进行组织教学;对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应把计算机教学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如六门核心基础课程,应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担任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学(如CAD、CAM、计算机仿真等,由各系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三是其它的计算机专业或计算机应用的选修课(使学生具有更多自由选择、发展的空间)。只有打破传统,因应时展要求,不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转贴于
(二)教研室和实验室的整合
随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改革,与之配套的教研室及实验室也应作相应的整合。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教研室仅对应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对于计算机语言基础和技术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还是分散在各院系中各自独立进行,至于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研室可能挂靠了其它教研室,造成实验室建设小而全,利用率不高,受益面不广。这些都不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不利于组织教学和教学研究。评估体系指出“建设与改革同步,确保基础,建出亮点,突出特色,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并根据此原则进行建设,只有对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打破原有的教研室管实验室的格局,实现实验室由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使实验室资源与新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相匹配,才能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促进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对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成功的关键,故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由于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定位提高了,各方面要求都作相应的提高,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教学体系的需要。特别是从事第二层次教学的教师,要把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应是集理论、技术和技能于一身,既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这方面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是目前较紧缺的热门人才,稳定和发展计算机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为了建设好一支强有力师资队伍,我们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1.有组织、有计划的将青年教师送出去锻炼和培养。将青年教师送到重点大学深造或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实践。这不仅能拓展展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还能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体系、能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2.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的教学保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学院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本课程的教学。只要明确目标,相信会拥有了一支素质高、结构相对合理、以老带新的师资队伍。
3.成立科研小组,提高科研水平。目前计算机教研室教师的科研往往各自为战,规模小、力量弱,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方向。教研室应将全体教师组织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小组。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使我院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同时对我院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鸿.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4,(01).
[2]马志欣.关于我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05,(5).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 经皮冠脉介入术; 焦虑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089-03
doi:10.14033/ki.cfmr.2016.20.047
20世纪初一些国家先后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又广泛进行了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在此基础上,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了品管圈活动。品管圈是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成立的小组,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现已广泛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个方面[1-3]。冠脉介入手术患者术前的焦虑情绪能启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机能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再次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缺血加重[4]。另外,过度焦虑还可导致血管痉挛,增加穿刺难度,延长手术时间。笔者所在科于2014年3月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了“降低择期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焦虑比例”的活动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5月择期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140例作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观察对象,其中男87例,女53例,年龄36~83岁,平均(59.12±10.15)岁;2014年8-9月择期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140例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观察对象。其中男85例,女55例,年龄34~82岁,平均(58.64±10.98)岁。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治疗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 由7名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自愿组成品管圈,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3名,由1名本科学历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
1.2.2 确定圈名、圈徽和主题 通过圈名征集评选,由7名成员投票确定圈徽和圈名“清心圈”,圈口号是“你我同心,健康相伴”。拟定活动计划后,由全体圈员通过脑力激荡法,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就其上级政策、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四个方面采用5.3.1打分标准,四项实得分之和为该问题总分。选定得分最高项为活动主题,最终确定“降低择期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焦虑比例”为活动主题,并绘制甘特图拟定活动计划,详见表1。
1.2.3 现况把握 患者焦虑情绪的评价标准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5],焦虑自评量表作为了解焦虑症状的自评工具,简单易用,有较好的信效度,被广泛应用。SAS含有20个项目,各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50分以上者为焦虑人员。数据收集结果显示140例冠脉介入手术患者中焦虑人数所占比例为59.28%。整理出患者焦虑的原因,计算出累计百分比,进行柏拉图分析。根据80/20原则找出前四项主要原因是:担心手术会疼痛、不了解手术过程、护士术前未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对手术环境陌生,将此列为本圈改善的重点。
1.2.4 目标设定 通过品管圈活动目标公式计算目标值: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据现状分析,择期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焦虑比例为59.28%,改善重点累计百分比为77.9%,评价圈能力为0.6,确定本次活动目标值为到2014年9月择期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焦虑比例降至31.57%。
1.2.5 主要原因解析 明确目标后,圈员就改善重点项目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从人、机、物、管理、环境五个方面展开分析,绘制鱼骨图查找择期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焦虑比例高的原因,详见图1。最终通过投票选定要因有三个:培训不到位、缺乏环境介绍图册、缺乏标准流程,再次查检验证真因,绘制改善前的柏拉图,确定本次主题的改善重点。
1.2.6 对策拟定 根据要因,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寻求改善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依可行性、效益性、经济性指标进行5.3.1评分,高于总分80%的对策予以采纳。最终确定三个对策群组:(1)完善宣教资料:针对择期冠脉介入手术患者因缺乏环境介绍图册而导致进入陌生环境引起焦虑不安,成立手术健康教育资料制定小组,对现有冠脉介入治疗知识方面的资料进行评估,补充不足,及时更新。(2)加强护士培训:针对因护士培训不到位导致专业知识缺乏,无法规范有效地为患者实施手术宣教,减轻其焦虑情绪。制定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使护士能够规范有效地为患者实施宣教,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3)优化宣教模式:针对缺乏标准宣教流程造成护士健康宣教滞后患者对介入手术的相关流程及注意事项等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制定统一的术前访视流程及患者入手术间后的护理流程。
1.2.7 对策实施与检讨 根据改善对策拟定PDCA具体计划表,进行对策实施。(1)完善宣教资料:组织圈员展开讨论,成立以心内介入专科护士为主体的手术健康教育资料制定小组,建立手术教育资料制定流程,运用查检表对目前不足和缺失的部分冠脉宣教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术前一日向患者发放,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制作成宣教视频在患者及患者家属等候区播放,方便患者及家属学习。(2)加强护士培训:根据护士自身不足,分层次制定冠脉介入手术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授课。同时利用晨会提问培训知识,培训后书面考核,成绩低于90分者重修课程。使护士能够规范有效的为患者解决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困惑和不解,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3)优化宣教模式:组织讨论,制定和规范术前访视流程和患者入手术间后的护理流程。树立标杆示范访视流程,并进行术前访视考核,统一访视时间,访视语言,并追踪访视效果,对访视内容进行个性化调整和加强,使患者了解冠脉介入手术相关知识及术中注意事项,降低患者焦虑比例。
1.2.8 效果确认 对策实施后,运用相同的查检表进行临床资料收集,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改善前的状况及目标值进行对比。有形成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焦虑人数所占比例由59.28%降至25.71%,目标达成率为121%。无形成果:指活动中较不容易以数据表示的成果,包括活动人员本身素质的提升,无形成果的提高对于有形成果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于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责任心、自信心、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凝聚力、愉悦感、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八项无形指标进行调查,均有明显提高。每项分值1~10分,计算平均分,并绘制雷达图,详见图2。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改善前后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焦虑发生情况
改善后焦虑的发生率由59.28%降至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改善前后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对比
SAS评分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改善后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改善前后患者术中并发症的情况
改善后患者术中并发症较改善前明显减少,详见表3。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目前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其中冠心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7]。虽然目前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法是一种有创性治疗,不可避免会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加上其治疗费用较高,存在较大手术风险,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心理负担。
由于经常伴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使得冠心病患者容易在心理上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和猜忌等,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及一系列的精神和行为问题,而这种负性情绪又会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如此循环,使患者陷入一个不可遏制的恶性循环中[8]。
在我国,对行PCI患者普遍存在重视治疗手段而忽视患者心理状态的现象[9]。针对择期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疾病特征,本次品管圈活动通过术前护理干预,开展择期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工作,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制作各种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画册,使患者了解导管室的环境、麻醉后的感受及介入手术的过程、注意事项,减少患者因焦虑带来的术中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同时推行“主动服务”的理念,倡导“三米效应”,即三米外让家属感受到你对患者的关注,放心把患者交给你;三米内让患者感受到你的微笑,减轻对手术的恐惧。从离开病房、进入导管室、返回病房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减虑措施贯穿于手术的始终,护士的责任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品管圈活动的实施,能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管理意识。沟通中借助成功病例,介绍手术医生丰富的经验技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负性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面对手术,主动配合医护治疗,从而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及信赖度,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向丘,徐素琴,张子云.品管圈活动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04-105.
[2]蔡学联,郑芝芬,唐晓英.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59-61.
[3]李晓真,皮红英,王玉玲.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7):521-522.
[4]段军仓,楚宝峪.冠脉介入诊疗术前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26):27-28.
[5]高义双,王庆丰,宋立娜,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1-3.
[6]任怡,刘喜梅,郭俊艳,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静脉液体正确存放率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5):3193-3197.
[7]张桂华,张玲,赵冬,等.冠心病介入治疗经桡动脉途径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8):4860.
关键词:消费函数;协整理论;单位根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22-03
引言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我们意识到传统的投资、出口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万能的,也凸显了“三驾马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状况。随着我国经济从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而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扩大内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特别要把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就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消费经济学与农村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在我国西部地区的传统农业省份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过低,不及城镇居民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1/2,已经成为制约云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使云南省经济增长在总量上面临农村居民消费瓶颈的制约。因此,如何有效扩大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使其成为拉动云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了当前重要的课题。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有效增加云南省农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还是对于云南省扩大内需,转变当前畸形的经济发展方式,保证其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更加科学、全面的角度利用协整理论对云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数据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提升云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收集
(一)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建立
结合不同的消费函数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笔者认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较大,并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考虑到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我们在保持原有变量数据不变的基础上对所有变量取对数,从而建立模型如下:
用此模型来分析云南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关系。其中,Y表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表示农村居民人年均纯收入作为自变量,U代表随机干扰项,主要包括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的其他变量(如居民财富,家庭人口,消费习惯等)、模型数学形式确定的误差、样本数据统计形式上的误差及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
(二)数据的选择、处理和分析
本文的实证研究,数据选取的是1978—2010年的云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Y)和人均消费(C)的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一是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以1978年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期(P=100)进行价格平减,令Yt =×100%,Ct =×100%,得到剔除价格因素后不变价格下的实际人均收入(YT)和实际人均消费(CT);二是为了更容易得到平稳序列以及减少变量之间异方差的影响,使数据更为平滑,分别对实际人均纯收入和实际人均消费取自然对数,得到二者的对数形式lnYT和lnCT,这样可以在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短期调整模型的前提下,提高估计的可靠性。
本文所采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5.0。
二、云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协整分析
(一)单整检验
在建立时间序列的计量模型时,要求采用的数据必须具有平稳性,即残差不具有时间趋势,不然就会导致“伪回归”。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同时依据各变量检验方程中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的系数显著性来判断方程设定的合理性,滞后阶数的选择是基于赤池信息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序列lnCT和lnYT及其差分后的序列ADF检验情况
(二)协整检验
检验协整性其实就是检验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项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这两个序列不是协整的,残差中一定存在单位根,这就是非协整性零假设;如果这两个序列是协整的,残差将是平稳的。因为序列lnCT和lnYT 均为I(1)序列,两者可能是协整的,因此,可以用E-G两步检验法分析这两个时间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第一步,协整回归。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变量数据进行回归,估计lnCT和lnYT之间的方程,并计算非均衡误差。
估计的回归方程为:
第二步,检验et的单整性,以此判断残差项是否是平稳序列。通过对残差进行单位根的检验,其结果如表2。
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残差项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同时DW 值为1.58,也说明不存在自相关性。由此得出结论,1978—2010 年期间云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的对数形式经差分后,二者之间存在着平稳的协整关系,即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r定理可以知道,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形式。所以,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以此来分析模型的短期动态和长期调整特征。
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较短,通过计算,采用加入一阶滞后变量的形式:
其中,ecm为误差修正项,即为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et,有et = lnCT-1.0478lnYT + 0.3916。利用Eviews5.0估计参数,剔除不显著的变量lnCT t- 1、lnYT t-1 及常数项,得到最后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误差修正模型描述了均衡误差对消费的短期动态影响,误差修正模型中各项统计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拟合优度较好,是具有优良特性的回归模型。
三、实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实证结论
1.从长期来看,云南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由长期均衡模型(1)可知,lnYT的协整参数为1.0478,说明在长期内云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的正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每变化1%,消费支出同方向变化约1.05%。
2.从短期来看,由误差修正模型(2)可以看出,lnYTt的短期参数为0.8631,说明当期收入增长率每变化1个百分点,当期消费增长率变化0.863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变化以约0.86的比例影响其消费性支出的变化。这反映出云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过度敏感性,对当期收入有很强的依赖性,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的影响相当大。
3.无论是描述长期消费的模型(1)还是描述短期消费的模型(2),收入项的系数均较大而且显著。由此可知,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云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表现出对收入的较强依赖性。但由于农村居民消费的长期弹性1.0478>短期弹性0.8631,说明云南省农村居民短期消费趋于保守,在长期能够回到比较正常水平,这与云南省农村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现状相符合,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人们倾向于“量入为出”安排消费。
4.在误差修正模型(2)中,误差修正系数为-0.3897
(二)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刺激云南省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应采取如下措施。
1.要从长期的角度考虑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是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从长期来看,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刺激云南省的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必须从长期的角度设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如要实行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大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加快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并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要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的现代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减少不合理的收费,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等。同时,这也表明了对于刺激消费的一些短期性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消费信贷等,虽然短期内可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但不可能影响消费和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上一期扩大的消费将在下一期的消费中进行修正。因此,从理论上说,短期的消费政策是无效的,如何建立完善的消费机制才是拉动云南省农村消费水平关键因素。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资助方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70-02
中国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意味着原本精英化的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化的国民教育。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得以进入“象牙塔”学习深造,而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现象也因此而变得日益突出。数据显示,在全国高等院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为20%~30%。[1]尽管在国家、社会、高校层面上对于贫困大学生都有诸多资助,以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仍然存在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基于此,必须开展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资助方式选择的研究,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式,实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自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贫困大学生与家庭富足的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刻苦、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心理特征。然而,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之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无法负担学费、生活费,物质生活水准与一些富足的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部分贫困生背负着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甚至健全人格的形成,亟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1.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表面上强烈的自尊心与内心深处极度的自卑感相互交织的情况是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物质生活状况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行、生活消费上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引发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因担心自身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同学的尊重,经常表现出遇事不积极、生活态度过分悲观、不乐于与同学交往的消极负面情绪。[2]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贫困大学生又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习惯于用强烈的自尊心来掩盖极度的自卑感,经常表现出爱面子、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情绪,这与其所担负的来自家庭、社会的期望有关。
2.自立自强与自我消沉两极分化。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成长环境、生活境遇、性格特点上的不同,致使在面对同样的经济压力时,所体现出来的反应存在差异。对于多数贫困大学生而言,源于其从小便知晓生活艰辛,能获得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不易,他们会倍感珍惜,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保持积极向上的平和心态。[3]当然,也存在部分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选择了自暴自弃、自我消沉,在困难面前,勇气不足,行动失位,缺乏一种迎战生活、学习的决心和信心,本该主动解决经济问题,最后却成为被动救助,极大地影响其健康成长。
3.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除完成学业、实现职业能力成长之外,大学生还需要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为人处世,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积极参加高校内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然而,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的冲突情形。一方面,希望通过交往来获得同学的肯定、赞赏,所以他们积极参加诸如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以实现自我的成长。然而,在交往中,他们又时常表现出害怕歧视、自我孤立、沉默寡言的心理特点,这与他们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大学生的此种心理特征,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长此以往,必定影响其人格健康成长。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的现状与问题
针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社会、高校各层面均采取积极措施,从“奖、贷、助、补、减、免”等方面入手,构建起帮扶贫困大学生走出经济困境的扶持体系,然从整体上而言,助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本身的不足。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是有效帮扶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难题的基本制度。然而,在资助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乏统一的贫困大学生认定的标准,以至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多由辅导员掌握决定权,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随意性,使得一些本身不是贫困生的学生也拿到了资助资金,导致资助资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4]此外,在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还存在贫困大学生个人相关隐私难以得到保护,高校难以确切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贫困大学生毕业之后贷款追回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在一些奖助学金资助项目上,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弱化了各种奖助学金机制作用的发挥。
2.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不足。在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运行中,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即需要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数量远远大于高校奖助学金能提供的名额。资料显示,获取助学贷款资助的大学生仅占目前贫困大学生的35%。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在高校在校生中所占比例巨大,这些人只有在获得奖助学金的前提下,才能安心完成学业,规避经济压力,缓解精神负担,然而,由于资助资金的不足,使其不得不在高校学习生活中经常性参加社会兼职,并节衣缩食,而这又极大地影响了其学业的完成。
3.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方法不当。对贫困大学生实施资助,是社会保障的范畴,是彰显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对此,资助方法的妥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着资助制度实施的效果。从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法来看,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第一,经济资助的评审方式问题。一般而言,评审主要经过申请、评比、审查、公示、批准几个步骤,但在这些步骤实施时,需要贫困大学生参与并陈述自己的家庭状况和经济困难,然而,不幸的家庭各自有各的不幸,有些事情是难言之隐,可是贫困生为了得到资助,又不得不说,不仅隐私没能得到保护,自尊心可能也因此受挫。第二,社会上一些资助高校贫困生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考虑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过分注重宣传,无意中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三、构建多维、规范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
分析得出,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上存在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自立自强与自我消沉两极分化、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的情形,而国家、社会、高校在执行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又存在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力度不足、资助方法不当等问题。对此,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坚持经济资助和建设资助的双维结合,以促进他们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1.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经济资助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正常生活”的基础环节,是“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教育民生底线思维,是缓解大学生经济压力的“解压阀”。对此,在经济资助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只有更好,没有更少”的原则,积极完善贫困大学生奖助学申请的相关程序,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奖、贷、助”的资金资助力度,以高额奖学金的方式给予那些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鼓励,利用经济手段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其克服内心自卑的心理,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优势。[5]同时,不断改进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工作方式,围绕如何保护他们的隐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开展工作,避免工作方式的失当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里梗阻,实行贫困大学生奖助学金申请保密化原则,以非公开评审的方式进行。不断优化助学贷款的发放渠道,实施生源地贷款政策,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贫困大学生的家庭隐私,另一方面则保证了贷款追索的便捷性。此外,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贫困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奖助学金项目,不断做大奖助学金“蛋糕”,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获取奖助学金的机会。
2.以精神资助为保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黑格尔认为:“意念一旦进入人的心灵,就很难拔除。”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而导致的自卑、封闭、抑郁而又无奈等心理意念,一旦从“习惯”变成“自然”,必然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恶劣的影响。对此,必须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辅导员或班主任与贫困大学生单向联系的方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不断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乐趣,感受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快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效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的引导,使其能正确看待心理压力,积极应对生活的挑战,树立乐观向上、积极有为的认识态度。
参考文献:
[1]付金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矫正机制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8-21.
[2]赵曼,王希文,曹军会.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透视与资助体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9-132.
[3]孙英梅.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探讨[J].健康研究,2009,(1):67-69.
经济寒冬 在全球一体化中谁与抗衡
这次走访调研的66家重点企业,共涉及纺织轻工、冶金机械、化工医药、电力器材、汽车及零配件、环保产业、电镀、锌业、电子、造船、建材、粮油食品等。66家企业中,除两家是真管中心和邵管中心外,正常生产的有诚德钢管、长青农化等23家企业,占35%,其中恒远机械、永辉汽车配件等6家企业生产势头良好;停产的有扬子木业、万顺、天一油脂等3家企业,占4.5%;而产能下降的有华伦化工、首泰矿产等38家企业,占调研企业数的58%,其中部分企业目前生产量仅是去年或上半年的三分之一左右,部分企业部分项目停产,部分企业准备年底停产躲避风险。
--从经济性质看,外向型企业首当其冲
西方经济的疲软,需求的减少,使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受到严重的打击,纷纷出现亏损,正在处于困境和停产的边缘。嘉盛鞋业、江胜包装、特种工艺等为代表的外贸轻工企业,均呈现本年度销售额比往年大幅下降、经济亏损的现象。嘉盛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以销定产,产品主销美、日、韩。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该企业20__年产销4000多万,比上年减少500万,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富乐皮革,以销定产,产品100%外销,今年产销4000多万,同20__年同期相比减少20__多万,总体呈亏损。企业下岗现象较严重,现有职工600多人,不到原来的40%。特种工艺,产品全部外销,一直畅销欧美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今年销售7000多万、实亏350多万,与20__年销售1个多亿、效益明显呈现下滑趋势。瑞阳化工,主要生产磷酸,产品销往日、韩、东南亚。该企业于20__年8月正式投入生产。自投产以来三个月,销售额为20__多万。由于库存原料进价高、产品目前市场价格低,产品有积压,企业呈亏损状态。
--从营销策略看,原料囤积的企业遭受重创
由于原材料价格极速下滑,造成积压过多、损失惨重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江胜包装由于3000多吨原料的库存量,原料、产品市场价格的陡然下降,订单量的少而小,11月初已处停产阶段,10月20日以来仅一个月的时间就亏200多万。估计到年底亏损量高达三、四百万。华伦化工也是由于原材料高进低出,导致直接损失4500万元,目前产能只是以前的40%。首泰矿产,光积压的库存损失就高达3千多万。新建的首晶渣业尾矿回收处理项目原是磁铁矿加工的配套项目,由于回收的硫矿积压无销路,企业出现运行成本大于环境效益的现象。新马磨具从8月份下旬就开始停产,产品价格近50%的大幅下跌,使得企业不堪重负。目前仅不锈钢基料库存就达1万两千多吨。方正钢铁仅保持了半个月的原料库存,就亏损1千多万。20__年预期销售约25个亿,实际值仅15个亿左右,受经济危机影响销售额削减了约40%。而顺贸不锈钢,由于决策层及时调整,采取原料无库存策略,使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估计20__年实际产值1个亿,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15个亿。
而内向型产业、企业受到冲击不大,影响相对较小。双汇电力、中惠医疗由于生产的b超、电力金具等内销产品所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轻,只是影响了企业回笼资金的周转。
--从产品结构看,及早升级的企业立稳脚跟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随着国家近两年来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我市有许多企业高瞻远瞩,立足长远,或调转方向,或换代升级,增强了抗御风暴的能力。永安兴辉汽车附件,由于其在20__年始考虑了产品结构定位和转型,在原农机产品基础上,开发了高档次汽车座椅和工程车驾驶室产品,目前不仅受金融危机影响冲击较小外,还有受益于拉动内需的潜力。江苏晶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思维较为敏锐,未雨绸缪,面对企业金融危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在危机中,能独善其身,企业损失较少。还有一些企业,紧紧依靠大公司、大集团,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在金融风暴中不仅未受影响,而且正在发展壮大。
我市一些传统产业如化工、木业,有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前景[!]暗淡,即使不存在金融风暴,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小,在wto制度下也会被淘汰。如某油泵油嘴厂,其主产品为油泵和油嘴,主要为农机服务。由于社会发展,耕作方法改变(使用免耕法),不使用农业机械,新产品改型不成功,至今产品科技含量为欧2标准(根据wto我国承诺在20__年油泵、油嘴必须达到欧3标准,否则农用车不得上牌照),如果企业不立马新上项目,只有被市场淘汰。
化危为机 在结构调整中升级换代
困难与希望同在。经济危机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创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绝好时机。不少有识之士在产能下降时逆流而上,积极抓住这个机遇,化不利为有利,变坏事为好事。海螺水泥利用行业重新洗牌的契机,加大投资,在__的新建项目资金上有保证,将一如既往地推进建设。有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江苏鹏宇化工调整产品结构,准备在小纪厂区新上汽车配件项目,已委托__环科所编制环评。中兴磷肥20__年准备新上生物肥料。
有的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从内部管理和生产工艺方面挖掘潜力,节能减排,减污增效。龙川钢管今年开始拓展内贸,生产经营略受影响,但始终保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投入的力度不减,目前已制定了固废处置计划,提炼固废中的铁离子,变废为宝,减排增效。华伦化工企业负责人表示,越是 在困难时候,越要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该公司利用产能下降的时机,在生产线轮休时进行污染防治建设,准备投入70万元,新上两台脱硫装置,进行“双碱法”脱硫,为今后发展储备后劲。江成公司拆除了四座烘房、改造了二台冲天炉、新建了煤气发生炉,告别了“黑龙”, 江淮客车还准备在集团内部开展废水循环利用。东方冶炼化工厂计划扩建节能环保型生产车间项目;华兴医药修建大型循环水池和废水处理站改造项目;兴辉汽车附件新上工程车驾驶室项目。部分企业的新、改、扩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开始,待形势好转即可正式实施。
休戚与共 在服务发展中保护环境
调研中,不少企业对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提出了近180条建设性建议和意见,总体要求为“两多两少”,即“多扶持、多教育、少收费、少罚款”。建议和意见主要归纳为:
1、适度调整排污费征收额度
对于当前的经济困境,各个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在环境保护方面决不降低要求。但由于经营困难,生产不正常,希望环保部门能够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状况,能够对20__年度尚未缴纳的排污费实施缓缴和减免。同时,20__年度排污申报、核定、测算工作即将开始,而来年的经营形式也非常严峻,希望能够根据实际,按月或季测算和征收,同时请求给予低限收取的扶持政策。
2、适当简化建设项目审批手续
针对目前企业经营困境,企业负责人均希望环保部门能够出台具体的项目审批、验收惠企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实现转型和转产,建议在项目审批时根据建设项目相关管理要求,降低审批等级、简化审批手续。同时在项目验收时,简化验收手续,优惠各项收费,来扶持中小型企业度过难关,顺利实现转型和转产。
3、适度扩大污染防治资金支持范围
部分企业负责人反映我市这几年加大了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主要用在支持和鼓励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治污减排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但对于企业在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和改造方面支持不足,对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支持不足。江海文化用品公司以高档次产品取代中低档产品,同时在喷漆工艺方面以净涂方式取代喷涂方式,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物耗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也大大降低。该公司负责人希望对传统产业能够扶持,同时对采取的清洁工艺能够在资金方面作适当的支持。
4、加大环境技术咨询服务能力建设
在调研中,大多数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管理要求比较熟悉,但由于缺乏专业环保技术人才,在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很多时候投入很大,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建议环保局加大环境技术咨询方面的服务能力,成立专业环境保护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环保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发生的,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伴相生的。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环保工作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经济低迷之际,我局应迎难而上,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紧紧抓住金融危机冲击下市场“大洗牌”的机遇,在产业、产能调整中服务发展,在调整中加强环境管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对企业提出来的问题,能迅速办即的,我局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一是因企制宜免收、缓缴排污费。我局专题召开会议,根据企业实际排污量、排污费缴纳情况,研究适当减免、缓征排污费工作。目前,根据《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对停产、减少产能企业的实际排污量进行了重新核定、测算,对4家事实停产的企业予以免收排污费,对减少产能、经营状况困难的企业予以缓交。二是大力包装项目。对照中央及省级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金项目要求,我局积极帮助各镇、各企业包装项目,上争资金。目前,完成了85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6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3个区域性环境综合整治、2个流域性环境综合整治、工业点源治污提标项目6个。并从长计议,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发展、惠企惠民:
1、优化经济服务工作。在守住环保底线的前提下,以环保优化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对市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新建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排污总量在市内优先平衡,指标有困难的,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级“点供”。简化项目竣工验收程序。对位于开发区内、污染较轻的项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视监察、监测报告情况做出直接验收批复;对无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的小型机械加工、服装加工、房地产、餐饮等项目,以现场督查记录和监察大队日常监管信息,代替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修复机制,对因环境违法等行为受到银行信贷制约后积极整改到位的企业,及时向银行反馈信息,为其获得信贷支持创造条件。加大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及时治污实用技术导则,为企业治污设施操作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监管,督促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规范环境执法行为。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环保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和程序,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对环境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教育为主,不予行政处罚;对存在偷排直排、未批先建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同时查明原因,督促和帮助其做好整改工作;对限期治理整改到位的,要及时验收,使其尽快恢复生产;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可按规定程序办理排污费缓缴手续。
3、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协会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环境监测、环保咨询、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等领域,加快培育和规范环保中介市场。
4、强化环保队伍建设。环保执法人员不仅要监督,当好监督员,更要参与,当好企业的环保管理员。为此,计划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制定中长期人员培训计划,对45周岁以 下的干部职工组织定期培训,技术练兵,要求每个执法人员对每个产品可能产生的“三废”都要心中有数,能够帮助企业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污染环节,并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在环境管理上帮助企业找漏子、出点子,加强对环保治理设施的技术指导。
需提请市政府解决的问题
1、海螺水泥安全距离300米范围内拆迁问题。共涉及140多户,已完成10多户,施工场地内拆迁已全部到位。目前,还有大多数农户及树木、墓地动迁问题需要市政府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关键词:廊坊市;绿色产业;绿色产业体系
收稿日期:2013-10-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023),课题组成员:靳微微、霍建波、孟建锋、赵斌
作者简介:靳微微(1983-),女,廊坊师范学院组织部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产业经济。
廊坊市地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要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实现有效与京津对接,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理念。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河北与北京”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天津打造北方经济中心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同时,廊坊也面临着资源约束、生态约束、人口增长约束、竞争力约束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构筑绿色产业体系,是廊坊市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廊坊市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廊坊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首都北京政治中心和天津经济中心两个国际化大城市的中心位置上,距北京40公里,天津60公里,在世界上也很难找到这样区位的新型中等城市,因此也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京津冀处于中心位置,其中从河北省的城市布局上看,从石家庄到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一线的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坐标系,廊坊就在这个坐标系的原点上,因而廊坊同时也成为环渤海经济带的腹地。这是廊坊最突出、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2.交通优势
廊坊市境内有京秦、京山、京九三条铁路干线,京津塘等四条高速公路,五条国道,八条省道,四十多条省级以下公路。在轨道交通方面,廊坊市已经完成了市区、燕郊以及固安对接北京的初步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建议北京市修编《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将地铁4号、5号、6号线延伸至廊坊界,可以使廊坊更好更快地融入北京,还可以进一步缓解北京和廊坊交通与环境的压力。在高速铁路方面,现已通车的京沪高速把廊坊贯穿其间,缩短了到北京、天津甚至上海的时间,改变了廊坊没有城际铁路的问题,使廊坊的区域经济优势更加明显。
3.后发优势
廊坊市由于设市较晚,发展相对迟缓,但也因此在后期受益,保留了较好的环境土地后备资源。廊坊市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兴建大型的、污染较重的工业或低水平的小企业,为现代高科技、低碳、环保产业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且廊坊市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成为构建廊坊绿色产业的城市品牌。
4.产业优势
过去五年,廊坊市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7年的13.2︰56.6︰30.2调整到2012年的11︰54︰35。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总部经济、网络经济、创新经济方兴未艾,华为中国区域总部落户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基地、汉能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高端项目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富士康、中轻造纸装备、南玻玻璃、航天振邦、燕达国际健康城、中商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亚太国际家居材料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电子信息产业势头强劲,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7倍,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9.3%和16.7%。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奥集团、汇福粮油、梅花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以落实“双三十”工程为重点,实施505项减排工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8%,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9.8%和21.8%,圆满完成河北省下达的任务。
二、廊坊市绿色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1.县域发展不均衡制约经济发展
廊坊市共10个县区,随着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结构、产业效益和投资等方面各县都有所增强,但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强县愈强,弱县愈弱”。在经济布局上表现为发展落后的县均集中在中部板块,经济在地域上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特点。这种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可表现出市场化程度、产业层次、经济结构的差距,在GDP总量上的差距,也影射出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差距。这些不均衡问题,影响着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不妥善处理,还可能诱发社会矛盾。
2.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
廊坊市辖区内没有大型矿产资源,因此无法走开发资源之路;土地资源有限,在边界上已经和京津两市接壤,土地本身的价值增加,“寸土寸金”,在开发和利用时,也属稀缺资源;在水资源上,廊坊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随着近年来人口增多,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的现状更加突出;同时,在人力资源上,廊坊市处于京津两市之间,在承接京津辐射的同时,也明显受到两大城市的“空吸”作用的影响,导致大量高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员流失。
三、廊坊市绿色产业发展机会分析
国家“十二五”战略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标志着京津冀和京津廊的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而河北省在2010年底提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战略,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简称“14县1圈4区6基地”。其中,在14县中离北京最近的廊坊占6个,这说明在环首都经济圈中,廊坊是“领头羊”,具有引擎作用,廊坊的产业集聚是全省最好地区。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提出8个辐射:金融资本、生产业、科技、市场和流通、总部经济、人才和教育资源、信息、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这些都会为廊坊的产业化升级、价值链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创造前所未有的良机。
四、廊坊绿色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京津的空吸作用制约其绿色产业的发展
北京所具有的优势,必将在很短的时间内集聚大量的经济要素,这对于廊坊来说,无疑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同时,廊坊市作为河北省的行政范围,与北京之间巨大的政策反差是制约京廊统一市场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由于行政区划分隔和国家在许多方面实行区域差别政策,致使相邻的行政区之间形成了很大的政策落差,这一点在京廊(冀)区域表现尤为明显和突出。再加上京津对廊坊资源、要素的“空吸”作用,使廊坊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2.区域一体化的步伐和政策的对接稍显缓慢
京津廊的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京津廊一体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一些领域中仍存在着政策缺失或不完善。由于绿色产业的高新技术性,决定了科技创新在发展绿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但廊坊市目前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企业绿色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还缺少有效性,发展绿色投资等方面还缺乏政策支持等。
五、廊坊市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提高企业绿色意识
目前,对绿色产业本身的理解及其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政府、企业和民众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或是认识不到位。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一方面,可建立各级绿色组织,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鼓励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激励企业投资绿色产业的信心,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目光看待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事实上,联合国的研究早已表明,在未来生态经济政策导向条件下,投资于自然保护领域或所谓生态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应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钢铁等传统产业。因此,企业投身绿色产业,从长远看不仅不会影响其经济效益,而且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长期收益。
2.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结构体系建设
坚持创新型引领、链条式集聚、集群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金字塔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建设。城郊都市型农业,以服务都市生活需求为导向,以建设首批现代农业试点县为重点,加快推进三河汇福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霸州达利食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庄型、基地型、订单型农业。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总部经济、网络经济和创新经济为重点,引龙头、强配套、促聚集,加速推进高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灾备中心等龙头项目建设,以政府云、金融云、电子商务云等为重点,打造云服务基地,促进三河通航机场、华为总部基地、富力总部信息港、安邦保险后援服务中心等总部项目聚集发展,充分发挥新奥能源生态城、汉能全球研发中心等创新经济项目的带动作用。围绕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中广核新奥燃气分布式能源站、洁能国际太阳能、霸州LNG等龙头项目,支持有关县(市)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绿色概念,重点抓好汇福国际健康中心、鲁能生态城、香江全球家居CBD、华北油田地下储气库等项目建设,加快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3.加速绿色产业工业园创建
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如果离开了政策扶持则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排污费资金、财政资金或者环保专项资金对区内产业链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污染物有明显削减的项目提供资金。对园区的污水处理、热电联产、中水回用、新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在贷款利率、还款方式、排污费征收、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加快产业园区的绿色创建。按照体系化、规范化、高端化要求,大力推进各类园区提质升级。围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以及管道、电梯、航天科技等优势资源,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全力推进空港新区建设,把空港新区建设作为廊坊未来新的战略平台和发展动力,加强与北京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省里支持,高起点编制新区总规和产业、交通规划,力求在征地拆迁、核心区启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推进廊坊开发区扩区,加快燕郊高新区、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固安大清河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建设。
4.健全发展绿色产业的投融资机制
绿色产业发展投资大、周期长。目前,绿色产业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投入很少。这种机制既不能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也不能给企业以激励和约束,必须建立新型的投融资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绿色项目优先布局,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金融部门可把环保因素作为银行信贷的重要条件,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耗能低、污染少的企业在信贷资金上优先支持,实行优先信贷、利率优惠等。此外,大力推行资本经营,组建绿色企业集团,增强绿色产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多方吸纳商业资本、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本参与。
参考文献:
[1] 严立冬,邓远建,张陈蕊.三峡库区绿色农业产业发展
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0,(9).
[2] 郝晋珉,赵明,牛灵安.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与实践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马林,王亮.安图县域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
[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3).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in Langfang City
JIN Wei-wei, HUO Jian-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