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41:39
导语:在铁路的运输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准铁路;信息化;业务优化
0 引言
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6日,它的前身经历了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铁路筹备处、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铁路运输部、神华西部铁路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等五个阶段。自2014年11月起,负责准池铁路的生产运营管理工作。所辖管的大准、准池两条铁路连接东西、南北相向,正线里程为448公里,运营里程为502公里。通过大秦铁路和朔黄铁路两大运输通道直达沿海的港口码头,形成了强劲的运输能力,对保障神华集团乃至国家能源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运输组织模式优化
1.1 采取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
基于国内外先进数字铁路建设实践,结合大准铁路编组方式固定、运输需求稳定且以直达为主等运输组织模式特点,建议采取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以运输组织计划为主导,严格按列车运行图和编组计划组织列车运行,日班计划由集团总部集中编制,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统筹规划装卸设备、线路、机车、车辆等运力资源,实现资源运用的最优化。
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以货源、货流、车流、运能和运输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系统规划的原理,编制流、线结合的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
列车运行图是列车运行组织的核心,各运输生产部门必须围绕列车运行图开展生产活动,完成列车运行图规定的生产任务。调度指挥的职责主要在于协调好各个运输生产部门之间的配合,维护列车运行秩序,保证实现按图行车。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列车调度人员干预列车运行秩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事故、自然灾害、线路损坏、列车严重晚点以及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时),才根据事先约定,按照规定调整列车运行秩序。在这种运输组织模式下,货车定点集结,列车按图行车,结点站之间的车流有良好的接续关系,列车编组顺序表记载了列车中货车及装载货物的相关内容。
大准铁路以服务内部产品运输为主,具有货源稳定、计划性强等特点,建议进一步推动资源运用和运输组织的职能分离,实现神华铁路运输组织的统一规划和指挥。
1.2 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可行性分析
1.2.1 社会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经济总量增长的需要。神华集团的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增长,集团货物运输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货运总量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铁路运输部门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运输总量的增加。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协调铁路运输内部各环节的生产组织,提高运力资源效率,在硬件设施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神华产运销一体化的要求。计划型组织模式的实行,将进一步提高运输计划的兑现率,有利于提高运销能力,有助于煤矿、铁路、港口间的生产协调,对产运销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符合建设国际一流重载铁路的要求。为实现国际一流重载铁路的目标,必需实现国际一流的铁路运输管理。国际一流的铁路运输管理,必须要有一流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其核心是科学合理周密的计划。计划性组织模式的核心,也是提供科学合理周密的计划,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1.2.2 技术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通过优化运能资源的配置,使进一步缩短机车车辆的周转时间成为可能。大准铁路科学发展,要求全面调整运输生产力布局,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进一步推进,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提高了机车车辆使用效率,改革了维修体制;通过合理布置车站、机务、车辆等运能资源,可以减少机车、车辆换挂等技术作业,进一步缩短机车车辆的周转时间。
利用计算机编制编组计划和运行图,为计划型运输计划的优化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准铁路运输比较简单,装车地集中在准格尔的几个矿区附近,卸车、转运地集中在几个码头、国铁的几个交界口、几个电厂附近,编组内容基本固定,编组计划非常简单,运能计划主要是运行图。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列车运行图以详尽的货源、货流调查资料和准确的运输统计分析数据、车流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系统规划的原理来编制确定,具有流线紧密结合的特点,质量良好的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的系统设计,达到了可直接执行的要求,除特殊情况外,车站在日常工作中可直接组织按图行车。因此,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列车编组计划和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要求大大提高,不仅需要大量详尽的数据资料,也需要精密的系统规划分析。计算机编制列车编组计划和运行图技术的发展运用,为运输计划的优化和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支持。
1.2.3 经济可行性分析。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计划型运输组织方式,可减少货车技术作业时间和集结时间,加快货车周转,压缩货车周转时间。“实现按图行车”,有利于机车的规律运用,提高机车使用效率,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为推进货运组织的集中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实现铁路货运的集约化经营,为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
符合运销部门快速运输的要求,对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煤炭市场占有份额,对增加集团总体收益有着重要作用。采用计划运输组织方式,实现按图行车,可提高货物运输正点率,加快货物送达速度,大大提高铁路货运质量,更好地为运销公司、用户服务,提高销售的信誉度,提升神华集团的形象。
1.3 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经济效益分析。铁路运输能力是神华有别于其他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神华集团最主要的基础板块之一,维系着集团产销渠道的畅通。铁路运输业的性质决定了运输业本身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远远小于其所创造的整体效益。因此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效益分析中要特别注重整体效益的分析。
1.3.1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经济效益的特点。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具有多种速度组合、大负荷、远辐射、高效益的运输特性,拥有其他运输组织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相应地,其经济效益也有许多与技术特性相联系而区别于其他运输组织模式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宏观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应用于全公司路网,因而对其分析应着眼于全局,考察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注重效益宏观性。
区域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经济效益按点―轴扩散规律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实现了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强区域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间接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是通过它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交互作用来实现的,这其中有直接效益,也有间接效益,更多的是通过波及效应产生的间接效益。
长期性: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前期投资额巨大,要求配套设施多,因此其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通常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具有长期性特点。
1.3.2 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相关运输线路因多运货物增加的正效益。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实施后,同一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相关运输线路(如既有调度组织型铁路、公路甚至民航)上的大量货流将转移到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线路上。因此其余的运输方式可以腾出能力增加货物运输,从而将增加整体经济效益。
从整体经济角度分析,该部分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他组织模式直接获得的效益,二是所运各种货物为整体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
从调度型组织模式转变到计划型组织模式货运时间的节省。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实施,会使既有铁路上的很大一部分货流转移到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线路上来。相对而言,这部分货流量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线路上的旅行时间应少于在既有铁路上的旅行时间,由此运输时间的节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部分效益可以根据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列车与既有线调度型组织模式的列车全程运行时间的差值和转移的货运周转量计算。
2 基于计划主导型组织模式的核心业务优化
大准铁路运输核心业务框架定义基于计划主导型运输组织模式和大准铁路自身特点,综合国内外铁路行业的先进业务分析模型,制定大准铁路目标业务框架。本框架在打破铁路行业“车、机、工、电、辆、供电”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大准铁路业务进行了整合,并对大准铁路运输板块在“战略规划、货运营销、运输组织、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将数字铁路运输业务领域进行了划分。
2.1 运输生产计划。货物运输计划是铁路运输主要内容之一,是铁路货物运输工作的基础,是集团整体生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础,是计划型运输组织工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确定货运设备、货运机车车辆修造计划及货运运营支出计划的重要依据。编制货物运输计划是为了更好地挖掘运输潜力、组织货物均衡运输、提高货运服务质量、保证货物安全、迅速、准确、便利地运行。
2.1.1 计划主导模式下运输组织过程。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的组织过程分为四大部分:货源调查与预测,编制技术计划,编制日常计划和调整计划。大准铁路的货源调查和预测工作,主要由运销公司承担,而且相对比较准确。未来编制技术计划、日班计划及计划调整将逐步由集团总部集中负责。
2.1.2 月度运输计划编制。月度运输计划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准铁路的运输特点,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月度运输计划应该作为产运销协同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月度货运计划中,建议突破国铁现有模式,加入销售对运输期限的要求,同时在技术计划中考虑这一因素。
针对大准铁路目前的技术计划编制现状以及大准铁路的路网建设情况,对于技术计划的编制工作建议增加车流径路调整计划,定义各分界站交接列车的调整方案,同时,增加货车备用车计划,在技术计划完成后,自动生成运输方案。
2.1.3 日班计划编制。运输日常计划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证年、月度计划任务的完成,依据运行图等基础技术文件编制。在计划型运输组织模式下,日常计划是指导日常运输工作、保证合理运用技术设备的具体行动计划。
2.2 运输生产作业。铁路运输生产作业管理是执行层面的内容,包括日常运输管理、车站作业、机车作业、列车运行等和运输直接相关的具体业务活动。本规划将重点从行车自动化、施工管理、调度命令管理、车站作业流程等方面对运输生产作业过程进行优化。
2.2.1 行车自动化能力提升。随着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和日趋成熟,建议未来在大准铁路进行推广和建设,以提升大准铁路行车自动化水平。
CTC系统目前已在我国铁路干线尤其是高铁线路,如武广高铁、京津城际、大秦线和胶济铁路上得到了应用。朔黄铁路目前也已建成CTC系统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了CTC在无人值守及减员增效等方面的优势。
2.2.2 施工管理流程优化。大准铁路干线为货运重载铁路,具有列车轴重大、运输密度大和行车速度不高的特点。铁路施工需要比较充分的天窗封锁时间,需要限制列车行驶速度,对运输效率和行车秩序有所影响。大准铁路目前主要采取固定天窗、集中施工的方式,部分铁路子分公司已经实现了施工计划和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
通过对施工计划内容的优化,使运输生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现场劳动强度有所降低,施工管理更加精细化、准确化。
2.2.3 调度命令管理优化。铁路行车工作遵照集中指挥、统一领导、逐级负责的原则,调度员下达的调度命令有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为了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系统采用了数据字典选项方式来解决大部分的字段输入,在命令正文方面也提供了可分级的命令内容以及常用词汇的选填功能。但在调度命令信息化程度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
2.2.4 车站作业流程优化
2.2.4.1 优化车站作业流程,提高车站作业效率,实现减员增效
车站是铁路运输生产组织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执行单元,负责运输生产计划的执行落实,是资源、人员高度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影响运输效率和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神华的车站作业包括计划、接车、取送、装卸、摘挂、发车等活动,基本是传统信息条件下手工作业的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2.2.4.2 优化车站数据采集和作业卡控,保障车站作业安全
车站是运输组织过程中重要的信息采集源点,采集内容包括列车到发时间、编组内容、机车、车辆、调车作业及货票等。通过数据的及时采集和综合运用,各级运输组织人员可实时监控现场作业状态和进度,通过预设阈值和标准作业时间对现场作业进度进行分析和卡控,在作业进度可能影响计划时给予分级预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当前,铁路运输企业正处于市场化经营改革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必须有内容健全、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但大多数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展缓慢,制约条件和存在问题较多,内控制度建设不如人意。进一步消除不利条件,解决存在问题,加快构建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铁路运输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铁路运输企业及其财会工作的特点
(一)铁路运输企业的特点
一是从产品来看,作为运输企业的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运输企业一样,其产品都是旅客和货物的位移,没有脱离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的销售过程,在会计期末,没有“在产品”的结存,也没有“产成品”的库存,运输过程的完成也就是销售的实现。二是从资产配置看,企业生产能力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他运输企业大都是以运送工具为生产能力的主体而形成独立企业,例如,汽车运输企业,以汽车为主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其固定资产可不包括道路等设施,航空公司以飞机为主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成立独立的企业,也不一定要求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专用机场。而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的铁路运输企业则不同,它是以线路、通讯信号设施、车站(包括直接为运输服务的各生产站段)机车车辆互相配套形成输送能力,它们构成铁路运输企业特定的专用固定资产,全部由铁路运输企业统一管理。三是从企业管理看,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和生产组织具有“高、大、半”的特点,即:运输调度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生产协作大联动;管理半军事化。这三个显著特点,具体表现在内部工作的安排,不仅以通知、通告等形式下发,一些重要工作更是以命令形式下达,体现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正是在这种模式下,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作不多,长期以来自成一体,相对封闭。这种状况自2013年原铁道部政企分开后,这种局面被打破。
(二)铁路运输企业会计的特点
一是由于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收入会计和支出会计分开核算。收入方面,实行发站核算制,取得的运输进款(客运及行包收入、货运收入及其他杂项收入),逐级汇总上交铁路总公司,这一过程作为收入会计核算的内容。支出方面,以支出预算作为控制手段,根据各铁路运输企业(铁路局及专业运输公司)实际完成的生产任务工作量,按照核定的内部结算单价进行清算,作为运输支出的补偿,也作为铁路局及专业运输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其实际支出配比计算经营结果。二是由于上下级之间频繁的业务往来,在核算资金流动上设置“内部往来”科目,兼有债权和债务性质,以报告期轧差结果确定,核算时上下级同时记账,编制合并报表时抵销。三是铁路运输企业的会计核算分为铁路总公司、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运输站段三个级次。作为会计主体,铁路总公司和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是企业法人,运输站段是非法人单位。
二、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及目标
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原铁道部于同年8月下发《关于转发财政部等部门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将广铁(集团)公司等5家单位作为全国铁路系统试点单位,要求于2009年7月1日期全面实施。2012年11月份,原铁道部在5家下属单位试点的基础上,抽调部分铁路局及部机关有关部门开展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专题研究,随后形成了《关于国家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根据各下属单位反馈的意见,之后又组织了两次集中研讨,中间遇铁道部撤销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这一工作至目前暂时搁置。该意见稿从十方面对国家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行规划和要求,按照先试点再全面推开的原则,分类分步推进,从2013年起,力争用3-5年时间,在国家铁路系统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2013年,全面启动铁路局和专业运输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已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的,应当按本指导意见修订完善,抓好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工作,尚未建立的,抓紧制定分类分步推进方案,经局长办公会批准后,于2013年6月30日前报铁路总公司备案。2013年下半年,铁路局在车务、机务、工务、车辆系统各选取至少一个单位进行试点建设。2014年,试点单位实施内部控制体系,铁路局全面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并将内部控制建设成果报铁路总公司备案。2015年,铁路局全面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并向铁道总公司报送评价报告。2016年,铁路总公司聘请中介机构对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内部控制进行审计。2017年,国家铁路系统其他大中型企业全面建成并实施内部控制体系。
三、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铁路行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基本规范后,虽然原铁道部也及时下发了通知和指导意见,并选取了部分单位进行试点,但在遇到原铁道部改制后,这项工作就基本陷于停滞,没有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推进,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铁路局)并没有按照基本规范和指引的要求建立成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一样。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不尽人意
一是内部环境方面,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存在认识误区,大多数单位的领导着将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等同看待,安排财务部门牵头这项工作,容易造成制度制定的偏差。另外,铁路运输企业长期以来的半军事化管理,使得权力过于集中,在内部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包括单位领导和其他权力部门态度暧昧,工作只推不前,形成了暗流抵制或消极应付现象。二是风险评估方面,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相对地封闭运行,形成了铁路运输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除了安全风险管理,在财务风险、税务风险、法律风险等经营风险管理方面意识淡薄,与铁路企业落实市场主体地位,实施市场化运作改革极不适应,风险管理基本单一和跑偏。三是控制活动方面,由于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的控制活动,虽然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施,如岗位分离管理、授权管理、资产的日常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但由于没有统一、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各种控制活动基本上是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有机联系和协调,实施效果也不是十分明显。另外,铁路企业内部虽然也十分重视应急处理机制建设,但大多数存在与生产环节,在经营管理方面,几乎没有涉及,现有的控制制度也存在缺陷。四是信息与沟通方面,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比较早,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及时沟通和获取,但还存在生产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特别是与现有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接口受限,部分生产指标不能即时取得的问题,对财务预测等前瞻性工作形成了制约。五是内部监督方面,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监督职能散布与多个职能部门,单位内设有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与收支两条线相一致而设立的收入稽查、财务监察,以及为应对社会反响而设立的路风监察等。内部的各种监督力量依据各自的制度办法独立行使职权,没有形成统一、相互衔接的内部监督体系,个别部门的监督活动不持续,不能完全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现有的内控制度也没有开展定期评估,缺乏内控制度缺陷认定标准,造成部分内控制度过时,与生产经营环境和活动不适应。
四、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内控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
一是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是一整套管理制度,它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整体规范和受控,因此,它是需要全员参与的,而不是企业内部的某个职能部门。二是随着市场化运作,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注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在内部控制中的权力和义务,并注意结合部的衔接。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内控制度建设,加快推进速度。
(二)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内控制度建设中,必须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树立安全风险和经营风险并重的意识,更加重视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并将风险的研判、分析、控制制度化和常态化,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处理突发事件做好准备,提高应对能力。
(三)统筹考虑制度设计,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协调性
制度不在于多,也不在于篇幅长,关键是要全面、协调、可操作。在内控制度建设中,首先,要重新审视铁路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去掉重叠的职能,补充缺失的职能,使制度跟着职能走,可有效解决结合部执行错位和管理缺位问题,增强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其次,制度设计时也要注意激励考核问题,将内控制度的执行与执行者的薪酬挂钩,与个人的升迁挂钩,促进制度的执行力。再则,企业领导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克服命令式管理,注重以制度管人、管事,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有章可循。
(四)整合优化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共享
以解决生产信息向经营管理需要即时传输为切入点,进一步整合优化各个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保证分析、决策需要。同时,还要加强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管理、维护等控制,保证系统安全、平稳地运行。
(五)强化内控制度缺陷认定,加强内部监督
铁路运输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和相关指引,建立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构建自我诊断和评价机制,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通过制度统筹协调企业内部所有监督力量,加强日常检查监督,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胡玄能主编.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解读.新华出版社,ISBN978-7-5011-8368-5。
【关键字】铁路安全 风险管理 实施条件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是国家稳定的要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需要,更是完成铁路运输任务的要求。铁路如果发生严重的行车的重大事故,将会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使铁路的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也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生产工作。
一、关于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规定
(一)总体要求
在坚持安全、科学发展的同时,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以此保证铁路运输安全【1】。严格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责任制,探究并落实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优化管理体制,避免铁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铁路运输事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在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中,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并完善铁路运输风险控制体系,有效控制铁路运输安全【2】。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已经初步建成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运行机制,该机制存在以下特点:实用性强、有效性高、程序清晰、职责明确等;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通过对铁路运输的深入实践,旨在建成更加完善的铁路运输安全风险控制体系,该体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覆盖面广、管理规范性高、科学性以及有效性高,以此实现铁路运输高管理水平、强安全设施,严禁任何铁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三)基本原则
1.坚持铁路风险管理体制与实际相结合
在准确把握风险管理的本质、规律以及特点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管理经验,将高效的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的要求,避免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另起炉灶的错误做法,实现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高效、科学以及理性。
2.完善铁路运输风险管理体制
要实现铁路运输风险管理体制的高完善性,必须要突出铁路运输风险管理体制的重点,并保证其高覆盖率【2】。铁路运输系统的特点是协调难度系数大、涉及方面多、与相关部门的联系紧密、专业性强以及工种繁多,所以在进行运输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各角度、全方位的管理。在铁路运输的风险管理中,必须将人身安全以及列车安全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并且针对关键岗位、重要工种、高风险环节进行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最终实现铁路运输管理的高覆盖率以及强风险防控能力。
3.提高铁路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并落实管理责任制
关于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工作职责,相关专业管理部门、人员以及岗位必须在对铁路风险管理的研究、分析以及防控中主动承担主要责任。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铁路运输环境。在铁路运输风险管理中,必须落实严密的责任制,强化在指导、监督、落实以及评价等方面的逐级落实,以此确保铁路运输风险管理取得实际性的效果【3】。
二、我国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事业总的来讲取的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巨大的,相关部门必须认清我国铁路运输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确保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持续发展。总的来讲,我国铁路运输风险管理存在着众多薄弱环节,而且运输安全隐患多以及运输系统监控不完善等,具体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
(一)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对运输监管不到位,而且也没有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管理机制,与此同时,铁路运输风险管理部门的执行力不强,且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机制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另外,某些运输安全管理部门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而且干部职工专业素养低、工作方式既简单又粗放等。
(二)铁路运输安全成本投入经费不足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场站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虽然建立了综合性更高的货场以及物流中心,但是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仍然受到设施设备严重老化的制约【3】。另外,我国铁路运输还存在计量设备短缺,计量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是巨大的,并且很难得到根治。总的来讲,铁路运输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
(三)安全隐患多
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超载运输上。由于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铁路运输量下滑严重,某些装载车站为了弥补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而放松对超载问题的监管,因此造成众多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
三、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重点工作
就我国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具体的方面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铁路运输风险管理基础
1.通过对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例如:定期组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安全学习,借此培养管理人员正确的安全价值观【4】。培训学习的方式多样,就铁路部门在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方面采取的方式,其包括专业培训讲座、文件学习、现身说法以及精神传达,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实现了铁路干部职工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心,并在平时的安全风险监管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效果极佳。
2.准确识别铁路运输安全风险
在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监管工作中,必须突出重点,对风险准确定位。通常情况下,人身安全以及列车安全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5】。各铁路部门通过组织专人对日常安全检查、维修检修、计量检测控制、事故故障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并立足于环境、管理、设备、人员等方面,对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在评估铁路运输安全风险时,主要评估的方面包括风险的影响面、风险发生的条件、潜在风险的发生率以及其影响值,再根据风险造成的严重程度划分风险的等级,最后依据风险的不同等级进行针对性的风险消除、应急处理、后果控制以及事件预防等措施;此外,各铁路部门还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铁路运输安全风险控制表,该表主要内容包括职责分工、风险名称、风险等级、愿意分析以及控制措施等。
3.严格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各铁路部门积极响应国家铁道部提倡的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管理必须明确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强化生产组织管理以及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其落到实处;在装卸管理方面,针对不同的方面,铁路运输部门应该执行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全面考虑,坚持一套有助于装卸安全、结合部消除、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装卸资源集中调配、核心业务强等措施,实现管理模式的完善;在专用线安全卡控方面:加大铁路运输专线的监管,将安全监管的职责落到实处的号召【5】。各铁路部门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等方式,传达货运安全风险管理规范以及解决措施,从而实现了货装职工专业素养的提高,检查方式的改进,货物计量、防护监控等设备的完善,以此确保装卸车的质量安全。
4.改进设备设施的质量
针对大修后、迁建、更新改造以及新安装的检测设备,各铁路部门严格按照《铁路动态轨道衡和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检定管理办法》,获得了检定证书。此外,各铁路部门在坚持人身安全、货物安全以及作业效率的前提下,积极改善装卸设备的落后技术,提高装卸设备的技术含量,加强设备养护,从而有效地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
(二)强化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的控制
1.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
在开展针对装卸管理、货物装载加固、危险货物运输等专项整治时,各铁路部门严格按照相关原则:例如及时整改、措施有力、控制关键、关口前移【6】,切实执行了国家铁道部颁布的相关整改措施。
2.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各铁路部门积极响应国家铁路局提倡的铁路运输标准化内容以及评判规定,并选取标准化岗位、标准化班组、标准化车间、标准化抑尘站、创建标准化货运站(货场)、标准化货检站、标准化货运安全室作为载体【7】,并对现场作业加强控制,保证各项作业标准以及管理标准落到实处。
3. 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控制安全风险
各铁路部门在对装卸车质量进行控制时,选取了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对铁路运输的源头、中途以及到站复核进行控制,并对铁路运输风险管理进行闭环管理。通过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了各铁路局间超载检测装置的最大化联网覆盖。
(三)完善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
各铁路部门认为铁路运输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货运安全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和着力点在于健全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监管体系【7】,以及货运安全提速的长效机制,所以神华铁路部门积极立足于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并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在结合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足够的资金投入,确保铁路运输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铁路通信工程质量控制分析及措施
(1)首先工程管理人员对铁路工程建设的质量目标要做好明确。只有明确目标之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才能够有方向和标准,因此从工程项目建设之初就应该对工程质量目标进行明确,对工程施工各环节当中的质量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并加强创优意识的建立,这是做好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2)其次在招标投标过程中,要按照铁路工程建设特点及要求,做好招投标工作,并确定好的设备和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又一次有效途径。
(3)做好培训工作。尤其是对项目经理人的培训,在工程施工单位选取工程项目负责人时,尤其是项目经理,其必须要有很好的质量管理意识,在工程施工之前,还要求对其进行培训,以增强其综合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另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求做好信息反馈工作,通过相互协调及施工组织以做好全面的质量控制。
(4)做好工程全程控制。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工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对一些较为隐蔽的工程施工,必须要做好工程中间检查,做好记录,最终通过持续的施工质量控制报告来熟悉工程实际质量情况。
(5)做好工程施工设备及材料控制。对于施工所用设备、材料,首先监理工程师应该对其型号、外观及相应质量检验文件做验收;其次监理单位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对使用的设备及材料进行平行检测或取样检测;最后对于新材料、新设备等使用,除遵循以上标准外,还应该对其安装、使用、维修等合同有关文件做审核。
五、总结
铁路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铁路运输安全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本案中,笔者关于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原则进行了阐释,并针对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及对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了探究,借此实现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以及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杨子俊(1975―)男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工程师,从事铁路通信工作19年。
参考文献:
[1]郭良明.关于加强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国储运,2012,(8)
[2]戚广枫.系统安全评估技术在铁路牵引供电领域的应用研究[A].2010年中国铁路电气化技术装备交流大会及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10.
[3]Michael Rehbock.深埋长大隧道掘进的关键因素:开挖技术,风险管理和安全问题[A].2006中国高速铁路隧道国际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
[4]黄侃.关于铁路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探讨[J].管理学家,2012,(15)
[5]徐敦盛.铁路建设融资风险控制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1)
【关键词】铁路货运;铁路物流;经营管理
进入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对运输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近几年来我国的运输行业进入了快速、高效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更是名列前茅,不断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调整经济产业的结构,有利于各大运输方式的良性竞争。铁路运输方式作为一种传统的运营方式要想满足当今的市场需要,就应整合传统的货运方式、改革经营体制、调整运营战略,形成适应现代运输发展的新铁路运营模式。我国加入了WTO后,铁路运输行业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并面临着更高、更新的机遇和挑战,货运物流成为了铁路运输重点发展的环节,同时铁路运营由原来的运输企业转变成现代化的物流企业,成为了我国目前运输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我国铁路货运向物流发展面临的挑战
(1)市场需求不同。经过30年的改革历程,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下稳定的进步,受这一变革的影响,运输行业也在进行日新月异的改变,大宗的货流的运输逐渐减少,而小批量、高价值的运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对于货物的运输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应向快捷化、准确化、安全化、机动化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在满足新货运的运输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快、公路密度大的城市,公路运输以便捷、灵活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铁路的运营量,造成铁路货源不足,在运输市场的占有率呈下降趋势,这大大冲击了铁路物流在运输行业中的地位。(2)运输对象不同。我国的运输产业结构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同时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也在快速兴起,铁路运输对象发生了改变,组装工业、电子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产品在运输上具有 “轻、薄、短”的特点,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对市场的需求呈现出“小批量、短周期、多批次”的趋势。顾客更多要求运输市场能提供储存、打包、上门配送等一条龙服务,这对我国的铁路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跟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就应及时的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出新的发展道路,从而提高铁路货运的市场占有率。(3)管理体制不同。随着铁路货运向物流的逐渐发展,我国的铁路管理部门已经过多次的经验总结,从服务的内容、价格、标准、合同等方面落实政策,进一步修改管理制度,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责任,提出适应铁路货运发展的改进策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运输的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上定位不清晰,使得铁路运输发展滞留在一个模糊体制阶段,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的阻碍了铁路物流的进步,因此进行有效的体制改革和深化是关键目标。(4)信息标准不同。在铁路运输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流,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就难以完成现代化的物流运输,物流的信息化体现在将数据、代码以及要传递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传递,从而提高物流运输的工作效率,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实时化、数字化等特点,近年来,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并进行了6次规模提速,达到集装箱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等运输体系。
二、铁路货运向物流的发展思路
(1)转变服务经营理念。物流是产品由供运地流向接收地的实物运输过程,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准,实行运输、装卸、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全面结合。打破了传统铁路运输单一的仓储、运输范畴,我国运输应不断创新出更优的服务模式、开拓更广的服务空间,从而引导我国的铁路运输向物流方向的转变,这里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坚持先进的物流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货运灵活性的优势,集合多种服务项目,实现货物的门对门配送。二是扩大铁路货物的运输功能,可涉及货物的保价、保险、索赔以及报关等多个流程的办理,提供更多的软功能。明确铁路运输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物流经营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2)完善运输组织体系。铁路物流具有便捷、快速、准时、安全等特点,我国的铁路货物的运输形式由粗放型经营转向了集约型管理,在方便上,要做到承运、手续、窗口、服务等程序的完善,并与其他运输的企业密切联合;在速度上,对于货物的运输速度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建立速度机制为准的运输组织;在实效上,对于机车、工电、作业等方面进行及时的考核;在安全上,以保证货物的运输安全作为铁路货物运营的基本前提。同时,铁路货运应与空运、公路、海运等其他的运输方式进行密切合作,建立有效的上门运输体系,更好的实现铁路运输向铁路物流的发展。(3)设立货运机构。铁路货运要不断的开拓运输市场,通过货运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设立经营机构,这样可以将加强货主与铁路之间的合作,铁路与用户建立长期的关系,使得铁路有了稳定的货源和客源,货运可以有效的提高铁路运输的市场占有率、节约了用户的办理时间;货运在各地建立了分支办事点和客户网,把小批次的货物进行集合,再成组的打包运输,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4)提高服务品牌效应。随着我国市场经营模式的转变,国内的多个领域的市场不再停留在产品竞争的阶段,更把焦点放在品牌的竞争上,物流服务产品的品牌具有无专利性、无形性的特点,用户考量服务质量的标准往往取决于品牌,我国的铁路物流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货运与物流管理的统一,物流管理的品牌策略是营销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通过提高物流服务品牌的知名度,来扩大物流营销的规模,实现物流服务的低成本化,并能保障铁路物流的服务质量。(5)加强网络信息化。运输过程中分散的客流、物流、信息流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才能达到网络信息的传播,即货流、信息流、采购、商流、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资料,从而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完善的供应系统,这与物流发达、快捷、灵活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涉及到整个系统信息的整合和调配,因此要增加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成本投入和管理力度,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讨,力求开发出更加适应行业发展的运输系统和资源计划,满足现行市场需求的功能软件主要有仓储管理系统、物资计划系统以及电子网络系统,这些软件系统有利于企业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全面、强大的信息源头,由于目前我国运输产业信息的网络发展速度慢和信息平台落后,导致铁路运输系统的信息共享率低,在信息的管理上缺乏完整的供应链,物资流与货流没有同时得到衔接,严重阻碍运输行业发展的速度,更难以达到门对门的服务要求。因此,要想做好铁路货运输向物流的高效转变,应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成本,设立综合的铁路物流信息化系统,开发出更多先进、效率高的功能软件,形成网上统一的交易、查询、支付、提取、仓储、商、个性化服务等信息平台,使得铁路运输信息达到最大的共享率,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力度,加强智能化、信息化的仓储管理质量,借鉴国际上高端成熟的物流技术,提高铁路物流技术和行业研究效益。
中国经济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并没有“物流”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物流一词从日本进入中国,并在随后的日子中被经济研究领域所重视,在理论环境中完成实践。经过20多年的进步与发展,物流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企业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利润源泉。铁路货运在时代的发展需求中不断向物流方向发展。铁路部门在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时,应该以自身优势为基础,运用符合时展的物流理念,让铁路朝着快速、健康、便捷的方向发展。我国传统的铁路货运朝着现代物流的方向发展,是促进铁路改革的需求,是时展的趋势,也是运输市场开放的要求。通过完善铁路货运系统的标准化体系和加快其物流信息化建设,实现铁路货运向物流服务的改革,是铁路货运发展的重要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运输 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5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46-01
1.铁路运输特点以及加强铁路运输管理的必要性
1.1 铁路运输特点
铁路运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铁路运输兼具公共性以及企业属性,其所提供的运输服务可以界定为准公共产品,这是因为我国的铁路是国有资产,由国家进行投资建设,这客观上要求铁路运输在价格方面不能彻底市场化,而是要将公共性置于首要位置,与此同时,铁路运输主体也都是独立核算的企业主体,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是铁路运输主体经营的目的之一,这给铁路运输平添了企业属性。二是铁路运输量巨大,单位货物的运输成本比较低,同时不易受到自然气候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因为铁路的建设成本投入非常大,一般的社会主体很难承担,因此铁路建设的主体往往是国家。三是铁路运输形式多元,融合了集装箱、零担、整车等多种运输形式,多元化的运输方式为客户提供了多种选择。
1.2 加强铁路运输管理必要性
加强铁路运输管理对于铁路运输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铁路运输管理是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性以及快捷性的必然要求,确保货物安全的到达目的地是铁路运输的主要职责,同时在客户对于铁路运输速度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管理是确保上述目的达到的必要手段;二是提升铁路运输效率的客观需要,铁路运输长期以来给人一种效率低下的印象,通过加强铁路运输管理,能够实现铁路运输效率的改善,提升经济效益;三是加强铁路运输管理是促进铁路健康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铁路运输管理水平得到切实提升,才能够给铁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客户,拉动铁路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2.铁路运输管理问题
2.1 信息管理滞后
信息管理滞后意味着货物运输差错率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客户实时了解货物运行位置的需求也没有办法满足,这对于客户满意度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铁路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铁路信息化建设一直在加速,在信息管理方面却依然滞后。铁路信息管理的滞后主要体现在硬件以及软件两个层面,从硬件层面来看,铁路运输主体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不同的铁路路段,信息化的硬件差异比较大,硬件条件的不具备使得铁路运输信息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软件层面来看,铁路运输行业所采用的运输管理软件存在很多功能不完善的问题,举例而言,铁路运输客户查询端口仅仅对大客户开放,普通客户很难获得信息。软件层面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管理人才匮乏,没有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这导致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以及速度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2.2 营销管理僵化
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一直严重不足,铁路运输始终是“奇货可居”,在这种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铁路运输企业对于营销管理重视不足,被动等待客户上门成为了铁路营销管理最真实的写照。目前铁路企业营销管理的僵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价格上没有建立起来一个随行就市的浮动体系,无论是运输的淡季或者旺季,价格基本上没有变化,不同的铁路路段执行的是统一的运价标准体系,价格作为营销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二是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铁路运输主体疏于对客户关系建设,服务态度不够好,导致客户的满意度不高,而货物运输本身有着很强的替代性,客户一旦出现不满就会用脚投票,影响到铁路运输的发展。三是在产品的创新方面整体乏力,不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化以及多元化诉求来进行货物运输服务,例如不提供门到门的服务等,这都会影响到铁路运输管理水平。
2.3 员工管理粗放
员工管理是铁路运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毕竟运输管理的各项具体活动都需要一个个的员工来进行实施,如果员工管理不到位的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工作态度等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客观上要求铁路运输企业改变目前粗放的员工管理模式。目前铁路运输企业管理者在员工管理方面的粗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管理不完善,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来进行员工行为的规范;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三是绩效评价不健全,不能够通过良好的绩效评价来引导员工朝着更高绩效水平前进。
3.提升铁路运输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
3.1 加快信息建设
信息化是运输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化水平越高,运输效率也就越高,我国铁路信息化管理严重滞后于铁路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导致铁路运输的优势被严重削弱。考虑到信息化建设在运输行业的重要性,未来铁路运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也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强有力支撑,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要从硬件以及软件层面来不断推进。在硬件层面铁路运输企业应加大信息设备的采购力度,最好由铁路总公司牵头构建整个铁路运输信息中心,为各个铁路局、铁路段的管理提供硬件层面的设备。在软件层面,铁路系统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货物运输的流程来进行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而不是从市场上购入现成的信息系统。在人才方面,铁路运输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通过引入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以及培养内部信息管理人员来为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夯实人力资源层面的基础。
3.2 开展营销变革
随着我国整个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公路、航空、水路等立体交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加上铁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不久的未来,铁路运输能力将不可避免的会呈现出来相对过剩的局面,铁路运输在速度层面赶不上航空,在便捷性方面赶不上公路,在成本方面赶不上水路,这些劣势对于铁路运输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要想适应未来运输行业激烈的竞争,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铁路运输销售管理僵化的问题必须要尽快加以破解。在营销变革方面铁路运输企业要根据4P营销理论的要求,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有力的推动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铁路运输企业还要做好营销组织结构的变革,通过搭建扁平化的营销组织结构,实现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无缝链接,准确把握货物运输市场脉搏,并据此进行营销活动的调整。
3.3 完善员工管理
员工是铁路运输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完善的员工管理体系对于铁路运输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员工管理方面,铁路运输企业要想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员工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来让员工管理步入规范化的通道之中,避免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员工管理差错;二是完善员工激励机制,铁路运输企业应做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等方面的搭配,保证激励效果的最大化;三是完善绩效考核评价,通过公平的、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来实现进行薪酬分配、培训设计、员工晋升,引导员工朝着更高绩效水平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 运输 优化
引言: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所包含的各种交通工具中,高速铁路的突出特点是运行速度快、运输能力强和装备技术水平高。这些特点使得高速铁路不仅有利于扩展运输网络规模,而且有利于提高运输网络质量。高速铁路的出现将提高我国交通体系的技术结构。
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涵盖了五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而又不是五种运输方式的简单总和。它立足于五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各种运输方式协作配合、有机结合、联结贯通。
2 高速铁路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互补和优化
高速铁路有利于铁路网络与其他交通运输网络的对接。一般来讲,铁路网络延伸到一个地方就使铁路与当地的公路、航空和水路等连接起来。铁路网络与公路、航空和水路等其他交通运输网络连接得越紧密,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应就发挥得越充分。这种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网络对接,可以进一步放大单一网络的作用。以京九铁路为例,京九铁路建成前,由于相关通道能力限制,使得天津港煤炭运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京九铁路建成后,朔黄铁路可以通过京九铁路、津霸联络线形成到天津港的煤炭运输新通道,增加了煤炭东运的下水能力。
运输网络之间的对接必须通畅安全。以旅客运输来说,旅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往往需要使用一种以上的交通工具。与货物运输相比,旅客对交通工具之间的衔接在时间性、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要求更高。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好,管理水平高,能够更好地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完成运输任务,为铁路网络与其他网络的通畅对接提供良好的条件。
铁路和公路的互补将是今后几年我国地面交通网络建设的重要方面。这些年以来,我国的公路建设一直以很高的速度增长,每年的投资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许多地方都有超前发展公路的意识,但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能充分发挥。建设一个铁路和公路相互依托的现代化地面交通网络体系对发挥已建公路的作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减少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增长效率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速铁路的发展对航空部门的影响。高速铁路与航空这两种运输方式各有优势。在短途旅客运输方面,高速铁路一旦建成将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上海和杭州之间的沪杭高速铁路将使这两个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为1小时左右,航空部门将无法与高速铁路竞争。在中长途旅客运输方面,航空部门服务的对象多数是一些高端客户,这些客户对旅行时间要求比较高,而对旅行价格不太介意。对消费者来说,高速铁路开通造成的适度竞争有利于促使铁路和航空部门进一步改善服务,最终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3 速铁路与运输网络区域布局的优化
毫无疑问,一个覆盖全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在我国的综合交通体系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在地理上需要连接起来的点很多,而且,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地区经济差异很大,地区之间的运输距离长,货物和旅客的跨地区运输需求差异性较大。这决定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必须要有合理的区域布局。高速铁路对运输网络区域布局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速铁路建设有利于完善城间旅客快速运输系统。城间旅客快速运输系统是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为核心,连接主要省会城市的旅客运输系统。为加快这一系统的建设,必须积极发挥铁路、航空和公路运输各自的优势,对既有干线铁路全面提速,加快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高速公路和省际干线公路、大型枢纽机场和省会机场的建设。
其次,高速铁路建设有利于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运输梯次格局。可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重点地扩大运输设施规模和提高运输设施质量,使各地区运输网络的规模和质量更贴近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具体来说,东部地区重点提高运输网络的质量,中西部地区扩大网络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修建铁路可以迅速地扩展交通运输网络。以京九铁路为例,京九铁路的开通扩大了铁路网络的覆盖面,填补了京广、京沪线之间宽约300公里范围内无南北向铁路的空白,结束了聊城、吉安、赣州等地级市和麻城等48个县级市不通铁路的历史,使京广、京沪线之间的广大城镇可以通过公路与铁路相连,增强了公路网与铁路网的对接。
鉴于我国东部地区铁路客运需求的状况,高速铁路不仅有发展的必要,而且在东部的部分地区还是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重点。以我国东部地区的京沪通道为例,建设高速铁路是扩展京沪通道运能的最佳选择。根据铁道部的研究,只有建设高速铁路,才能同时达到年客运能力双向1.6亿人,既有京沪铁路年货运能力1亿吨以上,并大大提高运输质量指标,北京至上海特别快车运行时间从14小时缩短为5小时以内,同时提高货物送达速度。
结论
在高速铁路的许多优点当中,尤其要强调以下几方面:一是高速铁路帮助旅客缩短在途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加休息、文体活动,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方面的正面效益不可低估。二是高速铁路能够在旅行速度和舒适程度方面给旅客提供更多的选择,解决铁路部门目前服务没有层次、品种单一、平均质量不高的问题。三是随着铁路服务质量的提高,铁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越来越多地使用铁路这种方便的交通工具。铁路也会越来越适应现代经济活动的要求。四是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人们的生活半径和活动范围将明显扩大和拓宽,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将逐渐发生变化,高速铁路沿线的居民可以通过高速铁路在一天内进行异地探亲、商务、休闲、旅游和文化活动。在铁路可以到达的“一天生活圈”或者“三小时交通圈”以内,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可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带来许多潜在的商机和增长机会,从而进一步带动对铁路客运的需求,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铁路》
[2]《铁道运输与经济》
关键字:铁路铺架工程;施工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铁路铺架工程含义及特点
(一)铁路铺架工程含义
在当代的跌路工程中,铁路铺架工程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铁路铺架工程就是指在铁路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对铁轨以及铁路建设的各项设施进行铺架,其中铁路的铺架工程存在很多的难点,其中就包括桥梁建设铁路铺架,还有隧道的铁路铺架,这些铁路工程的铺架工程。所以在铁路的铺架工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提高铁路铺架的效率和质量,加强我国铁路建设,提升我国的铁路运输实力。
(二)铁路铺架工程的特点
在铁路工程建设中,铁路铺架工程具有相应的特点,施工人员需要充分的把握住铁路铺架工程的特点,尽量的使铁路铺架工程更加容易,降低铺架工程的难度,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铁路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从整体上来说铁路铺架工程的施工具有如下特点:
1、铁路铺架施工的难度较大。在铁路建设的铺架工程中,需要非常多的大型材料和设备,这就给材料的运输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很多的大型设备和材料都是不方便运输的,有些则会在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这就给铺架工程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地质、气候等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一些特有的地质、气候特征等给铁路的铺架工程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在铁路铺架工程中施工难度大是制约铺架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铁路的铺架工程中要求施工人员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施工技术,降低铺架工程的难度。
2、施工质量要求高。铁路运输在现阶段的生活中已成为最大众化的运输方式,因此在铁路运输中要充分的保障人、物的安全,所以在铁路的铺架工程中对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这直接关系着人身财产安全,同时在很多的运输中转点铁路工程的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因此在铁路铺架工程中对质量的控制是提升铁路运输整体实力最重要的保障。
3、施工的干扰性强。在铁路运输中存在着很多的道路交叉点,有时铁路运输的路线会经过一些交通要道,这样在施工的过程中就要对这些地方进行封锁,给当地的交通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同时铺架设备的过程中由于要对营运线路进行一定的占据,所以给营运路线也相应的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干扰。
4、铁路铺架工程的协调配合多。在铁路铺架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施工人员与铁路局等各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配合,同时在施工的内部还要加强各施工阶段的配合,因为在铺架工程中,铺架的工序是非常多的,同时各个工序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只有解决好了本道工序才能进入下一个工序,因此各个工序之间的配合也要十分的协调。
二、铺架工程施工技术要求与方案
铁路铺架工程技术要求
在铁路铺轨工程的过程中施工技术重要的,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铁路工程的质量,所以在铺架工程中需要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引导整个工程向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
1、发展一次性铺设长轨技术的设备和工艺
在铁路轨道的铺架工程中,一次铺设长度是铁轨铺架功能工程的一个新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的设备和技术非常多,首先要求具备先进的焊接技术,使整个钢轨的焊接质量达到高质量的效果;其次就是轨道精确铺设度的控制,轨道的铺设精确度越高越有利于铁路运输的发展,所以铺架工程的精确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性;最后要提升轨道的控制能力,铁轨轨道的安全系数和运输承载能力直接由钢轨的控制能力决定,所以提升钢轨控制能力技术以及加强铺轨机性能的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对更深层次的技术进行研究。
2、提升线路铺设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铁路运输过程的平稳性是铁路运输的关键,在运输的过程中惯性较大,不平稳的运输线路对整个运输过程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全隐患因素,所以在铁路铺架工程中要着重考虑线路的平稳性,尽量保证整个铁路铺架工程顺利有效进行,提升整体工程的质量和铺架效率,而铁道线路的平稳性直接取决于道床施工的质量,在道床施工中道床主要由木枕、混凝土枕等构成,在我国道床施工更多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大的增强了道床的抗裂横性,这样大大的提升了线路铺设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3、严格控制进场材料质量,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施工质量的保证取决于两方面。首先,合格的材质是基础,铺架施工所需的钢轨、轨枕以及扣配件都是成套成批采购进场的,数量庞大,必须增加材料抽检的频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尽量减少不合格率,对发现的残次品一律不得使用。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在铺架这种特种作业施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轨排拼装、架桥机作业和铺轨机作业等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殊性和危险性,往往一个极小的操作失误就可能会引发重大的质量和安全事故,所以,必须要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严格考试和培训,使施工工艺的实行得到有力的保证。
先进的铁路铺架施工技术应用
铁路铺架工程离不开先进铺架技术的应用,铁路铺架施工技术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要想把整个工程做好,就必须发展和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提高铁路铺架技术的质量,改善施工的环境,要想做好这一点,就必须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思考怎样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1、重型T梁架设技术的使用。在现阶段的铁路建设中,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大量重型T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因此对架桥机的起重重量要求非常高,同时要求对高架桥技术的开发要求非常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对重型T梁架设技术的应用,提高架桥的载重能力,保证铁路建设的整体质量。
2、开发铺架施工组织的设计。铺架施工组织的设计包括铁轨建设的各方各面,包括铁轨的生产、长钢轨的焊接工程、成品梁的架设以及铺渣整道等多项工作,对这方面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施工的交叉联合作业中把各部门和各方面有效的结合起来,对整个施工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加强铺架施工的设计,保证铺架作业的顺利进行。最后需要把这些零散的系统的工程组织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促进铺架工程的速度提升。
3、加强桥梁架设施工技术的开发和设计。在铁路运输行业,非常多的地段都需要通过高架桥的形式来进行铁路建设,例如地质地貌不稳定的地段,这些因素对铁路轨下基础工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困扰,对铺架设备的运输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铺架工程的展开,因此在高架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中需要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应用架桥机架梁和龙门起重机架梁等方式提高高架桥施工的质量,保证桥梁架设施工环节顺利有效的展开,提升铁路铺架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叙,良好的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铁路建设的速度,缩短施工的工期,同时可以充分保障铁道的运营质量,促进铁路运输业的合理有序的发展。在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施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也是促进铁路建设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促进整个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铁路铺架技术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措施
1铁路运输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是铁路运输行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铁路企业从事运输工作中的重要物质基础。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输送旅客和货物运输服务[1]。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含增值税)在5000元及以上,为铁路运输、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除了具有通常固定资产特点外,还拥有占用资金多、期限长、价值高、分类复杂等特点。在管理过程当中,由于铁路固定资产的这些特点,给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所以,在铁路运输企业管理过程中,要科学管理固定资产,全过程掌握每项资产的保管使用、过程状态、报废处置等情况,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生产潜力,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服务,降低生产成本,使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需要采取多样化
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采用的是年限平均法,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许多信息技术设备,如电子计算机、电子显示屏等资产,按照《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需要按五年的期限进行折旧摊销,由于这些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许多产品未到折旧期就已经被新产品替代,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简单的直线法计提折旧,那么成本就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实际耗损,对资产实际价值的准确计量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真实度[2]。
2.2固定资产技术管理台账需要进一步细化
固定资产技术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铁路运输企业根据《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建立相关固定资产技术管理基础台账,但部分基层单位还是存在一些台账建立不完整的问题,若要顺利有效的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需要不断细化和完善全面、系统的技术管理台账。铁路基层单位业务部门若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细化相关技术管理台账,可能会造成部分固定资产技术档案不全,统计资料不完整,从而无法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性能和状态,对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的修理修配、更新改造将会造成影响。
2.3固定资产处置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随着全国铁路规模不断扩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进,使铁路设备大量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也不断更新,导致一些设备出现闲置,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会对闲置的设备按规定进行处理,但在处置环节难免会存在疏漏。若是企业对闲置资产处理不及时或处置不规范,则有可能使闲置资产在固定资产的处置过程中占用了过高的成本。同时,由于铁路运输企业许多设备有很强的行业、专业特点,如机车、集装箱等资产在处置上,不具有公开竞争的市场,在市场上找不到相应市场报价。因此,在处置这类固定资产时,一些固定资产的价值很难取得公平、公正的交易价格,其价值衡量的准确性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2.4固定资产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铁路企业自身特点决定,铁路运输企业往往存在重生产、重安全与经营业绩的考核,而忽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工作效果的考核,导致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中对固定资产过程管理不具体。同时,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明确,造成各职能部门间工作衔接不紧密,沟通不顺畅,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制度无法真正落地,造成工作效率降低。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过程中,需要对固定资产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2.5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已经运用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是大部分基层站段,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仅仅作为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辅助系统,它的作用在于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支出、增减变动等变动的动态进行反映。铁路基层站段业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动态跟踪、清查盘点等日常工作基本靠人工操作,由于工作量大导致容易出错、疏漏,从而造成账、卡、物不一致的现象,会对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阻碍。同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若未能建立全面的信息共享系统,那么在固定资产变动时,将会出现信息传递滞后,导致统计不准确的现象。
2.6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铁路运输企业点多线长,固定资产大多分布在铁路沿线,随着现代化发展,铁路沿线新设备、新资产也在逐渐增加,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具备与其业务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单位仍采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和管理手段,使管理方式跟不上信息变化,对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质量造成阻碍。所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引入新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方式。
3铁路运输企业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3.1综合采用多种折旧方法
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和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可以对机车车辆、信息技术设备、运输起重设备等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尽快回收资金,提升设备更新资金的积累速度,使费用尽快转化为资产,让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购置新型设备,促使设备更新换代。同时,针对房屋、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仍采用传统的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通过两种折旧方法相结合,可以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避免无形损耗给企业带来负担。
3.2细化固定资产技术台账管理
铁路基层站段应细化技术管理台账,重点细化固定资产技术档案和统计工作,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和记录,正确记载技术履历簿和设备台账,积累技术资料,掌握固定资产性能和状态,提供正确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数据。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铁集团制定的技术管理和检修规程,为固定资产的大修、更新改造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使固定资产处于日常良好状态,提高完好率。如遇人员调离时,做好技术档案资料交接工作,确保固定资产台账完整性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连续性。同时,物资主管部门要按期与财务部门做好对账工作,保证账、卡、物相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3.3规范固定资产处置管理
为使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处置环节规范合理,应当引入一定竞争机制。例如,在对一些通用的资产处置时,应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定期处置信息,进行网上竞价、公开交易。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资产,除了铁路企业以外的企业很难加以利用的,应在考虑处置成本的基础上,定期批量化在铁路运输企业间有偿调拨使用,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从而提升闲置资产的经济价值,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3.4完善固定资产考核制度
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铁路基层站段应该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制度,明确规定管理者的责任、权利、义务,不能完成职责时应承担的责任;明确各岗位责任人,在固定资产保管使用、盘点清查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奖惩,从而杜绝资产短缺、数据差异、处置不及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资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不定期进行全程跟踪、检查,形成从集团公司、到站段、到车站班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考核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3.5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进步、设备转型等不断加快,导致固定资产动态变动频繁,铁路运输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二维码标识资产相关信息,完善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动态跟踪资产运行情况及使用状态,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的工作人员能够全过程操作,改变现有的仅仅靠一个辅助系统供财务人员管理的状态,实时掌握固定资产动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产调配。这样,不仅提升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发挥固定资产最大效能,而且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准确、翔实。
3.6创新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方式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高低,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首先,管理层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单位人员素质情况,一些学习能力较强、业务能力较高职工,可以作为直接或者间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其次,要创新岗位技能培训方式,上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政策变化,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技能,适应业务工作需要。同时,可以采取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措施,共享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台阶。
关键词: 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3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调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目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调度管理水平,实现铁路运输调度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充分挖掘现有运输潜力,实现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的特点
调度集中系统(Centralized Traffic Control System,CTC)是综合了运输组织、通信信号、现代控制、网络、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实现调度中心(调度员)对某一区段内的信号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对列车运行直接指挥和管理的技术装备。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是采用智能化分散自律设计原则,以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控制为中心,兼顾列车与调车作业的高度自动化的调度指挥系统。它具有高可靠、高安全、智能化的特点。与传统的调度方法不同,它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调度命令和调度计划的下达,由车站自律机按照调度计划进行自律执行,并由相应的设备采集铁路沿线的各种实时信息再传送到调度集中的中央服务器,实现监督报警、列车跟踪,运行图自动绘制等功能,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能够自动生成调度计划并依据计划自动选择适当的进路,控制相应的联锁设备动作。
调度集中是现代铁路的新型运输组织形式,是对传统作业方式的一种改进,虽然它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调度人员的劳动强度,为车务系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同时为全路信息资源共享及进行更大范围的调度集中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调度集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研究调度集中系统的工作,但在当时的铁路技术装备条件下,系统的研究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因而存在许多问题。
1、智能化程度低
系统过度依赖调度员的人工干预,不但没有减轻调度员的劳动强度,还额外增加了工作负担,导致基层站段应用的积极性较低。
2、没有解决好列车与调车冲突的问题
传统的调度集中只负责列车的调度,而更加复杂多变的调车作业仍需要人工来完成。为防止对列车安全运行造成影响,系统采取了交放权过程的控制办法,即要求车站在进行调车作业时脱离调度集中系统的控制,调车作业完成后再将控制权交还给调度集中系统。复杂而频繁的交放权过程不但降低了车站的作业效率,与此同时还严重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因而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3、系统的可靠性不高
传统的调度集中系统大多没有热冗余设备,设备故障后只能采取停机重启等措施进行恢复,对铁路的正常作业造成严重干扰。
三、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现状
随着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铁道部对调度集中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发展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是铁路信息化建设、实现铁路电务技术装备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铁路具有行车密度大、路网分布范围广、客货运混跑、作业复杂等特点。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必须能够适应我国铁路的这些运营特点。
1、在实现列车进路集中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调车进路的集中控制,适应我国铁路客货混跑、不能完全取消调车作业的运输特点。
2、采用“分布自律”技术,使调度集中系统的列车和调车进路自动、可靠隔离,解决频繁放权的弊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根据列车到发早晚点、加开、停运等变化情况,自动调整运行图,自动排列进路,实现智能化控制。
四、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的发展策略
1、坚持发展调度集中系统
建设 CTC 系统不仅能提升我国铁路现代化装备水平,为铁路调度指挥的网络化、综合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以其进路冲突判断、进路自动预告、多方向接发车、调度命令自动传送等强大功能提高了铁路行车指挥的安全性。同时,CTC系统将传统的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司机的指挥层级改变为调度员直接面对司机指挥行车,为铁路运输组织的变革创造条件,方便运力资源的调整,减轻行车指挥人员的劳动强度,为铁路企业减员提效提供了空间。因此,从铁路发展来看,CTC 系统应成为我国铁路行车指挥的主要技术手段。
2、规范调度集中系统的行业管理
鉴于我国铁路 CTC 系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特点,建议通过行业管理细化 CTC 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加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CTC 系统不仅是控制系统,更重要的是,对于行车人员而言是指挥行车的操作工具。因此,建议尽快修订 2004 年颁布的《 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技术条件 》,突出 CTC 系统应用于不同类型线路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对同类型线路强化不同厂家CTC 系统的功能和界面的一致性,体现系统的人性化,增强系统的通用性,降低系统的操作难度。
3、增强调度集中系统的安全功能
3.1 提高 CTC 系统的安全性
随着调度集中系统的不断成熟应用,采用信号安全设计思想进行调度集中控制的相关技术研究,如远程信息安全传输,信号控制的实时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等。
3.2 增加 CTC 系统的安全保障功能
针对CTC 系统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补强安全检查和控制功能,保证调度集中指挥安全。例如,借鉴广州铁路 ( 集团 ) 公司的经验,将行车安全、《车站行车工作细则》条件检查由车站自律机移到列车运行调整计划层面来实现,达到提高列车运行图控制功能和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正确性、精确性的目的。加强列车占用丢失、分路不良、轨道电路红光带等异常情况的报警提示和系统自动预防,完善列车运行调整计划下达时,影响旅客乘降安全的提示和条件检测功能。
4、优化完善调度集中系统功能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亟需改变传统的驻所登销记的作业方式,采用电子登销记维修组织方式,拓展 CTC 系统的功能。将进路触发逻辑由以列车运行图按时间顺序触发改为以车次和触发点为依据触发,以解决目前始发、终到动车组列车车次需重新输入的问题。优化目前 CTC 系统与编制运行图软件的接口,解决列车运行图导入 CTC 系统时股道号丢失的问题。
五、结束语
调度集中是现代铁路的新型运输组织形式,是对传统作业方式的一种改进。调度集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调度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列车运行计划下达、调度命令下达、列车运行监控、列车运行进路集中控制、调车进路分散自律控制等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我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研制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从而加快铁路调度集中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功 建好繁忙干线调度集中系统 为实现铁路调度指挥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中国铁路2007-10-15期刊 .
[2]雷友诚 大型有色冶炼企业铁路运输智能优化调度方法及应用中南大学2011-09-01博士 .
[3]张育升.列车运行调整自动化的几个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