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9 15:46:02
导语:在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 风险 防范措施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由众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未完成的预期财务收益会导致事业单位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事业单位的财务存在多变性,但是也是可以预估的。同时又存在不规则难以掌握规律的特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财政制度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体制发生巨变。现如今经济发展的速度快的惊人,导致了体制改革的时间很短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所面临财务风险意识,核算管理,内部改善以及管理规章不完善等的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一、事业单位存在的风险
(一)资金支付方面的风险
目前事业单位存在首要风险就是在资金支付方面的不足。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事业单位工作部门的预算工作的缺陷,在预算制度改革方面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新形式。部门预算制度就是指将预算资金的支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此来解决预算的经费之间的相互占用、借用以及账目不明的问题。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的事业单位存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很多疏漏。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不至于出现预算不足的情况。在资金的管理中,专项经费、人员经费以及公共费用的预算仍然存在事先计划不够详细和安排的不合理的问题。当类似的问题出现时,势必要挪用其它宽裕的资金来填补这方面的资金缺口。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尚存违规支付的风险,其严重性不可忽视。
(二)资金的筹划和合理投资的风险
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比较常见的还有筹资和投资。对于一般的事业单位来说其运作的资金都是来自和依靠于国家的大量拨款,以此来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资金花费。但是,依据我国的现状看来,目前事业单位的国家拨款并不足以满足单位快速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之下,事业单位只能进行筹资。然而,事业单位又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其单位下的经营的活动是有限的,得到的投资也就受到限制,这样的现状迫使事业单位不得不开展对内投资一些长期的项目,主要包括购置基础设施用具。长期投资的缺陷就是,资金收回的周期过长,而且这种固定的资产在短时间内又很难兑换成现金。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在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存在资金的筹资和投资的巨大风险。
(三)资金核算和管理的风险
资金的核算以及管理也相当重要。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在发生着改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制度的发展远远追赶不上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在会计制度的改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培训条件不完善,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失误时常发生;除此之外,当前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存在很大的纰漏。在财务的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盲区和死角,因此导致会计的信息存在一定的不可信性。从而影响了事业单位某些决策的正确性以及合理性,引发经济管理不善,导致财务管理的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财务风险防范的安全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风险。究其根本就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意识形态决定行动力。因此,要想改善事业单位财务问题首先就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影响其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高力度的控制好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风险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辅助恰当的考核手段和奖惩措施来增加财务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增加财务风险意识的宣传,不仅仅是增强了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其他工作人员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重要性,并且可以实时监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牢靠的风险识别以及预测评估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明确恰当的风险控制标准
财务风险的控制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即,合理性,信息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首先,合理性就是指,事业单位发展的资金来源都是依靠国家的拨款资助,其单位工作的重心一般都是卫生管理,教育监督和科技文化等的一系列社会的公益性工作。可见,在财务管理的时候不能够仅仅考虑事业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则合理的开展工作。其次,信息可靠性就是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保证其真实可信性,不能够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可操作性就是指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保证规范有序,包括资金核算,项目落实,内部监督等环节应该有序进行。
(三)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财务风险的预估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其产生存在可预测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同时又可以恰当的预测出来,是有规律可循。因此,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实时关注最先进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本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深入分析潜在的财务分析,具体的量化财务风险,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风险预警系统,将安全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预算评估机制也应该相应的完善,国家对预算有明确法规要求,必须依据法规进行合理规划。预算评估的准确性应该得到保证,综合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和资金状况进行合理的控制程序,以求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以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以及安全。因此,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财务风险。事业单位的资金状况是关系其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尽可能的减少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损失,以此来确保事业单位的经济安全,与此同时,经济状况才能进一步改善,为增加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安全防范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并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支活跃的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总额已经超过总企业的90%。同时中小企业在经济贡献度、社会就业贡献度、税款缴纳总量等各方面都齐头并进,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面对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的不断冲击,中小企业的发展也确实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甚至出现过多次中小企业集体倒闭破产的现象。究其原因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无序、内部控制失效是导致其无法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内部控制缺失或者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一)管理层内控意识薄弱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式的民营企业为主,相关管理者仍然使用着以直接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人财物的管理高度集中于管理者手中,特别是面对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投资、融资过程中,没有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都影响了企业的做大做强。部分中小企业也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制定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执行力却很差,领导层的独断专行或凭经验判断依然是中小企业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方式,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组织结构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往往高度地集中在少数管理层或个别家族人手中,基本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要求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即便有些企业设置职能部门,也常常是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职能作用,特别是在中小企业的重大决策过程中,往往是各部门因信息不对称、制约不到位或者推卸责任等原因无法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导致企业的大部分决定是个别管理者主观决定的,没有经过科学的决策和论证。另外中小企业出于对成本的控制,各职能部门的设置也都最大限度地压缩控制,专业人才的聘用也少之又少,这都加大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难度。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意识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都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很少有风险防控措施或者制度,仅仅是在企业意识到有风险或者风险已经发生的时候,才会被动地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或者补救方法,相关措施方法也都仅限于从表面消除或者控制风险,未能从本质上彻底解决风险的发生,更没有从制度上制定出长期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制度,这些内控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最大因素。
(四)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更是有效贯彻落实企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而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沟通方面缺失,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不重视信息的沟通交流。因此形成了信息掌握不对称、执行有偏差、反馈不到位等现象,大大削弱了企业的执行力,一线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很难传递到管理层手中,因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五)内部审计职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制度中的重要环节,他不仅能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更为整个企业发挥着主要的监督职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我国的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误区,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仅仅是个摆设,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都是可有可无的,增加内部审计部门仅仅会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因此很少有中小企业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有些企业则是将这一职能归类到财务部门。因此形成了中小企业审计部门职能弱化、人才匮乏、内部审计不到位、审计方法不科学等现象,导致了中小企业整体内部审计职能的弱化。
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提升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
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弱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整体完善程度的关键所在。由于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往往归属于企业的管理层,因此管理层的主观意识形态能够影响到企业整体执行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的提高是我国中小企业能否有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是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有效途径,对企业全员参与内部控制具有推动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层的培训、贯彻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都是提升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的有效方法。
(二)完善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是密不可分的,完善的组织结构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作也离不开完善的组织结构,二者相辅相成。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包括: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民主的决策程序、规范的议事规则、健全高效的内部监督程序、相互制约的职能化部门设置、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和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优良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等。
(三)加强风险评估建设和实施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等不可控制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可控制风险。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规避和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几率或者是提升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因此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对于企业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减少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唯一目标。加强企业风险评估工作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举措。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成本大、人才匮乏等实际情况决定了不可能都设置专门的风险防控机构,因此如何加强企业风险评估建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由更为专业的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定期提供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这不仅仅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预警方案,更能够节约中小企业的人力成本、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匮乏的局面,是目前能够缓解中小企业实践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加快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有效组织企业信息沟通
信息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与改善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发挥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是企业职工能够正确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所在,职工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后的信息反馈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应加快信息渠道的建设、丰富信息的沟通方式,在传统的沟通方式如:工作情况定期反馈、工作交流会、座谈会、建议箱等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化办公系统,开通企业信息化平台,用网络平台的方式,实现信息交流的自动化,如建立企业群、建立企业内部网上交流平台、建立自动化的工作权限审批等,使企业的员工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信息沟通,实现无障碍的信息沟通体系,进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五)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发现问题那么简单,更发挥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和完善性的重要职能,因此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实施的有效性、制度的完整性等都具有促进作用,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所在,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修改和完善。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首先是要有专业的职能部门,建立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并赋予其内部审计监督的全部职能。其次是要有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要能够发挥内部的监督审计职能、完善内部审计方法、强化内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最后是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内部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中小企业领导层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应对解决方案,要不断的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很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中小企业若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必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龙增.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2.03.
[2]谭艳梅.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2.
关键词:集团总部;价值最大化;财务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 基于价值最大化的集团财务管控的背景
(一)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现代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日益动态和复杂,并且,随着市场化进程的重点由商品市场向投入要素市场转变,不断地在主动或被动的并购中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发挥协同效应的需要。由于层级众多、结构复杂,集团公司内部往往存在成员单位各自为政、资源在成员间调动困难、资源配置重复浪费等问题。因此,通过财务管控确保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将各成员单位的资源纳入集团统一的目标、战略和政策的规范引导之下,是实现集团资源集聚整合优势和管理协同优势的关键所在。
(三)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当今企业整体进入一个转型期,一方面大规模兼并重组实现更快发展,另一方面向集约式经营方式转变实现更好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并购重组过程中,除了文化、战略、人事等方面的整合之外,起点和基点还是财务整合。
(四)构建高效集团管控体系的需要。集团管控战略从管控力度而言,可分为三个级次: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财务管控关注企业的经营结果,关心投资回报率,在满足预期收益的前提下,不干预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运作。战略管控是统分结合型的。一方面,它要求下属企业遵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并从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对于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具体运营不作过多控制。运营管控不仅要求企业遵从集团统一发展战略,并从资金、采购、销售、生产等多环节参与企业运营。
二、目前管控模式存在的问题
1.未实现真正意义的集团管控。
2.总部对下属公司的经营管控、数据收集、分析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经营数据的可视化程度低,管理响应时间过长。而且总部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或公司内的管理部门之间出于各自的局部利益,主观上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阻滞信息流,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和不集中;另外由于种种原因,集团存在一些对会计报表非法的操作处理,这容易造成财务报表财务信息的失真,影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增大了经营风险,影响总部决策及时性及管理意图的执行与实现。
3.资金的调度未完全实现集中和统一,公司层级多,资金滞留下属重庆市外子、孙公司,无法集中管理,不能形成规模;另外各分子公司资金投向不合理,总部与成员企业的投资责任分工不明确,存在“短贷长投”的现象,协同效应低,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4.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三、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定位与战略目标
1.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的定位。
2.集团财务管控的战略目标。
四、集团管控模式的设想与实施方案
(一)完善财务制度体系。以财务权利和责任为核心的财务制度是企业集团开展财务管控的行为准则,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也是企业集团实施科学财务管控的前提条件。为了保障集团整体财务的有序运行,总部应根据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首先是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主要业务的会计科目及处理方法。
(二)创新财务信息管理。打造财务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带动财务决策科学化。选取适合公司的集团管控的ERP系统,在条件不成熟的条件下,可首先实施财务模块。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新型的集团预算一端面向资本市场,另一端与各业务板块实际经营相连接。一是成立以总经理为主任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大纲、审定年度经营预算目标、制定动态调整预算。二是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并通过制定落实预算保障措施,将预算贯彻到经营的全过程。三是严格预算的执行与监督。一方面,要求各子公司和二级单位每月报送预算执行进度,另一方面借助健全的会计系统对其经济业务处理进行跟踪管理,既保证了预算控制的适时性,也控制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四是加强预算分析和评估。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对预算执行中的各种差异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内部控制中的强项和弱项,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根据预算完成情况全面考核和评估。五是发挥预算管理决策、控制和价值导向职能。实行按周利润控制,按月分析考核综合指标,按季度进行滚动预算,实现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四)加强资本、资金运作。
1.增强资本运营能力。2.建立高效统一的筹融资系统。3.强化资金使用过程管理。
(五)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随着产经营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为此,财务应从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入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持续加强风险控制能力,率先启动风险评估机制。持续的自我评估是企业的第一道防线,各单位的管理人员最了解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应被赋予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责任和权利,基于这种思想,为了避免风险防范过程中的效率递减,持续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专业管理部门实施全面风险评估大检查,检查的范围从财务延伸到经营管理领域,通过全面大检查,不仅发现了问题、改进了工作,更将风险控制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领域之中,加强了全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了企业内控的力度和整体防范风险的能力。
2.强化过程监控,控制经营活动风险。
关键词:外贸出口 企业财务 管理
一、外贸出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对国际付款方式的认识不透,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信用证结算方式、汇付和托收结算方式、银行保证函是进出口业务较为常用的几种结算方式。而大多数进出口企业所采用的方式就是信用证结算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它能够基本保证出口商收回货款。但是,实际上,信用证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缺陷,不仅如此,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很多的复杂性,使得出口业务中频频出现信用证软条款,导致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2、对结售汇制度的敏感度不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外汇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就是结售汇制度,它是进出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汇率对出口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但是仍有很多出口企业缺乏汇率变动的敏感度,因而被动的接受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的在结售汇时受到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
3、对外汇账款监管的力度不够,缺乏风险预警意识
即使信用特别好的客户,也会因为资金短缺货物积压而发生拖欠货款的情况。而且,由于进口商远在境外,对于随时掌控其经营状况存有较大难度,出口商随时面临产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因此,外贸出口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应收外汇账款的信用风险进行严格的监管。
4、对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缺乏统筹规划意识
出口退税是外贸企业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出口业务的盈亏,并且其涉及的环节贯穿整个出口业务的始终。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意识形态上对出口退税的重视度仍显不足,经常是业务完结后退税时发现问题再进行弥补,缺乏事前的统筹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退税的要求已越来越高,那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理念势必增大退税风险,增加企业成本。
二、加强外贸出口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打造管理平台,重视客户资信
只有一个高效的外贸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才能使原始的管理数据自动的产生账务数据,使财务会计脱身于反复冗杂的账务报表之中。这样一个高效的外贸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将业务部门以及决策部门等都覆盖在内,同时必须在管理中将刚性和相对的柔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还要对客户资信调查予以重视,对客户的档案加强管理力度。在外贸企业当中,资金安全的前提是良好的客户资信。因此,在进行业务往来之前,外贸企业首先要对合作企业的资信进行仔细的调查,确认客户拥有付款能力。外贸企业还应该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负责客户档案管理的部门,自己按照业务往来中的付款情况,评定自己的客户的信用等级,且需实时更新。资信不同的客户宜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
2、加强风险管理,重视远期结汇
由于大幅波动的国际汇市,使外贸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变为了如何控制和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现在最受重视的解决方法就是关注远期结售汇制度。因为,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可以锁定汇率,锁定成本,从而帮助客户避免未来出现收付汇中的汇率风险,也便于出口企业的价格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树立的一种观念是:远期结汇主要是为了锁定成本和防范风险,不是单纯地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基本依赖于金融机构的分析预测,无法绝对地保证远期结汇一定有盈利。
3、完善考核机制,规避收汇风险
首先,要建立一个应收外汇账款的考核机制,将企业长远的发展考虑在内。过去,企业的考核办法主要是档期销量、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新的考核办法则要弥补这种传统考核方法的不足,将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以及资金的占用指标等加入考核的范围之中,这样的考核机制能够对业务员进行全面的评价,一方面激励了业务人员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会产生因为个人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忽视风险的现象。其次,外贸企业应当适当运用信保业务,这项业务有利于避免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目前信保公司对坏账的保险赔付比例为80%-90%,另有10%—20%的风险敞口。实际操作中可考虑向进口商收取10%—20%的预付款来进行规避,向信保公司投保时则按全额进行投保。预付款与信用保险相结合,基本能做到完全覆盖收汇风险。
4、统筹管理路线,深入业务前端
从源头进行筹划是出口退税管理的要点,因为出口退税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业务和财务单单、单证相符。为此,需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的职能,注重管理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必须对销售环节、采购环节、报关环节和退税申报环节等几个出口退税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措施。财务部门的各个管理关口一定要严格的执行这一管理流程,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向业务部门传达其必须要遵守的各项措施,逐步的纠正那些不符合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出口退税事前、事中、事后的统筹管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提高外贸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应该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 宋瑛.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谈[J]. 价值工程. 2010(03)
[2] 胡红. 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华章. 2009(09)
[3] 王欣梅.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科技资讯. 2007(17)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文化 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l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l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4.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杈,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4.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崽识和自觉性、为,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4.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对于当前国有资产管理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核心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使国有资产的流动得到一定的促进。在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时,应当形成不同资本形态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
1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
混合所有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已经确定了其基本思路,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被定为重要任务。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较高,与结构优化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虽然在过去能够大范围推广混合所有制,但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无法避免,导致其改革被临时叫停。现如今重提混合所有制,是为了使国有资本的投资结构有进一步的调整,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业增加投资,而竞争性领域则减少持股。另外,我国的混合所有制在之前有着许多行业,而改革的目的便是打破这道屏障。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限制或禁止非经济投资的特殊行业,而通过相关的政策以及立法可以使这些行业的具体外延更加明确。要想使改革能够得到全面深化,特殊行业中出现的国有资本高度一元化的局面必须打破。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给民营企业投资领域的扩大提供了重要方向,同时也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通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的分析,能够得到一套助推混合所有制的三大改革框架,前提性框架、核心性框架以及保障性框架。前提性框架即指一般竞争性行业,其非资本进入不存在制度障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中之重,国有资本还需要继续优化其投资结构。核心性框架指一些特殊行业,其在非公有资本仍然存在进入障碍,要想为其清除障碍,需要利用法律制度的系统修正。保障性框架,即在前两类框架推动实施时,使风险的可控性得到保障,以此来避免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三大改革框架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要使这三大框架得以更好的进行,除了要革新市场经济法治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法律制度。
2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治理念的革新
在政治方面,我国之所以构成特殊行业保持国有资本一元化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然而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也明确了其组成部分包括非公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也顺应了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只是凸显了在特殊行业中非公有资本对效益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并不存在特殊行业对非公有资本的歧视性准入规则的政治理由,平等资本观与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相符。在经济方面,特殊行业要求国有经济要占有主体地位,这使得其有很大一部分能够产生自然垄断。通常只有经营者能够独占经营自然垄断行业,若将其交由非公有资本,则会引起民主与公平价值受到侵袭的恐惧,而这种情况却不会出现在国有经济中。平等资本观的贯彻,使得公有制与私有制能够有效糅合,同时也保证了经济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在特殊行业中,会有涉及到公共服务于社会福利事业的部分,要想实现社会公众利益,必须保证该类行业能够使社会大众普遍获得。非公有资本获准进入部分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当中,并与国有资本进行组合,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为政策的偏向与商业价值的中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混合所有制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
首先是要系统破除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资本歧视性。要使市场经济运行能够保证有法可依,则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在平等资本观的要求之下,市场准入规则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准入规则的局限性无法避免,与其他市场经济中的规定措施相比,该规则要求经营者必须获得事先审批,才能进行特定行业的经营行为。若是无法正确使用准入规则,则会对市场自由竞争造成干扰与损伤。在去除资本歧视性的法律制度进行改进时,也要注重国有资产流失防范法律制度的构建。其次是对《反垄断法》的制度改进,《反垄断法》是规定市场经济基本秩序的法律,其规范条文常作为其他市场经济立法的重要标准或原则。然而其中有一些条款的规定存在缺陷,虽然保证了特殊行业基本的市场规定制度体系,但是国有资本的一元化规制框架也被构建入了特殊行业中,进而使得非公有资本难以进入这些特殊行业。最后是行业规制立法体系的清理与修正,每一个特殊行业的相关立法,要进行清理与修正都应当循序渐进。行业规制立法具有分散性,每个特殊行业都有其单行立法,均涉及到规范文本体系。而这些行业规制立法中,非公有资本的进入使得现实和潜在的不合理壁垒被打破。除了要修正行业规制立法,我国当前的行业规制机构体系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
4结语
对于资源配置来说,市场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的各行业中,有着各种不同所有制来源与经济形态的企业,其应当有着基本经营权。然而在我国特殊行业中,有着规制体系所造成的壁垒,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便是为了打破这一壁垒。将平等资本观作为法治理念,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路径的政治安全同时,也使其效益得到保障。
作者:宋辉 张晓燕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宏磊,刘大洪.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J].学习与实践,2015,05:59-66.
[关键词]广电;网络工程;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N9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00-01
1 引言
面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三网融合和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广电网络工程行业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战略引领实践和发展,在支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信息和全业务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在实现广电网络工程的双向化、宽带化,进一步提高业务聚合能力、优质音视频传播能力、全业务运营能力 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目前的广电网络工程需要具备通信和信息工程、广电、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运行和维护、网络设备开发、互动媒体平台开发、新业务策划和推广、增值业务开发等领域发展需要,能够从事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系统开发、设计及应用、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长期处于垄断自闭地位的广电网络工程在三网融合的形式下,将面对来自移动、电信、联通的巨大竞争压力。建设一个符合自身发展,市场需求的高效网络是当前广电网络工程在运营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2 广电网络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投资风险大
从当时的国情来看,广电网络工程只靠着这一单一业务,就处于垄断地位,结果就是不思进取,升级改造不足。在三网融合后,相比于电信与移动两家,业务运营系统起步晚,导致市场调研、分析需求数据不充分,以至于广电网络工程建设,投资风险大增。很多地方没有网络电视,分析原因主要是:①农村经济欠发达,数字平板电视普及率较低;②有固定的有线闭路电视可用;③相关配套设施不全,用户并不愿意对已有的有线电视进行更换。 相比移动或电信,建设难度很大。
2.2 监管机制落后
三网融合后,广电网络工程的项目建设模式是较为落后的,缺乏有效的机制和足够的人员,对网络工程建设跟踪监管不足。加之对网络设计不够重视,监管力度不够,网络建设品质容易出现问题,为后期的运营和维护埋下隐患。
2.3 用人存在问题
①广电网络工程的网络建设多是外包或自己组建的施工队伍,专业性不足,在相对垄断时期,对施工队伍,工程质量管理,工期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方面都不够专业。②基本没有专业的设计团队,很难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导致对施工的指导性弱,工作效率低。③缺乏专业网络安全人员。
2.4 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是项目后期维护的重点,三网融合后,广电网络工程势必由封闭转为开放,网络的封闭会掩盖存在的安全漏洞,但开放性的网络会面临各种木马、病毒、黑客等方面的攻击,导致安全风险大大增加,殊不知“斯诺登”事件后,网络安全都是各国关注的焦点。 由于缺乏足够的后期维护人员,无法及时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必将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导致客户流失。
3 针对广电网络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策略
3.1 整合重构组织体系,优化人才结构
培养和配备专业的设计团队,一线施工队伍和后期维护队伍,引入专业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制定相对专业的管理制度,注重工程建设前期的筹备, 要以专业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结论为依据,组织项目建设。
3.2 项目建设的目标要明确
要明确工程项目即要做什么样的项目,利用多方渠道,比如住建部、经信委等建设部门。 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近期政府的建设投资项目,做好市场调研,需求数据分析。确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做好新建、扩建计划,旧有网络改造升级计划,细分建设任务。重点就是要依据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得出电信用户接入率、数据传输率,确定建设目标,配备合理的设备和架构。包括线路、供电、光纤链路、设备组网、端口容量等内容的设计。创建设计规范、设计模板等设计指导意见。统一预算、图纸、说明模板,优化设计的流程,加强管理,有效地提升效率和质量。
3.3 维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保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广播电视的信息化发展大大提升了广电网络工程信息采集、处理、传播能力,促进了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的兴起。广播电视传输网的播出、传输、覆盖、接入,作为国家基础信息网络之一,信息安全已成为播出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尤其为了生存和发展,广电网络工程还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3.4 完善质量控制
明确工期目标,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分析工序、内容、施工量、用人等方面的因素,确定总的工程期限,并以此为基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技术指标、施工规范,进行施工,配备专业的监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和抽查,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并做好相应记录,做好成本控制,确保工程建设在限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3.5 制定风险防范预案
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工程项目,都将面对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突发事件,因此对制定风险防范预案是十分必要的。①制定施工安全防范措施,比如对外包工程的施工方要明确工程费用中用于支付保险的资金数额,自行承担安全风险,要长期展开安全操作培训,承包安全事故险,降低安全风险。②做好后备施工方案,预防因施工队伍出现问题所导致的项目延期、停工或者质量问题。③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成本预算,风险评估等。
4 结语
三网融合后,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为确保广电网络工程保质保量建设,引入项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广电的任务就是要有条不紊地加快网络建设,在其中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其发展。
机遇大于挑战,广电网络工程兼具意识形态、文化属性和产业、经济属性,基础资源、战略发展前景和综合优势大于当前面临的问题。
多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大视频时代已经到来。新老媒体融合、多渠道分发传播、多屏幕多终端协同、市场主体重复、多元主体并存、事业产业协调、统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管控将是我国当前广电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当前,传统视频产业正在加速向网络新媒体跨越。越来越多的传统内容提供商兼具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身份,广电网络工程也多路出击,在稳固完善自身高清交互业务平台的同时,通过积极改造网络成长为宽带网络运营商,开启了从单一有线数字电视传输向以视频为主的多业务经营、从单一管道向智能管道、从封闭平台向开放平台的发展新路。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结构调整与全面转型难题是全球化的。融合创新、开放竞争、稳步有序将是我国广电网络工程发展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媒体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媒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新闻侵权、经营不善乃至倒闭等。《中华新闻报》停刊,成为第一家中央级报纸倒闭事件,说明媒体只生不死的神话已经打破,近年来美国报业危机不断加剧,所有这些都给传媒业敲响了警钟,即媒体表面光环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不断发展和风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媒体急需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
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媒体普遍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也没有形成较完善的制度。媒体过去长期处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被保护状态,享受着垄断性、区域性带来的优势,自然风险意识薄弱。
随着传媒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体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面临的市场风险已经常态化,而且各类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当前媒体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管控难度很大,如果忽视风险管理,贪多求快,急功近利,将导致风险失控,给媒体带来巨大损失。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价,使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化风险于无形,所以风险管理不但不是成本,而且是创造价值、提升媒体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浙报传媒刚上市不久就卷入了一起高管受贿案,还有央视配楼大火事件等,都说明媒体有必要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媒体急需强化风险意识,引入风险管理,尤其是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以及应对风险的奖惩机制,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形成较高的风险防范能力,以促进媒体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媒体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媒体风险有其特殊性,相较于其他行业,传媒业受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和监管更多更直接,因为传媒产品不但有经济功能,更有强烈的舆论引导功能,直接影响并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关乎社会发展的和谐、健康与稳定。
媒体风险常常表现为法律风险,其中较常见的是侵权风险。新闻侵权,是指媒体刊登了含有侵害他人权利内容的传播作品,比如新闻报道失实、新闻评论不客观或不公正,从而歪曲了事实,损害了他人人格或蓄意且擅自宣扬他人隐私等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新闻虚假,比如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做的包子》,《中国新闻周刊》微博转发的“金庸去世”等虚假新闻。还有一些“新闻炒作”突破了职业道德底线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引发媒体公信力危机。二是新闻信息是真实的,但获取新闻的手段是不合法的,即媒体包括新闻从业人员为获取新闻而不择手段,比如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通过窃听、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取新闻并广泛传播,给当事人造成精神损害,侵犯了公民隐私权等,引起整个社会的震动与公愤;还有湖南经济电视台的民生类新闻和法制、情感类节目引发的报道侵权诉讼等。三是媒体转载报道或其他作品等引发版权纠纷。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传媒业同样适用,这就要求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进行新闻报道与传播、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谨慎从事,防止和规避法律风险。
媒体风险还表现在政策风险方面。传媒业作为特殊的产业,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各国都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等进行必要的监管。我国传媒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比如媒体上市的政策限制,即要求将采编与经营业务分开等,业外资本进入媒体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负有舆论引导的责任。对一些重大事件、敏感事件的报道,有些媒体采取“打球”的方法,其中就蕴含着相当的风险。另外,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关于媒体传播证券财经信息的规范措施,广电总局对电视剧广告、娱乐节目的规范措施等,媒体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比如,“限广令”、“限娱令”推出后,各地卫视就应及时调整广告播出计划,甚至取消原有的广告合同。此外,国家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发生变更,也会引起媒体经营业绩的变动。
媒体激烈的竞争带来市场风险。由于新科技的发展等模糊了不同行业之间的边界,媒体不但要面对同行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其他行业的竞争,比如三网融合后广电与电信之间的竞争等,甚至包括国外媒体巨头的竞争。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适应者就有被淘汰的风险。
媒体企业的盈利方式主要是“二次售卖”模式,即通过媒体产品吸引受众,然后把受众(注意力)资源转卖给广告商来盈利,所以媒体的市场风险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受众流失的风险和广告经营的风险。以报纸为例,广播电视的竞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使报纸读者分流的风险不断增大,年轻的读者出现转向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的趋势,所以报业危机的根本还是读者流失的危机。
“二次售卖”模式决定了广告经营成为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一方面媒体过于依赖广告经营,但广告受宏观经济环境(如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放缓等)、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媒体广告经营的风险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对媒体房地产广告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对医疗广告的专项整治导致大量的“炒药”广告主转向或停业等。媒体广告收入结构的单一使媒体广告经营过于依赖于某个或者某几个产业和行业,导致媒体的广告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比如,房地产、医疗保健品广告收入占报纸广告总额的很大比重,一旦这些支柱行业广告投放减少,必然引起经营收入相应下滑。①在广告总量有限的情况下,随着受众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广告主也加大了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投入,减少对传统媒体的广告投入是难以避免的。
媒体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引发转型与创新的风险。国外传媒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传媒业要做大做强,通过兼并、收购等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走集团化之路是必然的趋势,媒体“三跨”发展在带来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等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风险。以多元化发展为例,媒体开拓新的市场,创新盈利模式,就面临着新的风险。比如湖南电广传媒运用资本市场所筹资金,沿着纯粹混合多元化的道路先后投资了世界之窗、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等项目,这种纯粹混合多元化扩张道路使电广传媒投资巨大,但是收益甚小。媒体外向性扩张,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收购的风险极大,其风险主要是市场化能力弱、缺少市场化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资本运作能力较差以及企业制度劣势。②
媒体并购最大的风险在于并购后的整合,大多数并购失败的原因往往不在于并购事件本身,而在于忽视了并购以后的合理整合,没有成功的整合就难以实现成功的并购。跨媒体整合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也有很高的风险,因为它是立足于未来的投资。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以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新媒体盈利模式还不稳定,从短期来看新媒体并不意味着盈利或增长,相反,可能是巨额的债务危机,因为媒体的数字化需要巨大的投入,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改造,还是新媒体的建设,都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有非常高的要求。跨媒体整合并不都是成功的,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整合就是其中最失败的案例。所以,媒体企业在进行“三跨”扩张时,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量力而行,否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传媒集团不是越大越好。一些传媒“巨无霸”如维旺迪环球公司倒闭的案例说明,传媒集团虽然能够抵御大风大浪,然而一旦倾覆,就是灭顶之灾,造成的不良影响会波及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各个方面。超级传媒集团最大的风险,一个是资金周转可能失常,另一个是庞大机体带来的运转失效。我国传媒集团主要是由行政配置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市场化的自然结果,因而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集团优势,在集团的范围内实现优良资产的组合,而不是简单的“1+1+1”。③
媒体“三跨”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近年来媒体纷纷改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速扩张,成为媒体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媒体上市融资同样面临着风险。媒体发行股票、债券筹资是一种高风险的经济行为,股票和债券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违约风险等。
此外,媒体还面临人才的风险,即缺乏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是制约媒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媒体风险的成因及规避
引发风险的主要原因,除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这个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竞争给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媒体产品走向市场,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在媒体竞争中,增加报纸的发行量或提高广播电视的收听率、收视率,是媒体吸引广告商、获得更多盈利的关键所在。媒体把新闻当做商品,发展到极端就是一些媒体不是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吸引受众以及广告商,而是抛开新闻伦理、罔顾社会责任,通过“新闻炒作”,甚至捏造“事实”、杜撰情节、煽情鼓吹等非常规的手段走“捷径”。媒体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公众与社会的利益,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媒体自身造成公信力危机。
对于政策及法律方面的风险,媒体需要加强自律,建立清晰的、方便操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比如广州日报社制定明确而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媒体还可以参照一般企业的做法,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媒体经营业务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风险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媒体的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不外两种:一种是媒体外部的原因,比如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改变等。传媒体制改革不彻底,不适应市场化运作,比如产权结构未很好解决,导致产权主体虚置,使媒体不能真正享有生产经营决策权,同时政府行政垄断使媒体缺乏应有的市场活力。市场风险约束机制失效,表现在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无明显的风险承担者。④另外一种就是媒体自身的原因,比如媒体自身没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张,资源整合不够,管理不善,用人不当等。
媒体为规避风险,一是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并围绕核心竞争力开展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进行适度扩张,以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二要积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目标群体提供专业化、增值。三要健全媒体内控机制以应对媒体风险。媒体在转企后应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内控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南传媒上市后,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完善内控机制,切实加强经营管理,防范和控制媒体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入选“德勤中国风险智能榜2011年度优秀企业”。四是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素质,这是预防和控制媒体风险的根本保证。
注释:
①乔焱林:《媒体广告风险管理机制构建》,《新闻前哨》,2009年第1期
②郭全中:《多元化战略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传统媒体跨界风险及对策探讨》,《新闻实践》,2011年1月
③钱晓文:《当代传媒经营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