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商管理专业课

时间:2024-01-30 15:29:32

导语: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商管理专业课

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从1998年开始正式列入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获得迅速发展,迄今为止,已有超过500所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更加重视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对工商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给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在阐述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向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发展趋势,分析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走向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欧洲中世纪。与现代大学不同,中世纪早期的高等教育并无独立的组织实体,而是借助组织制度的基础架构,以学生与教师团体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的资格称谓,构建起学科制度、学院制度、考试制度等,成为现代大学的雏形。其后,欧洲高等教育不断通过职能拓展,实现其现代化转型。例如,经过柏林大学改革,确立了高等教育科研职能;通过“威斯康星思想”以及“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发展,又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在走向近代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延不断拓展,层次、类型更加多样化。例如,二战后,在正规的“大学教育”的模式之外,又兴起社区学院、短期大学等各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二是呈现出追求规模化的趋势,逐步由“精英模式”向“大众化”转变,为更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0世纪后期,高等教育又出现新的重要变革趋向,即市场化。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让竞争与价格机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应对市场的需求。国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由“政府控制模式”走向“政府监督模式”。市场化进程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管理方式、教育评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本科办学与高职办学的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形态、格局、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变革。教育部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2012年开始,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本科层次专业,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传统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第一,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传统本科沿用的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强调“综合型、宽口径”的通才培养模式。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专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本科教育追求学科理论、技能的全面系统性,将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作为课程的核心,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学科纵向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而高职教育则是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主要导致,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技力为主线设计课程培养方案。第三,教学方法不同。传统本科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但是高职教育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采取实践教授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传统本科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受制于自上而下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不够科学,处于“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之间的模糊地位,培养方案仍按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核心课程为主,在教学中重视传统理论知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仍未真正建立。第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就业难以找到“对口”岗位。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介绍,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各单位中的中、高层管理者,而随着我国MBA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仅在某一职能部门中担任基层管理工作,要求大学生熟练掌握某一职能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由于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宽”而不“专”,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岗位。第三,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优势。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同,没有按照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本学校的层次定位、教育对象特质的变化而作出调整更新。由于专业服务面向不明确,无法形成专业特色,无法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无法形成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第四,课程设置老化。目前我国的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趋同性,而且课程设置并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存在老化的现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依然偏重专业知识体系,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但是缺乏专业的特色,一味的将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是这种贪多的课程设置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精细的社会分工要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脱离企业实际需求人才的现象,难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在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不足,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明确目标定位,突出职业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本科教学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生产与管理第一线急需的各种高等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性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中缺乏专业建设的反馈机制,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并不在意本专业的学生是否找到对口的工作,而是注重学生是否找到工作。因此,难以有效的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工商管理专业应加强毕业生反馈调查,通过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人才技能需求,并了解本校的毕业生工作情况,总结用人单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从而调整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第二,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行业与地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资源,在专业培养方面大胆创新,突出行业特色,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方向,减少工商管理专业“宽”而“专”的缺点。例如,水利院校的培养方向以适应水利行业工作为主;石油院校的培养方向以适应石油行业为主;财经院校的培养方向要求能够广泛地适应工业以及商业领域等等。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专业设置上具有灵活性,而且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容设置上应当联系社会,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应当能够从行业特色出发,通过培养具有行业与地方特色的人才,用来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工作:一是对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进行重新整合。在公开选修课中开设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一些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适应性。二是优化专业课设置。将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根据目前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开设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方向,以增强学生个体在某项专业职能管理上的优势。第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其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自身,而应敞开校门,吸引多种市场资源共同参与。针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人事聘用制度,健全人事聘任的竞争机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工商管理人才担任工商管理课程的实践指导教师;二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邀请著名企业中的优秀工商管理的人士进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用人单位的最新动态,了解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文文,周喆,肖知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教纵横,2011(1).

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资料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也制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提升。为弥补这些不足,探索及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是每个任课老师所关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出现,给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基本情况,就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

作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相继涌现,并在指导课堂教学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一)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2014)探讨翻转课堂的内涵,分析工商管理专业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阐述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谢朝阳(2015)从师生角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入手,就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并分析翻转课堂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应用的基本要求以及应用意义,同时就任课老师如何有效应用翻转课堂开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提出相应措施。陈洁(2016)结合慕课的应用,探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作用及特征,分析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并提出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及其在课前、课上、课后的应用策略。张爱琴、刘东霞、宿丽霞(2017)比较翻转课堂与案例教学方式的异同,分析“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策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就“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提出教学策略。习波、杜钟(2017)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并就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包括:完善课前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应用多种反馈与评价手段等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虽然理论界已经就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展开研讨,相关研究成果也相继涌现,但缺乏实证调查与研究。究竟工商管理专业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取得怎样的效果?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在哪些方面仍需改进和完善?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访谈的方式,就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进行研讨,并提出改进策略,可为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二、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而翻转课堂强调自主与合作学习,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同时,为促进该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利用,首先应该完善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教学案例,预习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任课老师准备教学案例,视频或幻灯片,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预习,并提交预习报告。首先由任课老师筛选工商管理教学案例,课前通过在线平台案例,由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视频阅读教学案例,对案例内容有深入全面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加深对案例的印象,并提交预习报告。翻转课堂改变传统课堂讨论的模式,通过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和全面的分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任课老师利用幻灯片或微视频,对案例涉及的内容进行回顾,学生则在课前思考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准备阶段,任课老师要选择生动有趣的案例,提高幻灯片和视频制作技巧,为学生展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并详细掌握案例设计的理论知识,对翻转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与规划。

(二)课中———创设案例情景,开展合作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中,主要环节是讨论与互动,同时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先由任课老师创设学习环境,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根据学生的成绩、基础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内容,将每5~7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且每个小组讨论后要整理组员的观点,形成小组学习成果。班级讨论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汇集每个小组的观点,最后形成结论和学习成果。在讨论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任课老师应该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探讨和分析,进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有行业专家、优秀工商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这样既能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能拉近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距离,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三)课后———整理教学资料,进行反馈评价

课后的主要任务是复习与总结,学生要汇总课堂讨论的观点,撰写总结和分析报告。任课老师通过交流互动平台及时答疑,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同时在翻转课堂教学完成后,任课老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发言、幻灯片制作情况、分析和解答问题情况、讨论发言次数、分析报告撰写等内容,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给出相应的成绩,并计入学习档案。总之,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学习任务实现前移,课前由任课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借助互联网和视频自主观看并思考。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小组讨论和自由发言,任课老师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课后由学生递交学习报告,任课老师进行总结与评价。

三、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为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结束后,对四个班级的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达94.5%。同时还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翻转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感受。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

问卷调查显示,翻转课堂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调研过程中,在被问到“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你是否愿意接受翻转课堂用于教学”时,有186名学生(占93.3%)赞同将翻转课堂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提高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此外,对比分析翻转课堂实施前后的情况,可以发现翻转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团队合作与沟通、掌握专业知识方面效果显著。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不足

调查显示,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反思和改进。一方面,任课老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进,学生的主动性有待提升。任课老师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解答疑惑,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主体地位与作用,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主动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优质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缺乏。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复杂,有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微视频资源的支持。但目前优质教学资源缺乏,信息共享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录制能力,注重教学平台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尽管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然而,要想促进该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完善教学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根据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一)构建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

工商管理专业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取得更好的效果,离不开丰富的案例资源支持。优质的案例能反映企业真实场景,调动学生兴趣,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因此,一方面,要重视现有案例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要增强案例开发意识,采用调查研究和实地走访企业等方式,挖掘典型案例,并不断完善教学案例库,促进资源共享。同时还要注重更新和完善,形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案例库,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二)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平台

目前,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以理论为主,关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师生角色转化等,但是对翻转课堂与慕课、在线课程、网络教育的联系的研究不被重视。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尤其是慕课、在线学习、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有效支撑。因此,有必要重视互联网的应用,建立开放式学习平台,推动翻转课堂与慕课、互联网融合,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

(三)调动学生参与并重视课堂讨论

灵活采用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合作学习、班级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效融入翻转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充分融入讨论活动当中。任课老师还要适当点评,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技能。

(四)开发学习资源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任课老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要重视视频、音频、动画资料的收集,提高微课制作技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翻转课堂的深入参与和教学质量提升。要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开阔学生视野。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地引导教学,让学生从翻转课堂中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

总之,翻转课堂不仅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同时也推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任课老师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重视翻转课堂的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并建立教学案例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为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最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2014(07):60-61.

[2]谢朝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企业,2015(11):95-96.

[3]陈洁.慕课的翻转课堂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电大学报2016(2):17-20.

[4]张爱琴,刘东霞,宿丽霞.基于案例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工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1):58-63.

[5]习波,杜钟.“翻转课堂”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创办你的企业课程为例[J].管理观察,2013(7):133-135.

[6]周晓.基于翻转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91-93.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策略;工商管理;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63-02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合作办学,不花费国家财政经费,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独立学院发展较快,截至2011年7月,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20所,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独立学院也较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市场的需求。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如何做到有特色,做到学生、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满意与认可,成为现今开设此类专业的各个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1]。

独立学院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教学质量,而保证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又是教学策略。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应该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时,应保证教学活动在正常秩序中运行;同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关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教师角色定位

独立学院在本科三批次和专科二批次招生,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在高考中发挥平平或经历了挫折的考生。这些学生基本具有自尊心强、对初到大学新鲜度高、愿意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中重新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的特点。鉴于此,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一线工作者――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与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重新鼓劲,让学生觉得自己不仅学得懂,而且可以学得好。独立学院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实现优秀教学的第一步。

传统的高校教学是“权威和管理型教学”[2]。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其地位是权威而不容动摇的。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同时也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在独立学院中的角色必须重新进行定位。其“管理者”的角色应该向“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过渡。独立学院的教师对学生,既要管,还要爱,更要引。“管”,即管理,管理课堂纪律、管理学生出勤、管理作业书写、管理学习态度。虽然是大学教师,在“管”这一点上,要把自己当成中学教师,事无巨细,尽量多管。这也是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毕竟大多数学生在此之前都还没要养成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管不行。“爱”,即爱护、喜爱,教师对学生喜爱、对学生爱护,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好意,进而喜欢上老师的课。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辅导员、心理师、朋友,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即引导、引路,独立学院的教师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他们所学的专业上。有的学生对本专业学习以外的职业技能资格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大学期间自主创业感兴趣,还有的学生立志于毕业后继续在学业上有所深造,如此种种,都是很不错的表现,教师在课上、课余时间可以与学生深入交谈,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独立学院的教师要做到“管”、“爱”、“引”,必须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好比商家对顾客。相对于公办高等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更接近市场经济,因而必须更加关注服务对象。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独立学院的教师中有相当部分曾经或正在母校担任教学工作,这就更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到母校学生与独立学院学生的区别,注意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及行为的变化,注意教学角色的转换。即使在心理上,也不能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因为这将会或多或少左右教师的教学行为。新的角色定位要求独立学院教师具备“尊重”和“宽容”这两种重要品质。

二、教学方法选择

独立学院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个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证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特点、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以笔者所任职的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谈谈工商管理课程的几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

1.讲授型教学。讲授型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两千多年前孔子 “传道、授业、解惑”开始至今,讲授型教学一直被大家普遍采用。讲授型教学的优点是:讲述严谨、理论框架完整,是一种“正统”的教学方法。但容易带来枯燥、不宜理解等负面影响[3]。专业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后续学习的基础,对此类课程,采取讲授型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全面、系统、翔实地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当然,就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也都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

2.实践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涉及实践内容多,单纯采取讲授型教学方法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对于和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可进行实践型教学。同时,独立学院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正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动手能力,采用实践型教学可谓非常适合。实践型教学可以是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是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组织学生根据一个模拟场景给出投资方案;还可以是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如对《财务会计》进行企业微机模拟做账等等。通过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进而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独立学院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

3.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4]。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将讲授型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教师与学生共听”或“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的教学形式。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正大力提倡此方式。实际上,对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采取互动式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中,采取师生互动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4.任务型教学。对于知识点较多且纯理论又难于理解的专业课程,可采用此类教学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学生尝试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以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还体现了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应用。《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知识点多且应用困难。在《财务管理》课程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将教学任务具体分解为从一个知识点、一个目的、一个问题入手,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5]。

当然,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严格的划分。针对一门课程不同的章节和不同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

三、课堂教学设计

在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之前,应对该课程进行一个总体设计。除了安排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以外,还要对教学中的细节进行设计,这是教学计划能否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

一门课程能否从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入正文的话题是不是吸引人的。因此,事先非常有必要对所引话题做一个设计。一般来说,不知道但又很想了解的内容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货币银行学》引入货币这个概念前,我们可以先介绍货币这个词语最初的意思:在春秋战国以前,“货币”其实是两种不同东西的总称。“货”字从“贝”,指的是珠贝;“币”字从“巾”,本义是帛,与“皮”连用,“皮币”就是毛皮和布帛。当时,诸侯向天子的进贡便有“币贡”和“货贡”之分。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就很有可能因此被调动起来,进而有利于后面内容的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比如,现有《货币银行学》课程中所介绍的物物交换,是属于古代的一种交换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其引申到现代网络中的物物交换,同时选取发生在美国的一则新闻“大别针换别墅”作为佐证。这样,不仅能使所授知识点易于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性,以使学生在听课时具有一定的兴奋度;讲解时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关键的知识点;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把班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抢答,模拟“开心词典”给出三种求助方式,学生受到比赛激励,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活跃学习氛围。

四、结语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独立学院也不例外。独立学院的各类专业教师、尤其是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只有对教学策略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够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这也是众多独立学院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邸焕双,王玉英,姜英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5):47-48.

[2] 方泽强,刘星.大学教师角色本真――兼论高职院校教师角色的“破”与“立”[J].现代教育管理,2010,(3): 88-91.

[3] 韩龙淑.提高讲授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3-145.

第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由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内涵转变的诉求前所未有地强烈。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众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

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3.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

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本科阶段锻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由培养面向行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窄专业口径高级人才向培养面向社会各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通识型)人才转变,而且,应该考虑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提出某些个性化的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形成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1)突出通识教育课。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与技能系列、社会科学与行为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文化艺术系列等课程构成。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选修课程的比例。(2)强化专业基础课,提供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3)精选专业方向课。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很可能造成学生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4)扩展综合课。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经验,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如拓展课程、融通课程等。另外,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验教学安排上,应增加有利于相关专业知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创新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方面要逐步形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实习体系。另外,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中。

4.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社团活动(各种文艺、体育团体和学术团体的活动)、文体活动(文化节、艺术节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展开的各种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课堂外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提高素质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同时要鼓励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国家举行的针对大学生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参与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沙盘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专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协作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启杰.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4] 曹景萍.浅谈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2).

[5] 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On the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l

of Professionals Major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 Bing 1, QIAO Jing 2

第5篇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3.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2]。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入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3.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了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类别。我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我国高校本科共设置 12 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 9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10 个专业。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说就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前些年是专业理论课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近几年实践课时虽然增加了,但是实践教学落实难,实践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实习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实习一般都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但是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岗位的人员编制,企业管理部门诸如物流、财会、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经理及业务人员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顾不暇,哪有闲情去接待学生,更不用说对学生亲手指导了。即便通过各种关系有企业出于情面接受学生实习,但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杂、跑跑腿,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由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遭到了企业的冷遇甚至是拒绝,许多地方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找门路实习,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虽然通过在校内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专业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要真正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必须通过企业实训过程的强化才能达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还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应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目前这样“双师”型教师却极度缺乏。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须对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更新培养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

养方案时,常常在拓宽专业领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关注甚少。这种现状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现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高大上。突出表现在:第一,缺乏个性。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二,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计划中应用型特点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参照学术型院校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即懂管理又懂经济,貌似基础牢,口径宽,实际学的不深不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实践教学问题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对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师资条件、资源投入、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应用型师资匮乏,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只能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第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第三,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为了评定职称和增加工资收入,在申请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承担更多的理论课时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考核环节的缺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第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第五,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落实难。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有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第六,综合实训少。现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训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设计,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先进经验。

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块体系

针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构建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四大教学模块来实施,即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三)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业可以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撰写课程论文、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观念更新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其二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其三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其四是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具体方法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引进来”就是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高级管理者,从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请一些高级管理人士、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从外校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来任教,丰富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他们强化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相关运作,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纳入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以项目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可

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也为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内容框架,不会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强化校企关系,带动实践基地建设。第四是实施弹性式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

[2]王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工商管理;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映霞,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65-03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也是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图1)。

目前,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独立的实验课(含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综合实验课)、学年实习(含认识实习、专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均有较为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了实践目标、实践内容、考核方式和组织管理。第二课堂的各种类型的实训(含假期的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创新活动等)也以创新学分的方式对其进行考核认定,而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基本上形同虚设,往往仅是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展示等零碎、分散的片断,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衔接不够,而且也缺乏系统的分析与规划。此外,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文件,也无法对此教学环节进行考核管理,因此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最薄弱的一环,也是学生意见最集中的一环,不少学生反映教师授课缺乏实践,理论灌输过于抽象,教学方法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需要对课内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讨,以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1.缺乏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就是占用课程课时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目前课内实践教学的缺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计划缺乏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2004级-2007级均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但2008级以后基本就没有了这一环节,尤其在专业基础核心课以及专业方向主干课,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均为理论教学。二是教学计划有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但教师授课时并无此环节或不系统。表现为:无统一的实践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无统一的教学进度;实践学时较短,内容零散。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方面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教师不同,实践内容完成的程度不一。尤其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且不论教学方法和技巧,仅仅教学内容就差别很大。

2.课内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多为单兵作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实践环节设置不科学或组织不恰当,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创新教学的观念不够。启发式、探讨式等先进教学法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上来。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够新颖。只采用单一的案例分析模式,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有时会出现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或者相关知识和交叉知识涉猎不多。三是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教师没有进行课堂控制、有效的组织和恰当的总结,学生没有得到深刻的启迪,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3.缺乏规范性的管理。目前学院并没有规范的课内实践教学大纲,没有相关教学文件专门规定课内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操作,没有跟踪监督措施,也没有考核激励机制。

二、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教师自身对于课内实践有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课内实践是教学内容问题还是教学方式问题?有无必要统一实践教学内容?既然已经有独立实验课或学年实习,还有必要占用课程课时安排实践吗?外出实践如何监管?课时已经一再压缩,何来时间系统地安排课内实践?由于认识不统一,自然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

2.动力不足。据笔者了解,其实不少教师已认识到课内实践的重要性,也很希望开展或者已经开展了课内实践,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种种现实问题影响到了教师的积极性。如编写课内实践教材、指导书或教学大纲的经费问题;课内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比较关注个体或小组的活动,与大班授课的矛盾问题;如要请专家引入课堂关系到的专家资质的认证问题、报酬问题;若要开展校外实践,涉及到的安全问题、与实践单位的联系协调问题、外出参观的交通工具、参观经费问题;等等。不少教师反映开展校外的课内实践申请手续繁杂,与相关部门协调困难,费时费力。因此,若学校不做硬性要求,教学计划里又无此内容,也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大多数教师为了减少“麻烦”,宁可按部就班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

三、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提高认识,重视课内实践教学。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开设的课程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仅靠理论教学必然枯燥且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如今学生意见最大的集中于此。即便有独立实验课或学年实习,但由于这些实践综合性和设计性较强,并不仅针对某一门课开展;此外周期太长(往往一年一次或大三才开始开设),而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升是在学好每一门课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应的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既是教学内容问题也是教学方式的问题。实践是为了讲透理论,必须紧密结合理论内容。实践是对传统“满堂灌”的改革,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为互动。课内实践应注意系统性、连贯性。正如理论内容具有系统性一样,与理论紧密联系的课内实践教学也一样具有系统性,也应该具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一致性。

2.制定规范性的课内实践管理制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标准、课内实践的组织与管理、经费保障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等。

(1)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写。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落实经费,通过集体备课、定期开展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等方式,结合课堂理论授课的内容与进度,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的指导书。大纲内容包括:课内实践环节、课内实践条件(包括使用的设施设备)、课内实践学时、课内实践地点、课内实践目标(包括重点训练的实践能力、实践技能等)、课内实践步骤(包括要求学生讨论或动手完成的训练内容等)、课内实践对应的理论知识点、课内实践效果考核指标、课内实践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等。这样使得课内

实践教学更加明确、具体、系统、规范,切实保证课内实践学时不被虚设。

(2)课内实践的组织与管理。课内实践教学要有对应的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监督和协调,同时为教师开展课内实践提供服务(如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与后勤部门的协调等等)。从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来说,课内实践教学的组织体系应包括教务处、教研室和实践教学中心及教师(含实验管理人员)构成三级管理组织。教师开展课内实践必须具备完整的实践教学文件和过程资料,如“课内实践教学大纲”、“课内实践项目记录表”;教材或指导书;课内实践作业、作品或报告;学生考勤记录等。课内实践教学不需要下达独立的教学任务书。任课教师必须在本课程教学进程表中反映课内实践教学的进程安排,课程教案中也必须包含课内实践内容。

3.形成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手段。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实验方式是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系统中的常用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课内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堂陈述、案例分析、模拟操作、角色模拟、分组讨论、辩论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把专业人士请进课堂等等。课内实践教学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散实践由学生个人进行,集中实践由教师统一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的形式,力求实效。

第8篇

[关 键 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课题“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JGB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永清,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院长,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广西南宁,530006;农植媚,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广西 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70-0005一、引 言

在业界,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已近乎一种共识,存在这种共识说明了管理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目前,广西有12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每年的应届毕业生约1000人,并有逐年增加之势 ①。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面对实际管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处适从。为何会如此?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时间少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无力探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问题,仅就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二、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了解广西12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12所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和部分老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

(一)基于学生的问卷调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受益者。为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实际接收实践教学的切身感受和成效,我们就相关问题对广西区内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有19个问题,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级、所在的高校等;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包括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形式期望、满意度及相关的建议等内容。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网络的问卷星来设施,经过近一个月的挂网,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其中男生和女生比例分别为50.27%和49.73%;各年级的分布为:大一学生为7.03%,大二为14.59%,大三为42.7%,大四为29.19%,往届毕业生占6.49%。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度、参与频率及对本校实践教学的评价

被访者中,高达79.46%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非常重要,18.38%认为比较重要,2.16%觉得一般,没有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这些数据表明,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可度比较高。而当调查到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频率时,仅有2.7%的学生选择“很高”,14.05%是较高,32.97%一般,40.54%很少参加,9.73%几乎没有;并且只有不到30%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由此可知,目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频率并不高,且满意度较低。

2.学生参加过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及其组织者

图1和图2分别反映的是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校内(外)参加过的实践教学的类型(可多选),横轴表示学生曾参与的实践教学形式,纵轴表示参与过某种实践教学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

由图1可知,在校内,学生参加过的实践教学类型比例最高的是案例教学(72.43%),其比例远远高于排在其次的场景模拟(41.08%),且由调查得知,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是教师和学校。虽然各高校在校内开展的实践教学情况参差不齐,但总体而言,教师主要运用的实践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和陈旧。

从图2看到,在校外,学生参加的实践教学类型比例最高的是校外兼职,占63.4%,其次是社会调研、专业实习和企业观摩。教师和学生本人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比例分别占总数的52.97%和47.03%,且据了解,占比例最高的校外兼职基本由学生自己搜寻参加,内容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要求的相关度仅为一般相关。通过此项调查看到,校外实践教学仍是目前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

3.学生希望参加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

图3直观反映了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希望参加的实践教学类型(可多选),其中横轴表示学生期望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纵轴表示希望参与某种实践教学的学生人数占样本总数的百分比。由图可知,校企合作和专业实习排在前两位,并且根据调查,高达90.86%的学生认为只要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哪怕占用寒暑假时间也很乐意。显而易见,学生更热衷于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对时间的安排要求不高,他们认为通过校外实践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其综合能力,如协调沟通能力、分析能力、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等。

(二)基于教师的访谈调查

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12所广西高校中,涉及到综合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民族院校和财经院校,本文对部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教师进行了面谈、电话采访或网络访谈,并收集到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次访谈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进行,了解各校的教师结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过程碰到的困难等。

1.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12所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发现各有特色,如广西大学的培养计划包括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做出非常详细的要求;广西民族大学则正在建设校外专家库,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设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适时开展企业家讲座;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的特色在于把学生的具体实践教学项目纳入课程计划等。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各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共同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依旧存在

从各校培养方案来看,学生四年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实践教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最高的达32.4%,最少的只有6.25%,相差悬殊,但总体观之,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依旧占据绝对地位。

(2)教学计划无弹性,专业特色不明显

仔细比较后,发现不同院校间的课程体系虽略有不同,却在整体上僵化雷同,如民族类院校和部分综合类、工科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几乎一样,未能很好体现自身的教学定位和特色优势。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不同方向之间的特色和优势差异也并不十分明显,甚至所有学生要修的课程如出一辙。此外,有些学校的培养计划多年未变,没有结合广西区内外新的发展趋势,严重脱离了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显得盲目而被动。

(3)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科学

目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存在理论课时总量膨胀,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的现象,而且多数院校将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安排在学生的毕业期。一方面,这样缺乏层次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往往难以循序渐进培养与稳定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无法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有较大比重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季选择考研、备战雅思或公务员考试等,往往容易对该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继而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状况

采访中,100%的教师认为有效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联系社会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同时也为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平台。目前在名义上建立有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广西高校占调查总数的比例超过80%,但真正有效规范运作起来的却屈指可数。据了解,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1)培养目的性不强,学生实践流于形式

从调查中了解到,有部分高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并不十分重视其规模和发展方向,忽略工商管理专业不同方向(如房地产经营评估管理和港口管理)的实践差异性需求,实行“一锅炖”政策,培养目的性不强,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观摩与企业见习过程中学校往往疏于对学生的专业指导与互动,使实践教学变成合影留念、“走马观花”,成效微乎其微。

(2)合作动力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被访教师认为,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企业往往对与高校的合作不感兴趣,认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接待,投入一定物资,还要顾虑实习学生会否影响企业正常运作和技术泄密,甚至担心学生的安全保障等,故而对于企业方来说,这种投入与产出比例相差甚远的“交易”并不划算。而即便安排,也多是将学生放在一些业务简单的岗位。

(3)校外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据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刘二丽博士反映,目前校企难以达成有效合作的原因还由于双方从实践基地何以建立,到项目怎样合作,再到学生如何培训,绩效怎么考核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大多粗而不精,或是停留在简单的口头协议上,导致合作过程中责任不明,实践效果不佳,校企双方难以建立常态化、稳定性合作,从而增加各方的投入风险。同时,由于量化考核与激励体系的不完善,也打击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的其他困难

(1)缺乏政府和社会的有力支持

据悉,虽然中央曾出台过多个鼓励校外基地建设的文件,但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得并不完善,政府对高校实践基地的建设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专项基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对有意向与高校合作的企业缺乏一定的政策倾斜与激励。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是一项人力物力投入都很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企业、学校的努力还不够。社会作为第四方,对这方面的重视明显不足,缺乏相应的支持,如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物资的捐赠等。

(2)资金投入压力过大

调查中,所有教师感到资金短缺是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据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伟民副院长介绍,引入一套完整的模拟实验软件少则需要十几万,多则上百万,这无疑成了校内模拟实验室顺利建设的拦路虎,而即便是进行课程调研、专业实习或校外基地建设,仍是脱离不了“资金”二字。所以,仅从教学成本上考虑,高校教师们通常选择以校内实践教学方法为主(如案例教学法、场景模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采取缩减、模拟甚至“以讲代练”的权宜之策。

(3)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从学生问卷中也了解到,教师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推动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指导举足轻重。然而目前12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兼职教师,且多数是直接从高校毕业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

三、加强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策略

结合本次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学者研究,以及国内外优秀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现对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一)立足区域发展,更加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第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思想。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设计总体培养方案中,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第二,教学计划要有弹性,结合区域发展,注重目标培养。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指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等建设的深入,广西面临人才总量不足问题,尤其是现代物流、法律贸易、金融投资、海洋资源开发、能源、林浆纸、石化、钢铁、修造船等行业特别突出。因此,各高校要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和突出课程的行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注意课程之间的层级性和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着力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

第三,合理调整实践教学时间。把各个实践教学模块有计划地分散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校企双方可实行"3+1"或"3+0.5+0.5"等模式进行合作,甚至可以开设第三小学期(占用部分寒暑假时间)。

(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到校外实践基地学习是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又恰恰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何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呢?

1.转变观念,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其不同层次的实践需求慎重选择实践教学基地,考虑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之是否相符,做到因材施教,并有计划性、分批次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如主要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一般认知性实践观摩和学习,可以就近选点,且企业的类型尽量多样化,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收获更加丰富;至于高年级学生的实训教学则要选择一些专业力量较强的企业,兼顾中心场地与分散基地,循环轮换式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积极探索互惠互利的新模式

(1)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

据广西人才网统计,2012年通过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招聘的用人单位共8245家,同比增长2.21%,且民营企业占87.69%。因此,学校方面应树立合作信心,争取与一些劳动密集型、管理结构比较成熟的企业达成共识。第一,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既能有效缓解企业的人力资源压力,又使学生得到实训;第二,充分利用专职教师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签订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积极性的同时,增强学校科研能力;第三,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业务培训,往往还需要聘请高校教师进行理论指导,这也恰恰增加了校企之间的合作筹码。

(2)高校与高校联合共建示范性实践基地

不同高校之间相互协作,可以减轻各方资金压力,提高资源优势,增强对企业的劝服力,此时可优先考虑与一些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在政策上,还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如在校园招聘活动中积极为其宣传,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优先推荐合适的毕业生源等。

3.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具体操作可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着手,就双方合作的项目、合作时间、出资内容、应达到的目标等方面达成共识,并且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安全保障、实践基地的资料建设等细微问题加以明确。另外,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权重,对于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一定鼓励,如可以优先选择毕业后是否签约合作的企业等。

(三)政府和学校加强重视,并提高资金、政策支持

政府和学校是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推动者,一方面,学校对实践教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改善合作环境,立足实际,提高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政府的帮助。另一方面,政府除了资金上的支持,还应在相关政策上做出倾斜。如对愿意与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合作,并达到一定业绩的企业给予税收、人事、宣传等方面的优惠,以此调动企业积极性,而从长远来看,更多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将加快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因此,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势在必行。

1.建立师资、企业研习制度,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受益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或企业,通过派遣专职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课题研究这一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教师深入洞悉市场需求,搜集更加丰富的现实素材,把握学科重点,从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更加凸显方向性和培养目的性。另外,使教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管理,积累实践经验,能有效改善专职教师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尴尬局面,有益于建设一支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实践感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积极引进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优势互补

在建设专职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企业或社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着重负责那些对实操性、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课程,做到与专职教师互通有无。校方还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邀请一些行业精英、优秀管理人员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或参与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以及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等。

(五)加强专业的综合实验室建设

综合模拟实验与校外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且前者在教学时间的调度上更为灵活,组织安排上更加便捷,是学生从理论迈向模拟实践的重要环节。

1.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是综合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前提保证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规范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对实验室的维护,延长实验器材的使用寿命,而且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有利于学生良好操作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如广西大学的实验中心就设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仪器设备购置的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报损、报废的规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都为广西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功能多样化是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发展趋向

综合模拟实验室不仅要在网络配置的设计上更加方便灵活,实验教材的选择上更加切实可行,还要模拟实验室功能结构的完善和专业多样化,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需求,做到“抓大握小”,如房地产开发方向和财会方向的的实验配备应有所差别,并且针对财会方面的实验除了网上模拟运作之外,其在现场进行各项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也应得到配备。

3.模拟实验软件的引进与实时化是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核心

通过网上模拟公司的运营实验,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常用的有用友企业模拟沙盘、金蝶沙盘企业模拟等,都是基于ERP的设计。在软件引进时校方要注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软件,根据学生需求建立网络辅助课程培养系统,协助开发商丰富软体中的模拟公司样本,尤其以本土企业模型为主,既方便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做调研,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本土企业的运作了解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另外,注意在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加强对授课教师、相关工作人员的系统化培训,并注重提高授课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六)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互通其他实践教学形式

由调查得知,案例教学法是目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但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感到不够满意。为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拓展这种便行的实践形式,建议各高校:

首先,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不断提高案例质量。据悉,哈佛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两年内要学习几百个案例,其内容涵盖了统计学、财务管理等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信息库的构建,无疑有利于案例资源的不断丰富化,也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良好平台。另外,为了丰富案例库,提高案例质量和专业综合性,鼓励科任教师之间合作设计案例,并以广西或中国―东盟自贸区等为实体。

其次,合理制定案例教学计划,兼顾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适当结合其他的实践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企业观摩等,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 语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拥有更专业的知识体系,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实践素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广西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要立足于广西区内外经济的发展形势,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紧握住实践教学这条主线不放松,牢记实践教学是提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殷辉,张砚,李道芳.基于德国模式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4).

[2]舒波.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网络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3]尹梦霞.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以西昌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2,(18).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管理运筹学

运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决策的一门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拓宽了运筹学的研究范围。同时运筹学还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在军事、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管理运筹学就是使用运筹学的方法来解决工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在向应用型进行转变,在此背景下,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也应当更加注重应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1管理运筹学学科的特点

1.1引进数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囊括了管理、经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思想,其主要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的经济管理实践,而主要的解决手段就是各种数学方法。因此,要学好管理运筹学,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在构建和求解线性规划模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将具体的问题抽象成函数的表达形式,其次在求解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图解法还是单纯形表法,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知识。

1.2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管理运筹学注重对工商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而管理运筹学正是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目前管理运筹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运输问题、存储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实践,需要使用运筹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如生产计划问题,其目标就是在给定生产资料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在给定生产目标下,实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由此可见,管理运筹学所研究的问题有着十足的现实意义。

1.3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近年来,管理运筹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学科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管理运筹学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工商管理的实践,而管理运筹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上。运筹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运筹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实践问题的不断革新,也对管理运筹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对管理实践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对管理运筹学的最新手段需要及时掌握,而不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2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抵触学习

数学作为管理运筹学的基本工具,在管理运筹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是决定其能否学好管理运筹学的关键因素。但在实践中,工商管理类属于文理兼招,并且文科生所占的比重很高;从学生的性别来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中女生往往占据着绝对多数,这两个原因导致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管理运筹学同工商管理类开设的其他课程有着较大差别,也是造成学生抵触学习的原因之一。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各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几乎都是围绕着会计学,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这使得学生无法对这门课进行定位,不能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会造成学生主观认为这门课同其未来的就业缺乏联系,降低其学习兴趣。

2.2过分重视理论

管理运筹学是运筹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管理运筹学的很多研究者都来自于运筹学领域,因此他们编著的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论部分,如各种数学模型的推导,而管理学的内容所占篇幅较少。教材的编写过分重视理论,不仅导致了教材晦涩难懂,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运筹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变得十分简便,计算的精度也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一定要掌握手工计算的方法。同时过分重视理论学习,也使得管理运筹学背离了应用型学科的初始设定。学习管理运筹学更是希望学生在面对管理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具备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

2.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管理运筹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考试的形式,又决定了考察的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相应的计算题也比较简单,而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管理运筹学相关软件的普遍应用,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已经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上机操作。但由于上机操作部分不在考试内容之中,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也十分有限。

3管理运筹学课程改革思路

3.1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针对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为了适应教学向应用型转变,应当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首先,为了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在线性规划建模和求解过程的困难。应当将管理运筹学设置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在学生完成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课程学习,一些管理运筹学所需的数学知识还掌握的比较牢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对一些基础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所涉及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手段上,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是对课堂的丰富,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当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同样也会导致授课节奏变快,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应当适当增加黑板教学的比重,特别是在理论教学部分,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理解所学知识,提升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管理运筹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同时上课的人数往往在100人左右。而过多的学生,也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同时也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应严格控制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规模,以1~2个班,不超过50个人为优。

3.2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使用运筹学的手段来解决管理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同实际进行联系。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应增加案例教学在管理运筹学中的比重。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也能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案例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在课程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提供一些管理运筹应用的素材,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实践问题进行加工和优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管理运筹学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要加强启发式教育。传统的管理运筹学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不仅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因此,应当加强启发式教育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置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对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过程,也应紧密同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来加深其对新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单纯性表法求解前,可以紧密同图解法进行联系,指出每一个基本可行解在图中的位置,这样可以使知识点联会贯通,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管理运筹学并没有那么难以学习。

3.3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学习课时

管理运筹学软件的普遍应用,是管理运筹学教学的一大突破。目前各个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软件有Lindo、Lingo、Excel等,这些软件的应用,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学生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门实用工具,对其未来的就业提供较大的帮助。传统的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不仅过程繁琐、求解速度慢,同时当决策变量的数量多于10个时,学生几乎不能进行求解。而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提高了运算的精度,又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通过实践证明,将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占到总学时的20%,就能够使学生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过程,同时也能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课下,也应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将有想深入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同学组织起来,组织大家对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同学进工厂、进企业进行调研,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打破课堂同实践之间的隔阂,使同学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并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4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应当对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为了实现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型,我们对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进行了全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在课后,组成管理运筹学兴趣小组,鼓励同学将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应用到管理实践之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符合本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保证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因此,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也应适应这样的变化,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应当适当降低笔试考试的所在比重,而增加对学生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考核,通过全面的考核体系,即增强学生对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是对其自身全面能力提升的一种督促和促进。

4结语

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管理运筹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应进行重新设计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通过对目前管理运筹学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设计的实施办法,希望对提高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同时这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杨嘉歆.管理运筹学中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J].价值工程,2012(06).

[2]何丽红,陈士成.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3]王旭.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