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5:29:32
导语: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连锁经营企业构建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
1、降低连锁企业运营成本,提升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在连锁企业中,高效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地实现总部与各个分支之间,各个分支之间资源的整合、共享。通过财务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连锁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的收集、加工和储存,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提升连锁企业的会计控制水平。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能降低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连锁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从而提升连锁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规模优势和良性系统循环。通过构建财务信息化,连锁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摆脱传统的会计手工操作处理,而财务信息化系统将企业与各分支之间联系起来,促进信息的传播和储存的效力,有效提升连锁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另外,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和利用企业沉淀资金,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资金周转效率,为连锁企业的进一步扩展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对提升连锁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2、优化企业会计流程,改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连锁企业由于经营地点分散等原因,企业总部在对各个分支进行会计控制存在诸多困难,对连锁企业各个分支单位的会计控制存在控制成本过高,会计控制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控制水平,不利于连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因此,实施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强对下属分支单位的会计实施控制,同时加强对分支单位的资金运营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会计集中核算,实现连锁企业对各个分支单位的会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会计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另外,连锁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大大提升了连锁企业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工作时速度更快,数据输入和传送的准确性更好,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但是,在实施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信息安全的防范。连锁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但是同时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由于系统软件的不稳定性和设计缺乏合理性,系统在维护和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数据信息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容易遭受人为的篡改或删除,这不利于连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防止软件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和管理,加强对会计人员操作行为的管理,防止数据信息遭到篡改,加强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监督和控制,保证连锁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
3、推动连锁企业信息化进程,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大大提升了现代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格局,促进了连锁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连锁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于连锁企业而言,能够大大的提升现代连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帮助连锁经营企业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连锁经营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必须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能够大大提升连锁企业与各分支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地实施统一的财务管理,加强对连锁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提高连锁企业的财务控制水平,便于连锁经营企业收集来自各个分支的财务数据,对连锁企业的财务数据实施实时管理和分析,从而挖掘数据关键信息,为连锁企业的管理决策的制定和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依据。实施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了连锁企业对企业发展的预测和规划,便于连锁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
二、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管理和软硬件配置
实施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大对信息系统建设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在连锁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信息风险的防范。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维护,通过利用复杂的编码计算方式和身份验证系统,防范不法分子破坏和篡改会计信息,降低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风险。另外,应该加强对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以及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处理流程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操作进行流程监控,加强对用户操作的痕迹控制,对信息数据的输入和传输加强监控,控制数据的质量。另外,连锁企业应该建立稳定的、安全的信息系统运作环境,提高对信息系统设备和服务器的管理水平,充分地满足服务器的防火、防磁、防潮等要求,加强对机房的安全监控。通过完善连锁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保证基础设备能够充分的满足连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
2、完善连锁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
连锁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充分的管理机制保障。因此,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连锁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行的重要保证。连锁企业在建设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完善,改善企业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是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机和目的。因此,连锁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明确企业管理目标,重视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不断的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和企业资源系统,连锁企业只有通过方方面面的制度和规章的改善,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另外,连锁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将带来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变,因此,在建设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水平。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制度等,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优势的充分发挥。
3、利用信息化工作平台整合信息,防范连锁企业财务风险
在连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因此,企业应该不断的开发和升级优化财务信息系统,加强对财务信息化工作平台的信息整合,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将企业各个分支的财务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连锁企业总部能够及时掌握各个分支单位的财务状况、往来账目的处理流程和效率。连锁企业应该重视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财务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提升企业资金周转和利用的效率,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企业价值提升。例如,苏宁电器通过不断的升级和优化财务信息系统,从而防范了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了苏宁各个分部账务的顺畅处理,保证了苏宁总部清晰的了解各个分部的财务状况。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大对财务资源的整合,促进了企业财务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和资金的周转效率的提升,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行之有效的构建和运行,促进企业价值增加。
4、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人才的配置
一、充分认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二)企业档案部门要做好对计算机系统及数字设备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数据)的采集、归档、存储和管理工作,做好对已有纸质、照片及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工作,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
二、明确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以促进、完善企业信息化和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企业应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科学适用的文件归档、保管和利用管理系统,正确处理循序渐进与整体提升的关系,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四)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原则。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的联系,提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将档案管理系统纳入企业信息化系统之中,实现档案管理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
(五)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以管理统领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创新。企业档案管理理念、方法、技术和手段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管理的需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整体要求。
三、建立健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
(六)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的形成、流转、处置和监控制度,收集、归档、鉴定和销毁制度,利用和保密制度,安全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实施的保障措施,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电子文件的数据格式,实现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全程管理。
(七)企业应保证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和有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和长期的电子档案,应同时保存相应的纸质档案,并确保相关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一致性。
四、建立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档案管理系统
(八)重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软件的选择与开发。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应与企业有关管理系统(如设计、生产、经营、财务、材料、管理、服务等)相衔接,确保档案部门对本企业各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合、控制和传递。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遵循模块设计、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九)依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适应多种文件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具有互联网及内联网检索功能,能够实现收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权限控制、统计报表、鉴定销毁、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满足企业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五、完善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信息数据库的管理
(十)企业档案部门应参照国家有关文件材料归档规定,根据文件和数据价值,确定电子文件归档的范围、内容及保管期限。企业档案部门应与信息管理部门共同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类业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制造、产品数据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电子邮件系统等)所形成的文档及数据库信息提出归档管理方案。
(十一)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企业档案部门要建立严格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库的安全。
(十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信息技术为档案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档案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根据企业经营需要,提供专题或集成的档案信息服务。
六、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
(十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引导;中央企业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及控股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十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改革与流程再造相结合,与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相结合,要积极开展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研究,及时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不断实现管理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主要进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改造和运用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等与企业内部的软硬件系统相结合,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但是,企业的信息化主要依靠的是知识转移,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够大大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并为企业的发展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就必须实行行之有效的知识转移,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转移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比较多,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被转移知识的特点和组织文化。在被转移知识的特点这个因素上,其主要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等,是知识转移的重点但也是较难进行转移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组织文化,由于不同的组织文化差异较大,而只有将知识双方的文化变得更加具有兼容性,才能够有效的实现知识的转移。
二、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的六类知识转移
(一)约束型转移
在企业的知识转移中,该转移主要指的是咨询监理方向信息化项目建设方进行知识转移。其转移的效果主要受到转移双方的信任关系和建设方的意愿的影响,但只要存在咨询监理方,约束型转移都是存在的。这种类型的转移在内容上是单向的,主要是咨询监理向建设方进行知识转移,转移的内容主要包含建设方所没有的通用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知识以及质量管理知识等。
(二)指导型转移
该转移方式主要指的是咨询监理方向信息化项目用户进行知识转移,其主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用户方的水平两方面的因素影响。随着监理制的产生,这种转移方式和约束型转移一样也逐渐的走上刚性化。在内容的转移上,主要是咨询监理方将信息化项目阶段成果、信息化解决方案和IT供应商评价知识等用户所需要的知识,是一种单向的知识转移。
(三)竞争型转移
竞争性转移的产生主要来自建设方和建设方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知识转移,建设方的竞争者主要包括招标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和专门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相关IT企业。招标竞争者的竞争是一种直接意义上的竞争,主要是进行竞争对手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的实施方法等一些可以公开的内容上的知识转移。相关IT企业的竞争是一种间接意义上的竞争,主要是建设方在与这些企业合作研发共同制造的相关成果的转移,其转移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建设方的学习能力。
(四)合同型转移
这种转移的形成主要是委托方和方之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知识转移的刚性转移,必须进行的一种转移。在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合同型转移主要是:委托方将行业业务知识、流程知识以及相关的制度知识转移给方;方向委托方进行信息化解决方案和IT技术方面等内容的转移。
(五)参照型转移
这是一种进行知识借鉴的转移过程,主要是信息化建设较完善的企业向要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企业进行知识转移。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学习,实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这种转移不一定会发生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主要受到用户方的水平和学习意愿的影响,是一种可进行也可不进行的知识转移。这种知识转移也是一种单向性的转移,转移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成果、业务流程和需求描述知识等信息化建设较完善的企业所具有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六)适应型转移
适应性转移的实现,主要受到建设方与建设方相关合作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影响,只有双方达成一定的利益协议,适应性转移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建设方合作的相关企业主要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进行本土化发展的跨国企业,另一种是对建设方起到辅助作用的相关厂商。适应性转移是一种比较长久而且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够为信息化项目的假设带来非常积极的效果。在知识转移的内容上,主要包含跨国企业的最新管理知识和IT知识等和相关合作厂商独特的知识、理念,是一种双向性的知识转移,但是,这种转移的效果主要是受到建设方和建设方相关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意愿的影响。
三、结语
知识转移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采用模型分析、定性定量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实现相关知识的成功转移。与此同时,还应当将成功的知识转移长期的落实发展下去,并相应的进行知识转移相关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真正的促进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是建立在现代网络通讯的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但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现代网络通讯。在企业会计的软件应用上,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应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使得企业在会计应用方面发挥更大的能力。
落实《企业会计准则》的统一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针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准则解释。在内控建设方面,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企业内控规范培训,重点抓好对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并将内控规范培训纳入会计等专业人员的评价和后续教育内容。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应尽快建立会计信息控制系统,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手段均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利用信息技术披露会计信息,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同时,也对会计信息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电子信息是否可完全替代纸质信息、电子信息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以及电子信息产生的真实性和披露的安全性等,这些都对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企业会计准则通用标准的实施
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影响面广,实施难度大。首批实施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着重处理好“五个关系”。要处理好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企业年报编制及审计的关系、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信息披露相关法律责任的关系、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交易所现有报送系统的关系、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内控实施的关系、通用分类标准实施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确保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成功。相关监管部门、各地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研究开发XBRL技术的软件厂商和科研单位等有关方面要切实做好各项配套工作。
财政部组织起草xBR 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并且高度重视通用分类标准的贯彻实施,组织了周密的实施和推进方案,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积极贯彻实施标准的优秀典型,也是标准化运行机制的良好范例。
我国在开发和制定xBRL系列国家标准和通用分类标准过程中,采用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分类标准趋同的架构,并结合中国国情对通用分类标准作了改进和优化。制定与实施机制体现了包容性、协调性和权威性,其设计蕴涵了符合xBRL发展潮流的前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会计信息化的S aaS模式
SaaS模式可以给我国企业带来诸多益处。首先,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一大因素是费用。传统会计信息化实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投入可能还只是开始,随着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得不断投入资金,对于资金不充足的企业来说是较大的负担。而SaaS模式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会计信息化实施成本,企业只需定期或根据服务量来支付服务费0A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费用往往是每年几百元),这些费用大大低于以往购置软件的成本,避免了以前实施模式的大笔资金投入,提高了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当前众多企业正处于金融风暴中,SaaS可以使企业以极低廉的价格获得竞争优势。其次,saaS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率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灵活,他们需要会计信息系统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及时反应,传统模式实施项目周期较长,同时在日常软、硬件的维护方面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采用SaaS可以减少项目的实施周期,系统的维护也大都交由服务商完成,由此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从而建立起轻便灵活的运作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构架
1 网络技术架构
硬件设备是构成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物质基础,也是基本组成单元。系统的硬件配置必须具备可靠性、运算速度快、传输速度快、存储容量大、设备实用性强等特点。不同的会计信息化模式所需的硬件基础也有所不同,基于网络基础的模式均需要比较完备的网络硬件设施,这些硬件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用户工作站、交换器、路由器等。
2 软件技术架构
由于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化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在最初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软件平台必须简单、易用、实用。企业可采用购买商品化软件、在线租赁、自行开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途径取得会计信息化软件。购入现成软件应该是绝大多数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企业要购买成熟软件,在选择软件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个软件是否经过了比较好的考验。一个刚上市的软件必然会存在许多软件错误,而经过一段时间考验的软件,它的软件稳定性相对要高。
四、在信息化管理软件中进行业务核算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很多业务的核算方式进行了修改,企业出租厂房等业务也包括在其中。ERP系统等信息化管理软件往往有滞后性。直到最近才有一些软件公司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推出新的版本。笔者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企业出租厂房等业务如何根据新的规则在信息化管理软件中进行核算。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如果将自由的厂房等设施出租给其他企业使用,那么就需要按照投资性房地产业务来进行核算。这跟原有的业务处理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为此在ERP等系统中有很大的改变。企业要使用好这个功能,必须对这些新旧方法的差异有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沈浩鹏: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构造与实施问题的研究囚]天津工业大学,2006
2012年1月,新标准正式实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于2012年年初,在企业征信系统“借款人特征”一栏中新增了“微型企业”选项。同时为了适应国家统计局的2011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新标准,征信中心还对企业征信系统使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进行了调整,以此来规范行业分类,促进企业划型准确、标准。
从行业划分条件指标看,新标准中各行业的条件指标有所简化,条件指标数从原标准的3个或2个简化为了新标准的2个或1个。如:农林牧渔业采用营业收入一个指标,工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及信息传输业等采用了从业人员数和营业收入两个指标;居民服务、金融企业等服务行业采用从业人员数一个指标等。从行业划型标准看,新标准有升也有降。新标准较原标准在从业人员数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营业收入指标上的要求大幅提高。如:工业大型企业营业收入的标准由原来的3亿元提高到4亿元,人数指标由原来的2000人下降为1000人等等。其中,变化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大型企业的营业收入由原来的1.5亿元上调至20亿元;信息传输大型企业的营业收入由原来的3亿元上调至10亿元。
二、存在的影响
(一)征信系统存量数据大,人工短期全面更新信息有难度
征信系统数据要与新标准保持一致,征信系统存量数据中企业特征的更新工作是难点,据2012年征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末,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达1809.2万个,其中,有贷款卡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个数为844.3万个,有信贷记录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为353.1万个。按照新标准执行,若通过手工对存量客户信息进行重新分类,这种重新分类工作量很大,并且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导致新标准执行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将会是一个挑战。
(二)划型标准调整使征信系统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受到影响
企业划型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影响着企业征信系统对企业特征的划型分类,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征信系统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在2012年以前,征信系统中各项企业信贷信息按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其他”企业类型,从2012年新增了“微型”企业类型后,对原来的大中小型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数据的连续性造成影响,使现有数据与历史数据缺乏可比性,导致系统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减弱。
(三)企业规模划分变化频率高,征信系统信息数据更新频率低
从划分指标看,新标准显得的更加灵活,企业规模划分则随条件指标数据的变化而按月变化。如:某“农林牧渔”企业,1月份其营业收入指标数据为502万元,在“中型”企业范围,而到2月份其营业收入则为480万元,其须归为“小型”企业;然而对于企业征信系统而言,目前企业的基本信息仅能通过一年一度的贷款卡年审工作进行更新或是在新标准执行后人民银行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批量修改更新,系统信息数据更新频率过低,会直接导致征信中心按月下发的企业征信系统立方体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出现较大的统计误差。
(四)对混业经营企业的特征界定比较难
新标准在企业划型方面对行业分类更加细化,行业种类与2011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相统一,如将原有的“住宿和餐饮业”拆分为“住宿业”和“餐饮业”,当存在以上两种行业混业经营的企业在办理贷款卡时,由于各自所对应的“微型企业”特征分类标准不尽相同,新标准未对混业类企业划型做特殊规定,这就使得在对混业经营的企业特征界定时出现选择性难题。
三、相关建议
(一)建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利用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批量查询和批量修改功能,按照“企业行业、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条件进行限定,批量筛选出企业,并参照新标准对企业特征进行批量修改,以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相关基本信息的更新工作。
(二)改进数据报送模式、优化划分方式。一是建议修订金融机构报送企业征信系统数据模式、完善数据报送内容,要求各金融机构按月报送企业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当月有信贷余额的),信贷数据的报送方式仍然为“T+1”;二是目前企业规模的划分是通过手工进行分类,建议借助科技手段,根据行业分类、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四个基础数据字段,在系统中实现自动划分。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电子商务
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有着推动作用,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信息系统有着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企业该如何面临这种挑战,面对这种问题在财务管理方面又该有何种对策来适应新环境。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前提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的完善,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也逐渐细分在各个方面。
1.对会计主体的影响。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核算,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也只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在会计实务中根据一个特定的主体划定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而在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下,使得原有的主体外延,不单单是原先固定的那个主体,更延伸了一种“虚拟”的外环。它具有不稳定性增加了会计主体形式,让会计实务处理起来更高速,快捷,并没有否定原有的会计主体假设,因此我认为在会计信息化下的企业可以调整对会计主体假设的认识,使其更能面对当前信息环境的选择,但也不能脱离原始会计主体内涵。
2.对持续经营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即界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使得企业虚拟目标的诞生,这种情况下发展是无法预见和判断的,但这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运作,在企业还在经营期时会因为这种不稳定性不断与外部合作以求从虚拟向实体转变。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能促进企业加快步伐,力求生存来保持企业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
3.对会计分期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的加成和传送不再受过多的时间制约,这使得管理者所获得的信息更有时效性。会计分期本是持续经营的一个补充,能均匀分期获取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报告,信息时效性便能适当缩短使用者对报告需求的期限,更能确保当期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不过最终报告的实质性内涵还是没有改变,提供给管理者的讯息仍是原本应提供的,只是缩短了时限,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原本的会计分期假设仍然实用。
4.对货币计量的影响。货币计量即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随着电子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追求附带财务信息的电子交易载体,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于网上交易更为便捷,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会对实体货币有一定的冲击。
二、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功能的影响。传统的会计职能主要界定在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上,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会计功能不断进行着改善,使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核算型职能上,更向着新型管理型转变。信息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做账的效率,使得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能有所提高,对于复杂的会计核算能在短时间内按既定的程序计算出来,节省人力和时间。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发展中,企业的会计环境也不断变化,因此会计职能也应进行一定的转变,保证各功能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为企业会计分析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2.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信息化影响程度的深入,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得不断调整。其中会计控制无疑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环节,信息化使得会计人员的的知识多面化,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会计人员的职责也相应的加重。而信息处理集中化容易使得数据重叠,工作人员的偷懒舞弊,因此不能仅仅靠着少数管理人员的控制,应该在企业内部设立多个部门进行监督考察,明确各自目标,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对财务信息的影响。企业财务信息主要指财务报告提供的资料,包括对外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相关附表,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信息集中化处理使得财务信息的获取更快捷方便,又财务信息是实施财务管理行为的主要依据。为了财务管理人员能掌握到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实施有效的管理,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呈现形式尤为重要。在会计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只需录入原始数据,通过会计软件计算出相应的结果,因信息的共享性让各财务管理人员获取的财务信息时效性强。由于财务信息对技术的强烈依赖性,会计信息化更能推动财务运作过程,简化复杂的会计处理程序。同时由于数据是在电脑上操作,脱离了纸质的实体性,难免引起不法人员更改数据。信息化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只有在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和更新,才能充分把握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浪潮的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必将与国际接轨,对传统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企业对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和技术创新要求日益迫切,传统财务管理软件已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要求,财务软件的国际化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
4.对财务国际化的影响。近些年我国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满足会计开放需求,也是经济开放和财务国际化的需求。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一样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因为国情的不同我国在实施会计制度时带有中国特色,但在处理相关事情要与国际接轨时,又要把财务信息如报表调整为国际形势。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浪潮的影响,会计信息化的推广使得国内信息必须及时对接上国际最新发展轨迹。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实现电子信息化的重要环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形势不断改变,各个企业对于信息化运用程度和技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软件功能已不能及时满足企业最新形势需求,因此财务国际化对于会计信息化需求是日益迫切的。
三、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会计信息化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近些年由于计算机安全所产生的经济损失也十分之大。(1)信息化使得财务分析具有时效性,但过度的追求快捷而忽略财务信息本质是有悖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2)电子财务管理数据处理是集中化、自动化,因此,系统设计的不严密性可能导致连续性数据错误与重叠。(3)信息储备介质的不稳定性可能使得财务信息的丢失。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数据几乎都保存在计算机数据系统中,经营活动十分依赖计算机系统,一旦有缺失导致的结果可能无法预估。(4)计算机病毒带来的风险。每年因为电脑被入侵所造成的损失数目之大,企业财务管理核心一旦泄露,就有可能是企业失去竞争力,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四、企业面临会计信息化应采取的措施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能接轨最新经济发展。(1)必须建立更加严密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推进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应对电子商务发展。(2)优化会计信息化软件。企业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体系结构和模块设计优化,对系统安全隐患进行排除,既能解决远程分享,又能确保系统安全。
五、结语
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使得部分企业在综合财务管理方面滞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当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业务结构日趋复杂,会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时间局限性变小,充分满足企业高效管理的需求,是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总体大流的信息化建设,归根结底财务管理模式还是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在加强了信息系统的更新同时不能忽略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扎根于实质,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化给财务管理带来的正面影响。
作者:张红豆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电企业 电力运营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085-01
根据实际状况来分析,基层供电企业的工作中心就是尽可能实现稳定、安全运营,对供电企业生存以及发展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多,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电力运营工作质量比较低。[1]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影响下,虽然市场化进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但是,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不适应市场环境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导致电力运营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信息化建设显得较为重要和必要。
一、电力运营信息化建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运营意识
电力行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市场都被卖方占据,其资源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这就导致电力企业不能够从根本上重视用户提出的需求。供电企业的核心所在就是发展和运营,所以,其开展的所用活动都要能够满足市场发展和运营工作的需求。[2]“质量差、水平低”是目前电力运营行业服务工作的显著表现,因此,要能够不断完善其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其存在的影响因素,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发展地位。
(二)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电力市场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面都达不到要求,在过去较长时间发展内,电力企业都没有意识到用户需求、发展基础的重要性,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所以,无法意识到用户用电需求变化、生产经营状况、设备增减容量进行掌握的重要意义。所以,这些因素都导致供电企业在对客户潜力进行挖掘时受到影响。
(三)内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供电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体系有待完善,需要通过运营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加以体现,但是,对于检修、维护、管理等工作职责却大都由单一的部门加以承担,这就导致供电企业在实际发展和进步过程中不能够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到发展计划制定过程中,从而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运营措施分析
(一)对电力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
资源整合和资源禀赋作为电力企业提升自我竞争优势的主要措施,为了能够保证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必须要能够通过各种信息化途径整合管理资源。[3]虽然在过去电力工业相关领域中已经开始运用信息技术,但是,这种应用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而是孤立、分散在不同领域中。因此,在综合和集成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过程中,要能够对电力企业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保证信息化建设能够满足信息资源规划方法、软件支持工具、标准规范的要求,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为了能够保证电力行业在网络、信息方面达到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对电力系统数据网、光纤通信网、信息化进行有效的统一和整合。还要能够把管理信息系统等其他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内部整合,通过持续有效的发展,电力行业内部不同的子系统都使用了相应的管理软件以及平台,这将会对管理维护、使用操作以及整体效果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能够做好平台整合工作,并且整合不同信息化应用系统。
(二)做好系统科学升级以及改造
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的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源,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划分为事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等不同的系统。其中事务处理集成就是面向客户群体的一个主要界面,负责采取各种业务数据,并对信息进行保存和创建,将其综合运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结合流程化业务管理标准来进行人事管理、电力生产、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预算、电力运营等各项业务,并从信息化管理思想对内部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组合。[4]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知识环境为办公自动化提供更大的便利,从而协调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则是通过网络系统监控不同的工作组和雇员;决策支持系统则是综合业务处理以及客户群体的相关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为管理工作人员各项战略的制定、市场开发、公共关系管理、效益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决策。
结语
电力企业运营和发展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将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决定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所以,供电企业需要能够从根本上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管理技术、服务质量,建立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出更多优质的能源。
参考文献:
[1]夏传鲲,刘思青. 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 煤炭技术,2011,06:254-256.
[2]田聪,田光辉. 县级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信息化建设发展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5:65-66.
[3]赵若楠,李瑞娇. 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探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1:98-99.
[关键词]信用管理;一体化平台;数据中心;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233-01
1.信用管理背景与现状
1.1 信用管理的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日渐成熟,现代市场经济已迈入信用经济时代,信用体系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主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如何更好的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将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1.2 国网公司信用管理现状
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开展主体的企业信用评级,获评“AAA级”的最高信用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并积极推进电力行业信用建设,公司部分下属企业也有自行开展企业信用建设。但是均仅针对各企业本体的信用建设,缺乏对客户、合作企业、内部员工的信用管理,依旧存在电费回收、供应商履约等各类经营风险。
1.3 信用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
国网公司现已建有一体化信息平台、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实现各项业务的深化应用与融合,以及企业级数据资源的全面纳管和高效应用,在此基础上开展公司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企业信用管理的提供有力支撑,无疑可以更加规范高效地开展经营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控制,助力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2.信用管理系统简介和架构的探讨
2.1 系统简介
公司信用管理系统可涵盖公司信用体系、客户信用、供应商信用、内部员工信用等多方面应用,对公司主体、公司下属企业、员工、客户、工程建设企业、供应商的信用信息统一进行采集、整理、存储、分析,通过合理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管控、事后评定,有效减少或规避经营风险。
2.2 系统架构
信用管理系统可采用统一建设,二级部署,多级应用的架构,为每个国网公司的下属企业都建立自身的信用管理系统,同时上级企业可以查看下级企业的信用建设情况,达到多级应用,纵向贯通,信息共享。
2.3 数据交互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核心,而完整规范的信用信息是信用管理的基础。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完善信用标准化体系,规范信用信息数据管理。
系统将对国网公司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抽取,通过财务、人资、安全、生产、营销等多套系统采集所需数据。
除了内部的数据交互,系统还可与社会上的政府各级信用管理系统、第三方征信平台等进行互通互认。从而获取外部企业、客户以及公司员工的社会信用信息,也可将客户缴费与欠费信息反馈于外部信用管理平台。
通过公司与内部以及社会征信平台的数据交互,建成公司的信用数据中心,纳入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统一管理。
3.信用管理系统功能与作用
3.1 大数据助力企业提升信用等级
信用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交互,根据企业信用评级机构要求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从人资、财务、安全生产、企业文化等各系统取得企业自身信用评价所需要的各项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
建设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信用体系评估机制,实现内部评估功能,及时通过大数据以图表等直观的方式展现各单位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掌握薄弱环节,从而针对性的提升企业信用等级。
3.2 与社会征信互认提高电费回收
公司信用管理系统可通与过CRM、营销管理等系统以及外部社会征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实时跟踪客户信用变更,实现客户资信评估,对电能交易实施全过程的信用管理,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
将电费缴纳、偷电窃电纳入社会征信系统,与企业或个人信用挂钩,类似行为将影响企业或个人的信贷业务的办理。而从社会征信平台中获取的客户信用情况也将纳入公司客户信用档案,从而影响客户的用电业务办理,也可为不同的信用等级的客户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有效的提高电费回收率,将电费回收带来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企业经营的可接受范围内。
3.3 供应商征信档案规避经营风险
国网公司每年有大量的工程建设以及物资与服务采购,供应商的履约能力影响着工程进度与质量。因此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通过技术与商务来判断,还应该加入对其信用的评估。
建立统一的供应商信用档案,使用一套评估体系,与内部供应商管理系统、社会征信平台进行动态同步,对供应商企业信用进行评级,将其信用等级做为评标的一项重要标准,进一步规避项目采购的进度、质量、资金、廉政等各类风U。
3.4 员工信用管理践行诚信价值观
“诚信”作为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项,早已深入公司员工的内心。公司可以通过信用管理系统的建设,将信用管理融入员工日常的工作行为中,以制度约束行为,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信用理念,提高诚信意识。
通过人资系统建立每位员工的信用档案,建立员工信用等级评级机制,采用内外结合、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每位员工的信用等级。
内部方面,国网公司已有安全工作、员工行为、保密工作、供电服务等各类奖惩管理办法,再结合公司其他的一些廉政行为、违章违规、离职审计、弄虚作假、文明督察、图书借阅等行为,将这些措施融入至员工信用等级评级机制。外部方面,将社会个人信用以及违法违纪、交通违章等方面带入公司内部参与评级。
员工的信用等级将与员工的评先评优、职位晋升、人才选拔、岗位应聘、年终绩效等各方面挂钩,信用良好者机会优先,信用不良者甚至遭遇一票否决,在企业内部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
3.5 多措施健全失信监察惩戒制度
利用大数据分析、随机抽查、重点督查等手段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发现。通过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实现企业内部跨部门、跨公司信用联动,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开通举报平台,通过匿名举报、实名举报等方式,保障举报者身份保密,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理解成一个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实践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借助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手段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通过将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流程在线实现,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在线获得完整准确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CAD、BIM、intranet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二是管理,指用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安全、成本、人力资源、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此过程是最基本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三是经营,即建立辅助的管理、决策系统,如办公自动化OA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质量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
通过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及时分析处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和健康稳步发展。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设计
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部分系统在逐步建立信息化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隐患排查系统。这些部门即便建立了部分信息管理,但基本上也只是孤立和片面的,只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还不能称之为信息化系统管理,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独立运行的,从整个企业层面还未建立起整合的共享平台。部分系统还没有建立起信息化平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差距还十分巨大,企业信息化建设亟待提升,整合、共享、利用和信息升值。
(二)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国内建筑企业多数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长久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对其管理者造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企业只要做好生产、经营等核心业务即可,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或对信息化知识缺少培训,企业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也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制图、沟通交流等简单的数据处理层面。缺乏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停留在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只能实现基本的信息录入和存储的层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对于管理者需要梳理传统的管理方式,融入新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加强新的管理方式的执行力度,但是信息化是一个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工作,使企业管理者很难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四)软硬件投入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硬件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及辅助设备)、软件系统(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辅助软件)及人员的基本培训,动辄上百万的投入使得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企业信息化上,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应按照“一个企业、一个内网、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的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企业各部门至各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处理基础网络平台。
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策略,就是目标定位上的策略。即信息化一定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否则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四不像”,既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不能为企业的增长创造条件,可能最后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企业高层应当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I信息化应当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需要高层人员的支持,包括各系统部门主管,他们是工作的设计者、变革的支持者和团队学习的教育者。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冲击现行管理体制中不符合科学管理规律的作风和习惯,容易导致冲突。因此,如果没有高层行政上的强有力支持,没有高层人员的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大投入并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古话说:“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软硬件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要在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调研基础上,购置适用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包括引进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员。否则,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根据企业当前业务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根据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流通的要求,选购和构筑由信息设备、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等组成的环境。这需要认识上的提高,即由单纯的选型、买设备,提高到建立性能价格比合算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最根本条件。建设企业信息网络,在原有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外联网和公司内部网络,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三)要有层次的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
首先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的局域网系统建设,并以此为依托逐步构建企业的广域网系统,实现企业用户间的互联互通。同时逐步开发应用各类信息系统,保证各类业务信息传递、审批、查询、汇总等的处理与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为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其次是建立并转换企业各部门业务系统,清理与改造现有单机使用的业务系统,采取开发数据接口程序及修改应用软件系统等方法消除“信息孤岛”,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整合各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以实现协同化办公。协同化办公的重点是解决人员间的协同,明确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和活动准则,缩短沟通的时间,避免重复的工作及浪费,?槠笠倒菇ㄒ桓鼋?“信息”与“管理”紧密集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管理平台。
再次是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是本业务信息化的责任主体。要使企业各项管理业务尽快实现信息化,各部门必须认真整理需求、做好应用规划。同时要加强各系统管理上下级、业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保证信息系统功能完整、切合实际。
(四)制订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好信息组织工作
企业有关部门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做到制度管人,有理可依。说到信息,就不能不提到数据,数据涉及企业的内外资源及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工作的各项标准,它不仅包括企业最基础的业务信息,还包括进行管理监督所必需的能源、工时、材料等耗用的费用开支及预算数据,应该对数据高度重视,实现对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全面分析企业各类信息资源并优化组合,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从而保证标准化、规范化的组织好信息,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作。
(五)建立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基础上,要重视使用外部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密切与地方、业主、供应商等之间的联系,跟踪客户和供应商信息,实现企业与政府、客户、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链管理的信息化,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开展信息化教育,提高全体员工意识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各级人员都是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成败和使用效率的高低。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全员信息化认识水平和开发使用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对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的义务和管理水平,增加对企业的认识程度和责任感,提高其对自身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承认。
(七)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业务模式均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业务在新的电子化模式下如何得到有效安全保障,特别是如何保障系统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安全已经从部署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单一的技术手段,发展到建立整体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因此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就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