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6 14:45:22
导语:在智慧课堂教学课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课堂教学,体会
一、突出基础,防止死记硬背结论
任何复杂的物理问题是由若干个简单的物理问题综合而成, 此我们在传播学生最基础的物理知识时,不能简单地是传播结论,而应该偏重讲述该结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的物理思维方法。例如在讲“透镜”一节时,如果只简单地介绍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么学生会误认“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一定是会聚的。而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束一定是发散的而不会会聚”。这样子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会聚”和“发散”的含义。如果我们在讲述时,运用课本上分析方法,把凸透镜视作许多个小三棱镜,并提问:三棱镜对射入其侧面的光有什么作用?再由此来解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并由光路可逆推出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光轴射出,问:平行光会不会会聚一点呢?这样水到渠成的引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是与入射光线比较而言的。所以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可能是发散光束,这样逐步深入,让学生理解记忆,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得多这样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知识的印象比死记硬背深得多。
二、突出实验,防止向学生硬灌结论,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
一位真正的教师不是在于直接给学生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要认识和寻求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时,在提出实验目的后,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实验电路,确定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然后分组由学生动手操作,经过学生观察、记录、讨论,让他们从中分析得出欧姆定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来全部表演。通过这种形成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得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联系,防止知识孤立和对立,注重知识的灵活性。
在解物理习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一道电学基本习题为例:有一只弧光灯,正常工作时电压为40伏,电阻是8欧,要把它插入电压是110伏的电路两端,应串联一只多大的电阻才能正常工作?这是一道电学基本掌握的问题,在初学时,大多数学生是先求出L灯→R总→RX=R总-R灯的思路获解。解完后,问学生还有别的解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串联电路特点,最后学生做出如下解法:U灯/R灯=UX/RX得出RX。这样利用一题多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突出联系,防止知识的孤立,注重知识的系统和迁移。
在物理教学中,同一概念的物理习题题型变化多,但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例在讲解浮力习题时,举出一例题:池中水面上有一装着石头的小船,若把船中石头抛道池中,问:池中水面高度如何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石头被抛前后状态中船和石头受的总浮力变化后,再运用阿基米德定律由学生得出V排情况说明池中水面略有下降后再将此题进行多种变化:①若盆中漂浮一只铁碗,把其投入水底,则盆中水面将怎样变化?②若盆中漂浮一冰块,则冰块融化后水面如何变化?③若冰块中原来已有木块漂浮在水中呢?若漂有铁块呢?这样一题多变,突出知识间联系和迁移,使学生能理解问题的本质。
一、会用亲切的姿态语言,规范学生认真听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部分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或做小动作,或走神……然而每当有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时候,我们又不能停下课来专门批评教育他,这样既伤到了学生的自尊,又影响教学的正常进度。此时,我就试着利用亲切的姿态语言来适时提醒学生,每当学生在课上走神时,我自然地来到他的身边,面带微笑,自己先做一个双手平放于胸前、抬头挺胸的姿势,并用亲切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善意提醒学生要坐端正、集中精神听讲了,这时孩子们就会向我投来同样灿烂的笑容,似乎在告诉我:“老师,谢谢您的提醒!”小小的一个动作,不仅能规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的行为,更能增进师生间的友谊,作用可大了!
二、善用幽默的口头用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幽默而风趣的教师用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它既能给教学增添活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平时讲解课文的时候,一堂课过半,有部分学生就开始按捺不住了,而正当他们要开小差、做小动作时,我便会幽默地说:“小唐,你又在想着周末吃肯德基了吧!瞧你那陶醉的样子,老师都羡慕极了。”同学们一听便开怀大笑,小唐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立即集中思想。就在这样轻松自在而又不经意中,省去了我和学生之间面红耳赤的争论,又能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幽默的语言不能哗众取宠,浮于表面,而是要切实有效地从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欲望着手,促使学生养成以主人翁的心态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好习惯。
三、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用语,有助解决教学重难点
著名主持人朱军所主持的节目《艺术人生》深受观众喜爱,究其原因除了他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他在主持节目时的语言十分风趣灵活,紧紧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其实我们在上语文课时也可以尝试一番。当讲到教材的重难点处时,可放慢语速,加重语气;当讲到疑难之处时,要提高声调,拖长尾音;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要有意变换声调,压低嗓门……
例如在教学《九色鹿》时,课文中九色鹿不仅长得极为漂亮,而且善良勇敢,乐于助人,完全是正义的化身,学生对她崇拜至极。而调达却是个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小人,学生对他极为反感。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时,我故意用不同的语调朗读“千恩万谢”“见利忘义”“恩将仇报”三个成语,学生对他变坏的经过便一目了然了。在整体感悟文中人物的不同角色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及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入而又直观地加以体会。
四、利用鼓励性的课堂评价用语,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任何时候学生总是喜欢听表扬的话,与其批评学生让他们反感,倒不如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因为积极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更是他们改正缺点、健康成长的依据。
例如:当学生自信心不足时,我们要学会呵护和鼓励他们,简单一句“老师相信你! 你能行”“慢慢来,不要有负担”。 此时哪怕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丝诚恳的微笑,都能鼓舞学生,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当课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犹豫不决,不敢回答时,一句“放心陈述你的观点,老师支持你,并为你把关”。学生便会卸下心理防线畅所欲言,同时也避免了教学的冷场……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原来老师不经意间的鼓励居然成了学生进步的助长剂。那么,我们何不时常用赏识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呢?这也正好验证了名人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100―01
华东师大崔允t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又是一种课堂教学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理答行为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着先天缺陷,在课堂教学时,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有更大的耐心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教师运用智慧的理答,才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重视理答行为,充分尊重学生
理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理答行为,要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加法”时,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群小猪左边有7只,右边有3只,其中白猪有6只,黑猪有4只,问总共有几只小猪?问题刚给出就有一名学生举手表示是20只,列式为:7+3+6+4=20。我夸他的反应真快,但并没有评价正误,而是讲了一个故事:一家庭有爸爸、妈妈和孩子3口人,还养了1只猫和1条狗,问这家有几口人?这名学生刚要说是5,犹豫了一下说是3,由此也就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了。在这里我没有直接评价学生回答的对错,而是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让他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
二、避免理答忌讳,正确评价学生
理答是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评价得当,学生才能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身体存在缺陷,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教师要尽量多鼓励、表扬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理答的忌讳,给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理答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学习“认识角”时,有一个判断题目是“同一个角,边长越长则角的度数越大。”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对的,也有学生持不同意见。在说理由的时候,一个学生的解释是边长越长,开口就越大,所以角的度数就越大。我及时肯定其勇于发言的精神,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的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重温角的概念,并用自己手中的三角板与学生手中的三角尺作对应角的比较。由此学生明白了正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的偏差我不仅没有批评,还表扬他发言的积极性,引发了辩论的开始,学生不仅更深刻地认识角,而且还提高了发言的积极性。
三、活用理答策略,关注学生发展
关键词:思考;氛围;话题;方法;张力
我们的语文课堂怎么了,孩子们一上语文课都不会思考,都不用思考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会相信,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但与教育现实差距太大。现实状况是大部分老师都不在思考,怎能带动学生思考,怎能奢望培养出会思考的学生?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思考,找到语文教学回家的“路”,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考起来。
一、营造氛围,教会学生思考之基础。
1.充分预设,给学生思考空间。
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需要老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充分预设。试想一下,如果一位老师在走进课堂前都没有思考过整堂课的教学思路,那他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不可能会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只有经过执教老师的深思熟虑,充分预设,课堂上才能闪现思维的火花。
2.放慢节奏,给学生思考时间。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一堂课就四十分钟,这也要讲,那也要讲,来不及呀,哪容得学生多思考,哪有多余的时间给他们交流。但我们的老师对自己是毫不吝啬的,滔滔不绝。不妨放慢教学节奏,让孩子们慢慢思考,思维力的训练大部分来源于我们的课堂,而知识的获得还有许多途径。记住,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你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3.适时鼓励,给学生思考动力。
紧张压抑的环境下学生是不会思考的,老师亲切的微笑,循循善诱的引导,适当的鼓励,都给学生不小的思考动力。学生的已有思维能力差异很大,思考结果当然也是千差万别。课堂上,我们要经常留意那些学习困难生,对于他们,哪怕是错误的思考也是一大进步。
二、话题意识,教会学生思考之源头。
1.文本拓展点。
文本拓展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涉及,但如何寻找最佳拓展点作为话题是门学问。话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话题太深奥,学生理解不了。找到合适的文本拓展点就像找到了一只无形的手,抓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思维点,抽茧剥丝,推波助澜,掀起学生的思维运动。比如教学《恐龙》一文,课堂精讲省出大量时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运用学到的方法,帮自己最喜欢的恐龙设计动物名片。这样的话题对学生来说,是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样的拓展训练贴近学生,让学生学习语言、实践语言,一举多得。
2.文本矛盾点。
语文课堂,学生懂的不要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要讲,这听起来很悬。也许,抓住文本矛盾点,我们就能做到这最悬的境界。例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首先让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感受对大黑骡子那亲人般的爱,再揭示他做出的一个坚定的决定:杀大黑骡子。显然,这在课文中是一个大大的矛盾,在学生心中形成心结。此时此刻,他们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强烈地想要解开这个心结。在探究矛盾根源的本性驱使下,学生的思维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前所未有的冲击。
3.生本紧密联系点。
生本紧密联系点,即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这样的话题最能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处于思维亢奋状态。就拿我们的低年级师识字教学环节来说,孩子们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会迸发出不可估量的思维火花。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汉字,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充满趣味。看到“泉”会想到看到过的泉水是雪白雪白的;看到“品”会想到三张嘴一起品尝……找到生本紧密联系点,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我们会看到学生的精彩。
三、方法意识,教会学生思考之钥匙。
1.引导质疑,提有价值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确实,我们现在课堂中让学生质疑越来越普遍,但可惜的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让学生知道怎样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质疑:1.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2.法布尔是什么国家的人?3.法布尔的衣袋里为什么总是装满昆虫?4.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也可以用“法布尔”为题?……显然前面两个问题即使智力一般的学生也能在预习中解决,没有必要提出来,而后面的两个问题相对来说是经过深思熟练的。在这样的不断分析整理中,学生才能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2. 学会聚焦,抓关键字词。
我们的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体现句式特点的字词,我们称之为关键字词。这些关键字词是学生理解的拐杖,但许多学生还是不会用这根“拐杖”,可能是我们老师没有系统指导的缘故。这里列举几种情况:描写人物语句聚焦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物体语句,聚焦物体的颜色、形态;描写景色语句,往往聚焦那些美美的词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摸到找重点词语的门道,形成所谓的“语感”,也渐渐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3.举一反三,打破思维定式。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兴趣 意志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92-0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等于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果从广义理解就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抱负、情感、意志、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因素,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观察的事物、记忆的东西、想象的对象、思考的问题、注意的客体等,有了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以及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性格,才会赋予智力活动以积极性,从而使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给学生最大的信任,树立其学习信心
自信心其实就是自己对实现个人理想以及目标的坚信程度。它具体表现在当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这个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合理的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我们每个人只有真正的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起进取的勇气,才能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而信任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与赞许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所以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讽刺挖苦他们,而是多观察、多了解他们。如果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及时进行表扬,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当我发现学生生答错或不会答我提出的问题时,此时我决不会对他们恶言批评,或挖苦讽刺他们,而是及时对他们启发,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或者是接近正确的答案,下次再提问时,如果该生能积极地回答,我会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在教学中,我经常勉励我的学生: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无不打上心境的烙印”。在课堂上若师生都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活跃,知识的摄入量就多。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行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影响课堂效率。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用丰富情感,创设出和谐而又轻松的课堂气氛。当课堂上富有情感色彩时,就能激起学生的相应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教材。教师在授课时,若可以措词很准确、语言生动有趣、描绘极其形象、动作很有趣、表情很丰富,一定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物理知识,还可以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叙述时,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内容精心的设计,要注意到语言抑扬顿挫、感情的运用等技巧,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求动、求生、求趣、求异、求新的这些心理特点,把课堂讲授内容精心组织以及设计,把书本知识以及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出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我让学生用力打自己的课桌,随着“啪”的一声,伴随着是很多人发出的“好痛”,于是,我马上提出:你打了课桌,你怎么会痛啊?很多人马上意识到他们在打课桌的同时,课桌也给了他们的手一个力。实验后,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道理。
教师其实还能运用诙谐机智、风趣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使课堂生动有趣。这样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心理进行自我调整,使上课心情变得很愉悦,巧妙地用风趣的语言点拨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可以深深地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老师,使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讲到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时,我会这样说:它的模样就像以前一度流行过的女士的反翘发型,很多人听了后笑了,很快就记住了,效果很好。
三、展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获取知识,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育理论家有很多兴趣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的阐述。记得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假如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必然会扼杀掉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充分说明了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物理学理论的推出,必须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有的课堂开头做演示实验,利用其直观性,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引入“好奇”、“求知”的境地,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自觉性。例如学习《简单的磁现象》一课,师可演示“能在竖直纸板上飞的鸟”。具体做法是:用纸片剪一小鸟(可预先涂上颜色)。用透明胶布将一小铁片“绑”在小鸟未涂颜色的一面,小鸟就做好了,然后用一磁铁在一硬纸板的另一面可使小鸟在竖直硬纸板上“飞来飞去”,为讲“什么是磁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初中学生,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讲物理历史上的趣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将机械运动时,先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故事,顺便提出问题:“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个本领呢?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物理学家为榜样,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就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实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从而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各种困难,而要克服掉这些困难,必须靠坚强的意志来支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的事例展示给学生。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学生接触了力后,就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物理学史中还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 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人的学习与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集思广益,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有效办法,同时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真正的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兴趣 提高 心理素质 能力
作文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作文中的审题、立意、构思、表达、修改等一切系列的行为活动,都有多种心理因素(诸如思维、情感、兴趣、意志、能力等)的参与。比如在作文中学生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欲望和积极的情感,都会使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动机,激励学生完成作文过程的。因此,这些心理因素对作文过程的启动、定向、维持、强化和调节等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三十年的作文教学,使我感到在多种心理因素作用中,兴趣是完成作文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完成作文过程中起着启动作用。因此,兴趣是提高学生作文心理素质和能力的首要。
在我刚刚步入讲台的几年中,由于缺乏作文教学经验,作文课上,往往出现许多消极怠惰现象: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能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想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写……
此情此景,使我忧心如焚,绞尽脑汁,探索如何使学生克服种种消极心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良策。十年磨一剑,终于找到了,那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视听教学为手段,切实提高小学生作文心理素质和能力。
一、运用多煤体,通过“教、扶、练、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学《闰土》一课,我多次运用投影、图片等,向学生充分展示闰土形象,学生学习起来饶有兴趣。接着,我又教给学生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写作知识,这里突出的是“教”。在教的基础上,辅导学生用口头语言仿写刻画人物的多种方法,避免“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刻画,这里突出的是“扶”。在“教、扶”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小练笔,让学生自己选择人物,从文题的拟定、中心思想的确定、写作提高等方面设计及修改定稿,最后让学生之间互相讲评,这里突出了“练”和“放”。
这样,课堂上教师“教、扶”,作文实践中,学生“练、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表达、批改、讲评等写作能力。
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促进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的“读写例话”、“基本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难悟出,“读”是写作的基础。
三、想象与写作结合,以想助写
在教学《松鼠》一课时,学生通过幼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并掌握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及用途,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自终处于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作文课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金鱼、小灰兔、小花猫、小胖猪、大公鸡、大白鹅、大山羊、大黑牛等,借助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地表达出来。
通过进一步学习和观察,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地使想象在作文过程中拓宽思路、强化情感,对作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模式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与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是思想最活跃、观念更新最快、变化交融性最强的地方,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为全面把握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笔者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范围较大的调查。从调查结果的情况分析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情况良好。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来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视。在“你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中,有42%的学生承认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是个别教师教学观念不适应需要。个别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部分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是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待加强。有的学生上课不动脑思考,有的则保留问题、心存矛盾;还有的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意义。这种状况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潮水般涌八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无不时刻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人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利益调整面前无所适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有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片面追求自我价值,过多地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成分。
二是大学生信仰出现淡漠化、边缘化倾向。多元化时代,人们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选择容易造成信仰迷失和信仰真空的状态。
三是荣辱观缺失。虽然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处于较高层面,但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困惑,特别是正确荣辱观的缺失。
四是诚信意识淡薄。如近年来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或论文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人无信不立”,诚信问题不容忽视。
三、搭建“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铸造大学生思想灵魂
长期以来,高校的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那么热心、热衷,甚至反感,是因为一些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中,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大多沿袭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教学法,导致了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必须搭建“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
(一)“1+1”教学互动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1+1”教学模式,可分三步走:第一,课题内容“1+1”,由教师“讲”和学生“查”有机结合;第二,课件组成“1+1”,让学生融入教学课件的制作;第三,讲台构成“1+1”,组织学生试讲活动。通过这种多维立体教学模式,使大学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二)课本剧表演教学模式
所谓“课本剧表演”,是指由学生根据教材的特定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的教学形式。步骤如下:(1)成立小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章节内容分配到各班,各班再成立课本剧表演小组并由组长全权负责;(2)组内分工。根据学们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编剧、导演、策划、演员、服装等责任到人,分工协作,各负其责;(3)排练准备。课本剧表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4)课堂表演;(5)效果评价。由教师和部分班干部组成的评委对课本剧表演从内容、形式到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嘉宾访谈”教学模式
“嘉宾访谈”教学就是采用电视节目中“嘉宾访谈”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课时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邀请两名学生作为“嘉宾”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应对全体同学的“答记者问”。具体步骤如下:
(1)“嘉宾”的选拔。就是在每个教学班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与意愿,提前安排一名学生作为“嘉宾”,上课时再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作为“嘉宾”。
(2)“嘉宾”备课。“嘉宾”利用课余时间,根据所选教材“专题”反复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在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和如何联系实际方面下功夫。
(3)对“嘉宾”访谈。上课时教师以“主持人”身份邀请两位“嘉宾”同时走向前台,“主持人”针对本次课提出相关的问题开始对“嘉宾”进行“访谈”交流。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这四位老师教态自然,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环节清晰且环环相扣,都是运用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教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但又各有千秋。
课例一:任老师的《生命 生命》
这节课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课件展示,作者杏林子那关节严重变形的双手,那在恶劣环境中努力生长的植物,还有那动物孕育出的新生命……一张张图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使学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例二:宁老师的《生命 生命》
这节课的亮点是“小书签”活动,老师让每位学生在上面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或者“生命因________而精彩”的句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了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三:胥老师的《生命 生命》
胥老师从课题入手,使学生知道课题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生命的可贵;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并让学生练习背诵,弥补了前两课的不足。
课例四:董老师的《生命 生命》
董老师的语言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对学生运用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这次活动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高效互助;成长共同体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在一个教师团队中,只有每位教师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在团队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合作,共同进取,才能激活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它的具体表现是:在涉及相互依赖的活动的时候,大家协调配合;在共同攻关的时候,大家能沟通信息,相互了解;在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大家能各尽所能,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发挥团队的高效合作精神,克服困难,排除阻力。教育界普遍认同学校应当是一种合作型的组织,教师的工作应当是一种合作型的团队工作。
然而近几年,由于教师个人工作量大、压力大、负担重,沟通渠道不畅,团队整体协作意识不强,教师之间出现了各自为战、人际交往淡薄、骨干教师渐感孤独、年轻教师思想波动的现象。由此,导致了教师们工作效率低,学校整体英语教育教学成效不显著的状况。
因此,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个最终目标,我们要依托教师团队的高效互助,打造一支让和谐共处成为风气,让精诚合作成为品位,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让低耗高效成为追求的教师成长共同体。
首先,搭建学习平台
1.阅读滋养
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可以提升修养,触类旁通,旁征博引。为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校积极倡导“浸润书香”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依托学科专业理论沙龙研修、经典导读、美文共赏、教学随笔交流、读书笔记展示等特色活动,营造团队合作读书的文化氛围,激发教师阅读教育书刊,让教师在阅读中了解前沿动态,开拓学术视野,感悟名师智慧,厚实理论积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个人素养,增强文化底蕴。
2.名师指引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摩他人之法以自强。”创设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走近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采,听到学术水平较高的报告、参与优质课例的研究,洞悉前沿动态,领悟教改的新理念。精选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现场感受专家教学语言的魅力,领略师生间的精彩互动以及教学细节中流露的教学智慧。同时,注重二次培训的推广。让参训教师采用专题讲座、学习交流或汇报课等形式把自己所学,所思在组内与老师们分享,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达到“一人学习,众人受益”的效果。
第二,搭建合作平台
1.合理搭配,互补中平衡
一是老中青教师的搭配,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与做事细致的优势和青年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特点;二是不同性格的教师的搭配,借助不同性格的个体在认知风格、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丰富团体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丰富教师的思维方式;三是不同水平的教师的搭配,突出高水平的教师在合作中的示范引导与指导的作用,提高整个团体的工作效率,促进一般水平教师的迅速成长。
2.梯队合作,分层中优化
通过讲座、漫谈、对话等互动形式,在交流和碰撞中启发教师的思维、积聚教师的智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加快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使不同阶段的老师都在原有的领域中有所提升――新教师快速入格,青年教师形成教育风格,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推陈出新。在实践中,重在抓实梯队教师学、读、看、磨、写等系列活动,学:聆听专家的讲座,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读:精读教育书籍。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技巧;看:观看名师讲座、名师课堂实录,或学习周边或本校名师的现场教学,领略专家的智慧,严谨与幽默;磨:团队磨课,从方案的设计、教案的拟定,到模式的提炼,汇聚群体智慧,磨出优质课;写:勤动笔,撰写教学随想,及时梳理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第三,搭建教研,教学平台
1.听课评课,行为改进
采用学科领导推门听课、预约听课或集体会课等形式加强对薄弱教师或薄弱班级的临堂诊断与点课的频率。通过这些形式的听课抓实对常态课的管理。强化教研组长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辐射与示范作用,形成以校级领导、教导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团队,深入课堂,发现的问题,分析“病因”,开出“处方”,督促整改。
2.课例研究,舞动灵性
以“课例”为载体,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定教学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讨论,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好课堂观察,记录相关信息,结合课堂呈现情况进行深入剖析。课例研究是将问题解决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团队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以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反思、课例研究报告为主,同时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问题诊断的效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3.合作反思,启迪智慧
学习需要反思,实践也需要反思,课前需要反思,课后也需要反思。在反思中,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