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9 14:41:29
导语:在垃圾处理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方法;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垃圾也就会越来越多,不仅会使城市的环境受到影响,还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对城市垃圾进行有效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1 城市垃圾的含义
城市垃圾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或者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数人们在处理这些垃圾时,是直接扔掉,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空气质量也受到影响。为了使垃圾处理得当,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目前极力倡导将垃圾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把垃圾变废为宝,重新使用,努力做到减少污染,甚至是无污染。
2 城市垃圾处理的方法
我国城市的垃圾处理有多种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填埋法、焚烧法和堆肥法。
2.1填埋法
有些垃圾是装到袋子里,埋在地下,还有部分是直接排放到空气、水中,对垃圾进行填埋,要选择离居民生活、工作的比较偏远郊区进行处理,这种天买的方法可以使垃圾迅速消失,而且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虽然效果显著,但是这些被填埋了的垃圾,进入土壤后,会在地下进行腐烂分解,而分解出的有污染的物质会使地下的水、生物等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用于装垃圾的塑料袋本身很难降解,填埋后由于降解困难,会严重土壤的结构,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与吸收。久而久之,就会使填埋的土地变得荒芜。除此之外,填埋垃圾的方式,还会使大量土地被使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不能使垃圾得到妥善的处理,还会给人类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和后果。
2.2焚烧法
焚烧法是把可以燃烧的一类分离出来,单独进行燃烧处理,从而减少对土地的大面积使用和破坏,要把垃圾进行焚烧,同样要选则远离城市的郊区地区,但是由于位置偏远,路程较长,所以在工人运输垃圾时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垃圾在焚烧时,还会产生大量有害、有毒的气体,对于动植物甚至人类都会有严重的危害。
2.3堆肥法
堆肥法是把垃圾中的有机物与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一种类似肥料的东西,人们可以当做肥料使用,堆肥法可以使部分垃圾实现资源化,能够重新利用,但是它所占用的面积同样很大,而且处理的时间也比较长,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再次污染,如果分解的肥料中存在重金属等物质,还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不论哪种处理方法,都会给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污染和损害,所以我们在处理城市垃圾时,要找出既不污染环境,又方便可靠的方法,实现垃圾的资源化,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和良性循环。
3城市垃圾资源化
3.1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要想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处理,最主要的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能够重复利用的东西,例如多使用布袋,不买一次性用品,减少废品的使用,就会减少垃圾的产生。
3.2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实现资源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此产生的商品越久越来越多,使的垃圾的数量逐渐增加,并且种类不同,把所有垃圾放在一起处理,不利于垃圾的循环再利用,所以,人们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废品中找出可以循环利用的宝物,并集中收集起来,不仅可以使垃圾处理工作减轻负担,而且还真正做到了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3.3加强对垃回收的力度
对于城市的大量垃圾,仅靠少数的收废品的个体户是无法做到有效处理的,这就需要,国家投入资金,多建立大型的废品回收机构,回收人们无法回收的废品,对于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回收可以利用的垃圾,例如,矿泉水瓶、废纸等。使垃圾经过处理后能够重新应用到生活中。
3.4完善垃圾的相关处理制度
由于我国没有垃圾处理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所以,在处理垃圾时,人们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指导,使得我国的垃圾处理问题不规范。要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就需要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垃圾处理问题法律化,制度化,从而保证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规范。
3.5对垃圾处理的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监督
城市垃圾要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仅相关制度要完善,还要对垃圾处理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垃圾处理合乎规范,符合技术要求。还可以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让群众知道垃圾处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使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并且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监督好工作人员的垃圾处理工作。
4 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各个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作为一个产业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大大提高,所以使得大量人口来到城市打工、学习,促使城市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人多了,产生的垃圾也会越多,如果不能做到及时处理、适当的处理,垃圾的清理工作不仅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还会给环境中带来新一轮的污染,所以我们转变垃圾处理的方式,加大垃圾处理工作的力度,处理垃圾要有针对性,选用适当的方法,使垃圾实现资源化,促进我国生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赵江,章颢.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产业化趋向[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10(5).
[2] 孟昭满,杨全斌.垃圾填埋场的沼气提取与利用[J].燃料与化工,2010(4).
垃圾,让人感到恶心。可是人们却不能完全消灭它们,现在人们不是焚烧就是掩埋。到了未来根本就没有垃圾这个词,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
第一种:每个月都有一艘宇宙飞船,没错,那就是装垃圾的东东。整装待发,只听“嗖“的一声,宇宙飞船飞上天去。飞到一个无名星球上,把垃圾掩埋在星球上。等待这个星球被埋满时,旧发射一颗原子弹把那个星球炸掉。然后派几个机器人去宇宙扫太空垃圾,最后把太空垃圾掩埋在另一个星球上。
第二种:下次告诉你。
关键字: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处置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waste incineration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of urban living garbage processing all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t burned produces in the process of fly ash residue, also produce cert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s become a troubled peopl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one of important problem.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our country life of MSW fly ash disposal status analysis, and the common treatments related elaboration, hope to contribute to enhance people's life of MSW fly ash disposal of understanding.
Keyword: life waste; The fly ash burned; Disposal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人们进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酸性气体、烟尘颗粒物、重金属和二等二次污染物,其中焚烧飞灰是二次污染的主要载体,也是其传播的途径。因此,焚烧飞灰也属于一种对人体有害物质,人们应该给予足够重视。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外对焚烧飞灰的处置往往侧重于无害化处理后,也就是作为废弃物进行填埋,而很少有对其进行重复利用的资源化处理。由此可见,垃圾焚烧飞灰被普遍认为是危险废物,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重金属迁移,污染地下水,土壤和空气,探索如何安全有效地处置垃圾焚烧飞灰意义重大。
一、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产生及其特性分析
1、飞灰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往往是从烟气除尘器和垃圾焚烧炉的炉排、余热锅炉等收集的排出物,主要由底灰和飞灰两种物质组成。其中飞灰是指在烟气净化系统收集而得的残余物,大概占灰渣的10%~20%左右;而底灰大约占垃圾总质量的30%~35%左右。
2、飞灰的形态特性
从飞灰的化学组成来看,Ca, Si, Al是飞灰的最主要组成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飞灰的特性。同时,也含有少量其他化学元素,例如Na, Cl, Ti, Cu ,Zn 等元素成分。由于原料和焚烧方式的差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主要成分也有较大差异,并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粉煤灰一般是灰色或暗灰色,颗粒大小一般小于30微米,颗粒形状的多样化,其中多数不规则形,球面机构的聚集,絮状集合体相对较小,少的颗粒,棒状聚集。生活固体废物焚烧,主要是因为其重金属的浸出毒性和粉煤灰而被列为危险废物。飞灰中含有质量分数高达20%的溶解盐类,主要是钠,钾和钙的氯化物,处置不能不仅可能会污染地下水和附近水体,同时大量的氯也增加了其他污染物的溶解度,如Pb和Zn在高离子强度/高碱度和高氯化物含量的情况下,其溶解性会随之增加。此外,飞灰中含有少量剧毒的有机污染物,例如飞灰中的二恶英和呋喃,其毒性当量非常大,足够威胁到人们的健康。这就需要人们必须严格按要求贮存、运输、处理和处置好飞灰,防止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污染风险和危害。
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处置方法
1、水泥固化法
在目前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处置方法,水泥固化法应用最广泛,并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法的不足之处是在处理后必须进行增容,同时,飞灰中的五价铬、镉、锌和钼等金属离子难以处理,不易被固化,特别是盐类,抑制了水泥的正常凝结,飞灰会降低固化强度,致使有害物质的浸出率,甚至造成破裂凝固。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固化效果,必须在进行水泥固化前将飞灰进行预洗,增强固化体强度和降低固化体的重金属浸出毒性,并能够有效地降低水泥的消耗量。而石灰固化飞灰所得结构体的强度不如水泥固化,很少单独使用,必须结合水泥固化一起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固化效果。沥青固化、塑性材料固化技术等也是传统的危险废物固化方法,但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很少应用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
2、重金属提取方法
对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提取,可以采用酸提取法,从而提高重金属的提取效率。因为,重金属提取法可以提出飞灰中的金属部分,使进入普通垃圾填埋或作为建设资源回收飞灰而固化,效果较好,酸浸取后的飞灰的体积无明显增加,成本低下,易于实现,而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而采用酸提取的技术关键就是如何控制好其pH值,必须要PH值处于一个适宜的范围,才能提高提取效果。焚烧飞灰组成由于其条件不相同而不同,存在飞灰中的重金属,在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即使在相同的加工条件,提取效果将有很大的不同。另外,由于酸溶剂性质不同,飞灰中各种金属溶解曲线有很大不同。但酸提取不适用于去除二口恶英类的有机污染物。如果是直接用酸浸提时, 必须在酸浸提之前进行水洗预处理, 以增强飞灰中重金属的热稳定性,确保其符合酸提取的要求,进而减少酸耗量。因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含有大量的Al、Fe、Mg、Ca、Cr等有毒重金属,采用酸浸提方法时,将会使这些重金属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溶解掉,然而,浸出效率也与酸的含量与种类相关,不同的酸对不同重金属提取效果不一。
3、熔融固化技术
熔融固化技术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生活垃圾飞灰处理方法,其原理利用燃料或电将垃圾焚烧飞灰加热至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区域,使飞灰在特制容器内熔融,然而,等到飞灰熔融后再经过一定的程序冷却变成熔渣,使之保持在高温时的状态而不析出此生毒性物质。一般情况下,采用熔融固化技术进行飞灰处理时,熔融后的玻璃态物质的机械强度达到日本对同类材料的要求,并且熔融物质的重金属含量完全符合日本的标准。因此,采用熔融法进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具有熔渣性质稳定、减容率高、重金属浸出低等优点,并已受到广泛受到人们的推广与应用。此外,最近研究表明,采用熔融固化技术进行飞灰处理时,处于还原性气氛下的熔融效果明显优于氧化气氛,由灰在还原性气氛下熔融时,重金属Ni、Co、Cr的沸点较高,不易沸腾,很难形成气体状,因而重金属等大部分物质都会固溶在熔渣中而很少排放到废气中,避免了对空中造成的污染,且固溶率在较低熔融温度下均达到最大值。但是,熔融固化技术也有其不足,从而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因为采用高温熔融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成本高,也会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灰中的Cd、Pb、Zn等易挥发重金属元素,还需要辅以其他装置进行后续严格的烟气处理,不易于实现,实践起来工序比较麻烦,往往只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
4、生物淋滤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飞灰处理技术日益提高,其中,生物淋滤法是国际上近年兴起的一项非常有前景的金属浸提技术,该方法更好地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需求,与传统化学浸提法相比, 具有耗酸少、反应温和、效率高,运行成本较低等优点。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化能自养型的嗜酸性硫杆菌,如氧化硫硫杆菌的生物氧化与产酸作用, 从固相溶解成液体的可溶性金属离子的不溶性重金属,再使用适当的方法使重金属等从液相中回收,同时,为了保持微生物的生长与生物氧化活性,必须向飞灰浆液中添加磷源和氮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势在必行,并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伴随着垃圾焚烧技术在各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广泛应用,对生活垃圾焚烧的残余物,主要是飞灰的处理、处置,加上各方面技术发展上不完善,飞灰处理俨然成为当今困扰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加大投入,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视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切实地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处理方法,为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减少生活垃圾对人体的伤害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饶炳秋. 分选技术在城市垃圾处理中的应用[J]. 环境, 2009,(S1)
[2] 丁润发, 崔锦鸿. 氟塑料产品在危险废物处理工艺中的应用[J]. 广东化工, 2005,(06)
[3] 孙艳, 陈秋玲, 刘伟.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3,(10)
[4] 倪静, 赵由才.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与综合利用[J]. 环境卫生工程, 2006,(06)
【关键词】 填埋场 渗滤液 处理方法
1 渗滤液的产生
垃圾处理厂填埋是我国目前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是垃圾填埋场中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填埋场设计、运行和管理中非常棘手的问题。渗滤液是填埋场中液体重力流动的产物,主要来源于雨水和垃圾内的水分。渗滤液的成分个体差异很大,主要取决于填埋场的运行时间、地表深度、生物环境及垃圾成分。另外,当地降雨情况、填埋场的地质情况及覆土层的性质等因素影响渗滤液产生多少。渗滤液产生有三个部分:一是外部水分渗入垃圾中,主要是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二是垃圾自身的水分;三是垃圾中有机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水。由于影响渗滤液成分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所以渗滤液个体差异较大,没有共同性,本身有复杂性和污染性。如不加以处理而直接排放进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对渗滤液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2 渗滤液的特性
渗滤液具有不同于其他污水的特点,比较难处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渗滤液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其中有机污染物多达77种(其中促癌物、辅致癌物5种),还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酚类化合物和苯胺类化合物等各种危险有机物。(2)垃圾渗滤液中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可达到每升数千到几万毫克,和一般污水相比,浓度大的惊人。(3)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十多种金属离子,其中铁的浓度可高达2050mg/L,铅的浓度可高达12.3mg/L,锌的浓度可高达130mg/L,钙的浓度可高达4200mg/L。(4)氨氮含量很高,且随填埋场的运行时间增加而升高,最高浓度可以达到每升数千到数万毫克,严重抑制和降低了生物处理中微生物的活性。(5)营养元素的比例失调。由于氨氮含量高,C/N的比值经常出现失调的情况:且磷元素缺乏,一般BOD5/TP大于300,比值与微生物所需要的碳磷比(100:1)相差很远。这些性质给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3 渗滤液的影响与危害
渗滤液的组成成份十分复杂,而且如果渗透土壤,就会给周围的地下水带来严重污染,从而影响人类健康。据监测,通常在距离垃圾填埋场最近的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最多,而且一千米外仍然含有有机污染物。另外,渗滤液还有渗透持续时间长、污染物浓度高、个体差异大等特征,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地下水源和周围土壤一旦被污染,想通过人为净化补救,基本上很难实现,费用也极其昂贵,从而会给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
4 渗滤液的处理方法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是城市垃圾填埋场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都在研究讨论中,但是现在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方法主要是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和土地处理。
4.1 生物处理
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可分为厌氧和好氧处理2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来去除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氨氮。
(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的运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直到近20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开发出新的厌氧处理工艺,克服了传统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等缺点,使它在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对水质、水量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构造简单,设有气、水、液三相分离器。且不需要搅拌和水力回流、污泥回流等机械设备,耗能和建造费用少,维护管理容易。
(2)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好氧生物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运用广泛,其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塘、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等处理方法。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是在本世纪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运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垃圾渗滤液作为高浓度的有机废水,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在其处理当中运用比较广泛。活性污泥法因其费用低、效率高而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方法对降低垃圾渗滤液中的BOD5、CODcr和氨氮有一定的效果,还可以去除另一些污染物如铁、锰等金属离子。生物膜法具有耐水量冲击的优点,可用于复杂的水质,而且生物膜上能够生长世代较多的微生物,如硝化菌之类。我国也进行了低氧一好氧两段活性污泥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杭州天子岭填埋场采用该法处理渗滤液,但效果不稳定。
4.2 土地处理
土地处理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污水处理方法。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SR)、快速渗滤系统(RI)、表面漫流(OF)、湿地系统(WL)、地下渗滤土地处理系统(UG)以及人工快速渗滤处理系统(ARI)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悬浮颗粒和溶解成分。通过十壤中的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氮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量。目前用于渗滤液处理的土地法主要是回灌和人工湿地。
但是土地处理系统多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中也有人作过研究,认为施浇垃圾渗滤液后土壤的养分含量提高,通气空隙增多,土壤的肥力明显提高,但是对于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浓度高的垃圾渗滤液不大适合。英国也有运用回灌法处理渗滤液的例子,但是被认为是一种非彻底的渗滤液处理方法。
4.3 物化处理
物化法和生物处理相比,物化法不受水质水量的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尤其对BOD5/CODcr比值较低,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物化处理一般作为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前期的物化预处理可以去除大部分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毒金属离子和悬浮物。物化处理还能去除一些很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腐植酸、富烯酸和卤代烃类化合物)。所以物化处理方法又常放在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中。
1工程场地及设计条件
商河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位于商河县城区东约5km,孙集乡小郭家村南,在原垃圾临时堆放场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现场地自然标高约为12.00m,地势低洼,地表面以下大部分有芦苇根,东西向有1道水渠通过,按工艺要求库底设计标高最低点11.00m,库区四周筑坝,坝顶平均标高14.30~14.50m,库区西面为管理区及污水处理区,设计室外地坪标平均标高14.30m,场区的东北部大坑为原垃圾临时堆放区,区域所处位置为设计坝基和填埋库区。占地面积2500~3000m2,堆填总厚度约为8m,堆放时间5~6a。现有回填垃圾杂填土顶部标高12.30~15.46m,库底设计标高以下现有垃圾杂填土还有约6m深,垃圾底部标高约5.00m,地下水位标高8.7m。从开挖现场看,回填垃圾为杂填土,主要成分为塑料布、石子等大颗粒物,细粒部分为炉灰等土壤类物质,黑色、分散、质粒不均匀,基本腐化为不稳定的似土壤类物质。场地地层主要由粉土、黏性土组成,自上而下划分为6层,分述如下。第①层粉土:0.00~0.50m为素填土。厚度2.80~6.80m,平均厚度4.01m;层底标高7.41~13.24m,平均标高9.00m。第②层黏土:厚度1.75~4.30m,平均厚度2.62m;层底标高4.35~9.24m,平均标高6.38m。第③层粉土:厚度1.15~3.20m,平均厚度2.31m;层底标高2.25~7.04m,平均标高4.07m。第④层粉土夹粉质黏土:厚度2.30~4.55m,平均厚度3.55m;层底标高-0.74~3.24m,平均标高0.53m。第⑤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厚度1.90~4.10m,平均厚度3.07m;层底标高-3.79~0.44m,平均标高-2.55m。第⑥层粉土:厚度2.10~5.85m,平均厚度3.88m;层底标高-8.47~-2.06m,平均标高-6.35m。根据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工程地质条件[1],设计库底地基持力层为第①层粉土,稍密,分布普遍,属中等压缩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局部区域原垃圾杂填土底部为第④层粉土夹粉质黏土,中密~密实,分布普遍,属中等压缩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40kPa。勘察期间,地下潜水位埋深0.95~5.54m,设计抗浮水位标高11.00m。按照填埋工艺设计要求库底设计标高以上垃圾填埋高度为21m,库底面荷载最大值约为210kPa,设计库区底部标高以下局部区域存在的垃圾杂填土,已经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的要求,地基需要进行处理。
2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2.1概述根据工艺提供的垃圾填埋堆体空间尺寸及填埋工艺,地面荷载为大面积堆载,根据勘察报告[1],天然地基不经处理已经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及稳定性要求。垃圾场主堆放场建议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以第④层粉土夹粉质黏土为桩端持力层,桩长约8.50m,桩径500mm,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作固化剂。这是按建筑物对待提供的地基处理方法,实际上天然地基上垃圾堆体荷载是逐级施加,不同于建筑物,是在慢速堆载的情况下,历时11a才完成,地基土随着固结度增长,地基强度会不断提高,根据以往软土地基慢速堆载试验数据及设计经验,库区大部分区域天然地基在垃圾堆体快速堆载的情况下,垃圾填埋1次加荷控制高度不大于3m[2],此工程地基强度及稳定性能够满足要求,设计库底局部区域垃圾杂填土需要进行处理。
2.2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很多,每种处理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所以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场区内局部区域库底标高以下垃圾杂填土为高有机质含量、高含水率、高孔隙比、高压缩性、低强度的软土,此类垃圾杂填土软土定量物理力学指标不好确定,缺少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成熟的经验,一般勘察单位不提供此类图的物理力学指标。对条件复杂的软土地基,由于每个工程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要充分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工程现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在选用处理方法前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如上部结构物的体型、刚度和受力体系、材料和使用要求、上部荷载对地基均匀性的要求、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分布和种类、基底压力、地基土的类别、基础类型和深度,处理后土的加固深度、稳定安全系数和变形允许值等;施工区地形及地质成因、地基成层状况,软弱土层厚度、不均匀性和分布范围,持力层位置及状况、地下水情况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指标,要深入现场详细了解回填垃圾的现状成分、范围,综合分析比较具体的地基条件、在地基处理施工中应考虑对场地环境的影响,如采用强夯法和砂桩挤密法要考虑施工时振动和噪音对相邻建筑物和居民的影响,采用真空预压法或降水预压法时要考虑是否对相邻建筑物地基会产生附加沉降,还应考虑施工的占地条件、材料来源及质量、施工难易程度等。本工程的特点是地面荷载较大,且是大面积堆载,对地基的变形、稳定性及不均匀沉降的要求严格,工期紧,设计加载计划时需要注意此项,使地基在受压过程中快速排水固结,增加一部分强度以满足逐渐加荷条件下地基稳定性的要求,并加速地基的固结沉降,缩短固结的时间。应充分考虑是否能够达到设计的各项指标,确定处理范围,采取减少不均匀沉降措施。施工工期、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条件和工程费用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此外,要提高环保意识,注意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本着“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优化选择地基处理方案。
2.3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2.3.1堆载预压法利用前期荷载加速地基土的固结,使地基在建造建(构)筑物之前提前产生沉降,并由此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地基承载力,以适应建(构)筑物荷载的作用并有效地减小施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的饱和软土地基。当厚度较大的淤泥质土层和有机质土层中需采用超载预压法。该方法需要大量堆载材料和较长的预压时间,预压效果取决于地基土的固结特性、土层厚度、预压荷载大小和预压时间长短。
2.3.2强夯法该方法利用吊升设备将具有较大质量和一定规格尺寸的夯锤起吊至一定高度后,使其自由下落,强大的冲击能量使地基产生强烈的振动和很高的动应力,使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压缩强度提高、压缩性降低,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强夯法一般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饱和黏性土等地基应用相对较少。近几年,采用强夯法通过合理控制设计施工参数,也在一些工程中处理饱和粉土、黏性土、淤泥质土、杂填土等软弱地基取得较好效果。
2.3.3水泥土搅拌桩法该方法是用于加固饱和黏性土、素填土地基的一种方法,是利用水泥(或水泥石灰拌合物)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浆液或粉体)强制搅拌,由固化剂和软土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体,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不均匀沉降。主要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黏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当用于处理泥炭土、有机质土、塑性指数Ip大于25的黏土,地下水有腐蚀性时以及缺少经验地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2.3.4换填法当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满足不了上部荷载的要求,而软土层的厚度又不是很大时,将基础底面以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土层的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分层回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高炉干渣、粉煤灰或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等材料,并压(夯、振)实至规定要求的密实度为止。该方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及沟、塘等的浅层处理。通过综合比较,堆载预压法、水泥土搅拌桩法、换填法施工工期较长,需要的材料费较高,不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强夯法施工方法简单,不发生材料费,结合此场地地质条件,确定此方法处理比较适合。
2.4强夯法地基处理
2.4.1加固深度强夯法的加固深度(从起夯面算起)可根据现场试验或当地经验确定。有效加固深度H过去常用Menard公式估算,但有效加固深度实测值比估算值小,因此应用时通常进行修正,如黏性土、砂土取修正系数0.45~0.60,高填土取0.60~0.80。对同一种土采用一个修正系数也是不合适的,所以规范[2]考虑当地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提供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表,供设计人员确定有效加固深度参考。考虑单位面积夯击能和多遍夯加固影响,可得下列经验公式:H=5.1022+0.00086Mh+0.00094E。(1)式中:H为强夯加固影响深度(m);E为单位面积夯击能(kN•m/m2),取值2000kN•m/m2;M为锤质量()t,取值10t;h为夯锤落距(m),取值12m。按照公式(1)计算得:H=7.08m,大于6m满足要求。
2.4.2夯击能确定夯击能分为单击夯击能和单位夯击能。单击夯击能(即夯锤质量和落距的乘积)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的加固深度确定,有时也取决于现有起重机的起重能力和臂杆的长度。锤质量和落距越大,单击夯击能越大,加固效果越好。一般夯锤采用10~25t。夯锤平面宜选圆形,并带有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为250~300mm)。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细颗粒土要加大锤底面积;一般砂性土锤底面积为2~4m2,黏性土为3~6m2,此工程采用2.5m2。夯锤确定后,根据要求的单击夯击能量来确定夯锤的落距。通常采用的落距为8~20m。对相同的夯击能量,常选用落距大的施工方法,增大落距能将大部分能量有效的影响到地下深处,增加深层夯实效果。强夯加固场地的总夯击能量(锤质量×落距×总夯击数)除以加固面积称为单位夯击能。强夯的单位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加固处理的深度综合考虑,可通过试验确定。一般情况下,对粗粒土可取1000~3000kN•m/m2,对细粒土可取1500~4000kN•m/m2。
2.4.3夯击范围和夯击点布置强夯法处理范围应大于建(构)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一般为处理深度的1/2~2/3,且不小于3m,此工程取3.5m。夯点位置可根据建(构)筑物基底平面形状进行布置,夯点位置的合理与否与夯实效果和施工费用有直接的关系。一般为等边、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此工程为大面积地基,采用正方形插档布置。夯距位置一般为夯锤直径的2.5~3.5倍,通常为5~9m,为便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使深层土得以加固,第1遍夯击点的间距要大,下一遍夯点布置在上一遍夯点中间。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1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此工程第1遍夯距采用5.5m。
2.4.4夯击击数和夯击遍数每遍每夯点夯击击数可通过试验确定。按规范[2]以最后连续2击的平均沉降量小于某一数值为标准,同时考虑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考虑施工方便不因夯坑过深使得起锤困难。夯击遍数应视现场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也与每遍夯击点夯击次数有关。此工程夯击遍数采用点夯2~3遍,最后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采用轻锤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彼此重叠搭接。
2.4.5间歇时间间歇时间是指2遍夯击之间的时间间隔。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对渗透性好的地基,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很快,夯完1遍,第2遍可连续夯击。若地基土渗透性较差,间歇时间要长,黏性土地基夯完1遍一般需间歇3~4周才能进行下一遍夯击。此工程要强夯的填土有一定的渗透性采用连续夯击。
2.4.6垫层强夯前要求需要加固的场地应具有一层稍硬的表层,使其能支承起重设备,并便于夯击能扩散,对场地地下水位在-2m深度以下的砂砾石层,无需铺设垫层可直接强夯;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饱和黏性土需要地表铺设砂砾或碎石垫层才能进行强夯,否则土体会发生流动。垫层厚度随场地的土质条件、夯锤质量及其形状等条件而定。当场地土质条件好,夯锤小或形状构造合理,起吊时吸力小者,也可减少垫层厚度。垫层厚度一般为0.5~2.0m,此工程需要加固的填土有一定的渗透性,表面整平后,直接进行强夯,强夯完成后经检测符合设计要求后,回填压实0.2~0.3m厚基坑开挖出来的第①层粉质黏土至设计标高。填埋库区基坑开挖时库底原水渠、水坑应排净积水,底部清淤,水渠边坡做好退蹬,采用此场区开挖出第①层粉质黏土,分层填筑、碾压密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3。填埋库区底部天然地基为减少地基持力层的不均匀变形,确保防渗材料不受到破坏,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形成一定坡度后,对天然地基、水渠水坑处理后地基、强夯处理后区域的地基,整体按设计标高进行整平,统一用大型压路机械进行碾压,纵横方向分别各碾压3遍,加强地基整体的均匀性,为其上面的防渗衬层提供良好的基础。
3载荷试验按照规范规定强夯处理的地基要进行检测,本院按照设计要求与济南亘富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共同对强夯处理后地基进行了载荷试验。
3.1试验依据和测试系统简介试验依据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试验方法: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3.2测试原理及分析方法加载分级:由于所在场地地质条件相同,各点设计承载力相同,故采用同一加荷方案。分8级加荷,每级加载值为天然地基极限值的1/8,卸荷分4级。观测方法:每加一级荷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每隔0.5h测读1次沉降量,当在连续2h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3.3压板静载试验结果测试日期2010-09-03;压板面积:0.25m2;试验点号1#、2#、3#,见图1,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1#最大沉降量8.21mm,最大回弹量2.51mm,回弹率30.6%;2#最大沉降量8.05mm,最大回弹量2.45mm,回弹率30.4%;3#最大沉降量7.78mm,最大回弹量2.38mm,回弹率:30.6%3.4试验结果综述1#测试点加荷至220kPa,满足设计天然地基承载力的2倍,沉降稳定,最大沉降量8.21mm,分4级卸荷,最大回弹量为2.51mm,取220kPa为该试点的极限承载力。载荷试验数量为3个点,设计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Pa,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复合微生物剂 垃圾恶臭气体 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X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22-03
对人嗅觉器官有强烈的刺激性,并诱发人不愉悦的所有物质均统称为恶臭物质。恶臭作为全球仅次于噪声的七大公害之一,其不断有繁多的种类,而且有较大的影响区间,对人的身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能够为居民打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复合微生物制剂方面着手研究处理垃圾恶臭气体的有效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恶臭的来源及危害
1.1 恶臭的来源及成分
现今,有4 000多种恶臭物质是人的嗅觉器官能够感知到的,然而恶臭物质有两大来源:第一,生活垃圾、人排泄物、遭受到污染的河流等人平常生活中散发的恶臭。第二,制药、食品加工、涂料、养殖等行业产生垃圾所散发出的恶臭。
按照组成不同可以把恶臭气体划分为5种:第一,包含酰胺、氨、胺类在内的含氮化合物。第二,包括硫化氢、硫醇类、硫醚类、二氧化硫在内的含硫化合物。第三,包含醇、酮、有机酸在内的含氧型化合物。第四,包含卤代烃类在内的卤类以及相关衍生物。第五,包括烯烃、炔烃、芳香烃、烷烃在内的烃类。这些恶臭中有机物居多,只有硫化氢和氨这两种无机物。不过具有易蒸发、沸点低特性的有机物,挥发到空气之中就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到现在,人类还未找出一个能够判断恶臭气味不同的统一单位,不过人的嗅觉可以对1 000多种恶臭气体做出判断。
1.2 垃圾恶臭气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恶臭污染从多种方面来毒害人体:第一,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当人们闻到难闻的恶臭时,就会做出捂住口鼻的行为,导致呼吸不通畅。第二,消化系统受到影响。人们长时间生活在散发恶臭的环境中,就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低下等情况,对人的消化系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三,循环系统受到影响。例如:硫化氢会对向人体中输送氧产生阻碍作用,从而导致人体缺氧。第四,恶臭气体会打乱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对机体代谢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第五,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长时间内受到浓度低恶臭气味的刺激,就会导致大脑皮层无法良好地调节与抑制兴奋功能。第六,恶臭还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家庭、个人、一个场所的外在形象。因为恶臭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所以引l全球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治理环境工程中研究除臭技术已成为关注的一大焦点。
2 复合微生物菌处理垃圾恶臭气体试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生成的包含废纸、玻璃、厨余、织物在内的固体废弃物被称之为城市生活垃圾。在持续扩大城市规模的大环境下,人口越来越集中,城市中的生活垃圾也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每人平均垃圾产量为450公斤/年,且每年递增速度不少于8%。我国一年就会制造出1.5亿t的垃圾。另外,在发达国家中,有机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占七成之多,我国的有机垃圾量在城市垃圾中仅占36%~45%的比例,且以厨余型垃圾为主。1993年我国制定的排放恶臭污染物标准中,将硫化氢、氨、甲硫醚、二硫化碳、甲硫醇等8种恶臭物质予以确定,其中化学、物理是传统类型除臭方法,生物除臭法拥有适应性广泛、工艺简洁、成本小、无二次污染、抗菌性好等优势,应用远景广阔。而1957年美国学者Panemy运用土壤生物处理硫化氢废气是最早的生物除臭法。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各种生物除臭剂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和生产垃圾处理方面。不过用喷洒方式直接在垃圾填埋场使用生物除臭剂的研究寥寥无几。以直接喷洒复合微生物制剂的形式消除垃圾填埋场的恶臭,对复合微生物制剂清除恶臭方面的可行性和运用成效进行探讨,是采用其进行垃圾填埋场恶臭消除的一次有益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环境情况
罗城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罗城县东门镇,整个县的生活垃圾都运送到此展开填埋处置。通常都是每日上午向填埋场托运全县城区的生活垃圾并展开填埋处理,填埋场十分简陋,有约一千平米的垃圾暴露面。在该县环境监测站职工的引导下筛选采集点,在图1中,垃圾场场内是a,居民家门口为b。
试验的时间为2016年7月25日~8月13日,每天最低和最高气温范围是25 ℃~28 ℃、32 ℃~37 ℃。
2.1.2 微生物菌剂与菌剂的活化、施用
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制剂A,其为深红色液体,液体厌氧发酵而产生,沼泽红假单胞菌为主要成分,有效活菌数量≥25×109 CFU/mL;有机矿化芽孢杆菌制剂B,其为淡黄色或灰白色的固体粉末,是由液体深度发酵干燥浓缩而出现。地衣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比例为4∶3∶3,有大于等于2×1010 CFU/mL的有效活菌数;嗜酸乳杆菌,其是褐色的液体,由发酵液体厌氧而产生,有大于等于1×10 9 CFU/mL的有效活菌数。这5种微生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挑选分离而来,未进行遗传优化,均是我国农业部门准许应用的安全菌株[1]。
菌剂的活化:无需对A、C制剂进行活化,只要使用前摇匀菌液方可。活化B制剂时,把比例为100∶1的自来水与制剂B的混合液体后倒入150 L的塑料桶内,放入等同于制剂B质量的红糖后拌匀,且在活化中时不时地进行搅和,且活化时长为2 h。
制剂的施用:活化完毕后的制剂,向洒水车中注入制剂后用1 t水来进行稀释。在每日下午的4点到6点这个时间段喷洒制剂,投放时间和数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2]。
2.1.3 臭气的采集及检测方法
每隔两三天就去南康垃圾处理场进行一次采样,固定的采样时间为上午9点到11点,完成采样工作之后把样品送到本市的监测站展开检测。
测试恶臭:硫化氢、氨是检测恶臭气氛的主要指标,采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检测硫化氢,呈臭鸡蛋味;用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检测氨,为强烈刺鼻性臭味。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氨的除臭效果
在采样点a的氨浓度2016年7月25日开始试验时为0.42 mg/m3,等到2016年8月13号结束试验时为0.014 mg/m3,由65.85%的氨除去率。在开始试验后一周之内有较快的下降速度,后面的氨浓度有浮动,不过大体趋稳,可以保持在较低的区间内。采样点b处氨浓度开始试验时为每立方米0.032 mg/m3,结束试验后为0.013 mg/m3,有59.38%的氨除去率。开始试验后的一周之内氨下降浓度速度快,对比采样a处得知,后期没有较大的波动。由于并非是每日上午填埋场中都会运来新垃圾进行填埋,却是每日固定在9点到11点进行取样,故此每日填埋场运入垃圾影响到采样点a处氨浓度,所以有相应的浮动在正常的范围内。相对比来说,因为采样b与垃圾堆放位置相隔较大,故此没有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3]。
2.2.2 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对硫化氢的除臭效果
采样点a处的硫化氢浓度开始试验时为0.016 mg/m3,结束试验后为每立方米0.002 mg/m3,有87.5%的硫化氢除去率。在开始试验后的前3 d硫化氢浓度降速最快。以后的一周内没有较大的变化,10 d后又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采样b处硫化氢浓度开始试验时为0.011 mg/m3,结束试验后降低至0.002 mg/m3,达到81.82%的除去率。在开始试验后的10 d内浓度降低显著,后期没有较大的浮动,整体保持在较低的浓度区间内[4]。
2.2.3 除臭的感官成效
在垃圾填埋场中还没有喷洒复合微生物制剂时,从附近居民以及环卫员口中得知,填埋场中散发出让人不能承受的恶臭味,致使时常发生居民堵塞运送环卫车道路,拦阻托运车辆进入的情况。填埋场中不间断喷洒六七次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后,附近居民以及环卫工人就反映几乎嗅不到难闻的恶臭气味,只有上午刮南风时,有时会嗅到较淡的臭味。这极有可能是上午运送到填埋场生活垃圾后展开填埋处理时散发出来的臭气。
2.2.4 抑制苍蝇的成效
在试验中得知,不间断进行复合微生物菌制喷洒工作,不但可以卓效地消除恶臭味,而且对抑制苍蝇效果显著。在刚开始试验时,苍蝇密密麻麻地落在洒水车、垃圾堆上。实验开始之后到7月29日,发现填埋场中苍蝇的数量显著缩减;到8月13日,从附近居民口中证实场中的苍蝇数量缩减了半数以上。
2.3 讨论
实验结果证明,微生物除臭制剂喷洒在填埋场之后,有效降低了臭味程度,无论是硫化氢、氨的改变,还是在整体臭气感官上,都证实了这一结果。其中氨浓度在采样a和b两处分别有65.85%和59.38%的降低率;在垃圾填埋场中硫化氢在采样a和b两处分别有87.50%和81.82%的下降率。此外,在试验中得知微生物抑制苍蝇上效果显著。微生物菌制剂喷洒在填埋场之后,苍蝇数目显著减少。
现今,已经有众多学者投入到研究符合微生物除臭剂抑制苍蝇的行列中。丁雪梅在研究BM微生物除臭剂祛除垃圾恶臭时得出了该微生物制剂抑蝇成效显著,原因是BM微生物制剂会使苍蝇这种变态昆虫的代谢功能打乱,使变态过程无法进行,蛆也就不能蜕变为苍蝇,从而使苍蝇无法繁殖。并且消除臭气之后,降低了外部苍蝇飞到垃圾填埋场的数量,进而使场内的苍蝇数量大幅缩减,实现了抑制苍蝇和除臭的双重效果。
在通过复合微生物除臭剂进行填埋垃圾场臭气的祛除上,祛除恶臭的效果受到制剂用量、投放除臭剂形式、垃圾成分、污染物浓度、环境温度等影响。在此次试验中并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这是该文的不足之处,还需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摸索和探究。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消除垃圾恶臭气体上复合微生物制┎还苁窃陟畛臭气还是在抑制苍蝇上都有显著的效果,不过复合微生物制剂在处理垃圾恶臭气体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了能够切实降低垃圾处理厂的恶臭,在加大这方面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加大推广复合微生物制剂在垃圾恶臭处理上的力度,以期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崔玉雪,郭广寨,黄皇,等.用于填埋场恶臭气体控制的微生物除臭剂筛选及其除臭机制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4(1):60-63,83.
[2] 曹D.不同工艺条件下BM复合微生物制剂区系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5.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来源、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TU824文献标识码: A
一、垃圾渗滤液的来源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雨水冲刷和地表水、地下水浸泡而渗滤出来的污水。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垃圾自身含水、垃圾生化反应产生的水、地下潜水的反渗和大气降水,其中大气降水具有集中性、短时性和反复性,占渗滤液总量的大部分。
二、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1.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
研究显示,渗滤液中含有70多种有机物和各种重金属元素。渗滤液中含量较多的有烃类及其衍生物、酸酯类、醇酚类、酮醛类和酰胺类等物质。
2.水质水量变化大
渗滤液的水质水量会随着外界水文地质、降雨量、堆积高度及方式、填埋规模、填埋工艺、填埋时间、垃圾本身成分的变化而变化,随机性很大。
3.COD和BOD5浓度高
在新的垃圾填埋场里,挥发性酸的存在可能会提高COD和BOD5浓度,COD最高可达80g/L,BOD5最高可达35g/L。填埋时间小于5年时,所产生的渗滤液pH值较低, COD和BOD5浓度较高,且BOD5/COD的值较高,一般为0.5~0.7,表现出良好的可生化性,同时各类重金属离子的浓度也较高。当填埋时间在5年以上时,所产生的渗滤液接近中性, COD和BOD5浓度较低, BOD5/COD的值降到0.1~0.2,NH3-N浓度较高,重金属离子浓度则开始下降。
4.金属含量高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十多种金属离子,其中铁和锌在酸性发酵阶段较高,铁的浓度可达2000mg/L左右;锌的浓度可达130mg/L左右,铅的浓度可达12.3mg/L,钙的浓度甚至达到4300mg/L。
5.营养比例失调,氨氮含量高
由于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因素很多,其可生化性和C/N值存在差异。在不同场龄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中,C/N值的失调和BOD5/CODcr值的较大变化常给生化处理带来一定难度。随着填埋场年限的增加,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相应增加,最后浓度可高达10g/L。
三、垃圾渗滤液的主要处理方法
1. 物理化学法
物化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渗滤液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离子及氨氮,为渗滤液的达标排放和生物处理系统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2.活性炭吸附法
在渗滤液的处理中,该方法主要用于去除水中难降解的有机物(酚、苯、胺类化合物等)、金属离子(汞、铅、铬)和色度,一般情况下,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为50%~70%。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可适应水量和有机负荷的变化,设备紧凑,管理方便。但活性炭的价格较为昂贵,而且再生较为困难。
3. 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中的一种主要方法是混凝。常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对使用时间不长的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COD和总碳的去除率一般为10%~25%,而对时间较长的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COD和总碳的去除率可达50%~65%。
4.化学氧化法
化学氧化法主要去除渗滤液中的色度和硫化物,对COD的去除率通常为20%~50%。氯、臭氧、过氧化氢、Fenton、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钙等是常用的氧化剂。在德国目前约有100座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其中15座以化学氧化为深度处理工艺。但在国外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也基本处于试验阶段,其缺点是耗电量大,成本费用高。
5.光催化氧化法
谭小萍等人对影响光催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试验表明,光催化氧化法对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效果较好, COD去除率为50%左右,色度去除率为80%左右,有一定的可行性。BekboeletM也报道了采用TiO2处理垃圾渗滤液,在pH=5时,降解效果最好。光催化氧化技术工艺简单,无二次污染,对腐殖酸去除效果很好,但该方法在反应器设计、催化剂用量与寿命、光照时间方面需深入研究。
6.膜渗析和分离系统
膜处理一般组合使用或与其他处理方法联用,超滤或微滤常常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许多垃圾填埋场用反渗透法可将渗滤液的容积减少75%~80%,然后再将浓缩液回灌至填埋场。微孔膜、超滤膜和反渗透膜在渗滤液深度处理中应用研究较多,其对COD和SS的去除率可达95%。但膜分离方法一次性投资费用大,尤其对于浓度较高的渗滤液而言,处理费用很高,且该工艺产生的极高浓度浓缩液的回灌会造成电导率上升等现象,导致处理效果的下降和膜寿命的降低。广州市大田山垃圾填埋场采用反渗透处理渗滤液出水,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250~620mg/L时,调整进水压力为3.5MPa,则出水COD浓度几乎为零,平均透水量为30~42L/ (m2・h)。
7.吹脱法
氨吹脱作为渗滤液的预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NH3-N浓度并调整C/N的值。吹脱分为曝气吹脱与吹脱塔吹脱。吴方同等人的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氨氮浓度高达1500~2500mg/L的渗滤液,在温度为25℃,pH值为10.15~11.10,气液比为2900~3600时,氨吹脱效率达95%以上。氨吹脱工艺运行费用较高,且空气污染现象严重。
8.物化法展望
渗滤液成分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使单纯的物理化学方法难以达到处理效果, 必须与生物法联合处理出水才能比较理想。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氧化技术,无论是辐照氧化,还是光催化氧化,都是借助氢氧自由基的强氧化性来达到氧化分解化合物的目的,以提高渗滤液的可生化性。目前,渗滤液的处理尚没有很成熟的工艺可供借鉴,这些强氧化技术有着良好的前景,但是基本上处于研究阶段,工程实例并不多,若要真正进行实际应用,除了要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和速率,还需有尽可能低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
参考文献:
1.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原则
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根据作者多年研究,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
1.1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
自然是最好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切实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
1.2以小见大,适当造景
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
1.3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
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2.微地形应用处理的技巧
不同的绿地有不同的微地形处理技巧。就笔者多年的研究,特以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例探讨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技巧。
2.1公共绿地
2.1.1路堤
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是现代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的常见园林地形要素。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或把路堤做成台阶式,并把台阶直接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可以使人亲临水体,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2.1.2人工水系
园林绿地的人工水系一般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规则式水体如喷泉等,其轮廓可处理成几何式,水岸整齐;驳岸常采用条石或瓷砖砌成规则式,垂直于池底,此形式多见于喷泉水景中。自然式水体讲究“疏水之去由,察源之来历”,需要设计者对天然水体观察提炼,求得“神似”而非“形似”,以人工水面创造出近似于自然水系的效果。为避免水出无源,通常将水的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露、水岸为自然曲折的倾斜坡地。如设计成人工沙滩或草地缓缓倾斜延伸入水体中,驳岸主要用鹅卵石或石矶等天然材料修砌。宽阔的水体还可创造洲、渚、滩等景观;狭窄的水体可形成瀑布、跌水,地泉等水体景观,使水具自然河流之秀色,潺潺山溪之灵性。
混合式水系的处理要因地制宜或根据造景需要,如在建筑附近,可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而稍偏远的地方可处理成自然式以增加野趣,提高水体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2.1.2广场绿地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故有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
在广场绿地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以体现或表现不同景观。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和肃穆感,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情。水景可高可低,喷泉池宜高或平,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仰视体现高大和壮观,以平视体现其平和而亲近,以俯视体现其生动活泼。对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成下降地形,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文化表演和休闲乘坐的景点设施。
2.1.4街道绿地
街道绿化是街道景观的要素,要使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观效果,立面空间至关重要。除了植物的高矮搭配,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时把地表做成“龟背状”或楔状,不仅可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方向性,满足排水、地下管线、管沟的布置需要,丰富立面上的景观层次;又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2.2居住区绿化的微地形处理
由于居住区地域有限,且各种暴露的地面建筑设施较多,常使绿地显得小而零碎。一幢长42m、宽12m,总占地面积为1527.5m2的楼房,其建筑占地504m2,它的建筑散水为88.96m2,水电气检查井为9.04m2,化粪池18m2,后三项地面附属建筑合计占地7.52%.合理绿化这7.52%的面积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工作。解决这7.52%的面积绿化问题既可解决国家园林城市30%绿地标准中的25%.由此可见居住区环境的微地形处理是挖潜力,找绿源的一项有效措施,对居住区的环境治理也极有意义。
2.2.1窨井、化粪池、建筑散水的处理
生硬的窨井、化类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常被认为是园中的一大败景,因为无论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通过微地形处理可能有效改善景观效果。
园林绿化中常采用花卉或绿篱、藤蔓植物、花坛的植物景观进行遮盖处理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如果通过在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上置石或架空成微地形处理手法,则可使其与周围景致更加协调。
2.2.2园路
在居住区、动态交通、游路设计中常见。园路的微地形处理上,可造成适当的地形起伏,或形成步道台阶以缓冲平坦路面,调节游人的步伐、缓解疲劳。园路两侧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化路面,如用卵石或用卵石拼成不同图案铺地,可从色彩、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且有利于健身;如用碎瓷砖铺地,既可充分利用材料又可增加园林景观色彩。
2.2.3楼梯下部
楼梯下部空间一般比较狭小、阴暗潮湿,常常形成卫生死角,常被称为被遗忘的角落。经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则可使这个角落形成一定的视觉景观。可采用日本枯山水园林的手法,在楼梯下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景观,配以彩色灯光照明,颇具写意韵味。也可使楼梯下的地形呈自然起伏,配置耐荫植物、园林设施,形成精巧的微型园林景观。
2.2.4中庭、天井
中庭、天井一般是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要使景观丰富而又不显得拥挤,可依不同的景观设计作微地形处理。结合建筑户型,在中庭、天井开挖规则式或自然式水池,营建喷泉、跌水、地泉、小溪流、水石等水体景观,引水入户,使人更加贴近自然。如将地面处理成自然起伏,配上植物,可呈现自然风貌,充满野趣。
2.2.5楼宇之间
楼宇之间空间有限,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形成小土包,可代表自然界的山峰;也可形成主峰与副峰遥相呼应,两峰之间的低矮地段自然而然地形成山谷,峰谷相间形成自然山野的微缩景观。把自然搬进家门可做到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自然之趣,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2.2.6绿地边沿
【关键词】奥美拉唑;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两者兼有,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可达19.4%~48.28%[1]。且上消化道出血越早,预后越差,我院应用奥美拉唑预防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满意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将经CT检查确诊的脑出血患者171例依据随机原则方法分为预防性治疗组(常规治疗+预防性治疗)和常规治疗组(仅用常规治疗)。应激性溃疡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后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和(或)解柏油样大便,呕吐物和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治疗组87例,男46例,女41例,年龄42~76岁,平均(56.1±7.26岁),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46例,基底节-丘脑区脑出血20例,脑叶出血4例,丘脑出血6例,脑干出血2例,小脑出血2例,脑室出血7例。常规治疗组84例,男43例,女41例,年龄43~80岁,平均(57.6±7.13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47例,基底节-丘脑区脑出血18例,脑叶出血7例,丘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1例,小脑出血2例,脑室出血5例。
1.2方法
1.2.1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等治疗,14d为1疗程。
1.2.2预防性治疗组:常规治疗+预防性治疗,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均在开始治疗时加用奥美拉唑40mg,每天1~2次,加入5%葡萄糖中静滴,14d为1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严格控制饮食,禁食肉类,并禁用维生素C至少2d以上。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经治疗1个疗程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结果见表1
表 1:两组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比较
注:两组间比较P<0.01
2.2对预后的影响:在急性期治疗组死亡上16例(18.4%),对照组死亡30例(35.7%),组间比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存活者不同程度偏瘫失语,二便失禁,痴呆,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9.7%和72.4%,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应激性溃疡是指病人在遭受各类严重创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渗血等,重症病合并应激性溃疡大出血者,其死亡率达30%~50%以上[2]。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主要机制是丘脑下部受损,或病变涉及下丘脑前区自主神经中枢或脑干迷走神经核通器,迷走神经兴奋,大量乙酰胆碱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增高,同时大量释放肾上腺皮质素,损害胃粘膜屏障,交感神经张力改变,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使胃壁血管收缩,粘膜缺血,胃粘膜血流减少,使胃粘膜屏障受损加重,产生应激性溃疡[3]。
奥美拉唑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种作用机制与组胺Hz受体阻断剂完全不同的全新型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本药能选择性的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HtK十_ATP酶的活性,不仅能抑制组胺、五肽促胃液素和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对于二丁基环腺苷酸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本文资料表明,应奥美拉唑预防脑出血并出应激性溃疡,其发生率为2%既低于对照组,也低于李伟伟等报道的6.1%,支持奥美拉唑具有降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本组死亡率为26.9%,其中治疗组为18.4%,对照组为35.7%,治疗组死亡率低于文献报道的脑出血死亡率为30%~40%[5],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降低(P<0.01),提示奥美拉唑可明显降低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死亡。
虽然对防治脑出血并发应激性的根本治疗措施仍是积极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但在此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不仅可明显降低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而且可以改变急性期的预后,值得我们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仲岩,主编.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381.
[2]王树人.见金惠铭,王建枝,主编.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