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7 16:41:34
导语:在历史建筑调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交叉施工管理;PDCA管理体系
建筑产品的复杂性、多样性、各异性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需要多工种、多专业、多单位各尽职责、紧密配合,才能建造出具有“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等优点的房屋建筑。本文拟从加强合同管理和优化设计,建立现场处置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在建筑施工中对各工种交叉配合工作进行协调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是交叉施工管理的前提保证
目前建筑市场专业分工愈加细致,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各参建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且受利益的驱使,各参建单位都想少付出多收益,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等问题产生,这些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因此,要从承包合同上给予完善、规范,特别是应在合同中明确各承包单位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责权利,针对各工种、各专业可能出现的交叉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在合同中明确具体的制约措施,并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2、运用专业技术优化设计,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原则和处置办法,通常是各自为政,自成章法,很少考虑在同一张平面图上叠加其他专业的设计成果,这就导致了不同专业在后续施工中交叉作业,争抢同一工作面,影响后续施工,甚至埋下安全、质量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以建筑专业为主,结构、水电、暖通等专业为辅,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自的设计成果(如:管线、设备等)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发现交错、重叠的,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集中走廊等位置的管线,应提供管线布置剖面图,便于不同专业交底排查。同时,以会签、会审等方式加强专业间的沟通,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交叉冲突现象的发生。
3、建立快速处置机制,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3.1 遵循“操作员对班组负责,班组对专业队伍负责,总承包、监理、设计对业主负责”的机制,实现化整为零,分工明确,避免无序管理。
3.2 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先主体后附属”的机制,避免工序、流程倒置,管理混乱。
3.3 先布置管径较大的管线,后布置管径较小的管线,遇管线交叉时,应小管避让大管。因小管所占空间位置较小,造价相对较低且易于安装。
3.4 压力流管道避让重力流管道。管线交叉时,应将重力流管道对标高的要求作为首要条件给予满足。
3.5 各种管线在同一处垂直方向布置时,线槽或电缆在上水管在下,热水管在上冷水管在下,风管在上水管在下,且尽可能使管线呈直线,相互平行不交叉。
3.6 电缆(动力、自控、通讯等)桥架与输送液体的管道宜分开布置或布置在其上方,以免管道渗漏时损坏电缆造成事故,如必须在一起铺设,电缆应考虑设套管等保护措施。
通过建立上述处置机制,实现各专业、各工种、多工序的“和平共处”,使后序施工顺利实施。
4、应用PDCA管理体系,为施工交叉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4.1 PDCA管理体系的实质
PDCA管理体系又称为“戴明环”,是由Edward Deming提出来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fON) 4个阶段、8个步骤循环完成的一种管理体系。PDCA管理体系中各环节紧密联系,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每循环一次,就实现一定的质量目标,解决一定的问题,通过不停地转动,使质量水平不断的得以提高。
4.2 应用PDCA管理机制,提升交叉管理水平
4.2.1 计划阶段,也称P阶段
这也是PDCA体系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它主要包括制定计划,研究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拟定对策和措施等,概括起来包括4个步骤。
4.2.1.1 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般可通过设计排查、现场巡查等方式,收集、分析、统计以往工程原始记录,总结经验;也可通过与标准、规范、规定对照等方式,找出施工中可能出现多专业、多工种间的交叉、冲突点。
一些在施工管理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这一工作步骤,就能及时被发现。例如:墙角粉刷与管道安装交叉施工,出现粉刷施工难操作,导致粉刷质量差等问题。这就为下一步骤的工作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4.2.1.2 分析影响施工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上例,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原因是由于“操作空间小,施工组织无序,缺乏沟通”等因素造成。由此可见,以第一步骤工作为切入点,从工序质量、施工质量、安全隐患等方面,深化分析,查找、甄别产生问题的原因,能够分析出影响研究对象的多方面因素,有利于下一步骤的工作开展。
4.2.1.3 找出影响施工问题的主要因素
通过进一步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显然“施工组织无序”是影响墙角粉刷质量的主要因素。但在现实管理中,影响施工问题的原因可能多种各样,情况复杂,难以一眼找出主要矛盾。这就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合同、规范、规程的要求,加强专业间的沟通,这样才能高效、准确地确定矛盾的主要因素,才能为在拟定对策环节找到有效突破口。
4.2.1.4 拟定对策和措施
针对 “施工组织无序”的问题,管理者拟定“先局部粉刷,后管道安装”的原则,并制定出“先将管道后阴角部位500mm左右宽的墙体粉刷(留施工缝),再进行管道安装,最后进行大面积的抹灰”的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由此可知,这一环节是PDCA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对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合理性、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后续三个阶段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制定对策过程要反复考虑对策制定的原因、目的,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等6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依、事后有据、切实可行,否则将影响这一循环的实际效果。
4.2.2 实施、检查、处理三阶段,也称D阶段、C阶段和A阶段
这三个阶段主要是根据P阶段分析制定的对策,按照规范、规程的要求,组织实施、检查、提升的过程。其中,D阶段主要是按计划去具体实施; C阶段主要是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分析,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A阶段包括2个步骤,一方面把检验后正确解决的问题加以肯定,并总结成文,编制成标准或规范,供生产中使用,另一方面把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加以总结,移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进一步研究解决。
5、结论
总之,一项优质的房屋建筑是集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为保质、保量、如期完工,施工交叉的协调管理不容忽视。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多工种交叉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全面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C,B/TS 0326—20o1[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1
关键词:建筑装修,多专业,新工艺,交叉配合,施工组织管理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now fast development, th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project gradually more professional thrust deep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new technology conditions to a larg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bove conditions with the cross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coordination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solution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more professional, new technology, cross cooperat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在建筑装修施工中,交叉配合与施工组织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的全过程。在广州珠江新城CBD核心区,现代化的新型综合性建筑很有代表性,本文以某企业的超高层综合楼为例进行阐述。该项目的规划用地面积106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由一栋71层309米高的塔楼和一栋3层27米高的裙楼组成。现场有电气安装、给排水、消防、VAV空调、智能化等多个专业和建筑装修专业同时穿行,同时也有冷辐射吊顶系统、架空层地面内藏送风系统等新工艺新技术。
一、针对项目采用的建筑行业新工艺、新技术的施工管理措施
(一)架空地板内藏风管
本工程采用了不少新工艺、新技术,地面设计为架空地板面层上再做装修饰面,在架空地板下设置了地面风管及有关的管线,有别于传统的地面装修施工。在施工现场,地面上存在人行、施工、材料堆放等情况,这就需要装修专业与各机电施工专业密切配合,确定架空地板下地面风管的准确位置,对地板下风管成品通过位置的架空地板进行成品保护。避免发生损坏风管及返工现象。
(二)冷辐射铝质吊顶
冷辐射铝质吊顶由独立的专业公司完成。冷梁处的平吊顶能够保证冷梁的维护检修,须拆装方便,反复多次拆装后不变形、不影响美观。设置检修口,则由施工方确定位置,每个冷梁设置一个检修口。施工方需要确定检修口大小及形式,提供检修口与吊顶配合的方案,方案须经设计方及业主批准。根据实际情况,每路冷吊顶板的冷冻水支路接口必须预留公制接口,预留接口数量参考空调专业图纸,并需考虑今后房间分隔变化情况,且充分考虑水管阀门等维修空间。
冷辐射吊顶安装要特别注意沿玻璃幕墙侧,吊顶安装高度必须与幕墙专业协调,考虑幕墙的开启和检修,在隔墙、幕墙、伸缩缝等处需要考虑接缝过渡处理,吊顶收口需符合技术要求并与装修专业协调收口方式。
二、各专业的交叉配合和室内施工组织管理
(一)装修专业施工总体控制
装修施工是整体工程中最后完成的一个分部工程,其施工进度计划及完工时间往往受制于前期的各个施工专业单位。因此,必须制定一个可行的总体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随着劳动力和主材的进场,每个施工段的施工班组跟上,组织各专业工种交叉配合安装开关插座和灯具、消防末端、洁具、空调等专业的施工。
(二)各专业工种插入配合时间程序控制
主体结构施工中插入各专业功能设施的预留、预埋;室内装修工程施工中插入穿线、开关、插座盒校正、设备、灯具、感烟、洁具、空调管道安装;管网工程施工插入试压、调试;直到工程竣工。
(三)室内装修项目与各专业工种的交叉配合和施工管理
1、装饰专业与建筑专业的技术配合内容及措施
所有与建筑相关的深化设计图纸均需提供给建筑审核。洗手间布局和大样以装饰图纸为准。楼梯扶手、栏杆、步级等大样以装饰图为准。
对建筑专业的配合要求:提供必要的预埋件要求和定位。提供必要的设计文件如:建筑平面图、大样图。含详细的地面标高、管井位、建筑间墙砌筑图,需装修的楼梯建筑结构详图。提供预留洞口图及管线综合图。建筑图纸的改动要及时通知装饰专业以确保双方图纸的一致性。提供有关消防分区及其防火要求。
2、装饰专业与空调专业的技术配合内容及措施
装饰专业提供吊顶图,确定吊顶标高,建议风口和检修口的实际定位,供空调专业深化设计。
对空调专业的配合要求:提供空调风管图、水管图,以便装饰专业校对吊顶造型、标高及灯具位置。提供风口布置图及详细规格、安装要求,以便装饰专业审核风口是否影响装饰效果。提供设备检修口位置说明。
施工配合:
(1)末端位置、款式及吊顶标高由空调专业建议,装饰确定。装饰专业的综合吊顶图将空调末端风口制安位置表示出来。空调专业根据装饰专业的综合吊顶图调整设计图纸。检修口的大小、位置由空调专业与装饰专业共同商定。
(2)架空地板在施工过程中对其下部风管起保护作用。由装饰专业先放线确定架空地板安装位置,然后空调专业安装风管,其后装饰单位安装架空地板。
(3)风口类型的选择要兼顾到室内装饰效果及空调专业的专业计算。
3、装饰专业与电气专业的技术配合内容及措施
装饰专业与电气专业配合:装修提供吊顶灯具布置平面图,立面灯饰位置图。装饰专业提供家具布置及电器平面图。提供插座开关位置。按电气专业技术要求配合对插座、开关款式的选型。
施工配合:
(1)电气专业配合装饰专业共同对灯具、插座开关进行实际定位,由电气专业进行管线深化设计。
(2)电气专业负责全面的管线敷设,各种电器和设备的布线,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电箱的安装并达到装饰图纸的定位要求。
(3)装饰专业根据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电箱尺寸开设预留灯孔或洞口,配合电气专业的收口,并负责最后收口美观效果。
(4)特殊专业设备由供应商提供技术参数,装饰专业配合,电气专业负责供电。
4、装饰专业与给排水、消防专业的技术配合内容及措施
装饰专业提供洗手间平、立、大样图和用水功能区的装饰详图,以及吊顶剖面标高、造型、材质、照明,供给排水参考深化设计与管线调整。装饰专业根据立面效果可行性调整消防栓位置,并与给排水专业协商,达成一致后给排水专业应及时调整以确保双方图纸的一致性。
对给排水和消防专业的配合要求:提供喷淋系统设计图纸;提供消防栓的尺寸和安装要求;提供洗手间等各用水功能区的给排水管线图;提供设备、管线的检查口、检修口位置及要求。
施工配合:
(1)给排水专业审核卫生间及相关用水功能区的平、立、排水点及水龙头、洁具进出水口参数,进行管道深化设计,并配合装修定位设计。
(2)喷淋头、消防栓由给排水提要求,装饰专业按装修图纸来调整、定位。
(四)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协调组织施工
项目部在工地建立以室内装修为核心并有各专业施工管理人员参加的现场例会制度,例会定期举行。根据室内装修的施工进度调整和安排各专业施工插入配合的时间。具体措施如下:
1、项目部制定的进度计划中,特别注明对其他施工单位的进度要求,通过业主审核调整进度计划后,再确定最终进度计划,并付诸实施。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其它专业的实际进度,相应调整装饰工程进度必要时采取赶工措施。
2、成立交叉作业协调小组,由项目部邀请各专业技术负责人组成,在现场同一地点办公,共同制定施工顺序配合表,明确哪个工序在先,哪个工序在后,后一工序何时开始插入,项目部安排专业工程师,专门现场跟踪专业协调工作。
3、项目部在给下属各班组的施工交底文件中,要注明本工程与其它专业工程中交叉作业的配合关系,如哪些地方必须为别的工种提供条件,哪些地方必须与别的工种协调同步作业,哪些地方须经本工种同意或准备好以后才允许别的工种开始作业等,都要用书面交付清楚,按确定的顺序实施推进交叉作业协调小组所订策略。
4、为保证本工程测量放线的准确性,项目部专门成立施工测量放线组。施工测量放线,应与其它专业协调,要求所有专业及施工班组按统一放线施工。
结束语:在大型建筑的多专业、新工艺条件下,建筑装修工程的施工管理尤为重要,在施工中必须采取主动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同时公司全力支持,从资源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保证,给予工地强大的技术支持及配合,确保项目需要资源及技术得到优先保证,使项目顺利实施,令工程目标完满完成。
参考文献:
[1] 潘长学;张浩《我国建筑装修一体化研究现状》2003
摘要:建筑色彩作为一种符号,直接的表现了建筑的风格。同时,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因素。直接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本文从多角度去探究天津近现代多元化的历史建筑色彩,并对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保护提出了初步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特征、色彩保护
abstract:As a symbol ,building colour express the style of architecture directly.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the look of our cities. And then,it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a region.
This article try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diversified color of near modern architectural of Tianjin,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Then giving Initial strategy on the color protection of near modern architectural g in Tianjin .
Key words:THE HISTORIC BUILDINGS、Color characteristics、Color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关于建筑色彩的研究。
城市建设的永恒目标是追求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的特色,其中建筑色彩带给人们的艺术感是首要的要素。城市中不论是一些标志性的公共建筑还是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住宅都应具有地方特色,协调一致,合理搭配。总而言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表象,更应是人类闻名与进步的艺术代言人。
国外对建筑色彩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这个概念出发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城市色彩问题并将其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在60年代初。到了70年代后才开始对建筑单体的色彩进行研究和实践。进入90年代后,才扩展到环保、多元、人性化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单体色彩。日本京都自1972年起就以本地古建的色彩为挤掉,对城市建筑的色彩做了规定;在英国伦敦,人们对著名的泰晤士河两建筑进行了色彩的规划;意大利以传统建筑色彩基调为基础为整个城市建筑色彩进行了规划,以保护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具体实践有:美国设计师珍妮科帕茨在《三围空间的色彩设计》中,探讨了色彩的三维感知理论及应用,并首次,结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对于历史建筑保存、恢复及整修的策略。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进一步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即将建筑色彩看作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来研究,如何使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日本吉田真悟2011年出版的《环境色彩设计技法―街区色彩营造》中对街区和建筑色彩的设计的研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在国内对于历史建筑的色彩进行研究的成果却相对较少,其中重要的有:学着杨春风对北京古城的建筑色彩进行了调查研究。她从面积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彩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色调对比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特点。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参考价值。
高履泰等学者运用专业仪器设备对故宫古建筑群各构件的色彩数据进行测定并作了定量化研究。另外,他还围绕建筑色卡的使用,对住宅建筑色彩设计、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今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资料。
天津大学陈学文等学者认为传统的依赖直觉惊醒判断的手法,不利于建筑色彩设计的准确性,应在研究中将复杂的色彩关系量化等措施采用科学的态度来处理。
2,历史建筑色彩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条件影响下,各个地域的建筑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建筑成为地域文化最有力的承载者之一。而建筑色彩则是一个地狱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最直接的反映者。如:北京紫禁城的黄色琉璃瓦、红色柱子、宫墙,与周围居民的青瓦灰砖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也是全城色彩的主导;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融入到了周围山水中形成的色彩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秀丽淡雅。
3,天津历史建筑
3.1天津的历史建筑
天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与其他名城一样,有着久远而深厚的历史,并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天津拥有形式多样的历史风貌建筑。2005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依法确定了5批746幢、1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是中国第一部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地方专门立法。条例中划分了6个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一宫花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劝业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古文化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中心公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这些风貌建筑不仅饱含着天津的人文历史,而且凝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丰富的建筑色彩资源库。
天津建筑色彩处处彰显着地域文化特征。天津为保卫都城而设,其传统建筑型制、风格受北京影响较大,天津属典型北方城市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雨集中。建筑选用中高明度,中低彩度暖色调,使天津市冬季亮丽起来,并满足人们趋暖性心理需求;在雨季既利于辨识,又不过于强烈,形成含蓄的色彩印象。
此外,天津有明清以来体现儒家文化的文庙、佛教文化的大悲院、道教文化的玉皇阁、妈祖文化的天后宫、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大寺以及天主教文化特色的望海楼、老西开教堂,这些建筑色彩勾画出天津历史民俗文化的清晰面目。
3.2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
《天津文化通览》把天津文化概括为包容、吸收的特征,多元化的构成和与时俱进的品味。天津历经6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代租界的城市规划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反映并代表着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市中心区域逐步形成了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风格等在内的浓郁的一过风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天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原各国租界建筑体现了个国家的建筑色彩习俗。如:意租界内的建筑多为清水红砖配以水泥檐口与墙裙。
最近,天津市有关部门也正在酝酿天津城市色彩规划项目。6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究竟应该以什么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随着时间的更迭和变迁,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在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采取有效的建筑色彩保护和修复措施已经显得非常迫切与重要。
4,关于天津近现代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的研究策略
我国建筑色彩的研究仅有哈尔滨、武汉、南京、杭州等少数大城市从城市历史色彩的地域特征出发研究色彩定位、主色调确定等方面做了研究,并且将城市色彩以各种导则或法规的形式颁布。
杭州市城市色彩规划方案
为了,详细的了解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提出、建立和整理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近代历史天津历史建筑的色彩资源参考系。为天津近现代建筑的色彩保护和新兴建筑的建筑外部和城市色彩设计提供色彩资源库和色彩的参考。并且通过系统和对比分析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提出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和修复策略。
4.1实地调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
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及其构成现状,进行现场勘测与测量、色彩统计。对于一些搜集相关资料困难的例子,采取搜寻地方志、摄影、访谈、绘图等方式搜集建筑色彩的相关资料。
4.2历史文献的研究
大量阅读与整理文献资料,运用这一课题的相关理论,包括历史建筑、色彩地理学、色彩学、文化地理学等。根据研究对象,寻找相关支持论点的各个学科中的相关原理。得出历史建筑的最佳修复策略。深入探究历史建筑色彩的渊源,如,初始色相、色彩的材料及色彩的制作和调制工艺这些能够为复原和修整历史建筑色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4.3建筑色彩的分析整理
首先,一个系统的组成,并不是由其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以一定的规律、秩序或计划有机联系起来的整体。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色彩也是由建筑的不同部位的色彩要素而构成的色彩系统。因此,必须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搜集到的色彩数据整体为根据整体地地、系统地分析天津建筑的色彩。
但是,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才能确定多元的历史建筑的归属区域与其他历史建筑归属区域的色彩特征,在发现差异的同时,也才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地把握和概括各种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
5,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及策略
5.1色彩保护的原则
5.1.1协调性原则
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保证天津近现代保护建筑的整体色彩基调与天津市的的小协调;保护建筑的装饰色要与其相应的单体建筑和相应的区域相协调。
5.1.2材料的优化使用原则
为了延续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应参考历史文献或者实地调查,尽量保持近现代保护建筑的原有色调;尽量科学的研究并在保护过程中,使用保护建筑的初始色彩材料的制作和调制工序;尽可能的使用本地材料。
5.1.3科学性原则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历史建筑色彩修复的手段也是不断的在提高。从常用的人工色彩修复、色彩定量化、到新兴的计算机虚拟色彩修复方法。不论使用哪种修复方法都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确保修复后的建筑能够显示其历史的传承性。
6,历史建筑色彩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大城市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行动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从现有的建筑色彩理论和实践成果来看,现有的理论大部分仍然是从城市这一宏观层面开展的,针对历史建筑色彩的理论专著和实践报告实属不多,有待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到了当代,很多历史建筑物的色彩已面目全非,或者因缺乏相关的、科学的、准确的数据为参考,而采取了错误的修复方式。很多实物修复的案例表明,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工艺完成的修复其色彩的历史真实性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7,结语
做好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更好以历史建筑色彩为基调进行城市色彩的规划和还原历史建筑的历史风貌,充分尊重天津当地的地域文脉、历史、文化,使其在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和知道下,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8,参考文献
[1] 珍妮・科帕茨 《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 周智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43一5
[2] 宋建明 《色彩设计在法国》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03-04
[3] 孙旭阳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05-01
[4] 李允稣 《华夏意匠》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02-09
[5] 杨春风 万奕汐 《在灰沉沉与金灿灿之间一北京古城建筑色彩之魅力》《小
关键词:历史村镇;乡土建筑;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2-37(5)
作者简介:金浩萍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国家注册规划师
高雪梅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李洪武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助理工程师
昆明建城历史悠久,自公元前三世纪初,楚将庄跷入滇建立古滇王国,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诏国“开拓东境”筑拓东城,虽历经1200多年的拓展变迁,古城格局仍依稀可辨。1982年,昆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当地政府逐步建立起“文物保护单位一历史文化街区一保护建筑”三个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特别是2000年以来,加强昆明主城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昆明市政府批准了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紫线,同时对主城内62幢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在昆明,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乡土建筑,主要分布在昆明远郊地区的历史村镇中。昆明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的乡土建筑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反映出历史村镇的发展历程。保留至今的乡土建筑,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历史村镇中。随着城市化快速进程、现代新昆明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伴随的建设大潮,如何保护好这些乡土建筑遗产,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006年开始,昆明市政府在友好城市瑞士苏黎世市老城保护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分3次陆续开展了“历史村镇和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重点调查范围为昆明远郊地区、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
1 开展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普查
在当地政府规划、建设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昆明与苏黎世友城合作・老城保护项目组”对昆明行政辖区内的1市、5区、7县的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进行全面、广泛的调查。除东川区外,昆明各县(市)、区都有大量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留存(图1)。这次普查以乡土建筑遗产较为集中的区域――历史村镇为调查单元,对昆明的17个历史村镇、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提出亟待重点保护的历史村镇、历史街区名录,并完成了工作报告。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调查工作:
1.1 详尽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详尽程度决定了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调查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应提前获得所调查区域的地形图(1:500)或卫星图片,这对初步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建筑保护类别提供了基本资料和工作的可能性。深入实地进行访谈调查,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村民座谈,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收集、阅读、分析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历史村镇的历史沿革、自然地貌、民俗特色等,这有助于分析和评估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
1.2 细致的调查
应在了解现存建筑的总体规模、整体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对历史村镇的村落格局、乡土建筑布局格局、自然环境以及主要民族、姓氏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村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整理。同时,应在片区内对所有建筑进行调查,并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对建筑的分类方式,把现存建筑划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风貌无冲突建筑”和“与风貌有冲突建筑”四类,并在图纸上用不同色彩进行区分和标志。在此基础上,应列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名录。详细调查每一幢乡土建筑的建筑规模、详细地址、建筑风格、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建筑高度和层数、现在与原有用途、产权归属、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建筑质量、历史价值等进行初步评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借助卫星图片和鸟瞰照片,绘制每栋乡土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屋顶平面图)、建筑的首层平面图、村镇的街巷及开敞空间格局等。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对下一步确定保护原则、保护规模和建筑的保护整治方式等内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3 确定保护名录
应对所调查的历史村镇、乡土建筑等级划分和评估,分析和评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周边环境保护情况。综合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保护名录。2006至2007年开展的调查工作,为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昆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中重点保护历史地段和村镇名录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2 分步编制保护规划
在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保护规划的编制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2个层次;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又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相关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主体明确为所在地县政府组织,但由于规划实施的主体,可能来自政府、房地产商等,若保护规划过于强调细节则无法实施。因此如何编制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实际的保护规划,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还没有确定保护投资主体的保护规划中,我们究竟应编制一个怎样的规划对历史村镇保护控制?我们建议在国家现行规范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层次编制和审批。即将保护规划分为3个层次:
2.1 控制性保护规划
在没有投资主体的保护规划中,建议先期编制《控制性保护规划》,主要用于确定保护原则和保护目标、保护范围、核心区范围、建设控制区范围和风貌协调区范围;同时,确定重点保护的建筑,即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相当于总体规划,确定保护规划的刚性原则和核心保护内容,而对于建控区和协调区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有利于在下一步实施中增加可操作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示范性地编制了《安宁市禄裱村保护规划》的部分内容,初步划定了保护范围、保护层次以及需重点保护的村落格局、节点等内容。(图2)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明确了实施和投资主体后,应在《控制性保护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原则和保护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用地性质、确定人口和建筑容量(即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确定道路红线和建筑退距原则,以及进行建筑高度和视廊控制、交通组织、空间景观、公共设施布局、市政工程设施等。
由于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报批程序等并没有“控制性保护规划”这一层次的保护规划,根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有关内容,当地县区政府在没有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已于2008年组织编制了相当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官渡古镇保护规划》和《晋城古镇保护规 划》,用以指导历史村镇里的民房修建和建控区内的小型新建项目。
2.3 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保护规划项目进入到实施阶段时,可以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对历史村镇的重点地段和空间景观的保护与整治设计,包括建筑物的保护与整治方式的确定,建筑物和公共空间整治设计方案,绿化配置和环境设施、市政设施等的具体布置和设计概念的明确。(图3)
2003年,昆明市政府对文明街片区的保护更新,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由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产公司保护更新街区建筑。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区政府和企业共同组织编制了《文明街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紫线划定方案》,并于2006年得到批准。目前,文明街片区保护更新项目已实施了3年。在诸多原因的背景下,同样不得不面临着修改、调整的问题。在划定文明街紫线时,政府和编制单位考虑到成片保护街区,将核心区划得过大(甚至包含城市道路),而2008年国家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街区的核心保护区提出不得新建、扩建的规定;同时,投资方也对原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这样使原有规划的实施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刚性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但作为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单位则应该具有一定灵活性,在历史村镇和乡土建筑的保护面临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采用适宜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规划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法律、法规方面
1982年,国家开始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2008年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将历史村镇的保护列入了法制轨道。1995年颁布、2004年修订的《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虽先于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条例,但与现行的上位条例相比,缺乏配套村镇、街区保护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中,虽然提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方面的规定,但是没有界定什么样的建筑是历史建筑,也没有界定历史建筑的法律地位(即申报、批准程序)。因此,在对历史建筑,也就是乡土建筑保护维修方面的规划管理带来了一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3.1.2 管理方面
目前,从国务院层面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2个部门进行管理;到地方上也就由相应的政府规划(建设)、文物部门进行共同负责。这样的管理体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乡土建筑的保护不是十分有利。
文化部门掌握文物建筑的信息(保护范围、建控区范围)、规划(建设)部门掌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历史建筑方面的信息,在管理方面出现多重交叉和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不同部门对同一文物建筑、乡土建筑的维修要分别提出意见,分别召开专家论证,不仅延长了项目报批时间,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往往会出现职责不清、管理有空白点的情况。借鉴瑞士苏黎世的经验,应该在规划局(一级局)的架构下成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局作为二级局,这样理顺历史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设置。
3.2 保护政策不配套
3.2.1 面对城镇中的历史村镇不同维修主体和利益相关人(政府、地产商和私人房主),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乡土建筑遗产往往位于城镇老城中心,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因此,私人房主、企业和地产商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有着很高的主动性。但是,由于保护政策的缺失,也使乡土建筑的保护进入两难境地。通常现在还居住在城镇老区的住户,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历史建筑进行较好的维护,而当地政府没有相应的维修经费补助政策,资助私人按照历史遗产保护要求维修老建筑。以政府牵头、企业运作的方式对历史村镇进行保护更新的项目,往往政府只是提出保护乡土建筑的刚性要求,对历史城镇中的新建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建筑风格提出诸多的限制条件,而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异地经济平衡政策,即对同一企业的其他用地的开发建设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就能够避免开发企业在历史村镇地块的过度开发。例如增加建设控制区建筑高度、增设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和不协调的附属建筑等。
3.2.2 面对农村实行的“一户一宅”政策,应制定有利于街区保护和农民利益的保护政策
在历史村落中,作为乡土建筑的所有者――农户也同样提出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按照农村现行“一户一宅”政策,若不拆除宅基地的民居,就不会获得新的宅基地:也就是说,农户要么拆除乡土建筑,要么放弃房屋所有权。这样导致了很多的历史建筑被迫拆毁重建。
论文摘要:分析了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探讨了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论文关键词:紫线规划,历史文化遗产,风貌
1太原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在春秋时代,太原已建有城邑,称晋阳城。后相继为赵国都城、秦汉重镇、北齐别都、盛唐北京,以及后唐、后汉、北汉的宫阙之地,素有“龙城”之称,太原有史可考的历史已有2500年。从宋朝初年毁晋阳城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这1000年城市发展的空间就在于旧城。历史赋予旧城丰富的遗产,纯阳宫、文庙、督军府等文物古迹众多,传统民居和宁化府、清和元、开化寺等老字号,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城西水系、拱极门遗址等古迹传承着历史的记忆。这些文化遗存完整地展现了太原历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反映出地方文明的进步历程,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对现代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后代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片面追求土地及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大拆大建已造成反映太原特色的居民区几乎消失殆尽;见缝插针现象屡禁不止,使原保护规划中的视线走廊造成阻碍;城内部分文保文物历史建筑仍被一些单位占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周边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方面,从不考虑协调;部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因旧城改造的需要而被当做破旧建筑拆除,如八路军办事处、裕德里民居、上肖墙民居等。清代的开化寺民居被数十户居民当做住宅;古关帝庙、圆通寺、以及散布在市区大量寺庙都处于无人问津的废弃状态,年久失修,日益破损,绿化建设严重缺乏。在太原旧城出现的大规模改造热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旧城居民的居住水平,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的短期性致使名城保护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不仅给城市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而且对旧城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作为省会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发展速度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同时对旧城改造的进程也加速了,在这种背景下,旧城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就变得尤为紧迫。
2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
1)依据“先急后缓”的原则,明确主城区的紫线控制范围。从历史和现代情况分析,太原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主要分布于主城区;从规划管理的角度,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即主城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规划层次;从城市建设的趋势分析,主城区范围是建设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故紫线规划控制范围为太原市主城区范围内已公布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主城区范围以外的部分将来作为二期陆续进行编制。
2)通过现状调研和分析,从历史遗存的集中度、风貌的整体性以及规模的完整性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价,结合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对比,认为应将文庙历史文化风貌区、钟楼街传统商业街和坝陵桥街区作为三个历史街区。
文物建筑属于历史建筑的范畴,历史建筑还包括一些非文物的古建筑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界定一般是指从l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建设的,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以及重要的名人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物。对它的评价标准为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a.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b.反映太原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c.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d.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e.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这样主城区范围内划定73处历史建筑。
3)根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将历史街区紫线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核心保护区;指历史街区中由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应最大限度、尽可能地包含历史街区中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及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建设控制区:指为确保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控制的地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历史建筑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历史街区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将历史建筑紫线保护范围分为绝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绝对保护区指历史建筑本身,包括历史建筑本体及其围合的院落和必要的通道。划定的73处历史建筑的绝对保护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围合院落式建筑,一类是相对独立的建筑。前者多为文物单位,以传统建筑为主,采取建筑围合庭院的布局,此类建筑的绝对保护区必然包括建筑本体和院落空间。后者多为近现代建筑,采取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以独立式建筑为主,其绝对保护区应包括建筑本体和相对围合的空间(如工人文化宫),以及必要的通道和空间(如原市政府办公楼)。在划定绝对保护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许多历史建筑l临城市规划道路,有些城市道路红线与历史建筑本体有冲突,考虑到历史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依据紫线优先的原则,建议局部调整红线或调整规划道路断面设计,缩窄人行道。2)个别历史建设与规划道路红线存在严重矛盾。如校场巷工程师楼、川至医院、博爱医院等。规划综合考虑规划道路的层次及调整的可能性,依据紫线优先的原则,采取了调整规划道路或历史建筑整体迁移保护的方式解决。3)对于其他矛盾,如历史建筑保护与危旧房改造等问题,依据紫线优先,抢救第一的原则,严格划定绝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历史建筑本体保护,而忽略周围环境,整体风貌协调的问题,主要考虑历史建筑的外部环境,控制一定范围内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保证历史建筑景观不受破坏而划定的区域。风貌协调区的划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索:
1)原则上要考虑历史建筑的观赏视线要求,避免新建建筑对历史建筑的视觉干扰,尽量保护历史建筑的原有环境格局和风貌。具体划定时,要结合现状地形地物,提高可操作性,为严格规划管理创造条件。2)由于历史建筑尤其是文物建筑周边大多是危旧平房区,综合考虑历史建筑保护与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在一些具体地段,将风貌协调区划分为A,B两区,并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A类地带:是为保护历史建筑环境景观而设置的地带。地带内只准进行绿化、小品建设及修筑消防通道,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对现有违章建筑,应创造条件予以拆迁,一时难以拆迁的房屋,可以维修利用,但不得增加建筑面积,不得提高建筑层数。B类地带:地带内建筑物的形式、体量、色调都必须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建筑高度原则上不得高于历史建筑高度。地带内邻近历史建筑一侧的建筑物和通向历史建筑的道路、视觉走廊两侧的建筑物,其形式、体量、色调应与历史建筑相协调。
3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影响
1)太原市紫线控制规划的编制为太原市人民政府将来制定《太原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提供技术依据,加强了对太原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画条紫线,划定了保护范围、明确了保护要求、丰富了保护内容、完善了保护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城市传统文脉,构建太原城市特色提供了合理的思路。
2)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根据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对每个单位进行深入地现状调查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区域、街道、院落、建筑各个层次,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空间肌理,保持风貌的整体性。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1、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概况
历史建筑是人类历史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往人类文明物化的成果。历史建筑保护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最近数十年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历程,是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保护经验、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口臻成熟的过程,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获得了口益提高。
历史建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当今己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保护和修复工作也逐渐走近人们的视野,特别是本文中所涉及的与口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近代历史建筑。但同样随着都市化的不断加剧和商业利益的泛滥,社会效益在经济面前仍显苍白,很多具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建筑遗产即便不在推土机前轰然倒下,也在“保护”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显然,对于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从理念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贯彻还有太多方面需要去完善,函需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解决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2、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意义
历史建筑的修复,技术是前提,管理是保障,而法制化、规范化的运作体系是实现历史建筑修复的手段。从已经完成的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加固修复、再利用工程实例中,我们既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妥协与失败的案例,在修复改造的过程中常有损害历史建筑价值、破坏历史环境的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对我国近代历史建筑修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历史建筑保护理论及方法。
3、历史建筑修缮技术
一幢优秀近代历史建筑是得到保护专业一丝不苟的修缮而承载了原貌旧史、拓展了现代功能而焕发青春、延年益寿,或是被改造的面目全非而毁坏。往往取决于保护意识和专业的修复技术。
3.1保护结构体系安全技术
由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所遵循的“开发利用、展现代功能承原貌旧史”的原则,其内部空间的平面布局在薄重法规要求和功能转换的情况下,建筑的荷载和平面布局也必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变。此时,维护结构的坚固性合乎现有抗震、消防等强制性规范的要求是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首要的工作。历史建筑修缮的安全性要遵循以下几点:
3.1.1结构安全性鉴定
历史建筑修缮改造首要依据是在建筑修缮前,对建筑结构进行法定机构安全性的鉴定。鉴定报告的结构各项有效数据结果是设计方案平面布局,空间分割的因素,是建筑局部拆除,加固施工方案的重要安全保障。
3.1.2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弱化逻辑思维的设计方案。在现行施工规范及技术工艺的指导下,首先满足现有建筑规范对结构安全性能的规定前提下,尽量满足装饰设计需要的空间布置和装饰效果,使历史建筑的再生达到传承原貌旧史、拓展现代功能的合理方案。
3.1.3结构受力体系的组合
建筑结构受力体系的改造方法有三种:完全利用建筑原有结构受力承载,并对原有结构进行加固;由原结构加固和增值新的结构,使新老建筑结构共同承担承载力:完全脱离原结构由新结构受力承载。
3.1.4结构加固技术
钢结构加固:外包钢加固法、粘钢加固法、套箍加固法。
混凝土加固:增大截面加固法、植筋锚固加固法。
碳纤维加固:受拉受剪增强法。
喷射硷加固:喷射混凝土加固法、喷射环氧砂浆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局部预应力后张加固法。
抗震加固:抗震摩擦阻尼器加固法和加设抗震柱和剪力墙加固法。
化学加固:采用乙基硅酸盐固结法加固石料散屑、化学灌浆加固法。
3.2保护拆除技术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由于在功能上的改变,内部空间的重新组合,原有结构局部拆除工作不可避免。目前在某些工种中采用的锤敲斧凿、风镐电锤的作业方式将对改建历史建筑物产生严重危害。几种较先进合理的建筑局部拆除技术:
3.2.1连续钻孔切割拆除技术,采用连续钻孔的方法切割较厚的板材构件,适用于受到空间限制的墙地面拆除作业环境;
3.2.2整体切割拆除技术:利用碟式切割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割厚度调整碟片切割方式,适用于大体量墙、板、梁等构件整块的切割作业,作业环境相对宽松的施工;
3.2.3自由切割拆除技术:采用金刚链切割机较少受构件位置、受力状态的影响而任意形状的切割的方式。适用于墙、板、梁、柱不规则形状的切割作业;
3.2.4连续破碎拆除技术:采用液压动力装置大力钳连续构件破碎的作业方式,拆除最大厚度400mm墙、板、楼梯等。
4、国际上历史建筑保护新技术
国际上在古城和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大量采用了高新技术,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4.1运用微机建立古城、历史建筑技术档案。
将城市、广场、遗址、建筑雕塑、绘画、园林等有关信息利用微机建立数据库,大大提高规划、建设、管理少效率和水平。
目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运用3S (GIS, GPS, RS)技术,尤其是GIS技术、计算机技术、海量信息存储和网络技术进行古城保护规划设计以及单体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历史建筑与街区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更新的变革过程,将信息化、数字化概念引入到城市历史街区的聚居模式、社会形态、空间领域、风土民情等方面的研究。
4.2运用高科技修复历史建筑。
将立体摄影、电子透视、程控机床加工以及新型合成材料等电子、工业部门的技术,运用到历史建筑修复、鉴定、复原、保护方面。
4.3将环境保护的设施和技术。
运用到建筑环境和监测之中,既有定期监测,也有不定期监测,提出全面的综合整治方案。
4.4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建筑修复程序。
实现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方案比较,按步骤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分阶段检测,完成之后全部信息反馈,也就是把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使之脱离了手工业方式。
4.5在古城保护中大量运用航测技术。
将古城区航测成果印刷成精美的城市图集,作为规范、建设、管理古城的可靠依据,也成为当今历史阶段的重要文献资料。
4.6对新型结构、新型材料以及新的施工工艺的开发。
例如欧洲的一个面向市场的科技研发网络组织Eureka,其中一个名为复合材料(Comrehab)的项目开发了用碳纤维复合材料(FPR)代替钢筋来加固砖石、木材和混凝土建筑物的新技术。该项目的目标是使用基于复合材料的低侵入技术来加固或修复欧洲一些因风化、污染和交通振动而受损的历史建筑、纪念碑及其他土木工程构筑物,如桥梁等。这种加固技术比使用钢筋、钢板的传统技术对原建筑结构造成的损伤更少。这种碳纤维预浸料极耐腐蚀,重量更轻,贮运更加方便,施工更加便捷,而且无需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加强处理加固,极易适配于不规则形状的建筑物表面。另外,这种技术是可逆的,当以后出现更先进的加固材料时,可以把该复合材料拆下,换上更新的材料。这种材料可在低温固化,因此可以使用原有的低成本加热装置现场施工,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5、结语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技术体系中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架构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即以价值理论作为纽带使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为一体,通过历史建筑保护修复过程中进行价值认知与评价学应用建立起建筑修复理论到实践的关系“保护的目的就是保存并延续其价值”,保护的成果也就是历史建筑价值的实现。本文提出应当将评价方法应用到保护修复工作的前、中、后全过程,尝试建立以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历史建筑保护修复评价学的方法论,最终使历史建筑修复的复杂性条理化、清晰化。
参考文献:
[1]B. M.费尔顿.欧洲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观念.陈志华译.世界建筑,3:8-10
[2](芬)尤・约奇勒托.文物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之争.刘临安译.建筑师,1997,10:108-111
[3]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时代建筑,2009(1):118-121
[4]李新建、朱光亚,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策,新建筑,2003(4):38-40
关键词:开封 近代历史建筑 保护 再利用
1 绪论
开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中原,曾是河南省省会所在地,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以后到1954年前曾一直在此地。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开封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传入的西方建筑文化同传统的中国古典形式建筑不停地撞击、交融、渗透下,整个开封近代时期的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且发展。
开封市的老城区,地上地下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资源。很多或使用或搁置的近代建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尽管这些建筑有着很高的价值,但是却一直没有将其作为保护的对象重视起来,反而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被拆除废弃的命运。
经过调查研究,开封现存的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近代历史建筑十七、八处。类型有学校、教堂、金融、邮电、戏院建筑等。虽然已经列入文保护单位,但有些建筑保护情况还是令人担忧。
2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手法
对于开封历史建筑的肌体材料我们可以分为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和永久性建筑材料来处理。开封历史建筑的现状破损程度种类多而且程度不一,一些非永久性的建材,如果是没有特殊的价值,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时可以“整旧如新”。像是河南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包耀记南货店、晋阳豫南货店、万福楼金店等建筑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本身就是预防破坏所采取的措施,很多破损脱落,需经常更新,这里如果不进行“整旧如新”,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历史建筑的功能、历史与美学价值。不过,即使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考虑,对那些非永久建材的“整旧如新”处理也有很大的弹性。比如在开封近代的历史建筑都可以采用了表面凹凸不平的抹灰方式,比重新粉刷的“整旧如新”要好的多,再有,像原来的国民大戏院外立面一样色泽较深的抹灰墙面。因为这些体量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墙面因长久的风吹雨淋肯定会出现一些的残缺斑驳、色泽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简单清理表面污垢,保留这样的墙体反而更有其合理性。一是可以展现历史文化独特韵味,二是在艺术审美的角度这种残缺美却是建筑生命的完美体现。
在对开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建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形体、色彩、材料、建筑构成方法等多个方面,新与旧的融合并不是不可协调,新材料完全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以达到融合协调的效果。
举个例子,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开封国民大剧院,其内部空间己经不能满足当今文化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加入了多个满足不同放映需要的演播厅,如果还想在保留原来剧场建筑本体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演播需要,势必要对其进行扩建。我们可以在扩建部分用钢结构和玻璃在构成、尺度、细部特征上以上世纪初开封国民大剧院的建筑及构建特征进行模拟,所使用材料特征虽然是全新的,现代材料的横梁构建和开封国民大剧院建筑的层高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得新与旧之间既有协调,又有对比。再比如,可以在开封原伪市政公署的破旧的墙面上,加以素水泥抹灰墙面,不做任何粉饰,保留施工中留下的自然色差,使得改建墙体在色彩肌理上与已有的砖墙保持协调,既有统一又有对比,展现了各自的生命美学特征。
3 开封近代历史建筑的空间整改
内部空间的整治调整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核心,这种情况一般会涉及到使用空间的扩展,由于使用空间的扩展必然会导致的内部空间的调整。对内部空间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
中庭的利用:开封市东部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因为多年失修无人管理,现在已经岌岌可危,其平面布局采取环形单廊形式,中间围合了一个很大的院落,目前空间开发利用起来效率不高。采取将院落空间转换为中庭的方法,就能够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内院插入一个中庭,甚至是一个含夹层的中庭,使无用的内院变成了一个阳光明媚、舒适时尚的采光大厅,能够有效增加大片的使用面积,而且同时丰富了内部空间。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将内院或通道转变为中庭可能减少自然采光,因此中庭的顶层建筑材料应尽量选用透光材料。
夹层的增建:夹层也使增加使用空间的有效手段。开封近代的建筑,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所限,不具备像空调这样的现代化通风设施,为通风采光需要,往往建造得高大宽敞,加之当时人们受西风东渐的影响,建造高大宏伟的建筑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那时建筑层高往往比现在高得多,这样就对老建筑进行夹层改造利用提供了空间基础。局部夹层不仅能提供更多的使用空间,而且能造成空间对比,形成丰富、动人的层次。比如说开封的近代历史建筑像国民大剧院等具有前厅功能的公共建筑,改造利用时可以在入口处构造了一个夹层,能够使面积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大的入口大厅有了高敞、丰富的空间感受。不含有前厅作用的像是商业建筑也可以在改建中通过夹层手法则是增加使用空间,具体做法有比如可以从二层楼板悬挂了一个钢结构夹层等。
4 结 语
2011年2月28日开封被命名为宋都古城文化国家级产业示范园区,这样虽然对开封的宋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注意开封的近代建筑资源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在大力发展古文化的基础上是否能关注一下城区的近代建筑街区的状况。而想要真正扩大开封近代建筑的保护数量,使众多的历史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成为不该消失的风景线,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最终活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只有靠市场机制下的再利用开发才能完成,依靠市场机制筹措保护基金,建立保护为了利用、利用促进保护的新体制,是我们必须与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遗产。在建筑与城市遗产方面更是瑰宝遍地,无论在祖国大陆还是宝岛台湾都有着大量的积淀着历史信息的建筑遗产与历史街区。两岸目前都在对这些历史遗产进行积极的保护,由于长期两岸隔阂,大陆与台湾在保护建筑遗产与历史街区、地段等在理念、策略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分别积累了许多经验与做法。在近年两岸建筑学术界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两岸增进了相互了解,相互吸取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促进了两岸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现以台湾新竹、台中等城市为例,介绍台湾在旧城更新改造、城市设计方面的一些策略和经验。
1 再发展策略是保护的出发点
位于台湾西北的新竹市,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是台湾最早开发的城市之一,旧城区竹堑充满了历史人文遗迹,且迄今仍为新竹市民最重要的生活与商业消费中心。但因旧城产业老化,公共设施不足,现代化新区的建设完善等因素使老城逐渐失去活力。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市民自发的改造更新活动易缺乏对延续历史重要性的认识,旧城肌理与空间形态受到严重侵蚀,恢复历史风貌成为当务之急。台湾未来发展定位是无烟化的科技产业及旅游观光产业,所以城市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成为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台湾官方与民间团体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历史遗产是一定要保护的,但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要使历史文化遗产恢复昔日光彩,同时也要使旧城内的产业注入新鲜活力,使旧城获得再生。即注重再发展的策略成为台湾地区历史建筑、街区与地段保护的最重要的基础理念,是保护的出发点。例如新竹市政府经过长期的规划研究,配合竹堑旧城产业与观光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步行交通网络,兴建了大量的围绕旧城周边的公共停车场,使之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推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环境改善工程。通过系列措施,恢复了旧城的城市生命力以及古城的质感与风貌。旧城内老店的经营,零售与服务产业都得到复兴。改善了旧城居民的人居环境品质与旧城旅游观光资源的质量。
2 成功的策略与经验
2.1 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政策
特定专用区政策最早在台湾《都市计划法》中明确,在城市规划(台湾称为都市计划)范围内的土地视实际发展的状况划定各种特定区如农业特定区、风景特定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等,分别限制其使用。法律规定特定专用区内的土地及建筑物不得违反其特定用途,而且各地对特定专用区内的建筑物使用、基地面积、容积率、建筑高度、交通、景观、消防等等都分别加以详细规定。
立法后台湾依照国外经验与当地实际情况划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范围规定为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专用区分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文物古迹占有的地域范围设定为严格控制区,严格保存环境的历史原貌,除了维护外不得改变原状,以使历史信息安全传承,市民集体记忆不会被抹煞。文物古迹所处范围的周边地区为环境协调区,区内新建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协调,并控制其高度、体量、结构、色彩、建筑风格与使用性质等,可以通过特定专用区城市设计准则来保证。新竹市为恢复竹堑旧城的城市活力、彰显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质与风貌,促进旧城内传统产业的复苏,“市政府都市发展局”经过近两年的城市规划调查作业程序后,开展了“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在规划中,为保存旧城中历史街区聚落及风貌,兼顾历史资源的保存维护与民间团体与个人开发权益,划定了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传统聚落,古街市等依照法定程序审查并确定为“历史建筑”(相当于大陆的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实施严格的特定专用区城市规划管制。由“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的实施,当地民众期望能创造旧城区产业再生的契机。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存与维护,也保存了可贵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地方民众的共同记忆,突现竹堑旧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2 推动城乡风貌改造运动
台湾的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可以溯源至美国19世纪的都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_nt),但这场运动局限性在于仅重视城市表象物质形态的改造,未真正触及社会与经济改革。步入2l世纪的今天,台湾民众殷切希望改善提升生活品质,能够生活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中。1989年起岛内以政府补贴为经济支撑陆续开展了“创造台湾城乡风貌示范计划”,提出“美化、绿意、美质”行动口号,最终使人民享有“有文化风格,充满荣誉尊严的城乡”、 “有田园绿意,处处生机盎然的城乡 、“有品质魅力,值得认同感怀的城乡”。城乡风貌改造计划实施范畴涵盖了亲山亲水空间、公园绿地、城乡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空间、都市夜景营造及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
政府在每个年度的补助策略如经费分配方式、重点补助项目等会依据大环境的转变与趋势作适当的调整,以求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补助方式从初始的“通通有奖”,逐渐调整为“竞争性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补助策略,建立良性竞争体制。鼓励地方政府提出更具突破性和示范性的保护计划,用正确的观念、程序和方法,寻求地方古迹活化再生。
台湾城乡风貌改造运动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行比例偏重于硬件设施,保护范围未很好的从建筑、街区本身拓展到文化层面,生活记忆层面,城市生活历史的层面,当然这很难:还有缺乏一致性的整体规划设计,不过可从制定城市设计准则来加以改进;另外存在民众参与程度不高,利益团体冲突等现象。但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已成潮流,民众开始更关心环境质嚣,思考地方发展问题,开创了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改造发展的契机。
2.3 容积率转移与奖励政策
台湾较早引入了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办法来取得公共设施用地,有利于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开发,1989年3月出台了《都市更新建筑容积率奖励办法》。办法规定奖励容积率可以达到建筑基地法定容积率的1.5倍或建筑基地的0.3倍法定容积率加上原来的建筑容积率。容积率转移是一种补偿措施而不是奖励措施。它的对象限于古迹、历史建筑、有意义的公共空间或者城市规划的公共设施。前面提到实施容积率转移与奖励制度是为了历史建筑的保存维护与加速取得公共设施的土地,另外还考虑到土地所有权人及建筑物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以新竹市为例,“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划定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并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街市等指定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地块可按《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容积转移作业要点》允许:一宗建筑基地将其建筑容积的部分或全部转移至另外一宗土地,以鼓励其配合保存历史建筑。还可以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规”享受税赋减免。“都市发展局”将清代形成的旧城城垣遗址所涵盖范围指定为历史街区,并将该区内尚未开发的街道列为优先实施容积率转移对象,其空问形式定位为步行街,将历史街道构成步行网络,实现walkable city,让市民体验不同时代所遗留的空间轨迹。对延街立面与形态实施严格的管制。结合持续利用城乡风貌改造补助资金改造市街,修复街面,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旧城复兴、发展。
2.4 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的历史风貌保存
台湾地区在1980年开始实施城市设计制度,并制定了相关的都市计划法规,将城市设计分为城市保育、城市开发以及社区等目标取向。建筑历史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设计范畴,属于城市保护取向范畴。具有悠久历史以及丰富人文景观的城市或街区在进行城市设计时都以历史保存、延续为主题,城市设计策略重点自然就落在如何再现历史与生活的记忆上。由于城市设计是一种满足城市居民生理、心理要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城市的营造进行巨细皆兼的创造性活动,对城市地标、人行开放系统、延街立面、建筑高度、底界面等等城市要素进行系统设计,所以进行历史建筑、街区保护时往往站到较高的起点上,不再是简单的建筑单体保护,而是系统整体保护与再生,注重整体的协调。
以城市设计准则来约束环境协调区建筑活动,使之与严格控制区内的文物古迹相协调,并对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性质等加以控制。还以城市设计宏观调节旧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使之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增强旧区发展动能,但历史的纹理在设计中不能受到威胁与变化。新竹市是以四度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及管理手段,进行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的保存与再生。
2.5 公众参与与社区规划师制度
台湾在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方面注重公众的参与,尤其在引入城市设计理念以后,在城市设计方案评审中加入民众参与环节,并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新竹市在推动“竹堑旧城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都市计划案”时广泛征求各阶层、民间团体、学术机构的意见,先后召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社区规划师组织、商业机构、民间团体的人员举行多次研讨,专家学者系列论坛就有6次,大陆学者亦有参加。台中市在拟定城乡风貌改造计划中亦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设计师深入社区调研,阶段成果及时公布,加强规划过程透明度与决策的民主化。
社区规划师体制产生于欧美,台北市于1989年创建了第一届社区规划师工作团队,至今社区规划师已逐渐在社区、邻里、互联网络及各层会议中崭露头角。社区规划师是一种服务性、荣誉性的角色,一种协调者的角色,一方面让其在保护过程中由下而上的了解民意,另一方面由上而下的传达政府的政策。历史建筑与街区在保护过程中有社区规划师的帮助,在历史建筑指认、调查建筑及街区的人文历史背景,确定容积率转移,帮助历史建筑物产权人申请专项维护资金补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启示
台湾地区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取国外的历史遗产保护经验,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形成了依法保护的工作观念。在多年的保护工作中走出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方面是值得大陆地区借鉴的。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第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5处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亮了黄牌[2 J,其中有苏州园林与jE京明清皇宫。苏州计划在拙政园周边建造苏州园林博物馆,而新博物馆馆址范围内恰好有几座世界遗产记录在案需要保持的建筑物。江苏省虽然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确定划分为保护范围与环境协调区,而且也对保护范围内的风貌景观地段和建筑按综合条件划分四类的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保护措施加以规定如一类要求:保持原样,不得翻建。更不用说拆除新建了,但苏州的做法明显与政府法规相抵触。面对黄牌,值得深思。
此外地区问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加大信息量,拓宽保护的思维,相互促进与学习先进的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工作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林钦荣.期待堑城风华再现[J].空间杂志,2001(3):137.
关键词:城市CIS;历史街区:导视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1-0115-03
1引言
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导致城市文化的趋同、建筑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城市特色的丧失,政府及有关机构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上都试图寻找到一种和谐的体系,协同新旧建筑的共生,促进历史街区环境再生与商业街相互发展:希望梳理清城市的脉络和特色;试图整体包装城市,特别是保护与利用历史街区等重点地段,从而营造出城市独特地域文化和魅力。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往往需要一种视觉语言去体现。城市CIS就是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它利用CIS系统理论和方法解决城市的基础设施设计,建设高效的城市导视系统,并建构社区文化等多方面来营造城市软环境。
城市视觉标识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是城市形象、特征、文化的综合和浓缩,是公民对城市整体的抽象认识和识别,是城市现实的一种体现,也是城市和公民交流互动的工具。历史街区蕴含了丰富的城市文化信息,在修缮、改造和利用的同时,尤其需要进行整体城市ClS设计。
2一元片历史街区的背景概述
本文案例研究范围一元片历史街区位于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核心区域,北起三阳路,南抵江汉路,东靠江滩,西以解放大道为界。该地区是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城市历史风貌保留较为完整的区域,集中体现了汉口自开埠以来的城市历史发展进程。
该片区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建筑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和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这些建筑群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国时代,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别墅。(图1)
3基于城市CIS的一元片代表性街区现状分析
3.1一元片区历史建筑与城市CIS
该片区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如今建筑类型比较复杂,但总体上可以做出一个大概的分布。按照建筑功能性质大概可以分为2个区,其中A区结构相对较简单,建筑性质以住宅、办公为主,形成小尺度的居住休闲空间:B区以公共建筑为主。包括住宅、办公、金融、仓储、宗教等多种建筑类型,建筑精致奢华。保存质量也比较好。(图2)
整片地区主要由低矮的老居民楼构成,在沿江的区域分布了较多的历史建筑,从沿江大道往西到中山大道的区域内建筑类型主要是由新建多层居民楼和老的低层居民楼组成,此区域内建筑密度处于过度饱和状态,建筑破旧维护不善。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山大道。江汉路及沿江大道(图3)。
该片区修缮了一批历史建筑,着重改造、更新利用了一些历史建筑并赋予新的建筑功能(例如金城银行改造利用成武汉美术馆),使得这些历史建筑能发挥可持续性的作用,有效被改造利用起来。但在城市视觉形象方面,它们缺少地域文化的提炼,城市形象定位不明确,导视系统信息不一。该片区门牌混乱,沿街商业街区外立面充斥眼花缭乱的各色各样的用料抵挡、制作粗糙的广告牌:缺乏整体协调设计处理。比如有的招牌过于求大,在视觉上面给人产生很大的压抑感等等这些不仅没有美化城市环境,而且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视觉污染。城市形象概念模糊,城市CIS设计缺善可陈。(图4)
3.2一元片街区空间布局与城市CIS
该片区街区空间丰富,历史建筑标本种类繁多,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和更新管理缺乏统一规划,街区形象和导视系统较混乱,急需对该片区进行全新的城市CIS导向系统规划建设。街区空间按照类型学分类大概可以分4种:
1)江汉路、沿江大道、南京路、中山大道组成的街市区:集商业、餐饮、金融、办公为一体的复合性、多元性公共空间。
2)武汉港、江汉路、沿江大道围合而成的广场复合空间:集交通换乘、商业、娱乐、餐饮、办公为一体,在此可以找到鲜明的武汉城市形象建筑代表。
3)车站路以及相邻一个街区至滨江公园的公共空间:酒店、办公、娱乐、休闲。
4)以珞珈山街为中心辐射数个街区,居住为主的街道空间。
前三种街区空间中都建设有一些城市景观,例如城市小品、城市公共设施等。这两类城市景观元素是城市文化主要体现部分,但还是略显不足。沿江大道和步行街进行了亮化工程处理,突出了重点地段的历史建筑风貌。
该片区现存突出问题体现在街市公共空间、公共设施两个方面,譬如邮筒、电话亭、店铺门头、自动取款机、垃圾桶、消防栓等这些可以承载信息传达功能和作为小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物品设计,在缺乏政策法规治理和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处于乱序建设。其实这部分公共设施如加以规范引导,注重环境质量设计,可以使其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它们的清晰、美观、特色与否,决定了城市与建筑形象的锦上添花,抑或是火上浇油。(图5)
3.3一元片区交通与城市CIS
图6为研究片区道路系统分析图,其中包括城市公路、轻轨线、步行街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地铁线。但是从图中不难看出,地块内南北向交通不畅,道路较窄,道路可达性较差。支路中单行道为数不少,且分布散乱,标识导向不清,更加降低了该地段的道路通达度。
经过调研考察以及民意调查,本地居民对该区域内道路使用满意度较低,多数人认为小汽车任意穿行以及乱停滥放对市民正常生活、出行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环境。外地游客对城市的导向系统颇有意见,视觉导向差,根据现存的标志标识很难直接找到目的地:城市公共信息缺少,城市的可读性、可识别性低,城市地域文化很难直接从历史街区获取。
整体来说,该片区城市标识系统信息疏密度有偏失,信息品质低,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而且信息表现方式也不尽一致,空间设施混乱,对残障人士的考虑也是欠缺的。
城市的视觉标识,应当让茫然的外来者在
城市迷宫中具备x光的特异功能,在水泥丛林中穿云拨雾:而不是增添视觉混乱和阅读困难,沦为文字和图形的拦路虎。(图7)
4城市ClS与一元片历史街区改造、更新
随着城市迅速发展,该片区前期缺失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造成了该地块无序发展,对历史风貌区造成了冲击。该历史街区改造前所面临的问题有:停车问题、交通问题和城市导视系统0建设。其中城市导视设计建设方砸问题尤为突出,譬如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被商店橱窗和广告覆盖,本已不宽的人行道被各种商业行为占据等。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对该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更新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重现公共空间的价值,增加步行空间。为此,需要将占据人行道的停车带去掉,并新建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等以解决停车问题。
2)恢复建筑立面的面貌。为此需要将广告和店面招牌的设置以及搭建露台的方式制定新的规定,对建筑立面的改造方式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制定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详细法律条款制度以加强对建筑改造的管理,同时将部分有历史价值的沿街建筑列入历史建筑名目。
3)对大街的公共使用部分进行干预
对该地段的改造方向定在解决道路、导视系统及相关问题上。具体细化为城市步行系统细化和改造、完善导向系统、分时限制私家车、大型车辆进入该区域,建立公交优先道路系统,健全轨道交通网,全面实施步行、自行车化优先的路网系统。
4)根据城市CIS设计体系,系统深人研究历史街区的文脉,从中提取可以反映出城市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要点,将这些要点符号化、视觉化、美观化处理。从而可以改造历史街区这个物质载体并附加上新的城市形象符号,改善城市信息的统一性、可读性和可识别性,明确城市独特形象。
5结语
在城市大建设和大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各种信息处于爆炸式的增长。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给人们带来了交流、观察等活动的困难。城市导视系统完善迫在眉睫,尤其是在历史街区这些特定的街区空间下,完善的导视系统不仅能带来有效的社会秩序,而且还能突出城市的地缘、人文的可识别性,更加提升了城市文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盖尔・戴博勒・芬克,城市标志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等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田银生,刘韶军编著,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5]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李传义,张复合,村松伸,寺原让治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武汉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陈世平,段瑜,汉口原租界区街市空间研究,98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
[8]菲利浦・莫伊泽,达妮埃拉・波加德编著,导视空间一建筑与交流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9]湖北文史精粹,中国人民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0]涂勇主编,武汉历史建筑要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1]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2]朱城琪,城市CIS城市形象营造的方法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