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时间:2024-01-31 16:36:53

导语:在初中历史大概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第1篇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女娲传说到现代的改革建设,每一个故事记录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作为一名中国人非常有必要去了解国家的历史,而作为一名初中学生更有必要去了解,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是祖国建设未来的接班人。因此了解中国历史的开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 教学

为了让初中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可以增加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课的重要性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一、讲述历史故事对于初中学生的益处

(一)历史故事的讲述有利于初中学生心理的稳定

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有叛逆的心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情绪会异常的糟糕,从而引起不良的行为。然而历史故事的讲述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既增添了初中生学习的趣味又增加了知识,还可以缓解情绪,对于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有利于初中生丰富思维增加知识

在初中历史课上增加讲述历史故事的环节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单一,因为有趣味所以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再者初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还不够成熟,所以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反应有点慢,跟不上老师的进度,长时间后就产生了厌学的情况,那历史课上添加历史故事这种方式却让学生眼前又焕然一新。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择合适的故事

在初中生的教学过程中,整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达到一个“画龙点睛”之笔的妙处而不是“画蛇添足”,因此要选好一个故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然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不够色彩化,比如,“(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这一段文字仅仅只会让你知道的开始时间地点以及爆发的理由,其中的描述还不够形象生动化,在学生的脑海里无法形成一个画面。但是如果把情景在细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一段历史讲出来,相信学生一定听的仔细而又入神。那么对于上历史课学生再愿意不过了,初中学生的心智还处于孩童时代的玩性,所以讲故事的方式更利于他们的学习。

(二)正确方法引导

为了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得应用正确的方法引导。首先刚上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做一个大概的说明,让学生记录下来。那么接下来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做一个整体了解,然后教师开始对课本内容通过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记忆。故事结束后在书本上划出重点知识,然后留下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还增添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先留下讨论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述故事,大家分不同角色扮演,就像自己课外做游戏一样轻松自在。在这样的课堂上,课堂气氛就显得非常活跃,学生们也能够轻松接受知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共同完成一堂课的内容。这样不仅理解了课堂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

同时在初中的教学当中不应该给学生施加压力,由于学生学习科目的增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复杂,想要面面俱到就有压力了,如果学习的科目再枯燥无味,那想要静下心来学习就格外的困难。所以能有一堂课上的有趣又自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历史课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应用讲述历史故事这样简单愉快的方式给学生授受知识学生当然愿意接受。

(三)加深课堂记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故事后,要注重强化学生对历史故事的记忆。对此,教师可采用学生小组角色扮演或复述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累积,对历史故事再加工,消化历史故事编排成自身语言,最终呈现新的表现形式的历史故事,一方面,教师可查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加深了学生对历史故事的记忆,提升对历史故事的运用能力培养。

【结 语】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加以推广,这种良好的方法能够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再从小范围性来说,仅仅是一门历史课增加了讲述历史故事这样一个环节,增加的氛围和乐趣也不过是就局限于历史课上面而已。但是从大方面来讲,造成的影响力却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历史课堂。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从这里开始培养的,国家的兴荣与耻辱观也是从这里培养的,因此这也是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起点。

【参考文献】

【1】王蒙丽.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政史地数学与研究,2014(2)

【2】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数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2(7)

第2篇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对学习小组进行指导,促进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发挥各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权威性有所淡化,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增强,整个课堂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分工合作,共享成果。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不同,但相互依赖,最终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向班级汇报。最后,分配角色,轮流负责。组内每位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担任一定的角色,如记录员、发言员等,等再次合作时,再进行角色互换,使得组内每位成员的能力都可以全面提高。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通过正确途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精心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两个方面,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而言,必须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制定,其具体内容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表达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指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例如报纸、互联网、教科书等获取与所学历史知识相关资料的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将这些知识条理化,在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促进吸收。能力目标指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通过相互探讨、辩论,培养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表达目标具体指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情感目标指的是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互相关心的友好氛围。

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历史教师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应组建学习小组,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每一小组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其次,教师应告知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并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最后,教师应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就学习小组的组建而言,学生数量最好控制为四个,这四个学生可以担任不同角色,如发言人、记录员、计时员以及负责人。小组成员的综合实力从整体上应不相上下,具体到每个小组,应包含一名成绩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优秀生以及一名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另外两名为中等生。最后指派学习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发言。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是为了鼓励学习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心,防止本班历史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从整体上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历史教师在设置讨论任务时,必须挑选那些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初中历史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脱离教科书。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应该建立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历史教师应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授,学生也应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大概掌握所学内容。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学生才会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有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第三,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相结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历史教师也应该适当传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历史学习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断探讨,不断改进,以使其更加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升级”,从而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兴趣 专业水平 多媒体 讲授法

对于中考考生而言,历史中考分值占50分,正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觉可惜。或许我们改变不了目前社会主流对历史学科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教育感化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只要用对方法。

第一,历史材料是历史教师上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历史资料的运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明确强调:“历史教学必须在教学中真正确立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教师只有通过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设等。我们一定要确立课程标准的法规地位,让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难免会失分寸。课标上要求的重难点反而失去应有位置。因此,教师应先吃透教材,整合教材。

吃透教材,就是要搞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整合”不是单纯的“凑合”,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一次听课过程中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课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师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及过程的时候,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详细的解说,并配合地图,告诉学生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与塞尔维亚的关系,最后扯到俄国、奥匈帝国与这些国家的渊源。前前后后大概讲了15分钟,而最后凡尔登战役却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提,时间不够,课也没有完全上完。像这样的一节课,虽然大概内容都讲到了,但是整节课没有重点,学生根本不知道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学习没有方向,对这节课的态度只能是“一笑而过”,没留下一丝痕迹。

第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要适当。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掌握了一系列教学辅助手段,如,PPT或者电子白板等。我发现不是做得越精细越好,也不是将材料、板书等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去就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点在于“辅助”两个字。在制作多媒体的过程中,我经常按照授课过程设计好课件,甚至把要讲的话或者书本上有的图片都放到课件上。最后直接导致我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者,主次关系完全颠倒,甚至出现上课过程中,我必须跟着多媒体的播放而进行下去的尴尬局面。事实证明,过多的无用资料准备不仅帮不了教学,甚至会对教学产生反作用。

第三,发挥传统讲授法的优势。相对于那些花哨的辅助功能,我们反而要更重视传统的讲授法。“正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促成了教学的发生发展”[1]。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非常重要。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而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情节,比如在讲述一战的残酷性的时候,我们用再多的语言描绘场面如何得宏大,死伤人数多么惊人,都无法让学生触动心灵;换一种讲述法,用具体的一件事情描述,如凡尔登战役中的某位法国士兵的事例展开,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学生或许更能够理解和感受。如果我们只是将历史事件生搬硬套,按照书本上的念一下,让学生记一记,那么这种方式如何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适当环节可采用多媒体进行材料分析,或者加入地图等材料,这些资料绝对是精选的,对授课有重要作用。

第四,课堂的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一整节课都用来讲授新课,则学生很难掌握全部知识点,会出现疲倦状态。45分钟的课堂,能够保持30分钟的全神贯注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有些教师为了尽可能地把内容讲完,以填鸭式方式不停地教,甚至出现拖课现象。学生情绪陷入低潮,抵触情绪加深,同时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秩序。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刺激学生感官从而避免懈怠情绪的出现是个大学问。实际上,通常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安排好任务,比如前10分钟进行复习或者默写,中间25分钟进行新课讲授,最后十分钟用来当堂测验,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即便内容讲不完也不能拖课,不要用对待任务的态度对待学生。时间分配的问题上,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时间分配,要尽可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课堂上优差生所分配到的时间比例”[2]等。这些时间的分配都能带动其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后进生的作用极大。

总之,即便历史学科与其他各个科目相比仍旧地位,然而只有我们先放正心态,不气馁,不妥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之下,学会变通,积极改善教学方式,用更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就一定能改变现状。历史是需要传承的,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更加要让自己沉淀下来,务实地工作。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进步就是在遗憾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广大历史教师当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第5篇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身独特的人格特点,构建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优良的品质。而历史人物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品质特征,从鲜活的人物教学中接受人文教育。因此,教师对于历史人物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应选择性地运用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呈现出立体的历史人物,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历史人物特点和相关历史知识。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基础,教师做好历史人物教学,才能使历史课程教学鲜活起来。而做好历史人物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历史课堂具有互动性。教学实践证明,?n堂教学要想吸引学生的兴趣,就要做到教学过程富有变化,教学内容呈现生动形象。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这样做,一方面能简化课堂知识,加速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对历史课堂的合理安排与把控至关重要。

一、借助视听资源,加强感官刺激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已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但多媒体不能仅仅作为呈现课件的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在于历史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时太遥远,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和需求去了解历史,也没有感受到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的优势,给学生呈现更加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更为生动的学习资源中开展历史学习。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片段,并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整理出这三人身边的亲近之人及与他们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三人的性格特点及大概情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分析这三人在当时成为一方豪杰的原因所在,并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说出原因。通过观看和分析各类影像资源,学生既能直观地了解人物特征,又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从而跟随教师的引导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

二、提供阅读材料,推进情感体验

通过生动有趣的视听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提供更多趣味性强的阅读资料,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有限,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在网络资源中适当选择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人物。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教师最好能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历史人物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与品质特征,对一些优良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探讨与学习。

例如,“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秦王统一六国的一些举措。教师还可以搜寻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参考阅读,帮助学生了解秦王对当时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分析其历史背景。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小故事,比如秦王建造阿房宫、长城、兵马俑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依照阅读材料试着分析秦王某些行为的原因,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作为文科类课程的历史学科,是特别凸显学生主观意识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来消化课程内容,这样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人物会有更多自己的理解,能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

例如,针对秦始皇的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讨论秦始皇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组织语言,整理论据,共同讨论秦始皇的一些做法。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而观看辩论的学生也能通过两种不同观点的冲击和对撞,来深入理解历史人物,提升学习效果。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

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

2.分享与传授经验

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

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

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

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

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

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的进行自主阅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的历史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度,从而提升应变能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一定要结合实践来开展自主阅读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下面将对高中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详细分析。

一、自主学习意义

自主学习从字面上来讲主要就是自我进行学习。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自我监控、自我指挥和自我强化。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等进行主动的知识寻求过程就是自我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其中,这与其他人是没有关系的,是一种学习责任的重要表现。其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内在从而学习,这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提升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学生认知监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清晰的认识并制定学习计划,同时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保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习的目标实现和效果提升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将是学生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只有学生能够真正的领悟到了阅读中的精髓,才能更好的进行进一步学习,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二、高中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有目的的进行自主阅读

阅读的整体原则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同步性,实现阅读教学的三步性。首先,第一轮阅读时间需要长达三个月――五个月,这段时间主要是帮助学生奠定稳定的基础。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需要根据考纲内容来进行阅读的内容选择,并且制定出全面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的基础能够真正的牢靠。这轮阅读的时间比较长,它是取得理想成绩的最佳方式,也是提升高考成绩的一种重要措施。在第二轮的阅读学习中,时间大概为两到三个月。这儿段时间主要是根据专题复习内容进行阅读学习,同时要融合课本内容进行完善,从而达到跳跃性的阅读。在第三轮的阅读当中,主要为一个月的时间。最后的一个月时间中,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将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回顾,从而找到当中的缺陷所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达到弥补的效果。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多看目录,将每个不同的章节之间联系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时间发展特征。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保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上,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但教师要注意,时间把握的度,不宜过长,内容也不宜过多,最好要达到教师教学内容与阅读之间的同步性。在教师进行正式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一次通透的阅读,然后经过讲解以后再进行第二次阅读。这次阅读应当要达到两遍或者两遍以上,达到知识巩固的作用。在学生进行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再进行一次阅读,这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印象,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牢牢把握。只有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学习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三)正确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是多个方面的。当中既包含了引导学生的正确人生轨迹,也包含了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阅读习惯等等。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的将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指出来,并帮助他们积极的进行改正。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知道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也就是从每一章节的阅读引言开始,因为在引言当中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当中却总结了整个章节所涵盖的内容,说明了其重要性。通过对引言的阅读,能够基本上了解到盖章节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从而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来进行接下来的阅读和学习,从而达到提升自主阅读能力的作用。

(四)从整体角度进行知识联系

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中,教师需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重视起历史知识之间的结构性。知识结构中包含了历史事件发生的联系,是提升学生综合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广泛的阅读方式能够总结出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从政治到经济再到社会发展都能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气息。因此,教师需要从历史知识的结构上出发,让学生先对框架有所了解,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阅读,能提升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五)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这是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历史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当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和加工,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查阅,并标记出来,从而方便在二次阅读中进行理解。同时也可以使用笔记本将当中的重点词汇提炼出来,词汇应当少而精,能够达到看到词汇就能联想阅读内容的作用。这种方式十分容易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滚动性的知识记忆体系,从而保持对知识记忆的流畅性和长期性。此外,通过动笔记录的方式也能达到提升学生注意力的目的,长时间以来能促使阅读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三、结语

总之,对高中学生培养历史的自主阅读能力,并不是仅仅要满足于教学的需求和高考的需要,同时也要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全面提升的角度出发,从而进行阅读能力培养方式的选择。对此,教师还需要加以重视,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来实施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阅x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庄树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9).

[2]郑有秀.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提高历史教学效果[J].语文天地,2015,(32).

[3]丁奕聪.高中生的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J].考试与评价,2015,(11).

第8篇

关键词:兴趣 热情 主观能动性 亲其师信其道 成功体验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了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这虽是老生常谈,却历久而弥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热情的源泉,当然是越崇高越好,象那样为国家强大而拼搏当然最好。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属于自己的奋斗的热情。并不一定需要整齐划一的为了国家强大民族振兴而奋斗,这样要求少部分觉悟高的人可以,要求所有人都这样就不太现实。而且,伟大的成就不一定非需要多么高尚的激情不可,关键是要有热情,这种激情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是旺盛的而不是虚弱的,这就行了。反观现状,却是大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不予重视,导致了兴趣和热情不足,分析原因,有中考中这门课所占分数低,平时宣传都是语数英科四门是主课,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还有这门课要中考,或者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学习没用,有的老师上课还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枯燥、乏味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学校开设每一门课都有其意义,让学生认识其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迫在眉睫。

一、 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兴趣和热情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这门学科有了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世界观与人生观,这时如果利用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丰富内容,好好进行引导,将会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方向,产生持久的热情,推动学习的向前迈进。而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是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甚至可能产生抵触的不良情绪,应尽量加以避免。

2.兴趣和热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具有了探求知识的巨大热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想学并爱学。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任务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主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有了主观能动性,一可以使学生学的不累。打个比方,就像在长跑,领跑的会越跑越轻松,而跟跑的会越跑越累,主动快乐的学就像领跑者,心态就不一样了。二可以使学习更持久。学习也会有倦怠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如何尽可能的减少倦怠,就像长跑中推迟极点的到来,当投入兴趣和热情时,会使自己注意力更集中,精力更旺盛,相应的持久性也就更长。

3.使课外拓展成为可能

好的课不光在课堂上表现优异,而且能在课外有所延伸和拓展,这是老师期望的,也就是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当在课外学生都愿意时刻关注这门课的知识,自己能主动挖掘,举一反三,不断充实,那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在每一单元之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的内容,这其实就是很好的课外拓展环节,需要学生在兴趣与热情的推动下,积极参与,调查研究,才能使综合探究课上的有声有色,起到实在的意义。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好处还有很多,那要如何激发呢?

二、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这个问题有很多老师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三点感触最深的:

1.亲其师信其道

说的简单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对它有兴趣和热情,那就让他先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对老师喜欢了,自然愿意上课认真听讲,投入自己的热情,久而久之,兴趣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说到让学生喜爱,老师们各有自己的一套,有的幽默风趣,有的老师长的就赏心悦目,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我觉得这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老师,各人都有差别,但共通的却可以相互借鉴。本人以为以下几点,每位老师都可以实施:

⑴认真准备,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课很关键,学生会有对你的一个大致印象,先入为主一旦形成了就比较难改变。所以本人第一堂课并不急着上新课内容,而讲一下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理解,上课要求,作业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谈谈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现实生活意义等等。如果能运用斟酌过的语言,连贯有序又不失风趣,那就效果更好。第一堂课成功下来,学生对老师有了大致认识,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有了大概了解。

⑵第一堂课有了好的开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注意日常的言行。其实学生对老师的评论很多,但据本人所知,他们对老师的一点特别看重,那就是公正。这个老师平时对待各个学生的态度,是否公正公平。课堂提问也好,还是课后谈话也好,是否对上进生和颜悦色,而对后进生就显得不耐烦,语言严厉。这些他们都会一一记在心里,如果你有所偏颇,有失公允,那要让他们喜欢你就困难了,哪怕上进生也可能对你表面恭敬,背后嗤之以鼻。当老师的要理解,他们现在是脱离不开学生这个群体的,群体的观点必然会影响他们,要不然他们就有可能被孤立。

⑶最后一点,就是老师不要太过看重分数,至少不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太过看重分数。对学生要求是尽力就好,多加鼓励。因为有的学生鼓励了就有可能进步,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是属于自我放弃了,那你大声呵斥,影响自己的心情,也没有任何改变。还不如多鼓励,至少给了他们个好印象,有的学生可能读书不行,但到社会上却混的有声有色,这样的例子,对教了几届的老师都可能遇到过,想明白了这些,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有的老师认为不骂骂他们,敲打敲打他们是不负责任,事实上学生是在完成人生的某个角色,而更看重他们分数的是老师你自己。不要说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当大家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可能有些变化也会悄悄的发生。记得曾经教过一位学生,对所有功课都消极对待,学习习惯和态度很差。有一次,在历史与社会课上,讲解作业,检查订正情况,查到他的本子,只完成了二题。“还不错嘛,做了二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到三题啊?”说实话,当时是带着讽刺说的,但他可能没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下课后向他班主任告状,了解到了他的一些情况,他的父母早就离异了,他从小跟着奶奶过,奶奶对他管的较少,行为习惯向来很差。没想到的是到了下次交作业,他居然真给我做了三题。虽然作业还是没完成,但我却当着全班的面真心表扬了他,理由是肯定他比以前有了进步,这使他很意外。此后,常常找机会让他回答些问题,不失时机的表扬一下,,在历史与社会课上,明显感觉他有了变化,作业也有了很大改观,在其他课没有多大起色的情况下,这门课却又了很大的进步,最终在中考中考到了合格,虽然不是优异成绩,但已让我相当满足了。自他以后,我又用多鼓励的方法试了多位学生,发现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由此可见,是学生认同了你这位老师,进而认同你这门课。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像我理想中的那样人人都考到90分以上。既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作为教师,应该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更不能进行横向比较,而是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每位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承认他们是优秀的,从而帮助他们一点点树立学好的信心。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并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课堂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情绪而采用的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问答、讨论、图示、演示自学辅导、角色扮演、练习,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等方法。只有创造出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除了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等开发教学课件和资源库,创造性的开展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官,就使感官对这一刺激产生顺应,引起感受性降低,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学习兴趣降低。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和手段要灵活,新颖多样,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培养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有效途径。

如:初一历史与社会课中有个等高线地形图是重难点知识,学生掌握有困难,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演示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一起讨论了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概念,又用flas让学生自己操作等高面的切割,等高线的绘制,多角度旋转山体,观察地形,结合立体图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掌握,于是又布置课后利用周末,四人一组(里面至少要有一位学生已经掌握)运用沙堆、透明塑料片等工具自己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先用沙堆好所需山体,然后二人持塑料片进行等高面切割,,一人用木棒固定二边位置,保证塑料片的上下平行,最后一位在塑料片上绘制等高线,通过亲自操作,加深了印象,增进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被很好的调动,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心,并且很好的展示出来。从而使他们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在课堂内外探究活动中老师要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生动活泼、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个体,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欲望。在讨论交流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相互补充,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评价。在师生交往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消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我经常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懂得的比我还多,并且书本上的也不是绝对正确,鼓励他们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从不忽视,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下节课就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活跃了学习气氛,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活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创设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它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所学的环境中,激活了学生思维,激起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探索,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初一下半学期的历史与社会课(因为有点类似政治,中考也不做考试要求),我就全权交给课代表负责,安排同学二到三人一组自己上课,我在教室后面听了大半学期的课,只在每节课最后留几分钟点评一下,通过作业进行监控,学生在此期间能力得以锻炼,表现一次比一次好,很多同学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日渐自信,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兴趣和热情与日俱增,期末考试该课综合评定排全年级第二,学生笑称要让我这老师失业了。有的时候大胆让学生实验,自我小结和纠正,这种体验是必须的,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一个人对愿望和要求的感受。成功的体验将会促发一个人永远向上。适当的成功或失败都可以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尤其是对中差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又将会给人注入新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应该这样认为,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而要使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就在于教师的创造。要使学生成功,必须要信任他,相信他能成功。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学生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长中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承认会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兴趣与热情。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希望各位老师能就此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书同文 小篆 隶书 地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自称始皇帝。此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加强政权的稳定,其中“书同文”政策是文化方面实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关于秦“书同文”,由于以往研究微观史料的缺失,人们的认识至今仅限于秦小篆的“书同文”,这难免存在其认识上的片面性。在中学历史教材提及秦“书同文”问题时,其陈述也并不准确,存在其局限性。

一、关于“书同文”的认识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各国文字并不统一,文字大多存在多种写法。秦统一六国以后,为加强统治,秦始皇下令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书同文”的政策。对各国文字进行了改革,废除六国异体,并以秦系文字为基础,派人整理书体设立标准,从而统一文字。

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所描述的:“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①现在虽《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已不复存在,但根据现存的秦始皇当时巡游时所立的刻石,以及秦代的诏版铭刻,大部分人认为,书同文的标准字体应该就是上文提到的小篆。另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介绍:“‘秦朝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为在全国统一书体,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了标准的文字范本。’”②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存在片面性。

秦“书同文”运动是一个书体字形不断推广统一的漫长过程,笔者认为,其推广过程是符合侯开嘉在《中国书法史新论》里提出的“俗书与官书的双线发展规律”。可以明确的是,秦王朝时期的“书同文”运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官书小篆的“书同文”,另一方面是俗书秦隶的“书同文”,小篆与隶书共存并行不悖,隶书的“书同文”也是秦“书同文”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见,根据文字的使用范围,秦王朝的“书同文”运动也存在差异性。

二、程邈整理隶书是秦“书同文”的一部分

在近代大量竹简帛书未出土之前,人们对秦“书同文”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文献角度的宏观研究,由于缺乏微观证据难免存在认识上的缺失。现在随着大量竹简帛书的出土,为人们更全面地认识秦“书同文”运动提供了条件。

秦“书同文”运动作为秦王朝加强统治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属政府行为。其开始推行的时间文献中记载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但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来看,“书同文”运动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伴随着秦的兼并战争已悄然开始,特别是俗体隶书的“书同文”,只是未能提到一定的高度来推行。总体来说,秦“书同文”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官书小篆的推广已被大家所熟知,其推广的方式主要以李斯随同始皇出巡,各地立碑刻石为主,秦代权量铭书法的推广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丛文俊在《中国书法史·先秦卷》中提到的那样:“史称李斯工篆,盖因其随同始皇出巡,所至多有刻石,虽然均无署名。而皆确信秦望诸刻必出其手,并据以为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刻石有:

始皇二十八年 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

琅琊刻石

始皇二十九年 之罘刻石

东观刻石

始皇三十二年 碣石刻石

始皇三十七年 会稽刻石 ”③

由此可以看出小篆推广的主要过程,推广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不过从现实使用的角度来讲,小篆是作为官方书体来推广的,但因小篆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而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是书写比较方便的隶书。那么,隶书在整个秦“书同文”的过程中又是如何推广的,其影响范围又如何呢?关于隶书,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

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创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④

由此看出,秦人程邈因所创隶书得到秦始皇的高度赞赏才免于牢狱之苦,并且其整理的隶书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得以推广。笔者在文章《程邈整理隶书面貌初探》中曾提到,程邈只不过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整理者,并根据大量史料依据得出,程邈整理隶书的面貌与后来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墨迹中的隶书风格近似。

笔者按时间顺序,以地域因素为主要参照,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秦简帛书,从而考察秦始皇时期隶书“书同文”运动推广的范围。

《青川木牍》(图1)1979 年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长46厘米、宽2.5厘米,仅三行,共100余字,书于战国秦武王二年至四年,下距秦始皇统一中国尚有80余年,毛笔墨书,字为早期隶书。字体还处于隶书的初级阶段,用笔变化有致,笔法流畅。一方面,一些字形中还夹杂着篆书的形体结构,如“道”“高”“厚”等字的结构和用笔明显带有篆书的余韵,但在这些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很多字形已经压成方扁,变篆书圆转的用笔为隶书的笔势、笔顺和方折动作;另一方面,又有与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如“波”“津”等字的三点水与后世隶书无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着由大篆向隶书转变的典型过渡性字体。

《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图2)1986年在甘肃出土,成册于秦始皇八年(即公元前239年),也是早期隶书的重要资料。计460枚,大多保存完整,字迹清晰,有《墓主记》《日书》等。盛诗澜在《从简帛书看隶变的历程》一文中谈道:“天水秦简……横竖交叉的笔画处理,明显断开,简短斩截的隶书笔触也较醒目,横画的排迭已多带隶意。从用笔特征看,头粗尾细的蝌蚪文古文笔法依然存在。辅以侧锋。书写漫不经心,既有草篆的飘逸,又有秦隶的古朴厚重。”⑤《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整体书风与《青川木牍》虽有小异,但是笔意却大致相同。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竹简总数计1000余枚,内容主要涉及《编年纪》《日书》《效律》等,简书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属早期隶书作品。在《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众多简牍和帛书中,以具有代表性的现已考证为秦始皇统一之前的《日书》甲种和《效律》为例进行分析。

《云梦睡虎地秦简》战国时期秦简《日书》甲种,大抵为秦昭王时期的作品。从文俊先生在《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中谈道:“(图3)为全简及背面三分之一强的主要你风格类型。其字笔势短促快捷,集中体现了隶变之书写性简单的特点。虽然它书写简率,但笔笔交代清楚,一丝不苟,于草体中堪称竟能。”⑥《效律》,计60枚简,不避讳“正”字,应抄于始皇继位之前。《日书》甲种、《效律》与《青川木牍》相似,秦简的书体式样和谐统一,隶变已进入文字体系的全面改造阶段,这也为后来对隶书的整理提供了条件。针对其字形而言,一些字还保留了较古的写法或采用楚字简化式样,时代的特点都可窥其大概。

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和《云梦睡虎地秦简》等不同地域的秦简中,可以看出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和统一六国初期,由于隶书的实用性较强,已经得到推广和普及,并且有的地区还出现了大量带有统一隶书风格的简牍,这说明在秦之前隶书的推广已比较普遍。

另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批帛书,根据出土的一枚有纪年的木牍,可以确定该墓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其中《老子》乙本(图4),抄写年代可能在惠帝、吕后时期(约公元前194—公元前180年)。

李正光在为《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作的序中介绍:

《老子》乙本,无论从用笔和结体上,都已经是一种具有自身规律,技法成熟并已规范化了的八分书了……显示着西汉初期,隶书已经进入了他的成熟期。⑦

华人德在《中国书法史·两汉卷》中说:“《老子》乙本……字体为隶书,朱丝栏墨书,除去一些下垂的波磔 ,字体的主体结构扁方,一些横画和捺脚的写法,与西汉后期、东汉的分书近似,有的字和成熟的八分书写法几乎完全一样。”⑧另外,在《老子》乙本中,能够清晰地看到经过整理的痕迹,字体书写更加规范。这充分体现了程邈整理隶书的壮举,对后世隶书的发展与成熟所起的推动作用。

1974年出土于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汉简》,为西汉早期的隶书。比《老子》乙本时间略晚,但可以明显地看出隶书风格已接近成熟,亦为受程邈整理隶书影响下的隶书风格。

由此可得知,隶书的“书同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隶书的风格特点越来越明显,直至西汉时期,隶书风格才趋于成熟,并且经过上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隶书在秦时的实用性要比小篆强,促使当时隶书“书同文”推广的地域范围明显要比小篆大得多。

结语

关于秦“书同文”运动在传统观念上说,大部分人都认为秦始皇时期的“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开始的,并且秦“书同文”统一的文字字体为大家公认的小篆。通过本文对大量史料和图片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秦“书同文”运动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兼并战争中已经开始,特别是俗体隶书的推广,并且隶书的实用性要强于小篆。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俗体隶书的“书同文”是秦始皇时期“书同文”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五上)[M].北京:中国书店,1989:315.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2006:57.

③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77.

④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54.

⑤盛诗澜.从简帛书看隶变的历程[J].江苏:书画艺术 ,2004:43.

⑥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9.

⑦李正光.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