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4:44:53
导语:在电影制作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美术;色彩;电影;海报;艺术
电影海报诞生于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为他们的电影短片《火车到站》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电影海报――《卢米埃电影》。早期的电影海报都是手工绘制的,纯粹是为了电影上片前的宣传,就如同现在卖场中的大多数促销海报一样。现在市场上手绘电影海报的真迹十分少见,如好莱坞早期的著名影片《乱世佳人(飘)》《狄凡娜的早餐》《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等这些海报都是手绘的,画面极其精美,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电影海报是大众获取电影信息的窗口,随着电影的普及,海报的制作技术也已经成为电影票房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影海报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画面精美、表现手法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电影海报也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具有欣赏和收藏的价值。电影海报分为原版和促销海报,原版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而促销海报一般用于电影公司的广告、影院招贴、观众的赠品。我们在上海可以看到,许多商家将电影海报应用在明信片、钥匙圈、纪念卡、马克杯、T恤等日常生活中,因此,电影海报早已成为一种文化,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另外,即使同一部电影也会有不同的电影海报,在不同国家宣传时,海报的表现手法是不尽相同的,也可能突出不同的主题。据统计,TiTanic电影的海报应该是目前版面最多的海报了。
一、电影海报的作用
一部电影的票房业绩,除了电影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之外,上映前的宣传造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海报则是电影户外宣传的有力手段,它通常张贴在繁华的闹市街头,其目的就是广而告之地把电影信息传递给观众,吸引大批观众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因此,电影海报能否激起观众的兴趣对于电影片方和剧组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影海报的制作也体现了这部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设计师必须要调动各种色彩,充分利用图形和巧妙的表现手法制作出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电影海报,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与美感,让其在欣赏海报的同时也能理解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二、美术元素在电影海报制作中的作用
美术是电影海报制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美术设计是电影海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高质量的美术海报设计包括特定的场景、美术的风格、极具内涵的绘画图形、丰富的光影和色彩结合等。要想拥有成功的美术海报设计,必须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具备超高的美术素养及先进的设计理念,并合理运用美术要素,从而设计出精美的电影海报。
美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一个艺术门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它有别于其他的活动形态,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美术同样是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它是艺术家在美学思想指导下对现实生活所表达的理想和意志的形象反映。一张电影海报如果没有美术效果,那么它将是枯燥无味的,正是因为美术效果在电影海报中的充分发挥,才使得我们的电影海报更具吸引力,这样的海报即使穿越千年,仍然闪耀着艺术的光辉。
三、美术的属性和特征
在制作电影海报的过程中,如何将美术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美术的一些基本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美术的属性和特征。
1.美术是一门艺术,它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2.美术是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视觉形象的“造型”艺术。所谓“造型”,即是创造形体,一般包括雕塑、绘画、设计、书法、篆刻、工艺美术、建筑等。
3.美术按照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纯艺术和实用型艺术两大类。纯艺术指的是观赏性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观赏或是审美的需要,如绘画和雕塑。实用型艺术则是指满足人类某些方面实用的需要,工艺美术和建筑都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它们是通过运用点、线、面、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在平面上创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
电影海报制作属于实用型美术的范畴,其中工艺美术和建筑美术是创造海报主体形态的重要手段。设计师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运用美术设计方法制作出有时代、有生活气息、有性格特征的景、物和人,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四、美术色彩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
色彩元素在电影海报制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要素,也是第一要素,它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
首先,色彩是最直接的文化信息传达方式,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它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视觉沟通和强烈的直觉作用。电影《画皮》的海报制作非常巧妙,黑色的背景铺垫出电影的神秘色彩,再配以黄色篆刻的繁体字,概述了故事的核心人物和情节,而主角之一的狐妖小唯则只是用几个线条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以掩盖其真实的身份。整个海报以黑色和黄色为主体,黑色象征鬼怪,而黄色则是代表人类,两种颜色互相糅合,暗指狐妖以正常人的面孔混迹人群之中,从而展开一段人妖扑朔迷离的故事。这个海报制作的表现手法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匠心独运,充分运用了色彩的视觉和心理功能。
[关键词]电影美术;动画电影美术;艺术特征
动画是一门较古老的艺术,而影视动画却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人们对它的喜爱不受国别、种族、性别、年龄的局限,影视动画可以说是人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玩伴,它和人们一起成长与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成为艺术研究中备受瞩目的焦点。在影视动画中,美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们接触影视动画最客观、直接的视觉元素,影响着影视动画的艺术风格,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电影美术与动画电影美术
(一)电影美术
电影美术,即利用电影的时空理念在银幕上对影视画面、人物造型等进行设计,使其在一定空间上构成某种关系,是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汇集了如文学、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元素,单纯地通过视觉效果来展现艺术魅力,主要影响着影视作品中造型设计的效果。电影美术主要通过视觉与听觉来传递信息,因此其构成元素包括造型、光影、色彩、场景等,以美术为主要的创作形态,因而美术造型的理论广泛适用于电影美术造型中。为了使电影产生预期的视觉效果,导演会依据剧情需求对电影的后期制作提出相关设计意图,通过美术进行场景设计,使现场设计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力。现今,电影美术在电影制作的实践中逐渐发展与完善,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即综合、逼真、运动),使电影美术造型设计在电影艺术中越发重要。
(二)动画电影美术
动画电影美术,是指在影视动画中的美术设计,其宏观概念指对设计动画中的角色、背景、场景、分镜头等所有与动画制作有关的内容。整部动画片中美术设计占有不可替代的分量,是动画创作的主要成分。导演的思想创新、美术设计者的别出心裁是产生动画美术设计风格的主要因素,动画美术设计者通过采用多种绘画元素,使其发挥综合效果,从而创作出新颖独特的动画作品,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动画美术设计的风格代表着整部动画的艺术风格,具有两种风格特征,即静态与动态的风格之分,以此来更形象地传递动画作品的独特之处,而动画美术设计的创作风格决定着动画作品的设计水平与受欢迎程度,是动画作品在多元的世界动画产业中一展风采的有力保障。
(三)电影美术设计的要素
对电影美术设计要素的把握决定着设计者的制作水平,影响着电影的视觉效果。其中,美术基础是电影美术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既要求美术设计者具有过硬的美术绘画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求设计者具备图形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创新思维使作品更加形象化、立体化。若美术设计者不具备美术基础,那么就不能将他的创新思维具体的表现出来,不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美术设计风格。同时,文学基础也是电影美术设计中较重要的要素。动画剧本的内容影响着动画美术的设计风格,因此设计者需要深入地研读动画剧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动画美术设计形成风格定位。定影基础,也是电影美术设计中重要的要素。动画电影是一种三维立体化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会使用到诸多的电影镜头语言,所以要求动画美术设计者深入学习电影的镜头语言,进而提高动画美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二、动画电影美术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因素
戏剧在中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京剧中的脸谱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古老的艺术文化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具有较深的影响。脸谱不在是纯粹的装饰手段,如今已演变成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中国人通过脸谱来塑造人物形象,区分人物的善恶真假。在传统戏剧中有“生、旦、净、末、丑”五大人物角色的划分,人们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地位来设计脸谱造型。坏人角色通常用丑角脸谱来表示,如周扒皮(《半夜鸡叫》)、地保(《张飞审瓜》)等;戏剧中脸谱也可用来表示人物的地位与形象,如李靖(《哪吒闹海》)、玉皇大帝(《大闹天宫》)等;脸谱中“净”的形象还可用来表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如张飞(《张飞审瓜》)、天兵天将(《哪吒闹海》)等。这些戏剧文化对中国动画电影美术的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美术设计中将这些传统的美术元素融入动画造型设计中,赋予动画作品深厚的中国文化韵味。
(二)创作者的审美意识
中国的动画作品极具中国特色,其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剪纸、山水画、皮影、刺绣等,使之与世界其他风格的动画作品形成鲜明的区分。但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却并没有使中国本土的动画作品大受国际动画市场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我国动画创作者只是单纯的照搬国内外动画作品的艺术形式,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又由于自身素质能力低下不能很好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为我所用;其二,动画剧情乏味、幼稚,故事叙述结构不合理,对动画的镜头与剪辑没有把握好,拍摄水平仅局限于低级阶段;其三,动画创作者缺少文化内涵(包括美学修养、创意、镜头感等),其绘画水平较高能够创作出唯美的动画画面,但画面缺少文化的点缀,不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需培养创作者的审美意识,深入探究中国传统的民族美术内涵,始终发扬本民族的动画美术风格,借鉴当代动画艺术形式与风格的精髓,推动中国特色的动画产业发展。
三、动画电影美术的艺术特征
动画与常规影视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常规的影视作品无论是人物、物体、动作等都是真实、具体的,而动画作品用平面二维形式表现,所有的事物都是通过图画来表达,利用绘画工具、材料、绘画技巧等先在纸张或透明板上绘画出图像,然后通过后期制作产生最终的动画作品。
(一)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和谐并存
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应具有道德美与艺术美,使其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备道德价值,肩负起道德宣传的职能。而动画电影中的道德美具体表现在将人世间的真善美展现给观众,进而对观众产生道德规范的作用。这种道德美一直是我国动画电影所追求的目标,是我国动画电影艺术中美学风格的具体表现。
动画电影艺术始终追求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动画电影中的道德美体现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内心品质及精神内涵,它源自生活同时又超越生活本身,实现了精神意境的升华。如《三个和尚》,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较经典的动画作品,其创作灵感源自中国人熟知的一句谚语,即三个和尚没水喝。该动画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主旨是人们在做事时要全心全意,不能相互推卸责任,要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应相互协作进而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该动画作品也向人们传播了相互帮助的德美,实现了道德美与艺术美的和谐并存。
(二)形式美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
动画电影中的形式美是指动画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而美的形式是一种外在表现,属于感性体验。两者具体区分表现在:其一,内容不同,美的形式与其所要形容的对象有关,这对象是具体存在的;但形式美与所形容的对象本身没有关联,仅是描绘形式自身的内容,纯粹展现形式的内在朦胧美,是一种广泛的寓意;其二,存在形式不同,美的形式是对外在的感性认知,审美对象不具备独立性;而形式美是一种审美属性,具有独立性。
如《宝莲灯》是我国一部较成功的动画电影,在表现战斧出现的场景时,动画美术造型设计采用了罔画类、灯光图形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当时的场景具有形式美。之后随着三维动画制作技术的产生,使动画场景表现得更加逼真、更有视觉震撼力,如在动画电影《龙卷风》中,通过三维动画技术设计龙卷风,使其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三)意味美是形式美的内涵
意味美,即指动画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将沉淀中的社会内容美展现给观众。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应具备形式美与意味美,这样才能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动画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反映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并融入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深厚的意味美。而这也是我国动画电影创办的宗旨,动画电影不仅是为观众带来乐趣,更重要的是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甚至是为国家政策作贡献。如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取自《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径火焰山与铁扇公主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终降服了铁扇公主,火焰山的大火得以扑灭。这部作品的播放时间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动画内容激励了中国人民要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最终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境内。
动画电影的“意味美”又表现在通过简约的形式表现动画中的事物。如《平衡》(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艺术短片奖)在角色造型设计上讲究简约美,因此在服饰、表情、运动节奏等方面尽量呈现出简单、大方,进而增添了动画的审美基调。又如《冰河世纪》是一部经典的三维动画作品,其设计风格也注重简约,通过简洁的线条、干净的画面来表现动画场景,采用白、蓝为动画的主色调,并通过精妙的电脑特技营造一种寒冷的氛围,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四、结语
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如今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美术艺术特征,道德美、艺术美、形式美、意味美使我国的动画电影艺术焕发出夺目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处在现今这个多元文化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动画电影要想在国际动画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充分发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动画电影美术的艺术特征,增添动画作品中的文化韵味,通过动画电影作品来传播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同时,动画创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意识,吸收本民族特色的美术设计精华,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并结合高科技的动画后期制作手段,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进而推动我国动画电影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段静,王兆丰.浅析中国美术与动画电影中的艺术联系[J].电影文学,2009(13).
[2] 王启中.中国动画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艺术[J].科技文萃,1999(01).
[3] 刘杨,王卓敏.湘西民间美术在现代动画艺术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2008(12).
关键词:《一天》 经典叙事 要素
一.什么是经典叙事
经典叙事,指的是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20世纪30年代在好莱坞逐渐形成,并在以后的四五十年代完全主宰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其支配性的影响力至今在好莱坞和国际商业电影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典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谜和解谜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与和谐。现在,叙事的任务就是要着手对付失衡的世界,并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静与和谐。经典叙事将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解决发生的问题,重建虚构世界的秩序。但重要的是叙事的过程(从初始事件爆发到最后问题解决的一切事件)都有一定的秩序安排,故事中的事件都是依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这样,叙事事件之间就有了逻辑的联系。经典叙事按照大致的线性架构逐次展开,直至到达最后那一显然是理所应当的结局。”
二.影片中构建的反经典叙事的要素
1.叙事结构
经典叙事方式是一个情节推进可追踪的故事结构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叙事成分之间连贯性的组合/排列关系, 以有利于情节因果性的线性发展。使观众在其间始终明确自己的心理时空位置, 并保持明白无误的情感立足点和评价性审美走向。因此,它们的后一组组合/排列,必须是前一组的逻辑发展(杨剑明,1998)。悉德・菲尔德(悉德・菲尔德,2002)为经典叙事的故事结构提出了一个可以随意套用的格式:不受干扰的状态---干扰介入---努力排除干扰---干扰消除的过程。影片《阿凡达》就体现了经典叙述故事结构的典型特征。这部影片开场展示的是和谐美丽的潘多拉星球这种不受干扰的状态,随后代表人类的美国军队的入侵成为干扰介入,而土著纳威人在阿凡达的帮助下历经艰险努力地排除干扰,最终击退人类实现干扰消除的这样一个封闭的逻辑过程。正是基于经典叙事结构的因果性、线性发展,观众易于理解接受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并能将自身融入其中。
2.叙事情节
“情节是一连串行动与事件的总和,而不是根据本质意义和因果关系构成的链条”(刘云舟,2014:47)。英国作家福斯特对故事和情节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简洁而有效的定义: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故事;国王死了,然后王后因悲伤而死,就成为情节(刘云舟,2014:144)。当然,这里的情节特指的是经典叙事模式中的情节,因为在所有叙述模式中, 经典叙事模式最重视剧情成分,因果关系是传统情节观的中心。但经典叙事由于过于追求因果逻辑,其逻辑性与叙事的真实性间由此可能构成矛盾。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就是一个反对经典叙事情节观的现实主义者。他始终要求将叙事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主张采用一种亲近生活、包含偶然的叙事结构方式”(刘云舟,2014:47),这是为了让电影叙事更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3.人物形象
在经典叙事的戏剧化故事情节模式确定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的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游飞、蔡卫,2002:35),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和贪婪野蛮的印第安人,警匪片也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等等。“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游飞、蔡卫,2002:35)。另外,在经典叙事中,故事的主角(正面人物)是一个带有性格特征、动机和欲望的丰满个性,而构成故事的连环事件就受到这个人物行动动机的控制,并由他的行动来最终决定矛盾的解决。总之,以人物为中心的因果推动以及目的明显的人物行动是构成经典叙事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剧本创作的宗师罗伯特・麦基(2001)对这种叙事下的人物形象作了最好的总结,他认为经典叙事是“在一段连续的时间内,在一个逻辑和因果关系协调的虚幻世界里,一个主人公积极地对抗外界的主要反对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得到一个绝对的、无法改变的结局”。
4.故事结局
“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游飞、蔡卫,2002:40)。虽然好莱坞也偶尔会出现开放性结尾的故事形式以跟上时代,但循环型或封闭型的故事结构是它最流行的的故事设计。在故事的结尾,叙事将回到它的起点,主人公将完成自己的圆形旅程回归他(她)的出发地。当然,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大团圆结局是与观众心理的需求和好莱坞成功的完美经验分不开的。一方面,观众抱着享受娱乐的目的走进电影院,拒绝费力去思考剖析电影故事、人物和细节;另一方面,好莱坞充分运用其成功经验,极力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来保障票房收入实现其商业化的目的。因而在经典好莱坞影片中,跟绝大多数观众一样的穷人总是好人,而好人总有好报,结局必定是幸福圆满。
5.时间与空间
“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根本电影特性”,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经典好莱坞叙事要求在剪辑中将“单一镜头按照发生事件的时间顺序组成段落,并最终构成整个故事”。这样,剪辑不不但起到推进故事发展的作用,而且“能够建立一个共存的可信空间,更可以在叙事的时间和空间当中编制出相当复杂的互动关系”(游飞、蔡卫,2002:36-37),其目的在于确保观众已经构建起来的封闭、完整的时空感。在经典电影叙事中,叙事的过程严格地保证了时空的连接性, 观众不会明显注意到时空的转变,而是仅仅被故事发生的事件所吸引,沉浸于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中。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只是附属于事件发生的自然属性。
在影片《一天》中,时空的转换并不是按故事的推进而自然地进行,而是带有诸多人为和刻意的痕迹,观众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在脑海中梳理时间和空间的逻辑顺序。该影片片段式地叙述了每年7月15日发生的事情,但每个片段间缺乏时间和空间的逻辑过渡,时间只是用字幕的形式标出,而空间则只能靠观众在剧情中去寻找和推测。另外,叙事的时间顺序也被刻意地重组和打乱。影片一开始爱玛骑着单车在街上穿行的画面可以被看做是一个预叙,之后的叙事从1998年一直推进到2009年爱玛去世三周年的日子。
三.影片中反经典叙事要素的作用及表达涵义
影片《一天》中所构建的几种反经典叙事的要素,无不与电影制作者的表达意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展示了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手段,又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与内在涵义。
首先,影片以每年7月15日为切入点的叙事结构,既是为了保障影片有限时长的需要,同时又能反映男女主人公感情发展的全貌。由于影片需要将男女主人公长达20年的生活和感情经历压缩到100分钟左右的时限内,以具有纪念意义的7月15日这一天作为叙事单元不失为一种很讨巧的设计。既能提炼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又能让观众不间断地见证他们的成长与改变,品味岁月荏苒留下的痕迹。感情的涓涓细流,在叙事宏大的时间长河面前,也更加凸显了它的柔美、坚韧与可贵。
其次,不靠戏剧性事件和人物动机或目的来推动的叙事情节,使这部影片超越了经典电影的表面真实,以更加贴近人类生活的方式触及了人生的若干命题,实现了其深层意义上的真实。这部影片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塑造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但主人公看似平白乏味的生活却总在不经意间拨动观众的某一根心弦。年少的懵懂与迷茫、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错失的爱情与流逝的青春、生离死别的悲苦与孤独、人生的顿悟与爱的成长,这些生活的真实就像一面镜子投射在银幕上,让观众更能感同身受。
再次,故事结局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体现了生活的真实,同时也体现了电影制作者的表达意图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该影片中故事的结局不是经典叙事模式的幸福圆满,也不是悲剧式的凄凉,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给予了观众一个智慧的答案。男主人公在痛失爱人后虽经历了一段堕落沉沦的日子,但父亲的生活智慧给了他警醒,“如果可以,你最好去努力地好好生活,就当爱玛还在”,而伊恩的评价“她让你体面,反过来,你让她那么幸福”也从内心深处减弱了他内心的懊悔和内疚感。
最后,时空的顺序被刻意打乱和重组,这是一种艺术性的剪辑手法,旨在不断展示电影制作者的存在。即使观众没有意识到电影的制作过程,艺术电影也要运用各种方法来产生“间离效果”,(游飞、蔡卫,2002:244),以提示观众重视影片的内涵,强化观众对电影制作者的认同。因为影片采用这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多次观看揣摩影片就变得十分必要。这时候,带着对主人公人生历程的整体了解,观众与电影制作者的共鸣会继续发酵,就更能理解预叙部分设定的忧伤的感情基调,以及岁月淘沙所积淀的温情与感动。而倒叙部分,在之后人生经历的映衬下,尤其是见证了德克斯特的转变后,德克斯特日益温情、朴实的人物形象与性格魅力在大脑中持续升华,就像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哪怕映入眼帘的仍是那个嘴角带着轻佻和自负的花花公子,刻入脑海的却是懵懂青春所特有的纯真与美好。
四.结语
影片《一天》以其艺术化的表达手法,运用一些反经典叙事的要素构建出一个贴近生活的爱情故事。这些反经典叙事要素的运用,在电影制作者的精心安排下,营造出一种清新、温情、质朴的艺术效果,升华了影片的主题及表达涵义,同时加深了观众对诸多人生命题的认识和感受。
参考文献
[1]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在全世界跟电影产业有关的各类保险产品中,基础险种是电影制作保险,好比买车就应该上车险,制作保险是规避电影制作突发风险的基本手段。但目前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制作保险意识及险种还处在初级阶段。制作保险最早出现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和香港电影人合拍的时候,内地电影人开始有意识购买给武行人员的“人身险”。因为当时内地保险公司并不熟悉电影保险业务,而武行又是很具风险的行业,所以能买的保险没有太多选择。近十年来有了较大进步,剧组购买“人员意外医疗险”开始普遍出现,此外还有诸如“剧组财产器材险”和“第三方责任险”等基本险种,但距离好莱坞完善的影视制作保U系统还有不小距离。比如哪位明星主演受伤了,在国内能赔付的只有治疗明星的医疗费用,由事故导致剧组停工或延期所遭受的损失只能由投资方承担。在国外,同样的事故则由影视制作保险按照每天剧组的实际损失来赔付。
在任何电影制作的过程中都可能有意外发生,除了必须购买相应的制作保险,如何在安排计划和拍摄方案时符合制作保险的要求,又是一整套流程。例如,摄影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否按照正规的操作流程使用各种摄影器材;或者在拍摄明星主演时,是否可以用替身或电脑特效来完成高风险镜头拍摄;如果有动作戏和爆破戏,就一定得安排救护车现场待命。
保险公司对于拍摄的安全系数也有要求,例如,在室内拍摄的场景,剧组是否准备充足的灭火设施;剧组人员是否理解拍摄场地内的各类安全隐患,并且佩戴相应的保护设备;美术置景团队在设计场景时,是否测量过搭建场景的承重能力,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等等。
【关键词】微电影;结构;节奏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92-04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业务的不断壮大,电影也被圈进了“微”家族中,诞生了微电影。它的出现冲击着网络,冲击着大众的生活,由它引发的狂潮正在席卷全国。微电影以其微时、微制作、微平台播出三大特性深受制作者和观众的喜爱。它打破了人们对电影固有的想法,这使得电影从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回归到了人人皆可参与,真正地走进百姓生活中。微电影的诞生不过才三年的时间,可谓是方兴未艾,探其原因,总的来说这个新事物的诞生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大众的需求。微电影虽然不比电影这种成熟的传y艺术,但微电影属于电影,所以微电影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它把电影和网络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随着微电影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微电影创作中,对于微电影导演而言,如何把握微电影的结构与节奏是避不开的问题。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最关键就在于其结构简练紧凑,节奏较快。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对微电影导演的微电影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微电影的概念及主要元素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重在“微”字,即:微型电影。很多专家学者给微电影界定过含义。
百度百科将微电影定义为:短片的其中一个类型、小型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从视觉停留的角度来讲,微电影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能更清楚地让观众记得发生在分钟以内的故事,而且在长时间内,依然记忆犹新。
《沈阳报》编辑陈凤军曾经给微电影的定义是:在新型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秒)放映”、“微周期制作(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一部)”的视频短片。这一定义是从微电影本体的属性来概括的。
而近年的网易电影节对微电影的界定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摄的拍客视频,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平,并以创意取胜,而且便于随时下载及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和电影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电影模式。这种模式的电影影片时间、制作周期、投资规模相比院线电影更少、更短、更小,而在制作水平方面,又有较高的质量,不同于普通的短片。
(二)微电影的主要元素
1.微电影的题材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区别,形式由最初的单向性传播改变为了多向性,而在题材上也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征。微电影是基于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的普及发展起来的,其应运而生的背景是后现代的碎片化时代,这种后现代化社会精神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让人们很容易变成一个徒有躯体而不去思考生活,没有意义的人,这同时也影响着影片的创作者。影片素材来源于生活,受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很大一部分题材都是为了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很多真实感,这其中包括对现实的批判、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叩问等。因此从微电影的题材上看,无论是那些视频网站联合出品的微电影,还是草根作品或者广告微电影,内容上归根到底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亲情、友情、爱情一些真情实感的渲染,或是通过追忆来引出时代现状的进步或后退,以此来引起受众感情上的共鸣。随着微电影的不断成熟发展,题材上也愈发的多样化,并且题材与题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是往往一部影片中兼顾了多种题材。
爱情题材是目前微电影作品中比例较高的题材形式,而其又主要与校园题材和青春题材相结合,主要将观影人群定位在大学生群体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群体中,以校园爱情和青春爱情为主打内容,旨在感动观影主体。笔者毕业作品《IF YOU》主要讲述错过的爱情,但在错过了一段爱情后,总会遇到另一个人在治愈自己的伤口。作品题材大众化,却有现实意义,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微电影的叙事
一部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说,若想将它的艺术感染力无限放大,其电影本身的叙事也就是故事情节是最主要的基础,若无故事的支撑,根本就不会成就一部电影。
微电影亦是如此,可以说微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在微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一种和传统电影类似却又有别于传统电影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与微电影外在的“三微”特征和其收看的便捷性以及传播的迅速等外在因素相比,内在的叙事艺术特征是让其持续受到关注和好评的决定因素。而其中细化出的严谨的叙事结构、适宜的悬念与节奏以及独特的叙事环境等构成了微电影后现代叙事特征上的独特风格。
(1)微电影叙事结构
传统电影主要是以情节的结构作为主体,最典型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这种线性的叙事模式也被绝大多数微电影所运用。但由于微电影的多种微特点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述清楚,使得受众快速地融入到情节中,于是微电影对这个叙事结构做了一些改变,即开端―发展――结局。而在这个简单的“首尾”接续式的结构中,再套进去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这就出现了一个镶嵌式的结构。不管是几分钟的微电影还是几十分钟的微电影,基本都是遵循着这个结构。
同时,微电影的序幕、开端与结局、尾声都会尽可能地压缩,把冗长的部分去掉,甚至把开头结尾省略掉。发展部分会简单地带过,甚至也被省略掉。接下来才是微电影中心的部分,把所有省下来的时间以最大的篇幅来展现故事的。《IF YOU》中笔者没有写出男孩和女孩分手的原因,只描写了恋爱时男孩对女孩的宠爱,分手突然而来,没有铺垫,直接进入,突出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所以选择这种直接展现的叙事方式,首先这是由于微电影叙事时间有限,如果花大量的篇幅在开端发展处,那就成了传统的电影,便体现不出来微电影的“微”本质其高度的凝练,更没有办法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受众。其次是观众通过影片中一些符号元素完全能够了解语境,不再需要人物的解释。
(2)叙事的悬念与节奏
在现在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下,人们很容易变得急躁缺乏耐性,在进行娱乐活动时比如观影同样会有这种问题的发生,所以即使是短时长的微电影也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如何让微电影在人们的空闲时间选择观看时迅速将受众的目光吸引过来,并且能够让其静下心来完整地观看完,途径之一便是巧妙设计故事的叙事悬念。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本身在剧情设计上就延续了传统电影叙述悬念的许多表现手法,同时作为一种后现代新生的电影艺术形式,它的叙事悬念的设计要体现当下受众群体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心理特征,尤其是满足人们好奇的心理和愿意尝试推理能力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并让其坚持到底把影片看完。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会很容易地将读者融入到剧情之中,这样对悬念的体验也就愈发真实。
3.微电影的视听语言
一般意义上的电影就是声音与画面的综合体,也就是由视听语言所构成。视听语言通俗来讲,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微电影也同样是一种由视听语言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其本身也有自己的特性。
(1)微电影镜头的运用
镜头是构成电影的一个基本元素,是对影片艺术效果和内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微电影在拍摄中,镜头的运用也和传统的电影一样,既需要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将镜头组接起来,也要根据情节的铺设来选择镜头的画幅、运动和长短,还有景别和拍摄角度。
(2)微电影色彩的运用
一部影片的艺术效果离不开该影片的一个基调,而这个基调是可以用颜色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电影的色彩。不同的电影色彩的运用,会带来不同的意境,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微电影很多作品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采用一种或几种比较接近的色彩贯穿整个影片,这样一来,既为微电影省下了交代背景和主题情绪渲染的时间,也可以直观地表现出影片的主题,在视觉上给观影者第一时间营造出了一种整体的氛围和影片的基调。
(3)声音和画面的结合
电影最早诞生之初是无声的,后来声音的加入与视频的融合使得影片变得更加饱满,成为了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声音和画面如何结合,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处理,也是微电影视听语言创作中重要的内容。影片中的声音通常主要是由场景内的声音和画外音组成的,其中场内的声音主要指的是演员的对白以及一些存在的客观物体发出的自然声响,而画外音主要是依靠背景音乐的加入或者人物的旁白。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娴熟,它不仅只是单纯地为画面做一个解释或是渲染,还逐渐成为了影片中表现情节的一个独立元素,通过声音可以更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带动影片的叙事节奏,渲染影片中的氛围进而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
二、微电影的结构与叙事分析
(一)微电影的结构特征
作为一门艺术的微电影,自然有其内在的结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结构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主要指艺术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使艺术作品成形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作为影视艺术之结构,就是运用影视艺术规律对视、音频素材加以组织、构建,以形成具有完整故事性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段与方式,使其具有鲜明的主}、清晰的线索,以营造巨大的艺术价值,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剧本结构
微电影剧本,在其宏观的角度来看与以往的电影、电视剧剧本并无区别,都是视、音频创作的文本性脚本。然而,从其微观来看,其自身的文本创作应该具有其“微”的特点,这与微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电影在其剧作创作的过程中应遵循电影创作的本性,同时,也更应该使其故事性、情节性简练而不落俗套。由于微电影剧作结构的微小,在其创作中更应该凝练语言、聚焦思想,从整个构架来看,就是起端、发展、与结尾。要想在微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构架活动,必须取精存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种就是多与发展,略起端与结尾。这种现象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存在,可以从开始就抓住观众投入激情。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发展得太快,也就是微电影一开始就进入了发展阶段,让受众还来不及“入戏”就马上进入了,或者极难让受众从起点引起兴趣。
第二种就是有起有发,迸发。此种现象就犹如正常的影视从起端到发展,而一旦达到几乎近似结束,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结尾总使观众有未完之感,可以延续受众思绪。
第三种就是为始,发展始尾,再续。此种现象可以说司空见惯,犹如新闻报道,开始将微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也就是部分)简略地拉出,以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再进行微电影的起端、发展、与结尾,但是,后者的并非开始的重复,而是在其基础之上丰富内涵,扩大容量,一语迸发,以完成微电影创作的内涵思想。
总之,在微电影的剧作结构中,必须以其自身的特点为重,构架好全剧的整体,使微电影不仅仅是对一个事件或故事的简单描述,而更应该是对一种理念的宣扬、思想的散发,以此使微电影创作能够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
2.视听结构
从视觉的影像方面来说,其组成的各种要素应该形成一定的结构特点,共同为影像的建构提供充分的内涵。其实,视觉影像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个硕大的视觉结构,其内在的视觉元素共同为其服务,而各元素自身又有其独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在微电影的创作中必须存在这种意识。再从听觉的声音方面来说,同样,包含了其自身声音构成的元素,这些声音元素在一定的意义上共同构成庞大的听觉结构。
正是视觉结构与听觉结构的存在,才使得一种新的视听结构应运而生,这就是微电影结构(亦即微电影)。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微电影既有在空间上的视觉结构,又有在时间上的听觉结构,如此一来,微电影在艺术创作上就有了一种新的结构,这就是微电影的时空造型结构。
3.叙事结构
如上文中提到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无非就是把事件、人物、情节、场景等要素以不同的手法、角度多种组合、构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其目的就在于表达一定的情感、思想与内涵。
微电影要想突出自身的特点,实现其艺术价值,必须依附于声音和画面来达到叙事的目的,再从多种角度的叙事中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其艺术价值源源不断地实现,以触动受众而起到社会效应。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需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结构以及时空造型结构的综合处理。在这期间,创作者必须加以注意叙事节奏的调整,使人物在不同的情节与时空中能够有张有弛,形成峰谷交替的节奏旋律,从而进一步推动叙事的合理性与自然性。
在微电影的叙事中,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必不可少。画面可以单纯地叙事,声音也可以单纯地叙事,而微电影是时空的艺术,如何巧妙地运用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或蒙太奇的手法参与叙事而不影响受众的视觉重点将成为其研究的中心,这也是在之后的创作中走向自身规律发展的必要条件。
总之,微电影的叙事必须嫁接好镜头内与镜头外的关系,运用镜头视角与声音感知创作出多维的视听空间艺术,这将是创作者日后应把握的重心和不断培养的关键。
(二)微电影的节奏
1.剪辑节奏
剪辑节奏是运用剪辑手段对影片结构和镜头长度的处理所形成的节律。它是对影视片总节奏进行的最后加工,是影视片总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体现出情节、镜头的韵律,是时间的艺术。微电影时间有限,可谓“惜时如金”,每分钟都承载着叙事意图或情感传达的表意作用。有些微电影在开场的1分钟内便将情节与人物要素交代完毕,可见对剪辑要求颇高。固定镜头、长镜头或技巧性的剪辑处理方式如叠化、淡入淡出、慢动作等在微电影中则很少被运用,即使是在感情传达的表现上也是点到为止。微电影将情节简洁化、省略化,以影片的内部逻辑来组接镜头画面,加大影片信息量,呈现出简洁明快的剪辑节奏。
2.叙事节奏
叙事三要素即人物、环境、情节,一经组合便形成了叙事的基本结构,但基本结构再次排列又可产生复合结构。但是,鉴于微电影的时长有限,因此不大可能像传统电影那样将剧情细致地铺展开来,也为了使观众能够迅速融入剧情,抓住主题,导演们往往会一改传统,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分配剧情,压缩甚至省略开端和发展,运用大幅篇章展现,最后交代清晰的结局,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种以事件的作为重点铺陈的全新的快节奏叙事方式。同时,还要在不充分的时间内充分吸引观众,这就要求微电影不能仅停留在“有趣味”的层面,更要逐渐向“有看头”过渡,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通常来说,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淡化故事情节,尽可能压缩故事内容,并适当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如平行叙事、倒叙、插叙等等,省略不必要的渲染、煽情,只保留推进故事发展的有效情节,以此来加快微电影的叙事节奏,以达到讲清故事的基本目的。
三、微电影导演把握影片结构与节奏的建议
(一)以冲突作为叙事的起点
美国著名剧作家悉德・菲尔德提出“三幕式”情节设置模式――建幕、对抗、结局。“三幕式”结构是大多数传统电影所采用的叙述模式。在微电影中,若详细介绍故事背景,精心铺设伏笔,展现令人激动的戏剧,再意味深长地收尾,在时间上显然有些捉襟见肘。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的“三幕式”结构进行改良和简化,舍弃一切与情节无关的闲笔,压缩叙述上的琐碎细节。微电影在创作时尽量减短铺垫的时间,在故事叙述的开端将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要素运用暗示、画外音、字幕等方式进行快速交代,使受众能能够很快进入叙述情景。
(二)用悬念来强化叙事过程
如上文所说,悬念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举足轻重。我们在观看一部长故事片时,吸引我们持续观影的,除了美轮美奂的场景和足以乱真的特效这些技术元素外,更为关键的是扑朔迷离的悬念和超常的故事形态。这也是悬念片、侦探片、惊悚片等类型片广受欢迎的缘故。悬念在微电影的情节结构构建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因为时间有限,一部微电影往往就是围绕一个悬念展开叙述。微电影结束,悬念也被解开。
微电影在高度浓缩的时间里讲述精湛的故事,这是微电影的特色,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微电影如果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一点不落地平铺直叙,不仅缺乏叙事魅力,更容易使观众丧失兴趣而放弃观看。因此,微电影的叙事讲究情节设置的灵活性。微电影在创作时多采用设置悬念和意料之外,以此来强化叙述过程,扩展被压缩的叙事时空,在短时间内赋予故事激动人心的效果和曲折复杂的面貌,吸引观众眼球,充分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趣。
(三)在中强化叙事效果
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构建情节时会设置若干个点,使情节跌宕起伏,增添叙事魅力。在情节点上,人物矛盾冲突最大化,情势千钧一发或有决定性转折,层层悬念最终揭晓。在叙事中,人物情感得到升华,蕴含寓意得以凸显,故事逐渐进入尾声或开始另一个阶段。电影叙事的推进必须借以情节的铺陈,没有完整而扎实的故事铺垫,也就失去其作用和意义。微电影囿于时间限制,在创作表现时无法设置较多点,因而多选择以一个点作为叙述重点,情节的交代和描述均为该点铺垫,并大多在中收尾。犹如电影史上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采用“平行剪辑法”,在影片最后时限里安排悬念,增强剧情的紧张程度,增加可看度。另外,微电影常常在结尾处点明故事寓意,以增强其叙事的意义和价值。微电影在富有寓意的中收尾,符合人们对微电影的审美期待,满足“快餐式”的观影体验――在短时间内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
四、结语
微电影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固定模式,使影像艺术走出影院,以平常的姿态走进了大众之间。目前微电影刚刚起步,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势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相信它会走得更远。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样它才能成为互联网生活中一种有效的影视艺术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美]丹・格斯基.微电影创作:从构思到制作[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文硕.电影“盈”销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李会娜.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中国广告,2001,(8):29-33.
[6]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文学与传播,2011,(5):113-114.
[7]向北.微电影:迎合时代的“宠儿”[J].封面故事,2011,(6):42.
[8]李s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媒,2011,(12):33-34.
[9]郑友奇.微电影的叙事艺术特征略论[J].艺术百家,2012,(6):222-224.
[10]王燕子.微时代的光影言语――论微电影的叙事策略[J].文艺评论,2012,(11):66-69.
2015年伊始,世界著名的完片担保公司Film Finance宣布落户上海自贸区。虽然这条新闻在媒体上未能引起太多波澜,但在笔者看来,国际主流的完片担保机制被引入中国电影业可谓里程碑事件。
电影行业要发展,不能只靠自体循环,寻求金融资本的支持是必然趋势。然而这些年来,涌入电影的投资者先以煤老板为代表,随后是房地产商和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却一直冷静旁观。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安全直接关系国家的经济、政治稳定,因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基本都采纳了国际化的风险管控规则。最常见的是:担保或保险。而完片担保,就是一种为独立制片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专门设计的保险产品。
有很多制片人说,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热钱这么多,何必还要费劲走先完片担保、再银行贷款这条路?
首先,从资金成本来说,银行贷款的利息仅比基准利率稍高,相比基金等当前活跃于电影行业的资金渠道无疑要“便宜”得多。其次,对于多数非专业投资人而言,电影制作的很多环节都是看不清、也算不清的。申请完片担保的过程,本身就会要求项目制作管理及流程规范化,这无疑能帮助投资人更好地对项目进行商业判断,使电影投资的决策更加简单透明。一旦超支超期,完片担保公司会承担相应的超支,或者会接手项目以保证制作周期和控制预算。
第三,目前中国电影行业仍以大量的独立制片公司为主,真正接近好莱坞Studio式的大公司还未出现。完片担保公司正是为独立制片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金融机构。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持续的高速发展刺激了电影制片业的增长,可增长并不意味着管理水平同步提高。相反,因为获得投资空前容易,且投资者大多外行,电影制作管理即便漏洞频出,也不用担忧下一部找不到钱。不过,投资者虽有投机性,但终归不是傻子,稍有逻辑能力的人都可以想见,长此以往,中国的电影行业会走向何方?
“没标准”是中国电影屡被金融界诟病之处,完片担保公司的评估流程正好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标准化问题,其要求制片人提交剧本、预算、周期、日进度、周成本支出等文件,且对每样文件都有专业化的要求。这迫使制片、创作团队须在开拍前就把案头工作做足做透,而非仓促开机,发生问题后才将就补漏,最后超支超期或者是得到一个偏离预期的产品。
一、数码科技对电影的影响分析
数码科技对电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特效和制作3D动画片。
(一)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特效
数码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扩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从美国来看,上世纪90年代,斯皮尔伯格《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们是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的、有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当今欧美大片无不利用数码技术制作电影特效。
从中国来看,最早有规模、有目的地采用电脑特技的国产电影是1999年的故事片《紧急迫降》《冲天飞豹》《横空出世》。《紧急迫降》里使用了电脑三维影像,创造出波音飞机空难危机的奇观效果;《冲天飞豹》中用数字技术想象了中国的新型战机,并用180多个三维动画镜头表现了高难度的战机飞翔动作;《横空出世》更是通过数码技术将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真实镜头还原到银幕上。2000年后很多的国产电影或多或少地融合数码特技的效果,为影片增添了许多视听效果,如《长江七号》《集结号》《投名状》《风云Ⅱ》《功夫》《无极》等。
(二)利用数字技术制作3D动画片
3D动画即三维动画,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用于影视制作的新兴技术,能无需摄影机介入,仅依靠电脑便能创造出一种虚拟现实、亦真亦幻的三维空间。1995年第一部完全由3D电脑技术制作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诞生,不仅开启了好莱坞的数字动画时代,而且也给电影制作开辟了全新道路。随后涌现出一批深入人心的3D动画影片,如《怪物史瑞克》《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鲨鱼故事》《汽车总动员》《美食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功夫熊猫》《飞屋环游记》等。
2009年初,首部国产原创3D动画片《动物狂欢节》开始上映,表明国内电影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纯数码3D动画片。随后,3D动画片《麋鹿王》上映,该影片基于3D的宏大场面背景、精致的人物造型、本土化的故事再加上高科技的表现手法,令其呈现出类似于好莱坞动画的3D技术风格。
二、《阿凡达》的IMAX体验
IMAX源自英文Imagemaximum(图像最大化),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影像系统,拥有最大的银幕(“巨幕”的高度一般超过18米)、最清晰的图像、最高的精密度、功率最强的放映设备以及最高级的六声道多喇叭音响系统,IMAX在国外被誉为“电影的终极体验”。
IMAX电影的超凡视听体验,需要专业化IMAX设备和技术。世界许多电影强国,先后推出了各个种类的IMAX摄影机以及专用辅助装置,如水下摄影装置、稳定装置、航拍挂接装置等,并且还推出了DMR技术,能将普通35mm影片转成IMAX影片。
要想体验IMAX电影,还需要专业化的IMAX影院。IMAX影院包括IMAX-2D影院、IMAX-3D影院以及IMAX球幕影院。无论是哪一种IMAX影院,其特点就是画面巨大,不仅能把人的绝大部分视野包容在银幕之中,而且画面清晰稳定,色彩还原真实。这样的巨大画面,再配以多路逼真的数字立体声,最终给予观众强烈的临场效果。观看IMAX3D电影时,观众需戴上特殊的偏光立体眼镜或电子液晶立体眼镜,才能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这种逼真的效果让人不觉得是在看电影,而是完全置身于影片的情节、场景之中。
电影《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更是将动画片、风光片、CG、3D效果、游戏画面等已有的技术元素进行糅合。所以,电影《阿凡达》在时空上的尽情想象,视觉上的极度宏伟,给观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壮观感受。
三、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
传统电影与数码电影的融合电影《阿凡达》的IMAX视听震撼,让中国电影人重新审视电影的技术内涵。然而,发展IMAX电影不仅投资巨大,还面临专业设备和人才短缺、影院改造和建设、片源不足等问题。从我国的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来看,本文认为,国产电影走IMAX的技术道路还是不可取的。
那么,如何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呢?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一方面不能固步自封,忽视数码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广袤的电影市场前景,由此而带来的电影创作基础和宏大的战略目标。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必须走一条传统电影与数码电影的融合之路。
(一)电影艺术元素与数字科技应用相融合
从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开始,电影艺术就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和发明都给电影艺术带来新的灵感和新的发现。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而数字技术的应用更让电影的表现手法无所不能。
尽管数字技术已成为实现电影视听效果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但是电影艺术的基本要素,即画面、色彩、声音三要素并没有发生改变。电影创作基础仍然是遵循传统电影艺术理论,所以,中国电影要实现的是电影艺术元素与数字科技应用相融合。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应不断地探索数码技术在国产电影中的应用,使数码技术为电影内容服务,通过内容、艺术、技术的三维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的电影。近年来,优秀国产影片,无不是将数码特技与内容、艺术相融合,创作出的佳作。例如,运用数码特技,《集结号》《投名状》创作出与内容吻合的、真实的、震撼的战争场景;《画皮》中的女鬼脱去美人皮的画面也因数字技术的加盟得到了完美表现;还包括《赤壁》《风云2》《建国大业》等国产影片,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电影诠释了一个道理,只有将现代数码科技和传统电影艺术元素充分的融合,才能创造出符合科技潮流、符合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符合国家政治经济潮流的好作品。
(二)电影原创能力与数码产业发展相融合
近些年,中国电影与数码产业密切联系,运用数码技术不断提升电影的原创能力。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超过62亿,比2008年的42亿票房多出20多亿,其中约35亿的票房份额属于国产电影,这说明中国电影的原创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得到广大观众的逐步认可,渐渐走出一条电影原创能力不断提高和数码电影产业发展的融合道路。
在当今电影市场中,一部影片如果能获得比较好的票房收益,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以动画片为例,动画片的主要观众是以儿童、青少年为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很多引进的3D动画片并不适合他们的需要。事实上,许多经典的、优秀的原创传统动画影片,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的故事》《三毛流浪记》等,从内容上、形式上非常适合中国的少年儿童观看,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数字化时代,动画片的创作越来越依靠数字技术,从2D到3D再到IMAX3D,无不显示出数码技术的魅力。当前,国产3D动画片,像《魔比斯环》《动物狂欢节》《麋鹿王》等,也仅仅能体现出国产动画片在技术上的进步,比起迪斯尼、皮克斯、梦工厂来,在动画质量上和技术上都还不成熟,远远达不到其水准及影响力。所以,国产动画片的发展更应该将中国原创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一方面,继续提高原创文化能力,推出符合中国儿童理解能力的、生活氛围的、有意义的动画片;另一方面,要加快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数码影视技术,充分发数码科技在电影制作的效用,从而做到原创能力与数码科技的完美结合,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动画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麦兜响当当》的热映就已经说明了电影原创能力与数码产业发展相融合是未来国产电影的发展方向。
(三)电影类型多元化与电影需求的多元满足相融合
数字时代,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影院观看、电视观看、碟片观看、网络观看、手机收看等形式。多元化的观影方式促使电影的受众群体增多,从而导致电影需求量的增加。人们在欣赏到主流电影的同时,对文艺片、喜剧片、科幻片、古装动作片、都市爱情片、动画片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电影需求也日益凸显。
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在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同时,电影类型也丰富起来,有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天安门》、古装战争片《赤壁》《花木兰》、谍战片《风声》《秋喜》、动作片《十月围城》《功夫之王》、历史人物片《梅兰芳》《叶问》、时装片《非诚勿扰》《女人不坏》、奇幻片《画皮》《长江七号》、喜剧片《三枪拍案惊奇》《大内密探灵灵狗》等;还有很多的中小成本的影片,像《高考1977》《非常完美》《疯狂的赛车》《游龙戏凤》《熊猫大侠》《机器侠》《窃听风云》《李米的猜想》《保持通话》等,都成为市场的有益补充。另外,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麦兜响当当》《马兰花》《风云决》等也表现出了在电影产业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说,电影类型多元化而构成的多元化电影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也正契合了人们多层次、多类型的电影消费需求,这也是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的市场根基和战略目标所在。
四、结语
关键词 数字电影技术;管理体系构建;战略探讨;云计算;云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35-02
现代电影的发展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娱乐项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电影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的制作和传播都造成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目前,电影的数字化发展不断深入,数字电影正在成为电影产业的重要发展支柱。由于数字电影是电影文化和数字技术的一种重要融合形式,所以有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特征,同时也有着创意文化产业的一些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因此,全面提升数字电影技术的管理,构建科学、明确的数字电影技术管理体系,对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电影技术管理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定义
数字电影技术主要是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和一些技术手段,对数字电影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运营等进行科学的管理,目的在于提升整个电影行业的技术应用的水平和促进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数字电影技术主要是提升数字电影技术的管理质量和水平为目标,并系统的实现化的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从数字电影技术的目标来看,该技术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与前瞻性等一些基本特征,对于促进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数字电影技术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其发展与完善的根本手段,是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与科学化完全融合的一个统一体。
2战略性信息技术在数字电视技术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1重视云计算和云存储数字电影网络协作云应用平台开发和应用
云计算是一种战略性的新兴的技术,是下一代计算技术的代表,基本的特点是进行大规模的分布式的计算技术,通过云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整合和高性能的计算。云存储技术则是云计算技术在存储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能够应用在数字电影技术管理领域,通过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搭建数字电影网络的协作云的应用平台,组建数字制作的素材和数字节目的存储网络,能够为数字电影的制作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案,有效的实现电影的后期制作的集中化和高效化的管理,这将为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气息,也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吸纳更多的观众应用数字电影,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2建立完善的基于SOA的技术数字电影服务监管技术平台
SOA主要是计算机信息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将比较分散的应用功能进行高效的共享和组织,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系统服务的求,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营效率。数字电影节目和密钥的传输分发可以选取不同的途径,最大限度的确保数字电影数据包和密钥能够传送到消息,进而确保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3加快数组电影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3.1提升技术管理的质量,支撑引领行业的升级发展
数字电影技术在充分的借鉴SMPTE21DC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应当积极的推进中国电影数字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有效的促进电影行业发展的规范和有序的健康发展。另外可以积极的寻找数字电视技术从初级技术管理向着高级技术管理进行升级和演进的措施和路径,不断推进电影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2依据不同的应用需要制定实施不同的技术管理手段和措施
家庭数字电影系统和流动电影系统等都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和安全的设计需要,所以数字电影技术管理体系应该实施不同等级的安全保障措施和技术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和电影文化的融合发展应用,电影市场正在快速的从专业领域向着消费电子领域进行融合和渗透。未来家庭数字电影将会成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电影市场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使得整个电影产业的规模得到很好地提升。这也有利于目前一些城市所倡导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家庭的建设,数字电影技术管理必须要在各个领域统筹兼顾,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的措施,最终促进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3.3不断丰富数字电影技术管理的技术和管理的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要去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也要适应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加快电影以及相关的领域的战略性新兴技术的研发,对技术的演进进行准确的把握,不断占领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同时要积极的寻找高新技术在数字电视技术管理领域应用的新的模式,不断的提升整个数字电影技术管理的水平,促进电影行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4结论
总的来讲,数字电影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新时期电影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包含着电影的一些要素也包含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要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本文主要对数字电视技术管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数字电影技术管理构建的思路,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电影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富强,刘达,宋强,陈江,勾磊.对现阶段数字电影技术发展演进的思考[J].现代电影技术,2011(6).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创作观念; 电影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骏(1972—),男,天津人。主要从事高校宣传工作及研究。E-mail:。
一、问题的提出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明显技术特征的艺术,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在电影创作中,艺术和技术是不应该被分裂开来考虑的。它与其他艺术门类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所虚构的每一个叙事元素都必须通过一个个技术过程转化为具象性的电影影像,其创作过程渗透了一整套复杂的工艺技术。
纵观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新技术的每一次出现,都会通过对电影制作方式的改变引起电影思维、电影语言乃至整个电影观念的变化。默片时期蒙太奇理论的提出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就是基于电影技术的,有声电影的出现更是一场由种种技术因素引起的电影美学的巨大变革;彩的出现,同样是一个技术与美学唇齿相依、息息共存的发展过程;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全面应用是继电影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第三次革命,而且这次革命对电影业的冲击是天翻地覆、前所未有过的,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较之前两次技术变革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运用长镜头反映一个连续的场面或事件过程,能给观众展示一个连续完整的时空。这是通过连续的镜头在物理技术层面上的不间断录制而实现的,但是在数字技术盛行于影视创作领域的今天,长镜头视觉效果却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而完全不用摄像机连续拍摄就可以得到。电影《云水谣》中开头的6分钟长镜头是为了完整地勾勒出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导演尹力拍摄了8个镜头,这些镜头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士兵等,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地运用数字特效技术将它们不留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1]
因此,从电影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因素从一开始就渗透到了电影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上,甚至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上升到了技术意识形态。这从近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大片就能够看出来,比如《指环王》、《无极》、《英雄》等,观众能够明确感受到技术的魅力。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以强大的技术为依托,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艺术表现的更大可能。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数字特效、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电影制作的技术手段,使得电影制片的整个工艺流程焕然一新,而且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艺术手段与表现领域,向电影本性、电影功能、电影的美学意义等经典电影理论命题和美学基点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不仅使得电影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消解,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改变着整个世界。从未来的发展看,这种变革还将是全方位和颠覆性的。
这些认识是被业界所认同的,更为大众所接受,一部《狮子王》不知迷倒了多少观众,人与恐龙共舞更是让观众深受视觉和心灵的震撼。但是,能不能简单地认为技术就一定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有足够强的制作技术就一定代表着高水平?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电影发展的横向维度来看,如果选取一个时间段,对电影做个案的分析,技术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贡献恐怕不应该简单地上升到技术意识形态和颠覆性的高度。制作技术是电影创作的手段,决定着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属于技术的范畴,受到技术发展的制约,但制作技术更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电影的创作观念不但影响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技术和手法,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术是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的。也就是说,电影好不好看,光追求制作技术不行。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制作技术上是运用大手笔的代表作,无论在富丽堂皇的场面的创设上,还是拍摄手法上,在国内都可谓首屈一指。张艺谋更是盯着奥斯卡,志在必得,除了在票房上表现不俗之外,观众却是骂声一片。出人意料的是,在差不多同期上映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则凭借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和厚实的内容在国内叫好声一片,并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大奖。同样,张艺谋早期的电影作品《红高梁》,一个朴实的故事,却至今为人乐道,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2006年还有一部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属于商业片的作品值得关注,那就是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这部影片以小成本制作,却赢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更重要的是在观众中好评如潮。
这些个案与今天很多人捧为至上的技术意识形态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究竟原因何在?归根到底,就在于制作手法的不同。本文下面以《疯狂的石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
对《疯狂的石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个案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网民对两部作品的评价作为基点,对制作技术进行要素细分,制作调查表,调查制作技术对影片个案的影响,从而理性地分析技术与艺术、技术与观众的认同度之间的关系。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1. 观众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