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工程概念

时间:2024-02-06 14:45:20

导语:在生态工程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工程概念

第1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工程概念;工程原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220-01

根据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和概念、原理,本文提出了利用它来改善、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策略,帮助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结合多方面的学术知识展开的的人工植树造林活动。其特点就是有目的性、科学性、秩序性。他能够通过人为的科学技术利用,改造林木环境,制造一个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仿生森林。

林业生态工程包含了对自然林业的动物、植物和人关系的各项研究,分析其中的生物关系,在人造林中投放自然生物,使其高度接近自然的林业环境,又能够在自然林业环境的基础上有效的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它的生态作用,消除或者降低自然林业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林业生态工程是介于人工造林和自然林业之间的一种人为仿生工程。通过对河流、土地、生物多样等自然因素的整顿和改造,实现生态的可持续的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等多种有利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增加这些包括资源的利用效率,林业生态工程同时还涉及很多的知识面积,他需要复合型的工程人才,不断的壮大工程人才队伍,采集我国林业资源等多种生态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他们的分布规律,找出急待改造和建设的生态林业地区,规划林业生态工程。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元素,人工制造邱林、山地、河流、平原,并选育树种,通过这一列的措施改善恶劣的生态条件。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项目,他不仅仅是为经济提供了好的环境,最重要的是它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犯下的错误,延缓地球衰老。要让林业生态工程更好的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就必须理解和掌握林业生态工程的几个基本原理。

(一)系统化原理

林业生态工程是人工制造一个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它工程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紧密相连的,就好比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林业生态工程中的植物、生物、人工设施等等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少了其中哪一项都是不可行的,都不能称之为林业生态系统。另外,它的生态理论还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结构有序。能称之为系统化的工程它的各个组成元素之间一定是有秩序的,同时界限分明。虽然说林业生态工程是一个高度仿生的人工造林工程,但是,他和自然界中的园林还是有区别的。跟自然界的园林比起来,林业生态系统内的树木、土壤、动物、水都是相对平衡的,而且这些元素之间有着很明显的界限,果林就是果林,灌木丛就是灌木从,他们之间不会交叉种植,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包括单元内的树木种植都是非常有秩序的,不想自然界中的树木是杂乱无章的,这些元素之间的生存受到人为控制,其发育和死亡非常平衡。

2、整体性。一个林业生态工程肯定是一个生态整体,各个元素之间有着恰当的比列和分工上的联系,也正是如此,它才叫做生态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各个元素之间的有着相互作用,一个功能元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功能元素的辩护,就像是蚯蚓与土壤质量相互影响一样,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土壤又是蚯蚓的饲料,他们互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二)综合性原理

在林业生态工程的环境中,每一个环境因子都是相互定量的,他们相互之间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接受人类的改变。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时,工程师会采集各个因子的数据,将它们综合起来,分析他们之间的作用能量,综合考虑每个因子部落对整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影响,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因子排列。

(三)食物链原理

林业生态工程中的食物链受生物本身的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例如植物和太阳的光合作用受太阳的影响,但是人类可以通过改变它的位置或者加盖遮荫设施改变它的光合作用,从而杀死或者减少植物上的微生物和细菌,植物再被食草动物吃掉,食草动物将其转化为粪便肥料,还给土地,也许还会被食肉动物吃掉,在此过程中人类可以根据生态平衡来保护动物不被其他动物吃掉。食物链原理的最大又是就是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林业生态工程的持久性。

(四)概念修正原理

林业生态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不会是一层不变的,在未来发展当中,生态环境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林业生态的目标和功能也要有所改变,可能是消减一部分功能、强化一部分功能,具体的改变方向要视生态环境的情况而定。因此,在漫长的环境保护道路上,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也会不断地修缮,对各个工程元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会更加的细化,甚至给他增加一些经济价值,例如种植桂皮等树木,林下种植草本中草药,养殖一些珍珠鸟、野鸡之类的动物,鸡吃食中草药,粪便当做草药生长肥料,建立一个生态循环经济系统,赋予其生态经济功能。

三、在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上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林业生态工程本身就是一个仿生态环境,所以,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一)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林业生态工程会改造一个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改造土质疏松、坡度较大的地方,总之就是改造地质灾害大的地质条件。这就可以治理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加固土层、增加植被覆盖等方式预防大的地质灾害发生,避免因为水土流失带来大的此生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加重环境问题。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二)维护生态平衡

林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肯定了它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大作用。在林业生态工程中含有比较完整食物链,通过这些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区域内实现生态平衡,把它的作用延展到更加广阔的范围,促进工程附近一带区域的生态平衡。

(三)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未来的工作难度

在林业生态工程的修正概念原理中我们得知:林业工程的各项功能和概念会随着环境的需要而改变,那么,在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道路道路上,仍然能够得到林业生态系统的帮助,另外由于修正概念原理的前瞻性,工程的建立会指向未来的生态环境状况,预防未来的环境问题,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未来的工作难度。

四、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未来发展趋势

党的十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绿色发展理念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未来的林业生态工程会逐渐的向生态环境保护靠近,发展循环的林业生态工程,逐步的发挥出各个林业元素之间的作用,把他们的作用放到最大化。

对于林业生态工程来说,未来发展就是要渗透到土地治理、河流治理、林木治理等各个方面,充分的发挥它的系统化原理、综合性原理、食物链原理和概念修正原理的特性,并且延伸出跟多的原理内容,。未来世界,人类会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开发工程技术,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会有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到这一行业当中来,改善未来的生存环境。

结语

森林是调节自然环境、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造森林,是可以很好的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所以,在未来的道路道路上,我们要从科技、人才、资金三个方面做好林业生态工程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涛; 周琼.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农业与技术,2015/06.

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问题;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在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们越来愈认识到绿色环保工作的重要性。生态策略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概念,以自然因素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降低人们对电器设备的依赖,有效解决建筑能源消耗问题。

1 建筑设计生态概念分析

将建筑设计融入生态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旨在利用自然因素来改善室内环境,比如提高室内采光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温度平衡等等,良好的生态设计,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建筑的舒适度,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生态建筑充分利用生态学知识,重在实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和新能源的应用两个目标,从而确保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就是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优化室内空间,提高建筑保温性能、通风性能以及采光度,从而取暖电器的使用以及照明设备的应用,确保建筑能耗的有效降低。随着我国非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减少,我国逐渐面临能源危机,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生态建筑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建筑环境,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以及潮汐能的利用,为建筑提供必要的能源供给,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从而有效改善建筑能源构架,缓解我国能源匮乏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一)观念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逐渐增多,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率,且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模糊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淡薄,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以及材料的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筑工程项目往往只满足于基本的居住和工作条件,以及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造成建筑能耗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量电器的使用造成供电危机,建筑工程设计观念的落后,以及成为我国建筑设计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性问题

将建筑物本身以及周围生态环境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建筑设计理念,能够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区域环境内的空气质量以及温度效果,确保社会同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建筑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但是,就目前我国工程施工设计来说,大多将建筑物当做独立的个体,以完成建筑物的施工建设最最终目标,而忽略了周围环境同建筑物之间的关联,最终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同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矛盾,难以建立有效的区域生态系统,提高人与自然联系的困难度。

(三)目标问题

就我国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来说,重在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效果,提高建筑工程的美观度,而不注重建筑工程的使用效果,不注重建筑工程的生态价值,从而使得建筑工程严重影响到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建筑重在实现人类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同生态环境的良好统一,将生态环境融入人体生活当中,以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活质量,降低人类互动对环境的破坏,促进人类社会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工程设计并没有重视这一原则,没有确立环境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最终导致环境恶化问题,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和生存。

3 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的促进方法

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建筑设计同样需要遵循生态绿色、人文环保的设计原则,降低建筑施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环境同建筑工程的有机结合,避免建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并且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研究经验所提出的机电促进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 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

首先,施工企业一定要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原则,并且要加强生态建筑概念的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视生态学知识理论的应用。首先,在建筑施工设计中要重视环保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结构的生态设计,应用滤光玻璃,提高室内光线效果的同时,减少阳光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同时,加强外墙保温技术的利用,减少外界温度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避免室内热量的扩散,使室内温度保持平衡,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减少空调等电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工程施工项目的绿化设计,即保持足够的绿化植被,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维持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建筑施工技术对环境的破坏,减少施工设备的能源消耗,减少施工材料的浪费问题。

(二) 环保材料的合理应用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环保材料的节约利用,以及可回收材料的使用,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的污染,减少工程施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工程施工材料多为有机化合物,污染性大,分解效率低,工程施工材料废弃于周围环境中,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强环保材料的应用,避免环境污染问题,且有效降低施工材料对用户身体健康的危害。

(三) 加强新能源的应用

加强新能源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缓解能源短缺现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最为理想的清洁能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加强相关设备的引入,减少建筑能耗,缓解电力企业的供电压力。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建筑项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都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对电力能源的使用,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

4 总结

建筑生态设计,是我国建筑工程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逐渐短缺,以及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建筑工程建设必须要重视生态设计策略,充分运用生态学知识,使建筑项目融入生态环境当中,减少建筑项目对环境的破坏,以生态环境调节建筑环境,从而到达减少建筑能源消耗的目的,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损失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凤,于蕾,王静静.对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01)

[2]董涧清.论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J].广东科技,2009,(10)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生态水利平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26-01

有关生态水利的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一般集中在五个方面,即水对生物影响、水坝建设、沿河地带建设、河道治理以及水污染问题。我国生态水利研究专家董哲仁先生提出的生态水工学,为后人进行生态水利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生态水利研究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 生态水利及相关概念

生态水利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及工程水利。所谓生态水利,从广义上讲,是指在可持续理论、生态经济学以及系统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同时注重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核心是通过对水资源开发同生态环境的关系、水利工程建设同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的研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所谓资源水利,是指通过对大气水、地下水及地表水等水资源本身的研究,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及优化配置,其核心是以水利工程同资源为优势,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建立节约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所谓环境水利,是指以水环境科学为理论指导,研究水同环境的关系,其核心是通过水资源开发工程的建设,实现治理污水、保护环境的目的、所谓工程水利,是指通过研究水利同工程的关系,借助工程手段来进行水害的排除及水利的兴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建立以资源功能为主的水利系统。

在生态水利四方面的内容中,工程水利同资源水利相伴相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引申与发展。环境水利是传统水利的发展,而生态水利则是水利发展的最终阶段。因此,水利的发展思路应当是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转向环境水利、生态水利。只有正确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水利的理论内涵

由于生态水利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本文主要从生态水利中的水热、水沙、水盐以及水量平衡进行简要讨论。

(1)水热平衡。由能量守恒原理可知,地表的能量收入与能量支出相等。可得能量守恒方程:

(1)

式中:H表示地表损失的能量;G表示地表获得的能量;L、E分别表示汽化潜热及蒸发水的质量;表示化学能转化能。水力平衡是进行水利开发的理论依据。水热平衡的指标为辐射干燥指数,即,式中,P表示降水量。但在实际水利工程中,考虑到地貌、土壤等的差异而地表径流量有所差异,因此一般使用更具控制意义的指标:

式中:,R-s.表示地表径流量;,P-,R-s..表示区域湿润度,可用,W-h.表示;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式中,。从上式可以看出,表示地区干旱,需要引水灌溉;表示地区湿涝,需要除涝;表示该地区干湿适宜,区域生态达到最佳。

(2)水沙平衡。所谓水沙平衡,是指河道中的泥沙达到冲淤平衡。输沙水量的计算式为:

式中:;表示多年的平均输沙量;最大含沙量的平均值。

(3)水盐平衡。区域水盐平衡用水量可表示为:

式中:;表示在划冲洗层内冲洗以前的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过多盐分所需要的水量;表示冲洗期内蒸发损失量;表示冲洗期内可利用的降雨量。

(4)水量平衡。所谓水量平衡,在任意水体任何时间段内,其收入、支出水量之间的差值必须同该水体该时间段内的蓄水量相等。水量平衡关系式为:

支出及蓄水变化量。

3 影响生态水利发展的因素

Bossel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提出的影响生态水利发展的因素共有八项,详述如下:

(1)极限需水量。指在特定的时空尺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以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及环境发展所需水量的最小值。总需水量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及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总和。

(2)水资源储量的有限性。水资源时刻处于开采与补给、消耗与恢复的动态循环过程中,这一循环过程虽然无限进行,但是水资源的存储量确实有限的。若某一时期水资源的开采量大于补给量时,则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3)水资源承载力。指在未来某一时间内,除提供社会发展及物质生活用水外,某一区域所能提供的直接或者间接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目。其代表着历史的某一发展阶段中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承载力。

(4)水环境容量。在保证水体自净化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使得水环境承载力有所提升。

(5)社会制度及经济发展。前者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后者决定了水资源的消耗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6)伦理价值观。可对水资源的公平分配产生影响。

(7)水资源工程管理体制。作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性的设施,其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系统的供水。

(8)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科技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水资源可持续性。

上述8项因素均影响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着力保证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我国发展生态水利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提出的了全新的生态水利这一概念,尽管能够促进水利开发的升级,但是由于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非常困难,实际操作中又缺乏度量标准的指导与约束,因而其概念性太强而操作性偏低。

参考文献

[1] 张龙.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孙凤博.浅议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161.

[3] 吴逸远.论生态水利规划对水文环境的积极影响[J].科技风,2015(01)154.

[4] 刘正茂,吕宪国,武海涛.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01)28-30.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护岸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城市多选址于滨水区。这是因为河流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并解决人们生活上对水的需求;而且滨水风光能让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满足。然而,由于水患危害,又使人类不断地与洪水奋争。在这期间城市护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流、防御洪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城市护岸景观也随城市护岸功能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主要有如下三个典型时期:

第一18世纪60年代以前(与自然相和谐的护岸景观)

当人类诞生后,直到伏羲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对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态度。到了神农时代,经济有所发展,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开始采取主动的姿态,创造出了“潺”与“埋”的防洪方法。‘.潺”是“以柴木奎水”,“埋,,是奎土填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植物、木和土石等天然材料进行护岸的建造。在我国,早在周代已有沟渠堤岸植树的制度。战国时,《管子》主张“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8世纪,欧洲凯尔特人和伊里利来人采用柳枝编织篱笆的技术来进行防护。秦汉以后,一直到宋元,由于人们对水的性质认识不断深人,护岸的材料使用也更加丰富。这时出现了使用树枝、林秸、石头等捆扎而成材料作为护岸的材料。这种手法在我们现代叫做“柴枕法”。到了明清,据记载的护岸有抛石、柳树护岸、山石护岸与条石护岸。尤其出众的是明代刘天和总结堤岸植柳经验,归纳为“植柳六法响。在材料应用上,由于块石取材方便与自然易融合,一直应用在护岸建造当中。

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护岸形式以自然形态为主,遵循自然河岸形式来进行的。材料也多采用自然的山石、植物等材料,因此护岸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体现了天然弯曲的河道和丰富的植物群落,护岸表现为城市景观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具有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

第二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期(人工化的护岸景观)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膨胀,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定胜天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人类处理城市生态问题的普遍观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天平发生倾斜。这一时期人类对于城市护岸也采用了强制性的措施,利用高大硬质的防护堤遏制河水的侵扰,应用紧束河腰、裁直河道等措施来争取更多的城市用地化。造成城市的护岸景观环境遭到强烈的干扰,使其生态失衡、景色单调、亲水困难,同时蓄积了更大的洪水灾害和生态灾难。

第三20世纪早期至今(城市护岸的生态景观)

久治不愈的洪水灾害和人水相隔的痛苦,使人们不断的反思。经过200多年的思索终于顿悟:“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以其无以易之。”之至理,继而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方。这一时期在欧洲率先进行生态适应性护岸的研究和实践工作。1938年德国的Seifert首先提出了亲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理论,提出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工程材料被重新应用到工程生物治理之中;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开始了真正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实践,对河流进行了自然保护与创造的尝试,被称之为重新自然化。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滨水区开发热潮,带动了城市滨水护岸景观的研究发展。20世纪70年代,瑞士、法国、奥地利、荷兰等国也在河道治理中开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局建设部的ChristainGoldi将德国的Bittmann生物护岸法丰富发展为“近自然工法”,即拆除已建的混凝土护岸,改修成柳树和自然石护岸,给鱼类等提供生存空间,把直线形河道改修为具有深渊和浅滩的蛇形弯曲的自然河道,让河流保持自然状态,这种方法在瑞士被称为NaturanheWasserbau。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在世界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的概念,即河流规划与建设应以接近天然河流为标准。之后,德国开始在自身国内进行这一概念的落实一与实践。1985年丹麦开始实施的河流复原工程。恢复原来的弯曲河道形式,在冲积平原地带进行湿地再造等。1989年美国的Mitsch和Jorgensn式探讨了生态一程的概念并定义为“为了人类社会和其自然环境两方面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兼顾生物生存的河道生态恢复作为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项目,采用了近自然工法使生态环境得以良好恢复,对河道的生态整治工程目前已经扩大到整个流域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受这观念的影响旧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仅在1991年,日本全国就有多处试验工程,在日本建设省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对于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采用植物护岸、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护岸,河段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不得已使用混凝土的护岸,也按生态型护堤法进行覆造。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日本政府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办法,使流经城市河流两岸重新草木葱笼。堤坝不再用水泥板修造,而是改用天然石块铺砌,还给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

第5篇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低碳建筑;管理

1基于生态城市理念之下的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回首发现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被污染破坏,严重的危害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工程建设对资源的消耗极为庞大,工地造成的扬尘现象也愈加的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筑工程应该以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为基础,重视生态建设,而不能只顾及建筑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要在生态城市这一框架下考虑城市化建筑工程的改进,促进低碳建筑建成落地,形成完善健全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实行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就是要将低碳建筑的整个工程建设纳入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多方资源和力量共同促进低碳建筑创新发展,形成规模化效应,让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并重视低碳建筑的发展。低碳环保的建筑工程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数量,保护周边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促进新理念设计规划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能促进行业内环保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活跃了建筑材料市场,更加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理念的践行。

2如何从建筑工程实现低碳发展

要顺利和有力推进建筑工程向低碳方向发展,就必须从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各个具体环节入手,促使细节处率先垂范,进而促进整个工程建设与低碳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在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参考施工现场周边环境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策略,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参考现有的环保建筑材料,评估其可靠性和施工使用的可行性,大胆使用新式环保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可以促进材料再利用的使用模式产生。在低碳建筑工程建设理念确定后,在施工中要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做好施工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减少能源损耗,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3强化生态城市理念之下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策略

3.1以低碳建筑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市

要进一步强化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可以将低碳建筑工程的建设管理统一起来,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为建设生态城市,将低碳建筑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低碳施工方式、低碳材料研发应用、树立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同时还需要政府保护环境的政策约束,完善关于低碳建筑的法律法规。生态城市除了要做好园林绿化工程之外,还要防治污染源,而低碳建筑如果可以替代传统的建筑工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压力,节省大量建筑工程环保资金。

3.2制定符合生态城市理念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低碳建筑的施工方案与所要达到的标准与传统建筑有很大的不同,为了防止标准不统一带来的管理混乱问题,要制定合理并适应现阶段低碳建筑的规格和标准,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杜绝表里不一,对外宣称低碳,实际根本不符合低碳的基本标准的现象。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评定标准也要逐步完善统一,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就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低碳建筑可以根据行业内的具体情况,结合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制定行业内共同遵守的统一标准规范,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建筑企业能够清晰的了解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称之为低碳建筑,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让更多的企业在合理公平的环境中向低碳建筑靠拢。

3.3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低碳建筑在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已有多年,不仅提出了很多低碳建筑的概念和理念,而且很多理念都已经成为现实,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低碳建筑管理的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就需要充分的了解国外的先进建设经验,既然将低碳建筑的发展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来抓,以达到以点带面的目标,就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为低碳建筑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能量,注重外来经验与本土国情的有效结合,走最合适的发展道路。

3.4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并为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低碳建筑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可以通过完善技术水平,更新思想观念就可以实现的,但是在对其理念推广落实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和保护。国家的法律具备强制性和权威性,低碳建筑在行业内的规范发展离不开法律框架的约束和管制,建筑企业也需要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保障低碳建筑施工技术和环保材料技术的有序推进和发展,相应的机制才能在一个正确框架内得以逐步的完善和优化。

4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越发重视。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沉重压力。为了减轻城市建筑给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就必须在行业内强调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但是地毯建筑管理的落实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实现,既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生态、低碳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社会大众对低碳建筑技术的认可和支持,建筑企业自身也应将保护环境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主动了解和掌握低碳建筑的相关核心技术,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德利,陈通.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关联互促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河道;规划;规划设计;设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59-1

生态河道规划的概念在1930年代德国的野溪治理工程中逐渐成形后,于欧洲的应用历史已近70余年,因而得以拥有足堪各国学习仿效的成果与经验。[1]在当前多数人对生态河道规划仅止于模糊认知的情况下,我国位处工程第一线的实务人员对其规划、设计无不感到手足无措。[2]因此,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并针对其规划设计流程进行说明,以提供更清晰的生态河道规划的概念。

1 生态河道前期规划

前期规划成果应包括使用与功能需求计划、合理计划期程及整体工程概估经费等。因此,前期规划必须至少完成下列事项:

1.1 问题与需求

前期规划最可能由公共部门执行。当配合政策推动需要(配合其他上位计划)、民众陈请、或日常巡守发现问题时,必须透过进一步的分析,了解问题的成因及其严重程度,再判断根据项目进行处理的必要性。然而,因为各地区的社区型态、产业、环境组成,及土地利用需求差异极大,在工程规划初,必定面临解决问题优先顺序难题。因此在完成理想图描绘后,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构想与概念。配合民众的再教育,使其确实感受到,判断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是建立在各项问题皆已受到平等而缜密探讨,未有偏颇的前提下所决议。

1.2 前置调查作业

为详实了解问题本质,进而判断解决办法,需透过前置调查作业执行。除基本的理化因子调查及生态调查外,还需进一步与地方居民互动沟通。主要目的在于让民众了解问题概况、整合民众的想法与看法,并获取地方性的文史资料。

2 生态河道综合规划

在确认现况问题的项目处理后,开始搜集规划前必要信息,包括地理环境特质、地方文史特质、生态环境状况与变迁,及民意等,使规划工作中进行决策所需资料尽可能充裕无虞,并对规划区内物理、化学、生物、时间轴及人等面向做全盘式的了解。

综合规划服务费用,得以建造费用百分比法或服务成本加公费法编拟预算。采建造费用百分比法者,应依机关委托技术服务厂商评选及计费办法附表所定费率为拟编预算上限,机关得于预算范围内,制定必要服务费率;以服务成本加公费法推估者,得以所推估实需费用,编拟服务费用预算。且应视技术服务类别、性质、规模、工作范围或工作期限等,就服务成本加公费法、建造费用百分比法、按月、按日或按时计酬法及总包价法或单价计算法等4种方式,选择符合需要者,明订于契约中。因为生态河道规划执行常面临建造费用百分比法或总包价法办理,难以确实预估合理费率或费用的情况,建议应以服务成本加公费法办理。综合规划可以以先期规划结果为基础,评选具有专业资格规划设计的服务厂商,并提出实质规划、设计成果及经费概算等。具体流程包括以下方面:

2.1 信息整合

分析综合规划应对规划区内外限制条件(如法规、潜在性天然弱点)及基地潜力与特色(可发挥、着力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判断。因此必须根据基地环境生物系统分析,及利用与传统工程差异性分析,判断适宜的工程策略,并进行民意沟通,使民众充分了解问题成因与影响程度、计划目标,尤其应听取民众愿景,以供未来设计参考依据。此阶段中,务必全力建立民众生态意识,此步骤将成为能否应用生态河道规划的重要关键。经过信息的整合、分析与评估后,即能决定考虑生态河道规划以外工程技术需要性,甚至可决议不采用任何工程施工,而改采其他非工程性替代方案。替代方案考虑在生态河道规划过程中落实,此为基于生态环境伦理与保育价值观所衍生的最大突破。

2.2 生态河道规划范畴界定

这一步骤需寻求最优处理方式,一般而言改善环境品质的经营管理工程,最常见的有下列4种:复育(restor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改善(enhancement),以及创造(creation)。[3]上述不同程度整治方法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视工程目的与目标以及现实中所能获得的环境资料进行判断。

2.3 规划方案确立

在整合并确认生态、景观以及安全的重点考虑后,需选定计划绩效指标,以检讨执行成效与目标达成率。规划阶段需举办公听会说明、沟通规划方案,协助民众选择最理想方案,再根据民意回馈与修改后定案,并依据环境与生态信息建立(生态)评鉴计划。

因而,生态河道规划在进入细部设计前,需先完成前期规划与综合规划。其主要功能系将规划阶段的努力及各方具体形成共识影像化,供细部设计的配置基础。同时,需确保必要的安全性,并考虑水质、生态、景观、亲水、形态学时,保护目标与对象设定便成了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美)克雷格·S.坎贝尔(CraigS.Campbell),(美)迈克尔·H.奥格登(MichaelH.Ogden)著,吴晓芙译.湿地与景观[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 低碳环保 可持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绿色低碳概念越发受到重视。低碳环保概念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的显著标签,园林景观设计和管理当中也已经渐渐融入一系列的低碳环保概念。低碳型园林景观是目前全球较为流行的一种园林景观发展趋势,这种园林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和谐,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降低了环境成本,同时得到更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1 目前我国园林景观中非低碳情况概述

1.1 高碳材料应用较为普遍

低碳环保概念园林景观需要在设计环节就降低碳排放量,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在设计时注意选择低碳材料。现阶段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并没有能够认识到低碳材料的长效化作用,缺乏低碳概念,导致园林景观建设施工中过多使用了高碳材料,导致建设成品的碳排放超标。

1.2 园林施工作业碳排放超标

在园林施工作业时,施工作业人员缺乏低碳环保的意识,很少注意碳排放量的问题,在施工中为了更加方便、省力,增加使用了一部分机械设备,而这些高能耗的机械设备无疑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噪音污染等问题也同样突出。

1.3 园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

园林景观建设过程当中会产生一部分包括渣土、包装物等的废弃材料,这些建筑施工的废弃物,也是导致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碳排放超标的重要原因。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废弃物处理时,更多的是采用随意丢弃的方式,而没有能够按照低碳环保理念的要求,去科学合理处置废弃物,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一部分废弃物还会飘落到其他地方,即影响了景观的美观效果,同样也导致一部分可回收废弃物被浪费。可以说,在园林景观建设当中废弃物处置不当的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2 低碳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选择后期养护成本相对低的材料

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养护工作中注重选择低养护成本的材料是低碳环保概念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当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环保材料的价格相对合理,而且具备了能耗低、使用年限长、低污染的优点。在园林景观养护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养护的低成本化。

2.2 选择低碳材料

选择低碳材料是落实低碳环保概念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建设中融入低碳环保概念,本质上是要解决好减少碳排放的问题。选择低碳材料将是有效降低园林景观碳排放的关键。从长期发展来看,只有从建设环节着手将低碳材料作为主要材料,才能更好地降低后期园林景观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废气。

2.3 有效降低施工作业的碳排放

有效降低施工作业的碳排放需要从施工作业的方式和方法选择上去加以考虑。大型高耗能机械是园林景观施工中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尽可能减少大型高耗能机械的使用,如果确实需要,就需要有效压缩使用时间,进而减少碳排放总量,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4 合理科学处理建设施工废弃物

园林景观建设施工中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而对诸如渣土、包装物、污水等作业垃圾的处理上,想要落实低碳环保概念,就要做好分类。将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分类处理,进而做好循环利用。

2.5 绿植搭配更加合理化

绿植搭配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各种绿色植物都具有碳汇集的作用和能力。只有合理搭配绿植,才能更好地发挥绿植的环保作用,实现绿植在局部区域发挥吸碳放氧功能。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使用吸碳能力强的绿植,进而确保园林景观中低碳环保概念的体现。

3 低碳园林景观规划策略

3.1 有效处理低碳型园林建设与精品园林建设之间的关系

建设低碳园林与建设精品园林之间,从理论上讲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措施得当的话,完全能够将二者融合。建设低碳型园林景观应该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而同样建设精品园林又得以建设低碳型园林为基础条件,这样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同样也可以实现低碳环保目标,最终形成低碳与精品建设之间的结合。

3.2 低碳型园林建设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由于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园林景观能源消耗最大的部分就是照明设备了,如果能够将可再生能源应用到园林景观的日常运行当中,那么将有效突出低碳可持续的概念。风能、太阳能都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完全可以应用到园林建设中,进而使园林景观建设持续低碳化。

3.3 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的开发建设必然会改变原有生态环境,低碳环保概念的引入,就要求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低碳建设的措施,符合低碳环保概念。

4 结语

将低碳环保概念引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当中,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客观要求,为了能够实现低碳环保化的园林景观建设,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研究低碳环保型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将低碳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当中,最终推动园林景观建设走向绿色化、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马婕婷.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J].中国园林,2011(01).

[2]王淑华.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0(12).

[3]张琴.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型与方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

第9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 关于“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的理解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环境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目前学术上用的比较多的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的称谓主要应用在欧美国家,在我国也有应用。而生态修复的叫法主要应用在日本和我国。关于“生态修复”一词,近年来也不时见诸文献报道,它和“生态恢复”一词十分相近,有时互相通用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修复”一词,带有修理、整治、补偿使之回归原来状态的意思,带有更强的人为措施促进的含义。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水利部提出治水新思路,把“生态修复”概念引进水土流失治理领域,表明了人们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认识逐渐从保水保土的层次提高到了生态学层次。

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有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生态改建(Ecological Renewal)、生态改良(Ecological Reclamation)等。虽然在涵义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使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持续利用。

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以生态恢复为目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辅以人工调控能力的作用,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标志着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应符合中国的土壤侵蚀面积广、类型多、强度大,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等国情。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很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如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严峻。水土流失治理的对象是水土流失区,也就是生态系统的退化区。依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应该从满足系统的功能、结构的恢复和改善并使之能自我维持的三方面要求上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结构的改善、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促进群落进展演替;采取措施加快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才能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3.1 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丘陵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耕地面积1.33 亿hm2,其中有坡耕地4667 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5%。在山区丘陵区,坡耕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场所。

退化坡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a 以上、5~8a、3~5a。一般坡度小于20°的坡地可修建成水平梯田;坡度小于10°的也可通过水土保持耕作措施,达到控制土壤侵蚀的目的。另外,对于坡度更大的坡地(>20°),就需建立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就是在同一地块上相间种植农作物和林木(含经济林木和草),包括配置在缓坡耕地上的水流调节林带、生物地埂(生物坝、生物篱),配置在梯田地埂的梯田地坎防护林及坡地农林(草)复合工程。水流调节林带能够分散、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渗透,变地表径流为土内径流,阻截从坡地上部带来的降雨径流。多条林带可以做到层层拦蓄径流,达到减流沉沙,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3.2 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①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弯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②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

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 左右。

3.3 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植被恢复对于矿山生态恢复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这种生物措施必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早日见效。开采前严格规划弃土场、尾矿坝。根据矿场范围内地形特点以及矿种、蕴藏量、开采方式等规划弃土场。弃土场必须先设置拦沙坝(挡土墙),以控制植被恢复前水土流失。拦砂坝应根据弃土场地形以及每年弃土量而逐年加固加高。同时弃土场周围要修防洪沟。尾矿坝必须纳入整个工程预算之内,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以减少对下游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危害。护坡护岸工程。矿区采场台阶、边坡以及公路等附属工程的边坡,应全部规划护坡工程,以防止采场及公路等出现滑坡、崩塌。同时矿区下游河道也要对河坝、河堤等加固、加高,经常清理河床淤积的泥沙石,以防洪水冲毁堤坝、农田、公路、桥梁、房屋等。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途径

4.1 “封禁”法―――生态自然修复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如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还草、调整用地结构,以电代燃料、发展沼气、生态移民等,这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4.2 “封禁+补种”法―――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

通常选择植物群落演替中的先锋物种,它有较强的抗逆性、较强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如南方的马尾松、杨梅、沿海风沙区的木麻黄等,以此迅速形成利于植被进展演替的小气候和生物环境。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4.3 “果―牧―沼、草―牧―沼”法―――人工强化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