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6:36:51
导语: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市;防洪除涝;现状分析;排涝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洪涝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即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历史上饱受洪水灾害的威胁。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老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一定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
一、城市防洪除涝的现状分析
(一) 现状分析
(1)城市地理位置不同,防洪排涝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临近大江、大河的城市,主要依靠堤防或者增加建筑物地基高度来防洪;或开掘内部河道调节水量,流域地区联合调度,来减轻下游的风险。对于临近山区的城市,主要依靠河道输水以及堤防来防洪;或建设调蓄水库,进行防洪与水电开发。目前,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导致人水争地。暴雨季节,一些城市会发生严重内涝,堵塞交通。
(2)城市整体规划不合理,我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具有全面性、长期性,因此在设计中很容易忽略在建设中没有出现的问题。另外,在规划期间,由于建设的前后顺序问题,一些地区还没有建设或者规划防洪除涝相关标准,这也是产生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3)防洪除涝队伍建设不足,由于大水险情明显减少,我国城市防汛专业队伍的建设也相对忽略,很少有机会参加实战,经验不足,缺乏基本技能;防洪除涝的技术不先进、手段落后。防洪减灾过程中常需的物料准备不足,由于大多来自社会团体,而档次较低,再加上物资保管不力,很多已经发霉、变质,造成极大浪费。这种情况,不利于应对打硬仗、抢大险。
(4) 河道上下游疏挖治理不够,淤塞严重。城市防洪标准低,超标准洪水无出路,洪灾风险大。防洪排涝设施不配套、基础差。主要是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部分道路没有铺设雨水管道,无法排水或泄水速度慢,一遇暴雨,会形成积水点。城市上游区现有的水库工程作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制约其防洪功能的发挥,并构成新的安全威胁。
(5)缺乏完善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市区段的河道行洪断面普遍不足,一旦发生大型洪水,就可能出现壅水漫堤问题;一些城市的排涝沟渠没能遵循“两年重现”的原则,市政雨污管线业无法满足一年以下的重现期,很多城市一旦发生强降雨,就会出现部分地段内涝;城市整体规划中忽略了防洪除涝问题。
二、城市防洪排涝对策
(1)做好城市排涝规划。排涝是城市防洪减灾中必不可少的保障与支持。城市排涝可分为自排与抽排两种方式。自排主要指堤防外江不涨水或者水位较低的情况下,将暴雨洪水通过排涝闸自动流出堤防之外;抽排则指当堤防外的江水涨起,超过了防洪排涝的关闸,通过排涝泵站将暴雨洪水抽出堤防之外。无论是自排方式还是抽排方式,排涝流量应该与暴雨标准、排涝区内的调蓄情况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个暴雨设计标准来说,如果没有设置排涝调蓄区,而排涝区中的表面硬化较严重,排涝的流量就会随之加大;反之则减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果排涝工程设计不周,那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排涝调蓄区会越来越少,内涝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设计合理的排涝区标准,规划好调蓄及排水管网,对城市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转变对洪水的认识,调整人水关系洪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因素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灾害性,当洪水超过一定限度后它将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走上游大量泥土、甚至恶化水质;另一方面具有有益性,适量的洪水能够涵养底下水源、清淤河道、带来的淤泥肥沃了两岸的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等。调整人与洪水对立、对抗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人与水关系,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给洪水以空间,学会与洪水共存,由简单的控制洪水转变为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须主动适应洪水,与洪水和谐共处、共生。新型人水关系包含三方面含义:第一是对洪水防治;第二是对洪水的利用;第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基于新型人水关系的城市防洪规划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3)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应急防汛工作,加大各项防护措施,资金投入等,强化基层闸管改造工程的规划与管理,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尤其加大对年久失修的水库监管力度,除了做好基本的加固之外,还应定期加强检查,尽快落实河道拦河闸的监控手段,确保工程稳定运行,发挥应有作用。
(4)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应包含:挡水系统的规划,排水系统的规划,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调蓄系统的规划。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防洪应从以往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防灾减灾转变为保护城市安全与改善城市环境并重的综合治理过程,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防洪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防”与“保”的关系,既要考虑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又要考虑城市社会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大防洪”观念,将城市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资源有机结合,通过精心布局与设计赋予城市山水变化自然情趣。在保障城市防洪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堤防高度,通过建筑、道路、景观小品、亲水设施、各类植物的选择等与堤坝相结合,打破单调冗长的堤身,创造多样化的滨河景观和滨水空间。
(5)工程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与建设质量。因此,城市防洪减灾工作不再单纯停留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而是逐渐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建设,逐渐提升城市品位,发挥防洪、休闲、交通及园林景观功能。城市整体水利规划应该将河道规划纳入其中,营造良好的河道布局,形成休闲岸线,改善城市环境。
三、结束语
合理规划城市的滨水地带,利用水利资源,给市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建设一体规划,增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堤防工程在不影响防洪减灾功能的基础上。构建起水利、生态、景观、交通相互协调和有机组合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与应对措施,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保全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鼎. GIS技术在城市防洪排涝中的应用分析[J].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11:90-92.
[2]孙翔. 安徽省南陵县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方案[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188-189.
关键词:小黄河治理;得失;措施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Yellow River nearly 10 years of natural evolutio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experience in process of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iscussed governance measures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multi-target of small Yellow River governance, and try to point out the management action from the view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a governance perspective.Key words: Yellow River; gains and loss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绪论:邢台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现今已步入大城市行列。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人民开始关注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小黄河与邢台人相伴千年,作为我市主要河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体现我市生态环境及景观效果的重要节点。
本文从该河治理近10年来,对它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的过程进行研究,阐述其发展的历程,探讨其对城市的贡献和意义,反思其表现出的问题。
河道如何整治是一个跨时空、跨地域的普遍性难题,事物的矛盾性导致这人们面对水的态度是矛盾的。决策者在城市安全和河道生态养护这两个方面难以抉择,设计者面对将水排走和城市需要水及水景的双重要求面前无从着手。
这不禁让人开始反思我们对待洪水的态度。在这个地球上,人类固然需要生存和发展,而事物有其根本规律,自然万物也需要其生存空间,人类必须面对如何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历史命题。清华大学俞孔坚教授率先在其设计中提出了“与洪水为友”的理念,为我们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本文即在“与洪水为友”的理念和人类不能无限制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对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及河道的治理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概述
1.1自然概况
邢台市属于子牙河水系统的滏阳河流域。小黄河源于孤山南侧,邢台县境内火石岗一带。流域面积69.0平方公里,其中邢台市防洪堤以上汇水面积44.7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支流。上游由数条洪水冲刷沟汇集而成,市区以西的小黄河原由北、中、南三条支流组成,流向自西向东。
小黄河市区段担负市区污水排放任务,一般河段过水能力30~40立方米/秒,少数河段过水能力达196立方米/秒。小黄河流域最高山岭达443米,其上游有数条洪冲沟汇集而成,源短流急,沟壑纵横,植被条件较差,一遇暴雨形成洪水对市区造成较大威胁。
1.2小黄河历次改造治理
1963年8月4日,小黄河洪水袭击了邢台市区,给市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后,30年多年进行了三次较大治理。
1.2.1第一次治理
于1965年4月开始,先后发动全市干部、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清淤、疏通小黄河3610米,修筑桥涵8座,砌护堤防坡2404.8米。整个工程于是年11月6日完工。
1.2.2第二次治理
1983年春,小黄河治理第二期工程开始。对小黄河下游棉纺厂至高庄桥路,计800米长进行浆砌石和混凝土板护坡。治理后河道底宽由原来的8米增加到22米,高3米。通过大规模治理,改善了行洪状况,减轻了洪水对市内严重威胁。
1.2.3第三次治理
1998年为美化城市形象,丰富城市景观,解决小黄河沿岸污染,污水排放等问题,对小黄河实施了第三次治理。
通过治理,护砌河堤和河床;建设了污水截留干管,阻止污水排至河流;为达到蓄水目的,采用水闸和橡胶坝拦截;河流两岸修建3米宽道路,作为河道维护和行人游览使用。河道治理设计标准为满足邢台市市区内2年一遇的雨水标准,在治理完成后小黄河水面面积约为14.2公顷,蓄水量约为23.3万立方米。
二、小黄河治理的贡献和意义
小黄河治理自98年规划建设以来,已从南大郭修到邢州北路。应该说其规划和建设对于城市还是有较大的贡献和意义的。
2.1美化市容市貌,增强城市特色
自然河道是城市内的宝贵资源,城市的水体和绿化是人们感受城市面貌的重要场所。其对于提高景观效果,美化市容市貌具有极大的作用,河道景观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对整个城市的认识。近年来,河道的美化功能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
通过绿化沿河两岸,清理沿岸垃圾,尤其是设置两岸污水截留管,使城市污水不至于直接排入水体,使两岸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周边的居民有了日常休息娱乐场所;河体的气味也不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因而改善;植物间的搭配也较之前丰富多变了,不同组合结构的植物群落也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及其他生理和心理体验。
城市特色的增强,城市景观的丰富,使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环境中,领悟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
2.2提供了更多的日常休息娱乐活动
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杨・盖尔(Jan Gehl)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然性活动是指上学、上班购物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活动。这类活动必然发生,与户外环境治理好坏关系不大。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是指人们在时间、地点、环境核实的情况下,人们有意愿参加或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这两类活动的发生与否有赖于环境质量的好坏。人们日常的休息娱乐活动属于后两种活动类型。
无疑,在这一方面小黄河的治理是成功的,沿河的绿化加上一块块的公共绿地,犹如一根银线上的珍珠,为人们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从事晒太阳、小憩、散步、观赏、游戏、锻炼、交谈等多种户外活动,而孩子们更是找回了久违的户外嬉戏活动的场所。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是人们放松身心、调节精神压力的不错方式。
2.3改善了区域小气候
由于城市中人口及建筑密度大,工业产业发达,因此城市的气候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与郊区气候特征相比,城市气候有如下的特征: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小;日照时间短;辐射散热量小;平均风速小;风向经常改变等等。这些改变对人们的生活均有不利的影响。
小黄河治理后,对于改变两岸区域的小气候,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气温、调节湿度、调控气流等方面。
2.4增强了城市的雨水排放和防汛能力
小黄河的治理中,清理了河道垃圾、扩宽并加深了河道。极大的提高了小黄河的雨水排放和防汛能力。在治理完成后小黄河水面面积约为14.2公顷,蓄水量约为23.3万立方米。同时在两岸预留截留污水管道,从系统上保证了城市“雨污分流”的可行性。
三、小黄河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
综上所述,小黄河的治理是比较成功,在城市规划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经济条件、建设水平及设计理念的制约,第三次小黄河改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河床硬化和渠化是舍本逐末。
传统的河道治理采用硬化的做法,主要考虑了河流的防洪、排涝功能。单纯的从水利工程上进行考虑,希望能够用较小的“过水断面面积”通过较大的水流量,认为这样既能满足流量要求,同时河道修的窄一些,可以避免更多的拆迁。如果采用自然河道的做法,由于河底水草的生长,可导致河道“粗糙系数”增加而导致更大的断面宽度。
但是,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道的硬化,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淡化了河流的生态功能。
笔者认为,河道硬化、渠化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改善弊大于利。河道硬化、渠化的处理手法,源于决策者、设计者对待河道治理的态度,根本上是人们延续千年的“治水”理念。
3.2河道水量不能足量保证
小黄河的天然水源为雨水,采用水闸和橡胶坝拦截达到蓄水目的,由于上游东川口水库的修建,加上近些年,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规划河道难以恒常丰水。不足之数,采用污水处理厂形成的中水回补充。然而邢台市属于缺水城市,丰水年、丰水季与贫水年、贫水季水量相差数倍,依靠污水处理厂补水,杯水车薪。如果要保证景观用水必然要进一步使用地下水,宝贵的水资源补充到河道内,富营养化导致污染后,放掉在补充,形成恶性循环。
3.3河道水质不能保证
从生态学角度讲,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态系统,河道本身是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失去了自净能力的河道基本也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甚至还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
水泥护堤衬底,导致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城市水系的其他功能也不可避免地衰退了。
3.4河道亲水性差
滨河绿地或滨河公园的最大特征是其亲水性的设计。亲水性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城市内河道治理的关键。但治理后,大部分河段无法达到亲水的目的。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河流的硬化、渠化,破坏了亲水环境,断绝人与水的关系,造成地面与水面相隔离,人工与自然的比例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5受城市综合经济条件制约,滨河绿线难以保证
一个城市的规划及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条件和建设环境的制约,如果脱离现状,虽然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或者说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脱离经济条件,也将变成“空中楼阁”,而被束之高阁。
这个问题在小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尤为突出。一般来说,城市的的滨河绿带应控制两侧最少30米的绿线。但在实际工程中,有些地段房屋基本紧临河岸。
四、浅议小黄河治理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小黄河治理问题,正如俞孔坚所说的:“要我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泥护岸,都应该拆掉!可事实相反,不少城市还在那么干。”如果受条件制约,也应该拆掉水泥衬底或水泥护岸,逐步变“三面光”为“二面光”或“一面光”,分阶段逐步对河道进行治理。拆除后应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治理:
4.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在河道污染治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的的措施之一。一般而言,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消减底泥对水体的污染,从而起到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对合理的控制疏浚深度,较大幅度的减少疏浚过程中的污染是环保疏浚技术的特点;生态疏浚是以生态修复为目的的技术,以工程、环境、生态相结合来解决河流可持续发展,其特点是以较小的工程量最大限度地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同时为后续生物技术的介入创造生态条件。
4.2调水和人工增氧
通过调水将清洁的水引入,冲刷和稀释污染的水体,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使水体中的含氧量增加,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人工增氧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水体中溶解量。在水体中设置人工水晶,如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一方面增加了观赏性,减低了河流水面的呆板和生气的缺乏,通过动静结合,点线面的变化,能给人带来美感。同时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同时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同时增强了水质的净化功能。
4.3河床、驳岸及植物绿化
取消水泥护堤衬底,采用生态护岸,恢复河道内的动植物生长,利用动植物自身功能净化水体。生态护岸既能稳定河床,还能改善生态、美化环境。
河道断面与驳岸处理有密切的关系。小黄河断面形式宜采用低坎加自然坡的复式断面形式,这种形式能够为城市提供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根据河道的坡度和坡岸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等多种形式,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增强堤岸抗洪和护堤能力,同时巧妙而有韵律的采用不同形式,可以创造自然宜人的景观。
4.4增加水面和水流空间
由于邢台市区属于平原地区,自然坡度决定了其排水不畅,一遇暴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无法正常发挥。除增强市区内河流的排水功能,结合景观要求,开挖人工湖,湿地公园和人工渠道,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4.5增加安全性措施
法医分析,人们落水之后,总是会本能地往河岸的方向挣扎求生,所以多数溺水事故并非发生在河流中央,而是落水者在靠岸处无物攀扶而力竭死亡。事实说明,溺水问题的元凶之一,就是传统河道里光滑、陡直的挡墙。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杭州近几年的治理经验:在浙大紫荆港校区一条小河的治理中,采用一种用于修筑堤坝的新型砌块,它不同于一般的砖块,具有奇特的W形截面。通过纵横交错的立体式排列,人为地留出许多高15厘米、宽12厘米、深30厘米的生态孔洞。所有的奥秘,就在这些生态孔洞里。从安全角度来讲,传统的河道护岸墙面光滑,一旦有人落水,没有旁人帮助,根本无法攀爬上岸。而新式护岸挡墙的生态孔洞对于落水者来说,就像是一条攀援的阶梯,是人性化的自救“生路”。同时,在有效挡土、保持水土不流失的前提下,各种植物能在河道挡墙的生态孔中迅速生长,为水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6强化绿线管理
现在大家对“红线”的法律地位已经比较熟悉,深入人心了。然而绿线其实是与红线具有同等效率的法律界限。
相关部门和社会应着力强调绿线。对绿线的坚持,不仅仅有其法律意思,也是创建生态城市的前提保障。从某种角度说,对红线的保护划定了城市用地区块。而对绿线的强调才是保护大家共同家园的手段,其对人生存环境的积极意义更为深远。
结束语:
本文作为对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的一次探讨,力求运用综合的知识、方法,对本市小黄河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滨水地带对人类而言具有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的吸引力,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河道治理及两岸绿带的规划设计,是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种类型。它的设计包括陆上的、水里的、水陆交接地带、濒水湿地以及系统性的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 中国园林,2001. 6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刘英彩,张力,干旱河道的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探索――以滹沱河(石家庄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为例
[4]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 1998. 2
[5]沈基清,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城市规划汇刊, 2000. 6
[6]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2000. 9
[7]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规划师,2001(6):66-6.
关键词:高速景观设计形式;土壤理化性质;后期养护难点;弊端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背景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效果的好与坏能真实反映高速公路建设水平的高低,能使本来生硬、单调的公路线形变得丰富多彩,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景观,能使的填方路堤边坡和挖方路堑边坡披上绿装;能使新建高速公路对周围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降低;使道路两侧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与环境景观有机结合、协调;使高速公路构造物(如立交桥、服务区、收费站及管养区)巧妙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不仅增大了市区绿化覆盖面积,而且还为广大司乘人员提供优美宜人、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
目前,北京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892公里,道路绿化总面积约为2100万平米。作为对北京市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高速公路建设是 “十二五”期间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已被列入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面对“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养护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绿化养护工作已成为践行“人文高速、科技高速、绿色高速”重要载体之一,而绿化景观设计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公路建设系统工程的水平,因此,做好北京市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形式存在的问题
2.1道路主体设计与绿化景观设计脱节
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前期对道路沿线所实施的绿化工程在后期运营管理中呈现出绿化景观效果是否与周围地貌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考虑不全。比如,在西六环路、京藏、京承高速等山区段时,其设计标准高、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设计时部分路段未进行分级坡面处理。由于高速公路边坡坡度与坡面安全性和工程量均成反比,即坡度越大,绿化施工难度系数就越大,栽植的绿化苗木成活率较低,且根部固土能力不强,在每年汛期降雨时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水毁等现象。
2.2 全断面单一型设计形式,易发生引发病虫害
目前,南六环、京哈高速等道路的边坡、平台上设计栽植了火炬树;五环路等道路的边坡、平台上设计栽植了地锦等,导致道路沿线景观单调、呆板;同时因为物种少,造成植物群落抗逆性能力差,极易发生各种病虫害,严重影响道路绿化景观效果。例如,自2009年至今连续3年部分路段边坡、平台上的地锦、火炬树发生了早期黄叶、落叶的现象,除了养护不到位的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品种单一发生了大面积侵染性病害,严重影响了道路沿线绿化景观效果。
2.3多层次密植型设计形式,忽略后期绿化养护工作难点
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时,只强调通车时(短期)的景观效果,没有对设计路段的地理位置、土壤状况及道路周边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同时,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植物选择上没有考虑后期开展养护管理工作难度及养护经济成本,也忽视了后期养护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如交通量、融雪剂及周边居住环境等)对绿化苗木成活率的影响;而是苗圃搬家式的种植,在部分路段的中央隔离带、边坡、立交桥区景点、边沟平台内仅有的范围内设计栽植了多层次、多品种的绿化苗木,造成苗木生长层次空间混乱,致使除草、修剪、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养护工作很难有序开展。具体实例如下:一是以北京市五环路为例,在西南五环路2m宽的中央隔离带中曾设计了间距为4m的“红瑞木+桧柏绿篱”的组合形式。当初只注重红色红瑞木与绿色桧柏之间色彩变化,却忽视了红瑞木不耐干旱,不抗融雪剂等客观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红瑞木全部死亡;在南五环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中分段设计了 “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小叶黄杨)+桧柏绿篱”的组合形式,面对高速车流在捡拾白色垃圾时难度大,工作效率不高;2010年为便于后期养护管理,五环路将原有的组合形式全部改造成为防眩板。在部分路段宽度为70cm边沟平台上设计了“萱草+棣棠+紫叶李”的组合形式,在其生长过程中萱草被棣棠侵占生长空间而枯萎,紫叶李与棣棠、拉拉秧混杂交织,因夏季炎热、潮湿,造成通风能力差滋生了各种病虫害。二是以南六环为例,其道路两侧护网外是农田,在道路景观设计时为强调通车时绿化景观效果在平台上设计栽植了大量火炬树,根部萌蘖能力较强的火炬树侵害了大部分农田,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3 土壤理化性质差,不利于绿化苗木生长
高速公路上能否栽植绿化苗木,并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在做好日常养护改造的上,最主要的条件是由其土壤理化性质决定;而土壤理化性质的好与坏,与高速公路的路基工程的压实度质量有关。压实度是高速公路质量好坏的重要内在指标之一,只有路基充分压实才能保证路基的强度、整体稳定性,它是保证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的条件之一。但是,针对高速公路路基这种分层碾压之后,其土壤具有较高的压实度,塑性变形量明显减少,而且所取土质也多为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生土,甚至是沙土或黏土,且掺有基底石灰土和碎石沥青水泥等废弃料。如中央隔离带内宽度仅为2-2.5m,有利于苗木生长的有效土层厚度不足50cm,其下有时还有无机料或硅管类等公路附属设施;护坡及边沟平台的土壤坚硬,压实度高,对绿化苗木生长极为不利。综上所述,高速公路土层压实度较大,其理化性质不能保证设计栽植的绿化苗木正常生长。
4后期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难点
4.1绿化养护经费不足
随着北京市在国际社会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对高速公路绿化养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高速公路绿化养护要求标准高、养护经费低是制约提高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水平的瓶颈。行业主管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下发通知、抽查考核,特别是高速公路城区段的绿地保洁工作,其保洁频率由2008年前的每周2次上升至2009年的每周3-4次,直到2012年每日1次。然而,北京市还没有专门针对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的定额,而行业内部制定的公路绿化养护定额偏低,远低于市政园林绿化养护定额,造成目前高速公路绿化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做好绿化养护,保持优美绿化景观的关键因素。以北京市五环路为例,自2008年初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求五环路以内(含)路段以城市道路标准开展绿化养护等各项工作,而绿化养护综合费用不足2元/平方米,远远低于北京市四环路内(含)路段的绿化养护费用。
4.2 道路作业安全隐患大,绿化养护工作难上加难
通过查阅了近3年来北京市高速公路中46个交通量观测点,以每月2次采用人工24小时观测方式记录的平均日交通流量数据。在充分考虑北京市高速公路道路分布状况下,抽取了从2008年-2010年期间主要道路上26个相同观测点的基本数据,以2008年的交通量作为基础数据,北京市各条高速公路的年平均观测点交通量自2008年起,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部分路段的交通量骤然增加2倍之多,而在城区段重点道路的车流量增加3倍多。面对骤然增加的交通量,对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作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对沿线绿化苗木浇水、病虫害防治、清杂、修剪和道路保洁时,养护作业车辆的行驶速度远低于正常车辆的行驶速度,且在高峰期时易发生交通拥堵;而且高速行驶的车辆对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绿化养护工作效率很低。同时,高速公路日常养护作业得在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占用、掘动道路核准通知单批复时间范围内才合法。因此,日益增大的交通流量、行业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成为提高高速公路绿化养护工作的难点。
4.3 融雪剂的危害性
在冬季降雪时,为确保北京广大市民们出行安全、畅通。采取了“以机械扫雪为主、融雪剂为辅”的道路保畅措施,但使用过融雪剂的残雪,一旦融化水进入土壤中,使道路绿地内绿化苗木造成盐害,特别土层较少的中央隔离带的盐害尤为突出,造成道路绿化苗木长势较弱,后期绿化养护工作难上加难。
4.4 路域环境条件差
高速公路的路域环境相当复杂,特别是以京港澳、京藏、京承等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放射线有部分路段穿越农田、河道、山区;也有部分路段穿越人口稠密的商业区;同路段不同栽植位置也有很多自身独特的环境特点。高速公路山区段风速大,昼夜及冬夏温差大,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汽车尾气释放有害气体,车祸现场或故障车辆遗撒大量油污等因素均对绿化苗木生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5 总结
为做好北京市高速公路绿化养护工作,前期的绿化景观设计调研与施工是关键,要求设计单位(者)除具备综合景观设计素质修养、高速公路专业知识外,还要综合考虑道路途经的地形地貌,并从后期养护作业安全、养护规范及能满足高速公路不同需求等各种角度认真分析、总结归纳目前北京市高速公路在绿化景观设计上所凸现出养护问题;结合“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养护事业新形势、新理念按照不同的道路结构形式、绿化景观需求,对中央隔离带、边坡、边沟平台等部位提出了符合北京“地区道路特色”的绿化景观设计思路,但不能一律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参考文献
[1] 黄小军,陈兵.高速公路生态恢复若干问题探讨[J].公路环境保护.2003,专刊:2.
[2] 周超.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设计与施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5.
[3] 邓静,赵春爱,周存秀等.平西高速公路的绿化材料选择及景观设计[J].交通环保,2003,
24(2):13-15,26.
[4] 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高速公路小修保养定额.2008,1.
[5] 甄树敏.浅谈绿化在公路养护中的作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5,4:P45.
备注:
在充分考虑滨湖镇未来农业发展、矿藏开发、水产提高、旅游开发基础上,调研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基础及公共设施完善的大村,引导村民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充分听取村民对村庄规划和设计方案的意见,对建筑群整体布局进行生态节能规划、优化建筑热环境,以完善该新型农村社区改造、新建规划。
1)合理的基地选择与场地规划。建筑物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形场地中,低洼处易形成“霜洞”效应;建筑组团的相对位置需合理布局,冬季可取得良好日照,夏季也可利用建筑阴影进行遮阳。
2)合理的建筑物朝向。建筑物的朝向除了采光要求外,还需注意采暖和通风的效果。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能并防止冷风侵袭,夏季利用建筑阴影和空气流动降低建筑物表面和内部温度。
3)合理的日照间距设计。为保证前后两排建筑之间的后排建筑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除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外,还需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满足本地市的建筑间距和日照间距规定。
4)设置防风屏障,减少热损失。建筑组团中,将较高的建筑物背向冬季寒风,可减少寒风对低矮建筑的影响;建筑组团中,将建筑间距控制在1∶2的范围内,可使后排建筑避开寒风的影响。
5)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微气候。可利用已有的树木、植被、水环境和有利地形,以改善建筑物周边的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热辐射。此外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还需满足以下要求:应充分考虑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相结合。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农村住宅和相应社区的建设也随着发生变革。新农村规划既要考虑快速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又要认识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长远意义。应依据村落分布情况,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需考虑建筑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距离尽量短、尽量以已有老村落和合村并点前的大村为建设场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尽量选择便于利用自然资源的地段,选择生态安全区域进行建设,避免选择生态敏感区域。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尽量保留村庄的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和农村特色。西焦新村在工程建设前,对原村民户数、宅基地数量、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进行了基础性的调查,为下一步再分析、再规划奠定条件;由于枣庄市的煤炭开采已有百年的历史,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采空区和塌陷区,部分村庄建于其上,虽然塌陷区沉降已基本稳定但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从抗震角度分析,多属不宜建设用地。因此,针对枣庄市的实际情况,在上述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在规划前进行深入的地形地质勘察,然后进行村镇规划、场地设计,有效规避本区域内潜在影响的地震烈度区、煤矿压煤区,营造了安全的环境空间。基于以上调研分析,西焦新村建设工程在镇驻地西侧、滕滨旅游专用线与济微路交汇处选定新村址,新建16栋多层住宅楼,社区配套工程有老年公寓、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道路、水、电、网络等。工程规划占地5.8万m2,总建筑面积5万m2,规划后的新村节约集约土地面积110余亩。合村并点后,整合了环境、土地、资源,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促进了本域内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西焦新村规划总平面图分析。
a.总平面布局。总平面布置首先考虑了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布局上从北往南的功能分布依次为村民住宅区、老年公寓、卫生室、幼儿园、社区超市。住宅区由16幢多层建筑组成,通过布局形成围合的组团,把绿化带、水系置于其中,低密度的建筑和中心景观无缝拼接,提供休闲的生活环境,卫生室、幼儿园置于中心景观带。老年公寓、社区超市置于次入口处,另设大型景观喷池、绿荫停车场,进行空间分割,有序而又巧妙的布置了竹园及梅园,错落有致,层次鲜明,丰富了地块内的景观。
b.交通组织。根据整体规划考虑,将场地主入口设在主要道路上。建筑物四周均设道路环绕可作为消防车道使用,各区域内部设计有步行流线,达到部分人车分流模式,并考虑无障碍设计。
c.建筑与绿化景观。建筑群在地块中有序的排布,景观设计结合建筑群落的排布和风格,充分利用已有河道的水环境优势、在主入口处放大景观节点、建筑楼间做葡萄架环绕,设计的绿化带既美化社区环境又改变建筑群的微气候。
2技术设计,优化建筑节能
新型农村社区绿色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绿化建筑、不是城市建筑的翻版、不是单调的“千村一面”,而是从合理的建筑平面设计、适宜的建筑体型设计、热工性能良好的围护结构设计上把握,并走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之路,达到节能的目的。
2.1合理的门窗设计
在建筑围护结构总能耗当中,建筑门窗的能耗占其50%。门窗为建筑物保温性能最薄弱的部位,因此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是保证建筑物节能的重要途径。
1)增加窗户的气密性。为减少对流热量传递,门窗的密封性能良好,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门窗的这种性能是通过气密性能来表示的。另外,建筑物的换气功能不应靠门窗的缝隙来满足,而应依靠可控制的建筑构造和门窗的换气结构来实现。
2)减少传热量。为减少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门窗材料应选用低导热系数的材料,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门窗的这种性能是通过传热系数来表示的。K值用来衡量窗户的传热系数,K值越小则传热越小。从改善K值和抗冷凝能力看,主要采用低辐射玻璃、惰性气体和中空玻璃的暖边技术,以及低传热系数的窗框材料。
3)设置建筑遮阳构件。为减少热辐射传递,需门窗具有较好的遮阳功能,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门窗的这种性能通过遮阳系数来表示。设置建筑遮阳构件时,水平遮阳板两端出挑和垂直遮阳板上端出挑对遮阳系数的影响明显,出挑长度越大,遮阳效果越好。也需根据建筑立面效果,确定合理的外挑长度。
4)控制各立面的窗墙面积比,避免不利形式。窗墙面积比反映房间开窗面积的大小,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必须限制窗墙面积比。飘窗、落地窗美观精致,但是飘窗是隔热保暖的大忌,其采暖和空调能耗大,北向卧室、起居室都不应当设置飘窗,否则冬季易出现结露、淌水、长霉等问题,影响房间的正常使用。另外冬季房间中窗户的温度最低,下降气流大多集中在这周围,如果在窗下安装大小合适的散热器,可以阻止冷辐射及冷空气环流,因此落地窗宜少开。
5)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设置门斗。寒冷地区建筑物不宜设置开敞的楼梯间和外廊,其出入口宜设起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的门斗。
2.2外墙外保温隔热设计
外墙外保温相对于内保温的优点有:
1)适用范围广;
2)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3)基本消除了“热(冷)桥”的影响;
4)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5)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
6)有利于提高墙体的防水和气密性;
7)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
8)可减少保温材料用量;
9)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
2.3屋面保温隔热设计
普通屋顶处的温差传热耗热量较大,夏季室外热量传入室内较多,冬季室内热量向外流失较多。为使屋顶有明显的隔热作用,降低热岛效应,需注意以下方面:
1)建筑设计达到通风采光要求;
2)屋面采用遮阳构件;
3)考虑倒置式屋面构造形式;
4)屋面保温层不宜选择松散密度较大、吸水率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
5)对屋顶进行绿化。
2.4太阳能的运用
1)太阳能热水器。多层住宅建筑能满足屋顶太阳能集热板空间要求,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高层住宅建筑由于屋顶太阳能集热板可容纳空间小,难以支持高层所有住户,而集热板壁挂式技术不成熟,存在安全隐患。
2)公共区域太阳能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照明技术,以太阳能光电转换提供电能,供庭院灯、草坪灯、楼道灯等进行照明。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