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41:38
导语:在食物链的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科学教师而言,生命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一直很棘手,一是因为很多内容受学习条件、教学环境及教学时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直接观察和深入探究;二是因为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相关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不高。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认识呢?笔者认为,借助模型建构概念是一种易于小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重要方法。
模型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建立的,是对研究对象简洁、仿真的表述。模型既是认识手段,也是认识的直接对象。借助模型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将陌生的、非直观和不确定的事物及思想转换为熟悉的、直观的、确定的东西,从而形成科学概念和认识,还能使抽象的理论和知识具体化、丰富化,帮助我们更深刻、更直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一、实物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撑点
感性认识不足,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对于生命科学领域以观察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来讲,观察对象形成了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学习环境,是形成科学概念的支撑点。但是,很多内容所涉及到的观察对象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教师除了采取让学生课外观察这一策略外,提供实物模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三年级《生物大家族》单元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蜻蜓与麻雀、鲫鱼和青蛙、壁虎与小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而归纳出昆虫、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六大类动物的特征。这些概念的形成,显然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参考书》更是建议:教师应该设法提供更多的直观材料,方便学生观察比较。比如提供蜻蜓、麻雀、壁虎的实物标本,备好活体鲫鱼、青蛙、小猫,也可以准备一些图片、影像资料,甚至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出教室直接观察。
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给学生提供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观察。的确,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观察不够全面、细致和直观,观察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概念建构存在一定障碍。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我们学科教研组向学校申请了一笔经费,除了购买一些标本外,还购买了一些实物仿真模型,如小白兔模型、麻雀模型、小猫模型、恐龙模型等。进行该单元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展示标本和实物模型,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认真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总结出了六大类动物的特征。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的权威去灌输,要尽量利用感官去施教。”在缺乏实物的观察课上,要使学生用感官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使用实物模型就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够创造一个符合教学需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探索事物、挖掘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给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支撑点。
二、图表模型——概念建构的支架
如果说观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前提,是认识的感性阶段,那么比较就是理性认识的开端,也是科学概念形成的主要方法。生命科学领域中,有许多观察、实验、测量活动都涉及到比较数据。数据的价值就在于真实地呈现事实,为科学概念的建构提供证据、奠定基础。
教师必须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仍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有时很难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将数据转化成直观的图表。图表就是形象化的理论模型,图表模型可以为学生概念转变搭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顺利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我在执教六年级《代代相传的特征》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观察同学的相貌特征并记录下相关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到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自动生成条形统计图(如图1所示)。这样,学生就对班级同学的相貌特征调查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建构起了遗传这一概念。
我在执教《我们在成长》一课时,将学生几年来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如图2所示)。这样,学生就对自己近几年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对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执教《植物长大了》《蚕幼虫体长变化》《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内容时,有效引入图表模型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开拓他们的探究思路,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科学的概念。
三、演示模型——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不能直接感知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感知,或研究相关事物的外部信息,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造想象,这一过程又称作“解暗箱”。
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课都有体现“解暗箱”的过程。对于此类课,教师除了提供图片、视频等有关资料辅助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如四年级《呼吸与健康》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呼气和吸气与胸廓的变化有关,教材的活动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尝试平静呼吸和深呼吸,再把手放在胸部感觉身体的变化,最后测量深吸气和深呼气时的胸围,通过比较测量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呼吸时胸腔有扩张收缩的起伏变化。
该设计通过体验和测量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只能想象。但是,学生对呼吸的本质还是没有理解,怎样帮助他们认识呼吸的本质呢?
教师可以用演示模型来“解暗箱”,利用塑料饮料瓶、Y形玻璃管、气球、橡胶塞等材料制作一个肺呼吸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吸气和呼气时身体发生的变化。
塑料饮料瓶模拟胸腔,Y形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2个小气球分别模拟肺,瓶子底部固定一块比较大的气球皮模拟横隔肌。
当向下拉气球薄膜(横膈肌)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向上推气球蒲膜(膈肌),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用手捏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小,说明肺呼出了气体;松开塑料瓶,与Y形管相连的气球(肺)会变大,说明肺吸入了气体。
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膈肌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还可同时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将呼吸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会发生变化,还可以搞清楚呼气和吸气时胸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演示模型的使用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轻松地帮他们建构起了呼吸的概念。
《生理与健康》单元还有许多类似的活动,如心脏怎样搏动、血液怎样循环、食物消化过程是怎样的、神经的分布及生理活动过程等,这些人体内部状况都无法直接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演示模型帮助学生观察。
四、概念模型——形象呈现抽象概念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科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对于这些概念的建构,往往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形象的模型,运用形象的模型反映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困难,进而在学生大脑中建构起正确的科学概念。
《食物链》一课是六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对食物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并没有完全理解食物链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食物链模型,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PPT演示螳螂捕蝉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是什么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纸环串(如图4所示)模拟“螳螂捕蝉”故事中的四种生物的食物联系。学生在制作食物链模型的过程中,发现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像一条链子。教师以文字与箭头相结合的方式将制作的食物链模型记录在黑板上。通过制作“螳螂捕蝉”的食物链模型,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链状的。
第二个环节:教师呈现草原上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每组学生依据草原上生物的食物关系,串出多条食物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最后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通过建立草原上生物食物链模型并进一步观察比较,学生找出了食物链的特征,对食物链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教师出示其中一条食物链,提问:如果其中一种动物消失了会怎么样?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然后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模拟食物网。教师简单介绍了学具后,全班集体搭建草原上的食物网(如图5所示)。再让学生讨论,在食物网模型中“剪掉”一种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搭建食物网的活动,学生知道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初步意识到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消失时不会彻底破坏生态平衡。
纵观整节课,教师通过不断建立模型,将食物链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不断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第三个环节,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判断食物链中的一种生物消失了会怎么样,然后搭建食物网,在食物网模型中,学生再讨论如果其中一种生物消失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该模型的搭建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走出来,从而弥补了前概念中存在的缺陷,达到了形成正确科学概念的目的。建立形象化的概念模型,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是学习科学概念的方法之一,更是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农业生态技术 生态养殖 食物链 直接生产环 功能加强环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迅速发展,生猪养殖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规模化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能源缺乏、疫病频繁、环境污染等。
一 、运用生态技术,实现生态养殖,改善生态环境
据测算,一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七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这些没经过处理的废水如果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养殖场还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而且,养猪场产生了大量的粪便,成为污染周围环境最大的凶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还会使得养猪场疫病频繁,最大的特征是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加困难。由于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致使养殖场大量使用抗生素,而这些抗生素又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就是利用良好生态环境,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投放无公害饲料,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养殖的猪肉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于是一些生猪养殖企业开始着眼于未来,发展生态养殖。那么,生态养殖有哪些好处或者优势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大家都喜欢吃土鸡,哪怕价格贵也愿意掏腰包。我们经常看到打针、吃药不见效、少儿早熟等现象,几乎都和这些动物食品残留在人体的激素有关。 时下,许多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来喂养经济动物,虽然达到了动物长得快、成本降低的目的,但所养殖出来的动物品质却大幅度地降低,肉质疏松、粗糙、缺乏原有的甜香味。特别是靠人工合成激素养殖出来的动物,人类吃了后会残留在人体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那么,怎样不用或少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药物呢?我认为,人工生产动物蛋白饲料如蝇蛆和蚯蚓等是切实可行的。众所周知,蝇蛆和蚯蚓等体内含有极高的蛋白质,还含有极为丰富的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天然的氨基酸和生长激素。而采用生态技术生产的动物食品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前景将非常广阔。
(二)养殖原料来源丰富人、畜、禽的粪便和一些有机垃圾就是最好最廉价的原料。通过生态养殖,不断地循环利用这些原料,整个过程无废物生产。
(三)能生产出大量供各类养殖利用的优质的活体蛋白养殖动物都离不开一些动物类的饲料,如鱼粉、肉粉等等。如果把它们等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动物的饲料中,经济动物的生长就会加快,肉质也好。但是鱼粉、肉粉价格较高,因此养殖的成本会增加。有什么办法能生产一些廉价的东西来代替鱼粉、肉粉呢?蝇蛆和蚯蚓就能完全代替,并且比鱼粉和肉粉效果更好。猪、鸡、鸭、牛、马等的粪便能生产出大量的蝇蛆和蚯蚓。这就是农业生态技术中,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
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养殖,完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农业生态技术是农业生态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是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出发所采用的改善生态环境,调节系统能流,物流结构与途径,以及协调系统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技术。它着重解决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量比关系,功能关系和结合方式,以及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生产有机结合,保证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高系统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弃物转化再生技术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原理,采用食物链加环的办法组建新食物链,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得以多级转化利用,从而形成无废弃物的生产体系。
一般农作物产品中,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仅占20%-30%,其余人们不能直接利用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潜能,如将它们直接作燃料,则大部分被挥发掉,能量效率也不高,如用作畜禽饲料,则可提高转化效率,提供动物产品。畜禽的粪便直接作肥料,利用率仍不高,如果在食物链中加入新的环节,使有机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和转化,则利用效率可大大提高。根据食物链环节的主要功能不同,分为直接生产环和功能加强环。
直接生产环的主要作用是生产农畜产品和提供生物能源,还进一步细分为副产品转化生产环,废弃物转化生产环,生物能生产环。
功能加强环的生物主要用作其它生物的优质饲料,从而增强整个食物链的功能。食物链中增加生产动物蛋白的功能强化环,有利于解决动物性蛋白的短缺,如蚯蚓和蝇蛆都是鸡食物链上的一个很好的功能强化环,100公斤蚯蚓相当于150公斤鱼粉或180公斤大豆或750公斤稻谷的蛋白质含量。蝇蛆不仅生长快(从卵孵化到幼虫长大仅4天时间),而且培养料来源广,培养容易,成本低,2公斤干猪粪加10克红糖可收获鲜蛆哦0。5公斤。蝇蛆营养丰富,粗蛋白质59。39-65。43%,脂肪10。55-12。61%,钙0。47-0。71%,磷1。71-2。52%氨基酸较完全稍优于豆饼,可与秘鲁鱼粉媲美。
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目前多将农副产品利用,废弃物转化再生和生物能生产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种形式的食物链。
通过农业生态技术,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及有机废物转化再生技术,提高经济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药物使用,预防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实现生态养殖,完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留芳等.农业生态学 西北农业大学教材 1991
[2]胡寿田等.生态农业 湖北科技出版社 1988
启发思考性问题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举例说明常用的几种。
1 设计相互矛盾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在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提出以下问题: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长翅和残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现让灰身长翅蝇与黑身残翅果蝇,F1均是灰身长翅果蝇,再让F1灰身长翅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即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比例为21∶4∶4∶21。学生会对这一杂交结果疑惑不解,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测交后代的四种表现型不应当是1∶1∶1∶1吗?现在怎么又成了21∶4∶4∶21呢?于是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F1测交后代21∶4∶4∶21的比例反映了什么?(F1的四种配子是21∶4∶4∶21。)说明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是否自由组合?(不是)那么,什么样的非等位基因才自由组合呢?(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辨析,不仅使学生从矛盾和冲突中跳出来(明确了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进行辨析,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2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由于开放性问题具有思维的发散性,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情景的模拟性等特征,对考查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例如下列问题:请依据生态学原理回答:①外来物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什么?②外来物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什么?③我国有关方面正尝试从原产地引进大米草、水葫芦的天敌,以控制大米草、水葫芦的蔓延,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说明理由。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其中③有赞成和反对二个答案,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思考问题,更激发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以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设计系统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生物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设计多个连续问题时应预先计划一下,使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系统,前后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识沿教师设计的阶梯而上,不仅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4 设计延伸式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谓延伸式问题,就是将原来的问题进行改造、延伸,这样可使学生在思路上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围绕教材中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图中有几种成分?②几条食物链?③哪条食物链最短?④哪条食物链最长?⑤在最长、最短食物链中,猫头鹰属第几营养级?⑥兔、鼠、食草昆虫是什么关系?⑦蜘蛛、青蛙是什么关系?猫头鹰与狐呢?食虫鸟与蜘蛛呢?⑧狐、猫头鹰有没有关系?⑨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最少的食物链分别是哪些?⑩此系统还缺少何种成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 2006 年和 2009 年“净水渔业”项目对五里湖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数据, 调查的 15 个站位如图 1 所示。分别在2006 年 9 12 月进行了 4 次调查和 2009 年 3 12月 10 次调查, 对渔获物进行生物学测定和胃含物分析。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中, 进行了渔业资源生物量、食物组成矩阵、生产量/生物量 (P/B)、消耗量/生物量(Q/B)等主要参数的估算, 并参考了渔业数据库网站()等文献资料,具体文献见表 1 和表 2, 基本满足生态能量通道模型的数据需求。
1.2 研究方法
1.2.1 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
Ecopath 建立的是一个静态模型, 即假设建模对象的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功能组是稳定的, 这表示生态系统的总输入与总输出始终相等, 那么就可以用公式表示为:Q=P+R+U, 这里 Q 是消耗量, P 是生产量, R 是呼吸量, U 为未消化的食物量。Ecopath 模型定义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生态关联的功能组(box 或group)组成, 所有功能组必须覆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全过程, 这些功能组的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整个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系统中功能组可以包括有机碎屑, 浮游生物, 一组鱼类,规格、年龄或生态特性相同的鱼种。文献[1,3]对Ecopath 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根据热力学原理, Ecopath 模型定义系统中每一个功能组(i)的能量输出和输入保持平衡: 生产量 捕食死亡 其他自然死亡 产出量=0。模型用一组联立线性方程定义一个生态系统, 其中每一个线性方程代表系统中的一个功能组。该模式可以用以下两个基本方程表示:Pi=Yi+Bi+Bi×M2i+Ei+BAi+M0i×Bi,Qi=Pi+Ri+Ui其中:( )01 EEi iiiPMB = ;21DCnj jiij iQMB=×= ∑上述方程中, Pi是功能组 i 的总生产量, Yi是总捕捞量, Bi是生物量, Ei是净迁移, BAi是生物量积累, Ri是呼吸量, Ui是未消化的食物量, Qi是消耗量, M0i是其他死亡率, M2i是捕食死亡率, EEi是功能组 i 的生态营养效率, 指生产量在系统中利用的比例; DCji是被捕食者占捕食者 i 的食物组成的比例, 五里湖生态系统模型的食物组成见表 1
1.2.2 功能组的划分及食物组成
Ecopath 模型可以定义 12~50 个功能组。在定义功能组的数量时,需要掌握生态学和生物学资料的范围和深度以及研究目的, 考虑生态系统中能量从有机物经过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到顶级捕食者流动的每一个通道的分支。五里湖生态系统的营养通道模型由 17个功能组构成(表 1)。根据调查数据的实际情况并为了更好地在模型中应用, 功能组的定义与分类学略有不同, 但基本覆盖了五里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其中将增殖放养的鲢、鳙、贝类划分为单独的功能组; 栽种的植物根据鱼类捕食范围,分别划分为两个功能组即沉水植物和其他维管植物; 按照模型平衡的要求, 将碎屑作为单独的功能组, 其余的功能组成分如下: 野杂鱼包括似(Toxabramis swinhonis)、 (Hemirhamphus ku-rumeus)、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ustrisn peters)、虾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青 (Oryziaslatipes sinensis)、刺鳅 (Mastacembelidae aculea-t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草食性鱼类包括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大型虾蟹类包括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秀丽白虾(Palae-mon modestu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软体动物包括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中华圆田螺 (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 、 铜 锈 环 棱 螺(Ballamya purificata); 其他底栖动物包括粗腹摇蚊(Pentaneura spp.) 幼虫、中华颤蚓 (Tubifexsinicus Chen)、苏式尾鳃蚓(Brachiura variegatum)、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幼虫; 其他维管束植物包括茭草(Zizaniz latifolia)、芦苇(Phragmitiscommunis)、杏菜(Nymphoides peltata)、菱(Myriophy-llum spicatum); 鲫类包括鲫(Carassius auratus)、
(Rhodeus sinenise gunther)、高体
(Rhodusocellatus) 、 无须 (A.gracilis Nichols) 、 彩副 (Paracheilognathus imberbis); 其他食鱼性鱼类包括红 鳍 原 (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 、 黄 颡 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乌鳢(Channa argus)、鳜(S.chuatsi/S.kneri)、花 (Hemibarbus maculates)、 (Elopichthys bambusa); 沉水植物包括微齿眼子菜 (Potamogeton maackianus) 、 苦 草 (Vallisneriaspirali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聚草(Myriophyllum spicatum)、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
1.2.3 Ecopath 模型的调试
有了准确可靠的参数来源,为了达到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 需要对 Ecopath 模型进行调试。反复调整不平衡功能群的食物组成以及其他参数, 模型平衡满足的基本条件: 0<EE≤l 及 P/Q<0.3。在数据提交和处理过程中, 可以运用模型自带的 Ecowrite 模块记录数据的来源及引用情况, 并用 Pedigree 模块来评价数据和模型的整体质量, 本研究 2 个时期的模型置信区间为±20%。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运行结果
通过建立五里湖生态系统的 Ecopath 模型,得到 2006 年和 2009 年 2 个时期的输入和输出结果(表 2 和表 3)。
2.2 营养级间的能量转换效率
2006 年和 2009 年五里湖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转换效率如表 4 所示, 在两个时期都有2 条食物链, 即牧食和碎屑食物链。营养级Ⅰ Ⅱ的能量转换效率 2009 年高于 2006 年, 营养级Ⅱ Ⅲ的转换效率 2006 年高于 2009 年。营养级Ⅲ Ⅳ及较高营养级的转换效率在 2 个时期相差不大。2006年五里湖生态系统的总转换效率为4.1%, 系统总能流有 65%通过碎屑链传递; 2009 年五里湖生态系统的总转换效率为 4.9%, 碎屑链的重要性略有降低, 系统总能流有 60%通过碎屑链传递。生态系统流经碎屑的能量有所增加, 总流量也由3.1%增至 10.0%。
2.3 生态位重叠分析
生态位是现代生态学中表述生物种间关系的重要概念之一。Ecopath 模型采用 Pianka[26]的方法,进行捕食重叠(predator overlap)和猎物重叠(preyoverlap)指数分析。Pianka 指数(Pianka index)是判定两个功能组对同一被捕食者的生态位重叠程度的指数: 当数值为 0, 表明两个功能组对同一捕食对象没有竞争; 当数值为 1 时, 表明两个功能组对同一捕食对象竞争激烈, 即两个功能组的生态位完全重叠。通过建立 Ecopath 模型, 对五里湖2006 年和 2009 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进行了定量分析, 滤食性生物(鲢、鳙、软体动物)与生态系统各功能组的猎物重叠指数见表 5。由表 5 可见, 在 2006 年, 与鳙具有显著生态位重叠的有湖鲚、鲤、鲫、野杂鱼、鲢、大型虾蟹类、软体动物等功能组; 在 2009 年, 与鳙生态位重叠程度有所下降的有鲤、鲫、草食性鱼类、软体动物、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功能组。从 2006 到 2009 年, 与鲢生态位重叠指数降低的功能组有湖鲚、鲤、鲫、软体动物; 生态位重叠指数上升的功能组是其他底栖动物。从 2006 年到2009 年, 与软体动物生态位重叠指数有所上升的功能组为大型虾蟹类, 生态位重叠指数下降的功能组有湖鲚、鲤、鲫、鳙、野杂鱼、草食性鱼类。从增殖放养的滤食性鱼类、贝类与生态系统中其他功能组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变化程度可见, 鲢和软体动物对系统的影响程度较大, 并且系统内多数功能组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均有所降低; 而鳙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低于鲢和软体动物。
2.4 滤食性生物与其他功能组间的营养相互关系
确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相互之间直接和间接作用可以采用混合营养影响(Mixed TrophicImpacts, MTI)分析[27]。利用 Ecopath with Ecosim软件对五里湖 2006 年和 2009 年各功能组进行混合营养影响分析, 结果分别如图 2、图 3 所示。在2 个时期的模型中可见, 鲢、鳙及软体动物生物量对其他功能组的影响较大, 功能组的混合效应有很大变化。增殖放养的鲢、鳙及软体动物在 2006年对系统中的其他功能组影响较小, 而在 2009年,对系统内多数功能组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在 2006 年, 鳙对生态系统功能组的影响较弱,在 2009 年, 则对野杂鱼、沉水植物、其他维管束植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功能组产生了正面影响;对鲢这一功能组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 对其他功能组也有微弱的影响。在 2006 年, 鲢对沉水植物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 而对其他功能组影响较小。而 2009 年, 鲢对鲢、沉水植物、其他维管植物、浮游植物和鲤等功能组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对鲫、湖鲚和底栖动物等功能组产生了正面作用。软体动物在 2006 年对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组亦未体现很明显影响, 而在 2009 年对营养级较高的功能组(其他食性鱼类、鲤、鲫)体现出正面作用, 对营养级较低的功能组(大型虾蟹类、浮游动物、沉水植物)体现负面影响。
3 讨论
3.1 五里湖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和系统规模变化
通过建立五里湖生态系统 2006、2009 年两个时期的生态通道模型, 得到系统的总体特征参数(表 6)。系统的特征参数可以描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趋势[28], 该系统的总消耗量、总输出量、总呼吸量、流向碎屑的总量、系统总流量、总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均有升高, 可见增殖放养滤食性生物扩大了五里湖生态系统的规模, 并且大量增殖放养的鱼类及贝类在生长过程中, 其捕食力度特别是对浮游生物的捕食力度加强, 增加了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学角度来判定系统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五里湖生态系统的 TPP/TR 值由 1.154(2006 年)上升至 1.339(2009 年), 即表明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逐渐接近总呼吸消耗量, 从而表明五里湖生态系统发育程度有所降低, 放养滤食性生物消耗了系统内生产者的生物量。五里湖实施综合整治过程中, 种植大量水生植物, 使得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得到提高, 因此这两个时期的参数值均低于海洋[11]、养殖水域[1]的生态系统。代表生态系统有机物质流转速度的参数是Finn′s 循环指数(FCI), 在生态通道模型中, 成熟系统的 FCI 值接近于 1。五里湖生态系统的 Finn′s循环指数(FCI)由 25.580% (2006 年)下降至 15.510%(2009 年), 表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有所降低, 可能是由于放养滤食性生物延长了捕食食物链, 系统的最高营养级由 3.628(2006 年)升高至3.944(2009 年), 从而降低了系统的物质循环速度。Finn′s 循环平均能流路径长度(FCL)是食物循环流经食物链的平均长度, 越是成熟的系统, 其物质再循环的比例越高, 营养流所经过的食物链也越长[27]。系统的 Finn′s 平均能流路径长度(FCL)由 3.909(2006 年)下降至 3.393(2009 年), 可见五里湖生态系统的营养流经食物链的长度缩短了, 物质再循环的比例下降。连接指数(CI)和系统杂食指数(SOI)是生态系统发育程度的信息学特征指标。成熟稳定的系统,其特征之一是其各功能组间有较强联系, 即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的值较大。由表 6 可知, 五里湖生态系统连接系数由 0.243(2006 年)升至0.277(2009 年), 系统杂食度(SOI)由 0.106(2006 年)提高至 0.119(2009 年), 增长幅度较小, 说明生态系统在研究期间的发育不明显。
3.2 增殖放养滤食性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基于世界范围内开展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先驱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逐步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完成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指导性规范的颁布和实施,形成了诸多符合国情特色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围绕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建设,建成了一系列电子文件管理“学-研-产-用”系统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总体来看,当前电子文件管理工作仍然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和分散性特征,尚未建立全国范围内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的网络体系,与国家电子文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还有相当差距。当前,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式和未来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处理的崭新理念,依托其快速着陆和广泛应用,正逐步引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环境的发展新动向,这无疑也会对电子文件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变革。
在云环境下,如何实现对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如何真正实现电子文件从形成、获取、流转,到维护、分类、鉴定、处置、保存和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文件管理绿色生态系统,形成国家宏观战略下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生态圈,已经非常紧迫和必要。
由自然界生态系统映射到电子文件管理生态系统,电子信息资源本身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能量物质来源,被合成、生产、利用和传递,“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不再单一,生产者可以单一生产也可以协同生产,每一个电子文件生产者本身也是其消费者之一,针对电子文件资源成果,在首先形成自身消费循环的同时,共同构建起整体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全环境体系的服务生态圈。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国家战略布局和规范标准同电子文件生态系统中各业务节点的业务要求和安全约束共同缔造整体生态规则,各种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服务和应用软件则合力构建起电子文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在电子文件管理生态系统中,机制、规范和技术的革新顺应了新时期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反过来也无限促进整体生态系统的变革、调整和平衡,要实现整体电子文件管理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投入和努力。
一、坚持国家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结合各落地业务规范与标准,构建电子文件管理生态系统法则。
二、在安全、可信、可控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文件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各个资源传递节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应用环境及业务工具,为生产者提供生产及管理工具,为消费者提供资源获取平台,形成完备强壮的“食物链”支撑。
【关键词】和谐;和谐发展;意识行为;教育素材;教育资源
作家冰心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而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一个美丽的世界是由种种”和谐“因素构成的,“和谐”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这一光辉的字眼在十的报告中也屡次三番的出现过,所以“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社会发展前沿的教育,作为培养接班人的一线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向学生传递“和谐”的理念,由理念去支配他们的意识行为,从而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走向和谐平衡的理想状态。下面就“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
1重视利用教材中“和谐”教育素材,开展针对性教学
生物教材中含有许多现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内容(图文资料、信息等),教师不能忽略,应及时抓住,把握其编写意图,开展针对性教学。
《食物链》中的“野味”、“打狼”两资料就应充分利用,首先在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组成成份”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各成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达成学生认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存在的食物链关系从而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实现情感目标“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平衡能力,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系统中任意一种成份的数量或比例,干扰它们的“吃与被吃”关系来破坏生态平衡。而“野味”和“打狼”两资料,恰恰是能充分说明这一点的现成“佐料”,我们不能看它成是可有可无的普通资料,应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再通过我们点拨关键,使学生由“生物间通过食物链相制相依来维持生态平衡”,产生树立“保护每一物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识,帮助学生成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十二幅图片,引领学生仔细分析图片展示的内容,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建立起生态学的基本观点,生成“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核心思想。
充分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家园。进行《生物圈―我们的家园》学习中,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生物圈二号》小资料,引导他们探求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学生会认识到:“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唯一的家园”,由“唯一性”学生更清醒的认识“保护生物圈、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人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世间主宰,应爱护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从情感上学生会认同生物与环境和谐、生物与生物和谐共存的必要,在此,递进一步:“你怎样做,从自己身边谈起”,学生踊跃:“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不随地吐痰,不随地扔垃圾”、“告诫父母,不抽烟、少开车、步行上下班”、“不欺负其他小动物,及时放生”……由此看出学生会将情感意识自觉自愿地落实于日常具体行动中。我们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也要及时向学生施教,帮学生明白:生物多样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我们要与所有生物“和谐”共存!
2注意挖掘教材隐含的“和谐”教育资源,在知识传递中有意引申和拓展
教师备课时,首要任务是深刻领会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在对知识归纳、整理后适度地进行延伸和综合,挖掘有关“和谐”素材,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进行“食物链”的学习中,引领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获得食物链概念和特征后,应深入一步追问:“如果某饭店老板为赚钱,将此系统中的蛇大量捕抓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以此诱导学生站在生物圈的角度综合考虑生物间的关系,应用学到的食物链知识经小组合作后得出:鼠泛滥,啃食草根、打鼠洞―破环植被,生态平衡被打破,草原逐渐变为荒漠。分析中,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了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含义,还由学习结论“营养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向下一级生物流动,有毒物质也会流动和积累,而食物链的最后往往是我们人类自己!”感悟出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有多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绝不能以牺牲自身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
3及时抓住课堂中突现的灵感,增设活动环节,增强“和谐”教育针对性
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如突现“和谐”教育灵感,应及时抓住,有必要设计活动环节,实现“和谐”教育目标。
《计划生育》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充分理解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四项措施的含义后,就有学生提出:“计划生育”与当今“和谐”有关吗?针对学生明智的发问,我增设了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去改动书中的一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彩色图片,在学生盎然地“改丑”图片后,我问了一句:“这样大的改动后,图片的背景还相衬吗?”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悟,灵感被激发:“七彩阳光的背景应改成灰色的!”“白色的和平鸽应改成黑色的!”……我追问:“为什么这么改?!”学生踊跃:“人多了,污染就严重了”、“人多了,资源浪费也多,环境就恶化了”,再追问:“这么一改,画的标题还相符吗?”,学生画龙点睛“改成《多生差生―劳累一生》”。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会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疾病纠缠及生态平衡等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杜绝这些弊端,情感教育自然到位!
4结合生物学科实验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意安排有关“和谐“教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都知道“做中学”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所以动手操作、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指导学生多参加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
用干湿球仪测量不同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先让学生将几台干湿球仪分别置于草坪中、灌木丛下、水泥地上,在半小时后学生由干湿球仪表读出(数据对比)“不同环境中空气湿度不同”时,及时向学生传递了“植树造林可以改变气候”的信息。
用废电池水浇花、养鱼。让学生收集废弃电池用清水浸泡一周,然后将浸泡水稀释用以浇花、养金鱼,学生当场看到了清水中(对照组)的金鱼与电池水中的金鱼表现明显不同,:电池水中的金鱼鳃盖开合急促、游动激烈(现象出现后,要求学生立刻将金鱼放生);并且在三周后,用废电池水浇过三次的花也枯败了,学生从中强烈意识到了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开展“白色污染”活动。学期初,让学生将家里吃鱼时剥出的鱼内脏和废弃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同时埋入一块草坪下,学期结束时再引领他们翻开此处草坪,结果发现:鱼内脏已消失不见;塑料袋虽破却还在;一次性饭盒丝毫没有变化;学生在现象面前惊叹“白色污染“的永久性危害,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会从情感上排斥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从行为上会告诫家人及他人减少使用,学生成为了“杜绝白色污染、保护环境”的义务宣传员。
设计制作环保购物袋。在上面活动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有意安排他们制作环保购物袋,学生们明确任务后,由于受上面活动情感的支配积极性很高,主动收集来家中准备丢弃的衬衣盒、礼品盒、旧挂历、饼干箱、烟盒、酒瓶盖等废弃物,按照自己的设计或折或缝,忙的不亦乐乎,各式各样的酒瓶盖也被点缀在购物袋上熠熠生辉,活动结束后,学生不仅制作出了各种色彩斑斓的购物袋,更重要他们还将做好的购物袋在社区内免费发放供大家使用,由购物袋向人们传递了环保理念,进行了“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无声宣传。
办生物手抄报,设立“和谐发展专栏”。结合学校艺术节,要求学生制作手抄报,并设有关“和谐发展”的专栏展示他们的作品:“保护野生动物”、“杀手――雾霾”、“身边的它”等,学生在查阅收集资料、制作中完成了自我“和谐”教育的过程,提升了有关和谐发展的认识。
参加社会活动。联系环保部门,带领学生与他们一同走访了黄河水域边的化肥厂、污水处理厂,并在排污口附近的黄河水域中,采集了水样,拿回后经稀释饲养金鱼(与清水饲养对照),对比观察金鱼生活的状况。这一探究中学生亲眼目睹了污染水对生物生存的危害、对黄河水域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迫切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环境污染的欲望,发出“爱护环境、保卫黄河母亲”的呐喊。在此基础上,将活动再追加一步:让他们就此写出小论文发往报社。曾有位学生在他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世人如再不挽救我们的母亲―黄河,那么黄河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这些儿女的眼泪!”,可见其环保意识之强烈,在此意识作用下,他必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环保方面的专家,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从以上看出,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帮他们树立“和谐”意识;还要让他们明白:“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一片森林可以改变气候!”;要想法提升他们的“和谐”素养,以促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这个目标的机会很多,方法也很多,究竟怎样具体去做,就看我们做教师的有心无心了。“和谐”并非仅仅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口号,而是人类迫切需要实现并经营得更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都做个有心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吧!
参考文献
1.1农业循环经济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综合发展农业资源,以系统物质再生循环来实现良性生态发展,以此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精华统一于整体中,既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循环农业的发展有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实现了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这种模式根据“食物链”来发展。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很多生物,相互依存、互补,并被食物链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系统对生物的相互制约影响可以有效地调节物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二是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这种模式以生物群落演替原理为发展依据。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例如利用空间或者地下多层次发展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搭配种植等,利用田间方式在相同的土地上种植不同的作物,通过时间演替来有效利用资源。三是系统调节控制型模式,该模式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发展。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在繁衍中需要时刻在环境里觅食,而环境也依靠生命活动来补充和恢复活力。环境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假如我们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时不根据生态规律来发展,就会对环境资源造成危害。因而我们要合理耕作、保护好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
1.2工业循环经济
从系统内部生产中谋求物质循环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有效利用资源、能源、投资,通过工艺流程来达到资源共享,在工业循环系统中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资源正效益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以循环经济思维进行企业生产,循环利用工业原料和能源,根据环境管理体制和清洁生产方式来利用工业设备和技术,对工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废物,让下游产业能够充分利用上游产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变废为宝,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既实现经济增长,又加强环境保护。二是工业企业间循环。企业和企业间的循环是工业生态园区所采用的发展方式。通过生态工业链和生态产业园来共享资源及副产品,实现产业共生,以此循环使用废物为原料来减少危害环境的剩余物,尽最大努力做到对环境的无污染排放。
1.3服务业循环经济
在社会物资集散、消费过程中,服务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服务业在发展中产生了大量而广泛的废弃物,比如一次性餐具、包装容器、包装袋、医疗用品废弃物等等。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服务业的废弃物是比较容易进入循环经济系统。实际上,制造商、包装企业或者废品站对服务业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再生、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这些方式有助于引导人们文明消费、绿色消费,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系统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引导服务业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1.4城市循环经济
城市系统中的经济系统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该主体是由生产、消费以及流通系统构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主体是城市系统中的社会系统。究其原因,经济系统通过整体运作来为社会系统提品与服务,又通过和社会系统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来影响自然和社会系统。城市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系统,而社会系统又构成了城市管理发展的主体,为社会系统服务就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城市循环经济有四种模式:一是城市循环型流通服务业,这种模式提倡积极发展废物回收产业,要求服务业的各行各业要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发展。二是城市循环型消费系统,这种系统的发展模式的重点就是鼓励绿色消费,实现城市循环型生活消费方式,倡导生活中要使用绿色产品,减少生活废弃物,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再利用。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这种系统的发展模式需要重视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系统改造,通过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分类处理来减少城市水资源循环使用体系。四是城市生态循环系统,该系统的发展模式要求城市要有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自我调节机制,重视城市的生态发展。
二、结语
鲨鱼和我们平时吃的鱼类是一样的吗?
鱼类可以分为两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鲨鱼是属于软骨鱼类。鲨鱼体内是没有硬骨的,这说明它在进化史中属于比较古老的物种,而进化史比较靠近现代物种的体内都是硬骨。像我们人类,大部分骨骼是硬骨,但是我们有一些软骨的残留,比如膝盖,很多人到老年的时候会有关节痛的问题,这就是因为一些软骨被剧烈地磨损以后,硬骨和硬骨发生了直接的接触,会产生摩擦,导致身体关节的疼痛。但是软骨是有弹性的,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鲨鱼的历史非常久远,比恐龙要远得多的多,恐龙当它曾曾曾孙子都不够。鲨鱼最早出现是4.08亿年前的上泥盆纪,代表物种是裂口鲨。到泥盆纪末期,其他的鲨鱼开始出现,而且那个时候的鲨鱼跟现在的鲨鱼已经长得非常相似。一直在人类出现之前,它们还是生活得蛮好的。
鲨鱼身体坚硬,肌肉很发达,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吃鲨鱼肉,但在我们这个地方还是有吃鲨鱼肉的饮食习惯,比如福建省,咱们知道福建省的人特别爱吃鱼丸,他们拿鲨鱼肉做鱼丸汤或者鱼丸粥,因为鲨鱼的肌肉特质用来做鱼丸非常有弹性,口感非常好。鲨鱼大部分体型呈纺锤形,所以游泳速度相对快一点。口鼻部分因种类有所不同,有尖型的口鼻,如灰鲭鲨和大白鲨前面是尖型,也有大而圆的,例如虎纹鲨的头呈扁平状,这是头的形状。鲨鱼有垂直向上的尾鳍,刚才讲过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的区别,其中尾鳍是一个区别。大部分种类的尾鳍,上部远远大于下部,就是上面大,下面小,而且鲨鱼全身是由软骨鱼类构成的脊柱,一直延伸到尾部,这是鲨鱼的体型特征。
很多人以前都吃过鱼肝油,鱼肝油最早是从鲨鱼的肝里提炼出来的。鲨鱼有非常大的肝。为什么会这么大?因为它需要在海洋中保持浮力,肝可以使它在海洋当中保持相对的平衡。鲨鱼的肝脏含有很多油脂,而油脂可以保持鲨鱼在水中的浮力,鲨鱼的肝脏占整条鲨鱼体重的1/5以上。
鲨鱼吃什么呢?只吃肉吗?鲨鱼吃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不同的鲨鱼吃的食物差距很大,有的吃一些小虾等浮游动物,比如鲸鲨和能鲨是吃浮游生物。越是大的鲨鱼经常吃的东西越小,就跟我们陆生动物很像,比如说大象,大象反而吃草,不吃一些肉食性的食物。当然多数的鲨鱼是吃鱼类的,有些鲨鱼也猎食各种海洋哺乳动物,会吃一些海狮、海豹,这类海洋哺乳动物,有时候还吃鲸鱼。
鲨鱼处在海洋食物链的最顶层,对调节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鲸鲨。鲸鲨是海洋当中最大的鱼类,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动物,鲸类最多长到20米,鲸鲨可以长到20米,它俗名叫豆腐鲨、大憨鲨,主要分布于温带及热带海域沿岸或海洋,主要在表层巡游,以动物性的浮游生物、甲壳类和乌贼等为食,很多人到澳大利亚、马尔代夫去跟鲸鲨一起游泳,因为它很温顺。这种鲨鱼被认为出现在约6000万年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大约的寿命是70-100年,算长寿的了,但我认为大部分鲸鲨活不到那么久,因为还没活到70岁就被人类捕杀掉了。
随着近年来渔业捕捞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海上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鲸鲨的种群数量呈大幅减少的趋势。2002年,鲸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的红色名录,同年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国际公约的附录二。我国的鲸鲨也面临严重的威胁,我们做过调查,一年大概有1000头鲸鲨遭到非法捕杀。尤其是最近几年捕杀的数量上升得很快。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台湾捕杀过很多鲸鲨,从2005年开始台湾禁止捕杀鲸鲨,漏网的鲸鲨虽然逃脱了台湾渔民的黑手,又落入了内地渔民的白手。我们大陆的渔民太厉害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有的海洋生物到了他们手里很难幸免。
下面讲一下大白鲨,这个大家印象非常深,因为它的牙齿非常锋利,看起来非常吓人,又叫食人鲨,又叫白死鲨,大型进攻性鲨鱼,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及温带区。它的食物非常多,包括鱼类包括海鸟海狮,但是它是不吃人类的,除了个别时候对人类产生好奇心的时候,亲密接触的时候,对我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白鲨以好奇心闻名,它很好奇,经常要学习,通过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标,比方它不会拿手去摸你一下,它通过嘴跟你进行亲密的接触,咬一咬是什么东西。由于它长着恐怖的锋利的牙齿,善意的一口,对你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一吻,可以轻易导致人类的死亡。它游泳速度很快,可达到接近70公里每小时,它喜欢吃的一些食物有海豹、海狮,偶尔也吃一些海豚,因为海豹、海狮脂肪含量非常高很有营养,所以它们特别喜欢吃海豹、海狮。
2002年,大白鲨也被列入红色名录,在澳大利亚它被当作二级动物来保护,所以也是一种濒危的状态。
鲨鱼正面临全球性的资源衰退,有30%濒临灭绝,最严重的是西北大西洋的锤头双髻鲨数量已经下降80%-90%,大白鲨下降79%,这是由于对鲨鱼鳍、鲨鱼肉、鲨鱼软骨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鲨鱼都存在了过度捕捞的问题。
鲨鱼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鲨鱼生长慢、寿命长,到达性成熟的时间很晚,产生下一代的数量也很少。而且,多数鲨鱼处在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顶层,进化得很好,我们人类可以假设自己处在最顶层,但是人类出现的历史是很短暂的,在整个生物史当中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客,而鲨鱼会一直存在下去。当然人类希望自己生存得更长久一些,这就是我们做动物保护,做环境保护的目的之一。鲨鱼因为处在食物链的最顶层,对调节位于下层物种的种群规模起着重要作用,一旦鲨鱼被消灭或者数量锐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会发生改变,食物链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海洋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破坏。
鱼翅交易年杀数亿鲨鱼,养护资源势在必行
鲨鱼的作用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鱼翅贸易,全球每年大概大约捕杀2.6-7.3亿头鲨鱼进行鱼翅贸易,每年贸易量121-229万吨。在我们国家鲨鱼的鱼翅贸易通过香港转口贸易多一点,最近几年内地的贸易也多了起来,香港一年的贸易量达到3000吨左右,而全中国鱼翅贸易的数量,每年达4-7千吨,产值是每年4-5个亿美元,所以说中国有着一个非常宏大的鲨鱼加工业。
鱼翅贸易需求的扩大,导致鲨鱼资源过度的捕捞。实际上,鱼翅贸易是一种浪费型渔业,因为鲨鱼肉卖不出高价,大部分渔民把鲨鱼肉扔掉,只留鲨鱼翅。联合国提倡鲨鱼的全部利用,鱼肉鱼翅都要加以利用,尤其鱼翅是宝贵的蛋白质应该适度地利用,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利用鲨鱼的鱼肉资源。
其实其他方式同样可以为鲨鱼业带来利润,比如鲨鱼的观赏业,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收入来源。在马尔代夫,骑鲨鱼潜水的方式可以带来每条3万美元的收入,而捕杀一条鲨鱼只能卖32美元,澳大利亚的海洋公园效仿该做法,每年多了1000万美元的收入。
怎么做,才能保护鲨鱼?我认为:
关键词:成人教育生态链;成人教育的职业生涯发展链;成人教育成才链
一、成人教育生态链
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indoman)于1942年在“Ecology”期刊上,发表了《生态学中的营养动态方向》一文,文中提出了食物链(food chain)。他申明。食物链的提出,是受了中国哲学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的启示。所谓“食物链”是基于营养关系而将环境中的各种生物联系起来形成的链环。在生态系统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常常不是那么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网络。形成食物网。
成人教育生态系统中也有成人教育生态链。与自然界的生态链不同的是,它不仅有基于能量流传递的摄取关系,更多的是知能流的富集关系;它不仅有横向的生态链,更有其纵向的生态链,还有纵横交叉的生态链。
研究成人教育生态链网,为揭示其间能量流、知能流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了解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提供条件。但是它比生物间的生态链还要复杂,它根植于终身教育生态系统之下,它是一种复杂的成人教育学与成人教育管理学过程,它与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特点有关。跟成人教育相关支持系统有关。成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知能流),经过社会性的迁移和生物性的潜移,包括复杂的社会过程和生理、心理过程,其机制和内在规律尚未被完全揭示清楚。
但是成人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比例关系:1、各类办学主体之间的比例构成,主要是:职业技术学校与培训机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2、各类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内在比例关系:如中职、高职等。3、专业设置与区域布局关系。4、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分工。这些都构成终身教育下的成人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因子,又是成人教育生态链的一环。
对成人教育生态链至今研究的还很不够,没有进行过定量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分析,终身教育生态下的成人教育生态链更是研究极少,作者期望有更多的人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多多关注这一领域,动态的加以探讨。
二、成人教育的职业生涯发展链
现代社会,职业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人的生命发展过程就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职业贯穿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职业生涯发展与各种内外因素(如社会、家庭、个人)交互作用构成一个多维度的发展链,与之相应,成人教育中也演化出一条职业生涯发展链。
西方研究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已经很多了,但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模式却不多。有学者结合我国职业实际,提出的符合我国现状的职业发展链是:职业生涯准备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时期职业生涯晚期。成人教育针对职业生涯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
职业生涯准备阶段(15-25):接受必要的教育,形成初步的职业观。在该阶段,个人有选择地接受学校的专业教育。然后选择一个相匹配的职业。成人教育可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还可以进行职前培训或学习一技之长。从年龄上看,该阶段处于成人教育的前期。
职业生涯早期阶段(24-35):工作稳定性不高,个人不断进行工作调整。与此同时,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教育,并辅之于必要的升职或加薪措施,帮助他们确定职业锚,为中后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成人教育为了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不断为他们创造机会,提供升职和谋职所需的知识、技术、文凭等。组成成人教育职业生涯发展链的重要一环。
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时期(35-45):职业基本稳定下来,个体真正投入到职业中去,在经过长时间的抉择后,安定下来,在新的环境下推动自己的职业发展。在此阶段。成人教育则用来更新已有的知识,使他们不成为落伍者,避免中年危机。企业为了留住员工,继续对他们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
职业生涯晚期(48-60):职业者逐渐接受权利和责任减少的现实,一方面要保住职位。另一方面,又要为退休做准备。成人教育在这一阶段最突出的就是要进行退休前的准备教育,为离职做好平稳过渡准备。这就要帮助即将离职的工人转换角色,从职业中期的中心、主导角色向后期辅助、指导、咨询角色转变。为其最终结束职业生涯做好工作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过渡。
总之,终身教育下的成人教育在个人和社会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毋庸置疑,成人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相伴,成人教育贯穿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作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职业生涯发展链就是成人教育的职业发展链。
三、成人教育的成才链
什么是人才?一般认为人才包括三方面特征:一是有能力;二是能创新;三是能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或成人发展层次的多样化,人才自身成长规律也必然要求成人教育满足成材的需要。从人才成长过程来看,人才成长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才成长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质的规定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其阶段之间又是前后相继,上下连贯,前一阶段的人才特征是后一阶段的必要准备,后一阶段的人才基本特征又是前一阶段的发展结果,呈现出不间断的连续性。由此。这种人才转化规律。势必要求人才教育过程一体化。
终身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其基本内涵也是如此――强调人生不同阶段教育的不间断的连续性;首先,成人教育面向的广泛对象及不同人群就构成了不同纬度人才成长的成才链。这一成才链适应人才过程前后相继的特征。其次,成人教育一般指人们在正规学校毕业以后所受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增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用人才。成人教育担负着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重任,成人受教育的过程也不断由潜人才发展为显人才,或由某方面的潜人才变为另一方面显人才。
从人力资本价值上来看,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教育与人力资本是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本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在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中,传统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在各自阶段中担负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发挥不同的作用。传统的学校教育能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而成人教育能够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人力作为一种资本,就具有资本的特征即有折旧(老化)的过程,如果不及时更新也将使知识贬值,无法实现资本的增值。如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需要更新一样,人力资本也需要通过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由于成人教育具有目的性、发展性、前瞻性,因此,它能帮助人们不断获取先进知识,实现知识水平的新旧更替与时俱进,从而在成才链上的人力资本增值这一环起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