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3 17:32:56
导语:在网络新媒体的定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现状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123-02
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现在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广泛性和全球性、开放性、丰富性等,这些优势是基于其自身特性之上的。
一、何谓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基于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使传播更加精准化、对象化,具体形式如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IPTV等。
国内外有一些较为典型的新媒体的定义。对于“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可以追溯至40多年之前,1967年戈登马克最初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罗斯托在向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中再次提到此概念。“新媒体”一词就这样在美国普遍开来,很快扩展到全球。
一般,将“新媒体”这一概念作两种界定,分为广义与狭义。“新媒体”的广义定义为:通过运用网络数字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卫星和互联网、等渠道,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作为最终输出终端,向使用者提供语音数据、音频、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视频、音频等合成信息及娱乐服务的全部新型传播形式与手段的总称。“新媒体”的狭义定义即为“新兴媒体”。
二、新媒体新在何处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新媒体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容方式的转变、传播语境的变化、传统话语权的解构与转变。新媒体的“新”体现在在以下几点:
(一)全方位的数字化
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数字化的传播方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带来数字化传播方式。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将改变人类的工作、学习、娱乐方式,即人类的生存方式。”“当无数产业扪心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前途将如何’时,事实上,它们的前途归根结底要看它们的产品或者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而新媒体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过程,将所有的文本缩减成二进制元编码,并且可以采用同样的生产、分配与储存的过程。
(二)互动性
提及新媒体最常提到的就是其交互性。传统的大众媒介都是单向式传播,但新媒体则突破了单向传播,增强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新媒体以其新兴技术新兴,特别是互联网,可以连接网上任一用户,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用户之间无障碍沟通交流。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极易进行角色转换,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使媒体得以与受众在互动中同声同气。
(三)个性化
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收阅的个人化。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种新媒体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令信息的传播者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受众也对信息具有同样的操控权,受众可以运用新媒体选择信息、搜索信息甚至定制信息。所以,新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受众个性化”的时代,传统媒体中具有“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转变为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这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的系统。
三、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优势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于1969年起源于美国,经历了从军事运用到全面商业化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列文斯通提到:“网络带来的新气象,在于它结合了互动性以及那些对大众媒介来说是创新性的特征:没有限制的内容范围,广大的受众规模以及表现出传播的全球性本质。”网络作为新媒体有其自身优势:
(一)交互性
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种: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是指信息接收者通过使用网络上寻找信息的活动,例如浏览网页和远程通信等;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如电子邮件;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人的同步传播,例如网络在线闲谈、多用户游戏等;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如新闻讨论组、电子公告牌和电子论坛等。在第一类中,用户只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而在后三类里,用户很有可能是信息的者或交流者。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最突出的变化即为“受众”不仅仅是指大众,也可能是个人,“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信息的者。
(二)分众性
互联网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引起了用户分化。它将目标受众按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专业程度等标准划分为一个个群体,从而有针对性为这些不同的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所以说,这是具有小众化倾向的传播。由于媒体生存与发展必然与受众群体数量密切相关,所以每个受众群体仍然保有一定数量。
(三)复合性
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单一性,互联网传递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完全融合。其复合性也充分体现了传播形态的多样性特点。它将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基于一体,其形式的多样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将各种接受终端,各种传输渠道,各种信息形态整合一起,从而保证用户可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进入新媒体网络。
四、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现状及问题
互联的迅猛发展给信息传播乃至生活带来新的景观,更是将传媒行业带入一个崭新时代,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也日益成为焦点问题。目前我国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为:第一,网络新媒体已经相当普及。网络新媒体所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信息数量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数据显示,传统媒体每日传播的信息量不到网络的四分之一。网络新媒体的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且逐年扩大。其次,网络新媒体的技术支撑比较成熟。我国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较为成熟,尤其是在通讯领域,可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媲美。
但是,网络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我国网民数量激增,但分布不均。调查显示,城市网民,尤其是大城市网民是主力军。知识、信息之间的这一鸿沟将会变得更宽而不是更窄。第二,网民素质良莠不齐。网民拥有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此类言论自由随意、导向不明,甚至部分网民热于揭人隐私、制造谣言,而导致偏激和非理性、盲从与冲动。第三,虚假信息多。目前,网络上频繁出现一些虚假、低俗等有害信息给构建健康文明网络造成了极坏影响。
五、小 结
网络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等特点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愈加多的个人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力军,不再单纯的是信息的消费者和使用者,更是主动参与其中的信息生产者与创作者。目前,网络新媒体发展出现新形式,更需要增强引导舆论的能力,把握舆论主动权,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网络新媒体发挥优势、健康发展,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Merril Morris and Christine Ogan:《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um》,1996.
[2]卜卫.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1998(4).
[3]官建文.新媒体需要新“把关人”[J].对外大传播,2007(1).
[4]席伟航,霍志静.政府参与新媒体管理的动因和原则―――以互联网为例[J].中国记者,2006(2).
[5]白榕.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新媒体与新媒体应用管理研究,2009(9).
[6]夏源.新媒体政府规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
[7]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
[8]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
[10]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11]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J].广告大观,2006(5).
[1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3]邢长敏.论新媒体定义重构[J].新闻爱好者,2009(10).
[14]陈刚.新媒体与广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5]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
[16]匡文波.新媒体是主流媒体吗[J].国际新闻界,2011(6 ).
[17]郭平,樊亚平.数字化对媒体内容监管的冲击和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7).
[19]刘文章.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局限[J].新闻世界,2009(2).
[20]高佳义.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提升国际传媒竞争力[J].魅力中国,2009(8).
[21]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病毒库升级;杀毒软件;冰点还原
一、前言
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是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公共教学设施,在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的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创建了一条通道,威胁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递归地复制自己或其演化体,新病毒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及时升级病毒库才能有效查杀最新病毒。屡次来犯的计算机病毒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的巨大影响,也使学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计算机病毒防控的重要性,并在进一步健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病毒防控管理体系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依赖人工更新升级病毒库的传统方法,因其时效性差、网络带宽占用大而不能及时升级病毒库造成病毒的大范围传播和流行的风险时刻存在。多位研究者研究表明,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威胁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病毒、恶意软件、间谍软件以及黑客攻击等各种安全威胁事件不断发生,计算机系统面临着各种病毒的威胁和安全隐患(邵清,2011、那勇,2015)。因此,在设法通过常规的培训、检查、监测等手段来提高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使用者病毒防范意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如何提高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抵御病毒攻击的能力,制定合理的病毒库升级策略。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已有的研究中,提出了大量的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方案,例如:在架设硬件防火墙、用VLAN技术划分局域网、绑定IP-MAC地址、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等(黄艳煌,2007),但是如果教师上课开启计算机后再进行病毒库升级,一是耗费宝贵的上课时间,二是不能及时查杀到教师U盘中最新病毒,三是升级过程会占用带宽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性能。所以,在非上课时间段对无人值守的、分布在各个教室的计算机如何实现病毒库的自动升级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此,下文介绍一种通过在多媒体课室计算机局域网内部署冰点还原企业版和360企业版,来实现各个教室计算机病毒库的自动升级。部署冰点企业版的目的是用于唤醒处于关闭状态下的计算机,解除计算机的冻结模式。部署360企业版网络杀毒软件的架设,实现由局域网内的中心服务器端对网内客户端自动分发最新病毒,即使客户端不能访问外网,也可以保持最新的病毒库。
二、部署冰点还原企业版
(一)部署冰点还原服务器端与客户端
基于本文中所提及的病毒库升级的客户端计算机是多媒体教室计算机,选择无人使用的凌晨进行病毒库升级,所以需要将计算机从关闭状态唤醒。DeepFreeze企业版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由冰点还原企业控制台远程执行选择性地冻结、解冻或解冻并锁定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启动配备有远程唤醒网卡的计算机。部署冰点还原企业版,首先要安装DeepFreeze配置管理程序。配置管理程序应仅安装在用于管理DeepFreeze的计算机上。该管理程序用于创建自定义DeepFreeze安装文件和工作站种子。在管理配置程序中创建工作站安装文件可为工作站上面的安装创建一个定制的安装程序。创建Worksta-tionSeed文件可创建一个Seed,允许DeepFreeze通过网络与工作站进行通信。一旦Seed安装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上面,即可远程部署DeepFreeze工作站安装文件。工作站可以从DeepFreeze企业控制台管理,DeepFreeze企业控制台可显示网络中所有冻结、解冻和目标计算机的状态,使管理员能够在这些计算机上执行具体的任务,多媒体设备人员的日常工作得到了重大改善。
(二)创建工作站任务
通过冰点企业版控制台的“计划任务向导”设置计划任务来定时唤醒有远程唤醒网卡的计算机、然后再解冻计算机,创造一个杀毒软件进行病毒库升级的时间段,再冻结计算机并关闭计算机,这一系列的计划任务需要计算机重启数次,对设备来说无疑会巨大的损害。而且“计划任务向导”计划的任务存在于企业控制台上,而不是目标计算机上。因此,要执行这些计划任务,企业控制台与目标计算机之间必须保持连接状态。为保证任务执行的稳定性,本文建议创建定制的DeepFreeze安装程序是通过设置“工作站任务”选项卡中的Thawed时期,来获取同样的效果。Thawed时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重新启动Thawed,以手动安装软件或通过第三方工具自动安装软件或者实施其他的永久性配置更改。因为Thawed时期属于工作站任务,它一直位于工作站上,即使工作站的网络连接丢失或者不能与DeepFreeze控制台进行通信,这些任务也能够运行,稳定性较强。计划Thawed期间任务的目的是重新启动处于Thawed状态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对于一些如病毒库升级等定期自动更新的应用程序来说,Thawed期间是非常有用的。Thawed期间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选项。为了能够保护系统,防病毒程序要求定期更新病毒定义,病毒定义可以在Thawed期间更新。在任务启动之前,用户不能取消该任务。在执行维护后,计算机不会关闭。维护期间,键盘和鼠标会被禁用,该任务配置为在任务启动之前5分钟,向用户显示一条消息。例如:创建了一个Thawed期间任务:每天凌晨01:00到01:30期间执行。上午00:55在计算机上将显示以下消息:此计算机将于5分钟后,重启并进入Thawed期间。为确保病毒定义得到永久应用,应将杀毒软件的病毒定义更新设置为在DeepFreeze成功启动Thawed期间任务之后开始,至DeepFreeze结束Thawed期间任务之前终止。这样可以确保由防病毒程序下载和更新的病毒定义在系统上永久存留,从而使得杀毒软件和DeepFreeze能为系统提供全面保护。
三、部署360企业版网络杀毒软件
(一)部署360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越来越猖獗,能否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成为能否有效的进行病毒防治的关键。如果众多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同时去访问互联网病毒库服务器,不但速度缓慢,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未保护的情况下上网升级感染新病毒风险将极大增加。因此,建立局域网病毒库镜像非常有必要。360企业版是面向企业级用户推出的专业安全解决方案,通过简单高效的管理控制中心,为终端提供病毒木马库和程序文件等的升级更新。360控制中心连接互联网后,控制中心则作为服务器,实时缓存客户端需要升级的文件数据,为终端客户提供最及时的升级服务。360企业版杀毒软件具备网络版杀毒软件一般特点:软件分为服务器部分和客户端部分,本文中的客户端特指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部署了360网管版的客户端程序。360网管版客户端程序包括360安全卫士、360杀毒(可选)等360安全模块和能与360控制中心进行通讯的通讯管理模块。首先完成360企业版服务器端的安装,确保360控制中心连接互联网进行最新病毒库数据的缓存,然后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上的360安全卫士切换到360企业版,实现360客户端与360控制中心的连接。若服务器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处于同一网段时切换企业版就能自动扫描到控制中心的IP。由于组播及端口屏蔽等因素影响,跨网段有可能搜索不到控制中心的IP,这时可以通过验证码的方式进行切换,即“我需要的控制中心不在列表中,我要手动输入验证码”。
(二)创建病毒库升级策略
在360企业版控制中心中,在“设置中心”栏目中,启动预先自动在某一时间段范围内启动下载供内网终端统一升级病毒库与木马库,然后将升级下载的文件类型设置为仅终端的漏洞补丁、卫士木马库、杀毒病毒库的下载请求。下载为确保病毒定义得到永久应用,应将杀毒软件的病毒定义更新设置为在DeepFreeze成功启动Thawed期间任务之后开始,至DeepFreeze结束Thawed期间任务之前终止。若Thawed期间任务设置为每天凌晨01:00到01:30期间执行,则病毒库升级时间段,应当设置在01:00之后启动,然后到01:30之前终止。此项操作需要在升级服务器下载时间范围中设置,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组或IP段指定不同的升级时间。指定升级局域网内的中心服务器端对网内杀毒软件客户端进行统一管理,对各个教室内的计算机自动分发最新病毒库或防毒安全策略,即便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不能访问外网,也可以保持最新的病毒码定义和防毒策略。
四、结语
本文利用冰点还原企业版和360企业版两者各自独具一格的功能,将两者结合使用,探索出了一种应用于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库自动升级方法。一方面,该方法实现了终端批量升级病毒库,提高了多媒体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拥有最新病毒库的计算机,遭遇病毒侵扰的风险极大降低,使得教师将更多的宝贵时间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每日一更新的最新病毒库在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通道上铸造了一道坚实防线,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静波.360企业版安全管理功能的实践[J].炼油与化工,2015,(1):54-55.
[2]那勇.浅谈我校网络安全与管理[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9):108-109.
[3]邵清.浅谈我校校园网络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7(20):
【关键字】SMIL,SMIL时间线,组合媒体元素
1、概述
SMIL为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发音为"smile",它遵循W3C标准使用XML语言编写的类似HTML语言,它易于学习和理解,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编写SMIL程序达到展示音频视频信息目的。自从1997年,W3C一直把SMIL作为一门用于精细编制多媒体呈现的语言来发展,以此实时地组合视频、音频、文本以及图形。在1997年11月SMIL作为工作草案被提交。SMIL 1.0在1998年6月成为W3C标准,SMIL 2.0在2001年8月被确立为W3C标准。
2、SMIL语言的应用范围
SMIL可用于创建因特网和内联网程序,可以用于创建在Internet上幻灯片放映呈现;SMIL具有展示多种文件类型(文本、视频、音频)和多个文件的能力,文件可以实现分布式存放,同进SMIL文件可以嵌套,文件中可以包括控制按钮;SMIL语言可以定义元素序列和持续时间,方便动态编辑,SMIL语言还可以定义元素的位置及元素的可见性。由以上的说明可以得出SMIL语言上应用范围很广的一种标识语言,我们可以将它用于所有信息展示功能需求的场所。本文所研究的如何更好的应用于教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网络上的教学课件大部分都是由单一的信息元素所组成,而单一信息元素本身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SMIL语言的可以展示多种文件类型和多个文件能力的来完成一个InterNet网络课件的制作,来更好的实现网络课程优越性。同时本该利用SMIL语言特点可以确定一个有固定界面的可以展示教学的授课音视频、教学版书、以及教案和课程体系风格统一可以在Internet上的网络课程。
3、SIML文件
SMIL文件用于描述多媒体呈现,文件中包含了描述多媒体程序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包括呈现的布局、呈现的时间线、多媒体元素的源),以SMIL主文件扩展名的统一纯文本文件,可以使用专门的播放器进行播放,也可以使用IE浏览器播放。
4、SMIL语言标记
4.1文件结构
SMIL文档必须以标签开始,并以标签结束。它可包含一个元素,且必须包含一个元素。元素用于存储有关呈现布局的信息,以及其他的元信息,包含媒介元素。
4.2 SMIL时间线
SMIL文件应该具有一个播放时间的顺序表。规定一个所关联的媒体对象或是媒体文件组合在什么时间播放,播放多长时间。这个所谓的时间顺序表就被称为SMIL文件的时间线。
4.3关联媒体文件
可使用媒介元素在SMIL文档中包括媒介对象,是通过文件正文部分中的媒体标记来实现的。媒体标记的作用就是将媒体文件引入SMIL文件中,通过对该类标记各个属性的设置,来描述媒体文件的文件格式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媒体文件在SMIL文件中的其他行为。媒体文件分为有内部时间线的连续媒体与不具有内部时间线的离散媒体。
4.4组合媒体元素
有了关联各媒体文件的媒体标记,在SMIL文件中就有了可以播放的媒体对象。SMIL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把多个媒体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文件组。在文件组中,可以设置整个组合的播放行为和组合中各文件之间的播放顺序。这个强大而实用的功能是通过SMIL文件正文部分中的组合标记,和
4.5转换标记
Transition转换标记是SMIL 2.0中的新特性。Transition不属于SMIL 1.0规范的组成部分。Internet Explorer 6支持基于SMIL 2.0规范的Transition。Transition由元素实现,其中type属性定义transition滤镜的类型、begin属性定义何时开始。
4.6布局标记
如果在SMIL文件中,一次只播放一个不限制大小可视媒体对象,就没有必要去设置播放区域,因为每一个媒体对象都会在媒体播放器的主窗口中被播放,每当调入一个新的媒体文件时,媒体播放器的主窗口都自动调整到媒体对象自身的窗口大小。如果想使媒体播放器的主窗口在播放不同的媒体对象时都保持同样的大小,或者在同一时间内要同时播放多个可视媒体对象,那就必须通过SMIL文件窗口布局的设置来定义媒体播放器的主窗口的大小以及各播放区域的大小和位置,并在各播放区域中放置相应的媒体对象。
5、结束语
随着日益兴起的网络多媒体应用关键技术的日渐成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随着基础网络的普及,因此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在介绍SMIL语言的基础上用实例讲述流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流程以及制作步骤。如果对本例进行简单的改动就可以应用动实时转播、彩信等行业。
参考文献:
[1] .cn/smil/index.asp
在目前国际上进行NGN相关研究且影响较大的两个标准组织ITU-TFGNGN和TISPAN中,PSTN/ISDN仿真均被列为Release1要求支持的业务能力之一,尽管在其实现架构上还存在多种意见,但由于它的业务实现和功能架构等相关研究均密切关系到现有PSTN网络的发展和演进方向问题,因而电信各界都对它倾注了较高的研究热情,国际会议对它的探讨也均热烈。
PES系统的终端
NGN中的PES系统就是针对传统PSTN,ISDN终端而设计的。应能够支持现有的各种有线接入方法和接入网技术,也就是说它应能够支持任何使用现有PSTN/ISDN网络接口的终端。对于网络的变化(即由PSTN/ISDN网络变为NGNPES网络),PSTN/ISDN用户网络接口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图1列举了PES应支持的传统接入类型及其信令配置。从图1可以看出,接入类型主要包括:经Z参考点接入的模拟电话终端、经S/T参考点接入的ISDN用户终端、使用V5信令接入的传统接入网、经中继连接的PSTN/ISDN网络等。
图1PES接入类型及信令配置
一般情况下,NGN网络中会通过使用接入网关或驻地网关来对传统的接入类型进行支持,这里的网关主要是完成传统接口(例如,PSTNZ参考点和ISDNS/T参考点等)到NGN接口的转换功能,即将各种传统的接入信令协议接口转换为IP网络接口。从目前的技术情况来看,IP网络接口侧通常会考虑使用H.248接口,这并不是所能使用的惟一接口,依据需求的不同,也可以使用MGCP,SIP或其它可能的接口,关键要考虑的是,所使用的接口应能够携带所提供PSTN/ISDN网络业务中所需要的全部业务信息。
PES系统体系架构
PES系统的体系架构一直是NGN网络PES研究中的重点问题,依据PES的业务和网络需求,目前提出的实现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TISPAN提出的基于IMS的PES方案(简称IMS-basedPES),即采用IMS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利用统一的核心网络来提供业务。另一种是FGNGN提出的基于呼叫控制的PES方案(简称CS-basedPES),即使用呼叫服务器(软交换)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呈现软交换网络与IMS网络并存的状态。由于目前的PES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两种实现方案也各有利弊,因而业界一直没有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大家基本上都是在采取并行研究的方式。
TISPAN对PES体系架构的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PSTN/ISDN仿真子系统是NGN网络中业务控制层的一部分,它作为NGN多个业务控制子系统之一,与IMS子系统和其它业务控制子系统共存并与之互通,为传统的PSTN/ISDN用户提供仿真业务。同时,它还会与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和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相配合,提供用户的接入鉴权和资源分配等服务。
图2TISPAN定义的NGN网络总体架构
对于PSTN/ISDN仿真子系统,TISPAN采用的研究方式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定义一个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总体需求,也称为“黑盒”(BlackBox)研究方式,即不对系统内部结构进行详细定义,只定义PES的相关功能、外部接口,以及与RACS,NASS等子系统的互通。另一部分则是提出了PES的具体内部实现方案,即IMS-basedPES方案,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定义。
(1)黑盒研究
图3所示即为TISPANPES黑盒研究定义的功能架构,它反映了PES系统与NGN网络中的其它系统,以及PES系统与其它网络间的关系。图中的阴影部分即是PSTN/ISDN仿真子系统部分,该图只是从网络需求和业务实现等角度上列举了PES系统可能需要的逻辑功能模块。并不涉及具体的网络实现,也就是说阴影中的这些功能可以以任何方式自由组合实现。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尽管在TISPAN的黑盒研究中表明的是,不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规定,可以理解为多种可能的实现架构,但是从它的网络总体架构图,特别是它对所规定的PES区域中包含的逻辑功能实体,包括子系统内存有PSTN/ISDN补充业务逻辑、子系统内存有本地用户数据及路由数据等不难看出,该文件主要还是针对基于呼叫服务器控制的PES进行研究的。因此,黑盒研究应该是TISPAN在目前软交换技术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状况下,对CS-basedPES所采取的一种研究方式。
(2)IMS-basedPES
IMS-basedPES体系架构的提出是TISPAN对于PSTN/ISDN仿真子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采用IMS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在IMS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在核心控制域增加一个接入控制功能实体(AGCF),使传统用户终端能够接入到IMS网络中(见图4)。
在TISPANNGNR1阶段的IMS-basedPES研究中,没有考虑对于ISDN接入类型的支持,传统PSTN终端和/或传统接入节点是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在驻地网关或接入网关上的,网关与PES之间的接口协议依据网关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H.248(P1参考点)或SIP(Gm参考点)。例如,若是媒体网关(MG),则接口协议为H.248;若是基于SIP呼叫控制的VoIP网关(VGW),则接口协议即为SIP。PSTN/ISDN域可通过中继媒体网关,在Mn参考点的控制下与PES连接。
在IMS-basedPES方案中,AGCF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实体,传统终端的接入控制工作主要由它来完成,它是驻地媒体网关和接入媒体网关的第一个网络接触点,其作用就相当于一个P-CSCF。在网络中,它能够作为MGC对驻地和接入媒体网关功能(R-MGF和A-MGF)进行控制,提供适当的拨号音模式,处理中间呼叫事件,同时还可作为IMSSIP功能实体中的SIP用户,并完成SIP与P1参考点上模拟信令之间的信令互通。AGCF能够为连接在媒体网关下的传统终端执行正常情况下P-CSCF完成的功能,如管理SIP注册程序、产生AssertedID、生成计费标识等。此外,AGCF还应能与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以及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进行交互,以获得相关信息。
为完成以上功能,在AGCF的内部主要由三个逻辑部件组成,即媒体网关控制器、特征管理器和IMS。其中:
媒体网关控制器部件
媒体网关控制器部件主要完成的功能有:
了解媒体网关状态(如注册/注销)。
了解用户线状态(如空闲、摘机、不在服务中等)。
控制媒体网关中的连接配置。
控制媒体网关中信号音和录音通知的连接。
接收媒体网关发送的用户线事件和DTMF数字。
请求媒体网关监视用户线事件和DTMF数字。
执行基本数字分析,对拨号结束的分析应能足够检测到是否为紧急呼叫(对于正常呼叫路由所需要的完整的数字分析程序由S-CSCF和应用服务器完成)。
提供到媒体网关的线信号。
下载“拨号表”给媒体网关。
控制媒体映射和编码转换。
控制信号处理特征,例如媒体网关中的回声抑制。
特征管理器
特征管理器是AGCF中的另一个功能模块,它主要完成IMS核心网和媒体网关之间的协调功能。为此,它存有一个能够关联用户线和呼叫状态以及IMS对话的呼叫连接模型。特征管理器部件完成的功能主要有:
依据AGCF的连接模型,完成媒体网关和S-CSCF之间信令事件的转换。
向IMS核心网请求进行用户线注册,该注册可以支持单点的注册或注销或线群的注册或注销两种机制。
与应用服务器进行交互,以便从用户数据中获得当前呼叫的拨号音属性。
依据呼叫状态和连接配置,调用基本特征逻辑,以处理中间呼叫事件。
完成SIP信令中Alert信息和振铃模式间的映射。
预定媒体网关下的用户线状态,如用户线注销。
处理来自AS的事件报告请求。并将事件通知发送至相应的AS。
IMS部件
AGCF中的IMS部件包含了IMSUE和P-CSCF的功能,它利用ES283003中描述的SIPprofile与其它IMS实体进行通信。IMS被认为是一个可信任的网络元素,因此其安全性与其它IMS网络元素相同。IMS部件主要执行以下功能:
与其它IMS实体进行消息交互,并将接收到的消息发送至特征管理器,由特征管理器依据实际的线连接模型对其进行处理。
与I-CSCF进行通信,以寻址正确的S-CSCF。I-CSCF标识可通过DNS查询获得。
与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进行交互。
当媒体网关为驻地媒体网关时与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进行交互,以获得IP可连接的接入会话相关信息(例如,用户设备的物理位置)。
IMS-basedPES网络中的其他功能实体,如S/I-CSCF,P-CSCF,MGCF,MRFC,BGCF等所完成的功能均与在IMS中相同,只是对于MGCF,可能在与ISUP信令互通的信令程序上略有不同,这是由于PES系统中存在的是封装了ISUP的消息。在需要由AGCF控制驻地或接入媒体网关时,P-CSCF不使用,这种情况下,所有正常由P-CSCF提供的功能均由AGCF提供。
IMS-basedPES的业务架构与IMS子系统的相同,应用服务器在其中的相关功能与在IMS中是一样的。但是,依据仿真业务类型的不同,可能需要某些应用服务器能够理解并处理封装于SIP中的ISUP协议。在IMS-basedPES架构中,用户的业务数据存在UPSF中,仿真业务逻辑存在应用服务器中,AGCF或网关中并没有业务逻辑。此外,PES架构也并没有限制PES用户可接入的应用类型,也就是说除了仿真业务逻辑,PES用户也可以接入具有其他业务逻辑的应用服务器。
应该说,IMS-basedPES方案是与未来的NGN网络架构结合的最好的一种实现方案。但就目前的研究状态,从业务应用、网络管理上以及功能实体的业务逻辑划分以及信令方式等方面来看,这种方案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例如AGCF和AS间业务逻辑的划分问题、AGCF和AS间的交互问题(包括AS对于封装ISUP信息的理解,Ut参考点的使用等)、重叠发信令方式问题、AS如何区分Emulation和Simulation的业务逻辑问题、AGCF中与UPSF中存储注册标识的匹配问题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FGNGN对PES体系架构的研究
在FGNGN的NGN研究中,各业务控制子系统称之为业务部件,因此TISPAN中定义的PSTN/ISDN仿真子系统,在这里称为PSTN/ISDN仿真部件。PSTN/ISDN仿真部件在FGNGN定义的NGN架构中的位置与TISPAN的定义相类似,也是与IMS部件、流媒体业务部件以及其他多媒体业务部件共同组成NGN业务层面中的业务控制功能部分。
FGNGN对于PSTN/ISDN仿真部件的研究主要采用的也是并行研究的方式,但是它所作的工作主要侧重于CS-basedPES(即基于呼叫控制的PES)方案的实现。该方案的提出最初也是考虑到了中国目前已较具规模的软交换网络发展状况,并且它的研究也是以中国电信提交的文稿作为基线文稿来进行的。由于这个方案主要基于软交换的架构,技术比较成熟,因此这里就不再详述。对于IMS-basedPES方案FGNGN基本上是直接采用TISPAN提出的体系架构研究成果。
PES体系架构实现方案的分析比较
通过上面对于CS-basedPES和IMS-basedPES两种实现方案的介绍和分析不难看到,它们是各有利弊的。对于IMS-basedPES方案,主要是采用IMS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利用统一的核心网络来提供业务。它将所有的业务逻辑都集中在应用服务器中,业务控制和呼叫控制完全分离,有利于业务的扩展,在架构上更符合网络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方案需要将PSTN/ISDN的仿真业务完全分离到统一的应用平台当中,这不仅会涉及大量的协议扩展、业务重新开发,而且也会致使部分PSTN/ISDN业务难以继承。并且,在IMS架构下实现PES其实并不是IMS技术产生的初衷,对于PSTN/ISDN业务的仿真质量有可能会不升反降,或者说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CS-basedPES方案主要使用呼叫服务器(即软交换)作为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核心结构,呈现软交换网络与IMS网络并存的状态。它虽然能完全继承现有的PSTN/ISDN业务,但却使得PSTN/ISDN仿真域与IMS域难以融合,无法实现网络控制层的真正统一。
相对于现有的PSTN/ISDN网络来讲,未来的NGN网络状况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应用层到承载层都不再与以前相同,因此要想对其进行完全的替代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说,现阶段CS-BasedPES要比IMS-BasedPES相对更加成熟,但IMS-BasedPES却比CS-BasedPES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3TISPANPES黑盒研究的功能架构
该系统只有一个限制,也就是它的对外接口,即对NGN网络其余部分的接口都应该是开放的。例如,因提供某新业务而需要增加IMS应用服务器(即图中的服务器A,B,C)时,为与IMS保持一致,其接口协议应为SIP。
【关键词】 节能 5g移动网络 技术
前言:5g移动网络最早是由日本NTT公司在2001年提出的,它在我国的提出时间是2012年。5g移动网络是面向2020年信息社会服务的移动通信系统,它是一个没有限制的无线通信系统,因此,有人将5g移动网络称为真正的无线世界或者世界级无线网。
一、5g移动网络
1.1 5g移动网络的定义
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5g网络传输速度的最高理论值可以达到数十Gbit/s,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要快数百倍。5g网络具有节能、安全可靠、成本低的特点,它主要被用来满足2020年以后的移动通信需求[1]。
1.2 5g移动网络在用户终端方面的需求
5g移动网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终端用户。2020年以后,5g移动网络要在病疫、自然灾害等发生之前提供准确的应急通信服务。在高速移动的实体中,如高铁等,5g移动网络要拥有很好的移动性支持,5g移动网络更加注重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目前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因此,5g移动网路应该支持更低的能量损耗,成为更加节能的移动通信网络。
1.3 5g移动网络的应用前景
预计在2020年,不同种类的物联网应用将会得到大范围普及。5g移动网络支持超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应用服务,这种移动交互式应用对通信延迟和无线接入宽带的要求很高。5g移动网络具有零延迟、高可靠性、耗能低的特点。
二、构建节能型5g移动网络的技术
1、信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网络的信息包括多媒体通信、实时媒体流等。信息中心网络不再注重维护目标主机的可连通性,而是更多地注重信息的查找、分发以及传递。信息中心网络的网络通信模型以信息为中心,它忽略了IP的使用。可以将信息中心网络的信息传递过程看成是请求内容的匹配过程。传统IP网络的传输方式是“推”,而信息中心网络的传输方式则是“拉”。另外,信息的安全只与信息本身有关[2]。2、自组织网络。自组织网络技术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网络维护阶段的自愈合和自优化以及网络部署阶段的自配置和自规划。网络维护阶段自优化的目的是减少工作量,以达到提升网络性能和网络质量的效果。网络维护阶段自优化的方法是通过eNB和UE进行测量,在网络管理方面进行参数的自优化;网络维护阶段的自愈合是指系统对故障的排除、对问题的定位以及自动检测,网络维护阶段的自愈合能够大大降低维护成本,避免对用户体验和网络质量造成影响;网络部署阶段的自配置是指增加网络节点配置,自配置具有容易安装、成本较低等优点;网络部署阶段自规划的目的是进行动态的网络规划和执行工作,自规划要同时满足优化结果、扩展系统容量等方面的需求[3]。3、超密集异构网络。增加低功率节点数量、减小小区半径是保证5g移动网络流量增长的核心技术,因此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是5g移动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网络部署的无线节点数量将是现在的10倍以上。部署密集的网络使节点与终端之间的距离变近,同时,部署密集的网络也扩展了系统的容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容易出现与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不兼容的问题,因此,5g移动网络必须要解决干扰问题。在超密集异构网络中,部署的密集导致切换更加频繁,因此需要运用新的切换算法。4、内容分发网络。内容分发网络技术会对5g移动网络的用户访问和容量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内容分发网络技术会在传统的网络中增加新的层次,系统通过对各个节点负载情况、连接状态以及用户距离等有关信息的考虑,将相关内容分发到距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上,然后由服务器将内容发送给用户,以此来缓解网络的阻塞状况。这种快速为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正是内容分发网络技术的优势。5、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是5g移动网络的基础技术。软件定义网络的核心特点是具有可编程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不会使网络运行速度变快,但它会通过基础设施的简化,降低运营成本,进而提高效率。6、软件定义无线网络。软件定义无线网络保留了软件定义网络的核心特点,从逻辑上实现了对网络的集中控制。目前,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架构设计上,它的提出为无线网络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4]。7、M2M通信技术。M2M通信技术对5g移动网络的意义非常重要,它主要是指机器对机器、移动网络对机器以及人对机器的通信。M2M中存在着许多小信息量数据包,这会造成网络的传输速率降低。8、情境感知技术。情境感知技术可以向用户及时、主动、智能地推送信息,它是一个信息系统,情境感知技术能够使5g移动网络在运营商策略框架和网络约束内响应相关需求。
结论:5g移动网络是对移动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它的节能性、成本低、安全可靠的特点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要求,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完美体验。
参 考 文 献
网络营销的概念剖析
网络营销,百度百科给的定义如下: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
更简单的说,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个人网络营销包含:网络营销策略规划、网站平台建设、网络推广、客服销售、数据分析、团队组建、运营管理这几大模块。其中其核心是:一、不断持续提升网站或网店的转化率,二、不断持续向目标客户传播设计的信息。
从项目管理运营角度来看,网络营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管理运营的基本过程和环节。
网络营销和网络推广的关系
网络推广其实更应该理解为网络传播,即利用互联网向目标受众传递有效信息。
从过程来说,网络推广要经过三个步骤:要首先确定目标受众,即向谁说?再次,要策划传播内容信息,即说什么?第三,采取什么方式推广,即怎么说?只有经过这三个有机组合的策划,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传播案,达到传播的目的。
从方式来说,网络传播推广可分为:活动创意(这方式可细分太多了)、话题事件病毒、信息、互动游戏、创意软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等。
从传播管道来说,网络推广可分为:SEM、SEO、论坛推广、博客推广、微博推广、新闻软文推广、B2B平台推广、QQ(IM)推广、电子书推广、邮件推广、广告投放、广告联盟等等各种各样的传播管道形式。
在信息爆炸时代,眼球成为第一要素,网络成功的核心:不仅要明确说什么、怎么说,更需要创造性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这样才能穿透各种信息干扰,将网络推广的信息成功传递到达目标受众心中。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能理解,网络推广侧重的是信息传递传播。而网络营销不仅仅是推广,更重要的是要让客户实现行动,从知道、信任、喜欢再到购买,其重点是激起客户行动,也就是提升转化率。菜根谭网络机构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核心也在于此,而不是简单的信息。
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电子(主要还是网络)为手段从事的商业商务活动都是电子商务。这是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而大家通常所指的电子商务,是狭义的网络销售和网络购物的概念,即通过网络完成支付和下单的商业过程。
电子商务是一种商业模式,是从业态形式来定义的,他是和传统的商务形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商业角度来看,电子商务包含所谓的B2C、B2B,现在出现了B2B2C、O2O等更多的电子商务新模式。一个商业模式的项目,一般都包括营销、财务结算、仓储物流、人力资源行政等模块。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网络传播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一种新型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传播信息更加自由,便捷,快速,成本也更为低廉,从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展开分析,对网络传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信息传播手段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媒介易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局限性,网络信息传播以一种超常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对网络信息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网络传播
了解网络传播之前,我们需要对传播进行科学的定义。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传播就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它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和总结,我们倾向于这样定义网络传播: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①全球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不断发展的。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低廉的网络运行成本为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提供了软硬件保障;网络操作的简便化和大量网民的存在又为网络信息浏览提供了人才支持;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相对于其它媒介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更强,信息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实时的、畅通的交流。③超文本链接方式。这是网络传播的独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地址的形式存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接受就是反复切换不同的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创新。
二、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网络自诞生以来便被迅速地运用于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当前网络传播媒介体现出以下的一些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网络媒介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网上进行信息不需要烦琐的制作程序,简单、运行快速,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只需要一台运行正常的电脑和联通的网线)、低成本性(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性是由于其对设备、技术的要求简单)、高参与性(网络传播的高参与性是与便捷性、低成本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互动性(高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网络传播转变了信息接受主体的被动地位,使其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在网络的信息库里任意索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媒介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媒介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二)网络传播的不足分析
事物总是辨证的,网络传播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克服。
1.加强信息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传播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低成本性、高参与性和高互动性的特征,这同时会导致网络传播监管的复杂性。事实上,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实现的网络传播目前日益表现出其监管的难度。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如诈骗信息等等)、违法信息(如黄、赌、毒信息和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的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给网络用户造成了不便,另一方面,对信息接受着传递不良信息,危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严厉打击网上黄赌毒信息就是网络监管难的反映。因而必须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加快制订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监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严厉打击不良网上信息传播行为。
2.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保护研究,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大量黑客、计算机病毒等的存在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不强。信息者的信息可能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丢失,甚至被篡改,从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初始目的;源信息和保存下来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也可能会由于木马、病毒、黑客的攻击而造成损坏无法使用。因而必须加强电脑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性能。
网络媒体目前由于其良好的应用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而被克服。
参考文献:
[1]毕耕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杂志社2004年.
[3]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公共关系;模式;社会调查;间接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42-02
一、公共关系的涵义与起源
公共关系的起源“公共关系”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1807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国会演说。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
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P.R.,简称“公关”)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公共关系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设大专、本科至最高硕士的课程。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自从公共关系诞生以来,人们给其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角度不同,对公共关系内涵的理解也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公共关系定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莱克斯·哈洛(RexHarlow)博士就搜集到47个公共关系的定义;还有人说,公共关系的定义已有上千条之多。于是有人不无幽默地说有多少公共关系学者,便有多少种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包括选创组织的成功,降低组织失败的影响,宣布变更等等。和中国传统个人关系的中的面子类似。
在市场营销学体系中,公关关系是企业机构唯一一项用来建立公众信任度的工具。
由于社会上的分工越来越细,公关人员的重要性愈显增加,许多大专院校纷纷成立公共关系学系,为社会培养不同领域的公关人才。
公关行业的性质使其不可避免地与媒体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目前,中国大陆公关行业的企业要接近顾客群(对公关服务有需求的组织)及媒体,所以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而成都、武汉等城市也有分布。
二、新时代下的公共关系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下的公共关系模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模式,现罗列如下:
网络公关。公关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会公众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网络对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公共事件的评价都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已经成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或商品影响、评价的第一来源,而且网络上信息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网络日益成为企业日常公关活动的主阵地。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企业品牌。网络宣传成本相对较低,且针对性强效率高,网络宣传作用日益扩大,对于企业口碑的形成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新闻公关。新闻公关也称新闻行销,即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行产品或企业宣传之目的,此乃属形而上层次的高明行销手段。可以说,新闻公关是公共关系与营销策略之间的一种巧妙组合。新闻公关的核心在于传播。传播目的在于张扬企业良性信息、提高企业知名度,最后达到促进产品销售或塑造企业品牌的目的。出色的新闻公关有三个层面的应用:思维创新、品牌传播与事件营销。不同层面的新闻公关应用会有不同的效果。
传播说。这一类定义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认为公共关系离不开传播沟通,我国公共关系学者廖为建就持此种观点。其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英国人弗兰克·杰夫金斯(FrankJefkins)也认为:公共关系是由为达到相互理解有关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计划的沟通联络所组成的,这种沟通联络处于组织与公众之间,既是内向的,也是外向的。国外一些大型的百科全书或综合词典也从传播或沟通的角度来定义公共关系。《韦伯斯特新国际词典》认为:公共关系是通过传播大量有说服力的材料,发展邻里的相互交往和估价公众的反应,从而促进个人、公司或机构同他人、各种公众以及社区之间的亲善友好关系。
管理职能说。“管理职能说”这类定义把公共关系看做和计划、财务一样的管理职能,其中美国人莱克斯·哈洛博士的定义便是典型代表。际公共关系协会同样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其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它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通过公共关系,公立的和私人的组织机构试图赢得与它们有关的人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借助对舆论的估价,以尽可能协调它们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依靠有计划的、广泛的信息传播,赢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
特定关系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关系”体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公共关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正确认识公众关系、处理公众关系是开展公共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英国公共关系学会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在组织和它的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持相互了解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持续过程。
特征综合说。有的公关学者认为,前面几类定义都只反映了公共关系某一方面的含义或特征,未免失之偏颇,因此他们试图通过一个定义把公共关系的所有内涵或特征都包括进去。美国《公共关系季刊》曾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十四个特征。1982年11月,美国公共关系学会(PRSA)在其一流成员组成的专家小组的努力下,正式采用了一个“关于公共关系的官方陈述”。这一定义除了概念方面的内容外,还将各种活动、结果和对公共关系实践的知识要求包括在内。
经营艺术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公共关系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许多公共关系问题不存在惟一正确的答案,公共关系在实际运作中要讲究创造性,讲求形象思维,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公共关系及其工作。因此,公共关系是一种艺术。
搜索引擎优化。公共关系搜索引擎优化(简称PRSEO,其中PR为公关的英文简称,SEO为搜索引擎优化的英文简称),主要表现以互联网为平台,根据企业现状、产品特点和行业特征,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媒体资源平台对企业新闻稿进行合理优化,使软文获得搜索引擎稳定的较前排位,从而达到有效宣传推广且带来意向客户的行为!对于优化软文新闻稿主要从标题关键词设置、内容关键词密度、渠道、超链设置等方面入手。
三、公共关系的调查法则
公共关系的调查方法分为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间接调查法从手段上说具有客观性,能准确反映出公共关系的区域特征。
间接调查法:是指公共关系人员不直接和公众接触,而是通过某些中间环节进行调查的方法。间接调查法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指公共关系人员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观察者在调查现场的表现,来了解所要调查的情况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应该是在被观察对象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查结果比较客观、真实。
(二)文献分析法
这是通过搜集与调查对象有关的各方面文献资料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方法。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新闻稿、新闻图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科技文献、档案资料等。搜集、保存和分析文献资料,是组织的公关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之一。
(三)抽样调查法
这是依据概率原理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调查结果推断总体情况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省时、省力、时效性强。抽样调查方法需要注意抽样的科学性。抽样调查是运用概率原理从公众中选取一定数目的代表来做调查的。
(四)网络调查法
这是以互联网为手段,了解组织需要的内外部信息的方法。该调查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比,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更快捷的传播速度,调查所得信息及时、广泛、深入,它是目前许多大型组织采用的新型调查方法。
(五)问卷法
问卷法是访问法中的一种,就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某一调查任务,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邮寄或直接发给调查对象,请他们填好后寄回或收回,以此分析所要调查的问题的方法。(上接第41页)
(三)发挥信息资料的导向作用,让网络成为职工析事明理的“一扇窗”
油田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的普遍运用,为开展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它能够及时将电视、报刊、书籍上的信息采集并充实到信息资料库中,并通过开设时政类信息、理论类文章、法律法规资料乃至寓教于乐性信息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栏目,使职工鼠标一点便知天下事,键盘一敲便晓是与非。通过网上学习,可以改变教育方式单调、方法单一的现状;通过运用政工软件,可以把理性的内容感性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四)发挥信息文化的娱乐作用,让网络成为职工陶冶情操的“新天地”
通过开设“网上影院”、“新歌试唱”、“精彩瞬间”等栏目,将传统影片、革命歌曲、摄影照片等内容采集上网,既可以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又能陶冶职工的高尚情操。我们必须下功夫经营好这片天地,使之成为广大干部职工文化生活的“新乐园”。
三、抓住关键环节,切实增强政工干部的信息素质和能力
政工干部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是实现政治工作信息化的关键所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政工干部,还存在着信息意识不强、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偏弱、学习信息知识不够等问题因此,通过在职培训、送学培养和实践锻炼等形式,造就一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网络知识,既懂政工业务、又懂高新技术的“行家里手”,是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当前,政工干部急需要提高以下三种能力:
(一)网上组织指挥的能力
网络不仅是政工工作的新手段,也是未来作战的“制高点”。发挥政治工作的保证功能,就必须立足平时,着眼战时,努力提高运用网络实施政治指挥的能力。因此,必须紧贴保障“打得赢”的历史使命,组织政工干部运用网络手段练谋划、练指挥、练协同,确保政治工作在“运中通”、“动中联”和“联中做”,不断提升反应能力。
(二)网上调研的能力
运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综合集成快捷等优势搞调研,可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油田企业领导传递精确可靠的信息,为指导油田企业提供科学管用的依据。只要我们善于把传统调研方法与现代网络手段结合起来,运用系统论、统计学等相关知识,掌握量化分析的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就能使调查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只有边实践、边探索,才能做到与时展同步合拍、与油田企业建设准备同频共振,才能开创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994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推广和普及,其技术属性日益鲜明,社会影响日益深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研究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之后,骤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随着Web2.0、3G技术、宽带技术等各种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网络融合等趋势的明朗,我国网络传播的研究视野也随之更加开阔。
有研究者认为:“2006年是中国互联网步入新阶段后进一步发展的一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中国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继续展现出空前的活力,蓬勃向前。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进一步朝着理性和规范的方向前行。”[1]
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发展呈现新的特征:1.在网络传播技术方面,其宽带化、移动化、互动性等技术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2.在网络内容发展方面呈现出参与性、创造性、视频化等特征;3.在网络传播发展方面热点迭出,博客传播、手机媒体、媒介融合、网络实名制等不断成为社会和研究界所持续关注的焦点,而网络侵权、网络恶搞、网络示丑等现象也成为如何加强互联网管理的争论焦点。经历了2006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网络传播在发展的繁荣中呈现理性的需求,并在发展的繁荣中逐渐迈向规范之路。
然而,我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迅猛,热点现象迭出不穷,网络传播的成就与问题相互交错呈现,也使得网络传播的研究者们疲于进行应对性解释,理论创新不够,知识积淀有限。对网络传播现象的跟踪、阐释较多,以实证的方法对网络传播深层次的研究较少。研究总体上呈现繁荣和活跃,但是其研究分量和研究成果仍显轻微。研究者们对各种热点现象跟踪及时,而具有纵深理论意义的成果不多。在研究方法上,2006年的网络传播研究仍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的方法相比以往有所增长。由于网络传播的全球性特点,我国网络传播的研究者较多的采用“比较”的视角考察网络传播。
下面分为若干问题阐述2006年讨论较为集中的网络传播问题。
1.聚焦web2.0:拓展网络传播技术和应用的新时代
在互联网的Web2.0时代,我国的网络传播发展也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势头。有研究者将web2.0归纳为:一、理论基础:六度分隔理论、公共版权、长尾理论。二、典型应用:blog—博客,wiki—维基,tag—互动标签,SNS—社会网络,RSS—联合组织规范技术。三、实践特征(与web1.0和传播媒介相比较的实践优势):参与性、自组织性、真实性、免费性、开放性、粘性、去中心化、聚合性、创新性、不断更新、信息传播以微内容为基础。
Web2.0为我国呈现了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关于Web2.0,他认为,“这种让全民共同决定和编织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让每个个体的知识、热情和智慧都融入其中,让人们在具有最大个性选择的聚合空间内实现共享,这恰恰是新传播时代的价值真谛。他认为Web2.0必然用一种新的形式带给我们一个高效、新鲜而有活力的传播场域,新的传播时代即将到来。”[2]
其他如网络BT、维基百科、Flash新闻等研究,都是在web2.0大的传播技术背景之下展开的。[3]研究者认为,新一代互联网,将使网络的能量再次成倍增长,而Web2.0,则更多的是信息互动传输,即应用方式的新变革,它可能会对网络中人与电脑、人与信息、人与人的关系产生重大的变革推动力。[4]
2006年的Web2.0及其时代的研究及论述,既不是开局之年,也不是终结之年,而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随着Web2.0各种技术和应用的逐步推广,相关研究还将继续深入。
2.网络新闻传播地位:从边缘到主流
今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将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选,并且评出了三类(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栏)首批13件网络新闻获奖作品。这次评奖标志着网络媒体作为我国重要传媒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反映了自2000年以来网络媒体快速的发展及其与日俱增的社会影响力的网络传播现实。这个事件引起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5]
研究者认为:“网络新闻奖的评选将有利于强化新闻网站对于自己作为独立媒体的角色、地位的认同感,促进网站责任感的加强,促进网站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的发挥,使网络新闻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网络新闻的原创能力得到挖掘与拓展,这将促进网络新闻业务的进一步繁荣。网络新闻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网络新闻的业务模式、行业标准以及发展走向的一个示范。”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序列,这件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评奖本身,它表明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和确认,是对新闻事业促进和发展。[6]还有研究者参照国际视角研究认为:中国新闻奖首评网络新闻,反映出有关管理部门、行业上下和主办单位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和开放精神。[7]
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对建构我国网络新闻的评价体系的课题展开研究。[8]
3.微内容:长尾理论开始发力
在2006年,互联网微内容成为一个新鲜话题。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作微内容。这些零星散乱的数据众沙成塔,成为网络神奇力量的真正来源。而当一种工具出现以后(如它的第一代产品的代表Google),微内容便羽化为蝶,登上社会发展的大舞台,成为了创造历史的主角。显然,对于“微内容”的聚合、呈现、利用的有效工具的打造终将成为拯救互联网未来的英雄。[9]
还有研究者认为:“微内容是互联网所独有的内容产品,是Web2.0的创新技术使互联网凸现出来,并日益呈现出其作为互联网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潜力。”[10]这个概念从长尾理论的新视角,重新诠释了互联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有研究者对微内容塑造传媒业形态的力量寄予期望,认为在互联网上,俗称“草根”的“微内容”开始表现出经营性价值,微内容的出现可能会空前改变传媒业的产业形态。[11]
4.博客传播:web2.0时代的传播先锋
2006年对于网络传播媒体的研究中,博客、播客、维客和手机成为最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前三者被称为web2.0时代的三剑客[12],而手机则是因其“影子媒体”的身份而进入了网络传播媒体的研究视野。
今年网络传播的许多研究都和博客这个深深的旋涡密不可分。不管是网络新闻的博客化,还是网络传播的博客化,都将2006年的网络传播深深打上博客的烙印。
研究者认为,博客的普及不仅仅改变了互联网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人类传播模式从大众传播到博客传播的改变。博客的本质就是个人的“虚拟主体”。拥有博客,一个人就有了虚拟和现实的双重主体。随着博客应用不断主流化,基于个人博客的博客传播(典型的大集市模式),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理想。[13]
还有研究者认为,博客现象的兴起为满足个人传播需求提供了新的更为宽容的传播方式。在新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原先无法顺利实现的许多传播需求被不断地激发和满足,并逐渐转换成产业行为,由此再衍生许多大媒体产业的热点现象。[14]研究者通过分析新闻博客对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补充作用、议题的解构、构建作用、传播格局的突破作用、话语宰制的消解作用的分析,揭示出这一网络传播形态对新闻价值观与媒介格局的影响与改变。[15]也有研究者对于名人博客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16]
有研究者通过对2004年和2005年的博客研究的考察发现,我国国内的博客研究,主要还是在传播学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研究视野主要是新闻传播这个维度,显得单一而狭窄,而国外的博客研究开始延展到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人种学、符号学等多种研究视角。[17]
5.播客传播:网络传播新焦点
在经历了2005年的“播客”元年之后,2006年的播客话题依旧火热。研究者认为,与当年博客的推广相比,这一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尽管业内目前尚未找到成功的盈利模式,但播客的技术优势仍不容小觑,并且从理论上讲也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研究者认为,未来播客的盈利模式必将是多元化的,并从个人用户收费、在线广告收入、内容出版、无线增值服务、商业应用、资本运作、与传统媒体合作等方面对之作了探讨。[18]
研究者认为,播客具备WEB2.0时代传媒形态的一些典型特征,如自主的信息传播方式,以音视频为主的信息传播内容,与其他传媒形态的交融性等等。从发展轨迹来看,播客的来势甚至比当年的博客更为迅猛,这种新传媒形态值得我们关注。研究者认为,在实际发展中,Podcasting逐渐成为一种互联网上的传播形态。当前传媒形态之间的出现了明显的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从广义的角度看,一些博客网站中的音频博客和视频博客也属于播客,播客与网络电台、网络电视也有相当的融合。综观中国的播客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无论从网站数量、播客数量、播客节目的内容、传播方式来看,播客在中国的发展其实还处于刚刚初始阶段。[19]
还有研究者认为,播客与“草根”紧密相连。在一些极力追捧个性化的人们眼中,“播客”比“博客”更加令人激动,因为这是从用笔杆子记录生活到用声音展示生活的革命性跨越。在中国,2006年2月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电台和互动社区——银河台网站()全新改版上线,并加入了大量播客自制元素。不仅如此,美国的一些大学已经在积极尝试播客教育了。与此同时,播客极具潜力的商业价值也正在被挖掘。[20]
在博客研究过程中,有的研究者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消化,对欧美博客研究现状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评述,提出了我国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域,试图对我国的博客实践、博客传播的公共规约体制的形成以及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21]
6.维客传播:公共与开放的领地
作为Web2.0时代的新的网络传播方式,2006年的维客传播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认为,“维客”不只是一种技术,一种系统,更是一种开放的工作、交流方式。[22]
有研究者从网络新闻的角度探讨了维客技术的意义,认为wiki技术是一种新的信息和维护技术,具有迅速、便捷、可匿名编辑的特点,而wiki新闻是wik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运用,具有国际性、快速编辑、公开、中立、志愿和自由的特点,是一种群体协作创作,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参与式新闻。但是,wiki新闻目前具有可信性危机和缺乏原创性的缺点。wiki新闻的出现,使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一种突破,而wiki新闻并没有能力替代新闻记者和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把关功能和社会影响仍然是巨大的。[23]
有研究者从网络话语的角度审视维客传播的话语空间。研究者认为,聚焦当下网络传播领域的一些新兴现象——播客、视客及维客,为当下网络话语空间带来的新特质。网络话语空间不断民主化的进程中实际上存在着若干悖论:话语空间日益开放的背后是受众面的日益窄化;技术支持越来越平民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实际操作的精英化倾向;在话语场域的公共性之外是实际话语倾向的私人性。[24]
对于维客传播,也有研究者从其教育功用入手进行探究。维客是博客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网络工具,它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网络教育、特别是网络学习的强有力的手段;同时维客作为Internet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以及其内在的维客精神,也必将对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乃至教育理念产生重要影响。[25]
7.公民新闻:展现新的新闻图景
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公共新闻、民生新闻是当前比较相关的几个概念。而在网络传播时代,网络所提供的最大可能的广泛参与性,则成为公民新闻勃兴的关键原因。
有研究者认为,公民新闻是网络时代新闻定义的新突破。“公民新闻”的出现,扩展了传统的新闻学理论中的新闻定义。由于采写新闻不是训练有素的专业记者做的,许多网民在散发新闻时把自己的情感兴趣,不加专业修饰地夹杂在新闻当中,这对新闻定义的主要因素“客观性”提出了挑战。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新闻的受众也越来越依据自己的兴趣形成小众化发展趋势,新闻在公民网上呈现非一律的状态,即呈现个性化、社区化的特征,这对传统的新闻定义的外延给予了新的扩展。现在我们公认的新闻定义建立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上,从发展趋势看,互联网将成为互动性最强、受众最广、信息承载量最大的传播媒体,新的传播方式将对新闻定义重新解读。目前,“公民新闻”对新闻定义的影响已初见端倪,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的进一步增多,新的新闻定义必将出现。[26]
研究者认为,“公民新闻”涵盖了包括“博客(blogs)”“维客(wikis)”“播客(podcasting)”以及公民网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27]
还有研究者从公民共享新闻的视角,对公民新闻现象进行解读。他们认为,随着摄像手机、DV、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日渐增强,公民共享新闻在全球方兴未艾。有的研究者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对以公民参与、公民报道、公民传播为特征的公民共享新闻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探讨了公民共享新闻对国内媒介生态建设的意义。[28]
8.奥运网络传播:渐渐火热的传播研究话题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从网络传播的角度对北京奥运会进行研究渐渐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研究课题。
有研究者从网络传播的受众特点、传播方式和多媒体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网络传播是奥运新闻传播的最佳模式。研究者认为,网络传播将改变传统奥运新闻传播方式和奥运新闻传播对电视媒体的依附,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络传播的创新点,在于创建功能强大的奥运官方网站、谋求与国内外网站的广泛合作、进行多媒体技术的创新与运用。[29]
还有研究者则从奥运会网络传播的历史线索入手,对奥运网络传播的前景进行展望。他们认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网络图像能够轻易地跨越国界相互传递,这对现行奥运会按照地区单独销售电视转播权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了保证电视转播商的利益,国际奥委会对网络转播一直保持“消极甚至抵制”的态度,使得奥运会网络传播发展十分缓慢。搜狐公司成为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意味着互联网公司正式登上了奥运会商业开发的大舞台,奥运会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已不可阻挡。从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状况、互联网用户数量及奥运会网络传播的政策环境等方面衡量,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施网络传播的条件十分优越,北京奥运会网络传播的前景光明。[30]
另有研究者认为,北京奥运传播理念须从传统的线性宣传模式转移到多媒体共融的新传播模式,整合internet、IPTV、博客、播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等多种新媒介形式,树立北京奥运的数字媒体观,建构新媒体·新奥运·新传播的盛大图景。应该借助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构多媒介互生共赢的北京奥运传播体系。[31]
9.媒介融合:一个和网络传播密切相关的话题
2006年,融合成为网络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研究者认为,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各类媒体边缘淡化,并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而且相当普遍。[32]研究者认为,从多个角度来看,融合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合”与“分”,最终指向一个趋向,那就是,信息企业大联合之后的再分工。[33]新一代电子报纸是报纸与网络融合的新方式。而新一代电子杂志则是超越杂志的新媒体形式。不过,媒介融合还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完全的媒介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4]
还有研究者认为,“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的载体分离,载体的使用将完全服务和服从于内容。”[35]
对于由媒介融合引发的产业融合,研究者认为,经历了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终于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从各自独立的产业状态逐渐发展为大媒体产业。基于产业融合而诞生的大媒体产业是一种具有跨国家、跨产业、跨媒介特点的新型产业生态和产业群。[36]
总体而言,媒介融合、融合新闻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网络传播的作用。但从宏观层面看,媒介融合仅仅是产业融合的一个层次,现在对于融合的探讨,还停留在业务层面和物理层面,真正对于产业融合未来趋势和具体措施的探讨尚待进一步深入。
10.融合新闻:使新闻回归了新闻者本身
媒介融合为新闻传播业带来的深刻变化,这年倍受关注。研究者认为:“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促使新闻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西方新闻传播学界,一批学者正致力于研究两个新课题:“融合媒介”(convergencemedia)、“融合新闻”(convergencejournalism),并已经获得了第一批成果。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从2005年开始新设了融合新闻专业,致力于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限于实践发展的进程相对滞后,尚未充分展开,还有待探索和突破。[37]
融合新闻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融合新闻’对媒介规制和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融合新闻’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融合新闻’需要公民具备更高是媒介素养。”[38]融合新闻是一种更接近于新闻本质和新闻最佳形式的新闻,正因为此,融合新闻使得新闻回归了新闻者本身。在业务层面,新闻融合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融合新闻’的前提和基础是‘融合媒介’convergencemedia)。”在物理层面,媒介融合成为讨论的焦点。论者认为:其重要含义之一“就是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动下,各类型媒介通过新介质真正实现汇聚和融合。”[39]而在产业层面,不同产业之间依托网络融合而产生的产业融合则如水下之冰山,潜潜移动。
其他研究者也从理性的角度对媒介融合进行了思考。[40]或从世界杯报道的角度分析了媒介融合的有效应用。[41]
11.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互联网的理性与规范发展之路
在法律层面,网络传播的法律规范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有研究者对近年来的网络侵权案例进行了述评,认为在“法律无法预期网络发展”的时代,司法实务往往走在了立法的前列。不过对于非判例法传统的我国而言,法院并不能确立规则,没有什么能保证判决的一致性。最终借助立法,从而给网络行为以规制,才是给人们生活以预期的稳靠之法。[42]
还有研究者对如何区分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进行了辨析,同时对如何使用避风港规则进行了介绍。他们认为,利用一种侵权的方式获取盈利,这种商业模式一定是不能长久的。要转变这种经营模式,在短期内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它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43]
2006年5月10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被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予公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公布引发了研究者对此的集中诠释。研究者认为,《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立法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综合了立法和司法实践大量经验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网络环境下方方面面的矛盾。《条例》为建立一个有利于维护权利人的权利,同时也有利于作品广泛传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网络环境,确立了操作性很强的法律依据。[44]”
还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立法相对滞后,使得互联网成为侵权盗版的重灾区,与网络侵权相关的事件不断出现。如何调整好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互联网发展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条例》的颁布和实施适逢其时,成为“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发挥网络传播作品的潜能,满足人民群众使用作品的正常要求”的一把尚方宝剑。[45]
12.博客实名制和博客官司:自由和责任的博弈
正在讨论中的议题包括实名制管理的适用范围;各方的权力和义务;登记身份信息的内容;登记真实、准确身份信息的保障措施;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施的时间安排等。
但是博客实名制却引起了各方的热议。支持方认为实名制将有利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反对方认为实名制将损害博客的发展;折中者认为实名制不失为一种好的管理模式,但是要慎重施行。这种争论是现有网络利益格局在现实中的反映和折射。
有研究者认为,伴随Web2.0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变化,政府面临着“如何管理”的难题,网站面临着“如何赢利”的压力,网民面临着“如何表达”的选择。总之,三者间的关系必然随着互联网的新发展而进一步调适。[46]其实,博客实名制不仅是博客的问题,而是网络实名制或信息传播领域实名制整体管制思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还包括网络、手机、小灵通等信息传播平台和终端工具实行实名制的问题。由于手机短信诈骗日益猖獗,因此2006年手机实名制成为信息产业部规划中的“阳光绿色网络工程”中的一部分。
还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实名制的实施,使得网民在发表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时候有所顾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网络道德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使社会公共文化得到净化,网络受众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也就间接的将网络的社会责任向前推进了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将是媒体与受众社会责任的双重回归。[47]
另外一个和博客密切关联的话题是博客官司。这年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状告中国博客网的“国内博客第一案”引起各方关注。[48]
研究者认为,博客通过服务器的内容,网络服务提供商不可能一一审查、核实。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对他人的言论在博客前进行审查,是一种无法承担的负担,不利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研究者同时建议,博客名誉侵权的受害人在寻求法律救济前,可以首先尽量通过网络行使回应权,进行自助救济。最后,博客用户、网络服务提供商以及整个互联网行业都需要自律,应该以自律换取更大自由。[49]
还有研究者认为,博客问题是网络法律问题的缩影,网络法律问题是现实法律问题在网络世界的影射。坦率而言,我国的法律还没有与社会生活完美地契合。在前所未有的立法忙季,如何在保证立法效率的同时,兼顾法律的适用性,使法律更加符合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社会生活,值得我们深思。[50]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的著名记者安德雷斯·克鲁斯(AndreasKluth)认为,Web2.0将从2007年开始改变主流社会。[51]人们普遍认为,Web2.0是基于所谓的“参与性架构”的新网络。正因为这一点,Web2.0被认为有“生命”的互联网。”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Web2.0浪潮的盎然兴起,为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加宽广活跃的舞台。我们期待着2007年网络传播的新发展。(作者: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付玉辉,中国网通集团综合部高级主管,传播学博士)
注释:
[1]闵大洪.2006中国互联网前行于理性和秩序的轨道[J].传媒,2006(12).
[2]喻国明.关注Web2.0:新传播时代的实践图景[J].新闻与传播,2006(12).
[3]鲁宏,黄鹏,崔政,李丽,谷雨.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4]李海峰.网络传播技术及应用的新态势[J].新闻记者,2006(08).
[5]江坪.网络新闻喜获最高奖[J].新闻实践,2006(10).
[6]孙光海,谷泉.网络新闻边缘到主流:新闻奖的寓意[J].网络传播,2006(08).
[7]邓炘炘,.中国网络新闻传播跨越重要的临界点——解读中国新闻奖首次评选优秀网络新闻作品[J].新闻与写作,2006(08).
[8]肖珺.建构我国网络新闻评价体系[J].网络传播,2006(08).
[9]喻国明.微内容的聚合与开发:网络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J].网络传播,2006(10).
[10]汤雪梅.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J].国际新闻界,2006(10).
[11]王超.微内容与新媒体业态[J].IT经理世界,2006(19).
[12]饶丽娜.网络三剑客谁主沉浮[J].新闻知识,2006(01).
[13]方兴东,张笑容.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J].现代传播,2006(03).
[14]付玉辉.试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与结构转型[J].国际新闻界,2006(03).
[15]陈燕.新闻博客对传统媒体的正向作用[J].当代传播,2006(04)
[16]孔祥武.名人博客的传播学关照[N]中华新闻报,2006.1.4.
[17]周海英.我国博客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J].当代传播,2006(4).
[18]段莉,卢家银.播客:下一个互联网富矿?[J].传媒,2006(3).
[19]刘瑞生.播客:WEB2.0时代的典型传媒形态[N].中华新闻报,2006.7.12.
[20]王鹤.播客:网络世界又一次革命性跨越[J].经济参考报,2006(02).
[21]胡春阳.欧美博客研究评述[J].现代传播,2006(03).
[22]刘琳,廖勇勇.走向共和的维客--维客传播主体特征初探[J].声屏世界,2006(04).
[23]杨志宏.WIKI新闻初探[J].东南传播.,2006,(06)
[24]朱丽丽.从播客、维客等新现象重新审视网络传播的话语空间[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