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3 17:32:53
导语:在智能城市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智能井盖 物联网 RFID
中图分类号:TB381 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1.1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市政、电力、通信等部门有大量市政设备、资产需要管理。其中井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项。大量在外井盖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时监控管理手段,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移动、偷盗井盖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相关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而且丢失井盖的井口也会对道路上的车辆、行人造成极大的危害,对社会安定、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住建部于2013年4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窨井盖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包括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房产(物业)、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实行井盖的数字化管理,实现社会资源有效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人身安全。 虽然市政井盖的管理需求是非常明确的,但是目前大量的户外市政井盖还基本靠人员手工巡查管理,无法实时有效的获得设备的信息,面对异常情况无法实现实时监控和快速高效的管理。
1.2 思路
基于上述市政井盖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所提出的井盖智能管理系统,采用基于 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城市井盖和事件管理的智慧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创新市政井盖管理模式,完善市政井盖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并实现现有相关资源的共享,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 原理
2.1 工作原理
井盖智能管理系统是基于市政管理相关部门对市政井盖管理的需求,实现对井盖区域定位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系统整体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个部分组成。感知层网络平台建立后,为市政井盖上安装内嵌有各种传感器的电子标签,当其姿态、位置或状态发生异常变化时,其上的电子标签通过传感器立即感知,并向附近的基础服务网络智能网关即基站发送报警信息,该报警信息通过智能网关上传到监控中心,管理人员通过系统管理平台,就可以在电脑屏幕前,第一时间看到管理对象的状态变化和报警信息,为采取行动措施极大地缩短了响应时间,从而为这些市政井盖提供了低成本、实时高效的监控管理手段。
基站通过 RFID 技术接收井盖信号,并通过 Ethernet 或 CDMA通信方式,将信息传送至路灯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将前端感应装置编码、编号和位置信息与 GIS 地图结合,迅速判断被监控对象的位置与状态并进行报警,报警将通知市政部门管理中心及相关人员手持终端,可及时迅速地调动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解决故障,消除安全隐患。
系统还可实现信息录入/导出功能、报警显示功能、报警联动功能、卡-卡联动功能以及信息查询统计功能,通过内置的模块对区域内井盖进行数量统计管理,方便盘点清算工作。井盖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将有源RFID 标签固定在路灯灯杆的杆体上,通过射频识别传输技术将 RFID 标签上的井盖信息发送到周围的 RFID 基站上,RFID 基站接收到信息后通过 Ethernet 或 CDMA网络传输到市政管理中心平台,由管理员对相关日常、报警等信息进行及时管理。
2.2 RFID介绍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其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而且可以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和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因此其操作的快捷方便是一大优势。
RFID 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其系统一般由读写器(READER)、电子标签(TAG)和中央信息系统三个部分构成。其工作原理也非常简单:读写器通过主动(无源电子标签)或被动(有源电子标签)方式获得电子标签的信号,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目前市场上无源电子标签占据 80%以上份额,而有源电子标签不足 20%。
在物联网逐步搭建的过程中,要使物与物之间建立“联系”或者产生“智慧”,那么进一步的交流和控制前,首先就必须了解物的独特属性,即物的身份、位置和状态。这就是 RFID 射频识别技术为什么如此受到重视的原因,因为它生来就是用于进行非接触式的身份识别和状态描述的。
因此,应用有源 RFID 技术实现对市政井盖身份识别、状态监测的智能化管理是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根据市政井盖管理中心对相关市政井盖的管理需求,通过在道路上架设特定的射频信号接收终端即基站,为井盖加装 RFID 电子标签,实现状态监测、非法报警、定位追踪等智能管理功能。在市政设施发出报警信息时,系统能够及时调度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解决故障,消除安全隐患。
3 方案
3.1 架构
井盖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灯杆上固定安装基站,通过设置倾角检测模块的报警角度,对井盖进行监控,当井盖被非法移动或打开后,基站利用 RFID 技术接收信号信息通过 Ethernet 或 CDMA网络将信息传送至相关管理部门总控/分控中心,将前端感应装置编码、编号和位置信息与 GIS地图结合,迅速判断位置与状态并进行报警,报警将通知管理部门报警中心及相关人员手持终端,及时迅速地调动市政部门工作人员,实施联动调度。
图1 系统原理图
井盖内置倾斜及振动感应一体的电子标签,井盖状态正常时,电子标签处于休眠状态,当井盖异常开启时,电子标签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对于安装有电子标签的井盖,在其被盗走的过程中,系统可以实现实时的定位和跟踪,便于管理人员找回井盖并协助警方抓捕盗窃嫌疑人。
3.2 组成
系统整体由2.4G基站、标签和系统软件3个部分组成。
基站
基站为智能长距离读写器,是物联网系统的信息中枢设备。基站不断采集周围定位卡发出的射频标识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CDMA网络)上传至采集服务器,为物联网系统提供高精度、实时数据采集。
标签
(1) 射频发射功率小,只有-10dBm,对人体无伤害;
(2) 超长工作时间。电路采用低功耗设计,降低电路功耗,一节纽扣电池可以维持定位卡正常工作2年;
(3) 采用有源 RFID 技术,数据自动发送,无需唤醒机制;
(4) 定位卡支持激活和休眠模式;
(5) RFID 和传感技术的完美结合相结合。标识卡采用加速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实现倾角、震动和光线强弱的检测。
(6) 支持双频工作,具有低频唤醒功能。
(7) 具有防撕报警功能。
(8) 采用高性能锂氩电池适应在户外高低温环境下工作。
软件
井盖智能管理系统软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定位显示功能、报警管理功能、地图显示、用户管理和统计报表管理等。
图2 软件示意图
结 语 采用基于 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可实现城市井盖和事件管理的智慧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创新市政井盖管理模式,完善市政井盖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并实现现有相关资源的共享,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向红;;城市路面井盖管理问题探讨[J];市政技术;2009年06期
[2]曹红兵, 魏建明, 刘海涛. 无线传感网中多传感器特征融合算法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1):166-171
[3]向西西, 黄宏光, 李予东, 等.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混合无线传感网覆盖优化[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6):2273-2275
关键词:智能交通安防集成;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由于近几年来交通行业的大规模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道路拥挤的问题变得严重。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因此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这种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从根本的角度上实现在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道路拥挤的问题也得到解决。进一步实现交通行业更加智能的发展。
1 智能交通集成现状特点
1.1 智能的信息感知
1.1.1 卡口智能抓拍:卡口摄像机前端高清抓拍机集视频采集、视频处理、车辆信息识别等核心功能于一体。
1.1.2 违章自动检测:电警摄像机内置具有车辆违法检测、识别可对多种违法行为进行检测和记录,同时具备通行车辆抓拍和记录、全天视频监控录像、交通参数采集等多种复合功能。
1.1.3 人脸抓拍比对:高清人脸抓拍服务器内嵌人脸抓拍算法,可对图像中的人脸进行自动抓拍和上传,建立人脸信息数据库,提供黑名单预警、人员布控、人脸检索、大库比对等智能化应用。
1.1.4 智能分析处理:智能运动跟踪、高清视频拼接、视频智能分析等多项智能应用技术,变被动式监控为主动型防范,大幅提高视频使用效率。
1.2 强大的实战应用
1.2.1 可视化图上作战:依托公安PGIS系统,实现人、车、物的轨迹刻画和案件线索分析,提高案件侦破的效率,同时实现可视化指挥调度功能。
1.2.2 实战化视频应用:融合视频标注、视频摘要、智能排查、浓缩播放、图像增强、图像编辑、万能播放器等多样化的智能工具.提高视频侦查的工作效率,缩短反应时间、减少人力耗费。
1.3 指挥调度
1.3.1 线上线下“双巡防”模式:建设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出城有卡口、城中有岗亭的指挥巡防模式,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大幅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1.3.2 “可视化”贯穿指挥全过程:以PGIS地图为载体,将时间、空间有机结合,实现报警定位为可视化、街面警力分布可视化、警力现场处置可视化、处警过程可视化。
1.3.3 “一键三能”缩短响应时间:支持快捷操作工具,一键快速布控警力,一键图上点击通话、一键警情同步,实现了指挥的扁平化,大大缩短了指挥调度响应时间。
2 智能交通集成在智慧城市的创新应用
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只会城市中就需要相应的智能交通的参与,这种智能交通的参与会使得城市的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而且在现在智慧城市的扩大过程中,相应的监控系统和高科技技术的增长仅仅只依靠人力管理是根本不行的,因此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智能交通。通过高科技的手法对交通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智慧城市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且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技术向实用性的跨越,实现监控与相应卡口达到统一管理模式。对汽车的搜寻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号牌输入就可以找出该辆车的行驶记录,这种做法对公安机关追查相应的车辆起到及时有效的作用。这种技术手段除了这一项作用之外还存在相应的特点,在这里笔者对这项技术手段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2.1 具有广泛的兼容性
总的来说使用相应的智能交通的最大受益人就是进行侦查的公安机关,而且这项技术手段在进行相应的公关机关的侦查中除了有效的监督之外还可以对设备的异构、软件和数据进行相应的兼容,从根本的角度上实现小投入大收获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进行相应的多样化接口的输入会让输出,使得这项技术手段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功效。另外对兼容性的体现也并不是单一的体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相关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对相应数据库的对接、异构平台的对接和不同厂家的硬件进行对接。在三个方面最根本的功能和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监控手段对相应的信息、第三方平台的数据进行对接,另外对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设备还需要适当的方法建立一套统一、可扩展的体系,从而实现最大的兼容性。
2.2 具有开放的扩展性
前文中所说的与相应的异构平台进行相应的对接,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内部进行相应的集成处理。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在于进行相应的侦查工作时能够从根本的角度上实现特殊的要求特殊定制,从而进一步为公安交警部门实现优秀的实战平台。
2.3 数据深层信息研判
由于把我国拥有汽车的数量比较多,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系统需要进行研究的数据非常多,不仅如此还需要从众多的数据中找出相应的风险,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同时还需要为相应的侦查工作提供研判分析数据而且系统通常使用卡口和监督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使得为各个部门的侦查工作提供有力的线索。
2.4 GIS系统的应用
通过电子地图可实现对布控报警的迅速定位以及对特定车辆的轨迹分析。还可以对设备进行管理,操作界面直观方便,能从广泛意义上来实现对前端设备的信息誉里、了解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又游旨定设备进行参数配置等一系列的功能,可操作性强,便于灵活地调度和跟踪,处理报警言息等。
2.5 贴近实战的管控业务
通过与三台合一系统集成对接,实现了接处警业务,并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实时查询定位警力,实现快速高效派警,实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时可以控制事发地点的信号、诱导系统,已实现交通疏导。针对重大事件,平台提供特勤预案业务。制定特勤路线(区域),执行时会自动联动路线(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有效的监控周边情况,并实现交通的畅通。
2.6 交通诱导系统
诱导主要为交通指挥人员实时提供各路口和路段的交通状况,例如:路段的拥堵状况、信号灯状态等。这些信息能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和处理预案,并通过由广播电视媒体和前方交通诱导显示屏及时信息,告知路面驾驶员和行人,进行有效的交通疏导。
结束语
在现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相应的智能交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在很大一方面是由于现在交通设备的不断增多和相应的道路容易发生堵塞而设立的。而且在很大程度来说进行相应的只能交通能够使得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交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而且还能在一定的角度上为现在社会上通过道路犯罪的案件进行破除,从而更好的促进相应的智慧城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勇.赴美国学习考察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思考[J].青海交通科技,2016(1).
关键词:智能交通;设计;通信系统;城市快速路;通信管理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076-02
通信系统是智能交通可以正常运行的保障,其在交通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网络的畅通才是进行智能交通的首要前提。其可以提高对警力的调动,以及反应能力,智能交通的通信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定位技术、图像技术应用无线或者有线技术对城市的道路交通进行信息反馈和指挥调动。
1 城市智能交通现状
城市快速路的发展趋势便是建立交通智能的通信系统,智能交通所运用的通信系统是自动控制、通信网络、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化分析定位系数等对交通运行系统的改善和情况具体分析,目的就是为了对其现有的交通情况堵塞进行解决,提高交通效率、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行驶时间,降低环境污染。建立良好的交通环境使城市快速路更高效、管饱、舒适、边界、安全。
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从其他发展趋势来看,对交通道路维护和解决其紧张的办法,已经不仅仅是对交通设施的简单建设了,对智能系统的实际应用才是解决交通紧张的最有效的办法,由目前国外的发展现状来看,智能交通系统就是交通诱导系统、智能化分析、定位系统、自动控制、通信网络以及信息系统的综合运用,以此来改善交通问题。
2 通信网
建立良好的智能交通系统,首先需要考虑通信网。先进的交通指挥管理调度以及警务系统、驾驶员信息的管理、交通警卫跟踪管理显示信息系统、事故报警管理系统、停车调度管理、交通信号控制管理系统、路况视频检测、交通违法抓拍系统等都是建立城市智能交通的必要因素。
城市的交通系统智能化管理是基于交通管理信息的先进采集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系统来进行智能交通的管理操作的。
3 通信管道设计
通信管道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信管道首先要符合公安部门和交警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基本需求,符合国家交通道路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通信管理需要暗埋,通过具体的实际建设对此敷设。所以应与道路同时进行建设;三是管道的容量方面应有适当的余量,这样可以满足未来建设道路的需要以及发展形势,与道路建设相呼应,以免造成该管道等其他二次建设造成额外成本开支;四是在电信以及供电箱变等公司的通信点为标准来作为引点依据在高架桥梁下引点;五是路网的管道设计需要具备系统性。智能交通管道地面的其他地下管线、建筑物和通信管道的最小净距离,见表1。
[表1 智能交通管道地面的其他地下管线、建筑物和通信管道的最小净距离] [
后敷设主干排水管时,其管道间的平行净距离与施工沟应大于1.5 m。当排水管下部有管道穿越时,交叉的净距离应大于等于0.4 m,并对通信管道进行包封处理,自排水管道和包封长度两侧都应长出2 m。在2 m范围内的交越处燃气管杜绝做附属设备和结合装置。如遇到上述情况且无法避免时,应对通信管道做好包封处理。在电力电缆进行防护施加保护管时,其交叉净距离为0.15 m即可。
4 通信系统设计
4.1 设计原则
通信系统的设计应结合现阶段的通信需求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对通信接口进行适当的预留,避免发生冲突而导致的二次施工以及管线变更等情况发生;通信系统的结构应设计为模块化结构,使未来的通信扩容方便快捷;兼容公安和交警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符合其相关条例和需求;随着时代的变更,应逐步进入光进铜退的进化,通信系统尽量用光缆进行通信。
4.2 接入特点以及其业务
城市快速路的通信系统分为数据以及视频图像两类。视频图像主要来自视频监控的子系统,其对视频数据量较大的实时传输,造成了较大的传输压力。数据业务主要为入口匝道控制、交通参数控制、违法取证、交通信号控制、信息诱导的子系统所产生的相对较小的数据信息量。
4.3 组网分析
高速公路的通信网主要有以太网、ATM以及SDH等应用技术。城市快速路所应用的通信系统主要有数据传输、进行视频的以太网技术以及点对点的光端机传输。通过光纤传输的都可以被叫做光端机,PCM是时分复用设备,有光纤传输和E1传输两种方式,E1接口传输时,一般叫做PCM复用器,PCM的主要是电话接口,在光纤传输时,普遍称之为电话光端机。光端机有数据光端机、视频光端机以及复用光端机。
以太网技术常用的交换机有千兆交换机和百兆交换机。进行信息传输时用以太网技术,可以保证其可靠性以及实质性,其存在可维护性等优点。工程的实际应用中往往运用以太环网,即通过光纤连接将以太网交换机连接成环。
视频信息的信息量在较小的情况下可与数据信息进行传输,这样便组成了数据视频复用的通信网络。
5 通信系统发展趋势以及建设模式
通信系统是由城市的交通部门进行处置突发事件和事故以及指挥调度、管理疏导交通、警务政务管理、视频检测的违章记录等。我国的通信系统并不是很发达,但是在短短的时间中发展到如今水平,已经对我国的交通有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通信事业的滞后现象目前制约了智能交通的发展,交通管理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智能交通的规模性和系统的发展,科学性、网系化、规模化、智能化、现代化等。
原有的通信方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的通信需求,前端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光纤环网来传输高清视频、图像等数据,实现各种控制器和设备间的长距离通信并支持快速冗余,确保在出现一个网络断点的情况下自动恢复网络的连接,是通信发展的必要趋势。
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是信息发展的全新阶段,计算机是人工操作的数据传输通信网,其应用与开发是通信发展的一个全新概念,对新鲜事物的应用和结合有助于智能交通的发展进步。
5.1 运行光纤系统的必要性
未来的智能交通所存在问题在于智能信息量的增大和膨胀导致信息无法正常运作,所以,要对光纤系统进行充分的研究与认识,将其运用到多种有线通信的方面,让光纤系统的运行优势在智能交通中的发挥更加淋漓尽致。
5.2 充分认识通信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新概念
通信发展的新阶段就是与计算机相结合,计算机是人工无法比拟的通信指令主体,计算机是数据传输的新型,要对其新型的概念有绝对充足的认识,应用新概念使智能交通系统更好的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5.3 有线无线的互通互补
在城市交通的管理工作中对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相互通信的应用,是对智能交通系统的一种保障,使其更好的运行是科学技术发展对交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信网需要实现无线转有线、有线转无线、无线和有线互通、不同频率的自动转换、智能化转接等互通互补的多样方式转接,给无线局域网和有线局域网带来新的技术发展领域和技术革命。
5.4 跟踪定位技术的应用
交通的管理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其管辖范围大、活动范围广并且具有复杂的保障管理任务,交通管理应用卫星定位技术是理想的通信手段,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型技术的融合,使交通管理的更加通畅。
6 结 语
我国通信系统技术还存在一些弊端,即便如此,目前我国的应用实践情况已经为交通的顺畅提供了基础保障,本文通过对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应用中的具体事项进行总结,为更好的发展道路交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启鹏,张杰.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通信系统[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2).
关键词 智能化;控制;管理;城市供热;应用
中图分类号T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196-02
目前,随着城市化的日益发展,城市的相关基础设施也不甘示弱,也正处于不断建设中。其中作为基础设施之一的城市供热,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生产等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如何更有效地对城市供热网进行管理和控制,是城市发展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城市供热系统是由热源、热网、热用户(室内采暖系统)组成的庞大、封闭、复杂的循环系统。随着城市供热管网建设的高速发展,由单一热源到多热源,管网规模不断地扩大,热用户与设备数量也在急剧的增长。如何有效管理城市供热系统的设施设备,提高热网运行的效率,节约能源正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1 城市供热
1.1城市供热系统
在整体上看,城市供热是一个系统,主要由热源、热源网、热用户等组成的,在结构上呈现网络状,整体庞大且封闭,复杂性极强。目前,伴随城市供热管网络的不断建设,城市的供热模式开始由单一热源转变为多种热源,供热管网络也在逐步扩大,热用户和 供热设备也在呈几何数据增长中。所以,如何对城市供热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城市供热系统的现状
当前,城市供热网络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一次水直接供热,二次水间接供热,从热源上看又有锅炉高温热水和电厂蒸汽两种形式。在早期时候很多城市供热大多采用二次水间接供热,但少数也采用一次水直接供热,特别是一次蒸汽直接供热,虽然一次水直接供热结构简单且一次供热投入低廉,但因其在安全性、使用效率以及能源使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逐渐被淘汰,目前大部分城市供热网都不再采用这种方式,不少已建的一次水直接供热网也开始改建技术,转向为其他的供热方式。 与一次水直接供热不同的是,二次水间接供热,虽然资金投入高,但其使用效率高,供热系统相对稳定,且安全性强,在目前的城市供热中深受欢迎。
1.3 城市供热系统在控制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虽说二次间接供热方式安全性高,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但是城市供热系统在具体的控制和管理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造成供热系统整体上的不完善。专业人士知道换热站,作为二次水间接供热的核心,在城市供热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将从锅炉中来的一次高温热水或电厂来的一次蒸汽中产生的热能转变成二次中、低温热水直接传递给用户的枢纽环节。但是,在目前城市中对换热站的控制与管理却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或者是相关的操作人员技术不到位,或者是虽然有全自动操控换热站,但由于站内无人看守,一旦换热站出现问题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从而延误维修的最佳时间,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2 智能化控制
2.1智能化供热原理
如何在城市供热中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其实在物理学研究中,智能化控制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在运动中保持热量的收支平衡。在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进行热量平衡控制。这是进行性智能化控制管理的基础条件。它是指各热源和各换热站在一个周期内提供的热量总体平衡。物理学上热平衡的方程式如下所示:
∑Q=∑H出-∑H入
其中,ΣQ代表整个系统与环境的热量交换和,ΣH出代表换热站供给用户的热量总和,ΣH入则代表是供热源提供给换热站的热量总和。
热平衡式属于物理学上能量平衡的特例,在实际的供热过程中,换热站供给的热量与热源供给的热量往往不相等。
第二则是进行无人值守模式。 无人值守模式其实是对热量平衡控制的进一步深化,即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热源和换热站提供的热量保持相对的平衡,从而维持城市供热系统的正常运作。
2.2 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2.2.1气候补偿
气候补偿,是智能化控制中常见的方式,即通过控制换热站二次间接供水的温度降低换热站提供的热量,从而既可以减少成本,又可以提高用户在接受供热过程中的舒适度,一举二得。 其中最好的做法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直接采用热量平衡方式进行供热控制,而是先建立二次供热温度和室外温度对应曲线,再通过换热站的转换中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调整,按阶段分季节地进行所谓的曲线供热,这样做可以尽量减低供热的复杂性,提高供热的实际效果。
2.2.2 无人值守操控
上面讲到无人值守操控是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第二种模式,通过在换热站内设置自控设备,进行如自动控制水温、补水、排查故障等作业,而无需操作人员进行值班管理。 这种模式的好处之一在于降低了实际操作的劳动强度,既减少了劳动人员的使用成本,又相对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其次由于采用智能化控制管理后,极大地降低了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从而增强了城市供热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2.3 换热站控制
通常情况下,对换热站进行控制的几个方面主要包括调节二次供水温度,控制蒸汽压力,管理换热器水位及保持热网定压稳定等,换热站的主要作用就是用锅炉提供的高温热水或电厂提供的蒸汽转变成可供用户直接使用的二次中、低温水。在整个城市供热过程中,一般会有一个总换热战和好几个可调峰换热站同时对用户进行供热取暖。
3 运用调度管理系统对城市供热进行智能化控制和管理
3.1 调度管理系统
调度管理系统是针对大型建设所开发出来的一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调度中心和通讯网。调度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以太网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用户,用以显示数据、管理资源及内容等。通讯网则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以城市供热系统为例,通过通讯网,可以将锅炉房、电厂及换热站等热源的相关资料传输到调度中心,再由调度中心进行分析,将数据信息等给用户。
3.2 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基本方式
其实,调度管理系统即是对城市供热进行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的最好方式之一,但是根据城市及用户的实际情况,我们应综合其他因素总体考察研究最佳的控制模式。不仅要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养和指导,还应当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通过对各热源和换热站的供热量调整,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整个城市供热系统,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4 结论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城市供热网如何控制和管理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在观察几个供热项目运用以上方法后的使用结果,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可以显著地提高供热公司的供热效果,但由于知识所限,本文所论述的一些方法只是该领域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对城市供热网的管理和控制方面,还可以有进一步地改进和优化,为城市中的用户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周志廉.关于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思考[J].经济丛刊,2006(1).
[2]吕传玉.DRN节能阀在公共建筑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9).
[3]赵玉甫,王要武.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9).
[4]朱凯.浅论我国城市供热体制改革[J].能源与环境,2006(6).
[5]张睿.试论我国城市供热体制的改革[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4).
关键词: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研究;应用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各行各业都随之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于水资源整体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就目前而言,国内供水调度系统普遍为自来水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在数据采集、数据应用、数据信息整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在此背景之下,业内人士研发出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为满足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标准提供了有利条件。
1 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基本构架
1.1 系统的硬件结构
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本身能够采集到供水生产领域的所有数据,包括配水系统、源水管线疏水系统以及净水系统中的数据。其中,配水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加压泵站信息、监测点信息、高位水池信息、用户用水信息、水流量信息、水质信息、液位信息以及压力信息等[1]。源水管线疏水系统能够自动采集水质数据、水源数据和水量数据等。而净水系统则能够自动采集进水厂的实际进水参数、出水参数、沉淀参数以及过滤参数、水流量信息、水质信息、液位信息以及压力信息等。针对不能自动采集到的各项参数,则需以人工的方式进行采集。
系统的硬件结构当中,由于所需功能和存在位置存在着差异,因此硬件系统又可以细分成许多子系统,最底层的是大用户计量体系、水源信息采集体系、管网信息采集体系、加压泵站信息采集体系以及净水机构自控系统等,主要负责采集并管理远端系统各项数据。而第二层则为生产数据库,结合生产分析结果与报表需求,系统把数据采集的子系统当中的各项采集数据储存至数据库内。第三层生产信息的管理平台,该平台本身具备商业智能,其任务包括生产调度――生产分析――报表生成――业务智能管理等。
1.2 系统的软件结构
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在对自来水公司各项信息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对调度管理级当中数据库的应用层、自来水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层、商业智能级当中的报告层、生产分析层的全面覆盖。系统软件的底层以实时数据库系统、组态软件为主,信息管理应用与信息集成平台则可以提供指标计算、生产管理、绩效计算、质量分析以及计划调度等职能,借由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确保自来水公司商业系统获取到集成支持。最上层则为信息门户的各个功能区,可以从IE浏览器当中直接呈现出所有信息[2]。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的软件结构以制造执行系统(MES)标准体系架构为基础,在合理利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计算机技术,拖动系统功能朝着先进性、平台化以及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2 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基本模型
近年来,城市供水日常管理活动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复杂化、综合化、技能化特征,而传统意义上的各种供水调度系统也已经无法满足城市供水日常管理活动的基本需求。在此背景之下,需要各自来水公司最大限度摆脱信息孤岛,通过开展信息互联活动,确保各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均能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
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通过和其他的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及综合,在对自来水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各项技术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化调度、数据管理、预测供水的负荷以及计算管网的水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功能。与此同时,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还可以和水力模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中各项应用职能、数据进行有效协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信息利用整体价值,而且系统的实际应用功能也可以得到有效拓展。
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供水数据的分析平台方面以对象关系数据库为基准,将其视作系统数据的主要仓库,通过开展数据挖掘活动以及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活动,实现对自来水公司供水、生产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水源信息、管网信息以及净水厂信息等数据的迅速累积,供水的各项生产数据也随之愈加丰富,并成为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实际情况的直接表现,通过对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定位及深入分析,在对调度程序进行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确保城市智能化供水程序的安全性及稳定性[3]。除此之外,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在立足于城市供水基本特性的基础上,还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海量城市中的各项供水数据,当自来水公司进行供水调度研究以及决策等环节,都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确保决策工作的精准性与合理性,为为自来水公司带来更多生产效率。
3 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的各项优势
一般而言,供水管网水流量及压力、净水厂的出厂压力及出厂流量、加压站压力及流量、自来水公司压力及流量等方面均会呈现各种出数学关系。鉴于此,基于自来水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所采集到的各项历史数据及实时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合理转换之后,即可将其直接应用于城市化供水调度系统的各个水力模型中,就能够实现对供水系统相关变量关系动态模型的直接表达。就具体实用程序与实践程序来说,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本身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优势,具体如下:第一,较之传统系统,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在统计方法、统计效率、数据挖掘程序等方面都有优势。在对数据维度及深度进行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再有序整理各项历史数据,使之成为决策环节的重要信息[4]。同时,通过对各项信息进行合理加工,还能使之上升到知识的层次,确保宏观模型构建程序能够朝着便捷化、智能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第二,通过对人工智能化方案进行合理利用,当管网的工况系统中出现数据异常变化等情况时,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分析及处理,还能对系统参数、系统状态等进行自动调整,有助于提升宏观模型在自我适应方面的能力[5]。
4 结束语
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对于数据收集程序、过滤程序、加工程序、整理程序以及利用程序等方面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提升数据收集程序与整理程序的整体精准性和及时性,需要对对象关系数据库当中的各项历史数据进行充分利用,使之成为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实践程序中的重要数据源,再通过合理把握及利用系统的硬件结构、系统的软件结构,在深入研究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的各项优势,从而为自来水公司带来更多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晓振.PPI协议分析在供水调度系统SCADA中的应用[J].城镇供水,2013,1(1):956-958.
[2]赵晶晶,许峰.基于分解的混合多目标进化算法在供水调度系统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3,12(2):127-129.
[3]方波,张帆,左斌,等.SCADA系统在城市供水管网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2,25(6):123-125.
[4]曹永强,王本德.模糊随机可靠性理论及其在供水调度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119-121.
[5]戚明杰,赖华.城市智能化供水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自动化仪表,2014,5(5):34-37.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设计;智能化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工程的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继出现了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医院等都以智能化建筑为基点生发开来。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对建筑安全的管理以及处理相关的安全隐患工作。建筑智能化系统如何正常应用到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给排水工程的分类
给排水工程是用于水供给、废水排放和水质改善的工程,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古代的给排水工程只是为城市输送用水和排泄城市内的降水和污水。近代的给排水工程是为控制城市内伤寒、霍乱、痢疾等传染病的流行和适应工业与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当前社会中的给排水工程,已经作为一种有效控制水媒传染病与水污染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市政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给排水工程的分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活水系统
(1)水泵的编号、状态;系统的压力;水池及水箱的水位;
(2)变频调速泵的频率、工作压力;
(3)系统的简图及主阀状态;
(4)各用户水表的读数。
2、热水系统
3、循环冷却水系统
同生活水系统,增加冷却搭的有关参数。
4、消防水系统
将消防泵的编号、状态,所有报警讯号以及联动控制全部接入FA 系统。
5、客房故障、水池、水箱缺水报警等
6、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是指排水的收集、输送、水质的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用以除涝、防渍、防盐的各级排水沟道及建筑物。
二、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智能化系统
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系统事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综合集成体系。它是是指以建筑为平台,具有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以及通信网络系统,充分利用了最新的信息技术、监控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集结构、服务、管理于一身的,能够对建筑物和建筑工程实现智能控制的一个系统,能够为居民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2、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给水系统
给水系统主要是指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是指通过管道及辅助设备,按照建筑物和用户的生产,生活和消防的需要有组织的输送到用水地点的网络。影响给水体系设计的要素有许多,主要有城镇或小区的计划、当地地势、用户对供水体系的需求和水派的类型竿。例如,以符合卫生需求的深层地下水作水源,供应居民生活饮用,则就不需求净化处置,仅缔造取水和翰配水工程即可;如以江河水作为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时,碳钢无塔供水设备则需求取水、净化和畅配水等进程。对于建筑的内部给水,我们应该利用城市给水管网的水压进行供水,不但经济实惠,还安全卫生。节省供水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给水系统智能化工程中的重要设计之一,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室外管网水压,从而在较低的区域里安排一些用水量较大的住户;还可以按照给水的高度与要求对功能区进行划分,然后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给水系统。
(2)排水系统
绿色环保、高效节能、技术先进、智能监控是智能给排水系统的重要设计概念。智能控制应
用使整个排水系统运行更稳定、更高效、更节能、;操作更便捷、更准确、更可靠;维护管理更科学、更有效、更细节。在对安全卫生要求比较高的智能建筑里,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无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污水泵设计成自动控制,不但可以保证建筑中的排水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建筑施工方对建筑的排水系统进行监督与检测。
除了将污水泵设计成自动控制,智能化系统中的排水监控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它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排水泵和集水井进行监控。其中,排水监控系统的作用主要有污水集水井和废水集水井水位监测及超限报警;排水泵的开始与停止的控制;检测排水泵的运行状态以及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进行报警;对一些不正常的情况进行报警。例如,流入污水井中的流量已经超过了正常的排放标准等。如若没有及时处理这些意外,都会对其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与损失。
除了以上关于智能排水系统的设计,自动收费管理也是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多种自动收费管理的软件,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水费的管理置于自动收费管理之内。
三、给排水工程设计中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1、需求分析
需求设计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在对给排水工程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进行分析与调查,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比对,着重分析各个用户的实际水使用量、使用时间以及使用周期等问题。任何的凭空设想出来的设计与规划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无论何种设计都不能离开实地调查与研究而孤立存在,都应该经过严格的实地调查来研究并且制定实施方案。另外,智能化系统必须依据建筑物功能、性质、建筑资金等作出不同的方案。比如说,大型高档的公共建筑,商场、酒店、写字楼等,需综合考虑各承租户的需要,尤其要重视招商本身的需要,应具备较齐全的功能。而对于银行、邮政、出版等这种单一的建筑,则多有所侧重。而且在整个设计当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使用功能与实际需要这两个关键,切忌脱离实际提高标准。而对于排水专业设计人员而言,能够吃透业主的宏观想法,然后再一起理出对给排水工程的具体要求是极其重要的。
2、系统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中涉及到了许多广泛领域,还要对其他的各种影响性因素进行周密的考虑,而且所采用的技术也属于难度较大的种类。因此,这要由相应专业设计人员来完成。另外,还要对排水设计人员进行常规的设计工序管理培训等。
3、深化设计
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涉及计算机、通讯、广电、公安、环保等领域,许多硬件、软件直抵发展最迅猛的那些高科技领域前沿。因此,施工的深化设计主要是由系统集成商完成的。现在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已经成功运用了当前较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已经可以为技术人员提供他们所必需的研究数据与专业设计资料,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最新的市场情况变化来掌握设计。建筑施工的给排水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建筑施工的整个整体互相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需要建设施工单位参与到其中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加全面的设计。
四、智能化设计对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影响
智能化与给排水工程的结合不可能是全面而系统的,有些应用系统是不具备链接的规定的,而有些系统则是不需要智能化管理。
1、通过程序控制管理蓄水的进水和出水
以前进水的方式都是通过浮球装置进行定量控制的,但是该项操作的阻力大,工作任务重,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耗时耗材。当应用了智能化系统处理后,进水的工作操作简单,工作量小,而且控制精准,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对于水池出水,智能化处理出水工程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根据需要实现分项的出水作业。
2、给排水工程的目标
优化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作为一项节能技术产品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的压力传感器是设置在靠近水泵的压水管处的,这会导致装置实际取得的节能数量远远低于节能的理论值,造成了能力和资源的损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开发、研制新一代变压变量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也可以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将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挪到该给水系统的最不利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化系统,目前只是一项新生事物,直到目前,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甚至还找不到它的专业设置。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在对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方面总差强人意。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等的各种原因都是导致这方面差强人意的重要因素。给排水系统属于建筑设备管理自动化的一部分,它是整个建筑的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务必要确保它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也要实现对水泵运行的最佳控制,以此来保证建筑中给排水工程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勇. 建筑智能化系统与给排水工程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267.
[2]杨岁波.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4,01:114.
关键词:非线性方程;二分法;牛顿法;智能化;迭代法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043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赵姣珍(1983-),女,硕士,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矩阵理论及应用;卢昌义(1988-),男,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信息与计算科学。
0 引言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问题解决常常归结为解非线性方程,这里可以是代数多项式,也可以是超越函数,而非线性方程的精确求解一般非常困难。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这类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提出来。与线性方程相比,非线性方程的解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解法上都没有线性方程成熟有效。
1 用二分法解非线性方程和智能分析的MATLAB实现与应用
1.1 用二分法解非线性方程
例1:用二分法求方程f(x)=x3-x-1=0在区间[1,1.5]内的实根,要求误差不超过0.005。
解二分的次数k>ln(1.5-1)-ln(0.01)ln2=5.644。
此时,f(1)0,迭代建立表1,得到结果。
1.2 二分法智能分析的MATLAB实现与应用
1.2.1 实现过程
(1)初值的选定。在Command运行窗口中输入以下代码:
x=1:0.01:1.5;y=x.^3-x-1;plot(x,y),grid on可以画出本函数的图像如图1所示。
图1 函数图像
据图像分析可知函数图像在[1.3,1.45]函数值趋于0 ,故初值可选为1.3,初值区间可选为[1.3,1.35]。这样可方便函数的求解,也可减少迭代的步骤。(2)迭代函数的求解。为了更具说服力,表明程序的可行性,迭代区间仍选[1,1.5],说明程序在较宽泛的区间也能够迭代出函数值,也即可求出根。用Matlab编写程序实现,在Matlab中保存为:bisection.m建立M文件。在Command运行窗口输入以下代码:
fx='x^3-x-1';bisection(f,1,1.5,20,0.005)即可得到运行结果一,如图2所示。
图2 运行结果一
1.2.2 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运行结果可知:Matlab迭代的结果完全与人工算法相符,清楚地显示了整个迭代过程中值的变化,并且精度较人工的算法提高了很多。本方法凭借其智能化的解法具有简便、有效、快捷、易用的优点,适合于任何非线性方程,从而大大地解决人们生活中的这类问题。
2.2 Newton迭代法的智能分析MATLAB实现与应用
2.2.1 实现过程
(1)初值的选定。在Command运行窗口中输入以下代码:
x=-1:0.01:1.5;y=x.*exp(x)-1;plot(x,y),grid on
可以画出本函数的图像如图4所示。
图5 运行结果三
2.2.2 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运行结果可知:Matlab迭代的结果与人工算法完全相符,而且比原结果更精确。在此,非常清楚地显示了数据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方便我们对数据的处理与研究,为数据的追踪提供了可能。我们知道Newton迭代法是解决非线性方程最好的方法,所以本程序以Newton迭代法思想的优越性结合计算机的强大处理性能,便能够更快、更智能化地得到想要的结果,大大解决了演算时各种不必要的错误与问题,更有效地完成方程的解。
据图5可知,迭代到第3步即得x的值:x3=0.567 143 278 219 854≈x*
3 验证可行性
利用例1验证本程序的正确性,在Command运行窗口输入以下代码:
结果分析:通过与图1进行对比分析可知:(1)Newton迭代法的优越性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证明,因为通过图2可知二分法需要迭代7步才可以得到结果:x7=1.324 218 750≈x*,而Newton迭代法仅需3步迭代即可得到结果:x3=1.324 293 385 881 770≈x*。
优越性说明:对于一个迭代法的优越性判断,本文将以以下几点作为基准:①收敛性的快慢,主要表现在迭代步数的多少来决定,如解决例1时,二分法需要7步,而Newton迭代法仅需要3步;②计算机计算的快慢;③真实值x*与迭代值xk的精度Ψ的差值大小决定,越小的越好,即Ψ=|xk-x*|。(2)二分法与Newton迭代法的正确性即可行性也得到很好的证明,因为它们在解决非线性方程问题例1上,二分法的迭代值x7=1.324 218 750≈x*;Newton迭代法的迭代值x3=1.324 293 385 88 177 0≈x*,所以x7≈x3≈x*。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张诚坚.计算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赵静.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石辛民.基于MATLAB的实用数值计算[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应用;地方性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67-03
2014年6月22日,中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该决定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立足地方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开设时间最长的公共基础课,在地方性高校转型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教学,主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不能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方面的听说交际、读写、翻译和研究。而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领域知识并通晓英语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且也无法满足学生日后的就业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有必要思考如何合理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这一问题。下文是笔者就应用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课题进行的探究。
一、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缺陷分析
长期以来,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四个学期,对应的课程名称为《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以等级作为区别,课程性质均属通用英语基础课程[1],采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强调趣味性和情节性,但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英语教学忽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需求,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众所周知,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而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尤其是听说技能较差,且文理科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悬殊较大。这种四个学期都是基础英语或是通用英语的课程设置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且教材的内容侧重于文化、教育、生活常识等方面的题材,实际上是高中英语的强化版或者说是升级版。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们来说,这与他们未来就业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从而缺乏学习动力;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也脱离他们的实际水平,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这就造成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局面。
(二)教师自身对应用技能掌握有限,以致无法体现英语教学的应用特性
地方性高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所学的专业基本上是英语语言文学,对英语以外其他专业的领域几乎没有了解,因而课堂上只能教授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让英语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却是无能为力,无法培养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技能指导有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就会必然下降,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榜样。
二、地方性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顾明远,1989年版)就课程设置谈到6条原则: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广度和深度的平衡、适用于广泛的学习目标、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2]结合上述原则,笔者以为,作为主要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需求性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要满足其专业个性化需求。[3]二是应用性原则,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4]三是专业属性原则。英语除了交流工具性的属性,又具有专业与行业的特定属性,要将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以及专业理论有机结合起来。[3]
三、实现强化应用技能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主要策略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要素,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这一理论,结合课程设置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四个策略来实现强化应用技能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一)由单一的通用英语课程类型转向“EGP + ESP”的课程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实际应用英语的课程。这就造成了当前普遍的局势:虽然学生顺利修满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学分,获得了CET四级甚至是六级证书,但他们的水平在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对其英语运用的要求仍相去甚远。显然,单独设置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很难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合理设置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探讨,为此,笔者认为“EGP + ESP”的课程设置能满足这一需求。
明确EGP与ESP两者之间的关系。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都属于英语教学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3],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呢?著名英语教育学专家蔡基刚说,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与某一学科职业或者目的有着紧密联系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5]由此可见,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发展的必然。EGP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能力,而ESP着重培养学生在将来实际运用行业英语的能力,这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
采用EGP与ESP相渗透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期间,第一年可以先进行EGP教学,即英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在EGP授课的过程中按照计划逐步进行ESP的渗透性教学。[3]第二年再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ESP课程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的原则应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ESP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一种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互动学习情境,此时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情境、合作、讨论交流等手段充分调友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学习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英语知识与技能。
(二)由单一必修基础课程性质转向“必修+选修”的课程设置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基本上是单一的必修基础课性质,而《大学英语课程(试行)教学要求》原则上要求各高等学校“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外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6]尤其是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压缩必修课程学分,增设选修课程门类的趋向逐步成为改革主流。[1]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就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为基础,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可能。[1]比如技能类选修课,我们可以开设视听说、口语、写作、翻译、阅读等系列课程,文化类可开设英美社会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英语阅读、英文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通过以上这些课程建设,学生既能获得更多知识,又能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7]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发展个性的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师自身应用技能的培训和提高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强化应用技能的教学可以说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由于各自毕业的年代不同,所受的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带有那个年代的鲜明特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社会需求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将相关教师的英语应用技能提高后,学生的应用技能提高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学校有必要根据其当前专业设置的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以增强教师对新课程设置的适应能力。
(四)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教师可依托学生社团,如英语协会,按照教师参与,学生受益,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和组织各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8],如英语诗文诵读、英文歌曲演唱、英文影视欣赏、英语话剧表演、英文名篇名著赏析、英语演讲活动以及各类英语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视野,以课外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流能力。同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平台或者英语学习中心,从而使学生能通过平台来实现不限时间地点的个性化学习。
四、结语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而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社会和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既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英语教学当前仅仅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培养还不够,有必要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即由单一的通用英语课程类型转向EGP和ESP相渗透的课程设置,由单一必修基础课程性质转向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强化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方面的交流能力,以此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 参 考 文 献 ]
[1] 翟子惠.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构想――以钦州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2014(9):166-170.
[2]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0.
[3] 刘芳.应用型地方院校EGP与ESP有效融合探讨[J].科技视界,2014(29):44.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3-28.
[6] 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4-10.
关键词 平面区域粗加工;平面轮廓精加工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1-0226-02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自动编程在数控加工中逐渐日趋普遍。目前自动编程软件众多,其中一款国产的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从2004版至现在的2013版,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与完善,特别是加工功能方面,相比原来的版本,2013版提供了更加全面方便的轨迹设计功能。下面以数控实习的工件为例,如图1所示,探讨一下采用CAXA制造工程师2013设计刀具轨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技巧。
1分析零件图
如图1所示,工件毛坯尺寸为150mm×120mm×27mm,材料为45钢,加工内容由凸台、凹槽、凹球面等组成。其中80%的加工内容都是二维轮廓加工。虽然都是二维轮廓加工,但在利用CAXA制造工程师时,还需要根据轮廓形状特点,分别进行参数设置,从而得出最优化的加工路径。如果参数设置不合理,不仅加工效率低,还不一定能保证加工精度。选择合适的加工步骤提高加工效率,设置合理的加工参数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在零件的加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确定加工方法
此零件的加工方法,先粗加工去除余量,再半精加工留精加工余量单边0.5mm,最后精加工完成零件的加工。
2.1轮廓粗加工
由于要加工的零件在Z方向有多层轮廓,而CAXA制造工程师2013提供的[平面区域粗加工]及[轮廓线精加工]虽都可去除余量,但都只能去除同一层平面的余量,因此每层余量的去除都必须进行单独设置。当然也可采用[等高线粗加工]去除余量,但等高线粗加工去除余量必须要依靠实体或者曲面,而[平面区域粗加工]及[轮廓线精加工]进行刀具轨迹设计时,只需要二维轮廓线就可以了,因此本例在平面二维方向的余量主要采用[平面区域粗加工]及[轮廓线精加工]去除。
平面区域粗加工余量去除,适合余量较多,且不均匀的情况下,因此在去除深度为7mm的由多个轮廓围成的余量时,采用[平面区域粗加工]余量去除方式,对于余量较小的情况下,则采用[轮廓线精加工]方式去除余量,这可以大大提高加工效率。对于开放式大平面要去余量时,则可直接用盘铣刀去除余量,因此此零件深度为3mm的大平面余量,可利用盘铣刀直接去除。
凹球面的的余量去除采用[等高线粗加工]的方法去除。
2.2平面轮廓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
平面轮廓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都可采用[轮廓线精加工]方法去设置刀具轨迹。CAXA制造工程师2013自带电脑补偿功能,因此加工零件所需要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轨迹可通过绘制、设置半精加工路线与精加工路线,直接生成;CAXA制造工程师2013也带有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因此也可通过程序中的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去控制生成的刀具加工轨迹。本例采用的是通过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去控制加工轨迹,因为,采用此方法半精加工与精加工就只需要传输一次程序。如果采用,电脑补偿功能去完成零件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就需要传输两次程序,而对于老系统的机床,不仅内存小,而且在传输中还不稳定,应尽量减少程序传输时间。
2.3凹球面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
CAXA制造工程师2013提供的[等高线精加工]、[轮廓导动线精加工]、[参数线精加工]都可完成凹球面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此例采用[参数线精加工]方法来完成凹球面的半精加工与精加工刀具轨迹的生成。
3 加工轨迹设置技巧
3.1平面区域粗加工
1)在进行轨迹设计时,我们是利用CAXA制造工程师2013提供的方法,来设计我们需要的轨迹,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外轮廓作为区域粗加工的边界线,同时将本来的开口轮廓封闭,作为岛屿轮廓,这样操作,可快速的完成构图,同时充分利用平面区域粗加工功能把余量去除。
2)采用环切法去除余量,行距选择非常重要,如果选择不合适,可能轮廓之间会留有少量余量;采用行切法去除余量虽然行距可以选最大,加工时间较短,但是所加工轮廓留有的余量很不均匀,这对于后面的半精加工是很不利的。因此,选用行切法还是环切法应根据具体的加工场合去选择。此例,选择环切法,行距选择为“7.5”(刀具采用φ12高速钢立铣刀),如图2所示。
3)采用平面区域粗加工要注意切入切出点的选择。我们在加工二维平面轮廓时,应尽量避免采用立铣刀垂直切入工件,虽然,软件提供了渐切下刀、倾斜下刀、螺旋下刀,但是如果参数设置不合理,还是很容易崩刀,而且也很伤刀。[平面区域粗加工]在接近返回方式中提供了强制切入切出点,通过对强制切入点的设置,可让刀具从零件的毛坯切入,从而避免了刀具的垂直下刀,如图2所示。
3.2平面轮廓线精加工
由于我们是通过刀补功能去控制加工轨迹(加工轨迹为半精加工轨迹还是精加工轨迹),因此我们需要生成的程序里有刀补。CAXA制造工程师2013,必须设置接近返回方式,刀补功能才有效。而且接近返回方式必须为“直线”或者是“圆弧+终端延长量”。很显然,图中的二维轮廓如果选择圆弧切入圆弧切出,接近返回方式参数设置应为“圆弧+终端延长量”方式。
3.3参数线精加工
在利用参数线精加工功能时,要注意如果加工的是旋转曲面,则在建造曲面时,要注意生成曲面的旋转方向,它决定了参数线精加工刀具的顺逆走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