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时间:2024-02-03 17:32:58

导语:在对生命起源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第1篇

一、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1.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实施教育

初中生物丰富多彩,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板书宣讲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并且初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较为抽象的问题使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来实施课堂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是一种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直观化。案例1: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教师可以从婴儿的诞生讲起,从母体孕育开始,对于孕妇而言孕期一般为38周到40周左右,在母体怀胎的时候,一般由母体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随着孕妇孕周的增长,胎儿会挤压母体其他脏器,大幅提高了孕妇的代谢负担,并且分娩时孕妇要经历剧烈的疼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胎儿的形成过程,并且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将胎儿的成长变化过程演示,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起源与成长过程,进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案例2:在学习植物的分类时,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将植物的种类通过ppt或者动画、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将濒临灭绝的植物通过视频或者动画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了解目前哪些植物是珍稀物种并且濒临灭绝,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意识,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让学生明白造成这些植物灭绝的原因,进而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因此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把以上相关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体会生命诞生的艰辛与不易,让学生珍惜生命。

2.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学生学到的多是理论性的知识,学生不能切身感受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进行校园植树、栽花活动。案例3:在植树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植树、栽花等,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组分开,一组植树、另一组栽花,并且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要来给自己种植的花草进行浇水、松土、施肥等,让学生记录自己栽植的过程并且观察小树和花草的成长过程,并且记录每一个细节问题,观察花草的成长、开花、枯萎的整个过程,再让学生对于这一过程进行心得体会的分享,教师通过组织这个实践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来感受生命的经历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对生命的全面认识,能够切身的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因此,通过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组织这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3.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

生物这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初中生物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初中学生处于发展的初期,对于“生命”这种宏观的话题没有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初中生普遍对苦难、灾难没有明确认识,尤其是现阶段的初中生多是“00后”,出身于经济物质条件丰厚的时期,很少经历苦难、灾害等,因此对于生命的意义没有真切的感受。案例4: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自然纪录片、灾难片等,如地震、自然灾害、姜玉战争等相关的影片,如央视频道的《人与自然》,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中的生物生存的斗争,进而感受生命的珍贵。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战争的纪实片,让学生了解战争中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与珍惜,从侧面来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总结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在学习生物的初期阶段,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掌握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实施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教师通过讲解生命的起源来焕发学生对生命的意识,并且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灌输教育思想。最终希望通过初中生物教学,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作者:姜玉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乘风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伟.初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5).

第2篇

关键词: 生命观 生命教育 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极少关注生命成长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容易使受教育者缺乏对生命科学正确的认识,造成生命意识淡薄、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现状,遭遇挫折时甚至引发恶性伤害事件。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职生生命观现状,从中发现高职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所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回收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98.41%。男生198人,女生45人,4人未报告,性别比例与学院情况基本对等;电力系73人,机电系93人,信管系78人,3人未报告;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142人,7人未报告。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认识自我、生命态度、价值取向、挫折应对、安全意识5个维度,另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需求调查,共14个题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

83.8%的高职生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12.5%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意,3.6%的高职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没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满意,又没有不满意。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当前的生活较为满意,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11.7%的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43.3%的比较了解自己,35.6%的认为对自己只是一般了解,7.3%的不太清楚,1.6%的表示非常不了解自己。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不到10%)的高职生对自我了解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评价上,61.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优缺点共存,34.8%的感觉自己很平凡,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占2.8%,不如别人的占1.2%。表明当今高职生大部分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个别有自卑、不自信的表现。

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上,高职生整体而言有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自我评价不高、缺乏自信的高职生则需要个别的关怀与辅导。

(二)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

对待生命的态度,82.2%的高职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11.7%的认为生命应为自己而活;3.6%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1.2%的高职生表示生命没有意义,0.4%的则无所谓。说明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应当珍惜生命。个别生命态度比较消极、或模糊,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偏差,缺乏生命活力。

对于社会上常见到的大学生自杀行为,68.4%的高职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现;10.9%的人感到不可思议;8.1%的人认为与己无关;0.4%的人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说明高职生对自杀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待生命有比较明确及正确的认识。也有少数高职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可思议、与己无关的态度,觉得自杀离自己很遥远,这类高职生比较缺少对生命的思考,对他人生命缺乏敬畏感,需要对之进行相关的引导教育,增强其同理心,感知生命的价值与力量。极少高职生有过自杀念头,则需对其加强行为关注与社会支持,引导其学会求助,体验生命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与广博。

人和动植物,哪个生命更重要?高职生中有64.0%的认为生命平等,22.7%的支持人的生命更贵重,13.0%的表示无所谓。数据反映,不少高职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比动植物贵重,可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

在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上,相对而言高职生能够较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珍贵与意义。部分高职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相应的需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让其切身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承载,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感悟生命的馈赠,提高生命质量。

(三)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

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被调查者中,64.0%的认为取决于过好个人的每一天,13.8%的认为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11.7%的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另有不少学生在开放式提及人的价值在于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56.3%的倾向于既靠自己努力,也争取他人帮助;19.8%的认为以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8.9%的认为应该靠个人奋斗;14.2%的选择顺其自然。从高职生的选择可以发现,努力奋斗是高职生价值实现的主流思想。

33.6%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其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26.3%的认为自己本身的性格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23.9%的认为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对自己影响最大,5.7%的受朋友和同学影响最大,4.5%的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对高职生个人价值观影响按选择多少排列依次为父母及家庭、自身性格、社会环境、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环境在个人的成长乃至生命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命教育最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指引,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

在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上,高职生更多地受家庭及自身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向上之势。虽然学校教育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影响有限,但也可通过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培养高职生的价值观,纠正其价值观偏差。

(四)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

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81.4%的高职生相信自己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11.7%的感到自己很没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6.1%的表示无所谓。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少部分需要有效引导,增强自信,应对挫折。

面对压力和挫折,被调查的高职生中,61.5%的会自己想办法解决,19.4%的选择寻求帮助,15.0%的选择发泄,3.2%逃避。可见,高职生遇到困难倾向于依靠自我排解,懂得向外界求助的很少,求助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职生选择逃避,方式消极,且有可能走极端。

在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上,学会舒缓压力,转化消极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是高职生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需要强化其向外界求助的信念,增强其求助意识,既是应对和处理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需要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

高职生中,15.8%的会经常关注与逃生、自救有关的知识;76.5%的偶尔关注;7.7%的从不关注,可见高职生普遍对该类信息关注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

有5.3%的高职生表示非常了解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方法保养身体,27.5%的比较了解,42.9%的对养生之道一般了解,14.6%的不太清楚,6.5%的非常不清楚。数据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与高职生当前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也有部分高职生较关注饮食和锻炼,健康意识较强。

在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上,高职生表现出较忽视的态度。因为年轻,身体机能处于最黄金的时期,少有人懂得对身体的保养与维护;也因为年轻,普遍缺乏与安全、健康相关的阅历,大部分高职生的安全意识弱,不注重饮食健康与身体锻炼。

(六)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从对高职生生命观态度调查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鉴于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提高安全意识是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二,基于高职学生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向外界求助意识较弱的现实情况,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欠缺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三,由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普遍缺少亲身经验与深切感悟,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较为适合当前高职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重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意识。可结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或学生会、团委等学生活动,将生命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从高职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角度进行调查,让高职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需求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结果显示:67.2%的选择逃生技能、62.8%的选择人际交往、53.8%的选择养生保健、51%的选择心理问题、32.8%的选择生命起源、24.7%的选择交通安全。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成为高职生选择最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反映高职生普遍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有提高自我安全防卫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逃生技能相关课程方面的不足:相关训练活动或学习课程太少,不能满足高职生的需求。人际交往在高职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中排列第二。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是困扰多数高职生的问题,折射出高职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偏弱的现状,也反映出学校在人际交往课程或活动方面的不足:课程数量少或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生提高交往能力的要求。养生保健与心理问题两项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高职生选择,意味着起码有一半左右的高职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珍爱生命,平时能够关注自我的健康状况,有意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生对生命起源和交通安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职生感觉二者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高职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其中的重要与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若能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四、结语

高职学生生命观态度表现为积极、向上,个别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或心理辅导。根据生命观态度与生命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从整体而言,高职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挫折教育、逃生技能、人际交往等内容是目前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应高职生的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宁.从生命观调查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开封大学学报,2012,26(1):59-61.

[2]吴伊茹.对广东医学院大学生生命观倾向的调查及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6):699-701.

第3篇

关键词:化学 生命科学 生物科学

中图分类号:O-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164-02

众所周知,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与能源、材料、环境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又渗透到与人类健康密切联系的生命科学领域,而成为21世纪最富有拓展力和生命力的科学领域之一[1]。因此,化学又被称为是生命科学的语言。

1 化学在传统学科中的地位

化学被称为“中心科学”,在“数理化天地生”六门传统科学中的占据重要地位。什么是“化学”呢?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化学不仅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自身快速的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星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存在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有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资源,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在新物质的创新性研究中,要想得到精确的物质结构必须进行精准的化学实验。在我国古代,道家为寻求长生不老药炼制“不老仙丹”,甚至希望能“点石成金”,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从理论上来讲,他们却成了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先驱。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实验”法,只是限于当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物质组成的了解和实验技术的掌握尚不足,导致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成为后人的“笑谈”。随着科技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作为我国四大发明的“火药”被发明。据记载,“火药”是炼丹的副产品。此外,陶器和玻璃的发明与制作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的实践活动。著名化学家拉瓦锡,早在200多年前就用定量试验的方法测定了空气成分。这些在客观上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研究基础。

2 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及发展前景

2l世纪是信息与生命科学的时代。那么,何为生命科学呢?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虽然至今学界对于生命的概念仍未有清楚的认识,但基本上,生命具有与化学成分同一性的特征,具备严整有序的结构,能够自我新陈代谢并产生应激性和运动等特征[2]。

就生命科学的起源而言,它并不是近代才产生的。在人类出现文明的初期,生命与非生命的差异就被人类认识到,并开始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留下了大量的材料。17世纪以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到18世纪,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新技术被不断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成为实验性的学科。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分别通过对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这一学说的提出,使生命科学的研究由宏观水平深入到微观水平,对于揭示生命运动规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1865年,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基因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因定位于染色的基因学说,生物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到20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学科分支细化和深化,各近代学科间的交叉加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研究基因及其表达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内化学变化的生物化学等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CR技术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3 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3.1 化学学科分类及研究内容

按照学科分类,现代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等五门学科。

无机化学研究的是除碳氢化合物之外的一切物质;有机化学研究的是所有的碳化合物;物理化学是应用物理的原理、方法研究化学的现象以便用数学的语言定量地描述化学的有关信息;分析化学是定性确定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定量表示物质组分的含量;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学科,包括各种聚合反应理论,新的聚合和改性方法、高分子基团反应等。

3.2 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3.2.1 无机化学与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早期化学领域的研究无不是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如法国的拉瓦锡、英国的玻意尔和道尔顿、俄国的门捷列夫等,他们的研究都是以无机物质的变化、反应和性质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各化学理论也是从研究无机物质的结构和价键开始的。无机化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加强。无机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使人们不仅仅关注技术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及其模拟,而且从活性分子、活体细胞和组织等多个层次研究无机物质与生命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平衡、代谢过程,同时,更加关注生物启发的无机智能材料在生物体自修复、生物信息响应和传导及生物免疫体系构筑中应用的研究[3]。

3.2.2有机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有机化学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学科,并已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有机化学在揭示物质结构的本质的同时,促进了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同时,生命科学又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生物的多样性使有机化学的研究充满了活力,有机分子的生物功能也充分反映了两学科之间的同源和紧密联系。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牛胰岛素,随后80年代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在揭示生物体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20世纪后半期,复杂生命现象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从DNA的双螺旋结构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机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阿瑟・科恩伯格指出:“现今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其实属于化学”,“生命实际上是一个化学过程”,“人类的形态和行为就如同它的起源,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命运一样,都是由一系列各负其责的化学反应来决定的”。可见,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2.3 生物化学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19世纪以来,化学理论和技术介入到生物学领域,建立起“生物化学”这一新学科。生物化学是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和它们的化学活动。生物化学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生物的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使得生物学研究逐渐从宏观的描述水平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最活跃的前沿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生态学。由这些前沿引伸出的核心问题的探索包括:生命的起源,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进化,遗传发育及其在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层面的调控、蛋白质的分类、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转导行为与脑的认知等[4],这些核心问题都包含着急待解决的化学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

4 结语

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体内物质分子运动,有学者认为可以“把生命理解成化学”。虽然,生命过程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简单的化学过程,但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机理,从分子层次上来了解生命问题的本质,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将会对人类认识生命提供基础。作为本科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参考文献

[1] 杜琳珑,冯定坤,韦建前.生命科学与诺贝尔化学奖[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3):72-74.

[2]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3.

第4篇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物蕴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传统的“读书”教育模式早已不适用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实例讲解也已经普遍了,但是面对生命教育这一问题算是遇到难题了。向学生讲解生命的意义自然是直接切入“生命”一词。 

从哲学方面来讲,生命教育指的就是培养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从自己引申到其他个体,所涉及的都是人生与哲学这类大方面的知识。另一种解释就是浅显易懂的意思,所指的就是人生观念的教育,教育大家认识生命并且尊重生命、珍爱自身、爱护他人。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叛逆期,更应该加强有关生命这一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认真、严肃地对待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了解生命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利而无害的,所谓“知我、知物、知人、知天”体现的就是关爱生命的问题。 

二、有关生命教育的实例 

(一)案例举证 

1.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学生接触生物的首要议题,教师讲述一个婴儿的孕育到诞生,一个婴儿从孕育开始要经过38到40周的时间,母亲会为腹中的婴儿提供营养,分娩时母亲经过撕心裂肺般的疼痛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放幻灯片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明白一个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 

可贵。 

2.植物的生命 

许多人认为只有会跑会跳的动物才有生命,殊不知一颗随风摇摆的植物也蕴含着生命,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各种稀有物种,利用PPT或者相关的生动电影来生动展示,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深度认识,倡导学生保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3.生命的珍贵 

通过一些战争片让学生切实感到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渴望与珍视,通过纪录片还原自然灾害的发生,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斗争中感受生命的可贵,引起学生的人文 

关怀。 

(二)生命的思考 

1.生命的本质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且无一例外,区别只是物质的含量有所差异。生命结束,所有的物质便回归尘土,生命于此便永远终结,各类元素也都四散开来,最终殆尽。 

谈生命的本质也是对生命教育的思考,如果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想必学生才能真正成长,而不是因为一时冲动自残,甚至以跳楼自杀来终止宝贵的生命。 

2.生命的健康 

有一个好的身体,生命才有了本钱,初中生身体正在发育,心理正在成长,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身体健康指的就是身体各个机能的好坏,学生应该学会照顾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不学习不良的习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心理健康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注,老师遇到问题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通常一个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生命的安全 

教授学生遇到紧急情况的救助措施,比如遇到着火情况的应急措施、遇到煤气泄漏时的补救措施等。对于传染病的知识普及也要做到全方位的教育。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要提醒学生注意,三无产品不安全,垃圾食品不可吃。 

4.生命的尽头 

死亡教育是极其有必要说明的,出生即面临着死亡的问题, 

一个生命能够活到理想的终结点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大的,生命从有限到无限靠的不是时间,而是体现在活出生命的价值,在享受生命的每一瞬间,创造出无悔的人生才有意义,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珍惜自己的青春,使他们积极乐观地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每一瞬間。 

通过本文的论述分析,探得生命的意义,寻求生命教育的思考,初中生拥有似水的年华、花漾般的青春,让他们给予生命互信和尊重,让他们从自己身上便感到生命的价值。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谈到“生命教育”这一主题便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教育来说是有其重大价值的,本文希望能够传达出一样的教育意义,将生命的含义融入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傅紫薇.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马利娟.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探究[D].河南大学,2014.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

    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因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复杂艰难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而轻松、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积极创新提供了多个“触角”,为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成为生物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 运用多媒体设疑激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注意力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就异常活跃。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线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作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从花的开放到受精的全过程,先连续展现,再以慢镜头逐个放映各个过程,使这一抽象的过程得以直观的展现。学生兴趣极高。在观看前设问:植物在受精之前有哪些生理活动和生物现象?放映时,学生将会看到植物先要进行传粉,花粉在柱头上受刺激而萌发,萌发的花粉开始在花柱上“钻孔”,形成花粉管,穿过子房一直到达胚珠的珠孔。此刻,我们停止放映,要学生举手回答刚才看到的生物现象和生理过程,回答完后,让学生设想花粉将进入到哪里,进入后会有什么现象出现。然后再开始放映录像,学生边看边对照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从而初步了解被子特有的现象──双受精。在这样的课上,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渴求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其创新意识便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化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媒体课件通过不断变化声、景、色,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形成学生大脑皮层的多个兴奋灶,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见其形就会生其疑,发其思,追其思。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得以完善和提高。例如,将课件制作成演示讲解、技能训练、课外阅读、自我检测等形式,并在每种形式中设置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进度,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养成独立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研究和学习生物必须借助想象。而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储备,为学生想象提供“支撑点”,提高学生运用表象进行想象的能力,多媒体对生命现象形象直观的呈现,使学生印象深刻、准确,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对知识有个新的认识。如神经的传导、动物个体胚胎发育等,依靠多媒体,培养时空想象力是生物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对这些知识的加工展示尤如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使他们的思想跨越时空,驰骋飞扬。

    多媒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使图形更准确、更清晰,使图形多样化,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扩大观察范围,提高观察效果,这样就解决了许多生命现象因时空跨度过大或过小而很难直接进行观察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模拟功能可以化虚为实。例如,生命的起源要将46亿年前的地球地貌和生命起源过程(想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就非多媒体技术莫属。同时,还可以引发同学们对研究生命起源的浓厚兴趣,提出了多种有关生命起源的假想。

    四、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运用多媒体,可以像陶行知所设想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这对我们进行生物创新教育十分有益。

第6篇

关键词:无机物;有机物;能量循环;环境亲和力;可持续发展,传承

在自然造物的过程中,从无机到有机的分界线(生命的起源)生命何时、何处、特别是怎样起源的问题,是现代自然科学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有很多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假说。一个是生命起源的创造论(或神造说),《圣经》上说,“起初,神创造天地。”。人类是否真的与上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恐怕只有到上帝来审判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能知晓。我们不能否认创造论,因为目前还没有什么科学可以证明它是否是真正的真理。

一个是生命起源的自然发生说,又称“自生论”或“无生源论”,认为生物可以随时由非生物产生,或者由另一些截然不同的物体产生。如中国古代所谓“肉腐出虫,鱼枯生蠹”、亚里士多德说的“……有些鱼由淤泥及砂砾发育而成”。中世纪有人认为树叶落入水中变成鱼,落在地上则变成鸟等。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生命体开始以基于有利于生命繁殖的方向改造非生命的世界,我们可以说,造物的权利从神的手里部分地转交到了生命的手里。最终,自然造物中终极的形式出现了,那就是人。这是自然界创造出的最为巅峰的作品。在智慧的引领下,人类逐渐能够认识并改变世界。但是人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人的一切创造都是利己主义的,为了人类的长久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造物。人类行为的本质跟单细胞生物的行为目的本质并没有区别,那就是谋求自身的发展。

人工造物与自然造物有本质的不同,那就是“目的性”。严格来讲,以我们现有的认知程度,我们还不能说明大自然有任何的目的性可言。大自然的运作是有其固有规律的。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认知到了自然的规律,发展出了各种学科,最重要的是物理学和数学,数学帮助人们量化了世界,成为了科学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物理学则总结出了三大定理。阐释了我们的世界万事万物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并努力寻找到普遍的真理以解释未知的领域。这一切知识的积淀都为我们人工造物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在传承中,人类的造物水平无论从质量或是数量上,都有了飞跃发展。现在的微生物领域,已经可以按人类的意志自由操作原子,控制基因的排列,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因为飞行器的发明发展,超出了地球的范围,先进生产方式能够提供极高效的生产效率。制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机械。

人类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转化其他能量到电能的方法。每一次的进化,都伴随着对地球能源循环的暂时性打破。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由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呈指数增长,这种打破层度越来越剧烈。两三头牛拉犁耕地,田间水车缓慢磨面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冒着黑烟的火力发电厂,以汽油燃料为动力的汽车在公路上飞驰。能源大量的利用,在技术不成熟的初期带来的必然是粗放型的。对能量的利用率低下,大量的能量利用残余以废弃物的形式流入了大自然,造成了生态的极度不平衡。

设计界的诸位由此肩负起了重大的责任。人工造物,目的是为了让人类过得更好,当发明了巨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后,如何整合改进这些新技术,使之更加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让他们形成更加合理可靠易用的最终产品,就成为了各行各业设计师的最重要的课题。

由自然取经面来的设计,我们可以在建筑,工业产品,环境艺术等领域有很多上乘的例子:现今在建筑界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典型的例子就是仿生学的应用,对于非洲耸立的巨大蚁穴结构的分析,我们能够为现在的摩天大楼设计更加合理的通风结构,节约不必要的能源浪赞。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仙人掌citycactus就是一个模仿轮花序植物建造的住宅群,每一片花瓣在一天内都能够得到充足的日照。

第7篇

关键词:哈尼族 神话 意识 生命 社会

哈尼族神话具有较为丰富的内蕴,体现的是古老的哈尼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状貌,具有极为重要的民族传承意义。如创世神话《创世纪》中所包含的创世文化理念,《奥色密色》中所展现的神话体系和神话意识,迁徙神话《哈尼祖先过江来》中具有的祖先情怀和迁徙历史等,哈尼族的神话形成于哈尼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富含了哈尼族多样的文化意识理念,包括伦理道德观、传统哲学观、自然观、迁徙观等多种文化意识,是我们深入了解哈尼族生存状态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

一.祖先崇拜与寻根意识

以《奥色密色》为代表的一系列哈尼族创世神话中,都贯穿着永恒且原始的主题,就是关于哈尼族这一民族甚至关于人类起源诞生和生存繁衍过程的追问。 《奥色密色》第一章就讲述了创世和人的起源的故事。远古的时候为了开天辟地,天王派九人造地,派三人造天。他们杀翻了一头山大的龙牛,牛皮变天,牛肉变地,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牛牙变星星,牛骨造梯田,牛角做打雷工具,牛毛变树木花草,牛泪变雨,牛舌做闪电,牛血变江河,牛肚成龙潭,牛肺做雾露,牛心做地心,牛死时吼声成雷,喘气成风……

宇宙形成以后,天神塔婆生百人,天神模米生千人。原来,天神吃了“怀胎水”,浑身上下都生人:皇帝从头生,丞相从肩生;铁匠从手腕生,贝玛从脊生……其中展现了哈尼族人民对于生命原点的探寻,寻找世界是如何诞生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氏族是如何诞生、人类是如何诞生的等关乎于“根”问题的答案。古老的哈尼族人民发现了自己与周围的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开始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周边一切都希望可以寻求到一个根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几千年为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历史学家苦苦追寻的问题。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古老的哈尼族人民和所有的民族一样,都关注自身的起源问题,对于宇宙、生命的起始都进行了寻根似的思考。

哈尼族神话除了对起源发出询问,同时也对他们的祖先有超常的崇拜心理和意识观念,祖先崇拜一直是哈尼族原始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如神话《十二奴局》中,哈尼族三个祖先“仰资”、“区依然”、“莫作然”,用超人的聪慧,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超群的本领,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分别统率部分族民从祖国西北一个叫“诺玛阿美”地方至“谷哈”和“哈煞汞”湖畔,最后至哀牢山、无量山及红河流域定居的长时间大迁徙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各自带领各自的后代子孙开田垦地,生儿育女,发展壮大成为如今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从这样的故事原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哈尼族人民对于祖先是具有一种崇拜心理的,与汉文献记载的“九隆神话”、“竹王神话”以及“触沉木而孕”、“吞珠而生禹”、“吞玄鸟蛋而孕”、“践巨人而身动孕”等同工异曲,如出一辙,都展现出一种对于自我部族祖先的赞美和崇拜来。

二.自然崇拜的原始社会意识

自然的力量在哈尼族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神话还是口传的神话或是歌谣,都有着对于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在哈尼神话中,水及水族均在各类神话中占有主导地位,水族创世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在哈尼族的宗教民俗中水占有特殊地位,鱼、贝、螺等水族佩饰物成了重要的民俗信仰。《窝果策尼策》第一章神的古今中,太古之初,由大雾形成了大海,海中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金色的鱼,它扇动鱼鳍,扇出了天神、地神、日神、月神、人神和海神等七对神,分掌天地日月海洋和人类,最高天神俄玛生出万神,万神创造了天地万物。第二章人的古今中也写到,诸神要为大地创造各种生命,便四处寻找,终于发现在一条大鱼腹中藏有各种生命。于是,便织捕渔网、制作捕鱼工具,捕捉到了这条大鱼。诸神剖开大鱼,先找到了人,接着又找到了五谷种子。这表现了哈尼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朴素认识和对水的渴求与驾驭,哈尼族的神谱中,也多次出现水神。如第二代神王烟拉所生的诸神中,就有了水神阿波,水沟神阿扎。哈尼族神话表达出来的以水为万物之始基的强烈观念,以及水族创世的鲜明主题,都展现出了哈尼族先民对于水这一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意。

哈尼族历代先民也对动物图腾崇拜,一是出于对动物有一定的依赖感,是人们所要猎取的主要食物之一;二是对动物有畏惧心理,一些凶猛的野兽如老虎,常常危及人类的生命,于是就讨好它,并举行祭祀礼仪以表敬畏和崇拜。而这种崇拜心理,就被哈尼先民以神话的文学形态记载了下来。哈尼族关于虎、龙、鹰图腾崇拜的神话传说很多,如《塔婆取种》的神话传说,把人和虎、龙、鹰的血缘关系连在一起,而另一则神话《阿姆山蛇族偷袭阿波黎山鹰族》传说故事,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说明了哈尼族以鹰为图腾崇拜。哈尼族先民虎、龙、鹰图腾崇拜,实质上是“力量”的崇拜,即: 虎和鹰――强大、威武、雄壮、勇猛、凶悍;龙――无所不能,呼风唤雨,超凡力量。其三者都是对“力量”的崇拜和膜拜。而哈尼族神话中还有对狗的图腾崇拜的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滔天,世间的作物都被洪水冲走了。狗找回来了稻种,人们才种起了稻子。所以哈尼族传统的尝新节中,吃饭前必须先盛一碗饭喂狗,表示人们对狗的感激之情。哈尼族民间流传神话传说《燕子救人种》则是把燕子认为是具有灵性的神鸟,是屋神和家神的象征和重要标志。若家里无燕子来筑巢,视其家因无屋神和家神之保佑和呵护,既将面临着重大的天灾人祸和家破人亡之兆。除此之外还有蛇图腾、鱼图腾等多种动物图腾崇拜,这与哈尼族人类繁衍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哈尼族人类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生命意识

神话最主要的一个特征还在于能够展现一个民族原始的生命观和生存意识,展现一个民族的先民对于生和死之间关系的思考,对于世界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与众多民族的原始生命观相似,哈尼族先民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中,也同样产生出了追求人的不死和寻找不死药的念头,这样的想法和故事都被流传记载在神话之中。如《永生不死的姑娘》、《约罗约白的故事》、《不死草》等。关于起死回生形态的“不死药”神话,在哈尼族民间文学中很多,总称为“退西退列”,就是“起死回生的故事”。内容的大体套式是:主人公因种种原故,遭受人生的磨难,然后得到神异力量,如龙女、神灵、智者的帮助,得到起死回生的宝贝(药草、工具、宝石等),战胜了天神、地神或最高统治者,娶到天神地神或人间统治者的女儿。哈尼族“不死药”神话把人类生命现象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事件“生与死”的研究提到第一位来进行,先民对死亡(短命)及与之对立又紧密联系的生存(长命) 所作的解释已跨越了生命个体的局限,由个体涵化为群体,由人生涵化为宇宙自然,而对所有的事物给予哲学的回答,并由此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部分是从认识动物开始的。哈尼族神话中丰富的动物知识神话,反映了哈尼族先民对生命的极大关注。哈尼族神话中有“远古时,猛兽甚多,人在树上居,可树上太寒冷,跑去洞里居。后洪水泛滥,人类灭绝,只有兄妹在天神的指点下躲进葫芦幸免于难”。这一神话和以上提及的人类起源神话、人类再造神话,哈尼族对生命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哈尼族神话中的生命意识首先表现为图腾意识,即认为某种飞禽走兽、植物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于是产生难于解释的感应。哈尼族神话中较少有植物图腾的反映,而动物图腾则反映较多。随着历史的发展,动物逐渐由图腾对象变成了认识对象,正所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哈尼族在对动物的长期观察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动物知识,并从动物的习性及生理构造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人类自身。他们认识了蜘蛛牵网的生存习性,想像出“补天织天”和“耙天耙地”的巨大工程;动物的凶猛让他们恐怖,便认为“凡有角的兽”都是天兵。在《杀鱼取种》和《杀查牛解尸》神话中,哈尼族先民将鱼类、畜类的生理构造、树木生长情况对等于人的生理构造了。哈尼族这种对生命的强烈关注,形成了他们神话中“人与动物同源”的基本自然观,人与动物和睦相处,人与植物和谐发展,又增加了神话的生动性、现象性、具体化。

哈尼族对于生死的意识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追求不死到之后的生死的平衡,这种观念的转变都被记载于哈尼族古歌之中。在哈尼族古歌中,在世界初创的时候,万物的寿命都不长。哈尼人发现,万物寿命不长不好。后来几位大神到神王那里求得了长命,这样万物与人就都永生不死。万物永生不死,又带来无尽的困难。哈尼人认为这也不好,于是哈尼又到神王那里去求死,求一个适当的寿期。古歌唱道:“远古的千样野物,不变成人是最难看,变成人是最漂亮:脸皮白白的,眼睛大大的,腰杆园园的,手脚粗粗的,变成姑娘来追哈尼的伙子,变成伙子来引哈尼的姑娘。”在哈尼族古歌看来,没有长命是灾难,有了长命似乎是更大的灾难。在哈尼先祖的陈述和请求之下,大神明白了万物只生不死的困难,终于定下了万物有生有死的规矩。生与死开始趋近于存在的平衡,在这个时期哈尼人的世界中,他们虽然祈求生,但他们并不惧怕死,他们把死亡看成一个正常和必要的现象。

四.迁徙生存意识

《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祖先过江来》是哈尼族自古流传的迁徒神话。它们详尽地记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艰难曲折,从遥远北方向南迁徙的事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吟诵哈尼祖先迁移的口传神话故事,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其体现出的迁徙生存意识来。

找寻本民族的居住地是迁徙神话中最为主要的部分,《聪坡坡》全诗分为七章,每一章叙述一个曾经居住过的地点。主要记述了最早的哈尼族居住地“虎尼虎那”山,这个地点在遥远北方,后来他们南迁到水草丰满的“什虽湖”边,后由于自然灾害森林起火,又迁到龙竹成林的“嘎噜嘎则”,后由于与原住民族“阿撮”产生矛盾,又南迁到雨量充沛的温湿河谷,但因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而不得不南渡来到两条河水环的美丽平原“诺马阿美”,在此哈尼族将农业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生活十分美满,后受到当地一个叫做“腊伯”的民族的凯觑,发动战争。哈尼族战败离开“ 诺马阿美”,南迁至“色厄作娘”,为避免民族战争,又东迁到“谷哈密查”又因民族战争中哈尼族险些灭族灭种,战败南迁“那妥”、“ 石七,’等地,最后南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这就是《聪坡坡》所记述的哈尼族从北到南迁徙的完整路线,我们不难看出哈尼先祖一直在迁徙寻找适合于民族自身的居住地,迁徙涉及这个民族的族源,而且直接涉及到了其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与演变,这也就是原始的哈尼先民在神话中所表现出的原始的迁徙生存意识。

《哈尼阿培聪坡坡》中,就描述了先祖们处在母系氏族中的社会生活,“什虽山上成群的野物,象湖边铺满的沙子……先祖奥遮的姑娘遮姒,又把新的主意想:‘才发的草芽汁不甜,才下的小猪肉不香,不如把它豢养,再破它的肚肠。’遮姒姑娘人人敬重,件件大事和她商量……可见原始的畜牧业、农业、历法以及酿酒术等的发明都是女性,女性得到了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尊重,充分说明了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地位是高于男性的。所以哈尼原始母系社会便构成了其历史进程的内容,从而成为哈尼原始历史意识的一部分。而当哈尼先民的社会演进到原始父系氏族时,男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就取代了女性,所以《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描述哈尼人被迫离开惹罗时,最不愿离开的哈尼女人发表她们的看法时说:“哈尼尊敬的头人阿波,你们的话女人从来不敢顶撞。”女性不敢顶撞男性的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女性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男性的权力。这种从人类形成时期逐渐过渡到原始的母系社会再演进到原始的父系社会的历史追忆,便构成了哈尼人的历史进程的内容,成为哈尼迁徙过程中社会氏族历史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哈尼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版。

[2]《红河县民族民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版。

[3]何作庆,白克仰.哈尼族祖先崇拜的口传记忆[J].宗教学研究,2012,04

[4]龙倮贵.试析哈尼族动物图腾崇拜[J].红河学院学报,2010,03

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 生命观 调查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28-02

“医学本质上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一门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正确对待有限健康,在与疾病共生中寻找快乐和幸福的价值论哲学。”我院作为一所培养高等医技人才的职业院校,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命安危,更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为了解我院医学生的生命观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职业人格的形成,结合我院学生特点设计了此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六大专业的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与处理。

1 结果与分析

1.1 医学生生命意识

当医学生被问及“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很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时,同意的占92.3%;无所谓的占8.2%;不同意的占2.9%。这表明大多数的医学生能意识到生命的难能可贵,要善待生命。但是部分医学生对于生命宝贵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人类自身的生命上,约1/3的学生对于上实验课用的动物和社会上的公然杀生现象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认为很正常。7.4%的学生认为人可以主宰其他任何物种在对自身生命品质的评价上,认为充实的占68.4%;感到平淡的占26.3%;觉得生活乏味、没意思的占5.3%。部分学生因为并非自身意愿而选择所学专业,因而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处于封闭和抑郁的状态中。在看待死亡这一问题上,72.7%的学生认为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所以能坦然面对;17.1%的学生对死亡心存恐惧;10.2%的学生表则忌讳谈论死亡。也就是说超过1/4的学生对死亡采取回避、漠然的态度,个别学生对死亡存在着错误的危险认识,认为由于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是件好事,可以减轻人口负担。

1.2 医学生生命责任感

在如何看待医务工作者失职致病人死亡这一问题上,有8.3%的学生认为这是难免的,2.3%的学生表示将来也可能因为自己的私事置病人的生命于不顾,1.3%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利益的驱使对病人加大治疗剂量、乱开药品、做重复检查。对待自杀行为,89.5%的医学生认为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生命的蔑视,是不可取的;3.2%的同学不顾父母亲人的感受,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表示可以理解;7.3%的同学认为生命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同时,约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对生活极度绝望,想一死了之的念头,甚至有3.1%学生承认有过自杀经历。对于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神圣使命的医学生来说,敬畏生命、严谨从医意识淡漠,生命责任感欠缺的现状令人堪忧。

1.3 医学生生命价值认知状况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2012年4月发文通报,湖南省内几所高校相继出现大学生自杀身亡事件,一条条正值青春年华的鲜活生命戛然而止。网络上报道17岁男孩为了拥有苹果产品不惜卖肾致残,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物质的欲望让我们胆战心惊。通过调查,我院医学生在个体自然生命的认知上,表示喜欢自己的占27.1%;一般的占69.8%;不喜欢的占3.1%,超过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表明部分医学生对个体自然生命的认同度不高,看不到自身优势,不会欣赏自己,不能悦纳自己,表现出自卑、自贬的情绪。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医疗事业又是直面生命的一门学科,因此,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你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的调查中,认为取决于创造财富多少的占19.5%;事业有成的占6.4%;奉献社会多少的占21.2%。由此可见,当代医学生对人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虽然选择对享受生活、追求信仰的占了较大的比重,但部分学生倾向于追名逐利,功利性较强。

1.4 对生命教育的需求程度和途径选择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历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教育,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调查表明,我院76.5%的医学生认为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有7.3%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这表明3/4以上的学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愿意接受生命教育,从而提升生命价值。在“希望学校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上,有22.6%选择专题讲座;18.7%选择课程渗透;39.7%选择实践活动。这表明医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灵活的形式,在活动中主动感悟生命的价值。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医学生缺少对生命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在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生命的错误态度。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期,90后的医学生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并存。调查结果显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价值认识偏颇,部分医学生存在狭隘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和一些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心态。为此,我们必须对医学生加强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只有献身社会、服务他人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教育在使人认识和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更多应注重实现价值生命的启发和引导。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人生的价值,使他们懂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更高的境界。

2 建议与对策

2.1 以专题讲座为引领,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

紧紧围绕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三大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如认识生命篇:“不同文化信仰下的生命观、死亡―生命的最终归宿”;珍爱生命篇:“心理健康、快乐成长、感恩父母、善待生命”;守护生命篇:“灾难自救与逃生技巧、临终关怀护理”等。通过开辟校园论坛,营造“赏识生命、悦纳自我”的生命教育专栏。在日常管理和学生工作中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环境这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应改变传统的生命教育理念,在推崇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崇高品质的同时,重视躲灾避险、安全自救的教导与训练。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固然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品质,但我们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也并不能就此轻视自身生命,更不能陷入“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自私的表现”这种认识误区。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世界上所有的伤害都抵不过生命的消失。因此,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应有一种对父母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这种意识的力量应该强大到使人无论在生活中陷入多大的困境都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寻求解脱,好好活着本身就是给予父母最好的报答。

2.2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感

生命教育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可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亲身感受教育与启迪,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生命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是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通过组织参观医院产房、婴儿院、手术室、太平间、殡仪馆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教育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通过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德育基地,让学生学会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意义所在;通过组织参观监狱、看守所、戒毒所或消防安全、防艾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升华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以学科渗透为过程,提升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认知与体验

课堂教学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生命教育应构建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渗透体系。一是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心理健康、人文素质修养等课程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加强医学生伦理道德基本规范教育的同时,系统地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二是重视医学基础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认知基础作用。人体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是生命认知教育的基础。三是丰富临床专业课程在生命认知中的实践体验。临床课程是学生直面生命、服务病人的专业课程,也是医学教育的最终归宿。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结构、生理特点、生命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使学生理解生命、欣赏生命,进而关注生命、爱护生命。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生命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院校医学生生命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作用,才能为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立体的良性教育空间,在关爱自身生命的同时,善待他人生命,这不仅是医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职业人格健全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崔婷婷.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8-950.

第9篇

1909年,查尔斯·都利特·沃尔科特在加拿大洛基山的高处发现了含有寒武纪化石的地层,为我们认识5亿余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打开了新窗口。

最初,沃尔科特发现了中寒武纪三叶虫以及像蠕虫那样的动物软体的压印化石。于是在第二年夏天,他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得到了除有壳的三叶虫和海绵动物以外的100余种保存十分完整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有像海母、海葵那样的腔肠动物,有环节动物,也有像海参那样的棘皮动物。在这里,他一共采集了65000余块标本,并对之进行了分类,发现这些化石是现生动物的祖先。后来,他把这些动物称为布尔吉斯生物群。

经过大规模的发掘、采集后,布尔吉斯生物群给当时科学界造成极大震撼。它使科学家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在寒武纪的海洋中,具有骨骼化的动物仅仅占少数,绝大多数是不易保存的软体动物门类,纠正了人们对寒武纪仅存有三叶虫等少数硬体动物的错误认识。

布尔吉斯页岩有力地证明,在5.05亿年前的寒武纪中期,无脊椎动物惊人的丰富,被科学界视为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的重要依据。布尔吉斯页岩为破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经过100余年的研究,人们对于布尔吉斯页岩这个距今约5.05亿年的生物群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现在仅从化页岩发现的化石,共识别出了170个种,其中有超过100个是沃尔科特当时描述的。根据对布尔吉斯页岩动物形态特征的分析,共识别出了三种摄食模式:滤食者、食底泥者和猎食者。再加上以藻类为主的初级生产者,一个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