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

时间:2024-02-02 17:15:22

导语:在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金融投资的认识

第1篇

大学生金融投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零花钱逐渐增多,很多大学生也通过兼职、奖学金等方式逐渐取得了经济自由。然而,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投资理财的想法,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因此,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理财观念的现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于理财已经初步形成了观念,在金钱方面的观念相对较正确,能够正确对待金钱的得失。同时,基本能够了解赚钱的艰辛与不易,极少再有“享乐主义”的思想。不过,目前大学生仍然存在明显的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的情况,如有新闻报道,因为攀比心理作祟,一些大学生在大学生网络分期平台上贷款消费,因为欠款过多无力偿还等。此外,创业观念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流行,然而大学生普遍对创业的资金来源等认识匮乏较为迷茫。

2调查样本与资料

本次调查的调查样本为湖南工业大学学生,采用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湖南工业大学文史类、商科类和理工类,并且涵盖了从大一到研一五个年级。调查一共发放了20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7%。问卷全部为客观题,包括了单选和多选题,主要包括大学生基本情况、大学生月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投资流向等方面,力求通过这些客观题了解到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的金融投资情况。

3调查结果

3.1大学生每月闲置资金情况

大学生每月闲置资金范围是他们进行金融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数据显示,有49%的学生每月闲置资金在200元以下,闲置资金在500元以上的有9%,1000元以上的仅有2%。绝大多数学生的开支都依靠家庭,少数每月闲置资金较多的学生依靠在校外做兼职赚取生活费。这说明,大学生的资金来源大都有限,用途单一。

3.2大学生对金融投资的认知程度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所有的人都听说过金融投资,对金融投资的认知程度达到了100%。其中,69%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和银行推荐来了解金融投资产品,18%的大学生从亲朋好友处了解金融投资产品,还有少数学生通过校园里的推销人员或其他途径了解金融投资产品。

对于具体的金融产品认识方面,了解股票等证券产品的最多,占93%,其次是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有90.5%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此外还有银行理财产品,占78%;互联网金融产品,占32%。保险、外汇等产品较少为大学生所了解。

3.3大学生金融投资的程度及影响原因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29%(58人)曾经进行或正在进行金融投资行为,而剩下的71%没有进行过相应的投资,不过,这其中有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未来在有充足资金的情况下会进行金融投资。

对参与投资的29%的学生,询问他们参与金融投资的原因。这一问题为多选题,从回答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基本都接触过金融投资产品的宣传,且自己本身有一定的闲置资金,想尝试这些投资产品。这些人中仅有3人(约5.2%)本身学习金融相关专业,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还有一些人(约8.6%)并无明确目的来投资金融产品,只是跟风行动。

对未参与投资的71% 的学生,也询问他们未参与的原因。有约67.6%的学生表示他们不了解金融投资产品,因此没有投资。有57.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此外,金融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对于他们是否做出投资选择的影响不大,仅分别有18人(12.7%)和29人(20.4%)选择了此选项。

3.4大学生金融投资品种

在所有进行了金融投资的大学生中,参与基金投资的人数最多,有41人,占所有参与金融投资学生人数的70.7%,且这些投资基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投资的是余额宝等货币基金。这反映出货币基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较高。另外,由于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很多大学生也尝试了这类新型的理财,占39.7%。曾经投资或现在正在进行股票投资的有12人,占20.7%。由于银行理财对资金的最低要求比较高,且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保险,投资金融理财和保险的分别只有4人和2人,占6.9%和3.4%。

4结论与建议

4.1调查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所有参加调查的湖南工业大学学生都听说过金融投资,认知程度较高,然而由于闲置资金不足及对金融投资产品了解不足等原因,只有少部分学生有过金融投资行为。进行金融投资的学生大多数都投资了货币基金,还有一部分学生投资了互联网金融理财。究其原因,这两类理财的最低投资门槛都较低,很适合闲置资金不多的大学生。另外,不管是否参与过金融投资,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普遍都不高,对金融产品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专业知识。

4.2建议

为了帮助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行金融投资,金融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资金状况和风险偏好等情况量身定做合适的金融投资产品,增强金融投资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金融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在校园里进行摆摊宣传,向大学生宣传一些基础金融知识和理财投资知识,同时组织一些金融比赛活动,如模拟股市等,提高大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关注度和掌握程度,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金融投资。

学校针对大多数学生不了解金融产品、缺乏基本金融知识的特点,应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如理财知识讲座、金融知识讲座和相关的校园活动,在学生中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大学生对金融产品的认识程度,增加他们的投资兴趣。

此外,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突飞猛进,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各类P2P网络贷款平台也层出不穷,其操作简便、资金门槛较低和收益可观的特点使其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目光,然而风险也伴随而来。对此,学校有义务向学生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以避免学生由于不安全的操作方式而造成不必要损失。

最后,大学生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市场动向和投资风险,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秦雨.大学生金融投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17):270-271.

第2篇

[关键词]个人投资者;投资理财;金融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物质及文化生活的不断进步,投资理财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如何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如何投资股票、基金、债券俨然已经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笔者在长期观察个人投资者投资理财行为特点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投资者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此与大家分享,期望通过此次分析能使个人投资者在往后的投资过程中有所警醒,也希望所提意见与建议对个人投资者有实质上的帮助。

1个人投资理财概念

个人投资理财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满足其生命周期内的各种需求,将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系统地、科学合理地、有计划地投入到储蓄、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或收藏、住房等非金融领域,使其保值增值并最终达到个人或家庭财富的最大化。财富的积累、保障与安排是个人投资理财的主要内容,如何管理一生的财富,如何进行长期的资金配置与运用是个人投资理财领域的最重要课题。

2个人投资者投资理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财观念保守

储蓄长久以来都是我国个人投资者投资的主体品种,受传统习惯影响,我国人民多年来对理财产品认识单一,又因为厌恶风险的保守型性格导致对新产品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们多种理财产品虽推出多年仍不为大多数投资者所真正认识与了解。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上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工具因此越来越丰富,但受观念的限制其推广仍将任道而重远。

2.2金融知识缺乏

投资理财所需金融知识的学习具有较强专业性,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我们的个人投资者,特别是缺乏金融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往往畏惧学习,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过于依赖投资顾问,缺乏投资主见,冲动投资,从而容易造成与预期的较大偏,差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2.3专业金融理财师队伍供应不足

投资理财目前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新兴领域,尽管看似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的金融理财师,但因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状,这些专业人员与理财所要求的全方位服务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上来看,目前的专业人才都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作为稀缺资源的理财师们往往优先服务高端客户,普通个人投资者在接受专业服务方面又显劣势。

2.4理财师角色属性限制其客观性

目前金融理财师多属于卖方市场,独立的理财师非常少见,这样的角色属性导致即使专业上很优秀的理财师也很难保证完全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给出投资建议。金融市场本身的不成熟加上业绩考核的压力,其推荐的投资品种往往出于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加上其服务的客户人数众多精力有限,根本不可能根据每个普通个人投资者的具体情况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投资方案,所以方案的质量也受到质疑。

3推动个人投资者顺利实现投资理财目标的意见与建议

3.1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

时代不同理财观念也要随之调整,与时俱进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实际的需求,只有思想先变化了行动才会变化。在当前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创新的现实中,只有顺应时代,改变观念,积极学习,认真选择,才能让金融理财工具真正为我所用,为我服务。

3.2正确认识自我投资属性

风险偏好不同选择的金融产品就不同,投资首先需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来分析风险偏好,再根据具体的风险承受力选择适合的投资品种,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另外,不同的投资目标有不同的投资纪律,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制定理性的投资目标,坚决执行投资纪律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3.3克服依赖心理,善用学习资源

想赚钱又懒得学习,总想找到高人指点,这是对自己的资金极度不负责任。投资理财最讲求人与产品的匹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最靠得住的高人其实只有自己。当然,作为个人投资者,遇到难以理解的金融产品时也要积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但投资顾问的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帮助投资者学习了解新知识上,为其在相关知识点上答疑解惑,而不是喧宾夺主代其决策。

3.4掌握学习技巧

金融知识的学习看似晦涩难懂,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技巧就能事半功倍。金融产品的名称往往包含产品最本质的信息;投资范围决定了一只产品预期的风险与收益,直接决定其风险与收益底线;目标描述比较具体的产品往往确定性更大,而目标描述会相对灵活的产品,往往是以比较隐蔽的方式说明其波动可能较大,这两者需要结合考虑;基金经理可能会有变化,但团队一般比较稳定,所以高质量的品牌团队往往更值得信赖。

3.5善用固定收益类产品

固定收益类产品具有银行定期存款、国库券等金融产品的特性,近几年这类产品的收益普遍高出同期定期利率好几倍,而且风险低。目前看,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券商固定收益类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是最主要的三种形式。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发展,货币基金赎回T+0到帐的实现,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不断丰富,券商保证金产品的普及和资管业务对固定收益产品的偏好等都预示着此类产品的投资价值,善用此类产品形成不同的投资组合对各种投资者都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安永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及成因探讨[J].财政金融,2016. 

[2] 蔡逢敏.生命周期理论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应用[D].对外经贸大学,2006. 

第3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 金融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加强对金融的有效引导,促使其对经济保持促进。

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金融大大促进了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2、金融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使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本效率。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二、正确认识金融的风险,降低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

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1、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实现。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FB确。由于不能确定这两个条件能否满足,金融风险就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

2、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3、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令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令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风险能很快传染到别国或别的地区。与此同时,信用存在的有借有还、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特点以及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将其掩盖,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严重。待到这种金融风险渐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时,就已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加剧对经济和社会的坏。

第4篇

马海燕:家庭或者个人通常会忽略理财基础的搭建。这个基础主要体现在:

第一,家庭要有备付金,以便应对意外、急病、子女教育储蓄金等长期规划和突发事件。越是钱比较少的年轻人或者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家庭,理财基础尤为重要,每个月都要留有一定备用金,通常我们会说是3到6个月的生活储备。

第二,在医疗、意外、养老和子女方面,通过购买保险,搭建牢固的理财基础。现在城镇农村均实现了基本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但是基本医疗费用报销70%,还剩下30%,这对于一些家庭或遇到特殊情况,可能这30%都无法负担。就需要自己购买补充商业医疗保险,那样一般的病基本上就覆盖了。有经济能力或经济能力提升后,需要再购买一些大病险,以应对重大疾病。

商业保险越早规划越好。如果有子女,最好在其3岁之后,给其购买医疗保险,3岁之前对孩子投保成本较高。

第三是资产配置方面。我们发现,很多人资产过于集中,比如楼市好的时候,拿出90%的钱去投房子;股市好的时候,又拿出90%去投股票。资产过于集中,应对风险能力就会降低,一旦集中的某类资产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打击就比较大。所以还是那句老话,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强调的是分散投资不同类别的资产,以应对风险。

投资与理财:现在人们提到理财,直接联想到金融产品,因为金融产品更好理解。你怎么看人们对产品安全的认知?

马海燕:产品安全在理财安全中是第二层面,很多人只看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对产品风险认知并不高。对产品风险的认知不足,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被高收益吸引,往往对风险认知不够。例如,金融产品很多都是预期收益率,并不是最终实际收益率。还有对保本和非保本产品的理解不足,对投资的东西并不了解。

另一类,对于明显失常的高收益,抱有侥幸心理,相信还有比自己更傻的人。例如现在P2P非常火热,各类借贷网站鱼龙混杂,这两天随手翻到一个网站,它说约定借贷之后,每天返还利息,两个月的收益率就可达到100%。遇到这么高收益率的产品,就必须警惕是否诈骗。像这类的公司很可能会在突然间消失,而我们的投资人往往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棒的。

投资与理财:除了产品的风险,你也提到P2P的问题。投资人买产品外,也会有“金融机构”威胁人们理财安全吗?

马海燕:的确有。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应该是理财安全的第三个层次。在选择产品前,人们需要了解产品的提供者——金融机构,投资人需要付出一定精力,去了解金融机构的资格和专业背景。选对好的金融机构本身就是降低风险,专业理财机构可以在节省投资人时间、降低投资风险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碰到金融机构经验不足的理财人员,对风险认知不够,也可能诱导投资人出现投资损失。也有一些骗子公司,可能会令投资人血本无归。

关注产品风险要远远高于收益率

投资与理财:单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如何控制产品的风险?

马海燕: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产品主要关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率。很多人计算完了收益率和安全性,却忽视了流动性。有些企业并不是业务出了问题,而是由于在运营中过于激进,一时间资金周转不开,就破产了。而个人和家庭在投资中,也要考虑各个产品间的期限配置。

在投资产品的选择方面,投资人首先要了解各类资产的风险差异,什么样的钱适合什么类型的投资品。其次,需要了解产品细节,例如信托,要了解借钱主体、依靠什么方式还钱,如果还不了钱,风险保障措施是什么?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搞不明白的产品不要去碰。

投资与理财:人们对产品的风险意识匮乏,主要原因是什么?到底该怎么办?

马海燕:人们在理财之前,很多时候是缺乏正确的理财理念和原则。其实在投资产品时,先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风险控制好,赚钱的保障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是对理财知识的匮乏。国人对理财整体认识的匮乏,跟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在第三方理财没有出现之前,中国金融行业是分业经营,保险、基金和证券各做各的,大家对综合财富管理没有整体的认识。

第三方理财出现后,行业又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所以,要不就自己搞明白财富管理和理财规划这件事,要不就花时间了解理财机构,交给真正的专业人士去做。衡量一家专业财务管理机构并不难。第一,这家机构是否在做综合财富管理,他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专业规划和金融产品?这是可以搞清楚的。第二,他们的财富管理经验如何?是否有专业的研究和服务团队?

投资与理财:现在很多机构在卖理财产品,但大家好像对产品风险的提示不足,是有意为之吗?

马海燕:我们给很多银行理财人员培训,发现不少人自己就对风险认知不够。在海外理财师行业有个衡量的标准,理财师的年龄一般在35岁到45岁,才算比较成熟。理财师没有做够10年,将缺乏对风险的实际认识经验。只有10年经历了完整的经济周期之后,才能对产品风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人员存心刻意忽视产品风险的相对比较少,有句话叫“无知者无畏”。而一些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电话销售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由于业绩压力,有意降低对产品风险的提示。

投资与理财:目前到底多少收益率才算是比较安全的?

马海燕:我个人觉得10%至15%的产品收益率是一个合理界限,高于15%以上就要加倍提高警惕。面对承诺本息的高收益产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它会不会是骗子。对于产品收益率的合理区间,也可结合宏观经济所处周期来衡量,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产品收益率。

投资与理财:投资风险偏好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方面,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马海燕:恒久财富把投资风险偏好主要分为五档:保守型、安全型、稳健型 进取型 激进型。经过一些问题测试,基本上能对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做出分类。

之后将据此配置大类资产,例如,货币基金和债券适合保守、稳健的投资人,期货外汇适合激进的投资者,等等。再进一步将其落实为一个具体的投资产品组合方案。如果客户不认同,将修正产品组合或再次评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直到得出客户满意的方案。公司每年还会对客户做一次投资组合回顾和风险偏好测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改变,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也可能改变。

第5篇

在金融市场上,似乎从来不曾缺乏机遇,当然,将投资者套在山顶的机会也不少见。盘点近些年的房地产、股票、原油等投资品种,既有绝佳的投资时点,也有本应回避的价位。今年很火的“中国大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逆趋势而行、暂且滞留山顶的一个群体。前阶段黄金价格大幅下跌时,他们与华尔街金融大鳄的“黄金多空对战”让市场记住了“中国大妈”,其数日内的疯狂抢购震惊国际市场。然而,黄金的再度下挫与低位盘整,说明中国大妈抓住的不是机遇,或者说,不是一个成色很好的机会。

那么,贵金属市场还有投资机会吗?当前的市场机遇又在哪里?

证金贵金属副总经理孙宝东告诉记者,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市场也日趋完善,但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理财品种依然显得相对匮乏。但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人愿意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于是近些年也有不少投资品种崭露头角。“其实市场从来都不缺乏机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段内把握住。从目前来看,我认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现货白银等等。这个行业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但是非常迅速,由于国内投资标的相对缺乏,现货白银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遇,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

孙宝东看好贵金属在国内的发展机会,正因如此,金融财经媒体出身且做得颇为成功的他,选择了转身经营贵金属。“做金融财经媒体,为我认识行业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指导。同时,在做财经媒体的这些年里,我发现普通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对投资品种的把握上也没有科学的依据。而选择贵金属经营正是经过长时间思考后的结果。我非常看好贵金属市场在国内未来的前景,从另一层面说,做贵金属行业也是为国内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平台。”孙宝东如是说。

《卓越理财》:您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如何看待?

孙宝东:自从美国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当前处于恢复发展中。美国为拯救经济危机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经济下滑的颓势,但是遗留下来的后患在近两年开始显现出来,近期关于量化宽松退出的讨论一直不断,但从全球范围内看,经济发展依旧没有摆脱危机的阴影。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其当前发展环境也更为复杂。总体上看,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良好的,国内金融形势要好于国际,这点从最近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另外,国家从战略高度发展经济和加大改革力度,近期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这无疑是加快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有力印证。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会越来越好。

《卓越理财》:作为普通老百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品种参与到贵金属投资中去?

孙宝东:当前国内市场贵金属品种也有一些,比如各个银行的纸黄金纸白银,黄金白银期货,现货黄金白银等。如果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选择现货白银是很好的方向。因为从交易品种特点看,现货白银投资门槛低,交易方便,易于操作;再加上现货白银杠杆交易的性质,可以起到以小搏大的效果,这对资金量相对不大的普通老百姓而言非常适合。另外现货白银作为近几年金融市场新兴的投资品种,逐渐成为市场投资的主流,越来越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投资品种都是有风险的,这一点需要广大投资者有清醒的认识,在投资过程中要学会规避风险。

《卓越理财》:那么,投资者参与到现货白银投资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孙宝东:普通投资者参与现货白银投资,需要对这个品种有清醒的认识。首先应该明白,现货白银是杠杆交易性质,以小博大,这意味着我们的收益与风险都是按杠杆比例在提升,从这一点看学会规避风险非常重要;其次,做任何投资交易包括现货白银在内,要根据自己的资金量控制好仓位,科学合理的仓位更有益于对风险的把握,更有益于对收益的把握;再次,做现货白银交易一定要懂得止盈止损,止盈就是要锁定好自己既得的收益,止损就是控制好现有的操作风险,只有做到这几点才是成熟的投资者。而从这几点来看,普通老百姓若想在现货白银市场获得丰厚的盈利,单纯凭自己的想法操作难度较大,这需要有专业的贵金属投资专家做指导,需要有高质量的服务团队作保障。在对投资者服务和研究策略专业性上,证金贵金属在业内可谓首屈一指。

《卓越理财》:今年有一个词很火,就是中国大妈,您对中国大妈这个群体,有什么建议呢?

孙宝东:对于中国大妈而言,我们还是强调理性投资,因为任何投资品种,包括黄金白银等,都存在着价格的反复波动,不理性的投资、抄底,有可能会陷入更深的风险漩涡,所以说,尤其对于实物黄金白银等品种,希望中国大妈们明白投资黄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单纯是投资和保值,建议应把握长线投资的心态,不因价格的短期波动而产生心理影响。

《卓越理财》:对于目前令市场瞩目的QE退出前景以及四季度贵金属走势,您能否做一下预判?

孙宝东:近期美国政府停摆事件闹得纷纷扬扬,若美国两党无法达成共识,势必会影响贵金属走势。另外量化宽松政策演变一直是影响贵金属走势的主线。美联储已经多次表示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并且不断地推迟削减资产购买规模的时间,这也令贵金属市场的下行趋势逐渐放缓,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也从前期的就业数据和经济基本面情况转移到美国通胀预期上来。无论从哪方面看,现在美国继续宽松政策的机会都显得十分渺茫,美联储是否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很大程度上要看美联储官员是否确认通胀将逐渐抬头并升至接近2%的水平。虽然中长期贵金属市场的走势依然会承受较大压力,但至少在四季度前后,美联储仍然需要刺激经济,暂时不会将上调利率作为议题。因此,宏观经济环境对四季度的黄金和白银走势构成一定的支撑作用,不排除再度下探重新确认6月低点的支撑后,受到买盘推动震荡上行,完成一波月线甚至季线级别的中期反弹行情。

人物简介:

孙宝东

现任证金贵金属副总经理,清华大学MBA,曾任职于中国移动和慧泉国际教育集团,曾出版企业管理专著《5S精益管理》,后加入美国上市公司中国金融在线集团历任投资顾问师、战略投资总监、集团旗下证金贵金属副总经理等职务,拥有十多年的企业运营与管理、投资者营销与服务、战略投资与研究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与丰富经验。

第6篇

关键词:风险;自由化;金融投资

金融自由化是西方国家放宽对于资本的管制之后才出现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变化足够影响到很多投资业务的决策。为此很多国家的相关学者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金融投资自由化究竟会给资本运作带来什么风险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笔者认为对国内企业来说,进行投资业务时应该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及时规避风险。

1 国际金融投资市场的概述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由居民和非居民参加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通信工具而进行的,通过特定的交易方式与特定的途径实现的资金融通和各种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跨国买卖的行为。国际金融市场相对于本国国内而言市场更为广泛,金融管制也相对松一些,但是信用风险加大,一旦发生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受害程度大。虽然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加入国际金融市场才能使得国家经济更好发展,笔者认为金融投资自由化是一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业务,因此要正确认识它的风险性,采取措施规避风险才是首要任务。

2 金融投资自由化条件下企业面对的风险

2.1 利率、汇率变化的风险

利率、汇率的变动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利率、汇率甚至股票价格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而信贷关系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合作关系,如果金融环境不稳定那么就很容易会影响银行与投资公司之间的合作。金融危机之后市场波动性变大,储户的信用极易受到干扰,国内QDII产品几大银行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亏损,汇率的不规则变动还会影响到某些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及国家的出口业务,这样就会在某些行业内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冲击,不利于本国工业的发展,如果这个影响进一步扩大,也很容易影响世界资本市场的稳定。

笔者认为面对国际金融投资业务自由化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从银行的投资业务以及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方面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才能够降低市场风险对我们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2.2 投资风险

随着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的趋势逐渐加强,使的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变的更加密切了。笔者认为这样单一经济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就会加大,再就是现在的银行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很多时候都是听从银行人员的建议,但是在这样的投资理财方式之下就很容易会出现“诈骗”的情况,不仅会给客户的利益造成损失,还有损金融机构的信誉。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因为金融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作用,银行审查客户方面的工作也比以前放的宽松了。

另外,虽然金融投资自由化风险会加剧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但是从本国工业的发展角度讲,还是应该控制资本的引入。这样能够避免因为外资引入而产生消极影响,但是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外资,所以就导致了他们国内的很多行业的资金都处于为国外垄断的地位,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他们的经济发展。对于资金的引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特别是对于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风险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

2.3 金融体制差异带来的风险

美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金融业就开始了混合经营的模式,与此同时他们还对金融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这时候美国金融立法的监管方式已经由过去的横向监管转变为了纵向监管,而且他们金融监管法律的制定过程都参照了世界上很多国家金融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先进的经验。笔者认为他们的金融监管方式是非常合理的,在保证收益和规避风险的前提下确立了“伞状+功能性的监管模式”,为他们的经济发展以及金融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当中也是采取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方式,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在中央银行领导之下的,“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组成的,除此之外“财政部”也承担着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能。除了央行对我国的金融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之外,其余“三会”都各自负责自己职能范围之内的监管工作。这样的监管体系有一个好处就是责任划分较为明显,而且能够保证各项细致工作不会偏离预定的目标,这种金融监管方式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都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因为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不断问世,笔者认为这就使得原有的金融行业的范围逐渐变大了。因此传统的监管模式在很多时候已经不适应现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了,再就是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同时涉及到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因此“行业融合”现象也非常普遍了。笔者认为这就在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再加上因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到位,因此在对待具体的行业运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就更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 应对投资自由化的具体策略

3.1 推进改革,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

针对于金融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风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推进现有的金融体系的改革。对于国有独资银行来说,应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完善监督机制――派驻监理会,这样能够使得国有独资银行在运作上变的透明。对于投资方来说,应该完善风险管理工作,银行高层管理者应该从日常工作环节中的细节入手,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不仅如此为了推动金融自由化,国家还要不断开放市场为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创立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国只有大力推进金融市场改革,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真正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的金融业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因此为了加强银行业的发展,必须改革中国银行的产权结构,加强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3.2 加强资本流通中的监管工作

虽说金融自由化,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讲还是需要依靠资本流通中的监管工作来提高其资本运作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只能顺应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但是存在的种种风险都使得我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西方国家虽然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在利率、汇率、资本输出和输入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在我国要想使得金融自由化得以实施首先要降低政府干预的程度,政府的过分干预不利于自由化的实现;其次还要提高金融监管的功能性,会使得管理的协调性更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漏洞更容易被发现;最后在国际金融中各国之间还需要相互协作,因为金融危机会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在各国间转移和扩散,所以应当加强与国际监管部门的协作,从而使得监管工作完备化。

3.3 引导投资者进行良性的投资

由于金融投资者个人意识的影响,会直接导致金融投资者行为的差异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金融投资者个人意识会受到自身以及外界投资环境给予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慎重、良性的投资。首先要增加金融信息的透明度,考虑到投资者参差不齐的素质,要及时详细的做好法律法规的讲解工作,以便于投资者能够切实的掌握金融投资的法律知识,从而减少冲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发生。其次要加大对于金融市场的处罚力度,国家以及政府要制定硬性的条例文献,对于严重危害金融市场稳定、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严肃处理,切实维护金融投资行业的稳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后投资者要正确认识到金融投资的风险性,并且自身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很多人虽然都知道金融行业风险性很大,但却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多都只是旁观了别人的经历。因此投资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不仅如此还要掌握一定的金融投资的知识和分析能力,减少投资带来的风险及损失,理性的进行金融投资活动。

4 金融投资自由化之下的思考

现在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绝对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项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趋利避害,利用其中优势的部分来推动现有金融行业的进步,因此应当用谨慎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同时需要政府部门的适当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应对金融投资的风险,减少投资的经济损失。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要知道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并且掌握一定的风险投资的知识,一旦出现意外能够及时收手,最大程度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之间不管是经济交流还是文化交流都会越来越密切,这是带给各国的机遇当然也是一种挑战。金融危机、风险转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实例我们切身体会过,因此为了国际金融行业的总体稳定,需要各国之间的协力配合,共同来有效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是国际间的资本运作不断完善的产物,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各个国家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各不相同,笔者认为“金融投资自由化”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点,为了能够弥补金融投资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各个国家的相关人士早就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了。

参考文献

[1]李文怡. 国际金融投资自由化风险与法律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陆却非.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系统性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3]商瑾. 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第7篇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金融危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

一、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对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传统认识

传统理论将居民购房活动主要区分为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两大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购买的住房用于自己家庭居住,后者购买的住房并非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而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至于住房投机,它是与住房投资既有区别,又紧密相关的活动。虽然在学理层面上存在将二者清晰厘定的可能性,但正如徐滇庆所言,“在现实操作层面上对住房投资与住房投机进行区分是很困难的,很难在二者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正常的投资也许很快就转变为投机行为。”〔’〕因为本文主要讨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显然属于现实操作层面,所以本文并未将住房投机单独作为一类活动与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相并列来进行考察,而是将其置于广义的住房投资的范畴之内。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本轮房地产业宏观调控高度重视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对二者的区别对待。“鼓励消费,抑制投资”成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如“旧国八条”、“新国八条”和“国六条”等为此做了最好的诊释。同样是居民购房行为,却因购房目的不同而被区别对待。消费与投资之分,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华夏与夷狄之分”一样,被反复强调。住房消费如同“华夏”,不仅在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中受到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占据优势地位;相反,住房投资如同“夷狄”,不仅在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中受到政策的抑制和区别对待,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往往被置于受歧视的地位。抑制住房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传统理论看来,住房投资与信贷危机,乃至整个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有着某种天然联系;而住房消费似乎具备某种“抗体”,其引发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风险却很小。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从现实层面对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理论基础的冲击

美国次级债危机是一起典型的由住房消费引起的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这起危机从现实层面冲击了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引发人们重新认识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放贷机构根据借款人信用高低,对其进行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即“优惠级”(Prime)抵押贷款市场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级抵押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上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的贷款利率高出2%-3%。因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为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优惠级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利率高,因而次级抵押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所以该业务受到放贷机构的有力推动。另外,美联储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美国住宅价格的持续上升,也引起美国居民购房热情不断升温。

在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推出的最初10年里,该业务取得了显著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住房自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一期间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在利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的居民中,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人者,这些居民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优惠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为这些低收人者提供了选择权,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的居民主要是为了自己家庭居住,而非为了投资牟利。按照传统理论对居民购房行为的分类,这些购房活动显然绝大部分属于住房消费,而非住房投资。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为了避免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阻止资本外流,控制美元跌势,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至5.25%。加息从两个方面影响到房地产业:其一,由于大部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形式,随着美联储17次上调利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越来越高,借款者的还贷压力越来越大;其二,美联储17次上调利率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挫,房地产交易也从此由火热转向低迷。债务负担的增加与住房价格的下跌交相作用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起了越来越严重的信贷危机。

在办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可以出售所购住房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住房卖出,即使能够卖出,住房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就会发生严重震荡,并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住房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严重程度,这便是美国次级债危机。在危机的初始阶段,危及仅仅存在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货款市场上。但是,随着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逐步加剧,市场预期更加悲观,住房价格进一步下跌,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也受到冲击。随着次级债危机中住房价格的一跌再跌,越来越多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的借款者发现,他们购买的住房市值已经低于住房抵押贷款的本息,于是即使在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到了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不仅如此,银行的信贷危机很快波及到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发行基础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市场,进而影响到了整个证券市场,最终酿成了一场深刻影响美国经济的金融危机。

反思美国次级债危机可以发现,引发本次危机的恰恰是住房消费,而不是住房投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者绝大多数是那些少数族裔和低收人者,这些弱势群体通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来购买住房,用于自己居住,而非用于投资。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美国次级债危机从现实层面对传统理论中关于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冲击,即不仅住房投资能够引发金融危机,住房消费同样也能够引发金融危机。

三、对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的重新解读从理论层面修正了传统认识

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了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人们对于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传统认识。而这种传统认识追根溯源是基于传统理论对于居民购房性质的分类,即对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的认识。

本文认为,从经济学理论层面而言,对居民购房性质的研究至少存在三种分析视角:其一,基于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的分析视角;其二,基于需求目的的分析视角;其三,基于虚拟经济理论的分析视角。在不同分析视角下,对于居民购房性质,或者说对于何谓住房消费、何谓住房投资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每一种结论都建立于自己独特的分析视角之下,亦即只有基于各自独特的分析视角,才能找到其结论的合理性。对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在多重视角下的重新解读,从理论层面修正了传统认识,为重新审视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重建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奠定了根基。

(一)基于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分析视角下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是当代最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所有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是SNA最主要的内容之一,GDP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四部分组成。基于SNA的分析视角,在新房市场上,居民购买的住房无论是用于自己居住,还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都属于投资活动。

SNA之所以如此设计统计口径是基于商品住房的特殊属性。GDP用来衡量给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对于普通消费品而言,人们会在一个给定时期内购买它,并在该时期或比该时期稍长的一个时期里消费掉它,因而购买这些商品的支出被归为当期消费。但住宅与普通商品不同,它是最典型的耐用品,使用寿命长久,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持续的服务流。虽然住房服务的消费可以绵延很久,但对住房的购买支付却是在某个相对短的时期内进行,住房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在时间跨度上存在极大背离。对于GDP及组成GDP的消费、投资等流量指标来说,这种背离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严重偏差。如果将购买住房的支出计人当期消费,无疑极大地高估了当期的消费支出,于是在SNA中,仅仅将住房服务视作消费品,将房租计人消费。可见,如果基于SNA分析视角,在新房市场上购买住宅,无论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都属于投资活动。而享受住宅提供的住房服务,并为此支付房租的行为属于消费活动。同时,GDP仅仅衡量现期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非现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即旧货的购买并不计人当期GDP,因为旧货的交易反映了一种资产的转移,并不是经济价值的增加,因此旧货的交易并不包括在当期GDP中。所以,居民在二手房市场上购买住房,无论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不在SNA的考察范围之内,所以居民在二手房市场上的购房活动既不是住房投资,也不是住房消费。

(二)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下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显然,传统理论对于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的认识绝非基于SNA分析视角,而是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在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下,研究者根据居民的购房目的来界定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他们认为吃、穿、住、行是人的基本消费集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前提。满足居住需求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租住他人住房;一种是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由于居住需求是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而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是满足这种基本消费需求的一种方式,于是一些学者就得出居民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的行为属于消费活动,而被购买的住房属于消费品的结论。同理,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居民购买住房,如果不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而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那么这种购房活动与购买工业、商业或办公等非住宅房地产的行为一样,属于投资活动。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对住房投资和住房消费的界定,是通过分析商品用途来判断其被购买的行为属于投资活动还是消费活动。这一分析方法在理论研究和日常思维中被普遍使用,获得人们广泛认同,以商品用途来区分投资品和消费品不仅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概念的划分上也做到了逻辑自洽。然而,使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商品住房及购房活动的性质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商品住房有别于普通消费品的特殊性。

许多学者把居民购买的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看作是消费品,但他们却忽略了其有别于其他普通消费品的特殊性,而试图用研究普通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

的方法来研究商品住房的价格形成与波动,即试图仅仅使用实际经济因素如人口数量、居民收人水平、就业率等指标来解释和预测住宅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这就忽略了商品住房具有的有别于普通消费品的虚拟资产属性,采用这样的方法做出的预测往往是失败的。Quigley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使用1986-1994年美国41个大城市的截面数据,根据居民收人、家庭数量、人口数量、就业量、每年房屋建造许可和开工数量、空置率等实际经济变量及商品住房价格滞后变量对商品住房价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解释变量对商品住房价格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难以预测价格变动的拐点,即使是预测最准确的模型错误率也高达52.73%.这是因为随着商品住房虚拟资产属性的日益增强,其价格波动越来越受到货币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因素的影响,而实际经济因素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在逐步减弱。事实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认识到了房价的特殊性,他指出“房价只由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而与一般生产价格或产品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

由此可见,虽然可以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合乎逻辑地区分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但是该结论仅仅在这一独特视角下才能成立,而超越这一视角,推广到更为广阔的范围中,这一结论便失去其合理性。如上所述,研究者不能突破这一独

特视角,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理解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涵义。因为住房消费与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行为大不相同,集中体现在商品住房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其价格的形成与变动遵循着不同于普通消费品的特有逻辑。传统理论对于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认识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之下。所以,传统理论中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涵义仅仅在这一独特视角之下才具有合理性,即仅仅在“住房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这一意义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并不能找到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性,也同样找不到住房消费对于金融危机存在“免疫力”的丝毫证据。

正如下文所述,金融危机往往是由虚拟资产价格的强波动性引发的,从虚拟经济分析视角来看,商品住房具有虚拟资产属性,其价格具有强波动性。正是房价的强波动性,才是房地产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从虚拟经济分析视角看,传统意义上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并无二致,二者均具有投资活动属性。

(三)基于虚拟经济视角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我国部分学者开始研究虚拟经济现象,这一研究很快得到社会承认。2002年10月,“虚拟经济”一词被写人了十六大报告。虚拟经济研究对于深化关于房地产属性的认识意义重大。虽然对于什么是虚拟经济和虚拟资产尚未达成一致定义,但是人们基本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虚拟资产是指金融资产以及具有类同金融资产属性的其他资产形式,而房地产就是除了金融资产以外的最主要的虚拟资产形式”。[5l0由于房地产具有虚拟资产属性,所以它有别于普通资产,而与货币、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具有某种相似性。

第8篇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第9篇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对经济效率的研究比较早,并且研究分析较为深入,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而对金融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对金融效率的关注源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金融发展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

经过短短30年的演进,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成果:一是1973年的麦金农·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学术界简称为“金融深化论”;二是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论”;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学者提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前两种理论对“金融效率”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而中国的学者则对“金融效率”提出了明确的界定。

关于“金融效率”的内涵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王广谦(1997)认为,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运作的能力;杨德勇(1999)认为,金融效率是指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效率,即把金融要素(人力、物力、各类金融资产的存量和流量)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王振山(2000)、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2004)认为,金融效率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白钦先(2000)认为,金融效率为金融资源在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内部系统之间配置的协调度;郑旭(2005)认为,金融效率就是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金融效率内涵的认识和分析

我们认为,金融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金融效率也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在实证研究中,国内学者对金融效率涵义的不同理解是无可非议的,对金融效率作不同的分解、分成不同的层次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由于我国学者对于金融效率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对金融效率这个概念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考察,我们认为:金融效率是指资金融通和运用的效率。我们把金融效率划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两个层次。宏观金融效率是指金融体系资金融通状况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促进效率;微观金融效率是指资金在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融通和运用效率。这也就是本文主张的基本内涵。按照这一思路,宏观金融效率主要包括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金融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微观金融效率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企业的融资效率。本文将重点对国内宏观金融效率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数据采集的相关说明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是企业融资的两个重要途径,图1对比了这两种渠道的比重。从1991年到2008年,除了2000年外,通过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占比都在20%以下,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个艰难的旅程,而通过银行贷款筹集的资金在80%以上,客观说明银行贷款是国内企业尤为重要的融资渠道。鉴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绝对优势,在下面的分析中所用到的数据将主要以银行的数据为主。

四、宏观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金融效率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宏观金融效率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融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存贷比、新增贷款生产率。鉴于宏观经济学上也有这样的概念和指标,本文以下将宏观经济学上的储蓄率、投资率称为国民储蓄率、国民投资率。为了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作一下说明。

1、融资率。等于新增存款/GDP,它综合反映金融体系的资金(储蓄)动员能力,表明GDP中通过金融机构转化为储蓄资金的比例。

2、储蓄投资转化率。等于资本形成总额中来源于贷款的资金/存款增加额,该指标用于近似反映整个金融体系的储蓄转化为生产领域投资的效率。

3、存贷比。等于贷款额/存款额,反映间接融资渠道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与上一个指标相比,这个指标从总体反映银行体系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4、新增贷款生产率。等于新增GDP/新增贷款,这个指标反映每新增一个单位的贷款带来多少单位的GDP增量,反映新增贷款的生产能力。

5、私营企业获贷比。等于私营企业所获贷款额/贷款总额,它反映了在银行体系的贷款中有多大的比例流向私营企业。

以上几个指标的选取与资金的流向是一致的,分别与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的流向相对应。通过量化的指标可以对宏观金融效率的现状有直观的认识,以下是我们对这些指标的考察和分析。

五、我国宏观金融效率的分析与考察

1、储蓄投资转化率。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在1991—2008年共18年间,融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存贷比、新增贷款生产率、国民储蓄率的均值分别为20.42%、37.94%、85.66%、102.35%、42.6%,前四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则如图2所示。

(1)融资率的经济意义是一个单位的GDP中有多少单位转化为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存款),均值为20.42%的融资率意味着一个单位的GDP中有0.2042单位的GDP成为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在趋势图上,金融机构的融资率表现为在20%上下波动。与国民储蓄率的均值42.6%相比,金融机构的融资率为20.42%,表明国民储蓄中有一半是以金融机构的负债形式存在。

金融机构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就是促使资金从资金供给方向需求方流动,使国民经济的运行顺畅进行,金融机构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和存贷比是反映这一功能的指标。

(2)金融机构的储蓄投资转化率的经济意义是指每一单位的新增存款转化为多少单位的资本。资本是实体经济运行的基础,统计上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投资,金融机构融资来的储蓄只有转化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运行才能带来价值的增值。从图2看,该指标以37.94%为均值上下波动的变动趋势,而且其波峰和波谷与融资率恰好相反,表明每一新增的存款中,有0.3794单位转化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