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17:17:25
导语:在全民健身概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企业 营销 体育市场 开发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首次提出了“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已成为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全民健身工作一直未摆脱按计划经济办事和政府包揽的思维定势,在未来群众体育工作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思想指导下,我们应对全民健身服务业进行全面的市场开发。本文试图从体育营销学的角度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模式,为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咨询参考的依据与借鉴。
一、全民健身服务业的界定
关于体育产业的分类,Pitts,Fielding,and Miller提出三部门的分类模式,他们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表演、体育产品和体育促销。所谓的产品包括与体育运动、健身锻炼、娱乐和休闲相关的活动,体育商品及服务、人员、场地或策划。曹可强教授提出体育产业部门分类,选择具有使用相同体育资源或相同技术,或相同产品用途的特性,作为划分体育产业不同部门的标准。
根据以上关于体育产业的分类,同时参考莫冬丽对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定义,我们认为:全民健身服务业是指为大众提供与全民健身有关的服务、场地、人员或策划的体育服务产业部门,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二、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
目前在全民健身领域中,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健身意识增强,健身参与率提高,体育人口和体育消费增加,不同档次的消费群体已初见层次化格局,但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尤其是全民健身服务实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人们的消费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由计划经济下的职工体育单一模式转变为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学区体育、俱乐部等多元化健身服务模式。
1.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的国家政策下全民体育健身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当职工体育作为企事业单位的福利事业之一被剥离出体制外,这一变化冲击了中国特有的单位制职工体育体系,职工体育活动发生了时空转移,最明显的变化是,职工体育正在走向公共领域,并呈现出向社区体育、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集散地、体育娱乐中心发展的趋势。日本职工健康活动存在以“健康管理中心”牵头和以“人事部和健康保险工会”联合牵头两种主要形态,是通过“医疗治病”和“体育强身”,在增进职工健康的同一目标下共同构建了一个互助、互补、互动的完整系统。我国的职工体育应借鉴其做法,企事业单位应将职工体育作为职工基本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2.单位体育
单位体育是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与原来职工体育相比,活动的开展呈现出自主化的趋势,单位不再单独依靠行政手段组织体育活动,员工参与体育活动也明显带有自觉自愿的特征,员工的主体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我国的单位体育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年代职工体育的样子,也存在着职工体育的种种弊端,如:相对封闭、体育资源的不平衡、较强的依附性依然存在等,因此,单位制的体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逐步衰落。但同时又指出,单位体育不会立即消失,单位体育仍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育形态,社区体育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全民健身服务的重点领域之一。社区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本质在于福利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结构应由领导、协调及操作三个子系统以及市、区、街道、锻炼点四个层次组成。街道社区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关键层次。
4.俱乐部
俱乐部是国外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几年,业余体育俱乐部不仅是大众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落脚点,也是我国体育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群众性体育俱乐部的组建原则是自下而上,组建形式有:经营性商业体育俱乐部、准经营性公益体育俱乐部、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单位型体育俱乐部。商业健身俱乐部是体育事业产业化、市场化最突出的产物,是体育产业结构中的主体产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一部分。随着健身体育的普及,这一行业已成为了国际体育产业的支柱性行业。
5.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的兴起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家庭体育的基础性、早期性、全程性特点,使得家庭体育在体育健身服务模式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全民健身体育服务的形式中,还存在有结合型的全民健身服务。此外,农村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服务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是全民健身服务发展的制约瓶颈。农民体育健身的服务不仅仅要涉及到体制改革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城乡的统筹发展问题。因此,要改变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体育格局,应根据不同的发展环境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如特色体育、单位体育、家庭体育和体育旅游。
三、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市场开发
1.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
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是一个过程,借鉴体育营销管理模式,我们设计了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图,如下图所示。该模型展示了各市场开发要素、各要素和职能的顺序、开发过程以及要素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 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图
2.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研究
由于缺乏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经验,有很多全民健身公司纷纷的倒闭和下马。在经济大潮中,只有了解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的运作模式去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力地研究全民健身服务业的营销理论和管理理论,已经受到了所有全民健身公司老总们的关注。用现代化的商业营销理念去经营全民健身服务业是大势所趋。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研究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与定位等几个方面。
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营销者经过市场调查,依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性,把某个产品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体的过程。所谓市场定位是树立企业及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在特定目标市场中的特定形象和地位。[13]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都是以差异化为基础的。市场细分是以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基础进行细分,而市场定位是以差异化营销为手段进行定位的;市场定位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企业的营销获得成功。
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确定目标市场和定位,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富裕阶层和步入小康家庭的人们提供有偿服务的健身、休闲和娱乐市场。因为这类人具有支付和消费能力。这个市场可以由经营体育休闲服务部分承担。另一类是为贫穷、低收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重在健身的市场。因为这类人口有体育活动的需要,却很难有机会,这个市场应由政府提供各种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
四、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1.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对策
(1)加强全民健身服务市场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全民健身市场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要加大对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化的研究,从商业的角度对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规律、营销手段和市场开发进行深入地研究。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
体育虽然是一项生产性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然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其运作和经营都要依照商品流通规律来进行。形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产品的买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还是不够的,更要注重其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扭转把全民健身事业作为纯消费性活动的思想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实施改革,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国家调控,依托社会,面向市场为指导方针,形成政府职能由“办产业”向“管产业”转变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
(3)引导、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促进全民健身消费
引导强化群众全民健身意识,加强职能部门的领导,提高服务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利用体育传媒大力宣传参加全民健身的意义、作用和益处,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激发和培养群众的兴趣,以便养成经常参加健身休闲的习惯,进一步拉动潜在的消费。
2.对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建议
(1)贯彻市场营销观念 培养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营销人才
树立以全民为消费者,以全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的理念,对消费者的需求应有贴切的了解和把握,随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针对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的趋势,应适时开展一些“量身定做”的项目。和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合作,一方面可请其为企业把脉开方,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可帮助企业培养既懂全民健身服务,又懂营销的专门人才。
(2)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业营销体系
加强市场调查,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市场信息,必要时可借助专业的市场调查机构。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制定适合全民健身企业自身的目标市场、品牌定位及市场竞争策略。灵活运用包括广告、公共关系、体育赞助、体验营销等在内的多种营销手段。
(3)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可通过产权联结、战略联盟、业务外包、加入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与其他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美)李明苏珊・霍华斯丹・马宏泥编著:体育经济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育产业发展
1前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体育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让潜在的、巨大的体育市场催生出一个繁荣的体育产业。为此,在研究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互动化的基础上,既通过刺激体育需求的政策与策略,也采取增加体育供给的政策与策略,实现培育市场、激活体育产业,推动市场经济增长的目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体育产业
2.2研究方法:文献法本文检索并参考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成都体育学报等刊物有关体育产业、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文献与报道。
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
从2001年广东省举办的全国第九届运动会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在运动会前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各投入20亿和18.5亿元,新建主要场馆11个,改建、维修场馆45个,共为九运会提供122个比赛、训练场馆,完成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场馆建设工程。本届全运会在运作方式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型、国家对体育事业统包统揽的供给型模式,在场馆建设、大赛运作上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资金筹集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多元化市场之路。
4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生存条件
4.1体育产业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吸取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之后,还存在一些问题:
1.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由于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内陆地区,这就导致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失调。据统计,体育经营场所资金投入额,东部明显高于西部。
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具有本质功能的体育健身娱乐业明显落后于体育表演业,体育娱乐业,其他部门没有得到协调发展,部门之间的关联也很低。目前我们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机构,确立各部门的发展次序,发展规模,这才会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2生存条件
4.2.1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近几年,国家在普及全民健身,政府已将全民健身计划看成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在社区、公园等一些公共场合大建一些休闲、健身、娱乐的体育设施,在政策、经费、指导人员和场地建设与使用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助,这必将激发人们参与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4.2.2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
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对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商品意识日益浓厚,体育市场化日趋明显,体育有着特定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形式,构成体育生产和消费的各要素,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合理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应。
5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
5.1体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相关行业发展迅速
2002年,郑州市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娱乐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约为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GDP的1.7%,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全民健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体育产业结构中,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体育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它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包括健身娱乐服务、健身技能培训、健身辅导与咨询、体质测试和评估、体育康复和医疗等)。
2002年郑州市体育供给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娱乐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使体育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产业。
6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
6.1更新观念
调整体育发展战略,政府职能由办体育产业向管体育产业转变。
6.2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发展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化就是让体育逐步走向市场,实行经营化管理。这是改革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的计划型体育体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的全面实施,将对体育经济工作,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制定体育产业规划,以保证体育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就成为一项非常必要和急切的工作。
发展体育产业有赖于一支高水平的,懂经营管理,熟悉各种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及财务结算,又懂体育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队伍,有赖于一支能开发设计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跟上国际体育产品发展趋势的工程设计人才队伍。
6.3加快体育立法步伐,把体育经济纳入法制轨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体育产业发展也要纳入法制轨道,这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通过对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体育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存在种种不足和问题,如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域差别大、发展不平衡、资本运作能力不足等等。在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把国家办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发掘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体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加大与国外企业的交往合作,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在国际体育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
参考文献:
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选择专家时,将重点以专家的知识能力、经验及责任感对本研究合作与支持意愿为主要依据。选择样本包括:1曾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的主管人员。本研究选择了18位符合上述原则的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模式是科学化的基本概念,最初适用于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后来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中。随着模式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模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标准方法体系和结构功能体系,并被广泛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首次提出“培养模式”一词应该是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但当时并未对“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做出相应界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培养模式”的含义不断丰富,但理论上尚缺乏统一的定义。关于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整理发现,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培训,希望学员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包括培养方向和使用规格。2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依据实际情况,所安排的教学科目。3培养途径:教育培训所采取的手段和过程。
2.2培养目标
2.2.1培养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定义,“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6]。基于这一定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方向应该定位于培养从事以下具体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1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2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3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4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2.2.2使用规格规格是规则、规定、规范。使用规格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如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使用规格。使用规格还应包括对不同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7]。目前,《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存在技术等级划分的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另外,根据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体的需要,可以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体育休闲类等4类。这4类指导员可以涵盖社会体育的各个方面,不同类别与不同等级的交叉,形成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全方位地为社会指导服务[8]。从培养模式的角度,这种分类与分级的交叉,便可形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根据以上要素体系,依据分类与分级的交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包含16种不同规格的人才表2。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调查,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如图1。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以公式的形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可以表述为: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规格各要素的权重,代表横向的各种条件的比重分配情况。α*则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不同级别上的条件程度。如,若αA41=10表示国家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10年;αB41=10表示一级健身健美类指导员应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达5年。
2.3课程体系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一般过程应该是:国家体育总局依据培养方针,确立培养目标,提出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规范,规定培养制度,各级培养机构则根据各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与培养规格,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培养途径、培养方式、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方式,组织实施培养活动等。图2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一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体系是整个培养模式的内容载体,直接决定于培养目标包括使用规格,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和核心要素[9]。本研究得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时应开展的课程大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社会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与健身概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市场与营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运动训练学、健身体能锻炼等。田径、体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游泳与救护、器械健身、保龄球、跆拳道等。另外,增加专项提高课以及专业特色选修课如水中健身、形体训练、健身街舞、瑜珈、搏击操、普拉提、攀岩等。实习、课题研究和岗位培训。以上是课程体系的总量,要注意体现课程设置的机动性,根据不同规格的人才,课程设置应有所差别。另外,还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平衡性,将各门课程归类如下:
2.4培养途径
培养过程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去构成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这种载体即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培养模式的形式载体,决定于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活动的“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9]。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的单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培养途径的单一上,应该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途径。2.4.1职业基础教育学历教育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活动。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为学员打下一个综合的、基础的、全面的基础,让学员了解人类知识的整体状况,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在指导实践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员的智力,使其掌握社会体育指导技能,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图3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职业基础教育应该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开展上述课程体系的全部或大部分课程,获得学位,为接下来的职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设置。事实上,学历教育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主要是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和体育教育系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基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转变观念,优化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础学历教育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不少省份的高校体育已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阵地[10]。2.4.2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应该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递进,应该以获得学历作为申请职业资格的条件之一,以提高接受职业资格培训的学员的整体素质,避免出现受其文化层次、知识背景的限制,不能达到指导人们科学锻炼要求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应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级分类标准,并开展高质量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为了加大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以及工商局等相关单位可授权相关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如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可采用短期和长期等多种形式,针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级分类交叉的培训,以保证大众体育运动中各种指导人才的需求。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国家认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凭证到工商局申请执照。另外,与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相对应,应尝试淘汰制度。建立成绩通报制度,加大奖励、淘汰力度。2.4.3高级研讨班在职教育要区别于现有的培训班,摒弃单一的分级培训,应举办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高级研讨班,作为培养和提升已获得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研讨班的目标直接锁定为在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研讨班的学员、课程设置、研讨方式均应该有所创新,使其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学院”。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可以采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奠定基础的学历教育”+“为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的职业认证”+“为进一步提高等级和职业素质的在职教育”的“三头递进”“三位一体”的基本模式。其中,以学历教育为基础,职业资格认证为核心,在职教育为补充。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引导学历教育,以职业资格认证来刺激在职教育图4。图4“三位一体”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这样,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内容载体”,以培养途径为“形式载体”,分级分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其中培养方向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4类4级交叉可得出16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使用规格,不同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基本素质、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或条件是不同的。开展的课程也有略有不同,但整体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课程体系为一个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系统。
3.2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发展墩向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114-04
Guizhou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into Traditional Sports
XU Yi-fen
(Physicai Education Dept,Guiyang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08,China)Abstract:Guizhou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It has been the national wisdom and spirit of then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specific expression.The features of it aredistinctive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blend.It will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modernization driving of our country and popular fitness activities and improving theoverall quality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Minority;Traditional sports features;Trends
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所开发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深刻反映着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17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这些少数民族创造和参与的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大多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格和民族性格,竞争勇猛而不粗野、情绪饱满而含蓄内向、妙趣横生而不庸俗,突出了身体活动的技巧性、艺术性和娱乐性。
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传统的延续、继承,许多优秀项目世代相传,魅力无穷,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对贵州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苗族的划龙舟,舞狮;彝族摔跤,赛马;侗族抢花炮、斗牛、武术;瑶族的瑶拳,打陀螺;水族的狮子登高,踢毽等。笔者在此选择了其中在贵州影响力大,与贵州渊源深远的项目加以探析。
(一)竞渡
龙舟竞渡是中国典型的民俗体育赛事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贵州苗族少数民族中非常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由于贵州黔东南苗族同胞多靠水而居,舟船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赛龙舟的体育活动,形成独特的龙舟文化。如台江、施秉的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清水江,生活中的部分来源是依靠清水江,便产生了对清水江的信仰,每年端午前后均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
苗族龙舟长二十余米,宽一米,它由三根形直完整的杉树,挖成槽捆绑而成,中间一根长二十三米为母船,两侧每根各长为十米为子船,龙头,龙须由一根二米长的水柳术雕刻而成,上涂金、银、红、绿、白各种颜色,犹如麟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谓神彩奕奕,栩栩如生。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水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的骠悍青年担任,比赛中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宽的一米五长的扁担形木浆,身披蓑衣,头载斗笠,以示祈雨,比赛场面十分激烈,使人振奋,使人向上,的确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的体育活动,是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得各族人民青睐。
(二)斗牛
贵州少数民族的斗牛,起源于黔东南和黔南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如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从江、榕江一带,斗牛时,斗牛场一般设在村寨外的平地里举行,平地四面有山紧紧围住、四周的延缓的山坡供无数人驻足观看,斗牛场地通常还插有高牌、旗帜。四周山上,旌旗飘荡,特别美观,斗牛以两牛为一组,各由其主人牵牛进场,然后呜炮示威,两牛登场后,则相互用角相抵,胜负从中确定。胜者由牛的主人牵牛绕场一圈,鸣炮呼号以示庆贺,这种传统体育活动浸透了风土习俗,充分反应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
(三)舞狮
舞狮是贵州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蕴藏着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
松桃苗族人民的舞狮是山两名青年扮演用彩布做的雄狮,前有一名手持绣球的武士逗引,后有一笑眯眯的大头佛“伴随",在锣鼓声中进行跌扑、翻滚、跳跃的表演,动作逼真,观众随舞狮者一起强烈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舞狮的世界,更为精彩的是高空舞狮,在场地中间重叠起九张或十二张大桌子,最上面那张桌子四脚朝天。“狮子"在“笑脸佛"的逗引下,从下一张桌子钻过,再翻到上面一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狮子"踩着那四脚朝天的桌子脚尖上,表演各种惊险高难动作、妙趣横生、舞狮最初是为了祭祀神,驱除灾祸,而苗族人民则视之为一项欢庆丰收,预兴旺的体育娱乐活动,松桃苗族的高空舞狮,是力量、技巧、意志和勇敢的综合表演,并在历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为贵州苗族的代表性项目登台表演,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
贵州众多的民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形式多样和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纵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看出所具有的明显特点。
1、地域性。一定的地域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民族体育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应了某一地区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斑斓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而这些项目,又是当地人群生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技能,如生活在清水江畔的苗族,传统体育“划龙舟”是特定地理环境里人们生存需要和谋生手段,保留着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伴随着地方民俗文化的演进沿袭至今。
2、传统性。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相联系,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项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特具内容、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苗族的芦笙会、四月八、花山节、吃新节、鼓藏节,侗族的多耶祭萨、花炮节等,以及新办的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中国黎平侗族鼓楼艺术节等,都包括有诸如赛马、斗牛、斗马、跳芦笙、赶鸭子、抢花炮、赛龙舟、斗鸡等比赛项目。
3、兼融性。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兼具文体融为一体的特点。例如:苗族的上刀山、瑶族的打陀螺、侗族的抢花炮、布依族打铜鼓、壮族的抛绣球等运动项目就把竞技、舞蹈、艺术、音乐、体育融为一体,这些项目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娱乐、健身的特点和艺术欣赏价值,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中注重民族感情、民族精神,以民族风格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自然融合,令参与者与观赏者同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使少数民族体育更富有魅力和活力,使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达到满足,人们在这些活动中直接得到情感抒发。
二、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体育方面的体现,也是最富于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和群体气质的文化领域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传承和更新,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已成为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认为,立足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在未来的发展取向中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再作一些必要的努力。
(一)以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大力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渊流、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功能价值、训练方法和竞赛规则、社会化与产业化途径、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配套研究,逐步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健康科学的轨道,为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更快走向世界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
(二)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道路。
要用科学规律指导少数民族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用科学原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和提炼,促使从民风、民俗中逐步分离出来、走上系统、稳定、独立的发展道路,科学化是我省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在科学化的过程中,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将从更新中得到升华。
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少数民族体育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组队参加每隔四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节奏推向,而大量民族项目规则的制定,则为民族体育的推广和交流奠定了基础,使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形成规范化。
受一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贵州少数民族体育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状况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打破封闭状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将逐渐打破民族地域间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而使其具备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
(三)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点基地,更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摇篮,从欧洲的各种球类活动到门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无不是以学校为载体全面推广和普及,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更应如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将之作为民族文化进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作更深入的整理、改进和创新,让这些新的文化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也得到新的发展。
(四)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现代体育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点,将使它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可使不同地区的人民普遍拥有适合各自生存环境,简单易行易开展的体育活动,从而使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口遍及全省各地,民族传统体育突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可使全民健身活动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进行,从而达到身心愉快,强身健体的目的,可以预见,民族传统体育之花将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越开越鲜艳。
(五)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全国及世界各族人民认识、了解并参与,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办法,结合农业节令,民俗节日和乡村文化站的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项目活动,同时也可举办邻县,邻省民族体育项目的邀请赛、对抗赛,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增强各民族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
结 语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创造出来的文化,而任何体育的研究,都应当立足于人类体质和健康的终极效果来开展。贵州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充分地说明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在衡量文化时是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民族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的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正是由于如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贵州各民族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体育形式,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推进,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中,贵州少数民族体育之花,一定会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下,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 云.中国体育教育学报[J].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
[2]周传良.民族传统体育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卡迪纳.他们研究了人[M].北京:三联书店,1991.
[4]博阿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推理法等,对荆州城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对老年人体育生活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荆州城区老年体育健身研究
一、前言
地处江汉平原的中等城市――荆州城区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意识正在形成,体育消费观念正在更新,同时,体育活动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体育发展在规模和层次等方面受到较大的制约。只有正确的把握老年人的体育生活特点,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配套设施才能更好的调动老年人的体育健身热情,为荆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荆州市荆州区和沙市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社会学概论》、《生活方式学概论》、《文化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等大量体育类书籍和体育期刊文献。这些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调查法,在我市荆州区和沙市区共发放《荆州城区老年体育健身基本情况调查表》500份,回收问卷452份,回收率为90.4%。有效问卷412份,有效率为82.4%。男性214人,女性198人。
3.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在计算机上用Excel和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相应的统计工作。
4.逻辑推理法
在掌握实际调查资料结果的基础上对荆州城区老年体育健身基本情况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概括性的归纳和总结,并进行了类比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对荆州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动机、时间、次数、人数、场所、项目、形式和影响参加锻炼的原因等情况进行调查,得出荆州城区老年人体育生活的调查结果,并对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一)老年人对体育活动态度
荆州城区老年体育健身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荆州城区老年人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44.6%;持一般态度的占38.7%;不喜欢的占8.9%。可见,荆州城区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在412份有效问卷中参加锻炼的人数共有24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0.4%,不经常参加和不参加锻炼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9.6%。其中,男性锻炼者130人,占男性总人数的60.8%;女性锻炼者108人,占女性总人数的54.8%。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过50%。但是对体育活动持一般态度的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人群是今后开展老年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二)参加体育生活锻炼目的调查情况
该调查进行强身健体、闲暇娱乐、治疗疾病、压力排泄、交际手段,无目的、其它共七个方面的调查。从调查中看出,荆州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目的按百分比依次为:强身健体76.4%,治疗疾病22.8%,闲暇娱乐13.2%,压力排泄9.8%,无目的8.3%,交际手段4.7%,其他4.4%。从统计结果中不难看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增进健康和治疗疾病为目的,而交际手段和其他所占比例最小。
(三)参加体育生活锻炼项目的调查情况
调查表明,荆州城区老年人参加最多的体育活动项目:排在前八位的分别是:散步跑步为45.3%,气功太极拳为30.8%,棋类为21.3%,体操和乒乓球为15.4%,民间舞蹈为12.4%,球类游戏为11.7%,游泳为11.3%,交际舞和健身活动均为10.3%。男性参加体育项目排在前五位的是:散步跑步为48.5%,气功太极拳为31.9%,棋类为25.7%,乒乓球为16.4%,游泳为13.9%;女性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排在前五位的是:散步跑步为41.9%,气功太极拳为30.5%,体操为21.4%,健身活动为14.7%,民间舞蹈为13.8%,乒乓球为13.5%。分析发现前五位参加最多的体育活动项目中,都有散步,乒乓球和跑步三项。可见,老年人喜欢运动项目的特点是活动量较小,不受场地限制,游戏性强。
(四)参加体育生活锻炼场所和形式的调查情况
体育活动的场所:荆州城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场所按比率排序依次是公园广场为22.2%,免费体育场馆为20.6%,住宅小区空地为17.2%,收费场馆为16.2%,单位场馆为8.8%,公路或街道为7.8%,自家庭院为7.0%。
从统计结果看,荆州城区中老年人大多以免费体育场馆、住所前后的空地公园作为主要体育生活锻炼的场所,在公路或街道进行锻炼的只占总体的7.8%,排在倒数第二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市老年人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有所增强,因为在公路进行体育生活锻炼会阻碍交通,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再者公路周围空气不好,对身体健康不利。
(五)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次数,活动时间分布
我市大多数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20-40分钟左右,总的看来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长,从对体育活动态度分析,持一般态度的老年锻炼者在30分钟以下的为51.5%,喜欢体育活动的老年锻炼者为24.3%。其实结果显示出明显差异。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不同是直接影响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主要原因。
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每周3次以上的为39.7%,每周1-2次的为26.2%。每月1-3次的为6.8%,每季1-3次的为1.6%。每年至少10次的为3.8%,说不清的为13.1%。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中只有65.8%的人每周都参加。
从年龄角度分析,70岁以下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70%左右都能够达到每周至少参加1次。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是由于年龄大导致体能下降,疾病较多,身体活动不便等原因造成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次数明显减少。
(六)影响荆州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生活锻炼的原因的调查
影响荆州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生活锻炼的原因调查显示:无指导没有场地是主要的原因,比例分别为36.2%和37.8%,女性主要认为是家务重,无兴趣比例为18.3%,其他为7.7%。以上数据说明应加大科学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提高体育生活锻炼的认识水平,使男女不同性别的成人正确处理好工作、家务和体育锻炼的关系,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
四、结论
(一)加强宣传工作
个人的心理需求是决定个人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根本原因。由于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在深度和广度上认识不够,应采取发放宣传材料,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等各种手段,宣传科学健身的重要性,加强健身知识的普及和锻炼方法的指导,增强群众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明确自我体育锻炼的目的,使健康观念转化为自主、自觉、自愿的体育行为。
(二)地方法规、政策保障
荆州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地方性大众体育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使全民健身计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健身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同时纳入地方政府的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相应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有远期规划,有近期安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监督、评估和奖罚办法,把实施《纲要》的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单位目标考核,政绩评估体系的内容。使全民健身计划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三)完善体质综合评价系统
加强体质综合性评价系统的研究,在对形态、机能、素质结构等体质外在表现的探讨中,对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项目,如健身球、飞镖、健身长跑、自行车、体育旅游、钓鱼、冷水浴、广播操、健身操、游泳等健身项目,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同时,应注意平衡社会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优化参与主题的结构。更应融入心理状态等内在基础的研究,以求为更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体质评价提供依据。
(四)加强社会体育生活指导人才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己占总人口的31.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中,应培养更多的体育活动骨干,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健身锻炼。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对基层(特别是农村)大众体育活动人才的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体育健身的科学锻炼方法和手段。
(五)加快社会体育生活锻炼场所与环境的改善
“绿色体育”是21世纪体育发展的潮流,荆州市政府应高瞻远瞩,将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定位在小型、方便上;由政府投资兴建专门的体育公园及社区内的各类体育活动设施,这些设施都应远离污染源,以保证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健身运动。建议政府在今后的城市规划或审批住宅小区建设项目时,应当将体育场地考虑进去,让健身者远离污染区。体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向老年人提供免费或廉价的锻炼场所,同时也要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改善群众的健身环境及健身条件。在公园或居民住宅小区多建简单易行,实用性强的体育锻炼场所与设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 梁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13亿[N].光明日报.2006.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关键词】健身健美;概念;健康;作用
1 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以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正在被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所困扰,以致发生了很多心理和身体上的病症。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使得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和强烈!如今,全民健身运动已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其与它自身的效能有关:它不仅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于其心理、社会适应都有一定积极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探讨健身健美的价值,为人们追求健康提供正确的方向。
2 健身健美的基本内涵
健身活动始于人类的健康意识。进入现代社会后,健身活动日益成为一种目的明确,目标多元、特征鲜明的、形式多样,以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为原则的运动项群。发展至今,“健身”已经成为特定的广义的健身、健美、健心、健智的活动体系及内涵不断扩充的一些独立的运动竞技项目及其训练体系。
健美指人的健康强壮的身体所显现出审美属性。是人们追求人体美的一个综合标准,指肌肉、骨骼、血液、肤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无论其外部形式或内部结构都是匀称、协调、充满生机的。
健身健美锻炼是利用力量练习法阵身体各部分的肌肉来达到人体外形健康、美丽为目的的体育运动。
3 健身健美运动的价值分类
3.1 健身健美的生理价值
经常进行健身健美锻练,其生理作用和效能是十分显著的,它不仅能发达肌肉,增强肌肉弹性和肌力,而且还能对各生理系统产生良好影响,还能改善体型、体态等。
3.1.2 健身健美对心血管的作用
经常参加健身健美锻炼能使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新生、增加心肌肌红蛋白含量,供血量、心脏的大小和重量都有所增加,组织代谢加强、心肌纤维变粗。同时促进血液总量和质量提高,促进血管结构和机能良性变化。
3.1.3 健身健美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肌肉、骨骼、关节和韧带等构成人体的运动系统。科学的锻炼,可使肌纤维增粗,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网增多,从而使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使肌肉变得丰满而发达。同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能的增强,也可使肌力也明显增强。健身健美运动能促进骨骼新陈代谢,预防各种骨组织中的疾病,提高骨骼抗拉、抗压和抗扭力等性能。同时, 对关节韧带的生长发育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1.4 健身健美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呼吸系统主要由肺和呼吸道构成.经常进行健身健美锻炼,使呼吸肌收缩更加有力,更多的肺泡张开,进而扩大与血液的接触面,吸进更多的新鲜氧气,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这种呼吸深度的提高,使得每次呼吸的气体交换量有所增加,从而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储备,保证在激烈运动时满足气体交换的需要,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
3.1.5 健身健美对体形体态和矫正畸形的作用
健身健美运动的各种训练动作,都能给予身体某些相应部位的生长、发育及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因而科学地、系统地锻炼十分重要。正常的人经过健身健美锻炼,体型可以发展得更完善与健美,而体型、体态已经出现某些缺陷的人,则可以选择适当的动作来进行锻炼,以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从事健身健美锻炼后,许多锻炼者的体型、体态都有改善。局部肢体功能不好或局部肌肉萎缩者,用恰当的动作和系统的训练方法,某些功能也会得到很好的恢复。
3.2 健身健美的心理价值
健康的心理是健身健美之本。参加健身健美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而且健康的人体又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参加健身健美锻炼,除了自己身体机能、形态水平得到提高外,还会形成一种良好特殊的自我心理满足感,这是源于一种在新的领域中进行意识交流的结果,一种自我实现的多重心理健康效应。
3.2.1 健身健美促进意志品质的改善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果敢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坚韧顽强和独立自主等精神,它是在克服困 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起来的。经常参加健身健美锻炼不仅有利于促进练习者的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的发展,而且对练习者健康心理发展,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健身健美锻炼中可以培养良好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以及独立自主性。
3.2.2 健身健美可以抵御心理障碍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悦、喜爱等情绪体验。反之,就会使人产生烦躁、厌恶等否定情绪体验,并随着情绪的低落逐渐产生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焦虑、恐惧、胆怯和过度紧张。经常参加健身健美运动可以转变消极情绪,培养自信心对焦虑进行调节和克服;同时通过多样化和科学化地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可以克服恐惧和胆怯;通过生理调节和认识调节可以对过度紧张进行调节和克服。
3.3 健身健美锻炼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
3.3.1 健身健美与价值观念、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
健身健美锻炼处处体现着自由和平等,最能体现付出与收获的公平性,可以培养人们意识到科学地参与健身健美的重要性,因此健身健美可以培养个体适应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同时,健身健美比赛时靠实力获胜它的竞争能够增强参与者遭遇挫折和失败 的适应性,可以培养个体适应社会需要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
3.3.2 健身健美与协作意识
一个团结的集体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其形成和保持取决于每一个成员是否具有强烈团结精神。健身健美锻炼为培养协作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其特殊的交往方式,培养每一位锻炼者的协同配合、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豁达坦荡的心胸和“忍辱负重”的涵养。这些在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协作意识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基础。
3.3.4 健身健美与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学研究者曾经指出,影响人际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有沟通能力、自我意识水平、对肢体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等。而健身健美对人际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具有直接作用。健身健美可以提高人的沟通能力、增强对肢体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改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能力。所以,应当重视以健身健美锻炼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 总结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容易忽视自己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开始探讨,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健身健美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调整形态。而且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增强练习者的自信,改善人的精神面貌,缓解练习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对其充满信心。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氛围。所以,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广泛传播,使健身健美成为大多数人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毛秀珠.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耿少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鲍荣恩.大众体育指南[M].北京: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5.
[4]曲宗湖.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俞继英.社区体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6]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7]徐家杰,孙汉超.体育管理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8]毛俐亚.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9]古桥.健美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5.
[10]邹继豪.理论教程(修定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62-63.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与此相关的校园物质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识,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其中包括校园体育文化。
1.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基本结构模式与流程
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具体目标、内容、时间、运作方式必须根据举办学校的性质、学生的特点、校园环境、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而定,所以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学校体育文化节结构。按常规通常可按照开幕式、节日主体活动、闭幕式三大部分进行。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安排方式则完全取决于组织者,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可变性。组织者可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把体育文化节办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学校体育文化节要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这一良好的载体。节日、纪念日本身的含义体现了丰富有益的教育影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资源”,同时也会为学校体育文化节增添节日的气氛。
学校体育文化节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两三天,也可以是一个阶段,视内容的多少或学校的总体安排而定。
在继承一年一度传统综合素质运动会竞技项目的基础上,我校充分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按照现代体育的新理念,大胆创新,设计了入场式和健身操比赛、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体育海报和摄影比赛、田径大奖赛(分8个项目)、健美操表演赛、趣味体育大比拼(包括大渡河、绳接龙、障碍跑接力、抗旱救灾)、棋类比赛(包括象棋、国际象棋、围棋、跳棋)、乒乓球淘汰赛、校园吉尼斯(分12个单项)等20余项参与面广、趣味性强、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让单项的田径运动会转型成综合的体育盛会。在为期一周的体育赛场上,迭起,整个校园充满着生机勃勃的青春气息,浓厚的文化氛围(见图1)。
2.学校体育文化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游戏、比赛、征文、绘画、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从而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体育文化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活动内容丰富、淡化竞技、趣味性强、更符合学生的身心需求,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从而激发师生的运动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人格并重”是体育文化节的永恒主题。
3.学校体育文化节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设计的宗旨
站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全过程,突出“四性”: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并尽最大努力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全面性――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通过体育与其它学科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陶冶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的和谐发展;主体性――学生不仅使主动参与、享受体育文化节的快乐,而且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参与体育文化节的筹备组织、实施全过程,从中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基础性――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锦标意识;强化健身与娱乐,淡化竞技,为实现全民健身的战备目标和终身体育,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
3.2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学校体育文化节办出特色,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2.1改革首先是观念的变革。树立全民体育的观念和快乐体育的观念;变被动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身体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2结合学校教育总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模式,确立体育文化节的主题,精心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2.3强调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文化节的全过程。这是体育文化节成功的保障,更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必须。
3.2.4学校体育文化节面向全校师生,甚至学生家长也可参与其中,家长的参加将更有利于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提高学校在社区中的形象与地位,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2.5改变奖励办法。改变过去校运动会以名次与金钱或物质挂钩的奖励办法,增设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增设体育道德风尚奖与精神文明奖的力度,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更强调参与的宗旨。
3.2.6学校体育文化节规模、内容、形式不搞一刀切,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学校体育文化节也可与学校艺术节合并,也可与学校科技节相结合。
4.建议
4.1重视学校体育文化节的结构设计与流程实施,把体育文化节定位于以人人参与为目的,以育人为目标,以体育文化传承为介体。
4.2体育文化节应与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使体育文化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构成。
4.3筹划、组织学校体育文化节关键在于更新观念,开展体育文化节的历史并不长,要使它真正成为师生心目中的盛会与节日,它的内容、形式和运作办法及其内在的规律都还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曲宗湖,杨文轩主编.课余体育新视野.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4]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5]王健编著.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6]陶华滨等.体育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农村体育;体育资源;欠发达地区;制约因素
自我国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村体育开始显现出它的独特性和特色化的要求。但是即便如此,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体育资源等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区位环境、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特色,对影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件有价值的工作。基于上述因素,在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类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制约因素
(一)社会物质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市场化载体,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技术水平决定农民体育活动能否正常开展、能够收到实效。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的软硬件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农业市场化的建设要求。此外,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剧城乡之间的分割和发展失衡,同时,更加凸显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条件、体育发展状态的滞后和落后,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限、体育对生产生活的作用模糊等。可见,要想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活动,就必须着力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水平,让农民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有场所和器材可供选择。
(二)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上的差距一定会反映到体育事业发展中。在我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有严重的差距,表现在体育事业上也是如此――无论是体育发展水平、规模、质量、还是速度、体育资源拥有量――差异都非常明显。要想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发展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地区经济,以经济为基础在循环发展体育。因此,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效转移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掘地区的资源禀赋建立新型农业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可选途径,经济发展了,农民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这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区位环境。区位环境对社会和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能使经济加速或使经济减速,同时,区位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更大。在我国,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生存环境都极其独特,多处于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基础较差、财政来源有限,地方财政困难。因此,在多方需要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政府自然会减少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致使农村体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薄弱、体育事业发展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体育活动认知水平。健身可以使身体健康,但是健身并不等于健康。不能简单的认为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是单纯的为了健身,其中可能包括更为一般意义上的内容。调查中发现,该地区85%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够完全代替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在劳动之外再进行身体锻炼。仅有23.4%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对生产劳动会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见,思想的保守,观念的落后,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缺乏对体育活动的深层次的理解,大部分农民从娱乐的角度出发进行体育锻炼,而真正出于健身目的的只占少数。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的期望性需求。为了深刻发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实际期望,本研究对该类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抽取3470位农村居民为研究样本,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人口统计学调查)、经济活动、文体活动等多项,并对结果应用SPSS15.0软件对经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社会发展期望性需求特征表现为:“增加收入” 占56.2%,排在第1位,“加强社保” 占47.8%,排在列第
2位,“养老保险” 占42.6%,排在第3位,“减轻负担” 占37.4%,排在第4位,“文体活动” 占21.9%,排在第5位,可见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期望性需求呈多元化态势。
表1表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持不同的态度。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某些问题的发展状态并不满意,在这些方面他们最期望获得,而事实没有向其很好的提供。因此,把握农民的期望性需求,加快农村整体社会的前进步伐,切实完善和解决农民关注的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体事业等,为该类地区农村的深层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使新农村建设在欠发达地区也有健康发展的良好外部和内部环境。
(二)经济水平影响体育发展。农业生产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在农村非贫困群体中,收入的来源集中在“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生产活动收入”两个方面。而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群体活动中,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与生活富裕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是一个明显的“刚性”特征: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家庭中长期患病或慢性病人的比例相对较高,这样的家庭年医药支出也必然超过平均水平,甚至有
25%的农村贫困家庭一年的医疗支出竟超出了其全年的收入,仅支付医药费用这一项就已经使这些家庭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表2)。
虽然,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几乎实现了“全民医疗”,但有限的收入和长期的慢性疾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前者不受制于后者的关系,当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家庭开销急剧上升时,沉重的生活甚至生存负担与新农村建设之间表现出了极其尖锐的矛盾: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教育、卫生等现代文明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连锁反应的结果是,该类地区的体育发展也受到了必然的限制。
(三)体育发展水平不高。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事业面临着城乡之间不平衡、参与群体少、体育活动层次低下、体育设施和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需求增加和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健身服务体系与相对滞后。通过调查发现,在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群中,缺乏场地设施其中的主因,此外,农村体育消费基本还保持在实物消费的水平上,即物质消费,用于劳务消费的比例依然很低,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技能传授、活动中介、咨询等服务产品相对欠缺,供给匮乏(表3)。
同时,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广人稀,地理位置特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较低的收入使部分农民还没有条件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加之该类地区农村财政整体收入普遍较低,用于文体方面的支出比重依然小于其他财政支出领域。致使农村体育组织有名无实,体育健身文化发展水平不高。
三、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一)加大体育教育经费投入。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事业首先要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又要治贫先治愚。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贫困和农民教育意识淡薄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两者的同时出现可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效率最低下的组合,农村人口素质的低下并愈演愈烈也就顺理成章。众所周知,文化与教育与相连,发展体育事业要教育事业先行。而当今,欠发达地区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停留在竞技体育的意识中,自觉投入和参与的意识极其缺乏(表4)。
在体育硬件设施能够有效提供的条件下,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体育意识,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是消除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陋习、消除落后的体育意识、抵制农村“贫困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完善体育设施。农村体育不同于城市体育,没有商业化的运作,完全是一项提供社会福利的公益事业,或者说,在资金的流向方面,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深层次的关系是,投入体育经费后,产出的可能是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改善,毕竟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多数,欠发达地区又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群落。然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投入性的活动,经费不足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解决和弥补体育经费不足的困境,可以集中各种力量共同完成,比如主管上级的资金拨付、所在农村乡镇的村民集资、个人或企业赞助、各种专项基金的专项使用等。
(三)因地制宜发展体育。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体育应与其区位环境结合,在体育运动顺利进行的同时,突出该类地区农村具有的地域特色。在体育人群的调动上,考虑到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农民工作的多样性和农村人口的较大流动性,该类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应以创造体育运动条件为主,在硬件方面努力,专辟区域,集中优势建设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为不同人群提供随时可能的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在体育形式的选择上,可以以欠发达地区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民俗为契机,丰富当地群众的体育生活,同时,以农村学校、民族体育、地方旅游为依托,因地制益,因时制益,突出地域性特点,建立和完善起欠发达独具特色的新农村体育。
结论: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的难度较大,各种阻力因素的复杂程度远超过其他类型地区。因此,要根据地域特点、区位环境、工作性质、兴趣爱好等特征将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人群区别对待,同时通过政府的投入改善其软硬件资源短缺的瓶颈,通过有效地激励激发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体事业,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适应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创新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体制,拓宽体育事业发展渠道,以此激发给类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的热情,积极进取进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需求及影响因素[J].新华文摘,2008,(7):16-19
[2] 隋军先.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讨[J].山东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3): 49-50
[3] 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 26(3): 312-313
[4] 聂桦林,李莹华.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1-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