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媒体艺术研究

时间:2024-02-10 16:25:34

导语:在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媒体艺术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传播学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时代得以形成。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依赖计算机网络,使网络媒体得以普遍应用,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也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促进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不仅赋予了传统艺术设计以时念,而且还会使艺术设计转向,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深化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深化认识

新媒体艺术所涵盖的信息除了艺术信息之外,更多是各种高科信息,包括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不仅可以用于艺术设计中,更重要地是发挥这些技术的传播作用,以现代的传播形式提高现代人对艺术设计成果的接受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艺术文化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不仅使生活环境艺术化,而且生活行为更有品位,生活质量也不断地提高。作为艺术工作者,就要充分认识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并懂得运用新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与受众有效沟通,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受众要求并逐渐打开市场。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也是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之路的过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艺术设计元素注入服装、媒体资讯、生活用品装饰等之中,并在网络平台上充分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艺术气息,对人们的审美起到了引领作用。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人员要不断地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设计技术,运用新媒体不断地完善艺术设计,以使艺术设计发挥视觉传达的作用,保证了艺术设计质量,其对现代的生活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根据传媒受众的需求进行新媒体艺术设计

现代的传媒技术已经渗入各个行业,人们对各种传媒都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艺术设计领域可以充分认识这一点,将艺术设计的传统视觉传达的优点保留下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这种视觉传达信息进行传播。由于现代的传媒受众的媒体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和审美取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要使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够被大众接受,就要将新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艺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媒体传播对象的个性特点、知识背景以及文化审美情趣,并要求媒体传播技术的运用要能够激发起受众对艺术设计的吸引力。例如,艺术设计的构图上,是运用设计的手法,结合美学元素,不仅在设计中要注重线条、结构和色彩的搭配,还要注重艺术设计要能够给人以节律感。这就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将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新媒体突出,让受众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艺术设计主题,在深入理解艺术设计含义的同时,还能够产生心理享受感。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会因此对受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艺术设计创作作品的内容

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也是设计思想传播的过程。通过运用设计语言表达思想,实现艺术的视觉传达效果。对于艺术感较强的人而言,能够对艺术设计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准确解读,并能够领会其中含义。但是,对于艺术感比较弱的人,面对艺术设计作品则能够看到画面构图而不会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意味着艺术创作失败。处于信息传播时代,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思想,以动态的、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由于现代的受众普遍对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元素对艺术设计创作思想以诠释,并以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体现出来,不仅使艺术设计作品的内容有效传播,而且受众会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赋予艺术设计以新的含义,使艺术设计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在艺术设计创作和作品信息的传播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则是借助高超的媒体技术手段,并使用各种数字化的绘图软件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调整和技术处理,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传媒受众的需求。例如,将手绘的艺术设计作品输入指定的计算机设计软件中之后,可以根据媒体传播的需要将平面的作品立体化处理,将二维设计转化为多维度设计,并对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和作品的整体图形效果都进行重新调配。为了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对画面的内容进行夸张处理。现代的艺术设计受众普遍知识层次比较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部分群体也是对新媒体传播技术敏感的群体,将艺术设计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在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吸引力的同时,还会在媒体平台上互动讨论,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设计作品能够在媒体上产生互动,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作品已经充分得到传播受众的认可。艺术设计创作通过这种媒体互动可以对受众的思想和需求有所了解,通过促进双方的交流而对艺术设计内容根据受众需求而进行调整,还可以据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模式,使艺术设计内容更符合现代的文化环境而突显出时代特点。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是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体,具有社会发展性,这就决定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艺术设计元素的同时,还要注入时代元素,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感,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在创作中对时代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对新媒体产生认知力,才能使艺术设计符合现代传播的需要而发展。

作者:李悦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高职学生; 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28-001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那些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已经延伸到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新媒体艺术忠实的支持者,高职学生更加广泛,更加频繁的接触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在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新媒体艺术对高职学生生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新媒体。作为新媒体艺术的追随者,高职学生利用新媒体艺术获取了大量有效实用的信息,掌握了更新的技能和生活方式,丰富了高职学生精神世界。

2.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影响。高职学生有更多的渠道获得学习信息:有更多的途径获得学习资料,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以往老师灌输、学生听讲的方式,毋庸置疑,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形式生动灵活,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这些特点可以帮助高职学生迅速地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掌握社会动态,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同时新媒体艺术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和防备心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交流思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二)消极影响

1.多元价值文化氛围。新媒体艺术的盛行使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了一种多元价值的文化氛围,很多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纷纷涌入我国,逐渐被人们接受,作为高职学生,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没有完全定型,学校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思想教育,学生受影响更为严重。

2.信息良莠不齐。新媒体艺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信息量广泛,那些有用的信息会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各方面的技能,但是,它不仅包含了健康的内容,而且也承载了不健康的信息。在广大网友中不乏个别素质低下的人,他们传播的可能是虚假消息,或者对事件进行严重的扭曲,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信息的真假得不到有效的分辨,如果这样的信息被广泛传播,后果不堪设想。

3.引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滋生。新媒体艺术具有相对封闭性,长期沉浸其中,失去了许多与人、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容易自我封闭,在虚拟世界中浪费大量时间,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亲情、友情等真实情感,由此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另外,当高职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挫折,感到失落的时候,可能逃避现实,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求安慰,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困难,只知道一味的逃避现实,虽然会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短暂的慰藉,却易造成现实社会与虚拟环境的巨大反差,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新媒体艺术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1.新媒体艺术与思想教育结合,丰富教育手段

新媒体艺术的优势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从传播内容上看,新媒体艺术提供了海量信息,满足了学生对形势掌握的即时性,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开展提供了可能。新媒体艺术通常是以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存在,丰富的传播手段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加深对思想教育的印象。当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合理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新媒体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面思想和正能量的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2.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还应不断提高新媒体艺术的运用能力,这是新媒体艺术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艺术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平等交流的观念,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中的困惑。

3.改善新媒体艺术传播环境

首先要辩证地看待新媒体艺术,积极发挥新媒体艺术的优势,不断完善新媒体艺术环境,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其次建立完备的监控体系,积极健康的信息,对不良信息和非法言论的传播坚决进行打击,加强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新媒体艺术环境。净化新媒体环境,为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新媒体艺术环境提供保障。

4.全面提高大学生合理运用新媒体的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首先要提高高职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和道德感。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为高职学生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设立应有的行为规范,用明确的规范来约束大学生行为。引导他们具备高雅的情趣。最后是倡导在新媒体艺术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的慎独观念、培养高职学生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自觉地维护道德文明规范,依靠慎独的道德观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做一名理性、文明的高职学生。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新媒体艺术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503038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为什么有些被设计过的产品深入人心?它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去表达、展现出来,再加以与用户量身定制的考虑。对于我们这些设计者来说,这个市场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用户早厌倦了死板僵硬的诉说方式,然而绝大多数媒体仍在用老套的语言强加于用户;用户也反感了平淡无味的操作界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尽快解决,要在设计领域中将新媒体的技术发挥极致,共同打造一个融合当代设计与创意互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并且借由 “互动设计” 的力量,让受众去接受,才会更好的获得信息。

交互设计方法体系

交互设计是以客户为基础,提供有效、高效,有用、可用和易被采纳的服务设计。参与用户调研融入用户体验是非常必要的,交互设计者要收集调研资料,统计体验回馈,进而调整产品的战略战术。多数用户需要轻松且解决问题的体验,“轻松”是对于用户来说的。为此,设计者应该调动一切力量,去完成并提供这样的体验。产品是没有生命的,需要设计师去定义,去赋予它生命,而且在用户需求基础上使产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手媒产品,产品本身的反馈机制用户在一个页面逗留多久,在观看图表的哪个节点退出,这些信息就像被安排好的有秩序的邮件,最终传输到终端处理器,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不符,表述不清,逻辑性混乱,相反还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例如,乘坐地铁需要通过售票机,点击目的地,投币购票,然后拿着票进站上车,如果这一流程清晰合理,顺畅无碍,那么它也是一个合理可行的交互设计,服务也就达到了目的。分析数据也可以算是了解用户需求的一个途径,但数据往往与用户想要的相差甚远,所以设计团队要注意每个细节,而且在收集整理数据之后要做及时调整。总结以上,设计者如完成良好的设计必应思考五个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团队合力创造,按顺序执行,真实呈现,顾全整体性。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

如何设计一个体验良好的不对等沟通机制,是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关键,我们需要一个或多个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方法。现今的产品,服务与系统越来越适应使用需要情境和积极主动地配合用户的行为动作,甚至为用户想到下一步的预案。新式的交互方式开始转变人们对传统产品设计的认识,例如用双手多点触摸的方式放大照片,用手在空中上下划动的方式,滚动网页相对于滑动鼠标滚动方式,这些设计是基于人的行为习惯创造出来的,让用户感到心切,操作愉悦。交互加入体感手段,这便是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实体交互设计帮助用户和产品,服务与系统交流的手段。体感交互意味着人体与有形物体的交互,在体感UI里一定会找到可握持和可触摸的元素。相对于基于电脑屏幕的人机交互而言,会更有效地帮助设计开发和提高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模式,因为体感交互显得更亲密,更简单,更通情达理和更具有美学意义。

用户在服务过程中,以时间为维度与相关触点产生关系并形成体验,从服务前的期待到服务中的体验再到服务后的评价,形成服务的闭环。不要在意用户提出的具体产品功能,抓住他们真正想要的。用户要的是能争取最大利益,要的是稳定和高质量,要的是全世界都能看到他们的信息出现在各个媒体上,并有效的传播,这些需求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

虚拟时代的设计思维

虚拟时代的到来是商业的新模式,也是新的机,互联网拉近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具体,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信息,甚至达成交易。互联网的特点是高速传递,复杂的产品很吸引人却不可持续,因为主流用户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他们会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很多信息会因为冗长无味的话被忽略掉,甚至导致有效信息也被跳过。将界面与典型的习惯个性关联起来,抓住关联性,更容易使用户更加投入。在乔布斯把“交互设计”扩展到了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其威力的虚拟时代,更讲求生存,而不是太多的讲求美观和内容精彩丰富。苹果产品顺应了这个时代,简洁的信息传递抓住了每个使用者的心。高新技术本身,毫无疑问非常炫,然而甚至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更不一定影响世界。

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式新媒体技术将在明天不断的拓展,与国外对比,国内的新媒体的发展比较晚,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件结合还是最大的问题,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经验不足,应用手段还很单一,与艺术品结合的不够合理,而且没有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教育也只有部分教师在做兴趣实验类的艺术尝试和研究,成果均不成体系。在艺术高校应抓紧培养相关方向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以交互设计,个性化设计,虚拟技术设计为主要方向,提高我国整体艺术表现技巧,更要紧跟市场,深入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是新媒体该前行的方向。

第4篇

一、新媒体的特征

(一)传播速度快、成本消耗低。

新媒体传播具有明显的及时性,这与它本身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密不可分,新媒体中,人人可以成为传播媒介。相对来说,新媒体审核、批准的严格性要大大低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从音乐到将其呈现到观众视野,需要层层的把关和校音,因而在传播速度上大打折扣。通过大量复制的手段,利用批量信息传播的规模效应,新媒体不止传播效率快,成本消耗也相对较低。

(二)新媒体检索便捷,迎合现代生活节奏。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压力日渐增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现今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现实社会生存环境下,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搜索工具的方便、快捷、高效、准确成为了人们追求的四大要素。新媒体依靠关键字、词、句进行检索,满足了人们的便捷性要求,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实用要求,迎合了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和快节奏。

(三)新媒体的虚拟化和交互性。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虚拟性。例如体感游戏、网络空间环境、网络身份等,都是通过新媒体的参与者有意识地营造而成的。虚拟化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局限性,使得远距离和陌生人交流成为了可能,拓宽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丰富了人们的沟通渠道。此外,新媒体的交互性也是一大亮点之一。在虚拟的网络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通过一个平台交流,使得及时的对答、沟通成为了现实,因此,新媒体同时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环境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既起到了保护和广泛传播的有利作用,但又在另一方面增加了对音乐艺术创作者专利权进行保护的难度。

(一)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1.激发创作。

互联网音乐资源的来源渠道宽广丰富,具有丰富的共享性,这也大大拓宽了电子音乐的创作素材,可以为音乐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参考资料,激发音乐艺术创作人才的灵感和创造性构思,促进音乐艺术的良性发展。

2.促进传播。

新媒体与时代音乐的发展贴合得更加紧密,传播形式也更加新颖,对受众更具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艺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受众群体也更加多样化,全面的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广泛传播和长足发展。

3.强化效果。

新媒体中的一些科技元素在音乐艺术表现中的运用,不仅强化了音乐表现效果的立体感,还使受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更直观的感受到了音乐作品的魅力。所以说,新媒体与音乐艺术的相互融合发展,有利于丰富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加强音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1.盗版侵权。

在新媒体对音乐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中,盗版侵权问题首当其冲。部分网络传播者在未征得著作权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他人作品用于自身牟利,造成对著作权、财产权的侵害,这给原创音乐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影响效果。

网络资源中传播媒介的广泛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艺术作品的参差不齐。有些传播者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一心追求传播速度,质量方面未免就会落后于其他媒介。此外,网络监管力度的不到位也是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一部分原因。

3.破坏价格。

目前,音乐艺术的盈利点主要在于正版音乐录像制品的出售,以及演唱会等正式演出活动的门票费用。网络资源将这些音乐艺术制品的稀缺性大大降低,供求关系明显失衡之后,正版产权、正式授权渠道的音乐产品价格就会被破坏。

4.音乐类型的冲击。

新媒体迎合的是青少年消费群体,主要依靠点击量和浏览量等数据值确定生产、传播方向。流行音乐向来是网络传播的主打类型,这样就掩盖了其他音乐类型的艺术魅力,对其他音乐类型的发展就会造成冲击。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59-01

在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的发展因其特有的艺术与审美特点,成为了我国社会领域中较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由于各类新型媒体技术的影响,社会艺术特别是影像视觉艺术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摄影艺术发展研究中,我们以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为核心,开展了艺术发展影响的研究,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一、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分析

随着当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受到较多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影响。在艺术研究中,笔者将这些影响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影响了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在摄影艺术发展过程中,摄影艺术的真实性特点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组成部分。在新闻摄影、写真摄影、写实摄影等摄影艺术中,真实性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是其它形式所不能呈现的,也是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元素。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由于图像处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摄影艺术的艺术真实性特点也受到了较大质疑。在新媒体时代中,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处理完成的图像内容与真实拍摄的照片无异。这种对于摄影艺术真实性的影响,是新媒体时代下摄影艺术发展受到的主要负面影响。

(二)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摄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内容,开展了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研究。这种多元化发展的摄影艺术形式,对于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摄影技术的发展包括了三维摄影、360度全景摄影以及有声摄影等多种新型的摄影形式。

(三)实现了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摄影艺术作为一种优秀的造型艺术,其艺术表现力既来源于艺术的真实性,又与后期的技术处理有着重要关系。在艺术摄影过程中,后期处理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心理深处的艺术构思,提高摄影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处理从最早期的染色、延迟曝光,到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图像处理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摄影后期技术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这种艺术处理带来的艺术表现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作品整体效果的调整。在摄影艺术性表现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作品主题与风格要求,可以利用光线、对比度等后期处理过程,实现其艺术构思,保证摄影作品达到其艺术效果。二是去除作品中的干扰因素。在摄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干扰性因素(如风景摄影中出现游人等问题),后期则可以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去除作品中的干扰因素,提高作品的主体性与艺术性。

二、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发展的趋势研究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既受到了负面影响,但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写实摄影艺术得到新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很好地确保写实摄影艺术质量地提升。单就摄影艺术发展而言,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写实摄影无论在摄影过程种还是在后期处理中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艺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只要掌握好其艺术真实性尺度,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写实类摄影艺术依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多媒体摄影艺术出现与进一步发展。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艺术遇到了较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其艺术类型中多媒体摄影艺术的出现,对于摄影艺术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当前较为流行的有声摄影技术就是多媒体摄影技术的代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声、光、影像等多种媒体技术,设计出更多的多媒体摄影技术方式,促进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也必须注意,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必须以摄影艺术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进行开展,否则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三)摄影艺术的发展得到更多技术支持。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摄影艺术发展中的技术含量得到不断地提升。随着更多的媒体技术发展,这种对摄影艺术提供的技术支持作用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以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需求与实践拍摄情况为核心,做好摄影技术发展研究,可以很好地促进摄影艺术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发展摄影艺术,提高其在新媒体时代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我们针对新时代中摄影艺术的整体特点,我们结合写实摄影、摄影形式以及后期技术应用等问题对于摄影艺术影响开展了实践研究,为摄影艺术整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第6篇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的兴起为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腐朽思想,近些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状况令人堪忧。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成因

高职艺术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表现出个性、敏感、活跃的特征。许多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意识冷漠;受成长因素的影响,行为上总是我行我素,德育观念上知道勤俭但是很难控制自己;受社会影响,相当一部分艺术生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功利性较强,存在道德层面知行脱节问题。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政治领域官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文化领域的文化自觉问题等,所有的问题综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重大的冲击,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艺术生,会因此而产生迷茫。目前,高职艺术生德育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一是外因,即社会环境、校园小环境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树立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应对新媒体对高职艺术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但是在其他方面略逊一筹,比如是非曲折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把我学习的规律,很有可能走很多的弯路,造成学习的效率低下。所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所以,在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教育十分关键,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二)营造新媒体环境下艺术学习氛围,强化审美型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大学生选择艺术专业大多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强,这就要结合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统筹规划,要注重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营造富于艺术氛围、依托新媒体创新艺术滋养模式,比如利用微博,微信、飞信、贴吧、开展多种艺术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新媒体环境下和谐育人氛围。

(三)塑造德艺双馨的高职艺术人才,加强政治型价值观的合理引导。

艺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应该以人为本,而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生活。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培养要把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艺术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反思自己,怎么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到向艺术一线社会延伸。首先应该创建符合现阶段艺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多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艺术实践和公益演出的机会;还可以多开展政治形式的教育讲座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断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品质,不断的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第7篇

一 基于“订单式”的新闻人才培养

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力高校的教育功能定位。在教学与就业的对接过程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青睐,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力求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的学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在实践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多见于工科类专业,其与企业的生产直接关联,该类企业的岗位吸纳能力强,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训,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文、史类专业定向单位因岗位流动性不强、数量少,高校与其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成功案例还不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提高。

2014年百色学院中文系与广西工人报社达成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建“数字新媒体班”,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人才,办学模式确立为“工学交替、融合管理”,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新媒体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构建上,摒弃以往“大而全”的模式,改为针对性强、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媒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并以其为导向,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体现,在专业实训中巩固和提高,辅以正确的评价体系,完成专业课程的改革,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下阐述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在文科类专业开展“订单式”的合作办学。

二 定向的课程设置

(一)确定三大培养模块

传统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新闻全才”,但对于“订单培养”的数字新媒体班来说则过于冗余,某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学起来吃力且容易导致学习情绪上的疲劳,而他们的成才目标并不是成为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因此,在确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时,摒弃“求大求全”的思路,与合作单位的岗位和业务需求、未来发展规划高度融合,力求实现毕业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广西工人报社除了《广西工人报》,旗下媒体还有桂工网和“职工在线”客户端,除了履行宣传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职能,还拓展了报社的媒介经营范畴,是接纳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将来就业的重要平台。“数字新媒体班”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该新媒体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结合当前我国的媒介发展趋势,确立了三大培养模块,即网络新闻采编和策划能力、摄影摄像(微电影)能力、广告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应网站和App的文字采编、视频采编、广告策划三类岗位。 (二)理论与实践融通的课程群构建 除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发展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广播电视学等课程,而专业发展课程群则对应三大培养模块,具体划分如表1。课程的设置和分配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实践的原则,在课时分配上,除了诸如网络传播学等少数强调理论的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均大于3:1,有些课程甚至全部设置为实践课时,让学生每次上课在实际操作经验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岗位技能对应的课程方向,学生只需修满学分即可。

(三)课程内容体现“媒介融合”和“技术应用性” 目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加速更新换代,众多媒介机构纷纷开拓新媒体的新闻生产领域,如微博、微信、App等,都成为媒介产品的重要组成,这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的课程构建成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是技能和知识要与岗位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契合,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将内容集中在如何写好网络新闻和短评,以及开展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淡化或取消传统新闻写作课中的通讯和深度评论写作;又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除了传统的网络新闻编辑外,加入如何编辑适应微博、App用户群阅读习惯的新闻;而新闻摄影摄像和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则重在训练学生拍摄主题鲜明的微视频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视频处理技术。

三 教学方式改革 (一)教学“微课”化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果按照传统的系统化教学方式,信息量大且容易形成知识链的割裂(如一个章节的内容跨两周以上的时间),对于数字新媒体班的学生能力而言是较难接受的;因此,将课程内容“微课”化,每一次课均设置一个问题,上课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预设的问题,当课堂结束、问题解决后,技能也就习得了。在“微课堂”中,理论讲授大概只占用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则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例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标题”一节,让学生在多媒体实训室为缺失标题的新闻添加标题,之后与原标题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教师讲解后学生再进行相同性质的实训,两节课内就能获得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初步经验。

(二)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整个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对于某些课程,一个项目可以囊括绝大部分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向学生讲明课程要求,今后的学习就是不断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让他们明晰课程的主线和思路,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脉络。例如,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和广告策划与文案课程,就可以以一个项目支撑整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拍一部主题鲜明的微电影,针对某类客户设计一个广告(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理论知识点和技能,并随时能够付诸实践。这些技能习得针对广西工人报社的视频采编和广告方案岗位,实用性强,学生在实训和就业时可以直接应用。

四 评价体系的改革

首先,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即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以往的评价方式是重视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平时成绩只凭教师对学生上课的印象、作业、到课率等情况模糊地给出一个分数,且期考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造成学生平时懒于锻炼技能,将精力花在期末的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上。改革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考成绩只占40%,因为课程大多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完成,项目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平时成绩评判的主要依据,其他的考量因素还包括参与的态度、对项目完成的贡献率、体现的进步空间等。而在期考的试题设置方面,减少客观题的分数,增加主观题和开放题的比例,有些题目甚至可以不设标准答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进行打分,考量学生获得技能的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加订单合作单位的评价比重。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全部由教师大包大揽,从平时成绩到期考成绩,都由教师决定,这一方面给教师过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容易出现“感情分”,评价的主观因素过强。对此,除了期考成绩是教师评定外,平时成绩的分数组成由订单合作单位和学生共同给出,比例依次是桂工网记者、编辑占50%,项目小组长占40%,个人占10%。桂工网记者、编辑面向的评价对象是学生的最终作品,以作品与桂工网岗位要求的契合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项目小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度给出分数;组员个人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但占比较低,避免部分学生人为拔高自己的分数。专任教师尽管不直接给出分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总之,文科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尚未有较成熟的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大幅度增加订单合作单位参与教学和管理的程度,创新教学和实训的方式,能较快让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定向岗位相契合,减少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订单合作单位培养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我国的新媒体艺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的学习到现在的自主创新,发展之快有目共睹。新媒体艺术是新的技术所带来的艺术界的实践变革。但我们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新技术的掌握并不是新媒体艺术发展水平的考评指标,只有将艺术家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与新兴科技融为一体,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才是未来新媒体艺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王荔老编写的《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一书,从新媒体艺术定义、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的类型等方面,帮助读者梳理新媒体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变迁。在早期的新媒体艺术这一章中,对历史沿袭的常见新媒体艺术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从新媒体艺术的萌芽发展期到二战后的新媒体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帮助读者构建了新媒体的艺术范畴和变化规律。在第三章新媒体艺术的类型中,作者以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视频装置艺术、全息摄影等9种新媒体艺术为例,逐一展开阐述,这有利于读者从现实生活中认知新媒体艺术,感受新媒体艺术。作者将重要的笔墨放在了新媒体艺术的实践与教育上,作者没有局限于国内的新媒体范畴,而是把眼光投向了世界。最后一章作者也将世界各地的新媒体艺术的实践与教育展现给了读者,旨在开阔读者的视野,让读者通过了解艺术的发展过程学会融会贯通、中西兼顾。

虽然当前我国新媒体艺术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技术运用水平、作品创造性上仍存在很多短板。目前以虚拟现实VR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开始流行,它标志着我们正在打开新媒体艺术的大门。在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王荔老师的《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这本著作可谓高瞻远瞩,不但提供纸质阅读,还配备了光盘,其良苦用心就是希望读者透过光盘来感受、触摸新媒体的神奇效果,能够更加自然地领悟和体验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视觉艺术的核心技术是数字技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电脑、手机,这都是新媒体艺术的市场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发现和创造新媒体艺术的未来空间。但是,真正的艺术不是停留在使用和欣赏上,还需要发挥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打破技术的壁垒,优化创作手法。我们要加大对新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和资源挖掘,普及艺术创作。

以新媒体为路径的艺术研究,并非局限于“新媒体艺术”的命名。未来我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任重而道远,自媒体的出现,人人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者,这种大众通俗化的艺术手段使最初高雅的艺术脱去了精英化的外衣,人们开始逐渐接受新媒体艺术带来的艺术改变,同时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探索和成长。例如,用VR技术设计游戏画面,用3D技术增强电影效果,这种人机共话的空间为我们开启了新的艺术空间,神奇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地打开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让科技梦想照亮了现实的生活。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同样对传统的艺术评价造成了极大冲击。一方面,新媒体作为媒介而言,其媒介属性的技术变革对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创作者必须根据媒介的技术特点而展开,将其属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能力对创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创作者工具简单,凭借头脑进行个体创作,如今新媒体应用需要创作者更加熟练地掌握新技术的艺术手法和运用技巧。可以说,它无限放大了创作者的艺术手段,同时也约束了创作者的个人能动作用。新媒体艺术和以往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容易受受众影响和改变,艺术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不断改变,并且新媒体艺术与观众的活动感会更强,这种虚拟的空间会更加有效地反映现实生活。

总之,在当前的数字技术背景下,要牢牢把握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们要正视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价值。因为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往往会掠夺观众的眼球,新媒体的审美价值才是值得大众认可的关键。只有作品符合审美价值观,才能成为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性。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往往和传统的艺术作品风格及艺术手法存在差异,但真正的艺术不会因为工具的属性不同而失去欣赏价值。我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真正从媒体艺术的价值内涵出发,拓宽艺术的内涵和外延,用高科技打造出百姓喜爱、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在数字媒体视野下,新媒体艺术长足发展,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断丰富,这必将不断促进新媒体艺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使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分析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艺术飞速发展,优化了媒体艺术的处理形式,不再受到传统艺术手段复制性、随意性的束缚。和其它类型的媒体相比,数字媒体的表现特性显而易见,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不断推动着我国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向前发展,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断促进我国教学事业向前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随着媒体艺术飞速发展,传统图像、音乐等发生了质的转变,逐渐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传统艺术有了新的媒介、发展动力。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建立在数字技术、传媒技术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理性思考、艺术思维的相互融合。通常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点,重新表现传统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衍生、发展传统艺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较强的技术性,应用网络化、交互性。此外,数字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丰富了社会文化,比如,虚拟文化、艺术娱乐文化,包含着多样化的文化内涵,比如,善良与丑陋、创作与恶搞、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很多文化作品、符号都和数字技术有着某种联系,受到数字化、艺术文化氛围的巨大冲击。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

1、虚拟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是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实现虚拟的客观世界。或者说具象化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构建虚拟的世界,其展示效果严重受到信息处理的影响。简单来说,虚拟性是数字媒体艺术显著的特点。以大型3D科幻片《阿凡达》为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作用下,虚拟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人类,并作为整个影片视角,在虚拟的世界中展开一系列情节,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可见,在发挥效能的时候,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经过构想之后,便能运用虚拟化的形式把它具象化。

2、奇幻性

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那些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事物已被呈现出来,特别新奇,给人一种空前的视觉盛宴,这便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奇幻性。在电影影视作品中,奇幻类型的影片大都和灾难、魔幻等题材相关,影片中有大量奇幻性的场面,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特别是学生一族。

3、交互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多种现代化技术,比如,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各种软件作用下,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处理,比如,图像、声音,使抽象、复杂化的数字信息更加形象、生动,成为一种可以感知、管理、交互的新型技术。在此基础上,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社会大众纷纷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标志着我国艺术事业步入了新的阶段,观众也能融入到艺术殿堂中,转变了观众在艺术世界中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可以稍加改动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新的元素,比如,《征途》、《传奇》。在游戏中,游戏者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任何角色,甚至可以转变性别,观众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一系列活动,比如,赚取货币、交易商品,感知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充满了魔力。

4、可变性、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远远优于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编辑性。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视频、文字等都被数字化,以0、1的形成呈现出来,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编辑操作,在减少创作成本的同时,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以绘画艺术为例,通常情况下,绘画艺术的创作是不能出现大范围的重复,否则将失去本身的价值。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不用受到时间限制,多次尝试,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以传统电视节目声音采集为例,在采集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噪音,音质较差,在后期调整的时候,制作人员仅仅依靠已有的经验,进行模拟、调音,但效果并不好,严重影响影片的质量。但在应用数字艺术后,利用音频处理,合理调整直观形式的调取声音波形,影视作品依然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就融合性而言,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并借助专业化的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创作。这种创作形式使不同形式的艺术制作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主要是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工具,可以多次复制,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以舞台效果为例,在传统形式的文艺演出中融入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三、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给予的启示

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与原则,可以优化利用其虚拟性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呈现思维的具象化,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多彩的虚拟世界。在创作中,可以优化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增加和观众间的互动交流,善于听取观众的意见、建议,并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创作中,满足观众各种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抓住数字媒体艺术的奇幻性,为观众营造一种奇幻情境,更好地呈现未知的世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其具有的变化性,在满足艺术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管理、控制对应的艺术元素,为全新技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需要对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的融合性引起高度的重视,不断丰富其具有的形式,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结构体系,为该艺术的健康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特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宜的创作形式,更好地呈现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而远之,在数字媒体艺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其具有的表现特征,不断拓宽它的创作渠道,不断优化创作形式。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给予我们的启示,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作者:赵天舒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春阳.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73.

[2]叶嘉玮.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