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发展措施

时间:2024-02-19 15:46:03

导语:在农业发展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发展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措施;特色产业;支撑体系;甘肃民乐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23-03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的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此外,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1-2]。

民乐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长期以来,该县受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土地产出效益低,农民收入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现代高效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总趋势。现针对民乐县实际,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几点看法。

1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1.1 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

民乐县种植的板蓝根根条肥大、口白、粉性足而深受药商青睐;生产的甘草有效成分高、品质优,甘草苷含量达到2.21%、甘草酸含量达到6.5%,均高出药典标准1.71%和4.5%;生产的柴胡,经省药检部门化验,浸出物含量高达22%,高出药典标准1倍以上;当归阿魏酸的含量高达0.137%,高出药典标准174%;党参浸出物高达76.9%,高于药典标准21.9%;黄芪含毛蕊黄铜葡萄糖苷0.03%,高于药典标准50%,药用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牛蒡子含牛蒡苷高达6.5%,高出药典标准1.5%。因此,民乐县是理想的中药材种植区,把该县定位成中药材生产大县是切合实际的。要依托“中国板蓝根之乡”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板蓝根、黄芪、甘草、王不留行、孜然、柴胡等品种,面积逐步稳定在1.67万hm2左右。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加快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打造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在国道227线、干山公路、南和公路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建立以优质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增加基地生产量,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形成生产相对集中、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生产格局,推进中药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严把种子调运关,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控、田间管理等环节进行质量规范控制,全过程监管,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尽快为企业建起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的板兰根、甘草、黄芪、孜然、王不留特色原料基地。依托具有种植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尽快建立起板蓝根、甘草、黄芪、孜然、党参、当归、大黄等主栽品种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力争实现种子、种苗自繁自供,加快良种体系建设,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合格的优质种子种苗,进而确保大田生产增产增收。

1.2 继续培育壮大马铃薯产业

在民乐县爱味客、丰源、绿禾、德农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继续加大马铃薯产业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使马铃薯生产面积保持在1.67万hm2左右,强化良种繁育和种薯质量监测体系,确保种薯质量,力争农户种植的大西洋以原种为主,克新等以原种和一级良种为主。扶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生产,畅通销售渠道,搞好收贮加工。在有机械化种收的前提下,必须走“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生产路子,通过土地流转,加快机械化生产,通过专业合作社扩大规范化种植,通过企业加工增值扩大国内外市场。同时搞好以农田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标准化种植为主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指导,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1.3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步伐

高原夏菜是相对于地域而言的,它是指生产区域在高海拔地区的蔬菜,是利用高原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在高海拔地区生产,补充东南沿海6―9月淡季蔬菜需要而生产的蔬菜。民乐县发展日光温室和高原夏菜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土地资源丰富。民乐县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特别是一些荒滩、干河和一些灌水无保证的野水地,均可建造日光温室。二是气候条件优越。该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温带草原半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病虫害少,地下水源丰富,机井浇灌方便,自然、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较好,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民乐县海拔2 500 m以下的地区都可进行日光温室和露地高原夏菜生产。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民乐县发展规模化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除满足本县市场外,还可通过国道227线向青海、新疆等地运输流通,区位优势明显。四是技术成熟。民乐县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虽然规模较小,但起步较早,至今已有10余年的发展历程。通过不断引进探索,不断更新技术体系,无论在日光温室的建造还是蔬菜生产方面技术都日趋成熟。五是农民积极性高。通过多年的示范带动,农民深刻认识到日光温室带来的效益是大田生产所无法相比的,因此建造日光温室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2012年建设钢架大棚100座、日光温室2 314座、食用菌大棚642座;2013年新建日光温室920座,食用菌大棚920座,钢架大棚660座。

1.3.1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截至目前,民乐县已共计建成钢架大棚1 210座,高效日光温室5 948座,其中蔬菜日光温室4 434座,红提葡萄日光温室1 514座。食用菌大棚1 467座。从整体效益分析,日光温室建成投产后每座温室每年可创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有效激发了城郊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为实现设施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拓展了空间。

因此,民乐县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在日光温室产业化发展上,必须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妥善解决好种植品种、方法、时机等问题,在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发展中实现农民增收。

1.3.2 扩大露地高原夏菜种植规模。适宜民乐县种植的露地蔬菜品种主要有大蒜、胡萝卜、西兰花、莴笋、甘兰、娃娃菜、西葫芦等,近年来,通过开展试验示范,露地蔬菜生产效益明显优于大田作物。2013年,农技中心在洪水镇吴庄村开展了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连片示范,示范品种有西兰花、白菜花、紫甘蓝、青甘蓝、娃娃菜、西葫芦、莴笋、洋葱等13个品种。通过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统一田间管理等综合农艺措施的应用,娃娃菜平均产量达71 925 kg/hm2,纯收入可达88 500元/hm2;绿甘蓝平均产量达到71 925 kg/hm2,纯收入达到69 480元/hm2;紫甘蓝平均产量可达到59 580 kg/hm2,纯收入达到192 750元/hm2;西兰花平均产量达到24 300 kg/hm2,纯收入达到42 000元/hm2;白菜花平均产量达到28 950 kg/hm2,纯收入达到58 350元/hm2;莴笋产量达到61 500 kg/hm2,纯收入达到21 675元/hm2;白洋葱平均产量达到57 000元/hm2,纯收入达到36 450元/hm2。其中大蒜平均产值在90 000元/hm2以上,莴笋平均产值也在75 000元/hm2以上。民乐县具有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轻、蔬菜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区位优势明显等高原夏菜生产优势,要以大蒜为主,大力发展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快民乐紫皮大蒜的提纯复壮选育工作,建立民乐县大蒜气生鳞茎繁殖基地,按大蒜良种繁育规程进行种子繁育,恢复民乐紫皮大蒜的优良品质。扩大胡萝卜、西兰花、莴笋、甘兰、娃娃菜、西葫芦等蔬菜的种植面积,使高原夏菜生产面积稳定在6 666.67 hm2以上,成功创建全省蔬菜生产大县。

1.4 规范现代制种业

稳定玉米制种面积,扩大油菜、油葵、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加强对种子生产企业的监管,支持有资质的正规企业规模发展制种业,坚决打击无证或资质不全的企业或个人开展种子生产,确保种子企业健康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2 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2.1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和销售网络建设

加快建设以中药材为主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成一个集批发交易、物流配送、仓储集散、信息等功能齐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支持用于保鲜、均衡上市所需的仓储设备建设,调节市场供应,促进农产品流通。主动与西宁、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等周边地区城市对接,建立良好的产销关系。在上海、北京等地开设展销窗口,建立直销店,开通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培育贮藏保鲜和运销大户,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与连通,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产品售出高价,让农民心里有底,增收有望。

2.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重点扶持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提高优良品种应用水平。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健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时气象、农资、市场等信息,强化为农服务。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采取专题培训、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2.3 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积极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进而使专业合作社发挥引领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同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品(温室蔬菜、中药材、高原夏菜、制种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联社和专业协会,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三品一标”的认证步伐[3]。

2.4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

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源头。目前,民乐县农技中心虽然建立了检测室,具备了农产品检测仪器和人员,但各乡镇还没有建立检测站,不论从检验仪器还是检测人员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产地动态监测管理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工作,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意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并从各方筹措资金,鼓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尽快建立乡镇农产品检测站,配备检测仪器,提高检测手段,为做到机构精简和人员充分利用,乡镇农产品检测站与乡镇区域农技站合署办公,使农产品质量检测正规化、日常化,对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产品进行日常监测,发现农药残留、激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依法处理,并给予一定的处罚,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农药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要在生产季节加强联合办公,组织督查,定期或不定期打击无证经营和违法经营高毒、禁用农药的行为,为标准化生产保驾护航。

3 行政推动,政策引导

近年来,为了支持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民乐县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带头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主要起政策引导作用,让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开拓市场,让农民自发加入合作社,逐步实行订单农业。

首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一项考核有关部门及各乡镇的重要目标任务来完成,与各乡镇与及关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行政手段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协调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按照有关政策,简化手续,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建设,方便农民贷款,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招引境外资金,引进一批农业外资项目,带动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畅通农产品出口渠道。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设立现代农业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现代农业建设。其次,要大力培训新型农民。整合民乐县各种培训基地和资源,着力培训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加快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着力培训现代工业经营管理基本知识,加快提高农民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训现代科技专业知识,加快提高农民实际操作能力[4]。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发挥传统优势,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注册民乐紫皮大蒜商标,使民乐县地理标志产品紫皮大蒜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凭借“中国板蓝根之乡”的美誉,尽快认证板蓝根为民乐县地理标志产品。二是加强农超对接,抢占高端市场。组织农超对接,建立交易市场,组建营销队伍,设立营销网点,建立网站。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推介,提高紫皮大蒜、中药材、高原夏菜的品牌知名度。最终将民乐县打造成名符其实的中国板蓝根及道地中药材之乡,独一无二的“民乐紫皮大蒜”、得天独厚的高原夏菜生产之地,中国西北最大的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

4 参考文献

[1] 辛一兰,王宏芳,李慧奇.千阳县现代农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6):385-386.

[2] 刘旭.东丰县现代农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310,312.

第2篇

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业是加拿大第三大就业部门,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4%,产值占整个GDP比重约9%。鉴于这一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联邦和各省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农民的正常收入,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依靠农业保险项目稳定农业从业人口收入

加拿大农业收入稳定项目(CAIS)是目前加农业最主要的收入安全和商业风险管理(BRM)项目,目的是尽可能在不影响生产和贸易的情况下稳定农民收入而不是单纯地向其提供补贴。农民、联邦和各省政府按一定比例向此帐户存入资金。如果农民当年的利润低于政府所设定的参照值,就可得到政府支付的款项。小幅度的利润减少造成的损失由政府和农民对半分摊,利润降幅越大,政府所摊份额就越大。CAIS最多可补偿农民当年损失的60%,其支付资金取决于农民事先所选择的保护水平,最低保护水平为70%,最高为100%。近年来受疯牛病、干旱、汽油涨价等因素影响,农民的实际收入有所下降,因此,加政府自2004年以来提高了支付该项目的资金,每年增长幅度为3%,在帮助农民减轻经济负担、稳定收入、抵御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作物保险项目(CIP)旨在保护农民免遭由于气候或其他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等带来的损失。该项目也由农民、联邦和省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各省政府具体实施。农民如遭受自然灾害,联邦、省政府联合出资赔偿。目前约70%农民参加了这一保险。

加拿大农民收入方案(CFIP)是在发生不可抗拒的情况下(如自然灾害等),政府向因此而收入减少的农民提供的短期救济方案。联邦和省政府共同负担此项费用,向受灾农民提供过去5年平均收入70%的经济支持。目前此方案已被加拿大农业收入稳定项目(CAIS)取代。

预支农民方案(APP),即预计种植的粮食价格可能下降,联邦和省政府提前预支农民部分借款。其中,第一个5万加元无息,超过部分收取利息,联邦政府将支付此项方案的所有费用。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农业生产和流通互相交叉,界限有时很难分清。谷物生产者同时也是食品加工商;畜牧场主同时经营牲畜的批发业务;农产品批发商同时兼任进出口商等。这些生产、供应链默契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从农场到加工、分销、零售、批发和餐饮服务的整个食品链。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中间环节,加拿大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领域实施了各种不同的“供应链协调方式”,主要包括更紧密的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前者指的是企业一条龙运作方式,集收购、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每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以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往往与农场主签订合同,提出要求,如不得在农产品中夹杂任何化学物质,不得虐待牲畜等。横向协调指的是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都要互相配合,以达到促销、交换信息和形成合力的目标。

根据《加拿大谷物法》和《加拿大小麦局法》,西部草原省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生产的小麦和大麦均由加拿大小麦局统一收购、销售和出口,其他省则通过行会组织如小麦种植者销售委员会自行销售。加小麦局以最好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收入在减去销售成本后再返还给农民。该局对小麦和大麦的收购价格实行“两次结算”制度,即农民在交付谷物的同时就会获得首期付款,该款项由政府担保,相当于小麦局预估的市场平均价格的75%,然后该局根据市场情况再次向农民支付调整价格,从而保证农民享有及时、合理、稳定的收入。

加对鸡蛋、奶类、家禽产品实行产量配额管理。加联邦奶制品委员会、各省市场营销委员会及加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牛奶价格支持政策和产量配额,联邦、省级政府不同程度地介入上述三种商品的市场营销活动。联邦政府负责管理跨省贸易及国际贸易,各省政府负责管理牛奶的产量和其省内的销售。加牛奶生产者须获得许可证方能生产,并且须通过各省市场营销委员会向加奶制品加工企业进行销售。

加对鸡蛋和家禽的供给管理体制与奶类产品相似,家禽生产者须持有许可证方能通过各省的市场营销委员会向加工厂商进行销售,而该委员会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生产产量配额分配给农户。各省的市场营销委员会与有关行会组织密切合作,帮助生产者进行有关价格的谈判,争取最好价格,以维护农场主的切身利益。

加十分重视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对食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加拿大谷物法》规定加的谷物质量管理由加拿大谷物委员会负责。该局的具体职责是制定谷物标准、检验和计量方法;负责出口谷物的质量和重量检测,签发最终检验证书;负责粮食的中转事宜;审查粮食的优良品种及其品质鉴定。经过多年努力,加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粮食质量管理体系。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是加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下属的食品监管机构,具体实施联邦政府规定的所有食品检验、动植物卫生等有关事宜。该署现有员工5900人,其中包括检验专家、食品安全专家、兽医、农艺师、化学家、系统专家等,拥有世界一流的食品检测系统,其检测手段和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

加每年在这方面的投资约4亿加元,占农业GDP的3%-3.4%,在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联邦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各省农业厅以及大专院校都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其中,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下属的科研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拥有6个直属研究所,约50个研究机构,在全国各省还设有研究分支。联邦政府的科研机构侧重于农业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而省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则侧重于应用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

近年来,彭阳县着眼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了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强了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和应用,实现了集成创新;对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脱节问题,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 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坚持开发种薯产业、提升淀粉加工、扩大鲜薯外销三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和优质专用品种、大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增效技术,增加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含量,主攻产业提质增效。以北部干旱带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整体推进马铃薯产业。北部以王洼镇、草庙为核心,发展淀粉加工型马铃薯;两河流域发展鲜食外销品种;西南部土石质山区古城、新集建立脱毒薯繁育基地。

2 扩建冷凉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发展和品牌化经营,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实现蔬菜生产布局专业化、发展特色化与经营产业化;巩固和提升白河国家级拱棚蔬菜标准园、宽坪设施蔬菜、长城塬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科技等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古城、红河、新集3个666.7hm2的设施蔬菜基地,带动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5733.62hm2,其中塑料大棚3600.18hm2、日光温室2133.44hm2。

3 建设高标准养殖业科技示范园区

按照“突出发展肉牛,大力发展朝那鸡,稳步发展猪羊”的发展思路,走“种养结合,养贩结合,以贩促养”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建设科技养殖示范园区28个,巩固提升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村40个,示范推广标准化暖棚圈舍和“三贮一化”池;以品种改良和补栏扩量为重点,新建黄牛冷配改良点,引进良种基础母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配合饲料应用技术,实现饲草加工机械化和饲草调制处理科学化;以县朝那鸡繁育中心为依托,以农户型孵化点为核心,扎实做好朝那鸡的提纯复壮和生产,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100%。

4 巩固集中连片玉米种植示范基地

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旱作农业,扩大优质地膜玉米播种面积,建立集中连片的种植示范基地,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饲草(料)资源,加快草畜转化;紧紧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早春(秋)地膜覆盖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播种和收获技术、间套复种技术等;实行严格的留膜、留茬、越冬等抗旱保墒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加快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优化玉米品种的品质结构,重点推广承706、屯玉53、中单5485、登海1号高淀粉和饲草兼用型中原单32号高蛋白品种,提高单产和品质,适时青贮玉米秸秆;引导玉米淀粉科学化生产模式,延伸产业链,加快玉米产业化发展进程。

5 打造小杂粮良种种植示范基地

加快良种基地建设,繁育推广一批小杂粮高产优质品种,主要有定莜系列莜麦,定豌1号、2号、三角豆等豆类,北海道、92-1、美国甜荞荞麦,宁糜8号等品种,这些品种适宜当地种植,品质好且产量高,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选育出了适合我县不同类型区种植的小杂粮品种各2~3个;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基地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认定绿色产地和产品标准,打造小杂粮绿色产品品牌;积极培育小杂粮运销企业和专业户,拓宽市场流通渠道,建设北部王洼镇、草庙、何岘等边贸市场信息网点,提高信息服务。

6 新建药材和烟叶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我县退耕还林面积大的优势,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优质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和粮药套种,积极研究野生中药材驯化栽培技术,全面掌握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筛选培育出高产、优质、道地的栽培品种,形成了符合GAP要求的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和道地药材生产基地266.68hm2,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2000.1hm2,推广种植烟叶666.7hm2;加大市场营销队伍的培养,引导和支持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通过转包、租赁耕地或退耕林地等措施发展以企业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药材种植面积大、产品交易集中的乡镇农贸市场建立产地药材交易区,规范市场管理,完善服务功能,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为种药农户与客商提供交易场所,实现产品公平交易;培育药材、烟叶销售企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外引内加快中药材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7 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科技创新合力以提高服务农民能力为目标,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行动;鼓励和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和合作组织,为科技联系户提供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到场、入户,以“专家包乡包片、农技人员包村包户”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和帮助村两委班子制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观光农业;对策;措施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优越条件。观光农业最早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迄今为止,对观光农业旅游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到农村去旅游会以其距离城市较近、花费较小、能满足三口家庭的出游需求等优势和特性,迎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农村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重要性

(一)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

发展观光农业提高了农民特别是观光农业经营者的收入。传统农业是弱质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观光农业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农业资源作为观光休闲场所,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尝和选购等消费服务,延伸为旅游资源,可增加其农业资源的附加经济收入。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为依托,发展观光农业。同时,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

(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功能和乘数效应,不仅表现在直接促进交通、旅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建设,而且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容纳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对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将快速提高,城市环境的喧闹、生活的快节奏,使居民处于高压状态。到农村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沐浴农耕牧渔的农家生活,使身心得到放松,对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城市居民对旅游消费需求剧增,说明巫溪县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潜力很大,这也成为巫溪县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巨大推动力。

二、农村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不仅是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工作,而且还需要交通、电力、卫生、通讯等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可行的做法可与交通部门合作,在园区与市区之间开辟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在园区内部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在园区内游得开;增加医疗服务设施、人工咨询服务台、休息饮水间、寄存室、小卖部、卫生间、邮政信箱、消防队、派出所、备有托幼服务、公用电话等。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农业观光旅游,重要目的是感受农村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亲身体现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因此他们对于餐饮、住宿等服务接待设施的要求一般来说不是太高,只要求整洁、卫生、方便、舒适即可,对这一类设施主要由当地农民家庭经过适当的改造后加以解决。可增加园区内休息服务设施,保持园区内良好的卫生状况。这样做一方面便利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一举两得。

(二)加强景点建设工作,完善景观结构

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扩展同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其具备规模优势吸引客源,可在现有农作物的种植基础上再增加种植数量,如通过扩大向日葵观光带的种植面积,统一种植形象,既增进经济收入,又可以在花开季节形成一道向日葵花开的海洋,一旦形成规模,还可以举办向日葵观赏节吸引客源。二是对现有人文景点进行修葺和改建,加强资源的保护,如位于施家坪的向荣故居,这里具有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渊源,可修复和重建涉及向荣的相关房屋建筑、传记碑文等设施。三是加快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从目前观光农园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来看,许多真正有价值的能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还存在着资源闲置的现象。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农业观光旅游,重要目的是感受农村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亲身体现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因此他们对于餐饮、住宿等服务接待设施的要求一般来说不是太高,只要求整洁、卫生、方便、舒适即可,对这一类设施主要由当地农民家庭经过适当的改造后加以解决。可增加园区内休息服务设施,保持园区内良好的卫生状况。

(三)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以提高园区认知度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虽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这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潜在的市场,而不是现实的市场。据研究,目前知道观光农业的人不足1/10,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尚未被公众普遍接受。观光农业想要发展起来,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来支撑,这个消费群体只能是城市居民。所以观光农业开发者一定要根据本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市场来确定项目的内容,服务的水平,吸引本地消费者重游,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发,扩大认知度。

第6篇

[关键词] 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一、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着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设想

1.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4)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第7篇

为加快农业的发展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国于20世纪在农村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规模较小,在实际的使用中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利建设逐渐老化,受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一些农田水利建设未得到及时的维修及养护,造成其发展逐渐落后。

关键词

农业;水利建设;设备;措施

农业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使农田得到充分灌溉,通过对水源的适当调配来满足农田作物生长需求,同时农业水利工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导河流的作用,降低洪灾发生的概率,有着很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分析造成农业水利建设滞后的因素,寻找正确的措施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发展中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

1.1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农村,许多农业水利建设是由国家出资和农民集资建设的,其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农村自行组织管理,但在相关税法及税收政策改革后,其农村组织在农业水利建设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弱化,其具体管理责任主体没有得到确认,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主体与责任主体的指向并不明确,造成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出台过相关的政策对管理工作进行确定,但在实际中起到的效果却非常小,责任不明造成管理工作问题愈发突出,限制了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

1.2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农田较为分散且农户较多,因此对小型水利工程的需求量也非常多,而这些水利工程无论是在前期的建设投资上,还是在后期的管理维护上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在兴建小型水利工程中,国家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满足水利工程的发展需求,而在相关的税费改革后,农民对税费内容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水属于自然资源,国家收费并不合理,这就造成对农业水利建设所需的建设资金及管理资金认识上的欠缺,再加上劳动力的流失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农田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建设及维修,限制了农业发展的脚步。

1.3缺乏相关的建设维护人才

农业中使用的水利工程以小型为主,这些分散的水利工程在检查维修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农村具有专业素质的建设维护人才较少,并且一些维护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造成在实际的检修工作中技术人才及维护人才短缺的现象愈发严重。再加上农田水利工程在长时间使用和运行的过程中出现老化及损耗的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及检修将会使其部分功能出现退化,严重时将会使水利工程完全停止运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修及重建。

2农业发展中水利建设发展的措施

2.1各级领导要重视对水利工程的监督和管理

管理工作是保证农业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条件,因此需要确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在实际中可以顺利实行下去[1]。同时领导需要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从而确定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管理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规范其工作机制,落实工作的具体责任,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监督及管理工作。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视该工作,在农村设立了水管站,同时也建立了农民用水协会,这些部门都专门负责农村用水问题,对水源进行协调管理,这才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之路。

2.2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首先,在农业水利建设中最主要的是国家资金财政的支持,国家需要加大对其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将农业水利建设款项纳入财政预算中,使农田水利工程有更大的资金投入;再次,通过吸收社会的资金来充足建设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最后,可以在农村中集资修建,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优惠措施来鼓励农民出资建设水利工程,水利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优点。对于农业水利建设资金需要设立专款专项,保证资金可以用到正确的地方,确保为农业水利建设及培养人才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加强资金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情况。

2.3积极培养和使用水利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后期管理和维护的质量,必须培养和使用水利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中央要组织培训班,从基层选拔业务骨干,进行专业、系统性的培训,培训后发放资格证明,然后委派到地方指导基层工作,然后再对下一层的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此外,针对现有的灌溉系统的老化情况,应积极维修和加固。

3结语

完善农业水利建设及促进其发展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规划和实施,而限制农业水利发展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管理、资金、人才等方面,因此在实际中需要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有效地推动发展,以此实现农业水利建设的真正目的,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白延荣 许莉 单位:陕西省白水县林皋水库灌溉管理处

第8篇

1金平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至2006年底,全县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有粮食、畜牧业、香蕉。广州大唐实业有限公司金平果菜分公司已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00多户。金平县大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个,“天时”、“地利”2个香蕉产品,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分布在全县不同海拔、气候、区域的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以下几个产业带。以红河、藤条江两流域的热区为主的香蕉、橡胶、木薯产业带;以中海拔地区的粮食、茶叶、畜牧、竹子等为主的产业带;以高寒山区的草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主的产业带;以人为本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产业,这些产业带中的产品,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且形成一定的规模,为实施农业产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只要政府稍加扶持,积极引导,搞好服务,理顺关系,分类指导,就可把这些产业培植成支撑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农业产业,成为金平县的优势农业产业。2005年底,金平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9579人,转移收入3087.2万元,“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实现转移收入2.88亿元。2006年底金平县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挥关键作用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射能力弱。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更新换代能力弱,产品单一,特色不够突出,名优产品少,质量不高,除了橡胶、茶叶、木薯外几乎没有农产品深加工。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学会、协会)规模不大,运行机制管理制度混乱,没有真正发挥好组织与企业、组织与农民之间的联结作用,没有与会员们建立起利益合理分享、风险合理分担的联结机制。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扶农资金不足。

3金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畅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应该注意抓好3个方面:一是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以大市场、大流通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二是注意提高市场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努力做到建设一处市场、带起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带动作用;四是抓好流通网络建设,做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产品销售是必须解决好的一项工作。只有在对市场销售情况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才能在获得高产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避免出现农产品丰收但农民不增收的现象。

3.2集中力量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定要坚持国家提出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方针,积极引进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地方龙头企业。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农业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二是把龙头企业建设与老企业挖潜结合起来,进行资产评估、核实;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小企业联合,使其发展壮大,形成一个集团或群体,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注重培育当地龙头企业,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创造更优先的条件。

3.3根据不同的产业,抓好基地建设,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优势一是围村经济带,即在大力开发庭院经济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扩大经营规模,建设围村商品生产基地。二是专业商品经济带。对有资源优势和传统生产习惯的产业,在一个乡镇的范围内,组织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专业商品基地。三是区域商品经济带,即对一些能左右全县农村经济局势的重点产业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布局,加强组织协调,实行重点培植,加速其规模化发展。在抓基地建设上,应以企业为主,形成纵抓产业,横抓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大户、专业村的带动示范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的路子[1-2]。

3.4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始终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重要的支撑,坚持一抓一个系列,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中。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抓好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三是加强科研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四是强化对科技人员的组织管理,使科技人员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中去,保证农业产业化始终朝着科技进步的方向发展。

3.5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合作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就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扶持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三是要依法按章办事。只有真正从农民的利益出发,为农民服务,才能将农村合作社建好,使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4]。

3.6要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不断强化组织领导随着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全县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领导方式,要将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做好,有效改善和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县级各职能部门要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从金平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增强农业有关部门的职能,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明确责任,真抓实干,重点扶持好龙头企业和基地。

3.7要搞好信息和技术服务,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信息服务上,要尽快建立农产品信息中心,加强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及时提供有关农产品供求量、流向及变化趋势等信息,以便广大农户及时掌握和使用。在科技服务上,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应结合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对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

第9篇

保障机制应始终贯穿于农业经济发展当中,其保障措施如下,一是水利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完善多元持续的水利建设机制,有效改善农业水利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抗旱防洪的监测预警机制,增强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制定合理水资源管理,完善水资源征收与落实,可保护节约水资源的运用;二是林业生态建设也是农业良好发展重要保障,支持退耕还林,推进口粮田、发展新能源,补植林木并培训农民技能等,能有效发挥农业退耕还林作用,为完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可建立林业经营管理机制,加强林业补贴政策的落实,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资源的质量水平;三是加强农村环境的治理,这是农村经济发展基本保障,也是农业财政工作提高外在基础,这需要加强耕地质量、农村清洁工程的支持,以及清洁能源的开发运用,运用再生能源或者清洁能源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强农业财政工作,需要强化服务理念,并提高农业服务层次,服务好大局,准确领会国家政府部门有关三农政策决策,自觉将农业财政放于农业经济发展中进行定位考虑,还应换位思考,服务好部门,加强与农业部门沟通配合,了解实际状况,为其发展提供保障,加强基层部门服务工作,给地方上给予更多自,并加快资金分配拨付,了解群众心声,对民众所关心顾虑问题,要优先解决,从而有效制定政策与合理分配资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加强农资整合与农业财政基础的管理

应从源头解决农业资金集中管理、投放与监督问题,制定合理农业发展规划,并加强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制定实施,对各级各渠道的资金进行汇集,还要实施资金整合预算,支持农业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并加强审批权限的下放改革。加强农业财政基础的管理,需要完善有关财政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提高农业财政预算管理精度与进度;还应建立相关的基础信息监管机制,实施电子台账的备案、跟踪与分析,确保农业财政管理信息的详实准确;加强基础制度完善的同时,也要加强有关部门的财务管理,像资金管理制度就是基础制度,应明确财政支持标准、范围与对象等,有关部门的财务管理也应加强,尤其是部门中的资产、资金管理,物资采购与会计核算等,加强财务管理的质量,对于基层支农投入也应加大,建立有关支农投入增长的激励考核机制,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