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4:59:55
导语:在光伏行业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为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扬杰科技将难以达到创业板对于“业绩持续增长”的要求。招股书显示,公司重要客户多为光伏类客户。受光伏产业低迷影响,公司下游客户需求疲软,未来业绩增长堪忧。
下游光伏客户需求疲软
扬杰科技是国内优秀的功率二极管、整流桥、分立器件芯片制造销售厂商之一。其产品主要供应给光伏、LED、汽车等行业,其中光伏行业向扬杰科技贡献的营收比例最大。2009年~2011年,扬杰科技光伏二极管产品的营业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8.35%、35.16%、32.18%。在扬杰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中,光伏类客户占比最多。
众所周知,光伏产业在近年来遭遇寒冬。扬杰科技的光伏客户也未能幸免。
其中,人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人和光伏”)是扬杰科技的最大单一客户(销售额占比最高超过1/4)。2011年下半年以来,人和光伏产值大幅下滑。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人和光伏实现产值7.84亿元,同比翻番;而下半年,产值仅为上半年一半。人和光伏的经营不佳直接影响到其对扬杰科技的采购额。扬杰科技对人和光伏的销售额由2009年的3606.36万元上升至2010年的9149.01万元,2011年下降至8420.33万元。
人和光伏董事长励国庆在2012年初接受慈溪当地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11年下半年这一产业进入了‘寒冬’,预计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此可见,人和光伏很难在2012年为扬杰科技贡献更多的营收,甚至会延续2011年下降的趋势。
相对人和光伏,苏州快可光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快可光伏”)的采购额下滑更为显著。快可光伏曾在2009年、2010年连续成为扬杰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但在扬杰科技2011年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已没有快可光伏的身影。由于光伏行业的不景气,快可光伏于2012年5月被证监会终止上市进程。在自身遭遇行业困境的情况下,快可光伏同样难以为扬杰科技贡献更多的营收。
除了主要终端客户销售疲软,扬杰科技的渠道建设也鲜有起色。经销商对业绩的贡献始终在2.5%左右徘徊。2009年~2011年,前五名经销商销售金额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很小,且呈现下降趋势;且单一经销商销售金额占当期销售收入金额比例不足1%。
同类上市公司业绩下滑
扬杰科技的招股书显示,目前已上市的苏州固锝的主营业务与扬杰科技最为相似,其中光伏客户对营收贡献均较为显著。
随着近年来光伏产业遭遇寒冬,做为唇齿相依的上下游客户,扬杰科技难免不受影响,从已上市公司苏州固锝来看,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从苏州固锝的经营数据看,自2011年开始,其经营状况由之前的高增长状态变为微增长。2012年营收与净利润呈现双双下滑的态势,同比分别下降3.2%和70.6%。背后原因便是光伏产业自2011年开始进入行业产能过剩的状态。
尤其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光伏市场出现萎缩,光伏行业陷入产业危机,国内光伏企业也受到严重影响。2011年10月19日,7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申请,要求对中国75 家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下称“双反”)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双反”调查给国内光伏企业造成的后果便是超过一半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一些此前盲目进入的中小光伏企业更是纷纷破产。
主营业务与苏州固锝近似的扬杰科技,难以避免下游光伏行业带来的冲击,其2011年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仅为26.2%,远低于2010年87.0%的高增长率。
相对2010年,扬杰科技2011年的经营状况已出现疲态。从苏州固锝的业绩来看,扬杰科技2012年和2013年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此外,扬杰科技营收规模远小于苏州固锝,净利率则远超苏州固锝,但并没有显著事实表明扬杰科技的技术实力优于苏州固锝。实际上,在扬杰科技的发展历程中,扬杰科技曾多次为苏州固锝提供外协加工服务。
关键词:光伏;金融服务;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光伏行业现状
光伏发电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目前主流太阳能电池是晶体硅电池,其产业链包括从硅料提纯、铸锭切片、电池片制造到组件制造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下游发电系统集成安装、发电运营等发电业。根据欧洲光伏协会(EPIA)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0G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70GW。目前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前5位国家为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西班牙。
我国光伏发电2009年以前一直增长缓慢,主要用于偏远地区或特殊供电领域。随着政府陆续出台金太阳工程和特许招标等鼓励政策,尤其是2011年10月正式公布光伏标杆电价,我国光伏发电迅速发展,2011年新增装机陡增到2GW,累计装机达到3GW,成为世界第6大光伏装机国。与之相反,我国光伏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迅猛。2007年至今我国光伏装备制造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10年后电池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经超过35GW,当年产量达16GW;预计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将超过40GW。SolarBuzz公布2011年全球光伏产业10强企业依次为:First Solar(美国)、尚德(中国)、晶澳(中国)、英利(中国)、天合(中国)、茂迪(台湾)、晶显(台湾)、新日光(台湾)、阿特斯(中国)、Sun Power(美国);其中中国大陆有5名,中国台湾有3名。
自2010年10月起,全球光伏装备行业进入了下行周期,产业链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四个环节的价格至今下跌均在60%以上。2012年以来价格下跌趋缓。近期,由于美国双反制裁导致美国市场对非中国制造电池片的需求增加,引起电池片价格小幅反弹,但不具可持续性。本轮周期带来了行业震荡。2011年底至今,Evergreen Solar、Solon、Solar Millenium、Odersun等海外光伏巨头相继宣告破产,曾经世界最大电池片生产商Q-Cells于2012年4月递交破产申请。国内也接近全行业亏损,尚德、英利等亏损严重,LDK甚至出现运营困难;大量中小光伏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但总体来说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较低,行业情况相对好。
二、产业现状分析
1.产能过剩引起价格下跌。本轮价格下跌是由产能严重过剩引起的。201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9GW,而组件产能近50G,过剩严重。与常规能源及风能、核能等平价上网的清洁能源相比,光伏发电成本高,尚不能实现平价上网,市场发展严重依赖各国的补贴政策。随着德、意、葡等欧洲传统光伏大国的补贴减少,新增需求减速,进一步加剧了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导致了价格持续下跌。
2.国内光伏产业凸显制约因素。(1)光伏产业投资过热,供需失衡,产能过剩。(2)主要硅料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电池和组件90%以上销往国外,两头在外极易受国外政策干扰。(3)很多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4)多数中小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劳动密集和盈利能力薄弱的环节,抗风险能力差。
三、产业发展趋势判断
1.产能过剩将持续。2011年底,全球多晶硅产能已超过30万吨,可转化为近50GW电池产能。Solarbuzz预测,2012年全球组件产量将达53GW、新增库存约10GW;与欧洲光伏协会(EPIA)预测的2012年全球最乐观40GW新增装机相比,产能仍处于过剩状态。
2.国内光伏市场启动,欧洲市场增速降低。2012年2月工信部《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也明确了光伏的上网政策目标,2015年累计装机达到15GW。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2011年国内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业界普遍预期2015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可能达到近20GW。受欧债危机及光伏装机价格下降影响,欧洲各国补贴政策大幅减少,市场增速将放缓。EPAI预测2012年在乐观情形下欧洲光伏新增装机约为21GW,略低于2012年的装机量。
3.成本下降与平价上网。过去5年欧洲光伏装机成本已下降50%,2011年最低装机成本达1.85欧元/瓦。预计到2020年装机成本有望再下降35%-51%。过去3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超70%,2011年平均水平为1美元/瓦,预计2012年将再下降13%。2011年,意大利、塞浦路斯等光照条件好的国家已实现居民用户平价上网。预计2012年德国、西班牙等大部分主流光伏国家都将进入居民用户侧平价上网。2013年到2015年,中国、意大利等主流光伏国家将大规模进入工商业用户平价上网的时代。
四、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坚定不移地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太阳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之一。预计随着光伏系统成本的不断下降,可很快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市场前景广阔。而在全球高科技电子领域,中国光伏产业是为数不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型产业发展一般经历以下历程:(1)科技创新;(2)产业导入;(3)快速发展;(4)产能过剩、技术提升、成本下降;(5)行业整合集中;(6)持续健康运营。目前价格下跌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正常现象,有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技术进步。金融系统应继续坚定不移的支持产业发展,帮助企业转危为机。
2.选择性支持重点企业,促进产业整合集中。金融机构内部应建立完善的风控机制,可参考“名单制”管理的方法,选择性支持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与品牌效应的重点企业,支持其利用先进产能在市场中扩大优势地位,促进产业的整合集中。
3.严控新增产能,重点推动技术升级改造提升。金融机构应完善光伏信贷政策,除极少数先进技术改造项目外,严控新增光伏产能贷款,防止行业继续盲目扩张。同时在具体操作中,利用信贷工具,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做好技术储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4.重点支持光伏企业下游电站建设,拓展全产业链。为应对行业过剩危机,金融系统当前应重点支持有实力的光伏厂商向下游拓展,投资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一方面可通过终端系统建设拉动其组件、电池产能的消化,为其产品提供市场保障;另一方面电站作为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光伏企业的收入结构,提升光伏企业的盈利水平。
5.近期加大流动性支持,提升企业“造血能力”。目前在光伏业全面亏损的情况下,可加大对重点企业流动性支持,帮助其提升“造血能力”,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继携手协鑫集团重组*ST超日,1月26日又联合森源集团向外宣布进军光伏产业,双方协定由森源集团作为光伏发电项目实施人和建设方,中民投作为运营管理方,双方各占股50%,共同实施洛阳、兰考光伏电站项目建设,2015年总装机容量不低于600MW。
“经历了2011-2012年连续的杀跌之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产能整合完成,光伏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复苏,特别是各路资本有重金杀入下游光伏电站的趋势。”参与光伏行业投资的首善财富高级副总裁武良军对《英才》记者表示。
走出低谷
光伏行业从2004年爆发到2013年的再次复苏,经历了两轮周期。其中在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的2010年,由于补贴政策到位,海外市场投资回报率较高,市场对于光伏发电的热情达到最高点,光伏组件量价齐增,当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同比增速达到105%。
但高速发展也引得大量厂商产能扩张,这直接导致产业供需失衡,产能严重过剩。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光伏企业数从超过260家锐减到仅100逾家,超半数的企业退出竞争,其中大部分为高成本的中小企业。存活下来的企业得益于资金充裕、产业链的延伸和成本、规模优势等。
近一两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光伏行业走出困境,行业逐渐走出了最艰难的时刻,2013-2014年光伏组件价格已出现明显上涨,全球光伏企业股票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涨幅。
转向亚洲
光伏行业前一轮周期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欧洲市场,2010年欧洲占据了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容量的74%,其中德国装机超过17GW,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3%。“但随着欧债危机延续,各国补贴政策的减少或取消,欧洲市场逐渐萎缩,目前及未来行业推动力主要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等市场。”武良军表示。
根据研究机构测算,2014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预计达到180GW左右;其中欧洲市场占比进一步萎缩至50%左右,北美上升到超过10%,除中国外的亚太地区上升到16%左右,而中国的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占比急速上升至17%,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
我国太阳能电池全球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60%以上,但此前80%的产品靠外销,光伏应用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从2011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系列产业支持政策,2013年这些政策初见成效,当年国内新增装机规模同比大增237%,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局面得到逐步改善。
资本紧盯下游
光伏产业链从上向下依次是:上游原材料行业,包括生产电池片的硅料、硅片,生产背板的PET基膜、氟材料等;中游包括电池片、背板、逆变器、接线盒及其组合而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系统支架等;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
“在产业链利润格局重构的背景下,电站有望成为本轮光伏周期最受益的环节,兼具高增长和高稳定性。传统电源建设有资质壁垒,并且投资额巨大,但光伏电站规模并不如水电、火电等,这给各类资本留下了广泛的参与机会。”一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合伙人表示。
虽然光伏的发电成本相较火电等传统能源高,但由于国家补贴其收益已经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目前全国各地的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在0.9-1元/度之间。从行业平均看,光照较好的地区光伏项目内部收益率(IRR)约在15%左右,前三年的毛利率可达55%,净利润率达到17%左右。另外其不仅收益率可观,而且一般不存在应收账款问题,营业利润率也远高于制造业,属于一个非常好的投资品。
由于良好的IRR水平,加之银行信贷对光伏的支持由传统制造业的产能扩张转移到下游的电站环节,国内各路资本纷纷试水电站建设领域。除中民投外,2014年以来恒大、绿巨人、复兴等产业资本,以及中国平安、国开金融、红杉、新天域资本等金融机构也都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光伏电站项目中。
电站金融化
“光伏电站运营回收期在5-8年左右,单纯依靠项目现金流的回笼基本无法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补贴与成本下降的趋势下,只有拥有足够资金的企业,才能大规模快速开发电站,形成规模效应。”一家大型券商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向《英才》记者表示。
光伏电站项目与房地产经营模式相似。在光伏项目的前期融资中,由于没有拿到“路条”,投资方无法通过基于项目的债务融资或者项目相关的股权获得资金,需完全使用自有资金。但一些资质较好的企业可以成立产业基金,作为资本金投资项目。
项目建设期,资金需求大,融资难度也很大。这笔资金由许多项目投资方与总承包商协定,实行分期付款的方式,即一般先预付10%,再根据工程进度付款80%,1年以后再付款10%。但绝大多数总承包商资金缺乏,需要项目开发商与EPC商共同寻找融资。该阶段项目业主通常会利用母公司或外部担保,用信托、融资租赁等形式进行贷款,这类贷款资金成本较高,在10%-15%左右。
文/ 张帆
光伏需求创新高
2014 年一季度,多家光伏公司频频报喜:东方日升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盈利约1000 万元-12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762.32 万元,同比增长约31.18%-57.41%;东方电热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盈利约约2019.16 万元-2569.84 万元,上年同期盈利1835.60 万元,同比上升10%-40%;新大新材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盈利约1800 万元-2300万元,上年同期亏损934.58 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研究机构NPD Solarbuzz 最新季度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太阳能光伏需求量超过9 吉瓦,比去年同期增长35%。
通常来说,一季度的太阳能光伏需求量最多占全年需求量的20%。例如,2013 年一季度的需求量近7 吉瓦,而全年的需求量则超过37 吉瓦。Solarbuzz 预测称,2014 年接下来的每个季度太阳能光伏行业的需求都将创新高,加上2015 年一季度的12 个月内需求总量预计将首次突破50 吉瓦。
据Solarbuzz 报告预测,2014年太阳能和光伏行业上游产品半导体级多晶硅需求预计将大幅上涨至28 万吨。而一位业内分析师计算,以此需求和全球总供给计算,今年全球多晶硅供给和需求比将达到1.4,即供给比需求多40%,而2013年这一供给需求比为3。
曾坐过山车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等种种光环之下,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光伏产业曾经一路狂奔。高峰时期,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西部地区某些城市,出现了动辄几十平方公里的光伏电站规划用地。
短短数年内,中国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光伏产业园,不少老牌企业和上市公司亦纷纷转型,宣布进军光伏行业。光伏产业成为各地政府招商的“座上宾”,地方政府纷纷给予无偿土地、资金配额、电价补贴等很多优惠条件。
然而企业和政府都没有料到,在欧美“双反”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光伏产业在不到10 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次潮水般崛起又衰落的完整过程,众多规模庞大的光伏企业身陷债务泥潭。
常州天合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介绍,2012 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达到65 吉瓦的历史最高峰,其中我国就拥有40 吉瓦。与此相对的是,2012 年,全球市场的组件需求量仅为31 吉瓦,2013 年达到约36吉瓦。“今年光伏产品的需求仍有所增长,但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
信托介入产业整合
近日,爱康科技表示已经与杭州工商信托在清洁能源项目的并购、运营开展合作方面达成意向协议。
在这项并购投资合作中,爱康科技的优势在于光伏电站运营、管理领域的专业经验和项目管控优势,杭州工商信托则提供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运用的支持。并购目的是帮助爱康科技实现控制、运营光伏发电项目不低于1 吉瓦,其中2014 年目标控制、运营不低于500 兆瓦。
上海一位信托业高管表示,首先国内包括光伏在内的众多产业,目前确实存在大量整合需求;其次并购业务是信托拓展新业务领域中,资金量需求大且商业模式较为成型的领域。
此前就已有信托公司试水光伏行业并购重组。2013 年6 月份,为了剥离光伏资产业务及延伸权益,盾安环境将持有的内蒙古盾安等四家公司100% 股权及其延伸权益,全部转让给关联的股东方盾安控股集团,中建投信托筹集资金参与其中。
信托公司参与并购项目只是负责筹集资金,并非作为交易的当事方直接购买项目,所以行业风险被降到最低。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国务院采取多项措施优化并购重组的政策环境,未来信托介入并购项目会越来越多。
大而不强成瓶颈
业内人士指出,过去几年已有数百家公司出局,但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集中度仍然过低,行业的小、散、乱现象正在抬头。将来产业内的兼并整合将不断发生,产业垂直分工、水平整合、集群发展将是必然趋势。
根据我国与欧盟之间关于光伏产品的价格承诺谈判,2013 年8 月6 日起,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欧盟市场设定的价格底线为56 欧分/ 瓦( 约合76 美分/ 瓦),同时中国输欧光伏产品每年总量不得超过7吉瓦, 有效期到2015 年年底。该价格底线按行业性成本下降可适时调整。
然而,设定价格底线后,我国光伏组件在欧盟市场的“低价”优势彻底丧失,产品的品质成为竞争力决定因素。
笔者在八月十日文章中曾重点推荐过太阳能光伏板块,两月过后,光伏部分龙头股已有一定幅度上涨,创业板的阳光电源和主板的隆基股份分别上涨了近50%和30%,在市场偏好成长股及光伏产业出现景气拐点越发清晰背景下,笔者认为光伏龙头股阳光电源、隆基股份、特变电工、航天机电仍是短、长线值得介入的标的。
看好光伏板块龙头股,首先是十月份中报预增的炒作将陆续展开,笔者上期建议关注的英威腾周四公布业绩预增,周五涨停;将于10月11日首先披露三季报的友阿股份出现连续上涨,业绩预告公布预增的金卡股份也出现涨停,而预计三季报业绩有望大幅好转和增长的光伏龙头股近期出现持续拉升,主力炒作三季报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现阶段介入光伏龙头股仍然相对安全,应该离调整仍有一定的空间,长线看即使出现调整被套,由于行业持续向上可能性大,重新向上和解套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光伏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呈现出逐渐复苏的态势,国家政策主要基于光伏国六条对行业的各方各面做出了具体的引导。总体而言,光伏行业复苏最大的动力来自于补贴政策和光伏计划装机规模的预期引导。财政部9月29日正式公布了光伏电站增值税优惠政策,即自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光伏电站等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太阳能电力,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50%。随着中国光伏电价补贴标准上调和电站运营增值税优惠等政策的出台,国内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升。光伏下游最佳标的航天机电和中游最佳标的隆基股份及特变电工仍值得布局,光伏行业逆变器龙头及电站系统集成商阳光电源也有望受益,上述个股三季报业绩都有望大幅增长。
阳光电源近期频繁签订逆变器以及电站EPC?的合同及意向协定,显示了公司在国内逆变器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在电站建设方面的快速增长势头。预计公司2013、14年EPS分别为0.52元和0.79元,年增长分别达127%和53%;2014年P/E为32倍左右。仍值得短长线看好。
除上述中概光伏股之外,A股光伏企业也惨不忍睹。主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及组件的拓日新能(002218)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160.67%,净亏损3942万元;此外,包括向日葵(300111)、华东科技(000727)等在内的诸多光伏概念企业前三季度业绩也是纷纷下挫。
不可否认,光伏行业已经彻底进入了寒冬,只不过这个冬天来得有点早,更为可怕的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冬天将要持续多久。
行业巨头带头亏损
“亏损”已然成为光伏行业关键词,不管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还是在A股上市的光伏企业,又或者是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均难逃亏损或下滑的命运。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对应的是,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得不成人形。
尚德电力今年第二季度亏损2.60亿美元,第三季度亏损1.16亿美元,亏损幅度较往年有上升趋势。二级市场上,自2008年以来,尚德电力股价从峰值近90美元一路跌至目前的2.25美元,最高跌幅约为97%。雪上加霜的是,尚德电力近来一度传出“裁员+破产”的传闻,让公司游走在风口浪尖。
2007年登陆纽交所的江西赛维LDK,拥有2.19万余员工和1.5万吨的多晶硅产能,今年第三季度大幅亏损1.15亿美元,股价也从2007年下半年的峰值近70美元降至目前的3.39美元,跌幅超过95%。同样,河北晶澳太阳能今年三季度也亏损0.59亿美元,股价同样跌去90%以上。
长城证券研报指出,在美上市的11家光伏公司中,仅重庆大全新能源和江西晶科能源实现盈利,其中,晶科新能源依靠衍生品收益才暂免亏损。
A股光伏概念企业同样是哀鸿遍野,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拓日新能。拓日新能自2010年呈现盈利拐点以来,今年业绩惨不忍睹。公司上半年尚且盈利822.13万元,同比下降77.40%;而第三季度则巨亏4764万元,导致前三季度亏损3942万元,同比大幅下滑160.67%。此外,拓日新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及组件产品上半年的毛利率仅为6.11%,去年全年则高达35.09%。
刚刚上市的亚玛顿也同样难逃厄运。亚玛顿主营光伏镀膜玻璃,前两年业绩同比增速分别为1230.80%、173.85%,但是今年却明显跛足,前三季度净利增速仅为0.90%,“天花板效应”已然出现。而在二级市场上,亚玛顿遭到了投资者的坚决抛弃,上市次日即跌破发行价,至今仍未回到发行价。需要指出的是,尚德电力正是亚玛顿的最大客户,尚德电力尚且自顾不暇,亚玛顿更是前途未卜。
三大利空压垮光伏产业
一年前,光伏行业是另外一种景象,各地纷纷掀起光伏潮,光伏概念一时间成为香饽饽。但仅仅过了一年,光伏行业却冰天雪地,俨然成了烫手的山芋,这又是为什么?
原因似乎并不难找到,国内光伏行业所表现出来的冒进、功利是最本质的原因。依然以亚玛顿为例,本刊曾连续报道亚玛顿所面临的产能危机,《亚玛顿:豪赌过剩产业机构拒绝申购》一文曾指出,由于光伏产业政策被过分解读,国内纷纷大干快上,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由此导致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不断跳水,进而倒逼企业陷入开工不足、毛利率下降的旋窝。纵然光伏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近两年的盲目投入无疑已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透支效应。
可悲的是,在国内企业纷纷涉足光伏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光伏应用市场不在国内,而在欧美。拓日新能资料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90.09%的营业收入来自于国外;向日葵则有高达99.51%的营业收入源自出口;尚德电力、江西赛维LDK均是如此。尽管发改委等部委不断推出新能源政策,但国内市场扩容速度一直较低,由此造成光伏企业的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一旦欧美政策发生变动,国内光伏企业将集体崩溃,事实也正好如此。
今年10月31日,英国决定对自12月12日开始安装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贴至少下调51.5%;德国也将从明年1月1日起将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再次削减15%。欧洲历来是国内光伏企业的主战场,欧洲政府对光伏的持续补贴正是当地光伏市场火热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是现在这种驱动因素明显减弱,与欧洲形成呼应的是美国。
美国针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刺痛了光伏企业的神经,虽然至今尚未正式立案,但这只是迟早的事。目前,中国商务部亦对美国的上述行为作出了回应,决定对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
但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即便商务部的贸易调查获得实质性进展,也不会改变国内光伏行业惨淡的现状。长城证券援引北美可再生能源分析机构ClearSky的报告指出,美国光伏装机量增长率仅为七个百分点,最高装机容量只能达到1628MW,而目前组件价格不断下滑,由此造成美国2012年光伏市场的市值或将等同于今年,甚至是低于今年的水平。
因此尚德电力等企业将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美国“双反”告吹,美国低迷的光伏市场也不能拯救中国光伏企业;而一旦“双反”正式立案,尚德电力等将雪上加霜,并且不排除欧洲将仿效美国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不对等的博弈。
行业洗牌势难避免
作为行业龙头,尚德电力尚且无法抵御行业景气度下行带来的压力,众多中小企业更是无法避免灾祸。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纷纷抱团应对美国“双反”,也不失为是一种危机处理方式,但抱团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尚未解决行业的根本问题。分析人士指出,光伏领域鱼龙混杂,虽然不乏尚德电力之类的巨头企业,但行业竞争仍是无序局面,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光伏行业未来势必会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整合。不过由于国内光伏行业活动此起彼伏,导致产能过剩局面提前发生,客观上为行业洗牌制造了条件。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最关键的发展思路就是尽快从产能大战中解放出来,尽可能顺应行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产能规划,今年全年的悲惨局面足可作为行业的教训。对政策的透支解读必然造成短视,而产能结构的不尽合理也是毒瘤之一。预计不久后,新一轮的产业政策《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正式出台,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内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有望上调至15GW,其中光伏发电目标为14GW,相当于2010年全球的光伏装机容量。
[关键词]光伏组件 现状 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TN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73-03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能源结构早已经不适应也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天然气、煤炭、石油等能源,现在勘探已知的储备最多可以支撑200年的发展需求。再者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早已经使环境不堪重负,每年排除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快了全球变暖能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造成全球大面积酸雨的形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埋下了巨大的生存隐患。所以说无论是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来说还是从解决环境保护角度问题来说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已经迫在眉睫。迄今所开发的清洁能源有核能、水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在这些新开发的能源中太阳能的利用是最具有持续性也是现在开发利用最好的能源[1]。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在已经步入实用阶段,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最为常见的使用方法,也是技术实现比较容易的手段。随着光伏组件生产工艺水平及并网技术逐渐提高,建设光伏电站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发改委在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决定建设为期5年的180万兆瓦中短期建设目标[2]。基于这样的背景,位于青海省贵德县的尼那水电站拟投建安装容量为8.448MW,占地面积约360亩的大型光伏并网项目,本文以此为背景介绍光伏组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状况。
1.光伏组件发展现状
太阳能电池是迄今为止全世界使用最多的光电能量转换装置,自从1941年有关光伏电池的报道以来,1954年成功研制转换效率为6%左右的单晶硅光伏蓄电池。在70年代之前,太阳能电池的造价昂贵、转换效率较低,在70年代以后随着工艺水平与转换效率的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使用才越来越多,但是与常规的发电手段相比较而言,成本仍然难以让人接受[3]。
目前来说,整体各种类型的光伏蓄电池转换效率为:非晶硅电池14.5%(初始)、12.8%(稳定),单晶硅电池24%(4cm2),多晶硅电池18.6%(4cm2),InGaP/GaAs双结电池30.28%(AM1),碲化镉电池15.8%。从上世纪60年代,国内也开始光伏电池的研究,当然也取得了不少让人值得骄傲的成绩。目前来说,我国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为:多晶硅电池14.5%(2cm×2cm)、12%(10cm×10cm),非晶硅电池8.6%(10cm×10cm)、7.9%(20cm×20cm)、6.2%(30cm×30cm),二氧化钛纳米有机电池10%(1cm×1cm)、单晶硅电池20.4%(2cm×2cm),多晶硅薄膜电池13.6%(lcm×1cm,非活性硅衬底)。
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大约16年的时间里光伏组件平均每年增长约15%,并且到现在为止呈现增速越来越快的趋势。从产业的发展方面来看,无论是从提高工艺水平、扩大建设规模、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来说都是为了更好的降低系统组件成本。到07年为止,我国的光伏电池总计产量首次超越日本与欧洲,可商业化利用的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从10%~13%提高到18%~20%,成为制造光伏电池的世界性工厂,到2011年为止,国内电池的海外出货量达到全世界的60%,根据《2013-2017年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全球累计安装容量超过70000兆瓦,新装机容量为27500兆瓦是2014年的1.5倍[4]。虽然说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已经是世界首位,但是这种以清洁环保著称的能源并没有在自己国家中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加上长年的对外出口,使得我国光伏产业过多的依赖海外市场,所以推动内需,在国内大量推广光伏项目、加大光伏市场的开拓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国内大规模生产线的逐年递增,自主产品的质量与性能也在逐年提高,所以利用自主品牌的光伏组件作为项目的主要组件足以,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展示国内品牌的发展成果[5]。
目前来说,单晶硅、多晶硅光伏组件仍然是市场的主体部分,单晶硅的转换效率一般在17%左右,多晶硅的转换效率一般在19%左右。如图1所示为单晶硅硅片,如图2所示为多晶硅硅片。
从第一块光伏电池研发出来之后,晶体硅电池一直是行业内的霸主地位,至今无人撼动,其成熟的技术、较为简单的工艺制造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也不会被其他结构组成的光伏电池所取代,当然全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也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也取得了很多成绩。我国科学家在04年研制出了新型硅晶体光伏电池,其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5%左右,紧随其后日本科学家在07年也研制出了转换效率高达23%的HIT太阳能光伏电池。晶体硅电池的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使得晶体硅电池在光伏电池中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如图3所示为光伏组件由晶体硅电池组成的实物图。
摘要:中国在世界光伏产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虽然光伏产业产能巨大,但市场却严重依赖国外且光伏企业“技术空心化”严重,大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造成成本和品质与国际同行无法抗衡。本文从国家、地方等方面讲诉中国光伏企业兴盛所需要的环境。
关键词:光伏;多晶硅;欧债危机;自主创新;扩大内需
在世界光伏产量排行榜上,美国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后来被日本所替代,再后来被欧洲替代,最后被中国替代。“十一五”期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2007~2010年连续4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15大太阳能电池厂商里面,中国大陆和台湾占到了9个,国外占了6个。2007年以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
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巨大,而市场却严重依赖国外的现状为行业快速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忧,再加上中国光伏企业“技术空心化”严重,大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造成成本和品质与国际同行无法抗衡。进入2011年后,随着欧美经济衰退,债务危机升级,国际市场增长速率明显放缓,这就造成了国内产能的增加和国外市场需求之间严重失衡,中国光伏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整个2011年,全国光伏厂家有近70%倒闭或处于停产状态,近20%的厂家生产负荷不足50%。2011年年报显示,无锡尚德亏损超过10.067亿美元,英利亏损5.098亿美元,阿特斯2011年仅第四季度亏损就达到了5990万美元。
光伏产业链中,一直有“拥硅者为王”的说法,然而多晶硅企业也随着终端市场的萧条和产能的扩张变得风光不再。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是4.5万吨,2011年达到9万吨,增长100%,而同期需求仅增长了25%,从2011年5月开始,多晶硅价格急剧下降,从每吨70万元迅速下降到20万元左右,跌幅近70%。其实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的暴利和行业的红火,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目前多晶硅市场价格仍维持在每吨20万人民币左右,但多数国内企业的成本在每吨40万元左右,好一些的企业也在每吨30万元,仅有少数企业能将成本控制在每吨20万元以下。而国外同行,如德国Wacker的成本在每吨16万元的水平上已经保持了多年。这就造成了2011年10月份以来国内多晶硅企业全面停产的景象。从现在的情况看,即使市场在未来能够恢复,多晶硅价格也不可能再回到每吨40万以上了,20万左右的价格足以使国外及国内的行业龙头开足马力,满足市场需求。20多万元的市场价格将会使国内大多数企业无法选择复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工生产设备的锈蚀和老化会使企业彻底陷入停产,而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不会停滞,很多新技术会出来并投入运用,这就会为停产中的多晶硅企业雪上加霜。而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随着市场的好转、技术创新的运用,竞争优势会愈发明显。
光伏行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已经引起高层重视。2012年3月5日,总理在两会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表示,“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光伏、风能等产业盲目扩张。”这一方面表明中央对国内光伏行业盲目发展的严重不满,同时也是保护现有光伏企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措施。
中国光伏企业如何在内外交困中找到转机,是需要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共同思考的问题。然而,既已进入寒冬,相信春天也不会太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等着被冻死,唯有裹紧棉衣,强身健体,方有机会迎接温暖春天的到来。而且情况也没有糟糕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事实上,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只是相对的过剩,全球的装机容量仍然是逐年增长的,只是最近几年产能的扩张速度超过了市场的增长速度而使整个行业显得过剩。光伏行业的光明前景还是为大家所共识的,行业面临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一旦世界经济的大趋势向好,人们会将目光从自身生存重新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考虑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这个时候光伏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就会真正爆发起来,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前期扩张严重的企业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国内光伏企业要在这次危机中渡过难关,除了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加强管理和增强融资能力等发面苦练内功之外,还需要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能够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帮助陷入泥潭中的光伏企业战胜危机。
国家层面上需要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扩大内需。通过加速推进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光伏建筑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光伏装机容量。近年来,我国光伏能源利用取得了积极成就,2011年国内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GW,占我国产量的20%。这意味着以往我国产能90%的出口量已经降至80%,国内市场明显增长。然而相对于欧美主要国家,我国光伏市场发展总体上还显得滞后,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与发展现状,与我国世界第一的光伏组件生产大国不相匹配,与巨大的能源消耗不相匹配,更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压力不相匹配。对于中国这样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未来能源矛盾将更加突出。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环境容量,要解决能源瓶颈就更加困难,因此发展清洁的新能源就成为未来十年中国能源领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适时、动态增加和扩大国内光伏装机容量,充分挖掘行业潜力、释放企业热情,促进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光伏组件价格进一步下降,再加上我国光伏发电每度1元的上网电价政策出台,国内光伏市场全面启动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在资源配置、税收、融资等多方面对当地的光伏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和帮助。当然,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企业是永恒的主角,“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在行业面临危机时,企业自身必需修炼内功,在困难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多渠道融资能力,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缩小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中欧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69-02
自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外贸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滑,相对的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不断出现,尤其在光伏产业上表现得更加的明显。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去审视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欧未来贸易关系发展趋势要有明确的方向,以此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贸易中合理地处理各种贸易问题。
一、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概况
继美国提起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以来,欧盟便纷纷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围攻,主要以德国Solarworld公司和意大利的Prosun公司,纷纷向欧盟提出反倾销申请。2012年9月6 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中国光伏产业产品的相关立案调查,其涉及的金额高达210亿美元,随后,欧盟于2012年11月8日启动了针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调查。
1.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中欧光伏产业争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2012年9月25日的EUProSu的诉讼,其质控中国光伏产业借助政府的资助疯狂扩张,提出以产品税收的方式惩罚光伏产业。欧盟要45天的时间对于此事进行立案。后2012年11月8日欧盟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反补贴调查;在2013年2月28日欧盟委会宣布,在光伏玻璃协会的要求下,将会对于中国的光伏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其相关的标准不符合相关的国际规定。自从2013年3月6日起,欧盟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进口登记。2013年5月22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业界提交了价格承诺谈判方案,对于此事欧盟直接给予回绝,没有给予任何的解释和说明。此时中欧光伏“双反”的价格承诺问题陷入僵局。2013年5月23日中国商务部就光伏产业的问题希望与欧盟展开协商。2013年5月2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中有14个国家反对“双反”议案。2013年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访问德国,对于欧盟的光伏产业的调查提出强烈的反对,认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希望可以本着互利的原则解决争端问题。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运行临时反倾销税,并要求中方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恢复,否则将会进一步提升反倾销税率。
2.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现状。根据最新消息,中欧协商通过价格承诺,保持中国光伏产品的平均售价,给予一定的上浮比例。7月27日,商务部官网传来消息称,中欧双方就中国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最终协议,统一价格承诺。此次的价格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方企业的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中国光伏产业将会在欧盟市场保持其份额。次日获悉,中国光伏产品输出欧盟的价格下限为0.57欧元/瓦,此限制时效为三年。还对于输出的光伏产品的数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其相关的详细结果将会在8月初给予确定。
二、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为例
1.贸易总量巨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和欧盟的贸易关系。其贸易的发展规模和总量不断增长,并使得欧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市场之一。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世界光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在2008年的产量占据世界第一的水平。产量迅速扩张的前提下,也迅速开始了对国际市场的占领,一时之间成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在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仅仅是3MW,仅仅过了四年,到2007年已达到2 000MW,其后的2011年就有2 I GW的总量,是世界产量的37.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
2.欧盟贸易劣势地位较为突出。在中国和欧盟的贸易过程中,中国对于中欧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自己处于长期的劣势地位。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和欧盟之间贸易依存性是迥异的,中国对于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欧盟市场对于中国的依赖,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欧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会是欧盟的贸易展开的首选,而日本以及相关的欧盟成员过与其以前殖民地之间的关系还会去首选欧盟,由此给予中国产业带来的压力也是实际存在的。
3.中国贸易优势不具竞争性。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光伏产业的确占据着国际市场,有着一定国际竞争力,但是这样的国际竞争力只是单单地反应在数量上和发展规模上,其实质性上的优势很难发现。其主要体现在,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其能源的结构难以优化环境,恶化严重,还有过快的增长势必会造成国际上对于此产业的贸易反倾销,由此负面因素导致光伏产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4.对内部经济影响巨大。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国内部经济产生的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出口额急剧下降。中国光伏产业对外在市场的依存性很大,贸易争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光伏产业价格优势急剧下滑。其二,光伏产业面领着亏损的局面。其三,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行业的洗牌过程。一些技术能力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无疑促进了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其四,随着光伏产业的兴起,光伏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数量是庞大的,一旦其争端难以有效解决,将会使得中国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加紧张。
三、中欧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1.短期内,矛盾与合作交织。在长久的中欧贸易中,中国和欧盟之间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保持着一定的规则。对于欧盟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将会积极地利用20国集团以及联合国等相关的组织来发挥其建立规则的作用,从而使得其在中欧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不变,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此基础上欧盟会关注于提高资源效率技术的同时,强化其传统资源渠道,稳定其与他国的贸易关系。综合来看,这与中国的发展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在在未来的中欧贸易中,势必还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和争端,但是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这是双方的共同追求,在短期内这样的分歧存在也是必然的。这是由双方的贸易利益决定的,也是双方的贸易地位决定的。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矛盾,强化合作,尽可能地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2.长期内,合作将成为主流。在中欧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虽然在某些领域双方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端,但是总体上保持着贸易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现阶段下,欧盟急于摆脱债务危机,中国是其贸易对象,而对于中国来说,其产业转型期间,需要保持和中欧的贸易关系。基于此,双方都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主题。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需要我们明确的是,未来的中欧贸易关系,合作必将是主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四、促进中欧贸易发展的措施
1.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夯实贸易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国内经济,这是弱化外贸对中国经济作用的主要措施,一旦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其对于外界商场的依存度就会慢慢弱化,中国所面对的国际风险就会减少。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会促使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将市场的份额优化,实现渠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
2.端正贸易心态,促进互利发展。其次是在经济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实体,在一体化方面走得也非常快。双方在这方面互补性比较强。由此双方应该秉持正确的态度,以平等互利的为原则,实现双方的共赢。由此,我们需要端正贸易动机,开展更加广泛的互利合作。
3.加强企业间合作,提高贸易水平。企业间的合作要不断的深化,各取所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由此形成的企业其在自主创新上的能力往往会具备着一定的竞争力,其综合实力也会相应的增强。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争端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贸易流向,从而最大限度的弱化国际市场的依赖。以此同时还会成为成本降低的关键措施。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改革的契机,企业可以借此优化器产品结构,强化其实际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行业在面对国际贸易危机、国际贸易争端时,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规避和应对。
4.加强政府间沟通,及时解决贸易问题。政府要不断强化政治磋商工作,对于贸易中遇到的争端要及时给予解决。目前,欧洲是中国光伏贸易最大的市场,欧洲境内相关的负责人也高度重视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坚持以对话的方式解决双方的贸易问题。由此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应该强化政府之间的协商工作,从而保证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护,以实现共赢的局面。现阶段,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形势严峻,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各个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贸易争端解决者的作用,开展深入广泛的贸易协商,基于双方的经济利益,争取实现双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欧双方在处理争端的过程中还是可以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协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技术创新,改善自己的市场结构,注重内需的开发,强化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额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要注意自主知识的创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政府来说,要审时度势地贯彻执行自己的外贸政策,在面对贸易争端问题上要坚持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世江.中欧光伏产业互补互利 相互依存[Z].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