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0 16:25:34
导语:在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时代得以形成。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依赖计算机网络,使网络媒体得以普遍应用,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也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促进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不仅赋予了传统艺术设计以时念,而且还会使艺术设计转向,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深化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深化认识
新媒体艺术所涵盖的信息除了艺术信息之外,更多是各种高科信息,包括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不仅可以用于艺术设计中,更重要地是发挥这些技术的传播作用,以现代的传播形式提高现代人对艺术设计成果的接受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艺术文化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不仅使生活环境艺术化,而且生活行为更有品位,生活质量也不断地提高。作为艺术工作者,就要充分认识对艺术设计的要求,并懂得运用新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艺术设计与受众有效沟通,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受众要求并逐渐打开市场。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也是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之路的过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艺术设计元素注入服装、媒体资讯、生活用品装饰等之中,并在网络平台上充分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艺术气息,对人们的审美起到了引领作用。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人员要不断地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设计技术,运用新媒体不断地完善艺术设计,以使艺术设计发挥视觉传达的作用,保证了艺术设计质量,其对现代的生活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二、根据传媒受众的需求进行新媒体艺术设计
现代的传媒技术已经渗入各个行业,人们对各种传媒都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艺术设计领域可以充分认识这一点,将艺术设计的传统视觉传达的优点保留下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这种视觉传达信息进行传播。由于现代的传媒受众的媒体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和审美取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要使新媒体艺术设计能够被大众接受,就要将新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艺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媒体传播对象的个性特点、知识背景以及文化审美情趣,并要求媒体传播技术的运用要能够激发起受众对艺术设计的吸引力。例如,艺术设计的构图上,是运用设计的手法,结合美学元素,不仅在设计中要注重线条、结构和色彩的搭配,还要注重艺术设计要能够给人以节律感。这就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从传播受众的角度出发,将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新媒体突出,让受众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艺术设计主题,在深入理解艺术设计含义的同时,还能够产生心理享受感。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会因此对受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艺术设计创作作品的内容
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也是设计思想传播的过程。通过运用设计语言表达思想,实现艺术的视觉传达效果。对于艺术感较强的人而言,能够对艺术设计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准确解读,并能够领会其中含义。但是,对于艺术感比较弱的人,面对艺术设计作品则能够看到画面构图而不会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就意味着艺术创作失败。处于信息传播时代,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思想,以动态的、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由于现代的受众普遍对新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元素对艺术设计创作思想以诠释,并以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体现出来,不仅使艺术设计作品的内容有效传播,而且受众会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赋予艺术设计以新的含义,使艺术设计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在艺术设计创作和作品信息的传播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则是借助高超的媒体技术手段,并使用各种数字化的绘图软件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调整和技术处理,使艺术设计作品符合传媒受众的需求。例如,将手绘的艺术设计作品输入指定的计算机设计软件中之后,可以根据媒体传播的需要将平面的作品立体化处理,将二维设计转化为多维度设计,并对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和作品的整体图形效果都进行重新调配。为了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对画面的内容进行夸张处理。现代的艺术设计受众普遍知识层次比较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部分群体也是对新媒体传播技术敏感的群体,将艺术设计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在提高艺术设计作品吸引力的同时,还会在媒体平台上互动讨论,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设计作品能够在媒体上产生互动,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作品已经充分得到传播受众的认可。艺术设计创作通过这种媒体互动可以对受众的思想和需求有所了解,通过促进双方的交流而对艺术设计内容根据受众需求而进行调整,还可以据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模式,使艺术设计内容更符合现代的文化环境而突显出时代特点。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是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体,具有社会发展性,这就决定艺术设计在继承传统艺术设计元素的同时,还要注入时代元素,使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感,才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处于新媒体时代,艺术设计在创作中对时代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对新媒体产生认知力,才能使艺术设计符合现代传播的需要而发展。
作者:李悦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高职学生; 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28-001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那些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媒体艺术已经延伸到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新媒体艺术忠实的支持者,高职学生更加广泛,更加频繁的接触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在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新媒体艺术对高职学生生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新媒体。作为新媒体艺术的追随者,高职学生利用新媒体艺术获取了大量有效实用的信息,掌握了更新的技能和生活方式,丰富了高职学生精神世界。
2.新媒体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影响。高职学生有更多的渠道获得学习信息:有更多的途径获得学习资料,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以往老师灌输、学生听讲的方式,毋庸置疑,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新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形式生动灵活,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这些特点可以帮助高职学生迅速地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掌握社会动态,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同时新媒体艺术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和防备心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交流思想,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二)消极影响
1.多元价值文化氛围。新媒体艺术的盛行使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了一种多元价值的文化氛围,很多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纷纷涌入我国,逐渐被人们接受,作为高职学生,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没有完全定型,学校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思想教育,学生受影响更为严重。
2.信息良莠不齐。新媒体艺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信息量广泛,那些有用的信息会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各方面的技能,但是,它不仅包含了健康的内容,而且也承载了不健康的信息。在广大网友中不乏个别素质低下的人,他们传播的可能是虚假消息,或者对事件进行严重的扭曲,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信息的真假得不到有效的分辨,如果这样的信息被广泛传播,后果不堪设想。
3.引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滋生。新媒体艺术具有相对封闭性,长期沉浸其中,失去了许多与人、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容易自我封闭,在虚拟世界中浪费大量时间,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亲情、友情等真实情感,由此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另外,当高职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挫折,感到失落的时候,可能逃避现实,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求安慰,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困难,只知道一味的逃避现实,虽然会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短暂的慰藉,却易造成现实社会与虚拟环境的巨大反差,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新媒体艺术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1.新媒体艺术与思想教育结合,丰富教育手段
新媒体艺术的优势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崭新的途径。从传播内容上看,新媒体艺术提供了海量信息,满足了学生对形势掌握的即时性,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开展提供了可能。新媒体艺术通常是以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存在,丰富的传播手段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加深对思想教育的印象。当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合理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新媒体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面思想和正能量的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2.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还应不断提高新媒体艺术的运用能力,这是新媒体艺术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艺术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平等交流的观念,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中的困惑。
3.改善新媒体艺术传播环境
首先要辩证地看待新媒体艺术,积极发挥新媒体艺术的优势,不断完善新媒体艺术环境,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其次建立完备的监控体系,积极健康的信息,对不良信息和非法言论的传播坚决进行打击,加强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新媒体艺术环境。净化新媒体环境,为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新媒体艺术环境提供保障。
4.全面提高大学生合理运用新媒体的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首先要提高高职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和道德感。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为高职学生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设立应有的行为规范,用明确的规范来约束大学生行为。引导他们具备高雅的情趣。最后是倡导在新媒体艺术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的慎独观念、培养高职学生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自觉地维护道德文明规范,依靠慎独的道德观在新媒体艺术环境中做一名理性、文明的高职学生。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新媒体艺术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503038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为什么有些被设计过的产品深入人心?它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去表达、展现出来,再加以与用户量身定制的考虑。对于我们这些设计者来说,这个市场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用户早厌倦了死板僵硬的诉说方式,然而绝大多数媒体仍在用老套的语言强加于用户;用户也反感了平淡无味的操作界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尽快解决,要在设计领域中将新媒体的技术发挥极致,共同打造一个融合当代设计与创意互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并且借由 “互动设计” 的力量,让受众去接受,才会更好的获得信息。
交互设计方法体系
交互设计是以客户为基础,提供有效、高效,有用、可用和易被采纳的服务设计。参与用户调研融入用户体验是非常必要的,交互设计者要收集调研资料,统计体验回馈,进而调整产品的战略战术。多数用户需要轻松且解决问题的体验,“轻松”是对于用户来说的。为此,设计者应该调动一切力量,去完成并提供这样的体验。产品是没有生命的,需要设计师去定义,去赋予它生命,而且在用户需求基础上使产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手媒产品,产品本身的反馈机制用户在一个页面逗留多久,在观看图表的哪个节点退出,这些信息就像被安排好的有秩序的邮件,最终传输到终端处理器,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不符,表述不清,逻辑性混乱,相反还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例如,乘坐地铁需要通过售票机,点击目的地,投币购票,然后拿着票进站上车,如果这一流程清晰合理,顺畅无碍,那么它也是一个合理可行的交互设计,服务也就达到了目的。分析数据也可以算是了解用户需求的一个途径,但数据往往与用户想要的相差甚远,所以设计团队要注意每个细节,而且在收集整理数据之后要做及时调整。总结以上,设计者如完成良好的设计必应思考五个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团队合力创造,按顺序执行,真实呈现,顾全整体性。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
如何设计一个体验良好的不对等沟通机制,是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关键,我们需要一个或多个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方法。现今的产品,服务与系统越来越适应使用需要情境和积极主动地配合用户的行为动作,甚至为用户想到下一步的预案。新式的交互方式开始转变人们对传统产品设计的认识,例如用双手多点触摸的方式放大照片,用手在空中上下划动的方式,滚动网页相对于滑动鼠标滚动方式,这些设计是基于人的行为习惯创造出来的,让用户感到心切,操作愉悦。交互加入体感手段,这便是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实体交互设计帮助用户和产品,服务与系统交流的手段。体感交互意味着人体与有形物体的交互,在体感UI里一定会找到可握持和可触摸的元素。相对于基于电脑屏幕的人机交互而言,会更有效地帮助设计开发和提高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模式,因为体感交互显得更亲密,更简单,更通情达理和更具有美学意义。
用户在服务过程中,以时间为维度与相关触点产生关系并形成体验,从服务前的期待到服务中的体验再到服务后的评价,形成服务的闭环。不要在意用户提出的具体产品功能,抓住他们真正想要的。用户要的是能争取最大利益,要的是稳定和高质量,要的是全世界都能看到他们的信息出现在各个媒体上,并有效的传播,这些需求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
虚拟时代的设计思维
虚拟时代的到来是商业的新模式,也是新的机,互联网拉近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具体,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信息,甚至达成交易。互联网的特点是高速传递,复杂的产品很吸引人却不可持续,因为主流用户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他们会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很多信息会因为冗长无味的话被忽略掉,甚至导致有效信息也被跳过。将界面与典型的习惯个性关联起来,抓住关联性,更容易使用户更加投入。在乔布斯把“交互设计”扩展到了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其威力的虚拟时代,更讲求生存,而不是太多的讲求美观和内容精彩丰富。苹果产品顺应了这个时代,简洁的信息传递抓住了每个使用者的心。高新技术本身,毫无疑问非常炫,然而甚至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更不一定影响世界。
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式新媒体技术将在明天不断的拓展,与国外对比,国内的新媒体的发展比较晚,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件结合还是最大的问题,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经验不足,应用手段还很单一,与艺术品结合的不够合理,而且没有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教育也只有部分教师在做兴趣实验类的艺术尝试和研究,成果均不成体系。在艺术高校应抓紧培养相关方向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以交互设计,个性化设计,虚拟技术设计为主要方向,提高我国整体艺术表现技巧,更要紧跟市场,深入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是新媒体该前行的方向。
一、新媒体的特征
(一)传播速度快、成本消耗低。
新媒体传播具有明显的及时性,这与它本身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密不可分,新媒体中,人人可以成为传播媒介。相对来说,新媒体审核、批准的严格性要大大低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从音乐到将其呈现到观众视野,需要层层的把关和校音,因而在传播速度上大打折扣。通过大量复制的手段,利用批量信息传播的规模效应,新媒体不止传播效率快,成本消耗也相对较低。
(二)新媒体检索便捷,迎合现代生活节奏。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压力日渐增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现今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现实社会生存环境下,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搜索工具的方便、快捷、高效、准确成为了人们追求的四大要素。新媒体依靠关键字、词、句进行检索,满足了人们的便捷性要求,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实用要求,迎合了现代生活的高速度和快节奏。
(三)新媒体的虚拟化和交互性。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虚拟性。例如体感游戏、网络空间环境、网络身份等,都是通过新媒体的参与者有意识地营造而成的。虚拟化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局限性,使得远距离和陌生人交流成为了可能,拓宽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丰富了人们的沟通渠道。此外,新媒体的交互性也是一大亮点之一。在虚拟的网络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通过一个平台交流,使得及时的对答、沟通成为了现实,因此,新媒体同时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环境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既起到了保护和广泛传播的有利作用,但又在另一方面增加了对音乐艺术创作者专利权进行保护的难度。
(一)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1.激发创作。
互联网音乐资源的来源渠道宽广丰富,具有丰富的共享性,这也大大拓宽了电子音乐的创作素材,可以为音乐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参考资料,激发音乐艺术创作人才的灵感和创造性构思,促进音乐艺术的良性发展。
2.促进传播。
新媒体与时代音乐的发展贴合得更加紧密,传播形式也更加新颖,对受众更具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艺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受众群体也更加多样化,全面的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广泛传播和长足发展。
3.强化效果。
新媒体中的一些科技元素在音乐艺术表现中的运用,不仅强化了音乐表现效果的立体感,还使受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更直观的感受到了音乐作品的魅力。所以说,新媒体与音乐艺术的相互融合发展,有利于丰富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加强音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音乐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
1.盗版侵权。
在新媒体对音乐艺术发展的消极影响中,盗版侵权问题首当其冲。部分网络传播者在未征得著作权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他人作品用于自身牟利,造成对著作权、财产权的侵害,这给原创音乐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影响效果。
网络资源中传播媒介的广泛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艺术作品的参差不齐。有些传播者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一心追求传播速度,质量方面未免就会落后于其他媒介。此外,网络监管力度的不到位也是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一部分原因。
3.破坏价格。
目前,音乐艺术的盈利点主要在于正版音乐录像制品的出售,以及演唱会等正式演出活动的门票费用。网络资源将这些音乐艺术制品的稀缺性大大降低,供求关系明显失衡之后,正版产权、正式授权渠道的音乐产品价格就会被破坏。
4.音乐类型的冲击。
新媒体迎合的是青少年消费群体,主要依靠点击量和浏览量等数据值确定生产、传播方向。流行音乐向来是网络传播的主打类型,这样就掩盖了其他音乐类型的艺术魅力,对其他音乐类型的发展就会造成冲击。
三、结语
1.1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
移动图书馆也称手机图书馆,或者无线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是用户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以无线方式获取图书馆服务、访问图书馆资源的一种新形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
移动图书馆是无线通信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延伸形态,其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手机终端、无线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因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标准而各异,主要实现方式有I-MODE、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IDB(Internet Database): I-MODE是日本NTT DoCoMo(日本电话电报移动通信公司)于1999年2月推出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模式;IDB是韩国无线数据库的核心技术,韩国西江大学2001年7月与WISEngine签订协议,推出IDB模式的移动图书馆[2]。WAP技术已经成为被业界普遍接受的无线联网方式,且在图书馆界应用广泛,本文涉及的移动图书馆系统采用WAP方式实现。
1.2 移动图书馆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
普遍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始于2000年日本。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9月应用日本NTT DoCoMo公司推出的I-MODE手机上网模式开发了移动图书馆的雏形,系统为I-MODE手机读者提供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3]。
直到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才在国内开创了移动服务之先河,该馆最早建立短信平台开展基于手机短信息的推送服务。国内公共图书馆首先开通移动信息服务的是上海图书馆。随后,一些大型公共图书馆和重点高校图书馆也陆续开展了个性化服务,如国家图书馆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庞大的资源库,可为读者提供20余种报纸和1 000余种图书资源[4];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移动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部分电子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全文阅读。
1.3 移动图书馆项目难点
1.3.1 安全认证和数据管理。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两种网络环境存在天然的差异性,在安全性的表现上传统互联网更胜一筹,而认证和后台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因此,基于Web的认证和后台管理是必要的,如何把基于Web的后台与前端的移动服务无缝融合,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用户的检索行为及其检索结果应该成为在移动图书馆和传统数字图书馆之间可以共享的资源,读者操作产生的行为数据也应该在两种系统之间实现同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考虑。
1.3.2 移动终端的复杂性与多样化。便携式终端从操作系统、浏览器类型到屏幕尺寸都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移动应用开发是典型的设备驱动型开发,用户的移动设备完全决定了系统的页面风格,甚至页面展示程度。因此,如何在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设备的差异性前提下,确定一个尽量遵循标准的开发设计准则,以提高满足用户的整体比例,无疑是项目难点。
1.3.3 服务费用和访问模式。无论是短信发送还是WAP网站访问,无疑都会产生服务费用,如何向读者提供免费的网络环境也是图书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国目前有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各家针对3G网络的应用大多以流量计算并且上网资费偏高。即使是同一个运营商,其计费和访问方式也分为若干种,其访问方式和资费标准完全不同。因此,要建设一个真正全方位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满足读者便于获取、免费获取的需求,就必须全面考虑并尽量解决这些问题。
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数字图书馆概况
作为独立院校图书馆中的佼佼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从2011年开始进行建设移动图书馆的前期调研,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得到了可操作性的项目依据。
2.1 数据获取方式
2011年底,笔者通过网上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了目前珠海市几所大学的图书馆系统以及移动图书馆系统应用情况。当时比较典型的自动化系统有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深圳市科图自动化新技术应用公司开发的ILAS系统,以及我馆使用的以色列ExLibris公司开发的ALEPH500系统。汇文和ILAS系统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国产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都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群。ALEPH500系统是目前全球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领跑者,2000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成为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本项目调研之初,整个珠海市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只有一所高校馆。
移动图书馆是基于现有数字图书馆产生的系统需求,它是原有数字化服务的延展和深化。移动图书馆提供各种读者最关注的服务:书目检索、个人信息查询、预约、续借、图书馆公告通知、新书通报以及各种提醒通知等等,这其中的大部分功能都必须与馆内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如何在现有系统上进行功能抽象,从而实现两个系统的有效集成是移动图书馆成功实施的基础。
实现系统间的集成与交互一般有两种方式:通过系统接口进行访问交互或者直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从系统安全和运行负载角度考虑,通常不建议对正式数据库进行直接操作。ILAS系统使用自行开发的数据库,不能像Oracle数据库一样直接访问,也没有提供对外集成接口;汇文系统使用Oracle数据库,但是同样不提供对外集成接口,珠海某高校的移动图书馆就采用了直接对Oracle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方式开发,导致项目开发难度增大,系统运行也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后期的维护不能得到保障,据悉,该系统目前已无法正常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
因此,基于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考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本项目决定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服务功能必须基于标准接口进行开发,不允许对数据库进行直接操作。
2.2 ALEPH500系统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既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平台,也是移动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基础。我馆使用的是以色列Exlibris公司旗下的ALEPH500系统,该系统无论是在系统的开放性、可靠性、灵活性还是在全面支持业界国际/国内标准方面都表现优秀。系统基于开放的 Oracle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所有数据库定义和设计文档对用户完全开放。同时,ALEPH500采用全面的表驱动(Table-Driven)模式实现动态参数化功能配置,因而能够提供强大的系统灵活性。另外,ALEPH500全面支持业界标准:不仅支持各种MARC格式,还支持Z39.50、OpenURL、SIP2、NCIP、SRU、UNICODE/ISO10646、ISO ILL等国际标准。最重要的是,针对数据读取,ALEPH500系统提供了一种安全、稳定、可靠的数据交互中间件――X-server接口,它是一个基于XML、Web Services形式的Open API,为开放第三方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5]。
2.3 图书馆现阶段服务介绍
图书馆目前提供以下五个功能模块的服务:Web OPAC、编目、采访/连续出版物、流通、馆际互借。其中,编目、采访/连续出版物属于图书馆内部工作的业务模块,流通和馆际互借是服务与读者的交互性模块,而Web OPAC则是面向用户的服务模块,读者可以在OPAC上完成除了借阅归还之外的几乎所有服务,包括书目检索、预约、预定、续借、更新个人信息等等。移动图书馆最关注的就是读者服务,读者最关注的显然是OPAC提供的服务。
3基于服务的移动图书馆建设思路
我馆拥有丰富的中外文图书和电子资源,为了结合移动通信手段更方便地向读者揭示馆藏,同时把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从传统互联网延伸到移动互联网层面,我馆于2011年开始关注移动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单位,有着较明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环境拓展服务的同时必须考虑服务的实用性和效率。
3.1 项目定位
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二者有着无法分割的内在联系:目标资源高度相似、读者需求高重合、用户群基本相同,这些都决定了移动图书馆可以完全继承数字图书馆的所有资源,移动图书馆的开发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促进这种继承性的顺利实现,从而让用户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设备,使用相同的方式获取感受良好的服务体验。
在此前提之下,确定了“基于服务”的 “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项目定位:立足于我馆数字图书馆基础和业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依托于现有自动化管理系统并与之高度集成,建设能够满足用户需求,适用于移动终端访问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
3.2 系统框架
3.2.1 系统整体架构图。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从应用角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用户体验层、业务处理层以及提供数据源访问的第三方系统。
用户体验层直接面向用户,生成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负责将用户请求信息发送到业务处理层,然后按照HTML语言规范把返回的信息动态生成文档返回给用户;业务处理层对业务功能进行控制,生成通用功能接口,以便上层模块通过调用来传递业务流程;第三层为支撑系统,包含提供支撑调用访问的第三方系统及其资源系统。
3.2.2 系统网络拓扑图。整个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下图左侧长方形框内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框外为外围设备、手机用户及管理员用户。左侧框内由三个部分构成:上方为提供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功能服务器:WAP服务器、短信平台以及后台服务器,下方为图书馆内其他业务服务器,通过内部交换机上下两部分的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
4项目总结与思考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的兴起为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腐朽思想,近些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状况令人堪忧。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成因
高职艺术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表现出个性、敏感、活跃的特征。许多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意识冷漠;受成长因素的影响,行为上总是我行我素,德育观念上知道勤俭但是很难控制自己;受社会影响,相当一部分艺术生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功利性较强,存在道德层面知行脱节问题。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政治领域官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文化领域的文化自觉问题等,所有的问题综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重大的冲击,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艺术生,会因此而产生迷茫。目前,高职艺术生德育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一是外因,即社会环境、校园小环境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树立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应对新媒体对高职艺术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但是在其他方面略逊一筹,比如是非曲折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把我学习的规律,很有可能走很多的弯路,造成学习的效率低下。所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所以,在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教育十分关键,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二)营造新媒体环境下艺术学习氛围,强化审美型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大学生选择艺术专业大多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强,这就要结合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统筹规划,要注重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营造富于艺术氛围、依托新媒体创新艺术滋养模式,比如利用微博,微信、飞信、贴吧、开展多种艺术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新媒体环境下和谐育人氛围。
(三)塑造德艺双馨的高职艺术人才,加强政治型价值观的合理引导。
艺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应该以人为本,而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生活。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培养要把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艺术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反思自己,怎么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到向艺术一线社会延伸。首先应该创建符合现阶段艺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多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艺术实践和公益演出的机会;还可以多开展政治形式的教育讲座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断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品质,不断的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 基于“订单式”的新闻人才培养
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力高校的教育功能定位。在教学与就业的对接过程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青睐,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力求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的学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在实践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多见于工科类专业,其与企业的生产直接关联,该类企业的岗位吸纳能力强,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训,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文、史类专业定向单位因岗位流动性不强、数量少,高校与其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成功案例还不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提高。
2014年百色学院中文系与广西工人报社达成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建“数字新媒体班”,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人才,办学模式确立为“工学交替、融合管理”,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新媒体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构建上,摒弃以往“大而全”的模式,改为针对性强、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媒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并以其为导向,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体现,在专业实训中巩固和提高,辅以正确的评价体系,完成专业课程的改革,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下阐述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在文科类专业开展“订单式”的合作办学。
二 定向的课程设置
(一)确定三大培养模块
传统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新闻全才”,但对于“订单培养”的数字新媒体班来说则过于冗余,某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学起来吃力且容易导致学习情绪上的疲劳,而他们的成才目标并不是成为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因此,在确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时,摒弃“求大求全”的思路,与合作单位的岗位和业务需求、未来发展规划高度融合,力求实现毕业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广西工人报社除了《广西工人报》,旗下媒体还有桂工网和“职工在线”客户端,除了履行宣传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职能,还拓展了报社的媒介经营范畴,是接纳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将来就业的重要平台。“数字新媒体班”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该新媒体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结合当前我国的媒介发展趋势,确立了三大培养模块,即网络新闻采编和策划能力、摄影摄像(微电影)能力、广告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应网站和App的文字采编、视频采编、广告策划三类岗位。 (二)理论与实践融通的课程群构建 除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发展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广播电视学等课程,而专业发展课程群则对应三大培养模块,具体划分如表1。课程的设置和分配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实践的原则,在课时分配上,除了诸如网络传播学等少数强调理论的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均大于3:1,有些课程甚至全部设置为实践课时,让学生每次上课在实际操作经验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岗位技能对应的课程方向,学生只需修满学分即可。
(三)课程内容体现“媒介融合”和“技术应用性” 目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加速更新换代,众多媒介机构纷纷开拓新媒体的新闻生产领域,如微博、微信、App等,都成为媒介产品的重要组成,这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的课程构建成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是技能和知识要与岗位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契合,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将内容集中在如何写好网络新闻和短评,以及开展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淡化或取消传统新闻写作课中的通讯和深度评论写作;又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除了传统的网络新闻编辑外,加入如何编辑适应微博、App用户群阅读习惯的新闻;而新闻摄影摄像和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则重在训练学生拍摄主题鲜明的微视频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视频处理技术。
三 教学方式改革 (一)教学“微课”化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果按照传统的系统化教学方式,信息量大且容易形成知识链的割裂(如一个章节的内容跨两周以上的时间),对于数字新媒体班的学生能力而言是较难接受的;因此,将课程内容“微课”化,每一次课均设置一个问题,上课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预设的问题,当课堂结束、问题解决后,技能也就习得了。在“微课堂”中,理论讲授大概只占用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则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例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标题”一节,让学生在多媒体实训室为缺失标题的新闻添加标题,之后与原标题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教师讲解后学生再进行相同性质的实训,两节课内就能获得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初步经验。
(二)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整个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对于某些课程,一个项目可以囊括绝大部分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向学生讲明课程要求,今后的学习就是不断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让他们明晰课程的主线和思路,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脉络。例如,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和广告策划与文案课程,就可以以一个项目支撑整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拍一部主题鲜明的微电影,针对某类客户设计一个广告(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理论知识点和技能,并随时能够付诸实践。这些技能习得针对广西工人报社的视频采编和广告方案岗位,实用性强,学生在实训和就业时可以直接应用。
四 评价体系的改革
首先,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即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以往的评价方式是重视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平时成绩只凭教师对学生上课的印象、作业、到课率等情况模糊地给出一个分数,且期考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造成学生平时懒于锻炼技能,将精力花在期末的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上。改革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考成绩只占40%,因为课程大多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完成,项目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平时成绩评判的主要依据,其他的考量因素还包括参与的态度、对项目完成的贡献率、体现的进步空间等。而在期考的试题设置方面,减少客观题的分数,增加主观题和开放题的比例,有些题目甚至可以不设标准答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进行打分,考量学生获得技能的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加订单合作单位的评价比重。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全部由教师大包大揽,从平时成绩到期考成绩,都由教师决定,这一方面给教师过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容易出现“感情分”,评价的主观因素过强。对此,除了期考成绩是教师评定外,平时成绩的分数组成由订单合作单位和学生共同给出,比例依次是桂工网记者、编辑占50%,项目小组长占40%,个人占10%。桂工网记者、编辑面向的评价对象是学生的最终作品,以作品与桂工网岗位要求的契合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项目小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度给出分数;组员个人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但占比较低,避免部分学生人为拔高自己的分数。专任教师尽管不直接给出分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总之,文科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尚未有较成熟的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大幅度增加订单合作单位参与教学和管理的程度,创新教学和实训的方式,能较快让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定向岗位相契合,减少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订单合作单位培养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我国的新媒体艺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的学习到现在的自主创新,发展之快有目共睹。新媒体艺术是新的技术所带来的艺术界的实践变革。但我们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新技术的掌握并不是新媒体艺术发展水平的考评指标,只有将艺术家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与新兴科技融为一体,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才是未来新媒体艺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王荔老编写的《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一书,从新媒体艺术定义、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的类型等方面,帮助读者梳理新媒体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变迁。在早期的新媒体艺术这一章中,对历史沿袭的常见新媒体艺术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从新媒体艺术的萌芽发展期到二战后的新媒体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帮助读者构建了新媒体的艺术范畴和变化规律。在第三章新媒体艺术的类型中,作者以计算机艺术、视频艺术、视频装置艺术、全息摄影等9种新媒体艺术为例,逐一展开阐述,这有利于读者从现实生活中认知新媒体艺术,感受新媒体艺术。作者将重要的笔墨放在了新媒体艺术的实践与教育上,作者没有局限于国内的新媒体范畴,而是把眼光投向了世界。最后一章作者也将世界各地的新媒体艺术的实践与教育展现给了读者,旨在开阔读者的视野,让读者通过了解艺术的发展过程学会融会贯通、中西兼顾。
虽然当前我国新媒体艺术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技术运用水平、作品创造性上仍存在很多短板。目前以虚拟现实VR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开始流行,它标志着我们正在打开新媒体艺术的大门。在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王荔老师的《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这本著作可谓高瞻远瞩,不但提供纸质阅读,还配备了光盘,其良苦用心就是希望读者透过光盘来感受、触摸新媒体的神奇效果,能够更加自然地领悟和体验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视觉艺术的核心技术是数字技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电脑、手机,这都是新媒体艺术的市场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发现和创造新媒体艺术的未来空间。但是,真正的艺术不是停留在使用和欣赏上,还需要发挥艺术家的聪明才智,打破技术的壁垒,优化创作手法。我们要加大对新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和资源挖掘,普及艺术创作。
以新媒体为路径的艺术研究,并非局限于“新媒体艺术”的命名。未来我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任重而道远,自媒体的出现,人人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者,这种大众通俗化的艺术手段使最初高雅的艺术脱去了精英化的外衣,人们开始逐渐接受新媒体艺术带来的艺术改变,同时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探索和成长。例如,用VR技术设计游戏画面,用3D技术增强电影效果,这种人机共话的空间为我们开启了新的艺术空间,神奇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地打开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让科技梦想照亮了现实的生活。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同样对传统的艺术评价造成了极大冲击。一方面,新媒体作为媒介而言,其媒介属性的技术变革对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创作者必须根据媒介的技术特点而展开,将其属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能力对创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创作者工具简单,凭借头脑进行个体创作,如今新媒体应用需要创作者更加熟练地掌握新技术的艺术手法和运用技巧。可以说,它无限放大了创作者的艺术手段,同时也约束了创作者的个人能动作用。新媒体艺术和以往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容易受受众影响和改变,艺术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不断改变,并且新媒体艺术与观众的活动感会更强,这种虚拟的空间会更加有效地反映现实生活。
总之,在当前的数字技术背景下,要牢牢把握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们要正视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价值。因为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往往会掠夺观众的眼球,新媒体的审美价值才是值得大众认可的关键。只有作品符合审美价值观,才能成为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性。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往往和传统的艺术作品风格及艺术手法存在差异,但真正的艺术不会因为工具的属性不同而失去欣赏价值。我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要真正从媒体艺术的价值内涵出发,拓宽艺术的内涵和外延,用高科技打造出百姓喜爱、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在数字媒体视野下,新媒体艺术长足发展,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断丰富,这必将不断促进新媒体艺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使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分析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艺术飞速发展,优化了媒体艺术的处理形式,不再受到传统艺术手段复制性、随意性的束缚。和其它类型的媒体相比,数字媒体的表现特性显而易见,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不断推动着我国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向前发展,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断促进我国教学事业向前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随着媒体艺术飞速发展,传统图像、音乐等发生了质的转变,逐渐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紧密相连。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传统艺术有了新的媒介、发展动力。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建立在数字技术、传媒技术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理性思考、艺术思维的相互融合。通常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点,重新表现传统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衍生、发展传统艺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较强的技术性,应用网络化、交互性。此外,数字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丰富了社会文化,比如,虚拟文化、艺术娱乐文化,包含着多样化的文化内涵,比如,善良与丑陋、创作与恶搞、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很多文化作品、符号都和数字技术有着某种联系,受到数字化、艺术文化氛围的巨大冲击。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
1、虚拟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是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实现虚拟的客观世界。或者说具象化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构建虚拟的世界,其展示效果严重受到信息处理的影响。简单来说,虚拟性是数字媒体艺术显著的特点。以大型3D科幻片《阿凡达》为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作用下,虚拟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人类,并作为整个影片视角,在虚拟的世界中展开一系列情节,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可见,在发挥效能的时候,数字媒体艺术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限制,经过构想之后,便能运用虚拟化的形式把它具象化。
2、奇幻性
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那些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事物已被呈现出来,特别新奇,给人一种空前的视觉盛宴,这便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奇幻性。在电影影视作品中,奇幻类型的影片大都和灾难、魔幻等题材相关,影片中有大量奇幻性的场面,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特别是学生一族。
3、交互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多种现代化技术,比如,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各种软件作用下,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处理,比如,图像、声音,使抽象、复杂化的数字信息更加形象、生动,成为一种可以感知、管理、交互的新型技术。在此基础上,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社会大众纷纷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标志着我国艺术事业步入了新的阶段,观众也能融入到艺术殿堂中,转变了观众在艺术世界中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可以稍加改动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新的元素,比如,《征途》、《传奇》。在游戏中,游戏者可以扮演自己喜欢的任何角色,甚至可以转变性别,观众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一系列活动,比如,赚取货币、交易商品,感知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充满了魔力。
4、可变性、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远远优于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编辑性。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视频、文字等都被数字化,以0、1的形成呈现出来,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编辑操作,在减少创作成本的同时,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以绘画艺术为例,通常情况下,绘画艺术的创作是不能出现大范围的重复,否则将失去本身的价值。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不用受到时间限制,多次尝试,可以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以传统电视节目声音采集为例,在采集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噪音,音质较差,在后期调整的时候,制作人员仅仅依靠已有的经验,进行模拟、调音,但效果并不好,严重影响影片的质量。但在应用数字艺术后,利用音频处理,合理调整直观形式的调取声音波形,影视作品依然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就融合性而言,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并借助专业化的软件进行一系列的创作。这种创作形式使不同形式的艺术制作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主要是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工具,可以多次复制,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以舞台效果为例,在传统形式的文艺演出中融入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三、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给予的启示
在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与原则,可以优化利用其虚拟性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呈现思维的具象化,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多彩的虚拟世界。在创作中,可以优化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增加和观众间的互动交流,善于听取观众的意见、建议,并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创作中,满足观众各种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抓住数字媒体艺术的奇幻性,为观众营造一种奇幻情境,更好地呈现未知的世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其具有的变化性,在满足艺术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管理、控制对应的艺术元素,为全新技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需要对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的融合性引起高度的重视,不断丰富其具有的形式,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结构体系,为该艺术的健康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特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宜的创作形式,更好地呈现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而远之,在数字媒体艺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其具有的表现特征,不断拓宽它的创作渠道,不断优化创作形式。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性给予我们的启示,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作者:赵天舒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春阳.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73.
[2]叶嘉玮.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