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

时间:2024-02-01 17:13:37

导语:在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物流工程专业知识

第1篇

一体化人才目标人才培养模式(KAQ)是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者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各高校按照自身教学特点,构建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体系。即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和整合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和吸收,提升自身素质并提高创新能力。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指按照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环节培养人才,是基于“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理念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组织能力的培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理念相结合,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作为培养目标,工程教育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物流行业需要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性强、创新型的人才,而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知识全面、素质高、创新性强的人才,与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2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分为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科研型人才,而在职培训主要是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1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达几百万人,然而我国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供给较少,供需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综合型物流人才的短缺。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加上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上岗工作。

2.2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物流行业属于新兴的行业,虽然有许多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与方法过于简单,实践性不强。

2.3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

虽然目前多数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经济类专业转移而来的,教师数量过少,没有物流实践经验,理解不够透彻,照本宣科,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涉及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依据以下三大准则: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方针与课程安排;依据行业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落实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确保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为达到这一目标,本文构建了三层阶梯式实践培养模式。

3.1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大学刚入学至大二上学期主要安排物流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物流专业没有全面的认识,对职业发展前景比较迷茫,所以在学科设置上以专业知识认知,实习为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实习,加强对物流专业的认识。

3.2专项操作能力训练与考证阶段

大二下学期到大三期间。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对案例进行设计和阐述,课程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以此作为考核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环境,为学生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大三时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考试,为大四毕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优势。

3.3实习与毕业设计训练阶段

大四期间。这一阶段学生面临毕业,所以将学生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可以将实习时遇到的物流管理项目方案设计难题作为选题依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创新性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方案

为推动湖南省物流行业快速发展,满足湖南物流人才市场需求,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物流专业学生,为培养物流人才不仅建立了实训基地,还与许多大型的物流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为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该校完善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根据教学的不同,分为物流流程模拟训练和系统仿真训练,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购买了ERP系统、货运等在企业中使用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为学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提供了条件。该校与当地多家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老师,同时提升了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上手快,实践能力强,不仅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所需人才,也为该校物流管理专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4.2增强师资团队建设

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为此,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地考察,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需求相符,培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4.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加强学生的学术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论

第2篇

复合型物流管理 IT 人才就是培养能掌握物流、计算机技术两个专业的多功能型人才,既要懂得物流管理技术、物流经济,掌握储存保管、运输装卸、供应链流程、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财务成本管理、外语、安全管理和法律等知识,还要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物流软件研发和熟练使用。其特点是掌握复合型专业知识,能够在很多物流管理、IT 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物流管理 IT人才包括物流、计算机知识复合、开发物流软件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截止 2010 年,我国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量为 40~50 万人。从全国来看,物流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每年约递增 8000~10000 人,物流管理人才已被列为我国 12 类紧缺人才之一。进入 21 世纪以来,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企业所需的人才要突出综合素质,需要有技术有专业知识。应增强学生的物流软件开发、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经济进步。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市场调查显示,物流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物流管理 IT人才需求更加紧迫,同时,与物流管理产业链强关联的物流软件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物流管理 IT 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非常强烈。

二、复合型物流管理 IT 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 号)文件精神,加强与企业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复合型物流管理 IT 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全面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充实内涵,提升学生素质。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发展的一种具有双赢的战略性措施,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重视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提升实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和多元办学之路,应该遵循校企合作的原则。

(一)全面合作原则

高职院校与软件开发、物流公司进行深层次合作,成功打造“复合型物流管理 IT 班”,不断积累校企合作的经验,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到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参与物流软件开发打好合作基础,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不只限于物流管理(软件开发方向)一个专业,应增加到国际贸易等专业。学校为软件开发、物流公司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为公司员工提供业务培训。

(二)平等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

平等互利是校企双方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原则,积极寻求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努力贯彻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原则,充分体现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之准则。物流、软件开发公司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训练,支持教师到生产现场实践,提供工程师参与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等;高职院校提供物流、软件开发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为公司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在员工培训期间提供一定住宿等必要条件,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互惠、利益共享。

(三)创新管理机制原则

采取双方共建“复合型物流管理 IT 班”,共同组建管理团队,配备优质师资,采取企业员工长期入住校内充实教师队伍,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特点,企业为学校配备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物流管理等专业的骨干教师,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双导员制”。既有校内导员正确引导,又有公司住校教师(工程师)的管理,公司人员定期对“复合型物流管理 IT 班”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引入企业要素,使学生尽早地与企业管理接轨。创新管理机制要实现“四个一体化”,即:教学育人一体化、校企管理一体化、教学、学生管理一体化、招生就业一体化。

三、构建复合型物流管理 IT 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校企合作,努力打造“复合型物流管理 IT班”,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办的一种崭新教学模式,目标是打造一种培养学生高端就业的复合型人才全新教学模式。通过与物流、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可以使学生更早更深入的了解企业元素,并且感受企业氛围,对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创建“物流管理专业”+“软件工程”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可以采取“2.5+0.5”形式,即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经过软件开发公司测试合格的学生,再经过校企双方教师教学培训半年(在校学习 2.5 年),即二年半再到公司顶岗实习、就业。

在教学上,配备优质师资,企业员工住校培训,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宽基础课程平台,以两个(物流管理、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复合为交叉点,以计算机技术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融合为基础,以两个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环节综合为途径,培养具有两个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构建物流管理+软件工程的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特点、企业的需求配备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物流管理、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调整了教学计划并形成了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白天正常进行专业课学习,晚上进行中海实用软件开发技术培训和辅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训练项目贯穿其中,学生既可以学中做,又可以做中练。

第3篇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浏览这份自荐信。我是南京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主修物流工程和管理,希望可以在贵公司谋得实习机会(可不要工资,只希望能有一个机会),特致自荐信。

我叫xxx,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打算把物流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我对物流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在校期间,我系统的学习了物流的相关知识,专业成绩优秀,为进一步掌握物流知识和技能,我参加了全国物流师培训,更深入具体的学习了物流知识,并在课余期间阅读大量物流书籍,通过杂志、网络了解物流发展动态,对物流兴趣更浓厚,并有信心在物流方面作出成绩来。

对于专业的热爱,我很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在生活中培养工业工程意识,并在老师的引导推荐下自学相关专业技术,如系统论,数据挖掘技术等。我性格外向,喜欢思考,洞察力较强,不怕吃苦。由于专业需要,我有团队做项目的经验,喜欢团队作业,课余曾担任院英语协会,和会员一起克服困难把协会做成一个优秀的协会,并主编创办院首期英语杂志,获得老师同学好评。

我在不断完善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迫切希望有时见得机会,使所学有所用,我希望贵公司能向我们这些渴望施展才华的新人提供一个机会,我也衷心的希望能为贵公司效力。我相信秉承着对物流这个职业的热爱和对公司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我会尽心尽力珍惜这个机会,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真挚的感谢贵公司,并祝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第4篇

一、前言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紧缺和低质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8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从现有数据看,已有22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全国872所高职学院的25.229%,有的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在结合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输送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设置分析

从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总体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经济)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物流学科是在每个高职院校自己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形式也借鉴了这些相关学科。拿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该院于2002在经济管理系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借鉴了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些学校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程、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交通工程为相关专业,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应该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物流学科的特点,有必要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做一个划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学科的研究、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物流管理工程方向

物流教学的重点是对物流整个系统的管理与运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是物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交通运输、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背景的专业都可以归为这个培养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2.物流信息技术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在与物流管理中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及管理。注重信息流在物流系统中的通畅流动。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3.物流设备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物流设备与设施的设计、使用与保养、维护等。如: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现代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方向)、北海职业学院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

4.国际物流方向

物流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懂得国际物流法律与政策,国际物流事实务。能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人才。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开设物流相关课程。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专业就属于这个培养方向。随着物流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有必要建立物流一级学科并可考虑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系,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并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四、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均应具备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大块,即支撑知识、核心知识和外延知识。

1.支撑知识

由于物流学科是交叉学科,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学属性、工学和理学属性。因此物流运作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对于支撑知识的课程的设置与不同的院校的学科背景有关。如果物流学科设置在有经济管理背景的学院,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经济管理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置在有交通运输管理背景的学院,运输系统的知识会丰富一些;设立在有海事背景的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会丰富一些。但是不管设立在哪个学院,物流专业人才的支撑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物流专业培养体系中应该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物流环境与地理、物流基础设备管理与养护、环境工程、运筹学等课程。

2.核心知识

是指物流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物流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解物流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会用物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解决物流领域的一般问题,能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工具支持。从目前来看,在高职课堂上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商品养护与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物流案例教学、国际物流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等核心课程。

3.外延知识

一个物流人才出去以后,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个人素养,才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外延知识主要包括个人品质、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语言能力、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在大学课程中主要开设:思想道德、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外延知识。

五、高职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分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各高职院校不仅要突出特色,还要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上下功夫,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要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根据物流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结合对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了解,对物流专业培养体系建立了以下的模式。#p#分页标题#e#

1.课堂教学环节

该环节以理论讲解为主,可开设的课程有(表略)。

2.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物流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其实践技能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整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了培养物流管理一线、实践型、岗位操作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操作与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选出针对培养目标的实用性理论知识,增加实际岗位训练和实务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实践教学模式。

(1)建立校内物流专业技能训练中心 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利用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操流程,让学生进行定岗训练;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和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是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对有些专业知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可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把相关课程安排在企业中,并邀请有经验的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指导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学生在经过专业知识和模拟实训后,一般能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任职要求。不过,学校的模拟训练环境与企业实际运营环境毕竟有一定差距,为了真正能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实践型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最大可能的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必须经过企业实地演练这一环节。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相关物流企业或物流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同时,还应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跟踪与指导,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结。在此特别提出的是,对于毕业班学生的顶岗实习,我们除了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外,还应尽量争取使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可以留在该单位,以部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3)招企业进驻学校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采取新的合作方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师资等,即学校留有一些实训空间,招企业进驻学校,而企业的运营可由物流专业的学生参与。如“华润万家校园超市”进驻于各大高职院校,首先选派华润万家的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培训,然后提供商品给校园超市,由在校学生全权负责校园超市实体店的运营,包括超市中商品的定价、进货、理货、销售、货款结算、退货、运输等。这样不仅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也为物流专业甚或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平台。

(4)积极开展各类物流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性物流知识、技能竞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进取精神。

(5)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聘请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的物流专家和代表定期地为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3.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环节

目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3]同时,有条件的学院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近早在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方便学生的培训和考证。目前,物流专业可以考的资格证书很多,如报关员、外销员、外贸单证员、助理物流师、进销存管理师等。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指导学生考证时,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物流行业岗位要求,有所侧重和选择,但要注意尽可能多的提供可考取的证书类别,使学生在考证上能有更多的选择。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相关专业之间进行证书替换,如,学生可以用助理电子商务师证替换助理物流师证,或用高级营销员证替换物流师证。这样即能保证学生的“双证书”要求,又可以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六、高职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开办物流专业上整体起步较晚,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专业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物流教育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最为迫切的任务。我们认为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优良的物流师资队伍。第一,引进高学历人才,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物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和硕士学位。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派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和物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论坛。第四,从企业、社会和有关学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教师。#p#分页标题#e#

第5篇

关键词:《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课程建设;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67-02

应经济转型的要求,物流行业正处于全面升级和发展阶段。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愈发突出[1]。上海海洋大学自2007年设置物流工程专业,专业设置注重物流技术具体应用的系统规划与设计。20世纪70年代中期,机械部、电子部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十大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其中就包括“自动化立体库”。教育部高等学校的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针对物流类本科专业的教育指出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重要地位。本文首先针对专业的实际应用需要,明确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围绕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设计,教学方式上主要以项目为依托,最后分析了课程的考核方式。

一、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理念是指导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路,课程定位指导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不偏离专业的方向[2]。结合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很多院校已纷纷将自动化仓库应用到物流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如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物流装备、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但是大部分教材仍然以某单一知识点来学习,课程内容上的系统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度降低,而且教学内容偏理论化,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与现实中的问题相脱节。

如今科学在不断分化、综合的过程中,各种知识相互交叉和综合,在教育上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自动化仓库作为先进物流系统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课程不仅注重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有关自动化仓库的选址规划、系统设计、仓库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还需要各种知识相互交叉和综合,学习过程别需要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结合物流技术和管理的基本理,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与自动化仓库相关的知识。

二、基于项目和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教学法作为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指导教师以项目制的形式向学生给出设计问题与可利用的资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并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已经掌握的专业课知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给出项目的设计方案。

自动化仓库的设计与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场调查、财务分析、信息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课程主要讲授自动化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具体任务包括前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自动化仓库选址规划、自动化仓库系统规划、自动化仓库设施设备规划、区域设计、基本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和运营管理等。课程内容体现了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避免与其他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动化仓库设计前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仓库的建设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需要客观分析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设计前期主要是从工程、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某自动化仓库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进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或建设等咨询意见。

2.自动化仓库选址。考虑整个系统的物流合理化、物流的社会效益和企业命运,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点以及若干需求点的经济区域内确定自动化仓库的数目以及各自动化仓库的具体坐落位置。

3.自动化仓库系统规划。这个过程首先要对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概略性的规划和方案,并依次进行物流作业流程规划、区域功能规划、区域能力规划、区域布置规划等。系统规划与设计程序实际上是一个反复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需要从初步资料与概略规划逐步演变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4.自动化仓库信息系统规划。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种集信息、储存、管理于一体的高技术密集型机电化产品,堆垛机和高层货架是其关键设备。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对自动化仓库内的物流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如自动化仓库中的货位优化和巷道式堆垛机的路径优化,结合各种优化策略和优化算法,开发决策支持系统。

在教学开始之初,先引导学生了解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整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之间组合团队,共同选择其中的某一项目,依次学习和应用各个教学内容所教授的知识,完成项目对应各项任务的研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报告。

三、课程教学开展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阶段可以分为团队组建、项目规划与设计、项目评估与总结几个关键步骤。

1.团队组建。由于自动化仓库设计项目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需要多学科的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给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学生团队的组建要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确定合适的队员人数和对应人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方,教师做好组织和协调的作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项目规划与设计。在学生和教师团队组建完成之后,可根据项目的开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将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运营的任务进行分解,并将任务分配给各学生。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相互协作开展自己的工作,如市场调研、数据分析与预测、选址、系统分析、设备选型等,具体的任务可参见表1。学生与指导教师经过多次讨论,不断修正项目的方案,最终形成项目方案。

3.对项目方案进行评估。在完成项目方案后,每个学生团队汇报并阐述其项目方案,指导教师和其他项目组的同学按照项目方案的评估标准对该学生团队进行点评和打分;同时,指导教师要求该学生团队的队长根据项目计划过程中各学生的平时表现给教师提供每位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分值。总的来说,依据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包括项目参与度(30%)、阶段项目进展(20%)、项目答辩情况(50%),综合学生团队成绩和团队中各学生的贡献,给出一个客观的成绩评定。

四、结语

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的重要工作,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诸多长处,但仍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总结。该课程以项目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强调学生完成项目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模型实景教学法;工程背景;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用人单位把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背景与意识、团结协作的能力作为招聘的重要考核指标。要达到这些要求,要求教学部门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而这些又必须以良好的教学质量作保障。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该如何保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工业工程(IE)是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等专门知识方法,对有关人员、资金、能源、信息以及固有技术构成的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创新,以使系统更有效、更富有生产力的学科 [1 ]。因此,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在目前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原因在于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严重脱节,表现在学生几乎没有工程背景、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大都流于形式、学生在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中所接触到的生产实际信息与课堂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起来。

目前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一般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课程设计和案例教学为辅的模式,重点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从理论教学看,学生仅限于通过课堂讲述的知识、书本所总结的方法、例题学习专业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方法和例题往往是生产现场实际运营问题的简化。教师有时候不得不采用挂图、PPT图片等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一些如企业布局、生产线设备的布置形式、生产能力的核定以及科学制定生产流程等问题;从案例教学看,普遍缺乏合适的案例,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实际问题的真实状况;从实验教学来看,实验教学大都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就某项相关联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学习效果不佳。这种近乎“虚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解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很难对工业工程专业知识系统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筛选、概括问题所包含的信息,无法准确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二、模型实景教学法的优势

实景模拟教学法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在战争中采用各种形式的沙盘模型来模拟战场的地形及武器装备的部署情况,结合战略与战术的变化来进行推演,决策战术指挥与部署,这种方法在军事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 ]。由于直观、高效和准确,战后这种方法逐渐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和各种层次的教学环节中。模型实景教学法在一些相关专业,如建筑学、机械工程等教学中经常用到,其目标是在理论学习中引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模型,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对象的直观的、感性的认知,进而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

工业工程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和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实际观察和分析,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数和依据,为系统的高效运行提出和选择最优方案 [4 ]。所以,实景模型教学法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工业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应用专业课程的选择

为推进模型实景教学法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我们须在专业课程中选择试点课程进行实施,以便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该方法的应用方案与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基于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具备的企业实践背景,我们选择《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作为研究试点开展研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是工业工程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以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企业为背景,注重制造企业内的物料搬运路线的优化设计,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制成品的物料活动控制,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的合理布局,从而实现生产物流系统整体优化。因此,该课程实现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有效结合,选择该课程作为研究与实践的试点课程是有实际意义的。

四、模型实景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模型实景教学法的设计

根据规划的研究思路,实施模型实景教学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堂教学。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学习物流设施集成与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掌握传统的设施选址、物流分析和设施规划的方法。重点是厂址选择、SLP方法和SHA方法;学习现代物流设施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SLP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在教学中加入实景模型不但会给同学们真实的工厂感受,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对合理布局的思考。

2.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加入模型实景的展示,使同学们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对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适时改进方案,加强对生产实际的认识。

3.课程实验教学。为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学大纲还规定了6学时的实验教学环节。实景模型的运用会对实验教学起到必要的辅助作用。

4.毕业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设施规划设计占一定的比例。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同学们都是按照任务要求,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分析作业单位物流量、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与作业单位布局平面设计,其结果是“纸上谈兵”,所得到的设计方案也都是二维的,建立不了真实的设计感受。在毕业设计中,将所分析的数据与设计的方案应用模型实景实际摆放,可以直观地感受设计的合理性,并能够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将满意的方案展示实景模型成果,将大大改善毕业设计效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二)模型实景教学法的实施

1.开展调研。为使实景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更贴近于企业生产实际,我们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工作。调研选择了任课教师较熟悉的企业,并通过网络上的卫星图大致测量了厂区面积与各作业单位的基本布局,然后深入现场实际测绘,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2.模型设计制作。实景模型在设计时须要考虑不同制造企业的生产产品特点、工艺流程、作业单位相互关系以及所处区域特点,根据调研得到的数据,应用相关软件设计了10种不同功能的制造车间厂房,设计了4种办公区域建筑以及3种仓库等功能区建筑。并按照实际尺寸,以合适的比例制作出其厂区的模型。

3.教学应用。在课程设计应用过程中,通过模型实景模拟,验证了数据计算、分析的合理性。在毕业设计中选取了3名学生,在相关企业物流系统设计及分析改善中应用实景模型来展示毕业设计成果,在对企业生产系统物流、生产计划与运营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物流与作业单位布置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高效的运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五、结束语

工业工程专业实景模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解决了工业工程专业课枯燥、乏味、学生现场背景薄弱、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不透等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为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体系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能力培养和优化教学队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蔺宇,齐二石,史英杰.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

[2] 王东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沙盘教学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第7篇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物流业的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600万人。物流人力资源的稀缺,从市场需求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人才、咨询和规划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和科研教学物流人才;从需求层次来看主要分布在物流实际操作人员、物流管理人员和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工程学科是一门融合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新兴学科,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更多地依赖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型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因此,我国对实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尤其对既懂工程技术,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所谓应用型物流人才,是指掌握物流专业知识、能操作各种物流设备、懂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是目前物流业需求量最大,也是需求最迫切的人才。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进入工作角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矛盾。受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层次结构、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培养人才的适用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强大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因此,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物流专业人才已被我国列入12类紧缺人才之一,应用型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共识。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要,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国内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对比

发达国家开展物流高等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教育层次比较多元化,涵盖了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国外的物流业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发达国家如美国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已经全面开展了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教育形式方面,国外的教育机构除了采用课堂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和报告。作报告的人士既可以是大学教授,也可以是来自于企业的物流人士。他们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个行业的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和行业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因此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充大有裨益,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里面还会定期地举行研讨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实际的物流运作过程、物流操作设备和设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物流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成立于上海,该委员会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开展高等学校本科物流类专业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的学术性专家组织。目前,该组织对物流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还在研究中,各校只是根据自身特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性地进行专业建设。

由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教育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中,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物流实践经验匮乏、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等问题较为普遍。同时,对于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健康发展,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物流工程专业已经建设成一支能够适应物流工程领域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掌握了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前沿的动态,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层次齐全,对外联系广泛、梯队合理、教学和科研力量强的学术队伍。已经形成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包装材料与设备、林业物流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对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在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对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以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物流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一套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3.1明确各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本身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应当具有层次性。目前,我国所开设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大多是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课程设置上没能突出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方向上设置得过细,也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够全面。基于国内外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现状的统计分析,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呈现多元化,同时也要结合地方经济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调整。

3.2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围绕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宽基础、强能力的原则,同时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体系。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既要强调工科课程的学习,又要重视课程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地缘优势和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了解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行业现状,做到放眼看世界、耳闻天下事。因此,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适当减少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针对目前物流工程专业教材系统性不强、在某领域的书籍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现象,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体系完善、结构内容合理的物流系列配套教材,使出版的教材具有理论扎实、案例丰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3.3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既要在理论上能够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还要有广泛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着重培养年轻教师,通过各种资助项目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具有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进修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学团队教师及核心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根据需要聘请一些在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讲解生产实践中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3.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解决物流工程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侧重实践教学。打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目前,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已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面积和价值4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具有物流工程实验室、物料运输机械实验室、系统仿真与优化实验室、包装材料与机械实验室、林业物流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物流工程专业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达成了实习合作协议,包括黑龙江省建恒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路明集团、大连锦程物流有限公司、哈尔滨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松山物流园区等4个稳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已经为物流工程专业各年级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也为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物流工程专业将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基础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搞好社会实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完善综合实践,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3.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备受诟病,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针对物流工程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等,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推行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会思考、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还要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效果。另外,也可以不定期地聘请校外知名学者和企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指导各类物流大赛等。

3.6物流职业培训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为尽快解决物流行业应用型人才紧缺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物流职业的相关培训工作。目前,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具备物流师、全国外贸物流师、企业资源计划(ERP)工程师等培训及考试点资质。本着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原则,本专业将继续推进这些资格考试,为学生步入社会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物流协会、国际贸易协会等行业机构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规划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及各层次课外科技作品与创业设计大赛(如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其他模拟训练活动等(如ERP沙盘模拟训练)。

4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货运;双语教学模式;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国际货运实务是针对国际贸易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经济贸易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物流管理需要一大批通晓国际主流国家物流管理制度、货运模式以及国际语言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在这种物流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双语教学正在成为我国物流管理国际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在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可以改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物流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人才服务。

一、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1.国际货运人具有独特的国际工作特性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事业的发展,贸易、运输的经营人大都不能亲自处理每一项业务,大量业务需要委托他人代为办理,国际货运业应运而生成为独立的行业[1]。国际货运企业和人在两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运的相关活动,其工作的国际交流特性决定了国际货运人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相关的英语、甚至其它的语言。

2.国际货运涉及大量英文专业资料

国际货运的许多专业知识来源于英文材料,特别是在国际货运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单据,绝大多数是英文单据。比如在国际海运中,学生需要掌握托运单、订舱单、装货单、海运提单等。每个单据都包含十几项甚至几十项的条款内容,涉及众多的专业英语词汇。采取双语教学能更真实、贴切地分析文献中的专业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英文信息,从而在未来的国际货运实务中能熟练操作业务。

3.国际货运工作需具有国际思维

国际货运实务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国际货代行业一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准则等。因此,如何能够引导学生接触国际货运行业的最新发展,如何与未来的国际物流服务行业操作实务相衔接,是任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双语教学并不仅仅意味着在教学中增添一门英语的语言,更需要教师借助英语的语言工具,引导学生构建国际物流行业的整体知识框架,向学生介绍并解读最前沿的国际物流法规、技术、单据和合同等实务知识,做到真正与国际接轨。

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师资较为缺乏

一些专业知识过硬但英语口语受限的教师无法从事双语教学的工作;而那些英语口语较好但专业理论薄弱的教师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双语专业教学脱离了专业本身的教学,变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语言教学[2]。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高层次一线教师人才相对较为缺乏。

2.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

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本水平较低,特别是英语的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为薄弱。在双语课堂上,学生由于英语语言的障碍而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明确、不规范

在双语教学中,尤其教学初期往往存在“翻译课文”、“专业术语单词课”等误区,致使部分学生感到双语教学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专业英语课,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普通的英语课,这就是教学目标不明而导致的本末倒置。

4.规范的英文教材尚未普及

规范的英文版教材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无从检验其实际效果。国外教材存在同国内学生能力和培养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且价格较为昂贵,在学生中普及还存在一定困难[3]。由国内一线专业教师对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改编,使其更符合国内实际的教学情况,将是解决英文教材问题的一个途径。

三、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对策和模式探索

1.师生双方重视双语教学与学习的自身素质培养

从教师的角度,应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将自我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既熟悉外语又精通专业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将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比如在本科一年级时,就将专业英语词汇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并将国际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英语阅读及写作作为教学和考核的中心和重点。通过一年级的基础学习,使学生提前熟悉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及其语言应用环境,为二、三年级的双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明确专业目标、技能目标和语言目标

双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学以掌握语言为目的,而双语教学具有获取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学习英语语言的三重特征。在制定课程大纲和学习目标时,必须明确区分专业知识目标、职业技能目标和语言目标。例如,在讲授出口货物报检与报关这一章节时,专业知识目标确定为检验检疫基础知识和报关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目标则重在掌握检验检疫业务和报关的具体流程,如何识别并用英文填制出境货物报检单,以及英文出口报关单的制作等。

在语言目标方面,英语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获取国际化前沿专业知识的工具。既不能为了便于学生的英语理解,刻意将原本详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导致最终使学生缺失对一些重要专业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英语接受水平,全英授课,使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的薄弱导致丧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应以实际的专业知识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的英语专业学习。最终目标是增强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从事国际货运业务的实际能力,着力培养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3.准备丰富生动的双语教学材料

针对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相对缺乏的现状,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和其它途径搜寻丰富的双语教学材料。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搜索浏览国外的货运英文网站,也可以结合国外一些著名的社会交流工具,如Facebook等,找到众多国外货运公司的英文主页,让学生更真实地接触到国外货运公司的宣传与业务运作模式。还可以通过对国外知名大学的公开课程的学习和课堂讨论,并结合学生的实践考察,了解和感受国际跨国物流公司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具体运作过程及其工作环境。

此外,较多地采用国外实际的英文案例进行教学,也是实现专业课双语教学目标十分有效的办法。国际货运实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仅仅讲授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相关业务流程的记忆,特别是对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对涉及到法律纠纷等相关问题的实际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灵活多变的国际化教学方法

我国的双语教学从表象看大多是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两种语言授课模式,其实,双语教学的精髓在于灌输国外教学理念于教学中,把开放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导入教学,在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中达到语言与专业知识的情景交融及完美结合与提升[4]。

(1)可以将教学内容依照实际工作需要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英文实际训练。例如,模块A: 国际货运海外宣传;模块B:国际货运海外业务;模块C:国际货运客户关系。在模块A中,可以设计若干子模块,比如某国际货运公司海外业务的英文简介撰写、英语宣讲(Presentation)等;模块B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是各种英文货运单据的规范化填写;在模块C中,依照与客户沟通的需要,可以设计‘感谢’子模块(感谢咨询、感谢介绍客户、感谢合作等),‘咨询’子模块(咨询货物资讯、咨询交货日期、咨询仓库租赁等)、‘请求’子模块(请求付款、请求推荐客户、请求返还合同书等)、‘道歉’子模块(交货延迟的道歉、发票错误的道歉、货物送达错误的道歉、意外违反合同的道歉等)。在每个子模块中,依照不同的主题,采用例如英文Email的沟通方式,实际撰写相关的英语工作应用文。

(2)注重引入开放式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元素。本人在讲授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时,以自己曾在不同国家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经历为教学元素,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及行业背景,以英语为媒介,以大量的原创性图片资料为展示手段,对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相关行业背景进行生动详细地讲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侧重实践的教学方法,确定以知识指导实践和以实践验证知识的双重教学系统。例如尝试将一些从事国际货运实务操作的专业人士请进课堂,通过和学生的实际交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切身了解国际货运行业。还可以模拟实际工作情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小组分工,比如有些学生为某国际货运公司海外部经理,有些为各业务部门的国际货代员,或者负责海外各区域的国际货代员,以英文为工作语言实际模拟工作情景。通过这些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实际从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优越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莉娜.国际货运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郭震.高校双语专业教学的教学设计及课程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267-269.

[3]李开,姚毅.国际物流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5):175-182.

[4]汤俊芳.高校双语教学自由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72-74.

作者简介:尚山淞,法语教学与研究专业,助教,硕士,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9篇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双证融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3-02

“双证融通”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校正规课程教育。“双证”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能力目标要求,强调职业技能强化,注重职业素质培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为切入点,构建以训练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延伸,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工作系统化,操作技能规范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总结岗位需求,结合“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将专业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探索与实践、工作过程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桥梁,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制定课程标准,进而组织教学过程。

二、“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既要融合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内容,又要遵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通过企业调研、院校走访、教学实践等途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对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设计如图1。

(一)以职业岗位群为主线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岗位群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物流管理专业涉及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采购、货运等多个职业岗位,课程开发要覆盖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基本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图1 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构

图1的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基于“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保证”的原则,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拓宽专业知识范围,突出专业核心知识。

(二)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

职业岗位知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岗位工作任务来体现的,真实任务的模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职业岗位角色。课程设置需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不仅需要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且在岗位核心课程中还要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适当融入职业技能考试相关课程及教学内容。

(三)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物流管理岗位相符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订课程建设计划,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整个培养过程在课堂教学与运输、仓储、配送等实训教学交替中进行,使学生在课堂中理解知识,在操作中深化知识,最终转化为职业能力。在岗位核心课程中可以模拟真实企业案例或工作任务,进而引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加深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的掌握程度。

(四)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要求

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要融入国家职业标准,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操作力。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全国自考办的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认证,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的物流管理员系列职业资格认证等四种职业资格证书。无论哪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都基本涵盖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货运等物流管理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专业课的课程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模块,以职业资格证书为要求,提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操作能力,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三、“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熟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及获取的方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鉴定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机构的横向联系等都是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双证融通”课程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注重学生个人在职业群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需要以职业标准为框架,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从而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紧密结合。在高职学历教育中,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应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融合,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而在高职学历教育考核中,则要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和持续评估的机制,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要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必须了解该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这就对整个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师”素质的提高,成为企业或行业专家,增强解决实际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能力相接轨,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聘请具有实际工作验,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企业工作人员的进行讲座、授课等,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需求。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方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在职业岗位上开展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既锻炼和培养了老师的一线服务工作能力,又为学生实习寻求到合适的岗位,企业也可以得到益处,形成双赢。同时如有条件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将校外实习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中,使学生能在校内就能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管理等职业环境,从而高效率的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加强与鉴定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横向联系

真正意义上的“双证融通”,是指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向衔接沟通。在高职院校与鉴定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相互沟通与承认的学分体系甚至是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教学方面除在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教学内容重点与职业证书考核挂钩,争取使大部分学生做到职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外,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各职业证书相关发证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多安排教师参加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会议、培训等活动,多了解行业信息动态,以增强学生考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任爱珍.“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及其编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永富.对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J].职业圈,2007(12)

[3]申厚坤.高职商务英语”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4]吴亚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评价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5].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市场周刊,2009(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JGA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