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防治的前景

时间:2024-02-04 14:41:38

导语:在生物防治的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次生环境;抗浮设计;工程事故;后处理措施;防治方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工程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出现,其基础埋置深度较大,开发利用其基础面至地面的这段浅层空间做为地下停车库、地下商场等已越来越普遍。这些地下空间工程由于埋设于地面以下且埋置的深度较深,容易受到地下水浮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都要考虑地下水浮力的影响,否则将有可能造成抗浮不足引发建筑物上浮甚至结构破坏,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

将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地下水文情况及气候条件定义为“大环境”;而将施工时对建筑物周围产生的深基坑、回填形成的局部土质结构、局部地下水文情况以及建筑物周围新生成的区域环境定义为 “小环境”或“次生环境”。

“大环境“是自然界经过长期的沉积演化生成的,其存在状态相对稳定。在工程设计前期阶段,通过钻探、采样、试验等方式收集大环境的各个要素及技术参数;设计阶段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做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因此,能够有效预见并避开大环境对建筑物抗浮的影响。“小环境“或”次生环境“是在施工阶段或使用阶段人为造成的,随着施工条件、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以及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工程设计阶段很难准确掌握小环境或次生环境的存在状态或影响范围。因此,往往对小环境或次生环境估计不足甚至忽略了其对建筑物抗浮的破坏性。本文主要通过某在建工程在抗浮设计中没有考虑小环境或次生环境的影响,导致设计抗浮不足引起建筑物上浮以及基础冲切破坏,并通过其处理方法探讨相关后处理措施及防治方法。

1 工程实例

南宁市某在建工程,是集办公、健身娱乐及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米。地上三层(局部两层),地下两层,基础埋深9.5米。该建筑物地处丘陵地带,西侧为一狭长的沟谷,南面及西北面均为土坡,东面及东北面地势较为平缓。《地质勘察报告》显示地下水位很低、局部有煤层且煤层分布不均匀等。设计阶段考虑地下水水浮力不足以造成建筑物上浮或破坏。因此,采用的基础形式为独立承台加筏板基础,筏板厚300mm;对于局部遇到煤层的,将煤层挖透并且采用人工级配砂石换填,压实系数≥0.94。

基础施工时发现2~6轴线承台底标高处出现煤带,且贯穿南北。施工单位按设计图纸要求将煤层挖透,采用砂子和河石按一定比例进行拌和后换填压实,最大换填厚度在4轴交D轴处约为1.5米深。装修后期阶段进行地下室土方回填。此时,西面景观水系正在进行修坡施工,在靠近建筑物一侧正好形成一个大缺口。回填后不到1个月即2009年5月20日,当地雨季提前,连下2天小到中雨总降雨量约为60毫米。此时建筑物屋面结构板出现裂缝,建筑物开始上浮;5月28日下午至29日上午再次出现强降雨,一次降雨量高达100毫米。结构局部上浮变形量超过结构自身的极限变形量,造成4-D承台冲切破坏。此时,室外地下水通过基础破坏处涌入地下室约3500立方米。浮力瞬间释放,建筑物迅速沉降,沉降量超过上浮量。原结构裂缝绝大部分闭合,同时局部砌体出现反向裂缝。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2 事故原因分析

该工程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由于忽略了小环境或次生环境对建筑物抗浮方面的影响造成结构设计抗浮不足从而引发的工程质量事故。事故发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1、深基坑工程。本工程基础埋置深度为9.5米,采用钢管桩及挂网锚喷方式进行基坑支护。对周围土体形成封闭的不透水层,导致回填土土体内沉积的地下水不能自然且迅速的流走而形成小范围内水位上涨超过设计时的地下水位。

2、基础底部出现透水层。该工程2~6轴线超挖部分采用人工级配砂石换填且贯穿建筑物的南北向。在无水环境下,级配砂石经过碾压夯实其承载力可满足本工程对地基土承载力的要求。但是,由于砂石易透水性使得一旦基坑内有积水,积水很快就能透过基础底部而形成向上的水浮力。

3、建筑物周围存在大范围的汇水面积。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基坑周围没有设置有效的排水沟或阻水围挡。导致西面、南面、东北面约4万平米的雨水迅速汇集到建筑物周围并渗入基坑回填土内部,形成超高水位。

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本工程结构抗浮设计不足,从而引发基础局部上浮,且上浮变形量超过结构自身极限变形量后发生基础冲切破坏的工程质量事故。

3 事故后处理措施

通过对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知道这类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下水浮力大于建筑物自身重力或局部结构的承受力造成的。根据这类工程事故的性质,我们可以从降低地下水浮力的影响或者增强建筑物自身抗浮能力这两个方面入手。确实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1)、降低地下水浮力的影响。降低地下水浮力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或者阻止地下水透过基础底板的方式达到降低地下水浮力的目的。其常用方法如下:

①、井点降水在建筑物周围按一定密度布置井管,使土壤中的水渗透到井管内,再通过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管内抽出地面并有组织排走。操作时,可根据土壤的渗透系数、降水深度来计算确定选用的设备型号、管井的深度及布置的密度等。这种方法降水效果明显,常被用做事故过程处理。如果长期使用,管理难度大、成本较高且影响室外其他使用功能。

②、泻水孔降水在地下室外挡土墙上或底板上按一定密度及数量进行开孔泻水,使地下水通过这些泻水孔排入地下室内以达到降低室外地下水位的目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基坑周围或底板底部回填土的渗透系数计算确定开孔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并在地下室外墙内侧设置排水沟,将泻水有组织排入集水井内再抽出室外。对于底板开孔的,可以在底板的排水沟内开孔,如排水沟密度不够可多开设排水沟。注意定期检查泻水孔滤网,防止滤网堵塞影响排水。

③、止水帷幕对于建筑物基础及底板落在不透水层上,但由于其他原因造成局部区域有回填形成透水层的情况,可采用止水帷幕的方式将基坑外地下水隔离开,使之形成封闭的区域。这样可以避免地下水渗透到基础或底板底形成向上的水浮力。其做法为:在回填区域与地下室外墙交接处进行高压注浆使周围土体固结形成不透水的屏障。操作时要注意计算好注浆孔的间距、排数、水灰比等。

④、土体固化其做法与止水帷幕的做法相似。就是将基础及底板底的软弱换填层全部注浆固化,如有必要也可将基坑回填土进行固化形成不透水层。但是固化的质量及效果很难把握,同时全部固化体量较大、成本较高。

(2)、增强建筑物自身抗浮能力。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水浮力大过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的自重时,引起的整体上浮或者局部上浮。为了抵抗地下水浮力,可以采用增加结构自重或借助外力的方法抵消或克服地下水的浮力,使结构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其常用方法主要有:

①、加载在建筑物结构安全许可的前提下,可采用加层的方式增加建筑物的自重。也可以在其地下室采用底板加厚的方式增加自重。但是,加层的方式难度较大、手续繁杂往往不被采用。而增加底板厚度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地下室底层的使用空间。所以,加载做为过程处理方法常被采用,即临时增加一些活载,待处理完成后撤掉。而一般不优先考虑做为最终的处理方法。

②、抗拔桩在建筑物抗浮不足的部位设置一些抗拔桩,通过抗拔桩与土壤的摩擦阻力来抵抗地下水的浮力。这是建筑抗浮设计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成孔或人工挖孔的方式完成。但是,做为事故后处理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地下室空间小机械成孔操作难度大;其次,人工成孔危险系数高。

③、锚杆法锚杆法和抗拔桩的性质相似,都是利用摩擦阻力来抵抗浮力。但是,所不同的是锚杆法是事先给锚杆施加一定的预应力,通过钢绞线将预应力传递给深埋于土壤中的砼锚杆。利用预应力抵抗地下水浮力。这种方法的使用寿命较短,随着预力的减弱而逐渐失去作用。且由于钢绞线埋置于地下,受地下水的侵蚀受损也会慢慢失去传力功能。

以上提到的各种处理方法均有其优缺点,以及不同的适用环境。因此,在选用时一定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根据需要可以同时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本文中提到的工程案例就是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的成功案例。即1~7轴线在地下室挡土墙内侧底板采用止水帷幕将大部分地下水堵住,在换填区域内对底板进行开孔泻水,并对承台底的换填层进行注浆固化。另外,还在地下负二层的周边挡土墙上开孔泻水,有效降低了室外水头。同时,将底板面300mm厚的建筑做法进行调整,将煤渣找坡改成素混凝土找坡增加底板自重。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又保证结构安全同时比较经济实用。

4 事故防治方法探讨

在了解了此类工程事故的事故性质及其发生的诱导因素后,我们可以从设计、施工到使用过程的各个阶段做好必要的防治工作。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1)、设计阶段除了要考虑大环境条件下建筑物最不利的抗浮验算,还要考虑小环境或次生环境条件下建筑物的最不利的抗浮验算。因此,建议在抗浮验算时,将地下水位的高度假定为基坑顶面高度来进行验算。同时,对于基础底板底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出现有软弱土层或煤层需要换填的尽量采用素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进行换填。

(2)、施工阶段在基础施工时,如果控制不好造成土方超挖,严禁私自采用松土或砂石回填。须采用经设计单位同意的材料进行回填。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物的自重还没达到设计抗浮荷载时,建议先不对地下室基坑进行回填。同时,在建筑物周边的景观工程或辅助工程未完成前即地面雨水排水系统没有形成之前,仍有必要设置临时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灌入基坑回填土内形成高水位。

(3)、使用阶段做好日常雨水及生活污水的收集及排放工作,经常检查维修建筑物周围排水系统运作是否正常。避免大量雨水或生活污水排放入建筑物周边土层内形成高水位。注意建筑物周围园林景观或辅助工程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及保持。如周围小环境有重大改变时,需先做好对建筑物危害程度的评估及验算。

第2篇

关键词: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林业

有害生物在林业中是属于“三大灾害”之一的,并且相较于火灾和水灾的突发性、偶然性、毁灭性以外,有害生物的防治却是需要长期控制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的。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中,现有的几种新技术在操作与技术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有要对新技术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都有不错的效果。

一、雷达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国外很早就对雷达遥感系统结合生物学进行研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对生物活动信息进行监控与检测。雷达技术主要是通过昆虫雷达对昆虫的活动信号进行采集收集,整理出相应的数据,在通过雷达遥感技术的应用,对森林中有害生物进行检测,及时作出防护措施,避免出现经济损失。在我国,现今已经初步形成了雷达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智能的帮助下,进行预测,雷达技术的准确性与预见性都有一定的保证。但是我国的雷达技术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并且在地理信息的和林业信息的储备量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在雷达遥感技术上进行研究,对雷达技术在有害生物防治的应用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此来促进雷达检测系统的完善。

二、飞机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在林业工作中,一些森林的面积较为广阔,在林业除害方面的工作难以进行,而用飞机喷洒药物的方法可以有效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1、飞机药物喷洒的具体方法

利用飞机对大面积林区进行药物喷洒,是一项规模大、投资高的工程,必须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雷达监测技术或其他信息技术,对林区内的有害生物分布情况做到大体定位,并利用计算机标示出有害生物的密度等级分布和范围,以此提高飞机药物喷洒的效率。第二,根据林间有害生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制定详细的药物喷洒规划和飞行路径。第三,提前采购好喷洒所需的药物,并且做好相应的药物保存工作,既要防止药物泄露、挥发,又要保证药物质量。第四,做好喷洒前的宣传工作,防止林区人员以及周边群众误入林区,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

2、飞机机型的选择

在森林面积比较大或者处在河渠两边的森林来说,可以使用诸如B-3015型等其它飞机来进行药物喷洒,喷洒药物要选择轻型飞机,因为轻型飞机有很多的优点,例如轻型飞机的使用环境比较丰富,机场和跑道的限制比较少,使用干净的操场或者开阔的公路就可以起飞,不需要专门的为飞机修建跑道,节省了时间和资金。天气因素对轻型飞机的影响也是比较小的,机身比较灵活工作效率自然就比较高。再者轻型飞机可以携带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提供比较精准的位置信息,作业时的误差比较小,淮确度较高。

三、数字化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由于林业资源分布范围广、林地面积差异大,在管理和测控方面仅仅依靠人力资源局限性很大。数字化林业实现了直观、快捷、实时、准确监测和预报。数字化林业的主要技术支撑是“3S”(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3S”技术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对各类空间信息进行科学地搜集、加工处理、管理、分析、交换以及对图形、图像、属性数据、多媒体资源等的实际位置、属性、现状及预测的结果进行空间展示、分析和统计。数字化林业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强大动力。今后,要以健全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系统作为林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森林资源管理及林业有害生物监控与防治体系,实现林业数字化。一般来说依靠人工进行林业信息的监测和管理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为森林面积比较大范围也很广洛个地区的林业情况都是不尽相同的。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准确、准时、有效”的预测和防治。由地理信息系统、GPS技术和遥感技术组成的、结合通信技术和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组成了现今的数字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系统。通过各个层面的数据和信息的采集、计算机分析和图形图像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大力普及数字化林业管理技术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必由之路,马克思基本理论也提到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林业管理方式。所以应该建立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数字化系统进行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治。

四、转基因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带来了很好的选择通过转基因技术能够改变数目的遗传性状焙养具有优秀基因的树苗。基因工程的发展给转基因树木的培养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现今河以使用植物中含有的抗虫基因来进行转基因树木的培养,虽然转基因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上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信息素作为一种无公害生物农药,不但可以大量诱捕或趋避害虫,还可以通过引诱天敌对害虫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目前,昆虫信息素在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主要应用在种群监测、迷向和生物农药组合使用等方面,其优点是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种的特异性,同时具有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对害虫不产生抗药性等。昆虫信息素在森林害虫的综合治理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结语:林业产业的发展走向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许多工作都走向科技化。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中,也要适应新技术与新设备带来的改变。通过上文可以了解到,运用新技术在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在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我国在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的研究与创新,以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白蜡吉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47

白蜡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如图所示)又名花曲柳窄吉丁,英文名Emerald Ash Borer(EAB),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科(Buprestidae),主要为害白蜡属(Fraxinus)树木,该属植物约60多种,多数分布于北半球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有27种该属植物,东北地区主要是三生的水曲柳。水曲柳是古老的残遗植物,对于研究第三纪植物区系及第四纪冰川期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另外因其材质坚韧,纹理美观,成为东北和华北地区珍贵的用材树种。目前,成材的水曲柳数量日趋减少,属渐危种,已列入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引起了关注,现在在东北及华北地区适宜地点已开始进行大面积引种栽培。通过调查,已查明的白蜡吉丁敏感寄主,主要有美国白蜡、白蜡、水曲柳、花曲柳、绒毛白蜡、黑白蜡树、美国红q、洋白蜡等。白蜡吉丁初始分布区为亚洲部分国家(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另外在台湾等地也有发生。2002年该虫传入北美,如美国的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等,已在当地大面积暴发成灾,对当地的白蜡属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防治白蜡吉丁的方法如下:

1营林防治

对于为害严重无法保留的被害树木,应及时进行采伐,并集中进行剥皮后火烧或水浸处理,以绝虫源。对为害较轻可以进行防治的树木,应加强养护,通过增强树势来提高抗虫能力,并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进行救治。在绿化造园时,合理种植树种,促进其尽早郁闭和隔绝虫害来源。

2物理防治

利用白蜡吉丁假死性特点,在成虫不活跃时段,如清晨或傍晚振落成虫进行人工采集捕杀。

3化学防治

根据白蜡吉丁生物学特性,于4月上旬幼虫活动时,在树干基部钻孔定量注入内吸性杀虫剂,药量根据树木的胸径大小决定。5 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前,用无公害内吸剂喷干封杀即将出孔的成虫。成虫羽化期可喷洒无公害农药进行毒杀。

4生物防治

第4篇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第5篇

关键词:外来杂草 昆虫肠道菌 可行性

外来入侵杂草,是指原产于外地,由于人类活动使其重新分布,而出现在它本来不应存在的地域或生态系统内,并且能在该新环境中自然延续其种群的植物。入侵杂草一般有两种引进方式:①作为有用植物而传入(有意引进);②随着交通工具、进口农产品等而引进(无意引进)。

许多外来杂草对人类是有帮助的,一般为有意引种。例如农作物玉米、小麦、辣椒等;但是另一方面,不少外来物种尤其是一些恶性杂草,如三叶草、豚草、空心莲子草等,对生境危害较大。当前,国内外贸易、交通和旅游的迅猛发展为外来入侵杂草长距离的迁移与入侵、传播与扩散到新生境中提供了条件。加上浙江省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样化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为外来入侵杂草的生存提供了优良的天然条件,多数外来杂草都能在浙江省找到适合的栖息地。同时,由于外来入侵杂草的环境阻力较弱,其发生发展的速度是本土杂草所无法超越的。入侵杂草将对本地生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并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本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入侵杂草的入侵范围内,它们已经对农林和渔牧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经济损失,造成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灾难。如何防除入侵杂草成为国内外专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一、入侵杂草造成的危害

外来杂草因其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和竞争能力强, 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外来杂草一旦入侵, 会排挤当地物种,繁衍迅速, 马上成为优势种群。外来入侵杂草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空间,造成农作物减产,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目前, 浙江常见的外来入侵杂草主要是反枝苋、空心莲子草、凤眼莲等,已成为恶性杂草。

二、化学防治面临的问题

化学防治实植物保护最常用的方法,其防治效果好、使用方便、收效快、受季节性限制小、适于大面积使用。但是化学防治倘若使用不当,会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杀害天敌,造成药害。目前,化学药品给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些缺点成为限制化学杀虫剂大量使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成为了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机遇。

三、生物防治的可行性

杂草是农林生态系统中长期存在的重要组分,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人们对于生态平衡的关注,杂草的生物防治也越来越引起重视。杂草生物防治是指利用那些寄主范围比较专一的植食性动物或植物病原微生物等,将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杂草种群控制在生态、经济或环境美化可以允许的水平上[1]。理论上,杂草生物防治主要依靠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物学等原理,在明确天敌、寄主、环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对目标杂草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因对环境安全、控制效果持久、防治成本低廉,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

目前,杂草生物防治的基本技术是利用病毒、细菌、真菌、昆虫等来控制杂草的生长。杂草的生物防治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传统生物防治法、助赠式释放方法、应用微生物除草剂、利用化感作用除草。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方法常常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以微生物天然产物开发生物源除草剂或新颖除草剂的先导化合物也引起了很多杂草科学家和农药化学家的极大兴趣。利用微生物天然产物来防治杂草具有很多潜在的优势:(1) 在低浓度时这些产物便可发挥较高生物活性;(2) 这些微生物天然产物可作为先导化合物;(3)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除草剂活性,并克服了活体微生物农药作用目标过于单一、货架期短、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的缺点。虽然目前微生物天然产物除草剂在所有商品化的除草剂品种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它们对杂草的作用位点比较新颖,有利于杂草的抗性治理[3]。

四、昆虫肠道菌除入侵杂草的可行性

昆虫肠道菌能分泌一些消化酶帮助昆虫消化食物, 也有可能合成植物毒素,这类毒素能杀死植物以利于昆虫消化植物。因此,昆虫肠道菌可能是新型天然除草剂的重要来源。

昆虫肠道菌是一类研究较少的特境微生物,是新型除草物质的广泛来源。目前,很多实验员采用现代色谱、波谱、有机化学、微生物学和农药学等相关技术对目标昆虫肠道菌进行追踪分离和结构解析,并明确所得活性化合物的除草谱和对作物的安全性。既可揭示所研究目标肠道菌除草化学本质,又有望发现新型天然除草先导化合物,还会从创新除草剂的基础研究方面推动我国农药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应用天然的除草剂,可以避免很多化学除草剂带来的危害,污染减少,而且相对比较安全可行,符合“生物安全”的主题。而且当今科学研究中,应用昆虫肠道菌来防治入侵杂草的报道还比较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苏少泉.除草剂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1~8.

第6篇

一是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目前丹凤县的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比较薄弱,测报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测报工作还没有完全按规程的要求做到位。为此,必须加强测报网络的建设,建立县森防站、镇林技员、村级护林员三位一体的测报网络,改善测报软硬件的建设,完善测报技术方案,严格执行测报技术规程,积极开展森林昆虫种群变化动态和各种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提高测预报水平。全县森林病虫害监测率必须达到100%。

二是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森林抗病虫害自控能力。丹凤县的油松纯林面积大,核桃、板栗、山茱萸等经济林人工栽培,分布相对集中,容易引发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林分质量,改造单一林分,在油松纯林中补植阔叶树种,通过加强封山育林,促进针阔混交林的尽快形成;在经济林周围栽种针阔混交防护林,以利招引天敌,从而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三是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或生物制剂,要求生物防治面积达到80%以上。目前,虽然化学防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但对人畜安全的生物制剂的研制和使用不断取得新进展,白僵菌、灭幼脲、噻虫啉、绿得保等生物药剂林间防治松叶蜂在丹凤县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1-2代幼虫防治效果在90%以上。此外,植源性农药、昆虫拒食剂等新一代调控型农药在可持续控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害病虫的天敌对有害病虫具有捕食性、寄生性,通过在林间的引入增殖和散放来压制有害病虫,使有害病虫的种群密度保持在比缺乏天敌时的平均密度更低的水平上,胡蜂、蚂蚁、寄蝇、蜘蛛对松叶蜂卵、幼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越冬期鸟类如大山雀、喜鹊、乌鸦等,刨食松叶蜂幼虫,经他们啄食后,大大降低了虫口密度,效果明显。丹凤县在保护鸟类控制害虫上取得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也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在防治病虫害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四是推广使用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防治。昆虫具有趋光性,利用昆虫这一特性,在成虫期用杀虫灯诱杀,可有效地杀灭成虫,减少产卵量,减低下一代虫口数量,每天可诱杀到数以百至上千的成虫。目前,虽然化学防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但化学防治同时危害了昆虫天敌,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在对严重危害区不进行化学防治就无法控制高虫口密度而难以保存现有森林时才能进行化学防治。在化学防治时应以生物农药为主,选择无公害、低残留、对人畜安全的高效低毒农药。

第7篇

关键词:薇甘菊;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23-02

1 引言

薇甘菊属藤本植物,属于外来恶性杂草,入侵到某个地区之后,较难将其彻底根除,需尽早发现,在其还没有扩散之前进行清除,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为尽早对薇甘菊这种有害生物进行发现,则需要充分掌握其生物学特征以及其传播途径,只有如此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做出防治措施。

2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征

不同种群的薇甘菊其染色体类型不同,有的种群为二倍体,有的为四倍体。薇甘菊的花期为5 d左右,花开后在5 d内完成授粉,在一周后种子会完全成熟,在成熟后种子会自行散布开始全新传播,可以理解为,薇甘菊的生命周期较短,开花结实量大,这也是其能够快速分布的主要原因。薇甘菊的开花周期虽然较短,但是其幼苗生产周期却较为缓慢,在一个月内仅能够生长11 cm。在苗龄的逐步增长后,生长速度也会随之提升,在此阶段中,茎节比较容易生出根,可进行无性繁殖,根在土壤中吸取营养,这种营养的快速吸收会促使其更快的生长。据相关研究结果,薇甘菊的种子最适合在25~30 ℃的温度下萌发,光照有利其萌芽。

3 薇甘菊的传播途径

薇甘菊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人为传播。主要由人及交通工具携带进行传播,其特点在于整个传播扩散的速度较快,传播距离较远;自然传播。随着水流、风力等自然条件进行传播,其特点在于扩散速度相对较慢,传播范围有限。

4 薇甘菊的危害性

薇甘菊的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能力较强,在适宜环境中,种子落地便能萌芽与生长,并在此领域内进行继续扩散。薇甘菊的入侵对象主要为水源保护林、农田、海岸坦途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同时还能够依附于其他植物上缠绕生长,随着生长周期的变化会覆盖整个树木,吸收树木内部营养,阻碍树木的光合作用以及水分与营养的吸收,甚至导致植物死亡,使地区内生物种类减少,破坏生态平衡。薇甘菊在同一物种的竞争环境中,会向环境内散发化感物质,经由雨淋或根系分泌以及枯枝的分解作用于其他植物,进而影响到其他植物的正常生长,继而为自身赢取到更好的生存条件[1]。相关研究显示,薇甘菊挥发油对多种植物与真菌以及细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5 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分析

5.1 营林措施

薇甘菊为阳性植物,营造不利于薇甘菊生长繁殖的群落环境,取得抑制其危害的近期效应,在造林时合理搭配种植一些阔叶树,提高郁闭度,使其不利于薇甘菊的生长繁殖。如适当搭配种植幌伞枫、血桐等可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树种,阻止薇甘菊入侵或生长繁殖。营林措施防除薇甘菊需要加强林间管理,需要不断发现加大薇甘菊抗性树种的选育工作,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5.2 利用田野菟丝子防治薇甘菊

田野菟丝子是我国农作物的一种重要杂草,一年生茎寄生植物,幼苗成丝状、有根,长至10 cm左右顶端开始寻找寄主,与寄主接触后产生吸器,与土相连部分逐渐断开而营寄生生活,田野菟丝子寄生后生长快,分枝多,能大量吸收寄主的养分迅速生长蔓延,导致寄主因营养不足生长受抑制甚至死亡。田野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30 d左右,薇甘菊单株叶片数、地上茎长度和生物量开始减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vF/Fm也开始降低,经过约2个月时间,以上的几个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均显著降低,田野菟丝子寄生可以严重影响薇甘菊茎叶生长及开花结实,可望成为根本上解决薇甘菊为害的一种生物控制技术[2],目前对菟丝子的防治技术和措施也已比较完善。虽然利用田野菟丝子能有效控制薇甘菊的危害,但田野菟丝子防除薇甘菊成本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如何降低防除成本、提高防效、维护生态平衡有待进一步研究。

5.3 利用天敌防治薇甘菊

利用紫红短须螨能够经由其虫卵的接触,在3个月之后促使薇甘菊的藤叶成片黄化卷曲,在6个月后薇甘菊的茎叶会黄花,随着时间发展逐渐枯死。安婀珍蝶也是控制薇甘菊的有效天敌,印度尼西亚为防治飞机草和薇甘菊的为害曾经进行过多次天敌引进,进行生物防治,并对安婀珍蝶进行了58种取食植物测试,证明安婀珍蝶只取食飞机草和薇甘菊;不仅在室内饲养成功,积累了一套饲养方法,而且在田间进行了多次散放。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于2001年12月经有关部门批准引进该天敌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安婀珍蝶对薇甘菊的嗜食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供试植物,且仅能在薇甘菊、飞机草上完成世代[3]。但引进天敌风险需要深入、详细研究,以免引进后爆发、扩散成灾,威胁本地的原有生态。目前研究的天敌防治还有蓟马(Lio-thripsmikaniae)、椿象(Teleonemiasp.)、灯蛾、小蓑蛾、绵蚜、桑粉介壳虫、象鼻虫等。

5.4 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薇甘菊

薇甘菊柄锈菌是一种短生活周期和单主寄生锈菌,能感染叶柄、茎和叶片,造成植物组织产生溃疡、坏死,从而引起植物生长受阻、矮化、枯萎或死亡。薇甘菊柄锈菌能否作为生防潜力菌用于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取决于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致病力及安全性,只有能够在当地建立种群和自然传播扩散,才能达到控制薇甘菊的目的。还有尾胞菌、炭疽病菌、豆荚大茎点菌等也可用于防治薇甘菊。但易引起另一种生态威胁,至今仍未找到有效和安全防治方法。

5.5 大力开展薇甘菊利用研究

5.5.1 修复土壤

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虽然对当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其作为改变土壤养分,吸附重金属以恢复立地条件的一种植物是值得开发的。对土壤环境污染较严重地区的薇甘菊中8N金属元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b含量很高,很明显薇甘菊吸附了大量土壤中的重金属Pb,有望在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垃圾填埋场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垃圾渗滤液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发挥作用,或者作为环境污染监测物种来监测土壤环境的变化[4]。在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可生长于海滩附近甚至海水中,根据其对高盐的适应性,可能用于盐碱地的复垦。

5.5.2 生物农药开发

因薇甘菊侵入我国后,发现其病虫害较少,生长繁殖迅速,具有驱虫、 抑菌以及化感作用, 这就为驱虫剂、 除草剂、 杀菌剂等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已有研究表明 , 薇甘菊甲醇 、 丙酮提取物对辣椒疫霉、 玉米大斑病菌等菌丝生长有着极强的抑制作用;薇甘菊具有的驱虫作用, 为利用其开发成杀虫剂提供了可行的条件。

5.5.3 其它开发

羊、牛会取食薇甘菊,因此也可进一步开发为饲料;薇甘菊各部位富含精油,单萜类及倍半萜类物质为薇甘菊精油的主要物质,其中倍半萜烯类化合物鸡屎藤内酯可有效提高老鼠的抗癌能力, 可作为未来抗癌药物开发的主要原料。在原产地薇甘菊一直被民间广泛用作植物药,茎叶煎煮过后用来治疗创伤、 痢疾、 癌症、 霍乱等疾病[5],由此可见,薇甘菊也可开发为中药。

6 结论

薇甘菊具有快速传播与扩散特点,能够迅速覆盖地及依附于其他植物进行生长与扩散。生物防治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宜加强真菌、天敌昆虫的引进或筛选,深入进行生态安全的研究,为薇甘菊的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方法。与此同时, 开展资源化利用将其变废为宝也是防控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国云.德宏州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发生危害与防控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8(1):49~50.

[2]邓 雄,冯惠玲,叶万辉,等.寄生植物菟丝子防治外来种薇甘菊研究初探[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2):117~122.

[3]李丽英,彭统序,刘文惠,等.薇甘菊的天敌―安婀珍蝶[J].昆虫天敌,2001,24(2):49~51.

第8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 病虫害 防治

园林绿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绿化事业亦加快发展,树木花草的种类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花草树木的 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使花草树木生长不良、畸形、腐烂甚至死亡,不仅降低花木的质量,失去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而且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重要。

一、园林病虫害防治与苗圃地

城市各种园林绿地的苗木主要来源于园林苗圃,所以园林苗圃病虫害的防治直接关系到园林苗木的质量,关系到园林绿地景观的效果,关系园林植物后期的养护以及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病虫害防治问题。在苗圃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以做到两个方面。

(一)要从苗圃的卫生状况入手,苗圃的卫生是减少病虫害侵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工作如下:苗圃地中病残体要及时收集,并加以处理,深埋或化学药剂处理。生长季节中要及时摘除有病枝叶,拔出病株,并对病土进行处理。园艺操作过程中要避免重复浸染,如摘心、切花是一定要防止工具和人对病害的传带。温室中的有病土壤及有病盆钵在未处理前不可能继续使用,在无土栽培时,被污染的培养液要及时清除,不得继续使用。在栽植苗木前进行深耕改土,耕翻后经过暴晒、土壤消毒后,可杀灭部分虫害。

(二)把好苗木的进出,严禁带有病虫害的苗木进入苗圃和销出。在苗圃里配备专门的园林病虫害的技术人员,在苗木进出时进行严格的检验,防治带有病虫害的苗木直接进入苗圃造成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同时在苗木出圃时也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禁止带有病虫害的苗木流入城市园林绿地。若确实急需的苗木检疫出病虫害后也要经过处理病虫害后方可进出苗圃。

二、园林病虫害防治与植物检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口的、外地的花卉苗木源源不断流入本地,病虫害也会随之混入,爆发了大面积的病虫害,如:百锈病、樱花细菌根病菌由日本传入我国,给许多园林风景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这些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禁止带有病菌和虫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输入,防止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这就要求遵守并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园林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由三个方面:

(一)禁止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植物及产品由国外传入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检疫和由国内输出。

(二)将在国内局部地区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分区把它消灭。

(三)当危险性病虫害侵入新地区时,应及时采取彻地消灭的措施。

目前,我国以颁布的与观赏植物有关的进口检疫对象(病害)由:柑橘溃疡病、桑萎缩病、苹果锈果病、柑橘黄梢病等。经检疫,如果发现由检疫对象应进行检疫处理。

三、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园林绿地施工

园林绿地施工是园林苗木进入城市绿地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我们在这个环节也要重视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为整个城市系统病虫害的防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防治因为种植了外来引进的带有病虫害园林树木花卉,造成病虫害的感染;同时也要注重当地病虫害对新种植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进购种植苗木前要严格检查苗木的植物检疫报告,没有检疫合格报告的苗木不能进入种植现场。如果发现购买苗木带有病虫害且不严重,但又急需时要对苗木进行病虫害处理后方可进行种植。带有严重病虫害的苗木应就地销毁,防治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它苗木。种植苗木前要对基地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深耕改土、耕翻后经过暴晒杀死部分病虫害。给苗木创造一个好的生长条件,增强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四、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后期养护管理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包括以下内容:科学施肥;合理浇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做好绿地卫生,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对草坪、草花等进行合理轮作;结合翻地消灭越冬虫害等。同时做好园林病虫害的监控工作,在各个季节都有相应的易于爆发的病虫害,我们只有做好预防监控,掌握病虫害的流行区域和时间做好预防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的机率。在治理病虫害时要采取多种治理方法相结合,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微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根据不同病虫害和园林植物的特点采用各自相应的治理办法。例如:在古树的病害治理种常用物理机械的方法尽是治理,避免了化学药物对古树的危害。

五、常见园林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现已广泛应用。这种办法是应用有毒物质千扰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从而将有害生物杀死、阻碍物质如抗菌素可阻止侵染物的扩展。排斥物质可影响害虫的感官,如散布难闻的物质。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且由于参与了生态调控能起到保护生态平衡、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其缺点是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人工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种类不多等。总的来说,运用生物防治进行生态调控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产品有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管氏肿腿峰、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浏阳霉素、井岗霉素、烟参碱等。

3、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微生物侵入病虫害体,杀死或抑制其生长发育。紫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防治虫害的微生物它只对蝶类(鳞翅目)的幼虫有致病效用。这种微生物能产生一种在幼虫肠内溶解毒素,是适用于约150种鳞翅目幼虫的特有的肠毒剂。在欧洲、美国和苏联的林区,已成功地用于防治15种主要鳞翅目害虫,包括落叶松毛虫、栋绿卷蛾、松带蛾和落叶松线小卷蛾。这种菌剂可从飞机上喷洒,对其他生物体没有毒害作用。

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止中,热处理又干热和湿热两种方式。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灯光诱杀、毒饵诱杀、植物诱杀、潜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第9篇

【关键词】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措施

0.引言

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植树后缺乏正确的抚育管理,加之初期发生的林木病虫害未能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防治,因而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增多,危害加重。制定园林树木病虫害治理方法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的为害范围之内。本文着重讨论一下园林树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园林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现已广泛应用。这种办法是应用有毒物质干扰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从而将有害生物杀死、阻碍物质如抗菌素可阻止侵染物的扩展。排斥物质可影响害虫的感官,如散布难闻的物质。引诱物质可引诱昆虫而大量诱杀,性诱饵即属这类物质。毒物可经口(通过昆虫口器),经皮(通过植物表皮),或内吸(通过植物液流)起毒害作用。毒物有少毒类或多毒类,有的还具有植物毒性,因此也可为害寄主。

1.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且由于参与了生态调控能起到保护生态平衡、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其缺点是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人工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种类不多等。总的来说,运用生物防治进行生态调控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用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产品很多,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微孢子虫、线虫和农用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害虫本身具有的化学物质的仿生合成产品(昆虫激素、性信息素等)、不育剂和植物源农药等。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产品有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等。

1.3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微生物侵入病虫害体,杀死或抑制其生长发育。紫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防治虫害的微生物它只对蝶类(鳞翅目)的幼虫有致病效用。这种微生物能产生一种可在幼虫肠内溶解毒素,是适用于约150种鳞翅目幼虫的特有的肠毒剂。昆虫病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能取得象化学杀虫剂那样的快速防治效果,同时调节虫口密度,使之保持在危险限度水平之下,以达到防治的长效性。

1.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园林树木病害防止中,热处理分为干热和湿热两种方式。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例如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减少。覆膜防病的原因湿膜对病原物的传播起到了机械阻隔的作用;覆膜后土壤温度、湿度提高,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减少了侵染来源。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灯光诱杀、毒饵诱杀、植物诱杀、潜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2.加强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方法

2.1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有收效快的特点。当一些病虫害即将大发生或已经大发生时,及时采取化学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虫的蔓延得到及时的控制。另外化学防治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受地区性和季节性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季节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有伤害,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

2.2发挥综合防治优点

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如果协调起来,就能达到既能杀死病虫害,也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如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选用对农药抗性较强的天敌,配合施用杀伤天敌较少的选择性药剂,是避免或减少矛盾的途径。在自然界里,多种病虫害常同时发生,分别防治,造成重复。以一种优势病虫害为对象,掌握植物发育的关键和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集中用药,兼治其他。可根据当时、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施放天敌、使用菌剂、药剂等针对性措施,达到兼治的目的。构成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采取取长补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如防治地下病虫“种蝇”时,注重施肥与药剂杀灭成虫相结合的措施,可以基本控制其为害。

2.3建立园林保护体系

园林植物与农作物、林木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异。城市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农业、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根据城市大环境的特点,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控制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生态健全、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即生态园林体系,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实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有效控制。当病虫害超出控制允许标准范围时,又要及时用药防治予以遏制。生态园林防治体现以防治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它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且会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

2.4完善养护管理机制

养护管理也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适时的施肥、修剪、浇灌、养护,确保树木苗木茁壮生长。一颗健壮的植株,要比生长瘦弱的植株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要注意研究立地环境,改善立地条件,创造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群落茁壮生长的有利环境。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