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统计学重点

时间:2024-02-01 15:32:50

导语:在统计学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计学重点

第1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古典概型;等可能;排列组合

随着概率统计知识越来越受重视,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概率统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自主处理概率统计教学中存在的古典概型问题,并且提出更好的概率统计教学的策略与方案。

一、古典概型问题

古典概型是高中数学(必修3)中的内容。在古典概型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性的偏差。比如说:先后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结果,问:“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命题错误,听其原因是先后掷两枚硬币,还有一种结果是“一反一正”,总共有四种结果。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寻找基本事件的时候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是以顺序来做区别。认真思考一下,当我们同时掷两枚硬币时,出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四种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不能以顺序来做区分。其实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基本事件是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如果作为一个基本事件空间,那么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结果是正确的。如果这个题目做一个修改:先后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等可能的结果。那么这个命题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这三种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出现“两个正面”概率为,出现“两个反面”的概率为,但是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为,明显不是等可能的。出现基本事件空间与古典概型的定义混淆性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古典概型的定义和基本事件空间的理解不透彻。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为基本事件,它的特点是任何两个基本事件互斥,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基本事件又称为样本点,基本事件的全体称作样本空间,通常用字母Ω表示。在判断是否为古典概型时,则要注意其基本事件必须是有限个,并且要求每个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

有的学生对于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也存在着理解性偏差,比如说:学生在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时,会将基本事件空间混淆,用不在同一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含的基本事件数进行计算。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来理解一下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公式:事件A的概率P(A)=,其中n是基本事件总数,m是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例.我从1,2,3,…,10这10个数字中随机取出一个数,求取到的这个数为偶数的概率。

解1.设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所以随机抽取一个数的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那么出现的基本事件空间是1,2,…,10,即总数n=10,又因为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则满足要求的基本事件有m=5个,分别是2,4,6,8,10。故P(A)===。

解2.把随机抽取一个数的所有等可能性结果取为: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事件B为取到这个数为奇数。则此时m=1,n=2,故P(A)==。

通过这两种解法我们可以知道对同一个古典概型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基本事件空间,只要满足古典概型的特点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二、排列组合问题

为什么要提到排列组合?要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我们很多时候要通过排列组合来计算它的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因此我们必须来讨论如何理解排列组合问题,首先我们讨论如何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可以看出两个数学道理,其一:从不影响点入手;其二:看事件是否完成。

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这两个数学道理:

我们知道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如果分别有3个地点A、B、C,我要从A地到C达地,则必须先经过B地,此时,A地到B地有两条路线,B地到C地有三条路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A地到B地的路线是不会影响B地到C地的路线,这就是说当我们在选择判断使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时,可以依据前后不会影响的点入手。

例.有4封信,扔到3个邮筒中有多种方法?

依据从不影响点入手来考虑这个例题,当我从信来考虑时,我的这一封信扔到哪个邮筒是不会影响到我的下一封信扔到哪个邮筒。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当我从邮筒来考虑时,我的这一个邮筒放了几封信是会影响到我的下一个邮筒放了几封信的。那么此时,我们要解决这个题目,应该从不影响的点入手会更加容易。

通过不影响的数学道理,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入手点,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看该事件是否完成。

例如,现在分别有3个地点A、B、C,一个人要从A地到达B地,再到达C地,此时,A地到B地有两条路线,B地到C地有三条路线。当这个人从A地到达B地时,可以知道这个事件还没有完成,因此,通过这个例子能够得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本质区别,以事件的完成与否去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果这事件完成,则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将所有完成事件的次数加起来;

如果这事件并未完成,则选择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将每一步的次数乘起来。

依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接着解决例题中的问题,通过不影响点入手,我们已经知道,此题需要从信的角度去考虑,总共有4封信,第一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一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二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二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三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三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四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只有到最后一封信扔到邮筒这个事件才算完成,那么此时我们选择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将每一封信的所有可能性乘起来,即3×3×3×3=81。

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作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用符号Am

n表示排列的个数时,有

Am

n=n(n-1)(n-2)…(n-m+1)=

根据排列的定义,一个排列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因此,两个排列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及其排列顺序完全相同。

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的元素,不论次序地构成一组,称为一个组合。我们用符号Cm

n表示所有不同的组合个数,称Cm

n为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组合数。

组合数公式:Cm

n=,0≤m≤n

抽取元素时不考虑顺序,像这样的问题称为组合问题。

排列与组合的相同点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元素,元素无重复。不同点是组合与顺序无关,排列与顺序有关。两个组合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组合的元素完全相同。

总之,了解并处理学生在学习古典概型中出现的误区,帮助学生理清基本事件不一定是要等可能的,同时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时,前提必须在同一个基本事件空间中。对于理解排列组合问题,通过两个方面从不影响点入手及看事件是否完成来判断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依据求同求异的思想,排列与组合都有组合的思想,排列中是先组合后全排列,从而得出解排列组合题的三个步骤:分类,先计算数目多的或有条件限制的,先考虑如何取再考虑如何排。

参考文献:

[1]王亮.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06).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 初中 学习内容难度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以后感觉英语与初中差距非常大,学得比较吃力,平时的检测、考试等成绩远不如初中,因而感到非常迷茫和困惑,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结果英语成了拉后腿的一科。其实,要学好高中英语,首先我们要了解初、高中英语的差别。初、高中英语学习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初高中教材内容和课时等差异大

高中英语学习是在初中英语学习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和提高。在初中阶段,教材内容相对简单,学习材料篇幅短小,易于理解和掌握;平时课时比较多,老师和学生都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和机械的训练,不少同学虽然理解不透,但靠这样的反复练习和死记硬背,加上现在各地中考试卷难度都不大,所以应付中考问题不是太大。而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被很多学生带到了高中,平时不好好听课,幻想高考前也像中考前突击一下,这就大错特错了。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很多,课时有限,加上所学的学科大大增加,所以如果平时不扎扎实实地学习,指望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的;为了理解和掌握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不仅需要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要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发现和总结规律,因而学习时应加大抽象思维的力度。

2.学习侧重点不同

在技能训练方面,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兼顾读、写能力的训练;而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在兼顾听、说能力训练的同时,侧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会注意到高中的试题结构较之初中试题而言变化很大。容易得分的题少了,难得分的题多了。这是因为高中的英语学习与测试重点从初中的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移,更重视综合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

3.教材结构不同

根据初、高中英语学习目标的不同,教材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大多数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的结构是:每个单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①基本语言内容学习和基本语言技能训练;②语言内容学习的扩展和比较简单的语言综合运用。

高中英语课本和课堂学习在每个单元中除了侧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外,逐步地、适当地加大了英语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以及英语学结与反思能力的训练。外语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中各单元都有一项Module File的任务。

4.学习方式不同

初中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习时比较偏重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运用训练;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大,再用初中时学英语的方法去学习会有很大困难。高中英语学习应注重在抽象思维基础上的理解、记忆、运用和创新。

了解了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变化,也就懂得了初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原因。那么,面对这种变化,如何学好高中阶段英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形成正常的高中英语学习心理

高一学生面对变化了的教学内容和提高了的学习要求,难免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忧虑重重,一旦跟不上全班的学习步伐或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自卑心理。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学好语言的天赋。同学们应了解和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学习英语,并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和踏实行动,即形成正常的高中英语学习心理。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只有进行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训练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为达到这一目的,同学们必须养成调动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在高中阶段,同学们要加强阅读、听力理解、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训练;要积极开动大脑对英语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以发现规律,使自己能高效地学习英语。

3.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也是低效的。明确新阶段的学习目标是同学们在高中英语学习中首先要做的事。

4.充分利用教材和其它相关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指出:这种能力的形成应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

5.高中英语词汇学习既要注意词汇量的扩展,又要注意深化对常用词的理解和运用。

6.关于语法学习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完了英语中的大部分基础语法知识,在高中阶段要深化、系统化已学的语法知识,并适度拓展学习新的语法知识。

为达到这一目的,高中英语语法学习宜采用以下方法:

(1)学习语法是为了正确运用语言,因此学习时不要在概念上钻“牛角尖”。(2)学习语法宜采用发现法和探究法,即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去观察、分析和归纳出语法规律,然后通过大量运用去实践和掌握这些规律。(3)学习和掌握语法要多在“用”字上下功夫。“用”时要与逻辑思维、语用意识、篇章语境、题材、体裁、词汇用法和文化背景等联系起来。

高中英语学习虽然比初中要难,但只要明确方向,策略方法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学好。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统计学是经济类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

在当今高科技高信息时代社会里人们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生存问题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学知识储备知识就是为了将它用到社会上,也是为了在这社会上生存。通过知识的积累,说大了就是为社会和公民造福做贡献说小了就是为了谋生之道。我们知道知识是渊博的,人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说这个道理。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学科储备知识,而这些学科之间紧密相连的。例如:统计学和新闻专业也有本质的联系,也许有的同学可能问我们为什么要学统计学?统计学和新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搜集信息是他的职责范围,那么他用什么方法搜集数据信息呢?这当然用统计的方法搜集。统计学对于写论文具有很重要作用,比如:动态数列分析方法在各经济类学科中的运用很频繁。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1[2]

表1的数据表明,随着人均收人的增加,奶制品的消费也在逐渐增加,所以,收入水平是影响和决定乳品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

二、统计学是实践性很强而且应用性很广的学科

(一)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国家各大要害部门,像国家统计局、省、自治区、市、人民政府统计局及地区、乡、镇各部门都设有统计部门,还有非统计行业各企事业单位都设有专门统计部门和所需的专门统计专业人员。例如:医院需要统计人员,对病人、职工人数的统计,还有各种病情性质不同方面分为神经科、外科、内科、耳科、眼科、少儿科妇科等等都是用统计方法进行分类的。法院也需要统计人员,如对死刑犯的统计,各类死刑案件的统计。学校里对各院(系)的分类,每院系里各专业分类,学生人数和学生宿舍的统计等等都用了统计方法。还有人口普查是利用统计学的各种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的:

还有古代也很早就用了统计方法,如: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治世界时,他把军队分为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等,十户有十户长、百户有百户长、千户有千户长、万户有万户长这样有利于作战,有利于管理军队。

1.统计学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

同学们将来就业的时候,都想以后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发挥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有用。大家想过吗?就是拿统计学这门课来说,学好统计学我们就有机会到各个统计部门上班。统计学对于写论文具有很重要作用,比如:动态数列分析方法在各经济类学科中的运用很频繁。

2.统计学与我们工作生活紧密相连

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是很多院系组成的,系里有很多老师和员工组成的而这些老师当中的班主任是有很多学生,学生公寓来说,公寓有长,而公寓长管理着各个楼,楼里分为宿舍,这些都是用统计方法统计的。

(二)统计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统计学家不像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一样在家里就可能推断谋中公式。统计学家(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因为、统计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都是来源于仔细的调查和整理。

在民族学学科当中统计调查的实地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民族地方的土地、人文化进行调查这些都是用统计方法的。

第4篇

本节是规律探究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主要特色为:

(1)本文设计了实验探究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电流的方向关系;理论探究安培力大小的表达式;揭秘电磁轨道炮和了解磁电式电表的工作原理等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解决中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能.

(2)设计了分组实验:观察通电铝箔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用不同颜色的塑料棒分别代表安培力、磁场和电流的方向,用橡皮泥固定塑料棒,得出这三个方向的立体关系,学生体验到空间关系构建方法.

二、教材及前情简析

本节教材系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与上节知识(磁场性质)的联系点,而且是学习电流表工作原理和推导洛伦兹力公式的基础.安培力方向与电流、磁场方向的关系的实验探究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基本规律的一节课,涵盖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学习了磁场,知道了磁体和电流周围磁场的性质及特点,了解到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以及电与磁之间有联系.另外,学生通过高一物理“必修”课程的学习,经历了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探究过程,已经掌握了变量控制实验探究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为本节的探究性学习做了铺垫.鉴于大部分学生基本功扎实、已有知识掌握熟练到位,本节课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安培力,会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2) 知道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磁场方向都垂直,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3) 知道磁电式电表的基本构造以及运用它测量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推导磁场中安培力的表达式,感受逻辑的力量;

(2)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经历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的关系这一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安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意识;

(2) 经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的关系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责任心.

四、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安培力演示仪(如图1)、两平行的通电直导线安培力演示仪(如图5).

分组实验器材:会动的铝箔“天桥”(包括:铝箔纸、1号电池组、蹄型磁铁、导线若干,如图3)、橡皮泥、彩色塑料杆(三色)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

(1)创设情景 (视频展示)央视国际频道的一则电磁轨道炮的新闻.

(2)提出课题电磁轨道炮,是一种新式武器,既安全精准又威力巨大,各国正在争相研发,它与常规炮弹靠化学剂的推动不同,电磁轨道炮利用的是一种新型的推进方式,它的原理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秘“电磁轨道炮”.

设计意图:以尖端科技(电磁轨道炮)引入新课,学生感觉很新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

【活动二】感受小型“电磁轨道炮”,经历理性分析实验现象过程

(1)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这也是一个小型的电磁轨道炮.它是由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金属轨道和炮弹(金属棒)组成.

(2)实验演示将导体棒放在磁场中,接通电源,导体棒就通上电,同学们观察到:电磁轨道炮被发射出去了.

(3)解释现象提问:通电导体棒为什么会被发射出去?说明什么? (生答:通电导体棒受到力)

追问1: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生答:施力物是磁场)

追问2:磁场会对电流有作用吗?(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实验,并在屏幕上显示图2)

追问3:这个力是磁场对电流的力,还是对金属棒的力?(学生有的猜测是磁场对电流的力,有的猜测是磁场对金属棒的力)

(4)实验验证①撤去磁场,其它不变,发现金属棒不动.说明金属棒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确实是磁场;②切开电源,其它不变,发现金属棒不动.说明这个力是磁场对通电导线(电流)的力.

(5)提出概念为了纪念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在电磁学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把磁场对通电导线(电流)的力叫做安培力.

(6)提出探究分任务一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安培力就是电磁炮发射的动力,为了有效的发射电磁轨道炮我们必须知道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模拟电磁轨道炮的发射过程,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本课题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活动三】 实验探究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

(1)演示实验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到通电导体棒向另一方向运动,说明什么?(生答:安培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如果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的方向,观察到导体棒将向另一方向运动,说明安培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2) 提出猜测通过刚才的演示,你认为安培力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生答:安培力方向与磁场、电流方向有关系)

接下来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安培力方向与磁场、电流方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设计方案 提问:要研究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对安培力方向的影响,可以分为几大步?(生答:采用控制变量法,分两大步:第一步是保持电流方向不变,探究安培力与磁场的方向关系;第二步是保持磁场方向不变,探究安培力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4)实验器材介绍如图3,会动的铝箔“天桥”.(将一张平整的铝箔纸,折成“天桥”的形状,注意离纸面不要太高.让磁铁横跨“天桥”.铝箔桥的一端与电源的一极连接,电源另一极与铝箔桥另一端触碰,观察铝箔的运动(铝箔会向上或向下运动),即可获知安培力的方向.

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录三者的方向关系,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红、黄、绿三色的塑料杆和一小块橡皮泥,统一用红色杆代表安培力方向,统一用黄色杆代表磁场的方向,统一用绿色杆代表电流方向.

(5)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用橡皮泥记录下三者的方向关系.

(6)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各组做出的结果都一样),如图4所示,安培力的方向与另两个量的方向均垂直.

(7)归纳、总结问1:改变电流方向,安培力方向会变化,改变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也会变化,是不是要做出很多个“雕塑”,为什么?(生答:不需要,不管是哪种情况,三个量之间的空间位置一样)

问2: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同学展示他们的“雕塑”)

问3:确实,虽然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影响安培力的方向,但这三个量方向的相对位置不变,三个量的方向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可以统一用图4来表示.以后判断安培力方向时,只要拿出雕塑比划一下就可以,是不是?(生答:是的)

问4:每天带着这个雕塑方便吗?(生答:不方便)

问5: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表达这个关系呢?最好是什么都不带就能把它们的关系表述清楚?(学生陷入思考中)

(引导)问6:前面我们学过右手螺旋定则,来表达电流方向和磁场的关系,这个方法很简洁的,我们能不能也类似的用手来表达这种关系呢?

(8)提炼规律(学生兴奋地用左手在磁场中不断尝试)得到左手定则(内容略).

(9)应用规律①判断以下几种情况的安培力方向(教师请同学拿出左手判断)

②两条平行的通电直导线之间会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两条导线相互吸引,什么情况下相互排斥?

(引导学生先理论分析,得到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反向电流相互排斥.再用实验验证,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

(10)提出探究分任务二有了左手定则,我们可以准确的设定电磁炮的发射方向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怎样让电磁炮具有更强的杀伤力,这与它的动力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制约安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经历规律发现过程,尝试用“左手”归纳判断安培力方向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课堂;②借助小工具立体展现三个量的方向关系,体验空间关系构建方法.

【活动四】理论探究安培力大小的表达式

(1)回顾B的定义提问:磁感应强度是怎样定义的?(生答:B=FIL)

问2:对导线的放置有什么要求?(生答:要求导线垂直磁场放置)

问3:如果导线平行磁场放置,安培力是多大?(生答:零)

问4:如果导线与磁场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安培力是多大?(介于零和垂直放置之间)

下面,请同学们推导安培力的表达式.

(2)理论推导特殊情况问1:如图6(a),当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放置时,安培力大小?

问2: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放置时,安培力大小?(这两种情况,学生一般没有问题)

(3) 理论推导一般情况如图6(b),如果磁场与电流成θ角时,安培力表达式怎样?请各小组先讨论,并给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分解B,另一种分解L,得到相同的结果F=BILsinθ,并认识到垂直和平行是两种特殊情况.)

设计说明:在定义磁感应强度时,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所以此处只进行理论探究,推导出安培力大小的表达式.

【活动五】揭秘电磁轨道炮

(1)设置情景电磁轨道炮原理如图7所示,整个装置可以把质量为20 g弹体(包括金属杆的质量)发射出去.若轨道宽2m,金属杆上电流为10 A,磁感应强度为1 T,经过t=2 s的加速,问弹体获得速度是多大?

(2)学生独立解答a=Fm=BILm=1000 m/s2v=at=2000 m/s,

(3)思考讨论如果要提高电磁炮的发射速度,你认为可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得到三种方式:①增大电流、 ②增强磁场、 ③减轻质量.)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安培力方向的探究、安培力大小的探究、解决电磁轨道炮的问题,学生意识到看似神秘的电磁炮,其实它的原理并不深奥!

【活动六】规律应用,探究磁电式电表的工作原理

(1)观察磁电式电表如图8,让学生观察磁铁、铝框、线圈、螺旋弹簧、极靴、指针、铁质圆柱等构件,了解它们之中哪些是固定的,哪些是可以动的.

(2)分组讨论(屏幕上显示如下问题)

问1:表中磁场分布有何特点呢?

问2:线圈的转动是怎样产生的?

问3:线圈为什么不能一直转动下去?

问4:为什么指针偏转角度的大小可以说明被测电流的强弱?

问5:如何根据指针偏转的方向来确定电路上电流的强弱?

问6: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结果(组织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定性了解磁电式电表的工作原理)

(4)课外探究请大家课外探究:为什么磁电式电表的表针刻度是均匀的?(针对有能力的学生,让他们去进行一步思考、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重点学科; 互联网; 数据库; 信息采集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19-34; 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1)24-0066-03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System for Key Subjects

YU B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tc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ey subjects in schools,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stematicness, completeness and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of professional resources of library collect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timeliness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 advanced data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is adopted for the key disciplines in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a more complete knowledge grid system of mould subject network resources to collect, evaluate, classify, organize and clear up the related academic resources according their subjects in the Internet and the library. The content is introduced briefly.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resource database and retrieval platform were established to provide the effective network navigation and real-time data acquisition service for the users.

Keywords: key subject; Internet; databas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system

收稿日期:2011-07-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0524480019)

0 引 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国内外网络数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迅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网络数据库建设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阶段,但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程度还很低,目前信息导航系统建设尤为薄弱,虽有一些问世,但仍处于开发初级阶段,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资源共享体系,并且一般无法及时更新,这样就有一定的滞后性。美国高校图书馆有成熟的学科馆员制度, 图书馆主页上提供“Subject Guides” 或者“By Subject” 等类似的链接,引导用户进行学科信息搜寻,内容详尽[1]。教学、科研部门和生产企业都迫切需要获得更多、更新的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目前模具制造业行业缺少的正是这些具有系统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信息及服务。我校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及其相关专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在全国高等院校中也颇具特色。在学科建设、发展的同时,我校图书馆也积累了丰富学科特色文献资源。我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图书馆特色馆藏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我国模具学科的发展,开发建设的模具重点学科信息采集系统,比较全面及时地收集并报道国内外模具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能为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全国模具行业提供优质文献信息服务。

1 建设过程

重点学科信息采集系统是以学科为单元对互联网上和馆藏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组织和整理,并进行简要的内容揭示,建立组织体系、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为读者提供信息采集导航服务 [2]。 是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层次产品,也是网络资源开发和虚拟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导航系统与其他网上导航工具相比,具有专业性、易用性、准确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各高校都具有各自学科特色的重点研究方向,研究人员在开展工作中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然而,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加快,信息分布极其分散,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所需的各种科技信息已不再集中在几部著作和几种期刊中,也不再局限于纸质载体,尤其时下信息泛滥。要想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查找所需的信息,往往无从下手。信息泛滥与人们的精力、时间的有限性及选择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向重点学科的重大科研课题组定期提供相关信息是非常必要的[3]。 这种参与教学科研的导航式服务使教师的教学更加靠近学科前沿,能使科学研究避免或少走弯路,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高校图书馆可以对网络上的特定学科领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挖掘,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 为用户查找信息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5]。

该课题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充分发挥馆藏专业资源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实用性,开发一个具有通用价值的,用户可自行定制信息的重点学科采集导航系统平台,全面地收集并报道国内外模具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并使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建立覆盖模具领域核心资源、选择性覆盖相关学科核心资源的导航系统,构造一个较完整的模具网络资源知识网格系统,给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切实有效的网络导航及信息采集。

2 技术路线

采集系统平台的计划与需求分析;采集系统平台的原理设计;采集系统平台的详细设计;采集系统平台的源码设计;采集系统平台的与测试;模具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导入。

3 建设效果

创建、和管理的平台,采用ASP .NET 2.0进行分层开发,具有灵活的产品架构、严密的安全性、优秀的扩展性和伸缩性;平台具有强大而完善的功能体系,包括:学术信息、展会信息、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专利成果、标准规范、专家学者、市场产品、专业期刊、图书评介、留言板、信息采集、问卷调查、友情链接、网站统计、用户管理、WAP、RSS、模板管理、数据库管理等近20个模块。其中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个子模块,整个系统由几百个功能子模块紧密结合而成,构建出强大和完善的功能体系。

系统收集国内外模具及相关行业的科技信息,并根据项目要求,录入期刊论文、图书、标准、学术信息等,数据库覆盖的文献类型较为全面。建成后的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既能反映出我国模具工业技术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又能反映该领域内国际国内前沿学术动态。

尤其重要的是智能化的信息采集系统,可以直接深入到站点及其网页的所有内容,将网页中的有效数据采集出来(而不仅是网页或链接),并保持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对一个外部模具信息站点,采集系统可以将每个模具信息的标题、正文、作者、日期等信息单独采集出来,分别作为字段存储在系统中,并无缝组合形成自身的网站信息。

系统提供了快速强大的搜索功能,能根据文章标题、内容、作者、录入者等类别的关键字快速查找到您所需要的信息。

系统提供对WAP和RSS的全面支持,使各类终端用户都可访问网站。WAP浏览器功能可以使网站的信息访问在手机用户群中的得到延伸,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登陆网站了解最近的信息,管理员则可以通过WAP登陆系统后台随时审核新近提交的数据,实现网站的随身管理。支持不同信息资源站点间的内容共享,形成信息交流网站群。

4 启 示

4.1 采集智能化

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实现了信息采集的的智能化,从而大大减轻了学科馆员的信息搜集的劳动强度,特别是重复劳动,只要设定好相关检索词,范围大小,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能自动实现相关学科信息的采集,深入到站点及其网页的内容,将网页中的有效信息采集出来,并保持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科馆员只要做好信息的审核入库,这样既把学科馆员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深层次的信息开发,又保证学科信息的高质量。

4.2 注重时效性

由于信息时效性的存在,信息资源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所以在建设信息导航系统时要注重时效性。对收录资源要进行细致的筛选、分类、评定,要特别注重收录最新、前沿的相关信息。对那些最有价值、最具特色的核心文献资料要做全文录入,体现其核心学术价值。对于一些较少学术价值的资源,可做摘要或题录录入。这样既可以节省数据库的空间,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检索需要。同时全面支持WAP和RSS,最新的信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读者手中,WAP和RSS 技术具有私密性、垃圾信息屏蔽、易于订阅和个性化信息聚合等优点,并能缩短与读者之间的信息延迟[2]。在图书馆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应用中优势明显。

4.3 突出行业特色性

所谓“特色”,就是“高水平”,就是“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6]。 高等院校具有科技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不仅印刷版专业文献系统完备,而且数字化资源量也极为丰富,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配套齐全[7]。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为全校的教学、科研、生产服务的,而高校的学科建设又是面向行业、依托行业、服务于行业的,特色专业是高校的优势专业,是行业人才的基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均起到行业龙头的作用。所以,图书馆面向特色专业的需求去开发数据库,就是面向整个行业的需求。立足行业特色促图书馆的全面发展,以点带面,通过建设行业信息导航系统促进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保证其文献资源建设围绕本校的学科、专业配置,重点保证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需求。丰富与特色专业配套的文献资源,全面反映该专业领域技术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展示国内外该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和科技水平。同时能通过利用信息导航系统服务特色行业,加强学校与行业的交流,宣传了学校、宣传了专业,提高了学校在行业中的知名度,扩大了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信息导航系统服务以其创新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了经济效益,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从而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从而实现高校与行业的双赢。因此,信息导航系统的建设一定要突出行业特色性,只有立足行业特色促发展 才能服务特色行业铸辉煌,只有特色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最具竞争力的。

4.4 保证全面性

信息导航系统要求全面反映该专业领域技术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这就要求信息导航系统的收录资源范围要广,不仅要有本馆的实体馆藏,还应有各种数字馆藏资源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收录资源的类型不限,图书、期刊、专利、标准、学位论文等均可收录;收录资源的格式不限,文本、图片、视频等均可收录,适应多媒体时代的需求。只有这样,把所有的相关资源整合到信息导航系统这一平台上,才能保证其全面性,体现其权威性。所以我馆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包含期刊全文库、标准、学位论文、期刊篇名文献库、科技动态、专家库、设备图库、视频库、图书库九个子库。使信息导航系统资源既专深又全面,能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4.5 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是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生命,是建设高质量特色数据库的根本保证。 它不仅保证了数据库运行的可靠性、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兼容性,而且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8] 。因此,我馆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网络结构、 技术标准、书目格式和信息交换码等,都应严格按照CALIS信息导航系统项目组颁布的《CALIS 信息导航系统软件功能和技术要求》、《CALIS 信息导航系统信息描述元数据规范》等统一规定,采用相关的国际国内通行标准来设计的。元数据的采集,分类,标引,入库全过程都有专门的质检审核组监督审查,保证数据标准化。

5 结 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其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迅猛。图书馆经过传统图书馆阶段、自动化图书馆阶段后,正在进入建立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数字图书馆阶段。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在这一社会信息化的急剧变革时期,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建设信息导航系统是高校馆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措施之一。信息导航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长期积累,才能保证信息导航系统的权威;只有不断更新,才能保证信息导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导航系统建设必须立足行业特色,服务特色行业,打造一个方便、高效的采集平台,快捷、人性化检索平台,促进高校图书馆和特色行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徐志玮,陈定权.中美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学科信息导航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5):77-79.

[2] 徐佳宁,卞丽.我国高校“网络资源学科导航系统”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3):56-59.

[3] 吴凤华.高等学校图书馆向教学科研工作渗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86-87.

[4] 吕江涛.个性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的最优化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66-68.

[5] 晏小敏,李启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科研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173-175.

[6] 阙本旭.CALIS高校信息导航系统建设及实践[J].图书馆论坛,2006(3):14-16.

[7] 范贤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05(2):83-85.

[8] 王爱华,杨晓玉.浅析网络信息导航库建设规范标准[J].学理论,2010(29):78-79.

[9] 周明华.CALI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建设情况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36-41.

第6篇

在笔者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向学生讲解简单的汉语知识,比如“你吃了么”,“你喝了么”,“你最近好么”,这样的交际用语,而不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传统古籍的传授,这样的不但使得外国人从一种肤浅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而且不利于他们感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优越,这种更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动力,因此,笔者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本文由收集整理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知识的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所创造的并整理、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大学》一书在开篇中就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宗旨在于彰显光明、完美的德性,在于完善人,在于人们用这种德性去除旧布新以成为新人,在于使人们达到完美无缺的至善的最高境界。通过这段典籍的阐述,留学生就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高尚的目的,中国教育文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能够赚钱的人才,能够培养人完善的人格。

2.教材使用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是以古代经典作为教材,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学生学习经典既掌握了语言又能够吸收到中华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些经典也有着严格的使用顺序。先是学习朱熹的《小学》,学会识字和基本的洒扫应对,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再来学《孝经》,为“百善孝为先”;接着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和《孟于》是举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把理论、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示范给我们看。最后再来读史书,占为今用。但是考虑到外国人的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必要将这些著作当中的经典部分拿来引用,通过经典的语句的教授来提高他们的兴趣,笔者建议可以将这些书籍浓缩为一本教材。在教材方面直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经典,并按照恰当顺序编排,让学生既通过学习经典巩固语言知识又能接接触到中国文化中最精妙的部分。

3.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当中,主要是机械式的记忆和背诵,这种方法当然存在自身的缺陷,不过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大量的背诵和阅读中,自发地形成理解思维,这样能够让他们独立理解,独立思想,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灌输,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引经据典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可以适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予以采用,在教学中强调经典语句的背诵,特别是那些具有经典价值的语句,以加强学生的语言熟练度和学习的定力。在教师和课程方面贵精不贵多,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目前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比较偏蜇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还未得到明确的凸显;而国外的汉语教学相对比较重视中国文化的教学,但对于语言方面的训练还是略显不足,文化课花样繁多,但课程设置还是显得比较凌乱随意,没有一定的标准。本文认为,在课程上,应该以经典文化课程为核心,选择中英文加注拼音版本作为课本,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兴趣以及个人的专长为学生开设主次课程,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要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pbl教学方法运用在经典文化教学当中。

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典籍使用的一些认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当中,认识到单纯采用西式的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汉语的教学,每一种语言都具备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我们采用机械记忆法来背诵单词学不好英语一样,留学生要学好汉语,也必须要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修身”“明德”“正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价值,很大士大夫阶层坚守信仰,这正是我们今天的人所缺乏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就是其具备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必须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以经典古籍的经典语句为教材,进行对外汉语的教授。

要学习汉语需要大量的阅读,对外汉语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要进行背诵,背诵不是机械性的背诵,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对于外国人而言,念“你喜欢吃什么”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难度没什么差别。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经典的句子,不求他们认识理解句子里所(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7页)有的字词,但求熟练地朗读直至背诵。这一过程就是逐渐帮助他们培养汉语语感的过程。当学生遇到情境需要表达的时候,背熟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那些经典的典籍,典籍的选用也是一个问题,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那些和西方文化价值相同的典籍,比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就要对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者是对比“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我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这样产生文化上的共识,也会让留学生认识到汉语言如歌般的魅力。

三、发展和展望

中国传统经典作为文本是代表中国最核心、最精粹的文化都保存在历朝历代的经典中。它们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至今仍显示出夺目的光辉,是中华民族修养、性格和智慧的宝贵结晶。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研读中国传统经典。

第7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多媒体应用

如今技术的发展带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其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为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环境。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推动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它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可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多方式、多途径方向发展。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倡导学校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通用技术新课程的要求,尝试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方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确实发挥了它的辅助教学的功能,现就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罗斯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学习亦是如此,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把握不好,通用技术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生也会失去最初的新奇感,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把抽象内容具体化,便于突破教学难点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旨,以技术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它虽然以技术设计活动为载体,注重技术设计的过程,但也不能忽视技术理论的学习。技术理论大多数是比较抽象难懂的,高中生虽然已经开始具备科学抽象思维能力,但还没有成熟。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文表面进行学习,至多是对技术理论的简单识记,无法真正理解和领悟其中的要领和涵义。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解决,通过多媒体电脑展示事物的动态效果,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例如,《了解流程》这一课内容就属于技术理论内容,虽然学生在学习前面的技术课程时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流程的基础知识,但还没有上升到技术层面上来,还不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科学地认识、理解、分析、组织和运用流程。由于学生对工农业生产的相关专业背景知识较为缺乏,所以对理解流程的涵义和一些具体的专业化的工艺流程将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解流程涵义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宝马经典广告”视频,并要求学生总结该视频所展示内容的特点。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很多,如该视频很精彩、每个动作是特定的、动作与动作之间是连续的、每个动作都直接导致了下一动作的发生等,紧接着我对学生的回答稍作归纳就轻松的让学生理解了流程的涵义。在讲解工艺流程时,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好看的动画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的制作流程,再引导学生分析它与工作流程的区别。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工艺流程的涵义。在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结构的受力分析等抽象的技术理论知识具体化,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补充和拓展教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有效的了解先进的技术

第8篇

关键词: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处理方式

1.情境创设方式

方式1:“地球一小时”活动视频,展现活动发起的原因、传递的方式等火力发电,分析讨论火力发电原理、弊端提出三个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实现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电能的产生需要电流,电流如何产生?哪类化学反应与电子移动有关?提出本节研究主题“能否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方式2:正在观看喜爱的体育比赛突然停电,想用收音机碰巧也没有电池[1],怎么办本节主题“能否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电池[2]”制作柠檬电池,使贺卡奏响音乐。

教学中两种方式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本节常规教学安排在4月初,“地球一小时”发生在每年的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情境1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拉近了化学与学生的距离,从能量转化角度处理化学电池(原电池)知识,也契合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主题。情境2贴近学生生活,体育比赛,柠檬电池,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柠檬电池的构造,很好地过渡到了电池共同结构的讨论。

二者相比,情境1高屋建瓴地提出理论主题,一切围绕它展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回馈主题,强化本节主干知识,但通过课下与学生交流发现整个体系理论性偏强,更适用于学优生。情境2主题设置更贴近学生,一切娓娓道来,学生最起码不害怕这节理论课。

2.“火力发电”知识的呈现方式

方式1:同情境1。

方式2:解决了“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电池[2]”的问题后,对比分析化学电池与火电中能量转化的优缺点,再引出其他新的发电方式优缺点的课下讨论。

二者相比,方式1过于强调火电弊端,给学生留下火电不好的印象。方式2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评价思想,全面正确认识各种新旧能源。还有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方式2则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和地点。

3.化学电池构成条件、工作原理的呈现顺序

方式1:同课本[3]。

方式2:分析不同的电池(课本[3]插图2-11、2-12、2-15)得到电池结构的共性利用材料自主构建原电池,比较得出化学电池构成条件,推理发现电池能产生电流的工作原理,最终解决本节主题。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当学生们通过自主构建原电池讨论得出化学电池的构成条件后,自然会问到为什么这种装置能产生电流。教师再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化学电池实验的设计

4.1化学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设计

实验中均使用万用表代替灵敏电流表测量电流。因为灵敏电流表量程小(常见0―30μA),测量时指针容易满偏,不利于学生正确操作,而万用表可以测量0―200μA的微弱电流,灵敏度高,能直接标示电流读数;且万用表有黑、红两个探针,若电流读数为正,黑色探针碰触的是电池负极,若为负值,黑色探针碰触的是电池正极。

方式1:分组实验,铝丝、铜丝、铅笔芯、塑料吸管、稀盐酸、植物油、万用表、导线。[4]通过讨论,学生确定三个电极两两组合,再分别与盐酸、植物油组成的可能电池组合数为12,利用万用表测量该装置有无电流,确定电极材料的特点、电解质溶液的作用,同时观察电极表面有什么现象。

方式2:分组实验,铁钉、铜钥匙、铅笔芯、塑料吸管、柠檬、植物油、万用表。操作同上。

方式3:分组实验1,铁钉、铜钥匙、铅笔芯、塑料吸管、柠檬,操作同上;分组实验2,青霉素小瓶、硫酸铜溶液、植物油、铁丝、铜丝、万用表,用万用表连接青霉素小瓶的铁丝和铜丝,测量有无电流产生,再颠倒小瓶,测量有无电流产生(图1[5])。

方式4:分组实验1,铁钉、铜钥匙、铅笔芯、塑料吸管、柠檬、万用表,操作同上;分组实验2,滤纸条、铁钉、铜钥匙、铅笔芯、稀盐酸、食盐水、稀氢氧化钠溶液、植物油、万用表,用眼药瓶分别在相同电极组合的滤纸上滴加适量稀盐酸、食盐水、稀氢氧化钠溶液、植物油,用万用表测量有无电流产生。(图2)

其中,方式1具有开放性,实验结果令人欣喜,学生在长达20分钟的时间内充分完成有关实验探索,自然过渡到对铝丝、铜丝、碳棒表面现象的探讨,比较好地实现了设计初衷,但实验整体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与复杂性,在一节课里想充分讨论化学电池构成条件与工作原理难度比较大。方式2中将稀盐酸更改为柠檬等水果,操作难度降低,实验速度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更好地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方式3与方式4的亮点在与对电解质溶液的处理方式,前者结论唯一,后者需要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区别,充分验证各种类型电解质溶液的相同结论。

我比较喜欢方式2,既具生活化,又具开放性,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讨空间。

4.2锌―盐酸―铜原电池实验设计

分组实验,锌粒、粗铜丝、导线、稀盐酸、表面皿、万用表。经学生讨论得出,在表面皿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先用万用表测量有无电流产生,再用导线接触锌粒与铜丝(锌粒与粗铜丝不能接触)(图3),观察实验现象。

5.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1化学电池构成条件中电极材料的选择

电极材料的选择上,我没有选择相同金属电极的组合,原因是在柠檬、稀盐酸等酸性较强的电解质溶液中两个相同的金属电极也能产生微弱电流,因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是不存在的。当然,我在这次优质课中也见过在苹果中插入两个锌板灵敏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可能是因为苹果汁中电解质浓度较低电流强度不大的缘故。

5.2化学电池工作原理的分析方法

通常习惯在分析时回避锌极表面的气泡,通过分析铜极表面的“气泡”是氢气(可以从溶液中各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可能性分析)铜不可能失去电子给氢离子(有人更进一步分析铜极附近溶液不变蓝可说明铜没有失去电子),电子从何而来呢,只能是来自于锌,从导线中有电流证明推测,并根据电子流动方向验证。也有老师从氢离子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分析为什么电子会沿导线从锌到铜,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过程。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们一直利用万用表确定电池的正负极,同时确定导线中电子的流向。在组内老师的帮助下,我最终确定了先得出锌上的气泡是氢离子直接在锌表面得到电子,提出问题:锌失去的电子是否被氢离子全部得到呢你有什么实验结果能证明你的猜测(电路中有电子从锌流向铜)锌失去的电子分作两份,一份由氢离子在锌表面直接得到,另一份也由氢离子得到,不过是改在铜表面得到(图4)。

这种分析明确了原电池能量利用率相对较低的一个原因,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中引入“盐桥”的设计也很容易理解,减少副反应,提高电子转移的百分比(我验证得到加入盐桥后可使贺卡奏响音乐,而单纯原电池则不能)。

而“化学电池是如何使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形成定向移动的呢”这个问题仅止步于课本提出的解决方法“化学电池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而课下仍然有许多学生提到的是什么动力使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化学概念与应用》[1]中就明确提出电极电势差(电压)的概念,个人也认为完全可以在讲课中简单提及,所以在课下作业栏中点明概念,以备学生检索。

5.3兴趣实验度的把握

制作什么电池能使收音机响起来,是一个大问题。《趣味科学馆》[2]中介绍了几种铝―盐水―木炭电池,串联后均可以使收音机正常工作(图5)。我最终选择了类似于干电池造型的第一幅图例,将纸更换为纱布就可以重复多次使用。

也有老师提出实验中铝与碳,以及前面化学电池构成条件实验中的铜与碳原电池原理超出本节所学,能用吗?我认为,铜碳原电池得到的电池正负极结论与本节课的结论一致,铝碳电池作为兴趣拓展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原理可在课下作业栏中简单介绍“空气电池”,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去解决自己的疑问。

参考文献:

[1][美]Phillips,J.S.等著.王祖浩等译.科学发现者:化学概念与应用(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619-639.

[2][日]米村传治郎主编.大泽幸子著.徐继维等译.趣味科学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4-67.

[3]宋心琦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45.

[4]李芳,唐乐天,杨捷.“化学能与化学电源――电池生电的奥秘”课例分析: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5]李胜荣,荆峰.“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探析[J].化学教学,2010,(03):39-43.

第9篇

【关键词】思维 计算机 整合 教学 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30-01

1.引言

数学是现实与思维的产物,数学教与学的难点在于数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不易被学生感知,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不大容易使数学的抽象性变为学生理解的思维形式,这是数学教师教的难点,学生学的难点是一知半解情况下学习和理解数学。把专家和教师数学教学思想通过与计算机整合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学生直观感知后的数学思维进行对接,突破教与学的难点是笔者本文所阐述的观点。

2.中学数学教与学的难点

通俗地讲,数学教学难点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难点往往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或运用产生一定的困难,甚至造成混淆或发生错误。然而,数学教学的概念根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困难,就不会有积极的思考。教学的难点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正是对学生进行积极训练的良好素材,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大好时机。

一般说来,数学教学的难点,是由学生现有的数学思维结构不适应建立新的数学知识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具体地说,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产生的难点,教学内容深化与学生的思维定势的矛盾产生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学生思维能力较低的矛盾产生的难点,教学内容内部联系隐蔽性与学生认识能力较差的矛盾产生的难点,知识基础的宽广或综合性,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残缺不全引起的矛盾产生的难点。

3.教师教学思想与计算机的整合

中学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各概念、定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一些重难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某个重难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是广大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4.通过思维与计算机整合的对接突破教与学的难点

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运用它,学数学关键是对数学的理解,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基本能力,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学习与领悟过程,从感知、规律提示、思想内化、体系建构、数学应用等方面深入学习,突破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4.1 通过计算机的显示感知数学素材,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源于已掌握知识、已有的学习经历和新学知识素材的感知,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于中学数学的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收集大量的素材,通过新知识典型素材的感知,有了对新知识较多的表征认识,促使学生有进一步认识相关知识的愿望,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对称性,对称性几乎无处不在,文字、剪纸、建筑、动物、生活用品等都是对称性的素材,多数以静态形式出现,蝴蝶来回的飞是动态的,提出问题:什么轴对称图形?

4.2 通过计算机的动画揭示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本质内涵

数学概念是数学本质的反映,通过文字语言进行描述,例如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能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沿一条直线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概念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就是它所有的性质,证明性质是数学教与学的难点之一,通过计算机的动画演示,沿一条线对折使相等的两腰重合,把不同位置的两个三角形经过移动重合在一起,从语言到图形,从静止到动画,从概念到性质,从结果到方法的感知,领悟数学的性质的本质内涵。

4.3 通过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的演练,增加数学实验方式

几何画板是几何思维的计算机化,易学易操作,像教材一样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不占太多时间,课堂教学中使用,专家和教师的思维、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验相结合,整合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看,数学知识、规律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不仅得到数学知识和定理的结果,还可寻找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操作是最有效记忆的方式,印象深,容易产生联想,数学知识有了载体。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一点,根据条件作两个三角形的全等,二次函数图像与系数的关系等。

4.4 通过计算机的练习巩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练习是学习数学的必要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练习过程中学习、理解、消化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练习,可以是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可以是学生个人做、分小组做、全班同学一起做;可以是练习型、检测型、还可以竞赛型,可以是基本型、巩固型,应用型,还可以是加深型,题目有梯度,有层次,有正反,适合不同学生,活跃课堂氛围,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4.5 通过计算机的非线性拓展新旧知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的发展是以之前的知识为基础的,螺旋渐近式的,也有的是正反互逆的,新旧知识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相互的关联,数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不断建构的过程,知识体系也是一个不断综合的过程。例如:数与式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系的完成需要从小学到高中才能完成,经过了10多年的学习;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为逆运算的,分式对比分数进行学习,又有分式自身的特点。这种发散式的、非线性的拓展建构知识体系在计算机环境下很容易完成。

4.6 通过计算机的广阔性发散数学思维,深化数学应用能力

有问题网上查,想学习网上学,不缺方法,缺想法,好的想法成就未来,学习数学就是解决实际问题,上网可以找到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信息。例如了解勾股定理,通过百度输入勾股定理,系统会列出以下内容勾股定理公式、勾股定理练习题、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勾股定理教案、勾股定理课件、勾股定理逆定理、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试题、勾股定理历史、勾股数等选项可供选择。

5.结论

数学的抽象性、系统性决定了数学教与学的难点,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就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习环节都不出或少出问题,把教师对数学内容的思维处理通过计算机以整合的形式实现,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和看到的形式,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教与学不再那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