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食品科学概论

时间:2024-02-03 17:32:54

导语:在食品科学概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食品科学概论

第1篇

关键词:视频资源;机器人概论;教学;探究

作者简介:刁智华(1982-),男,河南夏邑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罗雅雯(1983-),女,河南夏邑人,郑州轻工业学院附属中学,中级教师。(河南郑州4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72-02

高校机器人概论课程属于基础性较高、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以机器人实体为依托,针对类型和原理以及应用实例进行启发精讲,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获取到知识认识水平跨越的提高。然而,由于机器人昂贵的价格以及学校经费的限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现代教学理论,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同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复现、模拟教学情境。随着科技进步和广大老师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尤其以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后,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学视频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策略的主要载体,把多种媒体描述的教学信息整合进行信息传递,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不仅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还使得以教学视频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更趋个性化和多样化,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尽管如此,视频资源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也一步一步地突显出来。

针对机器人概论课程的教学需求,文章首先指出了视频资源的优点,总结了视频资源在其他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视频资源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改进策略。

一、视频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机器人概论作为一门选修课,在讲授应用实例时有其灵活性、生动性的一面,但是在讲授原理和基本技术时也有其抽象、枯燥乏味的一面。视频资源因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的优点,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这不仅加大了有效信息量,增加了书本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同时借助视听并举的先进技术,一方面为教师提供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在机器人概论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有以下几个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动力。机器人概论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那种把书本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和板书被动地教给学生的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资源利用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教学途径,开辟一种学习和感知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课堂学习兴趣、调动活跃性思维、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讲授空间机器人一章时,对于空间机器人的介绍,可以先通过播放配有视频和音频的录像,对美国已经发射升空的火星机器人探测器进行介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空间机器人从发射到降落的整个过程,调动学生主体投入的激情。视频资源的这种将文字符号变为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改变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弊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从而更有利于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视频资源能够以特有的魔力诱导和刺激学生的多重感觉器官,不仅能够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活动,还进一步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容易进入学习角色,还能够根据视频资源的内容将所学知识在声像和语言所构成的情景中再现模拟,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最佳认知和行为准备状态。

3.加强知识获取与内容保持

视频资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对于书本知识的获取和后期记忆的保持非常重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其中的一个心理实验结果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 来自视觉,11% 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从上述结果可知,通过视听觉途径获得的信息高达94%。视频资源依据其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的特点,理论上依据这种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和板书要强得多,而且效率应该得到成倍提高。他的另一个心理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这种结果表明:对于既能听到又能看到的教学方法,其知识的保持效率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视频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加强书本知识的获取,而且对于知识的保持也非常有利。

二、视频资源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机器人概论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板书和投影相结合的视频教学为主,教师通过电脑和投影仪对机器人概论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少数教师将视频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频资源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现有的视频资源和开发新的适合不同教学需要的视频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视频资源作为教学手段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视频资源不足

在机器人概论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大量的关于不同类型机器人的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学,而学校层面和教科书出版商现有的视频教学资源极其缺乏,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视频的应用存在诸多不便,甚至在一些章节达到无视频可用的地步,严重影响到视频教学的普及与效果。不仅如此,早期的视频资源保存技术也大大制约了现有的视频资源的数量。教育技术发展初期,录像带是教学视频资源的唯一保存介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量采用硬盘、硬盘阵列或光盘等介质保存。原保存在录像带上的教学视频资源,受内容过时、保存时间过短和保存条件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地被淘汰,只有小部分被转换成新的教学资源。[1]多种原因造成了各校新的可用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尴尬局面。

2.视频资源长短难以把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视频资源的缺乏,使得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能用的资源不多,更不用说能完全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大部分视频资源来源于网络下载,视频资源的长短无法由教师掌握,而且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的视频资源长短不一。如果播放的视频资源太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烦躁情绪,影响教学进度;而如果播放的视频资源太短则又会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无法了解机器人相关的详细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多数情况下,视频教学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度地进行播放,还可以采用图像处理和视频剪辑软件等工具对视频资源进行编辑,对重点内容进行提取加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3.在教学上过于依赖视频

有的教师在教学上过于依赖视频,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视频是教学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进行教学,有的甚至以视频代替自身讲授,只是执行一个放映员的角色,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会大大限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多样性。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机器人概论课程都适宜采用教学视频。有效的方法是教师上课插播视频时,要时刻紧扣教材,而不是脱离教材内容、偏离教材的主线。在选择视频资源时,尽量选择一些能较好反映书本知识的内容,而不是选一些与课程内容毫无关联或牵强附会的视频,更有甚者播放一些以娱乐、暴力为主的影视片。这种做法虽然当时博得了学生的一些好感和欢笑,但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却没有任何好处,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视频资源在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针对目前视频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适当的改进策略,并将其应用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改进策略如下。

1.适量使用视频资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度把握视频材料的使用,就长度而言,一般在15分钟以内。[2,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板书,对视频材料的背景进行介绍,简要概述视频资源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要求学生从中理解和把握什么知识;视频资源播放完毕后,教师要根据板书内容对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围绕视频材料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者由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声情并茂的活跃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视频材料的了解和书本知识的把握;教师又可以控制好课堂,把握好教学过程,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2.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程度和渴望程度。从近期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反映效果来看,许多学生对机器人概论课程的学习仍然过多地沉浸在枯燥乏味的数学推导以及简单字面上的理论理解上,缺乏对理论深刻的理解和基本内容的透彻分析,尤其对工程应用的背景了解不足,系统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理解不全面。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应该以视频资料为载体,借助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重点对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而且力争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

3.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搜集视频资源

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苦而长期的工作。[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视频教学需要大量的视频素材,目前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发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下载视频资源,依托不同的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基于不同的网络平台,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重要内容,接收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建议学生自行查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信息及相关动画,达到深刻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勤与学生探讨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多做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这种做法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多了解相关的机器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实视频资源库。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98%的学生都能比较自觉地完成视频资源的查找工作,而且课堂教学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末考试时,通过率达到100%,优秀率为65%。对于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考题,学生的反馈结果一致,认为视频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视频资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高校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解决了高校机器人概论课程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现有的教学体系,视频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启发性,适合创新教育的要求,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只要教师在机器人概论教学实践中适量使用视频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搜集视频资源,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发现和改进视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宗让,李骥平,李晓铭.教学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

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95-97.

[2]吴泉成.浅析视频资源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20-221.

第2篇

关键词:塑料制品;配方设计;理论;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63-02

从事高分子材料专业学习的学生知道,“高分子成型加工”、“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共同构成了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三大主干基础课程。而“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型加工分支下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合成树脂及塑料助剂的深入了解,正确的选用塑料原料和塑料助剂,合理的进行配方设计,在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也是获得品质优良塑料制品的技术保障。然而,“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只是片面的理论介绍涉及某一材料的某一性能,大部分同学觉得课堂内容比较单一,理论性过多,实践性较少。鉴于以上不足,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适应目前社会对高分子人才的实际需求,力求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夯实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

立足贵阳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紧扣《贵州省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涉及的高分子材料人才培养方向领域,我校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地讨论,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基本要求,力求符合实际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的课程和教学大纲应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合成和加工、结构、性质、使用性能及其相互关系[1]。“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课程以每种塑料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关系、加工性能、应用性能、成型方法、改性以及最新的发展状况等角度,完整地将通用热塑性塑料、工程塑料、热固性塑料展现在每位高分子专业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完整、全面地了解每种塑料材料以及各种助剂的功效、添加量、作用机理和最新发展状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的概况、合成、作用机理及其应用,重点掌握塑料增塑剂、抗氧剂、热稳定剂和阻燃剂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理,了解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熟悉塑料制品实际应用配方设计。力求紧扣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工程实际,从应用型本科生学习的实际出发,重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突出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有利于工程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再配以一定的配方设计方法的讲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二、完善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根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经验,教学多采用传统模式,课程具有与物理化学联系密切、抽象概念多等特点,大多数学生觉得课堂内容难以理解,不感兴趣,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然后就逐渐厌学甚至放弃学习。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处于整个大学的全盛时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他们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针对他们的缺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对策,使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起运用创新教学理念、联系科学研究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思考并认真对待的问题。如何围绕塑料制品的化学组成、结构及聚合方式、添加剂及其配比以及成型加工工艺、工艺条件及其控制、成型设备等知识内容对学生开展有效教学是一个重中之重。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特色有效结合,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围绕当前贵州省高分子材料人才培养领域涉及的塑料成型加工新技术、新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结合介绍。遵循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基本原理,着重对新的成型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尤其是通用塑料与工程塑料的成型加工区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与实际日常生活中常见塑料制品的例子相结合,开展与学生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抓住本课程的主题思想。例如:在介绍五大通用塑料制品尤其是PVC制品生产时,介绍了生产PVC软硬制品过程中各类助剂的选择及添加量控制,合理的配方设计,不同的成型加工方法,以及不同成型工艺生产的制品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能,应用的不同的场合,让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塑料材料与配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应与教师科研实践有效结合,使两者达到互助互促的作用,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将教师科研工作有效融入到教学实验中,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例如:塑料制品的增韧途径有多种方法,可将教师科研课题与相关课程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如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对塑料增韧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较热门的稀土偶联剂的研究,在增加粒子与基体树脂结合力的同时,兼顾一定的内作用等,可以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中来,学以致用,加强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拓宽视野,锻炼科研及动手能力。

三、丰富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探索

1.传统与先进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技术运用等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由于其单调、枯燥的特点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而多媒体辅助――PPT教学使原本量大、抽象、复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图文并茂形式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比如通过多媒体电子课件辅助教学,对于高分子塑料制品成型加工过程中塑料助剂的作用机理的演示以及挤出成型、注射成型等成型加工过程的演示,更加直观和生动,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塑料配方设计是指确定配方中各种助剂加入量的方法。一个塑料配方中往往包括增塑剂、热稳定剂、抗氧剂、光稳定剂、剂、填充剂、阻燃剂等多种添加剂。多种助剂的合理搭配,通过利于计算机技术(word、cad)来对配方设计进行科学地设计,有效地减少了实验次数,节省实验时间,使配方设计更加准确、快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理论实践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我们知道塑料配方设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因素变量配方设计法;一种是多因素变量配方设计法。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正交设计法介绍环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之后,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了解正交设计法的使用特点,掌握多因素变量的实验方法,优化出最佳配方。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教师理论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我们将学生能力激发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秉承贵州省的绿色发展观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塑料制品成型加工及废旧塑料回收及再生利用中,始终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对日常生活废弃塑料,譬如食品包装、各类饮料瓶、储存容器及薄膜等塑料制品,有意识地进行分选挑捡,改性再生利用,将实验课程内容涉及到的包括塑料的混炼,塑料的双螺杆挤出成型、注射成型等各种加工方法工艺,通过相容性混炼技术来进行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比如:回收的PP耐应力开裂性能较差且低温脆性较大,可选择回收HDPE及LLDPE制备再生共混物,也可以回收农膜与PP制备合金,利用适当设备经过混炼实施。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培养了绿色环保创新意识。同时,成立课外实践兴趣小组,让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开展探讨思考,与教师共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思路,找出解决问题办法,提高学习兴趣和逐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3.企事业工厂参观学习。本专业目前与贵州省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里蓝图新材料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实习基地。通过与这些合作企业的协作,学生可以现场实地对各种成型加工所涉及的原料处理、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实际生产过程进行近距离的感受,让学生们了解橡胶和塑料加工过程使用的原材料、工艺方法及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将知识与生产进一步联系和认识,毋庸置疑对学生有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参观塑钢门窗加工工厂时,讲解员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加工车间的工作情况及以聚氯乙烯树脂为基本原料进行成型工艺的加工流程。通过参观,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匪浅,知道了PVC,这也为我们以后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市场对塑料制品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塑料工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更加牢固的知识基础,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课程通过几个方面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能力、配方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食品专业 本科 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第4篇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05会计学84管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09经济学80管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209经济学134管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6高等数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2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6高等数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20俄语141俄语实践+俄语阅读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23化学77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223化学80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28教育学140教育学+心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30学前教育116教育学+心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32旅游管理84管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33美术学135艺术概论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35日语208高级日语+日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36生物科学71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42数学与应用数学224高等数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43信息与计算科学200高等数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45体育教育126教育学+心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49音乐学152艺术概论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51英语99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251英语120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57汉语言文学95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166物流管理138管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266物流管理85管理学

2601哈尔滨师范大学566物流管理90管理学

2602哈尔滨学院114电子信息工程95高等数学

2602哈尔滨学院129小学教育(师范)82教育学+心理学

2602哈尔滨学院131历史学(师范)163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

2602哈尔滨学院136生物科学(师范)73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02哈尔滨学院236生物科学(师范)70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02哈尔滨学院336生物科学(师范)72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02哈尔滨学院137食品科学与工程106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02哈尔滨学院142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95高等数学

2602哈尔滨学院242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14高等数学

2602哈尔滨学院148音乐表演141艺术概论

2602哈尔滨学院151英语(师范)71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02哈尔滨学院251英语(师范)87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02哈尔滨学院351英语(师范)157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03黑龙江大学116软件工程142高等数学

2603黑龙江大学132旅游管理94管理学

2603黑龙江大学232旅游管理84管理学

2603黑龙江大学152商务英语232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03黑龙江大学176网络工程162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02市场营销169管理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05会计学194管理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54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11自动化104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211自动化215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311自动化223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14电子信息工程79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16软件工程135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61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32旅游管理152管理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134热能与动力工程258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74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256高等数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78工商管理83管理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278工商管理166管理学

2604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179国际经济与贸易161管理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03会展经济与管理167管理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05会计学103管理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06财政学218管理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07金融学76管理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32旅游管理155管理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46土木工程226高等数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52商务英语131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66物流管理121管理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72电子商务128管理学

2605哈尔滨商业大学177税收学185管理学

2606黑龙江工程学院105会计学166管理学

2606黑龙江工程学院1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18高等数学

2606黑龙江工程学院127车辆工程135高等数学

2606黑龙江工程学院146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方向)247高等数学

2606黑龙江工程学院156测绘工程229高等数学

2606黑龙江工程学院16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21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105会计学116管理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1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92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111自动化81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211自动化88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311自动化153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1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2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2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8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116软件工程70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216软件工程81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160采矿工程152高等数学

2607黑龙江科技大学161矿物加工工程136高等数学

2609东北石油大学105会计学84管理学

2609东北石油大学111自动化263高等数学

2609东北石油大学1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4高等数学

2609东北石油大学124应用化学110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09东北石油大学146土木工程274高等数学

2609东北石油大学159环境工程169高等数学

2609东北石油大学184石油工程181高等数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02市场营销81管理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2市场营销97管理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302市场营销151管理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05会计学80管理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5会计学199管理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88高等数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8动物科学71动物生理+动物生化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18动物科学71动物生理+动物生化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19动物医学81动物生理+动物生化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46土木工程220高等数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51英语112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51英语81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351英语111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55农学71植物学+植物生理(不含生化部分)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55农学71植物学+植物生理(不含生化部分)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355农学91植物学+植物生理(不含生化部分)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66物流管理71管理学

26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80园艺79植物学+植物生理(不含生化部分)

2611佳木斯大学102市场营销73管理学

2611佳木斯大学202市场营销176管理学

2611佳木斯大学105会计学74管理学

2611佳木斯大学205会计学94管理学

2611佳木斯大学111自动化75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211自动化189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113通信工程70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213通信工程85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1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3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2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6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3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71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5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4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121法学103民法学+刑法学

2611佳木斯大学122护理学72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1佳木斯大学127车辆工程136高等数学

2611佳木斯大学129小学教育(师范类)103教育学+心理学

2611佳木斯大学132旅游管理85管理学

2611佳木斯大学136生物科学(师范类)78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1佳木斯大学536生物科学(师范类)71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1佳木斯大学140生物技术72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1佳木斯大学340生物技术73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1佳木斯大学151英语91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1佳木斯大学251英语146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1佳木斯大学153园林73植物学+植物生理(不含生化部分)

2611佳木斯大学157汉语言文学(新媒体方向)74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2611佳木斯大学172电子商务139管理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04财务管理73管理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204财务管理73管理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304财务管理145管理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11自动化82高等数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211自动化102高等数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7高等数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2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0高等数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4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3高等数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217化学工程与工艺71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21法学136民法学+刑法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98高等数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30学前教育106教育学+心理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37食品科学与工程70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237食品科学与工程136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46土木工程222高等数学

2612齐齐哈尔大学147艺术设计170艺术概论

2612齐齐哈尔大学151英语154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2齐齐哈尔大学157汉语言文学98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2612齐齐哈尔大学180园艺73植物学+植物生理(不含生化部分)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1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80高等数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2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81高等数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3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1高等数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4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6高等数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5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3高等数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121法学98民法学+刑法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132旅游管理137管理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232旅游管理88管理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332旅游管理128管理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140生物技术73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240生物技术94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340生物技术75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153园林72植物学+植物生理(不含生化部分)

2613牡丹江师范学院157汉语言文学87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2614绥化学院102市场营销118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202市场营销137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302市场营销125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402市场营销138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104财务管理71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204财务管理80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304财务管理123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1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82高等数学

2614绥化学院2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73高等数学

2614绥化学院3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51高等数学

2614绥化学院4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44高等数学

2614绥化学院114电子信息工程79高等数学

2614绥化学院1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9高等数学

2614绥化学院130学前教育74教育学+心理学

2614绥化学院230学前教育98教育学+心理学

2614绥化学院332旅游管理120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137食品科学与工程71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4绥化学院237食品科学与工程102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4绥化学院147艺术设计154艺术概论

2614绥化学院149音乐学102艺术概论

2614绥化学院151英语95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4绥化学院251英语99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4绥化学院157汉语言文学82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2614绥化学院166物流管理73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466物流管理126管理学

2614绥化学院181水利水电工程180高等数学

2614绥化学院182食品质量与安全73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4绥化学院282食品质量与安全76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4绥化学院183制药工程73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4绥化学院283制药工程84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4绥化学院383制药工程85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2615黑河学院105会计学81管理学

2615黑河学院205会计学99管理学

2615黑河学院152商务英语77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5黑河学院252商务英语81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5黑河学院452商务英语153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5黑河学院552商务英语115英语(精读)+英语(泛读)

2615黑河学院157汉语言文学81古代文学+现代汉语

2616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122护理学112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7齐齐哈尔医学院122护理学105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7齐齐哈尔医学院163康复治疗学77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7齐齐哈尔医学院263康复治疗学109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7齐齐哈尔医学院165口腔医学143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7齐齐哈尔医学院168药学161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2617齐齐哈尔医学院169医学检验104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8牡丹江医学院122护理学96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8牡丹江医学院164临床医学196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8牡丹江医学院173医学影像学183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22护理学102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63康复治疗学118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261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67中西医临床医学228中医基础理论

261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70针灸推拿学222中医基础理论

261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71中药学189中药学+药用植物学

261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85医学美容技术249中医基础理论

第5篇

蓝色大学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以来,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在目前,对于大学文化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研究相对较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1234”特色文化建设模式。

一、具有特色的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蓝色大学文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在大连海洋大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校党委高瞻远瞩,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并明确提出了建设“蓝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因此,围绕建立“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来研究蓝色大学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对蓝色大学文化的丰富和完善;第二,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第三,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二、蓝色大学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1、以六十周年校庆和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在育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学院文化特质

第一,在精神塑造层面,学院以六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学院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不断凝练学院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

第二,在物质建设层面,以新校区建设为牵动,将具有学院文化特质的元素融入实验室、宿舍楼、办公室等之中。学院制作了成绩宣传展示板,悬挂于办公楼、实验室、会议室的墙上。收集了从1952年建校以来历届毕业生的合影,并制作成了主题为“历史的长河、精神的坐标”文化长廊——照片墙,激励一代代食品学子刻苦钻研,奋发有为。

2、以教风、学风和院风建设为核心,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加强“两个课堂”建设

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就是不断强化学院的教学、管理和育人质量,提高学院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本领,努力形成“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开展了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形成了届次化,并给与了物质奖励。在评比的过程中,由专家、教授组成的评审团进行了点评和指导,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就是不断发掘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形成“明德尚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在实践中,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东方海洋”杯全国大学生水产食品加工与创意大赛,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以我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为统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打造学院“三色教育”精品活动

第一,抓住“红色教育”这条主线,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先后开展了“党旗照耀我前进”红色之旅、“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团支部五四“红歌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第二,加强“古色教育”的吸引力,尤其是要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着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打造理想人格。开展了“我爱古诗词——诗词对抗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相约星期三——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

第三,彰显“绿色教育”的成果,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院食品专业的特点,指导学生成立食品质量安全协会,利用学生假期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万里行”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

4、以培养适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搭建起“四位一体”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

第一,以企业家论坛为平台,通过邀请行业内知名企业家对学生进行水产食品行业教育,打造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培养体系。学院先后邀请了多位知名企业家做了演讲,让学生受益匪浅。

第二、以学术交流为载体,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打造学术意识教育培养体系。学院开展了“绿色讲坛”活动,邀请到刘俊荣教授做了《从2011年IFT大会看国际食品科技发展趋势》新生讲座;李伟教授做了主题为《访美见闻以及对大学生文明修身的联想》的报告;任丹丹副院长做了题为《“黄金大米”引发的思考》讲座,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意识。

第三,以科教服务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将学习书本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打造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积极努力,学院现已与大连海青水产有限公司、深圳联合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大连恒泰水产有限公司、华盟实业(大连)有限公司4家企业建立了科教服务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岗位16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第6篇

关键词:营养配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22602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等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成了新时代人们的饮食观念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营养配餐师”应运而生。“营养配餐师”可针对顾客的年龄、性别、体质,综合运用营养、烹饪、食品原材料,通过营养计算、食谱设计、烹饪原料搭配及烹饪方法改进,向需求者提供既美味可口,又营养平衡的美味佳肴,让人们吃得更健康。

营养配餐课程是运用食品化学、食品原料学、营养学、特殊群体营养、食品卫生学、食疗概论、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饮食文化等课程诸方面的知识,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配制适合不同人群合理营养要求的餐饮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膳食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将会为提高人们健康素质、减少文明病、消灭营养不良性疾病、推动21世纪健康工程做出贡献。

2 营养配餐的产生背景

(1)现代文明病的急剧上升使得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工作压力,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半数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长期的饮食不合理,即鱼肉精粮大部分取代粗杂粮,摄入大量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和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且食物中残留的农药、化肥在体内的存积,空气、水源污染和运动量偏小,会使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所谓的“现代文明病”人数急速上升,而且不断年轻化,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对付“文明病”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食物上的返璞归真,减少脂肪、糖与盐的摄入量,多吃植物性食品。所以如何吃的健康,吃的营养,成为现在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2)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营养配餐员为一种新型职业。在中国有注册厨师1 200万人,然而懂得专业营养知识的人才却不足万名。据估算,中国对专业营养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400万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2月26日颁布营养配餐员为一种新型职业,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运用营养学的基本知识配制适合不同人群合理营养要求的餐饮产品的人员。人们对营养配餐员的需求已不再局限在餐饮业,学校、福利院、机关食堂、饭店餐饮、医院、美容院等到处都有营养配餐员的“用武之地”,甚至寻常百姓家。随后,社会上就陆续有一些机构开始了“营养配餐员”的培训。一些高校或高职的食品科学、营养学、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顺应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先后开设了“营养配餐设计”类课程。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于2005级专科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营养配餐设计”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基本确定。

3 营养配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确立教学内容,彰显学院特色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营养配餐教材选用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营养配餐员培训教材。分为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和技师技能3部分。笔者认为学习这门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营养的意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笔者给这门课程总结了一个绪论。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否每天吃早餐,早餐的能量占全天的比例是多少?是否每天坚持吃水果?是否特别喜好吃肉类而不喜欢吃蔬菜?是否明知某些食物,比如烧烤制品、油炸制品有害而不能抵制其诱惑?是否烹调的时候多放油、盐、糖,讲究美味而不注重营养?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知一大部分的学生每天不吃早餐,很少吃水果,偏爱吃肉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引出了营养配餐的概念、原则及意义。让每个学生意识这是一门和自己息息相关的课程,只有具备了营养配餐的意识,才能养成好的饮食习惯,才能摄入全面、均衡的膳食。然后笔者介绍了营养配餐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成年人每日能量供给量、产能营养素的能量值、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每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理论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内容,笔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营养配餐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科,内容繁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接受和吸纳庞大的信息,如果一味的追全、贪多,讲授过多的内容(因时间所限只能浅尝辄止),学生即使当时记住,也会很快遗忘,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根据本校的特色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将营养配餐员的中级技能、高级技能作为主讲内容。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侧重点放在计算法和食品交换法进行营养配餐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及营养餐的制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就餐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职业、饮食习惯,然后围绕这些基本情况重点讲解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及膳食需要,从而计算并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食谱。以及如何评价及调整食谱及怎样制作营养餐等,旨在使学生触类旁通。

3.2 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新的人才质量观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在当今形势下,教师必须抛弃旧的教育观念,致力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从个别化的学习走向合作学习,采用“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讨论式”教学。例如在学习“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时,让不同省市的学生按照区域分组讨论,并让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总结发言,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这一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对不同区域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地方饮食特色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印象深刻。

(2)让学生由单纯的听讲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采用“问题式”教学。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布置给学生稍微有挑战性的课题,让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营养食谱的设计部分笔者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每2个课时都选取一类人群为其设计营养食谱,以小组(5人左右)为一单位,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设计,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确定营养食谱并制作成幻灯片,小组同学选代表陈述各自小组设计的营养食谱,然后笔者和其它小组对其营养食谱进行点评,针对不足进行调整完善。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都有很强的参与感,自主学习的愿望强烈,授课效果良好,很受学生们欢迎。

(3)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中,除了黑板和教材外,笔者还采用实物、投影、幻灯、视频等。如在“熘制的方法”这一节内容时,将“焦熘丸子、滑熘鸡片、软熘鱼片”的视频一同展现给同学们,笔者结合视频给学生们分析对不同的熘制的方法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使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1个模块,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用人单位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演练过程。本课程开设了《营养配餐课程实验》,共24个学时,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实验内容主要涉及到大学生营养膳食、幼儿营养膳食、老年人营养膳食、孕妇营养膳食、糖尿病人营养膳食的设计及制作等方面。首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调查计算并设计出营养食谱。在营养餐的制作实验中,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设计配料和确定烹饪方法及工艺参数,食谱制成后,笔者和同学们相互品尝、打分,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然后再进行二次制作。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4 结语

对于农科类高校而言,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契机,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定位,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程体系,适时修订教学计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人才,把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章绍兵,杨宏顺.《食品工艺学》的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115.

[2] 陈文伟,贾振宝,黄光荣,等.《食品工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232~233.

[3] 綦翠华,李志香.“营养配餐设计”类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4):38~40.

第7篇

关键词:CAI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68-03

随着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1]。对于与高分子相关的专业,专业课程一般设置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其中高分子化学侧重聚合反应机理的学习,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重点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将这两门课揉合在一起,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48~72学时之间,要求掌握有关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于在食品学院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学校专业定位在食品包装技术以及与包装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2]。要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涵盖包装中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监管、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与卫生安全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而讲述这些内容的前提是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包装材料学中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各种知识点。我们只有在介绍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懂得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素,培养学生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准确合理地选择包装材料进行食品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所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我们食品包装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校“3+1”的教学模式[3]影响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学时数压缩为56学时。在这样少的学时条件下,要使那些对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学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及讲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几年不断地尝试和教学实践,作者结合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校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际,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善以及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例教学

在传统高分子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中,高分子化学涉及的概念公式繁多,而且复杂难懂,要想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公式是比较困难的,而将这些公式熟练应用则更加困难[4,5]。对于食品包装工程系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部分应当有目的地选择高分子包装材料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讲授,对于复杂的聚合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可以不学。可重点学习各种包装材料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对二苯甲酸乙二醇酯等现实经济生活中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重点讲述他们的化学合成方法,催化,以及包装材料中单体与催化剂的残留造成的健康风险。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前提下,适当削减了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聚合反应机理部分的内容,如配位聚合反应的机理。在“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中,增添了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反应。

比如讲述聚苯乙烯(PS)合成时,应当结合包装专业特点来举例聚苯乙烯合成过程对其在包装工业上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白色污染的风波[6]。向学生解释为何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21号令”,将被称做白色污染且长久被认为有毒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解禁。解禁依据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同学们都急切想从专业角度得到解答。10年前国家禁止聚乙烯发泡餐盒的应用是基于以下考虑。

1.PS泡沫塑料餐具带来白色污染的问题。

2.PS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或燃烧时会产生“二英”强致癌物的问题。

3.PS泡沫塑料餐具中含有残存单体苯乙烯或在65℃以上使用会释放出单体致毒的问题。

4.PS泡沫塑料餐具遇热会释放出二聚体、三聚体等危害人体物质的问题。

5.PS泡沫塑料餐具含双酚类,导致生殖机能失常的问题。

6.PS泡沫塑料餐具难以回收利用。

7.PS泡沫塑料餐具不能耐高温,高温变形,不能在微波炉里使用。

从向学生介绍高分子化学中聚苯乙烯的分子构造,聚合机理,聚合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后处理,我们就能解释第2、3、4、5问题。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白色污染”的成因是管理不善及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而不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PS泡沫塑料餐具≠“白色污染”,更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PS的生产过程是苯乙烯单体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在密封的反应内,无氯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从而无产生二英的条件。PS泡沫塑料饭盒是直接采用食品级的PS材料,加入滑石粉、硬脂肪酸钙、丁烷等,通过挤出、发泡制得,生产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不具备产生二英的条件。如果我们工业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聚苯乙烯原料来制造一次性泡沫发泡饭盒,最终产品很难在单体残留量上超标。而且,国外公布相关报告研究结果,明确澄清有关二聚体、三聚体环境荷尔蒙的问题,它们不属所谓拢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食品级PS材料中并没有双酚A,在加工过程中也不可能产生双酚A副产物等。以上解释都需要我们高分子化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能让学生们对学习高分子化学对包装材料的认识加深印象。

再如,讲解聚碳酸酯(PC)[7]的逐步缩聚合成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入聚碳酸酯“双酚A风波”。生产聚碳酸酯用到双酚A,在材料与食品相接触后,残留双酚A单体迁移进食品,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从高分子化学角度,向学生解析为何2011年在欧盟和加拿大,双酚A被列为有毒物质,被禁止用于生产婴儿奶瓶。在PC实例中,通过聚合机理,单体结构,聚合单体残留等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们展示PC食品接触材料的优缺点。

同理,我们在讲解聚氯乙烯(PVC)时[8],从分子结构的特点引入“塑化剂风波”,讲述聚氯乙烯由于分子的刚性需要塑化剂才能加工成型,这与食品相接触后必然造成有毒塑化剂的迁移。我们在讲解各种包装材料的高分子合成化学时,就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同学们已经有所耳闻、鲜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与《包装材料学》的有机联系

高分子物理部分以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等内容。因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是为《包装材料学》服务的,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高分子物理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同时注意结合《包装材料学》所涉及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包装材料学》与《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餐盒禁止与解禁来讲解其分子的构效关系与应用。以前禁用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存在很多知识的误区,比如对毒性的误解与使用方法的不当。当加热至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80~90℃)以上,PS转变为高弹态,且保持这种状态在较宽的范围内,PS开始热变形,熔融温度为240℃,PS在高真空和330~380℃下剧烈降解。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性,一次性聚苯乙烯饭盒不能在70度以上或微波炉的情况下使用,这和聚丙烯餐盒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知识普及不到位,许多人把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在高温下加热,在微波炉使用,造成饭盒溶化变形,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我们知道使用说明,一次性聚苯乙烯餐盒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是无毒,绿色,安全且价廉,比如,在外就餐,我们可以用价廉的一次性聚乙烯发泡餐盒打包你的冷却后的剩饭剩菜而无需采用价格昂贵的替代产品。我们在讲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分子运动时,就应该把分子运动的特点引导到聚苯乙烯作为现实包装材料由于分子运动的特点所带来的优缺点。同理,我们讲解聚氯乙烯分子[8]时,就需要结合高分子物理中分子运动的特点来讲解的塑化剂溶出。讲解聚乙烯醇(PVA)时,就应该把高聚物的结晶与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引入到结晶与分子材料透气透氧之间的关系上。

三、改进了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繁多,有些概念很容易混淆,还有些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使基本概念的理解变得容易,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效果,避免了死记硬背。比如,高分子应力松弛与蠕变讲述。对于蠕变,只是通过经典的教科书上的举例,“如在悬挂的软质PVC丝下面勾住一段一定质量的砝码,软丝会慢慢伸长,撤销砝码后,软丝会慢慢地回缩”这种书本讲解,笔者觉得不足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而是应该通过形象的多媒体实验演示或现实实验来讲解。由于实验课时有限,笔者在课前对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视频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结晶概念的诠释,是比较难比喻生动而且易懂的。高聚物结晶分子的排列在书中被用很小的部分来讲述,但是高分子结晶对高分子薄膜材料物理性质影响显著,对于食品包装的学生,急切需要知道结晶度与透气性的构效关系,但是如此小的篇幅根本不能让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晶的知识点。书本上的高分子晶体图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寻找更好的化学物质单晶图,我们可以找刚性的芳香有机物的单晶图来阐述分子间的各种力造成的分子有序堆积。通过这种举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部分链段的有序堆积。可见,生动的举例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和形象化,可以将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对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一些概念的讲述,我们需要CAI教学[9],多利用化学分子结构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化学软件制作三维空间构型,再结合三维动画,动态演示分子骨架旋转,能轻松地带学生进入微观的分子世界,让抽象的分子结构与概念形象化,有利我们教学。比如高分子链的柔性是由于分子内各个化学键和原子在不停地转动或振动,高分子链的形状时刻在变化着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制作动态三维的大分子的内旋转图,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个“动”,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分子动态旋转以及高分子柔性的理解。

四、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老师引入实例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措施以外,有时引申话题,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10]。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文献,撰写小报告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分子聚合的教学中,结合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限制聚氯乙烯在食品包装保鲜膜上的应用?”“为什么限制聚碳酸酯在婴儿奶瓶上的应用?”“为何聚苯乙烯餐盒只能在70度以下使用?”以及“为何聚乙烯醇容易结晶以及吸水,这些性质会给作为包装材料的它带来哪些优缺点?”然后学生分组从聚合物分子结构、柔韧性等角度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问题都与高分子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都是从一些实际现象引出问题,再通过理论分析加以解释、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且较难掌握的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特别是偏重食品包装技术的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需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师则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生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其晔,冯莺.高分子材料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商贵芹,陈少鸿,刘君峰.食品接触材料质量控制和检验监管实用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李尧,余五新,左治江.应用型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6):24.

[4]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等.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

[9]夏云波.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物理通报,2005,(9):47.

第8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专业课;轻化工程;制浆原理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09-03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全球化,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育部于2001年8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的l2项措施,要求各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派出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学习,提高师资水平。明确要求今后本科教学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以期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全国高校掀起了双语教学的。我们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的专业课《制浆原理与工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下面谈谈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一、《制浆原理与工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确定。双语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未知的制浆专业知识的时候采用了学生不熟练的非母语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大大难于母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选用适宜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难度大的教学内容,用中文教学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用英文讲就更难懂了。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考虑教学效果;第二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第三是授课学时数;第四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知识。我校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就业。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双语教学是必要。但是,外语教学内容不一定像中文教学那么深,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双语教学效果不太好。因此,我们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主要是概论性、实用性的知识,包括有关制浆的名词术语、工艺流程、技术参数以及主体设备等。理论性强并且难度较大的内容只用汉语讲授。这样可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证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教材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原版英文教材虽然具有语言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等优点,但由于中西学科体系的差异,原版教材与现行课程教学大纲不是完全符合,而且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学生负担太大。另外,按照培养计划所安排的专业课的授课学时较少,使用原版教材授课学时不够。根据上述情况,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以中文教材为主,英文讲义为辅。学生使用的英文讲义包括原版视频光盘Making Pulp and Paper中的全部文字内容、原版教材选编和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等。英文原版教材仅作为教师用书。通过对几种版本的英文制浆教材和专著的考察,最终选定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Goeran Gellerstedt等人编著的Pulp and Paper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中的第二分册Pulping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和美国Smook Gary A.主编的Handbook for Pulp and Paper Technologists作为教师用书。前者内容比较新,后者简明扼要。

3.授课方式。授课方式以PPT、视频和板书相结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主要名词术语和基本概念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解,要求学生能够以两种语言掌握基本概念,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在国内工作,必须具备汉语知识,仅掌握英语知识是不够的。授课时,对重要知识内容,在PPT或板书中分句或分段用双语穿插列出。视频使用美国制浆造纸协会(Tappi)出版的Making Pulp and Paper(CD-ROM SERIES)。播放光盘与中文讲解相结合。播放视频之前,先用中文和英文讲解名词术语。并且将Making Pulp and Paper中的文字内容编写在讲义中(提前请几个学生阅读讲义,将其中不熟悉的词汇标记出来,并注明中文含义),学生可以预习,上课时可以对照英文讲义观看视频。视频的使用可使授课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播放视频时一般放两遍。第一遍播完后,教师用汉语或英语将重点词句解释一下,然后再放第二遍。使用原版视频还可避免或纠正教师发音不准带来的问题,使学生学到正确的专业英语。上课前和课间常常播放视频,营造一种语言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学到较多的英文专业知识。

4.教学效果。几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努力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但实事求是地讲,双语教学的效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付出也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很多,但学生掌握的较少。每次考试后,我们都会总结,分析原因,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二、几点意见

双语教学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水平及文化素养的途径,也是培养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双语教学刚刚起步,从高校专业课教学情况来看,多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包括我们开设的《制浆原理与工程》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就轻化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和授课学时的设定。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基础知识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课程。自从扩招以后,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有所下降。再加上为了拓宽知识面,学生所学的课程多了,而与轻化工程专业相关的课程的授课学时少了。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和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不如以前的学生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难度比较大的专业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几年的《制浆原理与工程》的双语教学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掌握双语专业知识难度较大,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制浆原理与工程》是第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从理解和掌握知识方面,学生就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讲到设备时,尽管我们运用了视频、动画等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再用英语,学生就感到难度更大。二是学生的英语水平,许多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较好,而听力较弱,即使播放标准美音的课件,学生听懂的很少,更何况中国人说英语,口音较重、发音不准,学生又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听起课来就更难了。三是教师的外语水平,不能生动地用外语讲课。原本能够旁征博引的精彩内容,变得平淡无味,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四是授课学时太少。要用双语上好专业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安排足够的学时。作为第一门专业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专业技术知识,他们既要掌握中文的含义,又要掌握外文的含义,至少要用两种语言各讲一遍,这样,所需要的时间就长了很多。就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是在本国就业,他们仅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汉语的专业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学时数比汉语教学的学时数需增加一倍多。有研究者认为,原来用母语教学10分钟就能完成的知识点,用双语后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目前,专业课学时在不断减少,要增加那么多学时,一般难以做到。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至于因为采用双语教学而显著影响教学质量,建议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时要适当增加授课学时。并且,所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应与授课学时相匹配,不一定所有教学内容都用双语教学。实用性强的内容用双语讲授,理论性强的内容只用汉语讲授。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以选修课为宜,例如蒸煮新技术、纸浆漂白新技术等。其教材可从原版教材、专著或技术丛书以及期刊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自编成适用于该课程的教材或讲义。

2.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英语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英语授课,使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掌握本专业的外语。更重要的是,双语教学不仅仅老师用外语上课,师生之间还要用外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吴平的观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各个学科自身的知识点,不能以降低课程或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一门孤立的全英文及双语教学”。我们也赞成这一观点。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课是上大课,一百来个学生听一个老师讲,这种授课方式,用于以汉语讲授专业课还可以,如果是双语教学,效果会差一些。在课堂上很难互动,教师可以使用扩音器,但学生不能,学生的发言会因声音小和发音不准等原因使大家听不到。如果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能像基础英语课教学那样采用小班上课,效果会好许多。

3.双语教学授课对象。从学生考试答卷情况看,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学生英语水平影响很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较低,感觉这些学生不适合接受专业课的双语教育。韩建侠等人通过研究得出:“我国高校要成功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储备。也就是说,只有达到CET6考试及格或CET4成绩优秀(80分以上)的英语水平,才能较成功地实践双语教学活动。”张志颖等人在文章中说道:“我国大多数本科生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可以接受英语授课的能力,致使学生有可能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双语教学要因学生而异,双语教学应先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推行。“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较好,英语水平较高,学习习惯较好,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他们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具有参加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选修课采用双语教学,其效果会比较好。当然,在选修课开展双语教学,可能只是部分学生掌握了双语专业知识,有可能达不到双语教育的目的。

4.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却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知识”。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技术交流、运用国外先进工程技术、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和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目标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师既要精通专业,还要精通外语,要能够像专业课教师那样全面系统地讲授专业课,也能像专业英语课教师那样流利地讲授专业英语。教师是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双语课程开设的数量与质量都取决于师资力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选送专业课教师到国外进修一段时间,以提高师资水平,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工科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发展阶段,尽管目前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通过双语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将来更快地融入国际化环境,更直接地占领学科的前沿阵地,更有效地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3]张志颖,李忠,余丹.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27-28.

[4]王丽琼.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浅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2,(1):102.

[5]孙雪.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前沿,2012,(2):197-198.

[6]龚刚.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182-183.

第9篇

关键词 葡萄酒;生态产业链;特征;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58-05

葡萄酒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而是一种自然产品,它的质量和风格首先决定于产区的气候、土壤、品种等自然条件,其次才决定于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栽培、采收、酿造等人为因素[1]。但长期以来,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却忽视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链内生态统一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布局没有严格根据葡萄的生态要求来进行,多数产区分布在非适宜的区域,导致生态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可持续生产的原则相悖;二是葡萄酒产业链内副产物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将副产物废弃到自然环境中,造成环境的污染,整个产业链中既缺乏生态约束,又缺乏产业链内相关的开发,影响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依据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原理,探索葡萄酒生态产业链开发的可行性,使葡萄酒产业链内利益相关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葡萄酒生态产业链的特征

生态产业链是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可更新资源存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模拟生态系统,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进行设计,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2]。葡萄酒生态产业链是由葡萄种植者、葡萄酒生产者、消费者、资源回收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该系统以葡萄酒产业创新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约束,以利益机制为诱因,通过对葡萄酒产业整个产业链的相关节点研究,使产业环节上游产生的副产品为下一个环节的生产原料,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高效率生态产业链[2,3]。针对葡萄酒产业的特点及开发现状,葡萄酒产业具有生态产业链明显的四个特征:

1.1 具有扩大自然资源存量的特征

在这条产业链中,最先涉及到的资源是葡萄。葡萄是适应性强的果树之一,比苹果、桃等果树抗旱、抗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河滩、沙荒、跞石、戈壁和丘陵沟坡均可栽植葡萄[4],而且葡萄生长量很大,易高产,种植在肥沃的土壤中往往形成葡萄的徒长,从而影响了果实的生长成熟,影响了浆果的品质,还易造成了葡萄主要根系分布在土壤浅层而难以吸收分布在深层土壤中形成葡萄风味物质和香味物质的一些矿物质,也就无法生产足够的香味和风味物质,很难体现葡萄酒的典型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葡萄可以在我国广阔的贫瘠土地上种植,尤其是在我国北方,使荒芜的土地得以充分利用,盘活贫瘠土地资源,防止沙化,恢复和扩大了自然资源的存量,推动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良性循环。

1.2 具有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特征

从葡萄的生长特性不难看出,葡萄属于生态性植物,葡萄的栽植能盘活贫瘠和闲置的土地资源,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植物资源基本利用率,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具有社会性长期需要的特征

葡萄酒是采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经过发酵而生产出的高档饮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有机和无机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矿质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适量饮用能防治心血管等疾病,增强人体健康,被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是最健康、最卫生的饮料。葡萄酒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饮料,而且已发展成具有高雅文化内涵的产品,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情感与品位享受,成为世界通畅型酒种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这种集营养性、功能性、文化品位一体的饮料会成为一种人们长期的需求。

杨和财等:葡萄酒生态产业链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1.4 系统创新活动

葡萄酒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的,是典型的原产地产品。自法国对葡萄酒实行原产地保护以来,推动国际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发展。法国通过建立葡萄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充分发挥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其在特定地域内的“共用性”及地域外的“排他性”,促进大量葡萄酒企业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态经济链的形成,加快葡萄酒产业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组织优化,促进了葡萄酒产业生态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了系统的创新活动。法国的香槟酒有几千个品种,就是在“香槟”这个原产地标志保护下,在香槟地区多元化的不断投入陆续开发出来的,以系列化的产品、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区,面向国际市场发展。我国山东烟台、新疆昌吉、宁夏贺兰山东麓、河北秦皇岛及怀来等产区发展也体现了这一产业系统特有的创新活动。

2 葡萄酒产业生态性分析

2.1 具有生态约束性

葡萄酒生产的突出特点在于葡萄酒的质量先天取决于葡萄的质量。要想生产好葡萄酒,首先要有好的葡萄原料,优质葡萄原料的质量又取决于生态环境、葡萄品种、栽培管理等,特别是生态环境决定着葡萄酒的品质,同一葡萄品种在不同栽培区品质表现不同,酿造的葡萄酒质量与风格差异很大。葡萄酒生产的关键就是通过合理的酿造工艺将葡萄中有效成分完美地在葡萄酒的质量和风格中体现出来,葡萄酒生产以适宜区生态为基础,使整个产业体现出生态性。

2.2 葡萄酒产业用水资源分析

葡萄是耐旱、耐瘠薄作物,葡萄种植需要水分较少,与其他作物相比,葡萄生长期需水需肥较少。葡萄酒用水仅为生产用水,生产量与用水量之比仅为1∶2~1∶4,而白酒、啤酒、果 汁饮料用水的吨耗水分别是:1∶30~1∶80,1∶7~1∶11,1∶60~1∶80。葡萄酒 用水量较少,且生产用水又可循环利用,不会给产区造成用水负担。

2.3 葡萄酒生产过程生态分析

葡萄酒生产过程中也有 “三废”产生,总之,葡萄酒“三废”排放量较少,均有技术有效处理。葡萄酒的废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职工生活产生的生活废水;二是葡萄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这些废水经过处理能够达到灌溉用水标准。

葡萄酒产生的废气主要是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气体,无烟尘、工业粉尘、SO2产 生。葡萄酒生产产生的CO2气体量很少,排放量可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范围,这也是法国、日本等环境要求特别高的国家目前还没有对葡萄酒生产的废气进行处理的原因。建葡萄酒厂必须有葡萄基地,这样增加了植物绿量,葡萄果实生长需要CO2转化,根据葡萄生长CO2需要量与酒精发酵产生CO2量的研究表明,其比值10∶1,同时还释放了等量的氧气,对生态环境是友好的。

葡萄酒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渣主要是酿酒废弃物――葡萄皮渣,皮渣包括葡萄皮和葡萄籽,内含丰富的有机质,可以从中提取葡萄籽油、葡萄原花色素、白藜芦醇等天然产物,这些物质是目前国内外医药行业需要的,有市场。这既延伸了葡萄酒产业链条,又解决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将环境保护内部经济化,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很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葡萄酒生态产业链的建立。

2.4 葡萄酒的生态旅游分析

葡萄酒产业具有产业纵向关联的特色,更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葡萄酒旅游业的优势。葡萄酒旅游业包括参观葡萄园、发酵车间、装瓶车间和地下酒窖,品尝葡萄酒,了解葡萄酒文化等自然与人文景点的一系列专项旅游。其目的是采用最理想的方式实现旅游、观光、饮酒、美食、文艺、娱乐和探索等活动的完美结合,促进葡萄酒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欧盟九个国家创办的“狄奥尼索斯”(Dionysos)葡萄酒之路旅游项目(2002年在欧洲已经有215条葡萄酒之路)的有益实践,大大促进了葡萄酒文化的宣传和地区性的旅游业,南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新兴葡萄酒生产区最近也落实了类似的项目,促进了世界葡萄酒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葡萄酒产品质量受环境约束,葡萄耐旱、耐瘠薄,生产节水,三废对环境影响小,可观赏,是一个典型的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

3 葡萄酒生态产业链系统结构分析

随着人们对葡萄酒功能的重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葡萄酒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都受到科技界的重视,研究领域从葡萄酒质量的优化扩展到葡萄酒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相关产品开发,研究投入资源、产出资源及其循环利用技术,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葡萄酒产业链投入是以葡萄原料为基础,投入设备、辅料以保证生产出优质的葡萄酒,在生产葡萄酒的同时,产生皮渣、葡萄籽和废水,皮渣内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多酚类被提取或开发成白兰地,葡萄籽提取出葡萄籽油,废水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促进链内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同时,葡萄园还会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地方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满足了葡萄种植者、葡萄酒生产者、消费者、资源回收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形成了葡萄酒高效生态产业链。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

3.1 原料供应者

葡萄酒原料供应者主要包括葡萄种植者、设备供应商、辅料供应商。

目前,我国酿酒葡萄面积已达4.43万hm2,在酿酒葡萄栽培地区,种植葡萄的收入明显高 于种植其他粮食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在发展酿酒葡萄种植业过程中还推动了葡萄糖浆、葡萄罐头、葡萄汁饮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葡萄基地还提高了产区的林木覆盖率,对空气起到了重要的过滤作用,有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葡萄种植者应本着适地适种原则,既要重视优良品种酿酒特异性,又要充分考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栽培适应性,在适合的生态区内进行品种化、基地化、区域化栽培,实现葡萄品种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协调统一,减少农药等影响葡萄酒产品质量的因素。

在葡萄原料质量和工艺确定的情况下,酿酒设备对葡萄酒质量有重要影响。葡萄酒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及单宁,当这些酸及单宁与空气接触时,就会导致某些金属如铝、铜、铁等变色,从而影响葡萄酒的质量。根据葡萄酒这个特点,有关金属材料如铜、铁、铝等可能会使葡萄酒产生破败病或引起有关金属超标,不适合用作直接与葡萄酒接触的加工设备和包装材料,确保生产贮存过程的设备是清洁的设备,否则就影响葡萄酒的品质。葡萄酒供应的设备必须是清洁设备,通过最佳的质量工艺方案进行酿造,通过先进的设备努力将葡萄中的风味、香味、矿物质及表现品种特性的物质转化为葡萄酒的典型性。

生产优质葡萄酒,需要添加一定量的、优质的、高效的、对人体不造成危害的原辅料。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发展,葡萄酒辅料供应商开始利用葡萄酒发酵产生的中间物质研制葡萄酒专用复合酶、稳定杀菌剂来替代果胶酶和SO2等添加物,既增加了酒质稳定性,提高了酒质,又减少了葡萄酒辅料的投入。

3.2 葡萄酒

葡萄不仅能加工成葡萄酒,也能酿造出高档的冰酒、白兰地、起泡酒、无醇葡萄酒等特殊酒种。还带动了葡萄酒原辅料、机械设备、制瓶业、印刷业、包装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如意大利葡萄酒产业年产值90亿欧元,带动意大利葡萄酒相关行业的年总产值可达500亿多欧元,产业关联指数高。

3.3 资源回收者分析

资源回收者主要利用葡萄皮和葡萄籽内含丰富的有机质,从中提取葡萄籽油、葡萄原花色素、白藜芦醇等天然产物。这些物质是葡萄酒保健作用的有效成份,受到国内外医药行业全面开发,经提取后再还田,能够完全有效循环利用,使得葡萄酒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在产业内部及产业间建立起共赢的利益目标和相应的供需协作关系,提高了产业的内部经济性。

3.4 消费者分析

在葡萄酒消费者链中,消费者希望能消费天然、营养、品味独特的葡萄酒。这会促进葡萄酒产业链各节点努力做到无污染、绿色化,在工艺设计、设备制造、原辅料选择各个环节上尽可能的做到清洁生产,关注原始投入资源的清洁、产区环境保护和废弃资源(副产物葡萄皮渣)再利用的回收效益等利益相关问题,强化葡萄酒产品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4 葡萄酒生态产业链内的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开发

在这条产业链上,其副产物葡萄皮渣的开发利用是关键。葡萄皮渣约占果子干重的35%,过去作为废渣丢弃,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来,葡萄皮渣再利用研究取得新的进展,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对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4.1 皮渣制白兰地

酿酒皮渣有两类,一类是榨汁后未经发酵的皮渣,常见于白葡萄酒行业;另一类是经发酵的红葡萄酒皮渣[5]。后者因含有50%左右的酒液,直接蒸馏就可获得部分酒精。而未经发酵的葡萄皮渣可采用加水发酵法蒸馏制取蒸馏酒,再经橡木桶密闭陈酿,经调配就可得到优良的白兰地酒。

4.2 榨取葡萄籽油

葡萄籽出油率为10%~12%,年产万吨的葡萄酒厂,可产食用油40~50t。葡萄籽油含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含量高达65%~80%,还含有维生素P、E等,有明显的保健和医疗效果。现在国内外有不少公司或研究所利用高科技对葡萄籽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对其进行低聚原花青素OPCs(具有抗氧化、改善静脉曲张、预防心脏病、防止皮肤老化等功效)的提取,并以其为原料开发出多种营养保健品。总而言之,葡萄籽是一种贵重油料资源,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6]。

4.3 葡萄多酚以及白藜芦醇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

英国科学家采用23种不同的红葡萄酒对母牛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葡萄酒的多酚类化合物能缓解血管内的氧化反应,加快血液流通速率,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对心血管系统起保护作用。同时,红葡萄酒中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及抗癌效果。这些成分的独特作用,推动了生物提取医药业的发展[7,8,9]。

4.4 提取葡萄红色素

葡萄红色素主要分布在葡萄皮和汁中,未发酵的葡萄皮渣中色素含量较高,它是一种无毒、无害、色泽鲜艳的天然色素,可应用于酸性食品和饮料中,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走俏[9]。

4.5 皮渣酿醋

葡萄皮渣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可用固体发酵法制取醋酸。此法不仅充分利用了葡萄皮渣,而且每生产食用醋1t,可节约淀粉约120kg。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促进了生态资源的循环发展[10]。

此外,皮渣还有其他作用,如皮渣配置饲料,皮渣沤制作基肥等[11,12]。

5 葡萄酒生态产业链开发的前景分析

葡萄酒是世界通畅型饮料酒,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由于葡萄酒是全汁发酵,酒精含量低,营养价值高,常饮对人的心、脑血管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是当今世界除啤酒外人类饮用最多的饮料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习惯受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饮用葡萄酒的人也在逐渐增多,葡萄酒代替白酒已是一种潮流,且消费层次逐渐向年轻化和知识化的群体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目前我国葡萄酒业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在我国整个酿酒行业3 000万t饮料酒总产量中葡萄酒仅占到2.2%的份额,在世界葡萄酒总产量中仅占到2.3%的份额,我国的葡萄酒发展市场潜力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尤为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葡萄酒生态产业链链上葡萄种植者、葡萄酒企业、副产物综合利用者都是以葡萄资源开发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积极推进葡萄酒生态产业链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共赢,利国利民、具有广泛的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华.中国葡萄酒的原产地域命名系统[J].酿酒科技,2001,104(2):63~68.[Li Hua.Named System of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Place of Chinese Grape Wine[J].Liquor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2001,104(2):63~68.]

[2]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23(6):114~118.[Yin Qi,Xiao Zhengyang.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Industry Chain System[J].Environmental Science,2002,23(6):114~118.]

[3]王灵梅,张金屯.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3,(7):57~60.[Wang Lingmei,Zhang Jingdun.Ap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Theories for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3,(7):57~60.]

[4]贺普超.葡萄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He Puchao.Enology[M].Beijing:Chinese Agricultural Publisher,1999.]

[5]王恭堂.白兰地及其发展概论[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0,(3):54~57.[Wang Gongtang.Panorama of Brandy[J],SinoOverseas Grapevine & Wine,2000,(3):54~57.]

[6]王敬勉,廖德胜,张永洪.葡萄籽油的营养与食疗价值研究[J].营养学报,1996,2(18):221~223.[Wang Jingmian,Liao Desheng,Zhang YongJiang.Study on the Nutritious and Therapeutic of the Grape Seed Oil[J].Acta Nutrimenta Sinica,1996(18)2:221~223.]

[7]姚宝书,齐崴.从葡萄皮渣中提取白藜芦醇的研究[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4):8~15.[Yao Baoshu,Qi Wei.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of Resveratrol from Grape Skin as a Functional Substance[J].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1999,(4):8~15.]

[8]李菊梅,陈红征,彭永玉.葡萄酒皮渣中花青类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2):231~233.[Li JumMei,Chen Hongzhen,Peng Yongyu.Study on the Extraction and Its Steadibility from Grape Wine Pomace[J].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2,19(2):231~233.]

[9]任玉华,李华等.天然食用色素――花色苷[J].食品科学,1995,16(7):22~27.[Ren Yuhua,Li Hua,etc.Natural Edible Pigment:Anthocyanin[J].Food Science,1995,16(7):22~27.]

[10]刘煜,阴景喜,赵明锁,闫开明,王红梅.葡萄籽综合开发利用[J].粮食与油脂,2001,(10):36~37.[Liu Yu,Yin Jingxi,Zhao Mingsuo,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ape Seed[J].Journal of Cereals & Oils,2001,(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