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

时间:2024-02-07 14:38:57

导语: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

第1篇

一、农业科研档案的内涵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在众多的科研活动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农业方面信息材料的总称,通常有文字、图像、声像等众多表现形式,是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媒介和保存对象。农业科研档案是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因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极高的实际效用价值。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行农业科研活动、开展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通过农业科研档案,农业科技活动在进行科研研究时的各项研究成果得以很好保存,同时能够为众多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们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我国整体农业生产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农业科研档案进行充分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使用者提供完善全面的档案信息资源和专业指导,使农业生产活动能够更多地与现代科技相联系,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为国家开展各项建设事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研档案形成周期长,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

农业科研周期较长,少则3~5年,多则几十年,这其间会形成大量的不同载体的档案材料;农业科学研究大多是多部门、多单位合作,科技人?T的流动频繁,致使科研档案常处于分散状态,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

2.科技人员档案意识淡薄

部分科技人员对农业科研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意识淡薄,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不放心将科研资料的原件或第一手资料交由档案管理人员整理、管理,不积极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导致档案收集困难,难以保证农业科研档案的准确、全面、完整。

3.档案管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我院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有些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开展,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主动上门服务意识不强,下基层指导督查不够,工作热情不高,使档案工作没有搞活。

4.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档案数量会越来越多,档案保管和提供利用难度加大;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上的运用较少(目前只局限在目录的建制上),档案信息的存贮、加工、传递等方面缺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档案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对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水准的想法

1.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意识

科研档案管理存在自身特有的长期性的特质,与科研项目的申报与项目成果的申报不同,通常情况下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会立竿见影的为科研单位带来研究经费或者其他方面的奖励。因此说,在一些单位,尤其是在崭新的体制制度之下,有一部分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出现了没有得到重视与监督的问题。就连上级的检查督导部门,也很少关注科研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作为专职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位。针对此,需要科研单位加强宣传督导与教育,开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的学习,加强职工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意识。

2.健全管理体制,解决收集难的问题

根据国家《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单位的管理体制将本单位档案收交情况列入所长聘期的责任目标。同时,也作为科技人员晋职、评优、申报项目和报奖的一项硬性指标来考核,这样可极大地提高档案的收集和移交率,缓解收集难的问题。

3.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档案数量越来越大,档案载体种类越来越多。要想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就必须向着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即利用微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即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熟练操作微机的能力,又要会使用软件,将收集来的档案和库藏档案进行微机管理,使以往的低速手工操作为快捷高效的微机操作,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档案管理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确立了“城乡统筹”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主要包括: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可见,促进农业升级转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

沈阳市于洪区结合自身特点和产业基础,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积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1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于洪区列为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请示》。要求于洪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统筹城乡,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以此为契机,于洪区特开展了“于洪区农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途径,进一步推进向现代农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农业总产值、进一步加大农业投资额、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带动示范作用,以实现于洪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2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1现代农业的内涵

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三种:

现代农业解释一: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现代农业解释二:现代农业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高度发达的农业。他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

现代农业解释三: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相比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型农业、现代农业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农业、现代农业是产供销加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

3于洪区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1发展背景

于洪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西北部,地处沈阳经济区沈阜城际连接带的龙头,是实现沈阜一体化建设及沈阳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战略节点。全区总面积499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街道,总人口62.6万人。于洪区经济发展快速,GDP增长幅度列居全市第三,尤其是二产、三产总产值增长幅度明显,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集团,为于洪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农业发展计划做好了准备。

2010年,于洪区结合自身区情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和“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明确了发展农业、统筹城乡在全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2农业发展现状情况

3.2.1现状情况

近年来,于洪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区,采取多元化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总产值稳步增长,农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

于洪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注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于洪区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环际精品蔬菜水培植生产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小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专门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实验。目前,于洪区已形成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如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工厂化浮板菜生产基地、有机北虫草生产基地、设施花卉生产基地、小韩工厂化特菜生产基地等,其技术和产量均达到全省甚至全国的领先水平。

从于洪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未来趋势不难看出,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新阶段。

3.2.2现阶段发展瓶颈

经过不懈努力,于洪区的农业发展成绩显著,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全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但是,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地区,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在诸多方面尚显不足,还需进一步提升。

1)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升级

在于洪区2010年的全区生产总值中,农业仅占了6.2%,相对于工业的48.5%和三产的45.3%,农业发展明显滞后。并且,对比于二产、三产的产业增加值完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情况,农业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需要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

2)现代农业的外延度不强

现代农业的外延是指其特有属性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根据现代农业的属性,以一产为主,不断向外部拓展,形成新的产业形式。如一产向二产延伸和融合,产生了农产品加工业;一产与旅游业融合,产生了旅游农业;一产与物流配送业融合,产生了农产品物流配送业;一产与农产品出口贸易融合,产生了创汇农业;一产与材料产业融合,产生了设施农业等。

从于洪区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其类型基本上是依托现代农业的生产属性而进行的农事生产活动。虽然也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业,但多为农产品粗加工业,尚没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并且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也仅是农事企业内部的一个配套环节,并没有专业化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由此可见,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尚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其生活、生态属性还有待开发,与二产、三产的融合还有待增强,亟需建立一个完整的涵盖了上、中、下游产品的产业链条,以将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淋漓。

3)龙头农业项目集聚度不高

于洪区现有农事龙头企业68家,规模以上44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6家。从龙头农业项目的分布情况来看,一方面,龙头企业项目分布零散,无法进行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利于农事企业有效利用城市在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各龙头企业自成一家,相互之间的联系度不高,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利于现代农业上、下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农业十分优异的外部效应未得到良好的发挥。

4)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塑造

所谓品牌农业是指经营者通过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取得相应的商标权,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口碑的农业类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目前,于洪区拥有注册商标45个,涌现出“绿丰牛肉”、“波士顿生菜”、“小韩特菜”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绿丰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辽宁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辽宁省第一家牛肉出口创汇清真企业,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沈阳赛区牛肉产品唯一指定供应商。于洪区现有19个农产品获得认证,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3个。

于洪区在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市场的认知度来看,这些品牌尚未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认知,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塑造,以打开于洪区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

5)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发展较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区的研究不难发现,现代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作为其有序发展的后盾和保障。例如,荷兰沿农业产业链把各项与农业相关的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建立农业部,其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销制度完善。 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政府以服务为主导,以“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营造了良好投资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

于洪区的农业发展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缺少由政府主导的综合型的市场配套服务,如农产品的物流、销售、农业信息咨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等,制约了其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于洪区,在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市场体系的建立,以积极推进农业的升级转型。

4于洪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对接城市产业,扩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

现代农业除了其固有的生产属性外,还具备生态、生活属性,产业的外延度极高,以一产为核心,向二产、三产延伸,可衍生出多种新的农业产业形态。未来,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应与城市产业对接,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二产融合,形成专门化的农产品初、深、精加工业;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三产融合,形成农业服务业,例如农业物流、农业信贷、农业咨询、农业研发、农业培训、农产品展销、农业旅游、农业观光等。同时围绕农业发展需求,促进关联产业的成长,例如农用产品生产、包装产品生产、农业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个大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

4.2设置产业园区,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于洪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以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对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可结合龙头农业项目的分布情况,建立三大不同主题的产业园区。一是体现“以技精农”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依托陆家高新技术农业,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是区域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的培训基地。二是体现“以工强农”的有机农产品加工园区,借助无公害、无污染有机农产品的种植,主要进行有机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是集农业加工、信息、技术、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三是体现“以游延农”的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依托于洪区的种苗中心、蒲河生态廊道及蒲河温泉新市镇的建设,结合旅游服务,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憩等功能。

4.3建立市场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

借助城市优势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有序、高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借助于洪区“建设沈阳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打造沈阳国际物流港”这一契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产业,扶持农产品专业流通经济组织和具有带动能力的“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进入零售市场,例如,连锁超市、供销合作社等。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农业咨询业,包括天气预报、农资价格、期货市场行情、汇率与利率变化信息等。建立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检查。

4.4重视品牌效应,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本土品牌农产品,对于于洪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升于洪区农产品知名度、抢占市场,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于洪区的统筹城乡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于洪区可以通过实施商标富农战略,注册一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培育驰名、著名农产品商标,提升于洪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依托于洪农产品“绿色、有机、优质”的优势,挖掘文化内涵,举办主题活动,例如“于洪新型农产品之旅”、“来于洪收获健康蔬菜”,使于洪区的农产品迅速被市场认可。

5小结

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是目前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于洪区在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延伸产业广度、扩展产业形式、建立产业链条、提高农民及企业家素质、健全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等,以促进农业的迅速转型,发挥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杨世琦,孙小文,孙兆敏,杨改河.现代农业发展特征透视〔N〕,中国农学通报,2004(4)

【2】谢学军,王永清.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9,(11)

【3】蒋和平,宋莉莉.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及其借鉴〔J〕,科学与经济,2008,(2)

【4】蒋和平,崔凯.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9,(20)

【5】武文,赵长保.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DB/OL〕,2008

【6】耿前.论现代农业的特征、模式及意义〔DB/OL〕, 2009

【7】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DB/OL〕,2010

【8】王爱玲,秦向阳,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第3篇

关键词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培训模式 -01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教育培训是基础。农民教育培训,只有为农村培养、造就一大批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1-2]。作为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农广校,具有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显著优势,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正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辉南县农广校以组织实施“三项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进村”为重点,在挖掘、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辉南县农民教育培训的快速发展。

1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1.1农民教育培训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较低,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导致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大力开展与普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大批的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农业人才,才能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是摆在农广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1.2农民教育培训已成为劳动者掌握新科学技术并通过培训进行吸收和消化的关键途径

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推广需要农广校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帮助他们用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武装头脑,更新传统生产观念,提高他们接受新信息、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他们的收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肩负着了解需求、传递知识、推广技能、接受反馈、答疑解惑等重要责任。近年来,辉南县农广校对农民开展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实施了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几大培训工程,如: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工程、实用技术培训“三进村”。这几大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仍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受经费、农民时间、硬件设备等条件所限,培训时间相对较短,以1~4个月的培训居多。这些培训虽然可以使部分农民“有了点文化、懂了点技术,会了点经营”,但是这种肤浅的认识与政策中所隐含的深层次内涵相去甚远。其实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并未从根本上培养农民自发学习的能力,引导其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2创新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1)要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应该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并着力强化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等人员的培训。在技术推广与应用、生产管理与经营方面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示范户带动辐射户,辐射户影响一般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良好局面。增强农民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来[3]。

(2)培训时间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要顺应农时、季节特点,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巡回培训。如:农民冬闲、夏季挂锄时进行集中办大班培训,农忙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指导工作,拓宽受训者的范围,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地培训。

(3)进行科学调查摸底,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村、不同产业具体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培训,指导计划,并按照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所需,设置培训、指导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确保实效。

(4)聘请专家与本校教师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方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村入田”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生产实践指导,逐渐形成专家与教师、农民三方互动的培训模式。教师将广大农民对于养殖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管理技术、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农产品安全检验、植保技术等相关技术问题予以汇总,然后定期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满足广大农民对种养等技术的需求[4]。

(5)印发技术资料与发放技术光盘相结合。一方面,将专家教授技术讲座刻录成光盘,发至示范村,组织科技培训示范户和辐射户集中播放;另一方面,将技术资料发放到示范户,做到村村有技术光盘、户户有技术明白纸。

(6)材和乡土教材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编乡土教材、通俗易懂的实用科技小册子、光盘,并达到“四性一强”,即科学性、实用性、实效性、专业性,地域性强。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农民容易掌握,也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

(7)电波入户与媒体资源相结合。一是充分利用卫星小站,开办媒体专栏,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辉南县农广校通过县电视台《乡音乡情》和广播电台《快乐农家》开办专题培训栏目,将中央校的农业节目送入千家万户。二是通过各乡镇有线电视插转台,村级的“大喇叭”,村科技书屋、农民夜校等播放设施,转放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栏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受众面大、覆盖范围广、传播快捷的独特功能,努力提高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三是结合农民培训深入基层,利用农广校的电教设备播放农村实用技术,以及中央七台播放的农业科技节目,扩大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8)结合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扶持建设村科技书屋和农民夜校,方便农民借阅和学习,激发和引导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繁荣农村经济。

3小结

开展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无论在培训内容上还是在培训形式上,只有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切实符合农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实际、贴近农民,才能开展得扎实有效,有特色,事半功倍。培训中还要随时捕捉亮点,总结典型经验,不走弯路,确保培训、指导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农民培训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农广校的责任,任重道远,要常常办,时时新。

4参考文献

[1] 方喆洙.浅谈县级职业高中、农广中专搞好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J].商情,2009(29):80.

[2] 曾增河.参与式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14.

第4篇

关键词:科普示范村;新农村;建设

1建立科普示范村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适合农村生产的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地推广和普及新科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在现在农村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基层的领导干部并不重视科普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的学习意识还很欠缺等。科普工作队伍还不够强大,尤其是科普主力的队伍力量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推广。所以只有加快建立科普示范村的步伐,才能使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推进。

2建设新农村的对策

为了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应该加强对农村的科普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科普的推广体系和推广队伍;应该创建一个具有社会化的科普服务平台,以便开展各式各样的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进而可以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的科普宣传工作;还要学会利用各类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科技培训;要加大对相关工作的经费投入,改善宣传设施,为宣传科普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应该加强农村的科普队伍建设,尤其要提高那些基层的科普工作的服务能力。

3简介广西湴塘村的科普示范村建设

为了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014—2016年在广西省钦州市平吉镇湴塘村开展了“科普示范建设与示范”项目工作。2a来,该村以项目为支撑,村里建立了收集有2000多册各类科技书籍的“农家书屋”,一间可容纳200人的多媒体电教室,100多米长的科普长廊,还有其他娱乐设施。让村民在闲暇之余不出家门就能有书读,有师教,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内涵。由于湴塘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在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266.67hm2耕地得到了合理的流转,其中,“湴塘村火龙果”示范基地与50户村民采用合租共营模式,在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帮扶下,将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免费提供给社员,解决了缺火龙果优质种苗和无公害高效栽培的技术难题。2016年“湴塘村火龙果”品种新,产量高,品质优,卖像好,单火龙果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打造出了“一村一品”品牌特色。2015年,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33.33hm2“湴塘村火龙果”平均增产1000kg/667m2以上,假如以4元/kg来计算的话,每667m2地就会增收达4000元以上。如果以每年增加0.007万hm2的种植面积来算,这就会使农民增加产值高达400万元以上。为“科普示范村”的建设注入新的内涵。为湴塘村的村民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土地的合理流转,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规模代经营的步伐,有效降低了农民小作坊经营的风险。“合租共营”的科学统一的管理模式,既可降低劳动成本,还可解决附近村民劳动力就业问题,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村民还可以边劳动边学习,逐渐掌握科学种植火龙果的栽培技术,利用自已闲散田地发展种植火龙果,增加收入。2016年,科胜果蔬专业合作社另名的“湴塘村火龙果”合作社社员增加到75名,面积扩大到90hm2,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3.5%。所以说依靠科技建设新农村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4结束语

要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认真的做好农村的科普工作。政府出台更加灵活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三下”农村,不断地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帮扶农村新型合作经营组织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创建特色科技示范园区,或者开展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等,这样就能充分的整合资源,通过全民动员,促使农村的科普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进而也就能充分发挥出科普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邓筱艳 劳家喜 解华云 邹金松 单位: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第5篇

关键词 特色农业;发展对策;重庆市;云阳县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0-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建设现代化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要求[1-2]。当前,云阳县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间,如何利用区域优势,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保证农民粮增产、钱增收已成为农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该文就云阳县发展特色农业进行探讨。

1 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独特的资源条件和优良的产品品质,并且已经具有一定传统生产的基础,经过培育扶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由于特色农业具有资源环境的独特性、产品品质的优越性与经济效益的高盈利性的特征,所以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提供区域农业的比较优势,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势与经营模式发展多元经济,能促使农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正确选择。

2 云阳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不仅增加投入,减免农业税,而且加大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因而农业连续9年获得丰收,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65.4万t,人均粮食产量364 kg,农民人均收入6 570元。但是云阳农业经济发展,目前仍沿袭传统粮猪型二元经济低水平运行,农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市乃至全国平均水平,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目前全县有2 140万人口尚未脱贫,是秦巴山区典型的贫困落后县。

3 云阳县自然优势分析

3.1 气候资源

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水热同步,立体气候明显,平均气温18.7 ℃,极端最高气温41.7 ℃,极端最低气温-4 ℃,≥10 ℃积温5 990 ℃,年日照时数1 528 h,无霜期304 d,年降水量1 145 mm,丰富的水热资源,使农作物生长良好,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先决条件[3]。

3.2 土地资源

云阳县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东端,出露地层是:老冲积(QP)、蓬莱镇组(J3P)、沙溪庙组(J2S)、遂宁组(J2Sn)、自流井组(J1-2Y)、须家河组(T3XY)、巴东组(T2P)、嘉陵江组(T1J)、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占土地面积的88%,其余是石灰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紫色土土质肥沃,自身含丰富的N、P、K元素,肥沃的土壤为粮经作物生产提供了保障。

3.3 降水丰沛,水利基础设施较完善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云阳县水资源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步,水利基础设施较完善,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56座、山平塘7 498口,农田保灌面积占42%,丰富的水资源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保持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3.4 传统产品业优势明显

油桐、蚕桑、茶叶、柑橘、中药材及猪、牛、羊、长毛兔等是云阳县传统出口商品,数量与品质位居全市乃至全国前列,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3.5 交通四通八达,物流畅通

云阳县虽然是一个山区县,但区位优势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强了交通建设,现在全县乡乡通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和万巫高速路横贯县境,运输便捷,为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通道。

4 云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

4.1 建设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

保证全县134万人有粮食吃,是云阳县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此,应将海拔800 m以下地区的好田好地专门种粮食,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基本农田,也不能改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通过良种良法,防治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改造中低产田(土),应用先进科学的栽培技术,确保粮食持续增长。

4.2 选择项目,确定主导产业

实施特色农业必须瞄准市场,振兴县域经济,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应根据自然优势,充分论证,确定主导产业[4]。作为贫困山区的云阳县牧草资源极为丰富,全县1 100 m以下地区有草地1.4万hm2,应大力发展牛、羊、兔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2012年全县生猪出栏94万头、肉牛10.6万头、长毛兔62万只、山羊44万只,产值超过4亿元,要把传统畜牧业做大做强,采取分户饲养与集中饲养相结合,建立合作牧场,实行科学化养殖,提高经济效益,为振兴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4.3 发展经济林木,增加农民收入

云阳县属亚热带湿润区,立体气候明显,温、光、水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家长江柑橘(Citrus reticulate)带之一,盛产油桐(Aleurites fordii)、蚕桑(Morus alba)、茶叶(Camellia sinensis)、核桃(Juglas regi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油茶(Camellin oleifera)和中药材天麻(Gast-rodia elata B1)、黄连(Coptis chinensis pranch)、党参(Codonpsis tangshen oliv)、苦蒿(Artemisia annual)、金银花(Lonicere japonica Thunb)等。特别是柑橘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县内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600 m以下地区25个乡镇发展柑橘2.01万hm2,年产柑橘11万t,产值达1.96亿元。其中,70%是优良晚熟脐橙品种,产量效益好,市价10元/kg以上,云阳县柑橘的大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今后在600 m以上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油桐、茶叶、、金银花,1 000 m以上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只有200 d左右,应大力发展天麻、黄连、党参、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以增加农民收入。

4.4 推行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家庭农场

目前,云阳县农业生产,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封闭式低水平运行,这种体制不能很好地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制约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收益较低,全县有38万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撂荒面积扩大,广种薄收,粮食安全令人担忧。为了解决农村缺少劳动力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现代机械化耕作,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及家庭农场,可采取土地流转或入股分红,实行统一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科学种养殖,只有这样特色农业才能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4.5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云阳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教育,扩大农业教育投资规模,普及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和干群的生态教育势在必行;要建立县、乡科协组织,组建科技特派员巡回传播科技知识,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信信息平台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特别是基层农业推广部门,要加强农民适用增产技术的培训、示范,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水平,才能保持特色农业在该县持续发展[5]。

5 参考文献

[1] 聂华林.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13-518.

[2] 王乃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13-517.

[3] 杨萌.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以云阳县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4):50-51.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75-02

Research Advances on Applic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ZHAN Hai-bin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Xiangfan University,Xiangyang Hubei 441053)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as discussed,including crop breeding technology,farmland unknitting technology,RS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technology.It′s pointed out that in a condition of limit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it′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promot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farmland resources,so as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intensive utilization;application

我国目前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占用耕地以及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以及自然灾害毁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总量仍然在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减少[1]。另外,据联合国人口统计项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15亿人,即使人均消费水平不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将增加1/4,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如何更好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2]。因此,在目前我国耕地资源难以在数量上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单位面积上耕地资源的产量,即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已显得非常重要。

1 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关于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其内涵为:基于区域农地资源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的前提,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适宜且结构协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充分发掘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从而在耕地资源利用上走内涵挖潜和可持续利用的道路[3]。现代农业科技投入作为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之一,可以弥补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的劣势,提高耕地资源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我国耕地资源的内涵式集约利用。

2 现代农业科技在促进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1 作物育种技术

作物育种技术对大幅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提高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以水稻育种技术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为例,早在2002年10月25日《北京晚报》就刊登了通栏标题《中国优质水稻领跑世界》,认为我国水稻育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增加,保障了我国农业结构大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1 000万hm2,使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比重超过30%[4]。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水稻育种技术的应用,我国的国内粮食供给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作物育种技术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农作物育种科技投入,特别是今后在粮食主要品种,例如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育种科技的投入,将会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上耕地资源的产量,促进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2.2 土地平整技术

土地平整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在我国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而逐渐被广泛应用。但目前,我国仍采用传统的平地设备进行平地,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难以达到耕地平整、有效节水的目的。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先进的现代激光平地技术。现代激光平地技术是高科技激光控制技术和常规机械平地技术相结合的土地平整新技术。激光平地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单产,增加经济效益;有效节省用水、降低费用;操作简便;省肥;可改造盐碱地[5]。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的利用主要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农业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农村主要劳动力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要求实现机械化,而土地平整技术可以增加成片土地面积,非常有利于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操作,因此可以预见,现代土地平整技术将会在我国各个地区广泛应用。通过土地平整技术,一方面可以增加耕地实际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减少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人口,适应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并且更有利于单位面积上耕地资源的产量,并且有利于节约单位生产成本。因此,现代土地平整技术在提高我国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方面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2.3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RS)是3S技术之一,在人类生产生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遥感技术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2.3.1 遥感技术在耕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采用高分辨率、多时段卫星数据开展国土资源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作,遥感技术为我国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6]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7],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各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征用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大环境下,通过对重点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等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尤其是对于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为耕地资源的及时保护和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惩处提供重要技术手段。通过遥感技术在耕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耕地资源被非法占用,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这种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保护高产的耕地资源,促使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量不占耕地、少占耕地以及保护优质高产耕地,为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2.3.2 遥感技术在耕地资源详查中的应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如果采用常规测量方式,一些地方人员和设备无法涉足,并且常规测量方式耗时、耗财,而通过遥感技术,可以高质量及时准确地完成耕地资源详查的任务。通过遥感技术获得的耕地资源详细调查数据资料可以为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耕地资源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充分掌握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耕地资源的状况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来促进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2.4 现代农业灌溉技术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均呈现逐年不断递增的现象,水资源的不足将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并且主要是用于农业灌溉。同时我国农业灌溉的用水利用率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几乎只有一些发达国家的1/2。而且我国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耕地为“望天田”,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如果遇到干旱年份,这部分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颗粒无收。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现代农业灌溉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同时加大农田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对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内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当前农业资源现状进行农业节水用水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我国学者探索了大田作物调亏灌溉技术的增产机理,总结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各种条件下采用的大田灌溉综合节水技术模式,建立的玉米、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的最佳调亏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已在我国许多地区推广应用[8]。针对干旱地区农业用水情况,还有专家学者研究了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的作物用水方式和节水理念,实现了节水理论与技术创新,为旱区农业节水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9]。由于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南方水资源多,北方水资源偏少,所以从经济、技术角度考虑,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也应有所不同。对于南方地区,农业灌溉技术主要是考虑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因为南方地区多为丘陵地带,地势不平坦,如何保障地势高地区的耕地资源的农业用水灌溉是南方地区现代农业灌溉技术需要着重解决的难点。而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偏少,但地势较平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促进北方地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南方地区农业灌溉一方面需要加强降水资源的储蓄能力,完善现有的蓄水设施,保障不同季节水资源的可利用充足数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特别是地势较高地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北方地区不仅要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更要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以管道输水技术为例,该技术是一种代替明渠输水灌溉的一种工程形式,通过一定的压力将灌溉水运送到田间。这种管道灌溉系统均布置在耕作层、冻土层之下,灌溉系统上的耕地仍可进行农业耕种,解决了明渠灌溉系统对耕地的永久性占压问题,并且水资源的利用率比传统农业灌溉要高得多,因此这种管理灌溉系统可有效促进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10]。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并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为了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挖掘耕地资源内部潜力,提高单位面积耕地资源的产量,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4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4.

[2] 姜志德.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47-148.

[3] 吕晓,刘新平,李振波,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7(6):15-19.

[4] 安宏林.杰出人才成就轨迹(二):农业功臣袁隆平[J].人才开发,2007(8):54.

[5] 韩宏宇,吕海杰.激光平地技术的综合评价[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3(3):8.

[6] 包志芳.R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7(6):73.

[7] 詹海斌.城市地价指数的编制和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20):135-136,150.

[8] 山宝琴,刘亚峰.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5902-5903.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在其经营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其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尽量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达到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并存的双赢。

1低碳经济的内涵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碳环保为主题,以保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的现代化产物,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也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从经济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低碳经济有助于社会各大产业的转型发展,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包括以下2项基本特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生态环保化;生产活动中经济发展低碳化。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助于促进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和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开拓一条全新的低碳发展路线,制定多项有利于减排降耗的方案,优化经济发展流程,才能顺应低碳发展潮流,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发展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举措

2.1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1.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结合

我国当前的国情,农业经济必须要采取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要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以降低化石能源的过渡消耗。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活动中剩余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合理使用,从而避免这些剩余物、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除此以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的循环体系,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以逐步建立一个环境优化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2.1.2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收入,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相关工作者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相关人员还应根据国家推出的相关法规,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评估分析,并立足当地实际,选择最优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2开拓“碳中和”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针对农作物这一天然特征,相关人员应考虑农业生产中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实现“碳中和”,从而达到农业经济低碳发展的目的。譬如说:在土地闲置的季节可以种植其他的农作物,并在适宜的地带上种植树林进行隔离。不仅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以吸收温室气体;隔离带中还可以种植家畜食用的草料。这种利用排碳量和作物吸收碳量进行计算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直接解决了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不对等的问题,为生态环保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手动劳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农业从业者亟需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单位可以定期对农业者进行科技讲座,向他们灌输一定的科学技能知识;还要在当地建立信息交流展,及时解决农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要通过组织开展活动,调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识,从而革新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结语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低碳发展也会随之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只有实现经济与低碳的融合,开创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才能紧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进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低碳环保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63-02

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全新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统筹城市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引擎,注重经济发展生态化的重要性,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平化、合理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即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够平等地享用城市化的教育、卫生、户籍、就业、公共服务等公用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技术装备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改革手段,运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推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新型城镇化本质就是“农转非”的过程,即人口与生活方式两种形式的转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助于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享受城市生活,从而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创造健康条件。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撑,人才和市场支持,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需求市场,同时新型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

二、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性特征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体现出如下三方面共性特征:

1.强调人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强调了人在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就是人口的城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中国大多数农民到城镇定居,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再教育机会不断改善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城市文明,即使是留在农村的人口,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度改革,以农业工人的身份再就业,从而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

2.突出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体现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赢,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户籍制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途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新型城镇化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打破“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偏见,切实将“三农”问题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提高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影响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3.倡导集约化发展模式。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化不健康的扩张、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卫生等问题日益引起广大居民关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合理有度地开发土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耕地和建设用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共性问题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河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发展缓慢,乡镇一级污水处理厂尚未建设,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滞后,收集处理率不高。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单纯追求GDP,更多关注看得见、成效快、收益高的“短视工程”,而广大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农业建设方面,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经严重不适应疏水、排水要求,再者用于农业建设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2.发展理念相对滞后。从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发展理念滞后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河北省第一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以钢铁、煤炭、建筑材料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产业发展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2014-2015两年的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排名中,河北省连续两次有7个城市入选。农业发展理念的滞后主要体现在现代管理手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较少和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有了显著增加,但相对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和科技推广应用难度逐渐加大,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障碍。

3.创新驱动力不足。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创新驱动力不足问题。城镇化建设中交通阻塞、内涝成灾、环境污染、信息分享滞后等问题集中折射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技术发展滞后,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配套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有待于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老龄化,农民在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有待于提升等方面。

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三点建议

1.统筹谋划,强化基础工作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稳健推进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信息技术、土地资源规划、居民户籍制度改革等。各级政府应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谋划,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良好局面。在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建设推进过程中,切实注重解决农民问题。一是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可通过合理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闲置的人力资源投身新型服务产业,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其谋生技能;二是切实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户籍管理,消除城乡两种身份,提高居住在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人公意识,使其真正享受城镇化的各种待遇;三是改善政府的公关形象,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通过走基层、勤调研等形式掌握基层居民的民声所需,切实解决大众关注的基本问题,树立政府威信。

2.完善教育,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完善第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不断拓宽各种类型培养渠道,开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使广大农民理解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现代农业以及新型职业的应用技巧,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对象,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相关政策措施,为其创业、再就业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强城乡协调谋划,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一是重点在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系统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分区分类管理,促进双方良性发展。优化城乡环境,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二是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实现城市建设的人口、经济和环境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三是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农业资源现象的查处力度。四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步伐,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供应链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凸显农业多功能特征。

第9篇

龙江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三农”融资问题,率先打出了农业供应链金融品牌,运用供应链金融模式支持“三农”发展。其中,该银行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针对玉米合作社开展的金融服务,是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较早案例之一,被称为“五里明模式”。

“五里明”模式的发展背景

龙江银行成立于2009年12月25日,是黑龙江省政府在原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大庆市商业银行、牡丹江市商业银行和七台河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吸收大正投资集团、中粮集团和北大荒集团等优质股东成立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龙江银行紧紧围绕黑龙江是农业大省的省情,始终将目光投向“三农”,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按照供应链金融理念,逐步摸索出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所谓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以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或消费者利益进行捆绑,通过科学合理设计金融产品,满足供应链各环节融资需求,推进农业供应链整体协调运转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农业供应链融资技术的发展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一种选择。农业供应链金融因具有“产业联动、以大代小”的特征,而使农户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了集约化、组织化,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的问题。

截至2011年6月末,龙江银行全行累计发放农业供应链贷款252亿元,农业供应链贷款余额35.93亿元,覆盖土地3870多万亩,惠及农户和就业人群550多万人。在2010年银监会上报国务院的第22期简报中,龙江银行被誉为“全国第一家按照农业供应链来整体统筹谋划机构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

五里明镇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松嫩平原腹地,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西南部30公里处。该镇总面积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万亩,辖5个行政村,66个自然屯,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该镇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产粮大镇,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五里明镇政府以农业规模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从2008年开始,五里明镇政府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建立了政府、龙头企业、商业银行、科研院校与农业开发公司有机衔接的农业产业链生产要素配置模式。这种模式整体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了项目、资金、市场、科技、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五里明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

龙江银行利用价值链经营理念,依托五里明镇建立的农业产业链,开发出以金融和农业产业链相结合的涉农金融产品。该金融产品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信托”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被称为“五里明模式”。

“五里明模式”的参与方涉及到多个主体,包括农户、合作社、五里明镇政府(以下简称“镇政府”)、龙江银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粮集团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公司”)、中粮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粮信托”)。

政府在“五里明模式”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余各方积极参与。这些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下:镇政府推动成立了肇东市五里明镇胜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利农业公司”),胜利农业公司下设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即五里明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东升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东升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锋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胜平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国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棒柴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米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有5个玉米合作社、2个农机合作社和1个米业合作社,实现农民的组织化。合作社通过签立订单,将生产出来的粮食销售给中粮公司;龙江银行与中粮信托合作,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为合作社发放贷款;龙江银行又聘请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业专家对粮食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整个“五里明模式”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五里明模式”中参与主体的创新

镇政府、农户、胜利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

镇政府从2008年开始建设五里明现代农业示范区,截至目前,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7万亩,大约占五里明镇土地总面积的1/3, 入社农户由最初的366户增加到现在的2300户,现在的参与农户达到了8050人。同时,镇政府探索了具有现代企业特点的“1+8”模式。其中“1”是指镇里成立1家胜利农业公司,“8”是指下设2个农机作业合作社、5个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个米业专业合作社。

镇政府通过胜利农业公司公司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对内,胜利农业公司统一领导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管理合作社的国有资产;对外,胜利农业公司负责与金融机构、中粮公司以及科研院所等外部机构的协调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级财政部门的各类专项项目资金,如土地整理资金、扶贫开发资金、新农村建设补贴资金、粮食补贴资金以及农机补贴资金等,都统一由现代农业公司管理,并集中用于胜利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胜利农业公司与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分结合、以分为主”的管理方式。其中“统”是指“六统一”,即统一整地、统一良种、统一机播、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分”是指8个合作社分别成立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既强化了总公司的统筹性,又赋予了合作社的自。

为了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土地流转,镇政府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组成5个玉米种植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玉米种植合作社具体的运营模式如表1所示。

龙江银行、中粮信托

缺乏有效抵押品是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之一。为解决该难题,龙江银行与中粮信托共同开发出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模式,该模式最早是在3个玉米合作社开始试点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见图2):

第一,五里明镇政府将其下属的3个玉米种植合作社(先锋、东风和胜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合作社的农机设备收益权以及镇里的一处鱼塘承包经营权委托给中粮信托,设立自益型财产权信托。

第二,中粮信托将信托收益权质押给龙江银行,作为3个玉米种植合作社的贷款偿还担保。

第三,为确保玉米种植合作社积极还款,降低信用风险,玉米种植合作社全部股东及镇领导干部分别与龙江银行签订了个人保证合同,为贷款承担连带责任,龙江银行为三个玉米种植合作社发放贷款。

第四,中粮信托将土地出租给玉米种植合作社。

第五,玉米种植合作社与中粮公司签订购销协议,合作社将生产出来的玉米销售给中粮公司。

第六,完成玉米收购以后,中粮公司委托龙江银行结算划款,将玉米的销售款交付给龙江银行。

第七,龙江银行通过龙头企业的资金账户划拨,扣除贷款利息,将剩余的资金转到合作社的账户上。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龙江银行和胜利农业公司聘请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对粮食生产进行全过程指导。

“五里明模式”融资机制的创新

组建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交易成本高的问题

农户的分散化使得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成本非常高,这是制约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原因。在“五里明模式”的农业产业链中,镇政府成立了胜利农业公司,胜利农业公司下又设立了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这样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针对农业供应链融资的特点,龙江银行开发了“农信通”等信贷产品。该金融产品的服务对象正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合作社。这种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龙江银行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创新抵押品扩展机制,解决了农村地区有效抵押品缺乏的问题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不能转让,因此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招标等方式取得的鱼塘、荒山的承包经营权将是农村可转让财产的最重要组成形式。但目前的法律法规均不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

中粮信托利用信托的财产隔离制度功能,以玉米种植合作社为借款主体,为龙江银行发放的贷款设计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和鱼塘承包权信托,并利用信托受益权质押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从而解决了合作社贷款没有合适的资产用于抵押的问题。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龙江银行利用供应链贸易自偿性等特点,将玉米合作社不能直接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资产信托化,使其变为能够合理抵押的资产,从而增强了合作社规模化融资能力。

参与主体各司其职,解决了农业信贷风险的问题

首先,五里明农业产业链的建立依托五里明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五里明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合各类资金,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保证了贷款的及时偿还。

其次,该产业链上的合作社与中粮集团统一签立订单,中粮公司承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合作社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这样的合同安排规避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保证了还款来源,从而降低了农业信贷风险。

再次,中粮集团委托龙江银行结算划款,龙江银行通过中粮集团的资金账户划拨资金,确保了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较好地防范了信贷风险。

最后,为确保借款主体积极还款,玉米种植合作社全部股东及镇领导干部都必须与龙江银行签订个人保证合同,为贷款承担连带责任。这种个人责任制的引入也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

综上所述,龙江银行这种基于产业链的金融创新,不仅有效推动了银行本身的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农村金融覆盖面的扩展,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