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0 16:25:33
导语:在智慧城市的本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汉森(Hansen)提出弱连接的优势在于知识的搜索阶段,也就是寻求解答的定位上,而由于弱连接对于知识从主体到主体之间的传递则存在一定的惰性,这也是由于弱连接的先天不足,例如个体间较为离疏的社会关系造成的。于鹏(YuPeng)则提出,对于复杂结构行为主体之间的弱连接关系更加有利于创新行为的产生。在远程教育语境下,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采用将海量的数据根据语义网络相互连接,对于同一个知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和解决策略,而获取这些不同策略并不需要更大的开销,丢弃任意的解答也不会造成未知的社会学关系的损失,从而可以为行为主体提供多种业务流程和解决方案,有利于保持行为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在方法的取舍上可以不必考虑社会关系的影响,较容易产生方法的创新。由于弱连接意味着行为主体并未深入嵌入到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因而较少受到关系网络的限制与约束,利于独特性的创新活动。在知识传递阶段,弱连接方式的知识共享主要采用基于开放共享的知识搜索平台,相对于强连接反倒能够节约知识交易成本。
社会资本分布在远程教育知识生态系统中更趋近长尾化
而按照社会资源学派的观点,在远程教育知识分享生态系统中,知识的取得应当是属于整个群体的权益。在互联网web2.0技术的带动下,更多的学习和指导活动被引入开放式知识平台之中,一个相似的模式看起来也正在形成,即学习的“长尾”。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只能提供数量有限的课程,而在线教育的方式能提供的专业目录几乎是不受限制的。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该平台借鉴其他教师对于知识的分享并丰富到个人的讲坛中,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渠道的学习支持服务。与此对应的,基于强连接的课件和网络课件仅有授课的教师和课件作者维护和支持,在知识传递的难度上要远远大于位于尾部的大量分散性的知识。因此,如何最大化弱连接的优势,降低强连接的不利因素,是社会资本在现代远程教育新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尾”现象带来的变化同时在个人、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和社会层面发生,就远程教育高校的层面而言,其教师的角色呈现出知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趋势,其内部结构呈现出扁平的反教学任务控制和激发自主意识的趋势,其凝聚方式呈现出更强烈的责任和道德品质凝聚,而不仅是利益凝聚的趋势,其运转纽带呈现出依赖知识和信息传递而不是权力的色彩传递,尤其是个体与网络群体的沟通、交换和融合更加广泛深入。
知识管理的应对策略
1从“主体—客体”向“主体—主体”的转变
远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然而,由于面授是最自然的知识分享方式,加上教学服务的提供者在完成了教学资源的录制和推送以后面临教学者与学习者分离的情况,极大的增加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难度。而传统采用的形成性考核和学习效果评估由于采用复杂的专用的系统,并且是由教学任务单向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从主体到客体间的互动。其互动过程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单向推送;第二个阶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单向知识接收。两个阶段之间并无有针对性的沟通和交流。很显然传统模式具有很多的局限:第一,只有专业的机构和权威精英才是知识的创造者,末端的知识消费者无法创造知识;第二,在传播渠道上,由于教育系统的专业分工,知识在传播时会受到路径影响产生递减效应,还有一些知识会因为传播者的个人好恶得不到传播或是发生失真;第三,由于学习者位于知识传播链的最末端,其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和传播的能力没能得到发挥。
社会化网络的浪潮将社会资本在群体之间扁平化,个体之间获得资源的方式和渠道都大大增加了,而基于web2.0的信息技术的采用推动知识管理策略从“主体—客体”向“主体—主体”转变。异步的线上交流采用主体关注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异构的知识又可以采用意见系统等方式有效率的组织起来。采用将分布式的数据结构化,并降低知识搜索维度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同时将更有利于学习者自主管理学习资源,在一个完善的平台上,每一个学习者均可以根据在平台上的活动记录和参与度,活跃学科类别等方式为平台提供必要的信息加成,不但可以作为平台调整网络关系结构的参考,也可以满足学习者对于问题的直接求解。
2从“知识库”向“知识社区”的转变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两种形态,而群体内部创造知识的过程就是这两种知识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对于隐形知识的管理,应该逐步的形成由管理知识转向管理知识活动本身,也就是完成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到优化内部知识流通与分享的理念的转变,可以称之为从“知识库”到“知识社区”的转变。
所谓知识社区,是指员工自动自发(或半自动自发)而组成的“知识分享”的团体,其凝聚的力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及信任,或是共同的兴趣,而不在正式的任务与职责。社群成员可自行决定是否要积极参与活动,因为大家加入的理由,是乐于分享经验和知识,互相教导和学习,并从中得到相互的肯定和尊重。知识的创新乃由于员工在社群活动中自动自发地交换意见与观念,和分享外部的新知,因此形成了组织最宝贵的人力资产。
著名的Xerox公司调查发现,学习是一种社交行为,换言之,学习必须在社群中进行才能有效果,这个发现对知识社区的价值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基础。知识社区最能发挥内隐知识的传递功能,最大化弱连接关系的效应。于此同时,“尾部”的知识消费将从知识社区中获得更大收益,因为知识社区承认、尊重、放大了知识交换中的社会资本的价值,同时为此提供一种基于知识和信息机制的实现方案,“社会资本”做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要素,与技术共同决定远程教育的未来。总体而言,“头部”知识供需所涉及的社会资本与“尾部”的知识消费相比相差甚远而且难以撬动——在“头部”知识供需中因为传统管理机制和文化的僵硬力量最终导致了社会资本的行政性异化,放大了强连接关系的弊病,因此丧失了来自无障碍的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本能的先天价值。因此,在远程教育的知识管理中,推动知识生态系统从“知识库”向“知识社区”的转变,是应对社会资本长尾化趋势的可行策略。
结语
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在资本论中提出著名公式W=C+V+M,即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此公式在工业经济时代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在商品价值的构成中,知识资源的含量越来越大,所以产品成本构成中必须包含知识资源消耗这一要素,因此商品价值个构成公式应该写为:W=C+V+I+M,其中产品成本=C+V+I。
二、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也成为了产品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源已经取代资本资源成为企业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与之相对应,知识资源也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因此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的要求,改进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一批新产业兴起,例如网络公司的出现。这些公司只是虚拟公司,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实体,而且对于现行的制造成本占全部生产经营成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知识资源的消耗比重会越来越大。成本内容和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随之发生变化。
(三)“零存货”成为可能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将普遍的融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实现自动化,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的供应、前后工序的相互衔接都将趋于协调,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就将消失,实现“零存货”。
(四)新的制造环境将对成本会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影响,传动的会计成本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会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使成本控制也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为了适应新的制造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也必然发生一系列变化。
(五)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将会多彩多样,企业生产将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
三、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核算的影响
目前国际通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制造成本法,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现行成本核算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拓宽成本核算的内容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已经成为了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知识的投入和消耗也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应作为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并将该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因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有形资产价值在产成品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如果无形资产不计入产品成本,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与否、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往往决定企业的效益,而这些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素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支出在目前核算体系下计入费用,这样会低估产品的成本,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成本应该计入产品成本。
(二)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进作业成本计算法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技术的发展,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加,劳动力成本则相对下降。如果仍然按照产品生产工时或者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就会造成知识含量高、工艺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而知识含量低、工艺相对简单的产品成本偏高,造成产品成本失真。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法引入了作业、作业中心、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成本动因等多个新概念,显示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业成本法将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作业中心,然后将作业成本按作业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产品。因此,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使用作业成本法,这样使得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更接近于真实成本。
(三)以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的消耗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将大幅度提高。而且工业经济时代那些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制造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逐渐由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或者由他们所操控的机器所替代。因此,在工业经济环境下选择以工人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合理的,但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产品成本的高低已经不取决于活劳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消耗,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资源的消耗将取代工人的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
(四)用分批法替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以前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工艺特点的品种法已经很难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所以用分批法取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发挥分批法核算的特点,体现知识经济对成本核算要求。
(五)改变成本会计计量模式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公允价值的获取手段和获取途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样就可以使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适应知识经济的成本计量模式,以反映各类资产的公允价值。
四、结论
摘 要:本文对成本核算的意义和特点进行分析,并阐述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将提出医院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实行成本核算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医院 新的会计制度 成本核算 研究
一、新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的意义
(一)有利于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就医院的发展和运作机制而言,其具有本身不同于平常的盈利性企业的特点,成本核算在医院中可以为医院加强财务管理提供手段。成本核算可以使医院对药品的成本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为医院在管理费用的活动中提供管理依据,有利于医院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找到医院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不合理的现象,为及时进行处理和采取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成本核算有利于医院对日常的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强化医院对各个不同的科室进行成本控制,因此有利于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
(二)有利于医院适应经济的发展。虽然医院在我国属于非盈利机构,其发展也受到国家经济上的支持,医院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患者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但是也不能不关注经济效益。医院是一种服务性的机构,比较注重社会福利的增加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有助于医院在服务患者和增加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减少医院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保证医院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正常运作,减少医院给国家财政带来的经济压力。医院采用成本核算同样也可以为当地的医疗患者提供良好的稳定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医院给社会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医院适应经济的发展。
(三)适应新医改的要求。我国于1994年开始对医疗体制进行改革,将医院的收入转变成为新农村合作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促使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有利于保证医院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院制定决策,从而降低了执行成本。医院可以将成本核算与医护人员的业绩考核两者进行联系,从而提高医护人员为降低医院成本而采取有效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医院可以在医疗改革过程中保持低成本运行的优势,让医院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中的问题
医院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实行成本核算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成本核算中同样具有一些没能避免的问题和弊端。
(一)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医院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医院运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社会福利,在保证医院良好运行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为人民服务。医院在实行成本核算过程中要保证医院的社会目的的实现,以医院服务于社会,提高社会福利为前提来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而现实中,有些医院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盲目的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过于注重医院的成本核算的结果,完全不顾医院的医疗质量,医院的设备和人才的质量大打折扣,医院服务效果不明显。这些将对社会和人民的福利带来损失,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和损失。医院没有明确自身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在成本核算中具有盲目性,这些也许降低了医院的成本,但是也直接降低了社会效益和人民的福利水平。由于医院成本核算目的不明确,而且医院将成本核算与医务人员的薪资挂钩将会直接造成医务人员在成本核算方面的目的模糊,出现盲目降低医疗成本而不顾患者的现象。
(二)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较差。在以往的情况中,医院的资金来源通常是单一的,即由国家财政提供支持,医院的资金收入和支出都纳入了国家财政管理的范围之内。虽然国家在实行医疗改革和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之后,国家减少了对医院的财政补贴金额,但是并没有取消对医院的财政投入,这对医院的成本核算仍然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三、新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建议
(一)提高医务人员的核算意识。医院作为不同与盈利性企业的事业单位,其本身具有的非盈利的特征要求医院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核算意识,从而为保证成本核算在医院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提高医务人员的核算意识可以减少成本核算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可以降低成本核算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为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带来有效的帮助。在加强医务人员的核算意识过程中还要使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意识,不能完全以成本核算为标准而不管医疗效果的好坏。
(二)医院要做好成本核算的预备工作。医院的财务部门要实行成本核算就必须要使用成本信息,并在医院的内部收集数据以便进行成本核算。因此,医院要首先做好成本核算的预备工作,要加强对医院内部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工作的力度,并要提高医院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以便医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部门和科室,医院要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案,不能够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部门和科室的特点制定出最为符合该部门和科室现实情况的成本核算方案,要对医院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将其与医院的先前预算进行对比,找到实际成本与预算差异的地方,以便找到造成不合理成本的原因,为医院提高经营的效率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做好预备工作。
(三)医院要积极建立成本信息网络系统。医院要进行成本核算就要建立成本信息网络,要积极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共享平台,以便于医院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各个部门间的合作效率从而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质量。成本信息的共享同样也可以使得各个部门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医院实行民主的成本核算提供一个信息平台。
结语
医院是作为非盈利机构的事业单位之一,其发展的好坏与国家民生建设的好坏相关。医院发展较好有利于提高国家民生建设工作的质量,有利于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作用。医院在新的会计制度下采用成本核算有助于医院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的效果,降低医院给国家财政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和负担。医院进行成本核算也有利于医院对自身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和时展的需要的表现。医院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不能畏惧客观问题,而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医院的成本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美玉.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研究[J].商业会计.2014年05期.
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2课堂传授式学习3仍然是当前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尚未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环境,这是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要求必备的前提条件。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下,引导全体学生不离开课本,但也不拘泥于课本,有创造性的持续学习,培养他们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记住某几个知识点,通过相互沟通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组织及社会的发展。就目前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费用种类多,记忆复杂按照课本章节讲解,涉及的费用归为六大类:各项要素费用1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1辅助生产费用1制造费用1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以及期间费用。而要素费用又简单划分为材料费用(例如原材料费用1燃料费用1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等)1外购动力费用1职工薪酬1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利息费用1税金以及其他费用(例如运输费1办公费1保险费1差旅费1水电费等)。课本中接触的费用种类已经很多,而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扎实理解各种费用定义并将各种费用正确归类是一个学习难点,需要牢固掌握,灵活变通。
1.2费用分配方法多,单纯的课堂教学只能浅意义的理解,还是靠死记硬背为主不同的费用依据的分配原则不同,最终计入的科目也不同;不同的费用其归集和分配方法也不相同。例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定额消耗量比例1系数比例1产品产量比例1重量比例1体积比例等分配标准;常用分配方法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和材料定额费用比例法两种,熟练地掌握各种方法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空间。但学生阶段学习的难点就是缺乏实践锻炼能力,单纯的课本很容易混淆各种方法,也没有想到合适的方式和想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1.3实践经验少,对各种方法不能熟练地理解掌握各种计算方法适用的成本对象不同,具体的计算细节与过程也不相同,而且正对完工产品与半成品成本的计算也是有差异的。如何熟练地掌握与应运这些方法,正确恰当地计算企业产品的成本是要掌握的重点,但如何能够灵活地掌握记忆并结合案例正确地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关键。除却实践这一环节,当前大学本科生的现状就是课上可能还认真听讲,但下课没有老师监督,大学老师又极少布置课后作业,很多学生就基本上不看课本,只等着考前老师划重点突击复习,对各种方法不能熟练地理解掌握。例如一个工厂搬迁到新厂房,厂房的折旧就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在老厂子里生产由于厂房折旧早已计提完了,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很低,盈利就大,但新厂房的折旧会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工厂不能因为搬迁就无盈利,这中间就需要会计人员有规划地计算出合理的成本。
1.4各种会计课程的融会贯通是难题如今的成本会计不是单纯的核算问题,它还包括成本预测1决策1控制等,这就与企业战略管理等学科相联系;最基本的成本核算要从原始凭证出发,依据会计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入账。成本的高低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它与财务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如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框架,在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是应该不断探索求解的问题。
2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设计
2.1建立学习型组织鉴于高校教学的自身特点,2团队学习3是高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所在,旨在激发教师和学生知识共享和群体创新能力的活力,通过组织教学和科研项目团队的方式,树立整个组织的共同愿景。首先,应参照企业实践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教学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1实践指导书,选编课程教材。其次,在教学知识管理中,对有价值的显性与隐性教学信息进行识别与采集,进而组织与整序1压缩与提炼,最终形成组织层面的教学知识。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让学生懂得各门会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通用性,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需要融会贯通。
2.2注重隐性知识的转化,加强互动,推进优质知识资源的储存1交流和共享在互动性方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知识型个体,通过定期举行集体的交流活动,互相交换知识,可以使整个班级成为一个规模型知识库。例如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的成本管理特点和要求,由学生自行组织成学习小组,分别研究各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主动适应区域1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最优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
2.3由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转化学生学完成本会计课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实践能力,包括认知性实践能力和拓展性实践能力。认知性实践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和指定任务实践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成本费用核算或管理过程中,由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别核算,按照事先制定的核算方法,模拟进行实务操作。拓展性实践则要求提高一个层次,教师只需要提出该项实践需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具体实践的设计1内容和方案可以交给学生自己选择和判断,最后由大家一起对比出哪种方法更适合当时的经济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的是辅助者或顾问的角色,在分析和对比所有实践结果后,给出总体分析并指出存在问题,以达到引导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2.4集成教学实验工具目前适合成本会计教学及管理的软件较多,包括教学型的和应用型的,基本可以涵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流程,满足大部分成本费用核算及管理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实践经常是根据某一个静态环境下的情景,进行模拟操作,教学内容相对单一1简单,与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面对的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实验中设置不同参数,模拟变化的市场环境,使系统处于动态的环境中,演绎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也就是将教学和应用集成到一个实践环境中。
2.5将混合式学习方法运用于成本会计教学当中混合式学习是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添加大量书本以外信息,特别是会增加一些实务操作的内容,讲授企业实践的实际情况,但是根据学生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在没有培养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这样的混合式学习习惯下,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接受超量的知识,并不符合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有意识地突出重点,给学生指出课下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并将授课讲义或补充材料上传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浏览,帮助学生复习。将课上和课下时间综合利用起来,会使整个教学事半功倍。
3结论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成本会计;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成本会计》是会计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本课程涉及到费用分配方法较多、不同方法间既有区别,也有共性之处,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如何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直观、r明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共识,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以“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这个知识点为例,通常教材都会介绍五种不同的分配方法,即: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每种分配方法都有相应的计算公式,高职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对于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普遍觉得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分配方法?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要掌握每一种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入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误区。如何才能更好掌握这些不同分配方法的特点?笔者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图示教学法,能够更好展现不同分配方法的特点和每种分配方法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图示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应用并不很多,将该方法应用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就更少。本文以“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为例,通过采用图示教学法试图更好展现不同分配方法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供方法借鉴。
1图示教学法概述
图示教学法是以符号、文字和数字组成各种图形、图表,提纲挈领地概况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高职院校不少学生都存在逻辑思维较弱而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复杂深奥的理论和计算采用图示教学法往往更能让他们接受这些知识。相比于大段的文字表述和计算公式,学生更愿意去理解用图形和图表所描述的内容。图示教学法应用于成本会计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示教学法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是《成本会计》课程中较重要的内容,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时按照不同的适用范围可以分别选用如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五种不同方法。不同分配方法间既存在区别,也存在一些联系,高职学生在初学这部分内容时容易混淆,也觉得学习起来有难度。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接下来具体说明图示教学法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课程讲授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进一步显示此教学方法的优越性。
2.1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首先有一个假设:即无论企业内部的辅助生产车间是否相互提供了劳务,在该种分配方法下我们都要将其忽略(不考虑),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待分配的费用分配给除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企业外部各受益单位。这种分配方法的最大特点可以形象概况为“只算外账、不算内账”,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就不难得出:计算辅助生产劳务费用分配率时分母是该辅助生产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数量而不是其提供的劳务总量,该处也是直接分配法计算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在计算费用分配率时出错。如果学生不能把握直接分配法的这个特点,那就只能“背公式了”。授课时,我们可以借助图示教学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如下图1所示。
2.2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相对于直接分配法来说更加繁琐,为了更好理解这种分配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处理。(1)仅考虑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的交互分配阶段: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耗用劳务的数量和该阶段的费用分配率,进行分配;(2)对外分配阶段: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经过第一阶段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按其对外提供劳务的数量,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也可以形象地将交互分配法特点概况为“先算内账、再算外账”。对于该种分配方法,理解或计算的要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阶段费用分配率的计算上。教材中一般给出的计算公式为“交互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对外费用分配率=该辅助生产车间经过第一阶段交互分配调整后的实际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数量”。大段的文字表述和计算公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可以结合图示教学法辅助教学,如图2所示,这样会使学生对该种分配方法理解的更加透彻。
2.3计划成本分配法
这种分配方法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处理。第一阶段:依据已知的各辅助生产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的受益量进行分配;具体的计算公式为:某个受益单位负担的计划成本=某种辅助生产劳务计划分配率×该部门实际耗用该种辅助生产劳务数量。第二阶段:计算出各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与计划成本分配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将差异额在企业外部各受益部门间调整分配。从简化核算角度考虑,差异一般调整计入“管理费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在该种方法下还是一开始就计算各辅助劳务的费用分配率,并没有明白在该种方法下辅助劳务的费用分配率其实已经给出,即为计划单位成本。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结合图示教学法辅助讲解该种分配方法,如图3所示。
3结束语
本文以《成本会计》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为例,具体说明图示教学法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的应用。对于本门课程的其他很多内容我们都可以在讲授时辅以图示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讲解约当产量比例法中“投料率”的计算时通过图示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计算的原理;在讲解品种法核算程序时通过图示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该方法基本步骤;讲解分批法和分步法时通过图示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等。通过本文采用的教学实例,不难发现:图示教学法应用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可以使复杂的理论与公式简单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骏.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思考――基于问卷调查基础上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8):171173.
[2]钟念,袁广达,李玮玮.“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1,(9):7476.
[3]王亚兰.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2,(9):6869.
一、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1.知识经济对成本补偿的冲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C+V”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也是补偿的基本界线。成本补偿概念随着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在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我国传统会计模式中,主要围绕有形资产来设计和运行,实践中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而不反映其价值补偿积累,科学技术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也是可以交换的商品,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消耗理所当然应成为成本的组成部分。
2.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新制造环境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表现为自动化和电脑两个特征。使用机器人控制材料处理系统并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进行生产,其最大好处是可以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经营复杂性增加,引起产品和服务类型及客户类型的更加多样化,因此,公司拥有资源的消耗也因客户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不仅提高了电脑的功能,而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表现为在某些工作上,自动化已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人造环境下的 20%~40%下降到现在不足5%.当直接人工工时还在作为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时,劳动密集产品成本就往往被高估,而先进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却需用工时很短,只需承担很少的间接费用;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制造费用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成本的300%左右。以产品成本中占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工时,去分配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如与工时不相关的质量检测费、生产调整准备成本等),必然会使成本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3.竞争加剧使管理当局更希望得到准确成本信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和对外国公司部分措施的解除,使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管理当局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他们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4.网络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网络公司的出现,使成本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因而进行成本核算时,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对于某一交易业务,要么是虚拟公司的各方独立地进行成本核算,要么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联合财务部”进行核算,这些都与传统的成本核算实体有本质的区别。其次,由于网络公司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当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因而在成本计算时,似乎没有必要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5.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将发生变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社会需求丰富多彩,企业大批量地生产将被满足客户特定需要的顾客化生产所取代,企业在生产组织与安排上必须体现出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与成本计算期可能始终一致,分步法和品种法的核算显得必要性不大。
6.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7.新的管理理论与方式对成本会计影响。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先进的计算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新的适时生产企业(JIT企业),使存货保持最低水平,在低存货情况下,会计人员为了简化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倒推成本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成本计算时必须采用的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作业成本法(ABC法)及其特点
当今时代,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价格越来越低的微机在企业中大量使用,计量、记录及核算成本大大降低,这使得大型公司完全可能采用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产品成本结构变动,使主要为人工成本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成本会计系统已不能精确地反映产品的消耗,企业内、外部来自成本计量和成本管理压力,使作业成本法逐渐地为人们所重视。
1.作业成本法(ABC法 )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通过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对于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简而言之,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具体步骤:
第一,作业的划分。一方面要树立新的企业观,即把企业看成是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合体,是一个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另一方面企业的最终产品,既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同时又是各个作业价值的集合体,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划分各项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可划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而间接作业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各种动因作业。成本动因是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活动或事项,如批次、工时、数量、价值管理等,具有相同性质成本动因组成若干个动因作业。“不增值作业”可根据具体作业类型单独核算其所消耗的资源。
第二,准确地记录各作业中心资源消耗。在各项生产资源消耗时,按其各受益对象分别记入各作业中心,从而计算出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第三,按照各种产品所消耗作业类别和数量将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率分配计入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第四,进行作业分析,降低产品成本。对于“不增值作业”应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也尽可能降低其资源的消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产品成本,这正是作业成本核算引伸出来的作业管理思想,也是作业成本核算应该取代传统成本核算的根源。
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动因作业进行分配。
二是成本计算对象多层次化。ABC法要求成本计算对象不仅是最终产品,还要计算资源、作业中心的成本。
三是成本计算程序明晰化。作业成本法首先要确定费用单位从事什么作业,计算出各种作业成本,然后以某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四是费用分配标准多样化。ABC法间接费用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是成本动因,是一种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成本分配统一的工时法。
五是提供成本信息准确化。ABC法拓宽了成本计算范围,不但提供了产品成本,还提供了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和相关决策提供了价值资料。此外,#$% 法还能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体现成本管理范畴。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最终产品信息、制造费用计算的笼统性,使成本信息可利用价值较差。
20世纪90年代开始,ABC法在国外制造企业首先应用并且取得显着的成效。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最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任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如,厂房折旧、行政性工资费用等与作业活动无关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这实际上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ABM(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由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发展到现代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三、关于我国企业实施ABC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材 固定资产折旧 费用归集分配 成本计算方法 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1-01
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张红梅任主编的21世纪中职教育规划教材《成本会计》(2009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成本会计》教材),遵循理论够用、适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在编写上做到了简明、易懂、严谨、规范,是一本比较独特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然而,本着教材科学、严谨的原则,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值得商榷之处,如有不当,请予指正。
一、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有关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公式,《成本会计》教材的列式有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详见教材32~33页,此处略。
笔者对上述列示有如下异议:
工作量法中的“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计算公式是错误的,它是对年限平均法中的“年折旧率”计算公式的简单照搬。
年限平均法中的“年折旧率”计算公式是:
年折旧率=[(1-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它是由公式:年折旧率=(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推导而来。
工作量法中的“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的正确计算公式应是:
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100%
另外,基于公式推演和实际操作,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月折旧额”计算公式不符合实际,雷同的还有年数总和法的“月折旧额”计算公式。
二、关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材料费用分配表的表格设置不科学。(见教材第39页,此处略)
从教材表可以看出,共同耗用材料部分没有数量分配标准,不直观。假如在此表之外,另外设置有共同耗用材料分配表,在此就没有必要设置“分配率”专栏,只设一个“分配计入”专栏就可以了。同时,按上表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原本可以一两句话说清楚的问题,则需费更多的口舌方能讲明白。类似情况,《成本会计》教材中比较多见。
2.工资费用的计算中,有关日工资率的计算不符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
《成本会计》教材对日工资率的计算表述如下:“日工资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1)按每月30天计算日工资率。(2)按每月平均应出勤天数21天计算。”
上述第二点的表述不符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精神,该文对此的表述是: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也就是说,日工资率按每月平均应出勤的天数计算应为21.75天,而不是21天。
3.从第二章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至第六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前后帐表举例缺乏连续性。
笔者认为,对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内容,在编写时既要考虑各章节的独立性,更要考虑各章节的联系性、连贯性,各章节部分帐表数据之间要有从归集、分配到最后计算出成本的数据连续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成本核算的大致程序和方法,为下一步学习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关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举例
1.分项结转法分步法的举例,其第二步骤(第二车间)、第三步骤(第三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初在产品成本”的数字来源解释,让人很难理解。
《成本会计》教材中分项结转分步法举例使用的生产数量和生产费用资料是以综合结转分步法提供的资料为依据的。其对第二步骤(第二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初在产品成本”行的数字是这样注释的。(见143页,此处略)
笔者根据此注释结合《成本会计》教材上下文数字举例推导,其月初在产品成本各项目的“上步骤转入”栏的数字是按下列公式计算的:某成本项目金额=月初在产品数量×上步骤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笔者认为:(1)分项结转分步法不应依据综合结转分步法提供的资料进行有联系的成本计算。对同一产品进行成本计算,不能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只能采用一种方法,且一旦采用,不得随意变更。否则,很容易使学生误解。(2)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初在产品成本各项目的“上步骤转入”栏的数字,在实际工作中是依据上月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各项目的“上步骤转入”栏的数字取得的,而不是依据“某成本项目金额=月初在产品数量×上步骤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计算得来的。
值得商榷的教学举例情况还出现在:平行结转法分步法的举例;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举例等多处,需要进一步斟酌!
四、关于所附教学课件
为了方便教学,编者对《成本会计》教材配备了教学课件,满足了教师使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的需求。笔者在此对所附教学课件提三点建议:
1.课件对《成本会计》中非常重要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实例基本没有演示文稿,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也没有演示文稿,希望今后予以补充。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企业基于发展的目标对所需人力资源进行投入之后,按照会计方式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和替代成本进行计量与确认。人力作为资源,其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均属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捕捉的对象。从本质上说,该类会计计量与确认的过程无不浸透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中属于资本性支出应按照资产化方式进行处置,并充分考虑其收益均摊问题。企业在具体生产经营中所需的人力资源,其投入过程就是人力资源会计跟踪与反映的对象,具体有如下5个方面的成本支出项目。
1.取得人力资源对象的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人是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要资源之一,企业需要招收有一定潜质的人力资源进入企业,以较为合理的成本取得与企业需求接近的对象。在此所发生成本包含招募、选拔、录用和安置4个方面的开支。所以,企业在做出取得相关人力资源决定时,就必须依照有利于企业发展与可承受的条件来决定该项成本的支出底限。
2. 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成本
为保证招聘人员更胜任企业日常乃至发展所需,必须对招聘人员进行一定的岗前、岗位和脱产培训,企业也必须为此有所付出。岗前培训成本解决的是员工素质与水平如何同步于企业基本生产经营要求的花费;岗位培训成本着力解决的是员工结合生产经营发展的实际而进行的一种技能与水平上提高的培训而产生的费用;脱产培训是针对那些有潜质和发展可能的重点人才,企业给予的离岗学习与提高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支出。
3. 注重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实效
对经营中的企业来说,使用人就是要做到人尽其用,用而必支,支而有效,充分彰显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科学性,从而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性。因此,需要辨证看待人力资源在具体被使用过程中如何做到人尽其用、用有其值、值有所现。从企业会计角度,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具体涵盖维持成本、奖励成本和调剂成本三个方面,三者都是在贯通中得到落实与体现支出。
4. 用好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作为人力资源要着眼于长远,即保证它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因各种特定原因影响保证问题,保障企业员工因事故或退休之后的生活需要。企业在决定让那些准备与企业共生存谋发展的员工时,就必须拿出一部分成本为员工的未来生活兜底,解决好因事故丧失人力资源保障成本,即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四项:健康事故保障成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失业保障成本。
5.关注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在企业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指标,时常在发生变化,时常在以新换旧,不断保持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旺盛活力与年轻态。因此,无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会计管理的视角均要引以为必要。但是从会计角度要对人力资源离开企业的原因做出分析,并依据相关规定给予较为正确的制度上的指引。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的业绩差别成本等。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过程中的难题
从会计角度,善于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就必须正确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就必须从会计角度给企业人力资源正确的指引,换言之,就是企业会计部门要在权衡生产经营效益,在审视职工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向企业董事会提出企业员工基本年薪和缋效薪酬的合理与发展底限,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同步协调,做好相关的引入人才的各种方案。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尚存在一定的难题,主要如下:
1.主观理念落伍>在企业管理中,一般较为重视非人力资源部份的会计计量,比如说企业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而疏于对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计量。长期以来,主观认为人不可能作为资源看待,即使作为资源看待,也难于给出较为合适的价值范围,更谈不上按照市场规律随行论价。从会计原则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需要的非人力资源的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均是在以人为主体的直接操作下,并根据对市场情况判别它的差异性,取得应有的收益,所以对它的价值计量可行可做,也较为容易被计量出应有的价值量。但是要给人力资源一个合适价值定论有来自人们认识难于求同的问题。所以如何考虑它的再生产尤如“赶鸭子上架难上难”。人作为资源须论价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这样的认识将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被溶化,人们的观念必将随之改变,确认人力资源为资产,并不是对人本身的论价,而是对其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的评价。企业也可把在取得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进程中所必须支出的成本作为自身一项资产,既可让其资源化,也可让其回归资本化,二者兼得;同时在相关的会计帐务体系中加以计量乃至确认。当然要扭转目前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主观上的偏识还须时曰。
2. 计量方法有待改进
人力作为资源是第一步,唯有将其资本化,才是落实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重要一步。目前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存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计量面涵盖不全,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经常是关注不重要部分,漏掉重要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所产生利润含有人力资源努力所得部分,在现实的制度规定下往往被忽略。从政治经济学原则看,人力资源也在创造剩余价值过程中尽其力,但其值被否定掉了。在眼下,企业如果处于发展的上升期,它的经济效益很好,身处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被确认的范围可能较广;反之,就可能被规定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内,说明目前的有关会计制度在规定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3. 载体的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载体是企业员工,如果放在宏观层面上看就是劳动者。但是如果按照人力是资源的角度看,对应的载体就有差别,不一样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工作处理技能,不一样的劳动成效,不一样技术创新能力均要视为不同人力资源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不一样的。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和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或减值变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但无法确定其对企业可提供的未来利益,这就是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增减的计量与确认。
完善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的举措
要发展经济,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良性互动过程,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当前就是要把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为长远需要不断探索中解决的问题。将其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髙度上统一认识,做到有规划、有步骤推进建设。
1.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帐户
从发展的角度,从规范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问题的需要,无论是与此有关的制法与执法的政府部门,还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各企业均要在认识不断趋同的前提下,从会计角度出发,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帐户,从会计一方开始逐步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经济考核,力求较为客观公正全面地给出人力资源的会计价值。人力资源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将当期费用处理中有关人力资源支出部分单独进行核算,属于资本性支出部分按照资产化处理,以原始记录作为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在传统会计帐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待摊人力资源费用”等帐户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1) “人力资源成本”帐户
该帐户为主就是捕捉企业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增减及其余额。借方登记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时所发生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作为费用计人当期损益而转出的使用成本或退出企业时所要冲减的取得成本或开发成本。期末帐户借方余额为企业目前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总额。其一般是按部门类别或具体人员设置明细帐核算的,以借方数据为主,当期末结转使用成本和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登记的贷方金额可用红字在借方栏内登记。
(2) “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帐户
作为发展进入顺境的企业,每年所发生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或开发成本都有一定的量,如何合理进入企业的收益帐务体系中,就需要很好处理它的摊销问题。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成本及其摊销可以按人员或部门类别设置明细进行。因此人力资源成本摊销相应的也有个别摊销或集体摊销两种方式:
按人员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明细核算的,成本摊销应个别进行。
按集体进行核算的人力资源成本,在摊销时应进行集体摊销。
(3) “人力资源损益”帐户
人力资源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与当初不一样的结果,即以盈利为目标的使用也可能出现以亏本为结局的情况。当然出现这样情形应该说是有两种可能,一则是所制订的会计政策不足以给人力资源留在企业带来任何积极的推动,二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削弱了人力资源留在企业的主动性。但不管如何,作为企业会计而言,从会计角度肯定要对此带来的损益进行核算,以便提供相关数据加以说明问题b该帐户借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在该人力资源身上所发生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以及企业辞退员工时发放的遣散费,贷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向企业交纳的赔偿金(例如,该人力资源在合同期内违约离开企业,按合同约定影响企业交纳的赔偿金)。期末时,如果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_该帐户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帐户借方,冲减本年利润;如果借方发生额小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该帐户的借方转入“本年利润”帐户的贷方,增加本年利润;期末结转后“人-力资源损益”帐户无余额。
(4) “待摊人力资源费用”帐户
核算企业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借方登记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离职成本的增加额和人力资源投资本期摊销额,贷方登记结转至本年利润的人力资源费用及有关人员离开企业时所冲减的与其有关的这部分成本尚未摊销完的数额。期末帐户借方余额为目前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该帐户按人员设置明细帐进行明细核算。
2.披露人力资源成本信息
【关键词】:消防工程、降低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98.1文献标识码: A
消防工程的施工项目成本概括地说,是指进行消防工程安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总包方的配合费、水电费、设备材料费、安装工程费和其他费用组成等,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始终贯穿整个工程项目。而由于消防工程同土建工程一样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的生产消费过程,因此费用控制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是随着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消防工程费用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工程施工中的各个阶段确定不同的费用控制目标。具体来讲,可编制各个阶段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案,在工程实施阶段根据情况设置阶段性管理控制目标,这样各个阶段的控制目标相互制约、相互补充,通过合理安排、科学控制来达到项目管理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一、人工费的成本管理 一般消防项目成员组成大致如下: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出纳、库管、材料采购员、安全员、质检员、水工长、弱电工长、各专业班(组)长,然后是施工人员等。由于消防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不必多,并且各个施工项目工期安排很少重合,因此项目经理在进行人员组成时可打破常规,按以下人员安排:项目经理可同时管理几个消防工程(取消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可同时负责几个消防工程的技术管理及安排、出纳由公司统一负责、库管,取消材料采购员由公司确定一名采购员负责各工程的材料、设备采购工作,取消专门的施工现场安全员可由取得安全员资格证书的专业班(组)长来执行,取消专门的施工现场质检员由公司取得质检员资格证书的人员执行,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其余人员视工程大小及进度合理安排。通过以上优化,人员被精简但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降低了人员开支。
目前消防工程的人工费支付主要有两种:
(一)、由项目经理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来合理调动安排人员,由公司发放人员工资。此方式相对稳定,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核算成本时计算量大。
(二)、分项工程单价承包制。现在大多施工项目采取人工费用包干制。此方式的成本管理重点控制在量上,如零星用工和预算外用工等,做好现场签证就可避免损失。所以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返工现象等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施工工艺及方法的成本管理
消防工程中标多采用包干价,而通常甲方要求施工方在消防竣工验收时达到消防设计及消防部门验收的相关功能即可,这就给消防公司一定的施工弹性空间,通过优化施工方案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施工成本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比如在消防报警中将多个控制输出模块合并为一个使用。
消防施工单位在入场施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从甲方的角度去判断图纸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这要求技术人员对消防工程的操作流程应非常专业,从管理意义上说应具备预见能力,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三、材料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材料费是构成消防工程成本的主要项目之一,在消防工程成本中占很大比例。一般消防系统的材料施工单位自行采购,所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节约地使用各种材料,控制材料费用,对于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工程成本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它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可以降低成本,因而在消防项目的经济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材料费用的控制又是重点之重点。在此拟以四个方面对材料费用的控制进行分述。 (一)、材料供应计划的编制 材料的供应计划一般由项目的技术人员编制,依据是图纸量和施工方案等提供月需要的主要材料采购计划。编制好的材料计划是采购确定经济采购量和编制材料采购计划的主要依据。在充分利用库存物资的基础上,做好物资平衡工作,及时编报材料采、订、购计划。
材料需要量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消防工程的成本,必须做好图纸预算工作。 由于材料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着时空的差异,所以在客观上形成了材料储备。 (二)、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
在材料采购前,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管理潜在的供应商、编制采购文档、制定评价标准等采购计划。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对于钢材、阀门等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
加强材料采购过程的控制,及时知道市场材料的最新价格,是材料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1、严格执行材料采购计划 2、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价格低质量高者优先 3、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4、健全和完善约束机制,整治材料采购中的不正之风气 (三)、施工过程中材料成本的控制 在消防施工过程中耗用材料数量的多少是影响材料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在制定内部施工方案时,尽力控制材料损失,具体措施如下: 经项目工程部门提供的材料统计数量签发限额领料单,施工班组长确证后,一份交库房作为领用材料的依据,一份留存班组的台帐。由于工程变更、设计变更等原因,增加材料必须补办相应手续,才能领发材料;发生材料代用,也必须按规定程序报请批准。对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要按规定建立实物帐卡,加强实物管理,按“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进行摊销;对零星材料,采取按金额控制的办法;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残废材料,应回收入帐。
四、施工机械的管理与控制
在预算定额中机械费的组成有:折旧费、大修费、经常维修费、安拆及场外运输费、人工费、养路费及车船使用费。消防施工作为一特殊工种,使用的机械种类繁多,如滚槽机、套丝机、焊机、切割机、电锤、打磨机等,占施工总成本的10---20%左右。各机械的好坏及利用率直接关系到消防项目的成本。从消防施工项目组织方案来说。项目部编制施工方案时,必须在满足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力求使用机械配备最少和机械使用时间最短;同时通过施工现场的合理布局和各个工序的合理交叉安排来提高进场机械的综合利用率。 五、现场施工环境管理与控制协调
这里所说的现场环境不仅仅是文明施工,更重要的是现场施工的合理安排。一般工地现场施工环境非常狭小,这就要求消防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消防安装的工艺流程,作到前后工序搭接合理,有序的安排加工场地、材料库房的堆放等,避免出现二次搬运材料的现象,否则就造成人工费的浪费。
消防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材料的入场,尽量做到材料运输一次到达施工部位。并同总包方多沟通,安排不需移动或移动少的固定加工场所,由总包方提供临时用房,降低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成本。
综上,消防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坚持科学计算、科学用量、降低消耗的习惯;要依靠项目全体成员,强化管理,全员参与,指标到人;要加大按效益分配的力度,切实强化项目成本控制,向科技、管理要效益,这必将促进项目成本管理方式的转变,使消防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中取得更大效益。
参考资料:《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河北省消耗量定额》(201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GB5026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