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5 15:30:31
导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61-03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阈,利用社会科学出现的新工具、新视角展开研究,例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位等,这些研究对于丰富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耗费人财物资源的经济行为,需要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系统分析,由此就出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趋向——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研究。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可以发现,题目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论文共有26篇,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绩效内涵、绩效特点、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整体上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略显不足,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正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研究已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并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会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焦点。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较少。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体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作状态及其目标实现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取得体现出较强的过程性,这种过程性通常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的多重影响,既表现为积极的、基础性的方面,也表现为消极的、制约性的方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实现过程体现出复杂多元的特征。消除和弱化消极层面的影响,提高和增强积极层面的作用,需要构建一定的机制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管理。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的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过程,内外环境因素不同程度地产生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与绩效取得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的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过程涉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形式、类型和内容复杂多变,使得绩效取得规律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如何有效把握绩效取得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绩效最优化,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的规律。
2.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内容。各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环境因素都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既是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目标和任务的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研究,能够更好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内容,明确绩效过程内容各层面之间的内在关系,增强对绩效过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利用水平。
3.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体系。现有的绩效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评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略显忽视。实际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这就需要突出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管理,通过构建教育绩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水平。
4.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的视阈。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研究、系统论研究、有效性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现有的研究仍然不能够适应和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研究正好契合了现有形势的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的概念特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评价标准; 实质性评价; 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56-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在理论领域,不少学者从观念、目标、内容、模式、途径、功能、机制等方面对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在实践领域,尽管人们一直在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问题,但主要是依据社会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进而得出结论。也有一些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进行评价提出质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仅凭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或者是当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定,有些影响要在学生毕业后甚至在其一生中的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婚姻家庭生活领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并试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确立一个评价标准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从概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界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方法、对象、内容和本质,其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是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吻合度。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卓有成效的,能得到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否则,只能得到消极的、否定的评价。
在实效性评价中,评价标准处于中心地位,无论是评价体系的确立还是具体的评价过程都离不开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否可能,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质性评价,确立科学的、理性的评价标准。二是动态性评价,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性评价是指依据科学理性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涉及到三个要素:评价标准、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的尺度和基准;预期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显性效果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现实的可测、可感、可知的效果和变化。在这三者之中,评价标准是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是否契合的依据和根本。实质性评价要求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这一标准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变动不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评价是指依据动态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隐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隐性效果是与显性效果相对的一个概念,隐性效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潜在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人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或显性或隐性,有的影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表现出来,有的影响虽在眼前没有明显体现,但却伴随学生一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实质性评价强调了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重在当下,而动态性评价则突显了评价标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面向未来。实质性评价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即刻效应,而动态性评价则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恒久生命力。实质性评价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是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动态性评价的前提,没有实质性标准,动态性评价是不可靠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动态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开放式评价,若只有实质性评价而不进行动态性评价,则不符合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机械性的、封闭性的评价归根到底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只有将二者辩证、合理地交融,才能形成一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只有确立了科学理性而又动态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才有可能性,割裂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出科学而可信的评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综合性标准
1.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首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学效果,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重任。因此,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在确立评价标准时首先要确立政治标准。大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三个“必须”,即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信仰;必须真学、真懂、真信,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毕生之奋斗目标。政治标准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这三个方面的政治标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生的要求。
2.知识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还必须确立知识标准,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把握程度。理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不仅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且自身也是一门科学。自创立以来,就以其自身恒久的理论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的理论家和学者,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马克思都有大量的追随者,他们倾其一生,学习、研究、发展理论,为理论永葆青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理论是科学,其内容具有科学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有一个知识层面的考量标准。如果对理论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去认真学习理论课教材内容,不去读经典、读原著,深入学习原汁原味的著作,那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真学了,才能谈得上对的认同和信奉,才能真正以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是多样的,其中,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传授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并掌握理论知识。应该说,知识标准是富有理性和科学性的标准,具有可测性。即使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知识的考量仍是必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知识标准主要是看他们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程度,对教材体系内容的掌握情况,对经典著作掌握的程度。当然,知识的掌握不是全部,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还要确立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
3.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以知识标准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又高于知识标准。知识标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力标准则是要回答怎么做,即如何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能力标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知识背景与思维水平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学会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学会在价值多样性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学会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力;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等”。[1]根据这一理解,学生的能力包括理解力、分辨力、选择力、平衡力、协调力、竞争力等,另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能力既可以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也可能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活、与人交往等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能力标准是实质性评价标准和动态性评价标准的辩证统一,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4.品德标准
品德标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的核心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借助课堂教学、网络、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培养、锻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最终以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呈现的活动。品德标准是内在的,个体优秀的品质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在个体的行为习惯中得以表现。
对于大学生的品德评价,可以从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即公共生活、职业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维度,对大学生在这三大领域中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则主要涉及社会公德、恋爱道德、家庭美德等层面,也可以从道德所涉及的几类关系来进行评价。一般来说,道德主要涉及四类关系,即人和超自然存在物(如上帝)、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应地,主要有宗教道德、自然道德、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宗教道德是一种特殊领域的道德,关乎人对上帝是否讲道德,就是调整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是无神论的,因此,宗教道德我们不予讨论。个体道德主要是调整个人同自身的关系,涉及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良心和信念。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心和内心信念,就是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恶。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是道德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贯穿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最多的两大领域。自然道德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讨论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否存在伦理关系,如果存在,人对自然伦理义务的道德根据何在,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人类是否要承担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等问题。社会道德则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人们应该如何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合乎道德地对待他人。
由此,我们既可以以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也可以以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评价,从而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
5.心理健康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必须确立心理健康标准。保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在大学,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学生走到一起,环境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对校园的冲击以及青年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身心特点和规律,都使得大学生成为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内隐性、长期性、危险性的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不经意的一根导火索也许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求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既要考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情况,也要考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定。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结果,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心理健康群体、心理亚健康群体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分类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抓好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握住重点人群,跟踪了解他们的思想轨迹,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郁,走进阳光。
6.行为标准
行为习惯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政治方向的引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的保持,最后都要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诸多评价标准最终是在行为中得到了统一。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慎独克己”、“内圣外王”的修身方法最终也都是把道德修养的落脚点放在行为上。评价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考察该校学生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仅有理论认知是不够的,还要看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在重大事件面前所能采取的行动。能力、品质和行为是内在统一的,能力和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前提,道德行为则是能力和品质的外在体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再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标准也是一个动态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行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它的显现是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滞后性、渐进性。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与师生交往、恋爱交友、参加社会实践等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对毕业后的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体现在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毕生力量,而这更为根本。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品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六大评价标准,每一种标准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发展的、动态的,体现了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的统一。这六大标准彼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体系。这一评价标准体系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61-64.
本文通过叙述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的深刻内涵,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主要方向,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从而实现人本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的深刻内涵
第一,何为人本旨归中的“人”。在人本旨归的概念中,这个“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并非完全是同一概念,这里所指的人,更重要的是在强调具有独立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个体,是指具有发展能力的“人”。对于人的认识,既要以相对性的眼光去看待,又要以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因为这里的“人”相对于其他的个体,具有其个性,是其他个体无法取代的,并且,人在社会中是不断发展的,在不断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对于人本旨归中的“人”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第二,如何理解人本旨归中的“本”“旨”“归”。人本旨归中的“本”的含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根本、基础等含义,结合人本旨归整个词语的意思可以推测,这里的本,指的是人的本源和基础。而人本旨归中的“旨”有主旨、意义的意思,结合人本旨归整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将其理解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而人本旨归中“归”的含义则是指归宿、回归的意思,结合人本旨归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的最终归宿。那么,人本旨归这个词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归宿。第三,人本旨归的实际内涵。从整体角度来理解,人本旨归的实际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将人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归宿,不仅要实现人文关怀,更要保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从而促进彼此的不断发展。二是指将人作为一切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将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三是指以人为本,从人自身出发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生的价值,而这些反过来又满足人自身的需求。可见,人本旨归是满足人实现自身价值需求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认识论意义。所谓认识论,指的就是人在对于某项事物进行认识时,需要摒弃主观的臆断,从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而人本旨归研究的认识论意义就在于,它从客观的角度对人自身进行正确的认识,强调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就是要将对人的认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肯定自我及他人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前景,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帮助他人发展,形成正确的自我发展观念。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价值论意义。价值论所指的就是对于某一事物的存在价值的客观认识。人本旨归研究的价值论意义就在于,能够站在人的角度上,客观地认识人存在的价值,并发掘人更大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就是为了能够将人的客观价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人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断发展自身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人本旨归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手段,正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还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构建进行科学的结合,使两者之间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化,并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完美契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人本旨归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观念
其一,人本旨归理念的深刻含义。人自身的发展性,使得人能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改变其思想观念,形成更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教育的力量仅仅是一种外力,人自身的发展还是要立足于人的本身。也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人,尊重人的个体意愿,促进人自身价值的不断发展,使人在社会中的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实现人自身的价值而得到思想上的满足。因此,人本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在改造人,更重要的是在发展人,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人本旨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生活实践。人自身的一切活动都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人只要存在于社会中,就要不断地进行生活实践。那么,对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离不开生活实践。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着的主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地位依旧不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就是强调了在人本旨归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并且依赖于生活实践。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将大学生塑造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正确的人才。
(三)人本旨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其一,转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人本旨归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以往以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主体的观念,学生成了教育工作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则发挥着指导与辅助的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大学生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接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变教育的主体,是人本旨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观体现,也是当代教育事业改革的内在需求。其二,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道理,更要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也是人本旨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多道理学生都明白,但其在思想上却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付出的情感还不够。而运用情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站在他人及社会整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让大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能够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正是回归到了人本旨归的最初目标和最终理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将大学生作为主体,以认识人本旨归为基本出发点,认识到人本旨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旨归研究的意义。并且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旨归理念将不断地被深化,形成更为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将大学生培养成思想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优良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作者:刘炜 单位: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成立.人本观照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2).
[2]王金宝.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虞崇胜.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5).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载体 校园网络建设 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实际简要分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校园网络作为有效载体的可行性,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校园网络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
一、校园网络作为有效载体的可行性
“载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2.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概念进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概念,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校园网络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有利条件,采取可操作的举措,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网站建设
教育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化、即时性的特征,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手段的有机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建设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高质量主题教育网站。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载体如一些理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仍然是不能取代的,仍需发挥其主渠道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其教育效果大大降低了。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从小伴随着影音和图片长大,对他们而言,丰富的图片、形象的影像再配以生动的声音的吸引力远大于课堂上单纯的说理教育。
2.加强校园网络互动式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单向性的以灌输式教育橹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收效不大。教育者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网上互动,建立QQ群、教师博客、微博、微信等,使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之中;另外,将内容积极向上的视频、讲座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络,建立论坛。该论坛让学生通过留言讨论,学生自己的留言可以通过截图等手段留存,作为学生参与某项活动的依据,由论坛版主负责帖子的筛选;同时,利用校园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灵活性等特点,抓好虚拟社区建设,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表达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3.把传统的、网下的教育方式引入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交流方式不但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1)校园网络里思想信息交流轻松、自由、全面、及时,可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网络双方的平等性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了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大学生更容易接收;(2)网络辩论赛,学校可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时事热点设置辩题,辩论视频同步在网上直播,其他学生通过网上发帖子参与辩论,他们的投票结果决定辩论赛的胜负方。这样就把传统辩论赛学生们只作为观众,被动的接受教育的现状,转变为更多的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自我探索、自我辩驳、自我熏陶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3)网络在空间、时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有益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探索网上党校、团校和形势政策课教育活动,增加受众面,使更多的学生受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认识并且使用校园网络这一载体,实现校园网络的可监控性和可管理性
正如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潘雁飞副教授在《网络传播的现状与趋势》里所言,由于网络的多元化和超文本链接的广容性,网络传播也具有双刃性。“校园网络中如果存在一些未经遴选和滤化的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大学生的认知,使其在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发生歪曲。”因此,作为载体应用者的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校园网络技术,紧跟时代步伐,熟悉网络文化,提高自己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进行校园网络的建设。同时高校也应该培养选拔高素质的网站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实现校园网络的可监控性和可管理性。
三、结语
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校园网络获取信息,借助校园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校园BBS、校园博客、互动教学空间等网络媒介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校园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园网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校园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产生消极的影响。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要注重根据实际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校园网络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机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定义
目前,教育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之所以形成一个固定的定义,这不仅与学者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有关,还与学者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理解有关。在研究视角方面,候惠君学者认为:“学生的工作机制是指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基础,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的活动结构、操作方法的体系。”张崇生从长效机制的研究视角来给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定义,他认为应该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性、结构性、实时性和协调性,张崇生认为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非常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方面,好多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结合。两者在实施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定义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张敏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以及科学和合理的工作机制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学者石其在他的著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过程性、动态性和系统性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目前,学者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的界定方面,在“物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第一,高校在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时候,总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往往重点研究的是整个高校,这样的弊端就是只把教育者作为整个主体,研究的比较片面。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只是从高校的角度理解教育机制的运作,更重要的是要大学生自己理解教育机制的整体运行。第二,两者在主体上也有差异,教育者和管理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是大学生,充当着教育机制中的客体。但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中,大学生是整个教育机制的主体,而高校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物化”思维的方式显得特别的重要,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非正式教育和非正式管理。从上面很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论中,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定义为:在相关制度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认知、实践能力,高校各部门、团体之间应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协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要问题
1.内容残缺化
所谓的“制度内容残缺”指的是制度不完善,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没有制定制度,造成这种制度缺失主要是因为是大制度方面的缺失,也有可能是小制度方面的缺失。另外一种是只是制定了一部分制度,制定的制度不全面。这种情况就是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大制度,但是与其配套的小制度还没有制定,因此,就会导致制度不能完全实现的状况发生。国际交换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就是制度不能完全实现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全世界各地都会有大批量的交流生往世界各地交流学习,这种现象在我国也非常常见。我国的高校每年也会输送大批的人才往世界各地。一些西方国家会对一些国际交流生进行思想的转变,他们打着“民主”和“人权”的口号,扭曲大学生对思想的认识。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就应该在国际交流生出国之前,首先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何坚持自己的立场,如何捍卫祖国的尊严等。同时在他们进行交流期间,还要通过网络及时关注和纠正他们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他们的思想有不良的变化,就应该及时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矫正,促进他们身心教育的发展。目前,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还非常缺失,上面所述的那些工作具体由谁来做、怎么做,都还是一片空白。
2.制度过密化
所谓的“制度过密化”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制定的制度太过密集,不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思想去制定制度,而是为了盲目地崇拜制度而制定制度。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刚刚建立的时候,往往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很大,这不仅是因为实际情况需要这种制度,更是因为不存在更多的制度问题。因此,就会过分的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因此,就会毫无节制的制定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想以此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因此,好多学生就会对这些制度感到厌烦和逃避,或者是对这些制度胡乱的遵守,导致最后效果不佳,互相推诿的效果。最后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健康发展。
3.实际参与度不高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指的就是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这一过程当中,师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老师基本上都是给予一些原则性的指导,但是由于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主体变革的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与时代进行有效的配合和发展,不能达到新时代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4.时效性维持不长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起步较晚,我国大学生,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对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差。同时,我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研究还不是很多,“制度万能论”和“制度无用论”等现象依然还频繁出现。好多大学生都没有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行,因此,对于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好多大学生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认真学习,因此,这种活动在他们的过程中维持的时效不长。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
各个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一定要制定出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专门安排相关的人员监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在对政府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时,应从长远利益进行考虑,专门成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经济、生活和社会等很多方面。因此,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机构是保证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领导、组织、协调制度化各组成要素机制的必要条件。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以全局为重,从整个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发,一定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各个高校一定要根据上级的文件,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较的研究规律,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任务中来。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持有坚定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落后手段和陈旧方法给出了纠正。老师直接对大学生进行直接受教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模式。但是这种方法往往缺乏实际性,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没有很好的创新,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非常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到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时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要随时和学生形成互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应该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来,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所谓的高新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不再依靠传统的板书或者是口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的课堂效内容,达到生动的课堂效果。传播速度快、内容生动、形声结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
3.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和高校的种种原因,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很多的实践活动。通常教师习惯于为学生一味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从不注重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力的提升,因此,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高校培养思想政治人才的主要任务。
一是,从思想观念上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型的符合人才,要从思想上和观念上优化实践教学活动,要将实践教学放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作用。
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保障。首先,高校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高校还应该定时让教师走出去,积极学习一些企业的实践能力。其次,一定要成立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使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很好的统筹规划起来。明确实践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的硬件设施一定要到位。鼓励大学生通过媒体深入学习,收集信息,促进理性思考。
三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区分专业时,可以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方案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制定出教学体系。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实习、实验或者毕业论文中,充分利用时间,利用相关的资源研究探索。争取建设出功能强大、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通过在社会上的实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品质。假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不可获得的有利资源,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很快融入社会工作当中,还能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至今,高校一直以来很鼓励大学生能积极投入工作当中,加大实践管理力度,在这过程中,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比如,动员大学生定期参加“三下乡”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责任感。还可以引导他们到山区支教,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又为我国的教育做出了微薄的贡献。在这期间,还可以建立多种社会实践团队和项目,各个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特点,打破传统型、局限性。假期实践是大学生的财富,而且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具专业性,实践能力也会逐步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了深深地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提升,培育除了完整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只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才能充分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才能充分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及时的监督,时刻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互动,为学生及时排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充分保证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实际性。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一定要及时创新,随时开拓新的教育理念,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断改进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但是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对教育的客体进行相关的评价,这种评价和协调的过程就是在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
[3]胡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德育变革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11
[4]李正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52-02
一、高校面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很多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也有一些本来繁荣的行业开始衰败,这对大学生的专业认识冲击力较大。在开展入学教育时很多高校忽略了职业规划的内容,只是单纯的将马列主义和思想等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宣教,学生的心理并不认同该种教条班的教育模式,开始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并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知识更新上,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观念。并将在网络上的只是转化成自己的价值观,对教职工的教育观念出现抵触和叛逆。社会上很多不好的风气充斥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比如,恋爱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窦初开,处于情感的迷茫期,处理不好感情问题时容易选择逃避,这些也给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形成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先天的思想价值里也起到比较大的作用,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难点:思想价值观卓然成型,不好纠正。
(一)当今社会虽然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已经相当重视,可多数家长重视的教育方向只是成绩,对孩子的思想关注不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压力较大,很多家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思想状况。再加上很多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欲望增强,攀比之心加重,攀比的载体主要是金钱。出现拜金主义大学生和世界观歪曲的人群。云南大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就是受到虚荣心和金钱价值抬高自尊的错误思想下挥刀屠杀了自己的室友。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是家里的独子和全部希望,但因对后果的单纯认识和对责任的概念不强,致使他故意杀人。这些例子都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二在于:大学生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断层的状态,靠学校集训培养收效甚微。
(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通常身兼数职,平时繁琐之事较多,学校攀比科研成果,一味追求科研成绩,学校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学要求和大纲。只好利用以前老套的思想政治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案,依然采取纯粹的理论教育,枯燥乏味,缺乏生动,学生一般也只是应付了事,根本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只是传授到位,实效性一般采取试卷的形式检验。教师的无奈主要是来自于现在国内衡量文人的风气。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三在于:学校和教职工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深度不够,走形式主义的做法较难改进。
(三)近年来,高校的评估是生存之本,学校的很多精力都放在学校的规模扩招上,一味追求数量上的超越,忽略了入校时学生的素质,很多大学生在入校时的思想就是有一定问题的,入校后,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泛泛而谈,没有针对学生思想水平高度上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有些学生已经出现自杀或者自残的苗头,在学生当中也会引起极坏的影响,开始怀疑自己坚守多年的价值观,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拘泥于课堂宣教的形式,并没有拓展学生的课外教育,当学生有思想问题想要求助时也是奔走无门。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四在于: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仅不够,还没有切实为其提供教育平台。
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要加强高校党委、教职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以及重要性的认识。重新认识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巨大意义,把握党把思想发展作为根基发展的精髓,理解尊重教育和尊重人才的意义所在。切实认真学习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之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变学校目前的教学状态,将责任明确分工,学校主抓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工不允许再兼职其他行政职务,进行教学改革竞赛,赏罚分明,提高改革的积极性。要重视科研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祖国大的要求框架下还要有针对性的研究适合本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好套路和好模板,既有针对性又要看到实效性。
(二)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形式要改变;再次,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多研究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互联网还可以被利用作为学生课外教育的平台,学校可以专人管理网站,学生有思想疑惑时可以匿名在该网站上求助,使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可以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的得到解决。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连贯,不出现断层,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始终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要始终掌握一条主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个教学内容的首要为位置,是其他学业成败的关键和检验标准。
(三)要重新修订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国内多数高校目前主要的竞争体现在评估成绩上,学校的精力主要是放在科研成果和学校规模扩张上,很多学校不断发展新校区,学生的数量一致在攀升,录取通知工作需要好几批次,教师的业绩不是靠教学质量,而是靠莫须有的科研成果,且多数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不强。入学时只是看学生的笔试成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一向得不到重视,建议高校应该将心理评估作为入学标准之一。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标准也主要是靠一张考试卷评定和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验收不仅要靠笔试成绩还要靠平时的德育成绩。
(四)学校要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提供好的平台。学校要严格要求教职工认真准备每一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教务处及时评定,督促教师进行大纲和教学改革,对于好的教学建议和要求及时进行讨论采纳支持。增加学校图书馆关于德育方面的书籍,鼓励大学生提出自己的德育要求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学校、教师、大学生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对策的可行性
(一)高校都具有党支部和党委,其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传达和培训党的思想先进人员,在高校内执掌党的思想传播,其重点主要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意识的唤醒。学校有义务对高校内主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或者指示其出外进修,要体现党思想的先进性。党委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监督者,有力的监管部门会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有效验收,这个机构的存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职工的理论学习是其上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现今的高校把教师的实力看的也较为重要,更重要的是学校还有专门针对教师的能力和课程满意度做教学调查的职能部门。大学生可以及时的将教学质量反馈给学校,学校相关部门及时协调沟通积极进行责令整改和再次培训学习。目前,学校在招聘师资人才时首先考虑的是“术业有专攻”,专门招聘专业的教师。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有的已经炉火纯青。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三)教授人文、历史、考古专业的教师多数忠于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愿意很认真的去做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楷模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群人,学生从和教师的接触中就已经获益匪浅,这类教师也会带动其他教师对自己岗位的热爱。由于多年对学术的潜心研究,其知识面较宽,视野较远,而且他们最能把握时代特征和当前形势,最能分析学生的弱点也最能认清学生的优点,学校一般也能做到知人善任。
(四)互联网的发展比较迅速,多数高校的阅读室已经建立电子阅览,还有专门的网上教室,可以实现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专门自己开设论坛,探讨和学习当今形势下的新事物,学校教师可以从这上面搜索到学生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想法,老师也可以匿名发起论坛跟帖。高校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和学生共同探讨有关道德和思想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歪思想。将学生的思想引流到道德高度,提高文化素质。这些形式比较灵活还易于掌握,这些先进的形式和方法都证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的可行性。
(营口市经济技术学校,辽宁营口115002)
摘要:本文从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出发,从教育者素质能力、大学生思想信息分析、跨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剖析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强化教育者数据意识、找准着力点、创新研究范式等方面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大数据时代;数据化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0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18—02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张秀云(1970— ),女,辽宁营口人。营口市经济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大数据这一概念产生于IT领域,在几年的发展和应用中,业界对于大数据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统一的界定。目前,较受认可的即是国外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其所著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作出的界定:“大数据是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的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和机构提供科学的信息咨询,帮助企业和组织作出更加有效的决策。”[1]
目前,手机、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全面普及。通过手机和电脑来获取新闻、言论、更新心情状态等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所产生的网络信息也是海量的。可以说,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文字、照片、音频、对话等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的客观条件已十分成熟。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为全面。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通过确定有限的样本空间,来对现实问题进行定量定性研究,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在此过程中,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样本选取是否科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有限样本空间基础上所作出的教育对策也必然是有所局限的。而在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再受到样本空间的限制,所研究的样本能够涵盖全部的大学生,而样本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和完整,因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更为准确和真实。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呈现数据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大学生本人及其所作出的问卷数据,在研究结果上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难以保证真实性。而大数据研究的对象则是全部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信息数据,这是一个将实际现象转化为量化数据的过程。这些数据包含了地点、时间等多种信息,通过大数据来分析,能够准确地触摸到这些数据背后所蕴藏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情感、经历等状态信息,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混杂化。大数据时代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取大学生思想状态信息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着一些无关信息进入数据采集库,进而对分析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干扰的情况。从技术层面上讲,这些数据往往是混杂且无法消除的,是分析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者不应刻意地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相反,而是应当承认和正确看待这些无关数据的存在,并从整体角度来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与大学生思想状态、大学生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把握这些信息的本质和出现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者的素质能力面临挑战。当下,大数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需要持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等等。只有跟上了大数据快速发展变化的节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运用先进的技术在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益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措施。然而,从现实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信息素质能力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统计分析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纸质问卷调查层面上,研究方法亟待改进。
(二)大学生的思想信息分析存在滞后性。尽管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但从本质上来看,大数据的应用仍然是基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得出结论的这一研究过程来进行的,因此,使用大数据来开展研究,也同样与传统的问卷调查一样,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实效性差。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的信息分析和处理中,这种滞后性尤为凸显,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采取教育措施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降低。[3]
(三)缺乏广泛且深入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计算机、统计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来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这是一项多学科共融的系统化研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欠缺的恰恰是进行广泛且深入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从事的仍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或是基于心理学和统计学的单一性研究,在研究的层次上也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完全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提出的新要求。
三、大数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数据意识,提高教育者信息水平。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发挥主动优势,从意识上提高重视。为此,应全面了解和分析大数据本身,在理解大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大数据时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数据意识,充分意识到数据是大数据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源泉,同时充分了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所具有的多维性和全覆盖性,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能力,进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二)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信息分析的实效性。如前文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处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找准大学生思想信息采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提高信息分析的时效性。为此,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在宏观层面,要善于从网上和网下整体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分析他们的各种思想状态与各类实际事件的联系。在微观层面,要注重对大学生个体的数据积累,只有积累一定的量后,才能通过数据分析清晰地揭示个体的思想行为状况,进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撑,最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众所周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创新研究范式,不断地提高量化研究的水平。为此,需要做以下努力:一是与数据资源丰富的各个部门、媒体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借助他们的数据量大等优势,合法、合规地挖掘大学生的相关信息,为制定教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创建各个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建立长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机制,形成系统化发展;三是积极组建跨学科研究课题组,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使之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
[3]李兴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7).
一、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1.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研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首先应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涵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以分析在网络条件下的具体问题,掌握其每一基本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网络空间的虚拟不是现实的,但人们通过这一空间的情感交流是真实的,网络环境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使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
1.开放性特征
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空间,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由原来相对密闭的狭小空间扩展到全社会,大学生可以随便选择自己喜好的对象进行交流与学习,彻底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网络环境拥有开放的可共享的资源库,面向所有的网民,大学生们不仅能够及时地受到其选择对象的教育和影响,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思想与认识上传到网上,供其他的网民借鉴与分享。
2.互动性特征
网络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大众传媒,是一种多层次的传媒形式。以往的传媒形式一般都是单向的,即教育客体单向接受主体施加的影响,而网络的形式是双向互动的,作为受教育者,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受教育的内容,还可以作为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对他人的思想认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互动性是间接的,往往通过文字实现,而缺少面对面的交流。
3.自主性特征
在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因为在网络环境中主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受教育者担当信息接收者和信息者的双重身份,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化逐渐趋于非主体化。传统的管制规则在网络环境下已不适用,教育主体不是提供“说服”,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非主体化的倾向。[2]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极大地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既包括受教育者范围的夸大,也包括宣传区域的扩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信息化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3.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以提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其教育目的的实现,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互联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了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相伴的也造成了许多消极的因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以致陷入困境。
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造成冲击
2.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提出挑战
3.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三、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虽然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但我们更应冷静地看到消极的部分,正确对待网络的影响,找到问题的所在,积极地采取有项措施应对挑战,减轻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保证
第一,国家和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决策者和网络社会最有力的监督者,国家和政府应该正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肩负的责任,通过颁布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政策,保障网络社会的正常和谐运作。第二,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管理力度,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上网行为。国家和政府站在制高点,有条件有优势利用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平台。第三,加强法制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还要弘扬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
(二)学校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
首先,加强校园道德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校园网络风尚。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等加强校园思想道德宣传,宣扬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独特的校园道德,同时积极开发网上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多元兴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三)大学生自身的理性选择
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心理品德,对复杂的网络资源做出自我判断和理性选择;要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保持一致,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塑造全面的自我,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平章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8.
[摘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主渠道与主阵地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里,有利于在深化辅导员德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深化思政课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开拓新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教学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教育大辞典»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两个概念分别进行了解释,再加上道德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从目前来看,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核心点,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三个核心点虽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德育。我们有时也把“德育”叫做思想政治教育,即“大思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让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品德教育的任务是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大思政”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具体方法或模式,“大思政”描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状态。在这种应然状态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学校的全部空间,渗透到学校的全部领域。高校德育大纲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十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分工协作、团结统一的工作状态。从德育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看,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思想理论、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品德养成、行为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深刻认识与处理好“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对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负有最大责任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主渠道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除党团校承担少量的理论教育外,其余都是通过思政课教学来实现的。党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属于思政课范畴。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般被称为“小思政”。思政课,从课程名称上看,它区别于“一般课”“理论课”“思想课”“政治课”“思想理论课”“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政课”。思政课,首先是一门课,其次是一门理论课,最后是专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一门课程,这是它的课程定位。思政课专职教师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课的结构与形式为依据(由教师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对特定的对象讲授特定的内容),是在具体时间内的教室里(课堂可以延伸、扩展到教室以外)对大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即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项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是极具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
(二)主阵地
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也就是说,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主体队伍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各类教师(包括思政课专职教师)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党政工群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量。思政课兼职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时,其所从事的是主渠道工作。思政课专职教师兼任辅导员,或者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时,其所从事的是主渠道工作,在面对本班级学生时,其所从事的是主阵地工作。具有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体系中具有“双主体”属性,但要区别对待他们的主体属性。
三、认识主渠道与主阵地关系的意义
(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将“大小思政”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对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得并不准确,。他们往往只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看到了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清楚具体是怎样的联系。更为遗憾的是,不少高校的党委书记、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副书记,甚至有的思政部主任,分不清楚“大思政”和“小思政”的区别,分不清楚“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区别,一味夸大“主渠道”对“主阵地”的补充关系,把补充关系上升到对等关系、超越关系。现实中表现为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不佳的责任怪罪在思政课教师教学身上,怪罪在辅导员工作身上,以教改为名,冲淡、弱化思政课理论教学。
(二)推动两支队伍联系,优化“大小思政”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两个系统各自运行,两者基本上没有联系,或者说联系不够紧密,结果导致同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两大队伍彼此分离、互不了解,大大影响了育人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具有的理论优势,能从理论层面指导辅导员的实践工作;辅导员具有的实际工作经验,能从实践层面协助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学。将两支队伍联系在一起,优化“大小思政”师资队伍,长此以往,势必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三)深化辅导员德育工作研究,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
高校德育大纲规定的十大教育内容,无论是对辅导员个体而言,还是对辅导员集体队伍而言,要全面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了思政课教师的通力配合与协作,高校辅导员就可以在德育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有所侧重、有所突破,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
(四)深化思政课教学研究,开拓实践教学新局面
便于学生参与的诸如教学录像(或电影)、研讨、演讲、辩论、成果展示等思政课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可以视为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运用。这样就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狭义地定义为思政课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将内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努力实现知行统一。独立地研讨它的特殊性,既有利于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的探讨,也有利于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还有利于与“大思政”实践活动的结合,有利于开拓实践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