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6:36:53
导语:在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特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240-01
在工业生产中,工具是生产技术的基础也是生产技术的标志,在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机械也慢慢成为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机械制造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机械制造技术能够对科技发展水平进行反映,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的水平、质量以及速度都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在对国家发展水平进行衡量时,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性成为了重要的体现,成为各国之间科技竞争、管理竞争以及生产竞争的焦点。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制约因素,因此,机械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方式进行了重视,在机械行业发展中,对机械制造技术的推广以及发展转变进行了重视,以机械制造技术为核心,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了提高,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靠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依赖,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切实发展。
1、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1.1 管理手段不发达
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1.2 设计方法不先进
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1.3 制造工艺普及率不高
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1.4 自动化技术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2、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进入以科技发展为导向的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全球化、网络化、自动化、虚拟化以及绿色化。它将使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繁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
2.1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倒闭和兼并现象比比皆是。一些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二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2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全新的变革。网络化的发展使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2.3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2.4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虚拟化方向发展
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2.5 机械制造技术要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 、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3、结束语
文章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其已经慢慢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以及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因为受到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长期影响,一直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众多的机械制造技术,在水平方面和我国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为了能够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提高,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研发。机械行业应该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放在战略位置,通过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和对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规律的认知,以足够的力量和资金促进机械制造技术取得深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训.世界机械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30年来的四大质变[J].航空制造技术,2009(5).
[2] 白明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先进制造模式[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2).
[3] 黄杰,李游军.试论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07(7).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 控制系统 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对生产工作进行自动化的管理,从而将人们从繁琐的劳动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这种电气自动化控制管理技术,还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的工作效率、改善了人们的劳动环境。目前,这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当中,这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们对社会的改造能力。
1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影响因素和现状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在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运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微机控制技术实现了程序控制。近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日益渗透至各个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与国际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随着现代电器自动化市场的逐步发展成熟,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增强其综合竞争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影响着电气自动化工作和使用中的机器和设备,另一方面还影响着企业的数据处理系统和生产工艺。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各项技术信息,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了产品生产质量。
2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
2.1 电气自动化工程分布式控制系统 DCS系统又称分散控制系统,它以微处理器为基础,是一个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目前,DCS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工业中,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DCS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其模拟数字混合体系下,所用仪表设备的可靠性较低,生产安全性难以保障;二是生产厂家或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互换性很差,厂家产品的升级,就意味着老产品的淘汰;系统价格较高,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其未来的生产经营。
2.2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 集中监控的方式进行的控制系统将所有功能统一集中到一个系统处理器中,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系统的整体功能,但也导致了系统处理效率低下,系统运行缓慢,严重影响了监控质量。一旦所有电气自动化设备集中至一个监控系统,则监控对象的数量就会随之提高,这不仅挤占了原有的主机空间,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电缆数量,导致整体成本上升。此外,电缆传输距离也是影响控制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传输距离越长,传输质量越低,安全性和可靠性越差。在进行集中监控时,监控人员为了便于系统检查和故障处理,往往在监控连锁与隔离刀闸闭锁时均使用硬接线,这就影响了系统设备运行的连续性。加上这一接线过程较为复杂,在查线时,工作人员必须借助一系列辅助设备进行操作处理,这不仅加大了维护难度,还直接影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各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提高其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必须加大科技力度,积极创新管理机制。电气自动化企业应积极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发展和完善自己,坚持优化产业结构与产业链延伸并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其科技创新实力。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成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智能化逐渐成为可能。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智能化,一方面有效地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实现了办公系统和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资源共享,保证了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制定统一完善的系统策划方案,并保证系统连接的一致性,以免产生相关通讯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形势下,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想不断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增加竞争优势,就必须积极与外部沟通,不断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企业成功经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其盈利能力。企业可以针对PC控制器问题,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案,并逐步完善其售后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以逐步适应未来工业控制的发展需要。
4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介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信息技术的集成化,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维护工作变得更加简便。本文从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入手,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我国电气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企业只有积极创新生产技术,完善管理机制,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外部发展形势,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淑珍,文周荣.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2(13).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 战略选择 趋势研究
一、前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经济贸易在全球部分国家得到了重视并积极开展,这不仅促使各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参与了国际分工,也从不同程度上优化了自身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逐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加入WTO对我国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调整,但其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跟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就得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现状入手,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让我国能够尽快适应世界经济贸易新规则,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概述
(一)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经济及商业等领域进行的交换、合作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及对外咨询等业务。它实现了各国之间技术借鉴、资源共享、商品及劳务活动的互换等,同时也加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与丰厚的资源,聘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需引进利用发达国家国家的技术和资本。随着各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各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合理分配及有效共享,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平衡。
(二)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是指根据本国国情及国际环境,基于本国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状况,制定的在相对较长一个时期内对外贸易发展全局性、长期性的决策和规划。正确的对外贸易战略不仅体现政府对贸易发展长期的规划导向,也能很好地促进民族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从理论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四个内容。从历史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战略,一直到加入WTO之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冲击,终于认识到必须改变当前的贸易战略,探索新的结构优化的战略方针,以快速适应和跟进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步伐。
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期间,我国为应对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出口产品质量,制定推动发展策略,从而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走出了一条良性健康的道路。这不仅促使我国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业务中的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出口规模大幅度上升,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从近日世贸组织公布的各成员国贸易量统计数据看出,中国的贸易总额已仅次于美国,而贸易出口额却赶超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然而在随后的报告中预测了包括国际新型经济体的崛起、服务型及供应链贸易的发展、大宗商品的价格不稳及伴随人们对贸易与环境、就业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等因素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影响全球国际经济贸易的几大主要因素。而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成功案例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在未来几年所要面临的内外环境都有可能会越来越好,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中国也要面临劳动力流失的内部因素和国际经济整体处于缓增长步伐的外部因素。
从国际看,从次贷危机之后又遇欧债危机,各国相应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从而逐步稳定了经济复苏态势和提升了市场信心,发展预期也大多趋于利好。即使在全球经济发展有所改善的环境下,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济恢复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在政策不断干预下的经济复苏难免出现了副作用,导致新兴产业和经济体发展困难重重,加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阻挠,全球经济难以明显改变增长缓慢和风险居高不下的态势。国际经济的整体低迷造成国内的出口加工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经济也遭受了重大创伤。
从国内看,随着国家不断并施行的扩内需、稳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趋于平稳。党的十会议和三中全会决策更加激发了各领域积极地发展和整体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流失,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步履维艰。因此,我国开始规划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然而事实却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向发达国家转移,而重污染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却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显而易见的非公平贸易活动屡屡出现。鉴于对外贸易的现状,我国很有必要深刻总结反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已经不太符合目前国情及发展,应积极转变政策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变劳动密集向资本、技术密集,选择新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争做世界贸易强国。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1.规模小。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晚且基础不稳,GDP贡献不突出,整体规模比较小。
2.竞争力不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多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即使后期改为大量出口创汇战略,但产品大多也是低技术含量和低价格,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虽然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但服务贸易规模较小。
4.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我国每年都有50%以上的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货物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超过20%。涉及商品的生产及加工、金融和信息等服务领域。
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选择与趋势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我国有必要认识到只凭当前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已不能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情发展、不再满足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角度重新调整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优化对外经济结构,选择正确、适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对外经济贸易战略。
(一)基于出口导向战略,创新优化进出口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为主,进口技术密集型为主,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不断重视和加大投入,国内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并增强了综合国力,最终导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结构的调整:进口技术密集型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以及不断被消耗的几近匮乏的能演矛盾导致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成为能源进口大国,如铁矿砂、原油等能源性产品进口比重将大幅上升。
因此,我国应基于出口导向战略下,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不仅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还要将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调整为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价格产品的发达国家的高端消费市场。出口企业要不惜加大科研资本投入,加强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协作,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意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贸易高端路线,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在国际经济活动总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二)逐渐完善对外经济贸易相关政策
首先,在保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稳定政策切实落实的同时,也要协调各地区将结构性减税、退税政策真正能够落地实施,不断完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有效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争端中遇到的纠纷,维护和稳定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合法权利,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其次,要将市场自由调节与政府部门的宏观和微观调控政策有力结合,解决目前诸多企业遇到的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加大力度投入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期发展创造良好机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基础保障。研究发现,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差距。建立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企业前来投资将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些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服务贸易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如对外承包工程、建筑及中餐等企业。
(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在完善各项政策和建立健全服务重点体系的前提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导其大力开展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选择好载体,如某些工业园区及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等,建设好电子口岸,努力推动多部门联动的口岸通关、服务和协作机制。使我国实现对外经济贸易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外贸易同样需要人才与国际贸易接轨,复合型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更是外面企业所需要努力培养的。这就要求外贸企业本身要有针对人才培养的必要的合理的奖励制度,只有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人的才能才可以得以施展。
(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和技术互联的不断发展,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愈加紧密。由于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应注重与其他各国之间的技术互换、资源共享等协作,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也有了不同时期的调整。针对当前日益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业务和趋势发展,我国必须在当前贸易战略基础之上开拓出新的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并符合我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创新战略,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加大自身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断引进人才,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格按照WTO的有关规定,实现贸易自由。同时加强与其他国之间的协调合作,积极开拓与国际经济新兴市场和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索毅.浅析当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J].经贸论坛,2014(9):171~172.
[2]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流通经济,2013(46):130~132.
关键词:环境设计 发展趋势 发展现状 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97-01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摆在面前的事实是近200年来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财富,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工业化极大地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目的,以环境为主要对象的环境设计也发生了极大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森林、生物物种、清洁的淡水和空气、可耕种的土地等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急剧减少,气候变暖、能源枯竭、垃圾遍地等负面的环境效应的快速产生,环境设计一改过去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但在这些新趋势中,仍旧存在着种种问题,等着我们努力去改变。
1 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为了工业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重大改变,环境设计逐渐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1 向自然回归,注重生态保护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被动接受自然,与自然为敌有限度地利用自然,满足活动需求盲目地征服和侵略自然,获取经济利益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环境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自然回归,注重生态保护。
这类例子有很多,其中一个古老而宏伟的例子就是北京的十三陵。它的设计是一个借助自然回归自然的很好实例。它借助外部环境形成了独特而有感染力的空间形态。此外,现代社区的环境建筑中,也十分注重对原生态的建筑,它往往用核心绿地、庭院绿地、小尺度的步行广场同核心景观带、步行道一起构成环境中的绿色景观走廊,将整体的、组团的、邻里交往的空间与自然流动的建筑、景观空间相融合。
1.2 向历史回归,注重民族性和多元化
由纪念性活动所催生的人类精神与文化,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同时,也使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本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进而忽略并抹杀了地区的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的多元性,使全球环境产生了趋同现象。这与整个世界发展多元化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多元性,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人居环境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气质,特别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定位和重新认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在环境设计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精神、设计思想的继承;二是历史文化及设计元素在设计中的回归;三是在设计中对历史环境正确的保护及修缮。
1.3 向现代科技结合人的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发展
从微观角度而言,每一个环境的构成都离不开特定经济技术条件所提供的物质保证,不但建筑的构造需要经济技术条件的保证,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转变,也会促进了新型材料、结构技术、施工工艺等在空间环境中的运用。
2 当前环境设计的现状
2.1 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2.1.1 纵向城市监管机制制约了环境设计艺术的品质
目前,环境设计的城市监管机制主要采用纵向的管理模式,如建筑设计由城建、规划部门负责,绿化设计由园林部门负责,交通设计由市政部门负责等。这就使得整个城市的环境设计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无法反映一定的艺术品位与水准。从长远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建立统一协调城市环境设计的咨询机构,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1.2 公众参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力度不够
环境艺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但我国的环境设计大多是由个人或单位来设计施工的,在施工过程中并无征求人民的意见与想法,这导致城市的环境设计在征求人民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甚至成为长官意志的产物或者设计者宣泄个性的场所。
2.1.3 缺乏地方性特色和时代风格
前面我们提到,受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城市的环境设计对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重视不够,出现了趋同的倾向。除此之外,各大城市一拥而上的玻璃幕墙、“帽子工程”、广场中简单的大面积草坪设计也使得整个城市环境设计呈现出盲目的东施效颦之嫌,进而丧失了每个地方的不同地域特色。
2.1.4 现代环境设计中自然因素关照的不够
虽然我国古代园林中一贯崇尚自然,现代环境设计也要求向自然回归,但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对自然因素的关照还是不够,许多设计只能满足功能需求,而没有考虑到它在整体环境中的自然属性和人性。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功能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大课题。
2.2 当前环境设计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解决当前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以便于从整体上协调城市的环境设计,打造带有地方性质的独特环境景观。其次,通过各方协调,充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从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充分满足公众对公共环境的使用功能要求。再次,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文化设计,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环境设计,实现人与自然、文化的和谐。最后,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进行设计,以人为本,使环境设计满足人们的功能性要求和精神性要求。
3 结语
各类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而逐渐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环境设计的新趋势逐渐获得重视并发展起来,在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着环境设计的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也将逐渐找的解决之路,未来的环境设计将更多的重视绿色材料的运用,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蔚青.环境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关键词:国内国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威胁,可以说粮食安全问题不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粮食因素,一些国家已经付诸实践仔细研究。如:日本,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而且我国也不甘落后,在1996年正式启动了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虽然我国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育种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进步。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水稻育种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说明,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2 国内水稻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水稻育种业有了较大的进步,虽然不能同发达国家相比,但在第3世界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体现在:
2.1 我国水稻研究项目
我国在1996年实行了中国超级稻研究的重大项目,这项计划为期10a。
2.2 我国常规稻的超高产育
这种育种方法主要是在矮化、从化育种的基础上进行实施的,因为矮生早长水稻的特点是能够较早的长出较大、较厚、较长的叶片,提高了叶面积指数,这样利于营养物质的大量合成和储存。本着这种思想,专家们育出了一批理想的品种。
2.3 我国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
杂交水稻的育种主要有袁隆平提出,这种育种方法分为一系、二系、三系。三系法具有品种间杂种的优势,二系法具有亚种间杂种的优势,一系法具有边缘杂种的优势。这3种方法优势的利用使育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培育出一部分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3 国外水稻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稻育种业全面发展,并且逐步向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化迈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国家:
3.1 美国育种技术
目前,美国使用转基因技术进行育种,并且这种技术由美国主宰。转基因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并且有望实现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以及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这种技术在玉米和大豆上的使用最引人注目,组成了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
3.2 日本育种技术
1981年,日本实行了超高产育种计划,这个计划历时15a,全称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立。
3.2.1 育种计划的目标
超高产育种技术的目标是培育、选育产量潜力高的品种为主,辅之相应的栽培技术,以及选育抗寒、抗倒伏早熟高产的品种。
3.2.2 育种计划存在的缺陷
虽然超高产育种计划育出的品种产量高,但是品质较差,因此使品种的商品价值较低。日本在这次超高产育种计划方面没有取得进步,最终放弃了高产育种计划,重新回到了实用性品种的选育上。
3.3 国际水稻所育种技术
国家水稻研究简称IRRI,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行了新株型育种计划,全称新株型的超高产育种计划。这个计划的特点是水稻所的育种、生理、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家根据水稻形态、生理、物质生产等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
3.3.1育种计划的目标
这种育种计划的目标是新株型分蘖少,适宜直播可以移栽,不但具备发达的根系,而且能更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对于品种的要求是株高90~100cm,生育期100~130d,每株200~250粒。茎秆要坚硬,叶片挺而厚,叶色深绿。品种的加工品质好,而且还能抗多种病虫。
3.3.2育种计划存在的缺陷
新株型的超高产育种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完成了一批新株型,蕙系比较大,但这些新品系、新株型却没有完全稳定,而且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抗性弱。
4 国内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要数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效果显著。
我国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水稻单产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创造了巨大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为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国家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今后,这种技术将更好的发展下去,并且会继续扩大推广面积。
5 国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主要采用的技术是杂交育种等常规技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近20a来,各国正在采用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研究水稻的育种。本文主要以日本为例进行说明。
5.1国际水稻育种技术的目标
国际水稻育种技术的目标是提出理想的新株型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
5.2日本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
日本所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具有可将水稻中所不具有的外源基因导入水稻,不但可以弥补遗传资源的不足,还可以丰富基因库,促进水稻育种的发展。近些年来,日本在水稻育种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利用转基因技术使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了10%,同时也提高了水稻的营养价值。
6 结语
目前,国内外在水稻育种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采用的技术有生物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电子信息、辐射育种、航天育种,其中生物技术在国际上充分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但给水稻育种带来重大的突破,而且会培育出质量更优、产量更高、更适应人类的新品种。
参考文献
[1]陈温福,徐正进.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程式华.中国超级稻育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顾铭洪.水稻高产育种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作物学报,2010,36(9):1431-1439.
[4]陈志德,仲维功,杨杰等.不用类型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相关关系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社,2003,21(1):21-25.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下 传统制造业 融资方式 多元化
融资所灌入企业的新资产,能够帮助企业环节资金周转压力,帮助企业扩展新产品的开发和向市场占取更多的份额。传统制造业应加大行业融资,要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利用多元化融资方式,给行业注入新的资产,帮助传统制造业脱离困境。
一、传统制造业融资难成因
(一)行业自身性质问题
传统制造业的盈利较低且投入成本加大,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行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没有竞争优势,金融市场的利率较高,行业的融资较为困难。
(二)全球经济恢复缓慢
资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制造业是全球经济中衰退和打击最严重的地域,全球恢复缓慢而又艰难,特别是亚洲制造业持续转弱,我国虽然在制造业投入资金后盾,但行业发展呈也是持续亏损状态,企业信用度已在降低,大大减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行业发展缓慢,融资渠道较为狭窄。
(三)新经济时代的“冲击”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面临两种力量冲击:一是压力,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节能环保逐渐被国家政府所重视,制造行业是国家重点考察对象,节能减排约束趋紧形成的多重压力和困境,传统制造业的又是不断削弱,生存空间日渐减少,银行作为国家机构和资金供给方,对于达标排放环节尤为重视,贷款审核过程坚持“能不停贷的决不放贷”原则。二是动力,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尤为困难,行业融资渠道较少。
(四)行业竞争处于劣势
传统制造业尤其是钢铁、水泥、手工行业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困境,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市场警钟,人们需求多变性,使得传统制造业的库存量大大增加,库存商品变现困难,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而在金融机构的征信管理中这是降低企业信用度因素,在银行的评级系统中处于劣势。
(五)银行监管严谨
受仓单重复质押等骗贷事件影响,银行对贷款的质押有了高度重视,金融系统随之开展了贷款的清查、自查,为避免坏账,银行启用了更加严谨的监管措施,分别从贷款的评估、审核、发放阶段做出全方位监管,造成了企业贷款难度增大,放贷时间长,增加了传统制造业的融资难度。
二、当前传统制造业融资瓶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造业不能适应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改变,行业发展举步维艰,造成行业融资出现三大难题。一是行业创新力度不够,高成本、低利润的企业经营模式,使得融资回收较慢,投资者投资欲望较低。二是行业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借助当代信息技术宣传行业优点、特色,吸引投资者目光;三是行业不能根据当前经济转型实施强有力的企业管理措施,导致企业内部结构松散,行业融资看不到希望。
三、新经济环境下传统制造业融资方式多元化策略
(一)积极配合征信工作,为贷款资质做准备
积极配合银行等监管部门的征信工作,将传统制造业的行业情况,竞争优势充分表现出来,传统制造业的规模较大、厂区分布较散,所以企业应积极邀请征信机构考察,提高征信度。提升金融机构对行业的自信心和投资欲望。加大环保投资,节能与减排相结合,走绿色制造之路。确保排放指标达标,加强成本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银行贷款资质做好准备。
(二)谋取证券市场资金投入
证券市场在我国近几年发展迅猛,资金周转速度和资金量巨大,许多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取得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从传统制造业角度来看,应借鉴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的企业,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优化资本结构,根据自身情况,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融资资金,为企业发展和创新做准备。
(三)优化传统融资方式
传统制造业原有融资方式主要是向银行贷款、吸收外来投资者的投入企业固定资产、融资租赁、股权融资等。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效益的增长速度较慢,价格发现、供给机制需要很长时间开发、发展,传统制造业应巩固这些融资方式,为企业今后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打好基础。
(四)拓展跨境融资渠道
目前境内融资利率高于境外,未来美联储加息的步调将比较缓慢,欧元区和日本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政治及经济环境稳定,国际融资成本总体仍将处于较低水平。传统制造业的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灵活运用境内融资方式,还要借助征信机构和国内信用较好的五大银行的授信情况,为拓展跨境融资渠道打好基础。采用跨境股权融资用于境外投资者,跨境债券融资可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吸引境外投资者。无外汇管制、有足够法律保障的境外融资资金注入传统制造业企业时,能够缓解企业短期资金短缺压力。
(五)完善供应链融资平台
传统制造行业可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完善供应链融资平台,加速自身ERP系统建设将网络销售平台和ERP系统相结合,这既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又满足银行监管、风险估测、授信放贷等方面的需求。可以效仿传统零售行业,将网络销售平台上的供应量与融资平台数量相结合,支持预付融资、仓管融资和订单融资。开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筹集更多融资。
四、结束语
传统制造行业受经济发展影响融资方式发生了改变,投资人对行业的融资欲望大大减少,所以传统制造业应加强自身管理,提升信用度,体现行业特点及优点,提升自身企业效绩的同时要倡行节能环保,巩固传统融资方式,为企业生存提供基础性资金,开展多元化投资方式,为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香料香精 食用香精 行业研究
(一)行业概述
香料香精行业是国民经济中食品、日化、烟草、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配套产业。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日化等工业的高速发展,香料香精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香料(Perfume),亦称香原料,是一种能被嗅出香气或被尝出香味的物质,也是可用来调制香精的原料。香精(Perfume Compound),亦称调合香料,是以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辅料为原料按相应配方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具有特定香气和香味。
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人们对食品“色、香、味”的追求也与日俱增,而食用香精因其多样化的赋香、固香、矫味、中和口感等作用,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被誉为食品风味的“灵魂”。
(二)行业发展综述
1、全球发展概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升,全球香料香精行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根据相关统计,国际香精市场1970年的销售额约为10亿美元,1990年达到近80亿美元,2010年则增长至约220亿美元,较之1990年的市场规模增长近3倍。
近年来,国际香精市场总量趋于稳定,2014年及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均超过240亿美元,在世界精细化工大行业中仅次于医药行业位居第二。
2、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在产品数量、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和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80年,我国共生产天然香料6,000吨左右,合成香料1,000吨,香精6,600吨,生产总值4.6亿元。到2000年国内使用的香料量达到93,839吨,香精则达15.1万吨,共有香料香精企业近600家,香料香精年销售额达150亿元。2015年,全国香精香料行业总企业数约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则基本维持在350家。
近年来,国内香精香料行业虽然总体增速有所放缓,但行业收入仍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河南五个省市已成为国内香精香料市场主要的竞争区域。预计未来5年中国香料香精行业将继续快速稳定发展,预计增长5%-10%的水平。
(三)行业发展特点
1、全球供求总体稳定,发展重心转向亚非
根据IAL Consultant对2013年全球市场香料香精消费量的统计和对2018年市场需求的预测,香料香精的总体市场未来几年内的需求上升幅度较为稳定,其中亚洲、非洲、中东及中美增长较快,亚洲作为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占比将超过34%,北美及西欧等传统高需求地区增长则相对缓慢。全球香料香精总体需求量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即增长重心转向亚非等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域。
市场的需求变化也促进了全球主要香精香料生产企业将产能及研局同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天然香料生产及合成香精香料生产,均由北美、西欧及日本逐渐转移至南美、北非及东南亚。我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是吸引了众多国际行业巨头纷纷前来设立工厂或者建立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快速占领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并逐步向中端延伸,这给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2、国内竞争市场趋同,内外资企业同场竞技
鉴于国际行业巨头短期内对高端市场无可动摇的垄断型优势,以及国内企业自身技术研发力量薄弱、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实力有限等种种因素,多数内资企业长期在中低端市场之间徘徊,“低成本”,“薄利多销”成为大部分业内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的主要营销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对产品质量及成分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企业只着重于中低端客户的经营思维也在发生转变。更多规模以上的企业逐渐将目标着眼于中端乃至高端市场,也就避免不了将与国际企业展开正面直接竞争。
(四)行业发展前景
1、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食品工业稳中求进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2013年以来,我国GDP增幅维持在7%左右,呈现健康的稳定发展态势。我国居民在总体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和生活改善的同时,消费者购买能力也不断提高,为消费型的食品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基础经济环境。
从“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状况来看,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发展较快。在“十二五”后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全国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生产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2015年我国食品饮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总计1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从2016年上半年食品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我国2016上半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不计烟草增长6.7%。2015年的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总资产比重的7.1%,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其中食品制造I2015年的规模突破2.17万亿元,虽然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同比增幅略有下降,但总量与2010年相比,已增长了一倍有余。(数据来源:wind)
在国民经济与居民收支水平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人均食品支出也在逐年提高,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下游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间接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前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未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加上人们对食品营养、健康和美味的日益重视,势必将不断促进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发展。
(2)国家政策有力支持,行业规则逐步规范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食品行业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要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二是要由过去的吃饱、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转变。
“十三五”期间食品行业的转型规划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行业下游产品的健康型、享受型特征,以及产品多样性和不断创新性的行业优势将得以充分施展,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转型的需要。
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0年3月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2015年8月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及2016年8月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多次对行业的生产及监管提出更为细致严格的要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自2013年底以来,相继更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通则》、《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等行业标准,进一步细化及规范了行业质量要求。
行业监管的逐步趋严和行业标准的更新细化对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结构升级、质量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淘汰了一批不达标的中小企业,避免了中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推动行业迈向更为自律、健康的轨道。
(3)消费观念持续转变,市场需求更新换代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食品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食品早已不再是仅为了消除饥饿感和提供生存必须营养的温饱型消费品,对于食品安全健康的追求,以及对于食品“色、香、味”的消费诉求与日俱增,人们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从食品中获取一定的精神享受。
根据某知名乳制品企业的《2016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逐渐减少,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食品饮料中,酸奶、饮料、瓶装水均出现消费升级的现象,尤其是高端单品的市场比例显著上升,比如酸奶销量的38%来自高端单品。
结合“十三五”规划,多样性的高端健康性、享受型食品将是日后食品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食用香料香精行业则为其下游行业能够成功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味觉享受需求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2、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食品“添加”误解仍在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多数民众视食品添加剂如“猛虎”,从而盲目追求“纯天然、无添加”的食品。根据食品安全网络调查显示,有32%的网民认为食品使用添加剂会造成食品的不安全。我国食用香料香精行业作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一支,难免会受到这种误解的影响。
实际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就在2016年7月举办的“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食品添加剂只是现代食品生产中的为了提高食品满意度的一种必需品,其用处、用量均有严格控制且可通过科学标准来衡量,国家长久以来也对于超标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坚决进行严厉打击。
相信此类主要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误解,会随着监管的进一步细致严格,企业的进一步自律规范,行业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透明而逐步解除。
(2)产品创新存在瓶颈
目前,我国食用香料香精行业总体上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仅有少数企业整体素质较强,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达到了国际化水平,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在产品精细化功能化开发能力和水平上仍有大量进步空间。
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际企业基于其市场垄断优势,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扩大竞争优势。以世界最大香精香料企业瑞士奇华顿为例,现拥有100多名世界级的调香师,在多个领域具有600多项技术专利,以高投入保证产品更新速度和质量。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国内中小企业参与新型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无意在研发环节上投入大量资金,而是以观望国外业内领先企业产品研发状况为主,仅凭仿制跟随勉强生存。另外一部分企业即使有志自主研发,往往受企业规模、研发实力、人才资源等限制,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较慢。
整体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鉴于香料香精行业的创新主要依赖于专业化的人才,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制度仍是整个行业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我国食用香精香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蔡培钿、白卫东、钱敏 中国调味品 2010年第2期总第35卷
[2] 《中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食用香精香料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纪要》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5年第10期
[3] 《国际香精香料行业发展历程》 国内外香化信息 2011年第6期.
现代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企业的整体运营发展及治理层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当下竞争局势的加剧,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而内控管理的效果评定却需要引入另一职能部门,即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顺应经济环境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其职能已上升到企业管理领域,现就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做一下回顾。
1.财务审计阶段――监督职能
财务审计的阶段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阶段的初期。这个阶段的内部审计主要以财经法规及单位规章制度为指导,以企业内部计划与预算为依据,以衡量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为准绳,全面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违法乱纪现象及全年预计经营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并能够及时的指出企业经营中的经济偏颇,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该阶段下的内部审计以监督职能为主,并在监督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收效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经营审计阶段――评价职能
财务审计阶段能够较为直接的发现企业现存的财务问题,借此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各环节成本费用的不合理消耗情况,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经济运营给出适当的评价,并提出改善的建议,从而利于领导层总结出更适应时局发展的新措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管理审计阶段――服务职能
内部审计服务职能在企业运营、效益增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正是现代企业内部需求之所在,也是内部审计本质目的之体现。
现代企业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能够起到监督和评价作用,更要为企业的领导层做好服务工作;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更要有善于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好的为领导层加强内控,改善企业运营及经营管理做好参谋工作。与此同时,内审人员应积极致力于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以最大化的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二、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新趋势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无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还是内部审计的新需求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国际的内部审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开拓风险管理新领域。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经营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基于顺应企业风险管控的新要求,内部审计应涉足风险管控新领域。另外,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从服务企业而出发,也要从自身行业的发展考虑,只有积极探索新领域,不断开展新业务,才能更有效的迎接国际外部同行业间的挑战。
2.深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实现,国际间企业内控早已不单单是企业的内部问题,现已上升为外部相关人士所关注的对象。
内部审计深入企业内控管理层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实现自我的效用评估,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领导者、内审人员及员工三者之间的合作有效性分析,得出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意见,进而三者共同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内控“短板”问题的发生。
3.推动更加有效的公司治理。近年来,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公司的有序运行、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公司之所以致力于结构上的治理,其益处主要体现为:(1)其能够更好的传达公司的既定目标;(2)它可以监控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3)可以确保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4)维护公司的形象和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公司治理的具体环节中进行适时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才能更好的推动公司的结构治理,从而达到带动公司健康、有序的发展。
4.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基于内部审计职能的逐步升级,审计人员的职能也应顺势更新。现阶段,审计人员已经渐渐的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未来的国际化竞争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所以,内审人员要立足于企业全局的角度,切实置身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精通的技术为指导,努力成为一名全面性的,复合型咨询顾问专家。
三、我国践行现代内审模式的困境
以现代内部审计为视角,综合考量我国的内部环境,其仍不具备国际水平:
1、内审环境不佳。现行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治”现象,且相互制衡的机制也并不健全,另外,内审地位不高,内审人员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内审职能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客观现实性及独立性。
2、内审职能不全。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种类虽多,但大多数企业都只是“突出重点”,注重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审计,而非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审计。在内审过程中,大多数内审人员也只是提供确认服务,而并非建议执行职能,这使得内审职能不全,效用无法切实发挥。
3、内审技术不精。我国审计的信息化远远落后与会计电算化,再加上管理技术落后,人员知识更新不及时,缺少竞争意识且结构较为单一,使得我国的内审无法达到国际化标准水平。
4、内审目标不清。毋庸置疑,没有目标就没有了发展的方向。企业往往想通过内部审计的评审过程发现各种舞弊现象及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这就使得内审工作的目标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有所差异。由于内审现阶段的局限性,它无法彻查所有舞弊行为,且一旦企业内部出现问题,内审将承担连带责任,从而使其目标边缘化而模糊不定。
四、顺应国际趋势践行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着力点
顺应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践行我国内部审计职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健全内审法律体系。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导致内审制度及内审职能发挥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的运行若是缺少了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那将无从进行考量。
我国首先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以健全内审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利用法律的权威声望对内部审计的地位及组织形式加以严格明确;再者根据国际内审趋势的发展,将内审纳入到公司治理领域中来。实现以法为纲,进而重新梳理内审规范制度。
2.扩展服务领域,更新服务理念。我国现阶段内审职能仅仅停留在监督和评价领域。为了顺应国际的发展及行业的业务需求,国内的内审必须积极开拓服务这项新领域,更新服务理念,转变审计职能,创新审计手段、降低审计成本,并积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以谋求行业的新发展。
3.强化部门沟通,提高内审地位。企业对销售、生产、财务等各部门都建立了现代内控制度,因此,现代的内部审计也应遍及各个部门。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重强化各部门间的沟通,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叠工作,深入各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使建议具有现实可行性,从而从自身业务能力角度提高内审在企业中的现实地位。
4.合理整合资源,完善内审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管理形式,优化审计人员内部架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效率及审计质量,使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以整合自身资源为出发点,积极完善审计部门自身的内控管理,而更好、更快的融入国际审计的一流水平行业。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28-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主导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而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前提。跨国公司在给中国带来先进技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跨国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战略,尤其是技术控制战略,严重影响了中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这使得这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文献回顾
1.1 控制手段的研究
在研究与发展方面,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步伐,其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1)跨国公司投入明显加大,独资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设立独资研发机构主要是出于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以及强化总公司对全球研发活动的控制等战略的考虑。2005年杨丹辉在《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动向》一文中指出为保护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持总部对研发机构的有效控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多为独资。(2)跨国公司的研究领域集中控制在通讯、半导体及自动化、化工、汽车软件等高技术行业。2004年王刚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战略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始终在高新技术部门占领先地位。近年来,跨国公司为提高科技开发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研发活动呈现国际化趋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的高新技术行业。
在专利方面,专利战略作为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 日益受到跨国公司的重视。跨国公司以专利形式对技术创新的大部分成果加以保护, 从而使跨国公司的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优势进而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2004年王新华在《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分析与应对策略构建》中认为, 跨国公司专利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依托自身或联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 获取尽可能多的基本专利;(2) 以知识产权国际化为背景、控制和转让相结合,进行专利经营;(3) 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相互配合, 为公司市场战略目标服务; (4) 技术标准与专利相结合, 保持垄断性优势。由上述分析可知, 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已将专利权某种程度上由最初的保护创新, 异化为跨国公司进行市场控制、限制竞争对手的工具。专利权的这种异化, 既是跨国公司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知识产权战略调整的结果,也是跨国公司对这种市场环境的自然反映。
在技术转让方面,总的看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过程中向中国转让的多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适用性技术。近年来,面对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趋势和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形势,跨国公司提高对华技术转让水平,这也是为争夺中国市场份额和其新形势下全球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2005年杨丹辉在《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动向》中指出跨国公司对华的技术控制性增强。跨国公司对华开始自觉地大幅度地转让技术,而这些技术都是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的技术。跨国公司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避免受到关税和其它非关税壁垒的限制,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转移。2004年解敏在《加入WTO后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文中也提到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战略的新变化:技术转移的幅度加大,主动性增强;以内部技术转移为主;中低技术产业成为技校转移的重点。
1.2 跨国公司技术控制对华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中国的技术发展深受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的影响和约束,严重抑制了我国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技术的依赖、差距永久化和固定化;技术转移的非适用性和技术陷阱的存在;人才流失,削弱了中国企业人才的竞争力;中国企业产品竞争力相对下降。2004年王晓红在《跨国公司发展与战略竞争》一文中指出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大多数的新技术,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决定力量。2004年解敏在《加入WTO后国际技术转移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文中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一些跨国公司与国内其它企业的员工在报酬上有很大差距,造成了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失和大专院校的高材生进入跨国公司。
面对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战略的影响,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关对策的研究。他们认为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责,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快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
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出合理的科技进步战略和相关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法律,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2004年王新华指出, 新形势下中国政府应对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应采取的对策有:首先,应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 实行明确、有力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其次, 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企业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再次,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 防止过度保护知识产权,避免导致垄断。2004年王娜在《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迁的互动机制研究》一文中也提出类似的观点。2006年,黄华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与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一文中指出政府要指定出合理的科技进步战略,增强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发展的水平。再者,进一步开放市场,在跨国公司进入的产业领域培育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市场结构。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要加强合作,进行集体技术学习和创新,提升技术能力;其次, 技术引进与提升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相结合。2004年石建勋在《战略规划中国跨国公司:理论、对策、方案》中提到, 当前通过外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获得技术许可和转让, 培育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显得迫切。利用外资的形式, 要从吸收股权投资转向股权与非股权安排等多种形式。
2 评价
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是行业标准的设定者,它们对核心技术高度敏感,掌握着行业内技术发展的命脉,对后来者的生存空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们的控制力渗透到从技术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而如果这一行业还关系到国计民生,那就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问题,而且还会牵涉到国家经济的安全。因此,研究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至关重要。
但是,现有的文献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战略可能形成的冲击和挑战的分析都过于简单,甚至是一笔代过,最为普遍的是在长篇大论其积极意义后的总结部分附带地谈到消极影响。对消极的影响分析,很大程度上只是行文完整的需要,而不是去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以后的研究应从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的途径着手,进行多方面的研究,研究其对中国的影响,找出合理的应对策略,这对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武岭.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控制策略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5,(9).
[2]杨丹辉.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动向[J].中国经贸导刊,2005,(3).
[3]寻舸.跨国公司技术保护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5,(4).
[4]王晓红.跨国公司发展与战略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