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

时间:2024-02-04 16:56:32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评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语文教学评述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涵养教育;融入对策

前言:

理论而言,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高效的语文教学可以为其他科目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培养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提升小学语文水平、为高中语文奠定基础的初中语文教学。所以,将涵养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涵养性进行良好培养,而且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涵养教育概述

涵养是对一个人宽阔胸怀、明事理、懂道理等优秀人格品质以及内在修养和外在品质的一种直观体现。从教育层面分析,涵养教育应包括培养能力的教育、有关道德学问方面的修养教育、调控情绪教育和积蓄与保持修养的品质教育[1]。一个受过良好涵养教育的人,在言谈举止方面明显比普通人多了一份稳重和成熟,做事往往深思熟虑,有条不紊,给人一种自信、胸有成足之感。涵养教育通过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从一言一行进行,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不断提升个人人格品质,从而培养出一个独具魅力、极富涵养、具备静、淡、忍、让、平、缓性格特征的学生。

2涵养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根据上面对涵养教育内容的概括分析,要想将涵养教育全面恰当的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就需要从国学教育、文化教育、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几方面入手,在开展这些教育活动过程中,将涵养教育进行全面渗透与贯彻,具体实现对策如下:

2.1积极开展国学、文化教育活动:

近年来,不仅国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学习国学的重要性,因而将国学融入到语文教学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初中学校应在校园内宣传板、楼梯处、教室墙壁、石柱等位置悬挂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作品和经典名词诗句等壁画,如“百善孝为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从而散发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给学生涵养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2]。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我国广为流传的、经典的唐诗宋词,也可以从经典名著中选择经典篇目来精心设计国学教学活动,积极开展国学教育、文化教育,如编排国学知识竞赛、诗词朗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给自身带来的快乐,学习国学对提高自身涵养性的重要作用。

2.2改善并加强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涵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应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们集体朗诵经典诗词歌赋,如《水调歌头》、《使至塞上》、《观沧海》、《西江月》、《天净沙•秋思》、《浣溪沙》、《如梦令》等,或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课文自由朗诵,并让学生们相互讨论与检验自己的背诵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记忆这些经典诗词[3]。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坐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交流习惯、阅读习惯和倾听习惯,规范学生行为,教育学生学会尊敬他人,尊敬师长,学会以礼待人,以构建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书法、美术、音乐等教学内容,书法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能力,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用笔的刚柔美、线条的粗细美、墨色的浓淡美、字体的形式美以及章法的疏密美等等,通过长期的书法训练学生对楷书、草书、隶书、大篆等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书体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并会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书法教学可以陶冶、感化学生的情感与意志,使学生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意志变得更加坚强,急躁变得沉稳,粗心变得细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音乐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激发一个人的情感,所以在涵养教育的运用下,将音乐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相互结合,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因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乏有古典诗歌,且我国流传下来的古典名曲也颇为丰富,这就给音乐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材料支持。国画作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不仅创作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如风景画、山水画、人物画等等。选取一些经典的、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国画作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供学生欣赏与评述,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涵养性。

2.3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既是对学生涵养性的一个真实检验,也是对学生涵养性的一个提高,我国大力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孝敬父母等,以及人文精神———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道德规范十分相符,这就给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适合的空间[5]。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磨练学生意志,如多参加献爱心活动、照顾孤寡老人、下乡支教等。总结: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涵养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等方方面面,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涵养性,更能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广泛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对我国语文教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2]杜成治.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才智,2015,18:142.

[3]董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赤子(上中旬),2015,22:210.

[4]林中飞.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10:157.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师;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创新潜能的开发培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创新的教。只有教师创新的教,学生创新的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创新谈几点体会。

一、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学习的大潮掀起很长时间,但是平时教学中教师真正能创新教学的有几人?最多我不过是在搞创新教学活动的时候,上几节创新学习的课,让上其他老师来“欣赏”而已,而平时还是老一套,按照考纲,按照知识点去照本宜科。课堂虽然有学生提问思考,有讨论,但最终还是引导学生朝老师的既定的方向,既定的答案上走。创新的学习搞形式,走过场。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意识,最重要的要消除名利思想。很多学校考核教师仍然以学生考试成绩为重要标准,很多教师就害怕创新教育而影响自己调资晋级,这样造成了口头上的创新教育,骨子里的应试教育。

搞创新教育影响学生考试成绩,是教师不该有的顾虑。事实上,语文教学中搞真正的创新教育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课堂师生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语文有兴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活动中会主动地去组织语言积极发言,从而达到语文教学对于说和写的最终目的。

二、创新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们要有教材,但不能唯教材。如果在教学中唯教材,是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同一本教材,上千万的学生使用,是不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因此教师可以大胆灵活处理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适时、合理的补充删减,对教学目标拔高或降低。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是四篇科普小品文,教学目标是:了解科普小品文的语言特点,学习筛选信息的方法。我在教学最末一课《这个世界的音乐》时,鉴于学生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掌握了科普小品文的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和筛选信息的方法这一情况,只让学生通过勾画筛选信息就罢了,没有再对这一课教学而改成了听音乐写作文的课。课堂上首

先播放二胡曲《空中鸟语》,请学生谈听后的感受,教师适当指点,再反复听两遍,然后边听边写作文,描写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这一堂课,首先通过听音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写作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岂不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跳出教材圈子,把数理化史地生音体美知识应用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形成能力。

三、创新设计课堂结构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很多教师都沿袭旧有的模式:引入――解题――作者及背景――分段分析――归纳主旨和写作特点。近几年很多教师也提出了创新教学的课堂模式。我认为教学中不能有固定的模式。“模式”是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从这一概念就可以知道“模式”就不是创新,是依样画葫芦。有模式的教学课堂,天天一个样子,教师死板,学生枯燥乏味,激不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是浪费,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是贡献。”创新的课堂结构应根据具体的课文,根据学生的认识而定。总的原则是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过程。

《庄周买水》这篇寓言式的杂文,写作背景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的“官倒现象”,介绍这一背景,最好是在学生了解了寓言故事情节后,归纳寓意之前才做介绍,而不是在刚上课之时,因为寓意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就通过分段来达到目的。这一做法也是机械死板的,其实有些课文并没有明晰的结构框架。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时,不一定由前到后逐一的进行,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如《读伊索寓言》一文,前三段是作者读《伊索寓言》后的感想评述,难句较多。后面是作者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伊索寓言》的九则故事,相对说易理解,教学时就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从读懂文,中引用的寓言人手,再根据寓意理解作者的评述感想,这样学生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就要容易得多。

第3篇

关键字:语文;实践;教学

一、前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乐学”这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直为人们追寻、尝试。至今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却“遗忘”了这一“传统”。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一味地灌,一味地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大力倡导学生主动研究探讨问题,打破‘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能让人认识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实践性。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或回避)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初中语文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建议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有着一种潜在的便利性。开展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首先要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

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在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三、五个自由组合,组成一个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是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课文,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人物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

(二)其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我门可以尝试一些做法:

1、组成团队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更高层次的理解。因此,小组合作形式是讨论交流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很多问题,进行分组首先应符合一定的条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3-6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长轮流担任,组织本组活动,每个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学生以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发挥群体优势,完成探究目标;小组成员应该在性别、成绩、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以便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各个小组要相对平衡,小组之间才能相对公平的开展竞赛,才能保持学生的竞争兴趣;小组活动要给与学生均等的展示机会,在讨论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求得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这就要特别注意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2、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作品。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心得交流活动。如把学生分为多组,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得透,评出优秀小读者。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每学期都能读十几本名著,几十首诗词,几十篇文章,这就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3、鼓励、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办学习报。学习语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或记录当天看到的文章中名词雅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或评述班级发生琐事。组织班级学生每四人一小组,每组每月办一期报纸,要求报纸要真实的反映大家的生活,刊登同学们的习作,发表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各小组办完之后,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就这样在共同学习中提高了语文水平面。

4、开展故事会、辩论会。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有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可见,口头语言对人来讲是多么重要。可以通过开故事会,辩论会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训练,教师都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职责,既不能包揽,也不能随意放羊,而要时时关注,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工作,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三、结论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孩子,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潘雪萍.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途径[J]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视下,广大的语文教师已经尝试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尝试,尽管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教师之间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经验交流,以防止教育改革给学生带来的低效现象出现[1]。曾记得江总书记有这么一句话――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国家兴旺之源。素质教育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是教育的实效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就近些年的摸索尝试,我浅谈一二,以供参考。

二、教学氛围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后进生与学困生如何提高成绩方面。现代心理学觉得,学生在压抑与强制性的学习氛围中,是不能进一步激发其想象创新能力的。因此,如何让学困生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集体的学习上来,融入课堂进而逐步主宰课堂,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在教学中会始终重视学生自信力的培养与自尊心的保护。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候,教师的耐心会起到很大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大胆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老师分享,大家一起帮助找错误,改错误[2]。既解决了后进生拒绝回答的问题,又融洽了集体关系,增长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不过要想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氛围的宽松与和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自觉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标里有这样的论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觉得,教师不仅要以朋友的角色与学生交往,更要适时以伙伴的身份让学生主动靠近教师。教师绝对不能以“严师”“严父”的态度让他们变得怕你,远离你。教师要在课堂上像学长一样谆谆善诱,课堂外要像父母一样体贴关怀。学生只有感觉到你与他是同一条战线的战友,才会将真心话交给你,才会不断发表自己富有叛逆意义的言论。从学生的放松里,老师了解到了真实的学生。不过,教师在关键问题上仍然不能彻底放开,如逃课或者打架等事件上。

(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作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人格做到尊重,而且要细微地察觉学生的个体感受,并及时做到沟通交流。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发言有偏向,不准确,接受学生以合理的方式向老师诉求并提出疑问。且在学生比老师做的好时候要给予其鼓励与赞扬,而不应该是打击或者其他不理性的行为。教师在每时每刻都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激发的环境,都不应该因为一些小事情破坏整体和谐氛围。如在讲到《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时候,有同学发言竟然认为公爵对夏洛克的劝告,作为一个法官是极不明智的。而我则笑笑让其将想法继续讲完,然后让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赞扬该同学积极动脑,值得提倡。从那以后,该同学的积极性更高了。

三、教学空间增进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教师的现代使命是将学生容身于大语文环境中,不断开展听说读写等实践性活动,这样语文课堂除了知识的积累,更加入了生活经历及思考的融合。使得学生也开始与教师一道评述社会,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在《核舟记》一课的课堂,我就各让两个男生扮演黄庭坚与鲁直,并让自告奋勇的苏轼扮演着上台,来即兴再现当时“泛舟游赤壁”的情景。学生们不仅过了演员瘾,还对课文内容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这样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都体现了出来。学生学习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桌上,而且走出课桌,突破了原有的教学空间,对学生自身的思维想象均是一种开拓。

四、教学情景提升创新能力培养

教学情景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有的环境布置,将有限的教学资源扩大化地运用到课文情节中去[3]。教学情景的成功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未可知世界,从而极大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创设教学情景,一种是老师在提前就设置好具体活动的场景;另一种是向学生提供可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去进入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其中创新思维构建的主要内容是求异思维。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转瞬即逝的教学时机,让近似于真实情景的模拟场地成了学生走近课本的兴趣点。比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很多学生对林含英笔下的爸爸结局感到痛彻心扉。于是有的同学就模拟着该课的结局,又写了一个在子女懂得父爱之后,父亲奇迹生还的情景,同样感人至深,深有韵味。

五、教学启发引导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的催发与固形离不开启发式的教学,也可以这样理解:创新能力的开拓其源就在于启发[4]。有人说教育启发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发散正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常注意学生的思维点,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在想象事件中的兴趣点,引导其对内容及故事本身进行大胆分析,并给予一定合理评价与指正。学生呢,他们从文章中找到了如痴如醉的梦里江南,从诗句中读出了辗转难言的人生感叹,从故事中领略到社会的高低浮沉……学生的理解力从抽象的文字到直观的图像,从内容的理解到主题的探究,其创新能力因为合理的启发而不断提升,不断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根基。

六、结语

素质教育的深入,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不断出现,国力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所以,在教学中体现创新思维,在实践中体现创新手段,在成长中体现创新潜质,才是语文这一学科最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欣而受之。

参考文献:

[1]郑园林.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11

[2]张本根.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经验

一、文言文教学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三、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体味文言文的美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文言文教学要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

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首先应处理好两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结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中。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一、重视传统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 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 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 。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

二、注重语境分析

听一位老师执教《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桨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三、兴趣教学法

1.注重美学教学。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趣味性教学。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语言教学科学性。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提供学生坚持学的动力。教师不得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迁移,自主比较,自主比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对照注释,查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只需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的字词和句子作讲解。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8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新型学习方式的不断涌现。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试图将微课技术运用于钱梦龙先生的语文导读法之中,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经典学科教学法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微课促进传统经典语文教学法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法原理赋予微课设计学科教育灵魂。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语文的导读微课设计呢?

一、自读式导读微课:目标导引与入格训练

所谓自读式,就是立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训练模式,训练目的指向于学生“学会阅读”。在“三式”之中,自读式是基础,也是根本。何以聪教授对钱梦龙语文导读法中的“自读式”作这样的评述,“与其说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的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教读、复读等课型实际上都离不开自读,是自读的一种变式。”①那么,如何进行自读式阅读训练?综观钱梦龙先生的语文导读教学主张,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宏观层面的目标导引;二是微观层面的入格训练。

目标导引 钱梦龙先生的语文导读法突出了整体设计策略,从教学目标的全面性、阶梯性出发,让学生明白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这种做法,有专家称之为“大幅度的目标交底”,即,让学生从初一入学之始,钱梦龙先生就把整个中学阶段以及各年级段的读文训练目标要求明确告知学生,“从‘读懂写了什么’到‘读懂为什么这样写’诸如此类的阅读要领和训练的步骤,使学生三年早知道,悟到应循之轨,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②由此,我们进行了三大系列的“读文目标交底”微课群的开发:一是根据时段划分的,包括初中阶段、年级段、学期段的读文目标微课;二是根据文体划分的,包括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读文目标微课;三是根据教学单元划分的读文目标微课。这些微课群,最终相互关联、层层相扣初中语文读文目标体系。这一微课群的设计,紧扣课程标准,通过阶段性语文教学目标叙述,让学生明确语文阅读任务、目标和要求。做到“学习之始,通过目标定方向;学习之中,通过目标寻路径;学习之后,通过目标找差距”,以充分发挥目标的引导、纠偏和激励功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意识与能力。

入格训练 阅读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必由之路。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③“自能读书”无疑也是钱梦龙先生“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的基本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能读书”呢?钱梦龙先生认为,需要对学生进行“严而有格”的训练,他说,“一个高效的阅读流程,往往由若干符合认知规律的步骤构成,每一步骤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规格,于是就有了阅读的‘格’;‘严而有格’的阅读训练,就是使学生一打开文本,就知道应该按照怎样的‘规格’去读。比如,阅读从何入手、如何深入文本、如何把握要点、如何质疑问难、如何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等。总之,做到‘思有其序,读有其格’。”④据此,入格训练就成为了自读式导读微课设计的主题,入格训练微课开发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阅读流程、阅读要领。比如,在设计《故乡》一课的自读式导读微课时,教师在简要介绍作品背景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一是认读感知。要求学生朗读或默读,对课文获得初步的印象,围绕“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在认读感知的同时,通过《汉典》网页,要求学生完成对生字词的注音、注释。二是辨体解题。要求学生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特点进行辨别、判断,并说出理由。三是定向问答。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发问并自答,即: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第一问是用来回答文本内容的;第二问是回答文本表达方式、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第三问是回答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构思等。四是深思质疑。学生在对文章有了较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并通过微课平台的“学习社区”频道自己的疑问,引发大家的讨论。

自读式导读微课,一般是安排在课文自读之前观看,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自读的目标要求、基本流程和阅读方法,为后续的阅读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读式导读微课:设疑点拨与微课互动

所谓教读式,指学生在教师的具体辅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根据钱梦龙先生的观念,“教读的基本方法是随机指点”,“教读的策略是为学生铺设上升的台阶”⑤,“教读必与自读同步进行,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教边读”⑥。因此,教读式阅读训练,必须突出教读与自读的同步、导读的随机生成和教师指导用语的简洁明了等。那么,我们应如何根据这种教读式阅读训练要求进行导读微课的设计呢?

笔者在研读钱梦龙先生的教学实录、分析课程标准、学习微课技术的基础上,对教读式导读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教读式导读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读,那么,怎样的自读才算得上是让学生学会了呢?笔者认为,学生学会自读,首先能够遵循阅读程序,其次要做到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至于遵循阅读程序,我们可以通过自读入格训练达成;而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⑦因此,在教读训练时,我们要关注学生文本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师生各抒己见、交流研讨、相互启发,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据此,我们在教读式导读微课设计,关注了设疑点拨和微课互动两个方面。

设疑点拨 在自读式入格训练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了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定向三问”,如果学生能够对这“三问”作出圆满回答,钱梦龙先生认为,学生只是“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大体上已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认识。”⑧其言下之意,学生对文本尚没有达到深度解读的程度,还需要学生对文本作出深思质疑,实现从“无疑―有疑―无疑”的阅读“长进”。因此,在自读式导读微课设计时,我们围绕学生“深思质疑”所产生的疑问定制微课。

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要求学生在自读阶段提出问题,并在微课平台“学习社区”频道中发表出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出影响阅读深度的共性问题,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二是“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由此确立教读式导读微课设计的主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教师通过微课视频,要求学生对这些称呼进行分类,并启发学生“金钱左右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的主题思想,体现了在教读训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于后一个问题,则是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比如,“我对于勒的称呼和父母对于勒的称呼有什么不同?”“我在见到于勒后做了什么?”“有哪些关键词、句反映了‘我’的心理变化?”等,让学生带着这些小问题阅读文本。通过这些问题由大化小、形成梯度,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实践表现,通过基于学生自读中疑问确定微课设计的主题,定制并推送班级个性化的导读微课,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而且还能较好地提高教读式训练中的导读针对性。

微课互动 为了实现教读式导读边教边读、随机指导的功能,我们加强了导读微课的互动性设计。一方面,加强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比如,通过微课资源建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导读微课,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我们在教读式微课的关键节点之间嵌入互动性测试、阅读要求提示,让学生一边观看微课,一边回答问题,一边阅读文本,即时获取教读效果的反馈及阅读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微课平台“社区”建设,在微课平台中整合QQ、微信等社交工具,组建“班级学习群”“主题阅读学习圈”等或虚拟、或现实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在线互动和课堂交流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读式导读微课功能的最大化。

三、复读式导读微课:知识整理与成果展示

所谓复读式,即一种基于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通常情况下,就是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某一主题组成“复读单元”,并指导学生读、想、议、练。钱梦龙先生将复读训练的目的分为三类,即:知识归类、比较异同、发现规律。为此,我们把复读式导读微课设计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整理;一是成果展示。

知识整理 教师根据阅读训练规律,有意识地组建若干“复读单元”,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做好一阶段阅读训练后的知识整理和归纳,自主建构文本阅读知识体系。从知识整理维度开展复读式导读微课,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三点:一是呼应读文目标。复读式导读微课要与读文目标微课一脉相承,前后响应,以便学生“读后对照目标找差距”,但又要避免与读文目标微课的简单重复;二是构建认知导图。复读是基于复习的,知识整理是复读式阅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所以,微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弄明白复读单元内文本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关系。比如,我们将《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三篇课文组成“复读单元”,并以认知导图的方式,形成复读单元内三篇文章的知识框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阅读中的对比与分类、归纳与总结,并借助认知导图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监督,实现学生自能阅读。三是明晰复读任务。复读不是对先期自读、教读的简单重复。钱梦龙先生认为,复读任务就是要做到既“温故”,又“知新”,“温故”指温习旧课,“知新”指获得单篇阅读时不可能获得的新认识。⑨由于是对“复读单元”的若干篇文章相关内容的比较、提炼,这就要求复读式导读微课要让学生明确复读任务及具体要求,以便学生较好地通过跳读、快读、选读等方式进行复读训练。

成果展示 复读是单元的复习性阅读,与单元学习结束相伴而生的是单元学习的效果如何评价,我们采取了展示性评价策略。即与学生共同设计、录制复读成果展示微课,并上传到微课平台,再现学生在一个“复读单元”中的阅读进程和成长经历,通过阅读训练成果展示,不断丰富拓展性阅读微课资源,不仅为教师学情研究提供依据,而且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反思和学习交流。成果展示微课开发的基本做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要内容包括复读单元内的自读入格训练情况、单篇课文教读感悟及单元复读中的总结提炼,突出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想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成效。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也是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目标所在。今天,我们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的现代化升级,同样也较好地践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个性化学习”以及“不教之教”的核心理念,实现“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让受教育者依靠自己征服知识而获得教育”⑩的教育追求。笔者坚信,这样的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并渐入佳境。

――――――――

参考文献

①何以聪:《语文教学论评论集》,学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214页。

②刘正伟,杨路:《阐释的力量:专业人员介入教学实践考察》,《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9期。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著・叶圣陶语文教学书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4页。

④⑤⑧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8期。

⑥⑨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上)》,《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11期。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第9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学资源 语文素养

从余杭区实行新课程改革至今,我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已历时八年。漫漫的八年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旅记载了我区教师坚执的心路历程,倾注我们教师为之摸索的汗水和辛劳,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然而,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困惑:农村中学到底能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的情况怎样?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想着重就目前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如何在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自己在开展这一活动时的困惑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及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如此明确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我们的农村中学这一活动到底开展得怎么样呢?先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曾对农村中学教师和学生做过的一些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调查。

1、调查研究

为了解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对某一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表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们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在初中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是必要的,也有许多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已经在开展这一活动,并且也有一部分教师已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经验和成果。但还是有一大部分教师因为各种原因想要开展却还没有开展这一活动或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语文教学的附属物,而且在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的毕竟是少数。

尽管以上调查数据很难全面地说明问题,但我们农村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可见一斑,情况不容乐观。大家再来看看我曾做过的一次关于对农村中学学生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作用的调查报告: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懂得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语文,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人交往,自信的面对生活,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由此可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意义深远。

通过两次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农村中学,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与我们教师开展这一活动的实际不相符合。学生能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自身有如此大的帮助,难道我们的教师就不愿开展这一活动吗?这仅仅是教师的意愿造成的吗?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2、原因分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没有引起我们教师真正的重视,这一活动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课堂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物,是一种“装饰品”,而且在平时的考试甚至中考中不会涉及到这类型的题目,即使涉及到这类型的题目也很难把握,从而在教学中稍带而过甚至忽略掉。从而没有把这一活动落实课堂教学中。

其次,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变化,无法用新的教学理念去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再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一次完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至少需要三至四个课时,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一次成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需要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而由于教学条件的制约,使得我们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手头上的教学资源有限,加上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致使这一环节操作起来很困难。

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要想真正地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确实是困难重重,但这都不能成为我们忽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由。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呢?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比较留心这类问题,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并予以斧正。

二、在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城镇中学地处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地带,那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知识面丰富,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开展起综合性学习来自然容易得多。但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这里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农事活动,有淳朴的农民,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样能开展得有声有色。因此,农村教师要充分挖掘农村语文优势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去摄取语文素养。

农村学生的眼里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精彩纷呈的歌舞,没有变幻莫测的现代背景,但他们却拥有一个比城市学生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农村教师要善待这份资源,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摄取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为载体,注重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如在进行“感受自然”、“漫话探险”、“莲文化的魅力”等这些综合性学习时,我们可凭借农村中学的优势,因势利导,利用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带学生走进自然,感悟自然。在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之下,学生们的感官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的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妙,从而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引领学生关注自然,体悟自然,在观察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2、利用农村的人脉资源,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背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从生活中摄取语文素养。

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学生也不像城里少年那样拥有较为优裕的物质生活......不过,尽管农村学生没有这样色彩富丽斑斓的生活画面,但是他们却拥有同样丰富的生活感受。农村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生活的感悟也同样厚实的。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具有乡土特色的家庭生活、和善的邻里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往往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就是我”、 “我爱我家” “寻觅春天的踪迹”等活动的安排,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都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比如在开展《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性活动时,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周围丰富的人脉资源来开展活动。学生可以从农民伯伯口中寻觅春天的踪迹,可以从家里的自留地里寻觅春天的踪迹,可以从伙伴们的交谈中寻觅春天的踪迹。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学生作的一份关于《寻觅春天的踪迹》的活动方案:

一、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利用课余时间,走近自然,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踪迹。

2、拍摄一些有关春景的照片,拍下春天的踪迹。

二、在长辈同伴的心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可以询问父母、邻居)

2、同伴讲述心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印象最深的春天是怎样的.

3、搜集邻居或家人传唱的有关春的歌曲。(搜集、整理并记录)让同学们评述,从中感悟春天的踪迹。

三、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出一份手抄报,展示春天的踪迹。(可展示图片,歌谣、自己的

感受等)

2、结合自己搜集的春天的歌谣,改编“春之歌”。

3、给自己拍摄一些有关春景的照片配上一段描写性文字。

正是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跟春如此的接近,他们周围生活的群体对春天如此的熟悉,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如此丰富的人脉资源,才会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把与春天有关的节气说的如此贴近生活,把有关春天的谚语搜集得如此丰富,把春天的踪迹阐述得如此生动。

3、利用农村的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中摄取语文素养。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资源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学生再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可以以社会作为资源,让学生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如:在开展“关注我们的社区”这一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对农村的人均收入、农村的变化、我们生活的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等问题进行调查,然后对资料进行归总、分析,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个真实的认识,然后对家乡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我校地处杭州市郊的一个小镇——良渚。良渚因良渚文化而名声鹊起,更是良渚文化遗产保护重地,这里有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村、东明山森林公园、大雄寺等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我组织学生采访博物院的有关领导,参观文化村,走访良渚文化遗址,进行调查访问,让学生对我镇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感情。

4、利用手头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教师灵活的取舍教材,不唯教材是从,从变化中摄取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也只是提出一些列举性的建议,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多的创新空间。语文课程应当根植于现实,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教师应当结合本土文化开发本土课程资源,不要唯教材是从。尤其是教材中的那些与本土文化相脱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更应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中的类似主题,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探究,这样可以使综合性学习更具有亲和力。为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特点,把握学生的语文素养所处的层次,准确定位学习活动展开的层次,制定合理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教材中所安排的学习课程进行删减与补充。

三、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的困惑

1、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该扮演什么角色?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应该是主体,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但如果教师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课堂就很难把握,学生的组织能力毕竟有限。如果教师走上前台,组织活动,又会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该如何把握好“扶放”这个尺度?

2、国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开展素质教育,让教育主管部门给学生松绑,从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进行综合性学习。然而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出台改革评价机制,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促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3、当我们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理解,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语文教师就应该老老实实教好语文才是本分。面对这种不理解时,该怎么办?花费大量时间去开展综合性学习,考试不考,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教师不知何去何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给学生松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进行综合性学习。我相信:我们语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大有可为。让我们一起祝福: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