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中医骨伤科的认识

时间:2024-02-19 14:41:31

导语:在对中医骨伤科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中医骨伤科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 文献 岭南医学 特点 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 [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

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内容,引进自然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发展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参考文献】

1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 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 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4 管季耀.伤科学讲义·自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第2篇

【关键词】 中西结合;骨伤科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6-02

在众多临床医学人才从学校踏入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即临床实习,这一阶段是对医学人员在学校所学医学知识的回顾、巩固和提升,直接关系着医学人员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广应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式逐渐的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这就迫切的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是临床实习人员的指导人员,直接决定了临床实习人员的水平高低。这不仅仅是说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为此,我科成立了专门的临床教学小组,通过和院领导协商选调医院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医师担任教学老师,并详细的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责临床带教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考核的负责人员和权利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将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创建了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引入了多种教学实际案例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安排一部分时间作为交流时间,让教师和学员自由的进行自由交流、解答疑问等等,从教学架构的全面规划到细节处理,综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 加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

如今,很多的检查诊断尤其是在骨科中都依赖于仪器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虽然这些仪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但是过度的依赖辅助检查就会降低临床医师的物理检查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此,我院在进行中西医结合骨科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内容,意图让实习人员熟练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没有仪器或者仪器损坏的情况也能够进行诊断,防止在实际工作中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其中基本的操作技能主要包括换药、拆线、牵引、清创、石膏、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2],让实习医生熟悉操作的具体步骤及技巧。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既巩固学员的理论知识,又能强化学员的操作技能。

3 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学

中西医结合教学是我院开展临床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而在同步进行两种医学教学的时候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给学员产生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掌握教学技巧,将两种医疗科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对比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对比以加强学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鉴于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坚持“中西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要求实习医生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和优缺点。既学习日常包扎、石膏等操作技能,又进行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技术闭合复位穿针等基础治疗手段教学。在讲授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时候容易中医发展的教学,并通过一些实例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3]。

4 加强教学查房

查房是教学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对教学查房进行了深入的改进,将传统的查房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将学员的被动思考地位转为主动思考地位,让学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并结合着自身的知识对患者的病因、诊断等相关信息进行思考和总结,再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判和就诊;同时重点介绍有关诊疗方面的前沿知识,影像技术的诊断,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意义等。在查房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员自主思考、灵活应变,最后再结合自身的经典案例进行统一的归纳总结,帮助学员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吸取教训,开阔眼界,提高实习医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加强学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教育

俗话说,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不是医术,而是医德。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期。也是医学生医德医风、职业素养初步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要培养学员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不能以为自己的技能很熟练,居高自傲;另外是要树立良好的责任心,视患者为自己的家人,急患者之所急,真诚的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6 小 结

临床实习是医学人员迈向实际临床诊治岗位的最后学习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着学员对医学的认识和医学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提高重视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输送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军,李郑,林马坚,等.骨伤康复医院放射科临床教学管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2,03(3):47-48.

第3篇

【林菁教授,香港注册中医,针灸全科,香港中国中医针灸研究院院长,香港专业注册中医协会首席会长,北京―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副主席,香港中国气功科学研究协会主席(1983年起连任),国际名家气功总会主席(1991年起连任),北京、中国免疫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名誉顾问暨中医及气功养生课程导师,亚洲电视“健康与您”、“活色生香”中医及医疗气功节目主持(1983―1996年),香港中医师公会永远名誉会长,港九中医师公会永远名誉会长等。】

世上没直路 人生多曲折

林菁教授祖籍广东番禺,1943年出生于香港,中学时期回到了内地,并于内地完成了中学和大学课程,林菁教授是亲历过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代。“那时,主席对我们的培训是‘拿起锄头能种田,拿起铁锹能做工,拿起枪杆子能打仗’式的培训。”林菁教授回忆说,而他之所以会选择医学,亦是根据组织的安排,为了党的需要。

上学期间,正逢中国经济整体不景气,人民生活艰苦,粮食不足,大家大多靠稻草糕,或者是混合淀粉做成的饼充饥,“时间一长,胃便受不了,很多同学都患上了胃溃疡。”林菁教授回忆说,“胃难受,夜晚常常睡不着觉,便靠着安眠药入睡。”后来,他因缘认识了学校里的一位气功师傅,便开始跟随师傅练习气功,以此调理身体,逐渐地,身体好转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也因此喜欢上了气功。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瑰丽的明珠,透过气功,西医专业的林菁教授惊喜地发现中医在养生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并喜欢上了中医。

1969年,林菁教授于广州注册行医,自那时起,他便开始踏上了行医济世的历程。十年之后,他回到了香港开设诊所。

然而,这条路,行走起来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学时代,因为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我们学习的外语是俄语,来到香港后,要开设诊所,必须考取相关牌照,其中,英文必不可少,英文也因此成为了一道横亘在我面前的障碍,加之考试的各个环节要求严苛,通过率极低,要获得牌照,难上加难。”林菁教授说。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深刻的感触。

对于困境和磨难,林菁教授选择了坚韧地面对,最终冲破重重障碍,成为了香港注册中医师,以一位中医的身份在香港行医。

行医四十载 杏林春暖

林菁教授自1969年开始行医起,沿着行医的这条轨迹,他行走了四十余年,不偏不倚,不离不弃,主理诊治内、外、妇、儿、全科,针灸治疗全科。

1980年,也就是林菁教授再次回到香港的第二年,他创编了《林菁气功前后十八式》,致力于将气功这一利民身心锻炼方法推广开来,《林菁气功前后十八式》至今仍在香港普及推广,深受欢迎。

中医讲究的预防性治疗,而气功对人体的健康常常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气功是一种以调息、调身、调心呼吸为手段,达至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的目的。“预防胜于治疗,气功与其它运动相结合,可达至相辅相成的效果。”林菁教授建议说。从健康出发,与气功结缘已半个世纪的林菁教授于北京、中国免疫学研究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于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担任中医及气功养生课程导师,在大学的课堂上,教授医疗养生保健气功以及趣味中医与食疗、中医学基础、太极拳、剑术等。心系他人健康,林菁教授循循善诱,乐此不疲,不遗余力。

而他用中医之针灸、气功以及中医药治愈诸多面神经患者,更是成就了一段段医学佳话。

据林菁教授介绍,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风湿性损害和耳内疾病,另外还有过滤性病毒感染引发周围性面神经损害而导致面肌的瘫痪等。针对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病例,林菁教授运用针灸中药及结合外气发放或频谱仪综合治疗,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经由他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共53例,均在患者受了风寒潮湿之后感到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不能皱眉、嘴角下坠,向对侧歪斜等,前来就诊,部分患者曾经物理治疗数十天、甚至数月无效而来林菁教授处求诊,经过治疗后,53例中,除一例因治疗后两次离港,两例因多次治疗后中断,而未能确知效果外,其余50例,经过复查,均取得了显着疗效,让患者及其家属感激不已。

最令林菁教授难忘的是一位血癌患者,他在经过化疗等多项治疗之后,仍未见成效,精疲力尽的患者曾对家人说,“只要能延长三年寿命,便心满意足。”后来,他来到林菁教授处,林教授通过气功和中医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并慢慢地好了起来,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位患者至今仍健在。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最自豪、最喜悦、最兴奋的事莫过于治愈病人,为人群带来健康。

他的女儿正在香港大学修读中医专业,在不久后,她将沿着父亲――林菁教授的足迹,继承父亲的济世情怀,用仁心良术,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携手同仁 扬中华之传统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香港仍处于港英政府的统治之下,中医――这个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时间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土崩瓦解,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被贬值。林菁教授回忆说:“那时,中医在香港被放任自流。”为中医争取合理地位这条路,行走起来,显得十分艰难。

“之后,很多政策都发生了改变,特区政府对中医的管理也逐渐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香港的三所知名大学也相继设立了中医药学位课程,特区政府历时多年制定了一些中医药政策。然而,中医药业不少人士仍觉得这些政策带有较为浓的殖民地色彩,对中医的管理及规定,依旧的西医的模式,中医注册,只有三个名字可以用,中医全科、中医针灸全科、骨伤科,如中医上的跌打,诊所的招牌上只能写‘骨伤科’,如要写为‘跌打’便是违法。”林菁教授说。透过他的话,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医的地位在回归后虽然有了提升,然而,有关机构对于中医药业是规管有余,发展不足,中医药业的专业地位、学术地位、法律地位都未达到真正自主。林菁教授遗憾地表示:“在香港,中医的待遇比普通的护士还低。”看来,为中医争取合理的地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4篇

【关键词】文化;育人模式;创新;中国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既是“人化”,亦是“化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简、便、验、廉”的特点为我国人民所接受,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校地处陕西关中,这里既是中华文明、医药文化的重要源头,又是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与成熟的重要地域,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伟大医学家医和,神医扁鹊、华佗,药王孙思邈等长期在这里从事医事活动,为我国历代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存着极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遗存和医药文献,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推进中医药事业的进步,提供了珍贵的研究史料。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几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在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把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中医药文化理念共融的校园文化环境,切实配合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建设工作:

一、注重校园环境对中医传统文化的承载

在新校区建设之初,从校区的结构布局到建筑物的装饰与布置,都把传承中医传统文化的理念放在首位,突出体现中医药的文化气息,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1)以历代医方碑为主体,建设了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苑”。按方位布局设计了太极图、“五行”具象雕塑与“养生亭”、水幕墙相呼应;合理布设了医方碑十三通,如《千金宝要》、《海上方》等;并设有《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的经典原文与《十问歌》等中医药知识性歌诀,以突出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文化的主题思想成就,实现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2)中药园。种植中草药百余种,灌木、乔木交错,浓荫与药香交融,既美化了校园,又是中药学的实践教育基地。(3)汤头歌诀、名人名言遍布校园主干道路,增强学生对“应知应会”知识的认知与传统医德教育思想的认识。

二、国医文化博览园的辅助教学作用

在原陕西医史博物馆的基础上,整合中草药标本馆、人体生命科学馆、校史馆等,构建为国医文化博览园。(1)陕西医史博物馆:是建国后建成的第一所医药专业博物馆。文化特色鲜明,学术水平较高,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在国内外亦有较大的影响。(2)中药标本馆:由中药材标本与中药饮片标本组成。陈列中药材标本1000余种(件)、中药饮片500余种。(3)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各种标本236件(套),按人体的组织结构分为8个展区。。

这些辅助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有力地配合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实验区提出的“双阶导师制”、“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制度”、得到了同行专家、名老中医、管理人员、临床带教老师的广泛好评。这一成果被及时推广应用,由1、2、2分段培养制派生出的“3+2”教学模式已经从2009年9月起成功应用到我校中医专业普通班和中医骨伤专业。(2)实验过程中提炼总结的“病人进课堂”、“模拟病人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也被应用到了其它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制定的特色人才培养的方案,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也对我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中医学专业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9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团队、中医内科学团队、中医骨伤学科团队、中药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本科教学团队;中医骨伤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已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等11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学专业主编了《难经发挥》、《温病发微》等4部教材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基于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实践,我们对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工作,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特色及经验已被应用到多个专业的方案修订之中。(4)实验区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的浓厚兴趣,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专业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的中医基本功、中医临床技能、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这些变化增强了我们改革的信心,也给我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

秦汉时期,陕西曾为中医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稳步实现“中国梦”的机遇下,历史又一次将目光聚集在了陕西这一方热土之上,期待在这里对国家的中医事业发生又一次创新与推动。希望能在此为我国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找到一条创新之路,以促进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持久稳步发展,并以此为文化载体,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六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04).

第5篇

开展培训

1评估实习护生对中医护理操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中医护理操作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护理工作,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是开展中医护理操作的前提[2]。医院收到实习护生的名单之后,护理部根据实习护生所在院校开设的课程,评估实习护生对中医护理掌握的程度,制表分组。每组实习护生中,有的系统学习过中医基本知识和接受过中医护理操作培训;有的只是简单学习过中医基本知识而没有接受过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还有的在学校了解过一些中医基本知识,但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更没有参加过中医护理操作培训。

2医院岗前培训

作为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开展中医护理和突出中医护理特色是我院的核心工作。因此,在进行实习护生的岗前培训时,护理部会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我院日常中医护理工作流程,并就中医护理操作进行集中培训。让实习护生对中医护理操作有直观的认识,以逐步实现护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护生到护士的转变[3]。并且,医院护理部会根据对实习护生中医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结果,在实习护生对中医护理操作有简单的感官认识之后,分层次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为其进入临床科室实习打好基础。

3临床科室一对一的带教培训

对实习护生的带教培训,医院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首先,带教教师须由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和护师资格的护士承担。其次,科室根据实习护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程度,制订相应的带教计划。在我院,绝大多数的临床科室选择一对一的带教培训方法。护士长根据实习护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一对一带教培训计划。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整个带教培训过程中,注重让护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调在中医护理操作中,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护理[4]。在培训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把护士素质中的耐心、关怀、体贴、敏捷、轻柔、沉着、冷静贯穿于整个护理实践,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以期进一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融洽护患关系,使患者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对护士的信任,不断实现护理工作的专业价值,增强实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5]。

(2)带教培训

每周二或周三下午为我院临床科室对实习护生集中培训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科室护士长与总带教教师在病区示教室或者办公室按实习培训计划对实习护生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流程的演示和培训。带教教师把每一项中医护理操作制作成内容直观、步骤详细的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中医理论知识、操作目的、操作步骤、操作全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讲解、示范。护士长或带教教师组织实习护生一起讨论学习心得。在带教过程中,要求实习护生做学习笔记、带教教师做带教记录。每一项中医护理操作只有在经过科室集中培训后,实习护生方可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

4考核实习护生

实习护生在临床科室的实习周期一般为4周左右,在进入科室实习之初,科室护士长或总带教教师即给他们做入科介绍,讲明在本科室的实习计划和出科考核要求。每结束一项集中培训实习,护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5人次以上的操作之后,可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申请考核或带教教师给予再次系统的培训。考核时,要求实习护生自己准备操作用物和相关患者。在做好准备之后,告知带教教师,带教教师和护士长一同前往病室,按中医护理操作评分标准进行现场考核、打分。

思考

1对带教教师的影响

为确保对实习护生开展科学、有序的中医护理操作培训,要求临床科室的带教教师熟练掌握扎实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习护生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培训,不仅提高了带教教师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中医护理操作技能,也提高了带教教师的实践培训技巧。我院骨科一名工作刚满5年、具有护师资格的护士在担任带教教师的第一年年底,就被实习护生一致评为优秀带教教师,被医院评为“星级”护士。

2对实习护生的影响

医院和科室对实习护生在中医护理操作培训上,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和可行的措施,使实习护生在这种“节奏”下,一步一步跟进,积极应对培训及考核。实习护生都高度重视中医护理操作的培训,对于每周固定培训,不管是调休还是下夜班,都能积极参加,认真学习,在带教教师示范后同学间相互练习。这种学习态度更大地激励了带教教师的热情,增进了师生感情,提升了培训效果。实习护生在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带教教师、患者、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如何适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如何科学规范地掌握中医护理,从一名懵懂的护生逐步成长为一名护士[6]。我院每一个护理单元均开展两项以上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全院共有14个细化科室,均开展中药塌渍治疗,广泛应用于骨伤科的患者,具有通调腠理、疏通血脉、消散肿疡之功效,对颈椎病、腰腿痛、风湿骨病等疗效显著;蜡疗法、中药热奄包疗法在风湿骨病科广泛应用,对治疗、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疗效显著;中药足浴在内分泌科广泛开展,几乎人人足浴,对调理内分泌,提高免疫力有很好的疗效;在针灸科拔罐疗法、推拿疗法等已深入广泛开展;在肛肠痔瘘科坐浴疗法、熏蒸疗法对围手术期患者缓解症状收到满意疗效;在小儿科,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临床疗效显著;在外科,运用艾灸箱在散寒穴和补阳穴进行艾灸,对手术前低体温进行干预,已取得一定疗效。为了提高中医护理操作培训技巧,护士在中医护理操作中更加注重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专业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对中医护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易于接受。这些操作简单、易行、直观、疗效确切,见效快,大大激发了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

第6篇

关键词:中医推拿学科;内涵与外延;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109-02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推拿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广西省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在之后2年多的学科建设工作中,该学科学术研究人员对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不断地探讨和分析,现将其整理如下,以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学科建设及弄清与界定某一学科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意义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学科建设是以加速学术发展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根本,集结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统筹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并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共享,使之发挥更大效益[1]。可见,学科建设是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学术发展的切入点,又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附属医疗机构来说,学科建设对临床医疗能起到龙头作用,是中医药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医药行业所提倡的“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一步也离不开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对学科进行定位,即对该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明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产生清晰的学科建设思路,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和优势[2]。

2 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事物的内容[3]。学科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学科研究的总体目标、预期研究结果以及学科的任务和发展规划等等。据此,可将中医推拿学科的科学内涵试概括为:中医推拿学科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之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凭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推拿疗法在伤、内、外、妇、儿等科病症的治疗及其在预防、养生、保健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中医学是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等;其治病手段主要包括中药、针灸和推拿三种治疗方法,其中推拿方法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最原始治疗方法,最早的推拿按摩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本能活动,多用于缓解疼痛,例如对身体某一具体疼痛部位的按揉,因此,它属于最原始的、最朴素的带有治疗性质的治疗方法。但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期的推拿按摩多用于养生保健,且其方法多为自我按摩,并常常结合导引,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中医推拿学逐渐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学术特点的学科。因此,尽管中医推拿学科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它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理论体系。中医推拿学既有别于以中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中医内科与中医外科学,又有别于以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针灸学,因此它既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和腧穴理论密切相关,又离不开现代医学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与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作用。推拿治疗疾病的范围主要是以伤科疾病(主要指运动系统之软组织疾病)为主,同时对部分内、外、妇、儿科疾病具有卓著的治疗效果。此外,推拿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也具有肯定的作用,古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与《内经》同时问世的《黄帝歧伯按摩》就是一本记载养生保健按摩的推拿学巨著;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将膏摩疗法列为一项重要的预防保健方法;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方》中都记载了许多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如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

3 中医推拿学科的外延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3]。学科外延是在界定内涵建设内容基础上,依据学科建设需要与学术发展特点,并认真考察其它相关学科对其带来的可能受益,开阔研究思路、革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将研究成果与其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相互交融,在充实和完善学术内涵基础上,试图形成新的学术理论体系[4]。由此看来,一门学科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借鉴和运用其它研究方法来发展自己,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营养,以充实其科学内涵。对于中医推拿学科外延的界定,我们理解为:凡是涉及到与中医推拿学科内容相关的其它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均是推拿学科的外延。根据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其外延概括为:①涉及到的基础学科包括: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以及现代医学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循证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等等;②涉及到的临床学科包括:内科学(含中医与现代西医两种医疗体系,下同)、骨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养生学等等。在中医推拿学科的外延建设中,必须在围绕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借助于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来进行思考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学科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才能产生治疗技术与方法上的改进甚至革命,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不断充实学科的内涵。

4 结语

从根本上讲,中医药学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使中医药学术研究活动获得最大的绩效值。通过对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简要探析,可以回答中医推拿学科建设中所遇到的“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等核心问题,实现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效益最大化。一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人类认识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生变化和不断向前发展,中医推拿学科亦是如此。让我们科学地把握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把该学科的学科建设推上新的平台,为中医推拿学科的学术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振国,柳越冬.中医肛肠学科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药学刊,2005,23(3):430-442.

[2] 蔡宝昌,丁安伟,李伟东.中药制药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69-71.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市中医院是一所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融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医疗设备、功能较为齐全。目前拥有美国进口全身螺旋CT、5**mAX光机、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算仪、尿分析仪、消化道电子内窥镜、电滋波碎石机、彩色多谱勒B超、心电监护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十二导心电图机、心脏临时起搏抢救设备、脑地形图机、脑电图机等先进设备,建立了医院信息服务系统。先后荣获清远市、省文明医院、省先进集体、省百家文明医院、“放心药房”、“爱婴医院”和“文明窗口”等称号。近几年来被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等多间院校的实习教学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5人。住院部开放病床1**张。本院龙头科室骨伤科运用中西医治疗各种创伤和骨折,可施行开颅探查及颅内血肿清除,开展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显微外科的肢指血管吻合(断指再植)修复术、植骨融合加REFLEX钛板内固定等;重点科室内科,擅长使用中、西两法进行治疗急危重、肾衰竭、脑血管意外等病人。普外科可施行肾切除、肾造瘘术、肾输尿管取石+膀胱癌膀胱切除术、肝叶切除术、甲亢甲状腺全切除术、直肠肿瘤切除术等60多种手术。五官科可施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斜视矫正术、视网膜脱离修复术、重睑美容术等20多种手术。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的格局。

二、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认真贯彻农村中医药工作各项政策,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工作中的作用。

中医药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文化精髓和独特的医疗效果。“**”期间,我院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进行了“龙头”单位组建工作,加强了“二甲”中医院的硬软件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住院大楼,拓展了医院规模,扩大了服务范围,添置了大批医疗设备,完成了各项中医医疗指标,规范了医院管理,强化中医内涵建设。于20年分别被评为省及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龙头”单位。使我院成为市中医医疗、保健、康复、教研中心,对推动和促进全市中医工作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把农村中医工作纳入了医院的长期工作目标,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发挥了中医药在农村中医工作中的作用。

(二)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巩固我院“二甲”成果,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工作中的作用,我院制定了建设中医特色专科的发展纲要,围绕“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加强了医院急诊科建设,设立了急救电话和各科室的联系网络,设置了电脑服务系统配备急诊设备、药物和救护车,投入资金建设了中药制剂室、中药标本室。积极发挥了“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和“中西医结合创伤急救中心”等两个中医特色重点专科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创伤急救中心”新开展了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钛空心螺钉内固定+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移植术和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腓肠肌皮瓣填充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此项技术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全年开展各种手术2**多例;“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开展应用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充分发挥了“龙头科室”的作用。不断完善专科(专病)、中药制剂、中药标本室、“放心病房”的建设。同时加强了病历书写规范,甲级病历率达93%以上,中医治疗诊断率为95%以上,急危重疑难病中医参与治疗率85%,病房中医治疗率78%以上,治愈好转率为99.5%,抢救成功率为88%以上,病历归档率1**%,病人满意度98%以上,医务人员撰写和发表医学论文159篇,向省、市申报科研项目10项,其中获省级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三等奖5项,已立项的项目3项,应用和开展技术协作项目7项,确定了副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负责学术工作,为我市的农村中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作用。

(三)加强协作,全面推动镇村两级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为全面推动我市农村中医工作的发展,我院经市卫生局批准,成立了“中医基层指导科”,由院长分管并担任中医基层指导科科长,分别定期或不定期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实施实地指导和检查工作,投入10多万元扶持卫生院作为中医科建设,指导基层单位建立中医专科(专病)共41个,赠送了大批针灸模型、针具、火罐、针灸挂图等传统设施给卫生院和卫生站,使基层单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中医、教研中心,我院还积极为基层培训中医药人员。2**0年以来举办5期中医药知识学习班和8期推广适宜技术班,每年下派主治以上技术专业人员多次到乡镇卫生院挂钩进行业务技术扶持。接收基层进修人员2**多人次,接收各医学院校实习生3**多人次,大大推动了镇村两级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四)以点带面,逐步发挥中医专科专病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作用。

我院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是立足于建设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基础上,通过借助专科(专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我院大力发挥了两个重点专科优势。创建成立了骨伤专科和脑血管病专科以来,在社会各界享有较好的声誉,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医药的作用和效果,扩大了社会效应,从而带动了其他科室的发展。在基层的农村中医工作指导过程中,我院也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为基层卫生院开展、创建中医专科,根据各地不同又相对集中的病种来为其建设中医专科,并为其提供专病中医处方,在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带动全院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通过此种做法,为基层单位的中医建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五)注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才是单位发展的基石。在历年的发展中,我院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纵向培养人才的方式,每年规划选派人员到省级医院进修或培训,并以优惠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引进了高、中级职称专业人才,并招聘高层次专业毕业生,减少低学历人员,提高整体素质和整体实力。全院人才结构相对合理,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力量,为山区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

(六)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宣传力度。

对于山区群众来讲,对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发展农村中医工作的目的理解更少,加上村一级的中医生没完全普及,对中医药的宣传和使用为数不多,故此,我院每年组织4次“健康直通车”到各乡镇进行义诊,加大中医药健教宣传力度,扩大媒体宣传效应,积极宣传农村中医工作,促使农村中医工作得到了加强。

(七)不断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第8篇

休假结束后,我回到Rive rdaIe康复中心继续理疗工作,这时我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发展。实际上在有了美国合法居留身份以后,我的职业选择余地就非常大了。一年多以前未曾实现的目标――进入医生助理专业读书,自然是选项之一。就读这一专业除了有机会从理论上对西医知识进行系统的英文复习外,还有一个潜在优势,即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尝试西医医生执照的考试。然而打工时在中医领域的一段经历让我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

我过去对中医在美国的信息了解得并不多。初到美国时,因忙于课题研究,也无瑕顾及这方面的情况。记得第一次关注到它,是在1996年陪石溪大学的朋友施伟到城里游玩之时,那时我已来美两年有余。偶然从中文《世界日报》广告看见了一家诊所两位开业者的名字,一位是原中国奥林匹克队队医向宁,另一位医生则是来自我的母校湖北中医学院,而且两位过去与我从事的都是同一专业――骨伤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施陪我来到了华人集中地――法拉盛,并很快找到了这家诊所。我试图见见那位校友,并了解一下中医在美国、特别是在纽约的状况。遗憾的是,原奥林匹克队队医当天不在班上,那位母校校友则早已离开此地返回了故乡。

接下来的日子,虽然我仍想了解中医师的工作情况,但因身份还未解决,感觉距离尚远,也就未再提到议事日程上。在完成石溪大学的课题研究前,因咨询办理身份一事,我曾给那位过去从未谋面的湖北中医学院硕士郑国萍打过电话。此人从福建中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美国,在纽约市皇后区开有诊所,属在美成功的华裔中医女杰之一。通过接触,我开始知道了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活跃着一群以中国医学为职业的炎黄子孙。

当我正式涉足中医时,时间跨度又过了将近一年,那时我已离开石溪大学进入纽约市。为了生活,也是为了了解社会,开始了我前面谈过的打工生涯。在找工的过程中,我从《世界日报》上看到一则聘请中医英文教师、授课“西医基础解剖”和“中医诊断学”的广告,广告来自一家综合性东方医疗中心,英文名叫“American Taoist HeaIIng Center'’。我立即寄去个人简历,并电话预约了面谈。经过两次面谈,我获得了录用。

老板Nan Lu(路南),即在前面提到过给我写推荐信的那位Lu医生。Lu医生曾就读于国内中医学院,后来美留学。此人聪明幽默,英语特棒,考取行医执照后,从事中医工作,在纽约和新泽西开诊,办有气功班、中医报刊,出版过英文中医书籍和许多论文,每年主持举办大型全国性学术会议,在美国特别是纽约中医界很有影响。那年他在三四十人参加的气功班开设了周末理论课,于是刊登广告,招聘英语授课老师。也许是一种缘分,应聘时我被选中。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除了给武汉卫校护士班学生讲过课外,这次应该是第二次当老师了。不过此次与上次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因为班上学生全是美国人,有的还是手持专业执照的医学技术人员,具有美国硕士学历。得知这些信息,心里难免惶恐不安。拿下位置之初,甚至产生过动摇情绪。这时Lu给了我鼓励:“连西医临床和美国大学的专业研究都拿了下来,老本行有何畏哉?”于是我硬着头皮,投入到了新的教学实践中。

授课必须备课。那时为了生活,我还在其它地方打工,备课只能在下午和晚上进行。为了抓住主题,我将一本书按照总的授课课时划分段落,规定时间必须讲完每一段。这样抓纲便成为了重点。于是我把每一部分归纳后,写在黑板上,讲课按照提纲加以发挥,反映不错。不过在第一次走向讲台时,的确还是有些紧张,毕竟台下坐着的全是操着流利美语的“外国人”。为了镇定自己,也是为了让大家适应我这个“半调子”英语的华人老师,我花了半堂课来介绍自己,同时谈些过去的经历,效果不错,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中”“外”距离。后来但凡讲课出现空白时间,我都采用这种方式,通过介绍自己的经历,特别是医院工作的故事来过渡。

学医的人都知道,《解剖学》中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其中神经、肌肉、骨骼、血管等组织难度最大,就是中文也让人头痛不已。现在要用英文去讲课,对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老师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为了不使自己陷于尴尬和被动,我将要讲的内容归纳在纸上,有时间就背,没人时便大声朗读,反复练习。上课当中,不时通过请教学生有关单词的发音来融洽气氛,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讲授诊断学相对要轻松一些,对于这群“中医盲”学生,科目的深奥难懂不言而喻。即使是一个浅显的基本概念,有时也会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高山,这时“科班”训练对中医理解的全面性得到体现,我的老师地位也在此时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不时“耍刁”,有位名叫Howard“医疗技师”证书持有者是个代表。开始上课时,他常表现出对中医的“轻蔑”。对于这种学生,我便采取特殊办法加以对待,如不时在课堂针对上堂课内容进行提问,这种方法很管用,不久他便在我的调教下,得到“驯服”。通过磨合,我们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后来大家都成了好朋友。通过教学工作,促使自身的复习,我感到自己在基础和诊断学方面有了提高,中医知识得到巩固。这次授课基本在周末进行,从1997年2月开始一共持续了四个月,Lu医生配我的时薪是15美元。

结束第一次教学后,我从《纽约时报》广告很快应聘到另一家单位做Part time老师。那是由位于曼哈顿中国城Canal街125号“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医课程《中医基础学》,主要介绍中医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八纲、脏腑、医史等。我在这里的薪水采用分成方式,即将收入所得按比例提成50%。在美国,大部分中医老师是按授课时间配薪,与临床中医师相比收入并不高,而且投入的无形资产很大,但对于像我一样尚未拿到居留身份的人来说,得到这种机会已经实属不易了。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为我选择发展方向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我后来参加中医针灸资格证书英语全国统考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是在同一个时期,我在另一家中医诊所Golden GinsengHerb Co(金参药材公司)Part time上了班。老板Stella早年从上海来美经商,后来开了中医诊所,主要以传统中医疗法为主。Stella本人并非中医师,诊所常年请有专业人士,我也是从《世界日报》广告找到这里,经与Stella面谈,被对方接受的。其中在中国的毕业证、工作证、获奖证书,发表的文章,以及在美国的研究经历对于获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该诊所由一问大房分隔而成,外间靠墙摆放着一排柜子,分个独立小箱中存有中草药。朝外类似商店的玻璃柜台内则放有中成药。里间桌椅和诊断床供医生看病使用。我当时每周在此上一天班。Stella对我很信任,从不“监工”。我上班时她便将钥匙交给我,让我独立坐班。下班后她来到诊所时,也不太多过问。我们的收入按比例分成,我每天将自己的收入拿走后,余下的都留在保险柜中。这里的病人虽然不多但比较混 杂,除疼痛综合症外,有些病涉及妇科、内科、皮肤科等。由于工作性质独立,为我尝试各类中医疗法创造了条件。

“在白纸上画画”――我的中医临床实践

自从大学毕业以来,虽然我从事过中医工作,但比较专业化,多是以骨伤疾患为主。在美国,从事中医固然也强调专科特长,但由于个体化和商业性的要求,

“多面手”似乎更符合工作的需要。这方面我没有优势。当时对于我来说,挑战主要表现在没有美国身份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生存,在经验谈不上丰富的中医领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在专业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又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我首先确立了一个主导思想,即中医药学经过历史的检验,具有东方文化探索生命本质,破译生命奥秘,寻求生命和谐,实现生命健康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既然是门科学,就一定有它的模式可以遵循和实践。从条件上看,不可能有老师手把手指导,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我毕竟经过中医科班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基础,“一张白纸好画画”,某些方面的欠缺同时也给了我机会去论证,到底中医药学能否在理论指导下经得起一个经验并不丰富学人的临床实践。于是我把它当作对我,也是对有人冠之以经验医学而极力否定其科学性的这门学科的一个考察。

在美国,由于每个州法律规定不一,因此中医行医的程度和范围也不尽统一。在多数州受到法律肯定和保护的中医疗法是针刺,这一点稍后会详细介绍。纽约州对于没有针灸执照的中医人士规定不能从事针刺工作,但对于中医其它治疗手段则没有严格地限制。然而中医疗法的范围远不只是一个针刺可以概括的,有些没有针灸执照的中医人士就是从事了针刺以外这些领域的工作。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大多是在执照针灸师的名义指导下独立工作,我在Stella诊所就是这种形式。Stella聘请有执照的针灸师Part time上班,其它时间则是没有执照的中医人士在此工作。

上班后我碰到的第一位患者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因工作不慎扭伤左踝关节,休息数日未见好转,前来就诊。检查时发现患者左踝肿胀,外侧压痛明显。在排除骨折、脱位及韧带断裂的可能后,我给予了中药活血祛瘀为主的配方膏药外敷,患者感觉明显好转,复诊两次加以滚、揉等手法在踝关节周边以及远端大肠、三焦经穴位轻柔推拿,使其获得痊愈。这里的敷贴法是将中药药物调成糊状,敷于体表特定部位和中医穴位上,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是中医经过长期实践建立起来的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之一。推拿则是临床运用比较普遍的中医治疗手段。两者结合作用于局部,使经络疏通,淤血吸收,肿去痛消。

对于中药外敷,现代科学将其归纳为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的药物透皮吸收过程。释放是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穿透是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的作用。吸收是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的全身作用。美国有些厂商专门从事中药的加工和制作,它们将中药制成了浓缩粉末状。可以以瓶装形式批发,也可以按配方形式购买,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在中医药学中,内服中药煎剂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手段,也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中医特色方法之一。但是由于中药不是西药那种准确的化学制剂,美国政府部门无法对此制定统一的标准,管理上存在着相当的难度,给立法带来了困难,这使得中药一直徘徊在FDA大门之外,只是作为食物补充剂使用。加上文化上的差异,西人对中药的接受程度有限。法律上未予承认,当然就不受法律的限制与保护。接受程度有限使得行业竞争性大大降低,从另一方面来讲,就为没有美国专业执照的中医工作者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工作机会,也给那些相信中药疗法的患者提供了方便。

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花粉症6年的47岁女患者。每次发作都以喷嚏为主,同时伴有鼻痒,鼻塞,流清涕,双目搔痒。干涩,困扰不宁。医院诊断为“花粉症”予以治疗,但年复一年,症状逐级加重,药物剂量不断增大。故患者辖而尝试中医。花粉症(又称过敏性鼻炎)在美国比较常见,好发于春秋季节。现代医学将其归于免疫系统紊乱。机体对某些物质。如花粉的特异反应,治疗以抗过敏为主,实际上是一种治标的方法,而且容易带来轻重不同的头晕,乏力,嗜睡等不适。

中医认为此病由于肺脾肾亏虚,卫气不固,外感风邪而产生,治疗以本为主。结合舌脉和全身情况,我给予补中益气汤和玉屏风散加减,益气固表疏风,补肺益肾建脾治疗,患者服药20剂后全部症状消失。中医是唯一拥有“预防”专业的医学学科,

“治未病”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对于花粉症患者特别强调冬季对肾气的保护,尤其应当注意调节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不要过于疲劳,食物有节制,避免生冷,适当加些生姜。在这位患者的有效配合下,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李强,1960年出生,现定居美国。职业医生,在国内从事医学临床和科研十年,为中国中医学会、康复医学会、人才研究会会员,入录《当代中国骨伤人才》一书。发表专业文辛十多篇,多篇论文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国儿童发展研究会获奖,合作编写的《中医急诊医生手册》在国内出版,1993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奖学金,以访问学者赴美留学,从事“骨质疏松症”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美国学术会议交流发表,美国骨矿研究学会获奖

第9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应当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等。[1]欧美国家主流医学教育体系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医学教育是由院校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组成的教育连续统一体。中医人才的终身教育,也应遵循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中医教育和继续中医教育三个阶段的模式。在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开展60年,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调整、改革与发展、创新,院校教育已形成规模并趋于规范,但是终身教育思想还没有广泛树立。因此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立中医人才终身教育模式,进一步做好中医人才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工作,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中医师队伍,把我国的中医药做大、做强,以更好地满足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

1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目的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且实践性强,临床技能重经验体悟,而大学毕业生在校接触的为基础性的专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实际接触中医临证的机会少。如果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还应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初期临床工作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塑造、思维方式培养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毕业后中医教育则是把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转变为临床中医师,使其能真正的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中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中医学毕业生把医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

2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现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医学人才比较标准的毕业后教育方式。自1993年我国开始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0年起,为了探索规范、科学、有效的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陆续在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试点探索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随着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2013年底,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2]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出台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及《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中医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其目标是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必要的西医知识与技术,能独立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危重病证诊疗工作的合格中医住院医师”。[3]在《标准》中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临床各科培训的目标、方法、内容、要求和培训时间也给予了明确说明。培训周期一般为3年,前24个月为第一阶段,培训目的是中医临床工作能力和西医基本技能的培养,培训方式是在中医临床各科轮转培训,轮转的主要科室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同时还要在辅助科室和中药房接受培训;第二阶段为9个月,根据学员将来拟从事的专业选择二级科室进行强化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掌握相关学科西医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检验内容和诊断方法。[4]在《标准》中也对师承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融合以及对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以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毕业后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两年多,虽未完成一个周期的培训,具体成效难以显现,但从此前试点开展培训的省市的情况看,这种模式对新入职的住院中医师临床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增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对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建议

毕业后中医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构建与训练,加强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不宜过早开展专科培训,要开阔学员的视野,不能束缚学员的思维。要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使其更加信服中医、热爱中医,树立起使中医事业进一步发扬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在培训中要求学员进一步熟悉相关经典著作,能够熟记、背诵重点条文、中药、方剂等,进一步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操作的训练,增加实践机会,使学员的望、闻、问、切、针灸、推拿等临床技能操作更加严格规范。要注重中医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框架下的遣方用药能力、辨证施治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特别是处理急、危、重证以及疑难病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习现代医学,了解一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新进展。为确保毕业后中医教育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应对开展毕业后中医教育的培训基地资质和培训质量进行严格审核,建立明确的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和完善、可操作的退出机制。毕业后中医教育与学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合理衔接是对培训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通过毕业后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应作为中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二、中医人才继续教育

1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目的

中医人才的继续教育继毕业后中医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5]其目的是使中医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继续中医教育是提高中医人员理论水平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强制性。这一阶段以突出各自个性特点的自学为主要方式,培养实用性人才,同时也加强中医人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中医师终生学习的思想体系,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2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的概念被引入我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也对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并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省市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并逐步开展了国家和地方继续中医教育规划的制定及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等工作。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继续中医药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二是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基本形成;三是中医药继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覆盖率和受教育率不断提高;四是中医药继续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五是师带徒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已见成效。现如今,在开展继续中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不够规范是影响继续中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继续中医教育缺乏国家有效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操作性强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对于继续中医教育项目的管理不够规范,只进行项目的评审,且评审不够严格,对项目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估;对于实施继续中医教育的组织机构的资质没有明确规定,也未开展相应的资格认定,导致区域之间继续中医教育发展不平衡,培训项目之间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存在着一些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项目。由于对中医学学科的特殊性没能较好地把握,导致继续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十分明确,例如在中医临床学科的继续教育中,参照或者照搬西医临床医学的继续教育模式的现象较为普遍,淡化了中医特色,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继续中医教育与中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执业注册等尚未有效衔接,行业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尚未协调一致,仍存在工作脱节问题。继续中医教育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和形式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标准。

3对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建议

由于接受继续中医教育的群体中,各个对象的知识、技能和所在单位的级别、条件存在差别,因而继续中医教育需要分医院级别,分医师层次来实施。应针对不同对象与需求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继续中医教育体系。在培训过程中要针对学习对象的基础、培训单位的条件、培训项目的内容等具体情况,采取集中授课培训、临床进修与研修、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参与科研课题、业务考察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6]基于这种理念,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中医院可以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证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7]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生物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培训者中医思维模式的巩固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有效利用数字学习资源的关联性,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构建培训者的知识理论体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采取理论、临床技能考核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年度审核,逐人登记入册、数字化存档,将继续教育对象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评定、晋升职称和推荐申请学位的标准之一。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