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4:44:54
导语:在植物保护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申遗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20-01
一、引言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整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它与社会风俗,工艺美术,民间舞蹈,制瓷绘画等体系共同建构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标本和蓝图。同时,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实然影响和现代化进程速率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打击。一方面,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大量外国的强势文化涌入我国,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民众音乐文化心理上的“下潜”,致使传统音乐继承人和欣赏人的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快速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静态到相对静态再到动态协调发展的路径转型,挤占了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鉴于此种缘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动因诠释
(一)“申遗”领域商业利润驱动
当前,人类口头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似乎演化成热议话题主轴,备受关注。“申遗”引领时代风潮,然而,在各式各样的的“申遗”动机空间内,保护态度的持有者甚少,而是把申请成功后所带来的经济利和知名度的渲染当成准则和职责,误入歧途。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隐匿无形性及口传心授型的遗产类型,在商业利润的牵制下,改造前后的模式及机制是否吻合值得商榷。
在目前已有的“申遗”范畴内,在商业利润的大力驱使下,“申遗”者的良性运行机制发生质变,由原来的保护性心态饰演成利润激励或者是知名度的浮夸,这种“祝音”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阴暗和隐患,导致“申遗”人士的动机不纯。同时鉴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存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隐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给予关照。如:四川地区的川剧,北京地区的京剧、北京琴书、京韵大鼓,上海地区的沪剧、越剧、评弹,河南地区的豫剧、祥符调、锣戏、怀梆、道情等等。这些现实认知都成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动因。
(二)教育视域内的意识或缺
回顾历史和审视现实,我国传统音乐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应运而生,继而形成错误的教育指导理念:重西轻东、重洋轻中,在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致使中国传统的音乐和西方音乐发展未实现同步性。同时由于不能全面兼收并蓄人类各种艺术文化成果,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狭。众多学生对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耳熟能详,对其作品全尽掌握,而对祖先留下的大量珍贵而又继承价值的中国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不知一二。
(三)形式的继承并非内容
当前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实现本体风格的维系和继承,形式和实质内容脱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动因。
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引申
当前,在中国已有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各式的模式和动机,如何采取应对策略给予应对成为其循迹引申。
(一)端正“申遗”动机
在目前“申遗”过程中,大多数人士都是基于商业利润空间的驱动力,而不能把如何保护、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做首要命题。鉴于此种缘由,在“申遗”过程中要端正“申遗”动机,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保护为己任,兴利除弊维度下制定改革措施,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度良机。
(二)强化教育领域的非物质遗产学习及保护意识
教育领域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意识的或缺致使在教学过程中重西轻东思想严重,如鲁西南鼓吹乐、博山八角鼓、胶东道教音乐、郯马五大调等中国传统音乐淡化,相对形成强烈的重外轻内的模式,所以要扭转这种意识,珍惜和关注本民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强化教育领域的非物质遗产学习及保护意识,传承中国音乐类非物质遗产文化。
(三)注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风格保护继承
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需要保护和继承的不是外表形式的一个曲目或乐种,而是注重对于不同人类群体所具有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风格的保护和继承。[1]从乐音的高低、乐音的长短及乐音的色彩等步骤观瞻来具体领悟本体风格的音乐审美观及中国本土特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
(四)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传承人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隐匿无形性决定了其载体与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在基于传承人而存在的前提下,口传心授的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镜鉴。所以在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领域内,要发挥传承人的载体优势,传承文化。
(五)实现文化遗产与地方经济发展耦合
文化遗产和经济发展在互为支撑的体系内,要实现二者的耦合协调,不但是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的一个无可厚非的举措,也是对现实的具体认知。[2]所以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要寻求与地方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张洪,女,汉族,四川资阳人,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2班本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化疗药物;肿瘤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92.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b)-129-03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strategy on chemotherapy drug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the oncology nurse
LIU Ruizhi1, XIE Liqiong2, CHEN Jianfang3
1.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2.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the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3.Obstetrical Department, Huiyang Care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oncology nurse on chemotherapy drugs occupational exposure,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in order to prevent occupational injury,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nurses. Methods: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45 nurses who contacted chemotherapy drugs. Results: 90% of nurses could tell the harmfulness of chemotherapy drugs, 80% of nurses could tell the harm pathway of chemotherapy drugs, 51% of nurses had carried out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Conclusion: Oncology nurses have the less knowledge of chemotherapy drugs, their awareness of self-protection is weak who have no perfect chemotherapy preventive measures. We should carry out some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safety education, strict operation procedures, perfect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rest, 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harm from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safety of nurses.
[Key words] Chemotherapy drugs; Oncology nurse; Occupational exposures; Protection
动物试验表明大多数化疗药物都具有潜在的致突变、致畸、致癌的作用,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1]。肿瘤科护士在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经常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化疗药物,何海丽等[2]的调查显示,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的细胞染色体有较多异常现象,长期接触可出现白细胞减少、月经不调、脱发等发生。Hirst的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的尿液中可以检测出环磷酰胺,且药物持续5 d以上才消失[3]。因此为了解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的认知情况及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接触化疗药物年限在1年以上的肿瘤科护士45名,均为女性;年龄(26.44±5.35)岁,护龄(6.16±4.21)年,接触化疗药物年限为(7.24±4.25)年;学历:中专56%,大专33%,本科11%,本组以初级职称为主(67%)。
1.2 药物接触情况
配置的化疗药物主要有比柔比星、多柔比星、丝裂霉素、环磷酰胺、铂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鬼臼类(VP-16、VM26)、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喜树碱、甲氨蝶呤等。
1.3 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接触化疗药物年限、对化疗药物毒性的认知、对危害途径的认知、有无采取保护性措施、有无参加专业性培训、是否按正规操作配置药物、是否正确处理废弃物品(如注射器、药瓶等)。由调查者向被调查护士讲解填写要求,由护士长协调发放及收回,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试卷4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护士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危害途径及正确操作的认知情况
见表1。
2.2 护士在接触化疗药物时防护行为的自评结果
见表2。
3 讨论
3.1 体制不健全
在校学习时缺乏相关职业暴露的知识教育,导致在校学习与临床在岗的专业知识培训脱节,思想模糊不清,增加了化疗药物侵入人体的机会。
3.2 医院的防护设备不健全
据调查广东省仅有少数大医院成立了静脉液体配置中心科室,绝大部分医院由于资金、人员等方面原因,仍采用各个科室加化疗药的模式,甚至有的科室连生物安全柜都没有,造成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3.3 防护意识薄弱
由于大多数年轻护士未参加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致使她们在工作中思想麻痹大意,另外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少而工作繁重,认为一些细节防护措施麻烦,浪费时间,放弃了穿防护衣、戴手套、戴护目镜等措施,这就增加了化疗药物的暴露率。
3.4 防护措施
3.4.1 提高护士对肿瘤药物的防护意识
护士接触化疗药物频繁,抗肿瘤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损害作用是一个慢性积累的过程,不像患者用药一样产生直接效果,使许多护理人员不能从意识上加以注意和落实好防护措施。加强抗肿瘤化疗职业危害认识,强化防护措施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的信度和意念,将学到的防护知识正确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将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4.2 规范抗肿瘤化疗药物防护操作,提高防护措施执行力
护理人员在实施化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选择僻静处配药,配药场所应有良好通风设备,配药前后要洗手,佩戴一次性的无纤维防护口罩、帽子、护眼镜或面罩,有条件者穿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操作时戴双层手套聚氯乙烯手套外面再佩戴乳胶手套,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渗透护垫,熟练操作规程,防止药液和雾粒溢出。冷冻粉剂安瓿打开时,有溅出的危险,需用无菌纱布包裹打开。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若为安瓿制剂,打开安瓿时应垫以无菌纱布以防划破手套。如为小瓶药物在注入溶媒时,要防止瓶内压力过高造成药液外溢,如注入溶媒量过少,要抽出适量空气后再注入溶媒。使用大针头和大管腔注射器,抽吸不超过3/4满,在药瓶内完成排气或使用密封袋进行排气。盛有药液的注射器中的气泡通过无菌纱布排除以减少气溶胶的形成。静脉给药时,输液管要先用配置化疗药同溶剂预充,以减低药液外溢和药液雾化的危险。使用软包装输液袋输液,针头连接紧密防止脱出,有条件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药液溅到桌面或地上时,先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的表面。化疗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均含有抗癌药,处理被浸湿的床单、衣服、纱布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污染皮肤。同时要将安全防护知识及方法告诉家属或照护者。化疗患者使用水池、马桶后反复用水冲洗2次。化疗用过的所有物品均放入专用的污染带中并扎口,最终焚烧处理。操作完毕后用清洁剂擦拭工作台,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彻底洗手。孕期禁止接触化疗药物,一旦接触化疗药物,应立即采用肥皂水反复清洗等补救措施。
3.4.3 肿瘤科护士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我国对放射性接触的人员休息有足够重视,放射性接触的人员有放射假期及营养补助,而对肿瘤科化疗护士的休息重视不够,化疗护士没有化疗假期及营养补助[4]。肿瘤科护理护士身体健康状况不宜过劳,应有化疗假期及营养补助,同时重视化疗护士孕期保护,孕期应调离化疗岗位。
3.4.4加强安全管理
3.4.4.1 加强对护理人员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培训凡工作中能接触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必须参加化疗药物职业防护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轮岗制度。
3.4.4.2 建立化疗药物防护管理体系由于存在抗癌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的影响,应尽快建立有利于化疗药物防护的管理体系。郭秀泉等[5]认为有条件的医院尽量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集中配置化疗药物,以减少在无防护设备下配置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人数。配药室应有良好通风条件,在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配置。配药前启动紫外线灯进行柜内操作区空气消毒40 min,保持洁净的配药环境。在配药操作室内禁止进餐、吸烟、化妆,减少药物对人体危害。操作完毕后至少30 min,待药物气雾吸除干净,才能清洁安全柜,用后紫外线消毒处理。配置完毕后产生的废弃物,密封后放在标有“化疗药物废弃物”且牢固防刺透、防漏的垃圾桶中,防止废物蒸发污染空气,最后将垃圾袋封口,放感染性废物袋内,由专人按化疗污染物品的相关规定处理。
3.4.4.3 制订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法规我国应尽快出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法规,各医院必须尽快制订化疗药物的防护制度,将职业防护制度与常规护理工作制度视为同等重要地位,并在工作中按要求落实,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各项防护措施的依从性。
化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随着化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推广,特别近几年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很多新的化疗药物、新的疗法、高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广大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而至今我国尚无“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卫生与安全作业规范”或“医疗卫生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指南”之类与《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的法规。这点需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也需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制订和完善相应的职业卫生标准、作业规范和防护制度,在加强教育的同时,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积极创造健康促进的工作场所,辅以一定的管理办法和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强化防护行为和防护措施的执行力,达到提高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江会,李武平,付菊芳.护理人员对肿瘤药物职业防护认知现代调查[J].护理研究,2005,8(19):1521-1523.
[2]何海丽,吕菊红,鲁娟,等.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健康影响及防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护理杂志,2004,21(2):33-34.
[3]杨方英,刘丽华,周慧娟.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45.
[4]江会,李武平,付菊芳.抗癌药物对护士职业性危害及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19):307-308.
[5]郭秀泉,苏仲玲,许德芬,等.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0):1739-1740.
[6]叶方立,郭继华.职业卫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43-46.
农作物和粮食产量和质量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植物发生病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相关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受到牵连,此外,政府在对农业进行财政支出和投入的环节也会受到制约,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也会被卷进来,比如说酿酒业、制糖业等[1]。植物病虫害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人们为了解除病虫害必然会对植物使用农药,造成农作物在生长过程有农药残余,人们在直接或者间接地食用,生命健康存在很大的隐患。
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
植物病害导致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不仅导致了粮食产量的降低还造成了粮食质量的下降,由此可见,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分析,本论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地讨论。首先植物保护可以有效地确保粮食的安全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稳定粮食产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处理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标准计量的农药,农药可以有效解决虫害、鼠疫、病菌对植物的侵害,及时预防植物大面积受损。农药的效果十分的明显,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植物解除病害,保证粮食的产量,打个比方,如果可以挽救6亿m2植物病害,就可以挽救8000万t粮食的产量,所以使用定量的农药是植物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转基因技术越来越成熟,如果把转基因技术应用到植物的保护中去,那么保护的力度是可想而知的。转基因技术对粮食生产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使农作物的颗粒更加饱满、色泽更加光亮、富集的营养更加丰富,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确保了粮食的质量[2]。除此之外,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方法还体现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几个方面,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植物的保护,维护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当然,不适当的植物保护方法也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产量,维护了粮食的质量,与此同时,农药里含有大量人体不能摄取的有害物质,而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被植物吸收,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就避免不了摄取农药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身体健康;部分技术人员掌握农药使用技术不牢靠,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转基因技术发展比较快,但是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转基因粮食含有不确定的毒素、转基因粮食有可能存在致敏物质、转基因粮食富集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而这些风险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的作用。
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植物保护技术。我国植物保护方法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对植物使用农药、利用植物转基因两方面,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没有被探索出来。由于植物保护方法的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发展进程不太理想,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寻求一种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方法,才能营造一个较好的粮食安全环境。针对粮食安全所需的环境要求,提倡EPM(EnergyEfficiency&ProductiveMaintenance)管理策略,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3]。通过自然调控,将有害生物对群体危害予以有效治理,促进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发展。EPM策略是控制粮食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植物保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应该量化自己的职能,加大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争取让植物保护的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力量,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对植物实施可持续保护策略,能够在植物发生病害的时候,予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4]。政府必须加大对公益性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侧重于对有害生物成为灾害规律的技术研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记录数据,加强生物农药的开发,研发知识产权和新的农产品。政府投入的加大能拓展植物保护研发工作的广度并且拓深研发的深度,促使植物保护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进行转换,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由于人们植物保护意识相对不高,植物保护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因此相关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公民可持续植物保护的教育和培训。虽然,可持续植物保护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植物保护工作人员所确认,但是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防治工作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接受[5]。因此要加强义务讲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农民意识到植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植物保护;粮食;生产安全
引言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对粮食的需求总量很大,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南北和东西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对粮食的具体需求量不同,相同的是对于粮食的质量标准有很高的要求。能否保证粮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社会能否安定、团结,也会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粮食的安全主要包括粮食产量安全和粮食的质量安全,植物的病虫害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安全,所有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
1.植物病虫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1.1植物病虫害危害粮食的生产安全和数量安全
我国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如果这些农作物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将会有大面积的农作物遭受害,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由于受害的作物不能正常的生长、成熟和死亡,那么产量势必会降低,而农作物产量的降低会产生蝴蝶效应,首先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然后影响到三农问题,最后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害生物不仅使粮食减产,而且还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或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农作物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植物发生病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相关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受到牵连,此外,政府在对农业进行财政支出和投入的环节也会受到制约,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也会被卷进来,比如说酿酒业、制糖业等
1.2植物病虫害危害粮食的储备安全
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有害生物为害造成储备粮食损失增加和经济价值下降。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至少在7000万吨,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中国分储于农户的粮食受病虫害的损失也达到约为9%的程度。减少这些损失就等于增加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
1.3植物病虫害危害粮食的市场安全
由于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导致粮食的大量减产和品质下降,从而使粮食商品率和经济性降低,加上检验检疫的约束,往往使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减少、粮食贸易受阻,尤其是国际粮食贸易,进而危害粮食的市场安全,影响粮食贸易对粮食供给波动的平抑作用。例如,美国是世界最主要的小麦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1/3,但美国小麦往往因含有检疫性病害——印度腥黑穗病,而导致粮食出口不畅,影响了世界粮食的市场安全。
2.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
为了防控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危害,人类采取了种种植物保护措施。植物保护成了农业耕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说来,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先植物保护可以有效地确保粮食的安全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工作以确保粮食的安全,稳定粮食产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处理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标准计量的农药,农药可以有效解决虫害、鼠疫、病菌对植物的侵害,及时预防植物大面积受损。农药的效果十分的明显,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植物解除病害,保证粮食的产量。
当然,不适当的植物保护方法也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产量,维护了粮食的质量,与此同时,农药里含有大量人体不能摄取的有害物质,而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产生农药残留,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就难以避免的摄取农药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身体健康;部分技术人员掌握农药使用技术不牢靠,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尽管转基因技术发展比较快,但是目前还不是特别的成熟,所以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3.进一步强化植物保护工作的综合能力建设
多年来,由于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地方人员参差不齐,设施和机制落后,经费短缺,时常造成生物灾害控制不力,经济损失严重。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加快机制和技术创新
机制是整个植保体系运行的剂,技术则是植保事业发展最有力的武器。机制和技术创新跟不上,植保事业就会逐渐失去活力和动力。要加快机制和技术创新,就要从内部、外部同时入手。一是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系统内部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不断用新的实践、新的技术、新的经验来拓展工作面。二是要改变一碗水端平的分配观念,在项目资金使用上,要优先侧重于工作重点和有创新的市县,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在植保系统中创建一个创新平台,对有创新的进行奖励,鼓励植保技术人员积极创新。四是及时汲取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积极将这些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植保技术应用于实践当中。
3.2政府要加大对植物保护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量化自己的职能,加大对植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争取让植物保护的理论成果转换为实际力量,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对植物实施可持续保护策略,能够在植物发生病害的时候,予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政府必须加大对公益性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侧重于对有害生物成为灾害规律的技术研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记录数据,加强生物农药的开发,研发知识产权和新的农产品。政府投入的加大能拓展植物保护研发工作的广度并且拓深研发的深度,促使植物保护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进行转换,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
3.3加强体系和设施建设
发展和完善植保体系,是壮大植保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加强体系和设施建设,一是要科学界定植保体系的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单位性质,稳定植保体系在农业生产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是要建立灵活长效的运行机制,它是让整个植保体系充满活力的关键。必须拓宽思路,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有动力机制的、生机勃勃的现代植保体系。三是要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基层植保系统的应急设施建设。四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植保技术推广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农业生产问题的快速反馈系统,加快植保成果转化。
4.结语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粮食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须稳定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才能保证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粮食安全性至关重要,而作为这个环节上更重要的植物保护工作,必须得到落实,并不断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确保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1选用树种不合理不少城市小区或者城市园林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适应性,以及各种植物保护的诸多重要因素,尤其是没有考虑到植物的生态环境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搭配。由于很多园林绿地都是在城市中建设,一些城市的整个的生态环境远远不能够适应某些植物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污染非常严重,光照条件有限,同时,夜光污染较为突出,加上城市建设用地比较集中、土壤不够疏松、土壤的透气性较差、肥沃程度不高,导致植物生长空间非常有限。使得很多园林绿化的树种在被引进到城市或者小区绿地中生长条件不好,成活率较低,尤其是植物的健康程度不高,抗病虫的抗病能力较差。比如:有些重工业污染的城市,会发生大量松树枯萎的现象;有些园林绿地物种选择比较单一,植物群落较为简单,加剧了病虫害的危害;有些地方的园林绿化,不能够很好的兼顾各个物种之间的有效搭配,使得病虫害之间相互传染,人为的引发各种病症害的发生,比如,槐树与苜蓿为邻,就为槐蚜提供了很好的寄主和宿主。1.2杀虫剂使用不合理小区园林或者城市园林在进行植物保护时,尤其是防治病虫害时会使用各种杀虫剂,由于使用不当或者搭配不合理,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城市园林的植物害虫大致分为食叶害虫、蛀食性害虫、刺吸式害虫和地下害虫草坪,病害虫等不同的类型,针对这些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杀虫剂。如果杀虫剂的使用不够科学合理,首先是危害小区和城市人群,这些杀虫剂喷洒过程中就会污染空气和土壤,也能够污染水源,不但能够直接影响居住在小区和城市的居民,而且会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同时,这些杀虫剂,被植物所吸收不仅不能够起到灭虫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园林小区里植物的生长。在园林病虫害的实际发生过程中所使用的杀虫剂,如:久效磷浓度高达600倍,菊酯类农药浓度高达400倍,这样的使用量大大超出了正常的用量,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农药残留,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给城市园林带来了持久危害,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影响。同时,由于不合理或者过量吸入杀虫剂,也给昆虫带来一定的抗药性,从而造成植物保护方面更为困难的后果。
2新时期园林植物保护方面的措施
2.1园林绿化首选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指在某地经过长期的驯化和栽培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环境的树种,这些植物在长期的演变过程当中,依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生存环境,具有了很强的适应性,一般情况下比较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干燥的地区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具有抗旱、抗寒、保养成本低等特点;在降雨多比较多的地方选用当地的乡土物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耐涝抗热、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在植物保护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降低成本的作用。城市园林的建设者如果单纯地为了美观,不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盲目的引进其他的树种,不但不能够很好的提高成活率,而且还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当地各种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非常弱,引进一些植物也就引进了一定的病菌和虫害,导致病虫害泛滥。因此,当前各地的小区绿化和城市绿化,在植物选择这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用真正适合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树种,这样就能够做到适应环境、成活率高、保护成本低。2.2构建良好的园林生态系统一个小区或者城市的园林绿化,等于构建了一个较好的小型生态系统。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时一定要注重良性生态系统的构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做好各种生物的有机搭配,构建良性的植物生态系统。运用复层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空间,使得各种植物能够充分享受阳光、热量、土壤和水源,有助于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很好地增加植物的品种和数量,形成立体的生态系统。同时能够有利于各种鸟类及蜘蛛生存栖息,以及其他有益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注重园林小区各级食物链的有机组合,确保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不仅可以很好的增强园林的美观效果,更主要的是减少了各种病虫害,在植物保护这方面既能够降低成本又能够提高效率。加强园林各种植物的多样性,园林的多样性指各种生物的多样性,既包括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也包括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各种微生物的多样性。注重各种园林生物的合理搭配,既要保证它们的布局合理,景色美观,又要考虑科学地考虑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通过植物之间的相互搭配,能够有效抑制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比如:杨树以及臭椿的臭味能够驱避蛀干天牛;山茶花与山苍子混种可以减少煤污病发生。2.3坚持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当今植物园林保护中最为重要的方式,通过生物和生物代谢的产物,能够很好的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从而实现控制病虫害或者减少危害的目的,对各种生物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少,而且能够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同时天敌资源非常丰富,使用成本非常低,能够有效降低植物保护的成本,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通过利用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或者释放各种物质,或者引进外地的天敌昆虫,能够很好地做到防止各种病虫害的效果,例如:各种病原微生物实现以菌治虫的效果非常明显;也可以利用其他有益的动物,比如:啄木鸟、灰喜鹊等,不仅可以构建良性的生态系统,而且对人体影响也非常有限,不仅不会污染土壤环境而且不会伤害天敌,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还可以利用各种昆虫的激素来达到治虫的目的,用性引诱剂能够很好地吸引各种雄性昆虫,采用黏胶或杀虫剂杀死害虫,尤其是某些雌性激素能够进行人工合成,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3结语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37-03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LIN Qiao-ling HE Hong * YI Ru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status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methods and content,open laboratories,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and thesis management,etc. By preliminary try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promoted students' operative skill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and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stimulated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reform;pratice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植物生产类主干专业之一。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多数到农化企业或乡镇农技部门就业,从事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继续深造。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国内不少农业院校都已就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改革[1-12]。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性教学,该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实验课前一周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讨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二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如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实验课上,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跟随指导解疑。通过此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观察认识了以往只在课本和PPT上看到的常见病虫害,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参与教具制作,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周边植被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植物标本贮藏库。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组织学生制作成套病虫害标本,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丰富实验室的标本贮藏量,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加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1.2 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许多课程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内容,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内容多是对常见昆虫和病菌的识别与鉴定,以往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但缺乏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得真正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就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的学生不多。为改变此弊端,广东海洋大学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改革:一是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技能性、设计型综合实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项目中增加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基设计这一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植物病害标本,并根据病原菌的特性,设计、配制培养基,通过比较分析各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分离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昆虫学基础、植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防控等四大模块,每个技能训练课20个学时,形成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设计实习的内容。课程的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与生产实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害虫的发生以及生物学特点,进一步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实习中加以确认。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锻炼了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放实验室,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仪器分散,功能不全,利用率低,相互独立。部分实验室仅供学生上课使用,不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把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大植保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1 000 m2,近3年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费用超过300万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实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对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自由出入实验室,大大方便了学生做实验。同时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由指导老师负责本科生科研选题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导师可以先为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选题的技巧。特别是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随导师进入相应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增加了其实践机会,增强对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实践证明,学生对科研导师制反响较大,参与积极性很高,班级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利用该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东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大赛或挑战杯竞赛奖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3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实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基地。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是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11个涉农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搞好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等条件,并结合学院其他专业如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在校内建立了水稻、甘蔗、果树、蔬菜及热带植物等病虫害观测圃,为相关专业课程从“黑板”教学走向“现场”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植物病虫发生与防治”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为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专业还组织学生按作物种类对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以了解、掌握校内各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其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提出建议,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热带农业特色,广东海洋大学分别建立了南亚所热带植物实习基地、廉江红橙实习基地、徐闻香蕉与蔬菜实习基地、雷州蚕桑实习基地及湖光农场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水平,结合农科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广东海洋大学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严把毕业论文选题与内容关。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一人一题,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内容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论文,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二是严把指导教师关。要求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有课题支持,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答辩时专业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独创性等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对不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答辩时要求每人进行独立答辩,由答辩委员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强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等。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广东海洋大学除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平台、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外,在教学安排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即开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一改过去四年级时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状况,这样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涵盖农作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期,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与总结,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通过改革,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有多篇毕业论文在校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结语
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明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涉及面广,又受地域等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广东海洋大学将不断努力,确保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与研究,2005(1):94-96.
[2] 龚国淑,黄云,张敏,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9-31.
[3] 郭胜.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3):40.
[4] 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5] 贺桂欣,王久兴,齐永顺,等.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64-67.
[6] 高必达,余映波,李红玫.植保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5,84.
[7] 赵明.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85.
[8]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9] 黎东升.农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1(8):64-65.
[10] 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8-21.
一、城市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的现状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危害多种植物。近几年,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相继发生,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
国槐是城市主要的行道树之一,但近几年来普遍遭受锈色粒肩天牛的危害,导致树干千疮百孔,树势衰弱,因锈色粒肩天牛以幼虫钻蛀树干、危害木质部、破坏树木输导系统为主,危害隐蔽,防治困难。
金叶女贞由于亮丽的叶色与其耐修剪、耐干旱的生长特性,在城市的园林绿化中被大量应用。然而,随着应用面积与栽培时间的增加,其病虫危害也日趋严重,尤其是金叶女贞褐斑落叶病危害最为严重。
二、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严重的原因
(一)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不到位
城市实行绿化美化工程,大量的绿化苗木靠内运外调,由于贸易、交通的发展,国际间、区域间的物流、人际交流十分频繁,一些重大园林病虫害入侵的概率增加。随着国家放开苗木市场,苗木远距离流通相对较多,大量苗木出圃后,运输、栽植前均未进行检疫,结果造成病虫害大范围传播。
(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系统未建立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植物保护的根本方针。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就是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计算,把收集的数据材料,结合当时、当地的气候和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状况联系起来考虑,加以分析,正确判断病虫害出现的高峰期、发生数量和可能受到为害的区域,将结果及时出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
(三)植保人员业务知识欠缺,盲目防治虫害
不少中小城市植保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欠缺,不知道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有不同的病状和病征,有的甚至连病害和虫害都难分清。观赏植物本身发生叶斑病,也笼统地喷洒氧化乐果、甲胺磷等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有的不注意观察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活动规律,只要看到害虫便喷洒化学农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四)气候异常导致城市园林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态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
三、园林植保策略
(一)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减少病害侵染来源。清除种植地中的病残体,并随时清除杂草,减少侵染来源,增加通风、透光,为植株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加强肥水管理,以增加植株本身的抗性。道路绿化土壤一般比较贫瘠,加上施肥少,容易造成植株营养不良,适时追肥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抗病性和促进病后及早恢复。适时修剪,及时处理伤口。进入雨季减少修剪,减少伤口,减少病菌从伤口入侵的机会;修剪后马上喷施杀菌剂。
(二)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
(三)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保护环境
园林绿化部门应积极开展人工、生物防治,为降低虫口密度,同时充分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以虫治虫,并在害虫幼虫活动期,向排粪孔或换气孔注射药剂,然后用药剂拌成的毒泥封口,毒杀幼虫。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调查;综合防治;十堰市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327-04
烟草病毒病俗称烟草花叶病,是目前烟草产区分布最广、发生最为普遍的一大类病害。1989~ 1991 年进行的全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表明,引起烟草病毒病的病毒共有17 种[1]。目前在湖北省十堰市查明的烟草病毒有6种,烟草病毒病已成为该市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产量损失约为总产量的5.7%,烟农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 000万元,且近年日趋严重。随着烟草生产规模的扩大,其造成的影响已经不仅仅限于烟叶生产本身。由于烤烟生产实际情况复杂、多变, 加上应用防治技术不规范,采取防治措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整合、规范防控技术,制定相应防治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对十堰市烟区烟草病毒病的调查分析,提出比较系统的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病毒调查样本采集自十堰市烤烟区,在房县、郧西、竹溪、竹山4县烤烟产区有烟草病毒病危害的典型田块随机采样,2010年取样12份,2011年取样62份,2年共取样74份。TMV、CMV、PVX、PVY、TEV、TRSV抗血清购自安德珍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包被缓冲液、洗脱缓冲液、常规提取缓冲液、酶标缓冲液、底物缓冲液按照安德珍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配方配制。连作对病毒病发病影响的试验在房县野人谷镇西坪村溪中(2010年,云烟87)、竹溪桃源乡桃源村百丈(2011年,K326)进行,试验地为连续种植烤烟3年以上的田块,栽培均采用白色地膜覆盖。肥料使用情况:烟草专用肥(湖北省香青公司生产,N 10%、P2O5 10%、K2O 20%)825 kg/hm2、菜子饼(用前1个月腐熟,N 4.5%、P2O5 0.5%、K2O 1.5%)225 kg/hm2、硝酸钾(K2O 44%、N 13.5%)225 kg/hm2、普通过磷酸钙(P2O5≥12%)35 kg/hm2,施肥方法为烟草专用肥、普通过磷酸钙、菜子饼全部作底肥在起垄开沟前一次性条施,硝酸钾在栽移后25 d一次性浇施。
1.2 方法
1.2.1 连作田间试验 设置2个处理:处理Ⅰ连续种植烤烟(简称连作),处理Ⅱ为种植1年玉米后再种烤烟(简称轮作)。大区对比试验在同一个地块,一半连作、一半轮作,每处理面积667 m2,供试品种、育苗、施肥、移栽、施药及其他农事操作完全一致,现蕾时调查发病情况。
1.2.2 病毒种类鉴定 将症状明显的新鲜发病叶片去除大叶脉后用剪刀剪成细条,经无水氯化钙快速干燥后转入装有变色硅胶的试管中,密封,4 ℃保存。病毒样本血清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DAS-ELISA)法。
1.2.3 发病规律调查 发病规律调查采用普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普查调查有代表性的烟田,调查同一地方不同地块(大棚附近、菜地附近、烟叶仓库附近、烤房群附近)烟草病毒病发病差异,前作与烟草病毒病发病的关系,气候(冬暖、移栽期干旱等)与烟草病毒病大面积发生的关系。
系统调查在烟草移栽后开始,每5 d进行1次,打顶后停止调查。大田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定点定株,每点顺行连续调查50株。记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调查方法参考GB/T 23222。
1.2.4 发病程度调查 年度发病情况以普查数据为准。2011年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每个县调查烟田10块,每块烟田面积不小于667 m2。普查总面积不少于当地烟草种植面积的1%。
烟草病毒病发生程度以发生盛期的平均病情指数衡量,方法参考GB/T 23222。根据每个调查点代表的发病面积对发病情况进行加权平均,结果作为十堰市烟草病毒病整体发病情况数据。
1.2.5 损失估算 根据现蕾期烟草病毒病发生情况普查结果和烟草病毒病损失估计模型进行损失测算[2]。
产量损失率=100/[1+exp(3.888 8-0.101 367×病情指数)]×100%;损失量(产值或产量)=收获量(产值或产量)×平均损失率/(1-平均损失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程度
普查表明,烟草病毒病在十堰市烟区发生普遍,不同海拔、不同品种均有发生。2011年烟草病毒病发病面积0.23万hm2,田间病株率8%~40%,严重的达40%~80%(局部地块达100%)。平均病情指数18.5,整体属于中等偏轻发生。根据损失估计模型测算,2011年十堰市因烟草病毒病导致的产量损失率为11.78%,产量损失约55.7万kg。
2.2 发病规律
调查发现,烟草病毒病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冬暖、烟叶移栽期干旱发病重;菜地附近、烟叶仓库附近、烤房群附近、大棚附近和反季节蔬菜地周围烟田易发病;与前作关系密切,大区对比试验表明,连作比轮作发病早、病情严重(表1);烟草不同生育阶段抗病性差异明显,苗期至移栽后的团棵期(40~50 d)为易感病阶段,现蕾后为耐病阶段。
2.3 病原情况
引发十堰市烟草病毒病的病毒有TMV、CMV、PVY、PVX、TEV、TRSV 6种。单独侵染占41.89%,大部分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所致,复合侵染占58.11%。病毒以TMV、CMV、PVX为主,检出率分别为81.1%、59.5%、37.8%,其下依次为PVY、TEV、TRSV。具体情况见表2。
2.4 病源情况
烟草大田病毒病的病毒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①油菜、越冬蔬菜(大棚菜)及桃树上的带毒蚜虫迁飞到烟草上。②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杂草所带病毒通过根部的线虫、地下害虫危害和根损伤、蚜虫为害等传入烟草。③烟苗带毒。烟苗带毒主要是来自育苗环节,重复使用的苗盘是漂浮育苗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广泛使用的聚苯乙烯泡沫苗盘具有多孔特性,清洁消毒比较困难,清洗不彻底的苗盘表面经常有残根和基质,带有大量病毒[3]。
2.5 传播情况
烟草病毒病传播方式主要有机械传播和虫传两种。机械传播是烟草栽培中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大多数烟草病毒可通过接触摩擦传播。剪叶炼苗过程中刀具消毒不规范使病毒在苗盘间传播。病害初期的扩散和加重与大田农事操作等造成的机械传播有很大关系。虫传由烟草病毒病媒介昆虫引起,主要媒介昆虫有蚜虫、叶蝉、飞虱、蓟马,烟盲蝽、粉虱和跳甲等也能传播病毒。蚜虫是传播烟草病毒病造成危害最大的类群,由其引发的病毒病占所有发生量的75%以上[4]。烟草病毒病传毒蚜虫种类多、发生量大,其中最主要的是烟蚜,可传播CMV、TEV、TSV、PVY和 TBSV 等发生严重、分布广泛的烟草病毒,造成病害流行[4]。
3 小结与讨论
3.1 发病原因
近年来,烟草病毒病给十堰市烟叶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生产中种植的主要品种K326、云烟87均不抗病。
2)育苗环节存在较大感染风险。100%漂浮式育苗,苗盘重复使用率高,增加了烟苗感染的几率;剪叶炼苗过程中刀具消毒不规范使得病毒在苗盘间传播;防虫网没有使用到位导致在通风炼苗环节蚜虫传毒;工厂化育苗高度集中、育苗操作不规范、综防措施执行不到位,病毒通过苗盘搬运、烟苗运输环节机械传播,产生大量带毒烟苗。
3)山区复杂的生态环境造成蚜虫有效防治难度大,蚜虫传毒率高。大田黄板诱杀防蚜、化学防治蚜虫时机和方法不当,均可导致蚜虫传毒率高。
4)局部发生与地块有关。旱地易受干旱影响,因干旱导致烟苗生长势差,烟株耐病性降低。菜地、烟叶仓库、烤房群附近积累了大量的带毒病残体,提供了初侵染源。连作面积增加是导致大范围严重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连作导致病原物、植物自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致使烟株生长势受到影响,易发病。
3.2 防治策略
由于烟草病毒在自然界寄主广泛,传播途径不易控制,任何单一防治方法都难以解决问题,所以必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利用各种措施,通过增强烟株抗病耐病性、控制初侵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提高整体防治效果、有效控制病毒对烟草生产的危害。
1)增强烟株抗病、耐病性。要把烟田轮作作为一项基础防治措施,以克服连作障碍,给烟株创造一个良好生长环境,做到 3 年以上不与茄科作物轮作和连(邻)作。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平衡营养,提高烟株营养和抗性,增强烟株的耐病力。烟苗移栽后通过调水、调肥等促进烟株早生快发,保护烟苗安全度过易感期。利用根际促生菌防治烟草病毒病。通过增加植物根际的促生菌促进植物生长,比如施用移栽灵具有类似功效。
2)控制初侵染源。清除烟田病残体,冬炕晒垡;早春及时清除育苗棚及烟田杂草;消毒育苗池池埂、池面、育苗盘。育苗盘消毒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2%福尔马林溶液、毒消200倍稀释液或32.7%斯美地60倍稀释液等浸泡或喷雾都十分有效。比较防效、成本、使用安全性和环保,建议生产中选用0.1%高锰酸钾溶液作为消毒药剂,将浮盘压入浸泡池浸泡10 min[5]。剪叶炼苗规范操作、严格消毒,炼苗时用防虫网防蚜,育苗场严格管理,防止带毒苗入田。烟田与越冬蔬菜田隔开,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烟麦套作。烟田远离大棚、菜地、烟叶仓库、烤房群。
3)切断传播途径。烟草病毒主要通过机械摩擦和虫传两种途径侵染烟草,所有切断这两种传播途径的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在2000年开展烟草无纺布覆盖防治病毒病研究,其原理就是切断机械传播途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毒危害的方法,为烟草病毒病防治提供了一个思路。切断虫传途径主要是防治蚜虫,因田间自然因子不足以控制烟田蚜虫的种群数量到经济阈值水平以下,单纯依靠自然天敌及人工释放天敌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所以需要配合施用农药,以减轻蚜虫危害。从“治虫防病”的角度出发,通过防治蚜虫来控制烟草病毒病主要有以下措施:①化学防控。应用化学杀虫剂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减少虫传病毒病的发生。②降低烟田有翅蚜迁入量。冬春季除草灭蚜,烟草移栽后及时利用黄板诱杀或银灰色地膜避蚜栽培。③使用具有快速击倒特性的油乳剂农药。使用油乳剂杀虫剂降低媒介昆虫种群密度是减少虫传病毒病发生的最直接办法。随媒介昆虫数量减少,病害发生率会降低。由于部分烟草病毒由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蚜虫获毒、传毒时间非常短,在病毒接种前快速击倒或杀灭媒介昆虫很重要。生产上可以选用拟除虫菊酯类油乳剂快速击倒传媒昆虫,对防治非持久性方式传播的病毒病效果好[6]。
4)使用抗病毒病制剂。①使用病毒抑制剂GHA-Virizol、抗性激活剂R12,可以钝化病毒活性、抑制病毒在植物体内增殖,并能提高植物抗病性。病毒必克(盐酸吗啉呱+三十烷醇+三氮苷)内含病毒钝化剂,具有内吸、保护和一定治疗作用;菌克毒克水剂也有类似功效。烟株严重感染病毒病后很难恢复,因此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抓早抓小”可以收到显著的防治效果。②使用植物保护剂。多功能型植物保护剂对水喷洒后能很快在植物表面形成连续网状膜层,像给植物穿上一件防护服,能把植物的枝干、叶片全部保护起来,防止病菌侵入。植物保护剂在水果、蔬菜生产上运用较广泛,在烟草上的推广使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德廉,王凤龙,钱玉梅,等.我国烟草病毒病的防治研究策略[J].中国烟草科学,2001(1):46-48.
[2] 高正良,钱玉梅,王正刚.烟草花叶病的损失测定[J].植物保护学报,1994,21(3):9.
[3] 史宏志,王 佳.美国烟草漂浮育苗技术(二)[J].作物研究,2000(3):33-34.
[4] 张宏瑞,李正跃. 媒介昆虫与烟草病毒病关系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16(3):231-235.
关键词:国家保护植物;园林应用;保护对策
1 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气候多样,这些都为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相当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因此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物的种类尤其丰富,约有30000多种植物,位居世界第三,其中苔藓植物有106科,占世界苔藓科总数的70%;蕨类植物则52科共2 600种,分别占世界蕨类科总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有8 000种,其中乔木有2000种左右。全世界的裸子植物一共12科71属750种,而我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而针叶树的总种数则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而我国的被子植物则占世界总科及属的54%和24%。而且由于我国很多地区都没有受到第三纪以及第四纪的大陆冰川的影响,因此大量的特有物种得以保存。据不完全统计,在30 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有大约50% ~60%是我国所特有的植物。如十分有名的水杉、银杉、珙桐、银杏及香果树等都是我国所特有的珍稀但濒危的野生植物。
2 国家保护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对于野生植物资源仍多以直接利用为主,大多对其过度采挖,因此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其中许多花卉和植物的种群都在迅速地减少,有些已经趋于濒危。由于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许多极具特殊经济价值的野生保护植物被国内外的商业公司或是个人争相采挖。这种现象导致了许多已经十分稀有的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已经灭绝,这也显示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任务的艰巨性。
国家保护植物大多数由于其观赏性相当高因此在我国园林造景中深受欢迎。通过对我国相当著名的园林进行调查,发现园林绿化中常见国家保护植物的身影。但是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国家保护植物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 1 滥挖乱采
由于园林绿化中的部分保护植物,是通过非法采集野生资源的手段获得的,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内外的一些企业以及单位大多是从市场上购得国家保护植物的苗木并用于园林绿化。但是这些苗木大部分是直接从深山中非法采集得来的,许多参与滥挖乱采的农民因缺乏植物保护的意识以及专业的技术,植物资源毁坏的多,而真正利用的却极少,这都造成了国家保护植物资源的严重破坏以及浪费。许多地方甚至搞大树进城,以分配给各单位和部门。为了完成任务,这些单位和部门进行大量收购,这也间接导致可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保护植物遭到严重破坏。
2. 2 技术落后,栽培的水平不高
我国国家保护植物中已经有许多品种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繁殖、栽培以及养护技术,但仍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观音座莲、富宁藤等现栽培的植株许多仍是通过直接采挖进行利用的,这也是其繁殖、栽培技术不成熟所导致的。还有一些植物如大叶木兰、西康玉兰等由于现有的资源量很少,而栽培繁殖技术也不成熟,因此只进行迁地保护,极少进行人工栽培,因此在园林中未能充分体现出其园林观赏价值。不少国家保护植物由于生境同城镇的生态差异很大,而且有些种类的生长特性以及对环境的要求并非十分清楚,这都给引种驯化和栽培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另外,由于保护植物通常较罕见,因而可用于繁殖的种子或是枝条等就更加难以采收,这就造成了育苗栽技术以及管理措施缺乏,更造成了苗源紧缺,苗价昂贵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其在园林中的推广应用。
2. 3 产业化水平低
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在应用和开发研究工作方面较为落后,在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不能完全解决人工繁育和产业化技术,特别是国家保护植物的应用开发方面。由于繁殖、栽培技术的不成熟以及产业化程度的落后,造成了市场需求大,苗木价格被抬高,使得直接采挖野生植株变的更加有利可图,使得非法采集野生资源的现象更加突出。
3 保护措施
我国已经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进行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学研究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关于开发利用以促进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促进保护。因此对国家保护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以下保护措施。
3. 1 加强就地保护工作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就地保护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应当进一步完善各级保护区的网络,加强普法和执法力度,实行依法保护。此外,对于分布于现有保护区之外的许多保护植物,如贡山三尖杉、保德苏铁、灰干苏铁、绿春苏铁、巧家五针松、圆叶玉兰、大叶木莲、毛果木莲等,因其分布区极窄且多分布于现有保护区之外的沟箐边,因此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应在明确资源分布的基础上为其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和保护点,对这些重点保护植物进行保护并加强管理,杜绝偷盗挖采。
3. 2 做好迁地保存等工作
对于那些天然群体遗传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保护植物,或是适应性较差,对环境、气候等生态条件要求较为严格的种类以及那些存在潜在破坏威胁的野生种类,应当在其群体中收集种子或是繁殖材料,并在其原生境的附近营建立移地保存圃对其进行集中的保存;也可以建立种质资源库以收集保存这些优良的野生种质资源,同时通过人工繁育扩大其种群的数量,使这些野生资源能够实现长期地保存及市场开发。
3. 3 加强科研,提高保护工作等的科技水平
国家野生植物的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只有加强对其地科学研究,深入研究和认识各种保护植物的特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保护措施和策略,才能达到保护地预期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做好对资源的调查工作,随时掌握资源的动态变化,加强野生保护植物的生境保护、繁育技术以及对其合理利用的研究和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