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媒体现状分析

时间:2024-02-05 11:36:06

导语:在传统媒体现状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媒体现状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网络传媒网络发展趋势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网络传媒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传媒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人们对网络媒体有很多共识,主要是指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利用网络为载体,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来进行信息交流,满足大众的新闻信息及其他服务信息需求,其基本要素是:数字化、互联网、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快捷,灵活的特点。

一、网络的普及是网络传媒的基础

从1997年至今,是互联网在我国发展最快的阶段,特别是近两年,中国网民的人数增长较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而截止 2010年10月30日,我国网民数达4.4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3.4%。在4.46亿的网民数量中,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 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 27.4%,半年增长7.7%,低于城镇网民相应增幅。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手机网民数量增速放缓在4.46亿网民中,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增幅为18.6%。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提升至11.7%。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普及给网络传媒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而网民的众多需求也不断推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二、国内网络传媒的发展现状

在这样庞大数量的网民面前,网络传媒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各式各样的网络媒体从“草根”走向“主流”。以网络为依托的新闻网站、电子杂志、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并以其诸多“先天优势”在多个方面以非线、互动式、无限链接等多种方式催生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并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1998年5月的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概念,从此意义上来讲,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新闻事业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实力的网站开始向门户网站迈进,在信息提供方面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成立系列网站,并尝试刊登广告,以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网络新闻业从无到有,从简单的相互模仿到独立创新,已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新闻业路子。各种媒体已实现了电子化,广播电视业网上发展也正在做着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绩。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之后,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自己的网站,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及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的上网,标志着中国新闻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迈向新的一步。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的是,网络媒体实现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多向、交互传播。通过博客、网络论坛、留言板、电子邮件、QQ和MSN等传播工具,公众可以及时地获取信息并表达自己对于这些信息或话题的观点、态度。近年来,高考生假民族身份曝光、许霆案、宝马车撞人案、“躲猫猫事件”……诸多事件从网络上生成、扩大,并引起传统媒体报道,最终推动了事件的解决。近年来微博的出现,更加强化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网络效应、互动性和时效性特点,使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网络媒体中的记者,出现了“草根记者”这一名词,网络传媒也将朝着更快速,更个性,受众更广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网络传媒的发展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新闻媒体面对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媒体最大优势是速度快、时效性强,然而一些网络媒体由于过分追求时效性,动态消息所占比例过大,新闻往往都是“点到为止”,仅仅报道出来,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如何突破这一困境,首先是要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做好深度报道。新闻事件、分析评述和背景资料是深度报道的主要内容,要求全面把握和解释新闻事件的过程和联系,这就需要大容量的载体。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新闻平台大大降低了存储成本,由数字化存储介质联接而成的网络其容量巨大,美国传播学者弗里登认为:“超媒介比传统媒介的令人激动的优点是经常可以得到音频、视频、图表和文本信息,而网页之间的链接,比如链接一个新闻的相关新闻和其他信息则是超链接最根本的优点。”大容量、灵活开放等特点,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网络媒体操作起深度报道来也独具优势,我们相信网络媒体深度报道的道路会更宽广。

其次,要注意报道题材选择和新闻事实的把关,报道主题要积极向上,宏扬主旋律。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网民可以畅所欲言,这虽然体现了网络媒体的平民化,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超链接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媒体在对“新鲜事实”的应用速度上无与伦比,但重要的是确认并保证这些“事实”的准确性,因为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媒体更像是“记者的媒介”,用来支撑深度报道的诸多新闻事实要靠者自己去筛选,所以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就更要慎重,这就对新闻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人才管理,培训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传统新闻工作人员的采、编、播的技能,更要熟悉互联网特性,了解新闻真实性,严格把关。网络时代的编辑记者至少要具备以下素质:较高的政治素质;精通新闻理论和业务;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快速反应和理性思维能力;较高的网络新闻编辑水平;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强劲的竞争实力;更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的融合是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势,这种融合为节目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帮助传统媒体很好地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也使广播电视在互联网上占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新的发展空间,让这些传统媒体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与听众和观众的互动。而传统媒体的品牌资源也提高了网络媒体的自身价值,增加了公信力和权威性。二者只有不断改进各自的体系构架和制作流程,依托有利资源,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新媒体的各种可能,与不断出现的困难抗衡。

网络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正在日渐显现。网络媒体已具备了“单独作战”的能力,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及国际网络化信息浪潮的推动下,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必将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占据主动,以更新颖新鲜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将相互利用、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①蒋亚平,《中国网络媒体现状分析和展望》,《中国记者》,2002(5)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③[美] 约翰・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17

第2篇

一、公民新闻的界定与发展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或参与性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定义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威利斯在《we media》中定义:“公民个体或群体在参与信息搜集、报道、分析及传播新闻过程所扮演的主动角色,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所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的各类信息。”[1]也有称做“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信息”[2]。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公民新闻主体是非专业新闻传播市民,公民新闻的传播信息是公民记者自己经历、公民关注的最新发生的事件,其传播媒介渠道为网络。

西方的公民新闻事业尤以美国表现最为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运动”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美国的报社、电台也积极参与其中,公民新闻事业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新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民新闻参与机制和条件已经相当成熟,新媒体条件下,公民记者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东南亚海啸、2004和2007总统大选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Pro-publica,Insideclimate News的公民新闻报道都获得过普利策奖。在美国,公民新闻已经全面进入主流媒体,呈现相互协作的关系。

其他如韩国的OhmyNews公民新闻网站,以“每个公民都是记者”为口号,已经成为韩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之一。在中国台湾地区,2007年4月30日,公共电视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以“公民新闻”为号召的“公广集团公民新闻影音网”(PeoPo)。PeoPo即People Post的缩写,强调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Peopo借助公共电视平台,任何公民都可注册成为公民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第一手新闻信息。

二、公民新闻与社会认同

网民随时随地地获取当前的信息、了解新闻。新媒体自身的传播门槛低、速度快加快了公民新闻自身发展。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最初的公民记者由新闻线人、通讯员慢慢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的新闻评论在论坛大量出现,“强国论坛”“新华论坛”“西祠胡同”等在网民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007年周曙光在报道“最牛钉子户”之后,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被研究者关注,并进入公众的视野。我国早期公民新闻网站实践者如chinfest、“中国公民新闻网”因为网站内容少、更新慢实际上并未成型。2012年,温州网的“草根播报”创新公民新闻现场报道模式,推出以直播为特点的“在场”栏目,组织公民记者参与网络监督、现场体验等报告活动;2013年6月,新华社推出“我报道”客户端,这也是首次出现公民新闻融入专业媒体。与美韩两国相比,我国的公民新闻还处于相当初级的发展阶段。研究我国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程度可以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社会认同是“社会个体认识到自身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4]。客观反映现阶段的社会认同度,有利于大众媒介对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的建构、创造以及宣传;同时有利于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5]

三、我国公民新闻社会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以微观的视角研究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问题:选取网民和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求解其公民新闻的认知、态度、行为趋势研究社会认同度。

(一)程序设计与目的

笔者分别在互联网和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笔者通过统计、分析问卷的数据结果,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众对公民新闻的社会认知情况。问卷旨在初步研究网民对公民新闻的认同,对调查结果做描述性分析,结合现状分析公民新闻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度。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样本总数为500份,回收有效数据共487份,答卷人的基本信息:男女比例约为1:1,年龄分布层次集中在19到35岁,地域分布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样本显示,78.1%的网民有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超过一半的网民会选择看网站推送新闻,集中关注最新的头条热点新闻。

调查问卷关于公民新闻的认知结果(图1)显示,公民新闻的定义尚不明确,甚至43.0%的网民认为公民新闻是以公民为主题、关于公民的新闻。三个选项的分布接近,这说明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概念十分模糊,这与公民新闻在国内小范围、区域范围内认可度高,但未得到大多数专业媒体认可有关。国内的专业媒体对公民新闻概念模糊化、宣传介绍少,这是造成网民认知程度低的主因。但是网民对公民新闻概念模糊并不能断然推测他们对公民新闻的态度是消极的,样本分布显示,认知程度和态度行为并不成正比。

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态度(变量设定参考表1)样本结果(图2)显示,网民对“公民新闻的可信度”保持中立的态度居多,没有网民认为公民新闻是完全可信的,这与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谣言有关;网民对“公民新闻记者报道新闻是否会成为主流”赞同“可能会,我希望会”和“不好说,中立观点”两种说法均超过40%。以上数据都说明了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态度呈中立偏积极,这反映一种受众观的体现――公民不想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想积极主动地参与新闻事业当中。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相比,很多视角和选题更有贴近性,公民周围发生的事情,让公民自己报道。公民参与新闻采、编、播同时也是一种协商民主的体现。这种积极态度可以在第11题“您认为‘公民新闻’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得到印证:有72.2%的网民认为“使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

调查网民的行为趋势时,41.0%关注过“PX事件”等公民新闻;有45.8%的网民选择“曾经参与公民新闻”;值得注意的是,2.8%的网民表示“经常新闻线索”,有60.5%的网民表示他们“会因为是怎样的新闻线索考虑”。预示着公民新闻传播中,网民有可能会更理性地传播、接受信息。

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书籍设计;课程改革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化发展,在人们现实的生活中新媒体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传统印刷媒体的更是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书、手机出版、多媒体书籍等先进数字形式的书籍逐渐涌现。传统设置书籍设计课程已经无法符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市场的各种需要,并且设计教育也要受到市场的严格检验,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对书籍设计课程的加以改革显得十分重要。

1特征分析

1.1传播特征

相比较传统的媒体,新媒体具备交互、共生的特点,新媒体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给传统领域的技术与理念带来改革的机遇。新媒体时代的“新”充分的体现出技术、形式、理念方面的创新。它有效地转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单向的传播方式,促使大众自主接受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并能降低信息的门槛,促使人人都能接受与信息。同时,传播、受众、媒介的碎片化都能成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传播明显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书籍设计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出现很大的变化,以符合碎片化社会接受信息的群众浅阅读的学习习惯[1]。

1.2书籍特征

受到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和碎片化特征的严重影响,书籍设计呈现出融合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特征。书籍设计在传统图形、文字、色彩等世界设计的基础上,注入全新的交互性、技术性、艺术性相融合等实施设计需求,日渐突显出跨学科与跨媒体的实际特点。电子杂志属于新媒体时代数据最典型的象征,其与传统媒体高质量图形、网络媒体丰富、互动性较强的优点,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于一身,促使内容更加生动。

2设置书籍设计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2.1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设置书籍设计课程通常都聚集在封面与版式设计,以及通过提高书籍印刷工艺附加工艺等相关方面。学校开设课程的基本目标大多都是偏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一般采取概念书的设计形式,培养学生转换书籍艺术形式能够成为表现思想的艺术作品。此种培训方式不仅能弥补学生受到条件限制对材料的缺乏认识,并能启发学生对于书籍主题思想的创新体现。书籍设计课程属于极其重要的环节,主要以介绍书籍封面、开本、封底、扉页、页面板式等,直到书籍的印刷材料、设计工艺,同样是当前书籍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此基础中,理解书籍的文字、内容和设计版式属于重点[2]。

2.2问题分析

在实际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虽然书籍设计概念在解脱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等都具有良好的成效,但是设计概念数据的相关经验通常在具体书籍设计中很难直接受到应用,导致学校的教学与具体使用存在严重的脱节。当前书籍的设计主要聚集在传统纸制媒介书籍层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设计和技术牵涉甚少,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基本的书籍设计课程并非牵涉新媒体书籍的相关设计。虽然新媒体书籍在办事设计与书籍的整体设计方面与传统书籍相比较具体一定的联系,但是两者在应用软件与设计方面过于偏重,尤其是在交互设计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致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对新媒体书籍设计通常都难以适从。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书籍设计课程的深化改课显得十分急迫[3]。

3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3.1明确培养人才的新型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降低了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信息的门槛,使得书籍设计日益显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创作题材比较广阔。因此,教师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在选择书籍题材方面也突显出个性的特点,可将数字内容产业的价值链分成采集与创新产品内容阶段、集成与制作产品内容阶段、输送与分发产品内容、经营与分销产品内容阶段、终端呈现产品内容阶段。以上的每个阶段价值的实现都会由各种企业机构进行承担。教师应该充分的了解每个阶段的价值链,以此才能真正的设计与掌握书籍整体的完整流程,明确艺术、技术、商业传播相结合的培养人才的模式[4]。1)传统书籍与新媒体书籍内容设计并重。在以往出版行业中,自成规模的三条产业线就是书、报、刊,产品的具体形态与效益存在明显的差异,数字出版在极大限度上,融入书、报、刊的形态当中,并且成为传统出版全新的增长点。同时,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层面上建立新媒体,通常信息主要是以声音、文字、图像等多媒体的复合形式加以体现,极具较高的科技含量,不仅能跨时空、跨媒体的传播信息,还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互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它在实际的书籍设计教学中,形成最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虽然新媒体书籍对于传统的书籍具体很大的冲击,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因技术方法、读者习惯等原因,传统书籍并非轻易就能被取代,则是与新媒体设计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在书籍设计的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对新媒体书籍设计教学加以重视,但也不能舍弃传统的书籍设计方式,应确保两者并重。2)传统书籍与新媒体书籍的设计方面存在的不同关联。在新媒体时代下,编辑书籍的风格与熟悉印刷版的风格截然不同,传统印刷版杂志所使用的是现行的表现方式。而新媒体电子杂志使用的则是非线性的表现方式。非线性表现方式主要通过超文本链接才得以实现。此种链接实现了阅读次序的跳跃式转变。在创新手段方面,传统书籍主要使用的是版式设计各印刷工艺,突显了书籍的艺术性与特色性;新媒体书籍则是以链接的形式实现人和书籍的交互,并且将动画、声音、书籍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共同渲染气氛,以此来满足良好的艺术效果。实现声音、动画、视频、交互方面的设计必定为电子杂志的设计供应大量的素材和较大的发挥空间。3)重视在书籍设计上使用新技术。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将传统书籍设计教育“凭空捏造”的状况彻底转变,对书籍设计方面的培训不会限制在虚拟课程的设计方面,则是可以利用网络追寻书籍设计招标的项目,或是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在网上公开加以交流,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设计方面的兴趣。在逐渐改善电子杂志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深度的基础上,形成集视频短片、动画、背景音乐等多种效果于一体的数字媒体。新媒体的边界逐渐发生着变化,进而呈现出媒介相融合的局势,新旧媒体相互渗透。当前,有种全新的技术被广泛的使用至书籍设计流程中,新媒体书籍和印刷书籍不会存在显著的范围,已经实现三维动画和印刷媒介紧密结合,以此来促使人们不再苦苦挣扎在新旧媒体孰优孰劣辩论之中。

4结束语

总之,任何一门学科、专业的发展都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下,技术在已成为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书籍的设计形式、传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书籍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也存在着很大的转变。教师在进行书籍设计教学中不可停滞不前,而是应该重视传播方式的转变与技术的发展,在确保技术技能教学和培训的基础前提下,加以重视技术的发展。艺术教师更应当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教育者,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恩.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趋势探讨——以中央美院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5(1):85-86.

[2]张智铭.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张阳.新媒介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变与创新[J].设计,2015(24):140-141.

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交互式 数字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4-0083-02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硬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较为高速有效的CPU、加上声卡和显卡,使人们在信息时代中得到了光色音影新的体验,同时媒体的介质也在发生改变,常规的媒体形式融合在新的载体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媒体概念,我们把它称之为“Multimedia”,即:多媒体。

1 数字媒体现状分析

多媒体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因此交互式多媒体也注定是一门集计算机、通讯、艺术设计等多领域交叉的学科,它把文字、图像、声音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整合到一起,非常直观的供人们进行生活交流、商务活动、以及教学科研等。文字、图片、不再以呆板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艺术性很强的、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光音影特效。目前多媒体已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比如公交车站的多媒体站牌,医院、银行等公共场所的多媒体介绍或者多媒体指示系统等。数字多媒体较传统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更新及时等特点。

由此可见交互式数字多媒体在巨大的信息媒体产业链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交互式数字多媒体设计方法的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人机交互的内容,合理安排脚本流程,提高媒体处理能力,增强视听效果,使多媒体技术在新的产业环境下更加多元化,更适应产业环境的需求。

2 交互式数字多媒体的硬件设备

在交互式数字媒体的制作中,图像、影像、声音是光音影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制作前期通常使用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设备进行素材的采集,后期把素材导入计算机进行合成处理与特效制作。由于面对的终端设备差异较大,如手机、互联网络、微型计算机等等,因此在数字产品素材的处理上存在很大差别,需考虑终端设备的应用处理能力。要注意的是素材后期处理中,数字影像处理对于硬件要求较高,以我国电视PAL制式为例,输出画面尺寸为720(像素)X 576(像素),帧速率为25帧/秒,广播级非压缩视频每秒达到30MB,对计算机硬件吞吐量都提出一定的要求。计算能力更强、读取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硬件设备为交互式数字媒体的制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3 交互式数字多媒体的设计方法

交互式数字媒体的设计在学科上具有很强的交叉特性,多个学科的协同工作,组成了一部完整的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数字多媒体产品。

3.1 多媒体脚本设计

在整个数字媒体文化产业中,脚本策划是基础,一部优秀的数字媒体产品在开发制作前期需要在脚本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对整部作品进行统筹与规划,在完成了脚本设计后,才能交给后续的工作人员进行制作。以交互式数字多媒体产品《浙江旅游》为例,脚本设计首先需要制订出整个数字产品的流程规划图,(1)产品放入光驱后,会自动运行多媒体产品,并自动修改用户屏幕分辨率以达到最佳的视频效果。(2)自动播放出版社片头与产品片头动画。(3)与片头衔接进入主版面展现功能区域,并且等待用户进一步指令。(4)当用户点击“地市特色”区域,进入此分版面,需要包含浙江省各个地市行政区域名称及动态显示缩略图片,同时版面需包含退出和退回主版面区域。(5)进入某一个地市板块内,需包含某一些特定的区域。(6)旅游线路需用动画展示,并且建立检索功能。

3.2 多媒体艺术设计

数字媒体离不开图形图像以及光音影特效,相关媒体内容直观的通过视觉传达给受众。在制作工程中,设计人员不仅是视觉传达的制作者,更是艺术媒体的创作者,把图像、视频、动画、音频、文本等不同格式的文件根据媒体功能需求艺术性的结合在一起,使数字媒体达到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准,因此所使用到的软件跨度较大。通常会使用到的软件有:(1)Photoshop用以图片素材的处理和各种版面的制作。(2)Premiere、After Effects用于视频剪辑及影像后期特效。(3)Animator、Flash、3dsmax对数字媒体产品中的二维和三维动画进行制作。(4)Gold Wave对音频进行编辑。(5)Icon Workshop用于图标制作。(6)CorelDraw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相应的功能性软件还有很多,有些甚至是根据特定的媒体需求而由程序员开发完成。

3.3 多媒体程序设计

编程环节在整个设计流程中是最关键的,交互的各种功能实现都依靠程序来实现,完成代码编写后,由开发软件编译成可执行文件,成为一部完整的交互式多媒体产品。在交互式多媒体程序的设计中,对于图像特效的控制,可以由第三方控件来完成,以满足数字媒体开发的稳定性与高效性,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也让设计人员便于控制程序语言,制作出更优秀的交互式数字媒体产品。

在完成数字媒体产品后,根据最终输出的介质,对数字媒体的运行需要做一些添加,例如后期需要在光盘中运行,则需要增加一个自动运行的文件:Autorun.inf,并写入[AutoRun] Open=photo50.exe Icon=photo50.exe,便于光盘放入光驱后自动运行程序。

4 结语

新的数字媒体产业在飞速发展,数字终端不再局限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使得开发环境与开发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但是不同工种、不同行业的设计人员相互交叉、协同工作将会越来越密切,只有互相配合、共同创新才能做出更多的符合多媒体设计理念的交互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利霞等主编.多媒体技术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2]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主编.第十五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3]Tay Vaughan主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

第5篇

关键词:校园媒体 现状分析 功能分析

一、南昌大学校园媒体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校园媒体信息传播呈现新旧并轨的状态,既有包括校报、校园广播以及校园电视台在内的传统媒体,又包含了校园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由多种媒体形式组成的校园信息传播体系,成为传播校园信息、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建构了引导高校舆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南昌大学校园媒体体系主要概况如下:

(一)校报《南昌大学报》

《南昌大学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是校党委的“喉舌”,以“办报育人”为己任,内容贴近校园文化和高校实际。《南昌大学报》为旬刊,共4版,版面分别由第一版首版,第二版深度报道,第三版校园生活和第四版副刊组成,目前已发行电子版。

《南昌大学报》的内容由直属于南昌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昂扬记者团采编,包括校园生活的新闻策划和采写、校园重大新闻专题报道策划以及对社会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时评采写。校报拥有报纸的传播长处,它记录性好,便于反复阅读,亦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同时选择性强,可以自由安排时间、选择内容来阅读。基于这些优势,《南昌大学报》充分发挥其宣传办学水平、打造交流平台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二)南昌大学电视台

南昌大学电视台,简称NCUTV,以“新闻立台、教学兴台”为指导思想,主要版块包括昌大新闻、校园生活、前湖访谈、影像昌大、家庭幽默录像和校园文化,是校党委的宣传教育阵地,是全校电视新闻、节目及各类专题的制作平台,并承担全校学生电视媒体实践的教学任务。

南昌大学电视台设有4个职能部门,分别是总编室、新闻部、制作部和节目部,拥有60平米新闻演播室、400平米演播厅、高清数字摄像机和编辑、录制系统、支持1000小时标清存储管理的媒资系统。全校电视新闻宣传、校园文化及学术活动的全程录制、学校大型晚会直播和录制等活动均由南昌大学电视台制作。下设大学生电视记者团,方便学生进行节目策划、电视摄像、新闻写稿、后期制作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南昌大学广播台

南昌大学广播台包括青山湖校区广播台和前湖校区广播台。青山湖校区广播台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江西大学广播站和江西工业大学广播站,1993年批准合并。电台节目采用调频发射,收听频率为FM76.0MHz,全天播音5小时,设有播音编辑部,运营监控部及广告市场部。2004年,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开办校园广播电台“昌大之声”,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新闻资讯、体坛快讯、食面八方、榕树咖啡厅等20档精品栏目,丰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四)校刊新闻杂志《昌大学生》

《昌大学生》是南昌大学唯一一本校刊新闻杂志,以“做昌大人自己的新闻”为理念,是学生通讯社的新闻平台,前身为创刊于2005年的《学工简报》杂志。内容上设有“前线”、“时话拾说”、“视线”、“封面故事”、“人物”等版块,关注校园动态,立足新闻前沿。排版上采用彩色排版,为受众提供多种阅读方式。2011年,《昌大学生》创办电子版,并添加副刊《走神》。每期《昌大学生》会免费发放至校园受众,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子版订阅、下载电子杂志等方式阅读杂志,并对杂志提出建议和发表阅读感想。

(五)南昌大学家园网

南昌大学家园网于2000年创办,是南昌大学最早的、由学生自主制作、管理、维护的校园新闻综合网站。部门运作由中心组领导,实行站长责任制。创办近10年来,南昌大学家园网成为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引导平台、学生工作的网上宣传平台、服务学生的信息平台、家校多方的网上交流平台。

南昌大学家园网创办至今,形成了包括以校园新闻、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校园资讯、家园社区为中心的五大板块,为学生提供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服务。学生工作版块包含学工要闻、学院动态、通知公告、学生党建、学生资助、学生教育、公寓管理、学生管理、信息查询、院系考核等栏目。校园文化版块下设前湖之风、前湖大舞、前湖诗会、前湖之韵、前湖赛场、青蓝论坛等栏目。校园资讯版块主要有团学时空、招生就业、昌海国防、教务在线等栏目。家园社区涵盖博客话题、百事通、跳蚤市场、相册聊天室等项目。

(六)南昌大学微博汇

微博是基于Web 3.0平台新兴的开放互联网社交网络平台,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上传文章和图片,即刻表达博主的心情与状态。从其传播特性来看,微博具备手机发送文本的功能,这使高校学生广泛使用微博成为可能。同时,微博的影响力基于博主被关注的数量,在高校范围内,微博用户的信息吸引力越强,其影响力就越大。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高校教育微博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校园信息流通,推进了高教事业信息化发展。目前,南昌大学建有南昌大学微博汇官方微博、南昌大学家园网官方微博、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官方微博等,促进了高校信息资源共享。

二、南昌大学校园媒体功能分析

由于传播环境不同,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校园媒体拥有独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传播信息、搭建沟通平台

从新闻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提供信息,是校园媒体的首要功能。师生需要校园媒体,首先是因为它能满足师生获取信息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师生这个受众群体,既有普通受众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除了接触主流媒体之外,对于校园各类信息的需求促使师生关注校园媒体。在这种条件下,校园媒体则充分发挥沟通信息主渠道的功能。

通过南昌大学校园媒体现状分析,笔者发现,校园媒体形式各异,却均以校园信息作为其主要传播内容。比如,学校工作决策和发展措施与师生切身权益息息相关,是师生群体关注的焦点。校园媒体第一时间为师生解读学校决策和公布校园日常管理事项,促进了校园内部的沟通互动,推动了校园舆论环境建设。此外,校园媒体还将报道重心放在为师生答疑解惑上,回答师生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在校报、家园网等校园媒体上,开设了信息反馈这一板块,为师生表达建议、提出问题、发泄情绪、疏通矛盾提供了平台,发挥了和谐校园舆论建设的的“减压阀”作用。

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校园媒体“上情下达”、“上下通透”的角色,既能反映来自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又能及时准确地权威信息,增强了校园媒体传播的正效应。同时,经由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构成了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校园媒体培养了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为外界了解学校和信任学校提供了渠道,为学校长远发展营造了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宣传引导并重、构筑舆论环境

宣传与信息传播一样,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两者相互融合。从新闻学角度看,宣传时运用具有含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进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时代,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否正确地认识外部环境,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校园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应发挥其宣传引导作用,为校园构建正确的舆论环境。

校园媒体在校园舆论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是材料的提供者和意见的反馈者,同时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校园媒体通过向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形成校园信息环境,作用于师生的认知。通过校园媒体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正面宣传学校党委的决策、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方面的内容占校园媒体信息传播的主体,这一举措,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舆论引导。其次,校园媒体通过具体报道引导师生意见。在对事实的报道中,校园媒体通过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关注校园热点问题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精神支持。比如,南昌大学校园媒体在关于“大学最美教师石秋杰老师”的专题中,通过报道石秋杰老师爱岗敬业、潜心科研、爱生如子的感人事迹,全校教师掀起学习师风师德。由此可见,校园媒体在导向校园舆论的作用是强大的。正确利用这种作用,将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发挥校园舆论正面效应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培养是高校工作的核心。校园媒体从内容形式,到采写编播,都围绕着学生展开。首先,校园媒体报道的内容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拥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贴进性。

其次,各个校园媒体下,均设有由学生组成的采写编播团队。在部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昌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校园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调查及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XSZ06。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02).

第6篇

【关键词】亮丽内蒙古城市宣传片传播审美价值

一、内蒙古城市宣传片发展现状

近年来,城市宣传片数量的增长证明了城市从注重经济硬实力转移到文化软实力上来。内蒙古地区积极顺应这个发展潮流,自2000年以来,自治区拍摄了多部城市宣传片,用来对外传播良好的区域形象。通过粗略调查,笔者发现内蒙古地区城市宣传片多集中于介绍特色的蒙古族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上,主要有4部整体反映内蒙古形象并用于大型交流活动的宣传片:《草原蒙古风》《天堂草原・内蒙古》《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蔚蓝的故乡》,还有各盟市的宣传片,比如呼和浩特市的宣传片《草原青城・呼和浩特》《你好,呼和浩特》,包头市的《草原明珠・魅力包头》,乌海市的《西部骄子・黄河明珠》,赤峰市的《梦里草原・神奇赤峰》,通辽市的《魅力科尔沁》,呼伦贝尔市的《中国・额尔古纳》《中国・满洲里》,鄂尔多斯市的《今日东胜》以及阿拉善盟的《大漠驼乡》等。上述宣传片平均时长为10分钟到20分钟左右,在画面上基本选取了蓝天、白云、草原、蒙古包、蒙古族节日等表现内蒙古地区自然景观、民族特色的视觉符号元素,配乐上则选取马头琴、呼麦和蒙古族民歌等具有民族文化的音乐,语言上除了用汉语进行旁白说明以外,也相应的配以蒙语进行语言互动,播出方式除了选择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体外,还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的电视、广播等进行宣传。这一系列的宣传片塑造了一个资源丰富、和谐稳定的民族地区形象,宣传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近年来外地游客来内蒙古地区的数量不断增长,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报道,2016年春节黄金周的游客量突破了300万人,为内蒙古地区发展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然,上述的城市宣传片还存在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形式较为单一,以蓝天、草原和蒙古袍作为视觉传播符号在很多宣传片上出现,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其次是观众对符号的运用产生误解,那些着重体现民族特色符号固然是好的,但是把握不好力度被过分应用,就会使观众只会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产生反馈,反而忽视了其它同样需要宣传的部分,而且会使观众以为内蒙古只存在民族文化的错觉,不利于内蒙古区域形象工作的全面塑造;最后是宣传深度不够,城市宣传片只注重视觉的表面形象而忽视了文化的深度内涵,要深刻挖掘出蒙古族文化符号背后深层的精神意义。

二、传播内容与形式

《亮丽内蒙古》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启动的内蒙古地区大型宣传片系列项目,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大的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宣传片拍摄工作,自2013年以来该节目团队就开始了对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城市建设和民俗文化进行集中拍摄。《亮丽内蒙古》作为一种打破传统模式的新型城市宣传片,在传播效果方面是十分显著的,笔者从拍摄手法、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亮丽内蒙古》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形式比较特殊,是采用航拍加延时摄影的手法进行摄像,拍摄人员坐在直升飞机中或者使用热气球、动力伞、氢气球和遥控无人机等设备对整个城市进行俯拍,打破了之前城市宣传片中只能进行平面取景的空间限制,可以使观众很直观的了解一个城市整体的发展情况,由观众被动的接受转变到主动去寻找宣传片中所传达的视觉符号,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观众对符号运用的误解。比如在《亮丽内蒙古―鄂尔多斯》中着重对鄂尔多斯市极富概念化的城市建筑和雕塑进行刻画,改变了一些观众认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观念;《亮丽内蒙古―腾飞之路》中对内蒙古特色企业生产流水线的介绍也让观众了解到内蒙古地区除了蓝天白云下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悠扬场景,还有急速发展的工业、农业等突显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产业。

在传播内容上,《亮丽内蒙古》系列所覆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与其他城市宣传片一样,《亮丽内蒙古》首先注重的就是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的宣传,比如对内蒙古地区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宣传的《亮丽内蒙古―玉龙沙湖》《亮丽内蒙古―美丽极光》,还有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宣传的《亮丽内蒙古―问佛》和《亮丽内蒙古―青城圣地》,更有对内蒙古地区特色文化进行宣传的《亮丽内蒙古―那达慕》和《亮丽内蒙古―敖鲁古雅》。除此之外,《亮丽内蒙古》同样注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宣传,比如《亮丽内蒙古―脱贫攻坚战:老有所养合发村》和《亮丽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心中的桃花源也不及现实里的柳树川》中对自治区政府实施的 “脱贫攻坚战工程”进行宣传;《亮丽内蒙古―钢铁之舞》中对“内蒙古制造”的宣传,《亮丽内蒙古―稻花香里说丰年》中对兴安盟水稻生产基地的宣传和《亮丽内蒙古―腾飞之路》中对伊利、蒙牛等企业肉奶制品生产的宣传,展现了内蒙古地区经济特色的逐步发展;《亮丽内蒙古―草原的后裔 北疆战士》和《亮丽内蒙古―北疆哨所》则展现了在内蒙古高原驻守的北疆战士们的风采。总体来说,《亮丽内蒙古》在素材的使用方面并不单一,多元的素材使观众看见了更加全面丰富的内蒙古。

在传播形式上,《亮丽内蒙古》不仅依托传统媒体,还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亮丽内蒙古》主要在内蒙古卫视新闻联播―黄金时间段插播,足以显示出自治区政府对该系列城市宣传片的重视程度;在新媒体方面,《亮丽内蒙古》运营团队顺应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大众传播潮流,积极运用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预告和宣传,并且在微博上积极与受众互动;另外运营团队还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将《亮丽内蒙古》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印刷在报纸或宣传海报上,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直接观看宣传片,既方便了受众又加深了推广。

三、传播形象的审美价值

在美学层面上,城市宣传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层次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内涵,就中国城市宣传片的审美取向而言,大部分侧重于意境、意象和气韵的艺术创作取向,类似于国画中的写意风格,体现了中国美学范畴上独有的“气、道、象”三位一体的动态人文美学结构。《亮丽内蒙古》系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宣传片,除了体现最基本的美学元素之外,更多的是要体现具有草原民族风俗特色的审美元素与审美取向,从而产生审美价值与意义。

(一)视觉上的结构审美

《亮丽内蒙古》主要采用航拍和延时摄影的拍摄手法,俯拍和色彩明暗快速交替的方式更直观地在视觉层面为观众带来美的冲击感受,比如《亮丽内蒙古―美丽极光》中展现了满洲里夜空灿烂美丽的光辉;《亮丽内蒙古―冰雪童话不冻河》中展现了兴安盟一年四季奔流不息的哈拉哈河冰水交融、雾凇晶莹的奇特景象;《亮丽内蒙古―玉龙沙湖》则展现了科尔沁深处草原与沙漠争辉,湖泊与绿洲映掩的自然风景线。

《亮丽内蒙古》还从细微之处为观众带来温馨文艺的审美体验,比如在《亮丽内蒙古―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中主要对清晨植物上露珠欲滴的细节进行刻画;《亮丽内蒙古―秋叶之静美》对正值秋意正浓的枫叶和已泛枯黄、落入水中的梧桐叶进行微距拍摄,使观众在感受大景观带来震撼的同时也体验到小场景带来的惬意,不至于产生审美疲劳。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上,主要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方式,用富含诗意的美文或名家名言引出当期的主题宣传片,让观众在享受优雅美文的同时,也被自然的带入到宣传片中。

(二)符号化的象征审美

城市宣传片为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在美学上体现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已经逐渐呈现符号化的文化价值。近年以来,内蒙古红山文化、蒙元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艺研究等符号象征文化领域的建设,扩大了内蒙古在全国甚至是世界的文化影响,在象征文化领域里体现民族文化的符号很多,因此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宣传片要体现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象征符号。《亮丽内蒙古》在体现符号化象征审美上也做足了宣传。比如在《亮丽内蒙古―草原上的劲风》中对奔腾蒙古马的形象进行刻画,象征了蒙古族人民自强进取、英雄乐观的精神;《亮丽内蒙古―那达慕》对那达慕的起源和蒙古族服饰等符号的刻画,象征着蒙古族人民悠久的历史传统与风土人情;《亮丽内蒙古―青城圣地》中对呼和浩特大召寺佛殿内龙雕、壁画和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的细致拍摄,表达了呼和浩特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

(三)在审美中的情感表达

《亮丽内蒙古》很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在《亮丽内蒙古―为内蒙古喝彩》中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了一个总体的概括拍摄,其中也着重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风情,传达出内蒙古地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亮丽内蒙古―用公益点亮你心中的明灯》则是通过在内蒙古各个城市拍摄一系列“敬老爱老”主题的公益宣传片,向观众传达一种无论工作多么辛苦、生活多么坚辛,家里永远有一盏灯为你而亮的情感,既树立媒体的责任意识,又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亮丽内蒙古―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对内蒙古边疆驻守战士不畏严寒把守在国境线上的工作和生活记录,展现了中国军人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也感染着观众传达出满满敬佩之情。

音乐在渲染情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特有的节奏感,会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观众的情绪起伏。《亮丽内蒙古》在配乐上多贴近画面节奏,在展现城市概况的宣传片上多采用具有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突出城市的风貌与气势;在展示各城市宗教文化和民族景观的宣传片上多采用不同群体的人声合唱或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歌、呼麦和马头琴弹奏,展现民族风情和本土特色;在展现内蒙古地区自然景观的宣传片上多采用风声、水声和虫鸣鸟叫之音,使观众有心旷神怡之感。

四、结语

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亮丽内蒙古》是迄今为止做的比较完善的城市宣传片系列,从审美层面、拍摄手法、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都拿捏的比较到位,对外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让其它地区的观众对内蒙古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内蒙古地区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蓉、王藤、高炜.内蒙古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现状分析[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5.

[2]黄慧敏.内蒙古旅游形象传播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2011.

[3]王雨佳.基于符号学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媒介形象建构―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5.

[4]刘溪.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画面与主题价值分析[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3.

[5]李曼.从城市宣传片看国家形象的审美构建[D].江苏:江苏师范大学,2014.

[6]范颖睿.内蒙古区域形象宣传片浅议[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7]刁溯.城市形象宣髌的创作特点与传播价值研究[D].江苏:南京艺术学院,2014.

[8]曹蕾.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影响下的内蒙古城市雕塑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09.

[9]刘庶.中国城市宣传片的创意与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创新

新媒体作为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新型媒体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方式也更加广泛化与新奇化,如目前我们常见的数字杂志、网络、手机媒体,等等。新媒体以其自身的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推广方便快捷等绝对优势在现代传媒中占据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目前要数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推广与传播最为火热。我们知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他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正确引导舆论。当今社会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占据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技术不断运用于医疗、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不但提高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效率,同时也对受众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作用。就目前的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宠儿,从小的生活环境都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长时间下与网络接触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思维模式更加超前化与灵活化,在教育领域,就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以传播值得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各大高校的主要课程之一,不管是院校的高低,还是不同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公共必修课程,它与一般的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有所不同,偏重理论指导性。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思想与道德的培养,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下,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不断地涌入,在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的环境中,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加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一)课堂形式简单化,内容呆板化使同学们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内容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在课堂教学当中更多的是老师在讲台之上不断地单向讲述,而学生在讲台之下很容易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更有甚者干脆睡觉、玩手机或逃课,另外这一课程多数情况之下属于公共课程,一般一位教师会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每节课也会是多个班级一起上,所以在高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以上现象屡见不鲜,当面临期末考试时,多数老师会为同学画出重点考察内容,之后同学们就会对此内容死记硬背。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教师逐渐养成只要学生在平时表现不错或考试态度良好的情况之下就会给予通过的习惯,而学生养成对老师过分依赖的心态,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二)网络各色信息不断挑战学生的道德底线

新媒体一般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而发挥着它的主要传播作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双向互动性,在新媒体中,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可以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在对他人发表的信息之下还可以发挥自我的评论作用,新媒体的这一优势给予受众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信息的失真现象严重,不少人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或不断最求个性化,他们会做出一些非常规的行为,如近两年,在网络之上红极一时的典型代表人物“郭美美”“干露露”等,他们的行为在网络之上曝光之后除了引来舆论的谴责之外,还使得不少在校大学生争相模仿,甚至有人会将自己的不雅照片或视频公布于网络之上,这一行为需要承受舆论带来的无形压力,甚至会使自身误入歧途,对自身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巨大的挑战。

另外,现在多数学生会通过网络来对社会各界的信息加以认识与了解,而网络之上的不少信息都未经证实,有些甚至带有个人的偏激情绪,而大学生自身的判断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误导,最终导致网络报道与课堂教学的矛盾性,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综上所述,网络时代下的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严重的弊端,针对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其作为重点分析内容,合理运用新媒体的有利一面,尽量减少网络信息为学生自身与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思路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全部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一改从前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与死板,利用多媒体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仅仅只是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内容的筛选以及教学个性化的表现还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创新型思路,

(一)将网络典型性新闻事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上,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上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述课本之上的内容,学生很难全身心地进入到认真听讲的状态,而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间点引入一些近期网络之上的热点新闻事件,这一事件的提出也可以交由学生来完成,学生可以自由讲述自己近期关注的网络新闻事件,并对其发表自身的简单看法,老师同时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对同一事件不同看法的提出,学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出他们自身对网络事件的整体分析思路,当学生发表完意见老师应当给予积极的鼓励,同时对于网络之上的各类新闻事件,教师要具备客观、全面的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疑问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应当出示充分的理由予以证明。

如针对2014年再网络之上沸沸扬扬的“李天一事件”,其中涉及各加媒体的报道,同时也不乏受众的不同评论,面对各界的众说纷纭,作为在校大学生又该如何看待整个事件,是理性地分析事件的方方面面,还是盲目评定一个人的好与坏。在这里老师可以先让同学对此展开讨论,然后再根据同学们的观点给予纠正与补充,并对这一事例作出理性的分析,以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对待任何网络事件。可以说任何事件都会涉及到人性与社会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之上引入网络新闻事件,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其一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是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而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网络新闻事件的整体思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学生能够快速认清事件的本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与敏感性,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网络推广平台的有效利用――以微信为例

根据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特点开发并构建相应的专业化资源库是新媒体时代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对微信、微博等存在很强的一来心理,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会翻看手机之上的动态,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各推广平台对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有效传播,就学生总在刷新的微信为例,微信功能所具有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可以瞬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群体作为微信的忠实用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信无疑成为了良好的文化传播载体,使知识教育与娱乐互动融为一体,最终的教学效果要远比传统的老师单向传播的教育方式要好得多。具体可以通过发起群聊,随时与特定好友发起群聊,对话题展开充分讨论,在传统的课堂之上,如果老师就某一问题让台下的同学谈谈自身看法,能够举手积极回答的同学微乎其微,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出自于学生内心对面对面交流这一方式的抵触与恐惧;还可以通过朋友圈信息的分享,这一功能与QQ空间类似,但微信的朋友圈形式更加多样化,视频与图片等上传更加简单、快速。就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如果只是仅仅靠老师将知识与道理直接地讲述给学生,学生很难领悟到现实的教育意义。老师不防在微信之上多多分享一些关于思想政治的有趣故事或视频,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得到学生的更多关注,通过感人的文字故事或视频演绎,反而能够让学生沉下心来去反省自身,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同时老师也会在无形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对自己的课程更感兴趣。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将此信息进行无限分享,使其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院校可创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站或论坛

各大院校在坚持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之上,也要重点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根据自身院校的发展特色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或相关论坛,在这里学生与老师可以针对某一历史政治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不存在角色的高低,更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你有思想或建设性的意见都可以提出。

如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易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这一社区内集结了BBS、SNS、博客、微博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主要包括新闻、通讯录、校园应用、博客、微博、相册、互动社区、论坛、掌上易班等多个板块。通过该网站,各大高校辅导员、教师、学生可随时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实现丰富资源的积极共享。易班可以说是教育领域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所进行的一次创新型尝试,具有明确的受众定位,使社区话题更具针对性,不但为老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行业交流平台,更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良好学习交流机会。无论是虚拟班级的设置还与互动,还是个人主页的管理与完善,都是对学生自身思想与品德的锻炼与考验,如果多数人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遵守网站的各项规定,并自我约束,就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这一虚拟社区的创建在无形之中为高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并具实践性的思想政治课程。

三、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能够充分、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来引导教学成为了当前院校的重点研究任务,作为院校要积极地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网络交流平台;作为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对学生做出引导;作为学生个人,需要重点培养自身对网络事件的高度敏感性与理性判断力,使网络成为学习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受网络所控。

【参考文献】

[1]廖和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学.2011,7.

[2]余双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位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发展趋势 应用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高度发达。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视频、文字、动画为一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有利于促进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所以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工业、农业、医疗行业,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1 多媒体技术概念以及特点

1.1 多媒体技术概念

多媒体技术是上个世纪九十年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集合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本等信息,并同计算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电子技术、心理学、教育学、信息学、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和技术,通过软件和硬件将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链接,从而形成一个交互式的系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改变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学习方式,促进社会的进步。多媒体的文字一般采用文字编辑软件生产文本文件,或者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生成图形文字。多媒体的图像一般指的是gif、jip、bmp、tif、tga等格式的静态图片。为了便于传输和存储,还可以通过压缩软件将图像压缩。多媒体的动画分帧动画和矢量动画。帧动画通过多个画面描述动作,其原理与传统原理一样。矢量动画则在单画面中展示整个动画过程中,例如常见的flas。图形一般是通过应用软件将其生成矢量化图形,这种图形的体积小。音频主要有mp3、wav、mid等格式,mp3是压缩的音频文件,而后两者是数字化的音频文件。视频指的是动态图像,主要有avi电影文件以及压缩的mpg视频文件。

1.2 多媒体特点

多媒体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 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能与计算机其他各类媒体信息进行交互。比如银行大厅设置的取号机,取号机就能实现用户与总机互动,用户得到排队等相关信息。不仅降低了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降低银行的管理成本。

1.2.2 多样性

随着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并且突破了原有的图像和语音的限制。

1.2.3 集成性

通过计算机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多媒体信息。

1.2.4 实时性

多媒体分布系统将计算机的交互性、电视真实性和通信分布性等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能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媒体信息.

1.2.5 协同性

不同的媒体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将不同媒体有效的组织起来,相互配合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1.3 多媒体技术分类

多媒体技术由感知、展示、存储、传输等几个部分构成。感知主要是帮助用户对计算机图形、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整体的感知;展示是用户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和处理相关的数据信息,一般都是通过打印机、计算机显示屏和键盘组成;存储指的是通过计算机后台处理相关的数据信息,并将数据信息存入到硬盘、光盘等媒体设备中;传输指的是计算机使用者将数据信息传输给客户。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就开始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已经远远落后于教育事业,所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通过多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l学生学习兴趣。

(2)物理、化学等学科有很多实验课程,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实验过程演示出来,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为一体,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不仅是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技术,而且还是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的应用基础。地理信息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相关的设备组成,用来支持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地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存储和建模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虽然看起来是计算机技术系统,但是其实它是由若干个相关的子系统构成,比如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结构直接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硬件功能的发挥。

2.3 多媒体技术在通信系统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有实时性、集成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通信领域。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步处理文本、视频等信息的能力,提高通信系统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打破了通信技术地域上的限制,让通信系统更加完善,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地服务。

2.4 多媒体技术在监控系统的应用

多媒体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和共享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监控领域,多媒体的图像处理、声音处理、查询等功能应用在监控系统的报警系统中,改变了传统的模拟报警系统,让监控系统广泛应用在银行、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中,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监控系统管理人员立即能发现,并及时将情况上报给上一级的领导或者公安机关,让他们尽快做出反应,杜绝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监控系统还能将图像画面存储到警报系统中,便于后期管理人员进行查询和检索,为公安机关的破案提供一定的帮助。

2.5 多媒体技术在医疗影像系统应用

通过多媒体技术,如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射线摄影DR等技术,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分析,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和治方案。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建立了医疗诊断系统。CR利用IP板记录X线的强弱变化,利用激光技术将IP板的潜影信号传输给计算机成像。CR技术对骨结构,关节软骨及软组织的显示优势明显;易于显示纵膈结构,如血管和气管;对肺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传统X线成像;在观察肠管积气、气腹和结石等含钙病变优于传统X线成像;用于胃肠双对比造影在显示胃小区,微小病变和肠粘膜皱襞上,优于传统X线成像。

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 流媒体技术

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如果传输数据信息量大则与网络传输环境发生冲突,所以无法实现大数据信息的传输。而流媒体技术则可能改变传统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流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这种数据传输方式的好处在于即便数据信息接收者没有接收到完整的数据信息,那么系统也能一边接收信息一边处理已经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这种处理方式解决了传统媒体信息传输限制的弊病。

3.2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虚拟现实技术中

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近年来发展的热点技术,国内外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大力研发虚拟现实技术。其实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与多媒体技术息息相关。它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模拟仿真、显示系统等技术和设备,通过模拟仿真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一个真实的三维图像操作环节,为用户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并通过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与虚拟世界相互作用的三维交互界面。虚拟现实技术将不同的技术和学科进行了整合,研究难度大,但是具有广阔的市场,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比如美国谷歌公司,推出了虚拟现实眼镜,配套虚拟现实眼镜以后,使用者会将观察到平面图像变成立体图像,所看到的物体会随着佩戴者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并让使用者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城市规划、军事演习、医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3.3 智能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快速运算能力,用交互式的方式弥补了计算机智能方面的不足。随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会逐渐朝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计算机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和输入、图形的识别和理解等多项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多媒体与人的交互性。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限制被打破。以网络为代表的通信技术给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对大众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严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新媒体研究,2015(15):49-49,44.

[2]王玲,刘乃荣,索颖,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前景趋势与应用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24-24.

[3]王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5(06):66-67.

[4]董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25-26.

[5]白连红,徐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J].通讯世界,2016(15):121-122.

[6]祁贝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南方农机,2016(z1):59-59.

[7]陈逸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6):179-180.

[8]张洁.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J].通讯世界,2015(09):63-64.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素养;自我调整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9-02

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使得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它与传统的媒体所不同的是它能够比较及时、快速的传递信息,它拥有丰富的资源,是一种“多感官”媒介形式,并且它可以让受众方便的进行互动和交流。因此,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其媒介素养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网络的利弊一直以来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如何正确的利用好网络就显得极其重要。大学生又是一个依赖网络的群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加强。在目前的网络传播实践中,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剽窃侵权多、有害信息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曾说,网络传播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对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大学生而言则更是需要引起其重视。因此,网络传播需要一种社会责任意识,要有很高的职业修养。对于我们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以后可能会从事媒体这个行业,因此,这也是新闻传播应当遵循的一项工作原则。

一、网络素养的含义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在1933年首先由英国文化学者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出版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里率先提出。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媒介”到解读、批判媒介、认同、运用媒介的过程[1]。由此也得出了关于媒介素养含义的较为认同的观点: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而网络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组成部分,因而可以据此概括为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它是人的基本素养中应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 。网络素养应该包括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一)网络媒体及其内容的发展现状

当网络媒体裹挟着巨资汹涌而来之时,我们的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网络各种媒体的发展,包括社交网络和社交工具的兴起和流行,使得受众在对媒体信息的选择上有了更为方便的途径。网络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以自己独特的优越性为大众所喜欢,他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受众提供鲜活的资料和素材,能够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近些年来,各个门户网站的建立和发展也使得网络媒体愈来愈丰富,像新浪、腾讯、搜狐等网站,新媒体的技术也不断的成熟,使用网络媒体的消费者也愈发的增多。过去人们看报读书的时间已经向网络转移,手机用户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机的使用,使得大家接触网络的频率更高。然而,像所有的媒体一样,网络也不例外的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的弊的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并弥漫着整个网络世界,使得人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正确的和可信的,很多时候根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

许多时候,各种不良信息也会占据着网络,影响着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的迅速普及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广泛存在,人肉搜索虽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它使得现在这个社会变得已经没有个人隐私可言。像是“虐猫案”,网民们已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隐私,一味的要找出“真凶”,但是,这一后果造成了该夫妇被社会指责,无法走出家门。同时,黑客的攻击等也使得人们的信息很难保密,加之各种实名制网站对客户信息资料的收集,几乎每个受众的信息都会“公之于众”,暴露在大家的面前,也难免给人们造成生活上的困扰。

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虽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应该拥有的民事行为能力,但是他们分析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没有很完善,处在“象牙塔”中的他们有时对现实的世界未免想的过于简单,对信息的接受也有一定的盲目性,社会阅历少,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更应该加以谨慎和防范。

(二)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武汉大学罗以澄教授指出,他们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是优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主力军。正在发展中的我国社会的中上阶层,主要从在校大学生中产生,第二,他们是大多数传统大众传媒将来的、潜在的目标受众。第三,他们是新兴网络媒体的核心受众[2]。

对大众媒介的认知,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层面。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其影响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传媒对青年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在它是影响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的因素。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他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目前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新闻媒介的作用和功能。他们认为媒介的主要作用是“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社会公共舆论机关”,这一点与新闻传播的规律也是相符合的。与此同时,也会发现大学生对媒体的接触层面上,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最长,而报纸和广播等过去大学生依赖的媒体现在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虽然电视和报纸仍然属于大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体,但是敌不过网络。

表1 大学生媒介接触动机

因此,对大学生媒介的认知袁军曾经得出以下类似的结论[4]:1.大学生对媒介的功能和角色的认知与新闻传播理论相一致,但是也不乏有判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的发生,遇到虚假的问题,部分学生仍旧不能很及时准确的判定信息的真伪。2.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与认知之间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学生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目的,但是在进行媒介接触之后,他们却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的行为对象。3.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和认知行为大多是自发的,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大学生在校学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的调查显示,仅有8.02%的大学生经常学习,从未学习的占29.91%,偶尔学习的占62.07%,也就是说,90%以上的学生偶尔或者是从未学习过媒介素养的课程。

三、大学生自我认知和接触的调整

在改革开放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全球化与商业化浪潮席卷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使得大学生,这个接触媒介较多的群体,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抉择,因此加强网络的自我认知和接触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全社会应该共同致力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大学里的教师而言,传授学生关于媒介的素养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大学生可以针对媒介素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区分不同的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对网络媒体形成一种客观的认识。同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传播媒介不是“镜子式”的简单再现社会现实,相反,媒介信息的呈现过程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人”,包括记者/编辑、政府等的影响。

另外,我们大学生自己更要深刻的认清这样一个事实,不是所有的媒介信息对我们都是有利的,尤其是网络以其快速的传播方式传递给我们的也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对媒介信息的这样一种判断和评估能力。但是大学生对这一信息的分辨、筛选、利用能力不强,无论是什么样的信息,有时候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是否接受。要想少受“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这“四大公害[5]”的影响,大学生就必须得提高自己对于美丑善恶和真假虚实的分辨能力以及迅速识别各类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

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和被动的接受信息,网络的互动性给予了他们很大的自主和自觉性去参与到这样一个社会生活当中去。现在的大学生们任何一个人都有信息的能力,像传统的大众传媒一样。但是,我们也知道,信息一旦,就会在网络上引起一种反响,同时就会有人参与到这样一种互动中来。一旦有虚假信息,就会对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把关人,不要或者是散布一些虚假抑或者是谣言类的信息。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因此我们如果想真正的从中获得利益,我们就必须学会“为我所用”的本领。例如,我们知道,网络扫描式的阅读方式,再加上其飞快的更新速度都不利于受众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养成,长期面对大众媒介的大学生会逐渐形成“浅阅读”的习惯。而这种“浅阅读”的习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虽然他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某种心灵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一种慰藉,但是我们并没有形成一种深思考的能力,因此,学会利用网络目前来讲是一件比较紧急的事情。

社会的发展是令人难以琢磨的,它的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因此,大学生想要利用好网络,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素养,还需社会/学校和自己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 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勇,王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 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