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教学风格

时间:2024-02-17 11:39:34

导语:在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教学风格

第1篇

无论对内容或形式进行怎样的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是不变的。在活动中,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学习动机,老师都能注意到,但如何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自主学习,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风格形同各异的心理教育,其实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第2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本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语文知识也越来越有深度,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根据课本中这些内容的特点,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参与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当学生遇到难懂有深度的文章时,就需要教师安排合理的教学,分开文章内容为学生进行由浅及深的讲解,使学生逐渐掌握文章内涵,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帮助学生转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在学生眼中不但要做“良师”,还要是“益友”。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准确地表达、传递信息,教师只有掌握语言词汇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理解文章内涵,为学生清晰表达文章内容,抓住细节,突出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艺术性

教师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语言丰富,语言技巧娴熟,语言的情感丰富,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熏陶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教学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艺术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语境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的高涨,学习的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性

小学生普遍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语言相对死板、缺乏生气,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而被严重的压抑,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应该具有生动性,只有教师的语言变得生动而充满情趣,才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只有生动性的语言才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生动有趣的语言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的特点。

第3篇

[关键词] 教学特色;语言特色;有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大力倡导,一大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涌现出来,他们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风格。王菘舟和窦桂梅是两位资深的教育者,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王菘舟提出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与精神的协同发展而努力,让学生诗意栖居语文的课堂。窦桂梅则是热情的,也是激情的;她的课堂是激情四射的,是人文的课堂;她是诗意的,她的课堂也充溢着诗意;她是执着的,我们看到她不断尝试着语文教学的新领域。

一、什么是教学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第二,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第三,通常所使用的“教学风格”这个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的教学风格、中层次的教学风格和最低层次的教学风格。具有高层次的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一般所研究的只是这种高层次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结果。

二、两位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及共性

1、两位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

王菘舟,儒雅语文是王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窦桂梅,她的课堂教学是一朵怒放的玫瑰,她永远是那么充满激情,并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把这份对生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渗透到教学中,把这份光与热传导给学生,她不断尝试着语文教学的新领域,她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感叹: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教!更有甚者感到望“语文”却步了。

2、教学风格的共性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极富“激情”,通过情感调动感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通过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3)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通过情景再现引导学生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三、两位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启示

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艺术,离开教学语言,一切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失去了它的载体。好的、优秀的教学语言将会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

1、教师教学语言之大忌

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忌冷语,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嘲弄,会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忌脏语,教师对学生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忌咒语,老师会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忌浮语,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忌烦语,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语文教师要拥有自己的教学语言特色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语言特色要拥有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故事家的激情,形成语文教师自己特有的语言特色。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要形象生动。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感,去吸引学生。语言要有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二要科学严谨。在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要准确规范,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解,一丝不苟地传授,切忌随心所欲,东拉西扯。在知识传授时,准确概括,形象比喻,层次清楚,富有条理。三要抑扬顿挫。要避免平淡而无谓的滔滔不绝,没完没了的絮絮叨叨,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与课本内容相一致,切忌言语平平淡淡,节奏平平缓缓,让人昏昏欲睡,听者索然无味。语调该高时一定高,该低的时候一定要低,错落有致,起伏不平,纵横跌宕。四要发人深省。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要注意含蓄,耐人寻味,循循善诱,切忌“直、白、露”;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启发性教学落到实处。五要逻辑严密。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逻辑性,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对于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要准确,符合逻辑的要求,经得起逻辑的推理。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语言水平的要求应当比其他教师的语言要求更严,因为你是从事语文的教学和研究的,你的语言必须符合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要求,形成语文教师自己的语言特色。

3、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结果。一般而言,一种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模仿

模仿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包括对他人教学语言、表情、教态和板书等学习运用。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但模仿并不等于简单搬用、照葫芦画瓢,必须得其精髓。

(2)独立

独立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基本上摆脱了完全模仿,开始走出别人的影子。通过思考、锻炼,逐渐能做到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探索性地进行教学,迈出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

(3)创新

教师开始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进入个性化阶段。这时,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的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对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4)不拘一格

这是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也标志着教师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学艺术家。这时,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不限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阶段,教学从内容的处理、方案的设计到方法选择,过程的组织,都表现出多样性和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68-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规范性

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 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现状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14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小学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构建离不开教师的贡献。为此,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教师要注意教学设计,立足教学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平等、公平、民主的理念,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教师的课程设计应包括课前的引导,课堂的构建,以及课后的反思。等比浙江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探讨。教师要注重对新鲜理念以及新鲜事物得吸收学习,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做长远打算。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作为一门文学类学科,对文学类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授课当中,需要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和积累文学知识。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成绩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思维习惯的锻炼,以及学习行为的引领。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足,对于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明确,教学任务不够明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主宰,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互动探究。师生合作不密切,不紧密,缺乏足够的互动交流。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并非站在绝对的制高点上命令学生做什么做什么,要求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完成那个任务,而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导师,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教师缺乏对自己的充分反思与认识,对自身教学情况认知不足。教师需要加强课程的设计,使课程具有明显个人特色。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复制他人的教学观念,并非在对自身具有明确了解的情况下,摸索出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案设计,这自然是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效率提高的一大原因。

教师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学习的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对教学提不起太大的兴趣,难以在课堂上充分集中注意力。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差,对学习缺乏明确的认知,甚至不了解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就二年级学生而言,学生之间差异明显,有的学生文化素养较高,有的学生甚至不认识太多的字,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师生之间的交流太少,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不了解教师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文课堂效率提高的难度。

二、对提升当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建议

(一)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水平

首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学的导师,要努力前进,保证自身的进步性,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同时在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的情况下,加强对自身教学设计的摸索,形成独具特色个人风格明显的教学风格。教师要努力学习语文知识,多看书、看好书,积累文化常识,提高文化修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素质,在教学时才能对课程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对教学做出合理的分配。其次,我们的教师应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与认识。课前,教师要做好教案的准备工作。教案的设计要立足教学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并参考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建议,做出合理的安排与规划。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调研工作,以及交流工作,学习优秀老师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加强反思,吸收借鉴形成自己的东西注入课堂,提高自身课堂的生命力与活力。要多与优秀教师交流,倾听优秀教师的进步建议,对自身的教学做出指导。另外,教师在课后不能敷衍了事,也要及时的反思与总结,同时还应建立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结合学生的想法,对自己的课程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课程当中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互动,在和教师焦虑的过程当中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演讲比赛,故事大赛,小文章大赛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时对学生做出鼓励与肯定,增加孩子学习语文的信心,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收获快乐、不断成长。教师也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语文的用处何在。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目或者给学生讲一些动听的故事,给学生朗诵一些优美的篇目,在课程之外增加学生文学素养,扩大学生知识面。课堂上也要就教学内容作出适时的延伸,帮助学生对教学建立深入地了解,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环境。教师授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讲课要灵活自然、幽默风趣,增加个人魅力,让孩子更喜欢老师,孩子都喜欢老师自然会更加喜欢课堂,在课堂听课,自然也会更加的认真。

(三)密切师生交流,加强合作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 有效性 培训对象 培训内容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5-02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实解决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质与量的矛盾是当前小学语文老师培训的关键。结合我参与学校的广东省两个省级课题《山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山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四念一体”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分层培训,整体推进”策略与方法,所谓“分层培训”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划分培训对象的层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所谓“整体推进”就是培训对象所在学校、镇中心校、县教师进修学校三位一体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

一、确立培训对象,以促进不同层级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对象的确立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创造、有效性开展的前提。我们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以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教育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新教师为起点,并依对象确定前后接的层次和层递的对象。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划分为三个层次:“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骨干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刚参加工作或参加工作二、三年的教师,另一种是虽然参加工作时间长,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直接从高中、初中毕业的小学教师或民办、代课教师。熟练型教师是指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四年以上并且接受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教育的教师。骨干型教师是指有比较高的学历、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教育教学成绩较突出且有一定教研科研能力的教师。

二、设计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层级教师的需求

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发现,不同层级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不同需求,对以前的院本培训比较反感,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的特点,从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和促进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新手型”教师

对于刚刚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处于角色的转变时期,缺乏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经验,不了解当地的文化环境和民风民俗。他们最需要的是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一些情况和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因此对他们而言,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授和积累是最重要的。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操作;当地文化介绍等。对于已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民办或代课教师,他们已有了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知识结构存在不健全,教研科研能力较弱。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分析;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及口语纠正;疑难解答等。我们提倡“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旨在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熟练型教师

他们已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能处理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能对自已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他们渴望向骨干教师转变,提高自已的教学、教研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作出理性的思考。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小学语文典型课例分析;小学语文课例现场分析;疑难解答等。我们旨在为教师解读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提供理论依据,又能提高他们在实践、理论、再实践过程中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和科研意识。

(三)骨干型教师

骨干型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能,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目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强。他们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昨天、今天,反思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更高的层次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信念,向优秀教师甚至向教育专家转变。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信息收集;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疑难解答;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我们原则上采用讲座和学员自修自研相结合,布置一定的任务,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培训的实效。

三、选择培训模式,以适应不同层级教师的特点

(一)“新手型”教师

⑴集中讲授式。集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考核,使教师尽快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集中讲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使教师尽快了解、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⑵集中讨论式。既可以把“新手型”教师集中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也可以以镇为单位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在进修学校指导教师和县、镇学科带头人的组织下,以一定周数为周期,主要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些资料同时可以做为熟练型教师和骨干型教师课题材料或教研专题。

第7篇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学 衔接 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考量学生语文学习成果时,通常为九十多分,九十分以下则较少见;而一进入初中,则很少一部分才能达到八十多分,大多六七十分,六十分以下者不乏其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仅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而且具有连续性特点,现在把初一至初三分别称为七至九年级,除了顺应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体制外,也具有对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性的重要把握,但事实是:多年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种连续性,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没有为衔接作多少努力,除了当前教育体制造成的中小学分设带来的后遗症外,也与教师对这种衔接的探索缺少相应研究有关,小学和中学变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一、成因分析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很多老师认为课堂内容与目标设置不宜过多,注重趣味激发,多给学生鼓励,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对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寻求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甚至唯一性,其负面效应是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热情。而初中语文教师上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都是一带而过,对许多问题的答案讲究“悟”,不一定归纳出明确答案。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年龄只大了几个月,但需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作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大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只有准确把握了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语文的成功衔接。衔接的关键是老师,但社会、教材、教育管理者、学校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一齐发力,做到低耗高效,才能让有效衔接成为可能。

二、研究与对策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初中语文老师都为这种脱节而担忧,并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努力,有些效果还是显著的。但是这种衔接的速度与效率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去研讨这种现象,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探索。我觉得最起码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

1.中学和小学两端发力,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架设衔接平台。

小学高年级仍然承袭低年级的做法,把大量时间花在抄写上,甚至还在大量抄写生字词,强化“死记”,抑制了学生“速记脑细胞”的分裂,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反复学习那些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不能多元地、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感悟。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是初一至初三循环,很多教师循环到初一时还没有缓过劲来,仍然处在任教初三语文那样的高位,把刚从六年级升上来的初一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中学生来对待,对抽象思维要求过高,让学生不能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如下途径。

(1)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常态化,让中小学语文教师熟悉彼此的教学活动,从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等方面熟悉操作程序和教学心理,知彼知已,取彼之长,补已之短,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践与对方更接近。同时要让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彼此的课堂授课,更多地观摩课后对学生的指导活动,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如拟卷、阅卷等。

(2)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交叉授课活动。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可以跨出更大的步伐,让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交换授课,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应直接体验彼此的教学活动,为衔接的心理准备蓄势。

(3)加大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宣传力度。这项工作不仅要作为一项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的手段去抓,而且要站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营造一种氛围,给教师加压,给学生鼓励。

2.转变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小学变革单一答案,中学“扶”“放”结合。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扼杀了学生答案的多元化,禁锢了学生思维。学生按老师的思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根据现状,我觉得应该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学习,从理念上更新观念,从知识结构上提高素质,要求他们用“心”对待学生,不敷衍塞责,寻求多种答案从自己做起。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语文教师,要蹲下身来,倾心与学生沟通,切实做好衔接工作,使这个过渡有层次感,扎实抓好“扶”的环节,先在“扶”中放,再在“扶”后放,牢牢地把握这个渐变的主动权。什么时候该“扶”,什么时候能“放”,要对学生的状态心中有数。

3.逐步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张扬个性,发表独到的见解。

对学生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时代与整个人生相比,时间显得很短暂,个体的终身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盛行,电视的直观、网络的便捷,让我们变得慵懒,学生也概莫能外。很多孩子变得不爱读书,几乎不读名著,只乐意从电视剧中感受情节,无法从原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因而对人物缺少自己独到的评价。

4.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占领衔接的每一个阵地。

第8篇

上师范,并非我的选择。我的中学生活是在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中学度过的。那时之所以努力学习,只是觉得学习好、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填报中考志愿时,我本想填报高中,班主任老师却在我的第一志愿里填报了师范。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跨进了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的大门。1988年暑假,在家静等分配的我收到了师范班主任的一封信,他说有一个机会推荐我到人民小学。那时的我(包括大多数同学)对工作分配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反正是有工作的。我想自己可能会被分到我们乡中心小学吧,没想到自己竟然还能进城当老师!就这样,我在人民小学开始了教学生涯。

一节公开课,捻断三根须

因为喜欢语文,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一开始教学,每天把作业改完后就忙着抄教案、背教案。把备课手册上的教案抄下来,再花功夫背出每个步骤,准备小黑板,再到课堂上实施,竟然也渐渐教得有模有样,得到了随堂听课的老校长的鼓励。

而第一次真正执教公开课,是在我工作后的第四个学期。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情境教学课题的研究课展示。当时教的是一年级,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情境教学研究的实验班。我执教的课题是《小壁虎借尾巴》。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体现情境教学的特点?如何在课中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此前,我曾认真阅读过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与研究》和《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也曾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教学杂志上研读过情境教学的相关专题研究与报道。其时,我对情境教育的思想精髓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特别是几种情境创设的途径,在教学中重视语言训练,重视朗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课文的语表形式等内容,已经成为我日常教学的重要关注点。

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把“知道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对话方式练习说话,仿写对话”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初步的教案。那时,学校没有什么电教设备,而课堂之中又要设置角色扮演环节,我就自己动手设计了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及头饰,后来为了拓展又做了啄木鸟、小马、公鸡等动物的头饰。我的绘画功底不太好,就从幼儿园借来图画书,认真临摹书上的动物简笔画……

第一次试讲是在学生放学之后,自己面对空空的教室,一边做老师,一边演学生,自问自答,自说自做。在扮演学生时,我想了好多种答案,有的甚至是错的,以此“为难”自己,让自己“引导”。第二次试讲,我的同事当学生。他们按我的要求学习,回答提出的问题,有时还故意使些绊子来“为难”我,让我顺学而导。课后他们简单鼓励了我几句,便开始给我“挑刺”。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让我现在想起来都心生暖意。开始进班试讲了,在年级组内选了一个班,请区教研室的老师和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来听。他们也给我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我对教案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为了把课上好,我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练习教学基本功: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回到宿舍就对着镜子试讲,看自己的表情动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

正式上课那天,来自市、区教研室的领导、兄弟学校的老师,济济一堂。面对这么多听课者,当时的我竟然没有一点紧张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课堂上,我全心投入,娓娓引导,把预设的教学环节逐一落实。学生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说敢演。上完之后,市教研室的领导作了点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次公开课让我第一次经受磨练,可谓捻断三根须,也成了我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我上公开课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送教下乡,校级、区级、市级的研究课、赛课,后来到了省级……在这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一张稿费单,唤醒梦中人

一直以来,我似乎从没认真地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过。我始终认为,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一直感觉自己积累太少,文笔生涩。发表文章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直到1996年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张50元的稿费单,才一下唤醒“梦中人”。

我从来没有投过稿件,哪来的稿费单?几天之后,收到《淮阴师训》杂志,刊登了我撰写的期末教学经验总结。经过打听,原来是学校推荐给市教研室,市教研室推荐给杂志的。

初尝甜果之后,我更加认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写稿任务。再后来,市教研室、市电教馆几乎每学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比赛,我都能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用心撰写。这样被动地写作,也让我陆续在《淮阴教育》《教师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真正开始主动写下自己教学感受的,是在2002年之后。其时,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始,作为市骨干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参加各级培训或教研活动的机会逐渐增多。我开始尝试用新课标的理念去实践与反思,也学着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捕捉教育的契机……

2005年冬,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执教的《春联》阅读课。杨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所获。听后,我颇为感慨,当晚就写了《意蕴独特 情怀隽永》一文。几经修改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小学语文教师》投稿。大概过了四五个月,竟意外地收到了用稿通知书。这次中稿让我信心倍增:只要用心,我也能在省级杂志上发表文章!

就这样,带着思考去实践自己的教学,带着思考去欣赏别人的教学。在这过程中,三十余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陆续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与此同时,经我指导的学生作文也有数十篇在《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刊物上发表,我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作文指导奖。

一项真研究,追寻语文路

2008年4月,我校《和乐文化下教学文本适度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批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校长黄艳梅提出了酝酿已久的“言语主题”的教学构想。我很有同感,课程标准关于各学段的习作目标表述比较上位,在能力要求上过于笼统,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写作训练没有方向和重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用课程视野观照当下的作文教学,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努力构建合理的小学习作教学体系,使作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我们建立了语文学科工作站,带领学校骨干教师,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我深入课堂听课,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上研究课。同时认真研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等书籍。

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以表达为中心展开,更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当前语文教学课型多样,看似热闹,却难见成效。究其原因,恐怕与这些课各自为政有关,与教学的目标模糊有关。事实上,这些课往往缺少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便在一个单元中,教者也会忽略他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教学效益会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让写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是在作文教学,还是在阅读教学中都要有明晰的判断。要增强写的意识,想方设法整合几种课型,让几种课型联动。特别是阅读教学课,要发挥教材作为语言学习范本的导写作用,让读指向写,使教材学习为写服务。要重点从关注教材的言语形式着手来学习课文,始终把读写结合放在心里,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知识。由此,我写出了《让写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关注“前作文”指导 让习作变得轻松》分别发表在《江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上。

研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为了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等建立联系,我们积极进行课例研究。围绕一个主题同时展开课内阅读课、口语交际课、课外阅读运用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讲评课等研究。我和工作站老师一起研究教学设计,深入听课,进行课后点评、总结,进行课堂的重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以学生年段思维特点为依据,构建了小学作文能力目标序列;以言语主题单元为抓手,构建了小学作文内容序列;以写的训练为主线,构建了小学多种课型的联动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的《作文命题:为儿童的心灵松绑》等十多篇研究论文应运而生,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等刊物上。作为副主编,与同事们一起编写了小学语文“言语主题”系列图书:《读出好作文》《教出好作文》和《写出好作文》。我校的省级课题《和乐文化下教学文本适度开发的实践研究》也于2012年6月结题。我负责开发的校本课程《和乐礼仪》被淮安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本教材。

一段深反思,风格渐形成

2004年,我走上了学校行政岗位。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2007年10月,走上了副校长岗位的我,主抓学校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但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教高年级一个班的语文。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看,我经历了“由新手到熟练”的阶段,但有没有进入第二阶段——“由熟练到成熟”还不敢说,更不敢说能否进入第三阶段——“由成熟到卓越”。

课改搞得轰轰烈烈,各种教研活动层出不穷,与之相应的教学流派异彩纷呈,一位位名师登上教学舞台,尽展自己的教学技艺。他们丰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我羡慕不已,也让我望尘莫及。

在这众多的名师中,最让我敬佩的是于永正和薛法根。虽然他们是两代人,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却有着相同的特点:朴实、扎实、真实。他们都把课文当做一种教学语文的资料,课堂教学是根据学情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了生本思想。他们的课非常准确到位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注了语文学科的内在本质,采用简单而又有效的语文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现“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语文学习目标,使人真正产生了一种“语文回家”的感觉。

对比这两位名师的课堂,再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禁问自己:我真正把自己放到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了吗?我关注到全体学生了吗?我是在走教案,还是关注学情,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吗?在我的课堂中,学生既“得意”,又“得言”,真正得到“生长”了吗?……通过对比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决心努力去改变、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于是,我认真搜集了两位名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视频等资料,一有时间就观看、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我以他们的课为例写了《谈第一课时的实与效》和《好课之好,指向学生》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山西教育》和《小学教学设计》上。我的课堂也在发生变化,不再追求新颖、热闹,而是尽量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努力探寻本真的、言意相生的课堂,追求让学生“生长”的课堂……

我深知,由于受自身学养的限制,我所上的课无法与名师相比,但我始终是一个“行者”,从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并在教学中努力实践自己的思考。《看漫画 写漫画》《三打白骨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夹竹桃》《改写送别诗》等校级、区级、市级乃至省级的研究课、观摩课或赛课见证了我的成长,也使我逐渐形成了严谨而富有张力的教学风格。同事们评价我的课堂:学科特点鲜明、实在,不搞花架子,课堂容量大,学生学有所获……

第9篇

表现之一是教学研究无冲突。无论是文章或发言,大都习惯于阐释早已被证实了的正确的结论,不旁及别人的观点,更不敢去否定别人的观点,盛行“求真”,讳言“求伪”。

表现之二是语文教学沉闷。课堂上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教师宁愿去上一堂平平淡淡的错漏不多的课,不愿去上一堂有创意的耳目一新的但有可能失败的课。教师如此,学生亦然。自认为没有十分把握,不敢回答问题,宁肯重复别人的发言,也不敢冒一下风险,更不敢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如此等等,语文怎能“活化”?不活化则凝固、僵化,停滞不前。因此,需要给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活化语文,首先要活化语文教育思想。当前,语文界尤其纠、学语文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现象,并不正常。不少研讨会仍然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的交流,而缺乏教育思想的碰撞。语文教育理论的单薄,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教育哲学的指导;二是缺乏教育实践的检验;三是缺乏教育心理实验的支撑。由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衍生出来的原则、方法、范式,仍然在语文教育园地上悠悠然游荡着;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母语教育理论,虽然见诸报刊,但并未和本土的经验、理论融通,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用;从各地涌现出来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验,除了少数几个实验外,大多数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仍然存在着理论工作者不深入实际、实际工作者轻视理论的现象。

活化语文,关键是活化思维。小学语文教学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过程、统一结论,试图用同一模式去铸造千差万别的儿童,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为此要鼓励儿童独立思考,鼓励发表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小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独特见解源于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有赖于独特的思维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学法、悟法,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学习方法。

思维活化了,才有可能创新。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个热门话题,不少教师已作了许多可喜的尝试。但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这些“发散”没有以知识、能力作为铺垫,加之目的要求不明确,往往流于“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空谈。其实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也可以创新。二是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割裂开来,有的甚至把创新能力看成是纯技能训练。对小学生而言,更重要的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探索、求异、坚定自信、执着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勤奋热情、坚韧自制、献身事业、服务社会等优良品质。当前研究的重点是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多元化的思考、自由地表达以及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发创新的激情,开掘创新的潜质,使学生的学习语言和创新思维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活化语文,要求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在学术上不可能定于一尊,在教学中不可能只有一种风格。要求教学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学个性化。当前,各地推出了许多“教学模式”,其中不乏反映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有指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规范教学行为是有益的。但是,任何具有共性的教学模式,都是深深扎根于教学实践的土壤,在教学个性化、多样化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模式规范教学,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总是要冲破“模式”,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变式”,从而显示出教学创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相互融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又较为稳定的教学风貌即教学风格,这,才是我们应予倡导的。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近几年来,各地冒出来许多“法”。有的是合乎学科特点的,体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对于开拓教学视野、活跃教学氛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法”,自诩“最优”,唯我独“灵”。有的抽去了方法中“活的灵魂”,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割裂开来,让老师们“依样画瓢”,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创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及丰富性,要求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说最好的方法是适合学科特点、儿童特点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