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0 15:29:32
导语:在高考历史难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一步:课前预习
复习阶段的课前预习与新课讲授的课前预习完全不同,它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翻翻课本,了解一下学过的历史知识,在脑中有点印象而已,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上课前完成预习学案,达到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预习学案内容分两大部分:1.填充题:依据高考大纲上要求,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特点、影响、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分析归类,在易忘、易错、重点、难点处留下空白,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上课后进行检查提问。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基础知识,查漏补缺,使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同时,又便于本人讲课时有的放矢。2.导语连接题、重点难点题、思维拓展题、史料分析题:这些题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思考,不要求做详细解答,只要求对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听课时具有目的性,如哪些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只做了解,哪些需记笔记等,使学生在听课中有轻重缓急之分,同时这些预习题的分发也为课堂上教师讲课节省了时间,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步: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历史复习课的关键所在,通过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脉络化。但复习课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简单地把历史知识罗列重组,而是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科学地、有创造性地进行整合。使整合出的知识体系既符合高考大纲的要求,又重点突出,难点分析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又能从微观上对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有详细的了解。笔者通常根据复习内容的多少,先从简单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起,逐渐随着复习内容的增多,使历史知识体系所容纳的知识点不断增加,变简单的体系结构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具体的做法是:1.构建一课时的知识体系。如《新航路的开辟》对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时间、人物、影响进行详细的有条理的整合,在构建的体系中突出原因、条件,开辟的影响等重点难点内容。使同学们一看知识体系,一目了然。既便于记忆,有利于能力的提高。2.以专题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如关于中国问题。把古代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内容,与近代中国发展的史料,按时间、不同时期发展的原因、状况进行梳理,建立一个有关发展过程的历史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中国发展史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3.构建比较式历史知识体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对比,有助于学生对战争胜负,改革成败、朝代兴衰、社会进步与落后的原因进一步了解。如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条件、进程、重大发明、影响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看到了科技对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前中英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的对比,使学生不难得出中国失败,英国取胜的原因。总之通过比较式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更有利于学生对解决比较性问答题的能力。
第三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决疑点
在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疑点会不断显现出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势在必行。对此本人实施以下办法:1.突破难点。首先,对难点进行详细分析,找到难点的根源。如是记忆上的、还是理解上的,进行全面把握,找出易于解决的方法。如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深入浅出、举易懂的例子化解难点。其次,把难点放到学生中间,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把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共同探讨,突破难点。2.突出重点。对高考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时政热点、焦点进行重锤敲击,层层设疑,详细分析、阐述、知识拓展、利用历史材料进行考证、分析、练习或让学生写小论文进行分析掌握,以真正达到对重点知识理解掌握。3.解决疑点。关于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疑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释义解疑,对历史学习的方法问题,如历史时间的记忆、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问答题的解题等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激起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第四步:精心选编练习题
历史题的精心选编,对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巩固,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重要。所以选编历史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关联性。选编的练习题不单有正在复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对前段已学的内容进行涉及,使知识相互联系新旧衔接。2.针对性。依据历史高考大纲要求的考点,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选编。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易考点进行反复选编习题,使学生能确实掌握。3、层次性。选编的练习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难易适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中国的应试教育历来备受世界的关注,学生的惰性思维和惯于接受而不是思考向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忌。而今,历史课程的改革也已走进了课堂,生机和活力已成为当下历史课的主题,学生的积极参与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于整体知识的统筹和架构能力是当下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历史执教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中历史课程能力的培养
1、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概述
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指在思维活动中能独立思考,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品质。判是为了突破规则,敢于向定论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一切认识成果(包括优秀的文化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过这样的论述:在适当的条件下,95%的学生能够高水平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学生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原因不在于学生智力方面.而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适合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他认为“内部机制的唤醒”,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帮助”。只有在“批判意识”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其内部激活机制始终处在“蒙昧”状态,窒息了学习者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降低了学习应有的效果,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份调查显示“我国21_4%的学生在课堂感到紧张、压力很大。只有4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愉快、宽松”。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充分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独特个的表现要能接纳。
其次,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削减和消弭学生的“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创设各种有利学生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善于发现,敢于提问,乐于思考,让课堂成为学生敢于批判性学习的主阵地。
最后,营造快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奏要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民主,学习方式自由,师生的个性能充分展现。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摆脱束缚,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从而大胆地思考、大胆地批判。这里的“批判”是学习主体的内在“反省”状态和倾向,它的价值不在于解答了多少道题目,而是内化、重新建构和扩展了多少知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惰性的局限,以敏感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所感、所悟中体验挑战的刺激、成功的喜悦。
2、归纳能力的培养方法
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有让学生在针对性的实战训练中,才能通过不断的教训与经验总结。去巩固与强化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而去提升学习该知识所必备的能力,也即把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统一起来。因而,需要从训练的方法上人手,把学科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应对高考有机结合,既要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按照任务的难度梯级去给学生布置训练任务,实现一举多得。
首先,按学生兴趣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学生开始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因而,要从学生的兴趣人手。第一,要在学生中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对哪一类的事件感兴趣,这样可确保训练的针对性。教学不能是教师个人一厢情愿的行为,最起码应立足于大部分或者多数学生的兴趣点。第二,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进行分类。不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就适合作为训练内容的,如在事件的焦点时期,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却不能作为一个训练的内容展开。因而,要注意分类,如哪些是一般性的知识,哪些是教学中的难点或重点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三,要密切与学习进度结合。任何训练都要与学科教学相关,在确保训练拓展弹性的基础上,也要保证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如超越教学进度、打乱整个教学计划等。
其次,按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要求训练。虽然是能力训练,但还是要注意与高考结合起来。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因而,在训练中也要注意三结合。其一,把历史知识的归纳综合训练与高考类型题目练习相结合。教师在训练时,要提前把训练形式做好,尽量与高考模式贴近。虽然是能力的训练,但也要与高考的任务结合起来,实现双赢。其二,与教材难点和高考难点突破相结合。这些难点,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多种可能的形式领着学生去突破,然而由于如此被动的学习,学生们还是会有夹生现象。在这种能力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寻求突破,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可以达到知识的强化,也可以实现内驱能力的提升。
其三,与重点强化相结合。无论是教材中的重点,还是教师根据经验总结出的重点,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外,一般很少有其他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将能力训练与重点的理解与掌握相结合。通过它们的整理,可以把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历史时期的重点知识归纳在一起,更直观,线索更清晰。
参考文献
[1] 高国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教学与管理,2011(31).
关键词:高二理科班;历史“小高考”;复习策略
高二文理分班后,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是高考科目,其他4门必修科目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因此,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也称为“小高考”。历史学科是理科班学生的“小高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首先,绝大多数选择理科的学生是由于高一时因对史政不感兴趣或学习不得法导致学起来比较吃力,基础差,能力弱,题目做不好,学习信心不足。其次,相较理化学科注重抽象思维而言,政史学科注重形象思维,要求背背记记的内容很多,枯燥乏味,不像理化那样充满挑战性,不容易找到成就感,没什么意思,不高兴背记,从心理上排斥政史。再次,“小高考”是在进入高二后的来年3月举行,只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既要完成选修3一本书的新授课学习,还要进行所考三本书(必修1、必修2和必修3)的两轮复习,时间紧,考点多,任务重(4门必修同时举行“小高考”,年底前还要举行劳动技术省级测试,如果不过关,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关键是高考5门科目学习不会停止,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做)。要想一次性门门通过,并尽可能得A(一门A高考时总分加1分,4门皆A,总分加5分),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学情和考情,要想帮助理科班学生在历史“小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带“小高考”的体会,谈一谈高二理科班历史“小高考”的复习策略,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透彻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准确把握备考复习方向
“小高考”之前,省考试院都会公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考试说明,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从而加强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研究考试说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阐述了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是“小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学习、研究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最近几年“小高考”试题真题以及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等具体题目,考查这些题目所涉及考点和能力要求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第二,研究“测试内容和要求”,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明确了“小高考”的命题考点及其考查时的相关能力层级要求,有助于备考师生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研究这部分内容时,要明确“小高考”有哪些考点和能力要求?这些考点和能力要求在近几年“小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与以往相比,考点和能力要求有无调整与变化?如有,体现何在?这样的调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考试时有可能会怎么考?所有这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第三,研究“典型题示例”。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所选用的题目都是近些年的“小高考”真题,是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认真研究“典型题示例”,有助于我们备考师生了解“小高考”,熟悉“小高考”,粗略感知“小高考”的深浅难易,做到“知己知彼”。
二、认真研究“小高考”试题
在透彻研究考试说明之后,就要研究“小高考”试题了。研究“小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将这些试题做一遍,而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方法,预测揣摩命题趋势。同时还要注意研究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与“小高考”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上的差距,以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具体操作时,要在宏观上,研究历年考题找共性、研究近年考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找规律、研究不同考卷找特点。微观上,分析“小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重点、命题难点和热点,了解哪些考点会重点考、反复考,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比对近几年“小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稳定性;结合考点和能力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并结合参考答案的答题角度、表述方式、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规范答题习惯,做到该得的分拿足拿满,不因非智力因素而无谓丢分。
三、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如前文所述,理科班学生在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历史学习比较吃力,基础知识差,考试成绩不好,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历史学习规律,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收获成功的喜悦,积跬致远,从而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四、“三有”“六要”贯穿复习迎考始终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做到“三有”“六要”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教师的“三有”――心中有本、目中有生、手中有法;“六要”――备课要实、上课要活、作业要精、互动要勤、辅导要细、考核要严。学生的“三有”――心中有标(课时、单元、模块目标)、目中有师(父母、教师、同伴)、手中有方(规矩、踏实、方法);“六要”――预习要恒、听课要专、作业要真、纠错要快、学中要悟、过程要实。
五、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满足学生目标需求差异
必须围绕考试说明中明确的考点及其相关能力要求进行复习。第一,老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考试说明中的“测试内容”是“小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与之对应的“测试要求”是主干知识里的具体考点。在解读具体考点时,向学生讲明位于每一考点前的“行为动词”是体现能力考查层级要求的,它告诉我们该考点要掌握到何种程度。第二,在记忆考点内容时,教师一方面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体现的认知规律,建议学生“滚动”记忆,不断重复,以巩固每天的复习内容。另一方面,围绕考点及其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进行训练。题目设计要适当兼顾能力,以满足冲A学生之需要,否则,他们就不够吃了。
六、实行“教学案”,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案”,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要做到“五个一”和“一个二”,即集体备课由一个人主备、主讲、主修改、主编学案和练习,备课组成员回去后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调整充实。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启发式”教学,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要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的和谐课堂,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共同进步、提高
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档提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物理基础弱的同学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良好机会.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三学生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是弥补以前学习中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中的不足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学生复习计划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一
第一轮是全面撒网式的复习。把高中课本按顺序过一遍(语文除外)。该背的东西在这一轮复习要基本搞定,数学要把不同的章节中的基础知识巩固一遍,能把内容跨度较小的题目基本解决(如果你的要求比较高的话),英语要把高一到高三的知识点重过一遍,这个过程应该有一套比较好的题量比较大的资料。文综跟着老师的复习过程走就可以,重点还是要把基础知识巩固背熟。语文要多注意积累,字音、字形等方面需要注意,该背的古文等要背熟。这一时期大概从高二暑假到高三上学期结束(不同的地方在具体时间安排上可能不同),文科生应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语数外上。
第二阶段是属于专题性质的复习。这一阶段在跟着老师的步骤走之外,自己再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专题性质的资料。语文除了前面的基础知识之外,要对阅读题和作文加以适当注意。具体方法是多做一些试卷。可以是历年的考题综合,也可以是最新的高考快递题目等。数学要集中力量解决后面的综合型题目和一些难题,对于要运用的原理不要有疏漏。英语应该保持大量做题,碰到新的题目要注意总结,要注意听力和阅读。文综应该市场上有很多专题复习的资料,可以选择一些。比如说政治需要看一些时事材料,可以对这些材料中可能牵涉的问题加以总结。历史可以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复习。地理主要是把书上易考的重点当专题来复习,还要注意三科结合的题目。这一段时间大概要到高考前一两个月,重点是多做题,多总结。要适当加强对文综科目的重视。
第三阶段是冲刺阶段。主要是做综合试卷和模拟题。虽然不一定在高考中能碰到,但做一些综合试卷是对高考的一种模拟。无论从内容还是心理上。记住做完卷子之后要注意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在做卷子之余可以把以前背过的文综基础知识翻一翻,熟悉熟悉。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二
1.多看积累知识
高考前的中词复习计划及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看一些平常积累的知识点。在平日里,老师在讲解了一些知识后,还有自己平日里积累的知识点都是可以作为高考时候冲刺复习的方法,所以进入高中之后就要对所有科目的知识点进行累积,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死角,要相信,平时的一个小小知识点都可能是在高考中被作为一盒考点,成为一个分数提高的方面。这对与高考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2.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都说人生不打无胜的仗,对于在高考冲刺复习计划及方法的制定,那么既要制定详细而且非常周全的复习计划。每日计划或者每周计划,再或者是每月计划等都需要很好详细的做好计划,而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在很多人看来,根据计划有计划的进行,对于高考来说才能顺利的进行。假如自己的每天的生活过得很混乱,那么也不要想着能够在高考中考出很好的成绩,因此计划很重要。所以高三网小编建议有一个周全的高考冲刺复习,是一件不可缺的事情,希望大家认真对待高考这件事。
3.攻弱点强化难点
高考冲刺复习计划及方法中,还有一件事情千万不能忘记,那就是把自己你的弱点给攻下来,什么为高考弱点?那就是在自己的弱势题型上做好功课准备,让自己的弱势题型进一步的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对于难点则更需要加强强化,而不是把难点放在一边不管,这样的做法很明显是不正确的。在高考中需要全方面的了解自己现有的状态,而不是只看到小小的一面而已。
学霸:高考中,文综相当能拉分,尤其对于比较拔尖的同学,此时提高成绩文综是突破口,即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综合复习很关键。
历史:想拿高分就一个窍门:背课本(仅从高考应试的角度来说)。另外对重要的知识点要准确记忆,比如欧洲启蒙运动中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应该老老实实尊重课本去记去背。
在看历史书时要细心,时间地点人物要记准确,书上的小字部分也不应该放过。
政治:政治想拿高分,还是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选择题,做题不要钻牛角尖,一般的技巧是先排除两个,剩下两个后,再看看哪个更扣题,哪个更显而易见,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哲学部分,复习时,可以拿出完整一天的时间,把两本书认真看一遍,边看边把书上提及的原理和方-摘抄下来。其实,两本厚厚的书也就是6面A4的纸,复习哲学时只要看这些笔记,会发现条理很清晰,记得牢,答题时很好调动思路。
政治出题比较依赖热点,所以后期复习至少要选一份比较完整的热点资料来看。好好研究一下它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热点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时政术语的表达。
地理:要想拿高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定位,一个是牢记地理规律和区域特点。
准确定位就要求非常熟悉地图,可通过画图来加深记忆。还有就是区域特点,以世界地理为例,13个分区,每个区把它分成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自然部分再分面积、气候、植被、水文、矿产等,人文部分还可分成人口、语言、区域文化、旅游、工业、农业等等。这样经过整理的知识点会比较清晰,方便记忆复习。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三
夯实基础
高三学生将原来的物理基础知识结构、基本概念规律强化温习、理顺成纲.原来在高一和高二期间的学习是对零碎知识的堆积,现在是把头脑中零碎的堆积转化为图书馆藏书式的条目结构,即第一轮复习要达到的目的.一轮复习要对教材进一步地熟悉,对基本内容进一步加深认识,只有熟记于心,才能熟能生巧.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对物理基础好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加强和加深的过程,对物理基础弱的同学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良好机会.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三学生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是弥补以前学习中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中的不足的机会.
注意养成良好、有效的思维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在新高考重点考查的五项能力中,理解能力是首要的.理解能力是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和联系点的突破,再横向联系比较,将其与典型现象、基本物理模型和实验相结合,通过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加强易混知识的比较,辨析易犯的典型错误,建立易混知识档案.
一、材料型选择题
由于实施新课改,各地区使用的历史教材不尽相同,因此高考历史试题中考查记忆的试题比重较小。在这一形势下,材料型选择题就逐渐成为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因此,解答好材料型选择题对提高高考历史成绩至关重要。
解答方法:材料型选择题的答案来源于材料,因此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在于看材料是否包含与选项有关的内容,这样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分析:材料虽然提到俚民举办婚宴,但没有说明韦宙反对,因此不选A项。材料虽有“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但没有说明韦宙认可,因此不选C项。“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并非提倡婚俗完全汉化,因此不选D项。“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有反对婚礼大肆操办之意,因此选择B项。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看材料是否包含与选项有关的内容,这样就能逐步排除错误选项。
二、材料知识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大,2014年高考重庆文综历史试卷的12道选择题中有5道属于材料知识型选择题。
解答方法: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涉及的知识点,然后与选项进行对照,这样就能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例.《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C.光绪帝 D.宣统帝
分析:材料涉及的知识点有:亲政的经历,国家富强,外敌入侵,意欲洗雪国耻,战败,割地赔款,提任新人,锐意改革,发奋图强。
康熙亲政之后乾隆当政之时虽国家富庶,但无国耻之危,无战败割地赔款之事。宣统帝时,国力衰竭,在提任新人上没有建树,无改革奋发图强之志,故排除A、B、D项。光绪帝亲政之时,正当取得成效之时,是以春秋方富,号为同光中兴,光绪帝主战日本,战败割地赔款,启用维新人士,变法维新,发奋图强,因此光绪帝符合材料的知识指向,故选C项。
由此可见,在解答材料知识型选择题时,学生要读懂材料,掌握材料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三、组合型选择题
组合型选择题一般是在题干之下列出若干选择肢,然后将这些选择肢进行排列组合,构成选项。
解答方法:对每一个选择肢进行判断,然后基于判断作出选择。
例.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解答此题时,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③不太容易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④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在当时的欧洲绝大多数封建国家是没有出版自由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A。
关键词:历史学科;备课;有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中应该注意那些方面、如何备课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每个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怎样认识历史有效课堂
首先,学生在这节课堂学会了多少基础知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没有受到启发、提高,一切的标准应该从学生出发,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其次要结合高考,在现阶段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高考,历史课堂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高效课堂应该向高考靠拢,课堂中应该注重历史特征的分析、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再次,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受到启发。历史教学,不单是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应该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历史学习促进学生的理性、智慧、责任意识、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有效的历史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历史教育的价值,也是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向。
二、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部队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教学更是如此,根据有效课堂的特点,本文认为备课务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备教材时,首先把握历史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分析历史特征,通过分析特征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本质。现在的历史高考几乎没有知识点的重现,更多体现的是历史特征的迁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把握不同历史事件、历史时期的本质特征。
其次,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现在的历史教材都是按照专题史编写,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学生往往孤立地认识某一时期的政治,单一地认识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为了避免知识显得凌乱,教师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在讲课中要指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别是什么,然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
再次,重视教材中的图片、导言、延伸阅读。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补充,而这些文字和图片往往会成为考试中的材料。在备课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文字和图进行深度挖掘,这样不仅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还能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
最后,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备课应该细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找准知识停靠点、思维激发点、参与切入点和能力发展的增长点。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哪些能力这些都必须明确。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既要从中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又要从中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同时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2.研究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备课中应该充分调查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我们就能知道哪些知识尽量少讲或不讲,哪些知识要下功夫处理,哪些知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课堂上不再盲目地问学生哪里不明白,不再盲目地拔高知识了,这样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教师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要巧设疑问。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惑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易过于难,要适中,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老师的点拨能够找到方向。其次,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历史教学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吃透历史,培养学生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的分析揭示。再次,培养学生“论从史出”习惯。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思维定式,一切用史料说话。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根据材料中的观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自己的观点来想当然的做出结论,所有的结论都应从具体的历史材料分析得到。
4.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较特殊的学科,在情感教育上有其他科目不可企及的优势。在教学中,应根据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充分地发挥历史应有的价值。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有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历史的本质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教师提前精心备课,备课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教师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2009.6.
2.王巧莲,孙延英.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备课策略[J].学周刊,2012(29).
【精选】为什么要精选?这是精讲精练的一个前提。高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有限的。市场上的那些资料或网上的资料,就历史学科来讲,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如果不经过老师的筛选,随意地发给学生去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要避免题海。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留给学生一个自主思考问题、整理建构知识体系的时间和过程。而这也恰恰是新课程理念下适应高考的一个要求。
怎么精选?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不能给学生左订一套题,右买一本资料,高三时候更要坚持这个原则。我们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的学生不做题?不可能。那我们做什么?我们做的题都是我们几个老师自己选、自己编的,至今我们手里都还保留着这些样本。有时干脆就不用网上或市场上的资料,而是结合教学状况、参考教材和课程标准自己编题,自己做答案。
【精练】为什么要精练?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夯实基础、有的放矢,以练促学,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怎么精练?就是每周以周测的形式发给学生一套题。对于周测试题要尽力做到:1.题目的设计要规范、新颖,尽量与新高考题型保持一致。2.题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3.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突出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4.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省纷纷自主命题,使高考的地方特色日益明显,要适当进行地方史的训练。5.关注时政热点,突出社会功用,适当地用政治、地理学科知识问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6.要求学生闭卷答题,限时独立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实际能力如何。
【精批】为什么要精批?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了解学生。我们既然精选了,也让学生独立完成了,就有责任和义务去精批一下每个学生的卷子。你随便打个对号也是批卷,但你批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学生看到卷子后能有所提高吗?这就要求我们精批。怎么精批?就是每一张卷除了批阅正误之外,还要把学生的错别字改过来、字迹不工整指出来,答题不规范标出来。每一次都这样做,你说学生能不提高?
【精讲】为什么要精讲?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怎么精讲?
一是讲的内容。我们不是在逐个题都讲,而是讲重点、难点、方法。讲重点难点就是把习题涉及到的重难点与教材主干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适当拓展、归纳。讲方法,这是最主要的,就是因为高考题我们遇到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学生掌握了方法则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
比如讲选择。我们把卷上的选择分成多种类型:1.最佳选择题;2.因果选择题;3.否定选择题;4.推理选择题;5.排序选择题;6.组合选择题;7.比较选择题;8.材料选择题;9.概念选择题等。我们要教给学生解决每种选择题的方法,而非每个选择题本身。比如因果倒置要判断大概时间、归类选择要排除典型、排列顺序要确定首尾、逆向选择要抓否定词,等等。但不管什么样的选择题,我们都要学生学会抓本质、找矛盾、看主流。
讲材料题我们首先让学生清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要突破阅读和审题关。高考试题所引用的材料一般都是课外的,也有少数是课内的,但是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每个材料背后必然与课本中某一个知识点存在着联系,否则材料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针对这一点,我们一是要指导学生把好阅读和审题关,看清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的关联。二是把材料题分成几种类型:比如递进式材料题、归纳式材料题、论文式材料解析题等。但不管是什么题型,我们都要让学生坚持这样的解题原则:(1)按问作答。有的材料题的提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问题,在读题时最好把关键词用笔划上记号,以防答题遗漏。(2)明确要求。材料解析题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首先,在阅读提问时,应注意某一提问是怎样要求回答的;如要求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一般包含在材料中,只须依据提问要求,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或对材料中的史实、观点等进行概括;试题答案只能与材料结合,材料有可能与教材相关,但教材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材料,而并不能提供现成答案。其次,要根据回答内容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详略。从考题赋分和参考答案的采分点情况来看,一般每个答案要点是2-4分,由此也可判定答案要点应该由几点或几句构成。(3)坚持唯物主义。即不管什么样的答法,我们都不能脱离一个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4)书写认真规范。在组织答案时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而且在作答时最好把关键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前面。(5)学会转化,化难为易,对问题进行“变式”。“变式”是对问题变换样式,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一将学术化表述的问题转换成自己熟悉或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简化提问;二将普遍性表述的问题特殊化或特殊性表述的问题普遍化。
总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如果我们总是单纯地讲卷讲题而不教给学生方法,则得高分的可能性就不大,反之事半功倍。
二是讲的形式。我们把共同的问题总结出来,拿到课堂上去讲。而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放过,要实行面批面改。你不这样做有时学生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缺点,而最终会带着这些缺陷走上了高考考场,能够想象待到高考试卷上他还会把自己的缺陷暴露无遗。我们现在的文科班也不多,辅导起来也比较方便。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我们要去寻找每个学生错误的深层原因,然后一一讲解。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我们也要同样对待。同时,他们的错误比较多而且比较单纯,所以,你除了有耐心给他讲之外,还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最后,高考实践证明,我们的面批面改是对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但给学生弥补了学科知识的不足,更主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心理,解开疑惑的同时,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历史。
总之,习题、训练是高考复习中少不了的。它是对所复习知识的深化和提高,又是培养能力的关键。但做题与训练需要讲策略与方法,才能提高成绩、实现有效复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学科;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34-01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信息技术和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是新课标下高考的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许多办法可以采用,如可以创设或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历史情境;可以调动各种教学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也可以历史联系实际,让课堂教学走进日常生活等。这些方法,随着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以一种更加新颖、生动和有效的方式实现出来,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从2013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卷二历史部分看,既体现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具有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等命题特点,同时又实现了新老课程的试题平稳过渡,在我省高考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展开,高考的考查理念、试卷结构、考查方式、题型甚至考查内容都越来越体现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的。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当前这一最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作用,是新课标下高考的必然选择。
二、信息技术下历史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的思路
1、明确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辅助历史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意义,并且要了解现代化信息工具对提升学生学习的哪方面比较有益,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只有教师对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恰当的定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无论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成果。
2、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对历史知识加以突破,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但是教师若是一味地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则会偏离教学重点和目的。因此,在平时备课时,教师要挑选一些历史中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紧扣教学主题,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中的内容时,关键是让学生在对比之中从内心深处去感知的重大历史意义。我展示了香港问题的由来,让学生复习回顾了、第二次和瓜分狂潮,使其再次感受了近代的屈辱史。然后播放1997年交接仪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洗雪百年耻辱的骄傲与自豪,并有感而发总结归纳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认识,的根本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这比用语言描述效果要好的多。
3、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毕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在教学中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要懂得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复杂的教学情况。若是教师长期只采用一种教学手段,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学习兴趣。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新鲜感。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吸收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且为学生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达到理想的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桂霞.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 2011(06)
[2] 程 玮.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04)
[3] 唐曙光.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 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