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5:32:51
导语:在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进入新世纪,县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成为江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江苏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标准引领,创新评估机制,促进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水平提升,也探索了区域教育评估的运行模式与基本经验。目前,全省112个县(市、区,含经济开发区)中,已有95个接受省级评估,其中79个已被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正从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跨越。在不久前苏州市举行的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上,来自该市99所中小学校的1300余名选手在比赛中分别进行建筑模型和车辆模型两大项目的角逐。图为小选手在认真参赛。
强化顶层设计,为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铺设快道
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由此拉开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10年实现基本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依据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点,我们突出普及教育、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制度保障等重点,研究制订了由3大模块16条指标组成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并由省政府颁发各地施行。这16条指标已成为我省各地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标准和不变准星。
为强力推动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省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重要作用。当年,苏南的36个县(市、区)首批通过省级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5年多来,共分10批评估了95个县(市、区)。评估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评建规划,地方政府组织创建,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具体负责实施。
在2010年、2011年开展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的同时,我们对申报的31个县(市、区)进行了社会满意度调查,把政府评价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把专家判断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来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调查根据现代化建设指标16条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如优质资源需求、教师队伍素质、学生课业负担等7个方面进行分项评价。两年对31个县区的满意度调查显示,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达74%以上,最高的县区达到82%以上。
为了调动各地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2009年起,江苏省政府对经过评估认定的县区进行表彰。认定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省财政给予每县100万元、每区50万元的奖励。
注重标准引领,为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刻划蓝图
在江苏省县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与评估实践中,我们汇聚全省教育系统的研究成果,集中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聪明才智,用了3年时间研制出这套建设指标。
从国际教育发展来看,我们的教育现代化一直是一种追赶型的发展模式,所以现代化目标应具有客观性和国际性;从国内教育现代化建设来看,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现代化目标,江苏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制定,必须置于全国的宏大背景中深入研究。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内容,主要应该体现在教育为公民提供"全面教育、优质教育、公平教育"的努力上。
整个指标体系分为3大板块,可简要概括为:有学上,上好学,优而学。
建设指标的1——6条集中表述了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目标,既有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覆盖面的关注,又有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数量上的要求,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要义;7——12条集中表述了江苏教育的质量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一种期待,包括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整体创优和均衡发展的要求、对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要求,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内核;第13——16条集中表述了对县(市、区)政府重视、支持和保障教育的要求,主要考察投入水平、均衡教育、规范办学和安全保障4个方面,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江苏,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与评估已经成为地方党政部门和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教育工程。评估主要有以下四项程序——
县区自评:县(市、区)在学习指标、加强建设、持续整改、自评总结的基础上,向教育厅提出评估申请;材料评审: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厅党组根据审核情况确定进入现场考察程序的县(市、区);现场考察:评估专家组均由厅级领导亲自任组长,由省市县教育管理、教学科研、信息装备、财务审计等各类专家组成,还邀请国家和外省的专家;评后整改: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评了之。第一批评估后我们就设立了这个环节,要求被评的县区在现场考察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并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进行检查,以提高评估效益。
坚持以评促建,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5年多来,江苏开展的县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与评估,开辟了一条县域范围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快速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崭新道路。
各县区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地把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作为全局性重点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从规划制定、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统筹、科学推进。县区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挂帅,切实抓好影响教育现代化推进的重点、难点问题。已经通过评估的县区基本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一、教育的内涵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把教育比做“时雨春分滋润花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分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1)鲁迅:“教育要立人”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哈沃德.加德纳:“教育就是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加以培养,使他们获得成功感”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二、教师的内涵
有人说,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其实教师的意义完全不止于此 ,特别是今天的教师。教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教师要具备出众的人品和道德修养,堪称做人的楷模;教师要博学多识,对业务,学术精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教师要有良好的学风,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教师要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总之,教师就像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光;教师更像石阶支撑着学生一步一步踏实地上向攀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
三、教师与教育在实践中怎样融合
教育的重要意义必须通过教师在实践中实现,教师的价值也是要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展现。这样就需要两者相互配合达到一个和谐的关系。
1、教师应注重教育艺术。
教师劳动要有效地提高师生的认识和促进双方的发展,并使双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由,达到教与化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时,除了遵循教育的规律之外,更应该注重教育艺术。教育艺术体现于语言,诱导等各个方面,恰当地运用教育艺术可以使教学双方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夸美纽斯说:“教育人就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
教育艺术有情感化的特征因而教师可以创设情感化教育的情境和气氛,使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在融洽和谐的情境和气氛中发生心理的碰撞,产生情感共鸣。教育艺术也具有审美性的特征。在教育活动中,活动效果好不好与活动本身美不美是有很大关联的。美的教育往往也是美的。在遇到扑朔迷离,复杂多变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感给学生一点暗示与启发。教育艺术也是具有可创造性,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教育的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教师必须发挥自己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有些教育情境往往难以预测,无法控制。教师应该积极捕捉教育情境的细微变化,巧妙利用突然的情况,迅速机敏的采取恰当的措施或者创设新的情境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而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2、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资秉,性格 脾气,家庭环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扰,这样才能随时随地的指点帮助学生,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先前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自己的个人偏好的学习方式等,构建和解释所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在所学的各种思想和事实之间,形成各种联结和联系。这样鼓励了学生用他们感觉最舒服的方式建构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义,提高学生对所学的科目的兴趣,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和教学的顺利进行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大学教育中,学生绝大多数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见解。教师与师生更应该建立平等化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尊师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教师在与学生探讨问题时,可以带着的精神,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困扰。从而又凭着教师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去帮助学生纠正有偏差的看法,肯定学生的有创造性,有发展前途,正确的思想。教师时刻持着一种平等的观念去与学生沟通的话,学生们会非常开心的与教师交流,这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给他们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这样大学教育才会更健康的发展。
最后,师生间应该有精神沟通。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的成长并成为又责任感,善良而坚定,淳朴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的人,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真诚的对待他们。
3、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和教育融合就必须要求教师的教育活动现代化。为了满足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教师教育现代化必须与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接轨。
首先,教师要适应教育现代化这一趋势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已经成为各国教师改革普遍追求的目标。
再次,教师教育现代要求更注重资格,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教师教育的资格观念,无论从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上,还是从未来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上,都必须强调教师教育的资格观念,只有资格水平达到标准才可言教师教育现代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四、教师与教育融合有着积极意义
教师与教育融合对于教育事业将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仅仅是学生和教师的一大福音,更是人类文明的福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生本教育;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13-1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
我县教育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总体看,目前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更是不少。主要有:
(一)把改善办学条件当成教育现代化的主导理念。一些中小学校长认为没有教学楼,没有优雅的育人环境,就谈不上教育现代化,因而,他们为教育经费而多方奔走,疏于教育教学的管理,以至于教育质量下来了,教学效果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把建设教师队伍当成教育现代化的主导理念。有人提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师的高学历、高职称与教育质量相关,但是如果把高学历、高职称当成高质量,那么难免走进普通教育以成人教育为中心的误区。
(三)把培养高精尖人才当成教育现代化的主导理念。这种想法与做法的实质是把中小学当大专院校来办,拔高了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教育现代化不反对培养高精尖人才,关键是要面向全体,培养全体教育对象成才,仅围绕几个尖子学生转,不是教育现代化的主旨。
不可否认,教育现代化要改善办学条件,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办学条件、环境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名师确实能够出高徒,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但不能以牺牲大多数一般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概而言之,所有这些都是教育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绝不仅限于此,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更主要的是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其核心在于生本教育,只有强化这种认识方能在理论上与行动中走出教育现代化的误区。
生本教育,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涵义。
(一)从现代化教育的对象上看,应当是“全员发展”。在未来的教育模式中,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学生都应成功发展。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和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在他们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要“像规划商业一样成功地规划教育”,教育要“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我国推行的是全民九年义务教育,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机会均等,资源共享,入学后都应得到成功发展。另外,未来将是学习型社会,中小学时期不打好学习的基础,则难以保证终身教育的质量,未来公民素质也难以提高。可见,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的第一个涵义,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成功发展,或称全员发展,这也是由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全民性决定的。
(二)从现代化教育的内容上看,应当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将其确定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则是全面发展。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大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认知与品德、情感相脱离,有才无德;动脑与动手能力相分割,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学校教育与社区进步相脱节,封闭式的教育难免培养出“书呆子”。教育内容的优化,是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课程、教材乃至教法、教育渠道等方面的反映。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要开齐学科,上满课时,配全教师,选足教材,用活教法。社会是新活的,教材是呆板的,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导学生到社区中学习新科技、新事物,吸纳新信息。课堂教学中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诸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体系上看,普遍认同学科、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
关键词:中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启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强化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这说明,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而且改变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笔者认为,在职业中学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多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职能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来实现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涉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指现在正在使用的教育技术,其内容应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现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二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于教师而言,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建立与时代精神相通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教师应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要以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为转移的,是为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的。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活动不仅仅只是在教室里开展,还更需要将教室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学习。
二、坚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末,我国改革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制度,调整了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中学习的弱势群体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主体;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调整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生源状况、培养目标的要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互动的优化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现代教育技术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尤其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它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教师应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在过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等,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者、引路人、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师更应该担任这样的角色,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与学生感情的培养,形成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环境。
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作为教学要素之一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了传统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能更有效地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它以其形象、直观、新颖、生动、丰富、变化、快捷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能够集图像、图形、声音、文字材料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呈现力,使学生获得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自由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有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学科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中职学生而言,这更符合他们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适应他们的学习感觉通道,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学习能力强、有高度创造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新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的手、脑、耳、眼并用,充分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多种的手段和声像并茂的方式把深奥的知识道理浅显化、通俗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职学校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应该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践中更新教育手段,开拓创新,以转变不利的教学因素,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利用价值,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为新课改的实施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学[N].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8,第一版
一、不断深化新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当前,江苏教育正处于区域基本现代化向省域总体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举措、过硬的成绩推动教育现代化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充分认识推进“两个率先”必须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经验表明,教育现代化往往先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实现,并能很好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美国经济发展史看,自然资源的贡献率仅为5%,物质资本的贡献率为20%,人力资本和人才技能的贡献率达75%。其他一些国家,如德国、芬兰、日本、韩国等,也都很重视以教育现代化带动经济社会现代化。从我国发展的规划布局看,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49年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比国家现代化提前近30年实现。从我省“两个率先”实践看,目前,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下一步推进“两个率先”的重点工作,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对率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全省发展的目标定位,持续提高劳动力大军和各类人才队伍素质,加快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开辟“两个率先”新境界,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充分认识新时期教育现代化是在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基础上的丰富和提升。上一轮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突出“区域”和“基本”,“区域”即以县为单位推进,“基本”即侧重于办学条件改善和薄弱环节加强。实践证明,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为新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相比,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更全面、内涵更丰富。我们要在巩固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统筹部署,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引领,使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加注重内涵水平,更加突出时代特征,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仍未通过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评估的县(市、区),要奋起直追、迎难而上、跨越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省定目标要求,为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夯牢基础、增强动力。
充分认识教育现代化建设基于但不限于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年初,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总的来看,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当前工作和长远发展、客观条件和现实可能、发展潜力和主观能动,力求全方位、多层次、科学系统地评价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今后一个时期,要对照指标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折不扣地实现省定指标体系各项要求。但也要看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必须依据实时的先进教育水平来评判,并且要在达到先进教育水平后继续保持。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行省定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涵盖教育现代化内涵,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拓展完善。因此,我们要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既脚踏实地认真落实现行指标体系要求,又尊重规律、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提升教育现代化目标内涵,使教育现代化始终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建设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获得国内外的认可和肯定。
二、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思路和策略
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总的是按照“两个借鉴、三级推进”的思路,紧紧围绕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着力协同推进,务求取得实效。两个借鉴,就是借鉴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强化以评促建;借鉴全省经济社会基本现代化推进经验,多部门密切配合,同时,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推动作用,以科学监测促进现代化建设。三级推进,就是省、市、县三级同步推进、同步监测。省级层面统筹全省以高校为重点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省辖市层面负责推进各县(市、区)及直属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县级层面负责本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结果包括省级和各市、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进展情况。具体工作中,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政府主导实施,突出上下联动。各级政府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必须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年度目标,细化责任分工,以每年实实在在的成效保证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总体实现;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研究推出一批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大政策集成效应,真正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与上一轮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不同的是,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省、市、县联动推进,不仅对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而且对省、市两级如何推进并指导下一级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明确意见,力求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富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
深化综合改革,鼓励先行先试。重点是大力推进新的思想解放,更加注重制度创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在争取教育部对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更多支持的同时,选取一批省级示范区(点)建设单位,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各省辖市可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市级示范区,通过集成建设和试点示范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区域辐射。苏南五市要紧紧抓住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机遇,积极推动跨区域、一体化的资源共建共享,协同解决好面临的共性问题,努力打造更大范围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样本,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强化分类指导,提升整体水平。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有先有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充分发挥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领导小组和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各地不同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推动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加快建设,争取在几年内取得明显进展;指导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突出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注重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率先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地区适当给予奖励。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尤其要看末位数。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对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使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各具特色、协调发展。
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分析评估。充分发挥指标体系推动工作的导向作用,每年第二季度对上一年度省、市、县三级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相应的监测,让全社会了解、参与和监督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对省辖市和县(市、区),要在省级指标体系框架内删减调整有关指标,形成基于市县、符合市县特点的相关指标群、检测点和相对目标值。研究建立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比对各地年度目标和监测数据,动态掌握三级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客观反映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努力程度。同时,强化监测分析和评价考核,注重揭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差距和制约因素,有效引导教育现代化建设朝着既定目标推进。
三、努力打造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升级版
经省政府批准同意的《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并确定了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点)建设单位。我们要贯彻实施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指标体系,抓重点、破难点、解热点,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
关于教育普及度。这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关键是抓好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头”,兼顾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切实强化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资源,着力办好村镇公办幼儿园,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稳定在较高水平。积极推进学前一年免费教育,适时在全省面上推开。依托现有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推进部门合作,开展0—3岁早期教育试点。二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该项权重为5分,充分体现了继续教育在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重点实施以稳定和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推进开放大学系统建设,努力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服务平台。紧贴居民学习需求,及时更新继续教育内容,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此外,要严格控制义务教育辍学率,引导尊重初中和高中毕业生的选择意愿,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断巩固和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
关于教育公平度。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两大核心任务,教育政策设计要把公平作为底线要求、把质量作为刚性目标,双轮驱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实现均衡化与优质化协同推进。一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促进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以更清醒的认识、更坚定的决心和更有效的举措推动校长、教师流动常态化,使专任教师包括骨干教师每年流动15%以上。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完善推进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地区及薄弱学校倾斜,为全省近400万农村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二要切实加大困难群体扶持力度。逐步取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附加条件,真正实现“同城同待遇”;研究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15年基础教育政策,办好一批特殊教育学校,推进融合教育;完善扶困助学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三要合理配置非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非义务教育阶段要推进有序竞争、差异发展,在扶优扶强的同时注意支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学校获取足够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非义务教育的倾斜力度,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整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
关于教育质量度。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基础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为学生长远发展打基础;把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扭转到以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上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抓紧研究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加快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职业教育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密切产教结合,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对接;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升学渠道。高等教育阶段,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强化育人质量;集中力量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等一批内涵发展专项,努力创建国际一流大学和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关于教育开放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以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引进来”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创办一批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和办学机构,并逐步从高等教育拓展到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应课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和体制机制。拓宽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资助范围,鼓励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走出去”方面,要综合施策提高高校教师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的比例,全力支持优秀教师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学习。实施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项目,选派优秀学生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与此同时,指标体系把资源共享纳入教育开放度,要求推动教育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的相互开放。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从体制、政策、利益层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协同”的理念推动高校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要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和理念推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关于教育保障度。这项指标主要通过投入、师资和信息化三个方面来衡量。提升这三个方面的水平,必须做到“三个持续加大力度”:一要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这几年,我省财政教育投入水平大幅提高,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18.74%,为教育优先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下一步,要立足于建立机制,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例,确保教育经费符合“三增长”法定要求,确保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名前移并进入前三。二要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按照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科学核定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编制标准,统一县镇和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落实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坚持托底培训与高端培养相结合,加强农村教师培训,落实轮训制度,增强培训实效,同时,继续实施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高校特聘教授计划等领军人才项目,不断提升江苏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三要持续加大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开发更多更好的数字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教育全过程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关于教育统筹度。这方面要做到“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事业能不能持续发展,取决于各级各类教育能不能统筹兼顾,在结构上是否科学合理、规模上是否适应需求、质量上是否相互支撑。要根据本地实际研究确定各类教育规模,着力建立科学的教育结构和开放的教育网络,努力形成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统筹做好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正确处理就近入学与规模办学的关系,合理确定各类学校的服务半径,保证学校布局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严格控制学校班额,以班额管理为抓手,倒逼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三是统筹公办民办教育发展。鼓励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推广委托管理、集团办学等先进经验,支持公办职业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支持民办教育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培育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打造江苏民办教育品牌。四是统筹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各级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发挥学校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营造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教育生态环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校长遴选和教师聘任制度,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健全社会参与办学机制,努力为教育家办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于教育贡献度。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也是教育贡献度体现的重要方面。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教育对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对通过教育获取知识能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使命,加快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看,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对策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求取得更多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着力构建新型的创新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活力,努力实现协同创新既定目标任务。同时,加快学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教师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良好机制。
关于教育满意度。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要看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更要看广大群众的实际感受。为此,指标体系专门设置教育满意度指标,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主观感受,广泛了解学校和社会对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依据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谋划教育各项工作,使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研究解决教育领域重大现实问题,让广大群众看得到、感受得到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不同阶层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不完全一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力争绝大多数人满意。因此,开展教育满意度测评时,一定要兼顾各类群体,抽样的覆盖面要广、样本量要大、代表性要强,使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满意度具有广泛基础、反映现实状况。
四、全力抓好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路径举措已经明晰,下一步关键是积极推进、狠抓落实,着力提升推动力和执行力,在“实”字上下真功夫、花细功夫。
组织领导要实。各地要成立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教育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认真谋划本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序时进度和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奖惩。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如期达到省定指标体系要求;深入研究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各高校要自觉投身到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来,办好自己的事,为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形成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策措施要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对照省定指标体系尽力把各项政策具体化,尽快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尽早让各项政策发挥作用。抓紧开展调研摸底,对现有达成度及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调研情况把教育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有针对性地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所学校。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确保到2020年全省总体上单项指标实现程度达80%、综合得分达90分;要抓住“牛鼻子”,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上下大力气,特别要针对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差距大、实现难度大的指标研究具体工作措施,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教育是校长管理工作的天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改变旧的传统管理观念,转变思维模式,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变集中思维为发散思维,敢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确定现代教育观念,并把这新的观念变为学校管理的实践。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民主管理是发展学校管理所必须的,将民主管理贯穿学校管理过程中,使教师、学生成为管理过程的主体。这样能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人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相互尊重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它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团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根本,通过加强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教育管理现代化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呢?我认为应该建立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培养、培训的内容基本与中小学开设的课程衔接,注重学校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针对农村教师文化素质较低的状况,继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迅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要提倡教师教育终身化,建立教师自身学习的激励机制,逐渐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把教师证书终身有效变为中期或短期,打破过去教师一旦以师范类院校毕业,便终身任职的一次成型状况,取而代之多次塑造。通过上述途径与做法,使我们的教师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为适应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要重点抓好村级学校校长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校长是办学的关键,也是村级小学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策划者。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在一定外部条件具备之后,责任教育便成为学校管理的决定因素,推进教育管理责任化,就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村级小学校长的智力资源,增强管理的科研意识,引导村小学校长重视科学管理,用科研指导管理,由经验管理者转为科学管理者。通过对小学教育管理责任化的思考,我们对教育管理现代化这一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与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思想保障,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面对现实,增强信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不断根据教育发展规律调整学校管理的策略,促进责任教育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013年12月31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全厅干部大会,回顾总结2013年全省教育工作,分析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研究部署2014年教育工作。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沈健出席会议并讲话。
沈健指出,2013年,全省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统筹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约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预计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1500亿元,比去年增长10%以上。
沈健充分肯定了2013年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一是推进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呈现新局面。教育部将江苏列为国家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并实行部省共建。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至2020年)》,确定27个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点),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二是注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首批20个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获省政府命名表彰。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65个县(市、区)在全国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及全省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启动215项试点项目。新增国家级高职专业资源库2个,总数达6个。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中职、高职金牌数双双获全国第一,实现“五连冠”。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中职组实现金牌总数和总分“三连冠”。在第十届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一、二、三等奖数均为全国第一。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广泛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表彰了一批大中小学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举办省第三届学生阳光体育节,组队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织144场高雅艺术免费进校园,5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区)。评选了64所全省国防教育示范校。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推进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34人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38人增选为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对象,4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省级培训教师和校长12万人次,招收578名免费男幼师生,举办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和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专题网页等形式大力宣传张丽莉式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四是突出教育惠民,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实施公办幼儿园、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提高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实施中职免费教育,实现所有学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五是深化改革开放,教育活力逐步增强。六是服务经济社会,教育贡献度不断提升。七是保持和谐稳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八是改进工作作风,机关自身建设稳步推进。
沈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为扎实做好2014年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各项重点工作,沈健要求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点)建设,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综合改革顶层设计,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要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工作,严控择校比例,严格免试入学,严禁择校乱收费,多样特色发展高中教育,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支持特殊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努力扩大高殊教育规模。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水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要进一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养培训,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要进一步解决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做好各类考试招生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要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切实加快继续教育发展,大力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继续做好教育对口支援。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保障能力,筹好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重视教育督导工作,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加强教育新闻宣传,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继续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继续开展“三解三促”和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加强机关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清正廉洁形象。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倪道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潘漫,副巡视员步锦昆,机关党委书记王煌出席会议。省教育厅机关全体公务员、直属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会议。■
关键词:信息化与现代化;必要与可行;策略与途径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地处以盛产红菱莲藕而著称的水乡斜塘镇区,是一所按现代化标准构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9年底顺利通过园区“达标升级”考核评估,率先由一所乡镇所属的农村学校升级成为园区管委会的直属学校。鉴于信息化社会和教育规划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鉴于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逐步到位与不断更新,鉴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均衡、资源分享、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教育管理以及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等方面的显著功效,学校立足区域管理的背景,选择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内涵建设,引领学校教育升级转型,积极探索和实践园区智慧教育。
提升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是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的首要动力
1.组织保障,科学管理
学校从2010年起正式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各部门负责人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为组员的信息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重点围绕软硬件投入与信息化效能提升两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实践。
2.深入调研,科学规划
2010年,在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学校适时制定了“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发表于《苏州教育信息化》2011年第四期),详细规划了学校下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并纳入莲花学校“十二五”发展整体规划加以统筹实施。
3.领导率先,榜样示范
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信息化领导力,全部通过教育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一名为苏州市信息化能手,一名为苏州市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优秀学员,一名苏州市信息化先进个人,并在教学、管理、师训与科研等方面率先垂范,有力保障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效推进。校领导从2008年即开始率先在苏州市教师培训网开设概念图在线培训课程,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影响。2013年4月,我校论文《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获园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评选一等奖,苏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提名奖。
建设数字校园是支撑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的基础保障
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始终是硬件投入与软件提升并举的一个过程,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常常各有侧重,学校的信息化之路以“达标升级”为标志,大致可分解为两个阶段,“达标升级”前侧重于信息化硬环境的改善,而“达标升级”则侧重于提升办学信息化的软实力。
1.创优信息化硬环境
自2003年办学以来,随着政府对学校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学校办学内涵的逐步提升,目前学校共有计算机465台,网络环境下学生用计算机292台,生机比为6.5:1,供教师独立办公使用的计算机数与教师数之比超过1:1。班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且实现了班班通,并能常态化使用,使用比率超过90%。
2.提升信息化软实力
学校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软件更新和应用的力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化图书、学籍、资产、财务、人事、档案等管理软件,以提高部门工作信息化绩效;另一方面本着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的策略,以信息化为平台,依托RTX即时通信平台,IMO虚拟办公平台、动易网站管理平台、Wiz知识云管理平台,FTP备课资源共享平台和Moodle课程管理平台,积极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与管理系统,走网络化、智能化管理道路,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更加低碳、科学和高效,初步达成了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加速了推进“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2013年1月学校获评“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1.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师训实践
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整合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实践研究,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师训实践。不仅每年寒暑假都开设以信息技术为专题的教师培训,而且每学期还会通过有针对性的领导报告、专家培训、示范教学、评优竞赛、主题论坛、资源建设、读书交流、参观学习及市级以上远程互动培训等活动,积极引入并推广饱含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的Blog、Wiki、Wiz、Moodle、Inspiration/Kidspiration(概念图)、电子白板等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以及国内外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结合自我反思、网络研修、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等行动研究。而且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和专业发展途径,尤其是依托Moodle平台的校本化网络课程体系初步形成,精品化校本信息资源正在动态化、生态化生成,逐步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赢、共发展的教师网络团队文化;及时启动了校本化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能力初中高三级的培训课程,辅助以考核、激励等策略,引领科研、实践与教师发展的同步深入,立足点面结合,分层递进,整体提升。
2.以创新应用与研究反思为核心,推进课堂的高效整合
围绕“整合教学”和“高效课堂”建设,学校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无论是青年教师亮相课,还是骨干教师示范课,均要求教师们能够辩证、理性地看待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适时、适度地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和资源,高效率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不断提升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能和学能。
为进一步引领教师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高效整合,学校又制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评价表》,并启动了校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竞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与引领作用。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未来走向展望
教育信息化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这已成为全体莲花人的共识。但对照《莲花学校“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学校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展望未来,应在以下几方面着重做努力。
1.推进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基于概念图和电子白板等新整合平台的教学实践有待深入。学校将在前期培训和达标考核的基础上,启动基于概念图和电子白板优秀课件的征集评选活动和公开课展示,并结合专家培训、读书活动、网络课程培训和整合论坛深入推进。
启动基于PowerPoint的深度整合实践。引入了套装软件,实现与PowerPoint的无缝嵌入,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传统PPT的整合功能。
2.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能力
创建校园绿色网络活动室,着力为中小学生营造绿色、安全、文明的网络学习环境,探索创建良性网络文化的积极方法,促使学生养成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自律。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竞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现代化;学生发展
现代化学校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是北京崇文小学迁入新址4年来建设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
崇文小学创建于1960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公立全日制寄宿制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招收出国人员的子女,以解除出国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3年9月1日,崇文小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校址迁入新型的现代化社区——北京市崇文区花市枣苑,以其崭新的面貌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崇文小学面对新世纪教育发展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教育格言及“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新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学生就是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太阳——“校园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我们与孩子的生命一起律动;每天我们师生都在积淀着学校的文化;每天我们都在为生命奠基。
下面笔者从3个方面简述我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3年底,崇文小学搬迁到寸土寸金的明城墙脚下,社会各界对其寄予厚望。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化学校建设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2003年9月,我接手崇文小学的工作时,我和学校的教师团队通过关于学校如何发展规划的研讨,实践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着力为人的发展服务,用对教育的热爱设计教育,用对教育的情感规划教育,用对教育的倾心创新教育。为此,我有3点思考:其一,必须在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中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关于人的发展的理念要求;其二,由于寄宿在校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时间少,因而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其三,从6-12岁孩子成长的心理分析,孩子的成长需要亲情的抚慰,情商的培育会增进孩子的智力水平。
2003年的10月,我们提出了第一个教育口号,即我们的办学思想:“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孩子的生活。”在此引领下,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走进了崇文小学,通过听课、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参加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家教讲座,重新审视崇文小学,解读崇文小学的教育思想,通过反馈信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达成了家、校共同育人的共识。
2004年2月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我们把“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孩子的生活”的教育思想传达给学生,学生自主地将它改为“用爱、用情、用心走进学校生活”。这成为了我们培养社会人责任感的开始。3月6日,我们在全校家长会上第一次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即:“以情移情”发展学生,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崇文小学成为拥有自信、全面发展、潜能开发、不断发展的社会人。
教育中的“以情移情”要求教育者用情感走进社会生活,投入真情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面对少年儿童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计后果、认知事物感性、情感脆弱等特点,必须按照科学的心理矫正方法,运用换位思考,转换角色定位,通过“移情”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责任意识。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对情感教育加以剖析,进而认识到:情感教育如同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正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对于心灵,关爱是最佳的营养;对于生命,情感是心灵之魂。由此,全体教师明确了“以情移情”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以“情”为中心磁场,让情感飞扬: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让同伴之间的情感互动起来,让家长的情感融合进来,让学生“用爱、用情、用心面对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基于此,我们在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并施行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办学模式。所谓“封闭式管理”就是做到校园环境、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工作过程、人际配合等方面达到全员、全程、全时空、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科学的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开放式办学”就是做到教学全程、工作全面、时空全方位对友好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开放,促进学校内部要素与社会外部要素的良性互动,走教育社会化之路。实践证明:“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这种模式能够聚集多种教育资源,形成优势,达成整体优化,从而保证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扩大办学的开放度和学校的知名度。2006年,崇文小学在京城教育调查组委会的百姓网络投票中被评选为“家长最放心校园安全小学”“北京市民满意度最高小学”“北京最佳育人环境小学”。
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给我们以启示: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关注前人、当代人和未来人。因此,我们在新校舍建设的4年里一直秉承“建设节约型学校”的观念,用现念来设计学校,注重其育人功能。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例如:学校在楼道建设中从选瓷砖入手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走访了著名的学校、医院等7个单位,同时也征求学生的建议,最后我们采用了价格低廉的瓷砖铺贴成楼道墙裙,每两平方米增加一块花砖以增加童趣,并把楼道的墙裙用做各班学生特长的展示墙。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节省了再建展示板的资金。
又如:我们关注学校寄宿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凸显学校“以情移情”的办学理念:学校门前的喷泉建设既美观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水的循环使用;假山瀑布中小鸭戏水、鱼儿嬉戏、水车飞转,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把饮水房修建成集休息、饮水和洗手为一体的休息间,饮水和洗手水龙头安装的高度适合学生的身高,学校坚持每学期检查一次饮用水的质量,学生从这些细节之处可以获得自己处处受到尊重的体验。
在我们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德育、生活、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细节之处。
三、践行全员育人
崇文小学注重环境育人和全员育人,在现代化学校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4个规划,即:校园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其一,校园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的物质建设,它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其二,学科建设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规定课程建设和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发。其三,师资建设是现代化学校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3个方面的建设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其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并彰显其办学优势和特色。这里,仅介绍崇文小学践行全员育人的一些做法:
(一)打造一支“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广大教师以师德根本——教师的真爱促进学生成长:用教师爱的情怀涌动起学生爱的心胸,用教师的情感感召学生人性的热情和激情,用教师的真心投入呼唤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责任心,着力让学生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们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用爱引领学生感受爱,学会付出爱,进行爱的传递;
我们强调教师打动学生,用情打动学生的内心,感召人的本性,用真情对待他人;
我们强调教师启迪学生,用心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感受教师以爱育爱的师德风范中学会以心交心的人际交往。
(二)开辟“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师德建设途径
第一,用爱做教育。在师德教育中,我们把《爱的教育》一书发给每一个老师,着力引领全体教师学习师德教育楷模张思明“用爱做教育”的事迹。
第二,用情做教育。情感教育先于认知。就6-12岁的学生来说,情感的培养对其成长会产生终身支持作用,因而我们在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通过情商的培养来促进学生智商的发展。
第三,用心做教育。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在学校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比如:“话崇文昨天、展崇文明日,我爱崇文”系列教育活动;“用行动书写奉献之歌”的教育活动;“爱的教育”系列活动;“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的系列教育活动。
一本好书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多读好书会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为此,我们着力引领全体教师在读书中提升人文素养。自2003年9月至今,我们逐步推进和落实读书计划,推荐了《走进新课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爱的教育》《赏识你的孩子》等系列书目,让教师学习感悟,互动交流,改变其心智模式。由此,每个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用情、用爱、用心做教育”的篇章。这种提升体现了“问题激励读书,读书改变能力”和学习型组织所带来的读书与思考的价值以及完善与超越自我的价值。
(三)加深伦理认知,着力培养充满感恩之情和责任感的社会人
第一,我们以传统教育的更新为突破口,以“五爱”教育为切入点,以少先队的组织建设为落脚点,开展了系列的“六个一”教育活动,以增强和提升学生爱的情感,使之具有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六个一”教育活动具体是:观看一部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影片;走进一个革命纪念馆;品读一册爱国主义教育的书刊;学唱一首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背诵一首爱的童谣;参与一次爱的教育活动。
第二,我们以养成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年龄等特点,分别从“忠、孝、礼、仪、诚、信、廉、耻”8个方面着力培养其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之通过6年的学校生活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并为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我们开设了“人文教育”的校本课程,注重整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资源,开发建设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以使“以情移情”的道德教育变成未成年学生的伦理认知,让学生怀有一颗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对学校、对家庭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