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7:13:35
导语:在初中历史改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有利因素
初中历史教学是所有学生最初在课堂上认识并了解历史的机会,其理应受到重点关注,可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有关体制之下,有很多地区并未将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因此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开设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整个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伴随着目前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一、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内容在性质上改变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下的相关课程标准具体规定的内容,相较于过去来说,其头绪更加清晰,缩减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有关内容以及过于繁杂的地名或者是人名,在最大限度上促使课本的内容简单易学;增加并完善了许多必修的在基础方面的知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切实消除有关“左”的影响,能够实事求是的进行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的评价;强化爱国主义以及名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历史书上面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与插画,从而方便教师可以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章节也做出了调整,将少部分科学性的错误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课程改革对提升历史教学地位的关键、有利因素
(一)德与育的首要地位因素。
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学科必须要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能够重视有关德育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并继承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的高尚品德。这切实说明了目前新课程改革意识到了当今的实际情况,只有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达到统一才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切实完成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学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所以,对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有关培养工作,历史学科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二)班主任管理的有利因素。
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是整个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及变革,构建一个有关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同学稳定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班级制度制定的有关过程之中,这也是一个将外在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内在需求的相关过程,它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行为上的自觉性以及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依照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对于自身的一些合理需求;要求学生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需求对自身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反省,并且根据实际的行为结果准确的把握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于行动方向进行不断调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扩大,其自主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及时间得到提高,并且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以及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时间也更多,作为教师来说,无法再实现“全天候照料”。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制度制定和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自觉的承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提升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环境之下,有关历史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体制方面得到了完善的以及全面的变革,对于初中历史相关教科书的编写不但要切实符合有关政策,同时还要确保教科书实际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市场,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大力鼓励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并结合大众的意见观念,促使教材所具有的竞争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表现。其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不论是印刷质量、编写体量或者是实际的内容形式都非常的精满,使得整个教科书具有充足的活力,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课程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初中历史所具有的教学地位。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因素。
新课改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课程的相关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多元化。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中着重强调了有关历史课程教学方面的评价一定要凭借科学有效的方法,从教学影响的有关因素、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相关评价方式,并且还要明确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
(五)倡导教学方法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实际倡导的有关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当中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情况,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有关局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着学生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勤于思考、主动参与以及积极探究有效的学习方式。实践说明改革之后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主要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有关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方面的兴趣以及成果,进而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都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以及了解历史传统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与关注。新课程改革能够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蒲惠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
参考文献:
[1]陈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制度;改革;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首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然后就应该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最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的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等等。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应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好历史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第17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上几方面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要性;出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也刺激着教育走向改革,只有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多元化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规律。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方式之一,对此项课程进行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处于典型的分科课程,不仅没有质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较为单一化,再加上历史课程课时的一再缩短,使此门课被安上“副科”的名称。而九年义务教学初中历史课程逐渐分配合理化,也相应纳入国家课程管理,甚至与综合课程并存,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优势。课程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似乎要让学生成为专业的历史学专家,收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历史,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知识程度都处于薄弱状态,而初中历史由注重讲解过去的人物或朝代更替,该如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正确认识并掌握其学习规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点因素。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训练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增强综合学习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
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制约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与教材中的文字部分的相辅相成,有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在内容上也更加全面,同时增设了“自我测评”、“综合探究”等环节,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来看是较为成功的。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是教学中主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文字文字较少后,空白部分必须由教师加以补充,而受到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除教材外的课程资源较为缺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由于当前初中历史仍被划分为“副科”,课时较少,时间有限,新教材中设置的活动环节,若在课堂上完成,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
2、师资方面的问题
新课改给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社会、文学等跨学科知识外,要求教师还要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不能较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师的教育理念仍较为陈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中依旧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点主要放在如何将知识讲透彻、如何方面学生更好地背诵记忆上,单一的背诵记忆较为枯燥,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因素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其目的也是为应对考试,而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力培养存在片面性和功利性。一些教师虽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但往往过于注重形式的改变,如教学中设计大量的问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活动多,但回答问题机械简单,学生没有实际思考的过程,导致教学活动最终流于形式。还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但未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将课本上的插图扫描到计算机中利用多媒体播放,既无意义,也易造成喧宾夺主。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初中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提出一个趣味性的话题,学生纷纷进行讨论,且想象力丰富,易偏离主题,影响课堂有序性。由于不同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在课堂自主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较为活跃,但大多数的学生往往并不参与讨论。在组织自主探究活动时,不少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若不加强制,学生往往不会主动进行,若强制学生完成,又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受到当前一些影视剧、网络小说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如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对于熟悉的历史人物,学生的回答甚至包括《鹿鼎记》、《步步惊心》等一些作品中虚构的人物。
三、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出路
1、切实转变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转变教师观念,也要对学生的观念进行改变。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处于思维活跃阶段,该如何利用历史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睿智明理,综合思考遇到的事物,是当前每位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对学生对待历史的传统态度进行转变,引导其用全新的观点和态度看待历史,从而进行高效学习。由于历史学习是一种非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历史总结了以自然为基准的人类社会,学生应从学习历史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念,从而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最后作用于自然,发挥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开阔视野,增长智慧。然而历史并不是简单的讲述着过去,它还要和现在连接,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国家、社会及自身的现实环境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的所需,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中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此外,还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积极变革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总体围绕符学科技能养成和培养符合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符的合格公民素养两个层面,它帮助人们用微观和宏观等角度看待过去,理解现在。然而传统课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地仰望教师接受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性受到了极大地压迫,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则是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场景。历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朝代变迁历程,需要通过正确合理地联想让零散的教材知识脉络清晰化,提高学生构建自主思维体系水平。例如在讲解“北京人”生活时,有学生则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了联想:“十几个北京人随着号角声走出山洞,他们的手里有石头、木棒及弓箭,利用这些工具去森林射伤一只老虎,晚上,妇女,小孩都围在火堆旁分享白天的猎物,满足又幸福。”想象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大胆提问,扩展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保持积极的热情,若单纯运用情感因素感化是不够的,要用其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生问题,进而求解,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与教学内容主题相结合,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从问题中进行深度探讨,达成学习效果。
3、课堂改革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初中历史新教材中的探究环节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内容,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亟待处理的问题之一。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指导其制定活动的计划,并对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活动方法、观察手段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习探究的过程进行分解,以使学生能够有序地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组织一定课外活动,如举办历史图片展览、撰写重要人物小传、召开历史主题班会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同时开展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兴趣。
4、充分合理利用现代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其声画合一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合理性、适度性,避免过度使用。除多媒体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逐渐兴起,其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习者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且快速的学习,不再受传统学习环境和固定地点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的利用WLAN或WIFI进入互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一样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流,是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访问浏览网站的学习者还可将图片、视频、信息传到网上,与更多的在线网友进行沟通学习,交换不同的学习意见,融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改善自身在学习上不足。尤其初中历史作为知识点较为密集的一门课程,移动学习可以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还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发散思维的作用。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代背景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其实施改革是必然的,也借助课改的方式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副科”的传统观念,深知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霞.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2012,(10):85-85.
[2]闫晓晖.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神州(中旬刊),2014,(1):225-225.
正是由于历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会经验,使得它赢得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如今,各国普通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因此,历本文由收集整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我国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进程。
一、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目的及其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二、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迸人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使自己融入整个人类的潮流中,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强调历史学习的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有助于学生尊重客观公正的思维品格的养成,对历史现象的评析,有助于学生整体性、形象性、科学性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批”与“判”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或结论,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作为整体人类群体和作为个体的个人而畜,不断地反思过去和现实,并能不断追问我们过去或现实的生存方式、状态是否合理,如何改善,这样人
类才能保持一种有活力的求真、真善、求美的精神,从而不断推动人类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
三、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信念和欲望(如好奇心、探究欲)、创新灵感(如新观点或新方法)、创新意志品质(如独立批判精神、严谨科学态度、自知自控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新颖性、发散性、独特性),等等,应及时发现与评价,在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以考试形式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时,应尽量减少记忆性和理解性题目,增加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题目,包括变封闭性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变常规性题目为变式题目,变脱离实际题目为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题目等。教师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时,应承认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不以统一的标准尺度抹杀和阻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四、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育教学的规律表明,学生要想学到知识,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古人云“亲其师,重其道”,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学习方面比较困难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深厚爱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主动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内容,可以涉及当前的时事新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和亲,为历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处处模范,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超,从而从内心敬佩教师,尊重教师,也为学生历史水平的提高增强内在的动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初中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知识和思想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中。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开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预习。这不但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精心设计自主探究的过程,搜集和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自主探究活动中,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和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的知识也更深刻和直接,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努力发掘学生潜能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第一,小组搭配要合理。教师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第二,教师要适时点拨和调控。教师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观众,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够重视自己,逐渐产生消极思想,成绩呈现下滑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指导学生听课方法和技巧
课堂是学生举疑解难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方法和习惯很重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学生,关键在于思想上和情感上的沟通,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了解到了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师也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成绩优秀的学生,适应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个性,最为关键的要适应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也要放下身段,让学生适应自己。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产生默契,教师能从学生的表情、神态中读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能从教师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营造默契的教学氛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它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知识,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娴熟自如,思维灵活、敏捷。
(三)创设辩论的学习环境
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不但能有效复习旧知识,还能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讨论历史问题,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就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先让学生自主借助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效果好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1.如何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把课改前的一些科学的正确的做法统统视为陈旧、落后,给予全盘否定,而是要批判地继承从前的做法。新课程、新理念,但我们依旧会面对考试这一环节,因此,以前教学流程中的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做法仍然要吸收、借鉴,不然,考试结果出来后,我们怎样面对学生?怎样面对家长?面对社会?在课改中我们鼓励创新,但不能无原则地创新。针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甚至是随心所欲、牵强附会的观点看法,这一类的“创新”思维,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能为顾及学生学习热情而完全给予肯定和赞赏,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引导,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能出现“虽然不对,但是很好”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教学评价。我们应当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历史教学,充实学科底蕴,夯实学科根基。
2.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沉闷乏味,变得生动活泼,别开生面,但是仍然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盲目追求形式,取悦于听课人,出现表面的热闹与外在的活跃。小组讨论,教师一味迁就、放任自流,走上“放羊式”的合作交流。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围成一团,唧唧喳喳,三、五分钟或更长时间,选代表发言,这种民主集中制的讨论,部分掩盖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往往能放不能收,既浪费了时间,有时又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2)穿新鞋走老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乍看群情激昂、热闹非凡,但总跳不出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增强学科整合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结构和学科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真正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又要科学调控“交流合作”的时间,准确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如果完不成一定写出教学反思,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说实话,在农村初中学校,平时教学中能用到这些是不大现实的。在优质课、展示课这类活动中使用它们,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它们的吸引力又太大,教学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样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都办有精英班、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班级内部又会有差异。因此分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了。首先这种差异在备课中应有体现;其次在课堂上,应思考在精英班、实验班能顺利完成的任务而在普通班完不成怎么办?不同的层次的教学班在教学节奏、教学信息容量、知识的扩展与延伸,也应区别对待。再次,在作业的布置上数量和难度也应有所考虑。最后,作业的批改、个别辅导上也应有所区别。即使在同一个班级也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又应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怎样才能让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不掉队、既培优、保中又转差呢?这是我们共同的困惑。
4.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任何一种高科技的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作用。所以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应恰到好处,不要为了用而用,否则热闹一阵,收效甚微。(2)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做到能放能收,不应成为“放羊式”。(3)教师不能再单枪匹马,逞个人英雄,自己的“绝招”往往是狭隘的,要合作交流,发扬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学科集体智慧。(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应无顾及的“迁移”、“延伸”,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应为追求轰动效应,无原则的扩展。(5)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各种资源,设计创新性试题。(6)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注意学科渗透。(7)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8)拓宽历史课程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9)关注时事政治,广泛收集资料、信息,把握命题的时代脉搏,真正做到既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又要提高教学成绩。(10)积极参加学习,不断在我们的学生中、同行中、学者专家中、多媒体网络中汲取能量,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关键词:历史教学 角色转变 综合素质 新课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历史课堂出现了多元变化。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接新课程,才能适应新标准的要求。下面,笔者谈一谈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加强学习,从三个方面入手主动提高个人素质。
(一)提高知识储备
过去,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在,历史教师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应该具备“一缸水”。甚至是“长流水”,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实现较好的知识传授效果。教师掌握的历史知识系统不系统、全面不全面,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历史教师要想上好初中历史课,不仅要掌握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同时,历史教师还应关心国家大事,能够谈古论今,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富有时代气息。
(二)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直接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组织的主导权,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谈典故、论时事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要提高钻研教材能力
教材是课堂实施的主要依据。但是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灵活。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深入把握教材,提高备课质量,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为课堂添加“素材”,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要把转变教师角色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主角”向“ 配角”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原来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而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自我思考和主动探究,突出师生互动和共同体验。因此,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这绝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已经可有可无。相反,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指导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采取了小组学习等形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仿佛置身事外,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旁观者,在整个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小组学习和个体学习给予指导,使得一节课看上去很热闹,而最终的效果却是不好。
(三)要坚持分层教学
“分是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一直是过去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放弃这种狭隘的认识,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突出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在心理品质、智力品质等方面的异同。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
三、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要深入把握历史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找到历史事件出现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事件的表象找到事物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高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三)要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93-01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以数学为代表的理性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但相比起语文、历史等感性学科来说,作为客观性学科与人类现实生活的贴合度更大。以物理为例,物理是专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学科,在经济、科技发展等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物理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我国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初中阶段才开始将物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往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出现偏差,那么整个教学效果则会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问题分析
初中生是初次系统性的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缺乏相应的思想和知识方面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列举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
1、信心缺失
物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中虽然涉及到的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但对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看,依旧存在学习难度。一部分学生在畏难心理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不战即退”的情况,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因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给自己以错误的心理暗示,本能的逃避这门学科的学习。
另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物理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有的学生先天思维比较偏向于感性,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逐渐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不良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在大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学习,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例题讲解时会强调很多重点问题,列举一些典型例子,有的学生习惯于直接在书本上勾勾画画,或者进行记录,但是书本上空间有限,容易导致记录的笔记混乱,给以后的复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教学方法刻板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已经普及开来,但很多教师依旧受到应试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分数观念”依旧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无形的引导作用,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时间超过三十分钟都是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忽略学生听课感受,高强度的知识传输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的超负荷,即因为接收的知识量大,反而找不出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不仅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还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是一个好的现象,这表明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
1、帮助学生重塑自信
首先,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是良莠不齐的,为了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基础性的题目作为例题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减少,教师所讲的内容基本都能够听懂,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会逐渐的提高。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发现学生身心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可以大大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话语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带动信心的提高。
2、监督学生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初中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即在教师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之前,学生自己事先对知识进行了解的一种准备行为。大部分初中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先将预习作为一项任务或者是课后作业布置下去,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监督学生按时进行课下预习。另外,教师还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跟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且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监督和引导双管齐下,能够让学生逐渐适应课前预习这一行为,直到不用教师监督学生也能自觉地进行课下预习。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和课前预习不同,大部分初中生都会主动做课堂笔记,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然后在听课过程中将教师讲到的重点物理知识,以及在课下练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教师还可以不定时的进行笔记的抽查,以确保学生每一堂课都及时做好笔记整理。
3、改进教学方法
一、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物理实验中有很多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简单方便,有的生动形象,极富趣味性和探索性,尤其对初中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很容易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觉得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让学生观察“纸片托起一杯水”、“瓶吞鸡蛋”、“冷水使热水沸腾”、“放大镜并不总起放大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等等,这些实验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再进行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做好演示实验。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使演示实验效果清晰化
1.在物理演示实验中,有的实验可操作性强,实验现象也容易观察,但是由于周围环境、实验仪器或者实验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不是十分清晰。例如,光的折射、反射,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实验等。对于这些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的是模糊的实验现象,无法形成清晰、直观的感性认识,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这类演实验现象变得清晰,方便学生观察。
2.可见度小的演示实验,由于实验装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类实验现象虽然清晰,但是可见度很小,不利于全体学生观察,甚至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例如,电学实验,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表盘尺度不是很大,所以只有前面的学生可以看到示数。将这类演示实验和多媒体动画模拟课件结合起来,可增大实验现象的显示比例,增大可见度。
3.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展示演示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理解透彻。例如,在讲授重力时,可以通过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失重的录像来增强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在讲授电压、电流时,因为电流、电压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Flash工具制作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示给学生,则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
三、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物理实验教学已比较多地采用了学生边学边做的实验教学形式。据统计,我国现行初中物理实验中,演示实验共有145个,笔者将其中的一部分改为学生边学边做实验,这样,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练习的机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
四、自制教具、学具,使演示实验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制作教具、学具,把许多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笔者在研究演示实验时,很多实验注重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不单为学校节约了开支,而且由于所取器材,学生熟悉,学生更感兴趣,这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个相同的饮料瓶中盛入不同深度的水,将瓶口移至嘴边吹气,可以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空气柱越短的,音调越高,反之,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