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震灾害应对措施

时间:2024-01-29 17:17:25

导语:在地震灾害应对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震灾害应对措施

第1篇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院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物资供应进行总结,以便为今后的突发事件提供经验教训和参考例证。方法 分析我院灾后特点,总结医院物资供应具体做法和经验。结果 在地震灾害中组织有力,应对及时,基本满足了救治伤病员的各类物资要求。结论 实践证明,我院的具体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震;物资供应;后勤管理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灾害,其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罕见。绵阳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北川县城、陈家坝乡,平武南坝镇、平通镇等地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伤严重。 截至到6月10日18时,绵阳市地震灾害死亡21963人,受伤167742人,失踪8744人。我院是距离特重灾区最近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地震发生后,责无旁贷承担着全市救治伤员的重任,是全市救死扶伤的中坚力量。

震后短短10分钟,我院已收治伤员30多人,当日收治伤员610余人,次日剧增至1000余人,加上医院原有的1000多住院病人,以及大批自愿者、家属、灾民等,医院日均滞留人数上万余人,各类物资需求剧增,医疗急救物资、药品、耗材、生活物资、食品等出现严重短缺。

医院是伤员最集中的地方,加之灾后全部搬入帐篷区域、门诊大厅、过道等,就医条件差,极易导致伤口感染、传染病流行[1]。医院防疫任务极其艰巨、紧迫。为总结经验,现将我们在地震后的医院物资供应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具体做法

院党委统一部署,紧急启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全院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火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抗震救灾后勤保障部等部门。

1.1 快速应对,紧急启动后勤应急预案

为应对各类型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我院专门制定有《绵阳市中心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后勤处也建立有一套自己专业的诸如洪水灾害、大型公共突发事件、大型车祸、大范围中毒、传染病、流行病的突发等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指派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并定期在各部门进行演练。

根据预案,我院立即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总指挥,医用物资办主任、后勤主任、副主任为主要成员的物资供应指挥部,负责对各类物资的调拨、协调、采购和供应等。

1.2 争分夺秒,一线设点

震后,立即组织人员从已沦为危房的医用物资库房抢出大量的应急物资,并采取了库房前移的措施,直接在门诊大楼、急诊科设立临时物资发放点,实行24小时开放供应。此举,大大缩短了供货时间,提高了临床抢救生命的效率。

1.3 启动突发灾害事件供应商绿色通道应急预案

平时,为减少支出,对常规物资,我院实行的是零库存管理模式。但针对突发事件,我们却建立有一套供应商网络绿色通道应急机制,保持绿色通道畅通,要求货物随要随到。

地震发生后,库房、物资办在第一时间与供货商、生产商取得联系,对可能短缺的货品立即订货,甚至直接到厂家购货。各供货厂商甚至派专人蹲守我院,及时了解货物需求情况,及时调拨货物。此举,极大地缓解了我院急救物资短缺的难题,为伤员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1.4 积极寻求外援,补充我物资供应缺口

由于伤员多、需求大,物资缺口仍然很大,我们在第一时间积极与省、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救援医疗队等取得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捐助,快速补充了40多个品种的医疗急救物资,保障了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1.5 针对布类需求量大,货品短缺的特点,洗浆房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满足布类需求

由于病员增多,各种消毒、洗涤任务加重,洗浆房工作量突然从平时300~400套/天,增加到每天1000多套。为了保障临床需求,洗浆房全体人员实行24小时轮轴转,每日六次到各病区及时将病员使用过的布类收回洗涤消毒,并及时送到各科室、各病房。

在布类物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为了让伤员用上干净的布类,洗浆房还将伤员自带的被单洗涤消毒后使用,并从捐赠物品中筛选出床单、被套,进行清洗、缝补、消毒后供伤员使用。此举,极大地缓解了布类匮乏的难题。

1.6 针对食品匮乏,我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地震期间,滞留我院的伤员、灾民、自愿者等日均达到一万多人,食堂供餐量突然增加了十倍。在余震不断、市场关闭、外援未到、食品匮乏的危急时刻,我院采取了如下措施,保障了食品供应:

(1)发动各种力量,以大海捞针的劲头,四处收寻,甚至直接到田里去采摘、到农家去购买;并发动亲戚朋友捐赠;

(2)把职工食堂与营养科两个科室的存货进行统一调配,分类制作,对需食用流质饮食的病员,由营养科指派人员专门配制、烹饪,对普通人员实行快餐供应模式,并制定优先保证伤员、家属、灾民,其次外援医疗队、志愿者,最后本院医务人员的供餐顺序。

(3)设专职食品安全员,对食品入、出、制作等环节重点监测,避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保证就餐安全。

(4)号召全院职工节约资源,尽量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5)对志愿者给灾民的供餐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调配,避免食品安全隐患、或送餐不到或重复供餐,减少浪费,增加供餐覆盖率。

(6)积极与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联系,寻求社会援助,尽量补充货源,解决食品匮乏难题。地震期间,我院共利用蔬菜、大米、面、食用油等捐助食物数吨。

1.7 想方设法,搭建帐篷、铺设床位,安置病员 震后伤员过多,安置困难,医院想法设法寻找帐篷,先后搭建了100多个病区帐篷、 临时手术室等,并在门诊大厅、过道、候诊处等地铺设了上千张临时床位,保证了伤员的基本就医条件。

1.8 高效组织、快速分发救灾物资,确保每一份救灾物资使用到灾民身上 灾后政府部门和红十字会向我院调拨了大量的药品、设备、耗材、设施等救灾物资,我院立即组织职工、自愿者进行装卸,并专门下发了救灾物资管理办法及运行流程,要求各个相关部门在所收到的物资上打上捐赠字样,并在计费栏上一律计成“5.12”这个特殊的日子,以确保捐赠物资用在灾民身上、不收费。各相关部门做好出入库登记,并及时向财务科、审计科报送报表。

1.9 针对灾后防疫要求,立即组织一批防疫物资、药品和工具,在第一时间开展防疫工作,避免了传染病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2 体 会

此次地震灾害,是对我院应急机制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后勤物资供应的一次检阅,我院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组织有力,在病员多、时间紧、物资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多方努力,基本满足了临床救治伤病员和其他抗震救灾的各类物资需求。地震期间我们共提供了3000多个品种的各类物资、器械,为8批急救医疗队、两个北川医疗点、援北川防疫专家组提供了包括食品在内的后勤保障,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通过此次地震灾害,我们认识到,突发灾害事件应急机制是当今社会必备之道,医院应加强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风险教育、预防突发灾害事件的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工作,提高职工、患者及家属等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和自救、互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2篇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确保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及时、高效、有序的进行,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和《定远县地震应急预案》等。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区域内地震灾害事件(含旷震、水库地震、火山灾害及地震谣传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镇人民政府要立即启动本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地震灾害事件。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灾害发生处理,做好应急演练和群众性逃生演练。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地震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本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地震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地震的综合素质。

二、**镇应急基本情况

1、应急机构:镇机关成立应急指挥部下设1室9组、15个村委会分别设有民兵应急分队,社区设有志愿者应急小分队,在第一时间参与应急救援。

2、交通情况:我镇所属各机关单位、各部门、驻社区、驻镇单位均安排应急车辆,各村也安排了交通工具,保证抗震应急征调和人员转移需要。

3、通讯情况:有线、无线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已经覆盖本镇,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到群众,各村同时还设有平安之声大喇叭可以及时发出公告和通知,镇抗震指挥部办公室设有固定电话:4404010(24小时畅通),同时要求15个村、学校、社区每天有值班值宿并做好登记,设有固定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有情况第一时间向镇抗震指挥部报告。

4、卫生情况:全镇有中心医院2所,村卫生所15个,基础医疗设施完善。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

1、成立**镇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镇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

2、应急指挥部如下:

:**镇党委书记李邦元

副总指挥

:**镇人民政府镇长

石敏

成员及单位: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宣传、镇属各部门负责人、15个村支部书记、2个中小学校1个社区书记,民政办、经管站、财政所、土地所、派出所、规划所、卫生院、水管所、司法所、安监站等部门和单位。

镇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决定、部署和要求;

2、部署、组织有关部门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

3、制定本镇地震应急预案并督促、检查和落实。

4、根据本镇所处地震区域内远近、震情发展等趋势,立即上报,经县里批示后,迅速通知各村、各社区、各所属单位和部门,走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5、经县里批准后,同时做好安置群众避震时间和地点,确定救灾范围和规模,实时宣布本镇进入地震后应急期和应急期的起止时间,需延长应急期的,报县里总指挥部批准后,立即通知全镇。

6、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本应急预案指挥部成员立即到政府指挥部报到,听从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命令,部分成员立即赶赴现场,部分人员立即研究制定本次地震工作方案和应急措施。

7、按照上级政府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工作,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现场、各工作组各负其责开展救援工作,随时请示、随时汇报。

8、对救灾物资、人力、物力、财力提早储备和筹集,如不能满足应急需求要调动物资的及时上报县里请求支援,同时协调兄弟乡镇来帮助和支援。

9、监督和督促各工作组工作,检查各村委会、社区工作进展和落实工作任务情况。

10、按照上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要求,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好财政预算和支出。

地震应急机构体系

指挥部下设一室九组,即抗震救灾办公室、组织宣传组、治安保卫组、医疗救护防疫组、交通运输组、通讯联络组、供电保障组、生活物资供应组、抢险救灾组、人口疏散组、恢复建设组。

1、

办公室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由副镇长陈保章担任,办公室设在镇综合办公室。

⑴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镇指挥部报告,镇指挥部第一时间向县指挥部报告。

⑵及时传达贯彻各级命令,并督促检查下达命令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⑶组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会商,对震害损失调查和评估汇总现场救灾进展情况。

⑷负责对外的联络和接待工作。

⑸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

2、组织宣传组主要职责:

组织宣传组组长由陈飞担任

⑴根据应急情况进行宣传,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公众震情、灾情等相关信息。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⑵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电视、广播上加大宣传报到,有效利用各村平安之声大喇叭动员全镇力量,积极主动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⑶宣传抗震救灾工作中典型事迹与模范人物,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使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⑷负责现场情况的录制、影像的收集和管理。

(5)负责地震应急机构体系的人员配置,提出对干部的奖惩及临时任免意见。

(6)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时,应派出工作人员调查谣言起因,做好宣传工作,平息地震谣言。

(7)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抗灾减灾演练活动,进行培训提高防范和自救互救本领。

3、

治安保卫组主要职责:

治安保卫组组长由王树兵担任,成员有司法所和镇区内派出所全体干部。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

(1)在地震临震预报后或地震发生后,立即组织和加强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工作,实施紧急防范措施。

(2)预防和打击强盗、哄抢物资、制造谣传等严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各村社区组建巡逻队伍、增设警务室等,增加灾民的安全感。

(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水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的发生和蔓延造成更大的危害。

4、

医疗救护防疫组主要职责:

组长由副镇长陈保章担任,副组长由镇医院院长担任,办公室设在镇中心卫生院。

⑴在监震应急期间,储备足量药品及医疗救护器械等,组织好医疗救护队待命。

⑵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奔赴灾区,利用医疗设施或建设临时医疗点抢救伤员。

⑶认真排查和做好卫生防疫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及疏散工作。

⑷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6、供电保障组主要职责:

供电保障组组长由供电站站长担任,成员由供电所人员及各村电工组成,办公室设在镇供电站。

⑴在临震应急期间,要组织力量对主要变电线路进行检修、加固。

⑵地震发生后,供电站迅速组织抢修队伍,尽快恢复被损坏的线路及设施,保证灾区供电正常。

7、生活物资供应组主要职责:

生活物资供应组组长由陈庆海担任,副组长由财政所长张本群、民政所长担任,成员由财政所及民政办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民政办。

(1)在临震应急期间,做好应急资金、物资、食品的储备工作。

(2)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队伍,按照办公室的统一部署,调动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生活必须品的供应。

(3)做好应急救济款的发放工作。

(4)积极组织灾区的转移、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

8、抢险救灾组主要职责:

抢险救灾组组长由武装部长诸应波担任,副组长由组织委员张林担任,成员由民兵连长及各村民兵队伍、志愿者队伍、镇安监站成员组成,办公室设在镇武装部。

⑴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抢险救灾队伍积极开展救灾技术训练,掌握抢险救灾技术。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⑵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迅速组织队伍奔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调动机械进行工程抢险。

⑶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9、人口疏散安置组主要职责:

人口疏散组组长由副镇长张学传担任,副组长为纪检书记钟兰永担任。

成员:各村党支部书记、学区校长、团委书记、妇联主任。

⑴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群众有秩序的疏散,特别要注意做好妇女、儿童及老、弱、病、残人员的疏散安置工作。

⑵地震发生后,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点。保证衣食住行生活用品发放有序。优先安置学生并保证食品供应。

⑶配合搞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稳定灾民情绪和社会秩序。近早恢复学校上课。

10、恢复建设组主要职责:

恢复建设组组长由陈庆海担任,成员由经管站、土地所和规划办成员组成。

⑴迅速组织人员深入灾区,普查房屋等建筑物的损毁情况并做好记录。

⑵提出重建计划,分步实施建设意见报镇指挥。在指挥部成员会议上研究恢复重建事宜。

⑶积极争取外援和筹措资金。

四、基本工作要求

(一)根据破坏性地震的特殊性,抗震救灾工作实行第一到位指挥负责制。指挥部成员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指挥工作,听从上级政府指挥和命令,服从县里统一调动,不得擅自离开现场。

(二)进入震区后,指挥部下设的办公室和10个工作组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立即行动起来实施救援。有情况有问题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必要时可越级报告。

(三)任何组织和个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有义务参加地震应急救援。

(四)各村、各社区要成立分指挥部,在镇指挥部领导和命令下工作。

1、各村、社区、镇直各有关部门及各企业、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充分认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各村、社区、镇直各有关部门及企业要根据本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本辖区、本行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镇地震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五、附

本预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3篇

摘 要: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强烈地震常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全国各地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作为工程人员必须充分了解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特点,本文首先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特点出发,阐述高层建筑如何提高短柱抗震性能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 特点分析 设计要点 短柱抗震

一、当前高层建筑概念分析

高层建筑主要是指建筑本身的高度或层数超过一定的范围,这类建筑均被称之为高层建筑。我国在2005 年时对高层建筑做出规定,即10 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或是高度超过24m 的其它类型民用建筑均为高层建筑。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特点分析

1、刚柔相济。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若一味的提高结构抗力,增加结构刚度,会导致结构刚度大则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地震作用也会相应增大,即在增加结构刚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地震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则往往造成建筑物局部受损导致建筑物各个击破;而若建筑物刚度太柔,虽然可以依靠其柔性消减外力,但容易导致建筑物过大形变而不能使用,甚至在地震发生时导致整体倾覆。因此在高层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坚持刚柔相济原则,即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既能满足变形要求,又能减小地震力的双重目标。

2、多道设防。由于每次强震之后都会伴随多次余震,因此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中若只有一道设防,则其在首次被破坏后而余震来临时其结构将因损伤积累而倒塌,因此,建筑物的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在地震发生时由具有较好延性的结构构件协同工作来抵挡地震作用。

三、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1、结构规则性。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物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对建筑进行合理的布置。大量地震灾害表明平立面简单且对称的结构类型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为该种结构建筑容易估计出其地震反映易于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并且进行细部处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是指建筑物在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承载力分布等多方面因素要求。要求建筑物平面对称均匀体型简单结构刚度质量沿建筑物竖向变化均匀,同时应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扭转刚度以减小结构的扭转影响,并应尽量满足建筑物在竖向上重力荷载受力均匀以尽量减小结构内应力和竖向构件间差异变形对建筑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2、层间位移限制。高层建筑都具有较大的高宽比,其在风力和地震作用下往往能够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甚至会超过结构的位移限值。而国内普遍认为该位移限值大小与结构材料、结构体系甚至装修标准以及侧向荷载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一般在1/400-1/700 范围内)则比钢结构(1/200-1/500 范围内)要求严格,风荷载作用下的限值比地震作用下的要求严格,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设计,既要满足其具有足够的刚度又要避免结构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以及正常使用功能等。

3、控制地震扭转效应。大量事实表明,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等不规则、不对称导致建筑层间水平荷载合力中心与建筑结构刚度中心不重合,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除发生水平位移外还易发生扭转性破坏甚至会导致结构整体倒塌,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重视扭转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在扭转作用下各片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变形不同,其中距刚心较远的结构边缘的抗侧力单元的层间侧移最大;同时在上下刚度不均匀变化的结构中,各层的刚度中心未能在同一轴线上,甚至会产生较大差距,以上情况都会使各层结构的偏心距和扭矩发生改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各层的扭转修正系数分别计算。

四、提高短柱抗震性能的应对措施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除应满足强度、刚度要求外,还要满足延性的要求。众所周知,短柱的延性很差,尤其是超短柱几乎没有延性,在建筑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或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很容易发生剪切破坏而造成结构破坏甚至倒塌。混凝土短柱的延性主要受轴压比的影响,同时配箍率、箍筋的形式对混凝土短柱的影响也很大。高层混凝土结构短柱,特别是结构低层的混凝土短柱,其轴压比很大,破坏时呈脆性破坏,其塑性变形能力很小。提高混凝土短柱的抗震性能,主要也就是提高混凝土短柱的延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短柱的受压承载力。提高短柱的受压承载力可减小柱截面、提高剪跨比,从而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小柱截面和提高剪跨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即采用高强混凝土来增加柱子的受压承载力,降低其轴压比;但由于高强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延性较差,采用时须慎重或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可以采用钢骨和钢管混凝土柱以提高短柱的受压承载力。

2、采用钢管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是套箍混凝土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混凝土填入薄壁圆形钢管内而形成的组合结构材料。由于钢管内的混凝土受到钢管的侧向约束,使得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从而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极限压应变得到很大的提高,混凝土特别是高强混凝土的延性得到显著改善。同时,钢管既是纵筋,又是横向箍筋,其管径与管壁厚度的比值至少都在90 以下,相当于配筋率2 至少都在4.6%。当选用了高强混凝土和合适的套箍指标后,柱子的承载力可大幅度提高,通常柱截面可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柱减小一半以上,消除了短柱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3、采用分体柱。由于短柱的抗弯承载力比抗剪承载力要大得多,在地震作用下往往是因剪坏而失效,其抗弯强度不能完全发挥。因此,可人为地削弱短柱的抗弯强度,使抗弯强度相应于或略低于抗剪强度,这样,在地震作用下,柱子将首先达到抗弯强度,从而呈现出延性的破坏状态。分体柱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人为削弱抗弯强度的方法,可以在柱中沿竖向设缝将短柱分为2 或4 个柱肢组成的分体柱,分体柱的各柱肢分开配筋。在组成分体柱的柱肢之间可以设置一些连接键,以增强它的初期刚度和后期耗能能力。

五、小结

建筑设计人员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应从结构总体方案设计一开始,就运用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己有的正确知识去处理好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诸如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问题,从宏观原则上进行评价、鉴别、选择等处理,再辅以必要的计算和构造措施,从而消除建筑物抗震的薄弱环节,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翠.我国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初探[J].科技传播,2011,9.

第4篇

关键词:旅行社;危机管理;四川旅游

“5·12”四川大地震给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四川的旅游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全国各地的旅游活动。在市场化运行过程中,旅行社难免会受到突如其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战争或自然灾害的威胁与破坏,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危机。

一、旅行社危机的内涵

旅行社危机是指由于负面事件的发生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而使旅行社的经营活动脱离常态,不利于旅行社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可能威胁到旅行社相关利益主体的人身与财产安全的现象。旅行社危机的表现形式可大体分为五种,即信誉危机、产品危机、人力资源危机、财务危机和突发事故危机等。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发事故危机可表现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也可表现为人为造成的事故,如人身伤害、行程变更、刑事案件、疾病及财产损失、交通事故等。此次四川大地震带来的旅行社危机就属于突发事故危机。

二、旅行社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旅行社危机管理是指针对旅行社危机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旅行社危机的各种类型,在旅行社危机的不同阶段,通过危机的预防、危机的处理和危机发生后的善后工作,进行危机管理的所有过程。

1.旅游业的敏感性决定了旅行社有必要进行危机管理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所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旅游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对旅游业产生很大影响。如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民收入水平、旅游政策、国际局势、旅游地安全保障、出入境制度、汇率、旅游价格和旅游地语言、文化、习俗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而这些并非某一个旅行社能够掌控,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被动接受。旅行社作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严重打击。旅行社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这些经营危机,制定相应的预警系统,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将损失减少到最低,渡过危机难关。

2.旅游产品的特点决定了旅行社面对的危机较为频繁和复杂

一般而言,旅游产品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大多数旅游者在前往某地旅游时都不止考虑一项服务或产品,而是将多项服务或产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各项产品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当由于一些危机的产生使其中某项产品需求不足或供给不足时,整个综合产品的需求就会不足,从而使整个旅游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旅行社作为整个旅游产品的最后加工组合处,所承担的风险并不是单一的,除了发生问题的组成产品所带来的危机外,还有其他连锁反应的相关产品所带来的危机。因此,旅游产品的特点也决定了旅行社有必要进行危机管理。

三、四川大地震对旅行社的影响分析

1.旅游者人数下降

由于地震原因,包括1名台湾游客和53名大陆游客在内总共54人在四川遇难,另有25人受伤,多达55 487人因地震取消了四川之行。四川省已经禁止了所有旅游团队的进入,各地旅游局也纷纷紧急叫停四川游,致使旅游者人数急剧下降,全国各地旅行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灾区的客流量在短期内不会太大。

2.旅游收入减少

旅游业是四川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四川是全国第八个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的省份,更是全国唯一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过8%的省份。“5·12”四川大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陕西省损失2.9亿元,甘肃省损失1.81亿元。四川省旅行社损失累计达2.83亿元。

3.旅游资源及设施遭到破坏

四川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份,素有“风景省”的美称。在此次地震中,四川省4 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111家A级景区受损,累计损失达278.4亿元。位于震中区的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都江堰、卧龙自然保护区)损失尤为严重。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主要建筑二王庙、伏龙观损坏严重,经济损失达12亿元;沿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安县千佛山等景区遭受毁灭性破坏。地震摧毁了道路、通讯、水和电力供应系统,以及旅馆和饭店。一些旅行社不得不停止营业。绵阳、都江堰等十余个旅游城市,绵竹、什邡、青川以及九寨沟环线共100多个城镇普遍受损严重,特别是震中附近的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几乎损失殆尽。包括九寨沟旅游环线在内的旅游公路损坏2 890公里,公路沿线标识标牌、旅游服务设施及旅游通道两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破坏严重。全省有400余家星级宾馆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共损毁客房31 966余间。目前来看,地震使旅游设施破坏较大,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4.“放大效应”迅速扩散

地震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四川旅游安全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受到重创。出于安全考虑,地震发生当天国家旅游局便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组织赴四川地震灾区或途经灾区的旅游业务。地震灾害对四川省旅游的直接破坏是局部的,但是它负面的“放大效应”,影响波及范围是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受地震影响,世界各地本想到中国、到四川旅游的人,以及中国其他地方想到四川旅游的人,相当部分会暂时放弃打算。 由于省外和境外各大旅行社暂停了所有赴四川的旅游线路,此前报名的所有团队也全部取消,全省旅行社遭遇大规模退团,绝大多数旅行社关门歇业,40余万直接从业人员中,至少有30万人处于无事可做状态;旅游景区除城郊未受损的乡村旅游点外,基本歇业关停;灾后一周内酒店平均入住率不到25%,特别是重灾区酒店基本关门。来自四川省旅游局的统计,仅5月份全省旅游总收入就下降64.7%。

四、旅行社加强危机管理的对策

要想使旅行社不发生危机是不可能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预防和处理危机,这就需要旅行社全体员工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第5篇

1.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及其特点

1.1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特点

目前,对由电力装备与设施构成的物理电力系统的电气特性研究较多,但是电力系统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电力系统安全不但与电力系统自身相关,而且还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突发的,给电力系统和国家、社会带来极大物质损坏、财产损失和精神痛苦的灾难事件,它具有如下特点:涉及环节多,灾本文由收集整理害源多,损失巨大。

1.2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分类

按照致灾原因分类,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可以分为如下4类:

(1)自然灾害导致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主要指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造成的大面积电力设施损坏和电气故障。

(2)因电力设施受到破坏、自身故障或缺陷导致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如输变电一次设备受到毁坏,其控制、保护设备故障引发系统事故,或者输变电控制、保护设备存在隐藏性缺陷使之不能正确动作而引发的重大事故。

(3)人员过失导致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是指运行维护人员误操作或调度人员处置不当,从而导致或扩大系统事故。

(4)次生灾害。由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如对电气化铁路、城市地铁列车、化工厂、煤矿、广播电视以及军队、医院、学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设施的危害。

2.电力应急管理

2.1 电力应急管理的特征

由于电力生产运行实时性特点决定了电网突发事件影响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蔓延,所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那必定造成事态的恶化和发展。因此,电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及时性,电力应急管理具有复杂性,电力应急管理动态博弈性。

电力应急管理具有复杂性。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涉及的任务往往是多专业、多领域、多层面的,需要把电网企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有效的协同调动整合起来。

2.2 电力应急管理的定义

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其主要特征是灾害的突发性及重大危害性、难以完全准确预测、难以完全有效防御及难以彻底根除。电力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综合系统,它的灾害特点不同于纯自然灾害,也不同于纯社会系统灾害,如在台风灾害中,不能准确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但是对其发生的区域、宽度和时间段是可以预测的。电力应急管理主要是为了应对电力系统重大突发灾难事件,主要研究重大突发灾难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以提高电力系统应急管理能力。

3.电力应急管理技术对策

3.1 充分重视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电力系统应充分利用国家十分重视应急工作的机会,与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建立数字式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及时获取全国及各地区的各种灾害信息,提高全行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掌握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数据,争取更多时间做好灾前准备,尽量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同时还应加强

电力系统动态安全预测预警工作,并与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为应急指挥提供第一手信息。

3.2 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在发生重大电力系统灾害时,公用通信网可能瘫痪。在美国“卡特里那”飓风横扫墨西哥湾周边几个州时,发生了长时间的公共服务(包括电力供应)中断现象,给应急救援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在应对电力系统重大灾害时需十分重视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应急通信系统是指支撑应急业务数据采集和应急指挥协调所需的通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无线数字集群、无线移动视频、移动应急指挥系统等。当然,目前各电力企业已建的光纤通信

系统、微波通信系统、语音电话在应急时也是一种应急资源。卫星通信可作为移动应急和重要厂站的备用应急通信方式,即租用通信卫星公司提供的卫星信道,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应急救援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厂站和单位、移动应急救援指挥车等应急救援卫星通信系统。无线移动视频通信系统可实现救援现场短距离音、视频通信功能,满足抢险救灾现场图像、视频、声音实时传输与交互

转贴于

的需要。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具有在救援现场与指挥中心进行数据交换以及通过语音、视频、ip电话进行实时、双向通信的能力,并可支持救援工作现场与各方领导、专家的视频会议。无线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需要来建设。

3.3 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

电力应急管理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为应对电力生产重特大事故、设备破坏、电力供应危机、与电力生产相关的严重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公共安全事件而建设的,具有应急信息采集与管理、应急值守、预测预警、调度指挥、辅助决策、电子预案、资源管理、演练评估、信息等应急管理功能的技术保障系统。电力应急管理平台为电力应急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不但支持电网大面积停电的应急处置,还支持其他涉及全局的专业应急处置。在应急管理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公司上下以及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实施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

3.4 加强电力系统应急装备研制开发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有时也会发生电力系统重大停电事件,但应急救援装备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性提高,应急手段基本沿用常规装备实施事故抢险救援。随着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由于其输送距离远、输送能力强,线路受到毁坏而停运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适用于电力系统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方式、移动视频装备、220kv以上设施救援装备、大容量应急电源等的研制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5 加强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关键技术主要是指对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危害性的分析方法、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应急救援技术、自然灾害引起的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预测预警技术、海量信息融合技术及智能分析应用技术和仿真技术。

3.6 加强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试验能力

电力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攻击以及次生灾害试验在实际电力系统中难以模拟。为了模拟实际故障或毁坏,检验应急预案及处置的正确性和演练方案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试验能力,以便为减灾防灾的研究提供服务。

第6篇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电视媒体在进行灾害报道时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报道模式。

灾害报道的原则

日本的《放送法》规定:“在发生暴风、大雨、洪水、地震、大火等其他灾害,或有发生的危险时,放送事业者必须进行有助于防止灾害发生、或者减轻受害程度的放送。”这是日本广播协会(NHK)在进行灾害报道时的指导原则。

为了贯彻上述原则,NHK专门没有气象灾害中心。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处置法》和《防灾基本计划》,NHK制订了具体的《防灾业务计划》。其宗旨是在发生灾害时确保正常的播放和接收,保汪防灾对策顺利、正确的实施,以达成公共广播的使命。鉴于防灾业务的重要性,在明确各部门的权限和责任的同时,注重相互问的有机合作。该计划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防灾设施、设备的整备

为了确保在发生灾害时的播放业务,防止播放设施、设备受到损害或把损害限制到最低程度,应致力于防灾设施、设备的整备和扩充。

二、通过节目的播放普及防灾思想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灾害时的社会混乱和灾害,平时应致力于制作关于灾害的解说和宣传节目等,以普及预防灾害、应急措施和避难等防灾知识。

三、防灾训练

职员应从事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正确地实施防灾业务的各种防灾训练。

四、播放对策:发生灾害时的节目制作方针

在发生灾害时,根据灾害的种类和状况,机动地制作播放紧急警报、有关灾害的信息、警报、新闻和通知、灾害防范或者对策的解说、宣传节目等有效贴切的相关节目,以防止灾害时的混乱,帮助人心的安定和灾后重建。在播放节目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外国人、视听有困难的特殊需求。

五、根据要求播放预报、警报和警告等

在地方公共团体以及机关负责人要求播放关于灾害的预报、警报和警告等紧急告知事项的时候,经协议在履行规定的手续后采取临时的措施,力争在相关地域进行最为有效的播报。

六、接受对策

成立接收设备修整班以恢复受灾地区的接收设备、受理咨询和受损设备的复原。为了确保在避难所和其他有效的场所接收灾害信息,可提供租借或为其安置接收设备。

早稻田大学教授濑川至朗指出,在进行灾害报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政府和媒体要尽可能做到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报道的组织

NHK气象灾害中心负责人小岛富男称,在发生地震时,NHK同时使用8种波段和全国性的网络对灾情进行播报,报道的内容涉及陆续搜集到的各地的震度和海啸信息、主要的灾情和交通机关的情况、国家和自治体的应对措施和水电、煤气、自来水等生命线的总体状况等基本信息。

在总体状况基本明确后,8种波段开始分担不同的职能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针对不同的区域播放有针对性的内容。如综合电视频道主要播放灾害状况等基本信息,教育电视频道则主要播放安否信息和手语节目,广播则播放针对外国人的防灾信息。

3月11日,在地震发生之前的瞬间,日本已监测到了大地震的来临。当时,NHK正在转播议会的实况,随后转播便切换到了地震紧急预警,警告人们马上要发生大的震动和海啸,提醒人们注意自身的安全。随后,NHK依次用英语、汉语和葡萄牙语等语言播报了这一警报。

在地震发生以后,NHK和各商业电视进入了24小时播放体制,节目的内容大都和地震有关,这时的各商业电视也不再播放商业广告,只有AC(公共广告机构)的公益广告。全国的地方电视台也同时终止地方台的节目播出内容,开始只转播东京总台的电视节目。3月12日,电视上开始播放一些关于专题新闻和讨论政治的节目,从不同的角度对震灾进行了深度报道。

随着救助活动的进展,媒体报道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3月11日则主要报道受灾的情况,其后几日主要报道对灾民进行生活上的援助,提供相关的信息,在进行报道时,地方台的作用也可以得到发挥,与全国性的电视台形成了互补。

专业化的报道

NHK和东京电视台拥有训练有素的科技记者和相关问题的专家,他们的报道和解说能触及问题的本质,能使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把握灾情并进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早稻田大学教授濑川至朗认为,在发生核泄露时,媒体首先应做的是,先让人们了解核电力的基本工作原理,然后尽可能及时向人们传递准确和客观的信息,对可靠的信息进行分析,帮助人们进行冷静的分析和采取理智的行动。媒体应有专业记者,这些记者具备判断有价值的信息和对其进行分析的能力。

发生危机事件时,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隐瞒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因为信息越不充分,越容易导致恐慌心理。信息不透明说明事态有可能变得更为严重。

在3月11日的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各电视媒体都在极力获取可靠的信息。对媒体来说,主要的信息源是日本政府机构、东京电力公司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各电视台所搭建的解说和信息平台成为人们了解事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渠道。

由日本媒体对东北地区的大地震所进行的报道可以看出,日本电视媒体在进行灾害报道时表现出了高度的职业精神:淡定和客观,不做任何感情上和口号式的渲染,尽可能地向受众提供客观的数据和专家的意见。

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由于停电,东京山手线等线路的电车开始停运。地震、海啸、核恐慌和陆续的断电、断水,无疑会使人们产生恐惧心理,但出人意料的是,由于人们通过电视等媒体充分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因而能遵从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发出的劝告行事,社会秩序井然。这也是媒体专业化的报道和有效的信息公开的结果。

灾害报道的走向

总的说来,在发生灾害时,日本电视媒体已成为不可替代的社会动员方式。全国性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以及波段的分工使报道力量得到了整合,从而加大了报道的力度,这种整齐、划一的媒体应对措施使抗灾信息得到了迅速传递,在抗灾活动中起到了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日本电视媒体在组织灾害报道时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发生灾害时,电视的收视率也最高,但所有的电视媒体都终止播放商业广告,营造出了共同抗灾的社会氛围。

日本的灾害报道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年3月1日,在马绍尔群岛附近海域捕鱼的第五福龙丸,受到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的氢弹试爆的辐射,渔船上23名船员受到核污染;1955年11月14日《日美核能开发合作协议》签署,12月19日,日本出台《核能利用基本法》和《核能委员会设置法》。以上述事件为背景,核能问题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日本深受核能的危害,尽管日本政府热衷于核能的利用,社会上却出现了空前的反对利用核能的热潮。由于日本媒体的记者多不具备科技知识,当时从事这类相关报道的多是社会部的记者,这使他们颇感棘手。从这时起,为了提高报道的科技含量,《读卖新闻》开始设立科学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尽管媒体中的科学部在报道公害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媒体的科技报道的专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尽管NHK和东京电视台拥有科技记者,但一般民营电视台则不具备这种实力,而一旦发生灾害事件,专业记者、专家和学者就成了紧缺资源。

第7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年元旦、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现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实际,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今年以来,全国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中有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比均有下降,但较大、重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对国家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建设系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在节前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认真汲取近期火灾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冬季防火工作的通知》要求,把施工现场消防安全作为安全大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坚决责令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单位整改;存在重大隐患的,要实行挂牌跟踪督办;对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严惩。

三、加强冬季建筑施工安全监管。要加强对事故高发的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及地铁工程等重点在建项目的安全监管,继续加大对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指导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做好建筑施工安全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冬季施工安全措施,强化对施工现场和作业人员生活区的管理,严防火灾、爆炸、煤气中毒、触电等事故发生。

四、加大燃气安全监管力度。要加大城镇燃气安全监督检查力度,认真抓好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要继续完善城镇燃气系统事故快报制度,建立健全城镇燃气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妥善处置各类燃气事故。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防范工作的通知》,做好防控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排查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施工工地等重点部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五、确保供水、排水和供热安全。要切实加强城镇供水水质督查工作,注重原水、制水和输配水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重点加强对原水环节的监控。要特别重视各类化工企业和各类危险化学品泄漏造成的水污染对城镇供水安全的影响,建立健全饮用水源水质预警机制。各地要落实供水管网冬季防冻措施,细化应急预案,完善应对措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冬季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并针对可能因断电造成的影响,制定应对方案。冬季采暖地区要督促供热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组织对锅炉、热力管井的安全排查,防止发生大面积供暖中断事故。要落实水、气、热等重点部位各项安全防范和处置措施,确保城镇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六、强化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的安全管理。要加强对冬季风景名胜区和公园景点的巡查,及时组织人力清扫冰雪路面,做好游乐设施、冰面、路面的安全防范及公园防火工作。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对园区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举办群众性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防止因拥挤、踩踏等造成人员伤亡。

七、加强城乡减灾防灾工作。要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应对暴风雪、冰雪灾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应急预案,排查整治次生灾害隐患。遇有极端气象灾害,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抢险工作。要督促房屋产权单位、产权人、使用人和管理单位及时清扫大跨轻型屋盖积雪,防止坍塌事故。在建工程建设、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期,遇有暴风雪等灾害天气要及时停止户外作业。要积极开展减灾防灾及城市安全运行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努力减小灾害损失。

八、认真做好应急值守工作。要针对冬季天气、环境特点,做好应急物资、设备、人力的保障工作。要切实加强节假日值班制度,有关领导要亲自带班,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置,同时严格按照事故类别和时限如实上报有关情况。

第8篇

关键词 汶川地震系列节目;媒介形塑;形象传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作者简介 刘峥,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区域形象是促进区域特征被广泛认知,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重要资源,大众传媒则是区域形象塑造及传播的最重要路径。“5.12”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使灾区持续成为关注的热点。四川电视台(以下简称为“川台”)对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尤其是“5.12”汶川地震系列直播节目,很好地利用了电视媒介对区域形象的形塑及传播功能,将重新凝练后的四川区域形象向外界进行了有效的传播推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系列直播节目的观察研究,力图总结与发现电视媒介在突发事件中,对区域形象的媒介形塑与传播的规律与特征。

一、四川电视台汶川地震系列直播节目中的区域形象塑造

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所引发的重大灾难,既对以往四川“天府之国”、恬静舒适的区域形象造成了一定形象认知危机,但同时也形成了对区域的“聚焦”式关注,为区域形象的重塑与传播提供了相应的时机与平台。作为地缘性最为接近的媒体,四川电视台也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平台与契机,通过对灾情、救灾、重建等过程的连续性直播节目,实现了对区域形象的恢复、重塑及有效传播。

(一)区域政府形象的有效展现与塑造

灾区政府形象的构建既依赖于政府行为的本体状态,更离不开媒体通过传播所构成的形塑。正是通过对政府作为的传播与表现,显著形成了地方政府高效、亲民的形象。

首先通过信息的及时,展现政府对地震灾害事件的迅速反应,同时形成了舆论引导与安定民心的效应。如在第一时间实时插播了四川省地震局9次新闻会和震区最新灾情通告,滚动播发灾害预警信息和政府应对措施,《成都天然气管网检修》、《成都电力信息情况勘察》等报道,体现了政府在灾害应对中的相应作为。紧接着,随着救灾工作的进程,通过对《政府救援物资急运灾区》、《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告》的相继报道,进一步传达出政府救灾工作的效能以及信息公开的特性。而在反映灾后重建成果的相关报道中,也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以灾区百姓的视角进行了《彭州:小鱼洞大桥今日通车》、《都映高速公路今天通车》、《‘巴拿恰’欢迎你》等新闻报道,从重建成果人手,全面呈现了安居工程进展、交通恢复状态、地震遗址存护等政府重建工作内容及成效,强化了政府的有效作为形象。

此外,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特点,在客观事实的报道中,通过观点阐释与评述的方式,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媒体的话语方式表达,形成自然的舆论引导力。如对于“政府公告”、“省委指示”等硬性信息,通过评述的方式,将政府作为与公众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也。自然形塑了政府的良好形象,不但强化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增强了政府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也向外形塑并传递了一个高效、亲民的政府形象。

(二)区域公民形象的展现与塑造

汶川地震及灾后重建,考验着全体公民,尤其是灾区民众的社会精神及社会行为,也同肘影响着外界对区域形象的认知。川台五年的特别节目中涉及约200个特写人物,涉及到“地震名人”、志愿者、援建者及灾区群众等不同类型。通过对其特征的典型展现,塑造出了具有显著形象特征的区域公民形象。

在众多“地震名人”中,川台选择报道的是为救灾重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以及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或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名人代表。通过对他们经历及现状的介绍或对比,呈现出这些地震名人积极乐观、奋进向上的共同形象特征,并对大众形成示范效应,达到抚慰心灵、重振精神的效果,对外则通过“名人效应”吸引了更多民众对灾区的关注。

对灾区群众的报道,则使得公民形象更为真实、丰满、可以触摸。系列节目重点刻画了亲历灾难的普通人,与对前类特写人物直接褒扬的方式不同,对普通公民的形象塑造近乎白描,故事情节被淡化,呈现民众简单的生活流状态。2008年《映秀清晨》讲述的是映秀板房区内一个平静的清晨,没有过多的话语和评论,仅将捕捉到的灾区民众恢复正常生活的细节加以展示,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平民化的叙事方法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在强大的真实性影响下,坚强乐观的灾区民众形象被凝聚式展现,其个体或群体形象后所暗喻的抗震救灾精神与灾后重建成效,也在自然呈现中被受众所接受,最终形成川台预置的传播效果。

二、四川电视台“5·12“汶川地震报道中对区域形象形塑及传播的价值发现

电视媒介作为最具视觉形象传播效果的传播工具,在区域形象的形塑和传播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四川电视台在汶川地震直播节目中,也充分发挥了这一显著功能,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成效。

(一)“议程设置”与“把关”

议程设置理论反映了媒体在议题选择方面的优先权,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以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这一点在川台的相关节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以主题词统领节目内容生产。在主题词的引领下,建构了引领受众视线及关注度的报道内容与价值顺序。其次,对区域形象传播过程进行“把关”,内容紧密贴合地震这一灾害事件的自然变化趋势,按救援、重建、防灾的顺序将媒介筛选的区域形象进行连续、统一的表达。另外,基于不同传播阶段与传播效果预设的考量,组织宣传重点,正确处理政府议程、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三者的平衡,以具有区域形象价值的元素主导传播过程,三者议程完美竞合,营造强势舆论环境。

(二)复合性报道方式的使用是保证传播效果获取的前提

在“5.12”汶川地震灾害事件报道中,电视媒体再次成为公众获知灾情信息的主流渠道。四川电视台是其中报道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电视媒体。复合性报道技巧的运用,不仅使得各报道环节形成了一个闭合性较强的信息循环网络,也在相互依存又各有千秋的内容构成中,强化了区域形象塑造的主题。

1、坚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价值取向

实效性价值既是新闻报道策划中必须考虑的前提,更是检验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川台在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便迅速启动突发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在节目中数次插播省地震局新闻会最新消息,并及时口播省委省政府、成都市政府有关抗震救灾的通知和公告。在大型系列直播节目中,也选取了既具有显著舆论引导价值、又有明显新闻实效性的节目内容加以展现,女~2008年的《四川省地震局新闻会和震情最新通告》、《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告》、2009年《“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祭奠仪式》和2012年的《防灾救灾演习》。另一方面,对灾区群众生活现状进行连续追踪,演播室连续3年请小英雄林浩和舞者廖智,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进行时效性追踪,以小见大地、及时地反映出灾区的建设变化及成就。

2、通过报道视角的多样化组合获取最佳传播效果

首先,对报道内容信息进行全面呈现,通过对其深度与广度的价值发掘与组合,在引导受众对相关信息凝聚性关注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的信息传播效果。系列节目选取汶川、北川、青川、绵竹、彭州和成都这六个地震灾区作为直播点,以时间顺序为叙事线索,以抗震、救灾、重建的历史进程为表现内容,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影像故事表述,用大量微观的视角聚合成宏观的视野。如《汶川地震博物馆建成》、《“巴拿恰”欢迎您》、《北川中学新校建设正式开工》等报道,传达出这六个区域的重建进程,并借此展现灾区新的形象。其次,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报道与强调,如系列直播节目中所报道的众多身残志坚的人物形象——缺失双腿的舞者廖智、断臂仍考取高等学府的薛枭、仅存右臂但启程爱心服务站的黄丽等,折射出灾区群众勇敢面对灾难,积极应对新环境、新人生的群体精神,塑造了具有新的区域人物性格及风貌的人物群像。

3、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提升报道感染力

第9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若干问题

前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要求不断攀升,但是由于一些建筑单位对于破坏建筑物的地震原因和程度等级方面不够了解,使得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出现了诸多问题,进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加强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研究与讨论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式

抗震与隔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尤其是对处在地震多发地带的建筑,有效的抗震和隔震可以避免或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此外,对于一些人群较多的建筑来说,抗震与隔震设计可以避免“共振”对结构带来的危害,对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1.1采用隔震设计技术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大,开采砍伐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灾害发生越发频繁,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将抗震因素考虑到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采用隔震处理措施,这是一种效果显著并且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式,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操作简单、成本低,因此被广泛推行应用[1]。如将隔震垫、橡胶等物质作用在建筑地基基础部分,并且将基础部分与底部进行隔离,这样就可以减少地震来临过程时,建筑物与地面的基础面积,从而起到一种以柔克刚的作用,减少外界施力,从而对建筑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在近些年的大量工程实践过程中,都证明了这一设计方式的可行性,可以有效的缓解重大地震灾害中的房屋倒塌情况,并且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隔震设计技术下,可以将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下降40%左右,这样就可以成功的控制和防止地震实际作用对建筑物所造成的损坏,从而为居民的生命安全做出保障。一般情况下,隔震设计技术具有很好的垂直向上压缩力,这样就提升了建筑的承重力,具数据统计大约可以承受500~2000吨的作用力,这样当地震发生时,就可以产生一种以柔克刚的效果,从而防止建筑物发生形变,且即使是发生了部分形变,在隔震技术下还具有恢复减震作用,这样就实现了对建筑物的多种保护。

1.2减震消震结构设计

减震消震结构设计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方式,但却与隔震设计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设计方式主要是在建筑物一些关键部位去添加一些阻能装置或者消能装置,从而起到抗震作用,如在建筑物的链接缝隙处或者支撑位置、剪力墙位置等,安装一些非线性的摩擦物质,进而通过滞形等方式,当地震发生时达到一种消能效果,同时通过减震消震结构设计,还可以对地震产生的一部分能量进行吸收,这样从某种程度上就削弱了建筑物原本竖直或者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地震破坏力,从而防止建筑结构坍塌损坏,实现抗震减震的设计目标[2]。其次,减震消震结构设计在高层以及超高层中极为实用,如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就主要采用了这种方式,并且在实际抗震过程中也取得不错的应用效果。但由于这种技术造价成本比较高,并且应用此项技术时,从初始的设计过程,到后期施工所涉及到的程序都比较复杂,因此这项抗震设计技术在我国还不够完善,因此现今我国的工作目标就是能够对这一技术进行完善开发,争取早日将减震消震结构设计应用到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来。

2、 抗震与隔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

抗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加强结构材料的硬度,或材料的耐久度来抵抗振动。而隔震则主要是在抗震结构中夹一些可以吸收振动的材料,如,海绵、泡沫等,从而达到隔震的效果。由于建筑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使用需求使得建筑各式各样,对建筑抗震隔震的要求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抗震与隔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具体应根据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设计,在此期间主要注意抗震与隔震材料的选取,以及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如,风作用、地震作用等,才能更好地设计抗震的强度以及隔震装置阻尼的稳定性等。

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思路

3.1注重承载力和延性科学影响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设计人员必须要从承载力和延性科学这两个方面的思考,这也是抗震设计的主要思路与方向。首先建筑物的承载力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反应谱和静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这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功能在实际地震中起到更好的发挥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还要考虑到局限性的消减,从实际地震设防出发,注重反应谱和静力的实践研究,并且通过对一些国外技术的借鉴研究,在承载力设计方面,我国主要以“中震”为设防目标,用小震结构承载力设计,结合抗震等内力系数,对10-4~10-3量级进行全面把握[3]。其次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的延续性,也可以理解为抗震设计的耐久性,通常情况下,一个建筑物的服务年限可以达到五六十年之久,而一些服务性建筑如学校、医院、商场等,建筑年限则会更长,因此抗震设设计不只要考虑到地震瞬间的复位效果,还要考虑到抗震设计的延续性,为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对不同建筑物的年限结构进行划分,有针对性的进行抗震设计,才能保障建筑结构抗震结构设计的科学性。

3.2注重建筑结构性能完善

在建筑结构性能要求下,设计人员要依靠建筑结构的作用来对建筑物进行划分。但在我国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筑物都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这些房屋在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到房屋抗震问题,甚至没有抗震设计这一概念,因此这些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几乎为零,有一些房屋虽然近些年经过一些修葺,做出了一些抗震巩固维护,但整体的抗震能力依旧很低,无法达到抗震标准。为此我国也试图采用一些试点方式,将一些防震设计融合到建筑物的结构之中,如近些年在进行防震设计时,不考虑风荷载,大幅度放宽结构间层位移角限值、采用不规则结构应对措施等,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建筑结构性能也更加完善。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震灾害出现越发频繁,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注重抗震设计十分必要,虽然近些年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为了进一步的推动建筑行业发展,还应加强对抗震结构设计的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肇元.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与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J].建筑技术. 2015(10)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